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篇1

    原告:闵绍清,男,39岁,四川省大邑县人,农民,住大邑县元兴乡金塘村四组。

    原告:闵德全,男,75岁,(系闵绍清之父),住址同上。

    原告:闵健,女,18岁,(系闵绍清之女),住址同上。

    原告:李培清,男,21岁,四川省大邑县人,农民,住大邑县斜源乡大鹏村八组(系闵健之未婚夫)。

    被告:大邑县元兴乡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杨银斌,乡长。

    1988年以来,闵绍清因承包大邑县元兴乡政府发包的机砖厂一事,同乡政府发生纠纷,连续四年未交售公粮和交纳农业税、集体提留款、教育附加费等。

    1991年9月21日,元兴乡政府即组织双清服务队到闵家进行教育,催促其交纳上述税款,遭原告等人拒绝。双清服务队便破门入室,要强行拿走闵家稻谷,为其上粮纳税。闵德全即持铡刀阻拦,服务队员刘开荣上前挽刀时,左手中指被划伤。在拦扯中,闵德全又用门方将服务队员黄晓东头部打伤(另案处理)。服务队拿出的稻谷,因被闵绍清一家及亲友阻拦未能运走。当天,原告四人先后被带到乡政府。次日,元兴乡政府又派人到闵绍清家运走稻谷1943.5公斤,上交大邑县元兴乡粮库,同时扣押闵绍清存放在家的五马力柴油抽水机一台。元兴乡政府将原告四人带来后,以办学习班的形式,派人分别看管,不准其自由行动,不准回家吃饭、睡觉,致使闵绍清、闵德全被限制人身自由四天,闵健、李培清被限制人身自由三天。其间,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还对闵绍清进行了殴打。后经大邑县人民检察院追查,元兴乡政府才将闵绍清、闵德全放回。闵绍清经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先后用去医疗费84.11元;闵德全用去医疗费1.80元。1991年12月24日,闵绍清、闵德全、闵健、李培青就元兴乡政府限制其人身自由、扣押财产及行政侵权一事,向大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被告元兴乡政府于1991年9月21日借为原告上粮为名,踢坏大门,闯进原告家,运出稻谷,当遭到阻拦后,被告即以办学习班的形式,强行将原告四人关押在元兴乡政府,限制人身自由三、四天,并对闵绍清进行了殴打。次日,被告又违法拿走原告家中稻谷和五马力柴油抽水机。为此,请求撤销被告处理决定,并要求被告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被告辩称:我们为原告家上粮服务,扣押抽水机以抵原告未完清的公粮义务,是乡“双清”领导小组根据县委有关文件作出的决定。为其服务时,我乡干部黄晓东等被闵德全打伤,才通知原告回乡办学习班的,但未限制其人身自由。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大邑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粮纳税是我国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闵绍清以元兴乡政府未解决前期承包元兴机砖厂的合同纠纷为理由,连续四年不上粮纳税,是违法的。元兴乡政府教育、催促公民上粮纳税,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其行为是正当的。但元兴乡政府在教育、催促闵绍清上粮纳税无效的情况下,没有通过其他合法途径或诉诸法律解决,而是破门入室,强行扣押原告财产,并以办学习班的形式限制原告的人身自由,其行政强制措施超越职权,属违法行政行为。由此给原告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元兴乡政府承担赔偿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四目和第六十八条第一款之规定,于1992年3月20日作出判决:

    一、撤销大邑县元兴乡人民政府对闵绍清、闵德全、闵健、李培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理决定。

    二、撤销大邑县元兴乡人民政府扣押闵绍清财产的行政处理决定。扣押的五马力柴油抽水机,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扣押的稻谷1943.5公斤,鉴于元兴乡政府已为闵绍清交了应交的公粮,不再返还。

    三、由大邑县元兴乡人民政府赔偿因超越职权给闵绍清所造成的误工、医疗损失费141.11元;赔偿闵德全误工、治疗费13.80元;赔偿闵健、李培清误工费各9元。

    本案宣判后,当事人双方均未提出上诉。

    「评析

    一、行政机关不制作行政处理决定书,当事人起诉有“事实根据”并符合其他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四)项规定,起诉应当具备的要件之一是有“事实根据”,这里的“事实根据”是指能够证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的一切依据。它既可以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复议裁决书等,也可以是能够证实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的其它依据。也就是说,行政处理决定书并不是行政案件起诉的必备要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4条的规定,只要原告起诉时提供的“事实根据”能证实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客观的,就是起诉应具备的“事实根据”,同时又符合其他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案中,元兴乡政府强行运走闵绍清的稻谷和抽水机,限制闵绍清等四人的人身自由,均没有制作书面处理决定。因此,原告四人起诉时,只提供了元兴乡政府强制扣押其财产,限制其人身自由这一客观事实存在的有关证明材料,且起诉又符合其他起诉条件,因此,大邑县人民法院予以受理,是正确的。

    二、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合法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判决撤销。

    任何国家行政机关都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否则就是不合法的、无效的行政行为。本案中,元兴乡政府教育、催促其辖区的乡民闵绍清上粮纳税是依法行使管理职权;但是法律、法规没有授予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强行运走和扣押乡民财产,或者对不上粮纳税的乡民,以“关黑屋子”、“不准回家吃饭、睡觉”、“派人看管”等方式,强行办所谓“学习班”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因此,元兴乡政府的上述行为是超越职权的行政行为。大邑县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元兴乡政府扣押闵绍清的财产和限制闵绍清等四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理决定,是正确的。

篇2

无过当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鉴于当前社会治安实际状况和暴力犯罪的特点,对严重危及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确立了无过当防卫原则。这对于鼓励公民勇于同犯罪作斗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无过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防卫的范围,必须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这里所说的,“行凶”,不是一般性的故意伤害犯罪,而是指重伤害犯罪。所谓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相当于生命健康的暴力犯罪。对于非危及人身安全的侵犯财产权利和公民其他权利的犯罪,非暴力侵犯一般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非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一般暴力犯罪,均不能实行无过当防卫原则。

第二,防卫的时间,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法暴力侵害。“正在进行”,即不法暴力侵害行为正处于已经开始着手实行而尚未结束的状态。法律对无过当防卫时间条件的限制,与正当防卫对这一条件的适用相同。

第三,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制止严重的不法暴力侵害,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如果防卫不具有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而杀伤不法侵害人,则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应按故意犯罪论处。如果是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挺身而出制止不法暴力侵害的,则应按正当防卫办理。

篇3

摘 要:现在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煤矿地质灾害也在频繁发生,煤矿地质灾害不单单是发生在我们国家,在外国也会频繁地发生煤矿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地质灾害在各个国家频繁发生,煤矿地质灾害问题渐渐得到了国际上的聚焦关注,地质安全研究部门加大研究力度,减少煤矿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文章主要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煤矿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繁多,一旦发生不仅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的还会阻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 特征分析 防治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27-02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起初人类发现煤炭时只是一味地挖掘使用,并没有意识到要合理科学地开采。与此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而罔顾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虽然在开采的产量上有所提高,但是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人员伤亡。煤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使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受到损害,煤矿如今又是严重短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长此以往必会给国家造成损失。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重视煤矿地质灾害问题,并加大力度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地安全问题。

1 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煤矿地质灾害主要是指人类在进行煤炭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其中会涉及到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生命财产的损失。地质灾害分为很多种,煤矿地质灾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却也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煤矿贮藏在偏远的深山之中,开采难度极高,过度开采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的流失,从而会造成地质表层的塌陷和山体的滑落。煤矿开采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数不胜数,开采煤矿时会进行深层排水,这样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大幅度减少,严重则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匮乏。煤矿资源隐藏在偏远的深山之中,强行开采必然会引发地壳的震动、岩浆侧漏和煤气爆炸。煤并不是开采即用的资源,需要经过复杂的生产加工,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生产废料和有毒气体,这些都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诱因分析

2.1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潜在的灾害特征

矿山中煤矿的开采、废料的泄露和乱石的堆积都会造成山体的滑坡,矿山由于重力的失衡会发生偏沉,这是导致矿山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有关煤矿开采记录显示,矿山开采工程中经常会发生山体的崩塌与滑坡,此类灾害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矿在挖掘初期,机械开采造成的物理性震动会破坏采石区的岩石层次,岩石层周围的矿石频繁出现裂纹、气孔冒泡和地表地理位置的变化。以上列举的都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潜在的灾害特征,此外矿山中矿洞的体积会越来越大,加上排水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流道方向改变。

2.2 煤矿在闭坑后采场潜在的灾害特征

煤矿挖掘后也只是进行短期的简化后期维护,此后长期的矿山隐患并不会得到治理,仍然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所以煤矿在闭坑后会存在许多安全问题。矿山中煤矿的开采、废料的泄露和乱石的堆积都会造成山体的滑坡,煤矿闭坑后灾害特征主要有出现裂纹、气孔冒泡和地表震动。

2.3 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使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受到损害,煤矿如今又是严重短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长此以往必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为了减少煤矿开采所带来的伤害,地质探测专家仔细地将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总结起来。煤矿地质灾害诱因繁多,有的是煤矿挖掘的过程中,比如说开采深度过度,从而使矿石频繁出现裂纹、气孔冒泡和地表地理位置的变化。其次就是闭坑后废料的处理不当、废水肆意排放、矿洞的搁置、地质结构复杂等因素,都会诱发煤矿发生地质灾害。

3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进行科学开采,制定防治计划

煤矿企业应该及时制定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煤矿开采量的同时保障矿工的人身安全。首先要在开采初期进行科学开采,有效制定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矿山开采初期,经常缺乏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开采方式,部分传统的煤矿企业比较信赖于传统开采技术。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虽然简单容易掌握,但是由于理念老旧经常会忽视矿工的人身安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进而会给煤矿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由此看来,要想有效防止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煤矿企业应该更新开采技术的理念,然后改革挖掘过程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挖掘技术可以降低有害物质的产出,提高开采数量,同时保障矿工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

3.2 注重瓦斯抽取,防治瓦斯超标

瓦斯就是俗语中的煤气,瓦斯是在堆积成煤初期形成的,在矿洞中达到一定能浓度时,会危及到矿洞中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严重时会发生爆炸。瓦斯泄露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降低矿洞中瓦斯的含量迫在眉睫。首先要在开采的初期对空气中的瓦斯进行测量,尤其注重洞中深处的瓦斯测量,严格防止瓦斯的含量超标。瓦斯的含量测量是矿洞安全检测的基础性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防治矿洞中瓦斯的严重超标。

3.3 做好测量工作,明确地质情况

矿山开采初期,经常缺乏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开采方式,部分传统的煤矿企业比较信赖传统开采技术,做好测量工作可以有效避免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煤矿地质灾害诱因繁多,有的是煤矿挖掘的过程中,比如说开采深度过度,从而使矿石频繁出现裂纹、气孔冒泡和地表地理位置的变化。对矿洞周围环境进行仔细测量,会大幅度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仔细测量,可以掌握矿洞里的具体环境质量。对周围环境的掌握具体,也可以在煤矿地质灾害发生时做出有效应对,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煤矿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地质灾害在各个国家频繁发生,煤矿地质灾害问题渐渐得到了国际上的聚焦关注,地质安全研究部门加大研究力度,减少煤矿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矿企业可以根据煤矿地质灾害的相关特征,有效地避开灾害的侵扰。煤矿企业应该及时制定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煤矿开采量的同时保障矿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J].科教文汇,2008(4):192-193.

篇4

特殊防卫权的设置,对于遏制和预防犯罪以及保护公民的人身利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项重要成果。新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条款,完善了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对于威慑犯罪分子,鼓励公民积极行使防卫权,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树立崇尚正气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实践证明,随着新刑法的实施,该条款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条文的粗疏,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导致实践中的执法不一。这一混乱状况,无疑影响了这一规定所应该起到的作用。笔者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新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条款,完善了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对于威犯罪分子,鼓励公民积极行使防卫权,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树立崇尚正气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实践证明,随着新刑法的实施,该条款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条文的粗疏,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导致实践中的执法不一。这一混乱状况,无疑影响了这一规定所应该起到的作用。笔者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特殊防卫,也有人称之为无限防卫、无过当防卫、特别防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特殊防卫权的规定。它是在1979年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权的基础之上而新增加的一种私力救济权。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特殊防卫是指防卫人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免受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损害行为,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特殊防卫并不是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它是由保护合法权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权利,因此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条件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

关于特殊防卫的构成要件,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殊防卫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防卫人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主要是暴力犯罪;(2)防卫的主体是任何公民;(3)防卫人杀伤不法侵害人或损害其利益,仍是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特殊防卫的成立条件应当有以下三个方面:(1)防卫的范围,必须是针对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2)防卫的时间,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暴力侵害;(3)防卫的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第三种观点认为,特殊防卫的成立条件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1)前提——必须有某种特定暴力犯罪存在;(2)时机——必须是某种特定暴力犯罪正在进行之时;(3)对象——必须是针对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实施的;(4)主观条件——必须具有防卫合法权益的意图,即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注意到了特殊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把握住了特殊防卫的最主要特征——防卫人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忽视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即防卫人必须具有保护其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安全的主观意图;其次它忽略了特殊防卫的时间条件,即防卫的前提必须是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而不是想象中的犯罪,当然也不是已经结束或者尚未发生的犯罪;再次它没有明确特殊防卫的对象,特殊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第二种观点注意到了对特殊防卫在防卫时间和防卫对象方面的特殊性,基本上反映了刑法第20条第3款的立法精神,但尚不够全面。该观点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观方面考察了特殊防卫的构成,却忽略了特殊防卫的主观要件,违背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第三种观点对特殊防卫成立条件的认识比较全面,也比较具体。既谈到了特殊防卫与一般防卫(正当防卫)成立的相同条件,同时也突出特殊防卫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较好地反映了特殊防卫的立法精神。但是其中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内容等,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特殊防卫是在79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基础上新增加的一种私力救济权利,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它具备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反映到成立要件上,特殊防卫的成立不仅要具备正当防卫的基本要素,也要具备其自身所特有的主客观要素。结合法律条文,笔者认为,特殊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防卫人必须是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免受特定暴力犯罪的侵害。

这是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即防卫目的的正当性。它包含二层意思,一是为了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除此之外的合法权益即使受到暴力不法侵害,也不能行使特殊防卫权;二是受特定暴力犯罪的侵害。不是刑法第20条第3款所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不能适用特殊防卫。二者缺一不可。

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人在实施特殊防卫时必须具备合法的防卫意图,亦即防卫人在进行特殊防卫时对其防卫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以保护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安全为目的的主观心理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特殊防卫的主观条件内容是防卫人必须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为目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就正当防卫而言,其主观条件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但与正当防卫不同的是,特殊防卫的主观目的仅限于保护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这也就是说,判断特殊防卫目的正当与否的标志是看防卫人的行为是否是为了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免受特定暴力犯罪的侵害,而不是其他。从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内容看,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的财产利益以及除生命权、健康权以外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即使是受到第3款所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的侵害,也只能行使正当防卫,而不能适用特殊防卫。

二、防卫人针对的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特定的暴力犯罪

首先,防卫人针对的必须是“犯罪”。这里所说的“犯罪”,是指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不法侵害行为,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实施特殊防卫的前提必须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因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须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才能认定,在此之前只能说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能够构成犯罪,而不能称之为犯罪。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犯罪”的立法本意,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以构成犯罪的不法侵害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对所有的不法侵害皆可实施特殊防卫,只有对具备了犯罪的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不法侵害行为才可实施,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所实施的防卫行为,只能行使正当防卫权。

其次,防卫人针对的必须是暴力犯罪。所谓暴力,是指犯罪分子对被害人的身体进行打击或者强制。对于刑法第20条第3款中的“暴力犯罪”应当如何理解,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既可以是指该条款列举的具体罪名,也可以是指该条款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形式的犯罪手段。即对此应作广义的理解,是一种罪名与手段相结合的立法形式。 笔者认为,对此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还应当从立法精神上去把握。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案件是错综复杂的,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即使是该条款所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行为,也必须达到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的时候,才允许实施特殊防卫。可是,该条款所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并不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对于以麻醉方法抢劫,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论),以不让人吃饭、对哺乳期婴儿断乳手段杀人,以哄骗方法绑架等犯罪行为,行使特殊防卫权,无疑是有悖于立法宗旨的。笔者认为,“暴力犯罪”应该是指该条款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形式的犯罪手段。不管是任何犯罪,只要不法侵害人采用或实施了行凶、杀人、、绑架手段和行为,就可以对之实行特殊防卫。如果不是暴力不法侵害,就不能适用特殊防卫条款。即使是刑法所列举的杀人、抢劫、、绑架等犯罪,如果行为人采取的是非暴力方法,一般来说也是不允许行使特殊防卫权的。

第三,防卫人针对的暴力犯罪必须是特定的。特定的暴力犯罪,就是指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除此之外的犯罪,即使是暴力犯罪,也不能对之实行特殊防卫。

关于“行凶”的含义,法律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该词本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含义相当模糊,其内涵和外延均不甚明确,更不是一个独立罪名。司法实践中,“行凶”是作为一个可以涵盖多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手段的概念来理解的,如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暴力犯罪行为。在本条款中,立法者将其与杀人并列,显然其含义中不包括杀人在内。而聚众斗殴的犯罪行为一般达不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自然也不能为“行凶”所涵盖。因此,“行凶”在特殊防卫条款中应理解为仅指故意伤害犯罪。

“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应理解为主要是指放火罪、爆炸罪、奸幼女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等。

由于暴力犯罪指的是该条款列举的特定暴力犯罪形式的犯罪手段,所以对于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刑法第269条)的情形,对强行与被收买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以罪定罪处罚(刑法第241条第2款)的情形等等,均可实行特殊防卫。

第四,防卫人针对的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特定暴力犯罪。所谓“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包括已经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两种情形。只有暴力犯罪行为达到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才可实施特殊防卫。那么,如何判断暴力犯罪行为是否“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了呢?一般说来,暴力犯罪行为只要开始着手实施,就视为已经严重危及了人身安全而不管该行为对被害人人身造成实际损害与否。但有些暴力犯罪行为,虽然处在预备阶段,可是其现实威胁却十分明显、紧迫,如不马上制止,待其着手后就会立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时,也应视为已经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了,允许实施特殊防卫。例如,不法侵害人意欲纵火,在浇上汽油点燃可燃物之前;持枪杀人者在瞄准被害人扣动扳机之前,其行为已经达到了足以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了,此时即应允许实施特殊防卫,而不能等到火已开始燃烧,或者扣动扳机开枪以后才允许。必须注意的是,若暴力犯罪行为着手实行过程中因其它原因暂时中止,是否继续进行尚处于模棱两可状态时,不允许适用行使特殊防卫权。如不法侵害人甲酒后无故持刀砍乙,丙上前劝阻。当丙将甲拉至一边劝解时,乙乘甲不备夺过甲手中的刀猛刺,致甲当场死亡。本案例中,当甲被丙拉到一旁劝解时,甲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侵害行为已暂中止了,此时乙并没有受到人身威胁。甲经劝解后,是否仍继续砍乙,此前无法预测,他既可能继续行凶,但也可能停止,这时是不允许实施特殊防卫的。因而,应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三、暴力犯罪必须正在进行

和正当防卫一样,特殊防卫也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行。这是特殊防卫的时间条件。

所谓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但尚未结束的行为状态。由于各种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对何时才算是“正在进行”,不可能划定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因此,应当对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分析。通常情况下,暴力犯罪已经开始,是指暴力犯罪行为已经着手实施。所谓着手,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暴力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待其着手实行后来不及减轻或避免危害结果时,例如杀人者已举起了刀或者已掏出了枪时,也应认定为暴力侵害已经开始。如果不法侵害人尚未开始不法侵害,防卫人就无法判断不法侵害人要实施的是否是不法侵害,这时只能采取防卫措施,防止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但不能实行特殊防卫。如果这时允许实行特殊防卫,就有可能使一些没有实施不法侵害或已经中止不法侵害行为的人受到不应有的损害,这是不符合特殊防卫的本质要求的。

所谓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是指危害结果已经发生;或暴力犯罪行为已经中止;或侵害人已丧失了实施侵害的能力;或侵害人已逃离了现场等。特别应注意的是,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但仍存在事后防卫。这就要求暴力犯罪业已结束时,不得继续“防卫”。这时再实行“防卫”,加害于侵害人,只能是一种报复行为,对于保护合法权益已无作用。就正当防卫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危害结果一旦形成,不法侵害即告结束,在不法侵害行为虽已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法侵害人还未离开现场或刚离开现场,侵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还来得及挽回的情况下,应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对之仍可实行正当防卫。在这一点上,特殊防卫与正当防卫不同。由于特殊防卫仅是为了保护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在不法侵害人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离开现场后,其人身安全要么已经受到损害,要么再不会受到损害,故不允许实施特殊防卫。

四、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特殊防卫是为了及时、有效制止一些特定暴力犯罪以保护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特殊权利。只有反击、抵制不法侵害者本人,使其停止侵害行为或丧失侵害能力,才有可能达到特殊防卫权有效行使的目的。因而,特殊防卫权的行使必是针对不法暴力侵害者本人进行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不法侵害者本人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如果对来自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侵害行为允许实施特殊防卫,有违立法精神。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如前所述,刑法特殊防卫条款中的“犯罪”只具程序意义,而没有实体意义。只要不法侵害人实施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特定暴力不法侵害行为,就可以依法行使特殊防卫权。基于此,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精神病人可以成为特殊防卫的对象。如果不允许对这种人的侵害进行防卫,就不利于对防卫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如果行为人明知侵害人是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精神病人,则要尽量采取其他方法(如紧急避险)避免自己受到损害,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精神病人实行特殊防卫。

在一定情况下,单位可以成为暴力犯罪的主体,但它绝不能成为特殊防卫的防卫对象。单位作为一个人和物的集合体,不具有自然人那样的生命健康权利,倘若对之实施特殊防卫是不可能造成伤亡后果的,而刑法第20条第3款明确规定,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显然,特殊防卫的防卫对象只能是自然人。当然,对以单位名义实施暴力犯罪的自然人可以行使特殊防卫,但此时,此种防卫针对的实际上仍是自然人犯罪。

总之,特殊防卫的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上述四个方面是成立特殊防卫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这是正确行使特殊防卫权,见义勇为,维护公民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所必须掌握的。

参考资料:

1、姜伟:《新刑法确定的正当防卫制度》,《法学家》1997年第3期。

2、黄明儒、吕宗慧:《论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权》,《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3、丁慕英等主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依法处理学校各类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特与家长签订学生人身安全责任书。

1、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安全教育录像带,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一些安全防范急救措施,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应依法履行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3、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要经常对子女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注意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人身伤害、防疾病等教育,确保学生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

4、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应教育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校纪,不打架、不骂人、不攀高爬低、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如学生不遵守纪校规,打架斗殴,或因其它违纪情况造成人身伤害的,学校负责处理事件,根据情节轻重,责成当事人家长负责一切经济损失。

5、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要负责并督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时上课,就寝、活动,有事要请假,事毕要消假,学生不能请假的由家长代请,如果无履行请假手续学生未到校上课,私自外出购物,校外就餐等,所发生的一切事故,责任有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承担。

6、星期天,节假日远道的同学的父母及其它监护人要负责按时接送,否则,在途中发生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事故,由家长或其它监护人负责,如:学生星期天放学后不回家,私自在学校玩耍、到街上上网、打台球或与校外人员玩耍造成的人身财产安全事故,责任有其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承担,学校不负任何责任。

7、平乐、东赵等近道每天回家吃饭、住宿同学的父母及其它监护人要教育学生按时做息,注意交通安全,放学、来学路上不拐路,不到危险的地方去,不到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地方玩耍,校外时间发生的任何事故与学校无关。

8、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密切与学校配合,确保学生在校、在家或其它任何场所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9、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要支持学生参加人身平安保险。

10、本责任书由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三年。

学生签名:监护人签名:

班主任签名:学校盖章:汉圆实验中学

2004年9月

篇6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证人保护;现状研究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可采取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证人证言作为人类进行司法活动中最早采用的证据之一,在当今社会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我国的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大量的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证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从而对案件的进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的丰富经验,完善本国证人保护制度,为证人提供更加安全、坚实的法律后盾。

一、C人的概念

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对证人概念的界定立足于证明方法,英美法系将当事人和鉴定人都纳入到证人的范畴当中。澳大利亚将被告人本身也纳入到证人的范畴当中。但是大陆法系在对证人的界定上和英美法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大陆法系排出了英美法系概念里所包括的当事人和鉴定人。大陆法系对证人的界定立足于对案件事实的再现,是立足于刑事案件之外的第三人。我国的诉讼模式和大陆法系更为相似,所以对证人概念的界定更贴合于大陆法系的界定方式。

二、证人保护制度的来源

(一)证人在作证的过程中,必然会提供对诉讼的某一方不利的证据,所以随之而来会面临威胁和恐吓,甚至打击报复。

(二)在过去的刑事诉讼制度当中,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身上,忽视了对于被害人和证人的保护。被害人与证人不愿作证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对司法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对刑事司法案件的恐惧。第二点,害怕出庭作证后会受到犯罪嫌疑人的打击报复。第三点:参与到刑事案件的诉讼流程当中,会打乱原本的生活节奏,破坏生活秩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我国对证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也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度。但是,六十年代之后,我国逐渐开始注意到证人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三)证人保护制度更有利于打击犯罪组织。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犯罪团伙给全球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犯罪团伙对于证人的恐吓力度更大,其中某些成员的受刑并不能影响整个犯罪团伙的犯罪行径。犯罪团伙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极有可能对证人和被害人实施更为强烈的打击报复,从而造成证人的胆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证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

(一)对证人近亲属的打击报复行为处罚不够明确。我国的《刑法》中,只是明确了对证人实施打击报复的行为的处罚方式,而对证人的亲属、爱人、朋友等关系密切的人的保护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刑事诉讼法》中却对证人的亲属、爱人、朋友等关系亲密者有相关的保护措施。由于立法的不够统一,法院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就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缺乏预防性保护措施。我国法律在制定证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时,只给出了证人在遭受到打击报复之后对犯人的处理办法,并没有预防打击报复的提前保护措施。然而,一旦证人真正遭受到打击报复以后,对犯人的处罚措施就显得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同时,在对进行打击报复的犯人进行惩罚的时候,也缺少具体的实操性措施。法律只明确了要对实施打击报复的犯人进行惩罚,却没有指出要以何种方式进行惩罚。所以法院在判决的时候缺乏统一的标准。此外,当证人受到口头上的警告、威胁的报复行为时,因这些行为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司法机关不能采取措施保护证人,导致证人仍处于尚未被保护的恐惧之中。

(三)证人保护机构不够集中,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不够明确。虽然我国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保护证人方面的义务,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此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司法机关对于证人的保护有时会存在责任分配不明确的情况,导致在问题发生时,各部门互相推卸责任,从而造成在保护证人的过程中的疏忽现象。

(四)缺乏实际的补偿措施。证人在出庭作证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承被打击报复的精神压力,还会打乱日常生活秩序,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文中,对于证人在参与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精神、经济损失并没有相关的补偿规定。这就使得证人更加排斥参与到刑事案件当中。

四、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改善措施

(一)保护的对象。在证人保护制度中,保护的对象不仅仅要是证人本身,还要对证人的亲属以及与证人关系亲密的人。将这些人都纳入到保护的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使得证人没有后顾之忧。

(二)保护的范畴。对证人进行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还有财产安全等。仅仅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证人的财产安全对证人的重要程度有时候不输人身安全,想要对证人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财产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建立保护机构。对于证人的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强、危险性强的工作,并且持续的时间周期有短有长,需要专门的人员才能完成。所以,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可以在证人的保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束语:

我国在证人保护制度上的成果还不尽完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明确证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完善相关的保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条文,才能在形式案件的展开过程中,充分发挥证人的作用,提高办案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地.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王琪.中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再完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篇7

一、主要工作:

(1)、抓好节假日值班工作。强化了校级领导带班,全体教师及门卫值班职责。继续抓好学生周五放学回家出校秩序及假条收存问题。保卫科每天中午、下午及夜间都安排了学校保安对校园及校园周边巡逻,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认真抓好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住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在各宿管管理员的管理下营造出了安全的休息生活环境,一年来,学生宿舍在保卫科的管理下,没有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案件。充分发挥专职宿管员的作用,坚持24小时值班,坚持每日安全监督,及时处理住校学生中发生违纪事件。管理工作基本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大事不过夜,维护了学生宿舍的安全和稳定,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住校生服务工作。

(3)、妥善处理各年级,班级发生的各种安全事件。将各种安全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本年度保卫科协助德育处处理学生打架案件3起、继续做好安全报告制度。

(4)、继续强化保安值班巡逻制度。抓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自学年以来,保卫科加强校园值班巡逻,校园及周边基本上杜绝了社会闲杂人员到校园内寻衅滋事、打架、敲诈案件的发生,校园内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维护了校园的稳定。

(5)、对门卫、保安做了充实调整。加强门岗管理制度,24 小时门岗,绝不允许中途脱岗的情况出现,做好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出登记工作。

(6)、消防设备,校园安全排查做到一周一小检,一月一大检,更换灭火器两次,增加灭火器10 来个。

(7)、校园安全大检查5余次,做到了发现问题,反应问题,解决问题。

(8)、组织紧急疏散演练5次(地震逃生疏散演练2次,消防安全疏散演练2次,反暴力恐怖袭击演练1次),配合德育处组织全校师生安全教育培训4次(消防安全培训1次,反暴力恐怖袭击培训1次,地震安全培训1次,学生日常安全培训1次)。

(9)、分层签订教职员工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10)、为切实抓好我校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我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增强全校教职工的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及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我校每月定期召开行政、教师安全工作会议。

二、存在问题

(1)、本学期治安状况良好,但是学校围墙上的铁丝网,部分损坏,造成本学期学生翻跃围墙2余起,根据此情况,需及时更换,增加铁丝网高度。

(2)、从教室安全管理方面来看,个别班级教室有损坏施舍现象,有些班级没有做到人走锁门,人走关电等现象,大量的手机在夜晚充电有极其安全隐患。其原因是手机太多插板不够用,每次发现这些问题都转交班主任处理,但是好多地方还是没有得到好的改善。

(3)、从校园内管理方面来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的不到位,学生从校外将违禁品带入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保卫科多次发现问题,处理此问题不少于10次,违禁品带入校园直接关系到学生人身安全,这需要班主任加强教育,需要学校利用家长会,校会、班会等加强宣传教育。

篇8

一、指导思想

一是要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过好春节,安全是前提。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各单位、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节前,安全办牵头组织一次安全检查,排查各类事故隐患。各单位、各科室也要在春节前对安全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二、工作任务

第一,保证车辆安全。各单位要加强车辆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严禁酒后驾车,要意识到喝酒驾车的严重性,凡是酒后驾车者,一律先下岗,再处理。严禁擅自动用车辆,节日期间,管理处除值班车之外,其他车辆一律封存。养护车辆要妥善存放。

第二,加强门卫管理。建立来客登记制度,凡有外单位人员、车辆进出要严格进行登记。节日期间,处机关禁止一切人员进入。要全天候做好安全工作。

第三,确保票款安全。一定要加强财务室、收费亭等重点部位和下班交款途中的安全管理,确保票款的安全。要加强对票款在下班沿途中的保护,该用车接送的用车接送,要保证2名以上人员将收费员护送到位。票证室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防范措施一定要到位。节前,各单位对监控、报警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财务、票证人员要按照规定额度存放现金、保管好票证。保安人员要加强安全巡视,特别是在夜间,要保证收费员人身安全和票款安全。

第四,保证锅炉运行安全。锅炉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要有专人负责对锅炉的检查、检修工作,确保锅炉安全运行,做到既保证职工取暖,又要保证锅炉运行安全。

第五,确保人身安全。切实做好站口上下岗穿越车道、疏导员、绿通验货人员的人身安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穿越车道时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做到不拦车、不扒车、不追车,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任何对自身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为。路政、养护人员在进行现场作业时,要按规范摆放安全设施,确保自身安全。

三、做好文明服务,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春节期间,不仅要使广大职工度过一个祥和的春节,还要让行驶***高速公路的朋友们感受到我们带来的温暖。

第一,收费人员要严格执行文明服务用语,从年三十至初七,全线文明用语统一改为“春节好!”、“节日好!”、“春节快乐!”等节日问候语。收费员要坚持微笑服务,规范使用文明用语和肢体语言,稽查、监控要多方位进行监管和提醒,真正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篇9

本人特此声明:旅游报名表中填写的个人健康信息是真实的,没有隐瞒自己的特殊病史;参团旅游期间,如因自身原因无法完成旅游行程或者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由本人承担不利后果和由此引发的一切费用,与旅行社无关。

陪同老年人出游人员(下称陪同人员)向旅行社作出如下承诺:

1、全程负责看管、照顾老人(特别是在餐厅、浴室、卫生间或者雨天步行时,防止其发生摔伤、滑倒等意外伤害事故。)

2、确保老年人不因走失、被盗等遭受人身及财产损失,监督、阻止其参加高风险旅游或者高风险娱乐项目。

老年人(签字): 身份证号:

陪同人员(签字): 身份证号:

________年__月__日

老人旅游者附加协议书甲方(中老年旅游者家属代表):

乙方(旅行社):

为了维护中老年旅游者(简称老年人)与旅行社双方权利,引起老年旅行者及其家属对老年旅游者人生、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1、甲方向乙方提供的有关 等老年旅游者的身体状况的信息应为真实有效,该老年旅游者应为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该老年旅游者没有下列不适宜参加旅游的疾病:法定传染病、癫痫症、精神病(间歇性精神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严重气喘病、严重糖尿病以及老年痴呆等不适宜无人照看独自外出旅游的疾病。

2、根据乙方与所投保的保险公司所签订的协议,老年旅游者作为被保险人,保险金额最高为 万元。意外伤害的医疗保险金额为 元,以上保险赔付标准甲方已经被明确告知,并且同意认可。注:保险公司的旅游意外险承保年龄最大80周岁。

3、甲方已经认真阅读了乙方提供的《旅游安全须知》,并承诺认真遵守《旅游安全须知》的各项规定,同时负责将内容转告所代表的老年旅游者。

4、甲方家属代表指定 (可以是甲方家属代表本人)为甲方所代表的老年旅游者的全程看护人,全程负责看护老年旅游者,防止其在旅游过程中,尤其在餐厅用餐,浴室洗澡,山路或者雨天步行等过程中发生滑倒摔伤等意外伤害事故,保证老年旅游者不因走失、被盗等遭受人生及财产损失,阻止老年人参加高风险旅游或者高危险娱乐项目。

5、旅行社在旅游过程中已经进行多次提醒,尽到提醒义务之后,甲方还因违约或自身过错,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未系好安全带、未坐稳等,在自由活动期间内的行为或自身疾病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失由其自行承担,旅行社应积极协助处理善后事宜;旅行社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实际支出由甲方负担。

6、老年旅游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按照既定旅游行程进行游览时,乙方导游人员有权根据情况要求甲方代表的旅游者适当调整游览线路或原地等候,因为旅游者自身的原因减少的行程不退还费用。

7、基于第三方侵权等不可归责于乙方的原因导致甲方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乙方对于游客人身安全尽到了提醒、告知的责任,并积极协助解决甲方与侵权方之间的纠纷,乙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8、乙方按国家旅游局有关规定已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此险种主要承担因旅行社的忽视或过错造成旅游者遭受人身伤亡所发生的相关经济损失;在旅游过程中,如发生非旅行社疏忽或过失的人身意外伤亡事故,则不在旅行社责任险理赔范围内。为更好的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避免旅游意外风险,乙方已经为甲方80岁以下的老人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9、甲方在旅游期间如果出现伤害意外事故且已经购买了旅游意外保险,有保险公司按照其保险条例的规定承担赔付责任。乙方不承担赔付责任,积极协助处理赔付事宜。

10、甲方作为老年旅游者的代表必须是该老年旅游者的主要亲属,其指定的看护人自然成为甲方的全权代表处理一切事宜。

11、上述条款如与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签订的旅游合同有相违背之处遵照此协议条款执行。

1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 乙方:

(中老年旅游者及家属代表) (旅行社)

篇10

关键词 正当防卫 必要限度 防卫过当 特殊防卫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正当防卫概说

关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采取的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从而保护合法权益。其主观上应认识到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且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是国家机关公力救济的补充。

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权的行使应当限制在绝对必要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异化为危害社会的工具。“任何不受制约的反击行为,即使其出发点是正义的,最终也会走向它的反面。”因此,我国刑法在有条件地赋予公民防卫权的同时,又毫不例外地对正当防卫的力度及其造成的损害结果做出了一些限定。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刑法对正当防卫设立的一个限度条件。

现在对于必要限度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1)基本相适应说:认为必要限度就是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2)需要说:认为所谓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就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不如此就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即使防卫在强度、后果等方面超过对方可能造成的侵害,也不能认为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3)相当说: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原则上应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为标准,同时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在手段、强度等方面,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差异。事实证明,相当说是正确的,基本相适应说已经过时。需要说主张对防卫手段不加任何限制,其与刑法所规定的精神不尽相符,因而也难以成立。

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需为标准。至于是否必需则应通过全面分析案情来判断。一方面要分析双方的手段、强度、人员多少与强弱、在现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形势。防卫手段通常是由现场的客观环境决定的。防卫人只能在现场获得最顺手的工具,不能要求防卫人在现场选择比较缓和的工具。问题在于如何使用防卫工具即打击部位与力度。对此,根据各种客观情况,判断防卫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应否、能否控制防卫强度。另一方面,还要权衡防卫行为所保护的合法权益性质与防卫所损害后果,即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与所损害的利益之间,不能悬殊过大,不能为了保护微小权利而造成重伤或者死亡。

总体而言,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考察防卫利益的性质、侵害行为的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遭受损害的程度,综合判断防卫行为能否制止不法侵害。

三、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是防卫过当,只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首先,轻微超过必要限度的不成立防卫过当。其次,造成一般损害的不成立防卫过当,只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才可以属于防卫过当。最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条件不适用于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无过当防卫)。

人民法院在认定正当防卫的过程当中应当把握下列原则: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处于一个平等状态,其人身权利又以生命权为最高权,不能为保护公民的人身健康权而侵犯公民的生命权,同时人身权利也不因个人财富和职位的高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公民的人身权利永远大于财产权利,不能为保护财产权利而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最后不能笼统地认为国家的、社会的公共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而对于财产权利应当依财产价值而定,不能依据持有人的不同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