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变范文

时间:2023-03-31 09:2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字的演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字的演变

篇1

Abstract: "Summary of Literature written" by Qiu Xigui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Chinese characters form evolution. It absorbed the forefather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and divided Pre-Qin runelore by age and region into four parts :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Qin series character, hexarchy character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according to its date, "Jinwen" is grouped into Shang Dynasty character,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aracter, Warring States character. The author corrected the habit view of considering Jinwen as character later than Oracle.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Jane Silk charac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ncient official script originated in folk characters of Qin series character in the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nd Ba Fen and Zhang Cao respectively root in folk characters and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regular script of ancient scribe at Emperor Xuan period in Western Han, thus it corrected some distorting legend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uthor argumented the key role of folk characters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chirography, and revealed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motivation of characters evolution.

关键词: 《文字学概要》;汉字形体演变;继承;批判;发展;创新;商榷

Key words: "Summary of Literature";evolution of characters form;inheritance;critique;development;innovation;discu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23-02

0引言

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不过,流传的说法只是推测,有的是辗转的传说,不一定符合实际的情况。至于《说文》中的“古文、籀文”,历代书法家或小学家都视为最古的字,更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清末以来,由于甲骨金文的大规模发现,人们对“古文、籀文”乃至篆、隶、真、草的认识提高了很多。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和《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见《观堂集林》),明确提出战国时东土西土存在用字的不统一现象,对传统把“古籀”视为一体的观念是一大突破。本世纪以来的文字学著作,几乎都讨论到字体问题。近四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讨论字体的专著,如郑诵先执笔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1962)和启功的《古代字体论稿》(1964)。过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种书体的名实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对于汉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或流于概念化。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如图所示:甲骨文 金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这种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也并不完全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第五两个章节分别对汉字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1继承

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

我们先以分析甲骨文为例来说明这样做非常有道理。

1.1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4000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1000个以上,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汉字的最早源头,而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裘先生在《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了。”因为这些单个出现在用作礼器的陶尊边缘之上,无疑是东方民族的一些氏族的族徽,就这点来说,它已经具备了形音义的要素。而这些陶尊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

1.2 甲骨文以下特点:①以象形、象意为主,形声字在其中占的部分很小。②其与图画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③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其中存在不少同字异构现象。④正反没有差别。⑤笔画可多可少。⑥偏旁位置可移易。⑦可更换意义相近的义符。⑧可添加义符或声符。⑨笔画方折,线条瘦直。

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体的源头这都是疑问,实际上甲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并非当时日用文字的主体,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主流字体的分支,不宜看作后世字体的直接源头。当时的主流字体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所以权且用朝代名称来代指,以免发生误解。所以,依次类推,用朝代名称来指代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裘先生参照继承了唐兰先生的划分正体现了这一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反映了商、西周春秋、战国之间时代上的差异,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国之间的空间差异,构成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状况的立体系统,这是比较科学的。

1.3 我们以分析“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的命名来说明其分类的科学性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是实现汉字在当时的标准化、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所谓“史籀大篆”,研究者大多认可即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结论。

但是籀文(大篆)只是秦国文字的一种风格,它是否具有承前启后的字体阶段作用目前尚无法证明,仅仅依据许慎所说的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就把它置于金文和小篆之间,似不可靠,然而实际上小篆本身是否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问题,用它来证明大篆的合法地位颇为勉强。而且,如果大篆能够代表战国时期(周宣王以后)的社会字体,那六国文字又该置于何种境地,它们跟大篆以及前后时代的文字关系又该如何定论呢?战国时期文字风格如同其社会内部多种多样,就秦国而言,《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就六国文字自身而言,其字体也多有异同,很难说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就文字阶段来说,裘先生的称法“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是科学的。

2批判

裘先生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

2.1 汉字总体书写风格包括社会风格(字体)和个人风格(书体)两种。各种风格有的具有历时替换性,有的具有共时并存性。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也以金文为最多。所以,讨论两周的古文字,当然以金文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金文只是在两周存在,而当时代交替更迭后,这种文字即刻消亡或者被下一种文字所替代。

2.2 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而金文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所以甲骨文多用笔细长瘦硬,多为直笔,少有圆笔,即使是转弯之处也是硬角,有些本应填实的肥笔,也只能刻成轮廓,或改用其它线条代替。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注重字形美化。这两种文字的铸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点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是非本质的。不能以两种文字的书写载体的差别武断的断定孰先孰后。

2.3 青铜器文字按其性质分为族徽文字和记事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其时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铭文通常才三五个字,少者仅一字,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从时间上看,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因为较长篇的甲骨文多出现在殷商早期,而较长篇的金文却出现在殷商晚期而断定甲骨文早而金文迟。

裘先生此举,对于研究文字发展过程中,透过历时和共时的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

对于隶变以后的文字,裘先生从简帛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隶书中的古隶发源于战国晚期秦系文字的俗体,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从而纠正了一些不合实际的传说。

3.1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因为秦国文字虽和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3.2 裘先生以字形构造和书体两个方面说明了汉代隶书的发展,而且在古人对于八分和章草产生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以马王堆帛书、凤凰山木牍、敦煌居延竹简、铜器以及石刻上的文字考释得出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

3.3 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从睡虎地秦简不用小篆而且存在许多与小篆不同的字形就可以判断的出来,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实际上是在秦统一后由个别专家在当时通用文字基础上整理改写而成的规范字体。但秦王朝的短命,并没有使小篆得到真正的推行,只在少数象征皇权如“虎符”“权量”之类的特殊载体上使用过,而且这些小篆与许慎整理的《说文》小篆也不完全一致,综上,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

4创新

裘先生第一次论证了俗体字对书体演变的关键推动作用,揭示出汉字演变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早在七十年代初,郭沫若曾经指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辨证的互相影响。”这种见解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未受到学术界的注意,而裘先生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5商榷

5.1 小篆是不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字体,有没有继续演变为新的字体。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这种规范字体是否可以认为是在秦统一后具有一种正字法的性质。可否根据小篆的性质,断定隶书并不是源于小篆。测查早期隶书,如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字形直接源于睡虎地秦简或者六国古文,并没有经过小篆阶段,能否说隶书与小篆是并存的,不存在传承的关系。

5.2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这种分类确实很有科学道理,但是,时代间的交叉字体的出现不免会给学习研究者带来遗漏的现象,受李运富老师《汉字学》的启发,认为这样划分似乎更为合理:

J古文

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战国文字秦文字(古隶)汉代文字

K甲骨文 K金文K籀文 K小篆

(隶书)魏晋以后(楷书)

其中,战国文字(六国文字)的品类有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而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变化相对比较大。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比较集中;西周政治统一,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字形体比较统一。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间时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基于以上因素,战国时期文字形体歧异多,俗体使用广泛。从地理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把时间上互有重合的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分开各自成系统,也是考虑到了形体相对比较匀称的缘故。因为六国字体多有异同,很难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垄断一个阶段。就字体来说,还是分别说比较清楚;就文字阶段来说,还是统称“战国文字”为好。

总而言之,研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关于“汉字形体演变”的两章内容后,认识到字体不等于文字的发展阶段,字体是群体的书写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字体有的具有替换性,有的具有并存性,但很少有严格对应的传承性。也体会了《文字学概要》一书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字料,并在裘先生深入分析、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再次学习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版,2004第10次印刷.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1版,1998第16次印刷.

篇2

“仆”的本意是“奴隶”。由“奴隶”变为“仆人”,后来古人对自己的谦称也往往为“仆”,比如司马迁说:“仆非敢如是也。”意思是说:“我不敢如此啊。”一位仆人社会等级低下,往往服驾车之劳役,所以驾车的人也可称为“仆人”,比如《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

在此说明的是,以上的文字均是“W”的义项。另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仆”字,这个“仆”字可不是我们今天的汉字简化字。这个古代就有的“仆”字是向前跌倒的意思,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的“卫士仆地”,是说卫士向前倒在地上。

现在还在用的一句“前仆后继”,这里的“仆”字应该读为p(仆),也可以读为f(富),但不能读作p (璞)。

是:“紧急时就用穿戴盔甲的战士。”再比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这个“介者”指的是披戴盔甲的人。

“介”字后来引申为“个”字讲,比如:“一介行李”,也就是一个使者的意思,由“一个”之义,又可以引为藐小、微贱的意思。比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自己是“一介书生”。

篇3

【关键词】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P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文测验是水文资料整编的基础, 水文资料整编是对水文测验成果的检验和总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本文对水文测验与水文资料整编方法进行阐述,以期能为水文工作提供帮助。

二.水文测验

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它的任务是进行定位观测、 巡回测验、 水文调查、整编和分析水文资料,为水利建设和其他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水文依据。水文测验通常是指测量水文要素所进行的全部技术过程。其主要测量项目包括降水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

1.考证资料

考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站沿革的考证,测验河段及其附近河流情况 的考证,测站断面,测站以上区间主要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的考证,基面和水准点,水尺零点高程的考证。

(一)水准点考证。水准点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水准测量记录的小数位取至毫米。计算平均高差取至0.5mm。每一仪器站的观测结果,应直接记人水准测量记载簿,并及时检查前后视距不等差,同尺黑、红面读数差,同站黑红 面高差等是否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差,符合要求时,方可迁至下一仪器站。每测完一个测段,应即计算往、返测的高差,进行测量成果的评定。

( 二)水尺考证。一般水尺测量采用三等水准测量。不同的断面当使用不同的水准点引测 时应注明清楚。水尺测量成果采用高程与去年相对照看是否一致,使用起止时间一 栏,应填制在 当年第一次测量栏后当某支水尺全年未使用填未用当某支水尺在水下未能测量时,填“水下未测”等。当水尺测量高程与原采用高程相差>10mm时,原采用高程不能再用,应重新测定高程并分析其变动原因、日期和性质。如水尺零点高程是突然变动,则应从突变之日起采用新测定的高程。如是渐变时,则须先判定开始发生变动的日期,然后按渐变原则,确定开始变动至本次测量期间各日的水尺零点高程。

(三)大断面测量。一般大断面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汛前应测至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0.5mm一1.0mm,漫滩较远的河流,可只测至洪水边界。有堤防的河流应测至堤防背河侧的地面为止。其余各次只测至本年洪水位以上的大断面或过水断面。

2.水位观测与分析

测流水位、测沙水位、大断面测量时水位,开闸关闸前后按要求及时观测水位,并记录在水位记载本上。相邻水尺比测读数都应正确记录。推流数据中与流量对应的时间、水位,最大、最小单沙节点的时间,应包含在水位系列中。观测水位应随时点绘在水位过程线上,以确认每次观测水位的正确性,掌握流量、沙量等水文要素的测验时机。要合理布设水位测次,控制住水位的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的计算要求。

3.流量测验

平常要以常测法为主进行流量测验,不要随意减少测速垂线数和测点数,流速仪测点分布见下表,表中规定的测点数目,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水深足够, 就不能减少测流时水深记载最好是实测的原则上不得借用断面。特殊情况下借用断面时应采用最新一次测量大断面成果。

三.水文测验研究的发展前景

水文测验研究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任务。由于工程运行多年, 工程老化、 河道淤积严重、 河床抬高大大降低行洪能力等问题严重地摆在了面前。因此, 水文测验、 水文系列资料分析研究, 今后显得更为重要。目前, 水文的测验设施条件等还很落后, 引进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使水文测验实现现代化,科学研究向深层次发展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水文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水文现代化应该从测验现代化、 资料整编现代化、 资料管理查询现代化、 资料分析现代化 4 个方面进行。

(一)测验现代化。现代化测验的发展方向是随着传感技术、 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遥感测验将进入水文领域。水库泥沙测验随着电子经纬仪、 电子水准仪、 全站仪、 测深仪、 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仪器和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 将会产生根本性变化。

(二)资料整编现代化。水文资料整编现代化, 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水文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制使测站资料都可用微机进行解决, 数据计算、图表制作、 关系点绘、 成果整理一整套水文整编工作用计算机自动整编已成为现实。

(三)资料管理现代化。资料管理已有飞跃式发展, 水文资料将进行全国性的水文数据库联网, 进入计算机存储与交流的时代。 计算机管理水文资料将显示出快速查询、 错误纠正率高、 数据准确等优越性。

(四)资料分析现代化。资料分析要实现计算机分析的现代化处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水文资料系列长达 40 余年, 对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在分析研究过程中, 大量的数据计算处理用人工进行无法想象, 而计算机处理大批量数据的功能会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为分析研究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

3. 新时期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防洪工程的综合治理,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 因此,水文测站要了解掌握流域内工程情况的变化,摸索河道行洪规律,采取相应的测验对策;管理部门的有关科室要开展资料分析和研究工作,如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 水位流量单值化的分析、 测流方式的精简分析、 各种测流系数的试验等。

(二)新技术的应用,对水文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遥测系统、 微机测流系统、 固态存储、 超声波水位计、 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我们每一个水文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资料整编与测验工作的脱节,难以通过资料整编指导测验工作。 近几十年以来,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计算,整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资料的校对上,缺少了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 流域内各观测点的一致性审查,出现了个别站点资料不合理、 上下游水量不平衡的整编成果。 因此,要加强资料整编前后对观测资料的合理性审查,通过水量平衡分析、 上下游流量对照、 降雨径流相关分析等多种途径,提高资料整编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 水文资料整编研究

水文资料整编是水文行业最常规最基础工作。水文资料整编既是采用科学方法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格式就对原始的水文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 统计、 审核、 汇编、 刊印和储存。水文测验及调研所收集的原始资料, 篇幅浩繁、 格式纷杂、 时间离散, 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资料使用的要求, 只有经过整编,提炼整理成为具有足够精度的、系统的、连续的水文资料成果, 才能便于其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水文预报、 水文计算、 防汛防旱、 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因此, 水文资料整编在水文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程序有:

1.考证 查证和订正水文测站有关水文测验的基本情况,作为选择整编方法和使用资料的依据。

2.定线 指按照整编需要,根据实测资料,确定水文要素间的关系曲线,作为用一个要素的资料去推算另一个要素的依据。

3.制表 按照统一规格编制水文年鉴的刊印底表。工作内容包括逐日总量或均值的计算,月、年总量、均值、极值的统计等。极值统计一般为挑选月、年最高最低或最大最小值。对降水量资料来说,还要统计不同时段(从若干分钟到若干天)的最大降水量。4.合理性检查 利用各种图表来检验整理成果是否符合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以便发现和处理差错。这种检查分为单站合理性检查,如水位过程线连续性的检查,本站水位、流量、输沙率过程线对照,历年同类关系曲线对照等;综合合理性检查如相邻测站逐日降水量对照,上下游流量,输沙率过程线对照,上下游干支流月、年平均流量或输沙率的平衡检查等。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控制水旱灾害、 水环境监测与保护、 水土保持与生态、 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水文工作者对工作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扎实工作, 从最基础的测验整编入手, 为水文事业作为一个行业走向社会、 促进水文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星红,曹建智,朱凤举;水文测验与水文资料整编方法的研究[J];吉林水利;2000年05期

篇4

关键词:图形符号;“卍”字纹含义演变0引言

“卍”字纹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一种时代的符号,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并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中国“卍”字纹样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有利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更有利于设计过程中灵感的迸发。

1中国“卍”字纹的起源

“卍”字纹的起源众说纷呈。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最早的“卍”形文纹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见于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域外的塞浦路斯和卡里亚陶器残片上。早在欧洲的青铜时代,几乎所有类型的“卍”形纹饰就遍布欧洲各地了。在亚洲,印度的“卍”形纹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多为标准的“卍”形。有些研究学者曾一度认为“卍”形纹饰通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但是根据我国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卍”形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佛教则是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见,“卍”形纹在我国存在历史悠久,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时代的演变,“卍”形符号在中国各个领域的流行和使用变的普遍了,陶器、铜器、金银饰品、织锦漆器、家具门窗上比比皆是这种符号。神秘的“卍”形纹逐渐抛开原本浓厚的宗教味道,越来越偏向人们所给予的吉祥寓意,慢慢演变成审美成分浓厚、成为民族传统纹饰的审美对象了。

2“卍”字纹概述

“卍”读wan,原为梵文。大乘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小乘佛教认为此相不限于胸部。在佛经和佛寺中,右旋“卍”字亦传写作左旋 “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认为应以右旋(蛹)为准。在《辞海》中“卍”条有解释:“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作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海云”。而在学术界,“卍”字纹也有象征太阳或火,氏族图腾、生殖崇拜等特殊含义。

3我国“卍”字纹的象征含义演变

“卍”字纹除了普遍存在于宗教领域,在我国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都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变体。

(1)不同朝代的“卍”字纹。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因为其独特的教义大大满足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需要,也给予了由上至下各阶级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从而使作为佛教吉祥标志之一的“卍”形纹,渐渐从单纯的装饰纹样随着佛教的深入人心而逐渐被老百姓所熟知。例如洛阳龙门石窟南壁比丘法生造像的胸前宝珠上,就在其中心位置雕刻了“卍”形。由此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卍”字纹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比较单一多用于佛教的吉祥标志。2)唐宋时期。中国晚唐和五代宋元时期,“卍”字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正是由于佛教的逐渐深入民心,“卍”作为佛教的瑞相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被逐渐地运用在日常所能见到或人们所能够触及的领域,如:建筑、器物、织物等。武则天时期将其称之为“万”,并寓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人们对佛教思想的信奉,此纹饰应用于铜镜的装饰纹样“卍”位于铜镜背面的以钮为中心均匀分布,此造型简单,装饰简朴,反映出晚唐时期人们对“卍”字纹的钟爱之情。五代宋元时期,经济的逐渐发展,皇室成员对美术方面尤为钟爱,士大夫文人之风已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以一种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为主,托物言志,借物以抒情。3)明清时期。“卍”字纹作为吉祥图案中的一员,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卍”字纹在这一时期的有着丰富变化,延伸出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卍”四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俗称“万不断”或“万字不到头”,取长久不断之吉祥寓意(见图1)。明代的各朝皇帝王,大多提倡信奉佛教“卍”作为佛教的祥瑞标志,“卍”字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自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明代的汉族官服中也时见

“卍”字纹样, 以示当官的威严。到了清代,随着城市以及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这一纹饰得到更为丰富的变化,广泛且大量的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卍”纹也就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万古永驻。

图1(2)不同民族的“卍”字纹。在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卐”字纹被认为有吉祥幸福之意,更是以“卍”字纹为骨式,创造了无数回旋形的图形。有的叫“推磨式”,有的叫“喜相逢”。也有将“卍”字纹构成带状的二方连续,和块状的四方连续,便成“卍字流水”和“卍字不到头”,既有连绵长久之意,又含有浓浓的吉祥意味,在传统装饰纹样中多用作图案的地纹。而在中国宗教信仰浓厚的藏区,“卐”字符是代表着太阳的。太阳神是藏族人信仰本教中最伟大的神灵之一,因此,“卍”字纹在藏族文化中常与日、月、火的纹样连用, 作为一种护符、符咒的标志。“卍”符号的变形符号藏语称“雍仲嘎奇”,有坚固不变之意。传统的藏民稳重、平静祥和、喜爱安稳,这些特质与当地的信仰崇拜和“卍”字纹的含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最原始的本教或是后来的藏传佛教“卍”字纹都一直存在于其中。在藏民的心中它是最美好的祝福,虽然是简单的符号,在藏民看来它被佛赋予了灵魂,人们将它视为最吉祥的事物。每当有隆重节日的时候,藏民要在自己的门口,用白石灰画上“卐”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人们对家人邻居美好的祝福。“卐”字符出现在藏族婚礼上,展现出了人们对审美、宗教情感的融合。很多藏族女人头上佩带的辫筒、腰带上挂的荷包等,都绣有“卐”字纹或者衣服上、腰带上、袖口上、领子上、鞋帮上、袜垫子上、袜留根很多人们所有的必需品上很多都绣有“卐”的变体。它象征“永生”“长存”“吉祥”。在藏区,“卍”字纹不仅是藏民心中信仰的宗教生活的一部分,早已融入藏民的社会生活中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卍”字形的文化符号包涵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了解“卍”字纹由简到繁、由单到双、由方变长、由方变圆、方圆结合的不断变化形象特征,并将其熟练的应用与我们的设计中,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资深设计师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世界变化万千,只有先“传承”,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创新”效果,设计亦是如此,掌握“卍”字纹的多种含义,并灵活运用,才能够设计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参考文献:

[1] 田自秉,等.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吴山.中国历代传统纹样[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 宋丙玲.浅谈中国的 “卍”字纹饰[j].四川文物,2006.作者简介:谢璇(1990—),女,湖南娄底人,湖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级研究生在读。

篇5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锣”声响彻云霄。

战斗打响了……

这一刻,海燕回头看了看他的“家人”

海鸭——他的弟弟。面对困难,海燕从它的眼中看出了恐惧。“你虽有翅膀,但你却不能振翅高飞;你虽能鸣叫,但却吟不出慷慨激昂的旋律。风暴的来临夺去了你平时的威风。以前你既能在海中戏水,又能在陆上逍遥,可谓神通广大。但为什么此时的你却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这时,海燕又望见了企鹅——他的哥哥。“哥哥呀!身躯庞大能如何?气力无穷又怎样?还不是与弟弟一样的软弱无能?假若风暴是猎人,那么你们就是一群等待虐杀的绵羊。没有思想,没有抵抗,只有束手就擒,犹如手中的傀儡,行尸走肉一般。”

篇6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边界问题;群体智能优化算法

0 引言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缩写为PS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进化算法。它是Kennedy和Eberhart受人工生命研究结果的启发、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过程中的迁徙和群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全局随机搜索算法,1995年IEEE国际神经网络学术会议发表了题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的论文,标志着PSO算法诞生。[1]该算法具有很好的生物社会背景,对非线性、多峰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2]

在粒子群算法的进化计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搜索空间边界约束的情况。边界问题理论上并不会对粒子群算法的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会造成计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在有限的进化次数限制下,会对算法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就粒子群算法的边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1 粒子群算法原理

粒子群算法最初是受到飞鸟集群活动的规律性启发,进而利用群体智能建立的一个简化模型。其生物学模型主要源于生物学家Frank Heppner提出的鸟类栖息模型。[3]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性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会发生信息交流,并产生趋同认知。以鸟群为例,每只飞鸟之间会通过声音或动作交流其个体的认知信息,同时,独立的飞鸟个体会趋向于跟随群体的大方向飞行。这样,每个个体就会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了群体的经验知识,增加了觅食的成功率。如果将每只飞鸟作为一个智能计算体(agent),将这样的一组智能体作为族群,用计算机来模拟其觅食过程,就构建了基本的粒子群算法思想,而所谓食物就是算法的目标函数。这样的基本粒子群算法也被称之为鸟群算法。

在粒子群算法中,每个粒子都是一个智能体,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运动功能:能在计算空间中自由运动。

2)判断功能:能判断自身的适应度。

3)记忆功能:能记忆自身的历史经验。

4)交流功能:能和整个群体交流各自的经历。

这样的粒子集合就构成了粒子群,该粒子群是一个智能体的群落,同时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群体智能。

其中vij(t)代表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进化时的速度;xij(t)表示第i个粒子在第t次进化时的位置;pbest,ij(t)是第i个粒子的个体历史最佳值;gbest,j(t)是群体历史最佳值;w是粒子运动的惯性因子;c1是自身记忆影响因子;c2是群体影响因子;r1j(t),r2(t)是随机因子;i是粒子序号;j是计算空间的维度序号。

2 边界问题的产生和分析

由上一章节可以看到,基本粒子群算法兼顾了种群中每个粒子的惯性、自身经验和群体经验,在进化计算过程中模拟了鸟群觅食的社会性群体机制,达到了全局搜索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个情况不可忽略,那就是实际问题的搜索空间一般都是是有界的,也就是说群体是被限制在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单独的个体并不能任意运动。当单个个体突破了空间界限的限制,就会给算法结构带来破坏,造成以下一些问题:

1)适应度函数失效:超出适应度函数的定义域,导致判据失效,得到错误的结论。

2)解区间错误:在搜索空间之外,无法得到有效解。

3)计算资源浪费:在搜索空间之外不会得到有效经验,也不会对群体知识进行改进,这样的计算完全是浪费。

4)延误进化进程:粒子个体在走出限制空间之后,由于惯性原因,会在错误的空间产生滞留,严重影响算法收敛速度。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算法上有必要增加一定的机制加以限制,使粒子的运动限制在搜索空间范围内,增加算法效率,改善优化搜索效果。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对算法加以改进:

1)增加搜索空间外的适应度定义,可以将该区域的适应度设为最小值。这样,可以依靠粒子自身的智能回归正确的空间。

2)当粒子运动到空间边界时,强制该粒子停止运动,当前速度置为0,粒子的适应度用当前所处的边界位置计算。

3)将空间边界设置为反射面,当粒子碰撞到空间边界时,就产生反射作用,让粒子根据一定的机制反弹回原空间,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以上几种方式从不同的的角度来处理粒子群算法的边界问题,各有优缺点。

增加适应度定义的方法可以保持粒子群算法机制上的完善,充分发挥粒子的智能和自主性。但是这样会牺牲一部分算法效率,也就是牺牲掉粒子自主纠错的计算时间。强制粒子停止的方法可以最大化的节约边界问题的错误纠正时间,但是,粒子一旦停止后,就会丧失原运动过程的惯性体系,影响种群的多样性。让粒子反射的方法可以杜绝边界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保持种群多样性。但是反射过程的运动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时间消耗。

3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粒子群算法是一种优秀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它机理清晰,应用广泛。粒子群算法的边界问题影响到算法的效率和最终结果,必须加以重视。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对边界问题加以处理,使算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Kennedy J, Eberhart 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Piscataway: IEEE Service Center, 1995:1942-1948.

篇7

『第一滴泪』№1——为什么要离开

当我写完《朋友,我们的友谊会永恒》这篇作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同样这也是落樱问我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离开?难道就是因为和凡凡、幽幽她们吵架、动气了吗?还是真的因为小荷的改变才离开的?

之后我才明白我的离开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说我是因为和幽幽她们吵架,为什么解决问题才离开的。之后发现:我的离开又能解决的了什么问题呢?难道就因为我的离开,幽幽凡凡就能不再生我的气?不可能,她们生我的气,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问题,并不是我离开就能解决的。如果说我是因为小荷的改变才离开。这也不对。其实小荷每天都在改变,为什么之前我可以接受小荷的改变,但是之后就不可以接受了呢?完成是因为我想找个借口离开小荷。既然两个理由都行不通,那我为什么还要离开?这时,我流下了第一滴泪。

『第二滴泪』№2——说出去的话能不能收回

自从我发除了那篇作文后,我一直在想说出去的话还能收回么?可是,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又怎么能够收回呢?后悔,真的好后悔。为什么我要离开小荷?小荷哪里对不起我了?如今的小荷和过去的小荷又有多大的区别?难道想网站更新了一下,就不是网站了?为什么我一定要坚持离开?有好朋友不好么?郁潆第一次来小荷的时候,一个人都不认识。感觉好寂寞哦。还好我认识了月雨,要不然我真不知道我在小荷怎么生活下去。郁潆真的很害怕寂寞。。离开了小荷,那些小荷群就留不下我了。没了小荷朋友,没了小荷群,我又能在那里生存?离开了小荷,就再没有一个地方能留下我了。

孤独的我,一个知己的朋友都没有。一个能留下我的地方也没有,那我在世界上活着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于是我有点想改变这个事实的欲望。我想放弃离开小荷的念头,毕竟我做不到离开小荷。

『第三滴泪』№3——居然离开,重新来过

想来想去,郁潆做了最后一个决定。换一个人,重新来过小荷,说不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说不定,大家可以把原来的心媛忘记。让郁潆替代。虽然我也很舍不得放弃心媛这个“称号”。但是我没办法。心媛一定要离开,因为心媛答应过香香的,要离开的。郁潆真的很羡慕珍珍,她离开没有一丝犹豫,说离开就马上离开了,那是如此的果断。哪像我。。那么喜欢犹豫,到了最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篇8

她热情的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我想变一棵大树,

给人们带来新鲜空气。

我想变一轮太阳,

给人们带来光明。

我想变一只青蛙,

给农民伯伯除害。

我想变一只小鸟,

在空中自由的飞翔。

我想变一朵鲜花,

我想变一副副美丽的画。

最后,

我看见一望无边的夜空,

真想变成眨眼的星星。

睡在月亮婆婆的怀抱里,

听月亮婆婆讲好听的故事。

风姑娘来了,

在夜空中跳舞。

篇9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节目制作;系统构建;数字影视

0引言

在20世纪后期,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被广泛应用于影视的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主要指以各种类型计算机为中心构成的视音频信息编辑工作;是指将节目采集到计算机后直接从计算机的硬盘中以帧或文件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存取素材进行编辑的方式;是能够随机访问任意素材,不受素材存放时间、区间限制的编辑。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影视节目的非线性编辑技术可以包括:视频素材的获得、视频对象的合成、视频素材的编辑、视频特技的生成、绘画和颜色调整、字幕的叠加等六个方面。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入了动画模型、数字特技和多层合成等功能,从而使得非线性编辑系统成为影视制作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技术平台。

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及各类广告制作单位。它主要是由计算机平台(含视音频处理卡、专业显卡、三维特技卡等)、大容量的高速硬盘、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监视器等硬件设备,并配以相应的非线性编辑软件组成。

1.1系统硬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线性编辑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得到应用。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最本质的一点是系统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如非数字信号输入系则需进行A/D转换,采用数字技术存入计算机硬盘中,并利用节目制作编辑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运算、操作。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数据硬盘的存储容量有限,而非压缩的广播电视信号数据十分庞大,如果采用QPSK调制,所需传输带宽在100MHz以上,故应根据图像质量需求对原始信号进行相应压缩。压缩比越大,可输入的图像信号越多,但图像质量也就越差。

1.2系统软件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件为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GUI(图形用户界面)和网络骨理等功能,也可用来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叠加、三维动画、数字特技、音频制作、颜色渲染等复杂编辑工作。现在世界上非线性编辑软件种类很多,依其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第一类:专用型软件,针对硬件的设置而专门开发的,它们可以直接调用非线性卡内设置的硬件特技或专门的特技卡内的硬件特技而形成实时特技或短时间的生成特技,从而大大加快了节目的编辑速度。第二类:通用型软件,通用型软件大都不能直接与非线性编辑板卡挂靠进行输入输出,但可以对已进入了硬盘阵列的视音频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和编辑,或者制作自己的二维或三维图像与那些视频素材合成,再由输入输出软件输出。

2.1视频素材的获得三维扫描仪或摄像机将不同角度拍摄的物体照片作为三维模型参数输入到ImageModeler软件中,该软件会通过计算得到物体的多边形网格框架;然后用户根据此框架制作出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建好之后,光学捕捉系统(MotionAnalysis)从实际拍摄的场景中提取出运动参数,输人到MatchMover软件从而实现三维动画的效果;最后,为了使效果更逼真,采用PhoenixToolsforMAYA软件对整个动画进行渲染。

2.2视频图像的合成数字视频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技术:

2.2.1多层叠加将多层视频对象(图像、文本、图形和动画等)叠加到一起,叠加方式可以是不透明或部分透明。在多层叠加中,每一层视频对象的优先级别不同,屏幕上显示的最外一层的优先级别最高,越往里优先级别越低。每层视频对象还可进行各自的特技处理,如旋转,缩放,滤波等。

2.2.2色键色健效果首先是将前景中的视频对象从某一单色中抠出(一般为兰色),这一过程称为遮罩(Mask)生成过程。在遮罩上,视频对象内部各像素a=1,外部各像素a=0,通过a值将前景和背景合成,在a=1处显示前景中的视频对象,在a=0处显示背景,从而产生将前景中的视频对象抠出和背景合成的效果,这一技术可用于虚拟演播室。

2.2.3外键用于选择视频图像的某一部分进行叠加。此时将遮罩单独存为一个图像文件,并将该图像作用到任意视频图像上,然后选择a值,在a=1处显示一个视频图像,在a=0处则显示另一个视频对象。

2.3视频素材的剪辑和视频特技的生成采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可以对视频素材进行剪接、划像、移动、替换、插入和覆盖等操作,在此过程中,制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视频特技。最常用的视频特技有淡入淡出、划像,飞像,卷页,翻页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三维特技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它主要是通过模拟自然的光照,采用表面阴影法、透明、光线追踪等方法,产生图像的纹理,从而使二维的图像产生三维的效果。

2.4颜色校正和字幕叠加颜色校正即对数字图像的色度信号进行处理。字幕叠加则分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软件字幕是利用作图软件的原理把字幕作为图形处理,将其调入编辑轨对某一层图像进行抠像贴图,完成字幕功能;硬件字幕通常由一个图形加速器和一个图文帧存组成,图形加速器主要用于对单个像素、专用像素和像素组等图形部件的管理,它具有绘制线段、圆弧和显示模块等高层次图形功能。叠加字幕的过程是将汉字从硬盘的字库中调到计算机内存中,以线性地址写入图文帧存,经属性描述后输出到视频混合器中,将视频图像合成后输出。

2.5数字视频的输出目前的非线性编辑软件都是在数字视频无压缩的情况下进行处理的,数据量巨大。因此,很多非线性编辑软件都具有视音频压缩编码功能,将经过编辑的节目快速压缩为MPEG-1/2/4,M-JPEG等编码格式输出,从而大大降低了存储的数据量,以适应不同场合的应用。

演播室制作中涉及大量对编码压缩节目的处理,如不同节目间的拼接,在画面上加字幕、台标等效果。目前,由于演播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多采用对没经过压缩的视频信号进行编辑的方式制作节目,这就需要在存储的压缩图像和编辑非压缩图像之间进行格式转换。不仅增加了计算量,还会导致由于编解码和量化而产生的图像降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考虑直接在压缩域对数字视频进行编辑,从而加快电视节目的制作、分配、存储、传输和播出一体化的进程。

4结语

数字化电视系统发展的步伐日趋加快,计算机技术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的各个领域。非线性编辑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既能满足高端的电影特技制作逼真炫目的需要,又能满足低端的新闻剪辑制作。非线性编辑系统功能将更加完善,在广播电视行业占据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作为一项朝阳技术,其应用一定会迎来一个辉煌时代。

参考文献:

[1]倪强,周磊,张文军.数字影视的非线性编辑及其技术研究[J].电视技术,2005,(07).

[2]丁海林.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05,(10).

篇10

许慎在《说文》中讲道:“宋,居也。”可见“宋”字的本义与“家”字的本义是相似的,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宋”字的本义消失了,被借为国名,开国君主是商王纣的庶后,建都今河南商丘一带。再往后,还有北宋、南宋等朝代。现在大都作姓。近代,“宋”还是拉丁文souns的音译。是响度单位。1宋等于1000毫宋,1毫宋约相当于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

这个“定”即是“安定”的“定”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其外部表示房子,房屋。人有其居,表示“安定”、“安居”之意,可见“定”是个会意字,室内的上部一个为“口”下为“止(脚)”,这个“止”其实就是个“正”字。“正”字的含义就是脚根站得端正,不偏不歪,在房屋内不偏不斜即表示为“安定”或“定居”之义。②是金文的字形。原来甲骨文字形中的“口”衍变成了实心的,但其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字形。这一改,什么都清楚了,你们看:室中是不是一个“正”字?④是楷书的字形。但下部的“正”字变成了“疋”。但其义仍未变。

由“定”的本义后来又引申出“决定”或“肯定”,如“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意思是:我还没有想清楚,还没有肯定是否可以。

“定”字的词义还包括:①一定:必定。②究竟。如“不知花定有情无。”意思是不知到花开时究竟是否真有此情此意。③约定,如定婚、定货。④还有留:止之意。

这个“宜”字就是大家随口都可以吟诵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诗句中的“宜”字。“宜”字是个象形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外形好似古代祭祀用来盛装祭品的一个容器,也是礼器,在商周时期礼器都是以青铜制作的,其规格、用途、制式十分严格。在这个容器中间的两个“A”形状的符号表示祭品(如牛、羊等)。②是金文的字形。稍有变化,但其义未变。③是《说文》一书中“宜”字的写法,原来表示容器的外形变成“宀”头,很像一个罩子。这也对,表示祭品放在一个平盘式的容器中上面有个盖子。④是小篆的字形。更简单了一些。⑤是楷书的字形。

《尚书・秦誓传》中指出:“祭社曰宜。”“宜”本为牲畜祭品,祭品是美味佳肴。后转为祭名。《诗经》中的“与子宜之”意思是:给美味佳肴,在这里,“宜”即是肴。后来,又由合乎口味的美味佳肴引申为“合适”,又由“合适”引申为“应该”,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也就是讲不应该过分地看轻自己。

“宝”字最早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外部表示一所房屋,屋内有“贝”和“王”。“贝”是表示“贝币”(远古时期人类最早使用的货币),有“贝币”就是有钱,有宝贝;而“王”表示王权,这就是讲,在当时有“贝”有“权”是最宝贵的。②是金文的字形。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又增加了“杵”和“臼”之类的“舂米”用具。这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同时也把必需的生活用品视为“宝贝”。③是小篆的字形。把金文中的“杵”和“臼”变成了“缶”字,意指一种容器。④是楷书的繁体字形。⑤是楷书的简化字写法。

“宝”字的含义很简单,也很清晰。“宝”字的本义就是“宝贝”。古时金银钱币都称为“宝”,如“元宝”、“通宝”,自古以来“宝”字都是用来指很贵重、很稀少、很难得、很珍爱的物品。

“实”是个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其上部表示房屋,下边表示屋内的有一贯贯“贝(钱财)”。②是小篆的字形,与金文相似。③是楷书繁体字形。④是简化字。

许慎在《说文》中讲道:“实,富也。”“实”字的本义应为“充实”。你们看金文的写法,家中有一贯一贯的“贝币”,家中这么有钱,心中能不踏实吗?能不充实吗?《商君书》中的“仓、府两实,国强,”意思就是讲:粮仓和钱库都很充实,那么国家一定强盛。因为果子总是饱满的,所以由“充实”又引申为“果实”,“种子”;又可以引申为“真实”、“不虚”,如《汉书・司马迁传》:“不虚实,不隐恶,故谓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