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经济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金融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金融经济

篇1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美国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9)01-0046-06

2008年9月开始,折磨美国经济已近两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终于演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进而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经济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那么这场危机将如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呢?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数月,对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冲击,但是,这一切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并不大,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与一年前一样,仍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总量、科技实力(通过人均GDP水平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反应)和国际经济关系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后是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中国无论是人口和国土面积还是增长潜力和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总量都显示着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性:印度则以人口和发展速度引人注目:而俄罗斯和巴西占有人均资源量的优势。其他的经济体或者由于人口或者由于面积、经济总量与前述各国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如表1所示,以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DP中,墨西哥2008年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2.8%,俄罗斯是美国的26.7%,这与2007年的21.2%、19.8%并无质的区别。GDP最高的中国占美国GDP的百分比分别是2008年29.5%和2007年的23.8%,同样没有质的变化。因此,在2008年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仍主要扮演跟随者或追赶者角色。

考虑到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了非常强烈的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声音,也可以说,美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作用削弱了,但考察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和国际经济调整的方向,我们看到美国对国际经济仍然有着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跟随者在跟随的过程中既没有意愿改变自己快速追赶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在目前看来仍然是改善自己境况成本较低的一种),也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得更大的利益(因为实力不够)。欧盟诸国虽然有意愿想弄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但作为一个国家联盟而非单一国家,其行动的一致性显然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欧盟自身的问题比美国更多,同样没有实力真正去改变国际经济秩序。比之欧盟,日本的整体实力就更差一些。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谁也回避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程度不同,而越是融入程度高的国家,如欧盟和日本所感受到的冲击力也就会越接近危机的起源国。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的几点判断

只有对世界经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个基本的判断,才能分析其对不同经济体冲击的力量和延续的时间,进而讨论各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回归稳定发展前所受的不同影响。

(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基本判断

1.危机的成因。一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美联储运用货币工具不当、监管缺失,再加上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不足、心中无数导致的。由于货币供给政策运用不当。导致了市场长期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于是过剩的流动性盲目寻求增值,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由于监管不足,导致了“三无”人员(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固定资产,无良好的信用记录)也能得到大笔的贷款,于是祸根深埋。由于监管不足再加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不足,导致了次贷也能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变成优质资产,而且这些资产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由谁持有,于是信用丧失。这样,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问题便演变成了危机。

这只是表面或直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偏离带来的能量积累已经达到能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一方面,美国需要消耗(而且这种消耗速度还在不断增加)大量的财富在国内和国际上完成其客观和主观都有需要的目标。在国际上,美国要打赢反恐战争,要完成单边主义赋予的一切内容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在国内,美国也需要满足美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比如住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好的游戏软件等。另一方面,美国却无法增加创造财富的速度。从劳动力、资源、技术发展等方面看,美国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财富的创造速度只能保持低速。两方面叠加的结果必然是客观价值量的不断减少。于是为了维持大国的里子和面子,美国只好通过制度创新的办法,通过眼花缭乱的金融手段向别国、向未来去借。其结果是每一单位的客观价值所对应的主观价值越来越大。当这种偏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危机的能量从它所能找到的最薄弱的环节宣泄出来,形成了危机。

2.危机的发展。基于对前述危机形成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美国金融危机也是世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可以把危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虚拟经济领域爆发并祸及实体经济领域。第二个阶段是虚拟经济领域实现稳定但实体经济的危机继续发展。前者主要通过消灭主观价值量来实现其向客观价值的回归。后者则主要通过破坏客观价值(包括对应的主观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客观价值载体的重新配置。

在危机的第一个阶段。首先是美国虚拟经济领域的大混乱,然后是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其他国家虚拟经济领域受到冲击,或者遭遇震撼,或者也跟着混乱甚至崩溃,同时与美国虚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那些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部门也受到冲击,原来比较健康的企业感受困难,原来不太健康的企业处境艰难甚至开始倒闭。在这个阶段中,首先是美国,其次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会基于危机表面原因而推出大量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试图理清混乱了的虚拟市场,阻止其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这些政策有的会有一些效果,更多的不过是干扰了危机发展的进程而已。

在危机的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先是美国然后是其他大国新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建立起来了,于是虚拟经济开始稳定下来。但是,由于前一阶段的破坏带来的企业破产、大量失业,使得实体经济也已经混乱不堪。重新理顺实体经济的过程将是一个更多企业破产,更多人失业直至新的稳定的过程。

要完成这两个阶段。世界经济重新回归正常发展大约要到2012年。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各大经济体的影响

表2所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初对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所做的预测。对比

本文作者在2007年所作的相关研究,这个预期一方面低估了美国受次贷危机冲击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把危机局限在美国范围之内做出的。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在没有危机冲击情况下,各主要经济体的正常发展预期。在危机全面发生后,IMF于2008年11月份对2008和2009年的预期做了全面修正。这个修正反映在表3中,其对2008年的评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但对2009年的评估笔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基于前面对危机发展的总体判断,结合后面对各国实际的分析,表4给出了直至2012年,对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预期。

1.美国。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确定其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尤为重要。根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统计,“二战”以来,美国曾经10次陷入经济衰退。过去10次衰退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其中最严重的两次衰退分别发生在1973至1975年以及1981到1982年,这两次衰退分别延续了16个月。同时根据该局的研究。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就已经进入衰退。似乎美国经济顶多到2009年3月就能进入复苏。但是,我认为,直到目前美国金融市场中爆发出的问题还主要是源于房贷的金融衍生产品,随着经济的下滑和失业的增加,基于信用卡、车贷、学生信贷等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可能出现问题,还会对金融市场形成新一波冲击。无论这个冲击是大还是小,只要没有过去,信用的重建就难以实现,危机的第一阶段就不会结束。综合各种信息,这个期限大致应该在2009年的夏天。只有第一阶段结束了,再经历10个月左右的衰退,复苏才会到来,而且复苏的速度不会太快。如果这个估计成立的话,美国经济的复苏会是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据此,表4预期了美国2008~2011年的经济增长。

2.欧盟和日本。欧盟的长期经济基本面甚至不如美国。我们看到,其老龄化发展迅速,劳动力质和量的增长基本停滞;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低于美国而难以获得技术领先的垄断利润:以福利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创新的抑制导致创新匮乏。同时,欧洲的资产泡沫和监管缺乏一点不亚于美国,欧美的长期同盟关系和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把欧洲和美国的金融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所以,欧洲所受的冲击不仅有来自于美国的,而且还有自身被美国金融危机带出来的大量问题。欧盟已经在美国之后陷入全面的衰退,而且复苏的时间将在美国之后,它的衰退至少要持续到2010年的第三季度,之后的复苏速度也会略慢于美国。因此,欧盟2010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不会是正的,2011年的经济增长也不会太快。

同欧盟一样,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也不如美国,其老龄化问题甚至比欧盟更严重。劳动力的总量在下降,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不可能很快,虽然技术创新能力强于欧盟,但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同样无法超越美国。但同欧盟不同的是,日本由于泡沫经济崩溃的教训,在金融领域的问题比之欧美要小一些:日本地处当代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东亚区,如果这个区域复苏比较快的话日本也会得近水之利。因此,日本经济的衰退会是发达国家中最轻的,并且会和美国同步复苏,但复苏期的增速则会低于美国。

3.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对于巴西来说,发达经济的衰退带来的效应是两方面,有利的方面是发达经济为了应对危机大举降息,这极大降低了巴西的债务成本:不利的是流动性的急剧下降不利于其借新债。而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对巴西的影响则是单方面的,即严重影响了巴西经济的扩张。更严重的是,如果巴西的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足够大的话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紧张,甚至干扰经济秩序,加深危机的程度。因此,2009年巴西经济会随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而放缓,2010年如果不恶化的话,则会是新一轮增长的起点和本轮下降的底部。

与巴西不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击对印度是利大于弊。虽然印度也出口大量矿产品,但进口金额更大的能源和原材料。金融危机和发达经济衰退对印度经济则是弊大于利,首先是外需不振了,其次是资本外流。因此,印度经济的减速成为必然。糟糕之处在于,世界经济的问题加剧了世界各种矛盾的深化,而印度在国内国际本来就有许多处于爆发边缘的矛盾,在当前的情况下更是随时可能爆发。任何一个矛盾的爆发所引起的事件都可能使人们对印度进一步失去信心。而加深外部冲击的影响。孟买恐怖袭击就是一个典型,估计至少使2009年印度经济成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当然,印度经济的基本面总体上较好,因此恢复起来也会比较快。印度会在2010年上半年重新开始加速。但由于欧盟经济还在继续衰退中,这种加速会比较缓慢。2011起则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正常化。

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的暴跌对俄罗斯2008年经济增长的冲击是巨大的。由于预期2009年原油的均价将比2008年大幅下跌。因此2009年对俄罗斯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资本项目可能因为资本对油价下跌后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的怀疑而出现巨额逆差,另一方面油价下跌将极大影响俄罗斯经常性项目的盈余,甚至于也出现巨大逆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2009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大幅度下降。我们估计资源价格会在2010年实现对2009年的相对稳定,不会有向上的突破,但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资源价格的不振。经济增速不会再大幅度下降。到了2011年,资源价格会由于世界经济开始重入正轨而稳定上升,俄经济开始较好上升。

由于墨西哥是美国的近邻又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因此其经济变化与美国比较同步。这次危机对墨西哥主要的影响在于全面打击了美国经济而间接影响了墨西哥出口、资金汇入和旅游业。

4.中国。在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最好的。首先,就人力资源看,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会维持到2020年左右,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将维持到2035年以后。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7年人均GDP才2500美元,这意味着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余地还非常大。再次,从制度创新方面看,中国也还有很大的余地,进一步的开放和改革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因此,由于本次金融危机首先挤爆了金融泡沫,进而加速了资源类商品泡沫的崩溃,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实际上是有好处的。但是,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也是显见的。虽然中国的直接损失与其经济规模比起来确实不大,然而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大,发达经济体衰退和世界经济减速带来的外需增长失速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好在中国过去数年积累了大量的盈余,如果这些盈余使用得当的话,足以通过扩大内需弥补未来外需增长的不足。仅中国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就足以弥补明后年外需增速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只要成功实施中国在2008年12月15日之前已经计划的刺激措施就足以保证中国经济2009年8%以上的经济增

长。如果中国地方政府进一步介入的话,经济增长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的底不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就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某个月份。当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将继续下行。中国经济触底后的上升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在2010年开始复苏,中国这一年度的经济增长会略高于2009年。到了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则会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回升到2008年的增长速度,开始新一轮高涨。

三、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根据表4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几年增长状况的预测,以表1中列出的当前(2008年)各主要经济体的GDP为基数,算出表6第4行,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各主要经济体的GDP。根据表5确定的2012年偏离率算出表6的第2行,2012年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再根据除欧盟以外当时各国的人口,可以得出表5的第3和第5行,当时各国的人均数。根据表6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总量上看,世界经济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选取的这些经济体中,中、印、巴、墨、俄构成的发展中集体与美、欧、日构成的发达国家集体GDP的比值,2008年是26%,2012年是34%。这确实意味着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甚至2012年中国以汇率法计算的GDP也超越了日本,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世界经济三强。但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过是欧盟或美国总量的约40%。

从人均上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发言权。中国的人均GDP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只有日本的约九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就是与除印度外的其他大经济体比较,也大约只有这些经济体人均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会增大,但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向型政策。

在发达国家内部,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危机把欧盟经济发展的长期基本面不好这一劣势进一步暴露出来,欧盟的相对经济地位只会进一步下降。所以,其试图重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并不会成功。以日本在危机后的经济地位,它在世界经济中也不可能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

因此。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本次危机后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但即使到危机的冲击力消失、世界经济发展回复到正常轨道上来的2012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几点政策建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先度过危机期。当然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长远,多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关于危机应对

第一,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周期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和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不是宏观管理者能够改变的。因此,不要试图为了逆转经济走向而过度使用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宏观经济管理者所能做的是缓和危机的冲击,尽可能减少危机对本国经济和人民的不可恢复的伤害。

第二,该坚持的要继续坚持。不能因为应对危机就把本来要做和应该做的工作停顿下来。比如,与其为了保出口提高补贴还不如把这部分钱平均分给中国老百姓,以内需弥补外需。又比如本来应该推出的制度创新,一些因为这些年经济环境较好而忽略了的,要捡起来坚持做下去;一些已经在做并为实践证明是有益的,不要因为出现了外部冲击就放弃了。

第三,该放弃的要坚决放弃。有些做法从理论上看是合理的,但经过实践发现是不合时宜的要先搁置起来。有些做法本来就不合理,因为种种原因做了,应该乘此危机关头将其抛弃。

(二)关于长期战略部署

第一,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避免承担超越自己能力的国际义务,更要防止把发展中大国的国际义务规则化的倾向。

第二,要抓住机会走出去。我国要实现长期发展,除非把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减少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以下,否则的话只能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危机给了我们全面布局世界资源、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的机会,我们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坚决抓住。这个资源主要包括能源(油气、煤、核)、矿产、重大装备及技术和技术精英。对于虚拟资产及其操作人才的引进。则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的限制要慎重对待。

篇2

关键字: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形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分析

1、经济金融进入复苏和缓慢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世界经济也处于逐步深化调整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成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业生产水平恢复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失业率依旧较高。而欧元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复苏的力度十分有限。新兴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普遍遭受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

由于国际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股市产生了相应的分化。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然而其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向明显分化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发展,市场发展缺乏支撑,在短时期内依旧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撑。然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颁布的货币供应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向。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然而受到通货膨胀压力,较多国家需要颁布货币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聚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管理的难度。货币升值压力增加,同时资产泡沫也有所增加。

3、经济再平衡难度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再平衡具有较大的难度。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需要主要经济体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的推动以及调整。其关键以及核心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以及透支消费结构体系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性调整,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要实现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4、宽松货币政策负溢出效益影响加大

主要经济体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太高资产价格,从而帮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资产负债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压低汇率以及拉动出口,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负溢出效益。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利益竞争,提升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若是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滞胀局面,则被迫进入加息通道,从而将逆转流动性过剩现象,充分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4、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经济不平衡调整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影响。这种经济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归结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以及追逐利益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转移以及重新分工当中,国际资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不对称分布,难以扭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将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较快以及明确的成本优势,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世界经济的在平衡发展需要调整各国的发展方式以及治理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实现推动消费并且逐步摆脱过度依靠投资以及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重要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依旧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发展阶段。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

1、发达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为了有效推动经济的复苏发展,主要的发达国家将持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可了解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扩大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利弊并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和管理,各国政府也应加速监督管理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体系,提高对资金流动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宏观紧急面临调整。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发到经济体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国依旧面临失业率增加困扰,并且欧元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

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则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机遇,首先,通过扩大内需,保证投资的合力增长,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在推动城镇化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还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培养我国商品以及服务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尤其是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发展,持续形成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斗.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共克时艰推动经济复苏[J]. 中国统计. 2009(02) .

[3] 林新波,李小平.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02) .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

作者简介:陈旭城(1974—),男,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6-0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

(一)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

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如欧洲国家在欧盟领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堪称典范,相比其他区域竞争力更强,优势显著。东亚的区域主义合作也发展迅速。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板块化。其次,部分边缘国家步入了中心区域。一直以来,欧美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融入了中心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正在经历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中心区域的欧美国家面临严重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的经济产值已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增长均速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再次,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已与经济、社会等紧密相连,技术的更新与科研成果无不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无不依赖于科技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无不受到科技的巨大推动,这些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状化。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心区域发达国家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局,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面对如此挑战,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如此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向板块化和网络化转型。

二、世界经济体系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发言权增加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状并存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当下的经济体系比过去要平等一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以后机,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经受住了冲击,得以较快和较好地恢复。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投票权增加;非盟国家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向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提出种种建议,旨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往风光无限的八国集团作用发挥有限,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在八国集团基础上诞生了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速倾向亚洲

19世纪中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至此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就一直固定在大西洋沿岸地区。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异常活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金砖四国中,亚洲就有两个;钻石十一国,9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足见当今世界亚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量,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已由亚洲领跑,尤其是中印两国,这无疑将加速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移,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有创新和服务的优势,其中心区域的地位再继续削弱的同时还会继续维持。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将出现欧美亚三足鼎立的现象。

(三)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并存

世界经济体系的板块化趋势正在使长期处于中心区域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优势,因此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在商品的进出口上屡次发难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动不动就指责别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不深刻反思究竟谁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又是谁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络化又促使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反对贸易保护,如中国和德国就坚决反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狭隘的贸易保护。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因此也坚决反对,同时也促使拥有跨国公司的各国政府谨慎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落,而中国通过政府调整,扩大内需,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严峻考验,经济率先恢复,并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量和发言权显著增大。例如,中国在IMF的份额从2.34%提高到3.997%,并且有望不久将上升到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充当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的经济事务若没有中国参与,将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定位无疑对中心区域国家构成挑战,并将大大有利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红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05).

[2] 吴正龙.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07.

[3] 张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篇4

世界眼光是当今我国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显著特点之一。电视频道的世界眼光主要指电视频道所具有的对国际新闻事件本质特征、发展趋向进行规律性把握及其独特的电视节目表述的观念和能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全局性,即电视节目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去把握国际新闻信息源的本质,阐明新闻事件的国际意义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如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并迅速改版,推出新的经济频道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随着金融风暴的不断蔓延,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等资讯节目及时更新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从10月11日起,经济频道在傍晚18:00时段增加了一档60分钟的《直击华尔街风暴》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形成早间时段(《第一时间》两个小时)、午间时段(《全球资讯榜》半个小时)、晚间两个时段(18点档和21点档《直击华尔街风暴》,全场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全天四个时段递进报道、滚动播出的格局。《直击华尔街风暴》及时、全面、深入地报道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各界对这场金融危机的理性认识,节目还详尽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可能影响,引导观众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提振发展我国经济的信心。

二是预见性。预见性体现出电视台应有的把握重大事件发展走向的预见能力,它是衡量电视频道是否具备提炼国际新闻事件本质规律的专业素质的重要指针。在美国刚刚发生次贷危机时,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频道就发出《“断供”是否会诱发中国的“次贷危机”》的报道。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文广集团利用自己与全球最大的财经电视媒体美国CNBC合作的资源优势,连续在《今日期市》、《今日汇市》、《公司与行业》中,及时、充分报道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危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场危机的方方面面,为国内经济界人士准确把握危机进展提供了最及时、全面、权威的资讯。

三是独特性。由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在同一时间获得同样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独特的世界性眼光和独特的电视表述,就会出现新闻节目的同质化。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金融危机正式开始。随后,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或倒闭或被卖或转型,全球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剧烈动荡,金融资产价格大幅缩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在此期间,我国居民对经济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面对急剧变化的受众市场,一些电视台依然是按部就班地安排节目,虽然加重了对金融危机报道的比重,但是,“旧瓶装新药”,引不起观众的足够注意,痛失一次展示品牌的机会。而有些电视台则相反,如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它一旦觉察到观众市场的剧烈变化,就急忙扛起改版的大旗,大肆宣传节目特色以吸引眼球,同时,在播出后更是紧跟时事,报道财经,以全新的形象占据金融危机报道的制高点。可以说,该节目以其独特的直播行动已经在中国电视史上创造了新的记录。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用担保体系、民间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拉动地方财政增长,实现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4200多万户的中小企业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 ,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 ,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入,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现象严重导致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资金问题成为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之主要表现

1、银行贷款困难、企业融资渠道较窄

对比全世界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是最为狭窄的。在国外还可以进行场外交易、股权交易,而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门槛较高,债券融资受到发行条件的严格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和业绩而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 虽然我国2009年10月30日正式在证券市场设立了创业板,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了又一途径。但截止2010年5月20日,上市企业才82家,对于我国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团体来说,数量微不足道。同时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与集约化水平,普遍推行了授权授信和客户经理制度,强化了总行一级法人的地位, 非常慎重地对待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甚至忽略了健康成长的小企业的融资合理要求,产生“惜贷” 、“惧贷”等诸多现象,这就注定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只能寻求民间途径。

2、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制约了企业发展。

无论是采用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融资成本都是相当高的。中小企业融资一方面要一次性支付各项费用,如贷款的承诺费、手续费、管理费、费、担保费、公证费、评估费、保险费、抵押费等;另一方面因使用资金而发生经常性费用,如债务融资利息、权益资本融资股息。目前,银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在此基础上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如果加上担保公司等相关费用,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综合利率水平要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60%左右,融资成本很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不高,增加了融资难度。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等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经营风险大,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普遍不高,且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造成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商业性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理念,贷款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企业,2008年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l3家股份制银行中,个体私营短期贷款余额仅l 418.11亿元,不足这些银行短期贷款总额的5%,在全部贷款余额中仅占2%。有些大型银行甚至不屑于给中小企业贷款,认为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且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打通。

3、信用和担保制度不完善,阻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制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问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目前我国各类担保公司有近5000家,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担保机构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政府政策、法规不到位;缺乏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建立稳定的担保资金追加补充机制与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再担保机构的有效支持;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能力的担忧等问题,制约着担保公司的发展,限制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挥作用。

4、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缺乏健全的法律环境。目前法律明确赋予民间融资的还未被专门的法律赋予其合法地位。而且关于民间融资法律条款相当分散、模糊,关于民间融资法律条款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证券法》、《刑法》等,多为原则性规定,条款较为模糊。同时民间融资的部分法律法规适用范围也被过分放大。这给民间融资的具体实践造成了混乱,在司法判决上则造成困难,同样的行为采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其判决的结果有可能大相径庭,司法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损害。

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手段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从国家,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1、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首先,政府还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包括发展PE/VC(PE: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权,VC: 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 推广小额信贷以及让更多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等。其次,政府要加强信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良好的金融文化。再次,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管理系统,把分散于各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资料汇总起来,实现共享,使用,交换等。最后,政府方面应加大力度推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应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供那些有助于金融机构来判断经营状况,发展潜力以及中小企业的信誉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些历史性信息和宏观性质的一些信息,积极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给中小企业带来融资难的影响。

2、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

人民银行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达到规定的比例等手,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其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最大幅度的降低贷款风险。一方面进行强化贷款责任制,同时建立贷款激励机制,推行以行长负责制为中心的贷款管理体制,明确信贷人员的责任,建立贷款激励机制,提高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工作能力与道德水平的考核,建立一支品质硬的信贷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及贷后监督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定时检查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同时,对有多个户头的中小企业,还应该各银行之间加强协作,减少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的发生。

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高,银行的管理成本较高,贷款风险也较高,因此,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普遍采用抵押贷款,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缺乏抵押物品,导致融资困难。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项措施,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应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俩部分。内部结构是指体系中的各项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外部环境是指信用担保体系能发挥良好作用所必须的外部条件。

加强金融创新,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采用不同担保方式,如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担保或者通过定单进行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担保,并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难题。在担保机构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组建再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服务,担保公司与再担保公司之间按照担保公司承担主要风险,再担保公司承担部分风险的原则,约定风险承担比例,从而分散担保公司风险。政府应对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支持,由政府补贴部分中小企业担保金。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工业面临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扭转中小企业受损的趋势。目前工信部和银监会、央行共同合作,预计今年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达6 000多亿的担保贷款。

通过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实力,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探索建立再担保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4、规范民间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机构和行业协会,规范和指导民间融资业务的开展。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开放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渠道,明确借贷的最高限额、利率,并指导民间融资主体按规定进行登记,向税务机关纳税,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引导民间融资走上正轨。其次,建立健全有关民间融资的法规体系,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正当融资与非法融资的界限,将具有真实的生产性或消费性支出背景、利率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融资视为正当融资,而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高息揽存、高利贷、洗钱等融资活动应视为非法融资。此外,要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界定,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逐步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最后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民间融资监测机制。银监部门要密切关注民间融资的动向,定期对民间融资情况进行调查,做好借贷风险防范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经济金融政策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5、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总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目前大部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又缺乏外源融资的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在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素质方面下功夫。中小企业应该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遵循诚信原则,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银行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以自己的行动争取到银行的支持,珍惜银行对自己的信任。培养“诚信为本,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观念,同时,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有助于银企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张玮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J].新经济导刊,2006,(1)

[2]许进 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及信用突破[M].人民出版社,2009

[3]吴江天 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J].安徽科技,2005,(06)

[4]刘建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

篇6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篇7

关键词:北京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中央商务区(CBD)一般指国家主要商务活动以及金融,贸易最集中的区域,在区位条件,国际交流以及交通,建筑等方面具有普遍优势,汇集专业服务性办公楼和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商务,经济,金融以及信息等第三产业,在国家发展及国际化进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融产业是集合金融产品及中介服务的经济组织和系统。金融中心代表着产业聚集的高级形态,通常分为三类:世界级金融中心,例如公认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东京及伦敦;区域金融中心,指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金融中心,包括韩国首尔,中国上海等。金融集聚通过将相关产业,资源,信息及客户在地理上集中产生内部经济效益以及外部辐射效应,可以理解为金融产业成长,效率提升的动态过程,也是金融机构的有机组合。

二、国际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效应研究

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根据产业结构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根据发展模式又分为自发形成(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前者体现为需求效应,即随着产业扩张产生金融集聚适应性发展;后者为供给效应,通过金融政策推动和金融创新,加速金融集聚。为了力求全面介绍国际CBD金融集聚效应对我国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影响,在分类前提下研究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心城市。目前纽约,伦敦和东京市世界级金融中心,新加坡及香港是亚太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和巴黎是欧洲金融中心。通过了解金融聚集区发展现状,总结优势条件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CBD金融业集聚效应意义重大。

1.国际重要金融中心概况

美国纽约曼哈顿CBD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世界级CBD代表,纽约的中心商务区金融集聚程度高,对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属于混合市场主导型。曼哈顿CBD总面积约57.91平公里,人口逾150万。位于曼哈顿的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汇聚了全球顶级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所,美联储,投资银行总部,保险信托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金融市场规模空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资金流动自由,国际化程度发达。

英国伦敦CBD国际金融中心处于泰晤士河北岸,中心商务区约1平方英里,该地采取限制性分区政策,加速金融聚集,使得就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约80%。具有世界一级的国际保险中心及黄金,证券交易市场,较低的人力成本和税收,金融资本流动性高同时经济高度外向型,为CBD金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推动了东京作为世界级城市的主导地位,其新宿CBD国际金融中心属于混合型政府主导,上世纪50年代,新宿在原CBD基础上依靠政府力量发展成为副都心。CBD总面积16.4公顷,人口约31万,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受惠于政府政策和方针的支持,聚集效应日益显著,提升了日本金融业国际地位。

新加坡CBD亚太金融中心是典型的公司合作型政府规范金融集聚模式,中央商务区位于中部地区中心,面积约6平方公里,政府利用其优越的时区条件和地理位置,一改最初的封闭低迷态势,大力迎合国际金融机构发展需求,通过业务指导和税收优惠吸引外资企业,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增长,尤其是银行,外汇和保险等金融产业。

2.国际中央商务区现状分析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金融化发展,国际CBD在面积和容量上需求加大,以吸纳金融机构入驻和强化金融集聚功能,同时在地理上形成了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和中小型新兴金融公司分化的态势。其次,政府推动积极设立副中心,将深化内涵和扩大外延并举,提高现有地段的使用效率和就业密度,通过向地上多层和地下深层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以高档写字楼为主要载体实现改扩建;构建多核心模式可以提高原金融中心的承载力以及新一轮细分金融聚集发展。同时,各国在CBD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兼顾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以及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处。第四,各国CBD金融产业建设落成主要由政府机构或者政府管辖的开发公司负责,使得政府,市场和金融产业之间达成帕累托最优。最后,中央商务区金融产业向高端化,个性化演变。通过引进高档物业管理公司,支撑金融产业聚集;差异化和多样性也使得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合理高效的分工与整合。

3.国际中央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经验

第一,国家经济增长对金融集聚提供基础与保障,中心商务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经济环境的支撑,尤其是金融产业更依托于国家宏观贸易的稳健。

第二,区位优势与人口因素不容忽视。纽约作为美国最大港口城市之一,联通与其他各大洲的贸易往来以及交通线路,为市中心的曼哈顿CBD提供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便利的资金融通,大范围的吸收了客户以及同业资源,加速了信息流动和知识外溢。另外东京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打造扇形交通网络,大力开发地下空间,疏散人流同时繁荣商业。通过降低运作成本,加快了资金流和物流的运转,使新宿CBD金融集聚效应一跃居上。

第三,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关键。曼哈顿CBD兼容并蓄了整个金融产业链生态圈,减少了资金时滞,有利于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吸收优质资源。东京建立多中心发展结构。新兴的城市多中心结构承载了金融机构的转移和集聚。

第四,政府适当引导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单凭市场力量容易诱发信息不对称,信用危机和垄断风险,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调控,加强了中心商务区功能,优化了金融生态,提升了金融业整体协同运作效率。例如东京政府通过设立相关政策指导金融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热电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北京中央商务区金融业集聚现状与启示

1.北京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现状分析

北京朝阳CBD作为我国三个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之一,承担着本国与国际资本融通的枢纽地位,尤其是金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北京中央商务区金融业收入占朝阳区超过90%且稳步上升,已成为朝阳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限于其发展历程和经济环境,相比国际大型金融中心具有一定差距,在像世界级中央商务区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中心城市CBD的经验,结合本国特色渗透金融集聚,未来北京CBD金融产业将为首都乃至全国提供经济提供支撑和引导。

2.北京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发展对策

(1)政府制定政策引导扶植CBD金融产业发展

由于经济环境的限制,北京不具有纽约,伦敦等国际都市的历史积淀和地理优势,决定了政府在CBD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地位。通过金融监管,政策调控,投资引进外资等措施提升金融集聚效应。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强调征信为重点,设立信用评级机构,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健全金融预警机制;同时加大管理风险投资和私募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新三板挂牌和准入机制,规范做市商制度;协同市场自由发展的原则,做到权责分明,财务透明;确保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和公司退市制度,保护金融机构,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为加大外资吸引力度,一方面放宽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立条件,同时提供优惠政策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全球化金融协调发展。政府要着眼于北京CBD作为全国金融集聚中心的战略地位,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从全局角度谋求北京CBD金融集聚效应的提升。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提供便利的交通,先进的配套化服务以及个性化设置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世界级CBD的经验显示,日本新干线极大提升了新宿C中央商务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效益,而北京很大程度存在高峰时段地铁拥堵,地面交通不畅的现象,这为航运及海运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通过嘉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其他产业集聚方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支撑力度,但仍需要向高端化发展,提高物业设施的档次以及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周边环境。

(3)培养与引进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加强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会计,咨询,律师事实所等行业加大投资。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中心商务区的经验得出,人才优势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北京名校云集,但受限于中国应试制度,创新能力欠缺,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尚不能实现金融集聚效应的提高。应一方面针对性地培训,输送优质人才海外交流,同时引入国际高级管理人才,为其提供发展渠道和激励机制,为背景CBD金融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4)加强品牌建设

纵观世界级中央商务区,CBD品牌优势是金融集聚的无形资产,北京坐拥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创新型产业园区,应以传媒,社交网站以及社会科学发展基地为平台提升北京CBD的整体形象,推动北京CBD金融集聚。

参考文献:

[1]李秀茹.CBD金融集聚与产业集群“共轭效应”互动发展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3:63-64.

[2]茹乐峰,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经济地理,2014:68-64.

[3]Lixia Yu;Huifang Liu,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Cluster,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5, 773-780

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结构形式是经济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不确定性因素与日俱增,只有正确分析经济结构,有效的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国内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外贸进出口总值大幅度降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海外资产风险逐步上升等,虽然此次危机带给我国的是短期、有限的直接影响,但其间接影响是长期且深远的,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而这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和那关系,如产业结构失衡,需求结构性矛盾显著,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城乡发展存在差距,要素结构失衡等。

显而易见,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在根源上解决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保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特点和具体作用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也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立足我国国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处理好资源、产业和地区发展的关系,杜绝盲目照搬先进模式和经验,以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我国经济顺利发展。

1.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障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量,因此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完善其研发制度、运行制度、转让制度,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侵权行为,以此提高知识产权的有效申报率,促进科技研发顺利开展。

(2)优化市场化机制

市场化对优化资源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必须尽快对政府政策和行为加以规范,制定利于规范和保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以此提高我国市场化水平,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保障。

(3)完善税法体制

合理的税法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合理分配收入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利于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基础上结合适当的放宽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等方式促进消费,并优化税收程序和税制机构,加大税收监督力度,促进税收工作有序开展,最终实现结构调整。

2.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1)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应拓展服务行业领域,着重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如工业设计、研发、金融等,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如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并完善会计、咨询、审计等服务组织。此外还应特别发展绿色产业,如文化和旅游业等。

其次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在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注重发展信息产业,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为先导产业发展提供助益,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使两者相互发展,相互促进。

最后应保障农业不容动摇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国家必须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既要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对种粮农民应继续推行补贴和优惠政策,以促进粮食稳定生产,并加强财政支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2)优化要素结构

我国必须调整资源价格让民众正确认识当下的资源状况、环境损害程度以及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从而引导和督促其在市场竞争中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提高资源效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尽快研发新技术,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3)适当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科技、管理等多种资源流动的合理性,以此实现区域间共享有效资源,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针对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应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在教育、医疗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方便农民接受教育和就医,以此促进农村发展,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势。

(4)优化消费结构

国家应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国民消费,如民众在购置农机具、家电时予以补贴,适当的增加经济适用房等,其政策一定要适应民众的多样化的实际需要,同时依靠合理的税收政策,调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以此引导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和优化。此外还应注意协调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应保证内需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外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但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立足国情,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金融结构;经济增长;金融相关率;非货币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64-04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美国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John・G・Gerley)和爱德华・G・肖(Eduard・S・Shaw)分别在1955年和1956年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文章,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和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资中的作用等问题。之后,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随着西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王兆星(1991)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探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模式。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和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虽然各国学者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大量地研究,但至今对金融结构的内涵及其衡量的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在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也并非是一种思路。

为了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将选择反映金融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回归结果出发进一步分析中国金融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一)指标选取

由于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分析金融结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体系,笔者从研究目的及指标的可获取性考虑,选取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结构比率(FS)及GDP三个主要指标,以1978年至2002年为检验指标的样本区间,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

1. 金融相关率(FIR)。金融相关率是度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指的是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戈德史密斯认为,用金融相关比率可以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水平,但是推导计算公式非常繁琐,计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在实证检验中通常采用狭义金融资产与当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代替。

2. 金融结构比率(FS)。由于FIR主要是从金融总量上来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为了从结构上对金融发展进行考察,笔者选取了金融结构比率指标(FS)。在计算过程中,FS以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来代替,等于债券和股票这两类非货币金融资产在狭义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的上升,还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

由于物价波动会同时对名义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产生冲击,受到同一冲击而发生的同步变化并不代表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避免由这一因素引起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提高,笔者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作为物价指标,把名义GDP和名义总投资额折算成实际GDP和实际总投资额。金融相关率和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于是名义值的比率,通过相互抵消已直接消除了物价因素,故不再调整。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

因为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为了度量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笔者选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在自变量中加入反映金融结构变化的指标后,成为以下模型:

Yt=AKtαLtβFIRtγFStδ ……(1)

模型(1)中,Yt代表第t期产出(以实际GDP来衡量);Kt代表第t期资本投入量(以实际总投资来衡量);Lt代表第t期劳动力投入(以年末就业人口代替);FIRt为第t期金融相关率;FSt为第t期金融结构比率。A为常数项;α、β、γ和δ分别为K、L、FIR和FS的产出贡献率。

对模型(1)两边取对数后形成多元线形回归模型:

lnYt=lnA+αlnKt+βlnLt+γlnFIRt+δlnFSt……(2)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回归结果及检验

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2),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

lnYt=-2903.128+0.583lnKt+0.160lnLt+0.069lnFIRt+0.211lnFSt……(3)

(-3.438) (7.11) (5.972)(0.615) (3.14)

F=1452.732;R2=0.997;调整后的R2=0.996;D―W=1.677

从各项检验结果看,方程拟合情况很好,各回归系数除γ外都很显著,且D―W值也通过检验,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方程有较好地解释力。

(二)对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相关率,还是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的变化都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两者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比较起来,非银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非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0.211,甚至超过了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金融相关率的回归系数值不是很显著,且数值较小,说明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金融发展更应考虑结构的调整。结合中国当前金融结构变化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发展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金融资产数量增长较快,但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国20多年金融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就体现在数量的快速扩张上。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狭义金融资产总值从1 174.1亿元增加到262 541.55亿元。相应的FIR从1978年的31.98%上升到2002年的256.39%,平均每年提高9.1%。但在金融资产总量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大。截至2002年底,中国金融资产总量中,货币性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71%;即使股票按市值计算,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占比也达到了70.47%。这种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会导致:(1)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是信用形式结构的反映,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大表明中国目前仍然是银行信用占绝大比重,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不发达,导致信用基础比较单薄,银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隐含了诸多风险。由于企业信用(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债务信用和股份信用)、基金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比银行信用更具约束力,因而证券性金融资产较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稳定性更强。同时,因证券的持有者是广大投资者而可以使金融风险相对分散。目前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高,不仅使中国金融资产的稳定性较差,而且使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金融发展。(2)资金分配效率不高。在货币性金融资产占主体的情况下,资金分配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而超过70%的银行贷款又主要集中于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渠道单一,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并且,中国国有银行贷款主要发放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不景气,造成不良贷款问题严重。目前因国企相互拖欠,导致国家银行应收而未收的利息高达2 000多亿元。这种资金配置的低效率使得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在模型中反映为FIR对产出的较小的影响。

2. 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结构失衡。从定量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主要是债券和股票)的产出效率较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大。但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资本市场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过去,在“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下,中国的融资结构中基本上全部为间接融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逐渐增加,但间接融资仍占有绝对优势,1995年为89%,2000年为65.51%,2001年为68.72%,2002年仍占70.47%。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在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在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这三个方面,无论哪方面都扭曲了融资结构,阻碍了金融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种类结构不合理。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中国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开始快速增长,非货币金融资产占狭义金融资产的比重由1978年的1.28%上升到2002年的29.53%。非货币金融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股票资产的迅速增加,股票资产占名义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上升到2002年的37.43%。相比之下,国家债券和金融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仅仅分别由10.01%(1981年)和4.14%(1978年)上升到2002年的23.9%和12.92%。而企业债券占名义GDP的比重却由1993年的2.43%下降到2002年的1.4%。仅从债券市场内部考察,债券市场的结构也很不合理。国债占比过高,1996年以来,一直在60%左右;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也过高,近年来大多数年份都在30%以上。由于政策性金融债券具有国债的性质,两者合计占到90%以上,而企业债券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很低,2002年仅占3.48%,地方政府债券更是缺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额度控制、行业选择和流通限制等,使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融资。在发达国家,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股票占20%以内,债券占80%以上,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债券的筹资比例占证券筹资的比重都没有超过15%。在这种债券结构下,企业无法有效地通过市场融资,只能更加依赖银行。这不仅加重了银行的风险集中度,而且无法利用市场融资的机制提升企业绩效。(2)股票市场的结构也不合理。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当前,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歧视性、排他性的特征,企业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能上市的公司数量很有限。截至2002年底,在几十万家股份公司中,只有1 224家股份公司的股票(A、B股)能够上市流通,而且能上市的又几乎都是大企业。可以说,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大企业的市场,几乎始终没有向中小企业敞开。同时,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难以提供银行需要的担保和抵押,因此,在间接融资的渠道上也很难筹集到资金。再加上发行债券的严格的审批制,使得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也较大,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三、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的金融发展仍主要是一种总量上的增长,金融结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推动金融结构向更深层次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篇10

>> OFDI反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金融环境的调节效应 我国技术寻求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与展望 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文献述评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陕西省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基于开放环境下的国际服务外包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渠道实证研究 我国OFDI促进国内技术的实证分析 浅谈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的提升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 基于吸收能力的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FDI对河南省工业部门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FDI对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航空工业品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湖北省制造业FDI后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技术溢出下跨国公司反向创新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博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制造业集群双重网络嵌入式升级模式及效率评价模型研究》(2014GXS4D1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组织特征的共性技术研发联盟治理机制研究》(11CJY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技术寻求型OFDI外部知识获取与反向溢出效应研究》(2014S5D202);东华大学励志项目《纺织业集群空间组织优化及评价模型研究》(B201315);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FDI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能力成长》。

作者简介:王雷(1974-),男,河南内黄人,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池巧珍(1990-),女,浙江永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黄少卿(1972-),江西新余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1] Niels,H. Robert,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3,40(1):142-163.

[2] Choong ,C.Yusop,Z.Soo,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J].Asian Economic Bulletin,2005,50(2):245-268.

[3] Alfaro,L.A.Chanda,S. Kalemli-Ozcan,S. et al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s on linkages[J].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6.

[4] 王永齐.FDI 溢出、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59-68.

[5] 张天阵,钟娟.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116-118.

[6] 尹希果,桑守田.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收敛――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4):29-33.

[7] 蒋先玲,王琰.金融发展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流动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5):65-70.

[8] 阚大学.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6):53-58.

[9] 殷克东,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0(4):127-133.

[10] 仲深,王春宇.地区金融水平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11(11):11-15.

[11]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 Schumpeter,J.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2.

[13] 爱德华・肖.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4]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5] Najafi-Tavani,Z.Giroud,A.Andersson,U. The interplay of networking activities and internal knowledge actions for subsidiary influence within MNC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3,49(1):122-131.

[16] McGuinness,M.Demirbag,M. Bandara,S. Towards a multi-perspective model of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Coats plc[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3,31(2): 179-195.

[17] Grazia,S.D.The tens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Effects on subsi-diary embeddednes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2, 21(2): 180-195.

[18] Rabbiosi,L. Subsidiary roles and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1,17(2):97-113.

[19] Giovanni,J. What Drives capital flows? The case of cross-border M&A activity and financial deepening[J].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2005,65(1):127-149.

[20] 熊永清,孙会.区域金融规模、效率及其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来自长三角洲经济圈的实证分析和检验[J].财务与金融, 2010(4):1-7.

[21] O. Emre Ergungor.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matte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 & Finance,2008,17 (2): 292-305.

[22] Yeh,C-C.Huang,H-C.Lin,P-C. Financial structure on growth and volatility[J].Economic Modeling ,2013,35(9):391-400.

[23] 赖明勇,包群,彭水君,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24] 管福泉,褚保金. 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比分析[J].经济纵横.2010(3):55-58.

[25]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An Empirical Study on OFDI Reserve Spillovers:

Regulatory Effects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

Wang Lei1,Chi Qiaozhen1,Huang Shaoqing2

(1.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2.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