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风险范文
时间:2024-03-25 16: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经济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发展,这就决定了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创新来满足更为多元化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更多的金融风险。第一就是信用风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机构为了更多的吸引客户就会不断推出新的业务,这些新业务在不断的降低对于客户信用度的要求,这就导致银行面临着更大的心愿风险。第二是利率风险。因为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的客户来完成其经营任务,新业务的推出以及对于客户信用度要求的降低让金融机构自身的负债情况也出现了变化,这就导致利率对于金融机构产生更大的影响。第三是汇率风险。因为目前国际金融形势波动频繁,各国汇率的波动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同时很多金融机构在扩展其业务领域的时候开始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融入国际市场。第四就是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应该要严格的遵循谨慎性的原则,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高度竞争压力之下金融创新可能成为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借口。在目前传统贷款授权管理更为规范的条件下,贴现以及委托等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在迅速发展。
保证金是衍生品交易的参与者履行其合约责任的财力担保,这是对衍生品进行交易结算的核心制度所在。保证金可以分为交易保证以及结算保证金两种。交易保证金指的是会员在交易所的专用账号中可以确保合同履行的资金,这是被合约占用到的保证金。结算的准备金,指的是回原位了进行交易结算,在交易所的专用账户中需要去预先储备的资金,是没有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交易所的一方可以根据合约的不同阶段来制定保证金的不同比例。
在异常情况下交易权可以根据市场的风险状况来相应的提高或者降低保证金的水平,也可以单独对于涉险会员来调整其保证金水平。限仓制度,指的就是期货交易所出于防止市场风险过于的集中在少数交易者以及防止出现操纵市场的行为的目的而对于会员以及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部分限制的做法。为了可以让合约期满日在实物的交割量上不会过大而导致出现大面积的交割违约风险,通常来说距离交割期越近的话持仓量就越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把限仓行为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根据保证金的数量进行限量,第二是对会员的持仓量进行限制,第三是对于客户的持仓量进行限制。
提高信息的真实性金融监管对于信息的需求就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为一旦失真的话就会导致金融监管分析以及决策的失误,甚至还会妨碍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说各级金融监管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就需要提高金融监管保真度的认识,通过强化责任以及确保信息统计和传递等实现其真实性。同时为了确保监管数据信息以及资料的精确性等,还需要相应的建设对于中央银行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责任制度,金融结构一定要根据有关部门的需要来报送报表等资料,其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并且完整。面对目前金融创新的趋势,金融的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完善。第一是金融的监管目标从过去单纯的要求安全性转为安全性和效率的双重目标。第二就是伴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监管体制等也必须随之改变。第三就是推动其国际化发展。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风险;风险指标体系;监测预警模型。
经济全球化是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也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总趋势。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将推动各国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结构走向趋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在金融效率提高、金融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也将加大,防范与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为此,在搞好自身的金融安全、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正确选择适当的汇率制度、准确掌握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进度、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等前提下,通过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际金融体系十分必要。为了更好的防范和管理国际金融风险,本文提出了一个国际金融风险监测预估模型。
一、建立一个金融风险的监测预估指标体系
根据规范性、综合性、灵敏性、互补性和可操作性等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6年建立的金融市场预警系统要求182个成员国及时提供重要指标,我们在预警体系建立的构想中,除了要求各国宏观经济指标的资料外,还应该有反映金融体系变化的指标以及地区外部环境的指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监测、防范金融风险,应设置一些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反映金融体系变化的金融相对量预估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应包括三大部分指标: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国内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和金融风险外部环境指标体系。三类指标具体内容如下(各个指标后面的字母数字是为下面计算风险当量所设定的代号):
1.国内宏观经济指标(G1)。大体上包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1.1);通货膨胀率(%)(G1.2);货币供给增长率(包括M0、M1和M2的增长率)(G1.3);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G1.4);国内储蓄占GDP之比(G1.5);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之比(G1.6);出口占GDP之比(G1.7);外汇储备所能支持进口额月份数(G1.8);经常项目赤字占GDP之比(G1.9);外债结构指标(G1.10)(有:外汇储备占短期外债之比(G1.10a),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G1.10b),负债率(G1.10c),偿债率(G1.10d));总外债与出口值之比(G1.11);国际储备与进口值之比(G1.12);货币化程度指标,即M2占GDP的比例(G1.13);实物资本与金融资本或虚拟资本的比例(G1.14);消费率或积累率(G1.15);货币汇率波动幅度(G1.16)等。
2.微观金融风险指标(G2)。大体上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G2.1);流动性风险指标(G2.2)(包括:存贷款比例(G2.2a),资产流动性比例(G2.2b),备付金比例(G2.2c));银行不良贷款比率(G2.3)(包括:损失类贷款比率(G2.3a),可疑类贷款比率(G2.3b),次级类贷款比率(G2.3c));金融机构海外借款占总存款的比例(G2.4);金融机构向房地产行业放款占总放款比例(G2.5);银行同业市场资金拆借利率波动率(G2.6);银行业风险监测性指标(G2.7)(有:加权风险资产比例(G2.7a),外汇资产比例(G2.7b),利息回收率(G2.7c),资产利润率(G2.7d));国内证券市场吸收的外国资本数额(G2.8);股票市场股价指数变动率和日均交易量(G2.9)等。
3.外部环境指标(G3)。大体上有国际资本流入流出量(G3.1);国际资本在地区结构分布方面的变动(G3.2);主要相关国的短期利率和汇率变动(G3.3);主要相关国与本地有关的金融、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变动(G3.4);主要相关国对本地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变动(G3.5)等。
但在评价时应注意上述各项指标尤其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数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其横向可比性与纵向可比性都不是很准确。
二、建立量化分析模型
定量地测定国际金融风险当量(Riskexposure)是建立预警体系的客观要求,注意到上述指标体系框架中,大部分指标存在有经验数据,这对我们采用专家评判求得客观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考虑到各指标对总体金融风险贡献的非线性性,我们的量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和综合预警评判。
1.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
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此时无论其它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有极大可能引起国内或国际金融风险,即此时的国际金融风险当量主要取决于此项指标值,与其它指标值关系不大。这是由指标体系结构的非线性引起的,但我们也因此可将复杂的评估体系简化为单指标检验和评估。
例如:当资本充足率指标大大低于8%时,则认为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将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再如,当偿债率大大超过20%时,同样应该引起决策层注意。
此步骤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因为它是下一步得以执行的先决条件。我们这里判断“极为突出”的基础是经验值,是人类长期知识积累的结果,也可以认为当指标值超出经验值范围时,被认为是不能容忍的,相应的国际金融风险当量可以认定为最大值。
2.综合预警评判
单项指标检验剔除掉了指标间的严重非线性关系,使此步骤内所研究的指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同时这一范围内各指标间关系高度相关、相互影响,单独那一指标均无法形成对国际金融风险的独立判断。为此我们利用专家知识,借助层次分析工具,构造综合预警评判模型,方法如下。
设国际金融风险当量为R,则R=w1G1+w2G2+w3G3(1)
其中G1、G2、G3分别前述的一级指标,而w1、w2、w3为对应的权重。权重的确定是专家综合判断、填写判断表的过程,在一般管理方法书籍中均可找到,不再赘述。
而(1)式中的G1、G2和G3分别为
G1=w1.1G1.1+w1.2G1.2+…+w1.16G1.16(2)
G2=w2.1G2.1+w2.2G2.2+…+w2.7G2.9(3)
G3=w3.1G3.1+w3.2G3.2+…+w3.5G3.5(4)
(2)、(3)和(4)中的W1.1…W1.16,W2.1…W2.9和W3.1…W3.5为对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
同理,二级指标G1.10、G2.2、G2.3和G2.7分别为
G1.10=w1.10aG1.10a+w1.10bG1.10b+w1.10cG1.10c+w1.10dG1.10d
G2.2=w2.2aG2.2a+w2.2bG2.2b+w2.2cG2.2c
G2.3=w2.3aG2.3a+w2.3bG2.3b+w2.3cG2.3c
G2.7=w2.7aG2.7a+w2.7bG2.7b+w2.7cG2.7c+w2.7dG2.7d
式中所有权重确定方法是统一的层次分析法,其优点在于能对专家判断的一致性进行检验,避免出现对复杂问题的某一方面的偏见。
至此,总的国际金融风险当量R可以表示为指标的逐层加权和,具体预警和监测时只需搜集最基层指标(如G1.4、G1.5、G2.2a等不再分解有下层指标的指标)的现实值,逐层代入上述公式即可得R。
需要注意的是,对基层指标值,实践中应该加以归一化处理,即把所可能出现的取值范围等比例折算到0到1区间内,这样处理使得各指标值均为无量纲单位,且结果值R也在0到1范围内,保证了综合评判R,进而进行预警和监测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体系模型体现了规范性、综合性、灵敏性、互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要求。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上述数值权重值不仅取决于专家的知识,也随不同国家和地区及时段而异。[NextPage]
三、金融风险预估监测体系模式的运作
当然,仅有预警指标(甚至说这些指标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体系,便难以对国际金融运行实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最后形成国际性的金融风险预警网络。
金融业本就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因而存在高度风险的领域。想造就一个无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这在任何国家都无实现的可能。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集合风险、管理风险、谋求盈利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所以,追求金融安全只能是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危机的临界点以下。为了阻止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从统计角度来考察,主要是建立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监测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的动向与征候,及时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在我国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建立严格、完善的统计报告报表制度;各层次的监测预警组织机构在收集到各阶层被监测金融机构上报的资料后,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并运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预测出各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然后找出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时将金融风险反馈给金融机构,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号,提醒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予以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金融风险,政府根据金融企业风险程度的差别而实施分类管理。
图金融风险预估监测体系模式的运作示意图
篇3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而企业金融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金融受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同样增加了企业金融风险,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击垮了很多企业。而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因素不尽相同,不仅有企业自身问题,同时还受到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金融问题中做出分析,并对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1]。
二、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企业金融就是指企业和金融的相互结合,其本质就是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存在着,利益同享与风险同担的特点,根据全球企业金融发展特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同,且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的产融结合模式较为成熟,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典型。相比于前几年,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金融制度也在快速变革,但是产融结合仍是发展的难点与重点,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投资还不成熟,存在着局限性,也受到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政策对企业金融的发展及规模有着重要影响,分析企业金融的现状,其经济效益主要包括这些:
1.企业金融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影响力及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总结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不难发现,金融及实体经济的结合对于增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及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帮助企业向强大的企业集团发展。
2.企业金融可以使金融与企业实现有效协同
将金融资本和实体企业进行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金融化,金融机构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完成有效协同,使资源共享程度更进一步,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市场风险及成本[2]。
3.企业金融化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
企业金融化非常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充实,进而大大提高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可以有效的推动金融单位的业绩。此外,对于金融单位产权结构的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企业金融有助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金融市场也逐渐放开,各种形式的金融市场不断出现,这能够很好的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并且将金融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企业金融风险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市场及金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我国的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这种形势下就难免会出现各种企业金融风险。
1.企业金融导致企业出现多元化风险
如果企业还没有满足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就开始不断扩张,将导致企业资本在各个行业中分散,进而影响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造成企业没办法做强做大。特别是对专业技术有较高要求的金融行业,一旦企业开始盲目投资,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金融风险。
2.企业金融会增大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高风险本来就是金融领域的特点,为了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就要求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金融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突发性,给企业带来了更多金融风险[3]。
3.企业金融可能会扰乱金融市场
企业金融的出现造成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有了巨大变化,从之前的外部关系向现阶段的内部风险转化。此外,实际的经营中,企业通常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以及实体经济,难免会导致各种不正当交易的出现进而扰乱整个金融市场,加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四、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的策略
1.完善企业金融的相关政策及制度
政策和制度水企业金融规范性的重要保障,并且对于减少企业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优化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融资渠道的高效、快捷;第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尽可能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第三,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不断完善和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第四,不断健全金融企业市场化体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制度,来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长久发展。
2.不断规范企业金融化
第一,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相关部门必须要严格执法,来保障整个金融市场的规范性,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制建设。第二,加强企业金融的监督及管理力度,保障企业金融健康快速发展[2]。
篇4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与防范;探究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那么就要对金融风险加强监测力度。采取一切措施降低风险,改革金融体制、对信贷规模施行严格控制、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对金融的监管要保持警惕态度、充分利用好市场化这一资源,尽可能地将各种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这样在日后的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得以提升。
一、对金融经济风险的概述
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金融经济是虚拟性的活动,现在它主要是利用证券、期货等交易方式来进行盈利。虚拟经济的利润获得主要是利用一些票据的资金循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流转,其本身是不存在价值的。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金融经济尤其是实际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后期,不少城市开始兴起证交易所,这有利于证交易的市场化形成。如货币一样,一些有收藏价值的证就可以兑换到货币了。
由于经济的发展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但是它又作为金融经济发展的主题活动,因此会造成收益不稳定,可能随时出现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经济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风险。只要出现活动就会存在金融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它会以各种变现形式出现,比如某家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经营不善,导致最终破产,那么,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一系列的影响陆续而来;另一个例子,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在危机最初出现时没有做好应对反应,最终波及到全球,给全球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全球的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对金融风险做好防范工作。
由于现在全世界的金融格局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争相涌入,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受到极大的挑战。由于金融经济集中性较强,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控制好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在现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作用。这一特点,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投机取巧,为了实现盈利的目的不择手段,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尤为严重,特别是将金融资本当做直接的经营对象之后,使得金融出现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这样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分开来运行,如果金融资本失去了产业资本的支持,那么就使得运营风险大大提高。由此可见,金融资本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旦自身的金融风险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使得金融资金陷入困境之中,更严重的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走绿色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之路,就必须要对我国的金融经济的风险做好防范及控制工作。
二、造成金融风险的原因
1.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原因
其主要表现:由于金融机构在对贷款人进行贷款时,没有对贷款对象符不符合贷款做出审查,也不进行资本评估,就轻易的给了贷款,而且也不限制贷款数额,这样的行为大大加重了金融风险。依靠关系取得贷款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这也会给金融造成一定的风险,最主要的是没有严格地对贷款对象实行监督。
2.在进行行政干预时存在的原因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行政部门,只顾自己的“业绩”,不顾及后果,一味地对银行施加压力,下令让银行贷款,这加重造成金融风险的危险度;在刚开始贷款时,会利用其行政手段,让其必须贷款,若以后出现风险导致贷款出现不良行为,又相互推卸责任,无人问津,这也会使金融风险的加剧。
3.企业本身存在的原因
其主要表现为:一切企业在进行贷款后,不按照合同进行还款,出现了不良贷款,这样就造成了金融风险的出现;还有一种情况,一些企业利用体制改革作为理由,顺水推舟把不良资产留下,把资产拿走,这样就出现了资产悬空的现象,造成金融风险。
4.金额机构本身的单一缺陷
当前,金融机构主要有两部分的资产:第一是因业务需要购买的固定资产,其资本占有率较低但是稳定;第二是主营业务资产,其资本占有率较大,但是却不稳定,受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若企业发展缓慢,那么就会影响产品销路,这会给金融机构的资金带来风险。
三、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金融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力度,使得金融机构结构重组,推行股份制,最终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国家还要及时掌握当地的市场发展情况,及时整顿效率低下的金融机构,提高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机构发展效率,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使具有商业和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形成,从而整体提高金融机构素质,从根源上降低风险隐患。
1.严格对信贷的规模进行控制
对贷款的对象要实施总体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贷款方案,杜绝不良贷款的出现。对于金融机构存在的私自设立的外帐,要严加清除,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稳定存款利率,保持居民存蓄。严格控制信贷的规模,能使资金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转。
2.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
国家要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行为,以及不符合经营条件的机构。对于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其业务的管理,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对于触及法律的,更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道德教育,努力回收金融资本,最大限度减少资金流失。
3.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
要想实现金融全球化趋势,就要对金融加强监管力度。最大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得到良好发展,进而使得信贷质量得到提高,规避金融风险。要想使得金融机构得到完善,需要做到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以及评估风险的机制,要严惩来自企业内部违法的行为,严格按照制度来活动;第二,对于法律建设的力度要加大,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对于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一定要进行定期检查,加强监督管理指导,防止出现金融风险。
4.利率的市场化趋势
制定简单的贷款利率制度,简化管理种类,使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进一步扩大。由于我国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信贷业务,其存在着严重的被动性,如果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金融机构的需要,那么金融机构就会出现风险。加强创新精神,开展新的业务,例如服务性的,切实服务于企业及群众,这几乎不存在金融风险,而且也能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和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对金融风险做好防控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多方下手,从各种因素出发,提出降低风险的最完美策略,以使金融风险能够得到控制,这样才能帮助世界的金融行业实现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关于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1).
[2]陈晓霞.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刍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
[3]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7)
[4]郭文根.略论我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篇5
【关键词】 金融经济 风险风范 经济管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改革和逐步繁荣,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形态开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上发挥了更加重要的引导作用。因为金融资本在不断的加深其集中程度,这就导致金融开始具有更强的投机性。尤其是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许多金融已经开始逐步的脱离实体经济二成为更为独立的产品,这就会导致金融的风险性更强。因为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风险性较大,随着金融资本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很可能进一步的激化其风险。因为现代金融资本已经在实体经济中有十分广泛的渗透,所以一旦出现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冲击会非常严重,本文对于金融经济的风险以及防范等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1.1会计工作的风险
首先是会计核算风险。指的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因为工作的失误或者没有完成足够的工作从而导致的风险,比如说会计在对现金进行处理的时候因为没有按照严格的处理规程来进行从而导致的短款等现象,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失真以及银行利润不实等现象。
其次就是会计监督的风险。目前我国在金融会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体制和管理机制,所以在金融会计的监督方面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金融机构的会计只是负责企业记账,对于会计的监督也仅仅是停留在事后的监督上,这就导致了金融会计方面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第三就是会计人员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自身还没有形成高度的风险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这很容易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失误。或者是因为会计人员因为其会计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其在工作中存在风险。
1.2金融创新的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发展,这就决定了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创新来满足更为多元化的需求。这就形成了更多的金融风险。
第一就是信用风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机构为了更多的吸引客户就会不断推出新的业务,这些新业务在不断的降低对于客户信用度的要求,这就导致银行面临着更大的心愿风险。
第二是利率风险。因为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的客户来完成其经营任务,新业务的推出以及对于客户信用度要求的降低让金融机构自身的负债情况也出现了变化,这就导致利率对于金融机构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三是汇率风险。因为目前国际金融形势波动频繁,各国汇率的波动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同时很多金融机构在扩展其业务领域的时候开始更为直接和深入的融入国际市场。
第四就是资产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应该要严格的遵循谨慎性的原则,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高度竞争压力之下金融创新可能成为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借口。在目前传统贷款授权管理更为规范的条件下,贴现以及委托等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在迅速发展。
2. 规避金融风险的措施研究
2.1保证金制度以及限仓制度建设
保证金是衍生品交易的参与者履行其合约责任的财力担保,这是对衍生品进行交易结算的核心制度所在。保证金可以分为交易保证以及结算保证金两种。交易保证金指的是会员在交易所的专用账号中可以确保合同履行的资金,这是被合约占用到的保证金。结算的准备金,指的是回原位了进行交易结算,在交易所的专用账户中需要去预先储备的资金,是没有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交易所的一方可以根据合约的不同阶段来制定保证金的不同比例。在异常情况下交易权可以根据市场的风险状况来相应的提高或者降低保证金的水平,也可以单独对于涉险会员来调整其保证金水平。
限仓制度,指的就是期货交易所出于防止市场风险过于的集中在少数交易者以及防止出现操纵市场的行为的目的而对于会员以及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部分限制的做法。为了可以让合约期满日在实物的交割量上不会过大而导致出现大面积的交割违约风险,通常来说距离交割期越近的话持仓量就越小。
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把限仓行为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根据保证金的数量进行限量,第二是对会员的持仓量进行限制,第三是对于客户的持仓量进行限制。
2.2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金融监管对于信息的需求就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为一旦失真的话就会导致金融监管分析以及决策的失误,甚至还会妨碍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说各级金融监管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就需要提高金融监管保真度的认识,通过强化责任以及确保信息统计和传递等实现其真实性。同时为了确保监管数据信息以及资料的精确性等,还需要相应的建设对于中央银行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责任制度,金融结构一定要根据有关部门的需要来报送报表等资料,其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并且完整。
面对目前金融创新的趋势,金融的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完善。第一是金融的监管目标从过去单纯的要求安全性转为安全性和效率的双重目标。第二就是伴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监管体制等也必须随之改变。第三就是推动其国际化发展。
2.3加强信息中介建设
通过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信息中介机构在金融信息的质量规范机制中担负的角色来对其责任以及义务等作出详尽的规定,并且增强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可以借鉴国外的经营来赋予审计师更为重要的任务。第二就是增强其独立性:可以通过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来明确其责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的业务范围。
2.4推行利率市场化
第一,需要对于贷款的利率档次以及种类等进行简化,同时扩大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利率的定价权。第二就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形式进行探索,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说存款利率化是其核心问题,也是金融机构运用价格手段来主动开展其负债管理的前提所在,所以就要加快对于协议存款标准化的研究,通过放宽金额限制来推进市场化。第三就是对利率结构以及水平进行调整来理顺金融市场的利率关系,通过改革结息方式来逐步的向国际惯例靠拢。第四就是加强金融市场建设。通过建立起完善并且高效的金融市场来为利率市场改革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其缺点就是子市场发育不够完全并且不平衡,这就导致了利率功能扭曲,所以急切的需要把分割的利率练成一个整体来更好的发挥出利率的作用。第五就是可以推出更多的衍生品,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试点的基础上来完善利率市场建设,放宽准入,增强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
2.5审计标准的国际化趋势
因为金融创新等不断的涌现,同时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加快,所以监管标准也随之更为国家化,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逐步的形成。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金融行业的监管标准更为国际化和规范化。金融企业可以加快改制以及转变经营机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来进行运作,通过加强监督以及检查等来提高其稳定性。
结语:
在实现了金融开放之后,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所以我们在促进良性竞争的同时也需要认清不同银行的特殊性来进行风险的防范,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等来实现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 董晓艳.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J].当代经济,2011(09).
[2] 任伟,唐丽丽.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3] 王雁隆.论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3).
[4] 尹鸿伟.越南劳工“入侵”中国[J].新西部,2009(06).
篇6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 风险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2-02
引言
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运营和资金筹集的正常进行,通过合理分析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以实现对安全的成本投入和最稳定的效益产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金融领域也有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影响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时刻存在,因而会时刻发生金融风险。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虽然我国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但不代表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为此,必须时刻警惕,以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
一、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概述
所谓金融经济中的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未知的一些不确定情况,比如,未来收益的波动性,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等。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在企业和相关机构正常运营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经济损失的风险情况。这些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的。对于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引起的相关损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金融机构自身,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在遭遇了经济风险后很有可能面临着自身的生死存亡。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和风险规避能力有关。金融风险根据不同的考察百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来看,大体分为静态金融风险和动态金融风险两类。静态风险是指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等一些不可抗力而发生的风险,这可以利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手段和自然规律来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动态风险是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宏观金融经济调整中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和被动性,具有一定的预测难度。
2.从金融风险的范围覆盖情况来看,包括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两类。所谓的微观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决策时出现了失误,或者因为一些客观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相关参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财产、信誉等具有了损失的可能。宏观金融风险则是由各项微观风险引起的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性风险。
3.从金融经济经营的主体结构来看,金融风险还可以细化为银行金融风险、证券金融风险、保险金融风险等一些专业角度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风险
1.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在结构分布上不合理。随着民间融资在金融中的占比提升,使得银行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不断上升,银行也就自然成了金融风险高发地。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看我国银行的储蓄率,1985年的储蓄率为34.2%,1990年储蓄率到了39%,2001年的储蓄率到了40.2%,2003年的储蓄率到了44.6%。进入21世纪以来,储蓄率仍稳步上升,最高年份达到了46%,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央行的储值数据公布结果显示,在2013年社会融资接近17.3万元亿人民币,创下了年度最高储值水平。受经济稳步增长趋势的影响,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3.6%,达到了110.7万元亿人民币。在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主要通过吸取大量的储蓄存款,再借助一些中长期的贷款释放将储蓄增长额进行适当平衡。从银行中长期贷款释放流向来看,企业融资贷款以八成的占比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向,由股票和债券所引起的银行贷款就相对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因企业融资贷款在银行贷款系统中的高比重情况,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风险也就集中性的倾注到银行体系内。
2.银行系统对社会的过度货币供给,也会导致市场物价体系紊乱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失衡。这一方面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也会相对地造成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狭窄。由于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重在90%以上,形成了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证券和保险的发展和占比都不具规模。这就造成了在金融体系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承担方面,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控作用。这种金融发展的不合理格局,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经济效率低下。
3.银行资金充足率和呆账准备金较低。根据国家对相关不良贷款和贷款比例硬性指标要求,2003年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我国金融机构内的不良贷款额度,贷款比率都有明显程度的降低。这种比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机构通过无限制地进行信贷投放扩大,对一些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者是对一些有利的正规贷款进行回收实现的。从根本上讲,因不良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实际上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银行机构在呆账准备金和资金备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和不足的。从近期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率上来看,也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备用率是超过国标8%的。对于我国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平均的资金充足率仅是接近于6.15%。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银行机构各项贷款速度的不断提升,基本上银行业的极大多数金融机构很少能够根据相关的资金备用率要求,进行相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这会导致对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扩张和备用金准备不符时,银行机构的经营就会显得相对脆弱。
三、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相关对策
1.进一步提升金融改革力度,加强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和完善调控方式,使市场运作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达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平衡的目的。
2.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制度,使货币决策能够通过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制定,从而增加货币决策的透明度。在金融宏观调控上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把握,不断提升货币工具的创新能力,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激发货币、资本、保险等元素在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步推行,使货币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平稳进行,还能够起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规避金融风险的作用。在日常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和市场利率的调控中,应该以公开性市场操作为原则,使其在维持存款备用金、差异性存款备用金等方面能够起到合理的调控和平衡作用,并借此实现对金额调控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银行要巧用价格工具对金融市场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最终确保货币信贷的平衡和稳定增L。
3.稳步推进市场利率改革。利率杠杆的灵活使用可以起到总量平衡调整的作用。一方面借助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进行引导,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价格利率进行确定;另一方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收支机制和管理的体制完善,进一步方便投资和贸易活动。
4.强化窗口与指导。要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形式,通过对支农类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对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并通过调整信贷和金融产业结构,实现金融业界的全面竞争力提升。
5.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证券等各级金融行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功能监管,并通过及时的补充和修订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优化金融机构经营的法律环境。
6.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制建设。通过系统,全面的金融评估报告进行相关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隐患的评估和识别。对风险度较高的市场行为进行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做好事前预防来降低金融风险波及的扩展范围。通过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突然性的风险影响时,能够通过应急处理机制的操作,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为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管控和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语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还需要不断认清新的经济形势中金融管理的各项风险,通过及时做出相关对策调整,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稳步前进,为整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姗姗.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2] 张云燕,王芳,罗剑朝.农户正规信贷违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13(02)
[3] 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4] 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篇7
关键词:金融一体化;网络经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确保我国避免来自其他国家的金融影响,实现稳定发展,是金融业进入一个新时代以来的新要求。近年来,对于金融一体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在金融领域内,金融一体化是指通过相互沟通渗透,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实现金融产业融合的过程。另一个论点是,金融一体化是金融活动的一体化进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互相影响。为了确保风险规避,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或制度,不仅可以确保及时修复系统漏洞,还可以防止一些财务人员利用可乘之机制造财务风险。
一、金融财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根据财务的概念及财务管理的内涵分析得到财务风险的含义。因此在金融领域,金融财务风险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失真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风险。
二、金融财务风险理论
目前,财务风险理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会计主观判断选择错误的风险、金融衍生品和其他经济因素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在信息经济中企业资产损失的不当处理成本风险等。目前我国很难实现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控,甚至无法实现完全公平的管理。为了确保风险规避,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是完善的,这样可以确保及时修复系统漏洞。1.金融会计规范风险。尽管目前财务会计理论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市场情况太复杂,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仍然不能完全避免风险:第一,灵活的会计规范难以把握,给很多银行经理留下了滥用权力的机会;第二,会计标准的制定还不够完善,仍在非标准的阶段,对于一些细节考虑不足,导致一些不法行为有机可乘的现象;第三,金融行业的金融衍生品太多,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导致风险存在的必然性。2.金融会计行为风险。当前,财务会计行为的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金融行业的风险。由于财务会计的特殊作用,常常因为其不当行为或贪图利益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金融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经常接受很大的资本流动,很难绝对公平。除了主观因素外,不同的财务标准背后有不同的利益集团。
三、金融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目前,有两个主要原因产生财务风险,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大的风险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很难实现实时监控金融市场、实现公平竞争,甚至无法实现完全公平的管理。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金融行业发展具有一些不确定性,财务管理人员很难理智面对诱惑。1.非故意形成的金融财务风险。非故意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变化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经济的财务风险,一般很难避免,只能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二是财务人员的工作造成的错误记账,以及财务信息泄漏等现象,这种情况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将逐渐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来说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避免一些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或制度,不仅可以确保及时修复系统漏洞,还可以防止一些财务人员利用可乘之机制造财务风险。企业可以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以减少潜在的金融财务风险的出现。2.故意形成的财务风险。出现这种类型的财务风险概率逐年增加,风险的来源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某些财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故意编造一些虚假会计信息,形成财务风险。诱发财务管理人员捏造虚假信息来源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金融机构本身不符合上市条件,但为了获得利益,利用这种方式弄虚作假,为了达到企业上市的目的。也有一些金融机构为了稳定股票收益,或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为了转移视线而使用这种方式。当然,利用这些措施,达到企业逃税的目的,是非常不恰当的,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财务经理美化他们的管理性能,为达到直接促销的目的,所以编造了一些虚假信息。
四、财务风险的防治措施
1.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完善会计监督制度。首先,为了确保风险规避,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或制度,不仅可以确保及时修复系统漏洞,还可以防止一些财务人员利用可乘之机制造财务风险。接下来,应加强内部管理。其中重点应加强对企业、政府及主要出现内部财务风险的部门管理,完成内部人事管理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提高团队责任和企业形象,可以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第三,我们应该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仅仅依靠会计人员的意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的,同时应该通过宣传教育避免财务风险,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能有效防止财务风险。2.过时的会计信息标准与规定需要更新与调整。在金融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根据谨慎原则调整提取不良贷款和应收利息的的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金融机构与国际惯例接轨具有深远的意义。3.强化金融监管并构建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金融机构,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促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系统的实现,提高金融部门的效率。4.人力资本方面的建设。为了加强金融监管,并最终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企业和有关部门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增加更多的投资。特别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一方面,财务专业人士应该掌握风险预防、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邀请培训课程专家和聘请有关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作为讲师,在预防关键风险的新形势下,根据财务会计的特点开展培训。应该坚持走出去原则,组织好会计从业人员出国学习和考察,学习国外先进财务风险防范的经验和实践。
五、结语
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很难实现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控,进而实现公平竞争,甚至无法实现完全公平的管理。为了确保风险规避,财务管理系统必须是完善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或制度,不仅可以确保及时修复系统漏洞,还可以防止一些财务人员利用可乘之机制造财务风险。另外,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人事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使财务专业人士掌握风险预防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赵鹤.新型金融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分析[J].商业会计,2016(1).
[2]许馨予.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6(4).
篇8
【关键词】金融机构;经济;下行;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效应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业面临的不良压力日趋严重,银企关系日益紧张,部分地区银企关系恶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激烈冲突,面对当今的形式,笔者从四方面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一、当前经济下行状态下的市场现状
目前的经济状况是继续下滑,企业经营持续恶化。经历四万亿的政策刺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在重回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高峰之后迅速回落,进入2015年到2016年下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急剧恶化,进入持续的负增长状态这表明当前企业面对的经营形势更加恶化,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持续下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滑,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逐渐恶化。二是信用环境恶化,银企关系趋紧。银行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甚至银行与银行间的不信任程度加剧。由于借款人逃废债务成本低等,各地恶意拖欠、逃废债务的情况屡有发生,部分地区呈现恶化趋势。甚至有计划的串谋套取银行信用,使银行处于不利的信用风险之中。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往来的困境
1.提高贷款门槛、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的客观环境,商业银行采取的首项措施就是对新增贷款客户提高授信条件,抬高授信门槛。企业获得贷款额度更难。如要求更大的资产规模、更多的抵押品、更低的抵押率等。客观造成企业贷款环境的两极分化加剧,银行更加向大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倾斜,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更难。
2.收缩贷款,不再提供贷款接续
在信贷宽松的时期,金融机构千方百计给企业提供贷款。但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银行又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抽贷、压贷,这就是常见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3.企业破产倒闭,企业经营者故意逃债
部分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的时期利用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将企业资产转移,以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的目的。待银行发觉,信贷资产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
三、关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经济下行困境的举措
一是要多措并举以规避损失。面对信用环境持续恶化,信贷风险频发的不利局面,商业银行一方面继续强化风险管控,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信贷环境,改进银企关系。二是要完善信贷管理体系,提升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要强化自身的服务创新,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四是要清楚一点,改善当前不利的企业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不是商业银行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五是要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和扶持中小企业的配套措施。
四、以政策性银行为例探讨应对措施
不同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不吸收存款,主要依托国家信用发行债券融资,再发放贷款等方式来开展业务。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这意味着政策性银行定位的回归,这也意味着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重新享用政策性银行相关政策。政策性银行要逐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充分利用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场运作、保本微利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作模式,积极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原本政策性银行在实践当中存在着尴尬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经济领域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楚。即,政策性银行既做自身的工作,还要抢着去做商业银行的事。如此两类业务混合经营,混合核算,造成了定位不清,决策机制、考评机制都不完善。且在和商业银行竞争中,规模迅速膨胀,风险加大,而且监管上也有难题。因此对于以后工作的应对,有如下建议: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uncoordinated and the financial risk’s relations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thought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will be uncoordinated through many kinds of way initiation finance risk.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financial risk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问题最终会集中体现于金融。那么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风险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关系呢?本文将结合经典的金融风险理论,就这一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
1从马克思经典假说看
1.1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生产过剩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产业同构及重复建设问题,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经济领先区域经济之所以领先与其产业结构领先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分不开的。经济落后地区在缩短与经济领先地区的经济差距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经济领先区域的产业升级速度不能维持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时,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叠加。产业自构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而产业的同构与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需求相对不足,使得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消费需求的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必然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与经济落后区域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情况下,其对于已有产品组合的消费需求会趋于饱和,由此制约其消费需要,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较低收入水平会制约其消费需求。第二,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虽然有大量的资本集中,但是由于产业升级的缓慢,资本流入到生产领域的量在产业趋于饱和后就会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开始不断萎缩,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政府将比较稀缺的资源集中配置在其认定的高利润率的“关键性产业”中,这必然导致本地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对于其他“非关键性产业”而言更加稀缺,进而制约了“非关键产业”的投资需求。
1.2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金融过剩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经济领先区域的金融相对性过剩。根据前文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会导致资本从经济落后地区持续的流出,同时还会阻碍资本流入经济落后地区。而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金融资源的大量集中,在国家“一刀切”式的宏观调控下,很容易产生金融的过剩,形成信用的过度膨胀。
其次,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量的金融资源被投放到“关键性产业”,而根据“资金软约束”理论,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这些产业很有可能产生“资金软约束”现象,进而导致金融的结构性过剩。
2从凯恩斯理论角度看
凯恩斯指出,经济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亦可通过这些途径导致金融风险。
首先,从消费需求角度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的区域间贫富差距增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在经济领先区域出现的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及结构性不足,亦会导致区域内收入的两级分化,进一步制约需求的扩张。
其次,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对于经济领先区域,在旧有产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会阻碍其产业的升级,进而阻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而对于经济落后区域而言,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会阻碍“非关键性产业”的投资需求,而另一方面,优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会制约该地区的投资需求。
3从周期性的金融内在不稳定理论角度看
首先,按照明斯基的理论,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经济周期中的某种变换,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情况下,经济落后区域的经济赶超战略为这一“变换”的产生带来了契机。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投资机会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因而汇集于“关键性产业”,在资金软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信贷泡沫。
其次,经济落后区域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偏好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通过自主开发或者引进的途径在本区域内形成技术的创新,而这亦会带来新的“变换”因素,进而导致多方面的风险暴露。其一,如果自主开发,那肯定要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风险投资业,而风险投资业的特点是集高风险、长期性、专业性于一体,这与经济落后区域优质劳动力及资本缺乏的现状是冲突的。其二,如果从经济领先区域引入,由于经济领先区域资本充足,在以此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多以服务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当然这也符合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规律,如果经济落后区域进入相关的技术,则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过度替代,使原本就稀缺的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力就业状况则更一步恶化,进而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最后,稀缺资源向经济领先区域的持续涌入,也会加大经济领先区域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稀缺资源在经济领先区域的持续集中,一方面为银行过度信贷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经济领先区域内有可能形成“被提前的经济繁荣”进而导致过度的投机。
4从货币主义视角看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会导致我国“一刀切”式宏观调控的失灵。在全国统一货币供给调控下,东中部地区经济对货币调控的反应要快于西部地区。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金融机构往往将资金从西部地区调往东中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使用,很多微观经济主体通过股票市场投资等渠道将资金投向东部地区,这将首先导致东部地区不动产、金融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会波及到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原本稀缺的货币供给显得更加稀缺,此时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调控又将陷入两难境地。
其次,地方政府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商业银行强加以准财政的职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这双重委托的矛盾,进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最后,从引进外资角度看。对经济落后区域而言,希望能尽量引入外资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毫无疑问,无论从投资的硬环境或者软环境来看,经济落后地区都无法和经济领先地区相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偿,而这些措施往往会导致整个国家利益的损失。而陈秀山(2006)的分析更指出对于经济领先区域而言,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必然导致其区域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如果其选择将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则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横向风险分担;跨期风险分担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11-05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Goldsmith和Mckin―nom分别在1969年和1973年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强调金融在将投资导入最富效率的用途上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此后,人们对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研究,分别从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监控与激励和信息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风险分担在金融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正是试图从风险分担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风险分担就是通过将风险进行分拆、捆绑、分散和转移,在不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优化配置,有能力而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可以将风险转移出去。这样一旦风险转变为实际损失,其影响也会被局限在少数投资者之间,而不至于通过倒闭、破产以及债权债务关系使风险向外扩散,影响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常活动。
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进行风险分担,所谓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risk sharing)功能是指通过金融体系将经济中的风险配置给投资者,分别由不同的投资者来承担,或者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进行跨时期配置,风险分别由投资者在不同时期来分担,即投资者通过金融活动将自身面临的风险在时间上进行分散。正如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表现为通过金融体系的运行将资金从盈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表现为伴随着资金的转移,投资中涉及的风险被分配到投资者中,按照投资者的意愿和风险承担能力由不同投资者分担。风险分担功能的实现往往依附于各种具体的资金配置形式,而有效的资金配置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有效的风险分担为条件和保障。金融体系风险分担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使得风险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增长。一些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通过金融体系对风险进行重新优化配置能提高投资预期收益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二、风险分担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与风险是分不开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可能面临着风险,如何处理这些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理,当风险转变为损失之后,就可能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的可能导致经济动荡甚至崩溃。因此,有效的风险分担对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用风险均摊定理来说明有效的风险分担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假设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那么只有向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提供足够的风险升水l1作为补偿,该投资者才可能参与一种风险投资,因为他觉得承担投资风险使他的效用受到损失。那么,由多个偏好和初始收入都相同的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共同进行一项风险投资,他们所要求的风险升水之和是否仍然是l1呢?下面的分析将表明,随着参与共同投资的个体人数的增加,他们要求的“总风险升水”将不断降低。如果共同投资的人数足够多,即使每个个体都是风险厌恶的,这个投资团体将与一个风险中立个体的行为差不多:他们所要求的总风险升水近似于零。这个结论称为阿罗――林德(Arrow-Lind)定理。
假设有n个偏好和初始收入相同的个体共同投资一个风险项目,该项目的随机收益率为R。假定每个人缴纳资本金k,投资者均摊项目各种可能状态下的收益与损失,这样每个参与者的随机收益率是R/n。
假定一个有代表性的参与者的效用函数是u(・),初始收入为w0,他愿意支付的最高资本金k满足方程:
由上两式可知,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加,风险升水总和nl(n)趋于零。这说明,多人“分摊风险”与多人均分成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有若干人均摊一项普通的生产成本,参与成本分摊的人越多,每个人的份额越少,并且当参与者人数趋于无穷大时,单个参与人的份额趋于零。但是,无论参与者人数如何变化,所有人的分配总额――生产成本本身是不变的。但由若干人分摊风险时,不仅每个个体要求的风险升水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参与人数充分大时总的风险升水也“消失了”。这种效应的结果就是:只要参与者的人数足够多,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对一项风险投资的评估,仅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期望收益率,与单个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无关。
从风险均摊定理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多个投资者分担一个项目的风险,可以使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升水下降,甚至趋于零。因此,将风险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广泛分散,可以降低投资者对风险补偿的要求,从而增加对风险项目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三、金融体系风险分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承担一定的风险是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而且有些风险在经济发展中是无法回避的。风险是一个事前概念,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要想避免损失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就要在损失发生前对风险的承担作出明确安排。高度风险共担――即在许多个人之间共同分担风险,直到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它――是处理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风险转变为损失之后对经济的冲击,保持经济体系稳健运行和正常发展。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在众多投资者之间分担风险的功能,这种风险分担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可以降低由于风险过度集中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可以使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调整自己的储蓄与消费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按照美国学者Franklin Allen和Douglas Gale(2000)的研究成果,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机制可分为金融市场②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cross-sectionalrisk sharing mechanism)和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
种证券来构建一个投资组合,这样能够规避非系统
性风险。所以,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可以降低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现代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能够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使创业者和企业家减少对行动失败的恐惧。企业家在开始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的时候,可能由于要冒很大风险而停止前进,但是现代股票市场和股份公司制度创造的风险分担机制为其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家通过股票市场将企业的风险分担给众多的投资者,从而企业家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从事其事业。事实上,风险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融入浩瀚的资本市场之中,由许多投资者共同来分担,以至于这一风险对每一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风险的影响也就很小了。在这种金融制度下,企业家就可以没有顾虑地、大胆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了,从而孕育出新的企业、新的产品,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将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优化配置,可以将风险分拆、捆绑、转移,配置给那些有能力而且愿意承受风险的投资者。这样一旦风险转变为实际的损失,其影响也会被局限在单个或少数投资者之间,而不至于通过倒闭、破产以及债权债务关系向外扩散,影响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常活动。如果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分担,而是大量集中在某一投资者身上,一旦风险变为损失,则可能会对经济带来冲击。例如,1998年9月中旬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时,人们发现几乎华尔街上所有大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都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业务关系。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宣布破产,它所有的债权人都会力争赶在其他债权人脱手之前卖掉所持有的抵押品:国库券或公司债券,那么这些抵押品的价格就会迅速下降,其结果是每家债权人都受到损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消息拖累的主要债权人之一,瑞士联合银行的股票市值一日间大幅下跌120亿瑞士法郎。1998年9月初,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让纽约联储出面组织挽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其他14家世界著名银行联手向该基金注入35亿美元的拯救款项。在10月1日的国会作证中格林斯潘为这种干预辩护时声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可能会危害到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案例足以说明风险的不恰当配置可能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动荡。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功能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也是围绕着风险分担进行的,随着风险分担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得到了改善。正如默顿所言“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因创造了分担风险的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和减少成本而增进了经济效率”(Merton,1995,p.6)。
(二)银行跨期风险分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
金融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建立资产组合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但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投资者必须承担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资产收益波动。如果投资者投资于银行提供的资产――存款,则可以规避系统性风险。在这里,存款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存款者都会获得这一固定收益,这样投资者就可以规避除银行自身倒闭和破产风险以外的全部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同时,银行承担了全部风险,银行通过贷款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可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但是银行发放贷款是无法完全规避系统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分担,银行承担一部分,当经济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很高时,银行就要承担企业无法承担的那部分系统性风险。因此银行成为一个经济风险聚集的部门。
我们也可以把银行看作一个资产风险转换的部门。银行向存款者发行安全的资产,然后再将筹集的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投资到企业的项目,转换为风险资产,银行通过经营风险来获取收益。银行作为中介经营风险的理由是:其专门从事资金融通,有规模经济,可以把独立、分散的存贷活动集中起来,利用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银行承担了部分系统性风险,就必须有相应的收益来补偿对风险的承担,也就是承担风险要获得回报。传统情况下,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是存款与贷款的利率之差,我们假设贷款和存款利率都固定,银行贷款的净收益应该是贷款金额与存贷款利差相乘之积减去坏账金额,得到公式:
Y=L×(r1―r2)-N
(19)
Y为银行贷款的净收益,L为银行的放贷金额,r1为贷款利率,r2为存款利率,N为坏账金额。
当经济繁荣时,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降低,贷款企业盈利状况较好,银行坏账比率(N)降低,银行净收益(Y)增加;当经济萧条时,经济中系统性风险上升,企业盈利状况不好,银行坏账比率上升,银行净收益减少,这样银行就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导致其收益的不确定。当收益较高时,银行就将这些收益变为储备,当收益较少时,银行就将这些储备用于弥补收益不足。银行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系统风险带来的收益不确定,并以此来保证向存款者支付固定收益。实际上,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为投资者的收益提供了一个平滑机制,即纵向跨期风险分担机制,投资者通过银行存款使自己的投资收益在不同时期达到平滑,而不是像投资于金融市场那样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这里,银行实际上充当了缓冲器的作用,稳定了投资者的收益,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存款到银行,变为储蓄资金,储蓄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银行的跨期风险分担机制还表现为消费者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平滑因收入波动所带来的消费风险。经济运行是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供需、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都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不断波动和变化,这就使经济主体不得不面临着整个经济波动和收入变化这一系统性风险。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收入是随着经济繁荣和萧条而不断波动的,因为消费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消费者面临着消费水平波动的风险,但是消费者可以通过银行借贷来规避这种系统性风险。消费者可以在经济萧条时期向银行借款来弥补自己的收入不足,保持正常的消费水平,在经济繁荣时期将较高的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平滑掉收入波动所带来的消费风险。这样就可以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使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银行体系的储蓄和借贷职能为人们提供了贮藏购买力的手段,调节了人们的收入在时间上的不均衡,通过储蓄和借贷为人们在不同时期分散消费风险,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手段。同时,银行的跨期风险分担方式保持了经济中消费需求的稳定性。如果没有银行借贷来平滑消费,对整个经济来说则有可能出现消费需求的大起大落,从而导致经济更大的波动性。
- 上一篇:防汛落实情况汇报
- 下一篇:社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