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29 22:1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29-03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为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启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6〕3号)的要求,依托国家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北京市教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
北京市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不足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数据库类型的应用系统,如果只是为采集教师基础信息这种单一性质的功能而进行单独建设,的确属于重复建设。无论是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北京市原有的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甚至各区、各校建立的各级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都能很好地满足信息采集的功能应用。原有教师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来源,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数据标准不一致。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建设年代较早,且作为系统设计依据的各地教师管理政策不一而足,而数据应用标准也与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
二是数据难以开放共享。原有教师管理系统的数据开放共享方式大多数为数据导出或系统对接,此种方式对于系统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有着不小的影响,一旦需要开放共享的系统过多,所造成的软硬件资源浪费及随之而来的技术难题往往超出预期。
三是数据分析统能力不足。大数据为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改变,原有的系统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尽管很多系统都具备统计分析功能,可是数据量过少、分析维度过于单一,造成了统计分析功能的薄弱。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具体目标包括三项:一是采集北京市各级各类教师基础信息,实现联网运行,为每一名教师建立电子档案,确保教师“一人一号”;二是推动教师信息动态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三是推进教师系统应用,实现基础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教师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原有系统以上三个问题,同时达到系统建设的三个目标,以统筹集约、实用优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以原北京市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依托全国教师管理系统,重新建设北京市教师管理系统。
1. 统筹规划建设
(1)借鉴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数据标准,统一规划,定制北京市的教师核心信息指标。
(2)设计了整合资源、集成多套系统在内(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的“北京市教师管理服务平台”登录门户,采取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完成数据开放共享的方式,将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教师数据作为其他应用系统的唯一基础数据来源,避免重复信息采集,同时将应用系统中的培训、课程、教学等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返回到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为教师及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采集了包括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在内的六大类学校的所有在职教职工信息,不仅与教师应用系统实现了开放共享,还与北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云平台、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进一步打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边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2. 统一身份认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与原有的教师管理系统不同的是,将采取“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即教师登录一次可以访问多个应用系统。真正实现“一人一号”,避免虚拟身份分散管理的风险,实现教育用户身份服务的完整记录,减少内部管理的负担,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工作效率。
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意味着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是人事管理部门的专属系统,教师个人也可以登录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的填报、维护及查询。比如,基本待遇信息、年度考核信息、岗位聘任信息,这些原来只在人事管理部门才能查到的信息,教师个人登录系统后也可以查到,而工作经历、资格证书、教育教学信息更是由教师个人来进行维护。当信息审核完成之后,系统还支持导出打印教师个人的履历表。
3. 数据开放共享
教师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完成的基础信息,将会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同步到其他相关应用系统。比如,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中,教师可以直接登录进行授课、选课,无需任何基础信息的重复填写,包括平台的授课角色认定都将从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骨干教师类型字段中同步获取,避免了教师再次获取身份、获取权限等重复操作。
不仅如此,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与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学籍管理云平台、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应用系统加入到开放共享队列中,这将使得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撑。今后,教师可以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历年的培训信息、学生评价、教学教研信息;也可针对个人参加的继续教育情况,给出目前所有继教培训中时间、地点、学科、偏向等适合参加的课程信息等;还会接收到系统分析历年数据而推荐的学科发展计划、开放型实践活动名师课堂、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个性定制建议等等。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设置班额、职称等多个维度,明晰现有教职工是否满足教学任务、是否需要人才引进、岗位配置是否合理等问题,多方面、多角度的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决策支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目前,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工作正在进行中,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等六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在系统中录入信息并提交学校、区、市进行审核。目前共录入教师人数约24万人,市、区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每位教师需要填写的信息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分成不同的子项信息表,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所需填写的表格也有所不同,中小学教师填写的最多,共计18张子项信息表,包括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获奖记录等70余项信息,其余5类学校教师所需填写的信息项较少。
信息采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但在工作过程中,也反映出许多信息化工作方式和思维的差异。
首先,很多学校、区管理人员认为教师管理工作要以相应人事管理部门为主,信息采集工作应由管理人员来做。比如,采取批量导入信息进行填报;再如,有学校实行密薪制,不想让教师看到详细的基本待遇信息等;再如,教师平日的教学工作已经很多,不适宜再将信息采集和维护布置给教师个人。管理思维的不同对信息采集工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这里笔者以信息系统中的两个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填报数据显示,以学校审核通过第一条信息的时间为起始点,5个工作日后,学校审核通过人数占学校录入教师人数比例最高的为78%,平均63%;10个工作日后,平均比例达到87%。在教师填报过程中,以教师第一次点击子项信息表按钮的时间为起始点,以最后点击上报所有信息按钮并上报信息成功的时间为截止点,最短时间为8分钟,从较短时间填报完成的信息记录中抽取了部分进行审核,发现虽然填写时间短,但填写的质量很高,并非敷衍了事。这两个数据示例可以看出,信息采集工作尽管复杂,但有限时间内还是可以填报完成。而去查看许多在很长时间内显示审核通过数为0的学校采集进度时会发现,大部分的原因还在于本次的采集信息项远多于已有的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也较少,平均工作量大,导致信息采集进度缓慢。
其次,有许多教师认为填报信息只是一种“形式”,每年都会填写纸质档案,那么在系统中填写信息便无必要,而且在系统中填报的信息也没有纸质档案安全。这种态度也在采集过程中得以体现,最明显的便是填写信息不认真,敷衍、拖沓,提交的信息多次审核不通过,被退回后不及时修改。比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表中有一信息项“任教学科”,该信息项将同步到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平台中,作为教师选课学科的依据。但是在填报过程中发现,在约17万中小学教师中,有将近9000人并没有选择类似“语文”“数学”等自己的教学学科,而是直接选择了“小学课程”“初中课程”这样的主类学科,从而导致这些教师在开放型实践活动中选课受到限制。于是,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类似“小学课程”这种主类学科做了限制,不允许教师再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填报信息的不认真,另一方面也对系统的设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一个好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供教师使用,更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师规范使用的习惯。
尽管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情况,也出现了些许问题,但总体来看,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根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信息系统中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信息化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管理部门还是以多年来形成接地气的“纸质凭据”工作习惯为主,对于信息化系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以各自领域内业务为主体依据,信息化应用系统边界较为明显,缺少应用系统间开放共享,也较少涉及数据统计分析及大数据应用。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年青教师对于教育应用系统接受程度较高,对应用系统移动端、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也能较快熟悉使用,而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使用应用系统则相对比较困难。
篇2
一、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三大关系
(一)与管理类课程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因有其特定的“管理”特征而不同于其他课程,更好的解决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与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计算机类课程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都有与数据处理相关的设计内容,因此造成的思维定势导致不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误解,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库及软件编程,从而忽略管理特征,掩盖了该课程的难点。
(三)弄清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2、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能力;3、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能力。4、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的科研能力。实验教学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
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构建
首先要安排足够学时的实验课,有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做支持,才能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构建内容一:适应市场趋势,开展演示型软件使用教学。
开设演示型软件使用实验目的是解决学生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知道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通过教师演示一个已经开发的系统,讲解其基本结构、基本功能;然后让若干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每位成员模拟系统的一个角色,按照系统的运营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业务工作,了解企业运作、企业管理是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解决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结合的,还应要求学生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基本内容,分析与评价演示系统,并建立企业运作与管理的“信息模型”。该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给出对系统的初步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发现间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解析所演示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覆盖的业务及其流程。
开设本实验的难点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演示系统,如选用“创业之星”或者用友的“商战”软件。也可以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或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
实验教学构建内容二:采用模块化、系统化的方法开展案例型实验教学。
由于现行的演示型实验教学只给出了最终的系统,不能反映系统的进化,学生虽然进行了演示型实验教学,但真要动手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仍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提出案例型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运行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剖析系统如何从初始态进化为实用态,从而了解系统开发的进化过程。
该实验教学要求学生从企业运作与管理视角,分析引起进化的原因,提交比较分析系统不同映像之间差异的实验报告。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采取分模块教学,以系统中的初级模块为例,首先讲授业务的信息流程,其次讲授其结构及具体功能;同时s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信息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设计具体功能,最后通过软件的操作进行验证和提高,并鼓励学生对所使用的软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化。
三、《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对策
(一)注重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安排。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架构。包括仿真企业管理软件应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习基地、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体系等。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领域的拓展,及时引入介绍新的与专业相关的演示型软件,并能让学生会操作,要求学生理解其开发过程。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是及时增加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产生的新的理论,作为更新的教学内容。将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导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建立统一系统的实验平台。由于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一般是分步投入,容易分散资源,实验平台多样化、相互重复现象严重,实验室必须建成一个系统的实验平台。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建设应以“ERP”实验教学软件平台为基础,为相关课程与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利用平台可以改变相对落后、分散的课堂教学体系,使教师在“ERP”平台上实现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生产制造、销售、财务、采购、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三)改革实验教学手段。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场景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要引入进来,使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直观体验。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阐述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构建多层次、多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应围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立要结合专业教学思想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来进行通盘考虑。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课程内外各种渠道,教育与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设计、初步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数据库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模式
1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系统运行之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从课题选择开始,到系统调查、管理模型或管理模式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包括软硬件购置),实现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提供技术指导,规范设计流程。“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市场营销”也适合采用这种办法。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如下设置:计算机语言类(C语言、JAVA语言、SQL语言、XML语言);计算机技术类(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安全与维护技术);信息系统开发类(ASP、PHP、JSP技术);信息系统开发实务类(针对性的系统开发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系统开发工具,并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有较为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分析,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如《数据库系统原理》中,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解析一家企业的数据库模型,讲解其信息管理模块(含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客户信息等),最后建立并运行数据库。所有的核心课程都应该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
3 模拟教学
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一些综合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主要的训练项目有:①系统分析与模拟,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系统方法和技术,把复杂的现实系统映射成系统模型,并能编写相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进行系统运行结果分析。②模拟公司实训。其任务是通过进行各种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具体管理技能。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③应用软件与管理实习。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性质,通过ERP模拟实验,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 2002、数据库设计工具SQL Sever2005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累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4 毕业实习与设计
这个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阶段有:①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实习单位需改善的某系统、流程、环节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路,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应用信息化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现状考察、记录与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完成基本情况分析报告与专题报告、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现状分析报告、合理化建议三个专题报告。②毕业设计,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务主要有:分析整理毕业实习阶段成果,至少搜集三个以上与所设计系统相类似的三个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确定开发工具设计系统的结构、各个子系统及下属模块的功能,对数据库、输入/输出界面、查询界面等进行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报告,最后进行程序调试、数据测试、系统实施报告,包括:使用说明书和系统调试及开发过程的总结。毕业环节是测评教学水准和方向的极好机会,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经济大胆创新,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篇4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调查问卷;模块功能
作者简介:杨可晗(1970-),女,甘肃白银人,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马琼(1968-),男,甘肃定西人,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4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完成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2006年塔里木大学引进了杭州正方公司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促进教务管理朝着数字化、综合化方向的发展。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得到加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提高学校教务管理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试用,发现该系统模块的有些功能不适合学校的使用要求。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程度,通过采集、收集相关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论证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提出优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方案,对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模块的功能优化,提高学校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掌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系统维护、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模块的运行和使用情况。根据各模块的使用对象,我们分别设计了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三种问卷,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增强调查的针对性、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调查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对发放和回收问卷、问卷及数据信息的统计、数据分析等调查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本次调查按1.5%的抽样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调查问卷中学生为130份,占样本总量65%;教师为45份,占样本总量22.5%;教务管理人员为25份,占样本总量12.5%。回收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有效率96%。调查工作保证了相当高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调查数据可靠。
二、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93.75%的调查对象使用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与自己工作和学习相关的模块,仅有6.25%的调查对象没有使用。18.23%的调查对象认为使用教务信息系统是方便的;61.98%的人认为比较方便;18.23%的人认为不太方便;1.56%的人认为很不方便。其中有88人认为系统模块使用不存在不方便现象;其余104人认为存在部分模块使用不方便的情况,并认为使用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系统模块设计问题。
针对系统模块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36.45%的人认为模块使用中不存在问题,有39%的人认为模块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模块功能不全,想做的工作无法完成。有85.41%的人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给学习、工作带来更多便利,72.4%的人认为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调查结果表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促进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规范化、自动化、高效化方面效果明显,但在模块使用的方便性和模块功能的全面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主要从6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2%的学生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选课、成绩查询、考试报名比以前简化了办事程序,节约了时间,76.8%的学生认为学籍信息比以前更透明了;有79.2%的学生认为课表查询、教室查询、考试查询等模块功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习、考试提供了方便。但约有40%的学生认为学生评教模块功能对老师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说明学生评教的系统信息反馈存在问题。
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是否方便的学生调查中,有72.6%的人认为系统使用方便或比较方便;有27.4%的人认为系统使用不方便或很不方便,其中45.57%的人认为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网络问题,15.78%的人认为是模块设计问题,38.65%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或其他原因。
2.教师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是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模块功能的使用和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2%的教师认为系统使用后带来了很多工作便利,比以前工作效率提高了。在系统模块功能的使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教师使用过的系统模块主要有学生成绩登录、教学信息查询、课表下载、阅读学生评教信息、教师评学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系统模块是学生成绩登录、教学信息查询,课表下载模块使用频率也较高;而对申请借用空教室模块、教师评学模块很少使用。在系统模块的使用中,有37.21%的教师认为打印教学班花名册模块使用最不方便。在系统模块功能的认知方面,认知程度高的是使用较多的模块,而对教学计划任务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知之甚少。
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虽然有82.5%的人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比较方便;但仍有17.5%的人认为其使用不太方便,主要原因是网络问题和系统模块设计问题。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模块功能不全、系统管理员授权不充分、模块太复杂等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3.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系统模块情况的调查
教务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主要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及其模块使用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发现,教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系统的课表查询、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登录、智能排课等模块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方面作用明显。
在系统模块使用上,被调查者认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块是课表查询、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成绩登录、考试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等;其中,课表查询、学籍管理、成绩查询、考试管理等模块使用也最方便,这些模块功能显著提高教务管理效率。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计划管理、教师评学、教师信息及工作量统计等模块使用最不方便,究其主要原因,有38%的人认为是由于操作程序复杂,有41.6%的人认为是由于模块功能与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不相符。被调查者也认为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信息维护、学生选课等模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究其原因,有57.5%的人认为这些系统模块的使用既要进行电脑操作,还要手工和书面文字工作进行建档,因此增加了工作量,有29.2%的人认为是由于系统或网络运行太慢造成的,另有13.3%的人认为是由于模块操作故障,需要多次重复操作,因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塔里木大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后,在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师生学习和工作便利、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等方面效果显著;但该系统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系统的一些模块功能尚未被有效利用,未发挥其作用;二是系统中个别模块设计太复杂,操作不方便,影响其使用效率;三是局域网环境不稳定,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受较大影响;四是一些模块功能与学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不相符。
2.建议
(1)改善局域网环境。建设一个独立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网络工作信息平台,该系统应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在与校园网的安全机制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设立综合教务系统的防火墙,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均应采取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设定客户端使用者的权限范围,采取完整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数据备份策略,当系统遭遇灾难性破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或再现历史数据的实时状态。同时,学校应对网络进行严密监控,由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技术保障,并提供病毒入侵预警等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广大师生用户,达到学校整体防护的效果。
(2)改进系统模块设计。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合作研究,探讨系统模块设计的原理,分析模块运行操作的路径,优化不适合学校使用的模块功能,简化模块运行路径,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实现教务信息的快速、有效的管理,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3)组织使用系统的人员培训。熟练掌握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并能解决一些常见的故障和安全问题,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是保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对教务工作人员和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一是加强计算机知识及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使用计算机、排除故障的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二是加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功能认知和模块操作培训,提高对系统模块功能的认知程度,增强系统模块操作能力和功能开发。
(4)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严格各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各教学环节相关模块功能及时授权。同时对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频繁地更换系统的操作人员对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及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极为不利,要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熟练的教务管理系统操作人员队伍。
(5)改革教务管理,简化各教学环节教务管理程序。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简化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程序化步骤,让学院教师及管理人员形成在系统里操作的习惯,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5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教育层次的教学规模日益扩大,采用传统的教务信息管理方法(如直接手工管理或者开发程度不高的管理系统)不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融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先进管理手段。系统是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基于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选用VB.NET+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进行开发。有登录,教师用户,管理员用户,学生用户四个模块。教师用户可以查看自身信息,修改联系方式和密码,查看、录入、删除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员用户可以查看自身和教师信息,查询、录入、修改、删除课程信息和教师任课信息。添加、修改、删除教师基本信息。查询,添加,删除教师评价信息和修改自身登录密码。学生用户可以查看自身信息。
全文设计开发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采用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通过系统实现,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访问操作权限范围内的各项信息,同时系统也可借鉴应用到其他教育单位、一般政府机关和厂矿企业进行信息管理。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数据库;数据库程序设计
2 需求分析
2.1教务信息管理业务
教务信息管理应包括学校管理条例,基本职能,技能信息,教学成果,培养方案,教学通知,校历等基本信息。还应包括院系设置查询,专业设计查询,教学计划查询,课程设置查询,教师信息查询,学生成绩查询等功能。提供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种用户的登录,根据身份的不同,操作权限就不同。
2.2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通过对教务信息管理业务的了解,另外考虑到开放时间只有三个月,技能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简化了一些功能。
系统提供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用户的登录。
管理员可以查看自身和教师信息,查询、录入、修改、删除课程信息和教师任课信息。添加、修改、删除教师基本信息。查询,添加,删除教师评价信息和修改自身登录密码。
教师用户可以查看自身信息,修改联系方式和密码,查看、录入、删除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生成绩信息。
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基本信息和成绩。
2.3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1.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类似于档案管理,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目前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还是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同时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教务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使计算机应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已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教务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教务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2.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数据库的科学的设计避免出现数据冗余。
3.系统应有良好的可操控性和简洁的界面。
2.4系统功能设计
1.教师,管理员基本信息列表功能
查看所有,或者按条件搜索教师,管理员的基本信息。
2.课程管理功能
查询,录入,修改,删除课程信息。
3.教师任课信息管理功能
查询,录入,修改,删除教师任课信息。
4.教师评价管理功能
查询,录入,删除对教师的评价信息。
5.教师信息管理功能
录入,修改,删除教师基本信息。
6.学生成绩列表功能
维护学生的成绩,其中包括查询,录入,删除学生的各门课程的成绩。
7.学生信息管理功能
查询,录入,删除学生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
8.学生信息查询功能
学生查询自身的基本信息和成绩。
2.5运行环境
考虑到现在Windows操作系统在中国的普及率很高,而且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工具在大学里也作为重点课程学习过。工作中也被绝大多数的编程人员所应用并认可,所以软件基本运行环境为: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2003
数据库类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6技术选择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65-03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很多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因高职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学生毕业后有专升本和直接就业两个去向,这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分层教学的基本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与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旨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即通过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个性、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并且在个性上得到最优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生分层
学生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等,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A层为优秀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扎实,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反应灵敏,接受能力、自学能力较强。B层为中等程度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兴趣,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头脑聪明但学习不够努力,有的学习努力但学习方法不正确。C层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速度慢,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均有待改善。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在编排项目组时,尽量使每个项目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项目组由一个项目经理加若干成员组成,项目经理负责任务的管理、协调分工等,任务包括系统调查、签订合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设计系统安全方案、项目总结等。
(二)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追求的目标和成就感。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基础性目标。通过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信息化的有关知识及其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素养;通过任务引领和常用软件开发中标准文档的阅读等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和管理、文档编写等方面的知识,理解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能编写简单的文档。
提高性目标。运用系统安全方面的知识设计基本的系统安全方案;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和评估标准;了解软件开发、软件著作权等方面的主要法律规定。
发展性目标。通过综合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实现一个实用小系统的开发过程,使学生熟悉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及管理方法,为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对于C层学生要求达到基础性目标,并且鼓励其向提高性目标努力;对于B层学生要求达到基础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并且鼓励其向发展性目标努力;对于A层学生要求努力达到以上三大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基础性知识包括:“信息化”、“信息社会”等概念,信息对社会及企业的影响;企业如何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社会;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并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不同开发方式、开发方法的特点及比较;系统调查的原则、方法、步骤;技术开发合同的标准、要点及编写签订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等阶段的任务,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开发的流程、系统开发各阶段需要编写的文档及管理要领。
提高性知识包括:系统备份、数据备份等系统安全方面的知识;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及要领,软件质量及软件供应商能力评估方面的标准;软件开发、版权保护和评估软件供应商能力方面的主要法律规定及标准;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中文件编制、计算机软件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方面的主要法律规定。
发展性知识包括:系统的测试计划、测试报告、安装配置说明书等;根据软件开发的需要安装、配置软件开发环境;根据软件开发的流程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如完成登录界面、主界面、系统输入界面、系统处理、系统输出界面等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部署安装。
对于C层学生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并且鼓励其掌握提高性知识;对于B层学生要求掌握基础性知识和提高性知识,并且鼓励其掌握发展性知识;对于A层学生要求努力掌握以上三方面知识以及B/S模式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实施分层
围绕课程目标,教学中以IT企业软件开发的工作任务为中心选取并组织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完整的小库存管理系统及其标准规范的文档,所有课堂教学内容都围绕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这个大项目。第一步,准备开发库存管理系统;第二步,库存管理系统开发实践,包括以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为线索组织的6个项目(选择开发方法、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第三步,项目总结,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总结交流。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以项目组形式开展的系统调查分析设计(包括文档的编写及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两方面。
项目介绍包括教师演示完整的库存管理系统及其标准规范的相应文档,安装并演示库存管理系统,包括登录系统、显示主界面、各项系统菜单;展示库存管理系统相关的标准规范的文档。任务布置包括以在计算机上编程调试实现C/S模式的库存管理系统的实训课为例。任务1是建立数据库、创建系统登录界面、创建主界面、实现3个基本功能、项目的部署与安装;任务2是添加系统菜单图标、制作工具栏、制作工具箱、实现帮助功能等;任务3是实现其他系统功能。
对于C层学生要求完成任务1,并且鼓励其完成任务2;对于B层学生要求完成任务1和2,并且鼓励其完成任务3;对于A层学生要求努力完成以上3个任务以及开发B/S模式的系统。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如果B、C层学生遇到难题,就先请A层学生给予辅导,鼓励各层学生互帮互学。对于比较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演示讲解,也可以先挑选个别A层学生,课后辅导其准备PPT等资料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讲解。这样不但能使A层讲解的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且能够解决B、C层学生遇到的难题,还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
(五)考核分层
实行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在计算机上编程调试实现C/S模式的库存管理系统实训课为例说明分层考核。
课程考核时根据教学目标层次分为三个部分:基础部分、提高部分和综合部分。相应的分值分别是60分、20分、20分,60分是基础题,难度系数低,专门针对C层学生,使其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20分的提高题针对B层学生,使其能够体会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感受;20分的综合题针对A层学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分层考核面向全体学生,增强了C层学生学好《管理信息系统》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具体考核分值项目及分布见表1。
在完成软件开发项目后,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软件展示成果并作详细介绍,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教学时主持、摄影摄像、评分、点评等工作都由学生担任,展示结束,其他项目组人员可以提问,由展示的学生进行答疑。在自评、答疑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明睿.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4):246-249.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王枫.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0.
[4]张义刚.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122-144.
Practice of Stratifi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ENG Chun-ying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篇7
0 引言
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院校对于学生技能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可以说高职教育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其工作岗位相关技能的传授,因此在对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推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对这一特点进行结合,这对于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性的保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 概述
二十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充满了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工作学习与实践的整合,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模型。高校教务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学院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推进教育行政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数据以及报告,可以说教育管理模式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转变,在管理过程中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其他模式相比,网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整理能力所具有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网络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教学、实践的快速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2 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有许多高职院校采取了教学管理信息的建设措施,像对教育管理软件进行购买,推进在线教育、在线考试等措施都是高职院校发展管理信息化的表现。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所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信息共享程度较为有限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办公室的规模也逐渐呈现出扩大的状态,此外高校学生数量近年来也持续增加,办学层次也以更加丰富的状态存在,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量。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管理的需求,对高职学校教务处进行信息化的改革,已经成为了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受各个方面的限制,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成效并不是特别好,在信息化管理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像同学院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还有待提升,以及整体的网络利用效率还相对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其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意识到信息化推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足,相关院校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地采取措施对现有的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进行完善,为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创造条件。
3 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相关与之配套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和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技能,这就导致目前市面上所流通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够适应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需求,因此相关院校必须加大投入,尽可能地开发出能够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系统的全面性。这对此系统作用的发挥极为重要。
教学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像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主要管理学生的学籍、对学生情况以及辅导员情况进行考核等。财务管理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对学费、教材费用、住宿费等费用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学校日常事务、教师的档案、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职称、教师的待遇和教师的工作量等进行管理的系统。除了各个子系统之外,对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教师上传课件或有用的资源的网络,教师可以直接从资源平台进行资料的提取,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访问资源平台获得相关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可以对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进行管理,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图书。这些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实现能够促使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和资源整合的完成。
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以及学生数量不多增加的前提下,学校管理部门所需要处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够满足需求,这也是积极采取措施对高职院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原因之一。
3.2 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工作的水平
日常的教育工作涉及大量的教学活动的信息,依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任务繁重、效率低下,并且出现错误的概率相对较高。对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率还能够降低管理差错出现的概率。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教务管理系统,处理后的结果能够直接保存到数据库系统,通过校园网络,各个子系统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网络资源共享,这对于整个系统管理效率的保证都是极为重要的。
3.3 教务处和教学单位、行政单位需要动态合作
在学年制的背景下,计划链接依赖教学操作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导致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以相对静止的状态所存在,这对于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教务处、教学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动态配合,真正实现对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处理,这能够使得整个管理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对于管理有效性的保证是极为重要的。
3.4 行政人员工作的需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耐心和责任的过程。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常教育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乎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其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要时刻保持谨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进能够使得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人员的工作强度得以降低,这对于行政人员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篇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教育信息管理可以提高教育系统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管理也是奠定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之一。建立完整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主动学习,是目前被普遍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因此,明确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将对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 结构组成 实践应用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说是一项教育信息的服务性管理系统,其系统的完善性既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方便教师查找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等,也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家校互动方案,以及成长信息等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依托于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指导,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以实现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开放、统一、高效运行,对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全球掀起了信息革命的浪潮,这既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冲击,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结合,不仅对学校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也为教育管理带来无限生机与迷人前景。先进的教育网络系统必须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而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在庞大的信息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系统、智能处理的情况下而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教育信息管理正在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阶段,转向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教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偏低,其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因此,实现网络辅导教学、教育资源管理、家校互动、以信智能化教学分析等方面的系统化,成为了最大的教学管理的主要需求,由此提供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系统的共享平台。
二、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
建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提供广泛的资源供应,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家校互动的功能,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以求建立一个完整信息管理系统,改善现有的教育状况。从教育信息管理的结构设计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输入。教育信息入, 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与起始阶段,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原始教育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输入过滤和信息输入处理。其中信息过滤处理需要将收集到的庞大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选择性地输入系统。输入时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有效、简洁与完整,这里的信息包括提供教学支持的所有教育数据信息。
2.信息存储。教育信息的存储是对输入的教育信息进行数据库的创建、规划与维护,这是系统开发设计的核心与基础。通过信息过滤后体现于核心数据库中,并提供最终的信息服务,这一过程不必进行复杂的交换,但其输入、存储的过程必须保证运行效率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
3.信息输出。教育信息的输出包括输出过滤与提取,其目的是依据条件与规则从信息存储的核心数据库中选择出直接应用于服务的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散优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应用与处理效率。由此可见,设计信息存储部分的核心数据库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4.信息服务。建立教育管理的信息服务可针对性地对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是建立学生群体的信息服务,包括个人信息、远程教学等内容;另一方面是建立学校教务管理的各项信息服务,包括人事管理、办公管理、学籍管理等;还有一个方面是建立决策部门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便于学校领导的工作开展。但由于各个学校之间的服务系统相对独立、分散,暂时还不能实现完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影响了循环流通的运行效率。
5.信息反馈。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反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通过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不断更新、修正、完善整个服务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服务。这一过程中,系统对教育信息进行综合性的逻辑分析与决策判断,通过反馈环节进行动态信息的存储,形成回路信息服务,并对整个信息系统提供可知的信息运行支持。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是对过滤处理信息的鉴别与格式化输入,由此对教育信息做出决策与判断。全面来说,信息反馈是对整个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所进行内部动态信息的更新与调整,确保系统信息的率性循环,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育信息的使用价值,并能及时进行系统信息的更新与维护。
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结构的实践应用
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是以提供教育信息服务为最终使用目的,但必须要考虑到系统应用时五个环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系统的五个环节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只是在分析过程中进行了环节上的拆分,但实际应用中应以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结构,权衡相互作用时的主次关系与权重关系,以提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我们最终的使用目标。其次,不能生搬硬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结构,要以系统的实际使用与服务功能为主要参考依据。再次,数据库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核心数据库的建立是其它部分的数据处理平台,也是未来系统升级与拓展的基础,对于系统中需要数据过虑处理的部分,要注意输入、输出数据与操作目的略有不同,区别对待,不能混淆。最后,是信息反馈的要求,要保持系统信息与动态的更新。还有一个重要的系统管理功能,它对整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并从整体上协调五部分的运行情况,发现系统运行问题,及时纠正。
结束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是在针对改善教学管理效果的前提下提出的,对于教学资源供应不足、互动效果不理想、以及不能及时获得教育管理各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数据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面对的结构处理情况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结构间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利用,全方位、多方面考虑其实际应用效果,创建符合具有自身服务特色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马秀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年S1期.
篇9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大作业;双主体教学模式;案例库
在我国,各高校担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争相在不同的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和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使得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忽略教学对象的差别
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课程教师依然使用相对比较陈旧的教材,讲授比较落伍的知识和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行业很流行了,课程依然以讲授原型法等为主。教师一味的教学忽视了自身的不断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的目标不一样,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要掌握扎实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能够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会计、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仅仅是教学课时安排上的差异,教学内容差异不大,选用教材、教学案例等都一样。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就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较为困难,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师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导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和知识;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等形式记录课程内容。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只教不学,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少提问,教师授课基本没有压力,更不会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长期讲授比较落后的课程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其次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忙记录,学生学习受制于教师,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境地,只记录不理解,更不会提出问题了。师生之间教学中缺乏互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的积累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课堂上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学习、课后作业的完成;实践教学主要指课程设计,再此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让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间隔时间长,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已经忘记了部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程设计的强化效果差;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时间短,一般为理论课时的一半,学生只能完成较为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够实实在在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各个不同开发阶段之间联系,更不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二、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内涵
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着大作业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大作业为中心,师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与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互动性较强,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构建
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实施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安排。在理论教学开始前,教师选择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教学案例进行演示,以启蒙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系统开发的认识,并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教师自己只是水平,与学生共同商拟大作业题目,将大作业按照理论教学的不同阶段分解为若干个小作业。
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如在业务流程分析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将专业所处的行业或者感兴趣的行业的业务按照业务流程分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其所选大作业题目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讨论、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师知识面;学生在课下独立思考,完成该理论教学阶段相应小作业。理论教学完成后进入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先将在理论教学各个阶段完成了的小作业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及创新,最后将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即构成了大作业;教师检查验收学生所提交大作业成果时,提出合理建议,要求学生再修改和完善。如此反复,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掌握。
3.新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1)案例库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库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要收集丰富、典型、全面的案例。由于教师的知识面有限,在搜集不同专业案例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选择出恰当的针对学生专业的案例,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往往不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这就为建立案例库增加了难度,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新知识以及其它专业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建立比较完备的案例库,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案例。
(2)大作业题目选定。由于教师知识面的局限性,则由教师单独拟定出来的大作业题目往往偏颇或者学生不感兴趣;学生自拟题目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和兴趣的要求,由于学生初始管理信息系统,选题要么过于简单而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要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如此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教师与学生拟商大作业题目的不失为明智之举,首先由教师拟定部分题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从给定的题目中选题或者增加自拟题目,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将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重新修订题目目录并给出各个题目的实施建议,再由学生进行修正选题。如此反复,直到教师和学生对选题达成共识。
(3)师生互动性的调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师生互动参与,不断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一讲一听”已成为习惯,教师大多都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授课;学生以记忆方式被动接受知识,盲目相信书本和教师,缺乏怀疑精神,如此学生就不敢也不会提问。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酝酿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不惧怕教师,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如采用国外很多高校的课堂提问不给标准答案等形式。
(4)大作业的分解实施。大作业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安排,不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才开始的,起点是理论教学初期,最大优点就是可分解。大作业题目选定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阶段性特点,师生共同将大作业分解为若干的小作业进行;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将各阶段完成的小作业进行拼装和组织,师生共同检验其组合成果能否达到初期系统规划效果,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对小作业做进一步的修正、完善,直到满意为止。通过分解大作业改变了以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进行系统开发的惯例,将系统开发扩展到了理论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堂上和课后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三、结语
以大作业为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教学内容忽略教学对象差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等问题,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教”变成以教促学;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定有利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希娟.浅论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原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36~237
篇10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和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