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科范文

时间:2023-04-09 13:3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专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专科

篇1

高职专科批和专科批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向的不同,高职专科更偏向于技术,而专科批更偏向于理论。大专侧重理论教育,是大学本科的压缩版,相对于高职院校,将来升成本科院校的概率较大;而高职侧重技术重视实践的培养,将来升成本科院校的概率很低。

高职高专的形式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等,以及一些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但这些本科院校发的毕业证并不是本科。

大专偏向于理论,走的是本科教育的路线,但层次低于本科;而高职偏向于实践,培养的是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两者的学历都是专科学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考试】

(一)考试时间、科目

时间

2月23日

2月24日

上午09:00-11:00

英语、大学语文

诊断学(物理诊断)、药物分析、临床检验学、护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数据库、英语写作与翻译、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用文写作

下午

15:00-17:00

生理学、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专业基础英语、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材料、学前教育学、中国古代文学

(二)考试地点

2019年我省高职专科升本科考试考点设在海 口市,由海 口市考试中心负责安排。考生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准考证到准考证上指定的考点和考场参加考试。

篇3

招生

学校

专业名称

公共

科目

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

招生人数

学费(元/学年)

备注

海南师范

大学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4600

不限专业

海南医

学院

临床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65

6000

招临床医学专业

药学

英语

生理学、药物分析

10

招药学、医药营销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英语

生理学、临床检验学

10

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护理学

英语

生理学、护理学基础

10

招护理、助产专业

医学影像学

英语

生理学、病理学

10

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针灸推拿学

英语

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10

招针灸推拿专业

口腔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10

招口腔医学专业

琼州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4600

不限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高等数学、数据库

50

限招本专业或相近专业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50

不限专业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120

15400

不限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高等数学、数据库

60

16100

限招计算机、电子电气类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语

国际贸易理论、微观经济学

60

15400

限招会计、财务管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

财务管理

英语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60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60

限招英语类专业

三亚学院

会计学

英语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

30

13000

招本专业及会计电算化等相近专业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40

不限专业

工程管理

英语

工程材料、管理学基础

30

招本专业及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等相近专业

篇4

说明:

1、招生专业及其招生人数由招生学校根据录取情况确定。

2、专业代号与《教育测量与评价高校招生计划专刊》中公布的相同。志愿填报系统中没有提供的专业,表示其专业计划已录满,考生不能填报。

3、在湘高校若线上生源不足时,可依据政策规定按考生本次填报的征集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降分投档。

篇5

一、《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面临的矛盾

(1)投资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证券投资与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因素分析、技术分析和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基本因素分析包括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价值分析、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等。技术分析包括道氏理论、波浪理论等主要理论和移动平均线(MA)、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等主要技术指标。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等。上述内容在理论讲授中是具有理性和比较清晰的,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明确理论的假设条件,获得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分析者一方面能够获得全部信息,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2)技术分析结论与市场实际的矛盾。证券投资有很多种分析理论,在分析市场行情时,常常会遇到针对同一时间段,不同的分析理论得出的分析结论彼此矛盾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多角度的分析结论也会使人无所适从。(3)课时有限与达到较高的分析水平需要时间积累的矛盾。作为财经类高职专科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课堂讲授时间一般是一个学期,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者要想达到较高的分析水平至少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牛市和熊市的循环,才能够将分析理论结合市场实际进行验证和体会。(4)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的矛盾。面对同样的市场行情,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的选择往往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通常也是各种风险偏好类型者皆有,而在课堂讲授时又必须以某一种类型为主,进而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建议

(1)实训场景尽可能仿真化。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验实训场所,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放弃教室形式的建设方式,在外部建设方面体现仿真化特点,尽量满足仿真实训实践要求。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的实训场所应该针对证券业务的递进性,以各投资工具为出发点,结合不同领域对理财人才的需要,将具体功能拓展为:品种认知、品种开户、品种交易模拟、投资咨询四个方面,内设开户区、咨询区、演讲区和模拟操作区,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采用模拟软件接收市场信息,从不同的角色仿真业务场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训中心开展各种活动。(2)将模拟炒股作为教学的必要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证券投资与分析》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够较好掌握相关的技能,所以,开展模拟炒股比赛应当作为该课程教学的一项必要的内容。该项比赛作为学生本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拟比赛,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3)有条件地开展实盘炒股。模拟炒股投资存在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在投资中使用的是虚拟的货币,投资成功与失败都是心理上的感觉,如果不加以适当的约束和引导,模拟炒股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为了强化模拟炒股的效果,提高证券投资的实际水平,可以有条件的开展实盘炒股。通过实盘炒股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对培养证券行业高技能型的人才起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4)实践教学要善于发现兴奋点。高职专科院校《证券投资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普通的常识性教学,应该深入到高级使用层面,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学。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就能取得实践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5)注重讲授师资素质的提升。师资素质的高低对实践教学影响很大,如果教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可以深深撼动学生的“崇拜”心理,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师资素质的提升虽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是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素质提升工作。在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之际,相关教师更加应努力实践,亲力而为,积极关注证券市场走势,形成自身的独立思考体系。(6)丰富考核方式动态考查能力。对于该课程的理论考核,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投资分析》科目的重点为纲,鼓励学生以证代考,对于那些通过了该科目从业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于其参加理论考试。另外,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期末总评中应占有一席之地,要动态地考查学生在实训环节中的综合表现。这个综合表现包括学生平时的实训参与态度,实训任务记录情况,任务模块完成情况,账户交易的操作频次,参与模拟证券交易大赛的积极性和战绩,以及最终学生账户的收益率。这应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用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6

近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应用技术大学主要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而来,不提倡高职专科升格。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实践者对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表现出了担忧与关切。的确,在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背景下,高职专科教育应进行什么定位、采取什么发展策略,这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从国际视野看,专科层次高职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这一作用的发挥,可以增强所有层次职业教育的附加价值,促进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提升。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专科层次教育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就业和生涯发展,以及继续晋升到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这种双重功能也是其对于学习者和雇主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具体实践中,在欧盟范围内,各国普遍形成了多样化的专科层次教育实施模式,其差异在于将这一层次教育分属不同的体系或部门管理,如葡萄牙的专科层次教育同时分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管理;英国的专科层次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尽管各国的模式存在差异,但同时提供劳动力市场准入及继续学习机会,促进学习者在不同类型的教育,包括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如中等教育与本科教育间实现更畅通的转换,是各国专科层次教育所共同强调的功能,并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需求;二是满足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毕业生及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需求;三是由于其重视工作本位学习的重要特征,这一层次教育受到了雇主的普遍重视,很多雇主将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价值和适切路径。

因此,我国在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要进一步重视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根据职业教育体系多年来“断头教育”的发展瓶颈,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融通性是关键,从而在差异明显的教育子系统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学习者在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间实现灵活转换。根据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关键是做好专科层次高职与应用科技大学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衔接与沟通,从而为职业教育路径学生提供便捷、畅通的从较低层次资格晋升到高等教育层次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改革的关键因素包括晋升路径、招生入学要求、学分转换和先前学习认可等。

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2-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50301 9787040150308

篇8

一、“单考单招”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意义

(一)“单考单招”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合理举措 教育体制影响着社会流动,教育获取能实现社会流动。在职业学校求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为中职教育设置单考单招的高考体制,就是为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多创造了一条职场进阶的阶梯。因此,中职单考单招制度的实施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有效举措。相对于实施范围较小的“3+2”或者5年一贯制的衔接模式而言,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如果选拔制度合理,还能有助于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单考单招”是调节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辅助手段 目前,中职教育专业比例失调,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文经类专业规模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节省教育成本大量开设文秘、商务、会计等文经类专业。有的学生不顾就业市场的需求,往文经类专业挤。利用学生升学迫切的心情,适当扩大工科类单考单招的规模,约束文经类专业单考单招的录取比例(文经类的招生对象可以多让一点给普高毕业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目前中职教育中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的状况。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2011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数量最多的也是财会类,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统一的定位标准。从毕业要求获得的会计类证书而言,有的院校只要求考取会计从业证(与中职要求几乎相当),有的院校要求达到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还有的院校课程内容实际上就是会计师职称内容。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去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可以减少教学消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笔者将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我市会计专业最好的一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中职所开设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课程,高职全部开设,且内容重复,只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高职多了“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一节而已,会计电算化课程甚至采用了同一版本的教材。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不畅,形成脱节 由于对口招生所依据的中职文化课考试大纲要求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造成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但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采用统编教材,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致使中职生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形成脱节现象,特别是英语与数学课程。

(三)高职专业技能训练不重视中职生 近年来,高职院校重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相反,由于对口单招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导致升学的中职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笔者的调查与实践都印证了这点,并非“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倒挂”。然而,高职的实训课教师认为学生之前都学过,反而不重视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似懂非懂。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原因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上,就业和升学是一对矛盾。中职教育在单考单招制度的推动下,部分中职学校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升学的学生,免除专业实习,强化文化课及两三门高考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究其根源,与高职入学考试的要求偏离中职的培养目标也是分不开的。

(二)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属性 由于受“学术形态”学校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倾向于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招收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当然,中职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是不被高职院校看好的原因。然而,对大部分专业而言,“普高+高职”培养模式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中职+高职”的教育制度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恰当之路。高职院校由于惯性思维,无视单考单招规模扩大的趋势,不重视中职生源,与中职学校也缺少交流的渠道,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了解甚少。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普高生为起点,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部分高职虽然考虑了中职生源,也仅仅是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而已,实质还是与普高生采用同一教学计划,这是造成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文化课脱节的根本原因。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造成“单考单招”中职生报到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明确课程体系衔接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会计人才市场调查,把握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各自就业的岗位。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点要求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2)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需要中职生充实生产劳动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继续升学。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不致干扰影响中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而不是为了衔接,倒逼中职学校去迎合高职教育。(3)采用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人才需求显示从普通的出纳、收银员、统计员等上升到会计助理、会计主管、财务管理等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强劲需求。中高职衔接可采用横纵延伸扩展的模式:横向上,增加不同岗位的会计知识和能力;纵向上,由于会计知识与能力是个逐层深入的过程,要求在中职的基础上提高、加深。(4)基于行业标准,“双证融通”。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将财政部有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但在职业资格的等级上中高职要合理确定,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

(二)将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衔接

(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根据某招聘网站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显示,2011年11-12月,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有58565条,其中学历要求大专的有32198条,占55%,学历要求中技(含中专)的有6567条,占11%。总体上大专学历会计人才需求量是中专会计人才需求量的5倍,且核算记账岗位主要是大专学历,而相关岗位诸如收银、统计、仓管主要是中专学历。从具体的工作内容看,复杂一点的诸如审计、财务管理、总账报表等只适合专科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职生只从事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熟练的岗位。

(2)会计职业教育层次划分。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确定对应的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如表1所示。在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博士层次合一;在高职(狭义的高职,特指专科层次的,非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于中职生源达到毕业标准,除发放毕业证书外,还授予准学士学位证书。此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衔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的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面向企业、事业单位,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从事企事业单位出纳、银行柜面服务等会计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等方面的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常用财务会计软件应用、报表审计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初步具备助理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中职阶段,因为部分学生职业还没有完全定位,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的,不强求获得会计从业证,但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因为中职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就业教育,也要兼顾升学教育。在高职阶段,所有学生都要获得会计从业证,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部分学生获取会计初级职称证书,但还没有达到高端人才的水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才能称得上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一般来说,中职侧重培养一线经验型操作人才,对会计专业认知、制证登账、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是其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人才,以中职为基础,扩展到复杂的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1)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模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规定,3A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B,3A、3C与5B的课程不衔接,不能直接进入5B,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补习,才可进入5B。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招收的中职生中,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占了大多数,所以从高职的入学标准来看,普高生和中职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所以可以将高职的第一学年作为4B的补习教育,对普高生与中职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弥补各自的缺陷。此举符合教育规律,提高衔接质量。既避免了中职生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又加强了文化课的补习,更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随着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也为中职后续教育、社会在职人员进修提供方便。

(2)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招收的中职生来源复杂,知识技能参差不齐,所以高职的第一学年适宜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设置的部分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见表2所示。这里的财务会计课程与中职按会计要素编写的财务会计课程不同,采用按会计岗位编写,内容也有拓展。整个课程的设置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由于会计岗位的层次递进非常明显,可采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四阶段培养过程。高职会计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针对中职生源)见表3。

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内容上体现了高职的课程体系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拓高、拓深,解决了专业课重复、文化课脱节的问题,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一)转变观念,中职、高职是同类型 高职教育要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基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是与中职相衔接的学制,不能认为高职主要是解决普高生落榜的“安慰”教育。要重视中职生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层次上的提升,发挥高职的引领作用。

(二)注重衔接教材建设,落实课程设置 以中职现行教材内容为基础,思考如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职业技能方面有所提升,达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教材的编写上应吸收行业专家、企业人才和中职教师的参与。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中高职弹性学制 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学生在中职阶段所获取的会计技能证书,高职应予认可,这样既能减少重复学习,又能提高中职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中高职师生的联系与交流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主动关注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兼职兼课、参与教研、培训教师等,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向中职教师学习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中职师生也可参观高校校园以及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了解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岗位,增强沟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

六、结论

基于“单考单招”的学制衔接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第一线人才需求的变化,界定中高职会计专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课不如普高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中职生源的现状为基础,应用 ISCED理论模型,构建了“双证融通”的高职会计专业“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部分课程重复与脱节的问题。衔接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中高职师生加强交流,转变观念,重新统筹编写教材,建立学分制管理等措施。当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与学制结构衔接、招生政策的衔接是分不开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和大处着眼。另外,课程的衔接也不仅是专业课程的衔接,还要关注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高校)研究课题“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研究”(SCG3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2]陈爱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内涵及其可行性分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4]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职教通讯》2004年第10期。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职教论坛》2002年第22期。

[6]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 高职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柔性专业方向

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是指在保证本科层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 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 灵活设置可供选择的细分专业方向:市场营销战略人才、市场营销战术人才、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 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物流管理等), 以增加教学的开放性,这部分是动态的、柔性的、可变化的,是用来满足企业、学生的特殊要求的。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为现实服务的要求,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符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

一、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不能搞“一刀切”。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

2.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获得利润的核心环节,营销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在人才市场上的反映,就是每当行业对人才出现集中需求时,首当其冲的是市场营销类人才。资料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保持近17%的年增长率,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未来3年~5年,将需要100万个医药营销岗位。另据报道,今年以来,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其中市场营销类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今后几年,通信业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汽车业最为紧缺的人才除了研发机械工程师外,销售与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此外,房地产、金融、保险、快速消费品目前市场营销人才供不应求。

然而,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有特殊的要求。从医药营销人员的现状看,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从事医药营销的人员可分为3类:一是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教育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知识,营销手段简单,效率低下。二是医药型,这类营销人员毕业于医学或药学专业,医药学知识丰富,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营销能力有所欠缺。三是营销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营销专业知识,但缺乏医药学知识,无法领会医药营销的重点和特点,难以胜任学术推广工作。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既懂营销管理又有医药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其他行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工业品,房产等。企业在招聘中也特别强调行业经验,行业知识、技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业内竞争的加剧,营销人员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产品知识,技术素养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行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这就是企业需要既有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和技能, 又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原因。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学校应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营销人才,柔性专业方向就是其针对这种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案。

3.社会对营销人才多元化倾向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 竞争的加剧和系统的健全, 营销正在从“跑单帮”时代过渡向“组织化、体系化营销”时代。营销的岗位、职责划分日趋精细, 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从“全能型”向“专业型”转变,社会呼唤各类营销专才的出现, 如策划专才、谈判专才、调研专才、传播专才、公关专才、广告专才、推销专才、渠道专才等。另外,社会急需中高层次营销管理人才,据统计,2007年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重点客户经理等,可见社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营销岗位的层次看, 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类营销人才。高层营销人才是从事企业营销决策的专家型人才,如企业的营销总监或营销副总等, 这类人才目前在市场上很抢手。中层营销人才是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组织和实施者, 他们是营销部门内的各分部门负责人、各个区域的营销主管, 负责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营销工作, 如销售经理、市场经理、企划经理、市场调研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客户服务经理、区域营销主管等, 这类人才目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基层营销人才是向中间商、消费者宣传推销产品的一线营销人员, 如业务员、导购员、理货员、促销员等, 这类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较大, 但进入门槛不高。

从营销岗位的工作内容看, 分为销售类、市场类、客户服务类、营销管理类四类营销人才。销售类主要是企业销售部门的人员, 包括业务员、理货员和销售经理人员, 所有产品的最终销售基本上都要由他们完成。市场类主要是企业市场部门的人员, 工作包括市场调查、策划、公关、广告、促销等,他们是以发现需求和启发需求为工作核心。客户服务类主要是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人员, 包括售后服务人员、处理顾客投诉人员, 如销售工程师、售后技术支持人员等。营销管理类营销人才,主要是企业中高层营销人才, 包括公司各级营销主管人员, 主要负责做市场研究、营销计划、建立和有效管理营销团队, 制定合理的团队营销目标和激励、考核机制、营销监督等。

营销人才的专业性需求,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营销岗位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集中个人优势和精力,在某些方面有所特长,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同质化的人才与同质化的产品一样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的营销人才培养忽视个体差异,趋于同质化。很多学市场营销的学生没有充分了解专业,其职业要求与个人性格能力是否匹配,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兴趣或特长的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更难谈到根据自身情况深入钻研某一专业方向。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来挖掘个人潜力,体现不出学生个体的特性,个人就业竞争力也难以形成。 另外,平均分配专业学习时间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专业发展兴趣或擅长专业领域得不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T型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知识深度和社会需求脱节。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其个性、气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不少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职业心怀恐惧,觉得与自己的条件和志向相去甚远,特别是跑业务,有较大的挑战和风险,所以有些学生干脆在学校就另做打算,转向别的专业。其实营销是个职位群,也包括行政人员和财务等岗位,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过早放弃专业或散失兴趣、信心。职位群最常见的职位有三个: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种职位对人的要求不同,市场营销的职位主要做市场研究、营销计划、制定考核制度、组织设计、营销监督工作,在办公室工作,更多的工作特点是动脑;销售的岗位是面对客户打交道,是一线的工作,是在外面跑。对人的要求是沟通能力强,吃苦耐劳、较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客户服务也是在营销的范畴内,主要解决用户投诉、退货、定期保养等问题,工作需要耐心,从内心尊重顾客,理解顾客,换位思考。这三种职位对人的要求不同,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可见设立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专业的柔性方向,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异质化人才。

二、现有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分类

搜集国内高校市场营销本科的有关资料,发现设立柔性专业方向的院校不多。湖北经济学院设立了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预备经理特色班);江苏三江学院设立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方向)(本科);沈阳药科大学设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设立了市场营销(营销工程师、国际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展营销专业方向)。吉林农业大学设立汽车营销专业等。综合其他资料,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1.根据行业分类

汽车营销 金融、保险营销传媒经营 房地产营销

工业品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 服务营销

2.根据经营模式分类

连锁经营管理特许经营管理传统经营管理

3.根据产品的属性分类

快速流转品耐用消费品

4.根据职业岗位

预备经理销售代表营销策划

5.其他分类

物流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移动商务

三、柔性专业方向选择的原则

柔性专业方向实质上是专业细分,细分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显著性原则

柔性专业方向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导致的行业分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设置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方向。

2.经济性原则

从柔性方向细分的分类看,种类较多,开办如此细分的柔性专业方向会增加学校的成本负担,而且隔行如隔山,对很多院校来说, 可能并没有这种实力和条件去开办如此细分的方向,在运作时应充分发挥校内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由学校配备专业方向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别、性格、专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来选择一个理想行业, 然后由导师指导他们用营销的思维去掌握该行业的相关知识: 该行业目前总体的发展态势,宏观的环境,业内的布局,业内的主要企业和品牌,该行业的目标市场,市场细分,购买者情况分析, 各个企业的4Ps等来掌握了全面的行业知识。

3.灵活性原则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1年至2年)预测,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业院校自身,并不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开设什么方向,就开设什么方向,而是主要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凡是企业和学生需要的方向,职业院校都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去开设,凡是企业和学生暂不需要的方向,职业院校即使有条件开设也不应开设。而且柔性专业方向是动态的,今天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向,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一定受欢迎,当前暂时不受欢迎的方向,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定不受欢迎。它是一个活跃的市场,不断地增加新的方向,同时又将一些不合时宜的方向淘汰。

参考文献:

[1]张成垣: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强劲[N].立业周刊, 2007-07-11

[2]廖远兵:营销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践性与行业适用性[ 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篇10

关键词:高职;课程整合;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71-04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所谓以服务为宗旨就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即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培养人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通过行业调研,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使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提出

课程整合(亦译课程综合化)即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判和结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亦译综合课程)的建构。它是为构建新型课程而进行的综合化的过程。整合课程是当代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提出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主要有以下原因所致:

1.1高职教育的政策定位决定

高职教育以其强调理论性“够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学科型教育思想的影响, 目前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仍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残留,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能力本位”课程观。

1.2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着鸿沟

通过行业调查我们发现,有41%的行业认为当前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岗位实际需求,有31%的毕业生认为当前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岗位实际需求。这一结果说明现行的高职IT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上缺乏针对性、职业性、方向性,与IT行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制定没有考虑IT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知识结构需求等因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1.3IT专业课程体系无特色,知识结构陈旧

高职IT专业课程体系知识陈旧,无特色,这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们主要表现为:(1)专业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理论过多,实践过少,缺乏职业性;(2)呈现形式过于呆板,不能够根据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相应的整合,缺乏迁移性;(3)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产学渗透不明显、知识陈旧等现象严重,缺乏先进性。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和学科内容组织上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型教育模式,有些院校在授课内容上是本科教育内容的缩减或压缩,没有专业特色。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出现现象严重,使整个课程体系内容不衔接,专业无特色,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在授课时间上浪费了大量的学时。

为满足IT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整合,采用模块化、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路

2.1模块化

IT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是培养适应IT行业岗位能力人才的前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灵活多变的职业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模块的划分原则是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各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在其内部设置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模块之间组合灵活,增删不同的模块可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心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和满足个人及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图1给出了IT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过程。

2.2动态性

IT专业课程整合的动态性是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的前提,没有知识结构的更新, 没有新知识内容注入到课程体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IT专业课程体系就没有时代性和先进性。IT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性更好地解决了科学、课程、人三者之间的矛盾。计算机科学不断进步、IT行业产品的快速发展及IT行业岗位(群)及其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是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动态的根本原因。

2.3先进性

先进性应包含三层意义:一是虚心学习国际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的经验和教训;二是课程整合的课程内容应体现IT行业发展特征和科学文化的创新成果;三是根据IT专业的特征,整合后的课程知识结构应有利于项目式、模块化或任务驱动式教学,脱俗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2.4重实践

重实践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行为活动为关注的焦点,着眼于IT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开发设计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主体意识。

3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及其目标

IT专业高职教育目的是面向地方IT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行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和构建课程体系“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进行调研,构建出行业需求岗位群,再根据岗位群在专业内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对课程作进一步的优化整合,构建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新专业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调整、磨合,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适应,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整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质工作是把专业课程体系按IT行业在这一专业方向内的具体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对该专业内的课程进一步地细分,使其专业性、方向性、针对性和职业性更加鲜明具体,更好地满足IT行业的实际需求。课程整合的最大优点是依据不同岗位工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一次优化组合,避免同一专业的交叉课程内容重复,节省了专业课程教学总学时,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图2给出了高职课程整合的过程,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通过IT行业调研,发现旧的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IT行业的岗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满足行业岗位群的需求,根据构建的IT行业岗位群对旧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两门或多门课程进行整合,然后交于IT行业审核,审核合格后构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整合后的IT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性,方向性更强,新得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学时分配上更加合理,内容上更加贴近岗位需求。

3.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目标

高职课程整合其主要功能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欲达到的目标是:

(1)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行业岗位需求作为重组课程内容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必须针对IT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门科之间知识的优化重组。没有行业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就没有高职教育的课程整合。

(2)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能力。

(4) 通过课程整合,摸索出IT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职业教育模式不同于学科型人才教育模式,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切忌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职业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学科内容组织要由行业(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课程,组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人才之路。

4对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

4.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以适应不同IT专业学生发展的个人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它是面向IT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IT行业迅速发展,IT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在不断变化。作为为IT行业输送人才的高职IT专业教育,要不断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不断发展的IT行业需求。因此高职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澳大利亚TAFE(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突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其专业课程体系就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以满足行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4.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适应IT行业需求,而不是“赶潮流”

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说明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具体落实到某一行业、某一特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行业需求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层次类别等。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行业岗位群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因此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一个动态地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科内容以及专业课程之间要根据IT行业需求作不断地整合,以满足IT行业的实际需求。但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不能脱离行业需求,不脱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更不能盲目“赶潮流”。脱离IT行业需求,脱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3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高职院校和教师带来的影响

(1)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教师的影响

受传统学科型教育和IT行业需求不断变化的影响,高职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IT行业需求,这就导致高职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课程整合是高职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对教师而言,如果要培养出适应IT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教师必然是一位复合型的教师;为适应课程整合,教师要变成一个新型的整合型的教师。这样,教师必然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对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进修培训,深入IT行业锻炼,尽可能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需求,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才学会整合,体验整合。

(2)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课程整合也是一种课程改革,它不但涉及到教师,也波及到高职院校。课程整合面临着教材建设、大纲编写、师资配备、考核标准制定等问题,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对学校也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的课程整合不是感性地跟着众人一起喊口号,而是审慎的反思、批判,探索和合作的行动。

在教材建设上,要根据IT行业岗位需求,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和征求行业的意见而制定教材内容,切忌是两门或多门课程的浓缩。教材编写可以由高职学院教师独立编写或由行业参与编写,甚至由行业提供教材。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IT行业去锻炼,去培训,为学院储备师资,也可到IT行业聘请高级技工到校上课。

参考文献

[1] 任忠. 浅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问题[J]. 阿坝师范高职专科学校学报,2006,(21).

[2] 黄甫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J]. 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3] 谭浩强. 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J]. 中华读书报,2003,(10).

作者简介:

陈顺立(1973-),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

通信方式:重庆上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4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