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运用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运用讨论法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讨论教学;优点;存在问题;策略

讨论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法是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由学生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组织讨论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因为讨论教学具备以下几个优点:1.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2.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数学知识更系统、全面,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4.讨论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把握教材的好帮手,学生针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就能深入地理解教材。5.有助于学生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数学能力。

但是,组织讨论在数学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讨论教学在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学生数学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次,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讨论时往往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组,可是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了多数同学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同学只是做样子给老师看并没有参与小组讨论,而有的同学则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和规范性要求,会使得学生过于积极、活跃,甚至是放任、随意,以至于背离了讨论的初衷,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学生不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也不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后,就是讨论教学不像讲授教学,它缺乏直观性,不能使数学真理科学再现。

为了使讨论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寻找提高讨论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1.数学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老师要带着学生走,将适宜讨论的教学内容概括成相应的讨论问题,按知识内容和难度分层次,由浅入深,由概念到计算,由常规思维到技巧变化,逐层深入,并且按照不同程度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同时,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三角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时就发现有些类型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出所有解法。比如求sin10°·sin30°·sin50°·sin70°的值,学生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讨论他们学过的三种解法,其中一组采用二倍角公式求解,还有一组采用公式sinα=sin2α/2cosα来求解,最后一组用换元法来求解。同时给他们适当的提示,教学效果很好。2.讨论的论题要选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比如在“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展示两个不同的“坡”提出用问题:“两个坡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坡的平缓和陡峭程度不同。接下来问题就是:“用什么量来刻画坡的平缓和陡峭呢?”(提示:观察坡和地面及坡高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学生答: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所以坡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坡越陡。接下来就引入本节课讨论的重点问题:坡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呢?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引子去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了。3.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讨论要抓住契机,适时而用,不要仅仅为了调节气氛而讨论,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比如“集合”是一节纯概念课,如果让学生讨论,那学生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4.对讨论的过程把握要恰当。数学教师要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状态,同时要加强对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并且在引导时要点到为止,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不至于偏离重点、脱离主题。最后,就是讨论一定要有总结,要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解题方法了解甚至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讨论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仅仅使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能互相启发,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尝试表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老师共同参与讨论,既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又能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篇2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节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本节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本节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如在本节课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7这一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反对;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和《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篇3

一、对讨论法的误解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一是将简单问答当做讨论。一位有多年教龄的教师一次上课后总结说,该节课采用了讨论法。而实际上整节课他仅向学生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就请一个学生回答,而学生仅需在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念一遍,其余的时间都是老师讲述教材,这显然不是什么讨论。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它虽然不如讲授法和谈话法用得普遍,但也不时可见,尤其在今天各式“公开课”“示范课”中,几乎无处不在。可是每次所见的讨论法,总给人一种不尽然的感觉,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常有“为讨论而讨论”之感。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少对讨论法本质的把握,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方法。事实上,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把握这些条件,讨论法的运用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在讨论法运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讨论主要在学生中间进行。但这决不是说教师可以缺席,相反,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可不“在”。首先,讨论的问题是由教师确定的,即便问题由学生提出,但一般须在教师认定有讨论意义和有讨论价值之下才能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其次,讨论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开始、采用何种组织形式等,大多由教师决定。再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缄口无言”的尴尬和“离题万里”的窘境,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最后,讨论有始也该有终,而讨论何时结束、以何种方式结束,其决定权也在教师。可见在讨论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讨论法运用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和准备状况。如果教师有足以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并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那么讨论法运用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且准备不足,那么讨论法就可能徒有形式。由此而论,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其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定的培养和训练。然而一直以来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关注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虽然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训练,但对其中课堂讨论组织的训练几乎没有,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单向灌输的习惯,让人不自觉地忘却了对讨论应有的关怀,也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培养中所需关注的东西太多,使课堂讨论组织能力被推到了小学教师能力培养的边缘,还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环境支持,在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培养上“有心无力”……但不管什么原因,失却了对小学教师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如何能期望小学课堂讨论法能够恰当、有效地运用?当然,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关,而且还与教师的准备程度相关。然而当今的小学教师,除教学任务之外,“杂务”缠身。《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 》显示,我国小学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3.0节,若不考虑学科差别,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我国小学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是平均每周26.01小时,如按5天工作制,平均每天5小时多一点。但许多研究报告和报道称,我国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2] 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有常规性的班级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各种计划、报告和总结的撰写等,也有非常规性的各种检查和评比的应对、各种会议与教研活动的组织或参与等。而小学教师应对各种检查、评比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已到了力不能及的地步。[3] 如此状态,让小学教师有多少时间去精心准备课堂讨论?而没有精心准备的课堂讨论,其效果又能得到多少保证?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

讨论法是一种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与同为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不同,讨论法中的信息流动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而在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的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能准确理解别人所表达的信息。因为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是一个“有来有往”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是相对的、互相转换的,即此时的信息发送者,彼时就是信息接收者,故其中成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保证来往信息的有效发送和准确接受,否则信息交流难以继续。无疑地,个体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与其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等为条件,即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足以支撑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才能有效。

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和成熟有关,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这在教育学上称为年龄特征。小学阶段属童年期(6~12岁),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知识经验积累相当有限,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就思维发展来说,小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性,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一般不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若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粹形式逻辑推理会感到困难,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顺利解决,但在纯粹口头叙述上,就感到困难”。[4] 而在语言发展上,小学生虽然比学龄前儿童有明显的进步,能理解和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句子,对语言的本质也有了更好的认识,但是在词语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常出现“概括不足”“过度概括”“混淆相近词”等问题,对功能性词汇、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也显得有些困难,诸如“尽管”“然而”“除非”这些词汇就难以理解。在口语表达上,小学生虽然能完整表达,但是说话时较少考虑对方的视角和先前知识,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者十分明白其所说的内容,而且小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喜欢引入新话题,但又不能将转变过来的话题长时间地持续下来,致使谈话中话题不断转换。[5]

小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而不能深入探讨和交流的讨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因为讨论是“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是“共同商讨辩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无论如何,讨论少不了探讨、交流、论说,若无此,就不能称之为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讨论法,大多空有讨论之形式而少讨论之实质,而有形无实之讨论,其实际效果能有几许?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

讨论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自主和自由,即讨论活动以学生为主,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听取他人发言和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故这种教学方法若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要“运用得当”,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学生要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一种集体交流,往往由若干信息环流交合而成,而每一个信息环流都由信息确定、信息编码、信道选择、信息接收、信息译码、信息反馈六个环节组成。具体到课堂讨论即为发言者(信息发送者)在对问题有所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将之加工处理成为可传递的信号形式(编码),然后通过口头语言(信道)传输出去,聆听者(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译码),根据译码状况(理解程度)作出相应反应(语言表达或行为表示),并以此作为信号反馈至发言者(信息发送者)。一般地,信息的反馈又引发新一轮信息交流,循环往复,直至讨论结束。可见,课堂讨论是需要时间的,不仅信息发送者需要时间思考以形成对问题的主要看法并进行正确编码和传递,而且信息接收者也需要时间思考以求得对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反馈。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思维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加以传递,信息交流将难以持续,更谈不上多重信息环流的形成。同时,课堂讨论也是需要特定空间构成的,因为讨论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无论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还是非语言的信息交流,皆对参与讨论的人的空间位置有一定要求,即相互之间能听到对方的语言、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否则,不仅非语言信息尽失,而且语言信息的传递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讨论法的时空条件,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学生座位的编排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常用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和“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显然已难以适应讨论法运用的条件,前者主要是时间上不允许,而后者则主要是空间上不合适。然而,受办学条件、传统惯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小学采用的还是大班制授课的组织形式,每一班的人数多在40人以上,每一课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如此的班额和教学时间,在“知识为本”的教学氛围中,大多数小学几乎是本能地选择“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和“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因此,当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时,不是为难于时间的不足,就是苦恼于学生座位的尴尬,加之小学教学内容的可讨论性不够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课堂讨论常常沦为前面学生回头或同座位学生相向聊几句话就作罢的“秀”,给人以“为讨论而讨论”的感觉,其教学实际效果很是为人质疑。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若不能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其适切性必受到质疑。但质疑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提醒人们要进一步研究。为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有必要对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在职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小学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实效性的良方,使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参考文献:

[1]王敬东.教学法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徐瑞哲.老师负担重 重在教学外[N].解放日报,2010-11-22.

[3]熊丙奇.可不可以对检查评比“说不”[N].新闻晨报,2011-12-21.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并为提出这些问题做好情境铺垫;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一个主题,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他们可能对新的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探究。

(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与历史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样讨论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是教师强加的,也不应该是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讨论不一定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不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四)互相讨论和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和争辩,获得思想上的碰撞,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举多得。

二、讨论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课程标准、备历史教材之外,还应该备学生。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要注意到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不是教材中已有的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某一问题的思考上,但不能妨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实践证明,热烈的讨论过程能够延长这些历史知识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可一开始还不能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兴趣,只要学生中有好的想法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做好引导的工作,不要每次都急于公布答案,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总之,整个讨论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讨论法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新观点,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暗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讨论法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用更有条理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总之,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走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武栋玲.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8).

[3]陈彤.历史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宁夏教育,2012(6).

[4]陈永梅.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教育建设,2012(11).

篇6

随着国家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期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使职业教育的服务领域、培养目标、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增强学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就业思路,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务实求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磨砺出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愈挫愈勇的工作品质。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主干课程《职业指导》应当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前做好就业或创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走上爱岗敬业,自主成长之路。而对传统的教法进行探索,推陈出新,则更有利于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下面笔者根据近几年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对原有的教法提出尝试性的创新和探索。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师以适当的知识材料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的形式对教师所提供的知识材料加以理解,领会并保持在记忆中。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大纲式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再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难点讲解,划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教授。然而针对职业指导课这种教法,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师单纯的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上,而忽略了课程的意义,把职业指导课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往往正确的理论变成了死板的教条,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意义不大,学生自然不愿接受,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解职业指导课时,应注意几点:

1.明确目的性。职业指导课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成功取得工作以及取得工作成功,那么所有的教学知识点的划分都应围绕这一目标,为这个目标服务。教材的内容要根据这一目标进行大胆的取舍,那些内容空洞,实用性不强的文字就应少讲或不讲,而对于学生有帮助的知识、案例、典故则要大量补充,使得讲授的内容生动有益。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参考大量的信息,并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用。

2.内容的逻辑性。教师所选取的教学素材,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阐释问题要有章法,要注意结构的完整和前后的因果关系,切忌“东一锤,西一棒”,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比如讲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按照职业生涯的主要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职业对策去展开;也可以分析成功者的成功要素。然后,对于如何获取这些成功要素(花费的时间、个人的努力以及目标实现的困难程度)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要强调的是可行性和指导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属性,脱离实践,不切实际或者目标不明确的规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语言的感染性、生动性。在讲授法中,教师的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语言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有时一个风趣有益的话题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大有好处。在这些年职业指导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只有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学生才愿意听讲并去思考,只有学生的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贯彻,教学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十分重要。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准备,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阔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法的精髓是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并在互动中使学生的认识和教学的知识得以融合,并衍生新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学生自己掌握的并且得以讨论的。这种教法的优点就是变学生的被动受知转为在教师引导下和同学之间通过讨论,交换各自意见、主张,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到教学目标上,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思考、筛选、取舍、加工、成果产出的过程,这使得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掌握的知识不易忘记。教师利用讨论法教学要注意几点:

1.选择好讨论的题目。应选择教学内容中比较关键的内容或是学习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题目的难度适中,一般应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可以回答但是个体学生不太可能给出全面答案,题目大都出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方说,让学生讨论“新时期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为何要爱岗敬业”等等。

2.灵活引导与控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相机诱导、激发思维、活跃情绪、引发争辩。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目的同时就应对学生的大致反映做出预判,并制定出应对方法,不论讨论多激烈,思想碰撞多强烈,都应把学生的总体思路引导到教学目标上去,不能面对学生束手无策,更不应被学生的突发奇想所左右。比方说我在设计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爱岗敬业”时就已经预料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①学生被动学习,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无太多自己的见解,但也未必认同书本上或教师的观点,只是表面上的应付,人云亦云。而对这类学生,要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进来,树立主人翁意识,并对他们的观点做出细致认真的点评,使他们有成就感,主动的说出自己的想法。②有思想,但是不正确。现代社会形形,多种价值观交织着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存在着这样的学生,认为工作只是为了钱,金钱至上,爱岗敬业过时了,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更消极的还有,只为挣钱,不择手段,不谈爱不爱岗敬不敬业,更别提什么职业道德。这种情况下,教师切忌大发雷霆,训斥学生,应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错,社会上的确存在这样的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似乎也能够发财。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身边的人都抱有这一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你,你还能不能觉得这是对的?假如某天你去吃饭,饭店老板只顾赚钱,不管用餐的环境卫生情况,也不问饭菜质量和口味,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有何感想?再假如你出门坐车,司机开车随心所欲,东倒西歪,一脚急刹车,你不留神,跌倒在地,眼镜片碎了,眼睛流血了,赶快去医院吧,可是到了下班时间,医生告诉你明天再来,现在休息,好说歹说,开了点药,买了药,回家去服,结果药品生产厂家心太黑,药品原料进口不把关,药性大大降低,不但不治病,而且损伤身体……假设至此,你还认为那些只顾赚钱不问良心、只讲自己不讲道德、只去应付工作不顾产品质量的做法是对的吗?这个时候,学生自己也会有所感悟,动摇那种错误的观念,渐渐向正确观念靠拢。

在应用讨论法教学中,教师应当尤为注意的是要以讨论者中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生平等地共同讨论、交流思想,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及时引导讨论的进程,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并做出进一步的提示,留待学生更深入思考和讨论。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针对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掌握好三个关键环节:

1.选编好案例。案例的选编要符合典型性、真实性、分析价值三个原则要求,典型性是指具有代表此类问题的共同特征,有鲜明的个性。真实性是指案例的取材来自实践,不能脱离现实,不可只为说明问题而杜撰出不存在或违背常理的事情。案例的分析价值是选编案例的最为重要之处,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其价值是否能够充分说明教师需要讲解的问题是关键。比如,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上下共同命运、同抗天灾。其中涌现出的四川同胞在困难面前协助友爱、相互鼓舞的事例恰恰说明了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而广大的指战员、公安消防官兵在救援当中废寝忘食、任劳任怨正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完美诠释。

2.组织好讨论。讨论应在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教师写好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具有预见性,要做好引导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或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本意相去甚远的案例。比如,在讲授成功创业案例之时,要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关注成功者的表面荣耀,更要从创业的艰辛、执业的风雨历程方面去体会“成功来之不易”“没有什么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要急于表态但也不能使他们离题太远,最终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

篇7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和最高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要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那么,在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精神,使这些要求得到实现呢?方法很多,积极实施政治课讨论法教学是有效途径之一。

    何为讨论法?讨论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生生互动,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讨论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学生单一的接受,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它有助于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空间。实行课堂讨论,改变了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余地,让他们自己去酝酿、思考、研讨一个课题或问题,并彼此交流,从而加深对含糊和复杂事物的理解和解答。

篇8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当我们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很多老师常常“满堂灌”,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却昏昏欲睡,主体性忽视、教学效率低下……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变成了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人,他们没有思考、表达思想的时间和机会,他们没有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把知识和知识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能力当作附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完整的个体,只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缺少活力!

二、采用问题讨论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对思维的启发、促进、深化起着重要作用。问题讨论法,可以用于新课的导入,也可用于课中的教学,还可以用于一堂课的结尾。

(一)将教学问题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运用问题讨论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问题——讨论——解决”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研讨的同时,促进学生自得自悟。如在初二电学中,电流的是这样规定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个知识点很抽象。我在听课时,看到一个老师是这样营造情境的:他请12个学生自愿上来做电荷,学生很兴奋,一心想着要做电流运动中名符其实的“电荷”,老师让他们手拉着手围绕讲台同方向行走,师问:怎样才能形成电流?学生回答后,老师简短的评价,拿出一个写着“电键”的纸帽带在其中一个学生的头上,当学生在行走中老师说“电键断开”,带帽的学生立刻停下了脚步,其他学生也不得不跟着他停下来。师问:什么时候电路中没有电流?生1:电荷不能定向移动时。生2:电路发生断路时……

这样的课堂,营造了宽松、活泼、和谐的情境,围绕着情境创设的问题,学生有深刻的态度体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情,张扬他们学习的个性。

(二)以难点问题的讨论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

讨论课堂追求生生皆动和生生互动,课堂因问题出现精彩的互动从而变得生机无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青蛙跃起时的能量变化是一个难点,针对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①青蛙体内的能量属于什么能?②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物质?这些物质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③跃起时青蛙体内的能量变化是怎么样的?跃到最高点时和落地时青蛙的动能和势能情况如何?④青蛙跃起到落地归根结底消耗的是什么能?由于我把一个难的大问题转化成几个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小问题,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教学难点也在不知道不觉中突破了,从而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科学是一门重视实验的学科,教材里有很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而有很多问题在实验中解决效果更好。如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生实验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讨论题:①电压表串联入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如何变化?②电路断路处的位置是否影响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③电流表与串联电路的其中一个灯并联,灯的亮度如何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设计实验。第二天课堂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讨论结果演示实验。由于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再实验,解决了疑惑的问题,还能有效地锻炼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四)用学生的疑问讨论丰富教材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不单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更不能片面地“以教材为中心”,而应该把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超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对“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这个知识点,课本上用气球受力发生形变的实验,学生容易理解,但有的学生认为“力能使柔软的物体发生形变,坚硬的物体可能不会发生形变”。我要求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力能否使坚硬的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学生明白“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柔软的物体形变明显,坚硬的物体不是不发生形变,而是形变太小,很不容易观察到。”让学生参与对书本演示实验的讨论和改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完全拘泥于教材,对书本要求的知识点掌握得更扎实灵活。

三、问题讨论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教师的评价要及时。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讨论中出现可能的有见地、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想法,当堂没有对这些有见地的想法给出自己的意见或评价,也没有进行下一步深入的讨论,扼杀了这些同学闪光的思想。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课堂教学中,有教师问:我们只有生锈的铁钉,怎样才可以与硫酸铜反应证明铁与铜的活动性?生1:用酸洗。生2:用小刀刮。生3:用砂纸磨(书上的答案)。教师可能会肯定生3的想法,却忘了对生1生2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设计的问题要开放。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记忆性的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其他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发散的,属于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巧,能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篇9

关键词:运用议论法;选题;引导;总结归纳

议论法在语文阅读训练中应该受到重视,因为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议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可以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英国哲学家摩根就特别重视议论的方法,他说:“讨论锋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锋利。”由此看来,阅读训练中恰当的运用议论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积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课堂上运用议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应该是有组织的,课堂上的议论本着方便易行的原则方式一般有:同桌同学议论,学习小组议论,全班同学议论等。究竞采取哪种方式,这要看训练的目的和问题的大小、轻重,难易来决定。其实,全班同学议论这种方式,是多数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后,让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就是全班学议论的方式。这样,信息在全班范围内得到交流,达到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议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题得当,激发学生兴趣

要议论的题目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相关知识基础的。如果是过于浅显的,有问题明摆着答案的,也好理解,偏让学生议论一番。学生当然不会产生兴趣,这样的议论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过于深奥或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学生自然议论不起来,这两种原因造成议论冷场,议论法教学不成功。

因此,在组织学生议论时,提出的问题应避免盲目性,防止过深过浅,这就需要在备课时下功夫,做到吃透学生、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讲《变色龙》一课总结全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对主题的再认识,提出这样一个不深不浅的问题,课文最后,警官裹紧大衣走了,在场的群众“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起来”。那群人笑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独具匠心。提出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之时,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知识做基础;而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易发现但涉及对全文内容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极易调动学生产生探讨的兴趣,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处于愤悱之中,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的思维品质受到了一次良好的训练,阅读能力得到一次有效培养。

二、抓住时机,及时引导

课堂上的议论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认识不同、观点各异,各抒已见,争论不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怎么办?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要点与时机,及时引导,把学生的知识统一起来,这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除此之外,课堂上的议论有时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浮浅的或不准确的,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底。

如训练学生编写情节提纲时,以《狼》一文为例,编写了两个情节提纲:一是遇狼――喂狼――避狼――劈狼;二是跟踪――穷追――威逼――被劈,然后让学生议论这两个情节提纲哪一个好。要分辨,就要思考,要思考就要研究课文,学生对问题很感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第一种好,有的小组认为第二种好,作.为教师应马上意识到,学生之所以意见不统一,关I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没选准,于是引导说:你们看两个提纲是以l为主角的?一句话,学生茅塞顿开,前一个狼是主角,后一个屠夫是主角。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两个提纲是不是有最好的?学生们经过简短的讨论,统一了认识,得出正确答案,第二个提纲好,因为本文的题目就是《狼》,当然狼是主角。

面对学生的水平,运用议论这个教学手段,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及议论过程中的引导是恰到好处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到位,逐步深化答案,随之驱于完美,因此,组织学生议论,教师的及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总结归纳

篇10

法律论证理论

寻找方法论之争的边界

专题:法律中的可废止性

法律与可废止性

法律论证理论的歧路徘徊

专题:法律论证的元理论

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思维

“同案异判”问题研究

霍菲尔德与授权性规则

宪法教义学的功能与界限

规则、原则与可废止性

《法学方法论论丛(第二卷)》勘误

论法律规则被假设的可废止性

专题:理论与历史之间的法学方法论

方法论、一般法律教义学与案件的解决

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战略

古希腊的双生花:衡平与修辞学

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的判决理由地位

官方话语体系修辞失效的法律原因探析

“诠释学循环”——概念、类型及运用

斯多葛辩证法及其对罗马法的影响

不可接受结果之论证与法律的合理适用

什么是法律规范?——一个本体论视角的追问

法律论证的可废止性需要特殊的法律逻辑吗

法律适用模式的比较考察:以德国和美国为例

法律的客观性与确定性——法律现实主义批判

道德论证的方法论问题——图尔敏与黑尔之争

基本权利的论证策略及其运用——以布朗案为例

“功夫在身外”:浅议案例指导制度的运行环境

行政处罚中的正当程序:6号指导案例解析

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检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学方法的今古两问——从拉伦茨与菲韦格开始

宪法中的权利、规范与条文——规范理论的视角

行政法规范论——行政法解释学研究的前提性作业

法律续造的程式建构——以张甲诉李乙离婚纠纷案为中心

论指导性案例的使用与滥用——一种经验主义视角的考察

破解“发还难”——论法院执行案款依职权提存机制的构建

美国关于跨国并购的反补贴法律规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论法的安定性与民法法治——法治思想在部门法中的体现

以审判为中心对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的影响及其应对

法学的问题立场与修辞学转向——《走近论题学法学》读后

法官释法中自由裁量的客观性——以法学方法论为视角的探讨

法律原则如何适用?——《法律原则适用中的难题何在》的线索及其推展

案例指导意欲何为?——新法学·读书沙龙第七期“案例指导制度”讨论纪要

国家法与法哲学之间的方法论——有时作为一种对理论与实践之断裂的掩饰

“终审不终”现象的成因与消解——确立司法终局性的法律和社会双重路径

初探法感(Rechtsgefhl)——以民事案例出发思考其在法官判决中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