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3-30 15: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端午节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xx端午节放假安排
20xx年端午节时间是20xx年6月7日,星期五。20xx年端午节假期是20xx年6月7日--6月9日,共3天假。其中,6月7日端午节是法定假日。20xx年6月10(星期一)上班。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习俗主要有食粽子与赛龙舟。
端午节的意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地大物博的中国,端午节在各地的叫法也不尽相同,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屈原日、女儿节、诗人节等。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时若是在学校,食堂会准备好粽子,一下课同学好友便相邀去吃粽子,五角钱一个,于是潜移默化的这一天就成了粽子节。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件正事那就是吟诗作对,毕竟这一天也叫诗人节。
古往今来,众多文学大家为端午写下来了多如繁星的诗词文章,而要追溯这个端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屈原。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在汨罗江畔,在经历过一系列人生失意之后面容憔悴失魂落魄的屈原遇见了渔夫,渔夫说“您是三闾大夫吗?曾经如此洒脱豪情万丈的你怎么这样了?屈原说“举世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以决绝这个世界的方式投汨罗江里自杀了。
闻一多将屈原视作“挣脱枷锁变成人”的“奴隶”。他的自沉,既是对物欲横流功利时代的最后反抗,也是对人格独立的渴望,更是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他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心”。唐人褚朝阳说“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也在提醒着我们,在吃着粽子时也不要忘了屈原,他象征着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篇2
1、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端午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插上艾草,有为家中招来服气,带给家人身体健康的意思。且艾草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能够驱除虫蚁、净化空气,在各个方面都大有好处。
2、每年到了端午节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大门口或者窗口上挂上一些艾草,其实端午节挂艾草是有一定意义和讲究的,但是一般却很少有人知道。
3、一直流传有这么一句话:“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意思就是说艾草能为家中招来服气、蒲草能够驱邪,端午节的时候在门口挂上艾草,会给家里带来好运,让主人身体健康。
4、艾又被称为艾蒿,茎叶都含有一种挥发性的香油,能够散发出奇特的香味,起到驱除虫蚁,净化空气的效果,且在中医里面,艾草还能入药,无论是从生活还是身体上,对人们都大有好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您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端午节放假通知,端午节放假安排如下: 6月22日—6月24日(本周五至本周日)共放假3天,6月25日(下周一)开始正常上课。
为了使孩子度过一个安全而又意义的的节日,希望各位家长督促您的孩子做到:
1、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利用假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 教育并督促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重安全教育。贵子女在家期间,希望家长加强对子女的监管、教育,防止孩子脱离家长(监护人)擅自下河、塘、水库、沟、渠等处游泳或戏水,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教育孩子不到建筑工地、砖厂等危险或偏僻地方玩耍、逗留。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严禁在道路上追逐打闹;增强孩子防拐骗、防绑架、防敲诈、防盗窃意识,谨慎与陌生人交往。教育子女注意居家安全,安全使用水、电、气等,不独自在家,不爬高。
4、夏季是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流行性水痘、手足口病等的高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喝生水、不吃霉变过期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教育孩子不到人口聚集地玩耍,不接触感冒发烧病人,勤洗手,预防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篇4
2、祝你笑容多,天天挂。
3、端午节快到,提前送祝福。
4、端午节安康,生活步步高!
5、端午节,赛龙舟,争先恐后,好热闹!一齐来过个开心的端午节吧!
6、粽子甜,甜出你幸福生活的美好。
7、端午节就到,真诚的祝愿:端午节安康!
8、祝端阳吉祥,生活如意!
9、端午节到了,愿您合家欢乐,端午安康,吉祥如意。
篇5
2. 一年端午又来到,家家户户都热闹。备好美酒和佳肴,举杯共贺佳节好。香甜粽子口中嚼,黏住快乐直叫妙。河边去把龙舟瞧,浪花滚滚笑声高。愿你端午人快乐,健康幸福怀中抱!
3. 端午即到,提醒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的朋友们,工作抓紧干,以免节日来加班;三餐拼命减,粽子咱好多吃点;祝福朋友要提前,蹭饭掌握主动权。记得请我哟!
4. 单纯的你,粽是被人关怀;善良的你,粽是被人保护;可爱的你,粽是被人疼爱。今天端午节,希望今天的你,粽是被人祝福。端午节快乐!
5.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叶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您:祝您及家人端午节快乐!
6. 端午将至,我要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包裹成粽子送给你!
7.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粽子,用祝福的粽叶,包裹一生一世的幸福,一心一意的爱情,一点一滴的关怀,一朝一夕的开心,祝你心想事成,阖家幸福!
8. ^o^端午吃啥,粽子,吃前吊胃,吃中美味,吃后不足胃口端午玩啥,发短信,发前动心,发中开心,发后不烦心。愿你端午节吃得香,玩得乐!
9. 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10. 端午节,悄悄的一条信息,带去我的一份最真诚的祝福,一份深情,一份情谊,一份如意,一份温馨,一份守望,一份牵挂,一份安康都给你。
11.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跑得了初一跑不了初五,今天五月初五是端午,看你还往哪里跑!快点送上粽一堆,附加真心与祝福,保你快乐过端午!
12. 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粽子节到了,一定要快乐哦!
13. 让风吹走你的忧郁,让雨洗掉你的烦恼,让阳光带给你温暖,让月亮带给你温馨,让友情带给你快乐,让我给你无限的问候,祝端午节快乐!
14. 落日余辉,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端午节快乐!
15. 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
16. 走过山山水水,脚下高高低低;经历风风雨雨,还要寻寻觅觅;生活忙忙碌碌,获得多多少少,失去点点滴滴,重要的还是端午开开心心
17. 叶叶层叠,好运不绝;米米紧粘,幸福绵绵;线线缠绕,快乐拥抱;水水相融,情意浓浓;粽粽连结,祝福不歇!端午佳节祝你愉快!
18.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怀念故人我心独伤;长江长长,苇叶飘香,思念故乡无限迷茫;西楼西厢,一抹残阳,沦落天涯从此断肠;茅屋藤窗,败柳枯杨,曾经为歌舞场;端午节,想朋友,念家乡,祝君快乐早辉煌。
19. 龙舟一盏,乘八方幸福之风,破四海好运之浪,龙粽一串,连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节到了,祝您粽是快乐,粽是幸福,粽是惬意,粽是平安!
20. 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份:%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端午节快乐!
21. 糯米纯,糯米甜,糯米香甜情意长。艾草长,艾草香,艾草驱邪幸福长。红枣美,红枣鲜,红枣颗颗幸福连。龙舟好,龙舟长,龙舟热闹思念绵。端午佳节已来到,愿友幸福品粽香,快乐赏龙舟。
22. 绿绿粽叶包吉祥,欢欢喜喜过端阳;长长丝线绑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甜甜粽馅溢飘香,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祝福来送上,愿你平安又舒畅!
23. 有一种你喜欢的日子,叫端午假期;有一种你喜欢的美食,叫端午粽子;有一种你喜欢的运动叫模仿屈原跳江。哈哈,祝端午节快乐!
24. 端午花草茶,养生是佳话,明目喝,枸杞是绝配,护肤饮玫瑰,面色赛桃花,助眠洋甘菊,清香又护发,提神薄荷叶,贴心促消化。关怀送上,假期安康!
25. 端午的风格外清凉,生活的水慢慢流淌,快乐的船儿为你远航,让祝福的心为你飞翔,祝愿你端午节愉快,幸福吉祥。
26. 日子反反复复的过,问候真真切切的说,佳节晃晃悠悠的至,笑脸灿灿烂烂的迎,生活和和美美的好,幸福缠缠绵绵的甜。端午佳节,祝你快乐多多!
27. 艾叶束束绕门墙,疾病远离无灾殃;香包丝线细细连,真情厚意在**;香粽裹满大红枣,甜甜蜜蜜伴身旁;观赏龙舟心欢畅,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到了,祝你身体健康,快乐无限!
28. 拥着梦想前行,脚下就有方向;怀着宽容之心,和谐就有正能量;心情充满阳光,生活就有芳香;端午收着祝福,快乐就会更绵长。朋友,节日快乐哟!
29. 以逗号(,)为芝麻,句号(。)为蜜枣,顿号为砂糖,文字为米粒,括号为粽叶,包裹一颗幸福的粽子给你。你把这条短信吞下去,就会收获满腹的惊喜。祝你端午节快乐!
30. 端午到,喜洋洋,锣鼓阵阵迎端午;喝雄黄,艾满堂,龙舟竞发争弱强;粽子香,赛蜜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你端午节快乐!
31. 粽子粘,粽子甜,端午吃粽来解馋;粽子香,粽子软,我的祝福最浪漫;天天盼,与你见,发送短信表思念; 身体健,心情灿,端午幸福来相伴,开心快乐不间断!
32. 我把无数代表快乐的糯米,众多代表甜蜜的红枣,一些代表情意的粽叶层层包裹,再把代表幸福和欢悦的红丝带系上,送给我最想念的朋友,愿你端午时节幸福绵绵。
33. 河面宽阔波涛涌,无数龙舟过大江。旗帜飞舞龙头昂,鼓声阵阵耳畔响。船桨起舞水波漾,歌声入云多嘹亮。岸边摩肩接踵人,呐喊声声传四方。端午佳节齐庆贺,国富民强好家邦!祝端午快乐!
34. 鼻尖飘荡着浓浓的粽香,床头悬挂着美丽的香囊,眼前进行着热烈的龙舟竞赛,心头蔓延着真纯的思念,端午节到了,亲爱的朋友你在远方还好吗?愿你快乐过端午。
35. 花好月圆,美景常在;端午佳节,不能少你;万千话语,祝福永远;粽子传情意,香包保平安;雄黄酒添吉祥;送上祝福,祝你端午节快乐!
36. 端午节又要到了,在享受假期的时候,也拿起手机为亲朋好友送上一条端午节的短信或者是当面的祝福语吧,提前祝家人羊年端午节快乐!
37. 端午节,五月五,衷心祝你五个无:身体无病绕,工作无疲劳,生活无烦恼,家庭无纷扰,发达无阻挠,一直阳关道,得势人气高。祝爸妈节日快乐!!!
38. 每逢佳节粽思你,好友之间粽是情,端午节,粽言粽语祝福你,愿万事粽顺利,生活粽快乐,样样粽美好
39. 天降祥瑞粽子香,艾叶驱邪福满堂,端午佳节到了,祝您:粽金得金,粽银得银,生活尤如香甜粽,事业有如赛龙舟,端午节快乐!
40. 姐送你一个开心粽,带着我的祝福;送你一个幸福粽,映着我的问候;送你一个甜蜜,浸透我的关怀;送你一条端午短信,传递我的祝愿,祝端午节快乐。
41. 端午将至,我要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包裹成粽子送给你!
42. 喜欢香甜的粽子,甜蜜的香气传递着你的气息;喜欢竞渡的龙舟,热烈的气氛中你我热情澎湃;喜欢清新的香包,一针一线里都是你的爱恋。端午节到了,愿你快乐无限!
43. 端午来到喜气浓,人人欢喜笑开怀;远观龙舟竞驰骋,近观儿孙满堂跑;举杯美酒敬亲朋,心情愉悦乐悠悠;边品粽子边品茶,身心惬意乐逍遥;发份祝福送好友,悠悠我心情谊浓;祝你端午人逍遥,心情舒畅乐无边!
44. 送个香囊带个荷包,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45. 把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成快乐的样子,顺着好运的路子,带上成功的点子,穿过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进你的小日子,给你幸福一辈子!
46. 粽粽情深,端午呈祥,酝酿了很多祝福,代替不了那句最朴实的祝福祝你端午节幸福安康!
47. 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作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美好的五月天!端午节快乐!
48. 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祝福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系彩缕,好运势。
49. 万水千山粽是情,屈原说声谢谢您,端午齐齐看龙舟,亲情维系无远近。祝端午节快乐,永远幸福。
50. 喜欢香甜的粽子,更喜欢默默地思念你;喜欢热烈的龙舟,更喜欢悄悄地回忆你;喜欢清香的艾叶,更喜欢静静地看着你,喜欢美丽的香囊,更喜欢真诚地祝福你,愿你端午节快乐。
51. 端午节百花香;粽子清香飘四方;东方送你摇钱树;南方送你贵人扶西方送你工作好;北方送你没烦恼方方好运方方行;信息传达粽子情!祝端午快乐!
52. 端午粽头戏,粽装祝福你。好运粽是青睐你,平安粽是陪伴你,幸福粽是缠着你。我的祝福粽西合璧:Happy端午节!端午节祝福领导短信
53. 端午到,为你端来一生的幸福,为你端来一世的甜蜜,为你端来一年的平安,为你端来一季的健康,为你端来一天的吉祥,祝你端午节安康!
篇6
当家庭中的社会资本或权利资本缺乏时,家长也能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为择校创造条件。因此,家庭背景是影响择校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的教育需求个体自身的因素,是影响择校现象形成的内在因素。虽然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有为子女择校的权利,但学生自身也会对其学业及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期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想实现社会地位的升迁,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只有学校教育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教育在实现现代社会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2]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学历和综合素养都成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个体的社会竞争力。为了能更好地接受中小学教育,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择校成为了许多家长以及学生的必然选择。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争取择校的机会,获得优质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教育,就是如同拥有了优越社会地位的“入场券”,这就是导致择校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应该辩证看待择校这一社会现象择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对其评判意见不一,政府也再三下达政策限制择校。社会上各种对择校质疑的声音都无法动摇其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在我国择校现象的存在既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也存在负面的效应,应该持辩证态度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择校是一种现实选择,反映了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择校有利于教育的市场化,使教育摆脱政府的完全控制,让教育市场充满竞争与活力。择校能让学生以及家长选择优质教育的机会,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对学校而言,收取一定的择校费,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3]同时,学校为吸引更多的生源,也会努力提升办学特色,增强软件以及硬件资源的配置,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求。[4]因此,择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学校的发展来说都能产生一定正面影响。但是,择校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校教育“乱收费”,进而滋生教育腐败现象。择校在促进学校之间不断竞争的同时,也容易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下滑。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就近入学,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就容易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的现象产生。
要把握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择校是否打破了教育公平?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如何?这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一般是指教育的权利平等以及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实现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条件,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平等是公民对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对教育的最低要求。但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5]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中提出“就近入学”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接受规定学校教育的权利。对学生而言,“就近入学”是一种应该享受的权利。但事实上“就近入学”的政策不能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反而限制了许多弱势群体的择校自由。在我国,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办学水平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往往会导致教育机会不均。从客观上看,每个学生都有权根据个体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学校学习,家长也可以根据子女的意愿及家庭情况,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子女择校。从这个角度来看,择校是能体现教育公平的。然而,在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对同样的机会,家庭背景相对优越的学生往往比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更占优势,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比成绩稍差的学生选择空间更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平等择校的权利。我们也不能绝对的认为择校是体现了教育公平还是破坏了教育公平。任何国家、任何的社会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教育机会平等,只能让教育机会无限地接等。
要认清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更多地成为了人们谋生和求职的工具,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都表现出功利性的追求,教育越来越失去了其本真意义。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本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却要肩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家长与老师无限的期望。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许多家长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子女择校,择校现象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都应该认清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个性特点,不能完全以学习结果来衡量孩子的成长,更不能为了孩子的成长去“揠苗助长”,应该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意愿。作为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多对学生进行关怀与培养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我们浮躁的社会环境下,看清教育的目的尤为重要。“学历社会”的背景让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都容易滋生功利化的心理,只有真正“为人”教育才不会丧失其最起码的根基,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择校热”的产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择校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属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急于铲除和禁止择校行为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应当看到择校积极的一面。正常的择校行为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必须得到禁止。面对择校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依靠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手段进行规范,使这种影响尽量最小化。择校现象所暴露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加快教育的改革步伐,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尽量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冯莉莉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篇7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朗读”,“品评”和“背诵”。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
第一阶段:朗读
关于朗读,在这里我不想多说,读,对于诗歌的意义,我想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论。
那怎样朗读更有效果、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呢?在朗读之前,做好以下准备:(一)查字典读准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必要时教师可做好示范,以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抑扬顿挫的读书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感兴趣。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声中是能品出其中诗味的。
好的朗读,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诗歌艺术力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才能更准确地体会文中的表现手法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从而受到感染。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朗读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使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重轻,都能恰到好处,符合诗歌的语言规律,体现诗歌的语言美。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得知,反复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还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学生背诵的能力!
第二阶段:品评
诗是一幅画,画是一首诗。
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欣赏与评析,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景者,境界也”,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生动画面。“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整体画面,“意”就是蕴涵在这些景物和画面中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有的以意取胜,直接抒发强烈的真挚的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有的则以境见长,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残阳夕照,道远村僻,游子思归,悲绪四溢的秋野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和学生一道,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整体画面,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再现诗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和寄寓的感情内涵,在思想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和熏陶。
例如,在学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就现在作者当时的地方,眼前同样是泰山的此情此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很明显,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道题目,肯定得对全诗有个整体的了解。其中的“所见”,就是作者描绘的诗中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所感”当然是作者所表达的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创造力更体现在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语言的描绘把抽象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但是毕竟文字的表达也有局限性,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强的表达能力。而画画却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尽管画得不一定好,但只要形似即可,表意即可。画面的布局,景物的设计,颜色的搭配,人物的衣着、表情等等都会融入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不同的学生会赋予同样一首诗歌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此景此情此意。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诗画结合的作品,也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借鉴,知己之不足!
第三阶段:背诵
“诗”和“歌”合称为“诗歌”,其实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唱的一首歌。
义务教育阶段对诗歌的考查,还是停留在背诵默写阶段。即便这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遗忘率很高,毕竟所学的诗歌离我们这个时代相当遥远,想要学生真正感受领会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提高学生背诗的兴趣呢?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诗歌,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等等,对于一些文学基础、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来说要一口气背完,并保留在脑子里实非易事。八年级下册的的综合实践“古诗苑漫步”给了我启示:唱!罗文一曲《满江红》激情澎拜;王菲的《水调歌头》委婉动听;邓丽君的《虞美人》哀怨惆怅……就连天王级的歌星周杰伦,在它所唱的歌曲中无时不闪烁着古典诗词的影子。因此,在我的倡议下,把难记难背的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歌曲的音调唱出来。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我们就用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来唱,不但琅琅上口,也让学生们乐此不疲;有的干脆就用《但愿人长久》的曲又去唱《木兰诗》的词,用《在水一方》的曲再填上《关雎》的词。当然,也不是每一首诗歌都可以找到合适又上口的曲调,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尝试,总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不断积累,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8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除了可以吃到美味的端午粽子以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就是观赛龙舟。而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为什么要赛龙舟,希望你喜欢。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与来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浙江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pǐ)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庙宇,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篇9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重视,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在新课标倡导扩展学习方法之后,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小学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知识储备不够多,不适合过度地进行研究性学习,部分中小学生性格内向,分小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活动分布不均,形成了吃“大锅饭”的现象。中国受应试教育影响广泛,美术学科对考试不产生影响,只能为主科让道,中小学学生的各科学业都很重,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课下收集素材准备资料,很多学生没办法完成教师安排的课下作业导致课堂上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部分教师没有正确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认为课前不准备、不分组讨论就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而过度地强调研究性学习。殊不知,就连最先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美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比例也只有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还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是如若不把握分寸不注重教学对象的特征而盲目实行,就会导致弊大于利的结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提出
研究性学习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学者杜威提出应当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做中学”,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智力全面发展、有个性、有活力能力的新型人才。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身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变以前被动的学习方式为现在主动的学习方式,试图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在2000年1月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试验板块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似乎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升华。两者都是以提倡自主学习为主,多数美术教师看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之后,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似乎走老套路就是不符合课程标准,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研究不深入的表现,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如学生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则可;如不适合,则改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在进行任何尝试和变革之前都要先考虑学生本身的情况,大多数教师未能准确的把握分寸,把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学的吃力,教师教的费心。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不恰当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会导致弊大于利的后果,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不适合过度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教育的12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
(1)儿童时期(6-12岁),大致为小学阶段,也有人称为“团帮期”或“结党期”。这一时期在身体方面发育迅速,是人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智力方面,记忆力发展迅速,知识的吸收速度相当快,逐渐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在11岁左右,开始能够系统地理解事物,12岁以后就能自由地组织一些抽象思维了。在社会行为方面,开始从囿于家庭逐渐热衷于与同学交往,形成所谓“团帮”,父母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大约从9岁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减弱,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思维方式。
(2)少年期(11、12-14、15岁),又称为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出现高峰,出现第二性征,关注异性以及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最大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能力、性格和家庭环境,并与周围的人加以比较,是从孩子到成人、从家庭到社会、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阶段,情绪和情感强烈,控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仍在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
(3)青年初期(14、15-17、18岁),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身体的发育接近成熟,各项指标与成人相近。形成高度概括化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成熟,意义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形成了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特征,书面语表达基本成熟,词汇量丰富。热情,容易激动,情感的持续时间长。自我意识基本上成熟。
从以上的阶段划分可以看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无论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情感的持续时间在高中阶段也就是青年初期逐渐完善,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尤其是小学,对很多事物还不能理解,表达能力也不完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显然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是难以执行的。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法、生活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产生关联时,学生会做出符合他们内心需求和兴趣的选择,也会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主动的探索与研究之中,甚至还做得比较深入。显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的老师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只关注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课堂。一堂课下来,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努力的配合,课堂很精彩,教法很新颖,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提升,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我国的教育现状不适合过度进行研究性学习
1993年秋季开始试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是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由此可见,我国小学是由九门功课组成,初中是由十五门功课组成,美术是其中一门。美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小组之间的沟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但是学生还有多门功课的课后作业需要完成,我熟识的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做作业要两个小时,做完作业家长恐其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上课就赶紧让他休息,很难有时间上网或看课外书来收集资料。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认为上网影响成绩,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及学生有无准备就强行进行研究性学习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只会紧张失措,渐渐地学生就丧失了上美术课的兴趣,对参与美术课产生恐惧心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们提倡教育的愉悦性,学生真正的快乐的参与学习,发挥想象与创新。
3、课堂当“秀场”――研究性学习意义的缺失
真正好的课堂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课堂不是秀场,讲台不是T台,维护学生的童真,顺势疏导,才是我们美术课堂需要的。笔者经历过这样一节课,学生进入教室就是四人一组围着两张桌子坐,课程的名字是“撕纸故事”,上课了教师播放音乐作为导入,然后展示出自己撕好的一个动物形象,让学生分组撕别的动物形象共同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学生显示的很积极很兴奋,顾不得听老师的安排就争先动手开撕,一节课慌慌张张,手忙脚乱,热热闹闹的结束,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然而最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是照老师的临摹,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课后我们深思,这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启示,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技法,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身肩重要使命和责任,不能把课堂当“秀场”。 现在中小学一节课就短短40到45分钟,如果把时间花在走形式,单纯的活跃课堂气氛,是十分可惜的。
现如今,无论是赛课还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流,然而就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现象,一些老师在课前尽可能多的准备道具准备课件准备多媒体的展示,在这些事情上下足了功夫,似乎没有这些东西课堂就不能进行,把美术课堂流于形式化,去掉浮华,却看不到多少实在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以上三点充分说明了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恰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研究性学习是新型的教学方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新事物也要经历辩证的过程,不断的完善,下面笔者在下面简要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建议,供大家参考。
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分寸”
1、以学生为主,客观分析学生现状探究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不稳定,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完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同时要保持课堂的趣味性,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想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义务教育阶段课业压力比较大,各科课后作业繁重,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课下收集素材查找资料无疑是增加学生的负担,纵使学生能够完成作业,想必也是草草应付,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正确分析中小学学生的课业压力,争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也就更能激发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不能过分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其对美术课堂产生恐惧或厌恶的情绪。
所谓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指适合课堂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是盲目追求时髦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学应该“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所谓来源于生活,就是教师的教法应该浅显易懂,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所熟识的知识或者所感兴趣的点出发,把他们代入课堂。学生是这样的群体,如果老师讲的知识是他所熟悉的,或者需要完成的作业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大多都会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倘若教师的讲解就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优秀作品,那教师又指望什么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所谓“还原于生活”便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自主的运用,上过美术欣赏课后,课下能够自主的欣赏其他的美术作品,并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试图分析作品。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是难以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从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正确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正确的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2、美术课堂的回归―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值得我们探讨
笔者曾看到一本书上这样介绍一节美术课,这节课的名字是“书籍装帧艺术”,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朴实无华,没有所谓的教学互动,不是研究性学习。然而,这位美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十分到位,又自主地丰富教材,能看出备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展示了很多书籍装帧的样品,使整个课堂非常丰富。有了准备的充分在表达的时候必然十分自信,深入浅出十分到位,学生自然也听的津津有味,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堂课,没有研究性学习模式提倡的一问一答,分组讨论,而是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使学生认真听课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互动,只是有别与研究性学习的流行模式。
众所周知,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国中小学一直实施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人们定义新的学习方法为“研究性学习”之后对以前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定义。美术课堂到了返朴归真的时候了,把研究性学习中那些华丽的外衣都褪去,留下美术课堂最原始的本质,是我们所需要的。
3、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时间久了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单纯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的方法是在美术教学中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清楚的划分,而是按上课内容的需要,课堂的需要等各个要素的自然而然的组合。例如,在一堂初中欣赏课上,老师讲解的是构图。这位老师课下苦思冥想都找不出让初中生明白构图好坏的方法,到了课堂上,老师灵机一动,现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框,找四个同学上来每人在框内简单的画三个苹果,要求是注意构图的对比与统一,画面和谐。同学们一听,苹果小学都会画了,很积极的到讲台上来画。四个同学很快都画完了,其他同学也都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了,老师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评价,找出画的最合格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评价。然后,把苹果代入欣赏,假使苹果就是米勒《拾穗者》里面的人物,就是《捣练图》中的仕女,我们再来欣赏就浅显易懂了许多。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先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构图,进行自评互评,得出结论,再进行接受性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讲解,学生当然乐意参与。
以上是以研究性学习做铺垫再进行接受性学习的方法,当然还可以以接受性学习为前提再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上一堂折纸的手工课,老师先是展示了大量的折纸手工艺品,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开始进行讲解,并强调这节折纸课不能有剪下来的废纸,不能用胶棒等进行粘合,完全运用折、剪、卷、插合来进行连接。教师仔细分析并示范了一种纸椅的做法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其他的折纸作品是怎么做成的,遇到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自己不能解决了再问老师。小组成员分工共同完成,有先完成的小组可以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吸取了老师的做法之后进行自主学习所收获的知识比一味的从老师那里得到印象深刻的多。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适宜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考、改进。
四、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注重在整体联系的思维框架中思考事物关系和变化的规律。研究性学习本身是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入而导致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弊大于利,就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学生发展的自律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从学生出发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超前的发展学生,不应该本末倒置,应该还原于学生的正确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先人们哲学思想强调两极相和,相辅相成,不固守一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要注意把握分寸,客观的分析学生的现状,正确的领悟新课标的含义,这样研究性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认为事物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新课改进行到现在也到了理性思考的时候了,反思和总结,平衡两级,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2-174.
[3] 李建平、卢险峰.关于高校展开研究性学习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4] (日)深崛元著,侯铎译.图解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20.
[5] 周萍新.走出“走秀”的误区.中国美术教育,2002.05.
[6] 接受性学习与发展性学习有机结合.南安教育信息网.
[7]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中国画 意象 教学 陶冶情操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29-01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它不仅为我国历代各族人民所珍爱,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漫长的发展中经过对自身表现形式的反复锤炼、升华而日臻完善。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开放的中国大门所涌进的令人目接不暇的新生事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个个洋节日参杂着不土不洋的新风俗让每天奔波于生计和沉迷于享受的人们麻木的追随着,外来的思想就像波涛汹涌的洪水,无情的冲刷着中国这条古老的河床,我们的文明在悄悄的流失,我们的传统在慢慢的流逝,或许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没做好迎接洪水来袭的准备但此时已经身处与洪流之中了。作为这一变化的洞察者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中国画也是一朵奇葩。但遗憾的是,国人对中国画远没有素描、速写、色彩来的熟悉,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它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生的萌发期,发什么样的芽长什么样的本,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中国画教学在这个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中国画教学可以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情是性情,操是心灵的体操,写意国画的过程中,画者需要密切注意笔墨在纸上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在长期的联系中可以锻炼学到的注意品质,另外练习中需要很多工具的相互配合,也有助于学生做事情的条理性,试想一个能沉下心来有条不紊学习的学生成绩会差吗?中国画的诗、书、画、印那样都离不开书法,书有逆锋起笔藏锋收笔,不仅是为了把字写好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人谦虚的传统美德,绘画讲求意在笔先更是体现了中国人严谨慎行的良好品质,落墨不改更是体现了中国人磊落的民族精神,以白当黑体现的国人看穿众生智慧,以墨代色展现的是国人不争的胸襟。
2 中国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发创造力
除了“应物象形”的表现形象,中国画的泼墨、破墨、积墨、焦、浓、重、淡、清种种墨色变化,加以中、侧、提、按、等笔法运用,配合线条的粗细顺逆,可以生化粗无穷的趣味。这正好适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启迪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水墨画确立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并有“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等艺术理论,而水墨画的特点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富于稚气。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摆脱前人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学生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时优秀水墨作品。同时在创作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索出的表现方法进行总结,以让学生对自己创造的表现语言从感性的实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实现知识到智能的转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升华学生的水墨情结
3 中国画教学有助于学生诗词教学
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和体味这一艺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是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如今诗词教学基本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教师借助诗词训练学生语感,要求学生背诵大量诗篇而并未真正领悟诗词意境,这导致多年来诗词教学成效不大的结果,事实上,诗词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自古以来,中国画诗、书、画、印四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至,要学习好诗词,一味死记硬背不足以体会出那种真正的韵味。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学生中国画能力,可以使学生诗画结合,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画教学的开设,让孩子在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