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流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25 16: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交流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络 市级电大 管理会计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Liuzhou TV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Based on Remote Network
LUO Wen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2;
Liuzhou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1)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Open Educati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alysis of web-based learning model of education reform conditions, Liuzhou TVU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envisaged in order to guid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network; TVU;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1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2008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模式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估转为常规态后,地市级电大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教育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柳州市电大作为市级电大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对象到电大就读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由于柳州市地处祖国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到电大就读前的教育经历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学生的理论知识都比较薄弱,而且各自的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的辅导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是“职业人”,工作、学习矛盾突出。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学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学生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生的到课率比较低,造成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得不到最佳的利用。
第三,辅导课课时有限,无法系统授课。根据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面授课的授课时数不能超过课程总时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任课教师在面授辅导课上只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导,而无法进行系统的课程讲授,这对于理论知识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学习的难度。
第四,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兄弟电大以及其他网络资源数量多、更新快。辅导教师补充、更新自己网页资料频繁。我校要求任课教师将各级平台的资源及时上传到柳州市电大在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各级电大及其他网络资源的数量过多、更新非常快,导致柳州市电大在线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原有的电大在线模式也不适应这样的资源更新模式。
2 柳州市电大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2.1 教学素材的改革
根据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管理会计的文字教材首先应当改革,柳州市电大于2001年开设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从开设至今,管理会计一直使用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由吴大军主编,王秉选副主编的1999年10月版的《管理会计》,虽然该版本课本在同类电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将主教材与辅助教材合一,并增设了导学、助学的内容,但是开放教育的教材不应只是单纯的进行“制度解释”,而应增加更多的理论分析内容,以基本的理论分析的“不变”来适应会计制度的“万变”。同时,文字教材的改革要进一步注意适应开放教育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由于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成人学生,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因此对于教材的编写就更要注重先进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便于学生自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
2.2 师资培养的改革
影响管理会计教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开放教育所面对的是成人学生,要想让他们安心的听课,任课教师一定要能让他们信服。如果讲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师能够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就会让成人学生喜欢和信服,教学工作就会变得轻松和容易。但这样的要求对于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比较容易,而对于年轻教师则难度比较大。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像柳州市电大这样的市级电大就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学校应当拓宽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沟通、配合的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把老师“送”出去,为会计专业的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途径,使其能更好地胜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2.3 设计面授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逐步被“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而不再是将课程进行系统的讲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案例研究、模拟教学、演示教学、书面作业、案例分析以及文章研讨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通过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由于成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有的学员由于工作繁忙,几乎没空在学校安排辅导课的时间到校听课,但这些学生不断地用电话或电子邮件与辅导教师或同学联系,互相讨论答疑,通过自学、网上学习等方式学习课程,不仅克服了工学矛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克服采取严格的统一模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针对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年龄和工作的特点,采取个性化、非标准化和非同步化的教学方式。
2.4 加强教师的网络辅导教学
教师在开放教育学科管理会计的教学辅导中,不仅要充分利用面授课堂教学及其他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教学方式,更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开放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教师在充分应用中央电大和各省电大管理会计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对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进行梳理,并及时将相关信息更新、补充到柳州市电大在线的管理会计教学资源中,利用网络上的资料,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和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通过E-mail的异地非实时沟通或者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现实时沟通,使学生能够获得及时的、充分的个别辅导,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争取通过多种网络辅导教学方式的应用,使管理会计的教学效果达到更好的水平。
2.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处于辅导的辅助地位,学生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进行自由选择。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通过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并满足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尤其是对于管理会计这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课程管理会计的教学辅导实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人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获取了一定的经验和总结,在网络条件下,对开放教育学生的教学辅导要从多种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文均.浅谈开放教育对县级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的素质要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
[2] 山平.电大开放教育面授课学员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 黄荣怀.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的理性思考.计算机世界,2003(9).
篇2
关键词 虚拟交流沟通 优势 护士
随着网络的兴起,虚拟社区、QQ群等众多虚拟的沟通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虽然网络沟通的基本概念尚存纷争,但并不影响其按照某种目的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哪种沟通方式都是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由志趣相同的人们创立的和谐公共领域,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以数字内容为先导,以信息共享和交流娱乐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空间[1]。通过对应用最多、最火的沟通方式-QQ群,来探讨网络沟通在护士职业认同之间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发展前景。
资料与方法
QQ群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即时沟通软件QQ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群体沟通的工具。以其开放、自有、宽松、丰富的特性受到国内乃至全球华人推崇。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最钟爱的信息交流通道和网上生活家园,就参加的10余个护理专业QQ群,计总数超过400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登陆QQ群,统计并分析2010年1~12月讨论的内容进行统计。
讨 论
虚拟沟通方式在护士职业认同感的优势性:①互动性:专业QQ群与实体医院不统,天南地北各地的护士,不分年资、不分职称、不分级别汇聚到网络中。加上形象的虚拟性,使其更容易被年轻护士所接受,讨论中更容易袒露心扉,表达出内心的不愉快,经统计,在年轻护士的发言中75%以上没有职业认同感。悲观、职业的厌恶感,认为职业选择错误的后悔感,占绝大多数年轻护士的发言中。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告你案子的护理专家,以一种长者和师者的身份与之沟通,化解年轻护士内心中的苦闷,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同时在专业技能上给予答疑解惑。我们都知道能得到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甚至知名专家的指导师多么的不容易。而通过互联网中的虚拟沟通我们的年轻护士可以得到全国各地的护理专家甚至是全国著名专家的指导与教诲。这在真实的医院和社区,无论通过任何途径和手段,是达不到这么高的互动性和共享性的。②归属感:同一个QQ群的成员普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来自于一定程度的讨论沟通,由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成员对所在QQ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凭借对QQ群这种虚拟网络沟通形式的归属感加上虚拟的网络形象,有效地避免了见面时的尴尬和不安,因此能直言不讳,只为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开放地交流方式,使讨论中的专业理念与专业技能可以在交流中转化为个人技能与信念。在虚拟网络沟通中只要分享知识就会受到大家的认同和尊重,获得知识和信念的人由衷的感谢,分享知识的人也会收获助人和被尊重的成就感,于是知识、理念就会得到良性循环。职业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基本形式,是个体通过比较自身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社会评价形成的。它还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相对于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外在因素,职业认同感作为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评价,其形成的工作动力更具自觉性与积极性,作用更持久、稳定。认同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个体的认同感强,可促使其展现所属群体的价值,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持肯定评价,进而避免消极的情感体验[2]。而虚拟网络沟通中建立起的虚拟平台中强烈的归属感、成就感更容易形成内在的激励因素。③经济性:从QQ群等虚拟网络沟通形式中,主要是护士专业人员根据个人需要自发地组织一起,并为之提供相关知识信息,对交流技能、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表示,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互联网总体影响不大,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也稳步提升,达到25.5%。随着电子设备价格的平民化,护士的逐渐年轻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通过虚拟网络沟通的的方式,交朋识友,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工作理念。
网络技术催生的虚拟沟通方式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拓展了传统交流方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医护人员的重视,作为一名护士长,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交流方式延伸到网络,加快提高年轻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具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一、恰当选择有必要的交流方式
师生交流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网络交流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交流有很多局限性,如师生的运用技能不高,课堂交流影响效率;网络化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网络难以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真实美感,缺乏自然真实的交流效果;网络化的交流方式过多强调个体学习,使交流合作过于形式化,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产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网络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合理选择适当的方式,要根据美术教学特点,广泛运用师生间面对面的主体交流形式,从而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我们要在重视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合作,尤其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作业的展示与汇报、欣赏与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促进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时,教师运用网络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建立交互学习的环境。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更多更丰富的探讨。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利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巧妙整合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衷是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必须明确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科的整合也只能在这样的前提下运用。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教师一会儿在网络上欣赏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一会儿听疯狂的现代派音乐,又去深入的查询梵高的生平简历、奇闻趣事,甚至是无边无际的各种传闻,还让学生登陆各种美术论坛,尽情发表自己的评论、上传自己找到的各种图片,教师在教学中醉心于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指导,津津乐道于各种信息,而唯独忽略了美术作品的分析,对艺术风格的阐述,以及对个人感情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去表达的重要问题,无意之间让美术课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活动课。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变过于重视学科本位的误区,学科整合也是因为需要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忽视学科自身,相反本来就是要回归课程本身,不能用信息技术去代替原来学科的内容,更不可以为了整合而整合。如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需要学生的所感所悟,不能用在线聊天来代替学生的语言表达;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无法用网络的形式去代替,需要学生亲自的动手制作;视觉艺术的前提要求美术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这些要求,网络无法应对和完成课程要求的。
三、巧妙运用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篇4
[关键词]学习共用空间 知识交流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的信息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倾向于使用一站式服务、团队协同学习和小组学习的交流方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知识甚至思想的共享与交流,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服务的共用;既可以提供电子化学习、移动学习,也可以提供更加开放的交流讨论方式。学习共用空间(learning commons,LC)是如今IC的典型代表,它能全面支持协同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小组交流、协作和指导的支持。本文将对基于LC的知识交流做初步说明。
1 LC及其对知识交流的作用
1.1 LC的定义
人们对LC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LC是校园内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促进个人和小组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也有人认为,LC是为学生、教师和图书馆员提供互动与交流、实现知识创造的研究场所。事实上,LC是一个由图书馆员、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和各类用户组成,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于一体,能够方便用户、馆员、专家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学习与利用的动态环境。它既包括实体环境,也包括虚拟环境。实体环境是用户学习、交流、合作和活动的物理场所,一般由协作学习空间、开放获取空间和社交与休闲空间等部分构成。虚拟环境是指在互联网络平台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构建的学习、交流、协作及共享思想和知识的虚拟场所,包括虚拟学习社区、兴趣社区、实践社区、知识社区和社会网络等。
LC与IC既有联系也有区别,IC是以用户为中心、集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场所,强调图书馆作为学习、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的场所;但LC强调的却是指导和合作管理,它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人际网络关系中的隐性知识,最终达到协作交流的效果:LC是从IC进化而来的,是IC的高级形式,两者的联系是IC为LC提供技术和资源平台。
1.2 LC对知识交流的作用
LC为知识交流提供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学习与研究环境,既可以实现用户面对面的知识交流,也可以通过学习社区等虚拟环境进行远程知识交流。LC通过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知识交流的时空障碍,而且可以在用户与知识源之间搭建一种正式的知识交流渠道,集聚不同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的知识与智慧,建立广泛的共同兴趣主题,从而扩大知识交流的对象、领域和范围,促进知识循环与创新,提高知识交流的效率及效益。
2 LC结构模型
LC在逻辑结构上由资源层、平台层、交流层和用户层组成,如图1所示:
2.1资源层
资源层是指LC拥有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包括纸本文献、音像资料及电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LC用户来说,都是可直接利用或通过网络可获取的。人力资源包括来自于图书馆、技术辅导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多媒体中心、写作指导中心等部门的拥有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如图书馆员、IT技术人员、学科专家和学生助理等,其中图书馆员负责参考咨询、培训用户等工作,IT技术人员负责计算机和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学科专家负责用户的学科专业指导,学生助理协助用户日常的学习和交流工作。所有这些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都是用户利用LC进行知识交流的资源基础。
2.2平台层
平台层是建立在资源层之上,为知识交流提供技术支撑的各种工具与技术,主要包括知识交流工具、网络通信工具以及其他关键技术与设备。知识交流工具主要是指社会网络软件,如博客、维基、QQ、RSS、P2P等。这些交流工具可以为用户提供平等的交流机会,引导用户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知识交流,并促进他们自由沟通思想、随时交流学习、关注相同领域、进行相互协作以及实现知识积累、转化与创新。网络通信工具包括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网络服务器及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知识管理技术、电子化学习技术和知识网格技术等。知识管理技术协助用户获取、定位、组织、转化和应用知识,例如知识挖掘技术帮助用户挖掘出有用的隐性知识,促进用户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地图可以对LC内部知识进行地图化描述,帮助人们定位、发现与利用知识;电子化学习技术可实现个性化学习与资源的整合;知识网格技术可有效支撑全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这里所指的设备是专指那些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与服务设施,比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多媒体制作设备、残障辅助等设施。上述工具、技术与设备都是用户利用Lc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基础,为用户知识交流提供物质保障。
2.3交流层
交流层是指用户进行知识交流的层面,体现LC各要素之间的双向或多向知识交流关系。在该层次,学生、老师、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等可基于LC提供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实现知识交流。这种知识交流可分为基于实体LC的知识交流和基于虚拟LC的知识交流两种类型。
实体LC是指能够实现知识交流的物理学习空间,具体包括协作学习空间、团队学习空间、技术辅导中心、参考咨询台、写作中心以及社交与休闲空间等。例如协作学习空间用户可在学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协作式学习,通过无线网络、投影仪等设备相互讨论学习问题、项目内容,分享个人观点与认识,从而实现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不同学科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信息技术专家可利用技术辅导中心为用户提供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知识的指导与定期培训,比如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电子表格使用技巧、演讲稿制作与演示等,同时用户也可利用技术辅导中心相互学习、分享和交流使用技术、设备的技巧与经验;在参考咨询台,用户可享受由图书馆员提供的有关图书馆使用方法、数据库检索技巧、网上资源获取、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方面的指导;写作中心可帮助老师进行授课指导、定期培训、构建学术信息机构库等,也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写作成果与经验的知识交流;学习策划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与考试技巧、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安排等方面的指导及训练;社交与休闲空间为用户、教师、馆员、学科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等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以进行惬意的知识交流、分享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虚拟LC是指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知识交流空间,包括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社区、知识博客和兴趣社区等。虚拟LC可突破现实交流环境中的时空限制与资源利用限制,可提供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与知识交流
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虚拟学习社区可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公告牌、远程视频会议、在线聊天和协同写作等方式来共享资源、分享经验,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用户可利用网络平台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念和学习目标的用户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知识社区,从而扩大知识交流的范围和提高知识交流的效率;知识博客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把各学科专家以博客方式聚焦在一起,可以促进用户的学科知识交流,深入挖掘不同知识拥有者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创新。此外,用户还可以利用LC的虚拟环境创建自己感兴趣的社区,分享生活经历与娱乐方式,如摄影社区、围棋社区、电影社区等。
2.4用户层
用户层是LC的知识交流主体,包括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如学生、教师、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LC中的工作人员在帮助用户利用LC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应用LC来进行知识交流。用户素质如用户的知识水平、知识吸收能力、彼此之间的信任、分享动机,都可以影响知识交流的成败。
3 基于LC的知识交流方式
不管是基于实体LC的知识交流,还是基于虚拟LC的知识交流,它们都可以根据知识交流对象的多少以及知识流方向划分为如下三类基本方式:一对一的知识交流、一对多的知识交流和多对多的知识交流。
3.1一对一的知识交流
一对一的知识交流是指知识在两个交流主体之间单向或者双向流动的交流方式。LC的实体空间为用户一对一的知识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协作学习室可以为用户提供安静的面对面的知识交流环境,休闲区可以为用户提供轻松、休闲的交流环境等;LC中拥有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以及关键技术为用户一对一知识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LC的虚拟环境为用户一对一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泛在式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如通过各种虚拟交流工具(QQ、MSN等)、通讯工具(手机、电话等)等进行一对一的文献传递、经验交流。这些条件形成了基于LC的一对一的知识交流方式,如图2所示:
其具体交流方式主要包括:
・面对面的知识交流。Lc为面对面交流营造了优越的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有效的隐性知识交流。一般认为空间距离越小,隐性知识交流就越多,反之,空间距离越大,隐性知识传递的就越少。LC为用户提供的协作研究室或写作指导室等都是空间比较小的场所,有利于用户之间进行隐性的知识交流,从而促进知识的共享;休闲厅或咖啡厅能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共享知识;专家咨询台可由学科馆员或其他专家为学生解决各类学习或技术难题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例如,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学习共用空间(Queen Learning Commons,QLC)非常重视一对一的知识交流,通过如下多种途径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①为初学者提供怎样使用电子表格服务;②为较高级的使用者提供电子表格的使用技术和技巧服务;③为初学者提供PPT制作服务;④指导PPT制作技巧等。同时还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课程整合教学,联合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综合辅导,提高学生学习与研究技能。
・通过实时在线咨询的知识交流。实时在线咨询的知识交流是知识交流主体利用网络以即时交互的形式完成知识交流的一种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实时互动的独特优势。即时信息(IM)交流的工具主要是即时通讯工具,例如LC中的电脑设备都拥有多种多样的聊天工具(QQ、MSN、飞信以及Gooele Talk等),这些聊天工具让用户一对一地交流重要的信息或回答彼此的问题,从而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与利用。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大学的LC能够提供实时在线互动平台(Live Chat),有三类服务人员同时提供在线支持,他们分别是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人员和学生志愿者。这三类人员从不同方面与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帮助用户解答各种疑问,在服务上形成了互补,如图书馆员专门负责图书馆业务方面的有关知识和问题,信息技术人员专门答疑读者在使用LC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引导读者使用新的IT技术和软件,学生志愿者解答读者在使用LC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等。
3.2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知识交流
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知识交流是指知识在一个交流主体与多个交流主体之间的双向或者多向流动的交流方式。LC可以为一对多的知识交流提供相互作用的场景,包括实体(写作中心、培训中心等)与虚拟(数字图书馆等)的空间,同时还需要资源层、用户层以及关键的技术与设施对LC的支撑,如图3所示:
其知识交流方式主要包括:
・通过培训实现的知识交流。培训是实现一对多知识交流的常用方式。培训人向受训者展示自己的成果、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受训者产生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LC既可为用户的培训提供物理场所,如写作指导室等,也可为用户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源和电子设备,从而更好实现一对多的知识交流。
・通过汇总和实现的知识交流。LC通过对空间内的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组合、编辑或处理来对现有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与知识库,从而供不同用户使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例如,LC中的馆员将用户利用LC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收集起来进行解答并放在网上,形成一个问答知识库,并不断地更新,帮助和引导读者解决使用LC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又如Lc中的学科馆员通过汇总某一学科主题的各类Web网站,形成网站分类索引文档,再通过建立相关站点链接,为用户快捷地获取所需网站信息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与链路,实现知识的多向传播。
・通过知识推送服务实现的知识交流。LC通过对用户的兴趣爱好、浏览与访问行为等分析其个性化知识需求,从而向学习者推荐知识。例如LC中的数字图书馆可使用RSS聚合内容技术集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生成RSS摘要,然后将用户关心的最新信息即时主动地推送到用户桌面。
3.3多对多的知识交流
多对多的知识交流是指知识在多个交流主体之间双向或者多向流动的交流方式。LC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主场景和实体空间以及先进的设施与实用性的软件,可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成为一个多向或循环的知识交流平台,如图4所示:
其知识交流方式主要包括:
・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的知识交流。团队学习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是个体学习的集成,但又不是简单的相加。团队学习实际就是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把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发掘出来,并在共用空间中传递和转移。LC中的协作学习室本质就是为团队学习小组而设,使他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内共同学习、工作,提高教学与学习能力,从而构建新知识。
・通过虚拟主题小组实现的知识交流。虚拟主题小组是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等把同一主题的知识交流主体聚在一起而形成的。该虚拟主题小组虽然在组织结构上不固定,但它突破了用户仅与校园内人员交流的局限,用户交流的对象范围更大、层次更加丰富,呈多向辐射型交流与传播,可以实现用户智力的互补,更利于知识的创新。LC虚拟空间为虚拟主题小组知识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工具与平台,如群件、blog等,其中聚合了某一专题的博文日志,可自动地将某一学科的大众资源聚合在一起,供用户共享。
・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的知识交流。LC中存在着不同的团队,例如科研项目小组、兴趣小组、实验小组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团队通过合作可以互学互补,培育彼此之间的信任,分享彼此的经验,促进团队整体知识的共享,从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创造。
篇5
关键词 微信 大学生 交友 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udents Use We-chat to Make Friend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Status
WEN Hengyue, ZHANG We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surve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we-chat college dat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we-chat frequency to students' cognitive differences. Through we-chat to make friends, functional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four people exchanges and oth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inally, the two groups continued use of the we-chat but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luded that the micro-channel to some extent expand the college's circle of friends and dating channels, insecurity network for d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aversion, we-cha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Key words we-chat; college students; make friends; information exchange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机交友及信息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广泛应用。微信具有强大的联通功能,打造了一个“全民社交圈”,其传播方式是点对点和点对面的有效结合,这在无形中整合了具备地域特点的群体传播功能,并且具有广泛的LBS涵盖面,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微信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渠道、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庞大受众群,新媒体的渗入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其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所以,研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 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2011 年推出的新型信息交流工具,它借助网络实现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的交流和传输,同时支持多人聊天。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当今信息网络技术以其雅俗共赏、内容丰富、影响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微信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在结交朋友、功能使用、信息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探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探究使用频率不同的大学生对微信这一新型交流工具的认知与理解。
2 调查研究概况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目的是探索微信怎样影响大学生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具体包括: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结交朋友;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和熟人以及陌生人沟通联系;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如何通过微信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怎样处理信息。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问卷结合校园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尽可能合理有效。网络调查问卷开放两个月,收取了13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校园随机访谈采访了60位学生。对回收问卷进行录入、整理运用SPSS19.0和Excel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 数据统计处理
网络调查问卷中关于微信使用频率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使用微信,并且有一半以上人经常使用。另外,从访谈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60名受访人员均知道微信,16人不使用微信,其中有5人曾经使用过微信。由以上数据可知,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的所有研究分析基于有效问卷和访谈实录进行。
3 微信对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3.1 微信交友方式及交友对象
微信中加好友的方式共有八种,分别是通过QQ号码加好友、通过手机通讯录加好友、扫描二维码、摇一摇、通过漂流瓶加好友、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加好友、通过搜索公共账号加好友以及通过微信账号加好友。这八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现实世界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强化,另一类是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中不断地发掘新朋友。
调查结果显示在“同学”、“朋友”、“老师”、“父母”、“其他亲人”、“陌生人”这六类人中,大学生主要和同学、朋友使用微信沟通,且频率较高,和陌生人使用微信交流的频率最低。
3.2 微信交友中对陌生人的态度
问卷调查对象体现出的处理陌生人所传达信息的积极程度、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的判断以及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三个变量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尺度进行测量。从问卷中相关题目和访谈情况得知,大多数人对于陌生人传达的信息不会轻易相信,其他人具有“查证倾向”的行为,会从对方资料、交流方式等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您认为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为多少?”此题结果作为“信任程度”数据,“微信好友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定义为“陌生程度”。
表1列出了变量间的Spearman(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每组变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与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之间(0.435),结果表明用户所认为的陌生好友感情可靠程度越低,其微信中陌生好友的比例也越低,对待陌生人传达的信息处理态度越消极。
表1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3.3 大学生微信交友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
研究表明个体会通过网络元素表达一种对自我形象的诉求。这在微信中常见的就是对账号网络名称、头像、个性签名等的设计。对这些元素的设计,表现出社会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通过这些举措将处于网络空间中形形的人标签化和符号化,为有相同爱好或相近品位的社会个体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空间。个性化的设置利于用户利用LBS功能结交兴趣相投的好友,也容易出现一些人捏造虚假个人信息来搭讪和传播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行为。对于在微信上填写个人信息和头像的真实性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7.03%的受访者选择“大部分真实”。通过访谈可知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工具中很看重隐私的设置和安全性,部分学生尝试用定位功能结交陌生好友,绝大多数学生不与陌生人进行深入交流。对于搭讪行为和诈骗信息,访谈的60名同学中有3名女生表示收到过陌生男子的搭讪,但未进行回复。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和熟悉的人进行联系,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且较为注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微信对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
4.1 微信中的信息传播
首先,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说,基于联系人“强关系链”的特性,微信使用者与其联系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就决定了双方通过微信传递与反馈信息内容更私密。其次,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来看,微信传播渠道具有私密性和半开放的特点。一方面,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是点对点的传播,只有联系人双方可看听到,其他联系人无法获知。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功能也满足了使用者自我展示的需要。
微信打破了传统的沟通对象和沟通方式。微信的沟通对象从广义上理解可分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机器的沟通。有朋友间一对一的沟通,消费者与企业(公共账号)之间的沟通,陌生人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来沟通。沟通方式有文字、语音、视频、图像、表情符号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及语音聊天、朋友圈和关注公共账号。
4.2 微信公共账号及朋友圈信息交流特点
大学生经常使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状态、照片,分享链接等,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圈中受到用户认可度较高的是“非互为好友不能查看评论”这一特点,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微信的公共账号功能,属于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只有订阅用户可以接收。使用者可收到公共账号定时推送一些相关的资讯消息,也可与公共账号的管理者进行互动。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微信用户可以选择转发给好友, 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链接。这种“病毒式传播”有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但也会因此出现信息冗杂重复性过高的弊端。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关注较多的三类公共主页类型为:搞笑娱乐、资讯类和名人明星。对于微信公共账号的不满意之处主要体现在“缺少想关注的公共账号”、“垃圾信息广告较多”。说明微信的公共账号还未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较为凌乱,不够合理。
5 开放式问卷的答卷内容分析
本次调研的重点在开放题“什么原因促使您使用或一直使用微信”。通过该开放题,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使用和看法,结合问卷中的选择题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的影响。此开放题的研究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非常频繁”和“比较经常”,第二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偶尔”和“几乎不用”。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扎根理论的定性方法,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用户对该开放题的答卷情况,删除无效文本,得到有效答卷第一组71份,第二组36份。无效文本包括无意义的文字、未正确理解题意的答卷结果。两组开放题的有效答卷率分别为91.0%、72.0%,第一组的答卷明显好于第二组。采用扎根理论的定性归纳方法,将所有有效用户答卷内容进行提炼、归并和编码。内容归并和编码表如表2所示。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通过内容分析加以提炼后的因素,编码是为了方便对答卷内容进行定量统计和特征分析。答卷文本中含义模糊不清的未予归类与参与统计。
表2 答卷内容分析的编码表
基于表2中的编码,对每份答卷进行内容标引,最后统计各个结构性因素的出现频次和百分比汇总成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用户在普及性及实用性两方面较为集中。关于普及性,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该公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腾讯QQ有强大的用户基础,这也是微信自推广以来用户飞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软件的实用性是基于软件自身功能的开发设置,这也是一个软件受到用户欢迎的重要因素,微信语音功能的便利性,免费短信和节省流量,并且微信与QQ相关功能的连接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第一组用户强调微信的便捷性,这是在其频繁使用后得出的结果。
第二组用户在选择使用微信是考虑的因素较为单一,对微信的了解也较为表面,未涉及到微信在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在第一组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私密性”的比例占3.8%。使用频繁及经常使用微信的用户对于微信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考虑到了微信与其他交友软件比较得出的优势。根据第二组用户的答卷结果来看,在“普及性Q”、“凭感觉F”、“实用性U”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高于第一组用户,且两组用户在这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都较为集中。由此可以看出,微信强大的用户群和多种应用功能是吸引新用户及使用户持续使用的强有力的因素。
表3 两组答卷的结构性因素频次对照表
6 结论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微信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手机软件,具备丰富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通信方式,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并且,满足了其追赶时代潮流的需求,微信用户基础较大,发展迅猛,比较看好微信的发展前景。
(1) 从交友方式上看,微信提供了一个陌生人交友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多数人对虚拟环境下的感情表示怀疑,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深入与陌生人沟通。更多的大学生还是通过微信和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并认为微信聊天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增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
(2)从信息交流上看,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短信和QQ成为一种新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的手机软件,文字交流逐渐向更为形象生动的语音和图片交流转变,并且从微信公共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消息,个性化定制的信息和交流成为了一种趋势。
(3)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和人群较多的这一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建立学校或院系的微信公共账号,把院系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会让思政教育有更好的灵活性。建立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公共账号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并且学校官方建立的公共账号更贴近学生需求,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0300084X
参考文献
[1] 叶林洁.微信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6):72.
[2] 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3.
[3] 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4] 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结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5]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篇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
所谓德育主要是政治思想和品德两个方面的教育,这不仅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之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对中国的现代教育来说,也是其中极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其人生发展方向的最初指导,也是其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而小学教育之中的德育教育,都是由班主任所进行的,小学班主任将德育工作纳入到了班级管理之中,进行小学德育教学,有鉴于此,小学德育工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成为了小学班主任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其工作能力的一个注脚。
1提高小学班主任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生这个教育对象来说,由于其生活经历与阅历的相对缺乏,从而使得其对于教师有着天生的依赖性与信任,这使得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来说,其德育能力的提高,首先便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得这些自身素质能够正确地引导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并且能够胜任小学德育教学的工作。对小学班主任来说,其自身素质的提高,除去本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之外,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得自己的爱好相对丰富,从而能够满足小学生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对于其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能得到满足于解答,对人生与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有着一个很好的体现,从而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形成小学生积极健康而且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2注重教育内容的深化,学以致用
当今的小学德育教育,都有着形式主义和理论化传播的趋向,这使得小学生对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本能的抵触心理,因而必须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将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化,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要践行在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做到从生活中来,而且又到生活中去,将德育工作全面的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之中,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之下接受德育教育,做到德育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德育知识传输的生活化,德育教学课堂的扩大化,让小学生在于父母、同学、教师的交往之中来践行德育教学的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优秀的思想品德,并且深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3交流方式的灵活性,以提高其针对性
对于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来说,要注意去交流方式的灵活性,而不仅仅只是在班上进行交流,而且也要深入到课后,诸如个别交流的方式。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尤其是在家访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特殊年龄段、家长的心理等因素,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成行。相对于课堂交流来说,个别交流的信息传播,有着更为明显的针对性,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这种交流之中,明确自身行为的得失,并且加以改正。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交流方式与沟通技巧,因而在交流之前,应该做到“三知”———知道学生的想法、知道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知道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交流,才能做到有目的性从而使得谈话的内容有针对性,使得谈话的结果有着更高的质量,而且能够使得小学生践行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来说,不能仅仅是在小学生的行为违反了班级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这样会使得小学生对班主任的谈话工作形成一种本能的反感,从而导致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正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必须要注意与学生谈话的时机和场合,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德育目标的完成。
4注重网络环境建设、建立德育教育环境
当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而且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对小学的影响是免不了的,但是这网络环境建设来说,事实上应该成为小学班级管理的一个部分,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小学的班级管理来说,应该在相应的范围之内,让学生讨论班级管理制度,从而对其进行管理意识的培养,这样便能使得他们自觉的遵守班规。而且咋班干部的选择之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推举与班主任的观察来确定,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自行的发挥其管理的优势,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管理能力,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最有用的小帮手,协助班主任管理各种班级活动。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网络管理,便能水到渠成了,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因而使得其信息化背景之下,也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建立其一个较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小学网络管理来说,可以建立一个聊天专区和网上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中,不仅要注意学习交流,而且也要进行学生爱好的培养,诸如网络动画、图书专区等等,从而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从而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从而实现德育教学。
5结语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小学班主任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对小学德育教育来说,班主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因而应该从自身素质、教育内容、交流方式和网络环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功能的能力。
作者:马娟娟 单位:甘肃省西峰区回民小学
参考文献:
[1]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小学教育,2015(04).
篇7
一、微博的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多,这些平台及交流方式又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息息相关,十分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等行为就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面对着这样的交互式的高信息量的沟通交流,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说教、信件等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的交流与沟通。而继博客之后、网络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通过简单的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形式正在越来越多的融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甚至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经过调查,大致发现大学生微博主要是在各大门户网站等处注册的,平时用于自己的网络日志、状态信息等,用140个字符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状况等各方面情况,把虚拟的生活空间和现实中的老师、同学联系起来,各类博客都有着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当然大学生在这一用户群体中占据着多数。无论是哪种微博,与传统的BBS、博客的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自由参与,上手快,个性化强,多方互动,分享互助,即时交流的信息沟通方式,具有主动、开放、灵活、方便、高效等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思想和情感上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当代大学生以“80后”为主,逐渐过度到以“90后”为主,他们强烈地要求个性张扬,追求完美,并渴望被社会、被他人肯定和接受,同时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网络在大学生心目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是一种新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很时尚。网络博客、微博的相继出现,更是吸引了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加入。很多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博客和微博不仅仅有装饰华丽的主页外观,还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上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这也就为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利用博客、微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面对虚拟充斥的社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如何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
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篇8
飞信传情,家校沟通的桥梁纽带
飞信软件的先天优势就是通过飞信软件可以给对方手机发送免费短信,对方回复时可以回复到手机或者是电脑里。利用飞信软件的这些优势,就能实现家校之间的即时沟通。我们学校的每位班主任老师每接到一个新班,都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飞信联系群组。我把班中每一个家长的手机号码添加为自己的飞信好友后,就可以借助飞信软件随时登陆,把重要的通知、学生在校表现、节日祝福等轻松一点,瞬间就可以发到家长的手机上。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我的教育教学情况、孩子的在校表现及学校的重大活动等。有上网条件的家长也可以与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即时交流沟通。通过天长日久的沟通交流,我逐渐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促进了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谷班级园地,学习交流的良好去处
在杂志上我发现了一个绿色网站“希望谷班级园地”,它成为了我家校沟通的辅助工具。学生不仅可以登录网站进行学科学习,也可以到班级园地里查看班主任老师下发的通知公告,还可以下载老师上传的有用文件。这样希望谷班级园地就解决了大的文件无法用飞信传输的问题。另外,老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留言交流。该网站也有发送定额短信的功能,方便班主任老师及时下发重要的通知。这个班级园地的使用大大方便了我的班级管理,学生们也因为这个网站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和学习了。
班级博客,家校联系的最佳平台
学校倡导班主任老师创建班级博客,为学生、家长们搭建与老师交流的网络平台。
跟孩子们商量建立班级博客的事,孩子们简直高兴坏了。于是,我调查登记了班级内有上网条件的孩子的姓名,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分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定期负责管理班级博客。这样,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管理、交流的班级博客就诞生了!在博客上,我们主要使用了日志及相册等功能。日志中分设了“班级日志”、“班级活动”、“习作欣赏”、“数学乐园”、“名篇欣赏”、“见多识广”、“我的心里话”等栏目。“班级日志”及时记录班级每天中发生的故事;“班级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学校搞的活动方案;“习作欣赏”中有孩子们精彩的习作;“数学乐园”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博客相册,我及时把学校、班级开展的系列活动的精彩瞬间上传,这样就便于家长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如本学期中我们开展的“班委竞选活动”、“庆六一水果沙拉会”、每天的“一分钟演讲” 活动等都在我们的班级博客相册中,成为孩子们永久的美好回忆。在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班级博客不仅在家校联系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
在班级博客的带动下,很多家长还为孩子建立起成长博客,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有记录才有思考,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逐步成为智慧型的家长。家长的育子水平提高了,受益的是孩子。孩子乖巧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好做了。我也可以通过家长的亲子博客来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为孩子创设更和谐的育人环境。
班级QQ群,方便快捷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家长会一学期也就一两次,与家长交流的都是大面的问题。各行各业的家长工作繁忙,面对面的家长会很有局限性。因此,我又建立起班级QQ群,倡导班内学生家长加入进来。班里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就可以用飞信通知家长定个时间到QQ群里集合讨论。召开这样的网络家长会,就避免了某些家长因在工作忙碌或出差而不能到校的问题,保证了家校交流的及时有效。
篇9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飞速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业务运营商的服务范围拓展,新媒体逐渐影响到了广大农村地区。有关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5.6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75亿人,占所有网民的31.04%。此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提出相关政策,要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发展”,提出尽快实施宽带提速战略。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将把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来大力推行,这势必会加速农村新媒体发展的进程。
正因如此,笔者在友人帮助下,两次深入实地,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高村进行走访调查,尽量贴近实际而又客观严谨地了解和展现新媒体对中国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高村地处兴安县城北,距县城中心距离不足一公里,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城郊村。自本村起始的水泥大道直通县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人口500多人,其中以何、刘两姓为主,另有其他七八个小姓。高村的发展受兴安县城市化的影响较大。就新媒体而言,高村居民的移动电话基本上每家至少有一部,数字电视则有一大半农村住户开通,可以说,高村是一个新媒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化农村。
二、新媒体对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交流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农村中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抑制作用。在调查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积极的一方面,例如:通过全家人对新媒体的使用,增加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讨论与交流,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进一步趋于融洽,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媒体中体现家庭和睦因素的内容也为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模式树立了榜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体对老年人家庭内部交流的影响
老年人是农村家庭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常年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减少,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其活动圈的急剧缩小。老年人的社会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社交、友爱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就实地调查的现状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农村老年人中还远不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经常打电话”、83%的家中拥有数字电视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数字电视”。由于心理、生理、成长年代、社会经历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这些差异得到沟通,进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新媒体是联系两代人的得力工具。通过新媒体,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紧跟家庭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海量资源常常会使家庭内部成员在选择上产生分歧。例如在数字电视应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是老年人毫无兴趣的,这自然会减少家庭成员一同收看节目,互相交流的时间。
2.新媒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许多家庭因新媒体而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调查对象刘某家的亲子关系就因互联网而发生巨大改变。2012 年9月,刘某为儿子购置了一台价值4000元的台式电脑,自打刘某家有了这台电脑,他家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某的儿子不再跟他抢电视遥控器,每晚也不会准时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查阅当地当时的天气信息。刘某说他通过上网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是他儿子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脑旁,很少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其次,他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因此,刘某没少和儿子产生争吵。谈到这些,刘某对他家购置的这台电脑产生悔意。虽然电脑和互联网给他家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影响到儿子的学习、影响到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
3.新媒体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夫妻之间关系的和睦直接左右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于调查中发现,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对新媒体设备的购买与使用,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夫妻关系的融洽,例如调查中访问的金某。金某独自带着孩子在农村居住,而丈夫李某则在外地务工。新媒体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二人的距离,每天晚上妻子金某都会准时守在电脑旁,等待丈夫上线,二人进行视频通话。新媒体的应用使视频通话成为现实,身居两地彼此不再仅仅停留在声音层次,而是清晰的视觉图像。金某自己也说假如没有网络,她根本无法坚持着自己一个人在农村看孩子,一定会跑去和丈夫一起打工。新媒体的应用,缩短了夫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时间,这有助于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庭稳定。
三、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
1.交流范围的改变
在新媒体影响之前,中国农村社会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冲击,原本维系传统农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也已饱经侵蚀,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姓宗族长幼秩序也正在逐渐瓦解。然而相对于城镇地区而言,以血缘、地缘为联系构建出的社会关系依旧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效用。就个体而言,单个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仍旧较多地依附于血缘、地缘之上。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市场化的影响,农民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可是“生与死长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农民亦然无法彻底摆脱血缘、地缘的拘囿。然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冲破了农民社会交流的空间局限,极大地延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与交友平台,农 民个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网友建立其基于地缘、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关系。因为移动电话和移动互联网络易于双方互相沟通,而且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新媒体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为核心,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的关系以不等的距离半径逐渐减弱,这也深深地反映着农村生活受制于地缘因素,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生活中,适龄的男女青年不再受地缘远近的局限。原本拦阻在男女青年之间的地缘鸿沟,因新媒体的存在和应用相对消失。与社会婚姻生活圈相类似,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也为农村提供了依靠信息来谋生的职业和靠着新媒体吃饭的职业。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它们是一种技术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并不像农业必须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可以随着技术、信息、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业变动。新媒体不仅为农村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还正在改变着农村居住者的就业观,同时还延展了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协同合作的时期形成的以地缘、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关系,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个人交流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而进一步垮塌。
2.交流对象的改变
长久以来,情感要素在农村人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感性认识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前进,在商品经济的汹涌浪潮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在对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体现着注重对方能否对自己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发展有帮助,这一交流对象选择标准带有极强功利性、目的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居民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最注重的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感情要素,“是否对自己有实际帮助”、“财富程度”、“外表相貌”都已经成为不少被调查者考虑的首要要素。例如,购买电脑产品并连通互联网的刘某和孙某就对笔者明确表示他们在使用了电脑,尤其是连上互联网之后,在选择社会交流对象时,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筛选的,通过互联网选择与自己爱好相似或者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互联网业已成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青年之间建立新的社会交流网络的平台。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他们所选择的交流对象也必定是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在互联网上相互认识并建立起新的交流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使用互联网,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对象选择的人,他们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不再受制于传统血缘、地缘和职业圈的束缚,跳出之前的选择交流对象的模式,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中经常出现的“俊男靓女”以及各种“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响着一些农村人的审美思维,这些被影响者也不只是直接使用新媒体者,还包括一些间接影响的受众,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在他们选择交流对象时较为注重对方的相貌、衣着等外在条件。
3.交流形式的改变
传统农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交流形式,农村居民的交流呈现出逐渐间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动电话、互联网的便捷交流形式,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原本较为繁琐的交流礼仪被简化,交流方式的简洁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居民在类似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带来的时间上、经济上的浪费,农村社会交流效率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中借助新媒体作为中间媒介的行为日益频繁,这使得间接交流方式在农村社会交流中逐渐增多,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现相应的减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3%的被调查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在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是购买了移动电话、电脑这类新媒体设备。这些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多样化。根据调查,受访的农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拥有一台新媒体终端,例如受访的何某,他家在两年中,相继购买了数字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终端,他就跟笔者表示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实地面对面的层面,而是拥有了很多选择,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绝非仅仅受新媒体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合力”性改变。
四、结语
关于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最浅的层面说,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长久以来缺乏变化和革新意识的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是对农村稳定结构的有益改变;其次,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农村社会交流的空间隔阂,极大地延展了农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再次,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作为农村财富、信息的代表,也会引起农村居民个人地位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不过,新媒体并未是百无一害的,正如上文所言,新媒体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中可能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在农村社会的外部交流中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注重“外表”的择友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农村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还受制于不少因素,诸如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的吸收能力较低等问题。在注意改善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蹑手蹑脚,而需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在农村中普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2001.
篇10
一、教师研训活动交流的目标
除了面对面交流之外,我们曾经尝试过多种网络平台的互相交流。走过种种弯路之后,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希望研训活动所采取的方式能够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交流互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能够在研训活动的前期、活动过程中、活动之后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可以进行。
2.交流互动需要具备强大的交互性,能够对所关注的问题、所关注的事件、所关注的人有针对性地集中交互,从而引发教师的共鸣。
3.交流互动的内容可长可短,可以互相问答,教师没有太多束缚,畅所欲言,产生思维的碰撞。
4.交流互动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便于查阅、整理,甚至包括资料的整理与归档。
二、教师研训活动两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选择了博客与微博两种形式的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是个人日记。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也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国内新浪与腾讯两大门户网站所推出的微博应用各有上亿注册用户。
三、博客与微博在教师研训活动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将博客定位在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大篇幅内容的撰写。在这些内容的应用上,目前仍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南京地区博客建设对于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相当有影响,教师参与度较高,使用已成习惯。因此我们在研训中尽量保留教师常用交流方式,采用基于Rss将教师的日志以采集的方式进行归类整理,受到教师好评。
而博客与微博相比也有着固有的缺陷,因此微博在研训活动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式的应用:
1.以微博交流方式贯穿研训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实时实地的交互
研训活动的全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参与,这个全过程不仅指活动当天,而且包括在准备过程中,活动当天的全过程以及在活动之后,对整个事件的全程思考,以及在今后的行为跟进。通过微博,我们让教师进行发言,讨论,并且这样的发言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年轻教师使用手机上网的居多,即使普通短信,也可以实现这样的交互。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已有教师对专题进行思考、发言、在活动中,教师已通过微博对过程中的思考即时进行;活动之后,教师的思考及行为跟进仍然在继续。
2.建立基于微博的微群,构建研训团队
微群,就是微博群的简称。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地进行参与和交流。它是大微博里的小圈子,有一定的私密性,可通过微群进行内部交流和分享,这些都是传统博客所无法实现的。在所组建的微群中,教师身边的同事和同行,可以跨区域和更多优秀的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自己的发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形成研训团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使用“话题”功能,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交流
在具体的研训活动中,使用“话题”功能,对某特定活动进行组织整理,使得原本无序的微博可按一定方式进行有规律的组织,便于教师检索和有针对性的查阅交流。话题的使用灵活而多样,使得交流有很强的针对性,而话题一旦产生,整个研讨的过程便历历在目,易于激发教师思考,引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从而产生思维碰撞,迸发出火花。
四、对博客与微博在教师研训活动中应用的思考
在使用了几个月之后,两个平台间进行了一定的磨合,产生了问题,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1.微博已具备相应的开放接口,但我们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新浪与腾讯两大国内最大型的微博,均进行一定的开放,提供更多的服务接口。但在于教师研训地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只提供了个人微博的引用,而对于微群则尚未开发,这使得区域性的研训网站对其引用存在难度,这样使得我们的一些设想局限于现有环境。
图2 在研训活动中,教师们踊跃发言
2.微博用于研训的管理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微博并不是专门针对教育研训活动所设计的平台,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迁就于现有模式。若要实现更为有效的研训管理,要在微博的基础上,对先前所提的博客以及一些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均需要对平台进行一定的调整创新。在当前的情况下,这需要不断结合自身,对微博本身进行研究。
3.对研训效果管理的再思考
各种网络平台的引入,只是为了强化研训活动的效果。无论哪种平台,达到培训者所设计研训效果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不要被技术所牵制。所以在研训过程中,除了博客与微博两种平台之外,可以将多种平台综合应用,以切实提升效果。根据其开放特性,我们正考虑建立特有的研训网站,基于博客与微博的相关模块,形成开放式的研训网站,真正实现培训的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程家超.博客在教科研活动中的独特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3)
- 上一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医保培训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