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5 16: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 必要性 教学模式

随着近些年职业教学需求的提升,中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必须认清教育地位,对中职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教学目标重新设定,并对课程模式设置进行理性思考,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并对具体的整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为了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普通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相关行业和企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等多种形式。其中,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是中职教育的三大主力军,其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中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积极改革教材模式,使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冲破普通中学与中专的界限,整合中学语文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必要性还在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教材编排体制和内容安排不尽合理,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够高涨,语文基础薄弱。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的整合力度,合理安排综合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另外,中职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环境适应,如果一味地沿用初高中的教学模式就容易加剧学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

2.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

2.1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

当前,与专业教育完全适应的中职语文教材并不完善,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也就是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合理进行教材整合并重新利用。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单一目标为主,认真钻研单元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专业进行单元学习目标的整合。例如:对于会计、物资管理等文科专业的教学,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教学的内容设置更多的规范书写、完善报告书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总之,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是应该有层次区别的,每个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也就要求文化课教学目标要予以配合,这样才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此外,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每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区别设计,无论是能力目标的设置还是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确立都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通过最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尽可能地使每个中职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2]

2.2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都是必备的知识体系,因此中职语文基本教学模式应该以口语交际教学和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主。

2.2.1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过程中必须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口语训练。首先,教学目标要面对中职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胆小怯弱的心理特点进行口语教学的课堂训练设置。其次,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演讲训练。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演讲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每日早自习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过程应该交由学生自主完成,由班子进行组织,设定不同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进行演讲训练。口语训练的内容还包括很多,平时的朗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都应该根据课文教学随时展开。

2.2.2应用文写作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总之,语文基本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以传递给学生专业相关的语文应用技能为主,要整合语文教材的传授进行口语和写作训练的综合性整合,保证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得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能够从就业需要的角度去认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为市场经济社会培育人才的基础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要以职业目标为中心设计语文教学任务,并在明确教学任务的指正下,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全面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职;初等教育;儿童文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8年9月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师范专业要通过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小学教师,面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高职师范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要落实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师范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随着近年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和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得到了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师生的进一步重视,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具体成效也日益显著。

1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始终要以人为本,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学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有效地促进和提高高职师范生的个人发展。教师不能只讲书本知识,学生不能只读死书,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帮助高职师范生形成能将知识转化为各种专业技能的能力,并由此最终形成小学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具体来讲,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发,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与小学教育工作过程之间建立直接和深刻的联系,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标准要突出对高职师范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对应目前中国小学教育职业的岗位任职要求来大力改革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在精心创设的有效教学环境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既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時也具备良好的阅读鉴赏、创作和教学应用的全面能力。

在众多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之中,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尤其适应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问题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倡导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问题式教学非常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模式相比,这种学习与教育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个人全面素养。在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能通过学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和任务的方式,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独立和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带来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能带来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的根本变化。因此,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大力提倡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2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借助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更要掌握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精心设置科学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多重途径地去解决问题。具体来讲,教师要特别重视以下问题:

2.1应重视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明确而有效的问题是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轴,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首先就得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非结构问题,以使后面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问题的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工作重点。设计问题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必须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新目标必须与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目标紧密关联。这就要求儿童文学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针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来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既要与高职师范生的先备知识相连结,也应为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非结构问题,还要尽量能够引发学生跨学科的研究,问题的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要适度。

2.2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国家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指出,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能“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提高自己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始终要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学习相结合,学生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形成相关的技能。提出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之后,教师就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来完成项目工作。学生要完成任务,既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而且还要善于打开思路和优化方法,将本课程的知识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将本课程的基本技能与其他课程的基本技能联系起来,并借助书本、互联网和高职院校自建见习实习平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开辟出更加多元的学习空间,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例如,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如果按照问题式教学的思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拟写一份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活动计划,那么,学生就必须具备儿童文学、小学活动设计和应用文写作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既要了解常见常用和可以创新使用的课外阅读指导形式有哪些,也要熟悉小学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技巧,还要具备活动计划这一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要完成这次任务,学生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获取基本理论知识,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学习教材和查阅资料,可以向校内任课教师和见习学校的指导老师请教;第二步是小组讨论,在这个阶段,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结合优秀案例,与小组成员一起理清活动的思路、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流程、推敲活动的方法与技巧;第三步是合作完成书面作业,通过合理分工来写作和修订文字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也要与人协作交流;既要落实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既要学习书本,也要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应重视学习成果的交流分享和多维度的评价方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专业素质 新要求

据目前小学生语文教程来说,新课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去看待小学语文教程,老师也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要以新时代的观念去对小学生进行教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培育出新时代的三好学生。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不但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加小学语文教育者的素质修养,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广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该同志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娴熟。他精准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知清晰,准确把握教材,处理运用深浅结合,科学规范,具有过硬教学研功底。

该同志善于创新乡镇语文学科教研新路子。任现职以来,带领我镇中小学业务主任组织开展业务教学教研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统编教材普及使用为抓手,开展锤炼语文课堂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带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熟练掌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强业务进修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市县学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对小学学科学术新动态,教学新观点,课堂新理念,积极学习研讨,始终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前沿,厚积薄发,逐步完成了由经验型教研员到科研型教研员的转化。他积极撰写的教研论文《语文教学的沉淀与积累》一文在《未来教育家》期刊上发表。

篇5

教师是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面对这样的新课程改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已经熟悉了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下担任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必定是“双向”的,“互动”不是“被动”,因此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合理有效地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的过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真正行动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空间,把课堂变为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或是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使学习变成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丰富个性的过程。

二、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大多把规定教材与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依据,以此来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教材与大纲就成为了教师的“指路明灯”,而教师也成为了教材内容的“复读机”,大纲知识点的灌输者。于是,原本可以多方向探索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变成了一个个呆板,没有一丝生气的标准答案。教学变成了一条有着标准程序的流水线:教师熟悉教材,阅读教参,依据大纲,掌握一个个知识点,讲解一个个词汇,要求学生背诵“重点”课文,走上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老路。对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改变这样的现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积极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大胆地突破“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片面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实现自身课程设计与创新的主体价值。

三、由语文学科的单一性教师转变为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师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的角色一经确定,多数人就会画地为牢,把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当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全部,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单一型语文教师,无论是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工作方式,还是评价指向上都呈现出“单一”的特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科学充分竞争化的时代,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必然面对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其自身综合素质会有一个异乎寻常的高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做一名综合性教师。

篇6

摘要:“基本功”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基本功是做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基本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太乐观,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关键词:语文教师;基本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25-01

为提高我市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我市语文教学水平, 自2008年以来,德州市教研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市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基本功”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就是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次比赛各个县市各个学段确实涌现了不少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语文教师。

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内容设置为四大板块,即“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文化知识”、“课程标准解读”、“说课”、“专业项目”(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很显然,这四大板块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师所必须掌握的。

1.教师在基本功大赛的四大板块

1.1 课程标准解读旨在考查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运用。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进行新课改工作离开了课程标准不行,对课程标准的精神吃不准吃不透,课改工作或失去方向盲目行事,或流于形式走过场,或因循守旧穿新鞋走老路。在进行新课改的五年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舍得花气力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就是要让每位参加课改工作的教师明确目标,转变观念,端正态度,以全新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工作。因此,熟悉并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每一位参加课改工作的教师应当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1.2 说课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熟练掌握的。它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体现。教师在每上一节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和流程。只有对每节课教学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才能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目的。

1.3 学科专业项目的具体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作为语文教师,读、听、说、写,分析、总结等都是最基本的能力,可以设想一个语文教师自己读文章读不成句,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书写错别字连篇,写作时则写不出象样的文章,他怎么去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他怎么能圆满地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掌握学科专业技能是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做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科专业基本功主要包括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

2.教师在大赛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课程标准解读方面。有些语文教师对课标的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全面,联系实际不具体,体现不出先进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有些教师举例不当,教学实践和自己阐述的观点缺少必要的联系,体现不出课改的新理念;教师对课标精神理解得不深不透,有的理解至还是错误的。

2.2 基本功情况。参赛教师学科专业项目的基本功状况也不容乐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然而是比赛中不标准的普通话读音、不规范的汉字书写比比皆是。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分角(jué)色朗读课文"仍有教师读成 "jiǎo"。"因为"读成"wéi""教学难点"读成"nàn""着重"读成"zháo""潜能"读成"qiǎn"。还有的教师受方言的影响较重,如有一位教师在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多次把柴读成"cái"。可想而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篇在他所教的这个班学生的头脑中会有怎样的印象。

2.3 书写方面情况。字的书写是语文教师每时每刻都会用到的。听说字如其人,确实不假。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是一个教师的“门面”,会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往往是从细节开始的,漂亮的粉笔字,幽默的课堂语,个性化的手势,学生都乐于效仿。如果教师在板书、作业批语中常常错字连篇,书写东倒西歪,乱七八糟,我们还有什么底气在学生面前指指点点,喋喋不休?师高弟子强,只有教师首先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写得有艺术感,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字的书写方面,还存在笔画和笔顺不规范的现象,比如“火”“忄”“生”“静”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存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应该的。

篇7

论文摘要:数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和推广。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多样化课堂演奏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迅速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键盘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有利于中职学校幼师专业钢琴课的开展。本文旨在中职学校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概念从美国引人至今,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无数钢琴教育工作者不懈的研究和实践,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高校已得到了初步的展示,但是在中职学校还未得到广泛的使用,我校已在两年前开始采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浅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数码钢琴与钢琴的触键感不同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由于数码钢琴与传统钢琴在音质和触感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许多人认为弹奏数码钢琴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弹坏学生的手型,因此会对此产生抵触的情绪认为老师对教学不负责任。其实不然,我认为学生的手型好坏是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练习所决定的,只要老师能够按照传统钢琴教学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弹奏数码钢琴,并且学生也能认真的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弹奏,就算数码钢琴的琴键弹起来没有钢琴那么重并且音色听起来也有所区别,但也能到达到教学目的。正如美国有一位著名的专家罕娜教授,在传统钢琴和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她认为数码钢琴和传统的钢琴触键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她说,触键是在你的身体,你的手,你怎么去运用它、发挥它的优点,而不在于你弹的是什么琴。

二、授课模式的改变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的个别课,而近几年出现的数码钢琴集体课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授课模式会不会对教学造成影响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对于中专幼儿教育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授课模式,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比传统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有效的节省了师资成本。幼师专业学生较多,根据三年中专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说,如果单独授课必然造成许多人力和财力成本的提高。(二)改进了现有的教学水平。新的授课模式重点在于“集体”二字,那么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这一点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

1、集体教学。他的优势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传统一对一授课保姆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授课时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要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集体回课。集体回课绝不是集体化的个别课,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最开始上数码钢琴课时觉得很无奈,全班近40名学生,要在2节课内回完课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教学,根本没有时间,自从改变成为集体回课,上课的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根据学生的程度有选择性的进行齐奏、独奏、分组比赛,学生们兴趣高涨,学琴的信心大大增加,班里也出现了一股竞争的热潮,学生的琴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面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情况,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知识。对于刚进人中职学校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一点专业知识基础都不具备的,而音乐理论知识是非常具体且必须了解的知识,如果不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弹奏方法,老师的钢琴教学就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如何保证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提高理论知识来保证钢琴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我觉得可以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加强乐理基础、视唱练耳的教学,尤其是乐理知识的教授;二年级开始即兴伴奏课,并加强和弦、和声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学好即兴伴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练习。由于幼师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刚刚接触钢琴,上课课时不多,学生进行钢琴弹奏练习时间每天也只有一小时,许多学生开始练习时,手臂不能放松、手指独立性差、关节无力且手型不规范,因为是集体课,作为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给每一位学生手把手纠正手型,但是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手型就会使学生无法打好钢琴基础,对后来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上集体课时我安排每两位学生共同使用一台数码钢琴,并要求学生互相听对方弹琴,找出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使两位同学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当老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怎样做到客现公正的评价与考核

钢琴成绩的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篇8

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其基础性、工具性特质,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于其它学科来得明显,它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立足课堂,从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抓起,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熏陶母语情感,为他们的人生奠基。立身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一、灵敏的专业感觉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感觉。

1、专业价值感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能读写生字、生词,会流利朗读课文,会练习口语训练,会写作文……那么简单,老师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振兴着祖国的母语事业,让更多的未来建设者,真正领悟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捧起教科书,就是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的重任。当我们向孩子们演讲着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着学生时,为的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工整地书写汉字,一边是在传承着祖国的古老文化,一边又是在教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读中思、读中悟,是在把孩子们引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在把学生带入明天的“试验场”,培养他们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

2、专业激情感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你的课,除了教学技艺高超外,还要有对语文课堂有饱满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试想一个没有感情的老师,怎么可能将冰心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种博爱传递给孩子们。就不能将《爱如茉莉》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在课堂中绚染。诚然,教师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但走进课堂,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目光,此时的我们已属于这神圣的课堂。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专业气质感 一个有志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他们的气质主要表现为:有高尚的师德,有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博爱的情怀,能善于培养学生倾听、说话、朗读、写作、观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爱好广泛,举止大方,有亲和感。

二、智慧的专业设计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专业设计它应建筑在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基础之上,无疑它设计的内容、形式,体现着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体现着“高效课堂”的特色。要让课堂高效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流程中,要在“精”、“简”、“新”、“实”、“活”上下功夫。

1、钻研教材求“精” 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1)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情感等具体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2)研读教材,教者要熟悉小学语文课标中的总目标,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各单元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疏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目标定位准确;(3)研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凭借,教者要努力探寻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的切入点,真正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把握课内知识点与课外链接知识点间关系。(4)要研读教法,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首要的是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备好“导案”和“学案”,在掌握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况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探讨因地制宜的教法与学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不给学生煮“夹生饭”。

2、目标设计求“简”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实的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直接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个知识,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情感。将课本中的教学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不含糊其词,不求大而全,力求步步到位。课前向同学们公布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前检查目标达成度。

3、教学过程求“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时刻遵循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训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主要途径有:(1)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创新,由老师“包”堂,变为老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2)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中创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创新。陶行知有过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我们要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创新。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我市正在实施的“预学导航”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由课前“放羊式” 的预习,变为 “导学目标式”预习,给足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在预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引领全体同学去讨论,去学习,去练习。(5)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新。在音、像、图立体交叉的视、听觉中增强教学效果。(6)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创新。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4、巩固训练求“实” 高效课堂实施的目标就是务实。巩固训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必要形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巩固训练就要在实实在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字词教学,力求新授一个,会识写一个,会灵活运用一个;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眉飞色舞,读得真情切切,重点精彩部分可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阅读感悟能让同学们用心去悟,抒发他们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课堂练笔,能让学生们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5、教学方法求“活” (1)根据课文的人文性选择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根据课文的题材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文体也众多,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使用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多采用实验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能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等。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三、永恒的专业追求

篇9

一、提高中职语文教师教育学素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学素养的缺乏,在学习和借鉴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照抄照搬、生拉硬套现象,犹如盲人摸象。没有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教育教学对象的差异,不能看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教育思想,缺乏辩证思维。多数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在知、情、意方面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厌学现象严重。语文教师教的现状与学生语文学情现状的矛盾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理念素养和方法素养的提高,提高教的水平,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教育学素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的素养。

中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取向和精神支柱,决定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本人对教育教学信念,更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方法依据。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解决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要通过科学教育理念的掌握,通过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反思,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用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只有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语文教学形成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对搞好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人性的发展,语文学习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注意语文教学的任务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更好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人文素养,叶圣陶说:语文是发展心灵的学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语文,应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语文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提升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发展人的个性。

(二)方法性的教育理论

语文教师除了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之外,更要懂得传道授业方法,教师要掌握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师系统地了解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分析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策略,了解教学方法的种类,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可接受程度,去进行教学策略构建、选择教学方法。善于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规律,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从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名家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而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风格,例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要导到什么程度,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如何去调动发挥,如何将五育融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语文教育理论方面修养,增强自身实践的科学性。

1、认识教育教学对象的方法。要想使教育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知、情、意的方面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原有学习基础等因素,安排教学内容,找到并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采取课堂上交流等正式方式和课下交流的非正式方式,以此了解学生语文基础、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只有深刻认识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2、处理语文教学内容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既要对语文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又要了解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了解发展最新动态、行业标准,使语文教学服务专业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选取语文教学内容方面要综合考虑制约教学安排的因素、考虑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价值功能,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侧重要有所不同。

3、科学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和人格为本位培养人才目标而展开。作为教师要了解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运用原则,一是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什么教学内容适合讲授,什么教学内容适合情景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掌握每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理论教学,有的适用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的适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

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各科教授法”伊始,语文学科教学法历经多个阶段,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没有摆脱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科教学法是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统摄与整合作用,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和提升。笔者依据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实习指导经历,认为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师范教育课程。目前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矛盾。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教育实习。有教育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很少设置二级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关系不密切;教学法课程关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但又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脱节,甚至有些内容相矛盾。多数高校沿用一贯的老三门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三门,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严重背离,很难起到促进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纵观国外师范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得到了强化;而我们的师范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恰恰相反,学术性没有增强多少,师范性却被弱化了。二是教学法课程和教师被处于边缘地位,课程比例过低。我国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可概括为:比重小、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时量仅及1/4。这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师范生教学常规和基本功不过关,导致师范生难以被接受单位接纳。根据多年的实习带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有以下问题: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口语颠三倒四,教学板书杂乱无章;课堂教学目中无人,教学过程机械死板,缺少灵活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应了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常规不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要强化学生教学职业技能,光靠72课时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活动课(每周两节)。活动课上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综合化,突出师范性、实践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识,将技能训练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单项训练内容主要有教案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件制作等等。综合训练主要有整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和写作教学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观摩评议法、模拟训练法、自主操作法。每次活动课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安排,开始先模拟教学片段,进行单项训练,继而模拟整堂教学进行综合训练,每次训练留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单项训练阶段侧重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而综合训练阶段则要求在单项训练基础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促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整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在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第三,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育见习。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去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时间最好能够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分配在定点学校并固定班级,每班二人,为期一个学期。本人认为这样的见习时间,肯定比“走马观花式”的一星期见习效果要好。教育见习内容是观摩中学教师的现场教学,看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活动,旁听乃至参与语文教研组说课和教学评议等。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与中学语文教育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教育实习。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技能训练的一种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应做好以下下作:1)备课;2)听课;3)上课;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5)试题编写与评改;6)班主任下作。其中上课是最关键的,如条件允许,高师生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上课实践活动。不过,课后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教师应加强督促检查,把各项实习指标落到实处。实习告一阶段后要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教育调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之处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通过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