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篇2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团学工作;应对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传播无孔不入,大学校园同样如此。“新媒体”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与所谓的新媒体息息相关,新媒体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31 次报告显示,截止 2012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18 岁到29 岁的人群占到了 30.4%,在新媒体的用户中,大学生居多,并且大学生人数还在逐年不断的增加,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文化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媒介工具越来越广泛地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少高校在团学工作中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介工具建立了新媒体的应用框架。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探索新时期下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推动校园新媒体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规范大学生的交流和凝聚方式,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团学工作新的着力点。
一、新媒体运营的特点
(一)交互平台多样化。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加之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工具,新媒体的应用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交流互动平台。QQ、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接收和相关信息的途径,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信息输送方式也有利于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建设。并且越来越多的交互终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抢占信息收发阵地吸引受众,据调查,收音机额用了38年才将受众普及到
5000万人,同样的受众规模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这种竞争发展机制在增强科技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媒体交互平台的功能研发和更新换代。
(二)信息内容丰富化。新媒体平台自身拥有海量的信息搜索和储存功能,强大的关键词搜索和相关性链接可迅速展开丰富的信息界面,从而扩大了信息的外延,迎合了不同受众的需要。此外,时下尤为流行的微博微信因其短小精炼的内容而颇受垂爱,微内容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信息时尚潮流。
(三)选择控制自主化。丰富的媒体形态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通过QQ了解好友动态、语录心情;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秒刷舆论热点,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也可以通过微信接收时政新闻、关注活动详情。受众则可以根据个人时间空间的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新媒体移动终端来筛选有效信息,满足不同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完全自主化的信息选择和控制机制为新媒体的运营疏通了信息传输渠道。
二、新媒体环境下团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下,团学工作主要借助于纸媒和广播等传播工具,信息传导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媒体为团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支撑。但是新媒体传输信息内容的丰富化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信息质量的良莠并存,然而信息自身不会分化,这就给不雅不和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机会。尽管微内容形式的出现迎合了广大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但是这种短小、不连续、随意性较强的内容高频率的出现并不利于信息秩序和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的和谐建设。(2)新媒体为高校团学工作建立了强大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检索、取用信息系统,使得工作开展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由于受众对于新媒体信息收发的自主性较强,且个人信息相关度不强,公众可以自由发言,容易造成一部分低俗和不负责任言论的散播,也由于网络虚拟环境使然,现实交流较少,大学生群体易受不良舆论导向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融媒体发展理念。在传统的工作管理制度下,将传统媒体形态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确保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介工具的优势互补,积极寻求两者融合的契入点,以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工具在团学工作中的最优效用。注重团学线上媒体和线下师生的交流互动,线上把握相关信息的输出端口,并进一步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输;线下加强师生的实体互动,力求保持线上线下信息秩序一致,注重双线机制的上下联动性,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信息传导体系。
(二)加强新媒体运营平台制度化建设。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应加强组织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合理确定各部门机构设置,确保信息平台各部门能够协调一致,统筹合作。打造稳定的平台根基,是为了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宣传阵地,使团学各级组织、广大高校师生能够紧密围绕在该阵地周围,积极响应信息号召,体现规模效应和群体效应。还要加强团学组织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联动响应,各部门各人员要配合组织宣传工作开展,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交互功能。
(三)进行正确舆论导向。新媒体运营平台的信息要注重推送端口内容的准确性、道德性和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杜绝低级错误是基础,传播高质量信息、传递社会正能量是关键,保持纪律性和慎重性是保障。从源头控制信息质量,确保内容准确无误;确立信息的原则,以正面积极信息为主,服务信息为辅,坚决抵制负面消极内容的出现;信息者要具有良好的新媒体媒介素质,遵守组织纪律,对于争议性信息要慎重。在对高校师生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前提下,应更多的增加新媒体内容的价值性、趣味性和形式的活泼性、创新性以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四)加强先锋团队管理。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应当组建一支思想道德素质过高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先锋团队,在维护网络文明,打击网络恶行,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用积极的言行引领学生。因此必须对先锋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团队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性,力求团队自身能够逐渐进行自我管理、团队培训、统一行动。利用团学各级组织,依托学生干部、班委、班级党员形成团学新媒体工作的突击队,及时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进行打击,和先锋团队紧密联系以自身的影响力凝聚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共同维护好新媒体平台。
篇3
青岛凤仙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成立,是注册资本为100万的网络科技类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在职人员50人,主营业务如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凭许可经营);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市场调查;设计、制作、、国内广告业务;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国家规定须经审批的项目);百家、UC、百度、腾讯、土豆、优酷等新媒体平台内容运营。
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新媒体运营
该岗位工作内容描述:
1.负责搜狐自媒体、今日头条、UC大鱼、百家、一点资讯等新媒体平台原创视频剪辑、编辑和推送;
2.了解分析客户需求、情感及体验感受,搜集用户反馈,敏感抓捕实时热点并运用;
3.根据目标客户群体,构建目标人群画像,精确推送目标客户喜欢和感兴趣的视频。
从事该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或工作技能:
1.善于视频搜索与编辑整理,具有良好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2.熟悉互联网运营环境,具有网络视频编辑相关经验,视觉效果表达能力强;
3.熟练运用PR等视频剪辑软件,服从管理,抗压能力强;
4.具有较好的热点敏感度,并能加以运用。
在本岗位上欠缺的知识和能力:
1.对PR、AI等视频加工处理软件运用不熟练,只会用PS;
2.客户分析方面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构建目标人群喜好分类汇总;
3.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规则不够熟悉,会有规则漏洞存在
在本岗位上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善于视频搜集及整理,能找到许多稀缺资源;
2.有较好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能根据素材编辑剪辑出较为有趣且内涵的新视频;
3.抗压能力较强,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心态很好;
4.热点敏感度较高,能较为熟练的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达到搜集热点的目的
总结、提炼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互联网当今发展趋势不够熟悉,对于新媒体运营的模式了解不够充分;
2.SWOT分析掌握不熟练,对用户的分析能力不足;
3.当今社会用户群体兴趣爱好差异性很大,不知道如何精确的定位分类;
篇4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对媒体的采编、传播和产品形态等产生深刻影响。为推动新闻媒体全面增强现代传播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应用的步伐,检验应用成效,中国新闻奖评选自2015年起新增了这一评选标准。
查阅近5年的中国新闻奖,在参评作品推荐表的“社会效果”一栏,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在内,几乎所有推荐作品都谈到了网络的转载情况。一个常见的推荐语是:百度搜索相关网页达到数百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微博、微信与客户端等“两微一端”是当前报纸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主要抓手,而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导向和填写推荐表的实践来看,报纸理应非常重视网络传播效果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传播效果,但业界实情并非如此。笔者以为,“两微一端”传播效果亟待纳入采编考核,由此才能加速推动报纸内容应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进而推动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报纸内容传播的三个阶段
报纸内容传播渠道与传播格局,以其与互联网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互联网时代!报纸的传播主要靠发行量,报纸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只体现在报纸上,记者只为报纸写,编辑只为报纸编,内容只在报纸上呈现,报纸读者是唯一的用户。
第二个阶段,是“报纸+桌面互联网”时代。《杭州日报》 1993年12月 6日在中国率先推出报纸电子版;2009年9月7日,@杭州日报又成为新浪微博迎来的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这中间近16年时间,报纸内容上网之后,主要是被动地被别家网站转载,报纸自身并没有主动地推送,记者与编辑的工作仍然是干着原来的活儿,只不过内容多了个网络二次传播渠道。
第三个阶段,是“报纸+移动互联网”时代。依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占比85.8%。报纸为了抢占移动互联网舆论阵地,纷纷开通“两微一端”,一改原来被动转载的情形,开始主动提供内容。这个时候,报纸采编人员只给报纸版面干活肯定不行了,为“两微一端”量身打造的采编内容日益增多。
传统考核办法弊端凸显
传播渠道变了,采编工作随之改变,但业绩考核办法却是多年未变。
对报社的记者来说,一个执行多年的业绩考核办法主要就是看稿件得分,稿件的优劣一般是有考评小组决定,而这个小组主要是由报社内部的三五个值班领导组成――一般包括值班副总编、值班编委、轮值考评的某个采编部门主任,此外有可能再外请一个新闻院系的专家。比此更先进一些的报社,或许会引入读者评报机制。多数报社,会以当日好稿、当周好稿、月度好稿、季度好稿、年度好稿的形式,设立一个报社内部的好新闻奖,这部分奖金与记者收入挂钩。如此种种考评办法,都是用少数一部分人来决定稿子的分数,进而决定记者的收入。
暂不说在稿件考评中考评人员存在业务高低与感情好恶的偏差,单说这种持续几十年未变的“用少数人考核多数人”的传统办法,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极其不合时宜了。
首先,报纸内容的传播渠道与格局已经历经报纸自身传播、被动转载传播、主动推送传播3个阶段,当前媒介融合发展大背景下,亟需把“两微一端”传播效果纳入业绩考核。
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网络传播效果的监测。报纸“两微一端”传播效果,在监测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当前,一些知名的舆情监测机构,都在实时监测微博、微信平台的内容,实时辨别舆论热点,动态分析舆论情感走向,这些都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运作。另外,不依靠这些第三方监控机构,微博品台、微信平台对运营者来说,后台数据也是实时可见的,拿来用作考评依据,完全可以做到客观公正。客户端因为完全由报纸自身设计、研发和运营,传播效果数据就在自己手中。
第三,报纸“两微一端”纷纷上马,这些新媒体运营人员,需要新的考评机制,这些人,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不再适用原来报纸传统采编人员的考评办法。
原来考评办法的弊端十分明显――稿子见报之后,读者看不看、有多少人看、看了之后感受怎么样,报社基本无从掌握。报社几位领导组成一个考评委,是那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考评办法。
但在“两微一端”上,各个稿件的传播效果一目了然,阅读量、转评赞、收藏、分享等指标,运营人员基本都能拿到后台数据。因此,为“两位一端”写的稿件,与为报纸版面写的稿件,绝然不能使用同一套考评办法和考评标准;而“两微一端”运营人员的考核,与报纸版面编辑,同样不能等而视之。
采编考核理应注重传播效果
笔者2015年4月开始对全国的行业报、省级党报、晚报、都市报发放调查问卷,截至5月15日回收36份,其中36家全部开通了官方微博、33家开通了官方微信、20家上线了新闻客户端。依据问卷结果,“两微一端”运营团队在绩效考核上,与“两微一端”影响力挂钩的有25家,约占70%;不挂钩仅拿固定工资的有10家;另有一家是“固定工资+内部考核奖励”。
如果挂钩,哪些指标会影响“两微一端”绩效考核呢?如图1所示,选择内容阅读数量的最多,有28家;其次是转评赞及分享收藏总量,有25家;举办线上线下活动数量及运营收入总额两个选项,各有10家选择;与读者互动总量及内部考评结果各有9家选择。传统观念中可以直观反映工作量的“内容推送数量”这个指标,仅有7家选择!
阅读数量体现了传播覆盖度、转评赞及分享收藏体现了传播活跃度、活动及运营收入体现了传播效果的变现能力。这说明在业绩考核的实际操作层面,报纸业界并没有“以数量论英雄”,而是切实考虑了传播效果。
篇5
互动良性化
第一,中文在线有统一的销售和反馈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营销策略、渠道的推广与系统外部亲人、好友、粉丝、群体用户的交流,活跃用户的参与度,增加新用户,促进网站的发展。第二,通过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等,结合虚拟积分奖励,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与黏着度。第三,将精彩的事件、活动运营通过口碑、push、MMS等多方位的立体通道进行推广,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第四,通过评论、投票、意见征集、网上调查、会员服务、在线投稿、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产品的销售量、用户对消费内容和网站设置的投诉等信息留住老用户,准确经济地发展新用户。第五,根据区域状况,资费合理性,内容安全和完整性等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加强互动与交流。
营销精准化
在完善的平台建设示范的推动下,中文在线以搭建高质量的内容平台为出发点,做好出版内容的整合分类工作,用户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每推出一种出版物,用户平台上就会广泛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包括年龄、身份、阅读手段、阅读时长、阅读喜好。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可以把受众分为若干群体,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荐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中文在线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目标,通过为读者、图书建立各类行为与内容属性,利用强大的运营平台,对用户信息、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精确地找准目标受众,进而有针对性、不定期精选一批推荐图书,通过多种通道将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实现图书的智能分发和营销的精确化。
管理优质化
中文在线拥有优质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针对渠道多、产品授权时间不同、数据繁杂等问题,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版权审核及内容加工、数据及结算管理、产品销售及反馈管理、用户及数据管理模式。
在运营的过程中,中文在线拥有系统产品内容的选择和管理方式,通过出版机构、知名作者、原创作者等获取原创版权内容进行内容的采集,再由整体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版权及内容的管理,并实现内容的风险控制,形成“机审人读,审编一体”的审查机制,努力做到“内容安全,产权清晰”的发展模式。由法务人员定期维护内容审核关键字库,对内容库进行技术扫描,排除图书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扫描和人工审核的途径进行多层次审核,并对重点图书采取人工逐本审核。这种管理体制有效地避免了纠纷,确保了图书内容安全和发行需要。
产业链完善化
全媒体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数字出版平台与作者、出版社、内容运营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产业链更加复杂多元。中文在线以内容的整合、运营平台、用户资源的共享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通过如数字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产品发行等全媒体运营管理平台探索出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在全媒体格局下,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产业生态复杂化,出版发行产业链面临重构和变革,价值传递过程更加多元化,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突破传统的依赖性,运营商介入到利益分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版权的提供方上传授权内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产品的加工审核,根据内容销量、排行等向版权需求方(企事业单位、海外机构等),机构用户向机构下属、个人用户推荐书店内容并支付版权费用,数字出版运营商再向版权提供方结算版税。这种产业链接能进一步带动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和新的赢利模式,加快数字化的转型,催生新的出版业态,推出新产品,带来新体验。
篇6
本期,《客户世界》媒体采访了上海微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立庭先生,他将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深度解析当下企业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运营解决之道。
《客户世界》:您如何看待新型平台技术给客户服务领域带来的变化?
顾立庭:首先,近年来服务企业中的人力成本逐年增加,据行业数据统计,从08年到14年人员工资上翻了一倍左右,这迫使企业开始考虑使用软件和系统来提高人员效率,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节省更多成本。精细化运营成为很多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基于云技术的SaaS模式解决方案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使用门槛,让无论是小企业、中型企业或是大企业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享受到软件使用的便利性。
其次,当企业使用移动化和云端的平台技术以后,消费者随时随地使用服务的便捷性会大大提升用户体验,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企业可以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将其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第三,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再仅仅是解答客户的疑惑和进行服务支撑,直接快捷的沟通渠道、统一的知识库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交互等多重能力将帮助企业服务平台支持更为复杂的信息交互和客企互动活动,同时渠道也将具备扩展的可能。
《客户世界》:您认为当前企业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有哪些?
顾立庭: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快速迭代所带来的挑战与风险。以手机制造业为例,其快速迭代已经发展到极致的水平,一个新款的智能手机产品生命周期6个月左右,而在传统制造业中一代产品的迭代周期是18-24个月左右。互联网环境加速了产品的更新速度,如果企业适应不了,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面对如此快的产品更新速度,如何减少企业风险,保证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关键在于高效获取市场反馈、捕捉用户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此才能帮助企业定义和修正产品及服务。反之,则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建立一套有效接触客户、搜集反馈、快速了解市场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平台。
互联网企业的主要业务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天生具有大数据分析等优势,在技术以外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和接入服务资源;而传统企业的所有环节和数据更多的是基于线下的,则面临改造、对接和迁移的问题。
《客户世界》:如何理解“微企信息”的“微”?
顾立庭:“微”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了企业应用软件产品的移动化小型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代表了服务对象的小型化,顺应了互联网经济的特征。基于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我们在创立后不长的时间内先后推出了三款企业移动应用产品,知新――企业社交平台,微会汇――会议/活动管理平台和微上客――全渠道智能客服平台。
“微上客”是我们于2015年4月推出的新型智能客服平台产品。它的特点是实时在线,可以轻松处理来自微信、微博、网页、邮件、易信等多渠道客服信息,客服可通过PC端和手机端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客户世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采用新型平台技术时,其业务模式、管理方式需要如何调整来适应?
顾立庭:对于互联网企业,可以很快上手使用,因为他们不需要面临转型的挑战,很多互联网企业没有设计自己的呼叫中心,也没有线下的客服和服务资源,所有的服务都在互联网上完成。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因为它有线下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如传统的呼叫中心,线下的门店、人员等,则面临着对接和转型,对于这样的企业,则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咨询,而微企信息的优势也正在于此――有大量的服务于传统企业的项目和经验,包括整合传统IT和互联网IT、传统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客户世界》:“微上客”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顾立庭:目前,微上客客服平台的客户主要分布于快消、金融(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生物制药、电子商务等领域。例如达能集团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使用了微上客产品,达能集团对消费者开放的服务渠道分别有旗下各品牌官方网站的Webchat、微信、微博等。
《客户世界》:关于在线渠道运营,针对传统企业,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思路和经验,如何才能做活一个渠道?
篇7
如
何最能够让大家理解“运营”这一特殊的互联网岗位呢?运营是什么,它将成为什么,运营人作为互联网时代洪流中的微小个体又对大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为了解读这个问题,笔者的思考是:究竟按照哪个主线思考最有价值。
笔者尝试过“时间―事件”主线,比如哪一年互联网诞生、商业模式形成、互联网泡沫出现、互联网2.0出现,也尝试过互联网商业竞争形态的维度,比如初创期、诸侯割据、三足鼎立、后三足时代,还尝试过按照互联网功能属性的角度来划分,甚至还考虑过资本运作的视角。
最后决定还是回归“人”,也就是从用户的视角来尝试梳理出“大运营”的发展演变脉络。毕竟,“用户”才是我们运营开展工作未曾变过的核心。基于此点考量,我们归纳了运营演变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
运营萌芽:开创,圈地(约1994―1998)
早期的互联网只能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操作(人人都是“程序猿”),互联网第一阶段的用户几乎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阶级:大学生、IT工作者、科研人员、政务工作者、金融人士等。
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少、工具少、内容少,除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互联网产品(浏览器、门户网站)存在竞争之外,基本上大家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一阶段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有BBS、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个人主页、导航、门户网站等。
那些创始人们也兼任技术负责人、产品负责人、公关负责人、运营负责人。当时,互联网企业获取新用户的手段非常淳朴,无外乎是:以产品功能获取媒体关注,利用传统媒体曝光;以产品价值获取用户口碑,如知名站长的推荐、外链索引等(KOL的前身);通过将付费产品免费化达到自传播的效果,如早期的软件大都是付费的,而Hotmail凭借免费得到迅速传播。
可见,互联网早期的第一批运营人就是老板本人,运营策略是以技术手段为主,商务合作为辅。这里的隐喻是:运营一定要结合当下互联网网民的宏观特征(认知水平)来做。
阶段二
运营发展:抢占入口(约1998―2005)
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应用已初具雏形:搜索引擎(百度2005年上市)、即时通讯(腾讯2004年上市)、B2B(阿里在“非典”后崛起)、B2C(卓越、易趣)、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网游(盛大、网易、巨人、腾讯)……
这种背景下,新生网民每年增长迅猛,用时下的说法就是“红利期”,于是“用户从哪里开启上网之旅”就变成了流量金矿,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阶段的运营工作依然以获取用户数的绝对量为核心,追求流量的性价比,而不会特别考虑用户体验。在当时特别有时代特征的运营策略有:插件推广、弹窗广告(这些并不值得效仿),与各大站长合作广告分成等;网吧推广(网游)――网吧作为当年新生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恰恰为当时的网游公司与网吧合作售卖游戏点卡提供了极佳的模式;爆款引流(电商),比如卓越通过售卖便宜受欢迎的单品音像、图书进而引发大量用户口碑及关注;此外还有SEO、论坛软文、竞价排名、明星代言、传统电视广告等推广方式。
这个阶段的运营依然是自上而下的商务推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一代网民相比,新生代网民对信息化、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相当稚嫩的阶段,而新兴互联网应用却不断萌生,加上互联网政策法规的缺失、融资环境从繁冗到泡沫的恶化……所有的因素都导致运营工作混乱无序,甚至是不择手段。其中不乏以伤害用户利益为代价的举措,比如流氓软件、弹窗广告、竞价排名等。
阶段三
运营升级:抢夺注意力(约2006―2011)
此阶段也是互联网草根文化崛起、网民个体意识全面觉醒的时候。第二代UGC类产品兴盛(豆瓣、知乎、微博),SNS、新媒体、社交型网游、在线视频、虚拟社区也进一步强化及推动着这一切的发展。
这个阶段,互联网巨头已经成型,但想要顶替BAT的位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不可能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运营人想要获得用户无非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购买流量的方式快速获得用户,当然,通常价格较为昂贵,对于绝大部分小型初创企业,如果没有拿到一笔大额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考虑第二种途径:通过各类内容、活动在各类UGC社区或者新媒体上获得用户的关注,制造二次传播等,以此获得免费的流量。(注意,新媒体的概念范畴大于微信公众号,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博客、微博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随着产品同质化严重、获取新用户成本急剧拉升、用户耐心缺失,确保用户的留存率、活跃率也变得愈发重要了。故而确保用户满意度的“用户运营”也开始作为一个全职、专业的岗位开始独立运作。
这个阶段的后期,随着网民总数增量的放缓(2010年之后),网络从“大众化”变成了“全民化”,整体网民的注意力总量――网络开销的总时间却开始趋于饱和(每个人业余闲暇时间也就那么点)。运营人“获得用户注意力”的“泛内容”制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阶段四
运营崛起:用户全闭环服务及构建生态链(2012至今)
这个阶段互联网商业最划时代的特征有两个:
特征一,与用户的生活、工作甚至职业深度融合到了一起,比如出门几乎不用携带现金,存放于个人“头脑”中的工作经验均可以不依赖于雇主而直接通过知识共享平台进行变现,兴趣爱好、特长甚至私生活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变现。
特征二,布局构建平台生态链,所谓的“互联网入口优势”“获得用户注意力的优势”已经完全不具备竞争门槛了。随着整体互联网用户逐渐趋于理性、成熟,信息变得更为对称,人们更趋向于追求务实的价值――哪个平台能为用户带来更长久的价值,哪个平台终将赢得所有用户。
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还是内容平台,其核心都不仅仅局限于为用户提供直接价值,而是为用户搭建高价值的生态链,让不同类别的用户均得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培育自身的内外价值。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用户都能在平台获利(未必是金钱,也可能是成就感、归属感),但同时也无法离开平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公众号。
篇8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了解职工意愿和心声的重要平台。为此,本钢集团工会在本钢集团党委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在建设互联网新媒体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工会网站为中心,微信、微博为两翼,“三位一体、共同起飞”的发展思路。而微信作为本钢集团工会与职工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自成立以来得到了本钢集团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目前,本钢集团工会官方微信已经成为关心职工生活,反映工会动态的重要平台,是联系企业和职工之间的重要纽带。
此次本钢集团工会举办新媒体创作培训班是工会系统今年举办的第二次新媒体培训,旨在全面提高本钢集团工会系统微信采编人员新媒体创作技巧,提升他们的微信稿件编辑、微信管理运营和微信活动策划能力,从而全面激发团队活力,更好地服务广大职工。当天,本钢集团工会微信团队人员和来自各单位的工会宣教委员等60余人参加了培训。
在当天培训课上,本钢集团工会邀请本溪市电视台记者张宇丰从新闻的本质、新媒体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的区别、新媒体新闻的创作及案例分析三方面对新媒体创新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随后,本钢集团工会新媒体工作室负责人、技术学院教师陈莉就微信线下活动的技术支持方面内容进行了讲解。
篇9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现状;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榘不帐「叩冉逃振兴计划网络文化中心立项建设项目“安徽大学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阶段成果,项目编号:Szzgjh43。
一、调研背景及基本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被高校各部门和社团组织广泛运用于宣传服务工作,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全面梳理校内新媒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为新媒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座谈调查的形式,对安徽大学174家单位的262家新媒体平台的推送形式、推送内容、推送频率、粉丝数量、平台管理及运营机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整体把握安徽大学新媒体建设现状,并从中挑选出不同类别、较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比较分析,从而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二、安徽大学新媒体建设现状
(一)新媒体大数据
在参加调研的174家单位中,77.59%的单位开设了QQ,40.8%的单位开设了微信公众号,32.18%的单位开设了微博,QQ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信息形态。71家微信平台中,粉丝数量在101-500和5000以上占比均为26.87%,50.75%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在1000以下。56家微博平台中,粉丝数最多的为安徽大学官方微博,达到57071,51.02%的微博平台粉丝量在500以下。
(二)新媒体的组织者
调研发现,85.06%的新媒体平台信息由学生管理员审核,14.94%由指导老师负责,仅有9.77%的平台“的所有信息都需要经过老师的审核和把关”。大多数新媒体平台主要为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平台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三)新媒体内容建设
1、活跃程度
调研发现,我校新媒体平台运营总体较为活跃,其中QQ空间活跃程度最高。9.77%的平台非常活跃,微信每天推送,QQ空间每日说说5至10条及以上;17.24%的平台较为活跃,隔1至2天微信推送,QQ空间每日说说3至5条;51.72%的平台一般活跃,一周微信推送1至2次,QQ空间每日说说1至2条;17.82%的平台不活跃,没有重大事项不会微信推送,QQ空间不怎么更新;另微信公众号与QQ空间活跃程度有偏差可进行说明。
2、内容特色
调研发现,我校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主要与学校及所属单位相关。内容与学校相关的占83.91%,与所属单位相关的占72.4%,专业领域的占50%,社会时事类的占46.55%,娱乐八卦类的占8.62%,其他的占15.52%。其中校级新媒体平台多偏向于校内讯息以及社会时事传播,院系及班级的新媒体平台多偏向于学院新闻以及专业内容传播。
新媒体在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如安徽大学图书馆QQ空间的“书音”系列推送,以一本书和一首歌讲述一定的道理;哲学系2015级应用心理学“生活中的哲学”以名言和哲学思想解释生活之中的感性现象及现实世界等。班级新媒体平台的特色栏目多立足于班级定期举行的活动、专业相关知识、生活贴士几大方面。如2014级光电信息行政班的线上党课栏目等。社团新媒体平台只有一部分开设了特色栏目,其内容主要集中于社团活动和社团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四)新媒体队伍建设
1、队伍建设情况
调研发现,我校大部分新媒体平台都成立了网宣队伍,而网研、网评、网管、网络技术保障和网络应急处置等5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参加调研的262家新媒体平台中,93.68%的新媒体平台组建了网宣队伍,网评队伍为44.83%,网管队伍为25.86%,网研队伍为18.97%,网络应急处置队伍为18.05%,网络技术保障队伍仅为8.62%。团队人员较少、平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分工不明等是尚未形成新媒体队伍的重要原因。
2、新媒体管理者业务培训
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新媒体管理者都经过培训,但专业培训较少。数据显示,55.75%的管理员主要由之前的管理员进行培训,仅有4.6%的平台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有39.66%的管理员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
(五)新媒体互动交流
调研发现,三大校园新媒体平台中,QQ空间互动性最高,微信其次,微博最低,部分新媒体平台通过举行线下活动和设立专门的QQ群进行互动。数据显示,以QQ空间说说下的留言与粉丝互动的占53.4%,以微信评论与粉丝互动的占8.6%,以微博评论与粉丝互动的占2.2%。从使用习惯方面分析,相较于微信,QQ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更高,更易产生互动性。
(六)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现状
调研发现,174家单位中,41.38%的单位所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曾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
对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方面,64.37%的管理员认为高校思政工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点,尽可能地减少宣传、灌输的痕迹;35.63%的管理员认为,思政工作是严肃的,不能随意地将其娱乐化、趣味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89.08%的学生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认为这是一种更贴近学生的传播形式,但仍有10.92%的学生比较抗拒,认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政工作会导致新媒体失去吸引力。
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各大高校新媒体平台都进行了尝试,我校也在积极地创新工作方式。安徽大学新媒体联盟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大讨论”,通过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联动推送“安大简”、“纪念建党95周年”、“李世雄老师”等相关内容,主动设置议题,掌握思政教育的话语走向;开展毕业季新媒体主题月、用一本旧书换一顿爱心早餐等活动,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安徽大学官方微信曾策划“我在安大挺好的”、“爱在安大”等系列选题,将思政工作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师生对学校的感情中。“安徽大学团委”微信号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奏响青年最强音”新媒体主题创作活动,用动漫的表现形式、用故事的叙述方式,详细解读“三个倡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三、高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很多管理者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新媒体仅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对其运用和性质没有很好的认识,在选题策划、稿件采写、后期编辑方面没能很好的针对新媒体的特点。
(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开始运作新媒体的时间还很短,管理者本身对新媒体的认识还不足,对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导致人才缺乏。同时根据调研,联盟各平台多数由学生在具体管理负责,因此存在人员更迭频繁、专业性不够、风格不统一等问题,不同新媒体平台之间缺乏互动,发展水平不一,网研、网宣、网评、网管、网络技术保障和网络应急处置等六支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三)粉丝忠诚度不高
调研发现,很多新媒体平台虽然有很多“粉丝”,但多数为“僵尸粉”,主动参与互动的粉丝数量有限,师生参与新媒体建设的主动性不够。
QQ空间自带的图片评论、红包评论、直播等功能,使得它的互动性最高。微信评论因需要经过管理员的审核,削弱了粉丝的互动热情。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下降,使用微博的学生数量持续下降,校内新媒体平台中,开设微博的数量最低,其互动性也最低。
(四)开展思政工作力度不够
在参加调研的174家单位中,仅有41.38%的新媒体平台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在利用新媒体特点开展思政工作方面,重视程度和工作方法都有待加强。
四、新媒体发展工作建议
(一)把握新媒体特点,制作网络文化精品
新媒体要立足于平台定位谋发展,根据新媒体特点开展选题策划,同时按学科设置网络文化工作室、开展名栏、名站、名编、名文等评选活动,制作推出一批网络文化精品。同时发挥安徽大学新媒体联盟在统领新媒体发展、构建新媒体矩阵方面的作用,破解校级新媒体“单打独斗”、院系班级新媒体“疲于应付”的局面。
(二)明确新媒体定位,打造多元化风格
安徽大学校级平台粉丝数量较大,对学生的总体影响力较强。各院系学生会、班级、组织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和分属于校团委下的各社团公众号,粉丝数量虽然不高,但呈现出分众化鞑デ魇疲在特定内容的传播方面往往有着一定影响力,但部分新媒体平台定位不明确,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发展应根据其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信息的分类加工,创作符合该平台特点和粉丝个性化需求的作品,提升传播效果,形成校内新媒体发展多元化的风格。
(三)提升新媒体服务水平,培养粉丝忠诚度
针对师生参与新媒体建设主动性不够的问题,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应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建立重在引导、重在服务的模式,在内容采编上要紧紧围绕师生需求,增强服务的有效性,培养用户黏性,提高粉丝忠诚度。
(四)加强新媒体互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根据微信、微博、QQ空间的不同特点来定位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形成以校级新媒体为统领,以院系级新媒体为支撑,以班级新媒体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互联网+”思维开拓网络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加强新媒体在政务、信息传达方面的作用,找准新媒体平台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引导教师主动到新媒体平台中来,有效吸引、凝聚青年学生,同时把广开言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把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导相结合,强化新媒体在解读方针政策、传递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10
第一,三大网络的互联互通,新媒体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因此,广播必须在三网融合开始之前,抢占新媒体先机,布局新媒体发展。
要进军新媒体,首先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站,这是进军新媒体的先决条件之一。应该说,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广播电台都开通了自己的互联网站,很多频率的节目实现了网上直播或者点播。这些为广播媒体布局新媒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网站,仅仅是布局新媒体万里的第一步。新媒体包括IT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形态。其中,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最令人瞩目,也对传统广播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广播媒体的伴随性本来是其优势,但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也可以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实现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需求,其伴随性毫不逊色于广播。而且,因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能够实现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终端的随时随地的接收,其终端数量有望超过电视机和计算机,是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新媒体业务平台。
因此,广播媒体要及早动手,争取早日获得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营运牌照。据了解,国内大型媒体集团涉足新媒体业务的关键之年是2005年。当年4月,上海文广集团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全业务运营牌照,这拉开了国内新媒体业务竞争的序幕。一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国际、南方传媒集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相继获得了IPTV全业务运营牌照,吹响了进军新媒体业务的号角。然而,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广播媒体外,其他获得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的基本上都是电视媒体,省级电台获得新媒体营运牌照的并不多。除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一些地方台,利用DAB数字广播技术,建立和开通了DAB移动多媒体广播外,目前,并没有其他的省级广播电台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因此,这应该是各省级广播电台下一步布局新媒体必须发力的地方。谁获得了本省的新媒体全业务运营牌照,谁就将在三网融合的形势下,抢得全面布局新媒体、掌握下一步发展的先机。
第二,引导新闻采编队伍改变内容生产理念和方式,迎接三网融合后的挑战。
由于传播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交互性成为媒体传播最大的特征之一,它使得社会进入一个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引导新闻、文艺、专题、音乐等各种类型的采编人员和主持人,改变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理念和方法,吸纳受众的智慧,进行节目生产。要给广播工作者传播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作为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要时时刻刻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你要高人一筹,就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的集成能力、协同能力。广播工作者作为新闻传播者要善于发挥听众的积极性,使听众都愿意为你贡献力量。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现在的很多节目已经在集纳听众的智慧,共同把节目办好。频率的《爱心小屋》《娱乐小妖》《心灵家园》和《夜色阑珊》等节目,都拥有许多忠实的听众,而且通过QQ群的方式,建立起了经常性的联络。听众不但通过QQ参与到节目中来,而且还能通过QQ对节目内容、节目方式、主持人风格等提出要求,使节目更加适应听众。
三网融合之后,广播作为新闻主流媒体,仍然具有信息高端的通道优势。因此,广播要在这方面发挥权威的、先导优势,要引导、主导网上的主流声音,要代表国家的利益,代表广大受众的意志,在为广大受众做好服务的同时赢得权威性、影响力和品牌的忠诚度。
第三,做好受众资源的经营工作,为三网融合后的受众市场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三网融合后,由于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环境的改变,传媒市场将从大众化走向窄众化,与以往广播、电视、报纸、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窄众传媒时代意味着完全以个体受众为核心,传播内容都将围绕以个体需求为中心展开,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体的内容。由于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太多,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将越来越低。他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很难再固定的接受单一媒体的信息,而是在众多的传媒和信息中随意性地进行选择。因此,对于媒体来说,用户的争夺将进入更加激烈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用户资源,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现在开始做好受众资源的经营工作,将是广播媒体应对三网融合后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广播媒体已经在经营客户资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湖北楚天新闻台紧紧抓住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在老年节目的运作中,积极引入经营听众的理念,创办了以关心老年人精神生活、倡导关爱老年人社会风尚为主旨的“枫林漫步空巢老人俱乐部”,聚集了一大批老年听众。这种以组织体系实现的经营听众模式,正在形成连接老年人与社会、老年人与老年人产业、老年人与社会文化体系间的桥梁和纽带,老年听众从中获益的同时,也为老年人节目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为聚集广告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比如,青岛的温馨调频,在经营听众的过程中打出了漂亮的特色牌。他们挖掘声音的传情特色,塑造爱心品牌,努力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服务的广播平台,创造极具创造力、亲和力的舆论环境,做成爱心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成为青岛听众的贴身媒体。这种经营,把受众变成广播媒体的忠实用户,三网融合后,这些用户必将成为广播媒体争夺媒体市场最坚实的基础。
- 上一篇:基础设施整改情况汇报
- 下一篇:乡镇关工委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