绿色经济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SWOT
[作者简介]郑振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杜伊(王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080―03
“十五”期间,泉州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泉州面向21世纪发展的选择。
作为泉州的支柱产业――服装产业,在产业集聚、效益惊人的同时,该怎样提高环保意识,注重节能生产,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一、泉州绿色经济现状
泉州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遵循生态经济理念,建设泉州生态市,将成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05年辖区各城市、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2.6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可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二是林业生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森林覆盖率5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9平方米。三是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取得明显进展。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重要环保奖项。
但我们也应看到泉州环境现存的一些问题:噪音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仍然一直困扰着泉州。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泉州服装企业的SWOT分析
一个企业的发展环境主要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根据SWOT分析模型,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了企业在资源、管理、创新、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则包括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机遇与威胁。
1.优势。泉州企业主要具有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泉州利用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市场,以发展特色市场促进产业集聚。走出一条“以产业特色为依托,以专业市场求发展,以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发挥专业市场引导生产、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专业市场优势,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滨海城市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集群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以家庭企业和各具特色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逐步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品牌优势。截至2005年,泉州市拥有全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33项,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拥有富贵鸟、SBS、七匹狼、安踏等全国驰名商标。鞋服产业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服装基地市”等荣誉称号,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交相辉映,知名度、美誉度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3)市场优势。已建立一批辐射面较广的区域性、全国性商品会展交易市场;形成相对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全方位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大型商洽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境外投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优先控制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关键资源,从而具备了成本优势。
2.劣势。在与其他竞争企业的竞争中,泉州企业的劣势是多方面的,这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
(1)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企业生态理念不强。以家庭式企业为基础的泉州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结构缺乏灵活性,信息流通受阻。决策者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时,缺乏远见,就算有意进行改革,也往往因家族企业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相互牵制使改革胎死腹中。导致企业的“绿化”问题只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未能提到企业整体运营的战略高度。
(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关键因素。另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缺陷也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导致绿色技术研发陷入“小批量、低水平”的规模不经济状态。而这种状态前期开发成本较高,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征,初期很难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
(3)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即产业链的横向纵向扩展都不够,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而上下游的深度延伸很少。重生产、轻开发致使产品设计雷同甚至是简单仿制。全行业处于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各行为主体间缺乏有机联系,产业链缺乏生态循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供、销没有形成有机联结,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产业链的增长遵循“资源一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数量型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中,人们高强度地开采、获取资源后又把工业垃圾大量丢弃到环境中,这种单向开放的产业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机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随时都存在着机会,大大小小的机会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宏观背景下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政策导向为改变传统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多”的线性数量型增长模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生产即企业集群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2)绿色市场前景光明。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绿色消费开始取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消费,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已经悄然进入消费者的心中。绿色消费日益成熟,绿色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也为泉州的服装产业的“绿色化”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4.威胁。外在环境中的重大不利因素构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约束和障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身对企业就是一个较大的不利因素。国家政策、制度虽然在变,在往好的方向变,但现行的市场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销售市场;认证及标志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三、泉州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泉州正踏上了一条囊括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经济必然成为泉州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泉州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导向职能,推行行之有效的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可把握政府动态,利用外在机会来弥补自身弱势,抑或通过其争取时间。
1.促进政企交流,达成发展绿色经济共识。不断增强各阶层对绿色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宣传环保和绿色经济政策、知识,确定企业新的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企业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多交流,多学习,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培养绿色意识,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中,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
2.完善绿色经济的政策、体制、法律。利用法律手段,纠正生产和消费的外部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推行环保相关制度的建设,切实进行环保工作;其次,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经济支持;再次,建立广泛的资源环境使用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有偿使用制度、促进绿色经济的激励机制,有效技术支持机制等,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和制定符合绿色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树立新的政绩观。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偏重于物质财富的积累、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念。发展绿色经济,就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政绩观,探索符合绿色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诸如单位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全要素生产率等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改变政府行为。
4.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绿色经济的要求,成立绿色产业经济领导机构,重新调整产业比例,积极发展生态用地,结合城镇的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技术为支撑点,以绿色为根本理念,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服装工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企业的环境认证体系,精心培育一些绿色环保企业,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5.实现产业链循环生态化。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运用“共生原理”,通过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组成的“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产业链,形成企业之间和各个产业之间的物质、能源输入输出相和谐的“闭路循环经济网络”,达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因此应从产品、企业、产业三个层次来做,即产品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及生态工业园的建立。
6.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与关联产业的横向联结。政府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加快开发先进环保技术、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小企业集群的产业生态技术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在集群中构建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学习型合作网络以提高集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企业亦可利用政府,民间组织提供的信息技术平台,或是结成研发联盟,与学校等研发机构合作研发绿色技术,可大大降低研发成本。
7.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与绿色产业相关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引、留、用、养”中注重“用养结合”,政府也完全可以通过提供高档次的生活、娱乐和教育等设施来改善该区域的环境,从而提高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倾向地引进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的人才,针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难点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语
为了提高城市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泉州经济、生态、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泉州已迈出了生态经济优先的第一步,这与“十一五”规划中注重人文本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一条曲折而充满希望的道路,虽然现在还处在艰难发展的阶段,但只要不断扬长避短,努力做到节约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立生态城市,泉州的绿色经济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泉州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R].2006.
篇2
[关键词] 建筑节能;成品房;经济激励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29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50- 02
1 我国全装修成品化住宅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人口以每年1% 的速率增长,人口持续高速地向城市转移带来了对于城市住宅建设的高要求。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将有大量的新建建筑出现。新建建筑如果采用全装修建设形式能够很好地达到节能环保、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在全装修住宅项目开发中,开发商、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家装生产企业可以协调处理,装修装饰材料可以统一大批量采购应用,能更合理、更专业地应用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因此全装修房既能推动建筑节能,也可减少二次装修污染,成为住宅发展的方向。1999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住宅上市要采用一次性装修模式,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负面影响。2002 年当时的建设部颁布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1]。2008 年8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将逐步淘汰毛坯房的方针,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扶持装修房的相关政策。各地区根据国家要求也纷纷制定了政策和发展步骤来实施全装修房的推动工作。然而十几年过去了, 我国全装修房的比例不足住宅开发量的10%,即使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全装修房的比率也不高。在上海,目前上市销售的产品大多数仍为“毛坯房”,2011 年全装修房占比只有14.6%[2]。上海在将全装修住宅建设比例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下,全装修住宅建设比例将为外环内60%,其他地区达到30%。其他城市的全装修房率就更低了。如成都大概是20%,福州是5%[3]。而国外的全装修成品房要占到80% 以上。
我国全装修房的比率仍然不高,说明全装修成品房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①价格问题。全装修房必然带来房价的上涨。产品内容的增加带来的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购房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导致对于全装修房价格的不认可,认为增加的价格大于自己装修的成本。开发者投入的增加以及回报周期增加预期使得其定价提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价格的负面影响。②质量问题。来源于监督信任机制欠缺。建设过程由于有较为严格的强制规范,因此建筑质量一般均能满足国家要求。装修过程由于还没有严格的强制标准,开发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有一定的质量问题。而缺乏标准化和执行细则,装修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原材料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叠加后的室内空气问题等。而消费者对开发商的不信任也会导致其更愿意自己装修。近年来万科“毒地板”事件即反映了这个问题对于全装修房发展的阻碍。③激励问题。推行的体制一直是倡导,缺乏强制的规定和激励的手段。既然看到了全装修成品房对于节能的有效推动作用,就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和经济激励的手段调动开发者与购买者的积极性。
2 绿色节能住宅建筑的发展现状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总面积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4]。中国耗能的主要方面为交通、建筑和工业,从2007年数据看,建筑占了28%(不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建筑用能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已经是我国能源节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鼓励和推动绿色节能建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1991年国务院固家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北方节能住宅的固定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零。 1999年,建设部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如2006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009年居住建筑节能监测标准等。
绿色建筑作为在其全寿命周期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耗用、减少污染的建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全装修房为载体。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建成了一大批节能绿色建筑。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科学研发和技术展示为主的实验楼,二是资本实力雄厚的科技地产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更多的是办公楼,住宅比例较少。
绿色建筑在住宅方面的推广较慢反映了在政策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成本问题。绿色建筑在材料方面需要低碳节能的材料,而低碳节能材料本身在价格方面就会高出普通材料10%~20%。另外,对于需要以全装修房。但节能低碳全装修的住宅价格比同类地段的住宅溢价30%~50%。开发商高投入无法带来快速的资金回收,这进一步加大了绿色住宅建筑的前期投入成本问题。②技术问题。对于节能低碳全装修住宅验收标准的认定具有一定的困难。现在大型房产企业多有企业内的装修验收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也已完成送审稿,有望改变缺乏全装修房验收标准的现状。
3 成品化住宅发展的经济激励
导致全装修房和绿色节能住宅发展受阻的首要问题是成本价格问题。开发商是否进行绿色住宅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效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产品价格。要使得开发商大力开发节能的全装修房,消费者踊跃购买绿色全装修房,就要消除生产者(即开发商)和使用者(即消费者)的顾虑。
对于消费者,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能源价格普遍不高,节能带来的日常生活的经济节约还是有限的。多数消费者响应政府倡导节能的号召主动选择高价格的绿色住宅是不符合其现在的思想认识高度的。节能对消费者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在现在收入仍然不高的情况下,房屋价格仍然是消费者考虑的最敏感因素。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将节能全装修房额外成本通过定价权转移给购房者,消费者成为其成本的最终负担者之一。而目前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还不多见,仅有住建部的《“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提出,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要想激励消费者,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的方法。为发展节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如美国2001年的安全法案对新建住宅按节能百分比给予税收优惠。
对于生产者,从事绿色住宅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多属于有实力的大企业,他们了解绿色住宅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有较高的开发积极性。要想在一般企业推广绿色住宅项目,直接降低成本无疑是最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如上海在2012年9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根据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同,上海市政府将给予60~250元/平方米不等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600万元,而保障性住房项目最高可获1 000万元的补贴[5]。但这部分补贴属于产品完成后的报批补贴,对于前期资金压力大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1991年对节能建筑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后因这个税种暂停而使得对于开发商缺乏税收方面的优惠。绿色全装修房按房产征税的税率为5%,而装修税率为3.3%,故而可以在税收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营业税的折扣。土地的升值已经成为房地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出让的附加条件让企业承担开发责任。通过补贴、税收等直接的短期经济激励,可以形成较大的绿色全装修住宅市场。在市场完善之后,可通过物业管理费用增加、能源耗用成本增加等方式进行长期的经济激励。在市场成熟之后,可以对非绿色住宅实施惩罚性的税收政策来使其退出市场。
4 结 语
建筑耗能的快速增加以及建筑节能的迫切要求,使得作为建筑节能载体的全装修成品房成为发展的方向。现在绿色成品化住宅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成本和技术问题。根据发达经济国家的实践,采用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政策是较好的推动途径。政府应出台更强有力的政策去推动绿色全装修成品房建设,并给予开发企业适当的补贴和优惠,并在契税方面给予消费者更多优惠,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国家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现培.住宅全装修低碳之路[N].中华建筑报,2011-08-16(8).
[2]胡泉.行业集约化发展之辩[N].中国房地产报,2012-08-30(C04).
[3]刘贵文.我国住宅成品化发展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2010(11).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是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
绿色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以“绿色”表示通行,保证永远地畅通无阻的人类活动,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第二、它是指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观念等,旨在创造及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绿色”的概念己深入人心,深深的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概念的泛化昭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发展道路,而且已经升华为一种新的道德准则,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哲学观念,成为科学与愚昧新的分界线。部分学者指出:从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系来看,绿色文明时代的特征和趋势是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绿色循环经济”。
二、“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理论的生存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60年代,按照美国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传统工业社会犹如一个由牧羊人肆意放牧的草场,形成的是一种“从产品到垃圾”的物质流动模式,又称“牧童经济”,“牧童经济”就是一种盲目性的、随意性的经济,它是通过不断地加重地球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它迫使我们人类走向地球的极限,形成了“牧童经济”的三大恶果,包括人口膨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等。而循环经济思想则导出了人类的根本出路:从“牧童经济”到“宇宙飞船”生存理念的转化,“宇宙飞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他指出:人类唯一生存的最大生态系统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飞船,人口的不断膨胀和经济不断的增长,最终将使这艘小飞船上的有限资源开发完毕,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废物最终将使飞船内完全被污染。怎样才能权衡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它告诉人们,要想使人类在这个小小的宇宙飞船上能够长期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使这个小小宇宙飞船上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生存。
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往复”的发展理念是循环经济的思维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采用无限的循环方式,利用地球上有限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使用、避免废弃物产生、实现零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人类在大量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掉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污染并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为了创造财富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线性单向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由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透支、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由此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如此循环往复,资源和废弃物直至不能再利用时才作为最终产生的处理性废弃物进入环境作无害化处理(例如填埋和焚烧),即使是最终填埋和焚烧的气体也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造福于人类。
“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也就是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作出重要调整,并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目标。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绿色循环经济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循环的封闭经济;第二、循环经济具有“两低一高”的特点即“低能耗、低排泄、高产出”;第三、循环经济实行的是“边发展边治理”的“源头控制、管段预防”的新路。
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建造经济循环功能是绿色循环经济的生态转化
从本质上讲,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经济强调生态系统的管理思想,改变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以发挥生态系统整体效益为依据,做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规模与再生能力相平衡,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与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影响同一生态系统内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方式要以资源合理利用水平和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为依据。随着人们对绿色循环经济的逐步认识,人类将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无害化技术和其它绿色技术等手段和方法,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改造和建设新型的经济循环功能,使自然资源同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协调地发展起来。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绿化)。因此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调节,来保护自然资源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且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不良循环和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使参与自然资源经济过程的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在正常的循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利用率和产出功能不断提高,并使系统本身趋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2]吴保华:《自然资源经济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陈建国:《贸易与环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篇4
目前世界各国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统计都比较重视,而对于循环经济,应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采用怎样的统计方法和调查体系来搜集数据,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比较薄弱。中国尤其如此。作为统计部门,当务之急是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及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结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作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近几年,绿色GDP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每年的“两会”中,都有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绿色GDP写了议案和提案。国家统计局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并与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一起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通过这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真正建立科学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从目前看,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理论问题。绿色GDP通常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但这样做是否必要和可行,国内外在理论上还有较大争议:如何计算绿色GDP上,尚未取得一致;事实上,即使在是否应该计算的问题上,也没有取得一致。
如何采集数据。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制度方法和调查渠道对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还很不健全。资源环境的核算资料,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检测站点,形成网络,直接进行测量,取得原始数据。有些资料是难以全面采集的,有些数据采集起来成本非常高昂。
如何确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价格。要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计算出价值量,光有实物量还不行,关键需要确定一个价格。但资源和环境大多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要确定其价格就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比如,珍稀动物灭绝了,它的损失怎么定价?确定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障碍。
如何按地域进行扣减。生产统计可以严格接属地原则进行。而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还简单地按照同样的原理去进行扣减,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假设淮河上游(河南)排污,污染了下游(安徽),该扣河南的GDP,还是安徽的GDP?可能会有扯不完的皮。污染往往是没有边界的,特别是大气污染连国界也没有。
篇5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3 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一、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资源分析
赣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 处2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此外,赣南红色旅游资源还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 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但目前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维护不够,以旅游景点为带动的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红色 旅游产业未形成区域联动,也尚未形成以红色带动绿色古色等旅游的联动机制及红色旅游产业链。
2、区位与交通分析
在区域交通上,赣南地区整体交通通达程度较高。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南昌、长沙、武汉 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游客的组织和线路的编排非常便捷。赣南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织红色旅游既可以自成体系,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具 备良好的合作伙伴和营销渠道,但缺乏旅游交通专线的开发等是亟待解决提高的问题。
3、政策支持分析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更是为赣南红色旅游发展驻入了鲜活的力量。
4、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来,通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古色、绿色旅游,旅游业已成为赣州市强市富民 新的产业支柱。2011年,赣州市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赣南旅游经济前景乐观,可开发的潜力依旧巨大。但处于地级 市的赣南地区,自身经济尚欠发达,影响力小,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知名度低,这些都对客源市场影响很大,成为发展缺陷。
5、相关案例
(1)、川黔渝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以模块旅游产业集群为节点,将川黔渝地区划分为川陕苏区、红色故里、红岩精神、 伟大转折、史诗5个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各节点分别以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市、遵义市、雅安市为中心城市,采取分散、独立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并在 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约束下,各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形成旅游产品系统,推出环绕成都平原为重心的西南环线红色旅游品牌,同时与其他旅游相 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合力,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2)、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从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来看,陕西省主要立志于打造红色旅游“1312工程”:在全省打造1 个红色旅游中心——延安;积极培育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红色旅游板块;全力推出12条“红色旅游”线路, 开发培育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2003年签订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旅游资源共享机制,25个川陕革命老区县(市、区)将联合举办宣传促销活动,互推旅游精品线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协作,开拓周边旅游市场,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资源条件整合简析
赣南地处江西省南端,在区位上有着先天的合作发展优势,应把握好地缘条件,促进 自身经济发展并提高本地在全国受众心中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交通,以求达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分布,平衡到全国范围的交通覆盖面。在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培 养上赣南苏区自身条件优越,资源具有多样性、可观性高,借鉴川黔渝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与周边邻省红色旅游产业的联 系,协调省内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以克服其原有的替代性强和区域内部联系弱化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建立起有效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构思及建议
借鉴川黔渝和川陕两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构想,并对比赣南苏区现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自身旅游建设意见以加强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产业合作战略、促进赣南地区经济长足发展。具体对策制定上分为外部延伸与内部延伸两个部分:
1、外部延伸
丰富红色旅游产业链,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主导,建立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 关的经营业务),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附属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红色旅游节庆、会展、拓展活动,以及革命文物征集、展示活动等,丰富延伸红色旅 游产业链条,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红色旅游产业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2、内部延伸
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古文化旅游资源及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具体 而言,近几年客家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为赣州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机会。赣州客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 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统一的开发思路。古文化方面,有历史悠久的宋代古城墙及梅关古驿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山水旅 游文化也独树一帜,青山绿水,原始、天然、质朴的天性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精神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赣南红色 旅游资源应从多方面加强与其他资源上的融合。据此,可推出以“红客结合”“红古结合”“红乡结合”的主题板块。
四、结论
发展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是打造赣南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红色旅游产业为带动,进行区域经济产业的战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新机遇下,需要加强赣南本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红色旅游为先行者,整合多方旅游资源,联动与“五小时都市群”的旅游产业,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推广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卢丽刚.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2郑维荣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J] 福建日报 20]12.1.17.
[3]张群、刘建平 《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11.
篇6
【关键词】绿色会计 可持续发展 绿色核算
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无偿和无节制的开发资源,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此严峻的情形迫使人类反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清楚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此必须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核算模式,引入绿色核算理论,推动绿色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实施,以便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内涵
1、绿色会计的定义。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2、绿色会计的产生及内涵。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评价指标主要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人均产值等等。于是,出现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废气、废渣、废水)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资源和环境危机,如此下去,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目标的影响下,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一改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而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①经济利益,gnp增长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因时代更替而衰减;②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③环境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企业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偿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样,社会企业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于是,有人提出在新的突出“三益”经济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会计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成本核算办法,将环境自然资本计入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得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样,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理论便应运而生。
二、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由于环境因素的参与,使得绿色会计必须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界定,从而超越了传统会计所确认的范围。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
1、绿色资产的确认。绿色资产又称环境资产,是指特定的个体(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绿色资产的确认应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环境资源未来效用的可能性;二是环境资源计量的可靠性,这两项标准必须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绿色资产。当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时,可依据合理地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做出合理的计量,则不能确认为环境资产。绿色资产的计价,是指以货币来衡量绿色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分析,绿色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就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从资源补偿角度分析,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要求,人类不得不追加投资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绿色资产已包含了劳动量因素,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为绿色资产的价格;从资源配置度分析,环境资源有限,不能充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需要确定环境资源形成的绿色资产价值。
2、绿色费用的确认。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可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绿色费用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绿色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绿色费用。二是计量的可靠性。绿色费用计价是指以货币衡量各项绿色费用的发生额。有些绿色费用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计价方法计价;有些绿色费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计价;有些环境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以及恢复的代价。
3、绿色效益的确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环境效益可分为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两大类。(1)直接绿色效益。是指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绿色效益。这类效益与人类有目的的环境开发利用相关,它的产生能够增加人类的物质积累。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2)间接绿色效益。指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获得的绿色效益。这类效益与自发的环境利用相关,获得的环境效用是无形的,并不直接增加人类的物质资本,但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人类物质积累的过程。如气候的调节、野生动物的保护所带来的效益。
由于利用的方式不同,同一环境资产可能产生直接环境效益,也可能产生间接环境效益,因此,要求开发利用环境资产时谨慎选择。环境效益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标准:环境效益的现实性;计量的可靠性。由于直接环境效益和间接环境效益形成的过程不同,其计价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接环境效益可按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间接环境效益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按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和包含效用的货币表现计量。
4、绿色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在某些国家“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即“或有负债”。
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确认负债时,不一定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虽不存在法律义务而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者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如企业可能将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消除污染作为其既定政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确认环境负债,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同样,不能仅仅因为企业管理部门日后不履行其承诺就不确认其为负债。若确实发生了不能履行承诺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三、绿色会计的核算
1、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其主要依据是:(1)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对无法取得历史成本资料的可以以近几年实际成本水平估计入账;(2)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3)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如有后期投入的,应按实际成本入账;(4)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
企业可在会计账户中设置“绿色资产——xx(水资源、森林等)”资产科目,正确核算各类绿色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并逐步实现资源性资产的培育与利用全过程的资产核算。同时为了保证绿色资产账户能反映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绿色资产总量应设置“绿色资产损耗”账户,反映企业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存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绿色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通过抵减可以反映会计主体拥有绿色资产的减值。自然形成的绿色资产评估入账;人工投入的资源性资产,按各年投入的,生产成本逐年结转累计形成的成本再加上资源性资产本身的价值入账;依法认定或产权变动所取得的资源性资产按实际购入或评估的价值计算。因此相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绿色资产——xx资产”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例1:某公司购入森林资源50亩,按标准每亩作价50000元。同时,据测定该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煤炭的具体数量无法确定计量,根据科学的测量计算评估价2000000元,公司本期开采煤炭作生产燃料,设每吨煤炭作为资源的价值为100元,开采费用为30元。如果本期开采100吨,则其总成本为:(100+30)×100=13000元。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①取得绿色资产时:
借:绿色资产——森林资源 2500000
——煤炭资源 2000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相关科目) 4500000
②开采煤炭作燃料时:
借:生产成本——绿色资产耗减费 13000
贷:绿色资产损耗 13000
2、绿色成本的核算。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下设明细分类账户。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1)排污。指向大气、水体排入有害物体或超标的热量、噪音。某产品的污染成本=产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此种污染成本是变动成本,在核算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后纳入直接污染这个成本项目。即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当产品产量与排污费不成正比,污染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排污费用属于产品固定成本时,则可以记入“制造费用”科目。(2)使用排污品。如使用油会恶化水质,使用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因此除购买这些商品的售价外,应追加排污费,直接计入这些排污品的采购成本。即借记“原材料(或物资采购)”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等相关科目。
3、绿色费用的会计核算。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中只要绿色资产能够计量,那么耗用绿色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绿色费用也就能够计量。有些绿色费用构成资源产品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而有些绿色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客观的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应设置“管理费用——xx费用”等科目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1)不可回收包装物。由于包装物中化学物质多不易分解,又没有加以回收,导致固体废旧物数量多。所以应借记“经营费用——未收回包装物污染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包装物污染费”科目。(2)人口排污费。每人每天排放污染物(排污水、悬浮固体、可氧化有机物)有一个平均值。但对于企事业单位,各个会计期间的人口数量不是一个定数,要按照不同会计期间分别计算。这种期间费用的核算会促使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益。此时应借记“管理费用-人口排污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人口排污费”科目。(3)废弃物。指生产中所产生或排出、抛弃的各种固体,非固态(如下水道污泥)和其他液态物质,可分为工商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两类。此时借记“经营费用——废弃物污染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
总之,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办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不断修正完善,为今后逐步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努力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绿色会计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理论到实际,多次反复,试行中国绿色会计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兴华、王维平:会计研究论文集,1997.
[2]厉以宁: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2001.
[3]王文学、王沅、孙承咏:黑色绿色的岔口.
篇7
两型社会即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其建设核心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建筑行业朝着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不同理念的建筑类型对比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各种针对建筑的发展理念代表了不同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这里将这 3 种建筑类型与“两型”建筑做一下对比。如表 2-1。
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绿色建筑的评定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第二,绿色建筑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三,绿色建筑必须要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强调因地制宜,与自然相和谐。
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首先,低碳建筑也是着眼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第二,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对环境的保护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低碳建筑重点提到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制造,因为它们的制造过程也会消耗资源能源并产生碳排放。由此可见,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有互通之处,低碳建筑其实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更为具体的体现形式。
3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决定了其设计原则:第一,必须考虑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底蕴,嵌入其文化元素;第二,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倡导采用适当的生态可持续建筑相关的技术,培养该方面的公众意识;第三,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等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第四,少用或不用高蕴能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材,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第五,尽力减少建筑在建设过程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第六,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减少建筑体量,减少建材的使用。
4 “两型”建筑
目前只有湖南省两型办了“两型”建筑的定义,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高度相合,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提出建筑的“两型”化发展,更能顺应株洲市的发展形势,为株洲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独特的作用。
5 不同建筑类型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还是“两型”建筑,都强调了全寿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两型”建筑,能够从不同理念的建筑形式的发展中借鉴宝贵经验。
三、建筑两型化审批利用的相关理论
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内容的一套系统。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是利用机械理论来指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是使用生态学知识来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理论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引导人们进行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同时保护环境,这对于株洲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能为人们认可的就是布氏定义,即: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既使资源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但也要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浪费。可持续发展理论着重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等几方面来定义,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其发展理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比如表 2-2。
3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是一般管理范畴中的子集,其特点就在于公共性,即通过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公共利益,同时接受公共监督。公共管理可以划分为 6 项职能,即 4 个职能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 个综合职能——决策和创新。在建筑的两型审批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正是以上大部分职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株洲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正向着更加简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湖南省相应的两型化标准和控制方法
湖南省两型改革[2012]10 号了长株潭城市群第三批两型标准,其中《“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如表 2-3)为湖南省的建筑两型化发展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评定依据。该标准由湖南省两型办负责组织实施,该评价标准虽然可以将单栋建筑作为评价对象,但从其具体标准可知,它仍以评价住区建筑为主。“两型”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该标准中约束性指标要求,另外,参考性指标项数共 13 项,设计建设期的 8 项必须有不少于 5 项达标,运营维护期的5 项必须有不少于 3 项达标。
《“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给出了“两型”建筑的定义,明确了“四节一环保”,并提出“两型”建筑必须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该《标准》体现出了其鲜明的特色,首先,凸显了节约型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重视废弃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突出人工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实现对环境的友好;第三,“两型”理念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两型”建筑评价标准架构涵盖设计、运营、拆除三个阶段的分指标体系。设计建设期分为场地选择、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运营维护期分为两型管理、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拆除期分为材料回收利用和环境质量两个分项。各分项的基本内容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相结合。
五、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相关的标准或措施
目前来讲,其他夏热冬冷地区还没有关于两型化建筑的审批标准和控制方法,但是其他省市关于建筑的节约环保的发展理念与“两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很具代表性(如表 2-4)。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产标准化;营销准入化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
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绿色”的概念在社会上广为运用,很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有关的概念、行为、活动都把绿色作为一个形象的说法。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人口激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而绿色生态经济不但可以为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源等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要素。在21世纪这个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的时代里,要想根本解决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成为一种划时代的发展思想和崭新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的绿色经济于是成为全球化大趋势。
二、倡导绿色经济
企业应该着眼生产绿色产品,加强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管理及自主创新来发展绿色经济。为此,对企业来说,要求树立“零排放”理念和绿色价值观,要不断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这是建立绿色企业的思想基础;要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既符合客观环境变化又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推进企业绿色化的具体规划;要尽快建立绿色发展机制,以推动绿色发展规划的实施。
而对消费者来说,要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在GDP的总量上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种考虑增长质量和增长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指标。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从资源消耗看,生产同等资源产品,我国要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多动用1-2倍的矿产资源;从能源利用上看,我国新增单位GDP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化3倍以上的能源;从资源再生角度看,比如水资源,其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
显然,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循环经济理论与较早期的绿色经济理论相比,有明显的进步。
循环经济是将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态环境从经济系统之外独立出来,从而改变企业获得利润而要社会大众承担生态环境成本的不对称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三、绿色经济是生产标准化和营销准入化的革命
绿色经济当然要多种些绿色植物和经济作物,但这只是起点,发展绿色经济首先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标准化革命。拿农业环节来说,绿色农业旨在生产绿色农产品,而“绿色农产品”是有条件、有标准、要认证的。其基本条件是环境没有或很少被化学合成物污染,其产品符合绿色标准。
因此,不仅要加快农产品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抓紧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市场价格和质量都有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而且要大力抓好标准化生产。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了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企业只有通过ISO14001环境认证,其产品才能获得通往世界市场的绿色签证。食品实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安全食品标准化生产,营销准入化就是要取得市场绿色通行证。
四、绿色经济是产业化经营的革命
绿色经济不只是绿色种养业,而是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营销、绿色科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根据市场需要,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生产绿色农产品,创建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用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融合的绿色工业发展模式,围绕绿色食品、绿色中药材、绿色土特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企业,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名牌产品。要用信息化和生态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构建特色工业产业链工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绿色营销是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
总之,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要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加强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就采用了相应的措施,来适当的加强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有效的解决人们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而且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保障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也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了其中。
二、循环经济理论简介
在当前人类社会经济在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保障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运作,就将循环经济理论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所谓的循环经济也就是指对清洁资源的综合利用,将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用生态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新型的经济理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以及在循环原则为主要内容,从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不同的层次或者地域当中,人们也可以将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循环经济理念的相关内容相结合,这就使其在保障当地经济合理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得循环经济的合理性、普遍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体系
(一)循环经济呼唤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短缺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这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房地产行业作为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变相的加大了资源的使用量,因此我们为了保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就将循环经济理念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中,从而实现房地产的绿色化经营管理、这样不但满足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作用,使得房地产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新型的管理模式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现代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理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新时期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进一步的实现了房地产行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管理实施对象、技术要求以及对于企业绿色化发展支撑体系的多方面的集合。这样的体系结构,应该能够为房地产绿色经营提供多方位的发展视觉和发展模式,具体说来主要有:
1、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负作用尽可能的小,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高。
2、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涉及到包括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行为主体部分,包括土地供应主体、材料供应主体、规划设计主体、施工主体、市场营销主体,也包括消费主体以及物流主体等。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但要在一些关键节点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而且要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才能使整个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3、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是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分析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从购买土地到项目终结以及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技术处理问题。涉及到绿色征地、绿色采购、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处理等。
四、极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方法
(一)转变房地产经营目标,培育绿色经营理念
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这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现实可能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含量。房地产项目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也要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转向综合运用非价格因素如售后服务、生态环保优势等来参与竞争。
(二)实施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
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制造方式,使得项目从研发、规划设计、施工、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按“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循环线路实施运行,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
(三)追求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
绿色化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不再单纯以环保部门为主,应当将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都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当中去,使企业内部经过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管理系列标准转换。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强化房地产项目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可持续发展和房地产绿色经营要求下,只有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推行项目全过程控制,才能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性经济,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进行绿色生产的宣传和教育,使企业员工从领导层到施工工人都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绿色生产知识;第二,建立专门的绿色生产协调机构,并使之发挥引导、协调与规范的作用;第三,广开渠道为绿色生产筹措资金。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中进行适当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的降低了资源的使用量,使得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都得到了提升。但是,从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保障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水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随着水能资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水能资源有效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时,必须克服传统开发模式下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为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水能资源开发
1.能源的循环经济,亟待水能资源的开发
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传统能源开发采取的是“能源资源——能源产品——能源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的是储藏地下及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通过增加能源消耗谋求经济发展的线形经济,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纳入到能源开发中。而水能资源的开发,可以节约煤炭等有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能源的循环经济要求。
2.水能资源的开发,亟待循环经济模式
水能资源的开发将给开发地周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下,忽视了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影响,因此应积极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库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吸收循环经济理念,把各项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库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积极发展水电能源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体系,鼓励水能资源的开发
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到“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目前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而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在水能资源开发中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制定统一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和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将“优先发展水电”政策落实到实处,转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使能源开发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的科学决策
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水能资源开发中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完整的体现。因此,应该改革企业和政府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将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使水能资源开发更能体现出其真实成本和真实效益,从而有利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
3.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开发体系,促进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
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能资源开发体系,就是要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的循环经济。
(1)健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而且持久。因此,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首先必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肃环保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其次应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源头预防水能资源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大多是从宏观定性方面进行研究,在微观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纳入到经济评价的更少。这样不仅忽视了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间接地扩大了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选择对生态环境友好的项目。
(3)优化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据统计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可降低成本25%~40%,因此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方案的决策,在保证项目价值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尽可能选择对周围动植物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设计角度将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采取积极的移民安置政策。大型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将带来大量的移民及安置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水能资源的顺利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移民及安置问题,除了采取传统的政府安置政策、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等之外,还可以研究采取“投资型”政策,让移民参与水能资源开发投资,使他们能长期分享水能资源开发的效益,并促使移民和开发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水能资源项目的顺利开发。
4.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管理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期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运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加强大坝安全管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新建大坝的设计、技术、建造等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历史上原有大坝的安全问题以及大坝的管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应尽快从技术、经济、安全、环境和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权衡,对病险水库大坝进行综合管理,采取适当措施对病险水库大坝加以解决。另外,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今全球恐怖活动频繁,国内也存在恐怖力量,比如种族冲突、历史遗留的移民问题等都有可能激化成社会矛盾,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2)加强电站的运行管理。首先,要根据项目用电、用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协调项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案,确保水电站和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尽可能减轻水电站运行对水库水生环境的影响,确保下游必要的生态流量和鱼类等的基本生存要求,满足下游航运的基本要求等。其次,要协调项目的效益和运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行安全问题,重视对项目的技改更新,防止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四,加强水电站防洪管理,包括加强水电站防洪预案的编制,健全水电站安全度汛监管机制等。
5.加强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当前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太多的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坝退役的问题。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水电站退役是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周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该加强对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1)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经济分析。在进行水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应该事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考虑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项目后期的发展方向。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为后期运行管理和大坝退役提供指导。在项目计算期结束时,应该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如果使用新的投资来延长使用寿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在经济上不可行,则需要考虑水电站退役问题。
(2)加强水电站退役后的技术经济评价。根据水电站拆除程度不同,水电站退役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对于完全退役,除了要考虑大坝和辅助设施全部拆除的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大坝拆除后淤沙及水的下泄给下游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大坝拆除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部分退役,则需要考虑大坝的安全问题和维护保养成本等。对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目的是使水电站的退役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而且水电站的退役对项目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有效消解由于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水能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 上一篇:讨论法优点
- 下一篇: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