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目录外试招本科专业。次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首开该专业并招生。之后每年都有院校获批会展本科专业且数量明显呈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2所院校发展到2008年的23所,2010年的39所,2012年的68所,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会展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问题。
从目前会展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重点高等院校如北大、清华、人大开始培养会展方向的硕士和博士,但数量较少,属会展高级管理人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多集中于二本和三本院校,培养会展的一般管理人才;会展服务人才由一些高职高专培养。三层次的培养体系要求对不同人才的培养重心也不同。作为中坚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行业特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努力培养具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会展设计、策划和现场管理等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会展人才。
一、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1.培养目标的思考
会展产业是现代流通服务业,是一种体验性的产业,它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产业联动性高等特点,产业链中涉及的产业领域纵多,如表1所示。由此不难发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和多样化技术知识。培养目标旨在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展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与能力,能在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从事会展相关的策划设计、营销公关、运营管理、预算评估及会展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素质与能力要求
按照国家对该专业的规划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平台提供管理类通用知识;通过专业课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的专业知识;通过选修课、实训课、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知识与技能,了解会展行业的具体运作实践,实现与具体就业单位的技能对接。通过专业训练,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熟悉国家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与需求,初步掌握行业内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会展通用能力、会展基础能力及会展专项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缺乏对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实践能力上存在不小差异。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该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问题。如:Perry,Foley and Rumpf的研究显示会展管理毕业生需要具备财务、法律、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经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Getz and Wicks的研究指出,会展管理的学生应该具备包括会展策划、管理和营销,以及把握会展历史,发展趋势、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会展的影响效应等。Stafford,Royal and Jago等通过调查得出,例如行政、管理、规划、协调和人际关系处理、特殊事件管理、领导才能、灵活的沟通能力是会展管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国外会展管理本科教育中,主要实践课程如下:餐饮管理、观光与旅行、博物馆管理、会展策划、美术设计、会展主题、会展营销、住宿接待、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特殊事件管理、体育赛事管理、国际商务等。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应该突出“岗位技能+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设置。在第一、二学年,按照教育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开设以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课程,如:会展经济概论、市场营销学、人类学、计算机、英语、心理学让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一些通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内涵和本质,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增强素养;第三学年开始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法规、商务英语、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服务礼仪、商务沟通、公共关系、广告学、会展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会议运营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和专业技能实践的安排相对应,通过学习和实训着重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可通过专业任选课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完成从学到用的简单过渡。如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会展项目策划与运营、会展实务训练等。
2.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校内完成的,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既能给学生打下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锻炼出较强的实践技能。
(1)专业基础课实训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实验资源,如经管实验中心、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商品学实验室利用各专业优势开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案例教学及基础实验让学生建立起与会展产业相关的系统概念;
(2)专业课实训平台,主要利用空间多变的会展综合实训室,通过3wE-service2.0展会现场管理软件、3wteaching会展教学模拟系统完成会展信息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设计、会展服务礼仪、会展场馆设计等模拟实训演练,每个环节均由学生自己亲手操作,通过模拟小型会议、新闻会、模拟展会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也夯实了专业素养;
(3)跨专业实践平台,主要包含在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实践项目上,以不同专业专题模块为主,结合会展行业的特殊性,鼓励学生通过网商大赛、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大赛、公关策划大赛、会议的组织承办、具体的会展项目策划案等。从活动的组织策划、资金筹措、现场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实践课从实训室搬到了模拟职业环境中。等运作成熟,还可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参与这样的实践项目,能促使学生将各模块知识整合成实际工作能力,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增强工作自
信心。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利用校外资源既能弥补校内教学的欠缺,又能同时提升带队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有效的拉近距离。
(1)行业感知体验实习
第一学年,学校通过有组织的实践安排让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新生以客人身份进行行业调查,参与并体验一次国际会议和一次大型综合类展会,熟悉会议与展览的基本常识和全过程。通过对行业的感知体验,了解会展行业的发展历史、现实情况、动态变化,以此产生关注行业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同时也看到了会展业发展的前景,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2)专业技能实习
第二三学年,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实习是进入会展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实现的较为关键的一环。学生可以参与会展品牌项目的策划、宣传、拓展、展厅现场管理、专业观众现场登记、布展、撤展、礼仪等各个环节。通过试点,我们发现,在大学学习中期的专业技能实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放手操作的平台,而且弥补了校内教师传统教学方法或与行业脱轨的教育滞后。在专业技能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得以真正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制定了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而且容易激发他们的开拓潜能和创新积极性,有的综合能力也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形成。
(3)专业生产实习
通过前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会展行业已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第四学年,要求学校应慎重选择用人单位,力所能及地跟一些签约过的会展相关企业联系,安排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通过最后完整的有效实习,让学生熟悉会展行业各项基本工作操作流程,积累现场经验,培养管理直觉,为他们将来走向就业市场、参与竞争提供帮助。可以考虑会展企业的成本问题,适当的配合企业延长实习期,或做到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预推荐工作结合,实现三方共赢。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还在不断地摸索、发展和完善中,只有清楚认识到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高度重视,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开军 会展产业链刍议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第3期:168-170.
[2]Peery,M,Foley,P.,&Rumpf,P.Events management:An emerging challeng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J] 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6,4(3/4):85-93.
[3]Getz,D&Wicks,B.Professionalism and certification for festival and event practitioners:Trend and issues[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4,1(4):163-170.
篇2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87-02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和英语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科学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发展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教育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学习,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外语及计算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会展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教学实践及战略结合地区发展需要,科学设计会展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关键词:
会展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2202
1 会展发展趋势及人才供求状况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会展具有信息传播、经济交易、文化教育、辐射功能及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扮演举重要角色。会展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
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
1.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类型
虽然就其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凭借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地区的预期不是遥远的事情。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并具有知名度的展会,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贸促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至10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社会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质量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差异化的。
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组成会展业人才的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负责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主要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三者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
1.1.2 会展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智力型、知识型、技巧型、艺术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求会展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服务理念、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推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会展人员既要懂展览懂市场,又要懂管理懂沟通语言。
随着国际会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技术的渗透,会展业朝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趋势或方向发展,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必然在需求结构与质量方面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特点,必然是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都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兼有。这些都意味着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1.2 会展人才供给现状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短短几年间全国近百家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如果加上为数众多的职业培训类学校开设的会展教育项目,现在我国从事会展教育的学校数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但从业人员素质方面,据《中国会展》杂志2009年调查:“会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中,真正懂会展、会操作、会管理、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足1%。”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理念严重滞后;专项人才十分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2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开展会展相关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当前高校在会展展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具有普遍性,有些十分突出,比如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却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会展教育脱离实际,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
3 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设计
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科学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对会展核心人才提出的要求。
3.1 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是根本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即明确会展学历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会展核心人才,抑或是辅助型人才。根据会展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注重整个会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专门技术,专项管理的要求,合理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
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而各高校又有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行业发展,遵循本科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针对人才服务的市场,立足区域和院校特色,探索出既适合会展职业性质,又符合会展专业特点的本科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会展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会展人才,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会展教育的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会展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以下有三种:一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会展业发展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3.3 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课程就要进一步细分,对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也会作进一步调整。独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化”。
4会展专业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培养模式也必须强调实践环节。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建构基于能力本位导向的会展实训模式,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当前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运营、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课内实训比重
课内实训是针对理论课程的具体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比如湖南商学院在会展策划、会展客户管理、会展参展实务、虚拟会展、会展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设置了不同学时比例的课内实训环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课内实训与理论学时达到1:1的比例。
4.2重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实训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基地的方式,对学生专项技能的综合演练,主要针对的是会展行业工程系统性的特点。比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通过购买会展的专业系统模拟软件,对会议与展览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
4.3开拓生产式实训
生产式实训的方式突出商业运作的特点。以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上海)首届星座博览会,就是一次项目驱动式的实训。吸引了来自江、浙、沪三地近40家展商前来参展,学生分别经历了招展、招商、观众组织、展台搭建、场地管理、现场服务、后勤保障、财务等部门的各项工作。
4.4实践基地建设
会展项目合作机制是是学生步入社会实践环节的最佳途径。岗位实训模式是针对会展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的岗位技术训练。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会展的实际举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营销、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到活动中,对于他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安晓波,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4):107109.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5):109112.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9(15)18
篇4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 2010-08-02; 修订日期: 2010-11-30
基金项目:
上海市旅游会展教育高地建设项目(JYGD2010024)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
作者简介:
王春雷(1977-),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会展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会展本科教育已走过六个年头。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院校都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以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全程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几门核心专业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职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为核心,通过承接会展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借此来培养更高质量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促使各院校积极探索提高本校学生竞争力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院校、学生三方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搜,2009)。
另一方面,虽然会展教育方面的文章已不算少,但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以维普资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关键词查询结果为例,如果输入“会展人才”,可获得77条结果;输入“会展教育”,可获得45条结果;但如果输入“会展”然后输入“人才培养”进行二次搜索(选择“在结果中搜索”),只获得15条结果。而且,大多数相关论文还浮在表面上,就培养模式谈模式,有的甚至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产学合作等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系统构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指导会展院校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是会展业发展和会展教育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在中国科技期刊网中,作者搜索到标题中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仅有2篇,绝大多数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散落在会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系统性的研究属于凤毛麟角。
林冬和林河(2008)认为,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培养机构高度集中、培养层次单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硕博、本科、高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特性培养会展人才,完善会展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育体系,是解决当前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高欣(2007)从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例如,邬适融(2009)从“模块式”的课程设计、“开放式”的师资建设、“体验式”的教学组织和“全程式”的职业导航4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搜(2009)以上海为例,深入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要建立有实效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要根据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科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提高的意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部分研究者还基于国内外会展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内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王春雷(2005)对德国会展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即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以及实习活动主题化。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徐红罡和罗秋菊(200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包括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重点以在会展管理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英国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s University)等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就如何调整我国的会展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策略建议。
也有研究者侧重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个方面。例如,吴建华(2007)从中德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她提倡“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从共性教育到个性体现的转变过程”的教育理念。施谊(2009)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推广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会展实务课程教学探讨了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朱贵平(2008)、赵军红(2009)、顾艺(2010)等对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探讨。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重点从会展外语、会展英语、会展旅游或会展设计等角度,探讨了会展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徐琳和乔向红(2009)从我国高职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探讨了如何建立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新形势的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几年的相关学术会议上,一批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张健康和方玲玲(2008)对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总结了项目驱动的会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实务类课程的进入、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以及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
黄彬(2008)深入研究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学生的4年学习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蒋昕(2009)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会展本科人才三阶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为受教者获得必要的胜任力而服务。另外,建立共识、整合课程、项目驱动三个策略有助于三阶培养模式的实施。蓝星和邹囡囡(2009)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会展教学实践为例,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为中心,“二个体系”为途径,“三大平台”为依托,以“中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践创新”为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相对会展教育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部分会展办学起步较早的院校教师围绕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本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
3 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教育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句话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会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学校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等环节来实现。目前,国内部分会展院校提出来的“按照活动管理的思路来培养会展人才”、“实现国际理念的本土化操作”、“基于项目驱动,培养会展创新性人才”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国外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荷兰INholland大学等院校的会展专业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等。荷兰INholland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本校的活动管理专业就是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Projectbased Program),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富有创意和拥有一定的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这种目标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会展专业而言,培养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本校会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增强未来从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阶段性、计划性、组织性、持续性和效果性等特点,其实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实习过程等。
培养制度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和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特别是教学时间安排、培养方式与会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及需求规律之间明显脱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院校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例如,为推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参与项目执行。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一般可以通过高考来选择适合从事会展行业的学生,但应适当增设外语水平、性格等指导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的会展专业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出口方面,设定行业培训证书、毕业论文选题等各种评价标准时,应充分反映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朱晟利,2005)。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中,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目标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方式及培养手段,培养制度是执行某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环境,培养评价则是对培养模式体系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检验,如图1所示:
4 案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自2002年11月起,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立会展管理方向;2004年1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迄今已向行业输送了八届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2008年,该校会展管理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办学方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同时基于活动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倡导并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指标具体描述效果
教育理念2008年6月,在系级层面正式提出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从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近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企业并从事活动管理的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2009年4月,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而且能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过程修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通过调整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安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出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或依托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贯通相关理论课程。多次在全国性的策划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4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先后有《中国旅游报》、《中国展会》、《中外会展》等6家媒体报道该校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加强与教务处、学工处之间的沟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
培养评价在课程项目作业的评价上,引入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模型;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项目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获得“2010年最佳会展人才输出院校奖”(颁奖单位: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4.1 教育理念: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早在2006年3月,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展览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报告中,课题组就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了一套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大框架下,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专业基础课+主攻方向课”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2008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初步明确了“活动管理”的办学思路: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上述办学思路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不论是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活动管理的一般流程与会展项目管理(以展览会为例)
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阶段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后续工作
(英文)ResearchPlanningCoordinationOperationEvaluation
内容おじ拍罟顾吉な谐〉餮歇た尚行匝芯(初步,深入)ぷ写立项策划书场地规划ぷ试醇苹そ度计划ぶ柿考苹と嗽弊橹计划し缦展芾砑苹ぁ…数据库管理ば传推广ふ姓躬す壑谧橹すι萄癃す愀婧驮拗销售布展は殖》务与管理(开幕式,入场管理与统计,现场管理等)げ鸵/交通等こ氛故据库更新ふ估阑崞拦廓す壑诜治霆て渌善后工作(感谢,总结,新闻报道,催款)ぷ急赶乱唤煺够
工具(举例)调查表SWOT分析し延霉浪WBSす丶路径法じ商赝纪络图ぴ鹑尉卣螵な据挖掘风险管理び愎峭挤
注:与5个工作阶段相对应的英文和内涵均在Goldblatt活动模型基础上有所改动。
4.2 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以此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会展项目的运作流程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个会展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每个部分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其中,项目管理包括从调研、策划到筹备、执行,一直到新的循环开始。为此,该校对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全面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管理》和《活动管理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平台课,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会展专业课程(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则依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和安排,这样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与未来操作具体项目的需要一一对应,如表3所示:
市场调研与分析》ぁ断费者行为学》研究
《策划学》ぁ恫莆窆芾硌А藩ぁ恫业经济学》策划
《市场营销学》ぁ豆ι坦芾怼藩ぁ兜缁跋售》组织
《运营管理》ぁ斗缦展芾怼废殖芾
―事后工作
平台课程:ぁ豆芾硌А贰《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
项お 目お 管お 理活ざす塥だ愍ぴだ愍び氇し姜し
《活动市场调研与策划》
《活动营销》ぁ痘疃融资》
《活动现场管理》ぁ痘疃风险管理》
―
方向课程:ぁ痘嵋椴呋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旅游节庆策划与管理》、《婚庆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管理》、《参展实务》等
实践性环节
注:具体课程名称可以调整,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定位对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4种实习,即三次现场服务实习、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区域会展业考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上学期的校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组织,并且要求具有会议、展示、特殊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借此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与布置》以及《会展融资》等几门专业课程贯通。为此,新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提前到大二下学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要确定下一个学期该年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4.4 培养制度:创造实践机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会展行业的用人特点要求院校为会展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把2004’上海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2006’都市旅游国际会议、2009’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年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阿姆斯特丹旅游日等重大活动都交给会展管理系的师生来运作,逐渐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会展管理系成立起,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生承办的大型活动已达10余次。
同时,会展管理系快步推行学分制,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成为可能。例如,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至少要参加3次以上的现场实习(1个学分),2009年9月以前,这种实习基本上都是零星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后经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等管理部门沟通,现已采取小班操作、轮流实习,或只承接一次80人以上的现场服务任务等措施来完成实践教学。
4.5 培养评价:实行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多方评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培养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方面,除了一贯坚持的以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与对话活动,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在专业课程作业以及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的评估方面,借鉴了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从项目本身(团队)、客户、个人和指导老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上司和客户沟通的能力。此外,今后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中辨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论文写作也将由业界人士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5 结束语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而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就业压力大、会展行业管理尚不规范等大背景下,国内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制度设计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高欣.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184,177.
[2] 黄彬.会展教育创新模式探讨[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年9月15日-18日
[4] 林冬,林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6365.
[5] 搜.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 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47148,150.
[7] 施谊.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992.
[8] 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9]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
[10]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C]∥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1]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12] 徐琳,乔向红.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25):4748.
[13] 张健康,方玲玲.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篇5
关键词:会展业 ;高校;课程设置
一、我国会展业总体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并逐渐走向全球化、品牌化、资本化、产业化、集群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会展业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不断拓宽,带动性逐年增强,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然而,目前我国会展业也遇到较多问题:一、会议主办者过多,市场主体混乱,缺乏凝聚力;二、场馆老化、盲目建造场馆、场馆运营不善;三、展会服务水平较低,客户满意度低;四、市场机制不全,会展企业良莠不齐;五、会展人才缺口较大,结构不合理,供需不衔接;六、会展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政府权责不明确,行业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
二、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情况
2013年,本科“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被撤并,全国招收会展新生12966人,较上年增加5.4%。2013年,全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高等院校达220所(未含大类招生)。2013年秋季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为37826人,较上年增加4135人,增长12.3%。其中本科生为10798人,我国会展专业本科在校生首次过万。今后几年全国会展专业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人数为: 2014年10297人、2015年11707人、2016年12523人。2013年, 以各城市会展专业在校生人数排名,上海居首,第2-10位依次为广州、杭州、重庆、天津、济南、合肥、武汉、北京、石家庄。10城市在校生为19,540人,占全国51.7% 其中本科7230人,占全国67.0%。
三、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本文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选择具有6个代表性的已经设立会展专业课程的高校,作为城市高校样本进行分析。
表1:代表高校会展专业课程开设目标及课程内容(略)
基本上,所有样本学校的课程都涵盖了工商管理类通识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上各个地区不同学校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从上表也能够总结出,以下课程较为缺乏:政策法规类、场馆管理类、信息科技类以及实践实务类课程。
四、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
(一)与现实匹配度较低,无法为解决会展业问题而培养和供给人才,如欠缺政策法规课程、欠缺场馆管理课程。同时对比国外高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了法律与道德问题课程,内华达大学开设了会展设施管理课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则开设了节庆法律与法规、会展场地及其设施管理课程。
(二)缺乏对国际素质的培养,欠缺外语课程和外国文化、礼仪课程,不利于会展业走向国际化。
(三)课程过多重视策划、管理,忽视会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不够脚踏实地。而会展业国际巨头德国的会展教育则专门划出展台施工模块的教学。
(四)会展业重实践,但会展专业课程理论偏多,缺乏实践机会,学生仅是纸上谈兵。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英国则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新西兰林肯大学的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每年都会与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Rebel Kiwi运动会,由学生负责策划、组织、评估等各方面工作)。而德国更是在校三年,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习。
五、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本文旨在通过把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和匹配,从而挖掘出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并提出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方案。这些方案并非为了一蹴而就、完全解决目前我国及国内各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为长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一)仔细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情况预测未来四年会展业的走向,重新整合设置会展专业课程。
(二)适当增设政策法规课程、场馆管理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刘林艳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我国会展专业教育也逐步走向平稳时期。本文将抓住这一契机,研究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的匹配程度。在得出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四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关于课程设置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 ;高校;课程设置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而建议增设这些课程并非等同于依赖这些课程便可立刻培养出可以解决会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或者场馆老化等问题的人才,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增加学生对目前情况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大环境内、行业内工作。
(三)高校间相互借鉴经验,同地区的高校尝试联合开设课程,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亦可跨地区联合开设网络课程,教授政策法规、网络会展等课程。
(四)加强校企合作,大幅度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采用“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深入学习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勇.2013年中国会展发展新趋势[N].中国贸易报,2013-04-02007.
[2]焦微玲.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8:134-136.
[3]郭巍.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杨琳.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研究[D].扬州大学,2012.
[5]高耀松,王玲,戴桂麟,刘春章.后世博长三角会展业态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2,12:23-34.
[6]邬国梅.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市场论坛,2007,05:13-16.
[7]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304-308.
篇6
关键词:国企;会展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对策
一、会展客户管理的相关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ment)是会展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的信息,对客户信息进行挖掘, 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客户忠诚度, 最终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二、会展国企现状展望
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涌现出各种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会、商品交易会、信息会等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如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天津环渤海食品交易会、杭州西湖博览会、广州广交会、大连服装节等等。专家们指出,按照区域划分,中国内地可分为五大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博览会、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长春为代表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北会展经济带"。 从国际方面看,会展业首先起源于欧洲,随后是美国和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开始发展起来,新加坡也是现今发展会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美国一年举办200多个商业会展,带来的经济利益达到38亿美元。展商和参加者的间接消费达到250亿法郎左右,可见国外的经济发展速度之猛进,而我国2000年的调查显示报告:各类会展1200个、直接利润达到180亿元,展会的数量和规模和利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比起一些发达国家亚洲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现在的会展产业不仅是单纯商品交易活动,已经发展成集房地产产业、社区服务、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会展产业的发展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同时在会展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我国会展业尚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国展企业,具体来说:
1、是会展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比较晚,导致了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这就决定了会展人才规模不是很强大;再者高层次的会展核心人才不足,而且大多数已工作人员没有经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性不高,导致国展的积极性落后,整体水平下降。
2、是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没有对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从而竞争力下降,诸如一些展览和会议没有实质性内容,有的只是草草了事,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和程序。
3、是展览场所大多面积小、功能单一、环境陈旧,不注重保养和维持。
4、是国展参展的知名品牌不多,国外商家参展仅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好一些的展会上外国参展商也仅占10左右,从而得不到会展的预期效果。
5、是会展理论研究滞后问题。会展业的实践活动需要会展理论的指导。与当前的"会展热"形成鲜明对比,会展理论研究是滞后的,不能为蓬勃发展的会展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更不能培养出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高级人才。
三、国展客户管理的实施流程
1、获取客户信息
一个会展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客户资源的竞争,客户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会展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多少,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根据20/80定律可知,一个企业80%的利润往往是有最优价值的20%的客户提供,其余80%可能是给企业带来微利、也可能是带来负面利润的。
国展需要面临获取的客户信息是比较广泛的群体,包括一般群众和专业群众、参展商和贸易商。客户信息的收集一般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数据指寻求客户资源客户的基本特征,如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主营业务等;动态数据值客户的消费行为资料:即如何购买、历史消费记录、与企业接触的记录等。获取途径:通过电话、网页、客户跟踪系统、呼叫中心档案等工具。
2、运用CRM软件系统记录客户资料
挖掘客户信息同时记录保存客户资料是同时一体的,首先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细分,建立描述每一种类型和级别参展商的客户档案,运用客户管理系统记录并保存。一般常应用的是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是指使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它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 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减低企业的成本。
3、持续沟通,取得信任
市场营销的规律显示: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老客户成本的5倍以上所以加强建立与客户长期互动的关系,首先,在互动关系中对老客户进行优先考虑,用邮件、或电话经行定期访问、拜访或者用短信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加以问候,一方这种持续沟通可以起到传播企业最新信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客户的感情联络,让客户心里知道企业时刻是惦记客户的一切状态。
4、建立长期关系
根据各参展商的经营业务类型、产品特色、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等因素,确定对其有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参展商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根据各贸易商的交易情况和购买需求,筛选出有购买能力的贸易商作为合作的伙伴,并与其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
四、国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对策
1、打造智力型、创意型经济的文化产业,因而"人"的作用至为关键。
国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提高专业化人才建设。一方面要引进外国会展人才,吸纳他们在会展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会展专业人才,加强在校学生的实践锻炼通过一些会展的举办,同时加强对会展会展专业人员在策划、管理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为会展业切实打造一支优秀熟悉展览业务、有经验的专业队伍。
2、加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无论什么展会要想保持一个良好的服务质量必须使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改善,硬件指会展业的场馆规划建设要有一流的规模和水平,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设施,例如星级宾馆的建设、餐饮、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软件环境是展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时刻得到提高和加强,保证参展商和观展人员的满意。
3、争取更多部门的合作支持,打造品牌会展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政府部门和该地的会展业举办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利用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对该地区域相关会展业的培育、引导和扶持。
其次,要有专业而周到的会展服务,包括从市场的调研、主体立项、策划方案、广告宣传、营销手段到现场操作、展会总结等方面提供专业全称的会展品牌构建服务。
最后,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支持和认可,提高该展会的美誉度和前瞻性,吸引更多国外展商的支持和加入。
4、构建科学的会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首先,设计合理的会展课程结构,根据人才特点来构建教育模块。这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例如德国的会展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我们不妨奉行拿来主义。这种根据人才特点设计的会展专业课程有利于中国人才"多、快、好、省、建设。从战略角度对各大高校的会展展业进行规划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
再者,需要对会展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展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会展行业活动,深入了解和把握行业动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同时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需要邀请资深的会展经理人加盟教育队伍,联合进行会展课程教授,提升会展教学研究水平对。
最后对会展教育行业开展教育评估,培养一批有经验的会展专家,对会展教育行业经行指导和评论,指出不足指出提出改进方案,完善会展教育流程。
参考文献:
[1]马彦.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J].《对策与战略》,2008-2.
[2]庾为.我国会展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12.
篇7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随着会展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公关、组织展览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展行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与考核标准,对不同的会展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衡量标准,有利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会展人才的流动。会展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主要有: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同时,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会展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会展人才。这样,确保在会展行业内,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态势。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借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机遇,怀柔区提出打造国际会议核心区的宏伟蓝图。但是目前最大问题之一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会议、会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承接大型活动经验少。急需了解国际惯例、对会议、会展业有深入研究、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后文简称“京北职院”)是怀柔区内唯一的一所高校。在这一机遇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于2011年成立,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会展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会展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新专业建设,决不能盲目,工作思路一定要清晰、正确。笔者首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会展专业的内、外部情况进行了理智的分析。
(一)市场机会
1、从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会展人才需求总量大。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会展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会展专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据北京会展网信息统计,2010年北京市共举办大中型展会114场,而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展会,至少需要高技能会展专业人才100人,需要会展服务人员500人左右。这样看来,仅2010年北京市展会需要专业人才和服务人员约为68400人。怀柔打造国际会都,也为会展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从会展人才供给方面分析,专业人才紧缺。我国会展业发展虽迅猛但起步较晚,会展培训与教育更滞后于会展业的发展。从总量上看,2010年北京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毕业生总数不足600人。而且,从全市范围看,大多数会展从业人员是“半路出家”,真正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随着北京会展行业的规范和日益国际化,专业会展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供不应求为会展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市场威胁
1、本科院校的竞争。北京数家开设会展管理专业的院校,依托其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教学资源展现自身特点,毕业生呈现出高素质、外语好、理论强等竞争优势,但对薪金待遇要求也比较高。
2、职业学校间竞争。北京目前设有会展策划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三所。除了京北职院外,其他两所分别是北京经济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是在旅游系下,主要是依托旅游专业,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专业的课程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课程,属于“旅游管理+会展”的拼接,就业方向为旅游企业的会展部门。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下,主要是针对会展企业,开设会展策划、会展文案等,相对比较专业。但从其开设课程既培养目标上看,其专业侧重于会展管理方向,会展营销和设计环节比较薄弱。
3、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间接竞争。目前国际国内各类短期会展培训活动多为管理类培训,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托高校培训,另一类依托国外资源开展会展培训的国际合作,这些培训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但缺乏相应的学历证书作保证。
(三)主要优势
1、先发优势。京北职院在北京高职院校中对会展业的及早关注,可以在会展教育市场形成一种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结合自身核心资源形成产品差别化和核心竞争力,对潜在的会展教育者形成一种进入壁垒。
2、资源优势。从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课程安排和会展业本身的特点来看,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需要三个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撑:管理学、营销学和艺术设计学。会展专业设在管理系下,管理系专业数量多,各专业教师在这三门学科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依靠管理系平台,主要专业课程可以开设。
3、业务相关性。大会展的概念,不仅包括会议、展览,还包括奖励旅游和大型活动。因此,会展活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学校承接各种会议,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企业年会都属于会展范畴。因此,会展专业可利用的资源和素材易于获取。
(四)主要劣势
京北职院目前没有会展专业的教师,现有教师缺乏会展专业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企业实践经验,知名会展企业资源较少。就全国而言,会展教育、会展学科研究尚不成熟。专业教材中重复现象严重,高质量的高职教材很少。
综上所述,会展专业核心能力不是很突出,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三、会展专业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针对竞争对手及自身实际分析,明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关键词:
1、细心、踏实、肯干
2、专业知识够用、业务熟练
3、有一定外语基础
4、侧重会议营销服务以及会场设计
(二)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教师企业实习以及专业教师的引进。
(三)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控制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作为新专业,在学校及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初步构建会展专业多元实践体系。以下用八个字概括“实会览活,兼志招查”。
1、“兼”,第一学年,做一次兼职,锻炼学生的忍耐力和沟通能力,使其了解社会的游戏规则,具备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条件。2、“招”,入学第一学年,参加一次招聘会。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招聘会这种特殊类型的展会;另一方面,“90后”学生明显缺乏职业紧迫感,去招聘会感受一下就业的压力,更加珍惜在校学习时间,做好“职业人”的准备。3、“查”,调查专业展会。“调查”展会而不是以往的“参观”展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参展商沟通,让学生深度感受展会的内容,而不是“走马观花”,浏览展会形式,从而为做一个“会展人”奠定基础。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过从“赚钱不容易”、“找个工作真难”到“会展这个行业不错”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摆正学习及职业态度。4、“志”,做一次大型展会的志愿者。深度感受展会的氛围以及展会现场服务工作。5、“会”,筹备会议活动。与学院办公室合作,会展专业学生可参与在本院举办的各大型会议的策划、筹备及服务工作,如在本院举办的怀柔区政协会议等。6、“活”,策划组织一次大型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学生参与筹备新生开学典礼活动,初步体验大型活动的策划。其次,在毕业之前时,策划一次难忘的毕业典礼,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将传统的研究型论文的形式改变为综合运用的设计形式。7、“览”,举办展览活动。定期举办展销会、专业技能展等校园展览活动,也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8、“实”,企业顶岗实习。在最后一学年,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使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
综上,在资源有限和无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这个多元实践体系,易于操作、成本不高,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质量控制方面,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增加学生座谈的环节,让学生每次参观完展览后拍下照片、一起分享参观成果,让学生全部参与进来。
(四)开展具有高职特色课堂教学体系及教材建设
目前就全国而言,会展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其教学理念、目标、管理、内容、手段、师资、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研究探索之中。会展专业是新兴专业,尚无毕业生,无法接受社会检验,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后的课程体系的检验还有待时日。因此,会展专业应结合本校实际和区域经济的特色,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内蒙古;会展业;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作用;行为优化
一、内蒙古会展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十一五”期间, 内蒙古会展业的平均增速达 26%。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现有1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7个,展览面积共计16万多平方米,场馆管理人员200多人。专业会展公司和组展机构20余家。年举办1万平方米以上展会20余个。展出面积30多万平方米,累计参展企业12349家,参观人数155.6万人次。
在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呼、包、鄂区域性会展城市圈正逐步形成并成为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的引擎之一。按照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提出的标准, 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已初步具备了形成区域性会展城市圈的条件,正在形成功能互补、竞合互动、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圈。
二、内蒙古会展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及路径作用
纵观世界会展业发展轨迹,主要存在着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和市场主导型经营模式两种会展业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强调以政府配置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照会展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会展业的更大发展。这类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主要是针对处于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时期会展业而实施,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所采纳的发展战略。我国现阶段会展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内蒙古政府主导型会展业发展模式现阶段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型展会来完成。主导型展会对内蒙古会展业的作用犹如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内蒙古会展业的支柱、推进器、催化剂、形象代表。
(一)政府主导型展会规格高,权威性强,是内蒙古会展业的支柱
政府主导型展会通常由于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从而增加了展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招展招商工作的进行。在内蒙古会展业产业结构中,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创造的经济总量,政府主导型展会都是内蒙古会展业的支柱、重中之重。
(二)政府主导型展会是内蒙古会展业的推进器
我国的会展经济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及地方性的各种展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会展业发展初期,政府主导型展会发挥了内蒙古会展业的领头羊、助推器的作用。
(三)政府主导型展会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的催化剂
展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展会的供给不仅需要会展企业本身具备相应的各种资源,还需要多个产业联合,更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这种整合性使得政府主导型展会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建筑、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各种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催化剂。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催化剂作用有利于资本及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流动及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如呼和浩特市以药交会为龙头,以会展经济实施整合了呼和浩特的产业结构,使生物制药业成为呼和浩特市支柱产业之一。
(四)政府主导型展会是内蒙古会展业的形象代表
政府主导型展会除了促进贸易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区域会展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区域整体形象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而且能塑造国内外展商对内蒙古会展业的良好印象。
三、内蒙古会展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中的政府行为优化研究
政府主导型会展业发展模式究其实质依然是以政府经济职能发挥作用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应以政府经济职能为基础,主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及外部环境供给等宏观路径来实现政府对会展产业的影响。但内蒙古政府主导型会展业发展模式现阶段的实现路径,却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型展会这一微观路径完成。这表明内蒙古政府对自身的定位及管理路径的选择出现错位。
内蒙古政府在会展业宏观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优化就是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及路径的重新选择。从自身定位来看,内蒙古政府是地方政府,需在中央政府的政策管理框架下,在区域层面发挥经济管理、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政府主导型会展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来看,内蒙古政府应强化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及外部环境供给对会展业施加影响的宏观路径,弱化以政府主导型展会为代表的市场参与者的微观行为。政府的行为优化具体通过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及外部环境供给三方面的改进来实现。
(一)经济调节的优化对策
1.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实施会展产业发展规划
首先,对会展业的发展规律有清晰的认知。内蒙古会展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在现阶段政治经济变革背景下的最佳选择,但是应明晰这是会展业发展的起点,政府市场型或市场型的会展发展模式才是内蒙古会展业未来可持续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坚持突出重点,明确会展产业发展重点。内蒙古会展业对自己在全国的会展业中应有明确定位,依据自身的产业优势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为基础展开会展活动。纵观内蒙古会展业近些年来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市有望形成内蒙古最大的“会展经济圈”,政府应针对呼、包、鄂三市的产业重点给予其重点发展的机会。
再次,坚持规划优先,研究制定会展产业发展规划。由于会展产业本身涉及面的广泛性和供需之间的常态不均衡性,政府进行合理的行业规划是会展业发展的前提。会展规划发展方向上,政府承担的主要是战略性的工作,即明确会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标、措施、重点和步骤等,侧重于宏观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布置。
2.完善政策,加大会展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首先是加强既有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大财政经费对会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对既有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实施。其次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会展高速发展。内蒙古会展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展业的产业布局政策;二是会展业的产业保护政策;三是会展业的产业促进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应顺应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发挥对会展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再次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效益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构建多渠道的新兴产业发展融资体系
首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设立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风险企业,重点支持种子期或初创期中小会展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强金融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会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拓宽会展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二)市场监管的优化对策
1.积极地进行产业引导
主要是通过制订计划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与鼓励会展业优先、快速发展。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加大监控力度,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平台。
2.完善行业制度安排, 依法监管
维护会展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的规范运作,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监督机制,出台行业法规,设置专业的执法部门,依法监管。
3.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来规范会展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抬高市场门槛,强化办展组织资质审核及动态管理,提高会展主体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规范会展市场秩序,使行业自律协会成为既是会展企业的代言人,又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
4.构建会展业垂直管理体系,统筹会展业发展
从发达国家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实践看,设立独立的、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是能否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组织基础。鉴于目前内蒙古会展业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较混乱局面。有必要建立会展行业垂直管理体系, 以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协作,共同构成会展业垂直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解决内蒙古会展业 “散、乱、杂”的问题,迅速确立区域会展目的地形象。
(三)外部环境供给的优化对策
1.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阳光政府,推行“低碳”行政
推进政府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职能转变,使政府职能回归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为会展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会展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在会展市场中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内蒙古会展业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会展行业实施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战略,其核心在于发挥政府对会展市场的干预作用,政府的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方式,调控会展经济的宏观运行,引导并约束微观会展企业的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业规则。
结语
内蒙古现阶段会展业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型展会这一微观路径完成的,这反映了内蒙古政府对自身的定位及管理路径选择的错位。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及路径的重新选择,内蒙古政府确立了主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及外部环境供给等宏观路径来实现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及外部环境供给三方面的行为优化,希望有助于内蒙古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锋仪.政府主导型会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8.1
[2]陈靖.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3]魏景飞.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0.4
[4]周晓唯,惠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下的品牌会展发展模式研究[J].发展研究,2010.7
[5]王一玫,杭 .论政府主导型会展的创新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6]陶程.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路径初探——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1.7
[7]曹晓红.我国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8]韩娜.当代中国政府在会展业中的职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
[9]袁亚忠,章晓檀.广州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旅游论坛,2013.3
[10]赵伯艳.城市政府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对策——以天津市为例[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4
[11]刘飞跃.会展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消极行为及消弭[J].长沙大学学报,2013.4
篇10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会展教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国外会展教育的竞争现状
全球先进的会展教育主要集中美国和德国等,出现了“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等典型的会展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为提升我国会展教育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1.1美国会展教育的竞争优势
1.1.1教育主体多元化
美国的会展教育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会展行业协会、相关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等共同承担的协同教育模式。其中,高等院校处于核心位置,以提供专业的学位教育为主,小提供技术培训。会展行业协会、相关中介机构、咨询公司等小从事学历教育,而是专门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技能性培训和在职培训,学员以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业界工作人员为主。
1.1.2教育体系多样化
美国高校会展教育形成了两条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一是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学历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体系方面,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
1.1.3教育方式灵活化
美国会展教育的方式非常灵活多样。如学制教育方面,形成了四年本科教育,两年研究生教育,两年制社区教育等多元的会展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面,时间则更为灵活,一般没有具体的学期要求。
1.2德国会展教育的竞争优势
(1)依赖业界师资。瑞文斯堡合作大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会展教育高校,但其会展管理系只有三名专业教师,其余教师主要依赖经验丰富、热心教育的会展业界人士。
(2)实行定向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半对半的理论与实践搭配机制,如三年的学制中一年半学理论,一年半在公司实习,每学期三个月学理论,三个月实践,使生产劳动与教学训练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独立学院会展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从一些相关专业里派生出来的,可以说“出身并不高贵”。目前,随着会展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独立学院的会展教育也出现了大发展的可喜局而,但也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培养体系不健全,学生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影响了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竞争力。
2.1现状分析
从数量上看,我国设置会展专业的高校有184所,其中67所为本科院校,是美国的二倍还多。从专业设置上看,独立学院会展专业形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设计等多元化的专业体系,这些专业侧重点不同,发展特征也不同。从依托背景上看,多数独立学院成立历史不长,造成会展专业办学历史也较短,形成了主要依托旅游专业、管理专业、经济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成熟学科的专业体系。
2.2面临问题
2.2.1专业设置不规范
我国目前开办的会展专业或方向中,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规范,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学科体系不完善,导致了我国会展专业人才无法做到“高、精、尖”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2.2师资力量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
大多数会展专业教师是由管理类或旅游类专业转行而来,他们对会展人才培养实践知之甚少,师资基本上没有会展从业经验,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存在一定的脱离实践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势必影响最终的培养目标。
2.2.3教材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全国已经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 60 多个,但是全国已经出版供学生选用的会展教材已经超过 100 本,教材出版节奏之快,这个数字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大部分教材属于概览型或汇编型,缺乏理论系统性和研究深度。
3提升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竞争力的策略
3.1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
目前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主要有会展经营管理、会展设计、展会艺术等三个专业,多依附于产业经济学、设计学、艺术学等学科,还没有形成会展专业单独的学科体系。提升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竞争力,实现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专业化,就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
3.2提升学生的理论学养
提高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竞争力,要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理论学养,但又不仅仅指的是会展本专业的理论学养,还应该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学养,如政治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所以独立学院会展专业的教育应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选学第二专业,鼓励跨专业选课,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学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培养扎实的实践技能
提高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竞争力,从技能层面讲,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如会展设计、展会布置等,这些技能把握还需要经验的支持,需要和业界对接。所以提高独立学院会展教育的竞争力,要实行本科生职业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业界的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