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案例教学的步骤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作用;具体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中提炼理论,培养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判断,在多变的情况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才能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与授课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科学研究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解释具体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方法,它是利用一系列的相关资料,运用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意义的结论。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新的问题,将学生引向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论的探索中,从而帮助学生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诸多的疑问,这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时对现存的知识和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探究出问题的根源,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的过程。案例教学法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强调分析、研究和理解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够激发其能力的一系列素质因素,包括道德品格的形成和践行道德规范的习惯和勇气;理性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和观念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教会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要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要求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事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模拟事件情节等形式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思想素质的根本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有:

1.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课堂传授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内容定格在教材的框架之内,将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受到书本的限制,从而失去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的吸引力,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的直接联系,这样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即强调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将理论奠基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来源于实践的素材很丰富,除了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的新闻信息,还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将具有现实感的真实素材运用在针对性的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证明力和说服力,让学生不会局限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中感到乏味,产生对抽象理论不实用的偏见,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现实中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案例,一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再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分析,能够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案例实践的情景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变为了主动去理解、分析和探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生动的氛围中,体现了现实性与理论性的结合,能赋予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正确思想和观点内化到学生的心中,以指导学生的现实行为,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最核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案例教学法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只掌握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知识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与案例的恰当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习不是只靠老师一人来安排,学生在创造性地设计、创造性地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在师与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问,巩固一个个正确的认识,一步步靠近真理。案例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和交流,需要教师的引导控制,教师在学生的挑战互动中能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不回避学生的质疑,与学生共同探究,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3.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的科学的理论和思想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现实中真实的案例,找出案例背后隐藏的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本质特征,即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之后,找到案例产生的主客观因果关系,从而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理论,建立和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和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实践中抽象总结的过程。案例教学一定不能只注重案例情节的介绍或就案例分析案例,从案例的选择到对案例每个环节的分析、评论都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既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意见,又要坚持真理的引导,让学生从案例中明白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懂得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生的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还能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相关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准确运用理论,把握问题的本质,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因此,当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实践中时,就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在自己正确观念的支配下,解决好社会问题,把握好正确方向。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步骤

1.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但最好是根据所教的理论从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去选择,然后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理论去澄清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惑。案例选择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所教理论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通过精练的文字来叙述案情;要选择与知识和理论相关联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案例尽量是近期发生的并为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要注意案例涉及的事件不宜太分散,针对一个知识或理论专注地分析,深入地研讨,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能够了解此案例所要求他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案例涉及的事件分散地呈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会降低,甚至不能集中、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难以取得案例教学的效果。总之,案例要少而精,要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懂得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就案例涉及的问题和理论做充分的准备,确定教学的具体方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地了解案例中的议题,掌握解决案例需要运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准确地提出与学生研究的问题,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是要对案例反应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其进行价值的判断,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也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师生不断问答、响应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倾听者,学生是在提问中倾听和接受引导,其实双方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辩论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争议比较大的案例,教师可选择案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二是分析式的讨论。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讲解、分析案例,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并接受其他学生的咨询。三是模拟式的讨论。这种方式是让学生模拟案例中的各种角色,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案例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让学生了解案例背景,使其融入案例情境中。确定案例和教学方法之后,老师给学生介绍案例可根据案例情节的特点或具体教学的条件,先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消化案例内容,同时根据案例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理论、政策、法规,为课堂分析案例做好准备,也可选择在课堂上口述、多媒体视频、图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到有关司法部门去了解和感受,这更有助于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实地充分了解案例的背景,让其融入到案例情境之中,并且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解决案例的实践环境,将学生从书本知识、理论引入到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准确提炼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老师与学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普遍规律的理论是最重要环节。描述和分析案例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由学生依次地提问与老师一起探讨。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锻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分清案例的细节和关键性问题的判断能力。描述和分析案例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学生在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中,既掌握整个案例的材料,又学会了陈述、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精神的养成。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得出理论,而这种理论又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理解就能更透彻,更牢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总结归纳出要求掌握的有关理论,因此提出问题的技巧和准确性是极为关键的问题。老师在掌握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要突出理论的逻辑性,针对案例提出具有相应的逻辑结构的问题,通过师生双方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使学生懂得理论是怎样来自于实践,又怎么样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分析案例偏离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轨道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使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老师对学生得出的各种结论都要做正确的评价,以保证案例的分析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和适用性。

篇2

这样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更容易的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进行比较连贯性的思考。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不思考的学生,这会严重使得有些小组中的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要将小组性的分析和层层递进的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客体、教师为主体的关系,两种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处于非常权威的地位,这样会促使学生尊重权威性,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2案例教学在实际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为了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性和适应性进行认真贯彻,并在高校市场营销中更好地使用案例教学,只有稳扎稳打才可以对高校案例教学的实际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真正成为在营销教育中的重要途径。步骤一:首先,就是对案例的选择在对高校市场营销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很多的教学案例,所以对案例的选取是教学案例中首要的条件。对于案例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本土性的案例:其真正含义就是要贴近生活,走进学生们共同关注的事,可以从我国企业的营销活动的实际现状出发,去选择一种学生们关注和熟悉的公司进行实质上的市场营销案例,让学生利用我们所学的营销理论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兴趣的激发。其二就是注意案例的专业性和深浅程度,高中案例教学要以相应的教学改革为主要重点,并且在案例上要对案例的问题设定进行强调,要让学生自己掌握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析。步骤二:进行课堂的组织高校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是最重要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了班级探讨和小组探讨两个部分。在小组探讨的环节中,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在意见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对一致的意见分到一个小组,对于那些不一致的现象可以拿到全班范围之内进行讨论。步骤三:进行相关的归纳和总结首先,要进行教师的总结在对案例讨论结束之后,相关教师可以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这里的总结并不是要直接的给出答案。对于问题来说并没有一个十分标准性的答案,只是对本次案例的理论知识和难点进行探讨和解决。其次,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所进行的总结是案例授课教学中最后的环节,主要要求学生自己写一个案例的分析报告。在案例中的分析和探讨中对所获得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进一步对相应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于高校营销案例教学的改善建议和相应的思考

3.1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营销案例中的主导性作用。

对于高校市场营销的案例分析所发挥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在教师的教学中对学生是否进行合理的引导。高校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积极掌握案例材料中所存在的的问题,积极地引导讨论的方向,同时要求提出不同的见解。

3.2积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高校案例教学的市场营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案例的组织以及对案例的讨论都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去。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营销课堂上的章节进行调查性问卷,以此来充分了解学生比较擅长的案例。

3.3灵活地利用相关的案例教学。

在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相关教师应该依据实际内容的需要去进行灵活的案例教学,以此来充分保证在实现教学的前提下注意相应教学的多样性。以案例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将实际的理论性知识完全融入到实际的案例中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归纳营销的理论性知识。

4结语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信息化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6-01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实际教学工作中,技工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前和其他在该班授过课的教师进行了解,普遍反映该班的学生比较“呆”,即操作、练习很熟练,换个题目就无从下手;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均采用了类似案例式的教材,和实验手册非常的相近,以每一个章为一个实训项目,先讲述操作的原理,然后细致地规定好实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完成一个类似的案例后结束本次教学。

通过分析,教材本身并没有问题,尤其对初学者,这种教材是最好的入门教材,学生之所以出现“呆”的状况,只能是教学的过程出现了问题。纵观教学的过程,可分为备课过程、教学演示过程、学生练习过程,现就这几个过程进行教学的探究。

1 备课过程

教材的案例化,即教材中已经列举了教学目的、重点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本标准的教案,这导致了教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产生惰性,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抄写或打印作为教案上交,从而使教师不细心地备课,也就不能抓住教学的要点。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过程的设计者和激励者,以此为基础,重点放在理论与操作应用的关系上,以要点为目标,设计好教学的过程和激励学生的方法。

2 教学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演示一遍后,就要求学生也按部就班地操作一遍,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被动地学习,导致思维僵化,所以,演示过程的教条化,教学模式固定,没有灵活性,学生无法察觉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非教材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能力,讲解多种方法和路径,完成实例。展示不同方法步骤完成的实例效果,使学生跳出教材,思维开阔,不是僵化地模仿和演示。

演示过程要以要点为中心,尽可能不安排教材的设定步骤演示,专注要点操作的演示,后期学生按教材上的步骤练习过程中,在遇到重点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该重点与教师的要点演示进行比对思考,从而将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3 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先自行进行课本实例练习,细节部分组织学生自行相互讨论、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求助与帮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要过多插入细节,专注于要点、难点的解答,个案解答后,若有类似的问题可交由已经掌握要点的学生“代为”解答,反复出现的问题则全体做一次总结性的解答。最后再演示一遍给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也有一些实际教育教学的体会。以课程《网页制作》Dreamweaver中给网页添加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教学为例。

3.1 备课过程

根据学习目标,主要掌握在网页中设置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的方法。教材中使用的实例是“四川旅游网”静态网站,把超链接相关知识穿入网站内容中,教材中把步骤方法讲解的非常详尽,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常用元素属性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于是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四个简单页面,两个邮件链接,其中一个是最简单的文字邮件超链接,另一个加入了最常用的title属性的邮件链接。两个书签链接,一个是网页内的书签链接,一个是页面之间的书签链接。这样准备的好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针对重难点,逐个击破,加深学生的认识。

3.2 教学演示过程

先展示实例,让学生有一个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摸索产生实例效果的菜单命令所在位置,分小组讨论自学。学生尝试后,再演示该命令所在菜单及位置,加深学生的认知。然后演示邮件链接和书签链接,并介绍相关元素属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演示过程中强调邮件链接的邮件地址书写格式、书签链接要先建立书签,才能进行链接等难点知识。让学生把握住知识的脉络和重点。根据教师的演示,重复制作实例。

3.3 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走动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页面间的书签链接有模糊,再一次演示页面间的书签链接,强调页面间的书签建立方法和链接方法,与页面内的书签链接的不同点。学生彻底掌握该知识点后,布置教材案例,学生自主完成,请不同的学生演示制作过程,适当地给予平时成绩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及竞争意识。最后,分小组根据所学的所有知识,把超链接运用进去,制作没有内容、格式要求的网页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

经过以上方法教学实验,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显著提高,摆脱了“僵化”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的教学也轻松容易了很多。

因为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呈现一种交互式地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多媒体、机房实训室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简单机械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灵活多变的网络化教学,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教学,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方法,就会产生“走形式,花架子”的变态教学,轻松了老师,辛苦了学生。在网络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识,还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方便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根据学生特点,师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平等互动、灵活多变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法学;案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60-02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以后在各国法学专业教育中被推广[1]。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呈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学生增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按照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论案例的基本操作步骤加以实施。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在学术上形成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正因如此,自187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案例教学法日渐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3]。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准备

1.搜集、选编案例。以民法案例为例,可搜集发生在身边的债权债务纠纷、相邻权纠纷、继承权纠纷、离婚案件等等现实案例;可搜集网络、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上的案例;可通过走访人民法院和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获取民事案例,亦可引用教师亲自办理的民事案例。

2.传授案例分析方法。一是法律关系分析法,二是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以法律关系的理论为根据,对案件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逻辑“三段论”的方法加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是以当事人享有民事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及原告提出请求权主张为基础加以分析考察,然后找寻该请求权的民事法律规范基础,最终确定该请求权能否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3.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认真阅读案例,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情节、数据等相关信息,熟悉和掌握案情,并查阅有关参考文献和法律法规条文,为分析案例寻找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同时,对案例随附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分析。在这一环节里,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案例提出结论性意见。

三、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理论,精选案例。这是在“选编案例”的操作步骤中要完成的任务。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成效即教学效果如何,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选择的案例是否适当,是否能精确地揭示所学的民法理论。精选案例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教师自己必须先弄清、弄懂民法学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民法学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按照案例选编的标准和要求做好搜集、取舍和编排案例的工作。无论选择的是正面的案例还是反面的案例,都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都应当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都应当做到寓民法理论于精选的案例之中。

2.陈述案情,引入案例。这是“呈现案例”操作步骤中要做好的工作。教师必须把精选出的民法案例展现给或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课下阅读、思考,以为课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做必要准备。对案情进行陈述、将案例引入教学过程的时机较为灵活,既可在讲授某一民法知识之时进行,也可在讲完某一单元或章节之后进行,而其方式也较为多样,既可直接印发以文字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案例资料(有的案例可配以图表进行辅助说明),也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案情,对情节相对简单的案例教师还可口述表达。从案例教学的过程看,这一操作步骤体现为“案例引入”,即把自己或他人编写的民法案例向学生进行完整性的案情介绍、情节描述,同时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的思考题目和阅读要求,并可阐明该案例在民法课程中的重要性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提炼理论,分析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民法理论,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体会到民法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性要求,是教师必须围绕案例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分析案例通常采用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这三个逐层递进的步骤和形式。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判断民事法律关系,尝试作出案件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小组讨论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以3~7名学生为一组,发挥集体智慧,以团队形式相互鼓励支持、分工协作、启发补充,找出该民法案例争议的焦点或症结,经分析讨论后形成小组共识性的结论性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推荐小组发言代表整理、完善发言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案例正式分析讨论阶段,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形成教学成果、使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部分。全班交流时,可以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组发言人宣读案例分析报告、接受和回答同学提问与质疑的交流方式;对能够引起学生间较大争论的民法案例,可采用分组辩论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归纳出各小组的观点或意见甚至有意突出冲突矛盾之处,以激发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

4.运用理论,重审案例。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必要延续,主旨是在分析得出该部分民法理论后运用理论重新审视案例,体会是否正确地应用了这些理论,是否使理论回归了实践并指导了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对该民法案例的假设条件、案件情节作出改变,或提供新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在上一环节经分析讨论提炼出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分析,为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应用检验理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这一环节实质上是一个消化提升的过程。

5.归纳总结,构建体系。这是“评论案例”操作步骤中要实现的主题和达到的目标,也是课堂案例教学操作步骤的最后环节,一般由教师完成。首先,总结本次案例分析讨论的总体情况,肯定学生好的分析意见和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分析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评判学生的参与状况、发言表现和争辩情景,特别要指出案例讨论是否深入展开,分析问题是否透彻。其次,对围绕案例所设、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肯定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进一步阐述、讲解问题所涉及的民法理论和法律规范,最终推导出该案例经缜密分析后形成的结论性意见或者倾向性意见。但是,教师的最后总结性意见不应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度等所做的阐明,即教师的归纳总结应当使学生明确民法学的知识体系,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清晰度,解答学生在自行阅读案例时和在课堂上产生的困惑。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实施方式的多样性

(1)课堂分析讨论方式。即将典型的民法案例提供给学生并同时提出若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先分组讨论以形成共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间和进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积极发言,甚至“挑起”辩论。教师可以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设问、提示、暗示、设置疑团或充任反方辩手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步步地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分析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课堂分析讨论方式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2)多媒体教学方式。严格来说,这不是独立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而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手段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强。运用这种手段时,教师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以案说法”等专题栏目中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和展开讨论。

(3)模拟法庭方法。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法律、操作法律的能力的好场所、好课堂。此种方法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或仲裁员)、律师、证人等模拟诉讼角色,训练学生从律师或法官的视角、用律师或法官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法律问题。模拟法庭审判的实践性很强,是能有效体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准确运用法律理论知识的综合“演习”。

(4)观摩审判。这种方式是学校和司法审判部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具体实施时,要事先同当地人民法院取得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那些精选出的典型案例或是疑难案例。在观摩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谈谈具体感受和体会,也可在下次课堂上组织讨论并作出评论。此种方式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在民事实体法方面学习和验证相关理论,还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民事诉讼程序,观察和学习法官庭审的综合技能,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法律公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

2.要发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组织、指导、引导作用。组织作用表现为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态度、条件和状况,选择好恰当的案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效把握教学环节和进程。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案情,把握案件的关键点,并提供给学生分析案例所要参考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引导作用主要是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在分析案例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渐次分析,一步步地把学生引领到理论高度并指引学生运用理论。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将学生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既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又是引导者和激励者。

民法案例教学要高度重视民法学的实践性。要积极鼓励学生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内在智慧,要求其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质疑和探索的过程中,运用民法原理或民法规范去解决案例展示的民事纠纷。这明显区别于讲授法的“直白告之”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 [5],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纸上的法”,而且关注“现实的法”,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法治社会建设情怀[6]。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民法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运用之探析[J].内蒙古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海燕. 浅议案例教学法在WTO法课程中的运用[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嘉玛.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 2003-08-06.

[4]刘兆柏. 浅谈《民法学》运用案例教学的几点体会[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篇5

一、目前案例存在“四化”现象

(一)案例的“西化”

即引用西方国家现成案例,不易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国内案例。案例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案例教学是由西方教学理念引进而来,目前恰当的案例还不够丰富,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案例有不少来源于西方国家早期的案例,也有的是直接引进原版教材上的案例翻译过来,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法律不同、制度不同,无论是和我国的国情还是和教学内容都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选择这些案例很难把案例所反映的实务与我国相应的国情和学科理论联系起来,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案例的“虚”化

即引用大型、长篇幅案例,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课程之前,可以说对相关理论和实践一无所知,教学中所选案例应当由易到难,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不少现成案例甚至部分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案例的“老化”

有的教材上个世纪的案例还在使用,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硬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四)案例的“杂化”

即案例缺乏系统性和引导性,不能体现知识的关联性。

二、案例选编的三大步骤

为消除案例的“四化”现象,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案例选编应按照“总一分一总”的步骤进行设计、选编,达到掌握知识、拓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总:总体教学方案的设计

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学期初就要设计好整个学期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后作业等,特别是案例的位置与内容,即在哪些章节、分析什么样的案例、案例的核心内容、篇幅长短、难易程度等都要预先设计好。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讲授时就应该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多练,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同时还应该做到“三个把握”,即学科知识的总体把握、章节知识的要点把握、案例内容的实质把握,在此基础上所选案例才能既体现对应知识的要点,又体现社会实践的真实面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深入熟悉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学科知识链条,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握好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节奏,达到知识转化的最终目标。

(二)分:章节案例的选编

按照总体教学方案的设计,选择和编写对应本章节知识点的相关案例,针对章节主要知识点集中设计案例后面的问题,以供学生分析、复习、参考使用。由于案例来源于现实,所以,即使是单一的章节案例也有可能涉及不同章节和不同学科知识,选编时可以有所取舍,突出核心内容,以便于学生理清脉络、把握主流,这正是案例选编典型化的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课程之前对相关理论的实践状况可能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案例,让学生逐步进入情境现场,对现实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

(三)总:综合案例的选编

在全部或阶段理论课之后,专门设计案例分析课程,侧重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通过大量综合案例的讨论,引入大量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案例载体上找到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综合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此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节案例主要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综合案例主要促使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选编的六大标准

(一)案例的新颖性

学生一眼看到这个案例如果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发生或广告正在热播中的公司及其产品,势必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并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如果案例一看就是陈旧的话题,再好的文字叙述恐怕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当然,也有经久不衰、价值不菲的经典教学案例,采用这样的案例时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特色。总之,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二)案例的真实性

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其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其表述要有血有肉,其引用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要在体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和工作中精心选编、反复推敲,使案例真实可信。

(三)案例的经典性

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案例内容要依据教学的需要,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四)案例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应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特定技能来组织和筛选。每个章节所选编的案例,要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例之中,明确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准则,以便学生掌握。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选编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促进其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的同业性

这一点是本文第一次专门提出的案例教学新观点,就是尽量选择同一行业的案例,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讨论。因为它们是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案例,讨论时对行业发展的认识、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的优劣评价各个小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能够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篇6

一、浏阳葛家中心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

笔者此次针对葛家乡中心小学32位教师开展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2)教学反思所涉及的内容;(3)开展教学反思所运用的方法;(4)对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和了解。此次调查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所有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教学反思”概念的认识程度为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您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选择“非常了解”的有16人,选择“略知一二”的也有16人,没有选择“不了解”的。问题二是“若您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您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这一概念的?”有20人选择是通过“工作中阅读教育类报刊、书籍”,12人选择是通过“在职教师培训”。问题三是“您认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必要”,选择“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只有4人,28位教师认为“很有必要,且帮助很大”。

2.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所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师的反思内容调查中,32位教师全部选择反思的内容“将涉及或通常涉及‘教学行为方式方面的,教学目标方面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心理环境方面的’,其中还有两位教师补充了反思的内容,一位教师补充反思的内容还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过程中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另一位补充的内容是“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师所运用的反思方式、方法在回答“您会选择或通常以什么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一问题时,有14位教师选择“撰写教学日志”来反思教学,13位教师选择“撰写教育案例”,5位教师选择“网络教研”。

4.教师对开展教学反思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为全面了解教师对开展教学反思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认为反思对您的教学有哪些帮助?”。32位教师中有23位认为“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不断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教育智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二、葛家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葛家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现状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问题一:对教学反思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无法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2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6位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只是略知一二,且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了解是通过工作中阅读教育类报刊、书籍获得的。据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深刻认识,这势必造成他们对教学无法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接受调查的教师对“教学反思”概念缺乏深刻理解势必使得他们对反思所涉及的内容也无法有全面的掌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思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的反思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问题二:缺少与教学反思相关的主题培训,不懂得如何有效开展反思。从调查结果分析出,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理解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造成对教学反思概念“不了解”的教师对教学反思表现出“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而“略知一二”的教师会简单地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总结”,这些表现与反思的内涵相距甚远。在调查中的另一发现是:32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12位是通过在职培训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这也不难理解他们对教学反思概念出现的不准确和不深刻的理解。准确理解教学反思的概念、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理论前提和根本保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针对小学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专题培训。

三、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意识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应肩负起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师教育的专题培训的重任,强化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使农村小学教师尽快成长为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反思型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反思理论探究和对浏阳农村在职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了解,探索出两套培训模式。具体培训模式和步骤如下:

(一)以“参与式”培训模式培养教师的案例分析和案例撰写能力

“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指高校的教师教育者以参与式的方法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转化为促进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同时,教师教育者高度关注资源的生成与传递,把受训者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培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步骤为:步骤一: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并对教育案例的本质作出解释在案例主题的确定过程中,教师教育者应与受训教师分享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案例的主题应有一定的普遍性,能给人启示;二是案例主题应具有教育意义,能体现出一定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案例的本质,吕洪波认为教育案例是“对一个真实的教学活动情景的描述,其中包含有明显的教育疑难问题及矛盾冲突,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二:教师教育者向受训教师介绍案例分析的模式案例分析的模式通常为:(1)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选取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材料。也可以是教师教育者替受训教师选取教学案例。(2)案例选定以后,教师教育者引领受训教师对案例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案例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3)确定案例的焦点问题。案例是为了充分展示某一教学问题而用的,因此,学会抓住案例的核心问题是案例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4)教师教育者组织受训教师分析案例描述中所能体现的结论。因为对同一教学事件,不同的教师通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师教育者应组织受训教师分析出不同的教师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以助受训教师更深刻的认识他人的观念。步骤三:受训教师具备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后,教师教育者着手培养他们的案例撰写能力作为初次撰写教育案例的受训教师,教师教育者应参与到他们的案例主题的确定过程中,因为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教师教育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让受训教师“思考有什么教学事件特别想跟人诉说,并且思考想倾诉的原因是什么,所得出的原因就是案例主题形成的基础”。案例撰写的第二个环节是收集案例素材,素材的收集方式很多,最基本的方式是案例撰写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或对案例相关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

(二)以“问题式”培训模式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叙事研究能力

“问题式”培训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教育者和受训教师共同面对不确定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过程的训练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教师教育者没有固定的培训任务,开展的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促进和协助工作。其步骤为:步骤一: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来源途径有三:一是教师教育者通过调研、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或教师访谈等途径了解到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让受训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列出自己的需求和教学问题。三是受训教师在理论培训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提出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步骤二: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弄清教学叙事研究的本质受训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叙事研究的本质是有效开展叙事研究的根本保证。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教育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教学日常生活,进而在解析和重构教学叙事材料过程中对其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步骤三: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怎样建构叙事研究现场文本建构教学叙事研究的现场文本的方式很多,易于小学教师采用的方式有:教学日记,教师故事,参与式观察记录,研究性访谈记录,师生之间或同行之间的对话等。步骤四: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怎样将叙事研究现场文本转化为研究文本建构研究文本就是教师对故事进行重新讲述,这是叙事研究中的重点,也是叙事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当前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中,多数作品不缺原始故事,缺少的是重新组织故事并由此逻辑地发现教育经验及其意义的技术和智慧。”从技术上来讲,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对收集到的现场文本进行整理归类,并确定所诉说的故事所蕴涵的关键点和教育意义。第二个阶段是教师理清故事的基本要素,对故事进行重新编写。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的最终研究文本的呈现方式有:著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题目部分(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部分(内含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实施,研究的结果,结论),结尾部分(内含注释和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案例教学法 应用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树清.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2-93.

篇8

关键词:软件工程 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着体系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知识与现实脱离等问题,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如何使教学内容先进、讲授生动实际、实践效果良好,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这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形成。其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内容都严重滞后,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也很少;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的实践教学环节占较大比例,而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性教学比例偏少;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与创新性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相适应等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够。具体体现在:

(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没有建立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缺乏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陈旧。

(3)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不重视工程化思想的培养,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没有很好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跟踪管理学生实践项目。

(5)实验设备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目前的实验室设备与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缺乏具备行业工程领域背景和国际化背景的高水平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2.改革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中“软件工程”课程都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这三个环节入手探索“软件工程”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1案例辅助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指导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工具。若脱离了软件开发实践,这些原理、方法、工具会变得枯燥、难懂。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中的每个重要知识点都应配备若干相关案例。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应有1到2个贯穿始终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应为一个较为实际的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综合案例中应包含各开发阶段中涉及的任务、技术、方法及工具。学生应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并进行分析,老师同步在课堂上讲授案例,然后学生在实验课中,按照案例中的步骤重视案例中的系统开发过程,最后总结归纳。

2.2实训式实验

实训式实验是通过实例演示及模拟、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这三个环节使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很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及方法。实训式实验包含如下三个环节:

(1)实例演示及模拟

每个实验,教师应先讲解实验步骤及要求。之后教师讲解并演示一个案例,在此过程中学生同步模拟每个实验步骤。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若有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及实验员应及时辅导使其能跟上大家的进度。

(2)课堂练习

案例讲解演示之后,教师应布置1到2个类似练习题学生参照前面所讲解的案例,按步骤完成这些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实验课结束时学生应将实验结果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并书写实验报告。

(3)课后作业

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应布置一个相关作业,学生在课下参照教师讲解的实例及课堂练习完成作业,以巩固相关知识。

2.3综合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综合实践环节的建设。综合实践环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应设置两周左右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且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该项目的规模应与课程综合案例的规模类似。每个小组应完成项目的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这些阶段。各个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控制进度等,对小组成员的最终课程设计成绩有一定的分数浮动调整权;组长带领全组顺利完成任务,总评可加一定分数。小组完成项目之后,应提交项目开发各阶段文档及课程设计报告。

(2)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开发、数据结构、C语言等)的课程设计都与软件开发相关,可将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辅助课程设计。在这些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中,可通过恰当地选择设计题目,将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工具应用于这些课程设计中,使学生体会到软件工程方法与各种软件开发的关系。

(3)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进行实际的软件开发。目前毕业设计中学生一般面临全新的题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既要分析研究系统又要熟悉开发工具,这样很多学生会觉得头绪太多,忙不过来,最终不能完成一个理想的系统。鉴于此可将毕业设计作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延续,延用课程设计中的分组,每个小组延用课程设计中的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短,课程设计时各小组只进行了粗略并且简化的项目开发,在毕业设计的半年中,各小组可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充已有成果,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最终得到比较理想的系统。

参考文献:

篇9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促使政治教师把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探讨、解决,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案例的学习中走进生活,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把深奥难懂的理论问题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中,积极地合作交流,提高学生互助写作的能力。一般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把学生分为实力大致相当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和讨论,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互相促进学习。如果小组各个成员能够高效且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就能够更容易发现更多的问题,得出更新的、更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团队精神。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般地,案例教学有四个实施步骤:

1.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和设置案例。案例的选择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案例要是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是学生关注和较为熟悉的。

2.提前一周左右将案例发放给学生。为了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提前把案例发给学生准备材料,当然在这一步骤实施之前要提前把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充分收集、分析、整理材料。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周后,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一定的材料,对案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时候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陈述每个小组的意见,有效地进行全班讨论。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积极主动地发言,把讨论引向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

4.科学地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全面,促进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奖励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探究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小组,对表现不充分的小组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下次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下面以第七册“做自立自强的人”选择的教学案例为例来做一下具体说明。

【案例】一位女学生考上了某著名大学,父母把她送到学校,帮她登记报到,买好饭菜票,在宿舍帮她挂好蚊帐,铺好被子,整理好柜子。临走时,父母千叮嘱,万交代,女儿拉着妈妈的手哭了。果然,妈妈刚离校,麻烦事就来了。傍晚,女学生到学校的浴室去洗澡,等全身淋湿后,才突然想起没带洗涤用品和替换的衣服(平时都是由妈妈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办法,只好在浴室里嚎啕大哭。

【案例问题】如何成为自立的人。

【分组】全班分为9组,每组5人,每组选组长一名。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一周把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小组成员分配任务,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共同收集材料,并把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和讨论,得出比较统一的意见,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或汇报,以便于课堂讨论。

【时间】一周。

【课堂讨论】围绕“如何成为自立的人”展开课堂讨论,教师从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记录和分析各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全班交流学习。

【课堂评价】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个自立的人,首先要有自己动手的意识,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它指的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懂得操作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财务核算软件的品种繁多,功能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这学生今天在学校学的最新知识,在明天可能就会成为陈旧的技术,今天所学的某一种财务软件,在将来不一定会使用到这种财务软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现有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重点。

这几年来,我在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时,刚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后来通过慢慢摸索、反思、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我就谈谈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案例设计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包括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可独立练习又可综合训练。在设计案例时,先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内容单独设计案例,包括一个教学的案例,两个练习的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单个子系统操作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的练习。对于综合练习的案例设计上也是由简到繁的,第一个综合案例是由一些最简单的业务构成的,比如没有外币核算、对会计科目较少辅助核算,对凭证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制单、审核、记账等,第二个案例就加了很多特殊情况下的业务处理,如有外币核算,有些会计科目增加了个人往来、数量、部门等辅助核算,对凭证的处理就多了修改、删除、冲销等处理。接下来的案例再逐步加深,如增加业务量,由原来处理一个月的业务增加到处理两个月的业务。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的掌握逐步加深,对账务的操作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2 重视学生作业的修改,用学生上交的作业作为典型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中,选择案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选的案例必须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具有现实性,是学生触手可碰的。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求做哪几个步骤就做那几个,做对做错也不管。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差,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已经讲得很详细了,但真正让学生做练习时,还是有小部分学生感到茫然,不懂操作或操作错误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案例,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不理解之处及时记录下来。利用学生上交的作业作为案例,及时批改,但批改方式与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不同。

我是这样批改电算化作业的:打开学生所操作的账套,检查是否有错,如果没错,提出表扬;如有错,就把错误的地方用图片的形式剪切出来,指出具体错在哪里,是怎么造成的,然后用图片加文字告诉学生修改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这些都用Word文档记录下来,再反馈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以某一个学生错误的情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找出操作的错误并按步骤修改正确。

我有时还在课堂上利用下课前的15分钟,请学生们停止练习,交叉检查学生操作完成的账务,找出错误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通过以上批改作业方式既让学生加深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独立完成每个案例的操作与分岗位操作相结合

在学生初学财务核算软件时,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整、系统地完成一整套会计资料的操作,即从建立账套、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的处理到期末处理再到报表的编制,都由学生单独完成。这时候学生在操作时都属于比较陌生的阶段,所以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及时巡堂,一方面督促学生上机操作,一方面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务必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避免有些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成操作,依赖其他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用财务软件处理一整套账务流程后,可选用一、两套账务综合实训资料作为案例,给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岗位权限完成各自的操作内容。

通过这种先独立后分岗位操作的方式,学生既能了解账务处理的整个流程,又了解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还增强的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采用会计软件正式使用前的试运行阶段的“双轨”运行模式

会计软件的使用或者说从旧系统切换到新系统一般要通过试运行(或称双轨运行),让新旧系统并行地运行一段较长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要求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企业手工账和电脑账必须同时进行,试运行必须同正式运行一样要求,即必须按软件规定的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从实际出发完成日常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一切工作,还要经常关注计算机处理过程,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比较计算机与手工双方的处理结果,保证运行的结果要核对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可靠性,最终实现甩账,独立实施会计电算化。在实际案例教学中也可以尝试采用这种“双轨”运行的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是在学生完成会计专业的理念学习之后,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时来进行的,即利用同一套账务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手工做账练习的同时也进行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的实训。我们对二年级的学生就是采用这种双轨运行模式的,学生在做完实习前的财务会计综合手工实训后,要求以手工实训的账务为案例,完成电算化的操作,然后让学生把手工账与电脑账进行核对,检查双方处理的结果是否一致。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通过手工会计的操作对以前所学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的关系有了深刻理解,并能弄清其内部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电算化上机操作与手工账相比较,能非常清楚和直观看出地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和优点缺点。

5 采用案例教学的同时,可尝试采用倒推法来检验操作的正误

目前《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中,主要目标集中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能力,而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基本没有能力去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倒推法就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倒推法是与人们的习惯相悖的,但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顺向思维不能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并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倒推法,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登录财务软件时,发现用户名和密码都输入正确了,但却打不开任何账套或打开的不是正确的账套时,就要想到与之有关的权限设置是否有误?是否该人员对要求的账套没有设置好权限?怎么检查?到哪里去检查?如何改正?又比如,工资管理模块中,工资的变动数据、工资的分摊设置都正确了,为什么工资分配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数据却有误,有些员工的工资不能生成在记账凭证中,这时就要思考是在哪里出错了?是人员类别没设置好,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时就要倒回去检查变动工资中对部门、人员的设置等有没有错误,从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修改,直到生成正确的记账凭证。这些在正常的教学练习中都不能体现的,但这恰恰是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倒推法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