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事业单位持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第68号部令,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7年起实施)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今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强化了监督职能,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我国财政部门适时性地对旧有规则进行了修订,从而能够加强财务工作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强化预算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生产与健康发展。
二、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989年前,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那时事业单位所依据的财务标准与制度,都是与行政单位的财务体制相融合的,或是以行政单位的有关标准作为依据来执行的。直到1989年1月,财政部才首次颁发了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若干规定,随后又相继颁布了诸多辅助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财管制度,由此,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与制度得到了初步构建。
1996年10月5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转年的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则一经颁布就逐步实施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践工作中来,它健全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性与规范性,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努力迈进,同时也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持久发展。但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要求。所以,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强化财务运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及时、适时地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修订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优点与特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财政体制的改革成果相辅相成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相继展开,包含有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财务核算手段与方法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逐渐趋于稳定,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各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最为全面与深刻的体现,它创新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容,充实了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促进着事业单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强化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精细性
现如今,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也被逐渐应用到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方面,这既给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财务信息是单位进行政策制定与预算管控最为主要的依据,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而新的财务规则中遵循的是大收大支综合预算管理理念,这有效完善了预算测算依据,强化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很好地反映出了决算与预算的完整性。同时新规则也加强了财务制度方面的建设,保障了财务工作规范性,实现了资产的有效合理配置,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强化了财务控制与监督。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制定会计制度提供支持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给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别提供出不同的制度供以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事业单位进一步的会计制度制定提供了支持。
四、相对旧有规则,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产生的主要变化
比较而言,新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在文字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近五十余条规定的变化,同时还增添了二十条左右的内容,概况地讲,新规则首先弥补与健全了原规则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缺陷,其次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的成果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连结起来,最后重点强调了财务控制、绩效考核以及资产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当中,一共增添了一章四条“财务监督”的内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监督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第59条对财务监督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即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第60条明确了信息公开、建立监督依据等方面内容,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经济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保障信息公开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90-02
1 前 言
最近,财政部公布了以第68号财政部令的形式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新《规则》4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专门在第十一章增设“财务监督”,对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进行了具体规定。
2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认真解决,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造成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资金的入不敷出、财务账目的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2.1 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薄弱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单位资金收付方式日益规范,收付情况能得到部分有效监管,财政监督明显加强。但也出现了一些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资金支付中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这就要求建立一系列对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监督制度,以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监督制度的建立未实现同步,只是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中暴露的问题加强监管,没形成系统的监督制度。有的单位监督制度还不是很健全,造成了监督缺位,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于没有惩罚措施,无法追究责任人责任。有的监督有关的监督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一些监督制度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监督执行力度不够,部分造成了账实不符、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
2.2 监督未能覆盖事情全过程
与私企不同,事业单位作为百分百的国有资产,其每一分钱的流动都应该为国家负责,都应该让人民监督。在中国财政税务体制越发完善的今天,政府应当有义务适当地公开纳税人的税收去向。而事业单位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一部分更应当是首当其冲的试点。财务监督是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财政,财政资金必须接受全过程的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监督应纳入财务工作流程的总体设计,并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不能仅仅是事后的检查,也不受限于对哪一个具体个案的处理,而必须融入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从资金的收入到资金的使用,资金流动到哪里,财务监督就跟到哪里,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实时、动态、全程监管。非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监督已经不能覆盖财务资金活动全过程,必须建立一套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的对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的机制,实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全覆盖。
2.3 财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事业单位内、外部财务监督部门执法不严
财务监督,不应只是审计部门,不应只是纪检部门,不应只是上级部门,更应该是媒体,是百姓。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公开财务信息方面有《会计法》、《公司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等予以规范,而对事业单位财务公开未作明确要求。对哪些单位需要公开、需要公开的项目、公开的方式没做要求,缺乏刚性制度保障和可具体操作执行的规范。这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未能接受社会大众的公开监督。而作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的部门往往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对本单位的财务监督制约作用弱化,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而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因为人手不够等原因无法对数量众多的事业单位的一些不法行为实施充分全面监督,打击力度不够,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惩罚措施,没有起到监督部门应有的“财务警察”的作用。
3 新《规则》增设“财务监督”一章中的主要内容
新《规则》专门在第十一章中新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是新《规则》中最大的亮点,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3.1 明确了财务监督的范围
新《规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旧《规则》没有规定财务监督的范围,新《规则》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予以明确规定,将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纳入监督。监督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管理、资金收支,预算的管理和执行,也被纳入监督的内容之中。特别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大背景下,对预算的管理和执行更显得尤为重要。有的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和执行中,重执行,轻管理,为了完成预算支出进度,资金浪费现象严重。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未做到专款专用。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3.2 明确了财务监督的时间和方式
第五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1)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从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通过对事业单位各个时点的无缝隙实施监督,将财务活动全部纳入财务监督之下。事前审核把关、事中跟踪监督、事后检查稽核跟踪问效三者是统一的整体,都是财务监督的一部分,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务收支安全、高效、规范。
篇3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的几个代表性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即便是有,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将预算编制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合理。以前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再适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预算所参照的依据也已经不够合理,更有甚者会造成财力的浪费。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力、突击花钱的现象,不重视执行预算管理等事项,还有一些单位,使用增加预算的方法争取政府财力支持,但是这些资金多数不会产生合理的经济实效。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机制的全面性,在一开始的资产配置环节就遇到了诸多问题: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准不高、固定资产未纳入会计核算致使资产不切实际、资产重构、资产浪费等。在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内容,规定事业单位要参照相关的财会制度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时,缺少“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仍然继续使用“修购基金”等项目。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有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只表现为支付资金时存在的风险,根本认识不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有财务风险;还有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和财务有关的重大抉择时,仅仅依据自身主观意识和经验,在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盲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把财务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使得财务监管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和全面完整,财务决策也自然难以实现科学。
(四)?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水平急需提升。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例如:不重视《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致使财务方面的纠纷频繁出现,职业素养、法制意识都急需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存有贪污受贿、不依法办事、执法力度不大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预算管理不仅仅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更是为其他财务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依照《预算法》、新《会计制度》,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改变过去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旧理念,用好“零基预算法”,实现提升资金使用实效、优化财力资源使用的管理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等工作,把全程预算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将预算视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抵御风险的作用,此外,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好,提升管理的实效,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审计活动,实施对预算工作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全面、高效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各项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加强这些制度的高效落实,讲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并高效落实资产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
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资产这个经济支柱。所以说,怎样高效运用、管理这些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运营高效、发展长久的重要基础。因而,要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好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资产管理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化,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也要定期进行。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要将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解决好资产分配的问题。存量资产预算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可以借助存量资产分析,显示增量资产的实情。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所要购置资产的准确性,也为预算编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建立健全财务工作风险管理机制
一般来讲,财务工作的风险问题是制约或者说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众多关键原因中的一个,也可以理解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丝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所以说,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切实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工作风险预警制度,积极参照国外先进的科学手法和管理措施,本着风险控制的目的,一步步地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将财务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同时还要做好财务风险相关的应急处置准备,假设有财务风险存在或是发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力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工作不受影响,正常开展,不要陷入财务危机。比如说,成立财务风险应对基金,就是很好的措施。
(四)深化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专业水平、整体素质,都切实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中,机构改革以及工资分配机制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持续进行,这也深深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服务对象。所以说,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常用方法,时刻注意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方面,亦或是在整体素质方面。认真学习最新颁布执行的《会计制度》,从制度颁布实施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以及新制度更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本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实情,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时刻注意自己财务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学习一些专业新知识,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健全、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关于财务核算的新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着手,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篇4
一、新旧制度修订的大体概况
从章节分布上看,新制度多了一个章节,体现在第十二章“财务监督”;从字数上看,新制度多了两千多字,旧的8500多字,新制度则有11000余字;从条数上看,新制度84条,比旧制度多了24条;从称呼上看,各级各类广播事业单位旧制度简称为“事业单位”,而在新制度上则统称为“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从内容上,旧制度第五章节的“结余及其分配”修订成“结转和结余管理” [1]。
二、旧制度中财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滞后于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
1977年至今,广播电视事业的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上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深化,突出体现在资产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等方面[2]。旧制度在改革深化中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管的比较死,如:只能讲宣传任务社会效益,不能突出经济效益,间接排斥商品和市场经济;广播电视在资金筹集渠道上不能多元发展、多种经营[3];广播电视单位财务收支高度集中,利益分配单一等等都滞后与单位自身的发展,旧制度的财务运转模式难以适合新的需求。另外,广播电视单位在单位性质和业务内容等方面也发生变化,单位规模、收入来源、经费支出去向、结转结余、经济结构等都发生改变,出现了不少新的经济事项,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二)开放性与全面性略显不足
旧制度在开放性和全面性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在开放性上对不少制度里的内容规定的过细,操作性和时代感不强,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难以做到制度保持相应稳定的要求,如经费预算编制方法、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转让、开户银行等方面都有特定的规定,大大制约了财务的管理体制发展[2]。在全面性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从范围上看旧制度的范围局限在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类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未包括非政府部门主管的单位;在清算中没有把“分立”的部分考虑在内,致使清算不全面;在资产管理上,没有把“在建工程”纳入资产管理[2],导致在建的工程在决算报表上与实际的资产数字不相符,存在漏洞;在财务管理中,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没有做规定,导致一些经济业务无章可循。
(三)财务监督和监管不完善
财务监管作为国家财政监督的基础,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制度中缺乏财务监督和管理,也出现了系列的问题急需要解决。我国现行财务报销制度的内控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发票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三是财务监督,特别是在监督管理中存在不少漏洞。如以假发票报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滋生了很多腐败的现象;报销的范围越来越大,公私没有分清楚;借用公款报销很多私人消费的经费,公款挥霍和贪污现象屡禁不止;加上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责任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信息分类混乱、处理票据滞后、凭证收集不全等现象出现,导致会计工作混乱。
(四)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遍布全中国,规模和级别也各不相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差异也大相径庭。旧制度中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没有做过多的要求,缺乏规范管理,不少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强,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也间接影响到单位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分析指标和经济核算不完善
财务分析作为政策制定、业绩评价、预算指导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是财务报告数据的进一步利用,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财务分析指标的需求量也在发生变化,如成本效益关系、资产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一个可用的统一指标。而在经费预算上,改变以往以为跑门路、要经费的被动局面,强调执行力,强化成本意识,特别是要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但旧制度中经济核算深度显然就显得单薄。
三、新制度改革的主要修改内容和成果
(一)体现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新制度的修订改变了旧制度中不适合、不规范、不完整的情况,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公共预算制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把合理编制单位预算放在首位,规范了预算编制的办法,并严格执行;在预算编制原则上也坚持“合法合规、注重绩效”的原则,强调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取消预算外资金的提法,将预算外的资金也纳入预算管理[2]。在资产管理改革上,也增加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资产的任务,提出资产所包括的范围,强化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新制度注重对资产处理、出租出借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对固定资产实行标准化管理,及时变更资产的分类,在横向资产和纵向资产上都加强了管理,突出大型仪器设施设备的共享共用,体现信息化管理。此外,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也进行修改,可以实现政府收支活动划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上也突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源头上杜绝腐败。
(二)体现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自身改革的发展成果
新制度的修订也体现了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自身改革的成果,规范了收入和支出经费、结转结余经费管理。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接收、检测、播放等业务活动或者辅助活动上也有了明确的说明;在事业收入中增加了节目销售收入、播放收入和制作收入,删除了节目交换收入和无形资产转让收入;把原来结余资金分成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两部分,防止二者相混淆,扭转资金被挪用的可能;建立健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对绩效管理的支出加权管理,明确各种赞助、罚款和捐赠不计入成本费用[2]。
(三)强化财务监督和财务风险防范
新制度对财务监督有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财务的控制和监督,要求在全过程进行监督,突出日常监督同专项监督相结合,强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建立起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控制制度,在监督上还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建立防范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广播电视事业对外投资,规范借入款项管理,对审批手续也进行严格的审批,不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并提供担保。
(四)体现开放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新制度中对旧制度中的很多不合理成分进行修剪,也新增了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体现在:突出财政改革的成果;扩大广播电视财务使用的范围,把非政府行政部门主管的单位也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把“在建工程”纳入资产管理范围内[2],分立的部分也算在清算范围之内。此外新制度突出改革的稳定性,对新增的内容在具体的操作和程序、方法及步骤上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但对原则性、整体性的把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说明。
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设置上也更加全面和具体。对会计从业资格人员提出上岗的具体要求,明确要求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均要配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对总会计师也有了具体的说明,明确职责和岗位胜任条件。
篇5
关键词: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27.01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新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建设活动中不断地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完善,在事业单位中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中,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中的财政改革。就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新状况,将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服务的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是当前时期的主要任务。
1在事业单位推进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就信息化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程度来看,会计电算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会计核算为目的,主要通过这两项工作来完成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出现了,简单的两项工作根本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全貌完全、确切的描述出来,而事业单位中的宏观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好,有待完善。主要薄弱的财务管理环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现代管理思想缺乏,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好的想法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迅速解决关键问题。就现代的财务管理这个问题来说,信息化并没有很好的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对信息化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成本效益性问题没得到重视,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这就给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带来了麻烦,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整体性。
1.2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系统也不健全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的出现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统一的要求和一些系统的规划是达不到的,再加上财务管理体制本身所拥有的机制问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特点,没有相对完善的、系统化的处理会计信息的系统,这就使得财务会计的有效信息没有得到最大成都的利用和整合大打折扣了。
1.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缺乏
新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施,不然需要与此相关的管理人才的出现,但是对于具有着特殊属性的事业单位来说,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来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和不断地创造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的思维意识在管理层中相当缺乏。同时,高素质管理人才也比较匮乏,相比之下死板、墨守陈规的管理员工比较多,因此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解决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措施
2.1目标的设立
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信息化的引入,只有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将原有的的就财务管理模式焕然一新,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只有信息化才能将财务管理实现整体的实施、监督、控制,将财务管理活动变得全面、具体,最终实现财务的动态监管和有效监管。
2.2详细措施
(1)以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推进。
任何制度的推进都需要思想的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推进也是如此,而科学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清晰的管理思维才能理顺管理关系,才能有助于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推行实施。
(2)建立集成式的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第一、从实际需要出发,以信息化要求为基础,对原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业务重组,建立一套标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第二、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明确,确定会计信息化系统所建立的具体内容。第三、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以及设立安全保护措施,以保护信息的安全使用。第四、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使各单位能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会计信息管理化人才。
3总结
事业单位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的完成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财务管理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不断完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集成式转变,更好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蕾.简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5):23.32.
篇6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够提升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保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管理作用,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面临现阶段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大多数都属于公益性质的,因此单位的管理者对于资金缺乏敏感度,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的管理者认为,事业单位不是为了盈利,即使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没有必要。因此,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非常的不健全,很多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置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当今社会事业单位面临的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较低的财务管理水平无法很好地保证事业单位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管理者对于内部制度缺乏重视,使的单位下面的财务人员也缺乏遵守制度的积极性,很多的财务人员在开展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专门钻制度的漏洞,从事一些违反事业单位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行为,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力差
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根本不重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执行内控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在事业单位发挥其自身作用。事业单位是特殊的企业,它的经营与发展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使得财务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长期在没有竞争压力的环境下,因此根本就没有竞争意识,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对新领域的学习非常少,因此他们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根本就认识不到他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不会积极的执行。
(三)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都缺乏按一定的危机意识,所有的员工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对于内控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人员认为财务管理根本就没有必要,更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问题进行必要的监管措施,很多内部制度到底有没有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不得而知。这就降低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建立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是形同虚设,一般情况下都是企业的财务人员直接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参考的企业的相关制度。然而事业单位与企业无论从经营目的还是从经营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的财务管理,降低了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想要通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全面性的建设。为了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全面的意见收集,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尽可能全面的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其次,为了提升全面性,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动态得内控制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不断的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防止内控制度漏洞给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
(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事业单位想要通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来提升管理水平,必须要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联系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能够有效的执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那些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的员工实行不同的待遇,这样就能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员工执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充分的执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监督与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事业的单位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其次,为了提升监督管理力度,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提升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监管专业性与有效性。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着客观、公平、独立的态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让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员工都能信服,方便监督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的联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保证内部控制工作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只有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服务。首先,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前,应该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活动进行一定的分析与了解,针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保证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在这个平台中进行有效的讨论,这样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都能及时的反应个人意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保持与事业单位日常经营紧密的联系。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与发展,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世界范围内会计舞弊事件屡屡曝光的冲击之下,我国相关部门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上对我国的相应法律规范、制度政策等进行调整,以期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进行调整与完善,使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会计制度的调整,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已经无法与现有的经济环境相匹配。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跟年终报表之间相互矛盾、预算分开管理制度与预算内外划分的取消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会计核算中票据的出具与行政事业性质的收费主体之间也彼此矛盾,可以说,事业单位在实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支出,其财会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与保障,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必然之举。
一、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发展目标,而随后我国财政部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模式”的新构想,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需要将市场作为资源的基础与主导,政府及财政则发挥补充辅助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组成部分,尽管其属于非物质的生产领域当中,但其在为社会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是商品与劳务的消费者和购买者,所以,事业单位也需要进入到市场环境当中,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竞争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依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从思想上转变其对政府和财政的依赖性,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及发展竞争的意识,以便于降低事业风险;另外,依照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来看,对于像事业单位这样的非营单位,除了被动接受政府及财政部门的补助支持之外,还需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所得来筹集更多的经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则需要重视其内部的管理工作,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经济效益。
但就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来看,事业单位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模式”的发展需求,实现以上提到的三点转变,则是不现实的。所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环境而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是尤为必要的。然而,事业单位要实现其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与发展呢?
二、如何进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要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模式”的发展需求,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及作用,在政府财政转换成辅助力量的条件下,事业单位要降低自身对于政府支持的依赖性,实现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必须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地位,调整现有的财会报表与会计科目,构建全面、完善的监督体系。
(一)建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中,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是“财政供给”形式的预算会计,其内部财政的主体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所以要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当将确立企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在满足财政报账这一基本职能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依照其会计主体的职责向社会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根据单位自身的发展需求发挥会计工作在内部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由传统的报账型向着经营管理的方向进行转变,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在记好账的基础上,将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经济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参与上。
(二)调整财会报表与会计科目
以上分析中提到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与其年终报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说明在现有财务会计制度的条件下,其现有的报表体系存在一定的欠缺与不足。但是在全球范围的经济环境中,报表体系是会计信息的通用语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要完成会计向社会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职能,就必须对现有的报表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与现行的企业报表体系靠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扩大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规模,使其拿到走向世界经济市场的通行证,其内部报表体系的调整则需要以国际通用报表体系看其,依此为标准建立起新的报表体系。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缺少“累计折旧”这一会计科,因而内部会计工作的实务操作经常会出现账面价值虚高的问题,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与完善,通过提取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就可以将实际的耗用与支出进行分摊,对年度支出进行有效的均衡,进而通过对会计科目的完善来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三)构建全面、完善的监督体系
最后,要切实保证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使其内部会计工作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与经济决策的作用与价值,构建起更全面、更完善的监督体系则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单位需要在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对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计划、经济预算、财务计划以及业务计划等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当原始凭证出现不合法、不真实或者是弄虚作假的问题时,相关财会人员应当不要受理,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将问题反映至相关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查明与处理。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更有效、更真实。
结论:
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会计制度改革息息相关的。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模式”的全面建立与发展,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其走向市场化甚至是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清书,丁世贵.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改革道路,在新会计制度实施的前提下,财政单位会计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新会计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去处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自己所应该担任的责任与义务,实现财务管理上规范化核算与监督。新会计制度开辟了财务管理新路径,对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会计制度的界定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保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及有效应用起到了作用。为进一步落实新制度和财务规则要求,应积极响应和实施新制度,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作与财务收支,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进而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保护行政单位财产安全,新会计制度成为财务管理要求上的必然手段,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详细分析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存在思想落后、管理手法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弊端,新会计制度的基础强化了会计核算环节,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监督力度,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给予大力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要求了财务会计相关的法令、条例及其预算外资金,审查收支范围,有效的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进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的提出,规范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有效的加强了监督力度,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为今后财务管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树立专业人员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强化细节管理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预测与控制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非常关键,预算是财务管理环节中的必然阶段,只有将预算工作做得科学完善,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下一步的有效实施,在单位资金运作与财务收支方面上,使资金支配更加科学合理化,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安全的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行政事业单位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依照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同时也为财务核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会计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准确、真实,有效的避免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想成功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控制,强化细节注重内部控制与监督,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与及激励机制,提高专业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想正常运转,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需要各个部门的精诚合作,要实现财务核算、财务预算工作与财务管理的有机整合,就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与分工,要求会计人员要实事求是,保障财务准确性与真实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开展工作时,做到有责任到位,提高内部监督管理力度,强化细节注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才会提高,进而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二)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夯实的专业技能尤为关键,在新会计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心人物就是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财务预算、财务支出、财务收入的过程,都需要财务人员具备夯实的会计知识与法律知识,假如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很容易出现挪用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极有可能导致预算风险,出现入不敷出,一定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间接的影响了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充分落实我国相关法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财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执行,熟练掌握会计制度的执行要求与法律效力,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定期为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避免财务风险,维护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安全。因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培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积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在管理上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维护资产安全,新会计制度的提出有效的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对推动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广萍 单位:营口市西市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郑姗.浅析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3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提升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且也有利于避免一系列新行为的出现。随着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当前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1.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
在过去实施旧会计制度的背景下,通常存在任意设置多种账目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账目不规范的出现,所以在处理账目问题时产生了很多模糊的状况。如此一来,行政事业单位贯彻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以往的旧账目便失去了精确处理的契机。换言之,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充分执行新会计机制,同样会对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限制作用。
2.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财务工作者是行政事业单位中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工作的人员,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而表现出财务数据管理不力、甚至诱发各类违法乱纪现象。除此之外,还存在因基本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单位内部执法不严格、无法可循的不良风气,进一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3.财务管理观念较为滞后
我们都知道,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的机构,其平时的经营运作需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对内部资金监管方面给予更多关注,那么很可能令自身的财务管理蒙受非常大的风险。此外,财务工作者缺乏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同样会造成单位在清算资金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问题,遇到很多困难。
4.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务资金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不够严谨,资金超额开支以及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屡禁不止。实际上,目前财务资金管理方面的不严谨,甚至出现了大量未得到充分利用被闲置的资金,都表明了在财务资金的保管环节中缺少一套强有力的资产管理保障机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盘点和清算资金,最终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5.财务预测及财务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一般而言,国家财政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来源,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预算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些财务工作人员的预测及管理水平并不高,也难以做到坚持整体性及全局性的原则实现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资金预算编制精确程度的提升,并且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可靠性,长此以往,财务资金的实际运作效率便会慢慢下降,预算资金被任意挪用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
二、新会计制度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改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迎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推动记账方式的变革
当前,新会计制度给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资金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继续推动财务记账形式、会计等式的变通,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旧会计制度的记账方法,目的是令本单位更好的满足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准,从根本上突出单位的资产、净产值以及负债情况,同时明确单位内部会计间的联系,最终有效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2.进一步增强财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要想保证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更有效的贯彻落实,就应当依靠全体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考虑到财务工作者财务管理意识十分不足的基本状况,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打破自身管理范畴狭隘的局限,积极引入更多更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举个例子,像为了发扬财务工作者的“主人翁”精神,单位可以对全体财务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专业培训,令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深入领悟新会计制度的精髓及实质。与此同时,财务工作者也应当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学习,在脑海中牢固树立强烈的财务管理意识,并合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仅仅是良好培训条件的创造,激励机制的完善同样关键,经过财务工作者之间的激烈竞争,能够更加有效的刺激财务管理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自身工作当中。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现阶段,新会计制度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获得有效的贯彻执行,就必须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使单位全体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影响;同时,在深化财务工作者对财务管理工作认识的同时,也应当适当淡化该项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这样一来,便对单位内部审计、财政、监督等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4.推动内部资产管理的正规化
资金的管控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性任务之一。在旧会计制度背景下,往往会发生大量挪用内部资金的不良现象。所以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部资金的利用率,合理管控资金,保障内部资金的专款专用,就必须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规范化。除此之外,单位还应当合理划分专用资金和日常开支资金的区别,目的是有效防止Y金被挪用情况的出现;还有一点,就是及时总结同时仔细归纳资金的使用情况,展开有效的追踪和评估工作,最终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5.改变会计主体,真实体现资金的流动情况
和之前的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的推行令会计主体出现了不小的变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财务预算进行普及。在行政事业单位现今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由于新会计制度的影响,财务管理水平迅速增强,包括财务内部算账、报账及结账等环节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同时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流动情况等方面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承载着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两项职能,它们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但是,我们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仍旧找到了不少问题,这就要求在新会计制度下,单位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优点;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其财务管理制度,而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在完善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了相关探索,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1.资金核算详细,负债管理得当。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对有专项资金收入的各类收入中,进行了详细的核算,例如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等方面,就应该按照其具体的项目核算。为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收入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为事业单位针对各类不同支出提出了相关规定。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为了能够让财务状况一目了然,报表的编制相对于以前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比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同时在此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为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在债务部分,对负债进行了分类管理,比如在负债期限这一类别中,分别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在负债管理中对职工薪酬也进行了相关规定,比如对“工资”、“地方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费用要在国家规定下进行明细核算。
2.完善了计价和入账管理,对基金的核算及流向进行了追踪。为了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创新,而无形资产摊销和待处置资产损溢也被引入到新会计制度下。在资产部分,对近年来的财政改革中会计核算等内容进行了充分利用,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列入了相关科目中。同时,新会计制度不但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个科目,在净资产科目中,也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非流动资产的核算,除了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外,还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而新设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流程清晰,资金的分配也相当规范,因此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
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的忽视,以及低水平的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事业单位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而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无法真实地体现资产价值。
2.对资金管理的控制不当。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过于随意和松懈,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怀疑,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评价不够公正,同时也加大了对内部信息使用者的管理难度。同时,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够严谨,不能把专项资金用在该用的方面,严重忽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此外,事业单位领导者对财务风险的错误判断,也将导致财务控制体系的不科学。
3.财政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有些财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较低,比如对相关法律不了解,忽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财政监督频率过低,监督的方式单一,忽视日常监督。
三、针对其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1.重视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事业单位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事业单位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事业单位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而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地运营以及发展,与能否对资产进行合理使用和正确管理有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资产的控制与预算的紧密结合,也体现在资产配置问题的解决方面。因此,事业单位不但要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把管理制度完善好,对固定资产更应该进行定期的盘点。
2.科学管理资金流向,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观念,规范地对资金进行管理。对于专项资金,更应该加强管控。不但要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数目准确无误,还要确保其使用途径明确。专款专用是专项资金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容忽视。在实施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也要完善其收支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或者产生与基本支出混淆的现象。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对其使用情况,完成情况和使用效果的追踪并给予评价。对财务管理制度要有适当的调整,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
3.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财务人员,必须学习好专业的系统和理论知识,并在平常的工作中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时刻铭记相关法律,避免出现贪污的现象。此外,监督方式应多元化,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避免发生事业单位对会计中心过于依赖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各种机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在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投资,2013(S1).
[2]开宁.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外资,2013(02).
- 上一篇:民法典经济纠纷诉讼时效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