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常识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与健康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不同教材中的尝试
在不同教材的教学中,尝试“计效”教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体操模块与身体素质练习,体操教学模块以双杠支撑为例,身体素质练习以俯卧撑为例。双杠支撑的“计效”是以学生持续时间作为对比依据。采用的方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俯卧撑的“计效”是在规范学生技术动作(不可出现塌肚皮、撅屁股)的前提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计效”时,教师应站在队列的后侧,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以教师的哨音为信号,一声哨音做一次,练习的频率由教师掌握。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如:30秒)内,学生技术动作规范的前提下,重复次数多的学生为胜。
二、在不同标准项目练习中的尝试
1. 在重复次数练习中的尝试
重复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学生大多数为被动练习。教师要督促学生规范技术动作,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如多级跳,该项目练习初期,每次的跳跃以立定跳远的形式进行。学生以教师哨音为号统一起跳,落地后双脚不得前移。练习熟悉后,教师可加快哨音的频率,直至完成连续跳跃的练习形式。教师“计效”时站在队伍的侧方,跟随队伍的速度前进。组织时,5至8人为一组,场地均为28×15米的平地,起、终点线距离为15米,男生要求跳跃10至12次通过,女生要求跳跃14至16次通过。
2. 以持续时间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此类项目应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进行。组织练习时,学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人赛,也可以是以组为单位的团体赛。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疲劳度也会逐渐加深,学生受求胜的心理支撑着,他们往往能咬牙坚持,直至力不从心。整个持续的过程会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提高。如体操模块中的单杠屈臂悬垂,可采用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也可采用团体赛“计效”教学法。
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
团体赛的“计效”教学法是:将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每组最后一名落地的学生的持续时间为本组的最终成绩。比赛时,先落地的学生可为本组的同伴加油鼓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3.以远度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在以远度为“计效”标准的项目中,投掷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心球、铅球项目,新型的投掷项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技巧性。
篮球的长传球练习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一人持球站在球场端线外,接球的另一人面向站在罚球线处。持球学生掷球的同时,另一学生快速前插接球。球必须过中场线,接球学生将球接住即为胜,否则为败。为获胜,掷球学生也必须尽力掷球,而接球学生也必会全力以赴的奔跑,教师“计效”的目标即可达成。
篇2
活动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具有强烈的运动学习动机,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使他们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与进步的喜悦,也有失败与退步的痛楚,他们对此有很直接、很具体、很深刻的感受。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直接体验,逐渐认识体育运动中成败得失与情绪的关系,体验到体育运动中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易变性、两极性,知道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依据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学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品质。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进度表
课次
教学内容1
阅读性内容——体育常识:课堂常规2
运动参与——游戏:快快集合3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4
运动参与——游戏:老鹰和小鸡5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6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基本舞步7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自然走、直线走、对准目标走8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各种姿势的走9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10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11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12
运动参与——游戏:老鹰和小鸡13
体验性内容——跳跃:单脚和双脚连续跳14
体验性内容——投掷:掷轻物15
运动参与——游戏:换物赛跑16
运动参与——游戏:拍球比多17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听各种信号跑18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自然快跑19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垫上活动20
运动参与——游戏:单脚跳接力21
体验性内容——投掷:投准22
体验性内容——跳跃:兔跳、青蛙跳23
运动参与——游戏:钻“山洞”24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25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30米跑26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基本舞步27
体验性内容——跳跃:立定跳远28
运动参与——游戏:换物赛跑29
体验性内容——投掷:各种方法的投掷30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31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32
延伸性内容——韵律活动:律动组合33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34
体验性内容——走和跑:30米快速跑测评35
运动参与——游戏:看谁投得准36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37
体验性内容——跳跃:立定跳远测评38
体验性内容——基本体操和广播操39
体验性内容——投掷:轻物掷远40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41
延伸性内容——民间体育活动42
体验性内容——跳绳:跳短绳43
运动参与——游戏:钻“山洞”44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健康常识:坐、立、行45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体育常识:做操好处多46
阅读性和欣赏性内容——健康常识:个人卫生47
篇3
刚刚从幼儿园踏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体育课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玩上,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关心和爱护并让他们逐步形成终身体育观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开始上学,还不知道上学的大体含义,也不知道上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一下就解释清楚的,小学生会在慢慢的成长中知道这其中具体的含义的。今年秋季体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况且学生也都是喜欢体育活动的,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学好体育。这意味着我们更要把体育教学优质优良地完成好,现将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拟订如下: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同时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同时重视趣味游戏教学,并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保持身体的正确姿势,使之初步具有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体育、卫生与保健的常识,学习和初步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发展体育与保健的综合能力打好基础;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活泼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
三、教材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包括理论和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体育和保健常识;实践部分包括:①走和跑;②跳跃;③投掷;④攀爬、悬垂、支撑、滚翻、平衡;⑤小球类;⑥队列队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间乡土体育七大类。游戏和发展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不单独分类,纳入各类教学内容之中;韵律活动和舞蹈不单独分类,包括在队列队形、徒手操之中。具体教学内容见教学进度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学期以广播体操教学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做广播体操。
难点: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并且做到动作与节奏相吻合。
五、教学措施
1、从实际出发,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原有知识能力基础和身体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改革创新,确定好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内容、选择好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安排好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本课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体育保健文化素养,在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启发、诱导和各种各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的示范、直观的图片等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知动作,领会动作要领,掌握锻炼方法,形成完整的正确动作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4、自制体育器材,认真抓好场地、器材建设,对已有的器材、场地要保管好,保护好。
同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制体育器材,创造条件,保证教学的基本需要。
5、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同时进行考核改革,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1)班体育,男生比女生明显较少,总共35人。学生好动活泼,心思散漫,还比较懒散。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保持身体的正确姿势,使之初步具有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体育、卫生与保健的常识,学习和初步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发展体育与保健的综合能力打好基础;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活泼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4、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5、观察并能够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和培养在一定困难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教学常规;学做广播操和队列练习。
难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标》,正确理解课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努力达到课标要求。
2、密切结合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和备课,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上好体保课。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认真组织好学生的两操及课外活动。
4、进行教学评议。
六、教学考核:
1、体保出勤率及课堂常规(10%)情感方面
内容: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常规体育道德作风等
2、身体素质及活动能力(90%)技能方面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实施《新课程课标》。本班的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条件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半年,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几乎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三、任务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尝试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活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4、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5、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6、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7、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
学生在身体活动当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各体育群体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感受到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趣,体验自信、健全的个性心理。
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方法措施:
1、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遵守考勤制度,按时上课。
2、遵守体育课常规,认真听讲,积极学习。
3、参加期中和期终检测,督促学习。
4、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搞好“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研究。
5、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认真备课,做到深入了解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籍及材料。
谢号角案,做好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有从客观和主观上学习。
7、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知识起到指导,纠正学生错误为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8、及时进行考评,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9、开展兴趣小组。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
二、教材内容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块,体育基本常识、基本活动和游戏。体育常识主要包括体育课的作用、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基本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包括队形队列、基本体操、走、跑、跳、投、滚翻、攀爬、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最后一块是适合低年级小朋友的一些简单游戏。
三、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学生在身体活动当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各体育群体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感受到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趣,体验自信、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教学措施:
1、年龄普遍较小,多采用游戏
2、小学生好胜心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备课时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确定训练项目找出练习点;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采用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分散难点,分步教学方法。
4、练习上,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作逐步过渡,步步引课练;
指定分组与自由结合组织形式,采用辅助与诱导,讲解示范与模仿练习;增强练习强度、密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和技能形成与提高。
5、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创新。
有了合适的机会,才能充分让学生去创造,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_、发展特长,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分析
新的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所带的是低段的班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少,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都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耐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接受比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较为简单,内容主要有:体育基础知识、基本体操、田径类的跳跃和投掷(轻物掷远抛接球)、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和前滚翻)、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和50米跑走跑交替)、基本步法练习。内容简单却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从学生基础能力开始培养,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习新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从基础锻炼做起,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注意培养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基本队列的练习以及田径的各种走跑跳和投掷动作。
教学难点:学校体操动作。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贯彻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精心备课,充分上好每一堂课。
2、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离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多鼓励新生在课堂上大胆做示范,并提出问题,对这方面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4、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保证正确的跑走姿势,并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5、教师要将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做到优生优培,差生转化。
6、教师加强各方面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践,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研专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六、具体的教学计划:
1、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创新精神。
2、理论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方法及体育运动常识、卫生保健等。
3、队列队形:主要学习集合、散开、稍息、立正、左右转法以及向右看齐等。
4、广播体操: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学会广播体操,因此,学习广播体操是下半学期的重点。
篇4
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小学生自制力又较差,单靠个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难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小学生喜欢做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情,凡是不乐意参与的事情,肯定做不好,因此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要让小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2.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比如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轶闻,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3.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训练内容,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
二、教给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不同于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一些锻炼的常识,确保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
1.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应注意哪些事项。
2.给学生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3.让学生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
4.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
三、帮助小学生制订体育锻炼的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做事情应当有计划,体育锻炼也不例外。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怕苦怕累,在体育锻炼上更容易缺乏自觉和毅力;如果教师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必然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商定一个详细的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每天锻炼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如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不一定非要写成文字,但孩子自己必须心里有数,家长教师督促其遵照执行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作息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在运动量上,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无论从心理与机体都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制订计划要考虑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锻炼不仅在内容上不同,而且同一内容训练量也应有所差别。在制订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还应注意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这就要让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在其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的同时,也全面地了解各个运动项目。所以,再好的计划关键在于落实。在计划的落实方面,由于班级人数太多,老师可能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就显得非常必要。
篇5
当代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将教学重心由体育教育转向对健康习惯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本文中笔者先分析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对具体的培养策略做了简要的探讨。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培育儿童少年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视。多数小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运动员等专业职业,体育教育在保证小学生各项体育技能达标之外,更要让小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为缺少锻炼等原因,近年来小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呈现滑坡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形成健康体魄,还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养成开朗乐观心态,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7~13岁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爱好和习惯往往会持续一生,小学体育教育要利用7~13岁的黄金年龄段培养起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习惯贯彻到小学生将来的人生中去,使其受益一生。
二、策略探讨
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意味着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延伸到体育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本能地进行体育锻炼。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不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不仅无助于锻炼体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在早期就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要了解与预备活动、善后活动有关的常识,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讲解一些简单的体育意外急救知识。其次,要通过体育锻炼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段、身心特点为基础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出缜密的锻炼计划。教师自己的带头作用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亲身参与常规锻炼计划,这有助于引起模仿效应。学校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向家长说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孩子在家的言行提出要求,督促学生在家时也用一定时间从事体育锻炼。
篇6
1.身体健康教育
体育实践课要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应采取两点关键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第一要树立大体育课程观,除了开足开齐正规的体育课外,还需积极开展大量的包括大课间活动在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与目前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完全相符的。第二要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样在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去锻炼,在课间大活动、乃至校外都要去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受益终身。
2.安全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锻炼身体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育教师、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如在进行“跳山羊”等器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保护的方法。在课外锻炼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夏季学生在野外游泳,一定要掌握游泳的常识,先做准备活动再下水,不要到深水中去,溺水时知道自救及如何救人的方法。除了运动安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常识的教育,例如如何防火,防灾,防中毒,防暴力等等,知道急救电话:120、119、110。使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人认为体育课从事的是身体练习,而不是心理发展,或者认为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体育学科的弱项,上述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事实上是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因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其本质来看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对学生智力水平大有促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体育课堂是学生优势心理发展的领域,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大多养成了自私、懒惰、畏惧、怕吃苦、缺乏审美观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当学生在体育活动时,特别是游戏、参加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时特别能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如团结同学、勇敢、勇于拼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场所基本上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一直线,学生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状态,然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孩子不敢独自一人出门,有的在公共场所不知道遵守公德,有的随意闯红灯等等。因此在课堂中要融入社会因素,作为体育课堂,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发展学生适应力的功能。例如在组织学生做“红旗、绿旗”的游戏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又如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练习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5.卫生知识行为教育
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免疫能力不强,容易受病毒侵入而生病。二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相对狭小,空气不流畅,很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前不久在安徽阜阳就发生了严重的“手、足、口”病,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生了疫情,使学生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卫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疾病知识,例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使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如何来预防等等,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平时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等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在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时要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开设开齐体育健康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定期召集体育教师和保健医生会议,及时了解健康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健康现状,认真总结,完善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2.体育教师要向健康型教师转型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上的业务水平都比较高,研究的也多,但在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教育方法上都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卫生知识上的理论是非常匮乏的,而学校又不可能配备专职的健康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尽量去参加各种健康知识的培训,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水平,逐渐向健康型教师过渡。
3.立规范有效的考查机制
通过考查来检验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水平,使教师能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对学生的考查又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测试,可以依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办法》来操作。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班级知晓率、年级知晓率以及学校知晓率。
4.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身体健康;生存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 ,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 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 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 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 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一、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 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 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 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 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 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 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 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 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 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 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 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趣味游戏;分析研究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教师要重视趣味性的研究,让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对体育更加感兴趣,这也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抓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发挥体育小游戏的促进功能,结合不同教学环节和内容,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小游戏,致力于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氛围,从而综合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以趣味小游戏帮助学生迅速热身
热身运动是体育室外课的第一个环节,这一项运动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非常必要。因为通过一些热身运动,可以让学生身体状态进入到运动模式,顺利实现过渡,避免在运动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足、研究不够深入,还是采取慢跑或队列队形的传统模式进行热身,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不高。尤其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持久性不足,迫切需要采取一种更为行之有效、更加生动有趣的热身方式,让学生既达到热身目的,同时也提高兴趣,为下面的体育训练奠定思想和情感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专门设置了小游戏方式,例如在热身时组织学生开展蛇形跑小游戏,让学生分组做几分钟这样的小游戏活动,学生的兴趣会被这一游戏方式有效吸引过去,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经过几分钟的简要热身,接下来进行正式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预热,而且情绪状态已经过渡进入到体育学习和训练环节,较好地实现了热身运动的效果。以趣味小游戏形式代替传统的单调热身运动,既可以达到热身的效果,也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氛围方面有所突破。
二、以趣味小游戏形象掌握体育常识
许多体育知识的传授需要教师开动脑筋,通过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增强形式记忆理解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常识的教学,如卫生知识、营养学知识、体育锻炼要点,包括一些急救知识等等,这些方面内容是对体育传统教学内容的拓展丰富,更加贴近学生发展实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知识拓展性较强,内涵也较为丰富,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效把握,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上下一番功夫。如果单纯以讲解形式,学生可能理解记忆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笔者在这一环节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通过小游戏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解急救知识之后,教师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针对其中的操作要点消化吸收。在每一个小组完成学习探究之后,教师在全班进行了操作小游戏活动,以触电急救这一内容作为素材,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两名学生,一名扮演触电的伤者,另一名模拟急救。这样的新颖模式,让学生眼前一亮,小游戏活动既让课堂氛围得到了活跃,而且在提高学生形象掌握和理解效果方面也更加有效。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体育常识,编排小游戏训练巩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三、以趣味小游戏增强动作训练效果
在小学生体育项目训练中,时间稍微长一点、难度稍微大一点,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打退堂鼓,难以坚持下去。但是教师如果将一些训练项目设计为小游戏形式,那么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改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专门开展了跳绳训练。但是跳绳训练这一运动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学生在活动中难以有效投入进去,而如果以小游戏的形式出现,那么效果则不可同日而语。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花样跳绳小游戏活动,打破了传统跳绳的节奏动作,以更加丰富的花样跳绳游戏吸引学生参加。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展训练,会一扫疲劳感、乏味感,充满兴趣地加入其中,可以有效增强动作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再比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在一些难度较大动作方面的训练成果,专门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动作、某一个难点设计训练小游戏,将动作技巧指导与开心玩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动作训练,这也是非常好的形式。
四、以趣味小游戏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训练对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有些学生毅力不足或是体质不佳,体育学习兴趣低落,在其中穿插一些体育小游戏活动,可以让枯燥乏味的体育训练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得学生身心状态得到调整,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例如,教师在体育强度较大的项目训练后,组织学生在原地开展丢手绢小游戏活动,学生在激烈的运动之后进行放松,以这样的游戏活动调节身心,他们对体育项目训练的艰苦程度会得到有效舒缓,注意调节学生身心,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开展各个环节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针对体育常识、体育趣味知识组织开展一些小游戏,如抢答、竞猜等,这样的新颖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形象思维、形象记忆的效果。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小游戏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推动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方面。
五、以趣味小游戏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扎根。如何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须要通过一些体育项目或小游戏活动为载体形象化地组织推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开展接力传送游戏活动,每个组之间进行协作竞赛,开展50米往返跑接力。在这一游戏中,计算成绩是以小组为单位,那就需要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要尽心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研究与训练,研究内容包括每一个小组成员如何实现快速跑的同时准确传递接力棒,如何在接近终点时迅速往返跑等。在这样的训练小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技巧方法,而且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可以有效增强。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体育小游戏活动的研究,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教学内容和要求,寻找两者与游戏活动的最佳结合点,广泛搜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使小游戏的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操作更为简便,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体育学习活动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秋兰.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1).
[2]吴广卫.小学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和合理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03).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习惯养成;培养;方法
1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符合他们身体心理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体育锻炼方法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如果年龄较小,应选择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教师要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2.1调节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们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个体处于社会群体之中;2.提高适应能力:长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3.陶冶道德情操:体育锻炼不但影响人的身体机能,更影响着个性发展、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4.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精力充沛的再次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2.2教师的讲解示范要严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影响,还受到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学技巧。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的动作,轻松优美的示范,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直接兴趣。
3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运动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坚定生活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人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4 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的课堂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教师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的进步作出肯定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上增加学生锻炼的选择性,提供师生互动的空间。要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之逐步得到巩固。
篇10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体育运动项目四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小学体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学混乱而且松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小学体育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努力去执行,甚至某些学校连体育管理制度都不存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杂草丛生,体育器材简陋的仅有垫子、哑铃、篮球、乒乓球、口哨。体育设施极其陈旧、老化,一个学校体育室都没有设定,体育器材就直接放在体育老师的房间内。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都如此不完整,更谈不上对学生每天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修理和更换,这就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某小学三年级在低单杠练习时,因单杠有点陈旧,固定高度的螺丝有点松动,在做杠上斜身引体时单杠一端突然下滑,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健全,对场地、器材进行定人、定时负责检查,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1]。
(2)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然而大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来源相当单一,仅靠政府拨款。小学体育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体育器材,维修陈旧的体育器材,还有就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但是一些小学教育经费开支中居然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也并未专款专用,开支的随意性大,常常被占用。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和被占用导致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老化的体育器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体育场地、跑道出现坑坑洼洼,且常年没有维修。体育教师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利用仅有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极易导致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没有及时改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山东某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在打篮球时,篮球架突然翻到,学生躲闪不及时,篮板砸中一学生头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所以,必须加大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体育经费的落实,提高体育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
(3)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对伤害事故的分析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多为形式,讲解的内容太多,而实践操作性活动缺乏,甚至有些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仅直接把安全教育的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正在发展,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认知能力都有限,自我防范能力差,所以小学安全教育,特别是体育安全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严格执行。如:1至2年级学生可以从基本的身体活动人手,学习健身的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的技能,而3至5年级学生可以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学习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帮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4]。大部分小学在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并没有立刻分析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类似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与教育的宗旨,教师的道德都相违背,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4)学校对于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2]目前国内学生长跑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出现,猝死往往是因自身疾病所致,如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运动超负荷和感冒等疾病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熟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区别对待。然而许多学校把入校体检作为一种形式,检查记录完后从不制定进一步的措施,造成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贫乏,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职业态度上,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应该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但是,有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履行教师的职责,不爱惜自己的工作,在外面做兼职,甚至想要改行。也有部分老师不写教案,凭借自己的经验上课,写教案也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故离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甚至某些教师居然根本不到岗。教师的这种态度使课堂组织散乱,对危险项目教学区没有进行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2005年某小学乒乓球的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离开岗位到办公室和同事说话,两位学生互相扭打,使一学生后脑勺正好磕在乒乓球台边角,造成重伤。还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和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伤害,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后果。
(2)教师基本素养问题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技能素养、教学策略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小学体育教师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部分体育教师是由运动队退役后和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学校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学科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了。这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流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和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现象。即使某些兼职体育教师工作敬业,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这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不能得到良好的动员以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3)教师缺乏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的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隐性疾病等。而大部分的危险,体育教师都可以凭借经验预见到,并能加以有效的防范。小学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极其缺乏,部分教师始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的“休闲课”和学生的“玩课”,甚至有教师觉得体育课就是副科,可有可无。这些体育老师否定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也正是这种随意性和松散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根本不会对场地、器械进行俭查,对学生的服装进行检查,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服装过细地俭查,甚至连口袋、裤带和鞋带都问一问。不允许身带刀片、硬物和易使身体致伤的东西。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名女生被裤兜里装的钩针扎伤小腹,造成重伤。教师在课前应对小学生携带物品做一定的要求和提醒,体育教师对潜在危险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具备对危险的预见能力,那么这起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此时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爱表现而且好胜心也强,多动、调皮、但是自控能力差。在运动中不知疲劳,不知冷热。常常累的大汗淋漓、大喘、咳嗽、面红耳赤[3]。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血管机能尚不完善,如果不节制大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伤害。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大。
(2)不遵守上课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上课纪律,集合站在队伍中经常互相推拉,防伤害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辨别能力也差,却喜欢盲目或冒失地参加活动,这往往是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成因。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前掷实心球),在老师指令下,一组投掷,一组听哨音后再捡回球,有一同学急着冲上前去,结果被一球砸中。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3)心理素质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妥,但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而有的小学生在突发的情况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大因素。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由于心里害怕,双手没支撑器械直接飞身腾越,一脚被山羊绊了一下,结果该同学直接用手支撑导致手臂骨折。如果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用自我保护的技能,头脑冷静,在落地时顺势团身滚动,就能减轻受伤程度[4]。
(4)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同时为了争球,在跑动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比赛中发生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有的甚至犯规都不是,规则允许的合理接触。有些伤害事故是学校不管怎样谨慎也无法避免的。如:2007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学生王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王某在做带球转身动作时,被对方防守队员踢中支撑脚的脚跟部,王某左脚跟腱被踢断。这起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属于意外伤害。而这时学校就不能因噎废食,减少体育活动、拆除容易造成伤害的运动器械,这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防范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体育安全教育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要明确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机能水平尚未成熟,个体认知水平低,自我防范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5]。因此,应提高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加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三)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
(四)加大体育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
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体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和专职化。
(五)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消除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防范事故意识薄弱,而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这样可以积极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正确的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
作为教师,发生意外事故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因自己的惊慌而贻误时机,教师此时的表现往往左右着事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报告给相关的领导,以便学校及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随后迅速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后期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打动家长的心,还可以温暖孩子的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