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维护人民生命财富平安,为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市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规模皆为小型,年全市发生14起地质灾害。其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元以上的8起。14起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地质灾害5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7处,崩塌2处,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70.5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全市各山区、丘陵地带。
塌陷灾害主要分布在覆盖型岩溶区和矿山开采区;崩塌、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切坡建房、修路等地段。诱发塌陷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强降雨或干旱,年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的塌陷、小型崩塌、滑坡为主。机井或矿山抽排地下水等引发地下水位大幅变化及矿山采空;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是集中性强降雨,同时,与山体植被破坏、采矿、修路、切坡建房等有关。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1.降水趋势预测年我市汛期雨量接近终年略偏多,据市气象台46月汛期降水趋势预测。为650750mm多年均值665.6mm比年雨量(564.8mm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汛期期间有降水集中期,主要呈现在6月中下旬,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洪涝或内涝,今年汛期结束期略偏迟,7月上旬后期。
2.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其与降雨关系,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趋势,预测年我市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下同)等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及危害在总体上略超凡年水平,且呈增多的趋势。
降水集中期可能形成分布较为集中、数量较多、规模不等的群发性崩、滑、流灾害。将主要发生在五陂—白竺、莲花县荷塘—神泉崩、滑、流易发区和上栗—芦溪崩、滑、流次易发区。1市地质灾害易发区。
特别是5月下旬到7月上旬降水集中期。集中降水时段,2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47月。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很容易发生。
3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山区建房切坡、公路边坡、露天采矿场、旅游景区高陡岩体、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区域为石灰岩地区和坑采矿区。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相应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发生时间以伏秋干旱期为主。
积极开展外地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各县(区)要密切关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的中、短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年全市设置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4个;次重点防护区2个;重点工程防护区段4个。具置范围及重点防护内容见附件12依据上述预测分析。
受热带风暴或强对流天气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7月。可能延长至910月。塌陷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6月和9月—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应根据今年人化及时调整空虚以政府主管领导为首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到位,责任到人。要把抗灾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市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见附表4各地勘单位应承担技术支持的责任,积极协助当地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应急工作。建设、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做好城镇规划区、水利工程区、公路铁路沿线、中小学校区、风景旅游区(点)等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市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于年全部完成,要求今年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各县(区)政府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在年内全面开展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为创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准备必备条件,完善“十有”县建设工作,年内争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上报达标。
3.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研究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制度和措施,做好预案中规定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对辖区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组织实施;要依照应急预案“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要求,加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应急预案的认知度;要积极发明条件,适当范围内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依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持单位,建立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队伍;要配备必要的地质灾害应急专用越野车、GPS照相摄像和通信设备。
当地政府应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土资源(地矿)局要立即派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队伍赶赴现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重大险情。开展应急调查,分析灾害发生原因,预测趋势,指导并配合现场救援工作;如遇强降雨,出现险情难以判断,当地政府应坚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受威胁群众转移躲避;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4.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切实做到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要对山区丘陵城镇和农村高陡切坡地段进行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及时告知当地群众(或建设单位)村委会、乡镇和有关主管部门,指导、督促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做好隐患点的防治工作,落实群测群防。要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逐点制定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防灾措施,制作成“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群众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落实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做好监测记录,发现隐患出现活动征兆、险情扩大、加剧变异情况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平安。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县、乡、村、组群测群防网络,各县(区)要进一步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照强化责任制、落实防灾避灾措施的要求,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成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设施齐全、信息疏通、预警及时、反应迅速、上下联动的网络体系。
5.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做好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中的地质灾害实时预报。要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会商,加强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送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及时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给县、乡(镇)村、组防灾责任人以及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6.严格执行值班、灾情演讲制度。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汛期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重要岗位实行主副班制度。要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值班人员的名单、联系方式及值班电话。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和月、季报制度。各级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速报和月、季报工作。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富损失的地质灾害或者重大险情,各县(区)要按照《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必需在接到灾情险情的1小时内速报市国土资源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特大型灾情险情要同时演讲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随时进行续报。要保证数据准确、及时,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要注意加强地质灾害胜利避灾案例和预警预报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及时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胜利经验和存在问题。做好地质灾害月报、季报,应当在每月或每季末月的26日前报市国土资源局汇总,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无地质灾害要进行零报告。
篇2
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结合《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管理,主动服务,继续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工作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二、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
1、认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乡镇组织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复核,于月底前编制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本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电子文档及纸质各1份)备案。
2、及时修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和村(居)群众转移预案。各乡镇应结合本乡镇防灾工作实际,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避让工作规定>的通知》(政办〔2007〕62号)的要求,在3月底前修订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对新增的和险情发生变化的隐患点,应及时修订、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并在当地村(居)公布实施,同时报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电子文档及纸质各1份)备案。《群众转移预案》的防御范围包括:地质灾害点、不稳定斜坡及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
3、搞好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各乡镇应全面总结去年防灾的经验教训,根据实际,制订、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组建并演练好以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基干民兵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地质灾害应急分队,配置好专业监测仪器,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分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4、做好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警示工作。在汛期来临前,各乡镇应当组织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补缺补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一处。要查清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查清原地质灾害点险情是否加剧;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是否填写规范、是否发放到位;查清灾害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是否变化、到岗到位、是否思想稳定,若变化应及时将名单和联系电话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措施部署、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查清监测工具是否齐全,通讯、应急装备是否能正常使用;查清灾害点周围的警示牌是否设置完毕。同时,要利用检查、巡查的机会,对防灾责任人、监测员和受威胁群众进行识灾、辩灾、避灾等知识的讲解,对汛前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记录,并落实整改好。在重点防范期内,各乡镇应当严格按照《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组织人员排查、监测和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现灾情、险情,立即组织人员转移,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同时做好《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使各责任人了解灾情、明确任务、监测到位、负起责任。
5、完善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在汛期要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若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镇、村干部应在岗到位。凡发生地质灾害,必须及时报告县总值班室、防汛办和县国土资源局,保持信息畅通,处置迅速,报告及时。
6、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处置。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3—5级时,各乡镇应及时启动气象预报预警响应,准时发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通知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巡查和防范,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组织转移受威胁群众。台风和强降雨过后,在确认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岩土体处于稳定、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能稳妥地组织已转移群众适时回迁。
7、及时更新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各乡镇要按照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要求国土资源所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和维护,及时更新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第一时间通过系统上传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8、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根据政办〔〕225号文件精神,对能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隐患的,各乡镇政府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治理方案,经县国土资源局审核后,报市国土资源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篇3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篇4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村(居)民委员会、场镇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提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迅速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乡政府成立以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全面部署,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深入宣传,强化责任
各村(居)民委员会、场镇各单位是所属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任,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村二级广播站、手机短信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避险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
三、深入排查,完善预案
各村(居)民委员会、场镇各单位要立即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充分发动干部群众,逐村逐社对全镇所有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在建项目、场镇、农村居民点、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和砖厂采砖区进行拉网排查,要确保排查到位,不漏一处隐患点,不漏公路沿线每一个隐患点,不漏每一处重要在建工程。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必须做好相关预案,落实监测人员;对受威胁的群众,及时做好疏散、避让安置工作等应急处置工作;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并将排查情况报乡政府国土员办公室。
四、加强监测,强化预防
各村(居)民委员会、场镇各单位要对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加强监测,采取针对性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切实落实监测人员搞好监测和巡查,并将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责任人进行公示。要加大主汛期巡查监测频率,要根据雨情情况果断实施提前预防避让,对重大地灾隐患点要进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生险情要及时发出预警、预报,果断避让,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加强值守,确保安全
各村(居)、场镇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每个隐患点都要自上而下的落实专人负责,发现灾情立即报告,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5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 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 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 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 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 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 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 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 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 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机制。
第83条 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 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 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生态景观。跨河构筑物应满足防洪要求,跨河桥梁应与规划洪水位之间保留适当净空,其中南沙河、北沙河、蔺沟河等跨河桥梁梁底高程须高于规划50年一遇洪水位1.0米以上。
(4) 为了满足昌平区防洪排水需求,需要在区内实行上蓄下排、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水方案,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势条件,蓄滞洪水、限制下泄洪峰流量,综合利用雨洪,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标准对河道进行治理。根据《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需对温榆河上游支流河道进行限泄,其中北沙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西峰山水库等蓄滞洪水2600万立方米以上,蔺沟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牛蹄岭水库蓄滞1000万立方米以上。
(5) 昌平新城范围内,温榆河两岸绿化隔离带为200米;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两岸绿化隔离带宽度均为100米;东沙河绿化隔离带宽度为70~100米;其余河道绿化隔离带宽度为30~50米。(见图9-1)
第84条 防震减灾
(1) 基本完成本区内主要隐伏断裂的判定及详细探测研究,新城布局要避开地震活断层,各项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新城重要建筑、居住区应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新城建筑物、基础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震害预测,完成现有房屋建筑、人口经济、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等资料更新调查。建立和完善城镇抗震设防工作管理体系,基本完成新城和重点镇预定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加强农居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农村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地震安全要求的农村居民点。
(2) 建立区级抗震应急指挥部,建设地震指挥子系统,完成区级地震信息服务中心机房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并与市抗震应急指挥部的技术系统联接。根据全市地震遥测台网、前兆观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站系统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各新建台站点的选址,保护观测环境,保障台站间的通信联络。
(3) 编制本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避难场所规划指标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一般临时(紧急)避难场所由于地点靠近居住地,规模较小,设施不完善,避难人少,因此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设施完善,规模大,避难人多,服务半径为2~4公里。新城每年要完成2~3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建立本区应急避难场所电子信息数据库和防震减灾宣传基地。结合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建设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救援物资储备场所。
第85条 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对本区内重点地质灾害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逐步治理,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
(1)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为基础,构建区-镇(乡)-村-人的逐级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根据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新建监测站点的选址,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实施重点监测,制定本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2) 建成相对完善的本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实时查询,并与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联网。
(3) 完成本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和隐患区(点)的调查,以及交通干线、
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开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项勘查、可研和立项。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管理。
(4)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矿山地面沉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区中的居民逐步实施搬迁。
第86条 消防规划
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进行消防安全布局。城市中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其它一些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设置在安全合理的位置,与周围的建筑或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间距。
(2) 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
(3) 加大消防水源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城市配水管网、河流湖泊、再生中水、山区水库塘坝等多种水源,结合城市各项建设、水系整治、避难场所设置消火栓、吸水井、取水码头、蓄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确保城市和森林火灾扑救的需要。
(4) 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各区(县)设立一个消防支队。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防火三个系统建设。
(5) 建立综合性航空、水上等消防救助体系,改善消防备防环境(见图9-2)。
第87条 人防规划
在昌平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的有效资源,发挥抗震避难,防御衍生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多重功能。
(1)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布局坚持人员掩蔽工程按与人口密度成正比配置和专用工程均匀配置、合理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地下吃、住、行、医、穿、用等设施配套,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要求,提高城市总体防护能力、战时生存能力和战后恢复能力。达到国家人防规定的人均1平方米掩蔽面积的要求,保障城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 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干道应多环相连、纵横贯通。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结合小区开发、高层建筑及大型建筑的建设,修建防空地下室,战时作为人员掩蔽工程;新建居住区按建筑面积2-3%修人防工程,对已竣工未按规定修建地下室的建筑,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2-3%进行补建。
(3) 加强指挥、通信警报建设,逐步建成无线电遥控警报网、有线和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标准增设警报设施,使城区警报覆盖率达95%以上。
(4) 规划一定数量的地下通道,平时作地下商业街或过街道,战时用作疏散人口抢险抢修救护用。结合城市建设情况,修建人员掩护工程,对地铁车站、地下商业街经过适当处理,皆可作为人员掩蔽工程。
(5) 政府要使新建居住区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人防工程,并尽可能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不足,以利于平时的充分利用。要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
系。
(6) 人防工程结合政府东迁、城区西扩和旧城区改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设。
(7) 重要经济目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征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同级军事机关的意见。对应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项目,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建设、消防等部门不能办理相关手续。
第88条 防止气象灾害
建立对暴雨、大风、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10种气象灾害的预防体系,保障新城的气象安全,减少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损失。
(1) 根据《北京市实施办法》,必须加强气象设施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2) 气象主管机构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评估气象灾害。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为新城的各行各业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的气象跟踪服务。
(3) 各级媒体应安排固定的时间、频道或者版面,每天刊播当地气象台站的公众气象预报。必须天气灾害来临前的24小时内,气象部门将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向市民预警信号。
(4) 在机场、火车站、主干道、景区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灾害性天气警报设施。 此外,露天的大型娱乐、游乐、体育设施等五类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政府还应加强重点区域的气象设施建设。
(5)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做好雨水再生利用和排洪的平衡。
(6) 政府要加强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配合上级部门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7) 政府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指挥、反应、救援能力,完善雷暴、暴雨、大雪、沙尘暴、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专项预案,以及衍生灾害的应急反应预案,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
第89条 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与综合减灾
在昌平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管理水平。
(1)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生命线系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协调机制,定期开展维修和检查,特别是地下部分的维修和检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2) 建立城市水、电、气、热、通信等生命线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应急供给机制,保障生命线资源的可持续性。
(3) 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应急预案,防御恐怖袭击、地震、洪水、生产事故、气象等灾害。
第90条 公共卫生安全
建立卫生安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形成卫生安全设施布局合理、反应快捷、监督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1) 必须制定针对传染病、流感、人间禽流感、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九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首都公共卫生安全。
(2) 对传染病突发疫情四级预警,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的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预案。 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一级)、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二级)、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三级)和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四级)。发生疫情时,将按预警级别分别启用相应的定点医院,并根据疫情强度启用相应数量的病床。
(3) 开设特殊门诊和患者的病床。
第91条 综合救灾
篇6
根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桂林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部署,为全力做好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我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
秀峰区地处桂林市区西部,辖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山区岩石裸露,裂隙发育,陡壁悬崖,岩溶孤峰、峰林等石山上常有危岩分布,容易形成岩石崩塌;受强降雨影响,地表土层薄、地下水位埋藏浅且水位变幅大、人口密集且工程活动较频繁的孤峰平原等地区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同时,我辖区春夏季节雨量充沛,连续阴雨和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修路、建房、采石等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件不断发生,这也是引发辖区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2021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2021年桂林市年总降雨量1500-2000毫米,与常年相比,偏少1-2成。预计2021年前汛期(4-6月)雨量600-1200毫米,偏多1-2成,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大。后汛期(7-9月)雨量300-500毫米,偏少1-3成。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2021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预计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三、2021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和重点防护区域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我辖区目前有26个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明显集中于山峰陡峭、岩石裸露的地区,目前重要隐患点有:观音峰、大巴山、独秀峰、西山公园、芦笛岩、长海后山、刘三姐景观园、芙蓉山、阳家山等隐患点的危岩威胁着大量居民。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域
1.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区域有:矮山村委、新立村委、桥头村委、甲山村委、唐家村委、官桥村委、飞凤社区、骝马山社区、中隐社区、阳江社区、东华社区。
2.高度监控区域。一是观音峰附近一带,二是西山公园一带,三是机场路大巴山一带,四是长海后山一带,以上区域人口密集、山高坡陡,山体岩石风化严重,岩石破碎,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者强降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山下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为高度监控区域。
3.重点关注区域。独秀峰、芦笛岩景区、西山西峰、刘三姐景观园、桃花山、芙蓉山、掌山、红庙山、巾山、光明山、老庙山、巫山脚山、狮子岩山、阳家山、神山、狮子山、桃竹山、燕山、白面山、扁担山、牯牛山、骝马山由于山体陡峭,岩体风化严重,危害规模(体积)大,对游客、居民人身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当遇到强降雨或者长时间降雨,易发生崩塌,为重点关注区域。
4.对已治理过的危岩也要密切关注。
四、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解
(一)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指挥。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局、市公安局秀峰分局、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疏散命令人由组长负责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局长担任,各街道办事处、各地质灾害防范区的村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制度落实到位。
(二)各部门职责
1.区教育局:负责督促各学校对危及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检查和监测。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含教学楼、运动场地、教职工和学生宿舍楼)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2.区财政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安排、拨付和监督管理;及时筹集调度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3.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在建项目地质灾害监督和监管工作;负责辖区道路公路沿线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城镇建设、建筑设施及农村公路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4.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生态林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等工作;负责制定设计植被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水利设施(含小水电)的崩岸、崩塌、堤坝下沉、渠道垮塌等有关内容的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5.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督促辖区内旅游景区对危及旅游安全和景区内旅游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巡查和监测、治理,当旅游景区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协调做好人员转移、救助和安置工作。
6.区卫生健康局:发生地质灾害时,负责组织医护、防疫人员、医疗设备及药品等进入灾区,帮助指导灾区防疫消毒和救治伤员,制定地质灾害伤员医疗救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7.区应急局:负责灾情发生后的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矿商贸行业等生产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负责合法经营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因矿业生产活动诱发滑坡、崩塌、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组织协调因地质灾害需紧急转移灾民的临时安置及灾害期间应急救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组织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灾情核查、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分配上级下拨和区本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
8.市公安局秀峰分局:负责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制定灾区治安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9.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负责组织辖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组织编制秀峰区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月报、日报制度,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并进行科学评估和研判,为抢险救灾、处置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二次灾害事故的发生;与水文、地质环境监测部门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10.各街道办事处事处:负责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办事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方案并报至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备案,开展隐患点巡查排查工作,定期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演练活动。发生地质灾害时,应准确上报灾情,及时疏散群众,接受、管理、登记、分配、发放救灾款物,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制度
1.落实汛期值班制度。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各级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上报相关信息、妥善处理各种情况,加强上下联络和协调,确保不出现责任事故。
2.落实汛前排查、汛期巡回检查制度。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加强汛前排查、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回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及其责任的落实,防治方案、物资、经费、通讯、措施、预防办法等方面的准备及落实情况,制止人为诱发灾害活动,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提出处理意见,及时纠正。对检查出的灾情和险情,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对直接受重要隐患点威胁的人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搬迁避让,确实无法搬迁的,遇强降雨时应组织人员撤离,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落实灾情速报制度。严格灾情速报、日报、月报制度,灾情发生后及时按要求上报。
(二)积极宣传,提高防灾避险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做到户户清楚、人人明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警示标牌安放到位,特别是在汛期,要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三)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一旦出现灾情,各级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立即奔赴现场,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组织抢险救灾;按照全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街道办事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灾害点“防、抢、撤”预案的要求抓好落实,抢险救工作要做到指挥统一、协调有方、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妥善安置好灾民生活。
(四)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篇7
金山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南麓,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部,东连头渡镇,西接綦江区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邻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距南川城区47千米,面积1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 340米,最高海拔2 067.4米,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14 600人,全镇森林覆盖率65%,有大小河流2条、小型水库1座。主要盛产金佛山贡米、方竹、金山土鸡、山羊、玄参、天麻等,属典型的山区村镇。
二、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金山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居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设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调查组利用周末于2012年3月对金山镇小河坝居委的龙渡河流域、院星村的土垭、龙山村的龙洞和山岔、玉泉村的泥马和邓坎、金狮村的梁家坝等地的村居选址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收集和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对该镇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的相关专业问题查阅和咨询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区国土房管局、区建委和区规划局的相关档案资料和专家,经整理分析得出:当地部分群众在村居选址建设中仍存在防灾意识不强、选址随意、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农户因村居选址不当或违规选址引发地质灾害导致农房垮塌,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恶性事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乱挖乱填诱发地质灾害。金山镇辖区90%面积属山地,居住环境较差,当地群众为改善居住环境,大多依山面谷而建房。在建房过程中,为追求场地的平整,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由此形成许多挖方、填方边坡,给当地的滑坡埋下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又导致地面和建筑物基础不均匀产生沉降问题。
(2)随意兴建池塘诱发地质灾害。在村居建设中,当地农民为了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常常新建池塘。但少数池塘没有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渗入,加剧滑坡的形成,埋下地质灾害隐患。
(3)轻视基础设施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一方面,在村居规划建设中,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不配套,由此形成长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另一方面,村居的排水设施,特别是位于村居后山的山水排放设施多被忽视,如遇暴雨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作用,反而引发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建房平场或道路切坡后,未能对边坡合理加固,极易引发较大范围的滑动。
(4)选择绿化植物不当诱发地质灾害。一部分当地农民在建房后,习惯性地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过高、过密的乔木树种进行绿化。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乔木在大风大雨中容易摆动,树木的迎风摆动会加剧土体松动和促进水体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进而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5)山地过度开发改变地质构造。金山镇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和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积极鼓励当地农民搞山地综合开发,但不当的行为也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村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种蔬菜、种玄参、种天麻数量越种越多且越种越高,超坡开发,过度开发,人为破坏自然植被,改变地质结构,增强潜在的致灾危险性。
三、村居选址建设的对策
针对金山镇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调查组认为金山镇在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应科学选址、安全建房。
首先,合理选址。在村居选址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迁建的村居应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带,特别是洪涝、山体滑坡隐患、地下水流动活跃和岩溶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和不便于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域。建房应尽量选择在地方政府确定的规划区或者地势平坦、不靠河边、不削山坡的地质稳定地段,严禁在村镇规划确定的禁建区内选址建房,不能只考虑到靠近公路、河边等方便因素而忽视地质灾害隐患。
其次,科学规划。地方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与减灾防灾相配套的建设规划,以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同时建议在每年雨季来临前,全镇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活动,根据排查出的隐患情况,认真落实应急预案、防灾方案和群测群防等措施,明确专人负责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灾情,及时设立警示标志,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不适宜居住、地处地质灾害险区及江河、水塘边兴建的危房,要制定计划尽快动员搬迁或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避免险情发生。
再次,正确引导。科学选址、安全建房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地方政府和村社要大力加强新农村村居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适度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并引导农民在工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抗能力。同时延伸触角,为农村房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建议地方政府成立农村建房工程技术指导服务机构,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在建筑质量上,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建房基本技术标准和要求。
篇8
今年以来,我乡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安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安全生产相关会议要求及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好今年安全生产工作。1—9月,我乡主要以学校安全、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点建设项目等行业专项整治为重点,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了全乡的安全稳定。现将我乡1—9月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一是坚持每季度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检查、督查、整改和落实工作。二是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的工作要求。三是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年初,乡人民政府与各村、所(站)及相关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乡长与各党政副职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分管领导与分管部门及村委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安全工作的职责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安全工作层层抓、层层管、层层负责。
二、加强领导,建立机构,确保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乡按照省州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文件精神要求,及时研究制定了XX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召开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动员部署会,要求各安全生产成员单位及企业从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责任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摆在首位,要求各村、各部门认真落实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方案、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工作台账,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的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管控大安全风险,彻底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督促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开展企业自检自查,政府和部门安全生产自查,并将开展工作情况上报县安监局。
三、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2017年2月24日至3月1日,我乡组织相关人员到7个村委会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有交通安全、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农村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及重点工程安全、食品安全、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安全等安全内容,参加培训人数达790余人。
(二)全面检查、督促安全措施的落实。1—9月,我乡组织交安中心、水务站、交警中队、畜牧站、林技站、董马市场监督管理所、中心校、供电所、国土所、派出所、文广中心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部署会,以“除隐患、强基础、促发展、保平安”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检查单位(企业)3家,学校8所,烟花爆竹销售点(店)14个,石场1个,食品加工2家,超市2家,电器3家,KTV1家,餐饮服务业3家,石碑加工经营用电7家,危险化学物品、易燃易爆1家,发出整改通知书13份,提出整改意见64条。
1.学校安全专项检查。对全乡8所中小学进行安全综合检查。重点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校园安全,学校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食品留样、食品流通索证索票,消防安全灭火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学生寄宿安全,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等逐项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2.石场安全专项检查。主要对坝尾石场进行检查。对石场经营范围的交通安全,环保,安全警示醒目标示,防尘,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场内安全防护台梯等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3.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对超市、盟乐KTV、网吧、宾馆、餐馆等业主进行逐户检查。把消防安全、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建设、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进出口、灭火器、灭火桶、灭火防护工具、防火醒目标识牌作为整治的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4.烟花爆竹专项检查。对我乡14家烟花爆竹个体经营店进行逐户检查,把专柜经营、消防安全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建设、安全防火醒目标识牌、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进出口、灭火器、灭火桶、灭火防护工具、经营许可证作为整治的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5.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对我乡餐馆业主、药品经营业主、超市业主、学校周边经营摊贩业主进行重点检查,并在各村设置农村自办宴席信息员,农村喜庆丧宴、宴请由信息员进行宣传、检查及登记备案;把使用添加剂、餐饮用具消毒,过期霉变食品,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食品留样、食品流通索证索票、许可证作为整治的重点。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6.危险化学物品、易燃易爆物品专项检查。对乡内的农药经营、煤气经营店业主、大坪坡加油站业主进行逐户检查,把经营高浓度农药、煤气销售、经营许可证、安全防火醒目标示、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作为整治的重点。要求落实专管安全人员,落实安全管理自检自查防范措施。
7.交通安全专项检查。重点对我乡农村客运车辆、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老年代步车、交通秩序治安乱点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从严整治无证驾驶、超员超载,超速、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违章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1—9月交通违法行为870起,摩托车、微型车、轿车超员35起,无证驾驶5起、行政拘留3人。道路安全隐患方面:路基塌方18处,其中:西铁线路13处、县道2处、村道3处;急陡弯46处,其中:西铁线6处、县道5处、乡道8处、村道27处,并安装了警示桩。将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情况上报,进一步加强对我乡辖区内危险路段的安全监管。
8.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对新寨村龙洞、么铺子老箐的地质灾害点排查,要求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巡逻、监测,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点的安全隐患,预防地质灾害点突况的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9.矿山专项检查。履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重点对矿山开采证,采矿区、复垦区、洗碎车间、浓缩车间、压力车间、尾矿库,员工的安全教育持证上岗,自检自查整改,矿区的交通安全、安全警示醒目标识牌进行逐项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10.防汛工作专项检查。对我乡坝塘、新寨水塘、新寨水淹坝水塘、矿山开采区、矿山尾矿库,龙里水塘的安全警示牌、水毁情况、公路毁坏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隐患由水务站进行落实整改。
11.对我乡石碑加工经营用电安全进行检查。对用电架设、用电安全进行专项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供电所负责落实整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安全生产的自主性和分散性较大,增大了安全监管的难度。
二是从安全生产认识看,各村委会、安全成员单位及企业主体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管理的现象,同时各村组干部、安全成员单位、经营业主的安全意识不强,自主性、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违规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面广、线长、难度较深,对安全生产的监管难度较大。
四是新学期开学各校教师调整幅度大,对学校安全工作业务不熟、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
五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断改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条件,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农用车、农村客运车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交通监管难度。
六是各村委会、安全生产成员单位、企业主体、建筑施工主体、经营主体对《安全生产法》的学习不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预案机制不健全。
四、下步打算
一是认真把握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整体推进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结合我乡自身情况,认真开展好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整治工作,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我乡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深入、健康地开展。
二是经常性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检查、监督、整改和落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不放过任何环节,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确保不发生一起责任事故。
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层层落实责任,用较科学的监管手段,较严格的处置办法,进行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让企业达到规范管理、安全生产。
四是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持证上岗、亮证经营和监管力度。
五是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使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强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教育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和检查水平。
篇9
****转眼过半,算算也是来板栗的第四个年头,在汇报工作的同时,心里难免感觉对家庭的亏欠。在局领导及各股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板栗所各项工作均顺利开展,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认真组织镇区域内国土资源管理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半年来趁赶集之机在人口密集地段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两次,分别为春节前和六月份,发放宣传资料七百余份;借下乡之机到村、组开展政策讲解、宣传三十余次;推进地灾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建七十八宗;开展土地巡查十六次,下达执法文书二十一份(其中,在建工程临时用地造成地灾隐患的要求停工整改的五份)。
对本区域内的土地、矿业权属纠纷,依法组织进行调处。到目前为止,共调处群众之间因征地引发的纠纷百余起,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纠纷三起,为板栗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认真完成县国土局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积极完成镇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半年来,配合县局完成板栗区域内的“增减挂钩”上报、“两违拆除”、“路域环境整治”等工作,在“两违拆除”及“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中,板栗镇下设办公室都在国土所,两项工作从排查、上报、执行均由国土所牵头完成,得到镇党委政府及各村及群众的一致认可。积极完成镇人民政府安排的“精准扶贫”、“中草药种植”、“三务三办”等中心工作。
负责全镇的土地管理、清理、登记和统计工作。由于前期外业工作较多,受人员素质及数量限制,板栗所内业工作相对滞后,今年上半年,挤出时间完善前期发放《宅基地使用证》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新完成一千六百二十八户《宅基地使用证》的统计工作;土地管理、清理工作一直有条不紊的推进,今年上半年共清理出符合拆除条件危房四百零三处,涉及土地近七万平米。
认真对待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的查看、审查、报批工作。半年共完成板栗镇六个生猪代养场的查看、审查工作;一个菌类生产场、一个土鸡养殖场、一个鱼类养殖场的查看、审查、报批工作;群众七十八户农村宅基地的查看、审查工作。
谨慎对待地灾防治工作。一是及时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动员地灾点群众搬离地灾点,主动配合地灾治理施工单位协调与个人及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乡人民政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排查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个,落实监测人员18个。三是配合国土局做好地灾区域详查工作,制作并发放地灾防灾工作明白卡16份和地灾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224份,发放监测记录本18本,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牌4块;四是落实“五项制度”——即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围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自身业务工作,宣传工作到位,加强自身法制学习意识,组织本所工作人员及各村协管员通过在线学习,案例分析,集中培训等渠道强化法制意识,确保工作人员无违法、违纪、违示,开展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由于工作繁杂,絮絮叨叨就想到这些,不足之处烦请领导指正。顺便请示,可否再请一个合同制人员配合完成工作,目前所上的工作太杂,两个人有点力不从心。
篇10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对措施;预防与逃生
中图分类号:P463文献标识码:A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大,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为避免人员的伤亡,防患未然,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在大滑坡发生前,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土体可能出现上隆(凸起)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等,另外,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3由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 上一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
- 下一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