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讨论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组讨论方法

篇1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 面试 合作 竞争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99-02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招聘环节越来越重视被试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新型的面试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了解并应用。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简称LGD),是指将数名(5-7人)被试组成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事前并不指定讨论的领导(Leader),被试在讨论中可自由发挥,评价者通过对被试在讨论中的言语、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来对被试做出评价的一种测评方法。LGD方法是现代人才测评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技术。

近些年来,LGD方法被引入到校园社团的纳新过程中来,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放眼社会,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在校园招聘的环节中也开始引入此种面试形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并研究如何将LGD方法引入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当中。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广受推崇,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改进了传统笔试和“一问一答”的面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局限性。

传统笔试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在笔试中拿到高分的人,很多由于性格等原因实际并不适合企业的具体运作,而“一问一答”的面试内容则因为问题的单一化和固定化,越来越难以考察出被试的全面水平;同时,鉴于笔试和“一问一答”的面试都只局限于被试是单人或者独立完成工作的形式,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忽略了现代招聘中一个很重要的考察要素――团队合作能力。

显然,LGD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LGD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招聘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

2.在LGD方法的小组讨论中,不仅可以考察被试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被试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在团队中适宜充当的角色;

3.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使用的情景多是与考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关的典型情景,这种评价方法的表面效度非常高。

当然,无领导小组面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面试过程是针对一道题展开的,因此,面试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现实的面试中,主办方在选择面试题时过于草率,不仅不能体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势,同时还会出现人员和招聘岗位不匹配这样的问题。另外,如果面试题难度失当,极有可能出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这些都会使评价者所能获得的信息缩小。

LGD方法还有一个显著缺点体现在团队成员相互影响的掩盖作用方面,也就是说,考生的评价结果对同组的其他考生有依赖作用。例如,如果一个团队中存在一个过于强势的人,总是在反驳别人提出的观点,那么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就会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不出自己的水平;而如果团队中存在一个能力太强的成员也会掩盖其他成员的作用,影响成员的信心,从而减弱他们表达的欲望。以上两种被试,都会使评价者所能获得的信息变少。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评价者在选择面试题时应先对招聘岗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慎重的选择或编写面试题。在人员分组时,应注意专业、性别、性格方面的搭配问题,尽量做到小组间差异最小。在讨论结束后,评价者可以对那些在团队讨论中没有突出表现的个人进行适度的追问,从而更全面的了解被试。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考察点

LGD方法给了评价者多角度观察被试的机会,以“察言、观色、测行”代替了原本的“察言”,立体地考察被试。

在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两个考察点会贯穿始终:

1.合作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内部的优势,就不可能在短时间提出切实可行又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也很难做到在保证效果的同时还能兼顾效率。合作能力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细化成以下几点:团队氛围以及成员的发言欲望、内部的任务分配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2.竞争能力。个人的表现在无领导小组中将会被更加放大和突出,因为竞争者就零距离地存在在被试周围。提高个人竞争能力,应该保证给评委留下正面的印象,避免成为团队的边缘人物。竞争能力也可以继续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影响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在LGD方法的现实应用中,我们经常看到团队成员为了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争论不休,彼此都不愿让步,害怕会因为自己的退让而削弱自己的作用――这种做法无疑是“丢西瓜捡芝麻”。争取个人表现的前提是小组的表现十分出色,如果小组表现糟糕,即使个人出色,也无法得以体现,这也是笔者将“合作能力”放在“竞争能力”之前的原因。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分工

笔者认为,一组成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角色:

1.Leader:小组的领导。虽说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但是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讨论过程中,仍然需要一个人总揽大局,归纳各方的观点,形成最终的团队共识。小组讨论的Leader,要适度表达自己的想法,灵活的应用决策技巧,善于听取成员的意见,准确总结成员观点,有威望,时间观念强,能有效带领团队。

2.Timekeeper:计时员。时间控制在小组讨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够准确贯彻Leader对于时间安排的指示,及时有效地提醒团队成员当时的时间,使得小组讨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鉴于Timekeeper的工作相对简单,在小组讨论中,Timekeeper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保证自己不会因为只从事计时工作而被团队边缘化。Timekeeper的工作比较适合于那些想法不够突出,性格比较温和的被试采用。

3.Pusher:团队的推动者。Pusher这个角色和Leader、Timekeeper的角色有些重合,在真正的小组讨论中,Pusher的角色往往就会由担任上面两种角色的人充当。Pusher的作用在于在有限的时间,督促大家形成团队共识,推动团队向下一个问题进发。不过,Pusher在推动团队前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和方法,否则,不仅无法起到推动作用,还会引起团队成员的反感。

4.Thinker:提供想法的人。以上三种角色,如果能兼顾Thinker的角色无疑将无往而不利。在团队讨论中,Thinker善于思考和观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想法并得到团队认同。Thinker可能说的话并不多,但往往能引发组内其他成员的讨论和跟从。Thinker并不是简单的角色,它需要被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技巧,还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和信服力。

5.Presenter:做最后总结陈述的人。很多评价者都透露,其实最后的陈述并非十分重要,有内容有逻辑的Presentation不过是整个过程的锦上添花,即使陈述做得不是十分出色,其实也不会影响评价者对于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但是,Presenter一般都能给评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是团队中最后一个说话的人。在讨论过程中,试图做Presenter的人要注意记录,在做最后陈述的时候,条理一定要清晰,语音语调语速要适中。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很可能个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但是被试本身应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和自己适合担当的角色。并非每个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的人都十分优秀,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扬长避短。

五、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应当注意的几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招聘领域应用超过50年,一些HR都对其深有感触。从他们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在进行面试之前,有几点还是相当值得我们注意的:

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小组虽然不是同生共死,但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小组的水平往往会成为评价被试的重要因素。

2.小组成员要善于分配任务,避免太aggressive,尽量不做“全能选手”。在讨论过程中,说话最多的人并不一定出色,真正出色的是言之有物并善于团结其他成员的被试。同时,如果在讨论环节表现出众,该位被试可以不要再做Presenter,以免因为锋芒毕露或者后来出错而降低评价者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讨论过程没有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则应该利用做Presentation的机会强化在评价者脑海中的印象。

3.如果团队中出现了争抢Leader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适度应变。长时间的僵持或者互不相让的争夺会将团队的气氛拖入谷底,即使后来恢复正常,讨论的氛围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的隔阂而变得不愉快,这无疑是团队的致命伤。

4.在Leader分配任务的时候,最好不要推辞。被试推辞任务的本意可能是担心自己的不擅长会拖累集体,但这样,不仅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拖慢了团队的进度,而且还会给评价者留下你逃避责任的印象。如果你真的不擅长做某项工作,可以在Leader分配任务的时候这样说:“可能我在某某方面并不是最好的,但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一定努力做到最好。”

5.切忌针锋相对。要懂得不要和锋芒毕露的人针锋相对,因为在你与他针锋相对的过程中,往往会浪费小组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让小组成员把你们归为同一类人,这显然不利于在小组中树立威信和尊重。遇到锋芒毕露的人,应该避其锋芒,团结其他成员以推进整个任务的进程。

LGD方法往往被应用于面试的第一轮,因此在应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时候,安全通过是首要目标,给评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这样一个过程的赠品。太刻意地试图给评价者留下印象的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赢得小组成员的尊重,也忽略了自己晋级的团队基础――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小组和合作才是首要因素。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进入中国社会,可能只有短短20年,在很多方法上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形式上的创新探索会成为日后发展LGD方法的重要课题。同时,大学生作为潜在的被试,对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深入了解和讨论也有利于我们将来在职场招聘中更好地表现自我,获得机会。

【参考文献】

[1]吴敏,田爽.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测评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32.

[2]关培兰,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赵瑞全.浅谈面试工作中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的利与弊[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

[4]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5,11(3).

[5]何琪.“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教育,2004,2.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结构 交流

作者简介:何沛枝,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谢仕挽,女,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凸现学生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然而,在合作课堂上,小组讨论往往“乱而无序”,追求表面热闹而流于形式,非但没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灵感的迸发,反而让小组讨论失去了生命力,只具其“形”。

一、合作课堂中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讨论形式化严重。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合作学习。认识上的偏差使小组讨论沦为判断有无实施合作学习的“标志”。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分组一代表发言一教师理答一讨论结束,固定的流程使小组讨论圈定在教师预设之下。讨论是否热闹、小组代表回答是否正确成为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判断标准。这种单一的简单评价不可避免地使小组讨论走向形式化的边缘。小组讨论的精髓在于信息共享,而共享的前提在于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和信息互换。组员能否都有表现和分享的机会,组员的思考能否都得到尊重是衡量小组讨论成效的两个标准。那些不顾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快餐式“的讨论以及附和课堂特定评价指标的小组讨论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逐渐丧失对小组讨论内涵价值的思考,以热闹的表面活动回应教师的教学安排,他们甚至因为小组讨论时的“自由”而感到欣喜。

2.小组讨论方法指导缺位。教师重口头强调,轻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笔者曾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间的相互交流做过一项调查:81人(62.8%)表示,教师不同程度强调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要与组员相互交流、分享,但没有方法指导;48人(37.2%)表示,教师不仅有强调,并有方法指导。但是,学生是这样描述教师的具体方法的:“老师要求我们相互交流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结论”、“老师让我们共享答案,然后分享想法,取其精华”、“老师让我们交流学习,方法自由发挥”。上述所谓的方法仍停留在口头强调上,具体表现为“老师要学生交流”、“老师要学生分享”,但是怎么交流、怎么分享却缺乏实质性指导。

3.小组讨论规则意识薄弱。小组讨论缺乏规则,学优生与后进生在讨论中机会不对等。规则是指合乎一定的方式或者行为模式、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在小组讨论中,学优生独揽小组,获得组员和教师更多的关照;后进生易被组员排挤于共同活动之外,缺乏分享和交流的机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的想法、观点得到最大限度的阐发。在缺乏规则的小组讨论中有四种常见现象:①有的学生只顾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占用小组大量的讨论时间;②有的学生默不作声或低着头做着与小组讨论无关的事;③有的学生正要发言却因讨论时间结束而被中止;④有的学生与同伴讨论热烈但话题与教学无关。小组成员各行其道导致了讨论的无序,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由于规则意识的薄弱,小组讨论看似热闹,但实效性低。在这样的讨论里,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难以富有成效地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提升小组讨论有效性的路径生成

结构(structure)是卡甘合作学习法的核心概念,为实现小组有效讨论提供操作性启示。卡甘指出,结构是与内容无关的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化序列,它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并使学生系统地相互作用。在结构之前,教师们致力于对复杂课堂的设计上,他们通过重新匹配和整合内容,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如积极互赖、个人责任和面对面的互动融入合作课堂上,从而实现传统课堂到合作课堂的转变。但这种类型的合作学习是植根于“课”(lesson-based),且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教师每次运用合作学习时须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合作学习活动。与此不同的是,结构就像把具有合作学习属性的小程序或插件,嵌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正如卡甘所说:“不要设计合作学习课堂,而要把合作学习融入每一节课。”

结构是实现小组有效讨论的重要支撑,小组讨论是融入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合作也需要结构。如果在课堂上组织起有效的学生子群体,课堂通常就要成为结构恰当的场所,学生们要严格地遵循这一场所中完善的规范和程序。”将小组讨论赋予结构的属性,使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员知道特定的规则和操作步骤,明确个人责任、角色任务,解决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热闹无序的小组讨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1.解释小组成功标准和教师行为期待。“如果仅仅将一些缺乏社交技巧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并让他们合作,其结果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他们能进行有效的合作。”通过解释小组成功标准和教师行为期待,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具体为七个标准及相应行为(如下图):

2.精心设计小组讨论规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在一定规范的支配下才能提高合作效率。”要使小组讨论从无序走向有序,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仅靠教师口头强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步骤来使学生学会如何有序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规则是使讨论从无序通向有序的关键,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讨论结构就是通过对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操作性训练,让学生在特定的规范和程序下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把同伴观点作为完整答案的一部分。对此,我们将讨论结构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换想法;步骤二,转述同伴观点,确保每个组员的参与,强调组员观点的倾听和记录;步骤三,评论同伴观点,每人有两次机会,让学生公平地参与;步骤四,形成新观点,共享同一个成果。以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股票、债券和保险”为例:

3.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了强化和加深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回顾和反思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得失,及时进行个人和小组的信息反馈,以便他们能在下次小组讨论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4.小组讨论自动化。随着结构不断修正和完善,当学生反复加深认识和实施体验后便可实现自动化。自动化就是规定的操作步骤、期待行为和要求为学生所认同和执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当以后小组讨论时,学生就知道具体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学生也就不再各自为政、漫无目的地展开讨论,而是按着明确的步骤进行有序高效地讨论和相互交流。

篇3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经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12-02

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目前无领导小组讨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的选拔,还是外部人才的甄选,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越来越多的组织采用了这一工具。对此,应重视和发掘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对讨论题目的探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和成才。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也叫研究式教学法,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该思想最初是由杜威于1909年提出的。在此之前,主要通过直接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但杜威认为直接式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1959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率先倡导“发现法”教学,即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并把这一方法的操作过程简便化。至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1]。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及探索性思考为基础,从学习、生活与实践中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概述

无领导小组讨论起源于1920年至1931年间德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德国军方运用该方法选拔军事人才。战后,很多民用机构开始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选拔行政和商业管理人才[2]。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资料显示,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高级人才招聘或职务竞争上使用该方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以来,其在人力资源评价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对被测评者进行集体测试的方法。具体的测试形式是将被测评者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规定讨论时间,让其完成给定的任务。由于小组成员是临时和随机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考官一般不规定每个被测评者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定位,由其自行安排和组织。考核人通过被测评者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其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以及自信程度、应变能力、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进行观察,以评价相互之间的优劣。由于小组中没有事先明确领导角色,因此,该种测试方法是名副其实的“无领导小组讨论”[3]。

三、探究式原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师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选择小组成员;确定讨论题目及内容;每个成员的独立准备;自由讨论;阐述小组讨论的结论;教师总结并评分。

(一)选择成员

关于小组成员的选择和确定,可以由学生毛遂自荐,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如果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可能会出现有些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参加讨论次数较多,而另外一些比较被动的学生参与较少而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如果完全采用教师指定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在讨论过程中不能主动积极参与,这样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成员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一般无领导小组讨论人数为每组6―8人左右。因为人数太少,成员之间的争论较少,讨论不易充分展开;而人数太多,则有可能因为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无法完成任务。并且人数太多,教师观察不过来且分散了注意力,影响评价的效果。此外,参加小组讨论的成员数应该是偶数而不是奇数,根据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教学中的实施经验来看,有时在成员意见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会有成员提出投票表决,偶数组成的小组很容易形成平衡的局面,这样就迫使他们继续就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在刚开始讨论不久就以这样的方式来迅速得出某一结论。正是一个持久热烈的讨论场面,才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确定题目

无领导小组讨论成败的首要前提在于讨论题目的确定。根据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题目的类型和内容。具体来说,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类型有开放性题目、两难性题目、多项选择性题目、操作性题目和资源争夺性题目五种[4]。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各有其特点,应根据不同知识选取合适的题目类型。如经济管理学中的理论“二八原理”,该原理在质量管理、统计学等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有ABC分类法和帕累托图等,其核心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或主要方面。因此,可以围绕该内容设计多项选择性题目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设计这类题目时,备选答案应该尽可能详细、合理和全面,同时备选答案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通过这类题目的讨论,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例如,设计如下题目:“我国目前调控房价的力度很大,具体措施有限制非本地居民购买,提高贷款利率,对开发商进行限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征收房产税,惩罚囤地捂盘行为,请对上述调控措施进行排序,找出关键的几项措施。”当前调控房价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房价是否调控到位,直接关系到民生,各种调控手段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众多手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选取有针对性的几项关键措施进行调控,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以该题目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既能帮助学生明确“二八原理”的核心理念,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三)讨论环节设计

无领导小组讨论成败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探究。无领导小组讨论正式开始后,一般需要经过讨论前的“个人准备―个人观点陈述―小组自由讨论―汇报讨论结果”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个人准备阶段,学生主要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讨论材料,充分认识各种调控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个人观点陈述时可以按学生座位顺序依次发言,也可请学生随机发言,每人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所有学生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房价居高不下的成因及危害,深入分析各项调控措施出台的背景、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弊病。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够找出房价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一个重要性排序。由于该阶段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教师原则上不干预讨论过程,只负责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由于学生对这种讨论形式并不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个别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自由讨论中,或是讨论时跑题,更主要是提醒学生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应该注意挖掘问题的本质;最后五分钟小组要形成一致结论,并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后面的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评价和总结

无领导小组讨论要取得预期效果,应充分重视讨论后的评价和总结以及组织非小组成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讨论结果汇报结束后,要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可以安排几名学生作为观察员,不参与讨论,但与教师一起对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另外,教学环节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外,不能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究。因此,除了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还可以组织非小组成员结合讨论结果提出各自的见解,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进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剖析。

参考文献:

[1]强毅.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前沿,2007,

(7).

[2]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J].人类工

效学,2005,(9).

[3]铁鑫鑫.浅谈无领导小组讨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经

营管理者,2010,(6).

篇4

关键词:思品教学;初中;小组讨论;优势;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弊端日益明显,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当前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小组讨论法对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日渐凸显。小组讨论法主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学生以不同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个人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该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基础,基于学生经验与教师主导,不同小组的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分析,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不仅符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符合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要求。不过,不同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安排、小组分配、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要求较高,需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课堂效果。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优势

1.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相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对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进行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合作与分享中促进学生经验的扩展。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实施讨论式教学,正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及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与标准要求相符。

2.与学生学习主体发展要求相符

不同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交流与分享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地位的转变。在主动的讨论交流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口头评价能力的提高,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发展要求相符。

3.与教师的业务素质发展要求相符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同的小组讨论教学法,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能够促进教师对思品课内容统驭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营造融洽规范的讨论氛围,能够促进教师对思品课教学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引导、讨论、总结,能够促进其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做好应对讨论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准备,能够促进教师对突发状况应变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对策

1.立足教学与学生实际设计讨论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启发,是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重要的运用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对有价值、有典型意义,能够体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进行选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讨论问题还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相符,保证小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动态分组

受个人学习能力等条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差异性。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保不同小组的实力接近,保持不同小组成员的流动性,实施动态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能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克服组间交流的盲目性,小组角色和成员应定期轮换,使学生在思品课教学中体验更多角色,锻炼其与同学交往和合作的能力,通过相互影响与鼓舞,逐步缩小各个学生的差距。

3.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讨论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处于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参与课堂教学和自由表达。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小组讨论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民主的群体和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讨论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情绪,释放自身的学习潜能。

4.在恰当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调控

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调控,在不同小组讨论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思品课的特定问题讨论情况,选择学生在特定问题方面意见普遍不统一,处于学习关键和困难的节点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与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小组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引导,帮助其适应小组讨论学习,保证讨论教学的顺利进行。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中,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其评价机制除了要体现学生小组集体的成就外,还需要体现每个成员的贡献。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组与学生个体评价结合起来,设立最佳团体奖的同时设立个人奖项。在评价中,对于小组应关注过程,对于个人应关注结果,公平与效率双重考虑,突出学生的进步。

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对策,充分发挥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知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2-173.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小组讨论 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课改“以生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既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与组内成员相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现在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主题要明确、清晰,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这关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小组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的主题脱离生活实际。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讨论题目,基本上是围绕书本重点、难点展开,是典型的为考试而设计的讨论。题目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时刻围绕考点,教师往往把考点或者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一些讨论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在题目的设计方面缺乏生活性,与学生的实际脱离,渐渐地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

(2)讨论主题缺乏层次性。课堂讨论的题目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有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题目难易度把握不够好。有些题目设计过分简单,有些题目又设计得太难,致使小组讨论解决不了。

2.讨论小组的分组不合理。思想品德课小组的分组情况是否合理,决定小组讨论的效率与成果。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分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1)分组程序简单化。分组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小组内部形成优势互补与思维的碰撞。

(2)小组讨论时缺乏分工。小组内对于讨论的问题缺乏分工,致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3)小组讨论缺乏有序性。教师在讨论中作一些引导性的诱导和点拨,是讨论能够有效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小组讨论过程往往缺乏有序性。

(4)小组讨论缺乏监控。在小组讨论时,大部分教师是站在讲台上观望,或者随意地在每组之间来回穿梭,偶尔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对小组讨论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内部讨论缺乏互评机制,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性。

二、提高小组讨论实效性对策探讨

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

1、合理分组,重视分工。在分组时,不要单纯地以固定的座位来分组,应该尽量考虑学生之间的亲疏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更要考虑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合作。可以在考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有机组合,让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既体现公平又可以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同时,对所有小组编号,如1组、2组等,每个小组设立一位组长,负责该组的讨论情况记录。对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编号,如1组1号、2号、3号等。

篇6

关键词:中职;课堂小组讨论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经历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建构知识、实施技能训练、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答辩和评价总结,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堂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自身价值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展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顺利实现。要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真正实现小组讨论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理念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在中职各学科的教学中大力提倡。美国教育学家B.S.布卢姆曾指出在小组讨论期间,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去设计教学环节,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就能够适应各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项目任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明白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地”,设计好教学环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备课充分有效

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一备教材,将教材再次整理,重新分段分类,有所侧重,突出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二备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时考虑侧重点,发挥主动性,增加趣味性,将一些复杂问题拆分成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而不是直接灌输。

三、完善课堂教学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布置任务,最好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单项练习,学生则根据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成员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搭配,每组5~6个成员,并设立负责人。如在讲解线的投影时,出现七种情况,教师可安排七组学生同时完成以下几项任务:①分析各线的投影特性后画出投影图,派组员在黑板上演示;②本组组员讲解投影图的特性;③各组相互评价作图和解析中的优点与不足;④由学生自己总结这七种线的投影特性和区别。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组织评价、总结,首先学生进行自评,根据需要,可让学生进行口头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互评。其次,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教师进行评定时应明确优点,指出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统一认识,达到升华的目的。

四、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课堂小组讨论营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使他们能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明确目标,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也能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养成持之以恒、不怕挫折、顽强拼搏和敢于突破等意志品质,并认识到团队精神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工艺加工的倒角时,笔者谈到在工作中大家会碰到很多问题,我们要学会用“倒角”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来直去鲁莽行事。

采用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区别在于:第一,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第三,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第四,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如此便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动、自觉、自主地学习,真正解决传统课堂的种种问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阵地,而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不再是一个“传经授道”的角色,而是一个“设计师”。

(作者单位:清新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思品课堂;交流;探讨

G633.2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然而,为追求新的教学形式而讨论的现象很普遍,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讨论的效率低下。下面是本人结合自身在平时教学中所发现、归纳、总结的一些现象思考,分析课堂小组讨论中常见的问题之原因,探讨解决之道。

一、作壁上观寡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这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合作不够主动,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不会讨论,需要老师进行方法指导外,还与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关系。以往我们的评价是结果性评价,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有自信,敢发言。成绩不好就是差生,这样的学生没自信,不敢轻易发言。在平时的上课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用过程性评价,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性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宽容,比如不说“错了,请坐”而说“有其他的回答吗?”等。在小组讨论中更要如此,否则很难调动广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小组讨论随时会生成各种问题,有的指向学习内容,有的指向学习方法,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分析这些问题,艺术性的处理,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并把它引入到小M讨论中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含量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在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价中,获得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二、对交流的问题没兴趣――论题选择不当,论题脱离学生实际

论题选择不当,这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论题选择不当的重要表现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对小组讨论的问题没兴趣。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讨论前,动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不会你推我让了。如何做到学生感兴趣呢?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课堂能够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好奇。小组将要讨论的问题、课题,应该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讨论,有可能生成新的讨论、争议;正是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表达和说服别人的愿望。

三、观点不同惹争议――讨论结果的理论提升不足

课堂讨论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体要求和独特功效。归纳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是互相补充完善的过程,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统的,如果缺乏教师小结程序,就没有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总结归纳,使芜杂变得有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讨论的小结工作。

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讨论的成果,还要注意让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如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发表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引导学生经过辨析比较,找出最佳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呈多样性,要引导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还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理解角度不同,所持观点不一致,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明辨正确和错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结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教师的总结在整个小组讨论程序中只占很短的时间。

四、不顾实际皆讨论――小组讨论的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中,出现了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况,一节课下来,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但讨论内容不讲层次,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五、似是而非假讨论――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篇8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4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4.结论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法,能够比较清楚而客观地观察到学生营销各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后的能力的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本学期营销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并为不断提高营销教学水平努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及倾听的技巧等各种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讨论中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讨论后及时总结点评,这将极大的发挥出小组讨论法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双平,王琦.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91-93.

[2]姚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组讨论法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63-64.

[3]杨丽.小组讨论法在医学生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727-729.

篇9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物理知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更应该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实验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形成,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获得物理知识。

一、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意义

1.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物理知识,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深刻。

2.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各小组人员分工合作,边沟通、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学习氛围自主、平等,学习过程轻松而紧凑。大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能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更能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对物理知识认知和接受很困难,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缺少经验。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而分组讨论使小组成员互通有无,思维方式更加发散、知识面更加广泛,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观察探究明

白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的关系。

虽然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合理分组

实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物理实验中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的第一步是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知识掌握程度、性别以及学生的性格,进行合理分组,可将水平和能力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分在一个组,使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形成互补。最好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相当,不要使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优劣有别的现象,如果有的小组成员在各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而有的小组成员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在实验中提不起兴趣。

2.教师适当介入小组管理

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进行时,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小组内若没有监督和组织者,则在实验和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想动手的动手,不想动手的不动手;想说话的说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一言不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适当地介入,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鼓励不善于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

在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学习经验的交流、思维方式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协作能力。

3.分组实验前准备好器材

分组实验之前,教师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缺少器材、器材分配不均的情况,实验很容易出现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时,应注重师生互动

有的教师在分组实验课上,往往将自己抽离开来,认为应该让学生完全自主、自动地动手学习,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在学生做实验时不能包办,但是也不能不管不问,应该与学生形成互动,在小组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进行指导,以免实验进行困难、实验过程失败,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5.分组实验前实验演示

在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做好演示实验的工作,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操作规范、步骤正确,仪器放置合理,给学生分组实验做好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例如,电路连接时,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在做《照相机与眼睛》这节课的实验时,擦拭相机的镜头,应用专门的镜布擦拭,而不能随便找一块布或者用手擦拭。

6.做好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时的引导工作

为避免小组实验的无序、无效性,小组实验进行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小组实验名称,引导小组明白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好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告知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

例如,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明确实验名称“‘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明确导体电阻的阻值大小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告知学生学习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此次实验主要是研究导体电阻和材料的关系、电阻和长度的关系、电阻和横截面的关系、电阻和温度的关系;可将任务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者两个实验,以免时间不够用,实验完不成;引导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由小组成员自主设计实验,在小组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监督学生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在实验做完后,引导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实验中是否有所失误、分析论证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学生动手实验、亲自验证得出的结论,这样更有说服力,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更加容易,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如果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放任不管,很可能小组讨论就变成了小组闲聊。另外,如果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缺乏启发和引导,学生不能深入地进行思考,讨论流于表面形式。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讨论的主题,给小组成员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7.可实行小组竞争制度

小组竞争可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小组竞争可以使小组成员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协同合作更能促进实验和讨论的成功进行。小组间的竞争,可以对比发现各小组的优缺点,找出努力的方向。

8.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之后要上交报告

篇10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校园招聘;人才测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67-03

1 关于校园招聘

高校校园招聘工作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校园招聘活动与其他各类人才市场相比,其突出优势有以下几点:形式灵活,运作方便;主场迎战,地利人和;充分接触,深度沟通;应聘者素质高,成本低。

通过校园招聘企业能找到足够数量的有潜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校园市场。应届大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好,与具有经验的人相比,薪酬也较低。同时应届生一般没有工作经历,评价主要依靠学校的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活动。

招聘工作通常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尤其是是第一轮筛选,由于人数多,不断重复的问题,多数雷同的回答,让考官疲于应付,研究表明,面试的信度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仅为0.2左右(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由于应届生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所以校园招聘的场面一般是比较火爆的,因此,急需提高在校园招聘中的效率,无领导小组讨论得到了充分利用。

2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2.1 评价中心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简称AC)在我国企业招聘中开始初步应用,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情境性的测验中对评价者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中心中使用频率见表1所示:

表1 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中使用频率

测评方法类型在评价中心使用比例

比较复杂的比较简单的

角色游戏25%

文件筐81%

小组讨论

分配角色44%

为分配角色59%

演讲46%

案例分析73%

搜寻事实38%

模拟面谈47%

2.2 无领导小组讨论(LGD)简介

无领导小组讨论定义。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简称LGD),又称无主持人讨论,最初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间谍选拔试验。1942年英国战争人才选拔部将敬请测试引入部队选拔军事人才,开发了包括LGD在内的一系列情境测验,二战结束后LGD被应用于企业的集体面试和人才选拔中,由于效果很好,得到了广泛运用。

LGD是评价中心技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测评形式,是指运用松散群体讨论的形式,诱发人们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际比较判断被评价者个性特征的人士评价方法。

具体来说,LGD通过给一组考生(一般是6-8人)指定问题,让考生们围绕其进行一定时间(一般是一个时左右)讨论,并得出小组意见。评价者或者不给考生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给每个考生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考生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其自行组织,考官观察每个考生的表现,来对考生进行评价。

2.3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适用范围

“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对于测评工具与方法也不例外,没有哪种测评工具是万能的,不同的测评工具有不同的应用之处,LGD也是如此。作为一种测评方法,LGD有自己适宜的测评要素范围,它适合考察的能力和特征主要包括:

(1) 被评价者在团队中工作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能力。主要是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能力、辩论说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影响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团队精神等;

(2) 被评价者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分析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对新的探索和利用能力;

(3) 被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主要包括动机特征、自信心、独立性、灵活性、决断性、情绪的稳定等,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大处着手还是关注细节、是否喜欢活动开始设定目标和计划等。

2.4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信度与效度

根据研究表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信度随着小组人数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其效度系数一般在0.15-0.85之间。总体来说,无领导小组讨论对于评价管理者的领导组织技能很有效,尤其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决策能力的素质测评。但是也有事实表明其不完善之处,例如,不同小组中被试者的可比性较差,测评中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这些都是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分类

(1)根据讨论的情境,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分为情境性讨论和无情境性讨论。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认为防治腐败最好的方法?”情境性讨论一般是让应聘者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组织背景和任务要求进行讨论。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分为指定角色的讨论和不定角色的讨论。不定角色的小组讨论,即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不担任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角色,如让他们分别担任财务经理、销售经理、人事经理、生产经理等职务,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参与讨论,在各角色的基本利益不完全一致、甚至是有矛盾的前提下,进行自由讨论并达成小组的一致意见。

根据实际的操作表明,对于校园招聘,情境性讨论比无情境性讨论效果更好。大学生对于有角色的情境讨论具有更高的参与度,也更有扮演和表现的欲望。在讨论的时候更形成争论的焦点,这时候对于招聘官来说则更容易分辨应聘者的表现和对素质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大学生往往不具备工作经验,采用工作情境相关的讨论则会扩大一定的误差。

2.6 无领导小组讨论特点

2.6.1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LGD给被评价者提供一个平等的相互作用机会,较快反映个体差异,又能节省时间并且对竞争同一岗位的应聘者表现在同一时间进行比较,操作灵活。

LGD是评价者能够真正对应聘者的行为进行比较;它能够在应聘者的相互作用中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它贴近实际工作,表现效度高,能尽量减少被测评者掩饰自己特点的机会;并且能在同一时间对多名应聘者进行测试;同时考查内容范围广泛,能获得大量信息。

2.6.2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缺点

LGD编制测试题目难度较大;对考官的要求较高;应聘者的分组以及不同的测评情景都可能使评价结果受到影响;应聘者行为仍有伪装可能性;不适合专业性较强的面试招聘,比如设计师,程序员等

3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几个阶段

图1

(1)第一步,选择合适的环境。HR应选择宽敞明亮的房间,若有条件,最好准备摄像头,这样评分可以观看录像,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2)第二步,安排相关人员入座。讨论前需将测评者事先分组,一般每个讨论组4-8人为宜,会场按便于讨论的方式布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式,(面试考官席设在考场四边或集中于一边),测评人员的位置以利于观察为宜,且与被测者保持一定距离。

(3)第三步,宣布题目与注意事项,被测者入座后,为每位被测者发空白纸若干,供草拟讨论提纲用。测评人员讲解纪律要求与注意事项,并宣读讨论题目。

(4)第四步,被测评者展开讨论,又分为4步:考生了解试题,独立思考,列出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考生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交叉辩论,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最终得出小组的一致意见;小组代表总结陈词;

(5)第五步,测评者进行评分,在整个活动中,各测评专家只在一旁观察,并依据评分标准打分,不给予任何形式的指导;主测评人员把握时间进度,适时宣布讨论结束,并收回被测评者的讨论发言提纲;

(6)第六步,汇总统计测评结果。

4 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施过程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准备阶段

4.1.1 场地安排

环境要安静、宽敞、明亮,环境中的人际距离应适合从事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作为不宜过宽或过近;评价者与应聘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重点考虑。目前最理想的测评环境是使用单向玻璃和摄像镜头的专业观察室,评价者在另一房间观察应聘者活动,但多数情况下,评价者与被评者在同一房间内;

4.1.2 人员分组

适当的考虑男女比例问题,根据应聘人数进行分组,一般4-8人为宜。

4.2 具体实施阶段

向每组应聘者宣读指导语,指导语应清楚说明任务以及目标、时间限制等同时,应避免任何提示。考官在给考生提供必要的资料,交代了问题的背景和讨论要求后一定不要参与提问或者回答考生问题,以免给考生暗示。

(1)面试者了解试题,独立思考,列出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

(2)面试者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面试者交叉辩论,继续阐明自己观点或者对别人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4)得出小组一致意见,写明报告,推选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整个讨论过程可以摄像机进行监视,评价者在隔壁房间观察打分,或者评价者在同一房间直接观察。

4.3 评价阶段

在招聘过程中,LGD能否发挥最大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评人员能否做出准确评价。“测评”是“测”与“评”的结合体,而“评”的主角主要是测评者,他们需要制定每种素质要项的评判标准,作为统一的评价依据,必要时还需对测评者进行专门培训。

表2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

被测评岗位:测评专家:测评时间:

评价要素

被测者1被测者2被测者3

行为要点综合评分行为要点综合评分行为要点综合评分

团队精神

组织能力

大局观

分析能力

成熟度

表3 素质要项定义与行为分级标准之“团队合作精神”

主题词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素质类别核心能力素质

定义:与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测评标准(行为等级描述)

1星能够与他人合作1.在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中,能与他人较好地沟通、合作

2.在合作过程中重视他人意见、不固执己见

3.遵守承诺、赢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2星愿意与他人合作

1.自愿参与、愿意与他人合作、支持团队的决定

2.愿意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信息和知识

3.能主动与团队成员分享经验,愿意与他人共同成长

3星主动与人沟通并愿意帮助他人,推动团队合作

1.愿意帮助成员解决问题,毫无保留传授工作技能

2.主动与其他成员沟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表示对他人才智的尊重,重视他人意见,愿意向他人学习

4.保障团队目标的实现

4星提升团队声誉,共同塑造团队

1.恩请他人提供意见,协助执行特定的决策或计划

2.维护并提升团队在外部的声誉,提升团队的士气

3.化解团队冲突,增加团队凝聚力,增进友善和合作的气氛

4.4 总结阶段

小组讨论后,所有考官写评定报告,内容包括此次讨论整体情况,以及优缺点,主要说明每个考生具体表现,最终录用结果和自己的建议.

4.5 为被评价者,在LGD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有足够的信心;LGD是面试者之间的直接竞争,拥有坚定的自信心是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

(2)态度自然,心态平和;即使是反驳别人观点时,也不要言语无情,要做到既清楚表明自己立场,又不令他人难堪,这样不仅赢得对手支持,也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

(3)言简意赅,不垄断发言,同时又不能长期保持沉默,是自己处于被动,每次发言都要内容充实,有条、有理、有据;

(4)如果有成为小组讨论发言人的机会,一定要争取展示自己的总结才能。

4.6 作为考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被考核者言谈举止时,不能产生偏见,否则使测评结果失去公正性;

(2)考官应对照积分表所列条目仔细观察考生各项表现,克服第一印象效应;

(3)考官对考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4)评分时,要求多名考官在对同一被评价者不同素质测评要素评分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田爱民等.做好高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111.

[2]鲍粮库.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招聘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