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运营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的运营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训练与竞赛;竞技健美操;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118-05
Effect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ompletion of
difficult moves in group C by competitive aerobics players
XIANG Chun-yu1,YANG Jia-peng1,YANG Wen-ga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based their research subjects on 16 male players in the competitive aerobics team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vided them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experiment group, did an 8-week experiment by using the ways of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strength+core strength training respectivel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core strength and core stability of the player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omewhat enhanc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but the player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had more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and core strength combined training method was mo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relevant muscle groups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players; as compared with the play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layer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had more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both in competitive aerobics specific strength capacity and in landing stability of completed difficult jumping moves in group C.
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competitive aerobics;core strength training;core stability
篇2
下面一组数据记录了广东电视台开拓新媒体市场的坚实足迹:
2004年11月1日,车载移动电视正式开播;
2005年5月,手机电视试播;
2006年1月1日,广东数字付费电视欧洲足球频道、英语辅导频道、真人秀频道、高尔夫频道正式向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开放;
2006年6月28日,地铁电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
2006年8月获得全国性的IPTV牌照。
从2004年到2006年,广东电视台以令业界惊讶的速度完成了新媒体的谋篇布局,构建了一个包括以上几种电视新媒体形式和动漫制作、SP、网络视频、新媒体内容研发、新媒体节目加工制作等业务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新媒体产业格局。在2004年成功击溃境外电视、“红海”突围之后,电视粤军的“蓝海战略”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赞叹。
众所周知,新媒体是一个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长效产业,而传统电视媒体的资本和现金流都非常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东电视台缘何能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打造出新媒体帝国的雏形?张惠建一言以蔽之:“就是缘于我们在资本市场的抢先发力。”
电视粤军的新媒体战略
“运营新媒体业务,就应创新体制和机制。在确保新媒体国有控股和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可经营业务实行股份制改造,大胆地引进社会资金,某些具有很大成长空间的项目甚至吸引境外风险投资。不同的新媒体业务分别由不同的合资商进行投资,分担风险。”张惠建介绍。
移动电视 2004年11月1日正式开播的车载移动电视是广东电视台与社会资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在省内建立了两个发射点,引入了民营资本,成立了广东电视移动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播出、终审权方面由电视台来掌控,而合资公司则参与市场营销和商业操作。广东移动电视在加快推进各项业务发展的同时,计划在三年内投资数亿元人民币,用来加快全省移动数字单频网的建设。与此同时,安装并有效覆盖的各种车辆及视频终端达6万个以上,频道运营的经济增长点将远远超越单一的广告创收。五年内,希望在实现常规收入外,还能通过股权增值甚至是上市来达到更大的赢利。”
手机电视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业务的发展, 我们在手机项目运作之初就特别注意运营制度的创新,目前传统电视媒体自身还不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这不影响在运营新媒体业务的子公司层面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与民营资本共同成立了广东电视移动传播有限公司,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合作方提供,电视台控股,实行制播分离,台内负责编辑部,进行内容的管理,合资公司进行经营业务和市场的扩展,我们和移动运营商合作,建立特有的合作模式和市场推广经验,利用我们的内容优势快速推进手机电视。目前,手机电视已开播了两个频道:一个是专门为手机用户设置的“天声手机频道”,另一个是广东体育频道;今年我们还将新增8个频道,使手机电视频道扩展为10个。”
地铁电视 2006年6月,随着广州地铁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广东地铁电视正式投入运营。该公司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合资经营,根据协议,广东电视台拥有广州“地铁电视”25年的经营权益。目前广州有四条地铁线,客流量每天平均100万,到2006年底,在广州地铁的一号线和四号线已经安装超过了5000台“地铁乘客信息服务”视频终端。到2010年,广州地铁将建成九条地铁线路网络,每天客流量预计超过300万。“不久的将来,‘地铁电视’将成为广东广电新媒体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成为广东广电产业发展的又一支生力军。”
数字电视 在2005年6月,广东电视台出资成立了广东南广传媒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字付费电视的业务。在确保掌握节目导向的前提下,在频道运营方面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投资运作,甚至还吸纳了IDG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各数字频道分别成立项目公司,合作双方按照各自投入资金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从节目开发到后期制作主要由民营节目制作商完成,广东电视台则承担了节目审查、编播及频道策划、运营、管理等工作。
“IPTV、动漫产业的运作也是广电控股前提下的股份制公司化运作的形式。我们相信这种新体制、新机制的运营模式,会为电视新媒体的产业化走出更好的发展之路。”张惠建的话语中充满开拓者的豪情。
资本:推进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上帝之手”
经过两年多的运筹帷幄,新媒体的灿烂未来已经是张惠建眼前指日可待的风景,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抢占先机,提供资金张惠建说,在新媒体业务开发中,是资本帮助传统电视业抢占了市场先机,并为新媒体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发展新媒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动辄几千万甚至过亿,而计划经济体制内,传统电视要得到扩张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但在一个分工已经高度社会化而且不再封闭的社会里,想依靠自身的积累完成扩张的使命几乎已没有可能。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制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要让中国的传统电视依靠自我生长完成开发新媒体产业的资金积累,同样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新媒体时代玩的是零和速度的游戏,在每一个领域中,市场只承认NO.1。时间就是最大的代价,如何经得起等待?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手段筹措资金,为自身输送血液,加速扩张,做大规模。
促进传统电视体制和机制转变 传统电视业的资本运营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实现传统电视业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促使其转变体制、机制。在这个新的体制平台上,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更加有利于传统电视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钱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赋予你一个面向未来的市场化机制。来自业外的先进观念、商业化考量的思维方式、理性以及追求效率的态度或者对传统媒体更有意义。比如在数字付费电视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也试图在国外数字付费电视的经验之上,结合中国电视观众的实际,探索多种赢利模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付费电视模式。其中,《欧洲足球》频道瞄准全国45个消费潜力比较大的城市,组建了拥有2000多人的庞大营销队伍。通过、直销等商业手段为频道的销售进行推广,纸媒体的运营模式也被创造性地移植到数字付费电视的营销 领域。《高尔夫》频道在投资商白马广告有限公司强大的市场网络支持下,也开始了对市场和资源的整合,其别出心裁的高尔夫球场会籍与频道捆绑销售的方式,成功地锁定了高尔夫受众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初步实现了精确营销的目的。这在我们传统电视的运营中是难以想象的。”
“钱景”VS双赢:新媒体的吸金石
与海外传媒不同,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传媒产业的政治社会属性一直被放在首位,在传媒的资本运营中,资本运营主体的地位不平等,受这种政策的限制,许多投资传媒的社会资本都不敢大笔投入,而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电视台又是如何吸引资本投入,使电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顺风顺水呢?
“首先必须有具有良好发展空间的运作项目,同时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张惠建说,“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而媒体本身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当投资者把资本投入到某一具体的媒介实体,通过媒介实体自身的运作,投资者要能看到利益的回馈。投资行为本身并非投资者的目的,投资者希望他们的投资有可观的回报,以及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这才是资本的着眼点。比如数字付费电视产业,它是一个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它连接着电视、体育、娱乐、教育、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在这个链条上,频道的收入模式也将由单一化朝多元化转变,除了收视费,冠名赞助、节目销售、活动收入、影像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都将带来收入。如此美好的盈利前景,怎能不令人心动?”
资本运营的关键:更新观念,把握政策
资本运营现今已经成为传媒业的核心议题,它对于当代中国传媒企业具有特殊的意义。经过两年多来在新媒体领域的资本运作,张惠建又会有哪些感悟呢?
“其实,资本运营最关键的还是传媒管理者、从业者的观念更新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接纳、敢不敢于接纳社会资本的问题。资本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是所有权的标志,而且在于它是传媒企业运营、发展和成长所依赖的最基础、最根本的资产来源。一个运营良好的传媒公司,首先应当获得资本,保护资本,并且有效地利用资本,最终使资本得以升值。而在资本的运作过程中是沿袭以往的体制、机制与经营思路,还是锐意革新全力为之;是以传统媒体业务、组织为主体进行由内而外的资源重组,还是以基于新业务的新组织为主体,进行由外而内地全面盘活,中间的区别看似细小,实则重大。所以我认为观念是瓶颈。”张惠建言语诚恳。
而对于目前体制下传媒资本运营的政策,张惠建坦言,虽然目前中国传媒业中已有某些领域和环节引入了市场机制,中国传媒的产业化进程事实上还是比大多数业内人士所想象的要慢得多。尽管如此,在严格的政策管制下,传媒资本运营仍有文章可作。比如,宣传和经营两分开改革为资本运营开辟了空间。宣传和经营两分开改革后,经营领域就从事业单位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纯粹的经营性企业,传媒集团的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中间有了隔离墙,宣传业务能够不受经营业务的影响。在2005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对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的文化行业和领域也有明确的规定,当然在这些有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文化企业中,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张惠建认为,政策的发展常常落后于传媒的发展,但如同传媒本身的发展一样,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那些能够透彻地分析、灵活地把握政策的投资者一样会在资本市场上有所收益。而在去年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为我国广电事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再次明确了“扩大投融资渠道,推进国有广播影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广电产业。”等内容,这给引进新的不同领域的投资者点明了方向,同时给操作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也表明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正在以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的态度处理传媒与资本的关系。
篇3
从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推出电子版,中国的新闻网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近15年。在竞争压力、政策助力、技术推力和市场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以新闻为内容架构主体的新闻网站15年来不断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自身,以谋求发展和壮大。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闻网站基本完成了中央、省、市三级布局,占据中国互联网85%的时政类信息;新闻网站也被要求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发展,纳入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同时,随着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改革试点的新闻网站被授权在确保主办单位控股的前提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公司,条件成熟时在国内上市。
近15年的发展之路,从早期具有先发优势的传统媒体电子版,到现在逐渐市场化生存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再到未来的符合现代传播要求、具备媒介融合特征的网络媒体集团,新闻网站的整体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传统媒体网络延伸,到现在国有多元资本构成,再到未来转企改制实现社会化资本结构与运作,新闻网站的体制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新闻网站的内容架构依旧秉持着传统媒体(专业采编)模式在互联网上投射和延伸的基本形态。新闻网站目前的内容架构,直接决定其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两条生命线的现状。影响力方面,新闻网站访问量的增速远不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31家省级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例,选取2009年11月15日的ALEXA数据显示,排名在全球前1000位的一家也没有,排名最高的千龙网、浙江在线和东方网,分别为1277、1334、1501位,而排名最低的宁夏新闻网居200000位之后。对比2007年1月ALEXA数据,当时排名在全球前1000位的有千龙网、南方网、东方网和浙江在线4家,而排名最低的内蒙古新闻网也居45000位左右。
经济效益方面,相对低的访问量使得以新闻为主业的新闻网站普遍存在“主营业务不主盈”的现象。在行政拨款渐行渐远的趋势下,尽管新闻网站纷纷另辟蹊径,通过整合母体媒体和政府资源形成包括信源增值、电子政务、手机报、电子商务、网络直播、技术运营、投票评选、线下产业等在内的业务,但这些处于内容架构边缘的业务盈利模式不清、收入不稳定,难以扭转新闻网站运营入不敷出、投入捉襟见肘的窘境。因此,紧扣转企改制给新闻网站带来的战略机遇,重新审视并调整内容架构,是提升主业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新闻网站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内容架构调整对于新闻网站是蝶变还是衰变,取决于调整的依据。这一依据来自与媒介融合趋势的匹配,来自对内容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来自与现代传播体系标准的吻合,来自与市场化生存环境的融合,来自与转企改制要求的契合。
新闻网站内容架构调整目标为:大媒体、大平台、大品牌、大机制。
大媒体=专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新闻网站是具有平台属性的媒体,也是具有媒体优势的平台。
一方面,媒体属性的专业化内容生产(包括转载和原创)构成网站内容的特色和核心;另一方面,平台属性的社会化内容生产(用户生产内容)符合网络传播结构和共享精神的载体呈现,其本质是通过运营规则吸引社会力量为网站生产内容,构成网站内容的重点和主体。
互联网上内容的专业化媒体生产,在实践中体现为独特的三嵌套、“二八比例”。第一层,内容布局中八成转载,二成原创。转载是网站专业化内容的主体和支撑,原创则是网站体现话语权、内容差异性,弥补信源不足的重要手段。第二层,原创布局中八成整合,二成自采。整合是网站专业化原创的基本手段和主体构成,包括稿件的整合编辑、页面的设计配置、专题的策划维护。自采是传统媒体内容采集方式在互联网上的迁移,根据网络传播优势,宜主攻重大和突发事件,抓先发话语权,抓时效差异性。此外,互联网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广平台,不论整合或自采,以媒体属性介入、以政府资源借势,是新闻网站舆论监督报道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层,自采布局中八成直播、访谈,二成稿件。自采的表现形式除传统意义上的单篇稿件、单幅图片、单部影音片外,更多的是集互联网跨媒体、交互、时效和海量优势的视频、图文直播及访谈等。
大平台=职能化平台分工+多元化平台推送基于对媒介融合平台分置和融合理念的认识,网站对内构建职能化平台运营体系,是平台分置的基础;对外构建多元化平台推送体系,是平台融合的关键。
职能化平台是网站内容架构支撑和内容业务拓展的基础,包括专题、直播、访谈、征集、票选等网站资源平台。参照SMG制播分离的思路,新闻网站内部内容平台实现运维与运营分离,打破平台资源部门占据、部门运营的小平台概念,明晰平台运维服务和平台运营业务的分工,是降低运作成本、减少运营矛盾、提升运行效能的保障。
多元化平台强化内容规模化分工生产和个性化差异需求的契合,强化内容产品的跨平台推送,对于提升网站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内容滚动更新在网站上,与网民接触的时间非常短,被网民有效接触的几率非常小,因此,变“守株待兔”为“送货上门”是多元化平台推送的原则。利用新闻网站与门户网站在时政新闻资质上的互补,利用新闻网站与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互动电视在载体传播优势上的互补,合作共赢平台,提升覆盖广度和深度,也有助于新闻网站向互联网上内容供应商、内容发行商、内容运营商的转型。
大品牌=品牌层级体系+品牌改造工程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认同,以品牌为基本要素,以品牌忠诚、品牌联想为媒介消费的选择界面。围绕做大品牌整合资源,构建媒介品牌层级体系;针对新闻网站普遍羸弱的品牌形象,开启品牌联想改造工程,是打造大品牌内容格局的主体。
品牌层级体系是为品牌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可感知的质量”联想集,对于分层梳理品牌联想轨道、系统性调整品牌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品牌架构中包括企业品牌层、品牌大类层、单品牌个体利益层等各层级,分别指向新闻网站形象、主营业务形象以及频道栏目甚至单次报道形象。
以东方网为例,品牌改造工程分三个步骤。首先,针对东方网品牌联想单一,丰富联想数量,营造“客观、亲民、时尚、实用”等联想项;其次,针对东方网的负面品牌联想(如“土气、杂乱、官腔、保守”),强化与之相克的正面联想(如“时尚、整齐、亲切、创新”),以实现品牌联想正负性转化;最后,针对东方网品牌形象单薄,强化产品大类层级或产品实体层级的品牌直观体验,以降低品牌混淆率。
大机制=项目化机制+部与组并行改企转制要求新闻网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市场化运作规律中的机制创新,以增强网站运营活力。结合互联网市场投资规律和项目运作规律,在新闻网站中推行的项目化机制是通过实现责权利统一,激发员工积极性,发现、孵化、培育、激励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项目的业务运作机制。
项目化机制包括项目考核制、项目经理制、项目孵化制。其中项目考核制和经理制,分别通过任免和竞标两种方式,以项目化评估和监控对内容项目实行协议基础的管理。而项目孵化制是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施网站与项目人对孵化项目共享股份、共担风险的创业型模式。项目化机制激发团队活力,鼓励员工毛遂自荐,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篇4
>> 传播学语境下的高校微博运营策略研究 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 高校在线社交网络舆情传播调查研究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微博舆情干预机制的构建 高校微信公众号矩阵式管理和传播策略探析 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分析 高校微信公共平台研究 网络舆情的群体传播语境解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社交电商模式研究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研究――基于某高校“爱在音乐季”主题活动微博动员的分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发展 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 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问题探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探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研究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编辑运营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皮埃尔・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1-135.
[3]熊茵,赵振宇.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J].现代传播,2016(2):79-82.
[4]Mark S,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1973,78(6):1360-1380.
[5]陈力丹.舆论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W出版社,2012:7.
[6]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
[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 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14:12-31.
[8]张艳梅,安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舆情妥处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5(2):103-105.
篇5
根据CSM收视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尽管全国大多数城市电视频道开机率变化不大,但城市电视台频道市场份额却在逐年下降。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CSM数据还显示,传统电视媒体受众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信息统计,现在网民中50%以上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养成了屏幕阅读的习惯,这也对传统电视媒体构成巨大危胁。很多城市电视台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和途径时,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新媒体,期待着各自新媒体战略的突破。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初安庆电视台选取安庆在线网站作为新媒体战略突破口,实施制播分离改革。安庆在线网站是安庆电视台于2006年5月创办的,承担安庆电视台网络推广的职能,提供主要栏目在线视频,搭建媒体活动网络互动平台,同时进行本台自我宣传,并支持节目编排表、广告报价单等下载服务。经过改革重新对网站进行定
位,把安庆在线打造成安庆第一视频网站。
一、定位决定方向――安庆第一视频网站
由中国社科院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到网民总数的68.6%;2008年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外的《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及网民视频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高达1.6亿,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竞争激烈但前景良好,特别是网络视频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趋势。
除了网络视频新闻需求上升以外,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开始出现分级,即从无地域特征的娱乐、教育等应用逐步向本地化信息、本地化网络应用发展。在互联网产业第一轮跑马圈地后,一些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已经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现在正迎来以区域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发展,区域性和专业性网站也将由此获得了发展机遇。
安庆在线网站拥有安庆电视台每天生产播出的视频节目网络版权,以及频道活动、主持人、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此,将安庆在线定位为区域性主流视频网站。区域性主流视频网站的核心概念,就是提供区域性的主流的新闻资讯视频,其中包括本地化、分类化、精细化的信息,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新闻资讯主要表现形式为拥有独家版权的高质量视频节目。
区域性主流视频网站的目标用户群是需求本区域视频新闻资讯的网络用户,包括本地的网民和想了解安庆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异地网民。具体来说,主体网民以80后、90后为主,而其中大学刚毕业,还没有买房、买车的这群人,又是最具有消费潜力的人。
定位了服务人群,也就定位了内容体系,定位了市场。总的来看,这个定位符合自身资源优势,同时具有网站推广和盈利模式上的优势。为了便于推广,让受众知道你在做什么,可以通过网站所能满足的需求,我们给网站一个目标定位:安庆第一视频网站。
二、体制机制产生动力――网站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具体分析国内传统媒体主办的网站和发达的商业网站发展差距时,会发现其实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资金投入上。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但关键问题是在体制机制上。当面对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商业网站灵活多变的体制机制时,传统媒体网站的体制弊端开始显露,他们既不能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适应市场变化,又不能抢占网络发展的制高点,和商业网站抗衡。传统媒体网站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既保证正确导向、又富有动力活力的体制机制,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往安庆在线网站工作主要由安庆电视台的一个部门(网站编辑部)承担,不独立运营,没有经营上的压力,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安庆在线网站是安庆电视台资源在互联网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但是安庆在线和安庆电视台是两种媒体,是两个独立的品牌,两者运营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在一定层面上把安庆在线和安庆电视台区分开来,确保网站运营负责人拥有独立的人事、经营权,这对于网站的发展来说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同时网络媒体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互动性,只要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媒体中的舆论自由度可以适当超出传统新闻媒体。明确网络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管理模式上的差异,能合理规避了说情风对安庆电视台、安庆在线网站的干扰。
为实现专业化快速发展,安庆电视台拟和一家专业网络运营公司合作,组建股份公司,独立负责安庆在线网站运营。安庆电视台以货币、视频版权、主流媒体影响力等入股,合作方以货币、管理、经营等入股,安庆电视台控股。这样安庆在线网站不仅可以通过引进成熟的管理、经营经验,迅速抢占发展制高点,而且通过引进外部投资,推动网站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的前提下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治理结构,树立起牢固的市场意识。
新媒体产业仍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中,优秀的管理经营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这次合作中采取了管理入股、经营入股的办法,就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人才激励问题,是团队激励机制的重要创新,也是安庆在线网站最终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篇6
以数字出版为引领 构建多媒一体格局
着眼竞争,抢占资质资源。面对汹涌的数字化浪潮和快速变革的传媒业态,以党报为主体的传统报业集团如何完成向现代传媒集团的华丽转身?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把争取数字出版各种新资质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来优先实施。2008年以来,集团先后获取了宜昌市政府新闻网站承办资质,宜昌市政府门户网站维护资质,获得了原新闻出版总署许可的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资质及电子音像出版资质,原国家广电总局许可的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传播资质,国家工信部许可的全国短信接入代码SI资质,争取到了国家商务部、财政部扶持的家政便民信息中心项目。这些资质资源的获取,意味着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继续保持以纸为媒做党报的同时,也可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媒体做党“报”。一个传统的以单向的新闻传播为主的媒体,具备了向双向互动综合信息服务主体转型的资格条件,为集团提升引导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保障。对于抢先获得的资质资源,集团努力将其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2008年初,集团率先开办了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是湖北市州一级和汉渝之间唯一的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8月,率先开通了《三峡手机报》,目前订户已近50万;2009年9月,率先搭建起网络视频直播系统,开展了网络视频直播业务;2010年9月,集团正式运作以全国SI资质为主体的手机传媒;2013年1月,与长江出版社联手打造的三峡区域出版旗舰——三峡图书中心正式运作。这些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的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有力地助推了集团的转型。
着手布局,优化媒体结构。格局决定结局。传统报业集团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但单一的出版载体及渠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发展。要转型为现代传媒集团,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相统一,借助数字化,实施跨媒体发展,构建大传媒产业。为此,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着手谋篇布局,优化媒体结构,加快实现从“党报办集团”向“集团办媒体”的转变。近年来,集团已从单一的报纸、期刊出版,发展成拥有“5网3报2刊1社”(中国·宜昌政府门户网、三峡宜昌网、宜昌社区服务网、三峡视觉网、爱淘珠商务网站、《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三峡手机报》《新闻选刊》《中国地市报人》、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现代传媒集团,业务已涵盖报纸、期刊、网络出版、音像出版、电子书、手机出版、网络视频、电子商务、户外广告、家庭服务等众多领域,初步构建起了报刊、互联网、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移动媒体、户外媒体一体化的现代内容产业格局。
着力整合,再造出版流程。在完成多媒体结构布局的同时,集团以数字出版为主线,加快推进各媒体资源整合和媒介融合。集团整合各媒体及经营部门的热线,成立集团呼叫中心和新闻报料系统,并形成统一接收信息、统一进行反馈、统一考核规范的运行机制;集团按照“把最新的新闻给最快的媒体”的思路,整合建立全媒体新闻采访中心,建立反应及时、运转高效的集团内部通讯社,统一向各媒体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新闻产品,建立起“先网后报”的即时新闻机制,并开通“手机传稿”的快捷渠道,实现了区域内所有重大新闻首发;按照“内容为王、视觉优先”的理念,集团成立了专门的视觉中心,整合了新闻摄影与视觉编辑业务,确保各媒体产品风格的稳定性;集团同时成立了县市群工部,整合了群众工作部门,建立起满足集团联系各县市区和受众需要的专业管理执行机构。
与此同时,集团强力推进各媒体间的互动融合,强化“多媒一体”的整体格局。先后创办了《滚动新闻》《民生帮办》《问答民生》等互动版面和品牌栏目,充分整合网络、视频、短信、手机报和报纸的各种优势,搭建全媒体、多渠道的互动平台。其中获得2009年度湖北省互联网站品牌栏目的《民生帮办》除在网站、报纸、手机报、车载电视上同步开通同名专栏外,还特别辟有“短信帮办”渠道,在13个县市区开设网上热线,覆盖全市。目前该栏目每天解决群众诉求150多件,日独立IP保持在1万左右,日均点击量保持在4万以上。4年时间已解决群众诉求8万多件,满意率和办结率都在92%以上,成为集团跨媒体互动融合非常成功的代表栏目。
以信息内容为核心 深化信息资产运营
建造全媒体基础数据库。可以预见,未来媒体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媒体对信息即“内容性资产”的掌握、占有、调动(配置)的程度。因此,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信息集成手段,着眼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报业内容制作被视为“手中仅存的‘法宝’”。集团把以信息内容为主体的信息资产作为核心资源,目前已着手建设全媒体信息资产管理及应用系统,正加快实现出版生产环节、经营管理、内容资源集成应用、网络协同工作方式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包括建造集待编稿库、历史资源库、成品库为一体的出版数据库,读者资源数据库(发行数据库),广告资源数据库(客户数据库),分类信息数据库等,积极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媒体资源整合,深度挖掘信息资产的效益,加快集团从传统报业出版向内容信息运营的跨越步伐。在近年数字报纸出版数据的基础上,集团已启动了创刊60年来历史报纸数字化项目,建设高标准的信息资产数据库,为信息资产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信息资产运营模式。集团以在建的信息资产数据库为依托,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运营和创新产品开发。同样的内容信息,充分利用时间差,将某一媒介上已经由市场证明是成功的作品转移到另外一种媒介进行二次出版,甚至为消费者量身定制,实现跨媒介出版。《山楂树之恋》从原著报纸连载到电影最后公映,集团全程深度介入、进行跨媒体动态出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集团安排专门的记者、编辑,跟踪《山楂树之恋》的进展,报纸、网站、手机报、音像出版、图书出版多媒介适时协同跟进,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还出版了2009年获第三届“纪录·中国”铜奖的《走进》大型电视纪录片,在当年9月电影首映当日,即推出图书《解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化信息资产管理发展。结合信息资产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集团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资产的建设发展和日常管理维护。按照多渠道内容录入、多媒体稿件编辑器、人性化个人工作空间的要求,集团对现有采编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制定内容信息导入导出标准,包括新闻稿件标引规范、客户资料描述规范、稿件自动比对等,既从流程上更简便、更实时、更透明、更安全,又有利于出版资源与广告、发行资源相互补充,为后续开发利用创造条件。集团同时积极参加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启动了作为市政府电子政务民生服务平台的宜昌家政项目和电子商务项目,为未来数字产业发展作资源积累。针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必须面对的版权保护等管理难题,集团积极寻求最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拟对数字作品加盖权威“时间戳”,用来证明数字作品的时间和保障其内容的完整性,以有效保护集团数字资产版权,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
以制度和技术为支撑 夯实发展转型基础
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地市级党报转型,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和支撑。2009年10月,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建立起党委集体领导与现代法人治理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构建了集团管理职能部门与媒体事业部门、经营执行部门纵向树型传导与横向传导相结合的混合型组织架构,完善了目标管理机制、预算约束机制、绩效考核体系等系列运行内控机制。2013年,集团被省委编办确定为全省事业单位改革5家试点单位之一。
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数字出版为主体的现代传媒集团既要有纯技术人才,也要有懂数字出版运营规律的采编人才、营销人才。集团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激励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员工由单一媒体人向全媒体人转变。集团建立了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职工终身教育实施细则》,每年从利润中拿出5%作为职工教育基金,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高层次的学历培训,目前已有19名有本科学历的青年采编人员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集团出台了《员工延伸激励办法》,让员工的劳动不仅可以获得当期的报酬,同时可以为其父母、子女挣得收益;集团定期开办《三峡文化大讲堂》,请全国知名的传媒学者、企业家等就传媒变革、现代企业管理等内容授课,从理念、操作等层面来提升员工素质;集团非常注重员工创新力和执行力的提升,要求采编、经营部门每月、每周都要有创新策划项目,每半年评选重大创新策划项目并予以重奖,目前已有20多人获此奖项;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创办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了产学研项目合作机制,以加强对媒体转型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7
据《2015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学生移动新媒体使用行为研究报告》发现,大学生拥有的以及经常使用的上网设备以笔记本和手机为主(94.5%学生使用笔记本上网,85.6%使用手机上网);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研究生每天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时间总计达到8.0小时以上;青年学生进行的网络活动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搜索、即时通讯、在线观看或下载视频、社交网站;从学校校园网络流量的监测数据来看,每天的9:30、11:30、15:00、16:30、20:30等几个时间点的网络流量往往出现极大值,说明学生容易在课程和晚自习的后半段出现困倦、注意力下降的现象,部分学生通过无线wifi或手机热点上网来消磨时间。
一、 近年来高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综合近年来的现有研究文献,课题组发现,可以把中国高校出现的新媒体简单分成六个阶段,一是1995年以水木清华BBS为代表的电子公告板,二是1999年在中国出现的腾讯QQ,三是2002年出现的博客和QQ空间的日志,四是2004年出现的手机报,五是2009年出现的微博和2010年出现的微信,六是2014年出现的app。如果按照这种代际的递进,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代际大概3.8年。这里指的是下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应该会在2017年前后,一定还会有更新的、更受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技术再次出现。
二、高校新媒体与网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院系组织覆盖率与重视不够。部分院系群团组织没有及时创建新媒体平台,或者平台使用、有效互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奖励。
2.内容缺乏吸引力与规范。大多数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文章的创新性不高、图片多而影响观看、图文发送太频繁、内容或标题甚至靠低俗之风吸引眼球和点击率。
3.新媒体及网宣工作人才匮乏。无论是学校群团组织还是院系群团组织,都十分缺乏新媒体及网宣工作人才。
4.缺少对青年学生新媒体使用规律的把握。当代青年学生都是90后、95后大学生,对于高校的群团组织来说,这些青年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和使用规律更加难以把握。
三、高校开展新媒体及网宣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障碍
1.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成员积极性不够,还有会出现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迷茫。开展新媒体以及网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网络文明志愿者,给予这个群体一定的重视是必要的,应该给他们一种组织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家的感觉。所以,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是相当有必要的,加强大家的凝聚力,我们这个组织的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生活与工作融合:在网宣过程中,可能会用到微信,微博等渠道进行扩散,但是大部分网络文明志愿者基本都是工作和个人的账号重叠,而网宣工作又需要扩散大量的信息,朋友中可能会有各种意见,这也导致了积极性不高。
3.奖惩机制难落实:在开展新媒体工作中,由于网络志愿者这个群体还是太年轻了,很多东西都还在实践中,这难免会出现不少难关,需要结合更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要推动工作。
3.人员积极性不高:成员之间大多都互相不认识,网上联系也不少,但是都是在网上进行交流,作为非专职的团学学生干部,需要加强线下的联络交流。让大家意识新媒体工作的重要性。
4.微信普及率不大: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普及率不高,关注校院团组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不高,缺乏校院领导的重视、有效的引导与线下活动的宣传。
5.工作流量限制大:网宣队伍与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流量的需求是很大的,一个主要骨干每个月在流量上的花费不低于30元,流量的限制制约着网宣队伍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开展。
四、加强高校新媒体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使用纳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体系,并提高相应考评分值。在群团组织新媒体平台搭建、运营使用设置专项考评分数,并在其他专项工作考评中增加“新媒体平台运营情况(如活动、活动报名、活动参与、活动评论、活动总结、过程展示等)”的量化指标,设置相应的比例分值。
2.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在新媒体运用中效果突出的高校群团组织可以发起举办高校新媒体论坛活动,及时分享新媒体运营与技巧经验,推动各高校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发展。
3.规范平台内容:高校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平台运营者要努力保持内容的积极健康、时效实用、真实可靠、新意有趣。
4.规范新媒体的团队:高校群团组织应积极创建新媒体与网宣工作团队,有效引导团学组织融合新媒体开展活动,固定时间推荐竞选,落实工作奖惩机制,开展内部交流培训。
5.明确骨干成员职责:高校群体组织的新媒体工作队伍要有实际作为,并将工作内容细分,具体到每一位骨干成员该干什么,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6.拓展线下引导活动:高校群团组织应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线下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媒体工作,以及新媒体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高校要为群团组织的新媒体工作团队拨出专项资金,解决办公设备、流量补贴、评优奖励、工作场地等现实问题。
篇8
用户需求变化与业务发展趋势
在今天,通信业务需求向多样化、多媒体化、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个性化、智能化、社群化发展。以前的通信是固定话音的通信,从两条路走:一是把人和地点的捆绑解放了出来,诞生了移动通信、手机技术;二是从宽带化方向发展,带来数据网的发展。最终这两个方向会融合在一起,向着3G、狭义NGN、IMS融合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通信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话音,而是包括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和电信网的丰富业务,宽带多媒体的通信比例逐步提高。
移动化的趋势更明显:移动业务收入逐渐增长,并且增长的态势很平稳,速度也比较快。
另外就是融合化。融合的概念很宽泛,涉及很多层面。3C融合,即计算机、电信、消费电子的融合;三网融合,即互联网、固定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融合;还有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融合、FMC(固定与移动融合)等。在更高层面上是产业的融合,电信与传媒产业的融合,诞生出IPTV业务、数字内容服务等。
宽带融合下一代网的出现为电信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有多个出发点: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网络发展情况尽管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有几点可以看清:首先,业务和承载的分离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种分离的概念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互联网成功发展经验的总结,互联网就是业务和承载分离的;另外一个是IP化,IP化是走向融合的基础。
现有承载网不能满足需求
现在IP技术面临很多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技术来实现多种业务的高效综合承载,最终成功的就是IP。然而,以前的电信网安全可信,可以合法监听,可以信息溯源,现在IP网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能不能作为国家通信基础设施?
的确,现有IP承载网(IPv4和IPv6)面对电信业务的运营要求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IP网络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和可信任问题。现有TCP/IP协议没有完善的内置安全机制,现有安全技术都是修修补补增加进来的,难免出现安全漏洞、功能重叠、实现复杂等问题;IP网络端到端透明,缺乏UNI和NNI接口,用户可以访问网络中的任意网元,可以对网络中的设备进行攻击,网络安全性较差;IP网络的网元之间、用户与网络之间、用户之间缺乏必要的可信任机制和安全隔离机制,出现了大量的非法入侵、地址欺骗、身份假冒、网络欺诈事件,并且绝大多数事件无法追踪到肇事者;IP网络缺乏数据包溯源能力,网络中间节点对传输数据包的来源不做验证、不做审计,以及网络中NAT等MIDDLE BOX的出现,导致了地址假冒、垃圾信息泛滥,大量的入侵和攻击行为无法跟踪;IP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控制手段;IP网络对于数据进行无记忆传送,在网络中尽量不保存或少保存状态信息,这就使得网元中缺少用于管理的必要信息,无法对网络进行高效管理和控制;由于IP网络不保证基本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用户安全技术和加密技术滥用和失控,极大地增加了国家信息监控和管制的难度和成本;现有IP网的核心技术垄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给国家信息通信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另外,IP网络服务质量问题依然是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实时业务无法在IP网上很好地开展。这里包括应用层和网络层的方案,实际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不是扩展性、就是可操作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以后在IP网络上实时的业务,比如IPTV、VOIP业务就很难开展。
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影响了运营商网络扩容的积极性:网络运营商不能通过控制网络来控制业务;价值链重心明显向内容和应用迁移,传统运营商出现被管道化危险。网络运营商以前是网络、业务不分离,通过控制网络可以控制业务,现在则只能控制网络,没法控制业务,有一些附加的增值业务收不到钱,而且上面的业务对带宽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大,大规模的扩容之后马上被P2P占满,然后也没收到钱。
所以,现在运营商的转型不但要做网络,还要做服务,实际上就是想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要覆盖到,这样可以多增加一些的利润,从美国来看互联网和宽带发展已经造就了超级的互联网公司。
最后,网络的可扩展性方面存在缺陷。目前,针对IP网络在面对电信运营要求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内运营商普遍采用IP+MPLS技术来改造现有的IP网,这是否是最终的选择呢?
上述这些问题和IP网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机制是密切相关的,之所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因为IP网的理念就是这样确定的,一些基因性的东西就是这样,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网络透明性的原则。它的特点就是“所进即所出”,网络对用户数据不做修改;网络无记忆,网络不保留用户数据的任何信息。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加大、服务质量保证困难,并存在安全隐患(用户难以溯源)。
第二,普遍连通性问题。任意两点接进去分配一个IP地址就可以通信,整个网络是扁平化的,逻辑上都是紧挨着的,网络通达性好,但网络安全隐患多了,管理效率也会逐渐下降。
第三,网络与业务的分离。网络不保存业务的信息,业务不附着网络的信息,网络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这有利于综合业务的承载,网络是一个平台,所有业务都在上面跑,业务可以从网络里面解放出来。但运营商就会担心自己成为比特管道,就像自来水公司一样,以后就只收取接入费。
第四,业务智能边缘化,网络是傻瓜的,智能都在终端上,用户可以自己实现智能,使网络结构比较简单,但业务的可控性降低了,就出现了确定合理商业模式的问题。
承载网的新思路与新尝试
针对这种问题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改进?现在国际上针对IP承载网的研究方向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改良派,一种是革命派。
改良派则对现有IP网络进行功能完善,从而实现向下一代承载网的平滑演进。比如互联网领域,IETF的既有技术路线(信令机制、安全机制、服务质量机制),电信网领域则以MPLS技术、VPLS技术+MinM技术为代表。
革命派主张面向新需求,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设计新型包交换网络体系结构。比如互联网领域以美国的GENI计划和FIND行动为代表的多项科研项目(FARA/I3),电信网领域ITU的NGN FPBN。
革命派的出发点是认为IP网的安全与可信任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商业模式问题和大规模组网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已成为严重阻碍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该派认为现有IP网络不能满足电信需求,追根溯源是由其机制造成的,对IP网络的缝缝补补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必要面对电信需求研究基于包交换的新一代承载网。
建立新型包交换承载网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国际上目前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
下一代互联网
美国GENI计划
重新梳理现有网络的假设(assumptions),通过技术创新,面对新的网络能力需求,布置和验证新型网络结构,构建新的业务与应用,鼓励用户参与试验,采用大系统理论(system-wide approach)来研究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MIT的FARA模型
FARA(Forwarding Directive,Association,and Rendezvous Architecture)网络体系结构是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其他技术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旨在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从需求出发,提出一种更适合未来业务与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
加州大学的I3网络
I3是一种打破了现有互联网端到端通信模式的体系结构,将“indirect”引入了通信机制当中。I3和Secure-I3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非常简单地提供了多种现有互联网体系不易提供的服务。
下一代电信网
3Tnet
3Tnet是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主要面向流媒体业务等高带宽需求应用。3Tnet的网络拓扑遵循分层拓扑结构,采用电路和分组混合的交换体制,主要包括T比特级核心层和G比特级边缘层。3Tnet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拓扑架构,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对流媒体、VoIP等多媒体业务能够很好地支持。但是它基本没有对现有的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做根本性改变,因此并没有解决移动、安全、可信等突出问题。
MPnet
MP(Medianet Protocol)是流媒体宽带网络的协议。未来网络的80%以上的流量是视频流媒体数据,MP网络将建设成为针对可管理的流媒体服务的单一业务网络平台。MP技术处理的对象是数据流量相对稳定的重视频流媒体,这一点是整个MP技术的理论支撑。
MPnet的技术特点:一类业务一个专网;层次有序的地址结构;网络层次简化、网络协议简化;打破网络的端到端透明性;终端的傻瓜化;路由(寻址)方式简化、包转发效率高;网络与业务的捆绑;信令机制与接纳控制;本地化目录系统;网络有自检测功能;自动设备注册与配置、定时网络拓扑发现。
未来包交换网络(FPBN)
FPBN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分层的有序化地址;对应层次化“树状”的网络结构;采用分级路由机制;在网络汇聚层设置用户控制层,实现用户、业务控制;通过不同编址域来实现运营网和用户网的严格分离;网络资源显式配置、资源可知、可控、可管;采用多数据平面结构,数据平面之间资源相互独立;同时支持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数据传输。
篇9
【关键词】党报 改革创新 媒体品牌 运营模式
近年来,《亳州晚报》始终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报业发展的动力之源。2008年成功改版更名,大力实施了绩效考核、自办发行、广告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实现了报纸受众传阅率、经营收益等多项指标的大幅提升,并于2011年整体加盟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纳入省党报体系的市级党报,走出了一条市级党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之路,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份市级党报,亳州晚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动力之源就是不断的改革创新。
创新媒体品牌 增强报业影响力
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作为当今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报业媒体,打造品牌同样是报业媒体壮大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品牌效应,进而打造媒体集群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使报业媒体不断壮大发展。
在这一点上,《亳州晚报》有着超前意识,作为一家正规发行不过10年的市级党报,办报能力、经营收入等几乎是从最低水平起步,但报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金,不断加大办报投入力度,打造《亳州晚报》在当地的品牌效应。2005年《亳州晚报》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破了人们对报纸整日与纸笔打交道的固有认识。为应对报业的同城竞争,《亳州晚报》突出自身优势,紧紧把握党报舆论宣传的主导地位,在新闻深度报道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推出“重点报道”版,围绕党委、政府全年及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度报道,记者深入城乡角落、企业一线,把全市城乡面貌、工农业等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呈现给读者。同时,从各县区优秀通讯员中聘请特约记者,第一时间报道各地新闻;推出“花戏楼”、“情感天地”等读者喜闻乐读的版面,让读者成为版面的主体,使《亳州晚报》在走进机关的同时,真正走入读者的心中,打造《亳州晚报》的品牌。
笔者认为,面对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媒体,跨媒体发展势在必行。在这方面,亳州晚报人也当仁不让,抢先发展。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竞争来势凶猛,作为跨媒体发展的起点,亳州晚报重点培育打造网络新媒体,2007年开通运行中国亳州网,2008年数字报面世,全面实现了报网互动。当年,中国亳州网就发展成为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国亳州网的评级排名就已跃升至全国同类网站前200名,亳州晚报数字报订户达到30万。在做强网络新媒体的同时,《亳州晚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成功打造出县区周刊;依托“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城市定位,打造《养生周刊》这一全新报媒;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势,2010年成功兼并《亳州广播电视报》,并改版更名为《亳周刊》,把其打造成为亳州当地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晚报,摆脱了《亳州晚报》晚报风格不突出的被动局面。在成功打造出“四报一网”的基础上,亳州报业集团作为亳州的报业航母也正式挂牌启航。
一年来,在报业集团的合理调控下,各媒体联动发展,实现了集团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有效发挥媒体集群优势的同时,各报网又各展风姿,办出了各自的风格,构建起了一个集约、高效、全面覆盖市场的多媒体新平台,使报业媒体影响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创新运营模式 增强经营合力
作为一家党报,《亳州晚报》大胆创新运营模式,在省内外市级党报中较早地走上了市场化运营的路子,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手段壮大报社经济实力。广告、发行是党报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其他市级党报相比,《亳州晚报》经营底子薄,基础弱。为此,报社以创新广告、发行体制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广告、发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为扩大广告经营收入,改变广告员工恶性竞争这一既有损报社形象又影响广告收入的不利局面,《亳州晚报》成立广告公司,实施广告招标制和外包制,实现了广告收入的最大化。同时,要求各媒体采编辑人员集中精力办好媒体,不准插手广告、发行业务,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在发行方面,《亳州晚报》成立发行公司,自办发行,摆脱了以前邮局发行的被动局面,承揽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报纸在亳州范围内的发行业务,并对外承接各类发行业务,实现了发行收入的最大化。此外,报社又投资数百万元创办印务公司,在降低系统内各报刊印刷成本的同时,积极对外承接印刷业务,实现了印刷成本的最小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最近,中国亳州网又升级改造为完全市场化的网络传媒公司,并取得了影像节目的制作权,这又将成为报社经营收入新的增长极。目前,《亳州晚报》已打造出“四体合一”的经营业务体系,增强了经营合力,为报社不断扩大经营收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整合经营的同时,报社又进一步改革核算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制,做到采编、广告、发行、印务分别进行核算,使员工业绩与收益挂钩,让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促进了报社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亳州晚报》不断创新发展战略,增强了整体竞争力。当前,各地报业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报业改革日益深入,报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和先机。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亳州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受到、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表彰,这其中,《亳州晚报》多年来在报业改革创新方面的的率先垂范,为此项荣誉的获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IMS应用使能应用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Web2.0
1 前言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电信网与互联网行业进入不断转型的时代,宽带化、移动化、IP化成为网络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个趋势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真正的商业收益。运营商为应对不断攀升的带宽需求而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却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而言,由于无法获得或利用那些能够真正增强业务体验的网络能力,互联网的业务体验提升受到极大限制。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运营商和应用内容提供商之间缺乏基于长期利益考虑的“沟通”,它们无法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网络运营商只是提供连接服务的“比特管道”,而应用内容提供商则只能基于这种“尽力而为”的连接。
随着Web2.0的应用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对业务体验和带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网络一直只是通过提供连接获得收益,带宽增长和业务收入增长之间的“剪刀差”日趋明显,现有的网络经济模式日趋不稳定。就如同图1中左侧的三角形,由于只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连接服务),因此是不稳定的。为了增加业务收入和留住用户,网络运营商和应用内容提供商必须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经济的战略转型。
图1 带宽增长和业务收入增长之间的“剪刀差”
本文所提的应用使能战略,就是针对当前的网络经济模式,致力于改善网络提供商和应用内容提供商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转型战略,其目的就是让最终用户获得无处不在的、可信的、丰富的互联网业务体验。应用使能机制允许网络提供商以一种可管理可控制的方式有选择地开放网络能力(计费、上下文/场景、安全、服务质量、存储、用户数据)。根据网络提供商的策略,那些开放出来的能力或应用引擎可以为网络提供商自身的业务创新团队所用,也可以为产业链中可信任的开发者所用,或者为大量互联网应用开发者所用。在应用使能的机制中,IMS作为一个重要的使能层,可以通过其强大的集中、统一控制能力为应用内容提供商提供高效、可控、可管理的接口,丰富内容提供商提供业务的能力和提升业务质量,从而最终增强用户的业务体验,为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带来价值。
2 IMS作为应用使能的关键特征
作为固定、移动的融合控制核心,从3GPP R5引入开始,IMS架构就考虑了与接入无关的需求,而且在软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业务层和控制层分离,并引入开放的标准API,使得业务的开发和部署更加快捷。IMS统一的业务应用、会话控制和传输构成的水平结构也比传统上垂直结构的网络(一个业务一个网络)更加高效,能够真正实现未来网络发展时固定与移动的融合,快速部署各种个性化的多媒体业务。从网络架构上看,IMS是叠加在分组域之上的会话控制系统,通过分组域实现信令和用户数据的承载,并可以实现和原有电路域业务的互通。从业务和应用的角度来说,IMS提供了一个多媒体业务应用的控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种媒体资源可以相互组合生成丰富多彩的应用,这个平台可以满足运营商对计费、网络管理和配置的要求,使得在此平台上开发的IMS应用是真正可运营可管理的。通过IMS,多种接入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PoC、Presence、即时消息、多媒体会议等多媒体业务。
基于此,IMS本身就具备了实现应用使能的几个关键特征:
支持多接入模式和融合业务的统一架构;
具备和底层承载相联的QoS控制接口,提供高效的QoS控制机制,保证网络提供服务的质量;
灵活的业务触发机制,可以快速实现各类新业务的引入和实施;
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实现全网数据的集中化、一致化和统一认证;
强大的计费能力;
统一、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
3 IMS应用使能架构
图2给出了IMS应用使能的三个关键能力,即控制能力、通信能力和情景能力。
图2 IMS应用使能的三个关键能力
下面就各个能力做简单的介绍:
(1)控制能力
该能力提供IMS网络对各个层面的网络控制能力,主要包括:策略管理、业务识别和签约、动态QoS、语音、视频等内容的传送。基于IMS的控制能力,可以为应用内容提供商提供控制网络和内容发放的能力,在已有的宽带管道上实现可控的业务体验。
(2)通信能力
该能力提供IMS网络对于最终用户的通信体验,主要包括:呼叫路由、媒体编解码控制、会议资源、多终端的媒体共享。IMS网络提供商拥有的网络能力可以用“能力即服务”的方式开放给Web应用开发者,以使其快速开发出全新的应用。
(3)情景能力
该能力是关于个性化、用户标识等多个围绕用户和网络提供商之间可信任关系而建立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客户交互、呈现能力、位置能力、计费能力等。情景能力的目的是拓展网络提供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如成为最终用户可信任的、成为应用内容提供商获得大量有价值用户的渠道等。
此外,在应用内容提供商的范畴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能力是内容能力,提供内容的分发和存储,这部分在IMS的体系中尚未非常完善,本文不予涉及。
由于大部分应用内容提供商对最终用户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很难获得用户的一些有用信息。而网络提供商掌握着大量的用户信息,如拥有多个网络和使用各种业务的用户,因此对最终用户广泛了解,对网络接入具有控制权。网络提供商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和每个用户的计费关系,它和最终用户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可信和安全的关系。当然,得益于严格的监管,网络提供商在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服从相关的管制方面值得最终用户信任。IMS应用使能机制能够提炼现有的网络能力,帮助网络提供商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能够从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中获得更多回报。
4 IMS应用使能架构的呈现
IMS应用使能架构的呈现主要有几种形式,包括Web客户端、Widget和API等。
在网络部署的初期,可以更多地采用Web客户端或者Widget的形式实现网络能力和应用业务提供的快速结合。图3提供了Web2.0架构下Web客户端或者Widget的实现模式。
在这个架构中,Web IMS客户端可以通过HTTP的请求和IMS AS例如呈现服务器、群组服务器进行交互,得到IMS终端用户相应的呈现和状态信息,同样Web2.0客户端也可以发起呼叫。在实现Widget时,Web2.0架构主要是通过REST接口开放给应用内容提供商实现Widget的网元嵌入。
采用Web2.0的架构,应用内容提供商可以直接在网页中嵌入Web2.0客户端或者Web2.0的Widget,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开发。这种模式可以很快地应用于某些行业如酒店、培训机构、旅游顾问等,实现在线咨询、点击拨号等功能,如图4所示的实例。
图4 在AAA宾馆网页中嵌入点击拨号功能
在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运营商可以将IMS的能力以API的形式提供给应用内容提供商,实现更多能力的抽象。如QoS能力的抽象,运营商可以把QoS能力抽象为QoS套件,在终端用户和应用内容提供商之间需要高速下载通道时,利用QoS套件实现具备高可靠性、高带宽的快速下载。图5给出了一种通过IMS应用使能机制实现的QoS可控下载流程:
在图5中,高速下载软件内置IMS客户端,访问应用内容提供商的网页。如果高速下载软件发起下载请求,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器侧将这类下载请求转换为下载专用的REST API发起呼叫请求。此时IMS侧接受呼叫情况,并将呼叫路由到下载软件内置的IMS客户端;软件内置的IMS客户端自动接受呼叫后,QoS可控的媒体通道建立。
基于这个流程,可以看到IMS网络的能力能够与内容提供商的业务实现紧密的结合,提供最终用户的业务体验。类似地,IMS网络的其他能力如控制能力、通信能力、情景能力都可以实现抽象并结合内容提供商的应用实现网络和业务价值的提升。
5 结束语
随着运营商网络的IP转型,IMS已经成为运营商网络部署的主流架构。结合应用内容提供商对业务质量提升的要求,IMS应用使能架构可以很好地实现网络运营商和应用内容提供商的合作:网络运营商利用高效的网络能力,为应用内容提供商提供更有价值的网络服务,以避免成为纯粹的带宽管道,实现带宽和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长;应用内容提供商通过IMS应用使能架构,可以丰富内容提供的能力和改善业务质量,实现业务价值的提升和最终用户体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3GPP TS 23.228. IP Multimedia Subsystem[S].
[2](芬)Poikselka M,等编著. 赵鹏,周胜,望玉梅,译. IMS移动领域的IP多媒体概念和服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芬)Gonzalo Camarillo, Miguel A.Garcia-Martin,著. 张同须,译. 3G IP多媒体子系统IMS――融合移动网与因特网[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