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讨论法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流讨论法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

篇1

关键词:讨论法;高中;语文课堂;意义;运用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如火如荼。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朝着更加理性地、务实的方向日趋健康地发展,教师们也转变了教学理念,由以前的“满堂灌”,我说你听式权威教学转化为关注学生成长、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方面来。这一方面是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而讨论法作为一种现在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通有无,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但是,讨论法目前在教师中也存在许多争议。有的老师觉得难以驾驭,事倍功半,不敢运用它。讨论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和好处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运用讨论法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讨论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再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考,自己的体验、判断能迅速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这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例如,学习《雷雨》,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真的就一点感情也没有吗?可是为什么显出如此绝情?剧末梅侍萍说的“(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因何欲言又止?学生很容易兴味盎然。

二、促思增能,培养分析力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讨论法能促进他们思考分析。学生们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现,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分析判断,冥思苦想。而在交流中,同伴的新的思想观点,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思考。比如,在教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时,有学生提出,后来荆轲与秦王展开追逐、搏斗时,秦舞阳到哪里去了?文中怎么没有一点交代?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得出结论:“秦舞阳后面的表现,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故司马迁略去不写。如果硬要探究,可能就是吓到在地,或者在一旁‘瑟瑟发抖’之类。”又如:我在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一文,有学生提出:“当刘邦逃席后,范增摔玉,这时再打过去都还不算迟啊,为什么就说决定了胜负呢?”这时,让他们讨论,便能得出一个结论:性格决定命运,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项羽,不可能对当时形势有更加理性判断。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通过学生对陶潜隐居在今天是否仍值得提倡这一问题,学生得出结论:在今天的条件下,我们不能都向陶潜,而应该大胆推销自己,积极进取,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及时反馈,提高针对性

讨论法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地照顾学生的新发现、独到的思考,并及时反馈到教师这里来,进而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不足,发现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当学生们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对知识把握存在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纠正、补充。

四、交流碰撞,培养协作性

学生在讨论学习中能够产生思想碰撞,情感体验。这一切都依赖于团结协作、并伴随着情感交流而实现的。没有合作就难以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来,没有团结,讨论就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特别是当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相同或相近见解时,便会立即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和欣喜感。而当一些学生遇到疑难或困惑,在小组成员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时,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激和亲近的情绪。因此,讨论法能培养学生协作的习惯,增进他们的团结和友谊。通过讨论,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提高了学生们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兼容并接纳他人的胸怀和习惯。

五、畅所欲言,提高表达力

讨论法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适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在班级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公开集体发言的机会还是很有限的,因而学生们往往显得口讷,缺乏活力,而讨论法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分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在表达中修正,在修正中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讨论,很多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活跃起来,变得健谈起来。因此,长时间坚持运用课堂讨论法,必能对提高学生表达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篇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位于北师大版生物教科书第二册第4单元第9章的第2节,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一节课完成。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应该知道心脏的基本结构,心脏的各个心腔和心脏壁之间的关系,交流得出心脏的功能;通过识图观察心脏的正面观与背面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本节知识性较强,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结构,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科学地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难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师为学生设置情境,展示图片等教具,建立讨论气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学、分析思考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出心脏的正面观与被面观,通过自学、讨论,知道心脏结构的特点,最后能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设计思路

从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入手,导出本课的学习主题“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接着提出问题“艺术中的心脏画与实际的心脏相同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展示图片后,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心脏图与艺术中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知道心脏的正面观与背面观;接着学生观察心脏的解剖图,讨论四个腔的差异,进而明白心脏的功能;然后,提出疑问“心脏中的血液为什么不倒流?”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得出新知识,再通过看动画知道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搏动;最后,总结出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六、课前准备

1.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2.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1.心脏的结构:组成。

2.心脏的功能。

九、教学反思

篇3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蓝本,教材是数学知识、理论的高度凝练,蕴含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的数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数学活动经验、学习分析问题探索新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因为教材内容的设计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留出很大创新空间,有效的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1.活用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每章节内容的给出都设计一定学习情境,有的是生活情境,有的是数学问题情境等,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情境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挖掘或补充相应的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节中,教材中安排两张图片,芭蕾舞演员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让学生感受到黄金比例的美丽,并通过测量来直观感受黄金比的意义。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身材不太高的数学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的个头不太高只有165cm,身材不够协调、标致,而且下半身长x与身高l的比值是0.60,为尽可能达到好的效果,我应该穿的高跟鞋的高度大约为多少?

生:越高越好。

师:真的越高越好吗?这节课让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如何为我选高跟鞋。

生:哈哈……

此处教学情境的创设依据教材又进行推陈出新,恰到好处地引入教材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

2.适当拓展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教材的编制要考虑各地学校间的差异性,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与内容掌握的要求上都有一定的可创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也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是教材内容的翻版,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创造性整合,整合后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课堂学习内容的自然、和谐的延伸,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或办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悟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并灵活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秉德教授主编学论中将教学方法分类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现以讨论法为例,结合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谈谈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内容中的几个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讨论话题;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通过讨论交流后既能保顺利解决问题,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学习与发展。

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材中第3课时安排思考与探索,函数y=(x+1)2+2的图象是抛物线吗?本课时可采用讨论法进行学习。

问题1:将函数y=x2的图象,如何平移可得到函数y=(x+1)2 的图象;将函数y=x2的图象,如何平移可得到函数y=x2+2的图象。

问题2:你能说出函数y=x2的图象与y=(x+1)2+2的图象的关系吗?

经过第1、2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可以得到图象间的位置关系。在问题2中,去掉最基本的二次函数图象与顶点式间的联系,通过问题1的讨论可以进行猜想,得到两者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难度都不大,面向全体,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学习的机会。

问题3:从函数关系式y=(x+1)2+2中,你能发现它的哪些性质?

在问题3中问题的开放性较大,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可以从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大值或最小值和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等,对学生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问题3的讨论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几个方面来讨论。

篇4

一、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课堂讨论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进行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能讨论起来,让人人都能活跃起来。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进行“援助”。而当前的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依座位“天然生成”,顺其自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这样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同时要充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在促进小组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全班或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问题解决或交流与讨论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人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都要准备自己的发言。课堂讨论需要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唱主角,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甚至于学生可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实验方案、结论。另外,学生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表见解,本身就是一种自尊、自信的表现,这与以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对学生素质的一种培养。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三、正确定位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

教师应做一个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一个审时度势的调控者、一个平等合作的参与者和评价者。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科学评价,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保证互助学习的有效落实

四、对讨论的问题要用“心”设计

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和极大的热情,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去积极参与。教师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设计课堂讨论,不是图热闹、赶时髦,而为了有效地达成目标。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度适中。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把握议题的难易度应以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或太低会导致讨论的问题失去科学性和价值性,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五、及时梳理概括,总结评价

篇5

1.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并且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真正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明白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顺应时展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创新要求的教学方式。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课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较恰当的组织方案:

2.1 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六人一组为宜,每组的人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让每组能够基本上均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座位情况,尽量能够采取就近组合,这样能够减少学生交流的障碍,便于课堂教学操作。

2.2 组内进行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发挥带头学生的作用,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给每一名组员,并且轮流更换,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都能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2.3 改变课堂座位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座位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现在开会都采用圆桌会议,因为圆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形式,让几名组员围在一起,或者是把几张桌子并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面对面坐,营造良好地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生乐于学习,自发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动力,要想最大效率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笔者是这样来实施的:每一节课前都让每一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查出本文的作者,写作的背景,生字词,重难点句子,上课时,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分组讨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课,上课时,检查小组预习的情况,有的同学介绍作者叶圣陶,有的同学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同学上黑板列出本文的生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丰收成灾的问题,让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通过交流展示,概括出本文的主题,如此这样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的意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4.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4.1 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4.2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4.3 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

4.3.1 。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4.3.2 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篇6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价值认识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的确,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性、互补性。

讨论,也是一种交流,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自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很在意“讨论”一事。《南史・儒林传・顾越》记载:“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孙犁在《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有言:“要想使文学艺术提高,应该经常有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可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就这些观点和看法创设“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情境模式,就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一)讨论的准备

1.合理分组

实践表明:大规模的讨论,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鲁菲在他的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在分组中,应坚持教师指定分组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方式的平衡,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两种分组中获益匪浅,又避免因偏重一种而带来的不利。组分好后,还要以圆形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被别人注视和倾听,每个人也有同样的机会看清别人。学生在这种尊重和平等中,一定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2.确定原则

“大卫・布瑞斯基认为:由于讨论会对参与者扩展知识面,增强理解力和判断力方面产生作用,因而讨论不同于交谈或对话,她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批判性原则

批判性的讨论,是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反复斟酌有价值的观点,使这些观点经受怀疑、争辩以及反驳等一系列过程。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者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讨论。这就是说,当听到有说服力、理由充足的反对意见时,能及时更改自己的意见;当反对意见理由不充足时,能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

(2)高度注意、热情倾听原则

讨论时,如果学生都不认真、没耐心倾听发言同学所讲的内容,那么讨论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讨沧需要高度注意和热情倾听。汉斯一乔治・盖德默在谈及讨论这一概念时讲道:对他人给予高度注意这种有礼貌的做法,往往可以使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被他人所讲的内容深深吸引。这里的高度注意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多留神儿。“帕克・帕玛尔也认为: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由此可见,这种高度注意、热情倾听,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3)谦虚、有秩序原则

谦虚是指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并且行为举止也与这种态度相符。只有具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为讨论的和谐、持续进行提供保证。同时,谦虚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在讨论时井然有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圆形顺序依次发言,之后,可以自由发言。这样,当一位学生讲完后,不管下一位同学愿不愿意发言,发言的压力都会传到他身上,这就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自由发言,更可以为想说的同学提供多次发言的机会。

(4)民主、平等原则

在讨论时,我们都追求理想的讨论氛围,也就是参与讨论的人在民主的氛围中,都能平等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给予充分、平等的考虑。只有坚持这一点,讨论才能愉悦,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论。

(二)讨论的进行

1.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用清晰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尽量有具体的细节描述,避免空洞的、冠冕堂皇的抽象语言。

(2)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问题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起到启发、促进、深化的作用,问题还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最好处于最近发展区。有学者已经从性质这个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如下表所示:

学习结果(目标)与教学任务(目标)分类比较(认知领域)

从上表知识的分类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上表中的第一类知识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最有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知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可以采取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精神。

2.讨论的展开

问题已经提出,情景已经创设,学生着力的就该是切实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应该按确定的讨论原则和步骤展开讨论,摆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多观察、多倾听,对出现的问题多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适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够持续、深入下去。

3.时间的调控

讨论还需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及容量大小,调节相应的时间。对于困难的、容量大的问题,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而对于容易的、容量小的问题,要适当调控时间,让学生既讨论了问题,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三)讨论的汇报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应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汇报讨论的结果,促使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学生代表发言

由小组成员集体商议,并推选1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但选定代表的发言必须是本组成员共同思考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人不能舍弃、偏解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2.书面汇报

篇7

(1)参与式的案例讨论法。政治课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课程案例资料十分丰富。不过,在组织案例讨论时需要注意:其一,一定要在每个班级培养数名善于观察生活、提出问题、长于客观分析和语言表达的学生,由他们在课堂上发动和引导同学参与讨论。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讲清案例教学的目的和大概过程,取得全班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和认可,甚至可以将每一次讨论纳入考核;在平常要善于观察,迅速地熟悉各个学生的特点,让全班同学都愿意也能自如的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毫不吝惜对这个班级的期待。其三,在讨论即将结束前,一定要留下时间,由学生们对活动感受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效果。其四,讨论课的选题不宜过宽,但却可以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自然展开,顺势深化。

(2)启发式的理论讲授法。高职的政治课的教学课时较少,对于不薄的教材就必须要对内容有所选择、综合和提炼,再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同一政治组的教师可以对不同专题进行分工备课,有条件的可以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巡回讲授,不具备条件的则可以在教研小组内实行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由不同教师传播讲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在课程开始初,一定要在各个班级进行师生讨论、或者问卷调查,或者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意向,然后再结合课程目标,选定讲授专题;其二,不支持一厢情愿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课程实际,丰富信息量,增强新颖性,具有启发性;其三,适当的聘请外校教师或者社会名士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和思维视野。

(3)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法。如今广为流传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每个学习者应给予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高职学生的动手的热情和能力都是很突出的,政治课教学利用此优势,启发大学生为满足接触社会实际的需求而进行实践和锻炼的自觉性。教师既可以针对专题的实际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在讲解改革开放专题时,通过分组布置任务,监控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在课堂上展示成果,提出观点,以及最后面向全校进行相关宣传,顺利的完成了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渗透本课程的思想精髓,如在讲解人际交往专题时,在其他班级笔者使用的是游戏法和讨论法,但是在有的班级却是借该班的市场调研实习来进行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教师还可以加强指导,如先提出学习目标,再提供学生研究需要的部分数据、素材,学生主动进行甄别筛选,归纳分析,从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课堂交流或网上交流得以展现;教师也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设计开放式的实践研究话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自由确立与课程相关、本人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查阅书籍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最终以书面成果或网上编辑等形式展现成果进行交流。这里要注意的是,其一,每次活动定要分组进行,并由组员轮流承担组长职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管理、换位思考、团队协作的素质,有利于在小组间激发良性竞争的动力,勇争上游,一举而三得;其二,教师要在一开始提出层次不同但目标和规则明确的要求等,并抓牢小组长,实施过程监控,注意活动总结,在广度上,不限于在班级内分享成果,而是要善于从班到系,从系到院的扩大宣传面,塑造本班级形象,提升个人素质,在深度上,鼓励学生形成书面的成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觉式的自我学习法。如果说前面的三种方法叫做学生主动参与,则这种方法便是自觉完成了,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日后自己独立学习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对于学法的研究和指导非常薄弱,至今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至于自学习惯的养成,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故必须从一时一事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不可有所懈怠和轻视。笔者的深刻体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我们是怎样选题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收集资料的,途径和要点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逻辑思维路径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各个同学的体悟为什么总有不一样的地方,该怎样综合;我们自身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互补;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世界上的事物会这样简单吗,是否还有每日进步的要求……”等类似的问题。只要对学生们再多点拨一下,他们就会走得更好更远。

“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挖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潜力。这不仅是因为资金和硬件的尴尬,也是由于我们长久使用的“黑板+粉笔”手段仍然有着现代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价值,二者不是“一山二虎”的关系,而是“夫唱妇随”的分工。当然,要挖掘传统教学手段的潜力就得有所创新,可以考虑在呆板的黑白双色体系里,加入彩色因子,如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卡纸和吸贴,形成同样精彩的光彩讲台;也可以考虑购买挂图类的教具等,甚至发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制作一些图片、小报等,可用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这些也都可以丰富学生感官感受;也可以考虑采用简单的可移动的电视和影碟机设备,向学生展示视频资料等。

(2)增强多媒体设施的配备。理由自不用多说了,这也是保证课堂声色光影皆具的最好方法了。当然在应用这样设备时要注意物尽其用,要把实物投影、电影动画、图像模型等手段与传统教学讲授相结合,将“大道理”变得直观生动、深入浅出,而绝不能把简单的把多媒体理解为白色背景的黑板而已。举其中一个侧面来说,课件一定要做得精美,切忌呆板的展现文字纲目,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可以综合,从单向性的展示到互动性的交流可以实现,从教师一个人构思课件到师生共同完成制作也可以结合,或者课中完整的呈现课件或者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完成课件可以选择,用所有班级一个课件到不同班级有不同调整也可以是努力的方向。

(3)探索网络媒介的效用。我国于1994年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开放的网络文化改变了时空结构,“导致了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学生从此可以在“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自由进出。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网络资源都能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今天,几乎在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了自己的校园网,这样良好的教育阵地又怎能弃置不用呢?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其一,将政治课形成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将之挂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其二,建立本课程的博客群,建议以每一门课为单位来建立,在其下可以按班级和授课教师分类,或者按意见类型分类等,都各有好处。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开拓师生沟通新的桥梁,使得交流更为顺畅,学生们也更加愿意倾吐真实的想法,于教学而言,这样便捷可靠的反馈信息机制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横向跨学科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实施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从多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脉络看来,考试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且在很多的院校开始迈出了步子。在此,有必要重申以下方面的改革方向:关于考试内容,应该变只考读写为听说读写的全面考查;变注重基础知识为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变注重考查思维的结果为注重考查思维的过程。关于考试形式,应该变单纯的闭卷考试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关于考试安排,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办法。听说考试分散在平时进行,记入阶段性考试总分。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里,笔者主要是从方式方法的操作层面进行了微观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方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领域。这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潜隐在人们的经济生活、职业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无形”的方法相比,更符合教师在课堂使用的实际环境。至于隐性方法在这里不属于论述范围,暂且不论。

最后,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作为全校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实施难度高的公共基础课,如果要真正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大效,必不能少的要素至少还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学质量观、时空观和人才观;学院的资金、设施、政策的支持;团委学生处的学生活动的配合;“第二课堂”和各社团的辅助。可见,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各要素都要融洽配合的体系,任重而道远,要搞好这一课程体系,就必须纳入学院的总体调控,方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希望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2]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4).

[3]王鹏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8.

[4]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4):54.

篇8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突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确定情感教育的目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现的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现代课程观强调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确定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为起点的。如《》一课,笔者针对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日本首相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等现象,为了让学生不忘民族的苦难,确定了“深刻地铭记苦难,不断地咀嚼苦难”的情感教育目标;同时,针对我国出现的一些日货商店、盲目反日排日的不理智行为,又确定了“理智地纪念苦难,正确地反思苦难”的情感教育目标。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要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就应按照学生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基础上,既能深入认识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讲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又能站在理性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

如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展示了一些抗日英雄的照片及其不甘为亡国奴的话语,然后问学生:除了表现出不甘当亡国奴、自尊自强的精神外,抗日英雄这些话语还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把自己的生死荣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又如,笔者先展示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的照片,并介绍此照片被《时装》杂志刊登后激起轩然大波、被人们纷纷谴责的情况,随即提问:作为一个青春偶像,你觉得在追求时尚、表现自我、成就名利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尊重本民族历史、捍卫本民族尊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发展与民族情感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铭记国耻、增强民族自尊自强感。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十分灵活,关键是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利于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笔者注意运用那些能强化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一课的教学中,就尝试过以下教学方式:感受体验法投影、录像、故事、歌曲有利于教材知识的拓展与活化。通过观看投影和录像、听故事、欣赏歌曲等,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如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大型历史文献片《百年中国》中剪辑出有关的片段,使学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带着缅怀先烈的情感去了解有关抗战的历史。

讨论法讨论法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讲授法无法比拟的。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论题:中国在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于是在各地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年来这些纪念活动出现了日货商店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些行为?你认为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才是理智的?让学生围绕这一论题进行讨论,从中树立“既要铭记历史,又要理智对待历史”的观念。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确的主题,通过收集材料,编写剧本,在课堂上由学生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教学方式。如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查阅校史记载,以“抗战中真光学生的一天”为题,编写一个剧本,在课堂上演绎抗战时某位真光学生的一天活动。通过剧本编写和角色扮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身为真光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要求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师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同学生相处,可以改善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亲切感人的语言、不耻下问的精神,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发挥其个性。总之,学生只有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才能形成自信和自尊的人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

【参考文献】

篇9

教师设计活动课内容要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使学生们感觉到“我想要怎么样”、“我能怎么样”,而不是“老师让我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在《告别坏脾气》的活动时,先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所经历过的愤怒的事,然后进行合作与交流,分组讨论抑制愤怒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交流了思想,又增强了合作意识。教师把他们总结出的方法一一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纳。这给他们的感觉是,自己找出了方法,自己本来是可以做到的,以前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进行细心的思考。这样,他们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同时,加强了学生思想修养,培养学生豁达大度和坚强的性格。比如在讲感谢挫折一课时,老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和彩笔交给各组选出的负责人手中,让学生画出自己的伤心、失望、受挫的事件(可以用形象事物代替挫折,比如石头、乌云、风雨等),然后再画出你解决的方式与路径(可以用形象事物代替方法,比如太阳、蓝天、白云等)。将所画的四幅画展示在黑板前,请学生讨论交流,谈心灵收获。学生积极投入准备中,他们认为彩色纸和大白纸的作用发挥很好,即提出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无意中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投射出来,使学生能够以人为镜、自我反思,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成功地创设了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二、活动中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整个活动的进程,要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节。教师不能认为把活动安排完了,让学生自己活动,就完成任务了。光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的引导,活动就可能出现偏差,不能保证活动质量,最后可能会弄得一团糟,浪费了时间,又没什么收获。因此,师生的引领非常重要。同时,教师也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引导、点拨要恰到好处,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起他们继续进行探讨互动的欲望。例如,在讲《欣赏自己》一课时,事先给每一位家长发了一份材料,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都写出来,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能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吗?请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自己发现多少就说多少,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小组内的同学要数一数他到底说了几条,等会儿评评小组内谁找到的优点最多。(1)请各组优点最多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优点。(2)你们真棒!能发现自己那么多优点!大家为他们鼓鼓掌吧!老师要耐心地的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欣赏他们,老师为他们的进步而真心高兴。受到鼓舞的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去表现自己。为什么也让家长参与这项活动呢?因为最了解他们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了,父母发现的优点,他们认为那一定就是优点了,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尊和自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说出优点,进行“优点轰炸”,这也使得他们在得到别人肯定的情况下增强了自我肯定感,消除了不必要的自卑。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诚

活动课中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热情负责,关心热爱学生,用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会心情愉快,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如果教师冷若冰霜,丝毫不顾及学生的自尊,甚至滥用体罚,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内容没有变,方式没变,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活动中教师的情感,真诚地投入课堂中,在教育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收获。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一节课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和谐愉快气氛中教学便如清风流水一样流淌,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可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篇10

【活动背景】

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产生的想法,人们之所以产生消极的情绪是因为自己的消极想法在作祟,改变消极想法,就可以调节不良的情绪。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是人一生的必修课。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一些解除烦恼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2.通过活动初步尝试运用“换个角度看问题”“多微笑”“遇事往好处想”等方法来解决自己和同学的烦恼,并有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3.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方法】

故事启发法、活动体验法、心理剧表演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

【重点难点】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想法是左右情绪的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找到快乐的秘诀。

重点: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活动对象】小学中年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快乐吗?想要快乐吗?我们先做一个热身游戏――大叫“快乐”。

出示游戏规则:同学们先闭上眼睛,用双手捂住脸。当听到朗读中出现“快乐”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就把手放开,同时开心地大叫一声“快乐”,然后像开始一样,用双手捂住脸等下一个“快乐”出现。

师(朗读):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快乐也有烦恼。想让自己始终拥有一份快乐吗?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因此快乐也常常离我们很远,遇到困难不灰心,学会挑战自我,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得到快乐,以愉悦的心情生活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能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得到更多的快乐。

1.询问学生活动后的心情:感受到快乐了吗?

2.生活中不光有快乐,还有烦恼,如何把烦恼变成快乐,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快乐的钥匙。(出示课题)请学生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把快乐这一活动主题融入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亲身体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调动起学生参与讨论、探索的欲望和积极性,为活跃课堂气氛打下基础,更激发起学生追求快乐的兴趣。

二、故事感受,清楚原因

师:你们看,在绿叶丛中盛开着一朵鲜艳夺目的红玫瑰。小丽和小雨两个人路过这里,小丽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感叹道:这长满刺的绿茎上,竟能开出这么美丽的花朵!而小雨却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她还感到遗憾,因为她看到的是玫瑰花下面的刺。于是她哀叹道:唉,如此漂亮的花朵,竟然有那么多的刺!

同学们,同样的一朵玫瑰花,为什么会让她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前者看到了刺上的玫瑰,而后者却盯着玫瑰下的刺,由于她们关注的事物不同,也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心态就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事物,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体验,让学生理解快乐产生的原因,从而明白自己的情绪是由自己的想法左右的。

三、事例引路,说说烦恼

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不愉快的事儿吗?(学生自由发言)

生:(有些说的是学习上的烦恼,有些说的是人际交往上的烦恼,有的说的是自己碰到的不愉快的事……)

师:大家碰到这么多不愉快的事,是不是迫切地想找到让自己变快乐的办法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愉快,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烦恼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产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对寻找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产生很大期待。

四 、寻找快乐的钥匙

(1)换种想法――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之一。

师:其实快乐就像一扇门,如果我们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什么?对,需要一把钥匙。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心理剧表演。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独白):有一天,我刚走出大门,远远地就看见我的好朋友依然正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就热情地向她打招呼:“你好,依然,你要去哪里?”(生视而不见,毫无反应地走开了。)可她居然毫无反应地从我身边走过去,这下可把我气坏了!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老师要表现出生气、不满的情绪。)就因为这件事儿,我整整一个星期不理她,眼看我们的友谊就要破裂了,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帮我,解开心里的这个疙瘩?

老师的想法: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理她呢?

引导学生说出改变的想法:

A.也许她没看到我或急着赶路。

B.也许她心情不好。

C.也许她在找东西。

D.也许她在思考,很入迷,忘我了。

师:大家这么一说呀,我的心里没那么难受了。于是,我主动去找依然,我们又和好啦!原来快乐可以这样简单,换一种想法就行,这就是打开快乐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2)凡事多往好处想――打开快乐之门的第二把钥匙。

师: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有家鞋业公司,为了开拓市场,派了两名业务员小王和小李到一个海岛上去考察,想看看是否有市场前景。当他们来到海岛以后,惊奇地发现,海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业务员小王非常沮丧,他想:海岛上的人们都不习惯穿鞋子,鞋到了那儿肯定销不出去。而业务员小李看到海岛上的男女老少都打着赤脚,却兴奋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想:海岛上的居民都没鞋子穿,可见市场前景非常好啊,只要每个人都买上一双,鞋子的销量不是大增了吗?

提出问题:小李和小王面对的同一种情况是什么?两名业务员分别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情绪?(沮丧、兴奋)是什么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呢?(想法不同)

师: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觉得快乐,有的人觉得不快乐?要想变得快乐该怎么办呢?

师(小结):看来,一个人快乐或者不快乐,很多时候取决于心态。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就会想到好的一面,有的只能想到让人烦恼的一面。所以,想要获得快乐,就得学会改变让自己不快乐的想法,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是打开快乐之门的第二把钥匙。

(3)每天带着微笑――打开快乐之门的第三把钥匙。

我们先看一组图片。图一,笑得开心的幼儿;图二,微笑着的一群孩子;图三,微笑着的白衣天使;图四,笑得开心的老人;图五,开心笑着的学生。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的感觉怎样,请谈谈你的感受。

师(小结):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学会微笑,生活会遍地阳光。微笑不仅使自己充满快乐,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所以我们要“每天带着微笑”!这是打开快乐之门的第三把钥匙。

(4)既然笑有这么大的魅力,就让我们体验一下吧。

出示游戏:A.捧腹大笑;B.自信的笑; C.开怀大笑;D.甜美的笑;E.哄堂大笑;F.又说又笑。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剧场、故事分享、图片感受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悟出快乐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换一种想法,可以凡事往好处想,可以每天面带微笑。让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愉快或者烦恼的事,要学会自己调节,学会多种方法解决。笑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加深印象,并指导以后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笑声。

(5)生活中让自己变快乐的方法很多,你们都有哪些好方法?请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然后把方法写在纸上。并把你们组这张珍贵的“钥匙”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组的组长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第一组:A.多看搞笑的书;B.做自己喜欢做的事;C.看电视,忘掉不开心的事;D.乐于助人。

第二组:A.做开心的事;B.和朋友分享快乐;C.听音乐放松心情;D.出去欣赏风景;E.忘记不快乐的事;F.逗朋友开心。

第三组:A.做自己喜欢的事;B.看搞笑的图片;C.讲笑话,自己逗自己开心;D.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要相互谅解。

第四组:A.换位思考;B.躲在角落里大声哭出来;C.到宣泄室发泄;D.分散注意力;E.分享快乐。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解决烦恼的办法,真的非常棒。

(6)老师也找了许多方法,并把你们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请大家读一读。

转移法:寻找另外一个注意的对象,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听音乐、打球、画画、做手工等。

倾诉法:可以找好朋友、父母、老师去倾诉自己的烦恼。

宣泄法:找个空旷的地方去大吼几声或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自我安慰法:可以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没什么了不起”等话语来鼓励自己。

过渡: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有这么多,只要选择了合适的钥匙,你就能打开快乐之门,寻找到快乐。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找到打开快乐之门的其他办法,也是回想自己生活的经历、提供思考的机会,做一次情感的体验。

五、学以致用,快乐收获

1.两人相互说:用刚才学的办法,化解你们的烦恼和不愉快,互相说出自己的不愉快及解决的办法。

2.把自己的故事和快乐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解决自己碰到的烦恼事,在思考、改变中进一步加深对快乐的体验。

六、在歌声中快乐起来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祝同学们天天拥有好心情。

下面就让我们快乐地唱起来吧!

播放《幸福拍手歌》,师生一起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