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权力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权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知识权力

篇1

一、改变政治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首先要有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生看做志同道合的朋友。教师应由教学的主角变为平等的首席,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有学习的权利。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板着面孔给学生倒知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把抽象的结论捆绑在学生头脑中,使学生觉得政治课无趣。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具有独特性的人。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

二、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政治教学观念转变以后,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想去发现、想去探究,所以我们要做好引路人,把握好探究方向,让学生顺着正确的方向去收获知识。新课标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改把灌的过程转变成探究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从两方面来引,首先,要引对探究的对象,探究的对象一定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其次,要引导学生明白从哪里开始探究。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是:“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消费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消费,是跟风随大流、追求标新立异、盲目攀比,还是量入为出、追求实惠。而探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社会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消费现象”,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一点,才能遇到“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消费现象”。明确了探究对象,理清了探究思路,探究才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三、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政治学科中许多理论都与日常的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的政治、经济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用精彩的插图创设学习政治的情境,也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活动创设学习政治的情境,它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发展智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实施寓教于乐,推崇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政治教师寓教于乐,将有力地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乐学心理,尤其能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情知交融、师生交汇。教师语言绘声绘色、幽默风趣,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学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又是一门艺术。政治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时机,灵活又有分寸地因势利导,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又富有情趣的事物作比喻,可以把教学内容由抽象化为具体、变深奥为简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按新课标理念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政治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政治素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新课程则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体现其时代性,贴近生活,又要反映其基础性,具备知识性。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且学会善于搜集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素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学习获得知识,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去探究问题,深入社会实践去运用知识,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让教学始终贴近生活。

篇2

[关键词]健康安全体系;安全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17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52-02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作为社会进步重要内容之一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紧跟经济建设的步伐。职业健康安全事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如果得不到合理重视,导致长期积累,将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主席曾批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管理的理念逐步得到深化,实现了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到体系管理、法治管理的跨越。

1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次,它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第三,它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第四,它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第五,它使企业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层面来讲,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素质,保障全民族的生存质量。从企业层面来讲,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减少事故与伤亡,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效应。从员工层面来讲,人是创造财富的第一要素,人的身心健康是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确保员工的安全健康。

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介绍

从1996年英国颁布了BS 88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之后,期间经过数次修改,到2007年7月1日,OHSAS18001:2007标准,新标准考虑了与ISO9001:2000(质量)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以便企业将质量、环境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整合一体,并突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规范职业健康安全未涉及其他的健康与安全领域,如员工身心健康计划、产品安全、财产损失或环境影响。

OHSAS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OHSAS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包含的术语有:可接受的风险、危险源、危险源辨识、健康损害、职业健康安全(OH&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等。它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尽管各国实施的体系版本不一,体系要素排列各异,但都充分体现了系统安全管理的思想。

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由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管理评审组成。企业应依照此要求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依照此体系进行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并形成满足体系要求的文件。

3.1.1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确定和批准,并确保在界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它确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总原则,并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提供总体框架,方针制定要与企业的风险性质及规模相适应。

在制定一套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时也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有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企业过去与现在的OHS绩效;其他相关方的需求;持续改进的可能和需求;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参与等。一份优秀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要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相一致,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企业所面临的危险,体现出企业对待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3.1.2 策 划

策划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管理过程,对职业健康安全相关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并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危险辨识、风险评估和确定控制措施的策划,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基础,目的是使企业对其所有重大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及其风险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估。

为了确保危险辨识、风险评估和确定控制措施过程有效,企业要将该过程形成文件,并保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相关文件、资料和记录的更新,在新的开发或改造活动实施之前,将文件、资料和记录进行扩充,以涵盖这些活动。

3.1.3 实施和运行

为有效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企业首先必须明确其组织框架,对其作用、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保障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其次,企业应确定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对评价培训或采取措施的效果的相关记录进行保存。第三,应建立有关沟通的程序,确保沟通渠道畅通,保障有效沟通,及时正确地回馈外部信息沟通、保证合理的信息传递。第四,形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保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作有关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文件,得到及时准确的文件指导。第五,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可能出现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定期对应急程序和措施进行模拟练习,并对应急准备和相应程序有效性进行评审,必要时重新修订相关文件。

3.1.4 检 查

企业建立、实施程序之后,需要继续保持程序,以便定期对关键特性进行检测,落实目标和指标落实情况,从而达到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的目的。其次,为防止同类事故、事件和不符合的在发生,应分析发生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此外,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记录要进行管理和保存。最后,企业每年都要制定确切的年度内审计划并实施,当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做重大调整、发生重大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严重顾客的投诉事件时应随时开展内审。

3.1.5 管理评审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对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修改需求。评审的目的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健全的管理机构、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控制文件,它们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管理体系。企业的管理、执行和操作都是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层次都应有自己的管理结构和程序控制文件,并规定各自的权限。建立适合本单位和谐发展的安全环保机制,是保证体系运作持续性的关键。

3.2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3.2.1 配置所需人力、物力资源

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初,除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外,要注意事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人员持证上岗,使之具备管理体系所需相应工作能力。

3.2.2 做好前期策划工作

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前,要切实做好体系的策划工作,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尽量考虑周全、周密,建立起可操作性强、具有行业特点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

3.2.3 规定好管理者的职责与权限

最高管理者是影响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效果的关键,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应有自己的管理结构和程序控制文件,并对各自权限作出规定。

3.2.4 加强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方针目标,遵守法规要求,控制、降低风险。

3.2.5 及时检查纠正

在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应建立积极有效的机制,对体系绩效进行常规的监视与测量,形成文件并保存,确保体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总之,推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创建科学安全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监督、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目的:探讨科学缓解护士人力不足,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意义。方法: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全面落实“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对护士人力不足的现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变。结果:护士人力不足一方面是护士数量的绝对不足,需要补充新的护理人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是护士数量的相对不足,需要加强科学管理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患者安全,增进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和谐护患关系,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提高床位周转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人力;科学缓解

    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要求做好基础护理,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基础护理质量.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12(27):1095.

篇4

关键词 全科医师团队 规范管理 糖尿病 血糖 血脂

收集本社区2010年2月~2012年4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500例,根据规范管理的时间进行分组,选择规范管理时间≥1年为管理A组1000例,男560例,女440例;年龄45~78岁,平均54.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110例,初中550例,高中级以上340例。同时选择管理时间<1年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4~81岁,平均56.6岁;学历:小学及以下学历50例,初中240例,高中级以上2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①信息化管理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社区体检信息、医疗就诊信息,生化检查信息,整合后全部录入社区卫生工作平台中,社区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及时把随访资料录入信息库,是患者疾病动态信息在平台中良好显示。②随访工作人员实行分组责任制,对所在辖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糖尿病分级要求随访及家庭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用药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根据其自身情况帮组其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指导糖尿病饮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检测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③集中教育,病友互助每2个月进行1次全体糖尿病患者的交流会议,邀请内分泌医师进行糖尿病学术讲座,解答患者问题,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并现场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如何正确搭配饮食等,鼓励病友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并交流经验。

结 果

两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管理组在管理1年整和对照组在管理3个月整进行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见表2。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还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1]。社区糖尿病管理具有范围小、管理精、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向社区转移[2]。

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收录患者健康档案,疾病诊疗档案,成立由专科医师及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全科医师团队责任小组。监测结果显示两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良好,与文献报道相符[3],显示长期稳定的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篇5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方法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食品企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现阶段此门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1.1改革理论教学

1.1.1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教材,却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稳定不变性,但科技引领着食品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变更,使得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陆宗道、刘金福等编著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材为例,虽然在阐明理论的同时,还适当的举例来进一步便于学生的理解,对枯燥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书本知识有限,所以无法及时补充更新内容。在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的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先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法和资讯及时地向学生们讲授,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

1.1.2适当删减重叠知识

每门课的授课学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完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也会使每部分的知识点讲解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炼,更易掌握。江苏大学食品专业除了此门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因此,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品质、安全管理等相关概念、食品品质成本管理、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食品品质和安全检验等方面,删除与“食品安全学”重复的内容(如HACCP、ISO9000等),删除与“食品感官评价”重复的感官检验等。这样不但突出了此门课程的学习重点,而且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1.2改革实践教学

1.2.1重视实验课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的关键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验内容,并最后有实践操作的现场考核。课程大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

1.2.2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开设实验课外,还专门设置了本门课程的课程实习。通过选择一些知名大规模的食品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南京雨润公司、镇江中储粮公司、恒顺酱醋公司、上海益海嘉里公司、光明公司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课程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目前所采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此门课程的工厂实习,总结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启发讨论教学法

启发讨论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单方面的教授,学生们被动听讲或者不听,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点,以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观点加以评价分析;或者是让学生们课后自学一些章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进行竞赛。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案例教学法

课本上的知识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的案例受出版桎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与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讲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的一种互动与集体协作的教学方法[2]。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这一章节中的统计方法、作图方法等,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牢记这些概念和公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与应用。选取像“冰激凌李斯特氏菌中毒”这样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知道预防与处理的措施,使他们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而且可以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地分析这些案例,既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2.3网络电化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电化教学取代。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它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由声音加图画构成,直观易懂,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上资源丰富全面,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充实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查阅到更多的资料,而且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既增加学生的查文献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又增加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综合考核法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操作与期末调研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法。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回答提问相结合,占30%。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过后就忘。因此,通过课堂讨论与回答提问结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实验操作成绩占30%,是考察学生们独立动手能力的环节,提高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期末调研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40%。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些市场调研或者利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食品热点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论文。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而且锻炼他们搜集资料、独立思考、给出意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理论体系,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因此,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完善,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人才,推动食品行业的进展。

参考文献:

曹慧,徐斐,管骁,等.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4):473-475.

篇7

关键词:应用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力学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徐鹏(1969-),男,山西永济人,中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20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92-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和2009年9月29日先后发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招生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应用型目标,强化应用型目标,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1,2]

课程教学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与知识要素的特质,[3]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形式之一,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国内同行在各自领域开展了积极的尝试。[4,5]本文在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支持下,针对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了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力学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都是应届毕业生或近一两年毕业的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动手实践能力弱,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对工程技术了解不深入、不全面。但他们也有优势: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对大学的理论知识印象还比较深刻,求知欲比较强,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另外相对于工程硕士集中授课教学模式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接受课程教学。所以,在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课程教学的作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环节进行总体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提高其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力学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为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国内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弹塑性力学教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其课程教学应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弄明白“是什么”、“有什么用”,重点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调理论系统性和分析性,不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明白“为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进行总体设计,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弹塑性力学教学内容方面,大幅缩减了理论公式推导所占的学时,增加了有限元软件应用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应用力学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运用团队学习,在完成必要的课后作业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适当开展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平时考核,把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到50%。

三、力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1.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设置

以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1级研究生为例,选学弹塑性力学课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共36人,其中有15人只学过少学时的工程力学。鉴于部分学生力学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现实和课程的教学目的,总数40学时的弹塑性力学课程学时分配如下,4学时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知识回顾,应力和应变状态分析为6学时,弹塑性本构关系为6学时,弹塑性平面问题、极坐标问题为8学时。有限元理论与软件应用10学时,案例教学4学时,学生汇报和评价2学时。在主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方法上进行了仔细斟酌。对应力平衡方程部分,只讲授在三维情况下从物体中取微元和列六个平衡方程的思路,具体推导过程不讲解。在应变分析部分,只讲授应变位移关系式的推导思路,给出三维问题的几何方程,然后通过一个例子由位移求解应变分量。在增量理论部分,只列出增量理论本构方程,重点讲清楚每个符号的力学含义,然后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增量理论的应用。在弹塑性平面问题、极坐标问题部分,重点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半逆解法分析简支梁的弹塑性弯曲,而对厚壁圆筒和小孔应力集中等内容,只讲授如何根据边界条件确定个应力分量中的待定系数。

在有限元部分,结合一些欧美教材的经验,将有限元理论和有限元商业软件ANSYS穿插讲解。先给出有限元分析的一般理论,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了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与各种计算环节,最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说明了如何使用ANSYS求解。理论部分是通过最小势能原理和里兹法的学习,直接讲授三角形单元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一个典型例题学习单元刚度矩阵、总体刚度矩阵的形成过程、节点位移求解、单元应变以及应力的求解等,使学生对有限元处理问题的思路有一个全局了解。在ANSYS软件部分,从前处理、求解、后处理三个模块入手,选择以下经典内容讲解:简支梁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模拟、厚壁圆筒受内外压下弹塑性模拟、小孔应力集中模拟等,每个问题都将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的理论解答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应用力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白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而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两千年前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就论述了合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团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合理的分组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目前我校是把同一个专业或者同一个导师且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混合编组构建学习团队,每个组4~6人。组长作为学习团队的组织者尽量不由教师指定,而由小组内部推选产生,这样便于开展工作。结合弹塑性力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团队合作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合作学习,包括知识模块总结、课前讨论、课堂回答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力学建模与分析案例教学。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讨论。每次下课时把下一次授课内容、关键知识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针对难点进行小组讨论。

(2)课堂回答问题。每次上课针对上次布置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如果被提问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可以采取组内求助方式获得本小组其他学生的帮助,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成绩将作为本小组的成绩。

(3)知识模块总结。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应章节后提交知识模块总结,组长还需要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把本组的主要问题和建议进行总结,教师根据模块总结的质量给予百分制评分。

在教学方式上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来自于已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分析如何应用力学知识把一个工程问题提炼为力学模型,如何利用有限元软件获得其数值模拟解。一般是先将素材提供给每个小组,鼓励学生自己提炼教学案例,然后一起讨论其中的共性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即每组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案例的全过程。强调从学生自己专业的工程实际自主选择问题并提炼力学模型,并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研究完成,最后提交PPT报告。报告的陈述和评价由学生来完成,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上讲台使用PPT讲解汇报。另外每个组安排一位同学作为评委,同时对每个组的汇报进行全程摄像和拍照。影像资料可提供给每组学生留作纪念,最后把各组的评分表交回教师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3.灵活制订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受益,教学中实践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到50%,将平时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50%,通过传统的题型(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效果来考核评价,把课堂回答问题、知识模块总结、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每个组的平均分值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平均得分。

四、结束语

提高应用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课程教学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贯彻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应用型目标,强化应用型目标,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项目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变的越来越宝贵。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化建筑物开始最大程度地向地下和高空发展,这不仅给建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随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安全与质量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就整个建筑市场发展环境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仍然无法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1]。因此,为建筑领域培养合格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在的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及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初始岗位是从事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项目代建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企事业中层部门经理、工程项目经理、代建经理等。《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两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和控制能力,并能够运用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并进行管理;同时具有收集和编制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的能力,具备施工现场备场容管理、施工消防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力。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进行课程总体设计

首先,教学团队通过对建筑行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对应岗位设定为质检员、安全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度分析质检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和能力项目训练设计两大方面。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结合质量员、安全员的工作内容,把该课程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1所示:

在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上面,对质量员、安全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8个能力训练项目:1)土方工程、地基处理等工程质量验收;2)钢筋、模板、混凝土、钢结构、砌体工程质量验收;3)屋面工程质量验收;4)建筑装饰装修与节能工程质量验收;5)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分析;6)阅读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编写施工安全技术措施;7)阅读、审查和编写施工机械的安装和拆除方案;8)阅读和填写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学生通过能力项目的训练,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借此“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2]。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三者融于一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3]。本课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1、项目法教学:选取某个实际工程为对象,结合施工进度将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实际任务,学生们围绕着具体的任务开展学习,通过模拟操作、现场考察、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4]。1)模拟操作:针对质检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上,把某个典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为土方工程、地基处理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屋面工程等几个部分,给学生分配质量验收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2)现场考察:带学生去某个在建工地进行实地教学,要求学生对该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以及检查安全隐患。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一些比较典型的质量与安全事故进行讲解分析,一方面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一方面也可以融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选一些比较热门的案例给学生们进行讨论,从而将老师传授的东西真正地运用到时间中去,掌握一些常见的质量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方法。

最后,在考核方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比较偏向技能类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5]。总评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知识考核、实操训练五个方面组成。整个考核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二)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目标,制定学习方法

以8个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都要参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一环接一环,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个学习项目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6]。为此,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根据班级人数一个小组有3-5名同学,每个小组合理安排不同梯度的学生,从而起到学生之间互补和互相学习的作用,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不懂而缺乏参与感。

(三)以“钢筋工程质量检验”为例,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整个教学流程为:1)模拟操作:以某个工程的钢筋工程对象,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钢筋工程质量检验的任务;2)现场考查:带学生参观某在建工程的钢筋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并分小组对该项目的钢筋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3)实训项目强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给学生安排钢筋工程实训。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一个钢筋工程的材料验收、钢筋构件绑扎工作,并进行小组之间互相对彼此的钢筋构件进行质量验收。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学生掌握了钢筋工程的质量标准、操作方法、验收要求,从而具备了该工程质量管理的能力,

四、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为以后的顶岗实习甚至工作打好了基础。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有:(1)如何设计模拟操作环节,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工程,同时让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2)现场教学的场地有些;(3)教师的实操水平和现场经验有限等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实践和研究,从而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涛.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7): 34-35.

[2] 林文剑.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6): 181-182.

[3] 王蔚.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23-26.

[4] 王怡.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4 (8): 375-377.

篇9

一、概念界定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的需要来作为动力和源泉的,马克思总结为:“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这说明了人的需要最终得到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认为人的能力看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即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力结合和综合发展。当然,人的能力包括人的素质、潜力、现实能力等多种能力,它们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存在着独有的社会性。”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能够在心理和情感方面以及对各种信息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启发,进而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由此,马克思讲:“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4)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指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表现得不同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的论著中讲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显然,他所讲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而且,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2.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含义

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就是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有利于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达成的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任务。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1.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基础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理论基础的,“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由于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所以,理论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课程资源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还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依靠理论渐渐转变人们的想法。因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课程资源是为培养时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以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更应该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1.自主开发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应成为教师胜任教学的必要技能和基本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要求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能力等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2.特色开发

增强课程特色。学校应该取长补短,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又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是特色开发中应予挖掘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服务。

体现师生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其针对性,从而使其发挥特有的作用。特色开发,要展示教师的风格,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特长。

3.综合开发

创造性地利用和拓展思想政治课教材资源,要注重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教材知识之间以及政治教材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下的新课程倡导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既要求学科内部间的综合,也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这样,有利于达到教材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4.共同开发

合作探究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篇10

关键词 教学管理 质量意识 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而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则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管理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仍沿袭了普通高职的一些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才能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强化教育效率问题。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效果,却忽视了教育的效率问题,即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而基层管理者往往注重的是规范建设,而较少提倡实践创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受到限制。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转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为主。高职院校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充分掌握课程所学知识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水平,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这是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教“课”,不要教“书”。“课”的内容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到自己所学的技能。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其它所有管理一样,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明确教学管理中的职责,确保教学管理高质、高效。首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推广使用CAI、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各方面提高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教学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展“示范课”和“精品课”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提升的过程。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中,新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在做好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下,必须重点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教学管理,不但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管理思想,需要从社会根本需求出发,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人才,而不是盲目扩招热门专业。教学管理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现在看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讨论某些理论细节,而应该让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自信、光荣地做一个“职教人”,树立属于高职独有的教师职业形象。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惟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有突破。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个受外部控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从而加大了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大多“怕学习、怕考试”的心理。

学生学习经历力求与完整劳动过程吻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因此高职教育要求的是学生更多掌握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去的技能。在教学基本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是: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在劳动中)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价值体现在职业劳动中)。

用综合课程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不再按照学科逻辑结构而是按照活动逻辑过程进行。在劳动过程系统化基础上开发贴近职业实际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会劳动,能够综合地运用劳动所需知识、技能,而不是死板的、模式化的、不知所用的学科知识。课程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术领域,而是技术与社会和个人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情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完善教务管理的整体结构。

教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功能,包括根据一定的目标、程序、原则、方法,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状况,也从侧面映射出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