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

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内部控制制度 管理方法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4.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

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4.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统计部门坦言此次经济普查有“五难”:经费落实难,人员选调难,入户登记难,保证登记质量难,部门协调难。针对“五难”,有关方面出台了相应举措: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普查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专业统计人员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集中“过滤”可疑数据;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和核心企业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不经过地方政府;拒不接受普查,不如实、不按时填报普查资料,自行修改及强令、授意篡改、编造普查数据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将依法严肃查处。统计部门还专门作出了三项承诺:第一,经济普查所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第二,对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必须履行保密义务;第三,任何单位不能以经济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普查对象进行处罚。

虽经如此周密部署、三令五申,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仍值得担忧。以往的统计调查结果往往不够理想,有时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正面的数据如GDP,各省上报的增长速度总比中央最后核准的高两三个百分点;负面的数据如人口,几个省均出现瞒报上千万的问题,如果全部相信地方上报数据,全国总人口居然不升反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让人们说真话?这是统计工作的首要课题。

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到位,人们普遍缺乏说真话的动力。现行统计制度在激励与约束方面显然不尽如人意:在数据造假之风影响下,人们看不到如实填报的好处,却普遍担忧“秋后算帐”;即使统计对象自身倾向于如实填报,有时也迫于上级压力而不得不作些“技术处理”,有些地方干脆就是领导一支笔出数据,先定任务指标,然后层层分解下去;至于处罚措施,许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工商、税务部门的处罚手段与处罚力度比统计部门如何?大家还不是照设两本账?

篇3

关键词: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独立法人实体;免受损害协议;子公司

JEL分类号:G22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6-0105-03

一、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是一切保险活动的本质要求

保险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保险公司是通过与大量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来分散风险,并且希望收取的保费和投资收益能够足以支付赔款,同时为自身赢得利润,所以说,保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通过承保大量风险单位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是保险活动的本质。

对任何形式的保险公司而言,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都是其保险活动的本质要求,专业自保公司也不例外。

二、专业自保公司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的特殊性

专业自保公司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以下特殊性:(1)传统保险承保的风险须具有偶然的,有大量同质风险的存在,可以运用大数法则,大量同质风险不能同时发生等条件,因此对很多风险不承保。但是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设计相应的险种。(2)传统保险作为风险的转移方式,不能减少或消灭风险,相反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由“风险一动机替换”原则,一个公司购买保险后会疏于防范,使控制风险的积极性降低:此外还会产生故意制造风险以骗赔的道德风险等。相反,专业自保公司属于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会使企业真正做到预防和补偿相结合。(3)传统保险合同中“免赔额”是基本的免责条款。再加上“赔偿最高限额”等其他条款,企业不可能将全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不能满足很多公司的保险需要。而专业自保公司则可以灵活设计保险条款。(4)商业保险循环周期造成保费的波动性,会造成企业财务的不稳定性。专业自保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保费的波动。

我国的企业内部自保主要是自保基金形式,在我国自保基金主要有:中石化安全生产保证基金、铁路保价、邮政保价、车辆安全统筹基金。此外还有铁道部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1999年到2010年间,铁道部“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费”收入高达168.75亿元,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中等保险公司的规模。这些自保基金都是由原来单位指派一个部门进行操作,并按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实行自保。因为不属于保险,所以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并没有纳入保监会的统一监管,这也造成了监管上的混乱02000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香港成立“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自保公司,年保费收入约达5亿元港币。2010年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总承保财产价值达到313亿美元。专业自保公司承保的风险通常是传统保险市场不提供保险或者保险条件相当苛刻的风险。所以在寻找国内出单公司时会很困难。因为出单公司在法律上是原保险人,如果被保险人发生损失,不论再保险人(专业自保公司)是否有偿付能力,原保险人都要负责偿付保险赔偿金。因此在国外很多前卫公司出单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专业自保公司从本质上来讲是企业自保的最高级形式,可以称之为企业外部自保。专业自保公司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是特殊的,专业自保公司在承保风险和承保对象上均与传统保险公司不相同,因此在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上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三、专业自保公司要满足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特殊要求

美国内税局(Rsl)认为不满足风险转移的专业自保公司不是真正的保险公司。因此,专业自保公司在满足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条件上要满足以下特殊的要求。

1、专业自保公司要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专业自保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为吸收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有关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无论一家公司从子公司还是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或其他长期股权投资公司以及金融资产公司处购买保险,要实现风险转移的重要条件是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支付赔款金额。因此,专业自保公司成立时的资本充足性是非常重要的,要防止有些母公司或发起人成立专业自保公司时并没有按承诺投入足够的资本。

2、专业自保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不能有其他保证协议。

免受损害协议是指一方或双方达成协定,不让另一方受到损失、破害或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这条款是单方补偿或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免受损害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在标准的协议上,其中的一方基本上同意由于特定的交易引起的费用、损失、破害不另一方。这种协议在建筑商和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中普通运用。补偿协议是指母公司与前卫公司签订的,当专业自保公司不能偿付损失时,母公司会补偿前卫公司理赔支出。信用证是指专业自保公司签发给前卫公司的不可撤消的信用证,该信用证里事先储存有一定的金额,当专业自保公司不能偿付时,前卫公司可以从该信用证中支取款项。

专业自保公司应该是一家资本充足的公司,这就要求专业自保公司要有独立的承保能力,不存在母公司与专业自保公司之间的资本保证协议,或其他补偿保证协议,或者免受损害协议。这些协议的存在证明了专业自保公司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公司,而是资本不充足的赝品专业自保公司。母公司与前卫公司之间签有免受损害协议或补偿协议,或者专业自保公司与前卫公司之间签有不可撤消信用证,这些都妨碍了专业自保公司的保险局性。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经济史

一、引言

人类历史自诞生国家以来,就伴随着大国崛起和衰落的交互更替,就存在着国家富裕和贫穷的巨大鸿沟。尤其引人瞩目的是,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增长,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却增长缓慢,许多国家至今仍然在贫穷的泥淖里挣扎。英、法、德、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的一个奇迹,并由此影响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观念。本文尝试从制度变迁的视角阐释最近几百年来国富国穷的奥秘,并分别用西方经济学和的观点审视制度变迁理论。

二、大分流:公元1000年以来世界经济版图的变迁

公元1000年到2000年,世界经济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图1所示,增长最快的是西欧、西方衍生地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和日本。1000年到1820年,该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四倍。1820年到2001年,这些地区人均收入增长了19倍,而世界其他地区只提高了4.5倍。2001年西欧和西方衍生国家与非洲国家的贫富悬殊巨大为19.1。不同地区国家占世界收入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00年亚洲(不包括日本)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二以上,西欧则不到9%。而200i年亚洲国家占20%,西欧和西方衍生国则大约占46%。世界的经济版图发生了重大的变动。

从图1还可看出,11世纪是欧洲经济上升的转折点目前进缓慢,但1820年其人均收入已经是1000年的3倍。经济领先的地区和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意大利重新打开了地中海贸易并开始了增长的进程。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贸易通道。14世纪时,西欧在人均收入方面超过了亚洲领先的中国。直至20世纪后半叶,中国和亚洲其他大多数国家则几乎停滞不前。

195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表现优于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2001年世界GDP的水平相当于1950年的六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9%。而1820年到195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6%,1000年到1820年仅为0.3%。1950年以来,世界经济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极大地加强了,商品贸易量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出口额从1950年的5.5%提高到2001年的17.2%。国际间的服务性贸易也有了巨额增长。这些变化改进了国际间的分工,促进了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并把各种高水平的需求从发达国家传播到其他地区。

三、西方世界兴起的制度动因

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指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西欧兴起的原因,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些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却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会阻碍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导致经济衰退。而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或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刘易斯在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致性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制度把努力和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所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就没有合法保障,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以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无法发展。非正式制度,包括行为准则、习俗和行为规范,对于经济良好运行来说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关于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之于大国崛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始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

四、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1.制度变迁的西方经济学解释

根据图2可知,实际值在偏离均衡值时会发散。假设制度约束供需曲线不能变动,那么市场就不能自发的调整均衡,市场中的不稳定性越来越大。从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制度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内生结果,而不是固定的外生参数。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制度的缺陷是存在的,对制度修改的经济行为也是存在的。如果当前的经济系统是稳定的,那么微小的缺陷将不足以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变迁。但是当经济体系受到外生因素的冲击,且这些冲击能够使得经济系统原有的缺陷放大,那么现有经济系统的经济主体对现有经济制度体系将做调整,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现有的经济问题,这种新的制度体系将会被保留下来,原有的制度体系将被替代,从而新的稳定的经济体系就产生了。

2.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和变迁的一般规律做出系统阐述的思想家,后来的任何试图构建历史理论的人都无法回避马克思的分析框架。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对制度变迁做了阐述。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他的这个看法基于“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事实构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因而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也是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形成的前提。撇开这个前提,就谈不上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

3.两者的联系和差别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从生产力与经济制度的矛盾运动和变迁主体两个方面揭示制度变迁的动力,并分析了两种动力的相互作用,对制度变迁的解释是充分的。诺思只从变迁主体的动机来揭示变迁的动力,并没有涉及制度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矛盾运动分析,但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原因。纵观历史上不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总体上是由于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技术发生变革而导致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他特别强调技术变迁导致生产力发展,而技术进步速度又主要由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奥秘和生产实践中世代积累的科技知识存量决定。知识存量部分决定了技术变迁,从而导致生产力发展,引致制度变迁。

马克思出于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武器的目的,更注重对革命式变迁的分析。诺思深入分析了渐进式变迁与革命式变迁,以及与之相应的连续性变迁和非连续性变迁的划分。诺思认为渐进式变迁是连续的变迁,其演进过程没有中断;革命式变迁是非连续性的,但是又很少是完全非连续性的。

五、结论和启示

篇5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与交流 经济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日益明显,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其他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必要开创新兴的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实现沟通和融合。随着对外贸易、跨国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的开放型经济将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就好比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两种内涵:

在古典的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往往代表的是对外贸易经济或者经济体制中存在对外贸易的成分;在现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中,在囊括传统开放型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诸如人员、资本以及劳务关系等,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都属于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一些经济元素可以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所说的开放型经济指的是国际成分比较大的经济体制,其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比较自由,而且其与本土外的经济交往活动比较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但是因此受到的外部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

开放型经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开放型,其经济制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同外部相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就成为了那些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受到政府的干预活动或者政策限制较少的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与否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往往出口和对外贸易的额度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开放型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跨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的流通情况,这些因素也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开放型经济构建思路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在对外开放领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安全贸易领域,比如金融、通信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增加和外资注入比重的增加,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和紧密,对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导致各种经济利益之间互相交织盘布。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开放的进程,就需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拓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内外联动作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作为原则,以安全高效作为要求。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内外联动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即,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把开放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要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外资,还要将这些优质资源切实运用到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来。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开放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国外的先进市场和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要利用好外资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扩大本土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跨国公司及其品牌,有利于展开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

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舞台上,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通力合作,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努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各方利益的交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尽力避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产业竞争,而且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产业结构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要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更深层次的建设。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安全高效是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并不存在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也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在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领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还面对着资源总量不足、人口基数过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也是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产业建设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手段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国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建设路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开创和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地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要不断促进同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和质量。

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对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防止其产生高的能耗或者污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进口的规模和种类都要积极扩大,要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甚至转型,大力促进服务行业贸易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高素质人才。要尽量避免一直走通过产品数量进行扩张的道路,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各类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要着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品牌的建设力度。今后的方向是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升级,更加深入地推动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在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对能够对外资产生吸收作用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进行优化,扩大外资吸收途径,同时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的进一步合理化,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产生恶意并购和垄断并购的现象,以确保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对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方式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的政策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引资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兴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彻底摒弃原来的建厂房、盖车间的传统意识,重点关注与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要放低外资进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要对境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尽可能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变化。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投资

为了开创新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外投资,国家和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具备了相关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加强政府对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当然,一切都要在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束缚下进行。企业也要着重于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跨地区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自觉对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进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建设和关注相对比较落后,而目前,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企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展开跨国经营所需的各项要求。国家要对各种类型的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和境外业务的公司给予大力扶持,加速建设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给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我国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大型跨国公司的形成。

不仅要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将对外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跨国并购的开展,提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树立企业自身国际化品牌和路线。二要开展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机制以保证经济的快速良好运作。三要对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开展力度,释放国内生产力,带动产品的出口和加工,促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走出去”。四要对外间接投资,逐步形成不以国家为主的投资格局,而是通过投资公司的方式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实行间接投资。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自主创新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自主创新的进展。从当今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来看,创新活动的发源地仍是所占比例不多的发达国家,一些核心产业即技术呈现密集状态的产业也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是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技术吸收内化应用到其他产品和行业中,完成对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想要实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研发资源,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将“中国制造”尽早转变成“中国创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今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阶段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兴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外国经济体制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本国公司走出去和外国跨国企业引进来。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主张也要有新的观念,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健全贸易预警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加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才,刘荣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11-29

2.孔令龙.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篇6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各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正实施会计审计,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对其进行审计,加强企业财务收入与支出相关数据的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也能进行了解掌握,并对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利用相关信息,有效的控制企业经济发生风险。因此,本文研究的课题,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状态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利用会计审计能够有效地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并制定出财务报表和会计账簿,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财务资料对其极性审核,确保企业财务收入情况与支出情况符合资料中的数据,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掌控财务情况,保证企业资金流入安全,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依据。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入程度较大,在管理中利用会计审计相关手段,可使企业领导对财务情况有效地掌握,对与企业的发展状态一目了然。利用会计审计科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技术水平,使企业能够更快地推动财务管理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利用会计审计能够促进企业者能够及时地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企业经济漏洞,并在相对应的时间范畴内,提出有效的方针与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对其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加强企业运用经济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在进行会计审计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可通过其进行对财务监督,做出财务报表面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审核,促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对工作人员进行落实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

为了使企业财务部门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工作,企业管管理者利用会计审计加强财务财务管理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审核。同时,一旦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在制度上发生一定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对财务管理部门制度进行相关的制度改革,促使企业管理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使企业的经济能够快速的发展。此外,利用会计审计能够提高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的改革,促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进度与审计,管理者可通过经济相关数据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改革,有效地控制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

二、完善会计审计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一)加强企业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

虽然企业能够利用会计审计工作,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并对企业经济掌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大部门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缺乏对会计审计融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认识,导致会计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得不到重视,使其在财务管理中的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企业领导者应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其融入财务管理中,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条件,确保会计审计在企业中得以发挥全部的优势,促使企业快速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在企业的管理中,只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情况,并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利用会计审计对内部经济情况进行良好的审计。在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内容上,企业根据现代化分经济发展对各部门实施经济制度改革。第一,利用会计审计对企业内部进行经济控制,对财产流入情况以表格形式反馈到企业者手中,根据经济数据制定企业内部管理目标,能够有效控制内部经济情况。第二,在会计部门领导体系中,部门人员必须遵守企业相关制度,不得私自离岗,确保财务管理在审计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问题,及时地沟通交流,确保各个部门的经济适用,也避免会计对企业财产出现造假账情况。第三,建设控制企业内部经济体系,促进管理者对各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明确企业发展的情况,并加强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与监督。

(三)提高财务部门的会计审计专业能力

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可利用会计审计对企业财务进行统计,完成财务报表,企业管理者可通过报表中的财务数据信息对其内部进行审核,确保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再利用会计审计专业技术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使用计算机提高审计财务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提高财务工作人员运用会计审计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使会计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展现。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并实施完善会计审计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加强企业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财务部门的会计审计专业能力。望此次研究能够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武衡.会计审计对工程财务管理的促进意义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23):12.

篇7

关键词:经济法;民营企业;理论指导;投资准入;民营企业融资制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64

1经济法理论指导对民用企业的作用

经济法首先需要对民营企业有详尽的理论指导,让许多新型民营企业家脱离老经验,老传统,老套路的束缚。我国建国时间短,历史深远悠久,不少企业家将经验至上,法律次之。这种观点并不适合现代的法制中国。经济法的上层建筑问题之一就是调整人们的旧思想,将法律之上,依法治理企业,合法管理企业,摒弃靠硬关系和无奸不商等错误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衰退,计划经济逐渐失去活力的夹缝中生存起来的,对自我信心不足,对法律认识不清。尤其在高新产业方面,法律中确有规范不妥当的地方。经济法对民营企业的理论指导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民营企业门类出发,到民营企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到各个领域方面的准入,工作,监管,审查等各个问题应提出更好、更有效的指导。

提高民营企业家,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民营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将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不但是经济法的任务,也是我国整体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2经济法对民营企业投资准入的作用

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法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中,浅显经验可以借鉴国外,深层次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尝试,可以说有一部分为摸石头过河。民营企业投资准入问题是经济法争议的重要焦点。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重大工程是政府牵头干,国营企业在后,民营企业是第三顺位。这使得民营企业在投资准入问题上处于先天弊端,只能做经济的参与者。

我国采用的BOT模式是对经济法中政府、国有企业放权的重大改观,使民营企业的从事领域更广,具体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但这还远远不够,民营企业若想真正提高竞争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化,应参与到更多有关基础设施,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中来。很多民营企业拥有优秀的技术,高端的人才,能更好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国人民造福。“鸟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鸟巢”设计合理,造型精良,融合自然元素与人类艺术结晶。

综上所述,放宽市场准入,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信力,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事业的重要布局要求。当然,这里的放宽是有条件的放宽,管松结合是关键,需要不断的考察,实验,和优秀的理论作指导,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经济法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作用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倒,相比之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成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有好想法,高技术,无奈囊中羞涩,奔波为了融资。经济法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起着必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需要经济法的进一步规范来扩大融资手段,改良融资方式。遇到法律模糊区,大企业往往利用优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指导和关系,打压中小民营企业。因此,法律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手段问题应更加深化研究,细化研究。保障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手段不够充分,体系不够完善,结构与模式过于单一。宪法中有明确规定,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如果国有企业的资产被侵犯,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相关条款加以保护,然而若民营企业的资金遭到侵犯,则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和其中的《物权法》加以保护,这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保障问题难免存在争议。

政府的多度监管是造成经济法对民营企业资金的保障问题障碍的原因之一。拿多起煤矿事件为例,煤矿老板不舍得花巨额资金投入安全设备,使得煤矿事故频发。煤矿老板担心煤矿被政府叫停的心理也是存在的。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度干预,造成民营企业对政府不信任和对政府盲目崇拜,对法律的不信任。政府应建立诚信制度,对诚信企业放松监管,重点抓那些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和有重大责任的企业,依法办事,依法处理工作。

经济法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作用的大小,是否系统,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入深水区改革后的重大难题解读。民营企业在经济法的保护下茁壮成长是不争的事实,民营企业在接下来的经济体制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企业在被不断完善的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实力,加入到更大的国计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中来。将保护与自身相结合,不断完善经济法关于民营企业方面的问题,让民营企业与经济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篇8

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

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特点在于强调市场自发调节,尽可能排除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机制的全面运行也确确实实空前地调动了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与资本,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些困厄与危机,是并非由“看不见的手”可以回春的恶疾。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运用不同的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次次缓解矛盾或“化凶为吉”,在他们看来,首先是得力于“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虽然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它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最佳功能发挥所依赖的市场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法实现。

现代制度经济学家霍奇逊也曾经指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在市场作用的合理限度以外必须要有政府的作用。

二、政府对市场的作用——有时好,有时坏,有时不好不坏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者说,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少一点好、还是多一点好?这一直是市场经济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

关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致施米特的信中所指出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

(一)它可以沿着经济发展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经济发展比较快些;

(二)它可以沿着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就会倒退甚至崩溃;

(三)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国家权力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所以恩格斯又说:“一切政府甚至是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本国状况所产生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来执行;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

在这里,恩格斯对于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所作的精辟论述,表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一原理。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谈政府的作用,并不能只满足于这一原理,我们必须越来越多地使政府成为经济基础的内生因素而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总是要运用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其目的。

三、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扮演的角色——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市场经济,毋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抑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以市场机制作为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那就是,由企业充当经济活动的主体,根据市场的供求,合理地组织生产和营销,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赢得最大利润。经济权力,特别是投资决策权,是掌握在企业而不是在政府手中;而政府作为“政治实体”,因其行为所遵循的多是“非经济原则”,本身并不适宜于掌握投资和营运资本。因此,凡属按经济原则经营的经济事业,均交给企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当然是私人企业)去经营,政府不要干预。总之,政府依靠自己的财政力量及各种政策,努力建造一个良好的可供千万家企业充分表演其才能的经济大舞台。宏观经济学习惯于把市场的活动譬喻为球赛,企业是运动员,政府是裁判,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否则一定会导致混乱。

中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其本身却不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虽然较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是,它不是万能的,市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经营者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本位,按照自己的意志依照商品价格的升降从事经营活动,自由放任,会导致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又由于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竞争过程中会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特别是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或控制支配市场的优势,对社会财富进行不公平的剥夺,使许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不公平。然而,市场经济的缺陷,其机制自身无法克服;受自身经济利益驱使的经营者也不可能以自觉的行为来补救。为克服和补救市场经济的缺陷,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就要靠国家有意识地运用政策和法律进行引导。因此,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是必然的,不可缺少的。

E•S•萨瓦斯有一句名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划桨”。的确,多掌舵少划桨的政府才是力量更加强大、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因为,说到底,那些为航船掌舵的人对目的地影响的力量远比那些划桨的人要大得多。

掌舵只是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其含意是表明了政府的控制能力。因此,政府行为的方式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调控社会、调控市场的问题。当然,正如掌舵人与划桨人的关系一样,政府对社会、市场的调控,是方向上的调控,其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使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凡是市场能办的,政府就不去办,凡是能由社会做的,就让社会去做。然而,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必须在自身财政能力所允可的范围内履行一些经济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些职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运用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尽可能防止过大、过频的波动;

(2)举办基础设施工程及公用事业,创立一个有效、有利的投资环境;

(3)确立各种经济立法及法规,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和正常秩序;

(4)实施产业政策,指导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5)运用收入政策及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及安定。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大舞台的设计师和建筑者,但不是演员,演员是企业;政府是球赛中的裁判和巡边员,但不是运动员,运动员是企业。切忌“越俎代庖”。

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共识,更是决心

(一)需要澄清的几种模糊认识

1.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放权,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并不意味着权力的消失,而是意味着部分权力的转移。政府放权过程不是单纯地下放政府权力和实行政企分开,而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体现出权力要集中,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权;另一方面,权力要下放。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的程度与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的程度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想停止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就必须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生活的调控能力,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失控混乱。政府下放的只是部分权力,是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弄清这一点,有助于吸取我国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加速我国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2.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和社会权力的强化并不必然地意味着政府权力的弱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众所周知,在经济体系中政府权力范围的广泛程度和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程度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抽象地、笼统地谈权力的强弱就混淆了这种区别。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要把政府权力在经济体系中的使用限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时,根据权力有限的原则,正如加里•沃塞曼所论述的:“权力有限的政府原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要受被管理者的权力和自由所限制。这一原则基于立府的根本思想:人们把宪法列举的权力和职责授予政府,同时把其余的权力留给自己。这项政府协定意味着政府的行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而法律是得到被管理者的同意(虽然是间接的)而批准的。”因此,在经济体系中,对政府权力需要限制的是权力使用的范围,而不是范围内政府行使权力的有效性。在政府权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政府应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

3.政府在经济体系中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发展变化,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具有客观性。经济发展阶段上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有较大的关联,一般地,在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比较突出,因为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组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才能完成。而在市场发展较成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就有所下降,市场作用变的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重新选择经济运行机制,采取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就成为必要。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有效发挥我国政府作用的关键。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也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显得滞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仍然存在。一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改革尽管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触及到各个层面,攻克了不少难关,但仍然处于攻坚阶段,旧体制要从根本上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早在1993年就已经确定,这项工作也一直在做,但目前国有企业离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很远,部分地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甚至出现走形变样的情况。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仍处于滞后状态,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深层问题,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前没有暴露或不甚明显的问题,现在日益突出。比如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且不能很好解决,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相关体制未能理顺。实践表明,要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必须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等等。三是改革在各个领域的进展不平衡。囿于利益关系和配套条件等诸多原因,既定的改革有的进展缓慢,有的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的深层次改革尚未破题。总的来说,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四是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展和发展格局的变化,给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提出了亟待解决又难以解决的新课题。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后过渡期,经济管理必须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这对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强和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篇9

 

工业发展是对升级版精益模式的科技化表达,升级处主要在于过程稳定性、高度定制和快速响应。工业无论在哪一种生产模式中都是好的工具,起到基础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中国是世界生产的大工厂,工业加工制作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能力创新,对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的制作水平和工艺水平。

 

一、工业发展理念

 

(一)我国工业发展历程

 

1979年,我国工业发展在改革开放过后,我国的工业发展就一直在保持着迅速增长的模式,工业化是对生产用具和生产形式的基本变革,是工业发展的驱动力当中最有变更作用的改革。可以用工业化模式作为唯一指标对所有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进行论述价。

 

(二)工业发展的“驱动力”

 

工业的发展在于各方面的推动,不仅仅是时代的推动。在互联网、人才、创新及能源等几个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实物的资源,更重要的还有无形的思想和技术。

 

二、工业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分析

 

(一)引领经济体制的改进

 

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目的,是夯实和改善公有制经济,增强我国现有经济的掌控力、有效力、促进力,施展我国有经济的主要作用;就工业发展的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工业发展得投入掌握力度,在工业中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在调节和整顿环节当中,通过激励非国家企业合并和掌握股票、参股等多方面的模式,投入国家企业的整合、创造、革新,再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国民经济发展也逐渐融入工业,最后来形成工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新形式。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研究,应该着重在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值、区域经济总产值以及经济税收收入这几个方面去体现,从解析工业发展和经济迅猛增长的类似方面来说,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增长值来表现,讨论发现工业增长值在这几年以来在加快上升,这就指示着经济的增长中有很大的作用是工业的发展。

 

(三)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

 

工业发展市场经济体逐渐具体,加快推进到全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研究考察,通用工业设备制造业、印刷制造业、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木材的工业加工及竹、草制造工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额比上一年增加了一个单位,相对应的工业增长值也在上升变动,说明这些行业在随着工业领域的扩大而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变化。另外工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不用花更多时间在繁琐并且重复的工作上,可以另外投身更多的事情当中去,工业的发展还能让更多的产品得到更好的质量和保障。

 

三、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分析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拉动效应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管理制度的改善,积极的推动政治方面的制度整顿,快速合理改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逐渐地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业发展更加顺应经济基调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效益。我国要在工业发展中拉动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机制模式,用以提升工业发展的目标竞争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度,对现有工业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进行合理梳理,改善经济要求和工业发展下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在工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提供法律依据,以提升拉动经济的效应。

 

(二)加快工业结构升级

 

工业发展利用本身自主创新优势,将高品质的渗入和改造之前不成熟的工业,可以更有效的提升不成熟工业的高技术品质和质量,推动不成熟工业的技术升级和更新。积极加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环境保护国家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业制造”的今天,工业加工制作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能力创新对提高我国产业整体的制作水平和工艺水平,从而确立“中国制造”的高技术质量和高品质地位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互利共赢,促进外贸,扩大内需,才能加快工业发展的结构升级。

 

(三)优化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不太平衡,在我国西南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继续扩展基础化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传递。加大整顿改造制作工业的力度,夯实重要产业,积极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励和引导工业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分配调理和创新工业发展。

 

四、结论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少不了工业发展带来的作用,工业发展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正在进行着对未来的展望,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更重大的影响。

篇10

企业在从事国际营销时,需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要了解政治环境带来的风险和阻力,主要是东道国政府采用政治干预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分析目标市场有哪些贸易政策及与国际商务活动有关的经济政策,从而正确地选择没有政治风险或政治风险较小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或者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开或减少政治风险的发生,使国际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常见的政治风险有:

一、没收和征用

没收是指东道国政府无偿接管外国企业;征用是指东道国政府以某种补偿形式接管外商企业。这两种形式都是剥夺外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没收和征用的原因主要是某种产业对东道国国防、国家、国家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为了国家利益,这种产业不能再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东道国政府没收和征用外商企业时是伴有强烈的民族情绪的。

二、国有化

国有化可看作是渐进的征用,它是通过控制和限制逐步削弱外国企业所有权的一个过程。没收和征用中,企业所有权在较短时间内从外商手中转移到东道国手中;通过国有化方式转移外商企业所有权往往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国有化的手段主要有:1、通过股份的扩大把所有权逐步转移到国家政府手中;2、提升大批东道主公民到较高较重要的管理位置上;3、逐步扩大产品国有化的比例,减少进口组装。

从东道主来说,国有化要优于没收和征用,其原因是:1、可以避免因征用而造成在国际上的窘境,有助于保持东道国较好的政治环境气氛;2、与征用不同,国有化不会影响东道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信贷资信等级;3、东国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被征用的外商企业;4、东道国可以对企业有充分的控制,并可发现外商企业经营中的真实情况,从而采取措施督促他们改进。

三、外汇控制

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在外汇管制下,出口商必须把他们出口所得到的外汇收人按官定汇率卖给外汇管制机关,进口商也必须在外汇管制机关按官方汇价申请购买外汇,外汇控制在两个方面影响外商企业:一方面,外商企业在东道国所获得的利润和资本不能随意出境,能汇出的部分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百分比内;另一方面,国际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等物资的进口,由于受外汇控制,有时也会受到限制。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贸易赤字严重、外汇短缺,更加强了外汇管制,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赤字,但长期来看,则对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后果。

四、进口限制

东道国对原材料、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实施进口限制,迫使外商更多地购买东道国的供应品,从而为本地工业创造市场,这种进口限制会影响外商企业的商务活动。因为,一般在实施进口限制的初期,东道国当地零部件质量差,这会影响到外商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另外,如果东道国当地的原材料供应短缺,那么外商企业就可能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原材料,从而也会影响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

五、市场控制

东道国政府有时也采用控制手段阻止外商企业在某些市场上的竞争。例如,一些国家不允许外商涉足批发、零售业,或规定某些商品不允许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

六、税收控制

东道国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来控制外商企业的活动。减税或免税会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而增加税收,则会影响外资的投人,限制外商企业的活动。比如,美国、瑞士和日本进口酒精饮料的消费税都大于本国同类商品;又如,法国曾对引擎5马力的汽车每年征收养路税12.15美元,而对引擎16马力的汽车每年则征收30美元的养路税,当时法国生产的最大型汽车为12马力,可见这种较高的养路税实际是对进口汽车征收的。

七、劳工限制

许多国家政府对外商企业雇佣本国劳工都有法律规定,以维护劳工的权益。而劳工组织在维护劳工自身利益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外商企业在东道国开展商务活动时,也会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工问题,例如:外商企业解雇当地劳工受到处罚,等等。

分析国外市场的经济环境要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分析已形成的现存经济状况,从而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制定近期策略,又要分析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动情况,以制定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构成国外市场经济环境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经济制度

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是如果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及资源分配的方法上来划分,经济制度又可划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同的经济制度对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由于市场所呈现的特点不同,企业进人市场所面临的障碍、开展商务活动所受到的约束和限制都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市场,屏障较少,企业进人市场比较容易,开展商务活动的自由度较高。但是,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东道国通过计划调节控制着市场,企业要进人这种市场要越过许多屏障,投资领域、经营范围有各种限制,企业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等的制定都必须适应所在国家的计划及政策规定,相应的竟争就不是非常激烈。

二、经济结构类型及其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是从国民经济布局以及资源、生产、消费结构状况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同时,一定的经济结构也表示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环境。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自给自足经济。这种经济结构类型是一种封闭型的经济,农业国是其典型形态。2、原料输出型。属这种经济结构类型的国家拥有一种或数种数量富足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建立在出口原料的基础上。3、新兴工业化经济。这些国家或地区一般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体系也比较完备。4、发达国家经济。这些国家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国民经济体系发达完善,科技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以上四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市场成熟、完善,竟争也激烈。在消费品方面,中高档消费品、民族工艺品、优质食品、体育用品具有广阔前途的市场。企业要进人这类国家的市场,制定产品策略要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和特色;品质竞争优于价格竞争;渠道策略中要选择良好的中间商帮助把产品引人市场;促销策略中要大量选用广告和营业推广。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市场不完善,但有的潜力很大,而且竞争也不太激烈。商品要突出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中低档的家用电器、食品等有广阔的市场。

三、经济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的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等设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数量越充分,质量越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就会越顺利。

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对风险的抗拒主要有两大策略。一个是创新,即创造性的经营思想、经营手段、经营方法。另一个是企业要有足够的储备资金作为抵御风险的后盾。比尔·盖茨说过,风险来了怎么办,那就是银行里必须有足够的钱。因此微软每年都保证有60亿美元的储备金。这样,即使主产品出现滞销也有一个喘息转向的机会,不致于马上。另有一些常用的规避策略,分别是:

一、业务调整策略

(一)业务活动的选择

业务活动调整是一种规避国家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外商企业在投资区位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把业务活动转向那些易于被东道国接受的行业。例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秘鲁的子公司被收买后,就转向易被当地政府接受的旅馆业,建造了一座“喜来登”酒店。

投资风险和资本回收率是外国公司选择业务经营方向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引导外国投资流向那些看起来极不易受到当地政府控制或政治风险侵蚀的行业。根据这些标准分析,公共事业部门受东道国征收和控制的风险程度最高,只有中间性生产行业的风险度较低。因为,它既从当地企业购买产品,又向当地企业出售产品,使供应商和买主充当了反对实行控制政策的缓冲器。

(二)经营地点的选择

经营地点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区位设置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场所。外商企业在实施区位战略时,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竟争的单位,以积蓄对抗母国和东道国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生产的不同阶段,在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生产网络,以增强公司的防御能力。这是因为,前者使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两个企业在国际上直接竞争,在其中任何一个企业遭受东道国控制政策影响后,都会为另一公司的出口带来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国家控制政策的实施。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商标、营销和管理技术等,它们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外商企业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可以增强对它们的控制,提高与东道国讨价还价的能力。

(三)营销与市场的控制

利用外来投资的销售渠道扩大本国产品出口是东道国引进外资的一项重要目标。如:外国投资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或建立无懈可击的市场阵地,则东道国对生产实施控制引起的费用增加,决不会超过营销组织在其它地方所取得的收益。再者,跨国公司对主要销售市场的控制,可以缓解和削弱东道国的限制。

二、直接对抗策略

这种策略是外商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和经营管理中的经验,直接对抗国家控制行为的策略,它通常包括法律防御策略、影响政府决策策略、“鹅蚌相争”策略和拒绝参与策略等等。

(一)法律防御策略

法律防御策略是外商企业利用法律规定对国家控制行为提出质询,以维护本公司在当地的利益。这种根据法律规定作出的可以是在东道国,也可以在母国进行。

(二)影响政府决策策略

估量外商公司的抗衡力量,必须包括其通过直接行动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官方的可能性。在一个充满政治的世界上,如果经营企业找不到某些依靠力量去施加影响,那将是不正常的。

(三)“鹅蚌相争”策略

如果外国公司经营特征允许选择为数众多的所在地,那么它就可以凭借随行就市的竞争机制,利用这一策略挑起不同国家间的竞争。这样一来,那些竞争最弱的国家将会增加免税期、担保红利汇出和提供其它优惠条件等,以便从别国争来投资。

(四)拒绝参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