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内科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内科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理;脑血栓;康复运动;作用分析

脑血栓的发病率较高, 是常见的老年疾病。脑血栓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 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鉴于脑血栓病种接诊率较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 本院于2012年1月引进了神经内科护理治疗方法, 对脑血栓患者实施了神经内科护理程序的救治, 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根据两组患者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女 16例, 男 14例;年龄 42~86岁, 平均年龄(62.72±8.03)岁;重型脑血栓患者 10例, 中度12例, 轻型8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6例;年龄41~89岁, 平均年龄(64.86±8.24)岁;重型患者9例, 中度14例, 轻型7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患病程度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干预:按照医生嘱托, 按时给患者服用药物, 进行恢复情况检查, 提示患者注意生活作息习惯, 观察病情发展状况, 及时将恢复情况汇报给医生。

观察组采取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神经内科护理疗法, 具体如下:①心理康复治疗。脑血栓发病突然,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众多不便,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在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脑血栓发病机理, 增加与患者的交流, 减缓患者的精神压力,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②康复训练。由于血管阻塞、破裂导致血块压迫脑神经, 以至于血栓患者产生肢体行动障碍。手术治疗后,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 比如, 发病4 d后, 要增强关节和肢体活动, 通过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坐立行走练习, 促进他们身体内的血液流通, 提高康复速度。③观察和护理并发症。患者在脑血栓发病期间, 易出现应激性溃疡问题, 医护人员要按时对患者的口腔和导尿管进行检查, 保证患者呼吸道和导尿管的通畅。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脑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分为:痊愈(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思路清晰)、基本痊愈(能够借助辅助物自行走动, 具有语言功能)、未痊愈(无生活自理能力、口齿不清晰、思维不受控制)。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总例数×100%。由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治疗, 判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做好记录。或者,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100%收回,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康复等级比较 通过神经内科护理治疗, 两组脑血栓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恢复运动缺陷的护理方法的评价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神经内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恢复速度 患者受病痛的折磨, 情绪低落, 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积极性不高, 不利于病情恢复。神经内科护理方法强调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注意给患者讲解关于脑血栓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发病原因、康复疗法、康复阶段以及积极的治疗态度对病情恢复的帮助作用等内容,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 保持好心情, 建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患者饮食, 减少食物对病情的刺激, 配合家属对患者进行精心地照顾, 及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 2 神经内科护理降低了引起脑血栓及其诱发疾病的发病概率 引起脑血栓发病的因素很多, 病发种类也相当繁多, 做好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临床证明, 严重粥样硬化、血栓扩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可直接诱发脑血栓。糖尿病或急性糖升高易引起脑血管患者改变弥散方向, 降低动脉血管弹性, 同时引起高血糖, 从而产生大量乳酸, 导致酸中毒和脑水肿, 扩大脑梗死范围。脑血栓易引起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等症状,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学者发现, 神经内科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高血糖等症状, 维持患者良好的康复状态, 遏制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李娟.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健康之路, 2014(1):88-93.

[2] 阮爱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2,3(11):78-82.

[3] 王玉红, 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 2011,32(9):45-55.

篇2

1.一般资料

2013年1到2014年5月之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见习的82名学生,其中男生32位,女生50位,学生年龄分布在20岁到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24±1.3)岁,所有学生见习前平均成绩在60-100分之间,平均分(81.24±8.3)。将两组见习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见习前成绩状况等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方法

对照组41位实习生实施传统一般带教方法,实验组具体方法为由带教老师讲解关于神经内科的书本知识,并在课上传授临床经验以及临床示教操作为主。对照组41位实习生实施循证护理带教,实验组教学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成立循证指导小组,由经验丰富或者经过培训的护士长或者责任护师组成。首先,对41位实验组学生进行神内科常见疾病的课程指导教育,对神内科流行病理论知识指导,为学生耐心讲解常用的临床知识。让学生对神经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指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

(2)指导学生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对循证医学资源数据库进行介绍、学习文献的评价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分析循证医学的结论等。包括EBM研究效果如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正确与否,力求为EBM问题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力求为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必要的改革。(3)针对患者情况结合临床知识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最终决策。并且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出现的情形进行全面分析,锻炼学生分析患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全面培养见习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产生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在检验水准α=0.05的情况下分析两种带教方式下两组学生的成绩,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带教方案差异显著。

4.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疾病诊断能力进行评定。理论成绩采用笔试方式,满分为100分,临床疾病诊断能力的评分由循证指导小组进行,满分为100分。

二、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采用EBM带教的实验组41位见习生,理论知识平均成绩为(95.42±8.14),相比之下,采用传统带教的对照组仅为(84.78±10.47);临床疾病诊断考核中,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4.48±7.97),对照组仅为(78.45±11.54)。不难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诊断考核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篇3

【关键词】 康复综合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48-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极高的致残率引起医务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在脑卒中急性期是否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综合护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上制定了"脑中风康复综合护理方案",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院治疗经CT或MR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患者96例。均为首发病,且无严重的心肾功能障碍及语言理解智能障碍,发病1周内入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中风诊断标准[1] 。采用随时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综合护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疾病的侧别、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两者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脑梗死患者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溶栓及调整血压,血糖,血脂和预防并发症治疗。脑出血则是脱水降颅压,锥颅术,调整血压、血糖、血脂,预防并发症。同时观察组予康复综合护理,康复综合护理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入院时即开始实行,具体如下:

2.1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及时安抚、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的及家庭的活动,加强家属的心理干预,解除其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2.2 加强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的诊断,按照疾病的护理常规进行严格的护理。做到三短,六洁及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

2.3 康复护理 良肢位的摆放,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排背;被动活动关节;肌肉按摩;早期床上活动。如床上桥式运动;床边坐位;坐卧位的交换指导;从座位到站位的训练;及站立平衡功能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对吞咽困难的患者每日进行吞咽功能的评定[2]。进行进食及指导,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导等等。

2.4 康复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宣教,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如 :晨起,洗脸,漱口,正确移动,搬动的方法。避免护理不当或错误护理。

2.5 健康教育 收集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采用集体教育,小组教育,个体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合理饮食,生活作息,预防并发症等健康教育。

2.6 康复评定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及12周用Fugl-Meyer评定法测定偏瘫侧的肢体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并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继发功能障碍。

3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继发障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经治疗12周后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于ADL评分结果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本文数据资料显示急性期进行康复综合护理可减轻其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国内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刚刚起步,且无规范化、系统化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综合护理方案。大多数内科病房在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同时,往往忽略康复综合护理、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从而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3]。 在进行康复综合护理的同时,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这样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强调患者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鼓励“自我护理模式”[4],主动参与是康复护理的核心,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在患者于护理人员良好交往的过程中,使患者逐步正确地领会康复治疗的目的,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通过康复教育指导及患者家属掌握康复基本知识,避免引起继发障碍的不恰当运动。因此将此方案应用于临床,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研究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行的康复护理方案,值得关注,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内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 . 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379-380 .

[2]钟永芬,丁绍荭,等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6):51

篇4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在骨外科实习的一月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令我获益匪浅。科室老师和护士对人都很热情、关心;我的带教老师()更是和蔼、负责。虽然有时也会犯点错,但老师总是和气教导,让我虚心受教。在老师的带教下,我的无菌观念变强了,知识掌握得更多了,操作变得更熟练了。在此我想对您说:“辛苦您了,感谢您为我付出的一切!”

2.外2科(脑外、泌外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外2科是一个脑外与泌尿外科在一起的综合科室。脑外是一个比较凶险的科室,病人随时会死,因此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泌尿外科病人大多数会疼痛,医师要体谅病人的痛楚,给予对症处理及心理安慰。在外2科实习的三十多天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学会了导尿术、问病史、打病历;无菌观念变得更强了,操作更熟练了,了解了CT、医嘱的一些相关知识。在这里感谢医师对我的信任,让我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最后我想说:“谢谢带教老师(邵秋阳、张华平)和帮助、照顾过我的老师(医师),你们让我成长了!”

3.放射、CT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放射、CT科是一个以仪器为主的检查科室,通过仪器的检查可发现许多疾病,有助于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在放射、CT室呆得一段时间里,我掌握了拍摄一些片子,更通过老师的教导,使我会看一些片子,然后通过看一些专业书,使我了解了放射、CT的一些基础知识。虽然在这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但我学会了看一些简单的片子,相信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它会对我有所帮助,以后还会继续来学习、了解它(放射、CT)

4.妇产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妇产科是一个以妇科、产科为一体科室。到妇产前,对妇产有一定的偏见:觉得自己不怎么适合在这个科室实习,有些场合不方便一个男实习生在场,但到妇产的第一天,老师就说:“不要抱着一个错误的观念来这里实习,并说男妇产医师同样行、同样出色,有时可能还会比女医师好”比如:给孕妇接生。第一天,老师就带我去接生,让我见到了那一最痛苦的时刻,同时也是最幸福的时刻。感谢老师(段水清)为我拿掉了在妇产科实习的包袱,让我可以更好地在这科室实习。

5.儿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儿科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科室,刚到儿科时,看到儿科病房里的环境和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气味”,不免对儿科有点厌烦,但我的带教老师

(儿科主任张美松)的和蔼、友善和负责的态度使我感到在这里特别的亲切,有种家的感觉。不忙的时候老师主动给我讲解儿科的一些常见的疾病,讲的非常详细、非常地好,并叫我再看课本温习一下,让我非常地感动。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学会了许多东西,懂得怎么去看儿童的一些疾病,“谢谢您,老师”,您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好医师。

6.内2科(呼吸、心血管内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内2科是以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为主的综合科室。在这里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自己学会了许多很多,如:做心电图,能够看懂一些心电图;学会了胸穿,熟悉了一些内科常用药的作用,了解了冠状动脉造影的一些知识。内2科的病人很多是老病人,且他们住的时间比较长,住院时间长了,难免病人心情不好,因此学会安慰病人是必要的。带教老师(卢新鹏)对工作的细心、严谨、规范、负责的态度(及时书写病历、病程等、对工作要求完美)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获益匪浅。

7.五官科(眼、耳鼻喉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在眼、耳鼻喉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自己跟着老师看病人,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如鼻出血的处理,眼睛进沙子的处理,学到了一些眼、耳鼻喉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喉镜的用途及作用,眼检器的用途,为以后处理五官科问题奠定了基础。

8.内1科(传染性疾病科)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内1科是传染性疾病科,刚进这科时,担心自己可能会被病人传染,但进来后发现只要自己注意卫生,同时了解它的传播途径,从这方面去预防,就不必那么担心会被传染。在这科实习使我了解了肝炎、肺结核等许多传染病的许多知识,但也因季节因素,未能见到一些夏季传染病如:乙脑,菌痢等,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这科学习。

9.内3科(神经、消化、血液、内分泌内科)

篇5

关键词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步入“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新时代。精准医学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基因诊断并以此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采用最新的个性化治疗等技术,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药物,最安全的剂量,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革命和创新。

基因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迅猛发展。基因组医学是由诸多科学家在2003年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时所提出的一个医学领域的新名词。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整合,从而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这将是贯穿21世纪的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基因组医学时代背景下,各临床专业科室都必须适应基因组医学带来的临床变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和临床相互融合且发展飞快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可以将相关知识致力于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组医学为导向,着眼于精准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思维等进行了改革。

1改进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编排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

首先,对于基本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我们将围绕遗传病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对遗传病基础有一定了解,课堂抽查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上从临床遗传病常见病例着手,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其发病机制,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再从临床遗传学角度开展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点和原则逐点介绍。

其次,根据医学遗传学课程发展需要,我们新增加生物信息学内容,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技术,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序列测定、结构解析和代谢组等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通过病例为示范,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个高度近视的隐性遗传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们先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区间,然后对两个患者和一个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三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没有的外显子区间影响功能的纯合突变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定位致病区间的突变在家系内进一步筛选验证,最后成功定位到3号染色体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个GLN氨基酸的终止突变。该基因与胶原蛋白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此突变与带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退化表型的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有关。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涉及数千种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点。[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及相关遗传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同时开设了“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课程。“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它着眼于现代医学遗传学最新最受关注的领域,旨在让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它的课程内容紧跟国内外前沿,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最新进展设置讲座内容,结合教师当前研究的科研项目进展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医学遗传学的前沿进展。该系列讲座强调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进展。2改革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疾病均与遗传相关,临床中每个科室都应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应增加相关医学遗传学内容的介绍。例如,消化系统专业课,我们将增加消化系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神经内科专业课程,我们拟设置专门的神经内科遗传病及致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章节,系统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的遗传病种类、遗传学基础、分子和细胞系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要点。

将基因组学作为一个大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上课的比重都不一样,把基因组医学与疾病基因组学灌输到临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核心知识点,并且把基因组医学、遗传病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从基因组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防治与治疗的重要观念。通过打破常规,教授新的医学遗传学理念,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传统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让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从理论中走向生活。

3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

在教学上,我们率先突破常规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的思维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3]美国总统BarackObama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该计划的提出是集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4]我们顺应时展潮流,率先将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为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需要我们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现有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积极推进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预防医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和医学遗传学知识重新组合,更具创新性思维。我们还成立了“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来,学生在实践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当中,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并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效准确地处理数据显得愈发重要。以医疗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我们与生物信息专业进行合作,将临床诊断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临床中去,建立个体化医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传授医学遗传学核心知识点内容,而且将精准医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篇6

很多人都没处理好与床的关系

生活节律的改变造成人体的生物钟紊乱,这往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人本来是昼夜间隔的作息节律,一旦打破了这个节律,身体就会自动做出反应——睡不着、睡不好或醒得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处理错了与床的关系——躺在床上玩电脑、刷微博、看电影,但就是不睡觉。

必须强调,要想不失眠,就要善待睡眠,最基本的就是处理好与床的关系。床就是用来睡觉的,如果老在床上做与床无关的事,怎么可能与睡眠亲近呢?对于这种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指导患者困了再上床、到点就起床)对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帮助人体形成一种稳定的节律,躺在床上就想睡,就能睡着。一些放松身体的动作也可帮助促进睡眠,比如腹式呼吸。吸气3秒钟、呼气3秒钟,让肚子鼓起来,这样气息平顺,手脚也跟着暖和起来,有利于睡眠。六成以上失眠都与心态有关

睡前玩东西,动这动那,在潜意识里其实是一种浮躁和焦虑的表现。的确如此,六成以上的失眠与心态有关。生活压力越大,睡眠障碍越高发,比如日本。而生活节奏慢、闲适的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失眠发病率就要低得多。

其实,心情变化影响睡眠很正常。得知彩票中奖后,失眠的可能性很大。不过这种冲击有限,不会引起持续的失眠问题。感性的人更易失眠,因为他们情绪波动大、交感神经敏感,比正常人更在乎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细节都会影响睡眠,所以失眠患者中女性居多。另外,目标高、好强的人也是如此。相反一些较易满足、心态平和的人睡眠质量要高得多。

引起失眠的原因还有很多,町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如睡眠呼吸障碍(打鼾、呼吸暂停等,约在3%~ 4%的人群中出现)、前列腺疾病、骨关节病、糖尿病、肾病等。也可能是异态睡眠(说梦话、梦游等),异态睡眠中老年人最应该警惕。正常人睡眠期间运动神经和感觉意识神经是隔断的,而上了年纪的人,由于神经系统退变,两者似乎就“接通”了,会不自主地做出梦境中的行为。有一位患者就因此跌下床,摔断肋骨三次。

还有一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睡眠运动性障碍。据国外统计,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睡眠运动性障碍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磨牙,还有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相关腿痛性痉挛等。有人躺在床上,会觉得双腿怎么放都不舒服,非得下地走走才行,有时走走也不管用;或者睡着睡着,腿突然一蹬,人也跟着醒了……这就是“不宁腿综合征”,一种典型的睡眠运动性障碍。症状轻微的病人不需要治疗,症状严重的要及时就诊。还可能是一些原发性疾病所引起的,如糖尿病、肾病等,及早就诊,也有利于发现这些隐患,及早康复。

安眠药是最后一道防线

在积极调整心态、生活节律、睡眠环境无效后,患者会把最后的希望放在治疗上,求助于安眠药。许多失眠患者则拥有惊人相似的经历——去医院,看神经内科或心理科,患者诉说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出一种安眠药。如果患者说自己吃过这种药,不管用,那就再换一种,甚至两种、三种药一起用,不少患者甚至吃过抗抑郁药、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

我国现在精于认知行为治疗的睡眠诊疗中心寥寥无几,专业的睡眠医生很少。非专业的睡眠医生常常只给患者用安眠药,因为能见到效果;而患者为了睡得舒服,也会主动要求开安眠药,甚至因为心急而要求换药,结果造成药物依赖、服用剂量越来越大,或几种药物联合轮替。与失眠过招,安眠药绝对不是一条首选的路。

篇7

【关键词】心理学;临床护理;身心并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4-0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护理的心理效应和护理心理学的结合应用,即身心并护。护理模式是指人们对人、健康、环境、临床护理及康复等护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1]。我国的护理模式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等不同的护理模式与阶段[2]。身心并护的模式已经在国内部分地区开展,病区得良好效果。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门诊病人中, 有近 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3]。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中,应该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 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依据

心理学是遵循心理学和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物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学在治疗过程中能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通过其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二是通过心理学作用,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促进疾病的康复,即心理效应。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活动过度或持久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和生化,有可能成为诱发各种疾病的因素或者产生相关的病理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种神经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心理学的适用范围

并非所有临床患者都是心理学的适用群体。一般来说,急性和重症疾病、外伤、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感染性疾病等患者就不适用。心理学常用于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及心内科等领域。

2.1 疼痛虽由躯体损伤或致痛物质刺激决定,但其知觉强度、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等则受个体心理状况的影响。

2.2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愉快时,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愤怒时,胃黏膜充血,分泌和运动大大增强;而在忧郁、自责时,胃黏膜分泌减少,运动同时受到抑制。

2.3 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在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心情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及抑郁等心理症状。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明显下降。

2.4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有关研究证明,糖尿病病人较健康人更加抑郁。

3 心理学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3.1 护理人员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护患关系建立与发展是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沟通将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无效沟通有时会造成护患关系的误解和纠纷,所以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增进护患关系的基础心理学上[4]。

3.2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恐惧、烦躁、悲观等。护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正确地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症结,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改善心境,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 临床护师的心理学应用 在参与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灵活运用心理学技巧,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是必需的、是迫不及待的。然而,目前身心并护的模式在临床上的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5]。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灵活应用心理学技巧增强治疗的效果,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护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临床护师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因此,“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应用心理学方法,将心理护理作为护理常规工作之一,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6]。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终达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春荣.护理模式的回顾与发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20( 5) : 90-93.

[2] 宋雁宾,皮红英,施金芬等.“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构建与体会.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905-906.

[3] 元英淑. 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6):61.

[4] 李春华. 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2(下):722.

篇8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焦虑症;支持护理

重症肌无力(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主要临床特征是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具有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1]。重症肌无力患者大多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障碍[2]。我科于2012年收治一例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合并焦虑症,经治疗护理,患者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主因意识不清6 h,心肺复苏术后经呼吸机支持、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等治疗,神志转清,脱机后病情稳定由ICU转入神经内科继续治疗,诊断:①重症肌无力,②心肺复苏术后,③胸腺瘤术后。查体:T37.2℃,P78次/min,R20次/min,BP138/75 mm Hg。患者神情,双眼闭合有力,气管插管,心脏、肺部、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化验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均正常。腹部超及脑电图正常;心电图:T波改变;胸腺瘤术后。治疗13 d后出现烦躁、失眠;14~15 d患者无诱因情况下反复出现担心、紧张、胡言乱语,惊恐、害怕等症状,由精神科医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估,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MD-3)的诊断标准,HAMA评分28分,诊断焦虑症,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支持护理,治疗35 d后精神科医师给予HAMA评分6分,患者拔管治愈出院。

2 支持护理

2.1 环境支持 尽量安排在环境安静整洁的病房,温湿度适宜,生活方便,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氛围,使患者生活在能让精神放松、心境平和的环境中,淡化医院病房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源。

2.2 营养支持 营养的满足是机体恢复的基础,安全的进食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是患者心理安全的基础。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钙和钾的软食或流食,避免干硬或粗糙食物。患者进餐时环境安静,专注进食,避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无法正常经口进食足够营养的患者给予鼻饲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合理,新鲜配置。床边备好吸引器,必要时吸出误吸物。

2.3 亲情支持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强调亲情支持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理解和关心患者,给予精神支持和精心的生活照顾,细心观察和及时发现患者心理、行为的变化。在焦虑症康复进程中,让患者家属加入到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来,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以缓解焦虑程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

2.4 心理支持

2.4.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交流时面带微笑,目光温和,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语速减慢,让社会角色的称呼代替了姓名和床号的称呼,淡化患者角色,拉近与患者的感情距离。每日认真询问和倾听患者睡眠、饮食、肢体功能锻炼等情况,对于一点点进步给予表扬,帮助患者增强疾病恢复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重视、尊重和关爱。

2.4.2 非语言行为的应用 构音障碍和气管切开使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达,鼓励运用非语言行为沟通和交流,如手势、点头、眼神、表情、触摸、写字板、卡片等肢体语言和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要求。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了解患者的需求,关注患者心理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使其情绪稳定,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2.4.3 心理放松训练 询问患者音乐的喜好,选择播放让患者放松的音乐,患者倾听音乐时舒适,环境安静,避免一切外界干扰,指导患者调整心理状态,疏导心理压力,身心随着音乐进入放松状态。患者在较完全的放松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及有关功能下降和副交感神经及其有关功能的上升,从而改善患者的既往不良情绪体验,在全身放松基础上体会到精神与心理同时放松及焦虑 紧张情绪逐渐消失[4]。

2.4.4 心理防御能力训练 教会患者正确对待情绪变化和排解情绪的方法,以增强心理防御能力,进行预见性护理。如①深呼吸:当面临情绪紧张时,慢慢用鼻子吸气,口鼻呼气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②保持乐观。③冥想:是舒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④肯定自己。⑤保持良好心态,改变对生活事件、挫折、压力的看法。⑥学会倾诉,尽量把自己的烦恼与忧愁向别人倾诉,以减轻自己不良的心理压力[5]。心理防御能力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理,降低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发生。

2.5 气道护理

2.5.1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评估呼吸及肺部感染情况,翻身、拍背排痰严防感染。向患者讲解有效咳嗽、排痰的益处,教其掌握咳嗽、排痰的要领,帮助患者取端坐位,先作腹式深呼吸5~6次,然后屏气1~2 s,在呼气末张开伸舌,连续轻咳,待痰液咳到咽部时,再用力咳出,休息片刻,重复上述动作,保持氧气的持续吸入[6]。

2.5.2 人工气道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注意湿化气道并进行有效吸痰。采用定时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及时有效吸痰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措施,严格掌握吸痰的方法和技巧,动作轻柔、快速、准确,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痰鸣音、咳嗽和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且需间隔3~5 min后再吸。在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1~2 min,预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肺部感染控制,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慌[7-8]。

2.6 信息支持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知识需求,讲解本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信息、药的目的和方法等。鼓励患者和其他患者,尤其是治疗成功的患者交流,了解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药物的相关知识,了解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及时规范用药;还能提高患者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

2.7 自理活动 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洗漱、进食、穿衣、个人卫生等生活自理活动,并且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和规律的运动可以很好的转移患者注意力,减低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和心理的依赖,有效地降低焦虑的程度,促进生活质量的康复。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重,需要长期服药,患者易产生悲观焦虑情绪,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关爱,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9]。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关爱患者、调动和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患者的潜能,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护理,成为维护和恢复健康的主体,能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焦虑症状,降低焦虑症的发病。

参 考 文 献

[1]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5-196.

[2] 黄泂,张瑞香.重症肌无力患者情感障碍症状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42-143.

[3] 刘香凤.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2,5(3A):122-123.

[4] 周志英.心理放松训练在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96.

[5] 齐红梅,杨雪梅,刘雅琴.家庭护理对焦虑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12,34(2):308-309.

[6] 何丽金.Orem自理模式在1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护理应用.广州医药,2012,43(2):70-72.

[7] 王建琴.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189-190.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规避NICU护理差错风险的方法。 方法 通过对NICU护理工作特点的分析,指出规避NICU护理差错风险应以保证人力为基础,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力、物力的最大优化。结果 避免NICU护理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规避 NICU 护理差错

NICU即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它的特点是患者少但病情重、变化快,人员相对集中,各种抢救仪器较多。对于如何规避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差错,合理运用资源,对急危重患者做好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保证NICU人员配置。目前我国一般综合性ICU要求床位与护士比是1∶2.5~3.5。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护理人员是关键。由于ICU工作量大,治疗手段繁多,知识更新快,设备现代化,故ICU人员配置时注意年龄结构年轻化,因为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特点。以老带轻,做好人力的承上启下、传、接、带的工作,做好新分来护士的带教工作 由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护师职称以上人员带教新分来的护士,以便使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对于未经注册的护士或护理员应从基础生活护理开始做起。

2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在职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加强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如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和常规操作,本专业各种常规检验与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常用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简单维护等。可通过经常举行专题小讲座,参加医师的查房等方法,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增强接受新观点、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培训一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如供氧时应熟悉根据不同方式和患者是否具有CO2潴留分别给予不同的氧流量(升/分),导管内吸痰时,应掌握负压大小的调节、导管插入深度、吸引手法与时间等。另一方面,培养急救意识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护士均能熟练地操作心电、呼吸、体温监测仪、心电描记器、除颇起搏器、经皮氧分压测定仪、鼻饲泵、输液泵、人工呼吸机和超声雾化器等设备,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股动脉穿刺术等较复杂的技术。

3 建立仪器使用登记表,按要求做好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对于平时使用较少的设备(如除颤器)应定期检查运转情况,使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保证危重患者的抢救。特殊仪器使用后做好登记,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注意使用后的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 合理排班,根据科室自身特点,护士长做好人力的合理分配,做好老、中、青的人员衔接,尽量减少交接班的次数。保证科室人力的合理应用。我科现实行的是APN排班,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5 培养ICU护士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文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源于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只有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把患者的利益放于首位,真正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利益为根本,才能做好与患者及其家人的沟通,得到理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通过小讲座等方式培养各级别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6 适当增加工作压力,促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发展 根据压力理论的原理,一定的压力源有利于个人的积极进取,尝试让B级人做好A级事,不断提高她们自身的目标。

7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关心,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失。由于NICU的工作繁重,压力较大,护理人员的身心极易疲劳,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心理工作,关心、爱护护理人员,适当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待遇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结 规避NICU护理差错风险首先保证NICU护理人员的配置是关键,面对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排班,正确使用人力,物力,增强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保证护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霞. 正确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287-288

[2] 章艳娥. 张素琼.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11(3):71

[3] 毛燕君.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展望. 现代护理,2004,10(8):762-763.

作者单位:271000 泰安市中心医院

(上接第127页)

(4)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监测患者的尿蛋白、心肺功能、血压情况和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定期进行胎心监护、计数胎动,进行胎儿成熟度和胎盘功能的测定。以了解胎儿情况及有无呼吸窘迫的发生,以及时进行剖宫产。(5)用药指导。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主要给予患者镇静、解痉、降压治疗,以防止子痫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患者满意度和分娩方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分娩方式 患者满意度 并发症

顺产 剖宫产

观察组 20 15(75.0) 5(25.0) 18(90.0) 0(0.0)

对照组 20 9(45.0) 11(55.0) 12(60.0) 3(15.0)

P值 -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科较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妊高症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早治疗,采用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妊高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利于胎儿的顺利分娩[4]。本组对我院收治的40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和整体规范化护理,观察发现,观察组20例患者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整体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患者正确规范用药,结果发现,通过整体规范化的护理,其顺产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的常规护理组,且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郭荣琳. 妊高症产妇的护理[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6282.

[2] 吴雁群,郁晓萍. 60例妊高症孕产妇临床护理体会[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2(35):167-168.

[3] 奎秀芬.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11):111.

[4] 李海棠. 60例妊高症的临床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22):153-154.

作者单位:565100 贵州省思南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上接第205页)

充分理解家属的急切心情,加倍关心,主动服务,对患者家属除及时告知病情变化外,注重细节管理,根据家属心态,及时安慰家属,消除揣测和杂念,信任和配合抢救工作。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主动脉夹层认识水平及检查手段的提高,主动脉夹层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此病极其凶险,进展极快。因此应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解除诱因。转运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熟练抢救技术,积极主动配合抢救,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极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

[2] 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59.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进展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PSD不仅可以使脑卒中合并症危险性增加,而且延误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医药开支,给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并会增加病死率[1,2]。据统计,出现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没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3~4倍[3]。因此,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针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症状,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1 PSD的定义和发病率

1.1 定义 PSD是指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情感异常,思维迟钝,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睡眠障碍,无价值感,甚至有负罪感或轻生自杀的念头等)和躯体症状(出现偏瘫,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4]。为了便于PDS的诊断,临床上用Zung抑郁状态诊断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5](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将其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5],轻度为7~16分,中度为17~24分,重度为25分以上。

1.2 发病率 抑郁是脑血管病后心理活动失调的常见表现之一,在脑血管病后情感障碍中占首位[6]。国内孟祥方等[6]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0%~60%。国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多在40%~50%[7]。Pohjasvaara等[8]对486例55~8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PDS的发生率为40.1%;采用HAMD评分轻度抑郁占7%,中度占8%,重度占26%。国内毛玉红等[7]对北京市5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PDS的总发病率为34.2%;采用HAMD评分,轻度为占20%,中度占10.4%,重度占3.7%。以上国内外发病率及抑郁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来源、评估方法、诊断标准以及测查时间等因素有关。

2 PSD的相关因素

2.1 社会心理因素

2.1.1 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组织精神功能的表现,是脑神经功能之一[9]。脑卒中后抑郁的原因与中风后心理应激或中枢损伤有关。姚蕴伍[10]认为,人体在面对应激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一个健全的人变成偏瘫或失语状态的“残疾人”,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同时又因为治疗费用大,病情易复发,康复过程慢,他们认为生活不能自理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又担心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无人照顾而对前途丧失信心。同时,中风的康复需要数月、数年,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的残疾,这更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11],社会角色的改变,易使患者产生孤独无助感,导致情绪低落,产生抑郁症状。

2.1.2 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 汪香君等[12]通过对住院100例PSD患者临床观察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与家庭不和睦的患者抑郁发生率较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家庭和睦患者抑郁发生率高。黄汉津等对261例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表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是应激与健康或疾病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不但对应激起缓冲作用保护个体的健康;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有利于健康。

2.2 神经生物因素

2.2.1 部位 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卒中的部位有关,以脑基底核区损害,尤以双侧损害关系最大[13],也可能与大脑损害所致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之间的平衡(低下)有关[12]。

2.2.2 年龄 贾艳宾等[14]应用HAMD量表对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的25例存在轻重不同的抑郁症状,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为65.8%。张永江等[15]通过对86例PSD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年龄越大,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越高,可能与老年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减弱及适应能力较低有关[16]。

2.2.3 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常红等[17]将于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住院治疗的PSD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显示病程越长,PSD的 发生率越高,与抑郁症发病率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ADL),肢体功能水平越高,ADL就越好,抑郁症发生率就越低;而肢体功能水平越低,ADL也越差,抑郁症发生率就越高。

3 护理进展

3.1 心理护理 覃丽红等[18]认为,抑郁症使患者悲观,情绪低落,主动康复延缓,同时由于久坐或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褥疮,肺炎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因此,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疏导,给患者提供充分宣泄的机会,加强心理护理,帮助其克服抑郁,自卑心理[19]。

王素祥等[20]将216例脑卒中患者按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再给予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1)提供安全感,保护其自尊心[21]:生活用品尽量摆放在患者附近,尿便应适当遮掩,动员家属多加关心陪护患者,言语及行动上避免伤及患者自尊心。(2)消除患者对残疾的恐惧感[21]:脑卒中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脑卒中后的各种不适,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此时应不失时机地给予患者安慰,帮助患者做好由正常人转变为残疾人的角色转换,树立战胜疾病、发挥自己潜能、适应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与患者沟通[6]: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态度和蔼,并适时用各种肢体语言取得其信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以减轻心理压力。(4)加强家属及社会的支持交流[22]:家庭社会的支持可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患者被爱的感觉,增强治疗信心。因此动员家属、朋友、亲戚、邻里间经常探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不但在情感上都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顾,从而缓解其抑郁情绪,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6个月后用HAMD量表进行抑郁情况评定。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抑郁发生率为14.16%,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26.21%,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徐海琴[22]等将123例PSD患者分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由护士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如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学会放松,解除压力,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分析和解释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及让已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等。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治疗时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干预组的HAMD评分下降显著,而且超过50%,与对照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尹宗慧[23]认为,运用音乐反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明显效果,通过音乐刺激主观情绪状态有明改变:自觉更加健康、平静,心情更加愉快,情绪波动减少,抑郁状态明显好转,尹宗慧将在2002年至2004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音乐疗法(每天选用一些抒情、节奏优美的音乐通过患者床旁耳机来调整患者的心情,以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等,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4周后用HAMD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1]。郑婵娟等[24]将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脑梗死发病后4~7天,脑出血发病后10~14天神志恢复,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具体措施:(1)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肩外展50°、内旋转15°等。(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脱衣训练,梳洗训练、饮食动作训练大小便训练和简单劳动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饮食指导和防止再次中风的发生。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表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定。结果经8周治疗后采集病例和问卷调查,再用HAMD评分发现康复组患者在抑郁方面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3.3 健康教育 脑卒中后抑郁常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正确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如果这种认知过程得到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情绪[22]。护理人员应主动承担患者健康教育的职责。孙爱莲等将PSD患者中抽取了84例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健康教育对缓解PSD症状的意义。该研究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为:(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使患者对脑卒中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2)采用图示、示范等形式教会家属照顾患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指导家属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根据患者的消化功能、吞咽状况,给予流质、半流质或软质饮食。(4)教育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坚持康复锻炼。6周后用HAMD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抑郁症状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4 调动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由于患者起病突然,思想上难以接受,角色也难以转换,感觉前景黯淡,无法面对现实,此时特别需要得到家人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梁翠萍等[26]将143例PSD患者根据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分为有家庭及社会支持组及无家庭和社会支持组。有家庭及社会支持组和无家庭社会支持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有家庭及社会支持组家属经常到医院探视、陪伴患者,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医院的治疗、护理、康复,多与患者单位联系,单位领导多关心患者,解除患者后果之忧。6周后用HAMD评分结果显示:抑郁的发生与家庭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有家庭社会支持组抑郁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无家庭社会支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5 安全护理

3.5.1 药物治疗的护理 对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心理、躯体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药,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明显地提高其生活质量[1]。目前,抗抑郁药很多,常见的副作用有性低血压、口干、便秘、出汗及困倦等[28],因此要正确的指导患者应用,在用药前向患者说明用药目的,药物的性质,用药途径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给药时仔细核对剂量,把药发到患者手中看其服下,避免故意不服或自行减量。

3.5.2 严防自杀 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抑郁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29]。彭慧渊等[9]调查301例PSD患者,发现6.6%的患者有自杀念头。杨明明[30]对144例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SDS≥50分为抑郁,SDS

4 小结

脑卒中后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消除或减轻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其身心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徐玲,肖玉华.浅谈脑卒中抑郁症的心理康复护理.医学论坛,2008,12(11):1008.

2 周艳萍.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综合护理.海南医学,2003,14(5):1.

3 沈晓玲,王祖承.住院精神病人中的“知情同意”情况.上海精神医学,2000,12(2):81-83.

4 林红霞,董汝英,陈惠玲.中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1):117-118.

5 朱昌明.抑郁严重程度的评定.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295.

6 孟祥方,丁伟,郑加平.脑血管病的现代治疗.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00-203.

7 毛玉红.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09.

8 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Siira I,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Stroke,1998,29:2311-2317.

9 彭慧渊,谭吉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58-359.

10 姚蕴伍.护理学基础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15.

11 张俊娥.社会支持与健康的护理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24.

12 汪香君,赵军,王翔宇.脑卒中抑郁症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637.

13 黄汉津.社会支持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4(14):350.

14 李惠勉,朱永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9):1116.

15 贾艳宾,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6.

16 张永江,宋美娟,高被珍.脑卒中后抑郁症86例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94.

17 常红,马春梅,王玲.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与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7,21(11):232.

18 覃丽红,刘丽萍,彭波.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改进.现代护理,2001,12(5):122.

19 陆雪松,陈青.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临床荟萃,2003,18(5):259.

20 王素祥.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作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4(30):265.

21 周次雄.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及其疗效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008.

22 徐海琴,周文意.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护理与研究.现代护理,2006,12(16):1482.

23 尹宗慧.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护理对策.国际护理杂志,2006,25(3):217-218.

24 郑婵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5(30):342.

25 孙兰,刘建溉.康复护理对老年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预后影响.河北医学,2006,12(8):805-806.

26 梁翠萍.脑卒中后抑郁与婚姻状态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0(15):887.

27 饶明例.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4):390.

28 忻琪君.中风后抑郁.现代实用医学,2002,14(2):93-94.

29 赵新利.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辩证施护.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6(1):65.

30 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及护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