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网络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网络发展

篇1

社交网络 传播特征 发展新动向

赵文晶,渤海大学文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杜琳,渤海大学文学院。

一、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

1. 以用户为中心,网络成员组成节点,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实现信息圈的扩展

社交网络以现实化和人际化的传播形式引导用户积极关注实时信息流,通过参与者自主创设平台体系,实现个体成员的沟通互动,这种崭新的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彰显传播者的主体地位,推动互联网虚拟的社交形态和用户行为迈向现实社会。社交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节点构成,网络成员即被界定为节点的角色,社交网络强调“关系”的生成,它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和散布信息,用户可以共享、贡献甚至创造内容,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建立专属化圈子,通过彼此连接互动互通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种无权威、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社交网络中传者和受者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受者接收信息的主动性在逐级提升,圈子的覆盖范围也会随之扩展。

2. 以微内容为主,注重培育关系功能,用户自主掌控渠道加强关系链的巩固

社交网络维系了以人为中心的多维空间,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站的平台上讨论各式各样的微话题,在深度交流中逐渐建立有效关系,这也使得UGC从单一的“内容生成”功用扩展到了多重的“关系生成”功用。此外,面对互联网中大量冗杂的信息,社交网络的用户可以通过自由订阅的方式自主筛选和整合信息,从而轻松有效地获取最佳内容,提高工作效率。社交网络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发展起来的,可以通过短路径式的关系链激发用户行为的产生,同时又可以通过用户行为来巩固和维持关系链。社交网络改变了以往传统交友网站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对个体的单点辐射传播,而是通过朋友去进入其他朋友的人脉网,用户可以在自主掌控传播渠道的前提下,以这样一种循环传递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私人化人脉圈。

3. 以群组为基点,形成强大聚合效应,通过群体相互协作满足群体性的需求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上线。2009年6月,Facebook的访问数高达8730万。2012年10月,Facebook在全球拥有的用户数量突破10亿,这些数据都强有力地显示了社交网站强大的传播效果。在社交网络里,用户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双重方式互动交流,对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进行热烈探讨,并且通过群组的方式形成朋友关系链,使新闻能从一个点传播到一个面,快速发酵,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聚合式传播效应。基于共同兴趣组建的小组,通过内部组员之间的协调互助行为,不仅可以满足群体内部的共通需求,而且也可以使成员之间的社交关系更加细分化和明确化。

二、社交网络发展的新动向

1. 私密社交

传统公共性的社交网络从熟人机制开始,由朋友的朋友进行延伸和关系拓展,基于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带动更大范围的半陌生人和陌生人加入,最终形成一个通用的开放性平台。这种公共性的社会交往形式使得任何陌生人都可以分享信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信息膨胀的“公地”,传播者也无法控制所发信息的流向,在现今越来越注重隐私保护的时代,这种泛社交性的传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许多用户分享信息的初衷。

私密社交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以用户在现实社会中的强关系需求为基点,用户可以选择在一个相对私密化的关系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为自己开辟一个能够无需顾忌、畅所欲言的空间,这就在一定意义上有效控制了信息的流向。私密社交颠覆了传统公共社交的无隐私性和泛社交化的特征,规避了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的风险,用户可以自主决定分享信息的类型和尺度,保障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深度传播。同时在整个的接收空间中,也能过滤掉许多半陌生人和陌生人的无聊信息,免去了信息轰炸的烦恼。

私密社交作为社交网络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动向,它不同于传统公共社交在平台上将个人信息公开化的方式,相反更加注重增进私人关系,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通信录细分圈子,和现实生活中熟识的人进行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小范围实时沟通和信息分享。私密社交不以拓展新的人脉和广泛互动为目的,而是注重挖掘和培育现有的人际关系,和真正亲密的家人朋友之间分享生活的点滴,维持亲密的关系,用户可以自主掌控传播渠道塑造私密性关系圈。2014年2月19日,全球最热门的社交网络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了WhatsApp应用软件,说明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正不惜一切代价押注私密社交。近几年,私密社交更加注重细分市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与特定人群联络的便捷服务,带来更好的分享体验,在国内外的市场中,主要有以下3种基于亲密关系建构起来的小群体社交网络:

一是建立在家庭关系基础上的私密社交。以美国的FamilyLeaf为例,其宗旨是将所有家人的通信资料收集在一个地方,在这个私密性的空间内,除了互为家人的用户可以看到自己家人的动态,外人都无法窥见,这就使得社交平台成为一个私人化的家庭网络。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分享文字、图片、视频、心情等内容,记录与家人的幸福瞬间,从而保持密切的联系,让用户和家人之间能有更好和更深层次的互动和交流,大大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是针对亲密关系的情侣这一细分人群专属的私密社交。以美国的Pair和韩国Between为例,它能让处于恋爱关系的两个人时刻保持联系并且实时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细微瞬间,帮助情侣实现一对一的私密社交,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生活。情侣私密社交应用软件摒弃了传统开放性的社交元素,用户可以在专属空间里与亲密爱人进行私密聊天,分享故事、图片、表情、话题等元素,满足了情侣保护隐私的需求。

三是居住在同一社区基于共同兴趣建立起来的邻居私密社交。邻居在人际关系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它介于密友和陌生人之间,由于居住关系相近的缘故,需要让邻里这种人际关系在线上和线下亲密起来,有助于维护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私密和社区性是培育亲密邻居关系的重点。以Nextdoor为例,“Nextdoor的社交基础是邻居这种人际关系,仅允许用户连接住在他们附近的人,力图打造邻居专用的社交网络。Nextdoor希望通过限制社交网络中的潜在人数以及完善Facebook等网站缺乏的必要隐私保护政策来吸引到更多用户”。Nextdoor内部网页的共享信息都是私密的,有密码保护,只有社区成员才能看到,其他人无法访问,同一社区的成员之间可以分享信息,互动交流,与整个社区建立友好的亲密关系。

2. 阶层社交

现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改变,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传统开放性的网络社交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许多特殊用户群的需求,于是一种新异的社交方式逐渐兴起,即只针对社会的某一细分阶层进行精准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用户模式的阶层社交。

中国的P1网站是一个只针对中国城市高端精英阶层建立的社交网站,成为其会员的方式只有3种,“就是现有高端会员作为大使来邀请自己朋友入会,一般的普通会员也可以推荐自己认为不错的人选,而最有趣也是影响最大的,则是P1街拍邀请制”。[1]严格的入会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会员的真实水准,P1的会员必须是年轻、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消费能力高、追求品质生活、时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群,P1依靠自设的会员推荐邀请制为入会成员之间提供了高度的信任感,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密码。因此,高端化是其社交方式的主要特质,同时,街拍作为P1吸纳会员的最大特色,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甄选会员,通过这种小范围精准的会员定位,P1的会员可以更加自如地分享私人生活状态,认识志趣相投的人士并拓展自身的人脉资源,这种独特优质的阶层社交方式正逐步成为中国精英人士的首选平台,通过汇聚人才逐步铸造起一个带有明显精英阶层特征的圈子文化。

除此之外,在网站上,“除了推出动态、个人主页、IM、群组等等社交网站必备的基础功能外,还推出P1杂志、Party生活、街拍展示等新鲜元素,增强社交的活跃度和平台的黏性”。[2]精英阶层可以持续关注社交网站,并且享受P1带来的各项服务,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3. 移动社交

近些年,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将目光由桌面端转移到移动端,基于移动端的多语言、跨平台的即时通信工具开始大放异彩,可以实时发送文字、图片、位置、视频和语音等多种元素的信息。下图是艾瑞网的2010年―2017年美国Twitter和Facebook的手机用户数和渗透率对比情况研究。

从图中可以看到,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热门的两款社交工具,Facebook和Twitter的手机用户数量都在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由于Facebook创办时间早于Twitter,开放性更高,因此在移动端的用户基数方面多于Twitter。可见,手机移动端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会为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扩张奠定基础,这种增长趋势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表现如此。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在社交领域,移动是趋势。与桌面社交不同的是,移动社交拥有的熟人社交关系链是建立在个人通讯录上的,这就保障了关系链的亲密性、稳固性和真实性,同时以手机和平板为代表的移动工具携带方便,满足了用户即时社交的需求。移动社交能够综合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和社交网络这三者,让用户随时随地地沟通、阅读、创造并且分享内容,成为未来社交网络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三、针对社交网络发展新动向的营销策略

1. 加强社交网站重点功能的开发和深化,以核心特性形成关键吸引力

首先,社交网络是以建立和维系好友关系为前提的,用户通过交友来逐级认识不同层次的人,最终形成一个个私人化圈子,因此广泛的交友功能依然是社交网络发展最基本的一点。针对隐私观念比较重的用户群体,他们更适应在小圈子里进行私密社交,这就注定了私密社交的用户规模不会像公共社交那样庞大,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在小圈子里进行口碑式传播营销,明确用户群体的真正需求,保护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间的私信功能,以此来提高用户群体的忠诚度,实现企业的盈利;对适应公共社交的用户群体,企业应该迎合用户的对外社交心理,竭力帮助用户与外部世界建立更加广泛和亲密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的社会交往需求。

其次,游戏、购物、视频等娱乐休闲项目强烈激发了用户的兴趣度,通过游戏、购物的纽带,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依赖度,有利于增强用户黏度。但是近年,由于社交游戏开发难度和研发成本低廉、周期短暂,所以大量创业型的企业积极投身社交游戏领域,尤其是在2009年至2011年这3年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但是这种密集式发展,导致的一种结果是许多网站的游戏产品相似度极高,内容单一,这就在无形中消解了用户的使用热情和忠诚度,致使用户流失严重,黏度降低,许多网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难以维持。面对这些情况,社交网站应致力于提高内容质量,开发创意产品,突出自身特色,以此来获取越来越多的用户,形成“娱乐为王”的局势。

2. 着力提升移动社交应用的品牌辨识度,以差异创新打造多元盈利点

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的实时更新可以加速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演进,网民对社交网络与移动设备的结合也有着强烈诉求,但是(下转第85页)(上接第75页)在市场中,基于同一功能的同种类型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接踵而至,一种应用取得成功,模仿者和跟风者也全盘照搬或是在外壳上加以改造,功能同质化严重,没有哪个真正拥有独一无二的性能,造成社交应用泛滥无新意的局面。

面对这种境况,开发者应该努力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手机平台上设计方便移动用户操作习惯的产品,不断挖掘用户的真实社交需求,开发拥有自己独特核心功能的应用,通过新型功能与其他应用区别开来。纵观全球急速发展的社交应用,Snapchat以阅后即焚的功能成为最流行的社交应用之一,WhatsApp基于手机号码注册,Line凭借极具特色的表情贴纸功能成功吸引用户,Foursquare为用户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功能,Instagram以图片分享服务功能取胜……这些在全球能够持续发展并壮大的社交应用都能以某种特色功能突出重围,所以开发者更应以移动为中心,着力提升社交应用的品牌辨识度,以差异化和创新式的特色功能吸引用户关注,加快新功能、新应用的开发,争夺用户,提高用户的忠诚度,着力发展移动+娱乐+交友的多样化产品,打造多元盈利点。

3. 注重线上广告和线下活动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交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社交网站可以在网站主页上与各个商家进行长期合作,建立品牌主页,展示商品的具体内容并发起推广活动,用户通过与朋友之间的分享与互动,口口相传了解商家的优质商品,然后产生购买行为,在购买后分享使用心得和产品评价,随之其他用户再产生购买行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购物信息链条,为社交网站和合作企业都积累了更多的用户资源,扩大了知名度,实现了双方的盈利。企业在社交网络中的线上推广活动和信息要目的明确,广告投放要精准,重点要宣传企业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各种促销信息,锁定目标用户,最大化地传递自己的商务信息,促进企业业务增长。

线下的品牌推广活动也不容忽视,社交网站可以定期联合品牌商共同举办活动,策划趣味性强、有传播价值的活动,激发社交平台用户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并与商家形成互动。社交网站也可以尝试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吸引用户关注,强化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网络社交;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类型;表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42.1%。网民中年龄在10岁到19岁的青少年占了24%,在上网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1]。该报告还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得非常活跃,使用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微博和即时通信的比例分别为71.9%、57.7%、61.6%和86.0%,这几类的应用和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整体。可以说,网络社交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和特点影响着处于人生转折和过渡期的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网络社交

(一)网络社交的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社交中的“网络”,简单来说,广义上的网络指所有的信息网络,包括互联网、手机等通信网络;狭义上则专指“互联网”。而“社交”,就是指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现象之一,也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于“网络社交”,我们则可以理解为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新方式,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与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不同,是通过互联网及其他通信网络系统进行的社会交往。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二)网络社交的特点

1、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使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并且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人际关系,使人际交往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和社交网络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2、自主性与随意性。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

3、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身份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4、失范性。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5、人际情感的疏远和信任危机。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2]。

(三)网络社交的类型

1、网络聊天。网络聊天,是一种以书面文字进行的即时互动的聊天交谈形式,是目前在网络上最受青睐,最接近现实交往的一种网络交往形式。网络聊天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人们在其中可以无所顾忌地坦诚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网络聊天使用的文字和特殊的语言文字。像腾讯QQ、微信等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形式。

2、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板是网络社交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她主要用于网络交往中是信息沟通,包括获取与信息、讨论和沟通等。在电子公告板上的信息沟通,可以以工作为中心进行,也可以围绕个人生活进行。在这种交往方式中,资讯是双向交流的,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是单向的。像贴吧、博客等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形式。

3、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的虚拟生活共同体,它是以网络中专门为网络交往主体提供的,可建立个人的电子空间。网络社交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这里安家落户,进行相互之间的交往互动。像天涯社区、豆瓣等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形式。

4、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网络社交中的又一重要方面。网络游戏具有强烈的虚拟化色彩,可以满足网络交往主体的好奇和好胜心理,人们通过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宣泄压抑的情绪,而且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的游戏搭档,建立起网络交往中的虚拟关系[3]。这也是很多青少年进行网络社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

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认识和了解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对我们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心理学家通常将青少年时期的年龄界定为11岁左右到21岁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是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的一个过渡阶段。“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4]。而对于“青少年人格发展”,我们则可以理解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在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心理品质,包括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组合模式。青少年人格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周围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作为人生历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其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从儿童到成人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青少年会逐渐脱离对家庭和学校的依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上来,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性,开始自己观察、思考、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并作出自己的阐释,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来自主体的内在力量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更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2、过渡性。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这意味着青年期并不单纯是儿童期的延续,而是脱离儿童期的稳定世界之后进入成人期固定的精神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时期。青少年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方面都处于未成熟状态。此时,青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表现出自主、独立的强烈意识和摆脱成人的影响与束缚的意愿,希望摆脱对家庭成员和老师等亲近者的依赖,出现了“心理断乳期”,主观上为个体人格向成熟期过渡提供了内在的条件。

3、实践性。正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未成熟状态才为青年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即达到成熟的健康人格取决于青少年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青少年在当今这个更加多样化的社会中,接触到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人生态度,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生活世界中的价值冲突,进而产生、证实及坚守观念,发展和稳定自己的人格特征。

(三)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又作为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人格发展有着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和表现,我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由于个体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促使他们的认识观发生了转移。他们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外部世界转向自我,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开始追求自己内心世界中存在着的“本来的”、本质的自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

2、强烈的独立性。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伴随着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会产生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上来,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性,开始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3、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辩证思考

世界著名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说过,任何技术都将倾向于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类环境。随着Internet的诞生和演变,计算机、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信息网络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网络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但是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份。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并使得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社交跃然成型。网络社交以其自身特点和方式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途径和空间。

青少年时期时期是个体处于从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也是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了暴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快、社会经验的缺乏与适应能力的不足,他们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下,除去所需信息量外,常常会感无所适从或沉浸不能自拔,以至于常常会“迷失自己”。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矛盾与困惑这些人格发展发展方面的弱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青少年热衷的网络社交面前,更容易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知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

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对于网络社交和青少年人格发展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我们更好的指导青少年人格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gywm/xwzx/rdxw/2012nrd/201301/W020130115444339760410.pdf

[2] 春雷教育网.网络交往的特点[EB/OL]http:///63/65/20106250/

[3] 马璐璐.实现网络社会合理往的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论文.10

篇3

在当下网络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视频想要“走出国门”并非难事,但是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遍地花开”,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将以2012年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火爆的几则视频为例进行分析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视频都是怎样走出了国门,并最终红遍全球的。

1明星助力——基于大众的跟风心理

作为2012年度席卷全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的《江南style》,最初点击率并不理想,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助力,是这首“神曲”最初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而另一支在12年爆红的MV《call me maybe》在之初也仅仅是成绩平平,随后由贾斯汀·比伯一系列明星恶搞的《call me maybe》在网络上走红,迅速引发了一系列基于这支MV的恶搞风潮,《call me maybe》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急速攀升,而后成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2012年最火爆的视频之一。

明星的号召力,往往成为一段视频火爆的重要前期因素。当它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的跟风心理往往会促使他点击来看看。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交流性、共享性,往往推动了视频的病毒性传播,并最终成就了一段视频的火爆。

2创意十足——新鲜感是吸引眼球的法宝

《蠢蠢的死法》作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铁路运输公司Metro Trains制作的动画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没有比“在火车周围不注意安全而死掉”这种死法更蠢的死法了。这支三分钟的视频,在的24小时内即飙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这支视频“曲风无比小清新,歌词却很暴力,画面更是重口味,萌到一脸血”。充满创意的画面,让人在一点开就被迅速吸引。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1亿点击量的视频五人共弹一把琴,清新的曲风,加五个人一起弹一把吉他的极富创意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前来观看,一时间,在facebook、twitter上几乎随处可见这支视频的链接,在国内的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也被大量地分享。

富有创意的视频,往往带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而新鲜感,则是吸引眼球的法宝。纵观这些在2012年红遍全球的视频,几乎所有视频皆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靠创意取胜,出的就是创意十足这张牌;有的则以创意为辅,使之成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重要部分。

3剑走偏锋——基于大众的猎奇心理

在当今信息快餐消费时代,人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往往导致“懒得动脑”,更倾向于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取悦眼球的东西。而这种心理,推动着一系列恶搞的、剑走偏锋的视频蹿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曾在12月在极其火爆的恶搞版《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用夸张的表演,戏谑的歌词、荒诞的剧情恶搞了原唱Taylor Swift,这段视频原本在Youtube上点击率并不高,后来被连接到了Facebook、Twitter上,迅速窜红,点击量在半个月内提高到5000万。后被网友转载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上被大量分享,据统计,截至2013年初,该视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恶搞视频《奥巴马对罗姆尼史诗说唱》,由于正值美国大选期间,与罗姆尼、奥巴马有关的讯息本就具有极强的吸睛力;而加入和史诗说唱这一元素进行恶搞,则十分引人好奇。

大众往往存在一种猎奇的心理,往往喜欢探寻新鲜、特别的东西,一些视频刚好剑走偏锋,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心理,从而得以走红。

4人文关怀——全球通行的共同情愫

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一部视频中如果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着眼于饥饿、贫困、污染等世界性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有《只是为了孩子》。这部视频由一个名为“被遗忘的儿童”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在视频网站上,自2012年3月上旬起在国际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仅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不到一周的时间观看次数便超过5千万次。这部纪录片控诉了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使用童子军及屠杀等罪行。片子中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5温馨搞笑——大众对正面情绪充满渴求

《我吃了你的万圣节糖果2012版》是2012年万圣节大家收到的又一个礼物。在重复的问题下看不同孩子对于糖果被父母吃掉的不同反应,简单,温馨却又笑点十足。在整个片子中,几乎没有用到任何高科技的拍摄手段,也没有丰富的场面调度,甚至无须前期充分的预设,仅仅是父母手里的手机捕捉到的孩子的实时反应,就组成了这样一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都发自内心微笑的片子。

篇4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完善大交通网络。

2009年,我们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和深化项目推进落实年的良好氛围,加快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区位优势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交通网络建设。全线开工建设世纪大道北延、东外环北延、北外环东延一期和大庆南路北延等绕城高速连接线项目。进一步配合做好绕城高速东段、舟山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东外环路等省、市重点交通工程。积极做好舟山连岛工程通车后我区对接道路——庄俞路、骆费路的改造工作。按时组织、协调推进宁波铁路北环线政策处理工作。基本完成化工区主干道、汶骆路改造、石蟹线二期等交通项目,有计划地做好贵镇线二期拓宽改建和威海路改造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设施。大力实施城市排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城镇截污排污系统改造一期工程。牵头实施城镇截污排污系统改造二期工程,力争全年再建成三级以上管网30公里。加强调研指导,配合区农办推动有关镇、街道做好村庄污水进网工作。基本完成镇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及中水回用项目前期工作,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按照建设*历史文化古城目标,有序推进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完成聪园路改造及北延工程,打通老城区南北方向应急通道。再接再厉,完成老城区物资局、镇海中学扩展等地块征地拆迁工作。配合服务好招宝广场二期、物资局地块一期、公路段等区块的开发建设。

在项目推进中,既要讲效率、求速度,又要讲规范、重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和竣工结算等有关环节的完善和细化。既重视项目的快速推进,又重视项目推进中的各方参与、科学决策、群众沟通等工作。既重视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关注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工程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锻炼。稳步提升工程品质,争创精品工程。

二、扎实实施关注民生行动计划,着重创新公共交通运行模式。

按照保民生的要求,扎实做好关注民生三年行动计划,要超前创新谋划相关工作。突破公共交通运行中的有关难题,缓解群众打的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全面完成新一轮住房保障任务。

切实落实第二轮住房保障工作实施计划,安排好经济适用房、解困房的骆驼、庄市片房源。继续做好扩大廉租住房申报、审批工作,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面,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600户左右。积极做好区委、区政府参谋,制定第三轮住房保障政策意见。牵头协调各街道(镇、园区)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集居房建设,完成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新开工12.5万平方米。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开工建设一批拆迁安置房。

2、大力创新公共交通运行模式。

坚持统筹协调城乡一体的要求,继续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镇海新城公交中心站(骆驼)和九龙湖旅游区公交站。完成城乡公交候车亭三年建设任务,启动长途客运站搬迁工作。适应城区扩大和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出行要求的新形势,探索实施出租车及城区小客运营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努力缓解群众打的难矛盾。按计划推进新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实施新农村联网公路项目7个,里程3.4公里。深入调研,完善方案,加强指导,启动实施农村公路亮灯工程。

3、继续推进老小区物业改造和管理服务工作。

再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老城区老小区的物业改造工作,2009年实施3到5个老小区的物业整治改造。进一步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镇(街道)物业站工作的职责,以达标创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指导和考核、监督工作。配合实施好城乡固房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居民危旧房改造、维修工作。

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城乡新一轮水改和自来水并网扫尾工作。做好摸底调查、方案制定和相关前期工作,适时启动*老街2800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片并网和骆驼到澥浦供水管网建设工作,努力全面改善全区居民饮水条件。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重强化安全稳定。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服务,促进物流业、建筑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升级。切实应对成品油税费改革、危化品运输规模较大、出租车运行不稳定、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企业的冲击、大交通项目建设对现状路网的损坏等不稳定因素,切实加强行业安全稳定的基础和长效机制建设,努力促进行业诚信发展。

1、积极促进运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升级。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我区航运业。重点推进新加坡、上海、青岛、大连等地航运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水运运力确保70万载重吨,力争80万载重吨。道路货运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家集约化经营的集装箱运输物流骨干企业。以海铁联运枢纽港建设为契机,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实现产业升级。继续促进货运市场发展,完善经营机制,货运市场营业额2009年力争突破9亿元。加强政策激励,扶持建筑业升级创牌、走出去、壮实力。

2、平稳做好成品油税费改革工作。

按照上级部署,稳定顺利落实人员安置和交通管理有关单位经费保障等相关工作。以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交通运输管理新机制。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依靠科技手段,提高交通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专项整治,强化道路养护和运输安全监管。

针对我区大交通工程建设对现有公路路网损坏影响的新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对道路路网标志的高要求,主动转变养护方式,建立道路损坏的快速修复机制,补充完善危险地带施工现场的警示标志。加强与施工单位衔接和沟通,确保对影响路段的及时修复。加大损坏路况路权的执法力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以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水陆旅客运输和港口经营、作业安全监管为重点,积极主动地应对新形势、新情况,认真研究监管的新办法、新措施,扩大监管面,确保运输市场安全、有序。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出境登记点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危化品运输“五定”措施。试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全面落实《宁波市外籍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完善监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重视长途客运车辆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公路超限超载、打击无证客运、城区小客违规营运、长途客车站外组客、营运车辆维修、水陆危化运输、水路内贸集装箱超载、港口危险货物作业、水上“三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突出“三客一危”管理重点,切实加强对水上运输企业的行业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水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属地安全管理责任。

4、完善制度,进一步推进建筑、房地产行业的诚信建设。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机构队伍配备,完善落实重点项目、企业安全生产定期汇报制度。控制重点危险源,深化完善周边环境安全评估制度,实施重大危险源公示、跟踪、验收制度。扩大民工学校成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深化建筑节能,新建建筑和公共建筑达到建筑节能65%的标准。改进工程质量监管手段和验收检查方式,推行稽查制度和差异化管理。

以治理围标串标和标后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招投标活动的诚信建设。逐步推行招标业务竞争性比选制度,落实工程招标项目责任制。推行《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严格资格审查,完善评标办法,实施资格后审办法。抓好合同履约管理、标后管理检查和责任追究,遏制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

继续推行商品房买卖阅图告知制度。全面完成数字房产信息系统建设,将房管租赁、房管执法、房屋拆迁等纳入数字化流程和管理。实施商品房面积预测绘成果网上公示制度。

5、立足平战结合,稳步提升人防工作水平。

建设应急疏散地域指挥保障中心,积极推进中国防空博览园项目建设。抓好结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和综合验收工作。继续推进基层人防工作。加强对镇、街道人防办的业务指导,全面完成社区人防工作站组建。进一步加强社区、网络的人防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开展人防集训,增强人防战备职能意识。稳步推进民防、人防一体化建设。

四、全面提高基层队伍素质,着重提升服务满意度。

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强化全体工作人员关爱民生意识,增强服务群众的感情。继续推进“关爱、便民、创新”的优质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全系统推出百条优质服务承诺。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大力宣传各单位服务的政策法规和工作职能,尽可能让社会了解各单位服务的范围、对象和政策规定,取得群众的理解。各服务单位要切实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留服务空白和盲点,做到服务到位、工作到家。大力开展职工的纪律规范教育、优质服务教育,努力提高全员职工素质。积极开展文明窗口、班组创建工作。树立一个职工就是一个窗口,一项工作就有一个评价,人人都是服务明星的廉洁和服务责任意识,推进全员优质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民主评议机关的满意度。积极开展“访百家企业,解百个难题、暖百家心”活动,在服务促发展活动中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落实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一岗双责”的相关规定要求。继续围绕创建节约型机关、单位,抓好财务内审、财务审批管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的完善、落实工作。深化完善工程保廉体系,实施重大项目廉政交底、承诺制度。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干部的全局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展

1.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的基本操作,着重突出计算机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对网络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网络里的内容。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上网,喜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容易接受视觉和听觉刺激,短于印刷材料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上网,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操作能力,但知识储备少、零散、不系统。

3.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4.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表1所示)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起源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最早的计算机网络及其用途。

表1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

基本

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准确说出最早的计算机网络的名称

能够例举至少3个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能够理清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上网搜索初步掌握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

通过鱼刺图和路线图初步掌握信息归纳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5.教学方法和学法

任务驱动法、支架式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法。

6.课前准备

硬件:网络教室。

软件: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课件、教学附件。

表3 探究成果一览表

表4 小组活动评价表

7.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8.教学后记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90%的学生能说出最早的计算机网络的名称;超过50%的学生能够例举至少3个在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中的标志事件;70%的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得到良以上的评价。

表5 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2)任务的布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支架策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会偏离学习目标;“鱼刺图”帮助学生对探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本节内容一方面在知识面上涉及较大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又要掌握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事件。如采用常规的讲授法,仅由教师讲,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所讲知识没用,进而也就无法对所授知识留有深刻印象,更别说掌握。而且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容易感到厌倦,有可能从此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个创新,它的有效果性还有待在多次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9.教学附件(如表3-5所示)

参考文献

[1]刘焰.网络技术基础[M].机械工程出版社,2006.

篇6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日益普及,网络交流这种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受到欢迎。网络交际与以往交际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正因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风靡全球。随着QQ、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载体的出现,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之相应出现的网络语言也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生活中的人们。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种网络文化。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它来源极其广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符号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字或俗称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网语言。由于字形怪异,对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又被称之为“脑残文”。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网民开始沉浸在网络之中,他们以隐匿的身份流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自由随意的语言,放纵在现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也凭借异化的语言来宣泄现实情境中不敢表达的情感,释放紧张的压力和各种不满的情绪。在追求个性和反传统精神的支撑下,“去身份化”①的网民们刻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背道而驰,在网络空间中的随心所欲、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运用网络语言瓦解性的功能,网民们从事着对传统主流话语的颠覆和解构,从而制造出滑稽、荒谬或相反的语言效果。互联网风格的解构性叙事,闹剧式地挑战着主流话语的权威。

这些都在2009年创造的流行网络名词“躲猫猫”、“被就业”等,以及2009年的网络流行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河蟹”等传播率很高的网络语言中,可见一斑。这里特别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来自百度贴吧魔兽世界贴吧的一条只有这句标题,帖子内容也只有“rt(如题)”的一个帖子,却是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引发了800万点击,30万回复。甚至一度使得网站运营商被迫关闭该贴几次,被称为中文网站的神话。并由此引发公众对“群体性无聊”这一话题的讨论,然后网民纷纷借此再加以引用,在各大论坛的回帖中改写为“楼主你妈叫你回家吃饭”“XX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等等。

在这个人本可以越来越近,然而却越离越远的世界中,人实在太压抑,太寂寞。当某一个点被触动时,竟会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因孤单而狂欢,于是乎,众人狂欢着自己的寂寞。这样的情绪需要宣泄,即是用了一种最隐秘、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也被世人察觉。这样的语言,是变了形的状态,是所有被压抑的心灵共同寻找的宣泄口。当这种宣泄口一旦被找到,必将如来势汹汹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而随着我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深入,我们发现,基本上每一个流传度很高的网络语言背后都是公众对某一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

好比上面提到的“躲猫猫”②就是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也有媒体写作李荞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很快,躲猫猫也因此火了起来。网友们一边讨论躲猫猫这个游戏的危险性,一边大量发帖“躲猫猫”。

而“被就业”则听起来更戏剧,它源自于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由于“太兴奋了”,因此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思考,并由此引出“被小康”、“被捐款”、“被代表”、“被失踪”等一系列话题。“贾君鹏”事件则是因为一款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在更换商之后因为审批原因无法继续游戏,导致大量玩家群体性无聊的结果。2009年下半年十分红火的“寂寞”也是如此。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逐步稳健地步入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公众也逐渐要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上网人数也是直线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在网民的极富创意影响下,紧跟时代的最新动向,显得十分个性并且贴合“草根”本质。

于是,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影响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在青少年类报刊、时尚类报刊上的反映尤为明显,如《中国青年报》穿插网络语言和卡通图像的爱情故事《偶与MM》,文图并茂,诙谐有趣,连载六十多期不断,既活跃了版面,又暗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安徽商报》追求都市小资时尚情调的“橙周刊”,曾刊登一幅图片,一个老汉指着一只老旧的铜壶发问:“这是什么东东?”。在版面信息的传递上,传统与时尚并存,庄重与诙谐并举,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地表达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如现在许多报纸的副刊、时尚、休闲版面上,发源于网络,有别于传统笔名的四字式、五字式笔名风行一时,《合肥晚报》休闲时尚周刊曾频频出现的“半坡的小鱼”、“昔日青青”、“相山居士”和体育版面言论专栏出现的“晓和飞刀”等等,这些笔名不仅符合青年人强烈要求表现个性的心理,还体现出丰富的、无以言说的内在涵义。如“半坡的小鱼”应是作者在虚拟的世界里渴望自由却在现实中陷入困顿的状态;“昔日青青”则表现出一种怀旧的情愫;而“晓和飞刀”则为现实中拘谨的性格却渴望在江湖中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表现出一种“大侠”的豪气之态。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 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网络因其虚拟性、遮蔽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肆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这无疑是在误导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兰州烧饼(LZSB),“”等等。

网络语言利用以上谐音、缩略、借代等修辞方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应用领域中迅速发展并变化着,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交际快捷、便利,语义更加丰富和表达形象简约、生动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的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传统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字、词、语句都有其规范性,基本都能找准和用对其确指的含义,不易造成混淆或歧义现象。而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大量存在着缩略的修辞手段,尽管它是为适应当前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但过于滥用却容易造成词义表达模糊,也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网络语言常用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来代替该词,甚至专门用拼音字母来代替汉字,由于表意不清,同一个拼音缩写有多种含义。如:PP即是“片片”的缩写,代指照片,又是“屁屁”的缩写,代指臀部。二者含义差别很大,人们在使用中就很容易造成混乱,难以分清。

“网络用语”的创造者们与使用者常常信手拈来,加之网上交流的即时性,他们往往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如“很受伤”、“好春天”这类不合语法规则的短语泛滥;把“尴尬”写成“监介”,用“酱紫”代替“这样子”。这样不仅破坏了语言原有的规范性及纯洁性,也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刃性”,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网络语言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得认清,网络用语是具有它独特的魅力的:它贴近时代,紧随潮流,迎合青年人追求新奇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并且使用起来简洁便利。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前文所述: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有些甚至对传统语言形成了挑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造成语言理解的障碍等等。对于网络语言的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一分为二地分析,用辩证法来看待它,认识其实质。

今天,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是有它自身理由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情感,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使语言走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且,语言绝不是静止、停滞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仅要区别在哪些场合和时间可以使用,还要区别哪些网络语汇适合吸收进入汉语言,毕竟语言是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

尤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人类是“语言的动物”,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沟通,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网络语言的丰富生动,极具表现力,酣畅淋漓且不乏创意和生动活泼,进一步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出宽松的环境。在这一方面来说,网络语言也有它自身的社会功用,值得提倡。

最后,网络语言随网络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态势,其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方式,尽管对其态度不一而足,我们也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方面积极研究并倡导网络语言中有益的一些词语,及时为传统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和摒弃那些低级粗俗和过于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语言。从其“双刃性”来准确地认识它,倡导和吸其精华,限制和剔除其糟糠。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网络词语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又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交际方式的需要。

总之,面对当前正流行的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持乐观态度,又要严肃对待。既对它微笑,保持必要的宽容,又不能肆意放任它自由发展、不回避其缺点,对它进行合理的规范,同时积极挖掘其有利的一面,这样才让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起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去身份化并不意味着身份失去了社会意义,它同时也是再身份化的开始,即建立新的身份资源关联、提出新的权利诉求或设置新的社会限制并加以合法化过程.

②躲猫猫,原意为捉迷藏,属南方方言,北方则称作“藏猫猫”,现为网络流行语。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也有媒体写作李荞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

参考文献:

[1]张建宁,赵东林.运用社会语言学简析网络语言[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1):124.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03.

[3]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42-47.

[4]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9.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篇7

关键词:社会资本 民间借贷 信任 社会网络 兴衰

近阶段,浙江省部分企业由于企业资金断裂,发生经营困难,直至跑路逃债的新闻,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据统计,浙江省今年非正常倒闭的企业高达244家,其主要原因均是由于融资困难而依赖不稳定的民间借贷造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成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风险性徒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浙江企业倒闭事件发生后,引发了人们对民间借贷的担忧。

民间借贷,主要指发生在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它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经济现象,不受金融法规对资本金、流动性及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的约束,没有纳入国家信用控制和金融监管等常规管理系统(林声,2008)。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趋紧,微观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助推了民间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或居民在创业起步、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急需,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几年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客观上造成许多银行无款可贷。中小企业在人工成本上涨和回收货币困难的双重压力下,无法从银行借款融资以求得生存,民间借贷便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黄月冬、赵静芳,2008)。

目前,民间借贷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其发展也呈现了一系列新趋势。第一,借贷规模明显扩张。根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这个规模在当地约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第二,借贷手续日趋完善,企业借贷方式呈现多样化。目前,通过民间融资手段来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行为已获得多数民众的认同,从借贷手续上看大部分借贷双方能够订立书面协议,协议内容较为完善。从借贷方式上看,家庭民间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属于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方式则可分为直接接待、商业信用和票据贴现等。第三,为了解决临时性资金不足,民间借贷的利率不断攀升。借贷利率视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关系和借款人偿还能力、期限长短而定,定价决策具有分散性(林声,2008)。总而言之,民间借贷具有参与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借贷方式的灵活性,借贷金额的扩大化,期限逐步的长期化,借贷的利率市场化等特点。

正是基于现状,民间资本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考察民间借贷的兴衰状况及其原因,是基于信任和社会网络的视角。社会资本最早是由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引入社会学研究的,他将其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成人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科尔曼(James S.Coleman)从理性行动理论出发,扩展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义务和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等等。本文主要采用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的社会资本概念,即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普特南认为,像信任、管理以及网络这样的社会资本存量有自我强化和积累的倾向。一次成功的合作会建立起联系和信任,这种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未来充分和连续的合作(李惠斌、杨冬雪,2000)。从笔者看来,信任和网络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于后文阐述),从社会资本中得信任和网络来阐述民间借贷的兴衰,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民间资本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人缘关系本位是民间信贷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历来重视亲缘、地缘的关系,喜欢讲人情面子,民间风险借贷风险的保障机制依靠亲缘和熟人关系来维护。在一个固定范围的地域内,亲缘网络或熟人圈子,往往具有安全可靠、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等综合功能。而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民间经济活动最根本的信用基础。在熟人朋友圈子和亲缘性关系网络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都具有真诚相待、讲求信用等行为特征。这就引出了“信任”这个概念。有学者指出,社会资本是指人们之间的一套横向联系包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效率的信任、网络以及与网络相联系的规范。社会资本的特征在于推动组织成员间互利性的配合和写作(张婷,2011)。肯尼斯・纽顿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与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是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及公私生活的联系起来的人格性网络,包括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组织(黄晓波,2006)。Coleman(1990)和Spagnolo(1999)也提出过社会资本强化了信任的普遍程度,即信任是社会活动的均衡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相互合作。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网络或者信任方面解释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行为。在社区内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其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他形成于彼此较为熟悉的人群内部,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是嵌入于某种社会网络或者社会纽带之中的。从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可以发现,网络的关键特征在于它的可达成性及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紧密程度。如果行动者能够彼此接触相互联系,交流资源,网络则可有达成性。网络的可达成性事产生网络内聚力首要的结构性条件。这种内聚力的结构性条件只靠自身并不足以产生信任,他除了要求行动者必须建构一种持久和相对较强的链接和配置之外,还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情感,情感是粘合剂,建立并维持行为主体间的各种联结和配置,以防止网络的过度分散和破裂。布劳也认为,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就越频繁,由这样的互动产生的情感越积极,关系性凝聚力的水平越高,从而便会产生义务性的行为(王丽娜,2006)。民间借贷,尤其是个人性质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在这样一个亲缘关系的网络中,凭借着对借款人情感上的信任,将自己手头上的闲散资金借贷给他人(林声,2008)。在笔者的老家福建泉州,这样的民间借贷也屡见不鲜,通过中间人介绍,笔者对一名长期从事私人借贷的人士进行了电话采访,经他介绍,进入这行业的人,一开始都是凭借着熟人的介绍,选择借、贷款人,贷款人愿意将资金借给借款人,除了获得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率外,交易成功的因素取决于对借款人情感上的信任,并且在借贷关系发生后,要随时地跟踪借款人的资金流向,一旦发现贷款人有不良举动或是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后,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将会破裂,最终导致终止这样的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在中国能够红火发展,中国血亲的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他虽然为民间的经济活动,但同样也必须遵循具有传统特征的行为规范直至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传统的民间借贷往往发生在亲人、朋友之间,因而其信任链条不会太长,同一笔借贷中参与人数和参与规模也不会太大。通过朋友、亲戚的介绍,一些民间借贷组织对个人或企业的背景环境极为熟悉,加之发放贷款手续简单方便,很少需要抵押和担保,民间借贷便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得以延续。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要形成民间借贷,离不开行两个条件、民间借贷的供给双方及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借贷机制。第一,从民间借贷的供给双方看,正规的金融机构(只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和非公有制经济强烈的资金需求之间不相吻合。由于中国的流动性资本过剩的背景,出于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型”的考虑,各商业银行普遍对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加以限制,实行“高门槛”的信贷政策,这首当其冲的是提高对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信贷准入门槛(林声,2008;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2007)。面对经济的发展与产业需求增大,部分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却面临着资金流动紧张的局面。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金融制度,使得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资金,金融资源也相应地分配给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惠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少之又少。近年来,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严格的评级授信制度,贷款支持的重点转变为“四重”和“三大”,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客户和大企业、大行业、大项目。同时实行了“双小退出”的政策,即从小企业贷款和小额贷款退出(郑侠,2008)。而出于供给方的民间借贷组织与个人,拥有较多的闲置资金,但缺少投资渠道,为民间的融资活动提供了资金来源(毛金明,2005)。可以这样说,是国家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个人的不信任感,使民间借贷行业一枝独秀、茁壮成长。

第三,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借贷机制看,我国缺少正规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即官方的正规金融机构为民间借贷提供的相关服务很少。由此产生了许多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相关资金融通服务的中介,这些民间借贷中介和民间借贷的供求双方一起构成了民间借贷体系,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发展。笔者电话采访了解到,在民间,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类似的民间借贷中介数量不少,尽管他们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合法的身份地位,但由于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使其能在借贷领域获得了相应的支持,从而维系了行业的发展链条。在一些农村地区,正规的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存多贷少”的现象十分普遍,资金“外流”的趋势较为严重,而这些资金,极大一部分是投入于民间借贷市场中(林声,2008)。民间借贷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服务,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缺陷,其资金主要流向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弥补了正规借贷的不足之处。

除此之外,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民间资金积极寻找投资渠道,中小企业及“三农”的资金需求具有“急、少、快”的特点,为民间借贷活跃创造了条件。鉴于本文采取“社会资本中信任与网络的视角”,在这方面就不做过多的阐述。

民间借贷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方式,民间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是民间融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农村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为民间资金提供方便、快捷的投资渠道,扩展了经济增长空间,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尤元旭,2010;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2007)。在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民间借贷解决了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村生产组织的特点为劳动生产率低,经营规模小,利润收入少,抵抗不可抗力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高,加之农副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农民极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局。在正规途径无法满足农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应运而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民间借贷所具备的信息优势,可以使放款者在小范围内深入地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潜在的发展前景和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合理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就创造了更大的社会财富,从现实生活中论证了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原则。二是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借贷的不足(毛金明,2005)。民间借贷在贷款涉及的范围、金额、利率的协商及方便程度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与正规借贷相比,民间借贷的运作效率更高,交易方式更为灵活,手续更简便,信息更加对称,交易成本更低,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正规借贷造成竞争压力,促使正规借贷机构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然而,尽管民间借贷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浙江民间借贷引发的一系列小企业倒闭、捐款而逃的事件必须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民间借贷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障碍:一是信用体制障碍,即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身信用不足,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商品经济、法制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周锋、邹晓明,2010)。正规金融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部分原因是其自身规模小、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融资不易、市场信息不畅、人才缺乏等先天不足,使得信用缺失行为更为严重。一些中小企业的诈骗行为引发的一系列信用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正如前文所述,在个人的借贷中,借款人一方面必须经过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估后才将资金借出,另一方面也因为信任机制的不完善,必须得随时跟踪贷款人的资金流动取向,以防贷款者“携款潜逃”。从这个角度看,信任是借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人们通过“信任”的桥梁发生借贷行为,又因为“信任”桥梁的倒塌而终止这种行为。二是法律性缺陷。由于国家法律未能明文规定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得作用,致使其不能光明正大地开展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间借贷的规范行为。民间借贷又往往是自发形成的,存在高利贷的嫌疑,政府缺乏相当手段来约束和规范,由此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同时,国家缺少相关法律对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一旦借款方失信,贷款方将很难挽回经济损失。浙江省民间借贷导致企业倒闭的事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就是典型的教训。三是监管。由于对民间借贷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乏,监管技术不够先进,金融监管对民间借贷的市场准入、经营活动及市场推出等监督管理调控力度不够,无法及时获取民间借贷的真正活动情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

民间借贷出现浙江温州企业倒闭的困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必将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过多的资金流入民间市场,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民间借贷交易的隐蔽性又导致有关民间组织活动的税收无法及时征缴,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损害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陈蕾燕,2007)。第二,民间借贷加剧正规金融组织信贷的风险,由于其风险危害性大,同时基于社会资本中“信任”的影响,容易导致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债权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危害社会安全。

现阶段,民间借贷这棵幼苗已经深入扎根于社会经济生活德沃土之中,尤其是在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在融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对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极其复杂的负面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可见,对于民间借贷的影响,我们应该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认。笔者在研究民间借贷的出路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条具体的对策。

第一,从企业角度而言,应该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增强融资能力,尤其是目前处于贷款门槛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努力推进其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拓宽其直接融资的渠道(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2007;周锋、邹晓明,2010)。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等问题,应采取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理性等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信用度,以此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应延伸为提高个人的信用水平,增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是进行市场经济交易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信用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资源。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才能提高包括民间借贷和金融借贷在内的融资能力。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社会信用体系除了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更需要有信用文化的支撑,需要培养社会主体信用理念来维系。企业必须加强培育经济发展的信用文化,加强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教育,把依法诚信经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奠基石。

第二,对政府角度而言,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企业信用担保系统,完善民间资本的法律规范。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创新,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促进社会资金融通,强化社会监管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融资行为(董俊峰,2010,齐美东、王莲芬,2004)。市场经济客观上是建立在法制上的诚信经济,没有法制就不能构建一个有效地社会信用体系。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借贷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我个人认为,唯有立法制度和监管手段,才足以规范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信用必须靠法制来维护,法制必须靠信用来彰显。同时,在运用市场和法律的手段的基础上,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才能使企业诚信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对金融机构角度而言,应认真考虑企业或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加大其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发展适合小型的金融机构,改进与创新贷款服务方式(毛金明,2005)。比如,推行银行自主贷款,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及个人的融资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民间借贷是我国社会自发生长起来的融资形式,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民间融资的需要产生的,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民间借贷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融资方式,其存在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并将会不断地发展下去,但民间借贷目前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令人深思。为此,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发展民间借贷行为,在国家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促进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从信任和网络的社会资本视角,只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克服其现存的消极影响,化解金融体系存在的风险,才能有利于信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蕾燕,2007,《浅析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代商业》2007年17期。

[2]董俊峰,2010,《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与民间融资的关系研究》,《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6期。

[3]黄晓波,2006,《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理论界》2006年第7期。

[4]黄月冬、赵静芳,2008,《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风险及对策》,《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5]李惠斌、杨冬雪,2000,《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林声,2008,《民间借贷的发展动因、发展效应与有序引导――以莆田市为例》,《经济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罗来军,2007,《浅议民间借贷的产生及其存在的原因》,《世纪桥》2007年第10期。

[8]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2007,《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及发展建议》,《资本市场》2007年第8期。

[9]毛金明,2005,《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陕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10]齐美东,2005,《试析我国发展民间金融的必然性》,《商业研究》2005年第15期。

[11]齐美东、王莲芬,2004,《我国发展民间金融的对策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王丽娜,2006,《企业家社会资本向企业社会资本转化研究》,《市场论坛》2006年第3期。尤元旭,2010,《反思浙江民间融资的危与机》,《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2月下旬刊。

[13]张婷,2011,《社会资本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效应分析》,《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6期。

[14]郑侠,2008,《民间融资存在的现实和法律基础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

[15]Coleman,J.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篇8

关键词:网络社交;人际交往;社交能力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3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本科生148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95人。大一年级学生81人,大二年级学生62人,大三年级学生4人,大四年级学生1人。

1.2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共17题,包括使用的主要社交软件、时长,是否受到财产损失和隐私泄露,长时间使用社交软件对学习和自身的影响,使用社交软件的目的,使用社交软件的弊端,对于传统设计和网络社交的看法等方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四个年级共计发放14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100%。

2网络社交的发展历程

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會网络上,这种连接关系不仅是与生俱来的不可缺少的,更是一种充满巨大力量至关重要的一种社交。社交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社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网络社交则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为载体进行的人际交往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纽带,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在E-mail的基础上实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得“群发”和“转发”变成一种常态,同时把网络社交更加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

至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与不断地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网络社交逐渐扩大发展,人们的社交也逐渐由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交转变为网络社交,使得网络社交成为一种大众化普及化的社交。

3网络社交的地位与影响

3.1网络社交在生活中的地位

网络社交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显示94.59%人们利用社交软件进行娱乐活动、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了解当下热点时事。

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在调查对象中,有33.11%的人选择网络社交,虽然网络社交兴起较晚,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2网络社交在生活中的影响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社交被局限在特定的地域时间,远距离的交流也只能通过书信、电话进行。而网络社交借助科技的力量,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扩大了社交范围。

摆脱了个人身份标签的限制,提供个人自由化的发展空间。网络社交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社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为个人提供多层身份的设定。在网络社交中,个人可以为自己设定多种身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性格,通过网络社交个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化。

增加了接收信息的渠道,方便了人与人的沟通。网络社交利用网络高效便捷的特点及信息共享性的特点,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与自由思想,为提升自己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渠道,有利于个人进步与提升。

增加了人们对于网络依赖性,不利于学习工作。网络社交使得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线下的沟通减少,户外运动及读书时间减少,调查显示7027%的人们在离开虚拟网络时感到空虚。82.43%的大学生表明网络社交使得自己注意力无法集中。

网络社交存在虚假信息以及诈骗的等危险。网络社交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不安全性。许多网络诈骗也在网络社交发展的同时不断出现,方式多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使得人们难以辨别,调查问卷显示23.65%的人曾经历过网络诈骗,网络诈骗的出现也加剧了网络社交中人与人的不信任性。

网络社交造成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情感的疏离。网络社交的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通过冰冷的手机进行交流,大大的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交流,减少了人们情感的沟通,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社交网络甚至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

4当代网络社交发展形势

4.1特点

4.1.1虚拟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符号化的间接地形式进行,人的行为具有“虚拟实在”的特征。人与人的交流通过文字与图片来传达,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

4.1.2多样性

由于社交媒体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社交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多元化的社交软件,使得人们的网络社交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选择交流的方式较多。

4.1.3创新性

网络的不断发展促进网络社交也在不断的发展,社交软件功能的发展进步,语音、视频、表情包的不断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也不断的创新进步。

4.1.4功能多

网络社交不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沟通的工具,网络社交在满足人们交流的基础上,功能也是越来越多。例如娱乐交友,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等。人们在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还能了解当下时事、购物等,网络社交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

4.2自身的优势

4.2.1即时性

网络社交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信息即时传递。

4.2.2信息丰富

网络社交的共享性,信息来源广等特征可以使得人们获取大量信息。

4.2.3资源共享

QQ的空间、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等当下已成中国网络社交的主要平台,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展示个人或企业动态,提供一些资源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

4.3现今发展情况

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网络社交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网络社交,网络社交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社交软件的不断出现加上其功能越来越健全,使得网络社交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人网络社交不再局限于交流与沟通,工作与个人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

网络社交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以及形式的不断更新,使得网络社交的形式与手段越来越丰富。

5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

5.1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超过4个小时,这其中又有一半的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达到了6个小时以上。可以说社交软件的使用占据了我们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然而社交软件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因为社交软件成为大学校园内的主要通讯渠道,学生们总是需要“盯着”手机以防漏掉重要的消息或通知,如此一來学生便会每时每刻的“滑动”手机屏。而且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来说,负面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影响要大得多——在问卷调查的参与者中,只有三成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交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大多数学生表示网络社交会打乱自己的生活作息、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减少户外运动的时间等。

5.2对大学生个人财产与隐私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诈骗也是屡见不鲜。大学生由于刚走出家门摆脱父母的管束,且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很容易成为诈骗团伙诈骗的对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不少受访者表示曾经因为网络诈骗而造成过个人财产损失,即使没有造成过财产损失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除了个人财产安全外,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泄露就更为常见。不仅是上传到社交平台的照片以及动态会在泄露个人信息,更有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捆绑恶意软件病毒等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很有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5.3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

网络社交带给大学生的影响还包括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网络上聊得来的朋友发展到现实中未必能成为朋友,网络的虚拟性通常会给人们造成一种人际关系网络繁荣的假象。当大学生回归现实,面对课业等实际生活问题时,现实地冷清与网络上热络的社交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而会加深孤独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网络社交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具体表现为频繁刷新社交平台来查看好友的最新动态、离开手机和网络情绪会出现很大程度的烦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松懈,难以明确目标,突如其来的轻松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空虚和无聊,网络社交于是成为打发无聊的最好途径。然而越是如此就越依赖于社交网络,也就越是感到空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极大危害。

5.4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平台的崛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体现在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里班级的集体存在感被削弱,同时有着丰富的社团和各种学生组织,交友平台扩大,存在着巨大的人际交往机会。对于网络社交到底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问题目前尚处于争议阶段,从空间和时间距离来讲,网络社交确实提供了便利,让远在异地的亲朋好友可以随时互动,但社会现实却也提醒着我们网络社交上的过分投入会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反而拉远了与身边人的距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认为过度的网络社交正在弱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网络社交中投入大量精力,就必然会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中同学朋友关系的疏远。而且当网络人际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其关系也会变得脆弱。

6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6.1积极影响

6.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

网络社交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不再受现实人际交往的一些约束,个人可以利用社交软件更好的展现个人的性格与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培养个人的独立思维与意识。

6.1.2更好的展示个人优秀之处,提升自信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个技术性平台,面对“看不见的朋友”,我们能够利用它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人的优秀之处,提高自己在社交过程中的信心。

6.1.3有利于建立个人的社交体系

网络社交作为一个平台,尽可能的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通过技术手段提供给更好的社交机会,减少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成本,更便捷的扩大了个人的交友圈,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6.2负面影响

6.2.1缺乏安全感

大学生对社交软件存在依赖,而且难以脱离,当我们将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不断从现实当中转移到网络当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便会不断脱离,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恐惧心理,在没有了网络社交的陪伴,就会导致部分人精神上的空虚、信心的消失,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

6.2.2缺乏信任感

过度的投入网络社交,忽视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护。一方面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等特征导致各种言论都会传播,因网络社交在感情的建立与培养不如现实中人际交往来的有效,所以当流言蜚语传播在我们周围时,会使得我们很容易产生各种怀疑的心思;另一方面,网络社交难以建立一种深厚的认同感,这样一来就造成网络交往中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而当其蔓延到现实的人际关系当中,会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6.2.3影响身体健康

一方面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对个人眼睛的使用造成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夜间宿舍熄灯后,在黑暗的环境中使用手机更伤眼睛;另一方面,大学生白天学业较为繁重,夜间空闲时间较为富余,在夜晚这样一个时间段内大量使用手机,会影响睡觉时间,导致个人的睡眠质量出现问题,因而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和负担。

6.2.4影响心理健康

长时间、频繁的使用社交软件让使用者产生了依赖性,并且一旦脱离会使人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忧愁、逃避等情绪。长期受负面的情绪影响,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消极的作用,而影响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甚至会使人们产生极端的思想与情绪。

6.2.5削弱个人的社交能力

如上所说,在个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被破坏后,会极大的伤害个人社交过程中的自信心;另外当个人的身心健康遭到影响后,会对我们的一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不当的使用网络进行社交会对我们个人的社交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7对策与建议

7.1对大学生的建议

7.1.1培養个人的兴趣爱好

对于大学生而言,长期的进行网络社交,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而言并不是有着有效的积极作用,甚至会有反面效果。那么为了摆脱依赖网络社交而出现的焦虑、烦躁等情绪,可以建议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之外为自己建立一个兴趣或者爱好(如书法、读书、体育运动等),并且要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如此便会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

7.1.2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夜间使用等带来的身体伤害,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有计划的安排户外运动,坚持长期的户外运动,多锻炼身体,不断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从而提高个人的自信。

7.1.3自我学习,认识网络社交的两面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能够做到先知先觉,就要去主动学习,去了解网路社交它的两面性,正确看待网络社交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带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作用在自己身上。

7.2对高校与相关教育工作者方面的建议

7.2.1高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

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的导师还是学院、学校的其他老师,都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中产生的各种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谈话,更要能够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7.2.2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过度的使用和依赖网络社交现实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更好的维护现实的人际关系,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团队中不断交流、合作,面对面的进行交往,在实践中去培养现实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2.3积极响应并开展“三走”系列活动

针对“三走”活动,学校要重视它的意义,积极响应并开展一系列的有关活动,促使大学生能够摆脱手机、网络的影响,重视户外运动的作用,真正的走出网络;同时拥有良好的体魄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个人的自信,而自信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7.2.4开设相关课程及讲座

高校可以针对网络社交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及知识讲座,不断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的理解与认识,培养良好的网络交往心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念,并对人际交往的培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2.5利用网络社交,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

网络社交不是猛虎,也有优秀之处,对于高校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利用相关的社交软件,利用网络社交,有目的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了解什么是人际交往、怎样去进行人际交往,最终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胡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75-77. 

[2]简奥.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J].湘潮,2013,(1):154-155. 

[3]张静.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4,(1). 

[4]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8):13-19. 

篇9

关键词: 社交网络 思想疏导与教育 实效性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英文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应用服务,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打破现实的约束并向网络延伸,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社交网站的整体用户覆盖率达到61.7%,10―29岁的人群是社交网络的主力用户,90.1%的用户会用手机访问社交网站。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模式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深入发展。社交网络作为普及应用的社交平台,备受新鲜感强、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并成为他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活动、道德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分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特点及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途径。

一、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

社交网络的价值来源于真实性,它以人类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模拟或重建于以网络为基础的比特空间。在虚拟网络中,人类的社交行为是以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传递为基础开展的;便捷高效性。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双方可以在身处异地的任何时间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同时,社交网络颠覆了过去单向、延迟的信息传播模式,每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将同一信息传播给成千上万的其他用户;继承黏度性。社交网络继承整合了传统网络媒介的多方面优势,以一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服务模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交往体验。社交网络中创新性插件的使用为用户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契合了人们社会交往面上的多种需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黏度;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这一特点弱化了用户间外在条件的差别,每个用户都能平等地集散信息,为人们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更有助于新的社交关系的构建。

二、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社交网络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机遇

首先,社交网络拓宽了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平台。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线下开展的单一模式,推动着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空间由物理世界向虚拟网络延伸。在虚拟网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随时随地地开展工作。这种开放的、虚实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平台;其次,社交网络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在线对话方式。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交流,社交网络虚拟空间的氛围更自由宽松,开展在线对话更能给人以敞开心扉的安全感,此时学生的所想所思能自然流露,身心状态也最真实,这些都为提高思政工作切入点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再次,社交网络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效率与影响力。社交网络的信息集散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受众广泛,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社交网络的运用可以使思政工作者快捷的搜集与针对性强的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和资料,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相比,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此外,社交网络环境中,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新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思政工作者积极开展正能量的思想疏导与教育,正确引领网络舆论的方向,创造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话题,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渗透力。

2.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面临的挑战

社交网络既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又给其带来了冲击。首先,社交网络冲击了一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制力及判断能力较弱,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价值认识的偏差,同时社交网络中一些不健康、偏激、错误信息的传播弱化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其次,社交网络影响了一些大学生健康身心的成长。社交网络便捷高效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对大学生参与线上社交有强烈的吸引,他们在虚拟丰富的网络世界中更容易产生欣愉和满足感,这就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的风险,进而对他们健康身心的成长产生影响;再次,社交网络加大了思政工作者对网络信息把控的难度。社交网络中存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对于这些庞大的信息量,在现实中很难全面地监管与过滤,这就对思政工作者全面把控网络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的社交网络平台建设

当前,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载体,社交网络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视。高校教育者特别是思政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参与者,继而着力打造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及院系、学校层面上的社交网络交互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积极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工作开拓便捷的在线式交互空间,就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进行线上交流研讨、组织开展特色思想疏导与教育活动等。同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两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展思想疏通与引导。另外,思政工作者将学校管理、服务、宣传等多项工作通过社交平台来开展,积极在平台中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使师生在轻松交流的同时积极促进师生关系的全面发展。

2.利用社交网络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由点及面的信息传播特性,积极在社交网络中提供正确的舆论信息,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浓郁的正能量氛围中自觉净化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进而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同时,思政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树立典型、正向激励为主要手段,通过社交网络将优化的信息高效快捷的散播,使学生在优秀榜样的映衬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成才。

3.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教育功能

在社交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功能和特性,积极开展社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着力发挥社交网络的教育功能。例如,利用社交网络的互动功能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在线心理服务,引导学生倾吐内心的烦恼与苦闷,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实时互动与疏通引导;利用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开展诚信、安全、法制教育研讨,使每一个学生在研讨中既能充当议题的设置者,又能作为不同观点的讨论者;利用社交网络支持承载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功能,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展播,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2014,(7).

[2]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

[3]董婧蒙,陈大勇.运用主流网络社交工具加强高校学生思想交流与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4]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3).

[5]刘振.社交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问题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3,6(3).

[6]秦丽娟.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2.

[7]王雷.社交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3).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交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由大数据而随之产生的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起源于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社交服务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随后论坛的出现将这种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转换为点对面的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微博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有效率。目前,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发展,形成了“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凸显了人的特点,而且更加灵活且具有广泛性。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新型而又热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络,基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社交网络研究也比较混乱,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以此来展现国内有关企业间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

一、材料与方法

1.方法

刘军在社会网络分析导论中认为,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集合。在社交网络中社会行动者包括个体、公司或者集体性的社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组织或者社区等等。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通常用“点”来表示社交网络中的各个社会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用“边”表示。社交网络分析立足于社会学,社会学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起点。网络内结点之间的连接强度与密度对于建立结点间行为的相互关系尤为重要。

2.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与企业和社交网络相关的科研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共获得了1372篇文献信息,剔除比较早期的几篇文章,从2000年到2014年还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趋势分析

图1 企业型社交网络论文发文量

关键词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献的精髓,恰当的关键词能够有效地分析并把握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本文以“企业”“社交网络”“客户”“市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初期的剔除,剩余1359篇文献信息。由图1可显然得出从2000年起到目前的发文量趋势,从2010年开始发文量显著上升,而且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图中2014年的发文量显著下降,原因之一是2014年这一整年还没有结束,所以发文量不是很准确,所以还是有望超越去年的。近几年研究人员在企业型社交网络方面的文献信息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企业型社交网络是当前社交网络研究的一大热点方向。因为社交网络的兴起,不仅给企业带来危机,也带来了机遇,在这样一个网络的转型时期,“企业是生还是死”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所有相关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工作者去思考。

2.研究热点分析

对原始文献信息进行简单的前期处理后,筛选与主题词内容最相关的前150篇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知网分析软件会得出一个非常形象的知识图谱,其中用结点表示各篇独立文献,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而且连线的密集度反映出该文献信息与其他文献信息的紧密程度,蓝色为选中文献,绿色为蓝色的参考文献,黄色为蓝色的引证文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连线表示,且球的大小表示引用的次数多少。

通过形象的知识图谱中结点之间的密集度可以得出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组织为核心的绩效研究、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社交电子商务网络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等。下面主要分几部分对这几个研究热点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阐述。

(1)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

在社交网络时代,关系网络已经成为解决企业某些问题、提高企业绩效的主要途径。刘苹认为,企业家本身所占有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获取不同的资源和信息的机会。企业家可以依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的特点构建适当的外部社交网络,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脆弱性,这样不仅能够使企业依靠外部社交网络获取有效的资源,而且在这些中小企业遇到问题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支持,从而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强大的后盾。在实践中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种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例如蒙牛集团遇到问题时,牛根生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解决了这一困境,或者目前社交网络平台――正和岛的构建同样也是通过提供安全可信赖的社交环境和社交资源来推动各个企业形成一种多赢共生的社会大环境。

企业家社交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其他必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杨X以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通过企业家社会网络来分析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家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使得政府关系网络、中介关系网络、媒体关系网络、企业关系网络和员工关系网络等网络对知识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获取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进而使得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产生正向的影响。

目前市场中小企业众多,而且面临的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市场的波动性等现实状况,而企业家又处于结构洞的一个特殊位置,所以建立企业家社交网络就显得更加重要。毋庸置疑,构建企业家社交网络是目前学术界在社交网络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

(2)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绩效研究

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期货(证券)资产管理大会时说道:“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业!”农业,似乎也在经历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过程。家庭农场具有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制度下的特有性质,这一制度必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汤文华认为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困难;家庭农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不足;家庭农场主融资困难;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等。

中国农产品、食品消费,从数量向品质、营养与健康的方向转变不可逆转,同时也会呈现出高价格、高附加值的消费特征;分散经营、低价大路货的无序竞争将成为过去,一个品牌个性化的、有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向我们走来。据统计,未来会有大量的人由于食品的危害而致病,这即将威胁到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毫无疑问,农业将是这一切的源头。所以虽然目前的研究文献还不是特别多,但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同时也是投资者未来进行投资的一种走向。

(3)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研究

李晓婷等人认为社交网络营销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的社交网络软件或者社区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并不断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把恰当的产品展示给他们的一种营销过程。在研究社交网络的营销策略和社交网络盈利模式时重点研究了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并从构建社区、创建内容、调整营销策略和创新产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进而增加利润。由于目前企业的营销方式处在一个由传统的营销方式向社交网络营销转型的特殊时期,并且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销售具有销售成本低、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大和传播速度快等固有的属性,所以通过社交网络的销售渠道进行营销是一种必需经历的转型过程以及转型的方式。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营销有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玩转微博实现品牌传播的杜蕾斯,利用微信实现自助服务的招商银行等。

目前,所有传统企业都具有非常严重的危机感,传统的营销优势没有了,俗话说“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企业家们面对目前的社交网络营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实践中的茫然更加刺激我们科研工作者在理论上找到能够支持转型的理论和转型的正确方式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目前有许多的研究者在探讨企业在社交网络时代的营销模式这一热点问题。

(4)社交网络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在知识图谱中可以得知,在社交网络时代有关企业管理的问题是该图谱中研究者最多、发文量最多,而且被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献。所以不论在哪个时期,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家、经理人、科研工作者等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冯芷艳从社会化的价值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实时化的市场洞察三个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管理的一些前沿问题。邵鹏从管理学的视角对大数据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信息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社会管理机构的一些实际情况,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

在社交网络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如同双刃剑一样,不仅给我们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带来了便利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带来了便利,推动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发展。但是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任何企业都可能由于一时的风波而毁于一旦。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何去何从,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3.文献量的分布情况

图2 论文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分布图

由中国知网分析软件可得知文献信息的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这样便于相关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在来源期刊中,《信息与电脑》占2.7%,《企业管理》占2.7%,《IT经理世界》占2.0%等,显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文献信息主要分布在以上几种重要的期刊中,而来源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几个企业和学校,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期刊和来源机构的分析可以帮助一些新的研究者查找相关文献时更具有目的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等相关的理论在近几年有比较快速的发展,而且利用这样一个文献的量化分析,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现企业型社交网络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重点,便于相关的研究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查找。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这一国内比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对国内企业型社交网络文献信息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认为企业家社交网络的绩效研究、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网络组织绩效研究、企业型社交网络的营销模式探讨和大数据背景下社交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电商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是目前社交网络在企业间和企业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而且企业型社交网络在实践中也是值得我们长时间进行探讨的话题,相关的研究者可以在以上几个方向的基础上参考各自相关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人员一定的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乾进.国外社交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J].图书馆情报知识,2012(6).

[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漆晨曦.社交网络分析及案例详解[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杨X.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汤文华.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6-190.

[6]李晓婷,孙佳宁,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2013(1):3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