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经济案例

篇1

关键词:城乡金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78-04

城乡金融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乡金融会逐渐向均衡发展转变。现阶段浙江省金融发展总体程度相对较高,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渐趋完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持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日益增强,金融业已成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对比浙江省城乡金融的发展来看,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状况:城市金融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金融发展则相对落后;城市金融竞争过于激烈,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浙江省农村地区经济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金融资源相对稀缺,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这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城乡金融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城乡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研究中缺少对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性的分析,本文将金融发展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及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城乡金融发展分别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模型作理论上的说明,因资金的高度可流动性,如果城市资金的收益高于农村,则农村资金就会流入城市。可建立关于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例)导致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假设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的利率为rrd,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如贷款)的收益为rri,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rc;金融机构在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收益为rci金融机构在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转移到城市进行资产业务的成本为rtc用θ表示农村存款在农村投资的比重,则会有(1-θ)比例的农村存款流入城市进行投资。金

上式表示在利润最大化时,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资产收益与城市金融资产收益之差应等于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成本与在城市经营成本和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本之差。当:rri+rci+(rrc-rcc-rtc)时,即απ/αθ

这表明农村存款在农村投资的比重(θ)过大,金融机构可以减少在农村的投资比重,增加将资金转移到城市的比重,这样会导致其收益的增加。在经济均衡的条件下,其中rri和rci可理解为等于农村和城市投资的边际收益,并可利用上式中的金融机构成本和收益各指标对θ的影响。如,分析rri值对θ的影响,假设其他各指标保持不变时,rri值增加,金融机构为利润最大化就会增加θ,即当金融机构在农村投资的边际收益rri越大,金融机构在农村进行资产业务的收益也越大,其促进更大比例的农村存款在农村转化为投资,这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相互作用;同样可得,假设其他各指标保持不变时,rrci值增加则θ就会减少,这样随着农村资金流入城市,城市的金融发展可能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一)城乡金融发展变量及数据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一般常用人均各项存、贷款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另外,金融相关率也是常用的指标之一,在区域金融发展研究中,一般利用存、贷款之和除以生产总值表示。为分别衡量浙江城乡金融发展水平,本文依据数据条件,拟构建如下三个指标反映浙江省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及差距:人均城市、农村储蓄存款指标,人均城市、农村短期贷款指标,城市、农村金融深化度指标。按行政区划将浙江省分为11个地区,分别计算各地区1997~2007年三个城乡金融发展指标。表1显示,2007年浙江省11个地区城乡金融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二)实证分析过程及结论

实证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模型中因变量为经济增长指标,自变量包括金融发展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等。计量分析一般采用截面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方法,截面模型无法消除因截面个体特征影响带来的计量误差,而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是能反映个体和时间因素在模型中的作用。本文拟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在变量选择中分别考虑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yri,t1=c+a1rfdi,t+a2ufdi,t+a3Xi,t+εi,t。模型中因变量y具体选择人均农村生产总值,即农村经济总量除以农村人口。rfd为农村金融发展变量,具体选择人均农村短期贷款和人均农村储蓄存款;ufd为城市金融发展变量,具体选择人均城市储蓄存款和人均城市短期贷款;X为其他控制变量,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具体选择如下:一是人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农村部分除以农村人口构成,其反映农村投资水平;二是农村人力资本变量,利用就业人数除以农村人口数,即用农村就业率指标来反映;三是政府农村政策变量,构建的指标为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也就是统计年鉴中一般预算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η代表没有观察到的个体差异,ε代表误差项,式中i、t分别代表个体和时间。数据来源于《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浙江金融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面板数据模型要考虑面板系列数据的非平稳性,经济变量一般多为非平稳的,可能存在单位根。本文利用Eviews7.1计量软件,并利用各种检验方法的综合结果,经检验模型中各变量单位根如表3所示(其中,括号中的数值为可能的单位根阶数),可见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给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带来虚假回归问题,但同时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变量之间又多表现为协整性,也就是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协整性的经济变量之间可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对面板数据

模型可通过协整检验以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立在恩格尔――格兰杰(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检验基础上的面板协整检验,具体方法主要有佩德罗尼(Pedroni)检验和考(Kao)检验;另一类是建立在乔汉森(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协整检验。Kao检验与Pedroni检验遵循相同的基本方法,都是在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不同于Pedroni检验,Kao检验在第一阶段将回归方程设定为每一个截面个体有不同的截距项和相同的系数,在第二阶段Kao检验基于DF检验和ADF检验的原理,对第一阶段所求得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并利用Kao检验方法,在具体设定第二阶段回归包含的外生变量时设定为在模型中体现个体固定效应,设定第二阶段回归所包含的滞后阶数(Lag length)时选择自动选择。估计结果为,ADF统计量的估计值为-2.696184,其p值为O.0035,可见模型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分析时可排除虚假回归的可能。

利用Eviews7.1计量软件,建立面板数据(panel data)工作文件,经检验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4中方程l所示,其中括号内为对应的p值,从结果可以看出,反映农村人力资本的指标(农村就业率)P值为0.556,其显著性水平极低,完全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浙江省农村生产过程中,农村就业率对人均农村产值没有明显的作用,这印证了在浙江省(甚至是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边际生产力极低的现实。农村人均储蓄存款指标P值为0.0685,如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5%水平下,则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剔除农村就业率再进行估计,同理要先进行变量间协整检验,检验参数设置方法同上,ADF统计量的估计值为2.585196,其p值为0.0049,可见模型中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排除了虚假回归的可能。同样,经检验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4中方程2所示。先检验系数的显著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以上系数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在5%水平下,农村储蓄存款变量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其结果与5%相同。再看系数估计值的经济意义,农村储蓄存款系数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农村储蓄存款是否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这也与经济理论相一致,因为农村储蓄存款是农村金融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投资的条件和保证,但储蓄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只有在储蓄存款转化投资机制良好的条件下,农村储蓄才能较好转化为农村投资,否则由于资金的高度可流动性,农村储蓄资金可能流入到非农村的经济活动中,这种对农村资金的“虹吸”作用会严重抑制农村经济发展。

而其他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很高,说明各变量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明确的,再看各系数符号,只有城市储蓄存款为负,其他都为正,这说明农村短期贷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城市短期贷款这些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明确的积极影响,而城市储蓄存款的影响为负。这些变量中农村短期贷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容易理解,这些因素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城市短期贷款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可通过简单的假说解释,即城市贷款可直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而城市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储蓄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合理的解释是城乡存款之间存在竞争和替代关系,在存就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城乡储蓄存款会相互转化。

篇2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发展离岸金融愈发地重要。本文通过对离岸金融定义的阐述,对离岸金融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说明我国发展离岸金融的对于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离岸金融;制度;创新

一、离岸金融概述

对于离岸金融的定义,随着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界定也不同。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展之初开始,离岸金融最原始的状态以欧洲美元(Euro-Dollar)的形式存在。随着美朝战争的爆发,美国冻结了苏联在美国的所有以美元形式的存款,为了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及政治打击,苏联在欧洲大陆的银行开立美元账户进行农作物、工业设备以及其他商品的结算,形成欧洲美元市场,同时步入离岸金融市场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离岸金融市场从欧洲美元的形式扩展到欧洲马克、欧洲法郎和欧洲英镑等。在这一阶段中,美国由于一系列政府干预行为,产生货币流通的阻力,使得货币从流通性较差的国内市场流入环境宽松的离岸市场。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相继发生通货膨胀,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减少货币疲软造成的影响,减少本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面对各国采取的措施,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及英镑等进入到欧洲货币市场,使得欧洲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促进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离岸金融的定义更为广泛,出现“石油美元”的同时,离岸金融市场从欧洲大陆的拓展到其他大陆。70年代初爆发“石油危机”,欧洲各国相继陷入国际收支失衡的困境,大量以欧洲国家商业银行存款及直接投资形式流通的资金,通过欧洲货币市场流入美国和欧洲,形成“石油美元”。同时,美国政府取消银行跨国经营的限制,进入欧洲、亚洲和加勒比地区,促进多个不同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新加坡成为亚洲离岸金融中心标志着亚洲美元的形成。此后,中国香港地区、马尼拉等也相继采取措施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这一时期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另一突破是以避税为目的的分离型和薄记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活跃了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离岸金融市场飞速发展,此时离岸金融的涵义突破离岸金融中心这一地理范畴,成为一种制度影响着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为巩固和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IBF)于1981年在美国设立,开创了离岸金融业务在岸交易的先河。此后,日本在东京设立国际银行设施,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JOM)于1986年正式运行标志着离岸金融业务突破离岸金融中心的局限向日本全国范围扩展。

离岸金融从形成发展至今,已形成全球地理分布和较完备的发展模式,根据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形态,可以看出,离岸金融已不单是发展之初的一个地理范围的概念,而是成为一种制度创新的概念。总结离岸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将离岸金融的定义概括为:在高度发达的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本国金融体系之外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约束的,面对非居民的资金融通。

二、离岸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上文关于离岸金融概念演变的叙述,可以看出,离岸金融市场从最初一个地域性概念发展为一个全球性金融制度概念,体现着制度的变迁。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定义为用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系列社会、经济规则,这些规则之中一部分为强制性规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占比不大;而另一部分则是在社会变迁中逐渐演化而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在社会成员的日常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自发性的约束,这种规则在整个社会规则中占比较大,影响也较大。

科斯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引入到制度经济学中,使得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可以更为直观地解释整个社会经济的制度演变。当一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存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平等的现象时,金融制度便产生非均衡状态,此时金融体系中的各主体便会产生改变现状以使得收益最大或成本最小的动机,从而促使旧制度的改变以达到新制度的均衡。同时,诺斯和舒尔茨的制度变迁理论,又使得制度成为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制度虽然是一个经济体系运行的内在因素,却存在着外部性影响,而产生外部性的根源则是制度结构无法适应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有学者指出,从本质上讲,离岸金融的最初形态――欧洲美元,本是没有产生的必要的。正是由于一国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管制过于严厉,严重制约了本国金融机构对于本国货币的流通性需求;而同时又对外国金融机构运用本国货币的管制、或本国金融机构运用外国货币的管制相对松动,使得一国使用外国货币进行国际结算、外汇对冲或跨国投融资的信贷业务等业务均可由该外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完成,避免了本国政府的严厉管制,实现金融资源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欧洲美元正是在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美元迅速成为国际结算单位也正是由于美国本国对金融制度管制的松动,造成国际各国金融管制不对称形成的。

后又有学者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设定一个指标――净管制负担(Net Regulatory Burden, NRB),包含三个变量:(1)一国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一国的利息、股息等资本收益税率;(3)一国对利息、股息等财务数据公开程度的要求,这三个变量与NRB为正向关系,三变量越高,NRB也相应越高。通过对当时国际几大金融中心运用该指标的定量分析,得出伦敦NRB指标最低,从而得出欧洲美元市场首先出现于伦敦的结论。这一指标的运用将制度对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进一步说明制度对金融市场演变的重要性,也很好地阐述了离岸金融是一个制度性概念。

此外,离岸金融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制度创新的一个过程。“创新”的概念首先由熊彼得提出:创新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新的生产条件或二者的结合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产生出超越性的产物或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创新是广义的,不仅仅指涉及技术性变革,也包括非技术性变革的组织创新。离岸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是创新与制度一个互动机制,制度不断创新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而市场为更好地应对制度变迁,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创新。这种制度上的创新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前进。

三、我国发展离岸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离岸金融对于我国经济领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上文进行的制度的分析,所以仅谈制度方面的促进意义。发展离岸金融是一种制度的创新,也体现着制度的完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影响着。一方面,从微观上讲,离岸金融市场突破了传统上的地域、部门、制度上的限制,通过资本的灵活转移,将本地资本市场与更为高效的国际资本市场结合到一起,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活跃市场,更可以利用离岸业务的开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从宏观上讲,在发展离岸金融的过程中,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制度,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鲁国强.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及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2008(2):15.

篇3

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建立完善预警防范体系,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及时掌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主动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针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冲击,公安机关要主动提请政府建立由公安、工商、税务、劳动、银行及有关部门参加的打击经济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共同防范打击各类经济犯罪。要建立案件排查机制,坚持部门联动与警种联动相结合,加强与其他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与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滚动排查机制,排查的重点包括企业大量裁员、可能发生资金断链、资金纠纷和资不抵债有逃匿嫌疑的情形以及非法投资融资、放高利贷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涉企不安定因素,要制定有关不安定因素排查登记表,实行一企一档。特别是对有可能破产、倒闭的企业,要确定专职民警或物建信息员,负责对企业重点管控,开展跟踪调查,掌握动态信息。同时,对排查摸底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要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并负责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研判。对于涉及大中企业及企业主倒闭逃匿、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涉企案件和事件,相关的情况信息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送,建立一事一报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加大经济犯罪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要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对企业的报案线索要及时调查,特别是对受经济犯罪侵害而导致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报案,要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安排专门力量快速查办。对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如不采取侦查措施嫌疑人员可能逃跑、资产可能隐匿或转移的,要果断立案侦查,及时采取各类侦查措施,对有关负责人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要切实加大对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侵财性案件的打击力度,对调查走访中发现的有可能发生侵财性案件的,要及时联系企业,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核对账目。要严厉打击非法融资等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专门从事高利吸存和高利转贷的违法行为,打击中间放贷盘剥环节,减少企业由高额利息形成的泡沫债务。对因民间高利借贷引发的非法拘禁、人身伤害等案件,对采取雇用打手、暴力逼债等涉嫌黑恶势力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要积极预防和打击企业欠薪逃匿行为,对排查中发现的有可能发生欠薪逃匿的隐患企业,要加强重点监控;对已发生的企业主恶意欠薪、逃匿情况,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联合税务、工商、银监等部门对企业逃匿前发生的业务、检查财务帐目为突破口开展重点调查,获取涉嫌犯罪的信息,予以有力打击。

三、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市委开展“百名干部进企业”活动,建立完善定期走访企业挂钩联系制度,重点走访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对我市经济起到支柱作用的行业,熟悉掌握企业的基本现状,关心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向企业宣传法律法规及经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讲清非法融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风险性,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投资和融资理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落实内部安全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堵塞生产经营中的漏洞。结合侦办合同诈骗、集资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可防性案件,通过以案释法对企业实行风险提示,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预测预警,帮助企业提高抵御经济犯罪的侵害,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坚持“追赃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原则,尽可能地保全涉案财物,防止资产转移流失,尽可能地多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保障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由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参与的突发性事件处置预案,一旦发生因企业不安定因素引发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企业主欠薪负债逃匿事件,启动处置预案,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控制事态,力争将事件处置在萌芽状态,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篇4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学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学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数学教学中,金融理论与实践同计量柜经济学,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及金融结构,在相关的教学研究中,有着深入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金融数学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教学问题,会严重阻碍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高校在进行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综合的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及金融实践,一定要展开科学的融合与分析,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实践。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下,有关高校一定要进行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革,离不开对社会当下形势的研究,同样,金融经济方面的教学,同样需要以当下社会中的金融体系及金融结构为背景进行相关研究,这样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以,在当今展开高雄啊展开金融类课程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叫傲雪内容的改进,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为社会服务打好基础。

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在当今教学中,在金融数学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金融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我国金融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有关高校在进行相关教学中,一定要严格把握教学方向,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不过,就有关研究显示,在当下高校的金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较为客观性的,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到我国金融教學体制改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结构变化。在诸多教学问题中,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到教学的科学性和社会金融结构改革的科学性。下文,就针对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具体表现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实例的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经典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经典的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是经济数学中的基本问题,其主要研究的是以消费与收入这个简单的经济组成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消费与收入是最基本的金融经济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出现消费与收入这个最基本金钱交换内容,金融组成结构也会就此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费与收入,更多的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般会以居民的日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在分析经济学领域下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将收入与消费的内容规划到金融领域的教学中,因此会产生一些教学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例如,在高校案例教学中,课本上的内容是某家的一年收支情况,为案例研究,在金融教学中依旧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金融专业的课程以经济专业的内容作为学习对象与分析方式,让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是干预经济学的研究,进而忽视了在金融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合理性,会出现教学短板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其主要的建立依据依然是以收入与消费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多元线性模型的出现,由于收入与消费的方式发生变化,出现新型或者是复杂的收入消费方式,进而形成多元性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进行教学中,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同样是计量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教学中,需要以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教学与一元线性回归经济学模型的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弊端。在针对相关内容教学中,过多地采用经济学内容解决相关问题,同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认为,复杂的收入消费关系,与简单的消费收入关系一样,都是简单的经济学内容,进而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将收入与消费同经济教学划等号,减少对相关金融内容的学习。

例如,一个家庭中,将收入来的金钱当做投资的本金,进行再投资,这样的经济操作,就属于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数学模型中的一种。但是其在具体计算与分析中,需要将收入、投资、再盈利这个模式划分到金融学的领域内尽心研究。如果,学生在针对类似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单纯的以经济学内容作为研究手段,无疑会造成学生学习方向错误的情况发生。

二、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学生在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应用合理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进行相关研究中,主要应该将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金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提高解题研究的科学性。

(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为案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资本资产的存在是必然的,其模型的建立与研究,需要以计量经济学所涉及的诸多研究内容作为研究方式。首先,学生应该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主要公式为Y=β1+β2X+u。通过熟悉相关想线性模型,进而实现对资本资产定价的研究。另外,在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中,还需要掌握资本中的市场收益情况风险概率情况以及其他有关资产定价模型的诸多内容。

学生对基本的模型进行掌握后,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还要以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作为研究方向,将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内容与金融内容充分融合,实现对学生教学科学性的转变。计量经济学不单单是经济学领域,在有关金融学的研究,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在解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案例研究中,学生需要主要以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金融学领域的内容。例如,在上述模型中,β1所代表的就是收入风险,如果将其引入到金融学的领域中,就要充分与企业的金融方式、融资结构、市场风险性相关结合,进而实现对金融学内容的运用。

(二)将套利定价模型的实例作为案例研究

套利定价模型实例,同样是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研究实例之一,其代表的就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的模型结构为Y=β0+β1X1+β2X2.βn+Xn+u。在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学习中,套利定价所扁线出来的就是基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中,同样需要结合经济学内容与金融学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

例如,以我国的石油企业收入为例,在石油企业经营中,市场上的证券属于企业经营的资本之一这也就是基本的套利定价金融结构的常规应用。证券市场内的投资应用,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内容,还需要以金融学领域中的学习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证券市场,与一般的经济市场所有不同,其对虚拟资金的使用,是金融专业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现阶段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会将资产证券化,这也就会进一步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综合学习。

篇6

一、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设置有金融学专业,作为金融学入门第一课,“货币银行学”通过对金融学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学,为学生建立个系统的金融学知识框架,统帅其他的金融分支课程,它所介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认知体系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门课涵盖了金融学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学不好这门课也就不能真正学好其他金融类课程。所以把货币银行学应定位于金融学中主导性的基础理论课。

《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但是由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危机的频繁暴发,各国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于需求知识的要求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传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要随时关注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践前沿方面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还设置有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学等专业。因此,授课时要侧重金融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在不同的专业讲授的内容侧重点有所差异。如讲授金融市场等章节的内容时,在给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可比较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异同,分析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的方式和渠道,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则注重大框架的介绍,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简单介绍。

二、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逐渐地转变方法,将转为“以学为主”与“能力培养”并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方法。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讨论,多维思辨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重难点问题的进一步辨析,第二类是对热点问题及一些案例的讨论分析。讨论题目的确定非常重要,必须是重难点问题或由较大发挥空间的现实热点问题,如金钱是不是万能的,人民币该不该升值,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去向,个人或家庭如何理财等等。为了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事前准备工作的强调和指导。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辩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在实践中可以4―5人为组,首先对该论题,小组自己充分讨论,最后选出本组的发言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发言,可规定小组发言人的重复限制,如每人最多两次等),然后在全班范围,让小组发言人发言或辩论,本小组成员作补充或支撑发言,每人5―10分钟,师生共同听课评课,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拓展思路。通过准备充分、全员参与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与学生良好互动

对于《货币银行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可以将恰当的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自我表现机会,开展互动式教学,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最终使学生获得对于关键知识点较为正确和透彻的理解。案例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主讲教师仅仅是案例教学的设计者和主持人,要让学生掌握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进行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篇7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性课程,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呈现动态性、综合性特征,不可避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优化和改进。

1.1教学内容有待整合国外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财务和基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两个方向,而我国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偏向于宏观经济层面。例如,姜波克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理论性较强,以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为主线;陈雨露编写的《国际金融》借鉴了国外《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案例多、系统性强。虽然二者都可以满足高校国贸专业使用,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2教学方式有待丰富《国际金融》课程不仅内容更新快、涉及范围广,而且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会阻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是排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最终制约该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融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等其它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3教学评价有待改进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目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考核为主,通过试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情况;通过论文、报告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虽然评价方式比较简单明了,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而无法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已无法适应重视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大趋势。

2《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针对以上所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原内容精简。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对原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或者机构对金融岗位素质能力的实际要求,摒弃一些常识性

、理论性内容,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学生自主学习即可。其次,以务实为原则,对国际收支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模块进行精简,以“点睛”的方式作重要阐述即可。精简后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围绕国际金融主体业务来构建知识及能力体系。

2.1.2新内容补充。近年来,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体系更新较快,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实务性和动态性,需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首先是搜集金融领域的热点、真实、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业务的真实操作流程,若走向岗位遇到类似的金融事件可顺利上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及信息。例如在国际收支政策调节内容学习时,可根据我国国际收支目前现状,及时补充最新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是否存在内外均衡矛盾,并思考应采取的政策搭配。最后是编写国际金融英语阅读材料。英语是金融人才所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要加强英语能力的提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2教学方法的改革除了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更新外,还需改变以往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践教学等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2.2.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及解决问题,是《国际金融》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案例教学法。首先是把握案例的选择原则。案例的选择犹为关键,一般选择真实、热点、最新和典型的案例,同时与教学知识点相联系,一方面案例的真实性和熟知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案例的时效性和典型性便于学生研究讨论和验证自己学习的结果。其次是拓宽案例的来源渠道。案例除了教师精心选择外,还可由学生提供,不仅能够丰富案例教学素材,还可通过案例的采集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最后是丰富案例的讨论方式。除了传统的分组讨论外,还可尝试访谈式的讨论法,即一个小组负责数据的整理和问题的解决;另一小组以访谈的形式提出相关问题。通过积极的思考发问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2.2专题研讨。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还可组织学生对国际金融的重要理论、热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专题研讨教学法给传统沉闷的封闭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教师还可从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3实践教学。国际金融是应用性较强学科,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需通过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是,校内实验教学。《国际金融》校内实验教学可通过建立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模拟教学系统来实现。通过模拟教学系统,使学生了解外汇交易、国际贸易结算等国际金融核心业务流程,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是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较多,除了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业务大赛和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外,还可聘请金融领域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让学生国际金融岗位实践经验。

篇8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金融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8-02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因此,规范金融活动与金融关系的金融法就成为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对法学专业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金融法课程。笔者长期在商学院从事金融法教学工作,考虑到金融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对财经类专a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金融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型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则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方法忽视了金融法的应用性,片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识记,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而展开,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改“沉闷”的“一言堂”为“活跃”的“多言堂”。并且选用适宜的、典型的金融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相关的理论问题得到形象化阐释,学生所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是具体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因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脱离实际,学生陷入“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反对教师一味的理论灌输,反对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和具体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我国国情

案例教学最早源于美国,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金融法案例教学时,首先一定要明确立足于我国国情这一基本原则,而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原因在于:

1.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同于美国

众所周知,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判例法,法官裁决案件主要是以先前的司法判例为基础,即所谓“遵守先例”原则,判例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只有案例,没有判例”,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成文法。和判例法相比,成文法高度概括、抽象,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案例的引入就是一个好的方法。引入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文法规则,而不是从案例中制造法律。从逻辑上看,我们的案例教学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而美国的判例教学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

2.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于美国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生进入法学院的时候,大都已经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还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或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而我国高校的本科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不论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思维表达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那种教师上课不讲概念、原理,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美国式判例教学法不适合我国实际,我们的案例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像美国那样起主导作用。

(二)立足于学生专业

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其培养目标也不是法官或律师。因此,我们在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金融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一是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一些金融大案要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金融法的重要性及学习金融法的必要性;二是分析案例时,应从守法者而不是执法者的角度出发,重点是理解和运用现有法律规则,而对于现有法律的不足与完善问题则不必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深入探究。

三、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

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而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显然离不开案例,实践中的司法案例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下功夫。精选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讲解证券法时,选取了近两年发生的“杭萧钢构”案和唐建“老鼠仓”案,学生对这些案件本来就有所耳闻,有话要说,课堂讨论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第二,针对性。案例教学当然离不开案例,但并非案例越多越好,盲目堆积、滥用案例于事无补。因此,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即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用的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相关。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案例即使社会影响很大,也不宜选用。例如,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在金融法课堂上大讲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之争,因为教学行为要服从教学目的,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三,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难,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实际,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反之,案例太简单,答案一望而知,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实践中的金融法大案要案往往比较复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可对现实案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编,使之能够符合学生能力范围。

(2)分析案例。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也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并进行总结。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吃透案例,那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呢?

(3)制作案例课件。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如果仅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口述有关案件事实,则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显得不够直观生动,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运用,能够将案例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制作案例课件应成为课前案例准备的一项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搜集有关法律视听资料,如电视台有关法制栏目所播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单纯灌输理论为主的传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把要讨论的案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案情,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条文,对案例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如果学生课前不作相应的准备,课上不能与教师互动,那么课堂案例讨论就仍然只能是教师唱“独脚戏”,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师生双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就可以具体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了。笔者认为,这里需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旨在明晰案件事实、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法律依据。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1)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即使认为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必在讨论阶段急于反驳。(2)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3)要保证课堂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紧紧围绕主题,不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浪费时间。(4)倾听学生发言,当讨论陷入僵局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

2.认真进行总结评论

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是要总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恰当与否、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与否、表达清晰完整与否等。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2]赵晓光.论法学案例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J].法制与经济,2008,(8).

篇9

【关键词】高校 金融专业 实践教学

一、新时期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我国经济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相对的技术含量在新时期金融活动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现代化金融人才的必须要兼具实践性和创新型的双重特点[1]。这就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金融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了非常广泛的时代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新时期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一定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高校金融教学有所区别。同时,也一定要让更多的金融理论得以在金融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证和运用。

纵观当前世界金融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和具体内容对于新时期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2]。首先,我国加入WTO之后,整体经济环境受到国际金融浪潮的冲击更为巨大,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也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单单就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来看,也有了相应的增加,特别是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推崇;其次,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微观应用型人才相应的有了更高的需求,具体来说,微观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灵活掌握财务运作方式、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把控力强等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3]。所以说,未来我国高校应当深入研究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设完善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现代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从近年来经济形势发展来看,新时期我国金融人才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不同定位和特色的人才都有其应用空间[4]。所以说,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定制,同r也要考虑到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办学条件。就现实性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也是着力于打造的金融人才也要具备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性质。笔者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这些需求来说,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无疑是重要的培养途径所在。

(二)金融实践教学有助于解决实践教学目标和现实实习环境的冲突

要知道,相较于其他的一些社会学科来说,金融类学科其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更强。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就要相应的增强。在校内来看,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实验室来模仿实际的金融运作模式和运作环境,藉此来拟真现实的现实环境。这样一来,现实中实习岗位的有限的问题就可以有了一部分的化解余地(关于进一步建设产学研实践体系的策略,笔者在后文中也将做出相应的论述)。

(三)金融实践教学是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有力体现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一是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藉此来掌握整个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二是进一步培养金融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此来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实践教学实际上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延伸,也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型途径,这也新时期我姑素质教育开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光明大道。

(四)新时期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种实际性的需求。由此,现代化的金融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将金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是现代高校金融教育的重点方向之一。在下文中笔者详细分析了现代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策略,这些都为现代化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无限动力。

三、新时期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定位高校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高校考核还停留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而且系统来说,理论是和实践所占据的比例是十分失调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阶段我国高校现行的学分制系统当中,理论课程所占据的学分要远远大于实践类学科。更有一些高校仅仅将实践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给予的学分也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师生自然也对实践教学产生了淡化心理[5]。从一般高校的做法来看,仅仅在学生要毕业的时候让其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重要的金融单位进行实习考察了,学校将找实践单位的工作仍给了学生使得学生的实践课程都只是出现在了形式之上,效果自然也只能是差强人意了。所以说,新时期我们在开展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当前国内金融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再结合世界总体经济发展趋势,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再具体为其定制实践教学方案,以便能够切实提升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逐步摸索到金融的内在性质和客观规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建设完备的金融专业实验室

受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开始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重视起来。在笔者走访过的一些高校当中都建立了一些金融模拟实验室,这些无论是对校内金融来说还是对校外金融来说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6]。然而,让我们走近这些金融实验室就会发现,很多金融模拟实验室当中都没有完善的试验器材和相应软件设施。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样开展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无疑是苍白无力的,整个教学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时期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金融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以求能够实际的对金融这个抽象的理论进行实践性模拟。具体来说,我们在实际进行高校金融模拟实验室硬件建设的时候要进一步参考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进行科研立项,从客户模式和服务器模式两种角度来具体进行实施;至于软件方面,我们则要进一步关注国际金融发展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综合性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动态的去为学生定制一些专业的应用软件,以求可以更好当学生走出校园时与外界社会接轨。

(三)积极开展校外金融实践活动,产学研相结合

上文中我们论述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可以被称为校内实践内容,相应的我们在进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忽视校外实践的相关教学内容。要知道,校外金融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性内容所在。笔者在这里要进一步指出,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校外金融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真正的金融教学活动当中,从实际出发,也从理论层次出让他们可以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积累金融实践经验,进而达到我们所提出的产学研的教学目标。

(四)运用经典案例来开展金融实践教学

笔者认为,金融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实际案例的应用,这就需要大量的经典案例来做支撑[7]。在最开始的时候,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最开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时,哈佛具体对高校教师做了进一步的要求,让他们在教导完实际案例基础之后,依据学校的一些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总体需求来为学生挑选一些经典案例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学习。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案例教学法其实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们进行实际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与小组讨论法来和案例教学法配合,让学生可以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实践的能力和对团队的认识,从而让他们能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我们在进行对国际金融外汇的教学过程当中,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国际上最新的金融走势图,让学生在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来具体看出整体性的经济走势及规律。另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来预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并以此来进一步印证他们学过的一些经济理论,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中,高校金融专业也迎来了春天般的发展势头。因此,新时期我们深入研究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然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研究开展的实践不长,很多内容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在,特别是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设施上还是在教学体系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未来,我们更要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培养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士华.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126-129.

[2]毛莹,陈会荣.论新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80-81.

[3]曹伊.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90-92.

[4]毛,张家胜.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53-55.

[5]张玉纯,戴序,徐扬.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167.

[6]曹伊.浅议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9:119-120.

篇10

《国际金融》是高职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需要,一些非经济专业。根据我院几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国际金融》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学生之前的选修课程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等。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积累,而研究性教学在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性特征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索。这对于高职院校提高《国际金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利用金融知识分析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研究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应选对教材。当前《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各大出版社都有相关教材出版,这些教材主要从汇率、国际收支、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几个方面来着手写作,前沿性、启发性内容、案例分析还较少。

(二)全球化新趋势与研究性教学。在全球化的新趋势下,国际经济类的高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国际经济包含两个教学领域,一个是国际贸易,另一个是国际金融,前者重视微观企业的进出口行为的学习,后者重视对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对开放经济中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都需要通过研究性教学来加以提升。

二、研究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运用

(一)案例导入。案例教学把激发学生思考和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表现欲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既生动形象,又具有实际操控意义的教学方法。一切创新源于问题的发现,利用案例、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教学将金融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讨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尽量避免过难或过于抽象的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并不陌生,从而有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