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生物教学 多媒体 优点 不足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89-02
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非常简单、分布广泛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它贯穿到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及各临床课,广泛运用在医疗专业、医学检验、预防医学、妇幼保健等各行各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系统性不强、记忆难、通过传统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口头讲解、黑板上画图、挂图、放幻灯片等综合措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失望、厌倦情绪。
于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与多媒体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厌烦、失望的情绪有了彻底的改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方便
1.1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集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学过程,能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按原始结构与颜色直接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趣味性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认识与学习任何一个物体,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亲眼见到为条件。对于看不到的物体,很难形成准确的、系统的认识。
以微生物形态结构为例,利用计算机、显微镜等设备扫描微生物的真实照片把它放入我们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这样把微生物的实际结构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各种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于深化记忆。
1.2 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微生物学的内容繁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利用板书和画图、挂图进行讲解,但学生仍然得不到直接的认识、不能形成连续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获取的信息量还是非常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导致一种师生双方都不满意的不良局面,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画图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无边无际的理论大海中救出来。教师用节省的时间可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查阅较多本学科相关知识、举更多的例子、更好突出教学重点、更加讲透教学难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总结归纳,极大提高教学效率,明显的增加教学信息量,更能满足学生对本专业的求知欲。
1.3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知识共享的加深及扩大,利用英特网可搜集本专业的教学课件、图像、Flax动画等,并适当地利用到自己的课件中去,系统化课程内容,更加完善教学课件,进一步强化课件的效果,使本专业教学质量有了很高的提升。
还可适当引入微生物学在检查、治疗、预防及生物工程方面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成果,提高自己业务综合水平的同时提高本专业对学生的说服力,有效地证实学习本专业意义重要性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
2 微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直接体会,与同行们交流经验,跟各班级学生中大量征求意见,虽然多媒体的应用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这主要在遵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学生的反应性、整个课堂气氛等方面考虑,个别教师用教学课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一进教室打开power point页,就像放电影似的放完或下课才起立,基本上顾不上学生的反应性,也就不能有效 组织课堂纪律,出现“老师放电影,学生在睡懒觉”的不良结局。
课堂教学始终要遵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教师要靠自己的活动性有效吸引学生、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微生物多媒体课件仅是教学的辅助软件,它只能在特定环境条件、教师的正确的操纵下,才能发挥它的优越性,绝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完全代替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它仅仅是一个教学手段而不是万能的操纵机器。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活动,是灵活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生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很难预料的,而根据课程内容已经设计好的教学软件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在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认清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各位同行们要避免对多媒体的过多的依赖,始终能够坚持跟学生的双向交流,组织好课堂纪律,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反应性。
2.2 课件内容简便易懂、突出重点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件上的文学材料繁多,有些课件上的文学与教科书完全相似。过多的文字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之间的关系,学生没时间思考、分析及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的课件主要以现新课件下载为主,文字、动画、图片、声响太多,学生很难认清乐点与难点,很难从中吸取必要的知识,易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注意力的分散及思维的解散(解体)。
2.3 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要适当地结合。
微生物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出现教师讲课速度、多媒体放映速度过快、内容多、难消化、难记忆的情况。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几乎没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时间分析、没空间思维问题,最终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与难点,课程内容理解不透。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组建一个多媒体、口述,板书、互相讨论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案,根据课程内容、课程进度、学生对课程难度的反应性、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正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平等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样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准确选择应用课件的时限、时机与方法
篇2
[关键词] 专升本教育;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科研人才。[1]由于专升本教育对象有的从事过医学工作,有的尚未参加工作,但均经过专科培养,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仅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难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专升本教育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应以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本文根据专升本教学特点,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
1 针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重点突出,体现微生物学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个微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总论的理解。如果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学得扎实,各论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少讲或自学。针对微生物学科特点,专升本学生虽然经过专科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一些知识在专科时没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给予阐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要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教学深度,适当补充新知识,以拓展教学广度。
2 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2.1 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问题的深度、难度适中,使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确保了PBL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这一章时,提出如下问题:临床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与哪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如何?其致病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如何?怎样进行病原学鉴别诊断?在肠道感染细菌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见病――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区别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学生对原先繁杂、无条理性的微生物学性状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以便于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腹泻患者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进一步引出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3]。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重点讲授
针对事先留下的问题,采用“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老师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对各种化脓性细菌,老师最后通过列表比较各种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强化记忆。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也受到一些启发,既增长了临床知识,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相长。
3 PBL教学法的效果与评价
3.1 成绩比较
我们在2004~2007级专升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200名学生,将其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其中2004级和2005级共100名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法,2006级及2007级共100名采用PBL教学法。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增高趋势。
3.2 学生意见反馈
由教研室统一制作学生意见反馈调查表,每学年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进行统计。通过对两届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统计,28.2%的学生认为适应传统教学法,70.7%学生认同PBL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这两年对专升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专升本教育不应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教学应与普通本科、专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认识到专升本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从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和体现其继续教育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微生物学学科特点,采用适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成为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戎华刚.“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远,杨远,等.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1-92.
篇3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222-02
Abstract:Aquatic 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for aquaculture major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aquaculture and the demands. We hope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Aquatic microbiology; Teaching method; Reform
水a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理论与水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水产微生物学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点多,与众多学科交叉,是未来进行科研、生产实践等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和人工调控方法,以挖掘、改善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为水产(淡水、海水)养殖、水族科学服务。学习这门课程对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极有帮助,同时对学生了解生产、开展实验室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3]。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产量和质量,加快水产业发展。笔者针对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探讨“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有12年。对于一门生命科学而言,12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的更新、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与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存在交叉学科内容,应该避开重复,同时也要突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出以下的调整:(1)在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中,除了讲述微生物及分类地位、主要特性、作用等,还着重讲解微生物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敌、友关系),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有利、有害方面),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2)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系统地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工培养及致病性,随后,把水产动物中的病原微生物章节提到这里讲解,主要讲在水产中的已经发现的细菌、真菌、病毒案例,归纳有益、有害菌群,如何加以利用、控制等,做到不仅仅空泛地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讲述中,通过水产业中的模式细菌为例进行讲解,如链球菌,以危害鱼的海豚链球菌为例,在培养基上的形状、染色后的形状加以讲解,强化记忆;在细菌结构方面的讲解中,突出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之间的结构区别(例如细胞膜LPS,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琐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例证、知识点的比较串成葡萄串的形式进行讲解,容易被同学接受,强化记忆。(3)微生物的分类是这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是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讲解中除了教授书本上内容外,也要结合现在技术发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增加实战经验。(4)交叉学科重叠内容相对简化讲解:如“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与“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相关内容重叠,“免疫学基础”也会与鱼类免疫学有内容重叠,因而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因而可以相对简化讲解,但是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不到重复,又能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相关的学习内容[4]。(5)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6)水产品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讲解中要配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病害图片,并且在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中要介绍,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水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肉眼很难看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易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及影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5]。(1)借助显微镜下的实际图片、模式图讲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解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借助显微镜下染色照片以及模式图讲解,将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同学容易掌握、记忆。(2)借助音像资料讲解一些难懂的过程及生理状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先用音像制品给同学介绍,同学有了宏观的概念,在讲解及实验操作中,就会简单明了;在讲解真菌的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的形态及功能时,也借助音像制品,学生的理解就会从抽象转为具体,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牢。(3)借助实际生产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水产病原微生物时,可以展示在水产养殖中真实发生的病鱼图片、解剖图片,让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记忆;继而讲解微生物与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关系等,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在生产中的技术运用。
3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通过:(1)讨论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设置几个与水产微生物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进行文献查阅、讨论,完成PPT制作,然后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等手段,深化学生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都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等与学生随时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外书籍、网站图片和视频等制作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建设了微生物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大量图、表、视频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网络化,并使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3)利用E-mail、QQ、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群,为学生提供空间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6-7]。
4 结语
微生物W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来讲述微观发生的事件,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曹海鹏,何珊,吕利群.我国水产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8-11349,11351.
[2] 孙际佳,杨慧荣,刘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
[3] 郑兰兰,刘变枝,高春生.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192):224.
[4]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0-31.
篇4
1信息提取型障碍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些信息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问题本身,是指通过读题和审题所获得的关于问题的条件和目标等信息,一般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语言指令等;二是来自大脑的长时记忆,指的是学过的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性知识.根据信息的来源不同又分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障碍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障碍两类.
1.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障碍
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情境中所呈现的信息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是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一步,有效信息提取的越多,就越有利于提出问题.学生在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会出现两种障碍.
1.1.1不能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
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受到注意的支配,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的.所谓注意就是通过感觉、己储存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效信息的积极加工,既包括有意识加工,也包括无意识加工[l].在提出问题时,学生首先要注意题目呈现的刺激(即题目所给的信息).由于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具有较高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容易接受外部刺激,使外部信息进入到自己的信息加工系统,并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但由于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大量的刺激由于时间的限制来不及进行进一步加工就被消退掉,所以在进行口语报告测试中,有些学生虽然将有些语句读出声音来,也会表示自己并未看到这句话,这就说明这句话中的信息在感觉登记之后没有被加工,就被消退了,造成信息提取的障碍.
另外,学生的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受到动机和预期、兴趣、学生状态、信息形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会根据进行学习活动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材料形式对其的影响和学习目标来进行信息的选择,一部分信息由于与学生预期不符合而没有受到注意,也会造成信息的消退,从而出现信息提取型障碍.
1. 1. 2主观修改题目信息
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受到负迁移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学生经常在特定的环境下接受某种特定的刺激,当再次接受这种刺激时,就会立即联想起这种环境,这就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情境不同.造成对学习情境的主观臆断和修改.
1. 2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障碍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能否顺利的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效信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信息的记忆痕迹强度,二是提示线索与该信息的联系状态.在提出问题过程中,那些记得牢(记忆痕迹强度大)的内容能够自动地被提取出来,但那些记得不太牢固的内容则回忆常常出现困难.信息贮存时的编码方式对信息的提取有重要影响,提取的线索与信息贮存时的编码方式越接近,信息的提取就越容易.学生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会出现两种障碍:
1.2.1不能建立联想
学生提出问题时,需要从己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与学习情境提供的信息建立联系.而提取这些信息取决于学生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是如何组织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根据知识自身的关系特点和自己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组织起来的具有内部规律的结构体系,认知结构内各知识之间结构系统化程度越高、关系清晰紧密,知识就越容易被提取.有些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时,往往并未完全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导致知识在长时记忆中是以零散的、无联系的形式存在的,学习情境中的信息虽然能够为学习者进行提示,但学习者不能依照知识之间的联系联想到己有的知识,这就导致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障碍.
1.2.2随机联想
这种障碍的出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认知结构不良,造成知识之间关系不明确,但学生的回忆方式可能是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随机进行的,并未以学习情境中的信息为线索进行联想,而是以其他方式进行提取,如通过最近学习了什么知识进行联想、通过上一题的结论进行联想,所以学生在进行联想中不能说明自己是如何进行联想的,所提取的信息与需要的信息无关,造成长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障碍.
2信息编码型障碍
学习中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被称为信息的编码,信息的编码方式决定了信息是否得以保持、能够被学习者所理解、能否进入长时记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贮存等.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如此,如果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当,编码的水平不足,都会造成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信息编码型障碍.
2. 1不能将文字与图片对应观察
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从格式塔理论进行分析,学生在知觉材料时,能够将材料中部分内容作为整体进行分析,但这种整体性只能对于连续的、邻近的内容作为整体,而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在位置上既不邻近也不连续,而是内容含义上呈现出相似性,学生对于将这种特点的信息当作整体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内容含以上的相似性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才能被学生判断出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观察与理解对于这种相似性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影响.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信息编码的方式之一就是能将信息进行形式的转换,而学习材料中提供的图片与文字信息相匹配,就是文字信息转换成图片信息的结果,可见学生接受一种形式的信息时不能将其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而不能理解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2. 2对题目中关键词不理解
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与其知识水平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有关.学习者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之一是提取有关信息,替代材料中的信息或对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补充.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或观察图片时,对于其中专业术语或现象没有接触过,使得学习者在接受刺激之后,不能提取出生活中的经验和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替代或补充,导致对信息无法编码.
2. 3不能将题目分割成部分
根据格式塔理论进行分析,学习者的知觉场是由背景和图形两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并不是根据注意的需要进行变化的.这种障碍的产生说明学生只能将材料作为整体进行分析,而不能分辨出材料中图形与背景,也不能完成整体中图形与背景之间的转换,所以不能从整体材料中选择含义相同的内容或位置相近的内容作为一个图形,或选定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只能依据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再顾及其他部分,也就是不能将内容与背景进行转换.同时要想对材料分割成适当的几部分,就要求学生首先对材料进行适当的理解,对图片进行准确的观察,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有障碍或观察能力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割.
2. 4不能从材料中找出事物的特点.
2. 5不能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区别或共同点.
3迁移型障碍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等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等在形成时的影响.加涅认为迁移的一种形式是横向迁移,就是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情境中去.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也必须将知识进行迁移,如在生物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通过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推测出韭菜和韭黄虽为同一品种的植物但颜色不同的原因.这个过程就是将己经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学习情境中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迁移时会出现两种障碍:
3. 1不能推测出产生区别或共同点的影响因素
知识迁移的水平受到学生对知识本身理解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于己经学习的知识不熟悉,没有建立起知识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对于知识内涵尚不十分清楚.所以这种知识只能应用于某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当出现新的情境时,即使学生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该知识,也会因未理解知识本身的内部关系而无法进行推理.
3. 2不能正确说明推测出影响因素的依据
这种障碍的出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知识本身不理解,所以无法进行迁移造成的.所以学生只能通过自己臆断解释某知识如何应用在学习情境内,而不是通过推理进行的,故不具有逻辑性.
4语言表达型障碍
语言表达型障碍是指学生在描述问题时出现的障碍,学生在做题时一般遇到的问题都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在结构上应包括问题的指向、问题的疑项、问题的求解目标和问题求解的应答域四个基本要素,这四部分是构成问题的主要部分.另外语言表达还与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关,同时也涉及学习策略和学生对信息的编码等方面。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会出现以下几种障碍.
4. 1在题目中要求找出区别或共同点时学生所提问题与区别或共同点无关
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找出区别或共同点,但所提出的问题却与发现的区别或共同点无关,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时,注意的稳定性不够,对于学习活动的要求容易遗忘,但经过教师提示之后就能够针对区别或共同点提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对于所发现的区别和共同点不能理解,不能联系到自己己有的知识,所以不能找出影响区别或共同点的因素,就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正确的.另外有些学生在找出区别和共同点之后,认为这种区别和共同点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必要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这也就说明学生不能将从材料中获得的问题情境与己有的知识链接起来,是己有信息储存的方式决定的,同时也与信息的提取有关.
4. 2所提问题与影响因素无关
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大多没有经过推理再提出问题的经验,大多是看到区别或共同点之后就直接针对这些现象提问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没有意识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用实验研究,也没有意识推理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等.
4. 3所提问题不是疑问句式
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过问题应该是怎样表达的,而深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自己所给出的答案没有检查,也就是元认知过程出现问题,没有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意识.
5策略型障碍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策略始终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和调节,获得认知活动质量的信息,找出认知偏差,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出恰当的策略.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中时会出现两种障碍:
5. 1没有检查的意识
出现这种障碍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经过元认知策略训练,不能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学生多数把学习活动当做任务来完成,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好,不会考虑完成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5. 2不能意识到检查的方面
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旨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学生能否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需要,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从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进行了实践,旨在探讨合理、高效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建实验教学模块,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层次化,开设不同类型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组成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小实验四个层次,形成从易到难,从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再到主动探索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微生物实验课不仅是辅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渐走近科技前沿。
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接受知识阶段,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法技能的掌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分析方法的获得。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阶段,在此阶段应逐步加强综合实验和设计性试验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由以前的老师安排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设计好分组和实验流程,学生来做的状态,过渡为学生自己安排实验材料,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安排小组分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老师仅起到指导作用。通过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验挫折中受到的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创新小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阶段,学生可以依据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在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自行组队,自我选题,设计实验方案,以科研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能力。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据学生学习能力,验证性实验可安排为30%左右的学时、综合性试验20%学时、设计性试验20%学时,科学小实验30%学时,在掌握好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前提下,可逐步提高设计性试验和科学小实验的课时比例。
2.实验内容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大纲
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意课程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易到难,逐渐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相对独立而又整体完整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首先,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删除内容陈旧的实验项目,补充一些从科研成果转化来的新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再次,注重学科间有机的联系,将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与经典的实验内容相结合,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考虑将“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产酶菌的选育、培养条件优化及酶活力的测定”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又与多个学科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及时更新加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启发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启发式实验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使实验教学整体取得优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起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通过把握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全体性,使学生整体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迅速领悟知识要领,从而使全班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数据处理、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为下一个类型实验的开展打好基础。在设计性实验当中,可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实验内容或目的,提高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实验过程的开放性与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为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2]。实验教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验室开放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教学空间以及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拓展和延伸[3]。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应用在综合性试验、设计性试验和科学小实验,老师提供学生可选的实验任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材料、设备、仪器、时间完成实验,实验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和解答。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才个性化的发展。
如“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这一设计性试验,可将其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实验内容,有“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等,有些学生还想到了“分离农药降解菌”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将实验室设备及使用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向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预约,及时向指导老师反馈实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这种启发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可要求学生按照期刊网上已发表的论文格式书写,这不仅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学习态度。
2.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实验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补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能更好的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从课前实验料的准备、实验思路的设计到进入课堂实践再到课后实验结果分析,都要力求学生自己完成,期间可加强老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课预习,准许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仪器的准备,提前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当中,激发学习热情,如“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可以让学生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对象,又如“平板菌落计数”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自己设计实验方法、步骤、预期实验结果、筹备实验器材用品及小组内成员分工,然后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老师,待老师点评后进行实验操作,能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且学生能互相监督,在操作上更加合理规范,实验结果也较理想。在课后,先让学生对实验课内容及操作方法进行总结,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不足之处让其他学生补充,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课后先查阅资料自行分析,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论证和解答。对于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在完成自己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帮助实验指导老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成绩考核方式多元化
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其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课堂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能力表现打出分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指出其他学生或老师的“错误”操作方法,以检验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牢固性;课后,根据学生实验技能整体掌握情况再给出分数,使学生注重实验内容和操作细节,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进行期末考试突击。同时,加强实验报告的规范书写,注重分析讨论的合理性。在成绩考核分配上,加大实验技能考核的比例,以避免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生出现。
四、教学实践
以上几个方面教学改革措施已初步在2010生物技术专业展开,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根据考勤记录,全勤学生占92%,缺勤2次以上学生占4%。通过期末实验技能综合测评结果来看,2010级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其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明显要扎实很多,95%的学生不仅得到了良好的实验结果,还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心得调查中,凡参加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对微生物学实验有兴趣,有80%的学生建议微生物学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和课时量;95%的学生反映在实验中动脑、动手机会的显著增多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微生物学实验使他们端正了实验课学习态度,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其学习的主动意识被调动了起来,也学会了如何思考科学问题,解决实验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五、结束语
高校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而微生物学实验,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还能让学生完整地掌握一个科学实验研究过程,学会如何着手于一个科研课题,如何系统性的安排实验步骤,解决实验问题,锻炼学生细心、耐心、严谨的对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在科研再造上有所帮助,对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工作和生活问题也大有裨益。在今后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映来逐步深化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肖永生,黄丽贞等.启发式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开展[J].职业圈,2007(16).
篇6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一)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如讲“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兴趣所至,中途突然话锋一转:“对了,请问同学们,还记得电阻的单位吗?”学生答:“欧姆。”“对,就是这个发现欧姆定律的人的名字;同学们想想,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发现欧姆定律期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一与此时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某教师在复习牛顿三大定律时,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谁的作用更大?没有牛顿第二定律行不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他们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就很困难。显然,这样的提问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三)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教师若没有给予层次性的提问,学生就可能回答不出,出现冷场现象。
(四)提问面较小,只要提问好学生,很少提问差生,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也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
(六)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等,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退。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该生说完,教师就急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接着点名另一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正确解法、标准答案全盘托出。
二、如何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提问
(一)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一般情况下,问题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拿来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例如,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参上常给出周期公式,另外与空气阻力、参照系等都有关。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同,所在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去解决问题,最终使教学难点得到肢解。
(二)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
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如一出戏开头先设置悬念,自然会引人入戏。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
5.于结课处设疑――拓展思维,启迪新知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或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三)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提出问题必须由学生来回答,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才有价值?才算是有效提问呢?
1.激发兴趣的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
有效的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方可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水平,收到以点带面、大家受益的效果。
篇7
教学内容的设置
目前,各个学校编写了不少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其中,周群英和王士芬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广大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采用,它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工科类院校的教学要求。但是,在使用的同时,各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对其中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针对各自的专业适当增加内容,比如土壤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以体现学科的优势研究领域。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两部分的关系十分重要。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工程应用,重点则是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如果对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等内容介绍过多,课程容易演变为细胞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等;而对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过程涉及过多,又容易重复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合理安排这两部分的比例。
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还应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互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课程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3门课程在如细胞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知识内容上均有一定的论述,但课程核心和重点内容各不相同。在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时,应注重强调微生物细胞、生理、遗传方面的独特性,并对这些特性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展开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单元的逻辑衔接,注重课程体系的统一性,要明确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还应紧密结合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新进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污染处理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上。教师通过对最新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解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的热情,树立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志向,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原理部分,笔者介绍了这几年比较受关注的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负荷、强毒性有机废水的新工艺,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处理系统由于污泥浓度大幅增加而带来的高效性,来强调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反馈很活跃,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课堂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应借助多媒体、网络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例,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根据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同样的信息,图像比文字容易被信息接受者所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图象优势定律”[3]。在传授以叙述性为主的知识内容时,合理使用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而信息的几何形状、色彩、字符对形象思维的建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通过展现大量生动形象的微生物照片,可以使学生容易认识和区分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印象深刻,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比较G+和G-细菌的结构时,通过对细胞图片的详细讲解可以清楚地说明二者的区别:G-细胞由胞外到胞内依次为外膜、细胞壁、周质空间及原生质膜,而G+则为细胞壁、原生质膜;同时,G-细菌的细胞壁上仅有一层很薄的肽聚糖,但脂肪层较厚,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多层肽聚糖,而脂肪却相对较少。这样,学生对G+和G-细菌细胞壁差别的认识就会十分深刻,为此后顺利开展革兰氏染色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介绍微生物代谢、遗传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合理采用示意图、动画等形式来进行讲解,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例如,在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笔者采用Flas演示了微生物遗传的经典转化实验即肺炎链双球菌感染小白鼠实验,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变为生动的画面,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事实上,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的网站上和国外优秀原版微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高质量的微生物图片、教学课件和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来加以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正日益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要注重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不断地加入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来说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教师也不能脱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已的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在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有将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最新发现的细菌鞭毛充当“纳米导线”的现象作为背景材料,展开讨论,分析了细胞鞭毛的电子传递功能在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例子在介绍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如何恰当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如,通过介绍实际工程项目———煤气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驯化过程,说明了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对于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学教学中,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尤为如此。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介绍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表明,提问、引入和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更为吸引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思考和分析等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对于理解性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些问题要引而不发,导而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和总结来深化认识。此外,还应注意到高年级本科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多门环境类课程反复涉及的章节内容或非核心知识单元,完全可以安排由学生自学来完成。例如,在讲解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时,笔者详细介绍了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生化反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所以在讲解废水微生物的脱氮原理时,采取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节省了课时,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创新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挑选和设置
篇8
【关键词】卫生微生物学;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课程[1]。对于其实验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我系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程之一。既要把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及各个公共卫生系统培养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型人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卫生微生物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改革。
传统“遵循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过程为教师讲解并示范操作,学生操作验证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课程顺利有序进行,并且能够保证学生实验高成功率,但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操作程序,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未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只是一味的模仿和验证,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国家教委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旨在对目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即验证性实验模式向设计性综合实验模式的转变[2-3]。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对学生科研能力系统性的引导和开发,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医学人才,本系在总结多年卫生微生物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专业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围绕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对本系传统卫生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良。
1 设计性综合实验总体框架的构建
设计性综合实验指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实验方法,根据导师提出的问题,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在微生物开放实验室里自主完成,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提出假设-采取手段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是设计性综合实验的主要框架,这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其训练内容层次更高、综合性与探索性更强,与科研的联系更密切。
1.1 选取实验课题
根据实验教学场所、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经费等实验条件,结合导师教学重点,联系现阶段卫生微生物中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供学生讨论和选择。学生自由分组,4~5人一组,按照自己兴趣选择题目。
1.2 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并设计方案
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实验相关文献资料,明确列出实验药品及仪器清单,细化和完善实验的操作流程,同时明确每位同学的责任和分工,预估实验结果。
1.3 准备实验材料
在导师的协作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实验过程中所需物品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耗材的高压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及无菌处理、相应试剂的配制等。仪器设备的准备和检查,确保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实验。
1.4 实施实验方案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选题的设计,方案的制定,由学生们独立、有序的完成实验,详实记录实验中的原始数据及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导师可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暗示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集体讨论来应对试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5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格式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对所得数据及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2 有关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的总体效果的评价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开展设计性综合实验是必须的。通过设计性综合实验,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促进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师生的沟通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对指导老师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外,还需要具有科研设计及科学问题分析的素养。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学生在以往未曾接触过类似训练,因此依赖性比较强,比如对于导师的依赖,对于同学的依赖等等。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对于一些微生物实验基本实验的培训。在开展实验选题之前,需要对学生们讲解一些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要求,如培养基的配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为下一步课题的开展打下基础。
4 结语
《卫生微生物学》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是对生物病原学习、研究、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程之一[1]。其设计性综合实验突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较高的挑战。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对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和周密策划和指导,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性综合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科研素养,为今后参加工作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研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朝武.卫生微生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42.
篇9
第一,回顾阐述。
回顾,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的关键性材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分析材料,领会材料的暗示性含义或言外之意,以便为阐述观点铺好路、搭好桥。阐述,即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寻找并列举出尽可能多的自己能想到的观点、能联系到的材料,并用语言准确地阐述出来,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做是想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多的思考创造的余地,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作文可能在哪些方面有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第二,共改范文。
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必须教给他们正确的修改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修改。
一要教学生修改符号。学生要学会规范地修改作文,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增、删、调、换”四种规范常用的修改符号,通过学生的修改实践,掌握修改的方法,改正发现的问题,提高修改的能力。评改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修改,用符号修改,不能过分强调书写整洁,以防约束学生的修改。
二要教学生识别文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也带来了许多不足。就作文方面而言,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混淆了文体,写出了很多“四不象”作文,给读文章的人增加了许多难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识别文体,有针对性地修改不同或相同文体的作文。
三要教会学生“挑刺”。这是指教师要教学生会看作文,能找到作文中存在的毛病,全面了解所改作文的得失,以便全面修改作文。对“病例文”进行“挑刺”,是一种综合评价的好方法。
第三,小组互改。
小组互评时,为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可先发放作文给每一位同学,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出声来。通过读,作文中疏忽的地方、不通顺的地方,就会被发现,尤其是多字、丢字、错字和句子不通顺的地方等,往往一读就会发现。待学生对例文有了了解后,教师便可让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安排布局的?中心有没有突出来?然后,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批改要求,去独自探索,写出评语,打出等级或分数,并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这样,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批改的主体,唤起了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激发并保持其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从而取长补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批改效果。
第四,改完反思。
每上完一个课时,教案后的“课后反思”一项成为每位老师每课必写的教学日志,互相听课评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我认为,作为作文修改主体的学生也要学会总结与反思,“带着思考谈反思”,并要形成习惯。修改完后,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谈论反思内容:
一谈目标。高效的课堂,其要素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先要找到落脚点和出发点――学生,即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而通过互相修改作文,学生就要思考很多问题,比如:本次作文修改目标是什么?自己的收获有多少?修改时哪些方面对自己的启迪较大?所以,修改完后通过反思学生必定会对修改的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二谈互动过程。反思互动过程的内容可以很多,比如:反思自己和小组成员在互改过程中的态度是否严肃、情感是否真挚、求知欲是否强烈、小组学习是否有效,反思修改过程中是否遵循老师的修改要求,运用了正确的修改技巧,反思修改中能否修正和保留意见等等。通过反思修改时的互动过程,来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通讯、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但由于汉语言是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以及汉语言自身复杂的特点,汉语教学的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解决的办法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采取激励措施,营造学习环境,采取正确的评价方式,取消负面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生;汉语言;问题;对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通讯、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然而, 汉语属于表意体系语言系统,不仅是单个的文字数量多,字的形体变化复杂,而且词汇量庞大,学习汉语对于汉民族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维族学生。因而,加强维族初中学生学习汉语的教学研究更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197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便提出了“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即在维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要求学中生达到“民汉兼通”。“民汉兼通”也就是少数民族学生除了学习使用本民族母语还要学习和掌握好汉语,并且达到能够随意使用任何一种语言,在生产、生活中自由沟通。政府还将汉语确定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这些积极的政策都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对推进汉语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决心。从目前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所有的少数民族学校都在使用民、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最少的每周也要开几节汉语课。虽然政府有决心,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汉语教学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畏惧心理:学习非本民族语言时,一般都会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维吾尔族语言本身的局限――词汇量匮乏(不足5万,而汉语词汇量多达50万)。特别是某些常用词的语汇量远不如汉语丰富,这给维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竖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久之,畏惧心理就自然产生。例如,学会使用汉语中的量词,就让维族中学生头痛。汉语中的量词分类细且较复杂,维语中量词基本上只用一个“个”字,不管什么东西,都说“一个”,“一个人”“一个钱”“一个驴”等等,用法也相对单纯一些。因而,对于相当多维族中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难度可想而知了。同时,因为学生个体由于常常不能达到学习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相应障碍的威胁,使得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内疚感和失败感增强而使这种恐“汉语”心理不断强化。这是影响维族中学生汉语言学习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二、交际环境的影响: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际的环境。影响维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交际环境主要有哪些?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调查发现,95%的维族学生回到家里,就不再使用汉语,多数是因为家长不会说汉语,会说汉语的家长也缺乏意识,引导孩子说汉语,还有的是怕邻居笑话子女说汉语,更有甚者,极少数家长反感子女说汉语。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校所在地,90%是维族人,社会交往的通用语是维语,这对维族学生学习汉语有决定性的影响。三是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校园内公共场合都要求用汉语交流,这对提高维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只要一到自己的圈子,基本上就不再使用汉语。比如,维族学生之间相互聊天不用汉语,教室里课间休息时谈话说事不用汉语,回到寝室就更不用汉语了。新的文化要求学习者转变原有的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在新文化环境里无法像在原有文化环境里一样活动,从而使维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下降,进而产生畏惧心理,学习效率下降。
三、负面评价的影响:负面评价指学习者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对评价场合的逃避以及对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期望。对于在校维族学生而言,负面评价主要来自外部教师、同学和考试结果等的评估所引起的伤害评价,以及自己对以往经历的消极归因,如交际无能评价和对预期结果的威胁评价,担心考试会再次失败等。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汉语学习元认知能力,对读和听中的模糊与歧义缺乏耐心,不能正确自评某些学习现象,如遗忘、高原期现象等,会导致自我否定现象的生成。教师、同学之间的不当评价与学生自我负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忍耐性、持久性,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得不到激发,就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说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靠习得,但维族学生学习汉语毕竟是学习第二种语言,必定是外在条件不足以提供能自己习得的环境下。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汉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外,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抽象说教教学或单调叙述的教学不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导因素,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比如,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个在雨中的情景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内容,情动雨中的领悟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旨。这比单纯的讲课文,效果要好的多。 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既轻松又愉快,寓文字于图画之中是情景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言语兴趣的动力之源。
2.采取激励措施,营造学习环境: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便提出了“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在维族学生中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民汉兼通”。大力营造学习汉语的大环境,校园内公共场合都要求用汉语交流,培养维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维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这对提高维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严禁进行交际无能评价和对预期结果的威胁评价。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汉语学习元认知能力,对读和听中的模糊与歧义缺乏耐心,不能正确自评某些学习现象,如遗忘、高原期现象等,会导致自我否定现象的生成,因此,激励中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忍耐性,持久性,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