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3-25 16: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区别

篇1

园林Photoshop教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法,属于传统教学法,至今仍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教授大量的知识内容,并且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但在园林Photoshop教学实践中其缺点也较突出,容易导致“灌输式”教学,学生听课时会较快产生疲劳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使用讲授法时要适时使用谈话法和讨论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交谈传播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如讲授规则选择工具和套索选择工具时可以使用谈话法,逐步设问,先向学生提问规则工具的特点,再让学生总结两个选择工具的区别,步步为营,事半功倍。讨论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法。但使用此方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课堂的秩序和节奏,既要有热烈的讨论场面,又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和主题,避免跑题,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由于园林Photoshop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因此该方法的使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二、直观演示法

Photoshop是一款偏重实践操作的功能性软件,以语言为主的教学通常会与直观演示法整合使用在理论教学中,以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清晰地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园林Photoshop课程中的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部分理论知识应用于某个园林具体案例,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法。如讲解Photo-shop软件中路径工具和画笔工具时,以绘制某小区园林总平面分析图为例,逐步演示如何使用钢笔工具、选择工具和画笔工具绘制分析符号,使其直观地获取操作经验,完成后续的图纸绘制。同时,通过这类教法不仅巩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较好的审美标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程教学在经历了讲授与演示之后,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教学即实训、技能教学,这个阶段主要适用的教学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园林Photoshop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灵活使用Photo-shop知识绘制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园林图像的能力。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制定任务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任务的设置应囊括所学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选区工具和图层工具后可以布置为校园某处设计植物配置效果图的任务,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充分利用素材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机制,目的是加强信息反馈,不仅分析和总结学生作品的水平,而且对学生设计思想、制作技巧和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促进他们改正方法,完善自我。其评价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学生的自我总结,又可以是同学、老师等他评机制,多角度比较、互评,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总结

篇2

对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地理知识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虽然中学生在课内外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像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属于初级水平,一般不具有社会价值,但是利用教学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也是促使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必须抓住中学时期这一形成学生创新品质的最佳时机,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教育措施予以培养。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日益需求的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地理学科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上初一的东亚部分,在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和初二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就不应相同,因为初一的学生只有12岁,而初二的学生已经有13岁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他们都已发展了。教师要以创新的视角要求学生。

二、更新地理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新实践

现有的中学地理教材,它虽是经过不断的改革,不断完善发展而编成的。课本中的插图、附图、阅读材料及文字颜色,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但当前科技迅猛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创新的视角来看,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必须进行更新。应该加一些学生兴趣较大,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如宇宙和太阳系对人类的影响,环境的变化,板块的运动学说等内容。

地理的创新能力,有些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但目前的地理教材中,有关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训练内容极少,这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地理创新活动,必须安排实践训练内容,如校园的平面图制作和设计,可以让初二年级的学生去完成,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比例尺的选定,建筑物的方位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巩固了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科研能力也有显著进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可以增加地理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地理实习教材、地理课外小读物等,促使教材多样化。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比较法、发现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单用此法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以听记为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方法都应当适时选用,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讨论法,上名城桂林时,讲到地质地貌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桂林市建筑物与深圳相比,有什么区别,这与本市的地质、地貌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主持讨论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学生创造性想象

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地理世界的宏观、微观的结构,都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的展现出来,以各种自然的或人造声音加以记录和重放,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的联系,增进教学效果,将地理方面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方式,以内容生动、图象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的展现使学生感到客观世界真实可信,丰富学生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多媒体可以分解知识的复杂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五、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创新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自我中心”意识,教师必须到学生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然后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盲目地使用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可以采取个别教学和小组学习形式。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同时,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在教学中,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类公选课 教学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选课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类公选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音乐类公选课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过于随意,甚至有不少课程流于形式。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音乐类公选课的起点与归宿,也是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音乐类公选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个审美阶段:一是审美直觉,二是审美体验,三是审美升华。在不同的审美阶段,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一)审美直觉阶段教学目标。音乐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指大学生对相关音乐作品的第一感觉,如对音乐作品总体的知觉,对音高、旋律、速度、音色、节奏等各项音乐要素的初步印象。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侧重于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触音乐作品后的第一感觉、第一反应,以及音乐作品在大学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记忆。在这个阶段,主要考察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及音乐听辨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以音乐感觉、音乐反应及音乐记忆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要素的认识与感知。

(二)审美体验阶段教学目标。在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后,开始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自觉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既往的生活经验及审美体验等,不断扩展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所提升,重点在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三)审美升华阶段教学目标。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后,学生开始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思考,从音乐作品中找到共鸣,对音乐作品产生新的顿悟,并且能够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体味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到音乐作品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力,此阶段为审美升华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较前两个都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热衷于与音乐打交道,能够掌握重要的音乐知识,有较好的音乐判断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得到情感升华。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关系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考虑,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阶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该教学方法主要用于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目标为让学生能够听到和感受到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音乐体验。欣赏法是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的基础,其贯穿于音乐审美直觉阶段、音乐审美体验阶段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受到音响设备、音乐资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们可运用欣赏法,除了让学生欣赏《黄河》外,还可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题表达中不同乐器呈现出来的特色。

(二)讨论法。讨论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与创造的能力,通常适用于问题的解决及新旧知识的探讨。讨论法适用于具体的问题,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讨,常贯穿于音乐审美的各个阶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而且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练习法。练习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形成音乐表现力。该方法通常用在音乐知识技能性学习方面,如乐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受到时间、音乐内容、学生个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有节奏的音乐时,笔者让学生跟着音乐击掌模仿节奏,通过击掌模仿练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强烈节奏感。而在音乐剧学习中,笔者挑选了一些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分组演绎,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认识。

(四)发现法。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该方法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主要针对音乐教学中具体的情况,是辅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许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与节奏,如周杰伦的《台》、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等。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讲授传统音乐时,都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如在学习湘西土家族苗族音乐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图》。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五)创作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其创造能力,通常适用于一些作曲学习或一些即兴表演或创新的教学,其随机性强,操作难度大,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多应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为基本曲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旧曲新唱,或者旧词新曲,旧曲新词。学生通过大胆创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过大家的评鉴,总结谁的版本艺术价值更高,然后再拿去与原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创造教学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其将音乐知识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得到升华。

除上述五种教学方法外,音乐教学方法还有演示法、参观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在音乐类公选课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可以运用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等;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除了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外,还可应用练习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而在音乐审美升华阶段,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应用发现法、创作教学。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依据上文教学目标设计,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大教学目标,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这三大目标进行。以下以音乐欣赏课“欣赏民族打击乐器”为例,分析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活动的优化过程。

(一)审美直觉活动。在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观察民族打击乐器、听赏民族打击乐器等多个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不仅能直观看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外表,而且能够直觉地感受到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审美体验活动。在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观察、听赏民族打击乐器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既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区别不同种类的民族打击乐曲,其教学活动从民族打击乐器直觉感受转移到民族打击乐曲的审美体验。如分析《关公出征》《老鼠娶亲》《春节序曲》《狗撵鸭子》等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音乐表现力、表现手法、音乐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审美升华活动。在直觉感受活动与审美体验活动后,教师需要设计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音乐的审美升华。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加入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实践中,参与各项演奏活动,如创编合适的演奏节奏、创编相应的故事情节,等等。这些“动手”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对民族打击乐曲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

总之,音乐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用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音乐类公选课改革中,必须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娟.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荣.普通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三化”构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10)

[4]赵梅.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大舞台,2015(10)

[5]江丽亚.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究[J].艺海,2014(7)

[6]程娟娟.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项目(2015JGZZ012)

篇4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方法;评价体系;高效;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16-02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即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方面,本文中主要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学辅助设施的增多,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法往往是若干方法的相互结合。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在讲授同样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达到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统一,教学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一、目前高等学校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高等学校选用的教学方法应与学校的定位方针相适应,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适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尤其对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高校而言,教学方法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的巧妙结合。目前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类。

1.第一类化学教学方法。即用分析法研究教学得出的化学教学方法,我国的学校多采用第一类教学方法,包括如下方法:①讲授法和练习法。讲授法是高校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化学基础课和化学专业基础课多采用此方法。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本方法。该方案的特点分析如下:讲授法是通过语言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简练、清楚、准确。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而言,上课时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久而久之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讲授法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且上课时间多为教师所用,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练习法要求教师选题有概括性,同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在化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随堂作业。②谈话法和讨论法。谈话法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该方法的特点分析如下:一般是在讲授法完成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提前设定好谈话或者讨论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该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锻炼学生的智力和胆量有一定作用。谈话法的优点是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较大的兴趣。③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对于化学教学中仅需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此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分析如下: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④讲座法。教师可以通过开讲座的形式,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可以把自身的科研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该学科的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比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开出率等。⑤演示法和实验实训法。演示法和实验实训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教学中常以演示实验为主让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作为高校学生已具备了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演示实验只需在某些特定的实验环节或实验仪器精密度,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实训法有利于学生利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高校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实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实验实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2.第二类化学教学方法。第二类化学教学方法是用综合法研究教学得出的化学教学方法,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类教学方法,这里不做介绍。

3.其他教学方法。①项目研究法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探索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方法。该种所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一般需要查阅资料、提出假设,进行试验验证,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键性的指导。②情感教学法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学”的主体性,利于学生和教师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利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点。③网络教学法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虚拟技术,实现对现实的模拟,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以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影响师生的交流和思维,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较为普遍,多是作为教学辅助方法,利于学生查漏补缺。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系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对教学方法优劣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在我们的观点中,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最终的成果形式一般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变现。但是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大学生的主体性不可忽视,他们所需求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点,更多的渗透到科研、社会领域。下面我们来分析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切入点。

1.施教主体与施教个体:高校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方面;教师的职称有区别、学历有区别,所以在测评时要考虑到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制定适合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施教的对象是大学生,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量需求大、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学生“学”的主体性。

2.信息输入量:对于日益发展的科技而言,没有什么比掌握更多的前沿信息更重要。在高校的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必要的专业知识,与之相关的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点也是需要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增加教学信息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模式。所以在评价教学方法时能否给予足够的信息量应该是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在一些高校中,某些老师做的仅仅是“满堂灌”的课本知识。同时在给予足够信息量的前提是给予的信息要合理、适合教学和科研需要。

3.自主评价和客观评价:在对教学方法评价的时候,多数高校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由学生无记名打分得到的统计成绩。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参与测评的学生人数的差异等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得到的结果随意性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并存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测评、教师本人的自主评价、专家组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多地重视量化,忽视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教学工作是一种繁荣、复杂、规律的活动,有些评价特征用定性化的评价指标更容易取得理想效果。

5.以发展性评价代替鉴定性评价:对于教学的评价结果不能单纯地作为教师晋级、评聘职称的依据;对于教师而言,鉴定性评价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自己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在评价结束后应注意信息反馈,利于教师找到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点,以达到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评价要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注重教师现实的表现更要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光耀,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44-48.

[3]刘义.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161-163.

篇6

一、如何研究高考试题

历年来的高考试题,都有着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对多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2.近期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3.相同考点的试题比较研究――找变化;

4.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5.各地调研的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6.高中竞赛的试题选择研究――找题根。

对于真题的重温,主要进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主要研究同一年全国各地的物理试卷命题情况,寻找它们“共性”的东西或出现几率偏大的东西;纵向――主要研究了解高考命题的改革发展趋势。对试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会有很多感触,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与风格。

二、关于复习――什么是复习,怎么理解复习

关于复习,我个人的理解:复习不是学新课,不是新授课,也不是炒剩饭。复习就是找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

三、复习的时间安排

第一轮的复习在2月底前完成,按“章节”复习,要求“细而全”;第二轮复习安排在3月初至4月中旬,主要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从4月中旬开始,主要进行综合练习。

四、建立物理教学的标高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主线不变、吃透考纲教材,因材施教。对于定位在本一的学生,老师在选题上要高一些、难一点;对于定位在本二的学生,老师在选题上要低一些、容易一点,但知识内容要求不能降、不能少。在选题上应考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解题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读题、审题、问题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五、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

目标要求:课堂有气氛、有热度;内容有信度、有密度、有容量;结果有效率。尽力打造:课课精心、堂堂精品、节节精彩。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课前要备教材、备学生,要熟练、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践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六、重视实验教学

1.熟练掌握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原理是灵魂,目的是方向,器材的选择、步骤的排列等要符合原理 (尤其电学实验,明白了原理,对仪器的选择、电路的控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①实验仪器的使用与读数;

②操作步骤(特别是容易遗漏和出错的重要步骤);

③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包括平均值法和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和误差分析,对实验结论做出评价;

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a.以问题为导向,将实验变成设计型实验,强化实验原理的理解;

b.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加深学生对实验相关问题的理解;

c.重视实验器材的展示和体验;

d.重视实验试题的讲解和示范。

七、用好教材,夯实基础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推导、结论、适用范围、理解、应用)、定律的内容。

(2)挖掘教材的每一句话的“内涵”,研究每一个例题。

(3)重视例题与课后的习题例题,它具有规范性、典型性。

(4)重视课后的小实验及阅读材料。

(5)重视概念:

a.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掌握概念的定义。

b.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注意运用比较法。

c.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d.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

八、规范建模、规范思维、科学训练

审视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解题的关键)转化为数学问题还原为物理结论

物理模型(解题的关键):

1.对象模型: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等。

2.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振动、简谐波、弹性碰撞、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

思维规范:

题述文字(形成)物理情景(抽象)过程模型(找出)过程特征(找出)物理规律(确定)物理公式(确定)数学解答(解方程)物理解答(物理判断)

即:①仔细审题,抓住关键。

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

③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

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

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审题规范:

①对题目大意的把握。

②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③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④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⑤对命题意图的分析。

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能力:

①记笔记的习惯。

②动笔画图的习惯: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草图。

③审题能力的培养。

④解题思路的逐步形成与培养。

⑤分步列式的习惯。

⑥规范解题的习惯。

⑦计算能力的培养。

答题规范:

①画图(受力图、光路图、轨迹图、运动过程图、等效电

路图)。

②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③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④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

⑤说明计算结果正、负的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势能零点的规定。

⑥题目所问是计算结果的反作用力时,推理要严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⑦注意结果的物理单位。

九、解决好复习过程中教学的矛盾与疑惑

1.知识的记忆问题与生活常识的欠缺。

2.复习进度(时间)与练习的问题:限时练,每周练。

3.复习进度(时间)与细化的问题。

4.复习进度(时间)与课堂改革的问题。

5.复习的深度与广度问题: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只要知识点不超纲,怎么讲,怎么考都可以。

6.教材与课辅的问题:怎么扣教材,怎么用教辅。

7.作业布置与差异化教学问题。

8.解题规范与解题速度的问题。

篇7

关键词:启发式;化学教学;教学实效;思维能力培养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几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趣味导入,创设学生为之“心动”的情境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绝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导课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组非常有趣的实验:首先,取两只大小相同的小锥形瓶,分别向其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再称量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一份,分别装入大小相同的两只气球,然后,把两只气球分别套到锥形瓶上(注意保持良好的气密性),最后将气球内的药品同时加入锥形瓶。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观察、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主动性。

二、巧设质疑引发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出科学合理、开放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忆、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尝试和探索,同时教师要掌握好时机,积极引导、适时协助,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酸雨的形成”时,老师在学生完成形成酸雨的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哪些,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中可能含有哪些酸,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等问题的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思考:(1)SO2是怎样形成的?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SO2对“酸雨”的酸度有什么影响?(3)推测酸雨久置,pH有何变化?(4)写出SO2与水反应以及引起pH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题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化学史中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用化学史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到《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用《庄子·天下》中的一段论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入物质具有可分性,加深学生对微粒构成物质的理解。再如,讲原子结构时介绍从中国古代的“端”的学说,至古希腊德莫克利特的“原子”,再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说”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而后来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识原子是可分的,于是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后来又有卢瑟夫用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有个核,电子像行星绕核旋转的“行星式原子模型”,了汤姆生的“西瓜模型”……这就很好地深化了学生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这一知识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化学史的教育中,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家不是盲目地进行研究,而是有一定的科研方法:观察、假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发现规律、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实验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也是很好的材料。如,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认识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气理应可燃素学说,但他却与真理擦肩而过,而拉瓦锡却利用氧气的发现了燃素说,提出燃烧的氧化作用,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成功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四、完善化学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期,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爱表扬、怕批评的强烈心理,所以,教师要善于从能力、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保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怕被老师批评、指责,就越来越容易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在心理上产生学习障碍和消极情绪。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给学生舞台去展示他们的优点,教师要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于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交流与讨论、发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多媒体动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并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整合,这将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充实丰满,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将三维目标很好地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J].化学教育,2006(1):28-29.

[2]李永红.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J].中学化学,2005(5):1-2.

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写作;困难;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不同文化之间商务交流变的越发频繁。商务英语写作作为商务交际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商务英语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英语写作,它涉及面广,既要有一定的英语写作技能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中专院校中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在商务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应有的教学标准成为各个大中专院校商务英语教师的研究重点。

二、商务英语写作概述

商务英语写是作为国际商务交流(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等特定的专业学科所服务的。与一般的英语写作相比,它是一种专门用途的写作方式,有学者将其归为应用文写作的行列,其实我们认为应将其划归一种单独的写作方式。

(一)独有的写作文体和格式

商务英语写作有一整套独有的写作文体和格式,商务英语写作文体主要包括Letters,Emails,Memos和Reports四大类,其中商务回绝函(Refusal Letters)、咨询函(Request Letters)、销售函(Sales Letters)、求职信(Job-Application Cover Letters)等多种写作文体和格式都与一般的英语写作存在着区别。

(二)特殊的专业术语

商务英语写作有其特殊的专业术语,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以支票为例cheque为支票、current-account holder为支票账户bearer cheque,cheque payable to bearer无记名支票,来人支票,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简写的形式例如QLTY代表quality。QNTY代表quantity。

(三)严格翻译和使用方法

商务英语有其独特的使用和翻译方法,精确度要求比一般的英语写作更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用语简洁,尽量避免拖沓、繁琐的语言,而且在写作和翻译中多用长句和被动语态,有时整个一大段就是一个长句。例如We have the pleasure of introducing ourselves to you as a state-operated corporation dealing exclusively in light industrial goods.我们有幸自荐,我们是一家专营轻工业品的国有公司。其中的“有幸”,最简单的翻译就像上面说的那样have the pleasure to introduce,此外诸如take pleasure in introducing,take the liberty of introducing,avail ourselves of this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等都可以表达这个意思,关键是选对应用的时机。

三、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困境

(一)商务英语写作学习中的困难

商务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许多学生在学完后大多有以下的感觉:一是看不懂,二是学不会,三是不会用。

1.学生在商务英语写作的学习中由于基础差,词汇量有限,这便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在我国特别是的欠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相比,英语教育设施不健全,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这种差别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在升入大学后差别就很明显了。据调查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词汇量不够而无法表达出来的占到了71%,因此词汇量不够时制约学生学好商务英语写作的基础原因。例如在句子我们切盼你方进一步的消息——We await your further news with interest.中interest的意思有许多种,兴趣、利益、利率等等,但是应该如何去挑选这几个意思呢?这就考研到学生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了。

2.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很难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完全消化掉。这一方面是老师在引导方面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商务英语写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兴趣可言,学不会是在所难免的了。商务英语写作不是背背单词、记住语法这么简单的问题,它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应系统综合的加以学习。

3.学生在结束对商务英语写作的学习后在实际操作中不会使用。商务英语写作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目的是培养商务英语交际中的实用性人才,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然而学习商务写作不要用背的方法,应该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较容易一点。

(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困难

教师在商务英语写作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着学生学好知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力。

1.是教师给商务英语写作的定位问题。商务英语写作是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应该将其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商务英语写作的课时量相较于其他基础课程少很多,这就使得教师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是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方法值得改进。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学生英语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些学校采取了分级教学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在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演讲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其中讲授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认为它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在商务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是最无效的,但却是最为普遍的。因此对待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该需要新型的与时代接轨的方法,即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量事实证明商务英语写作在教与学中都面临了较大问题,如何寻找方法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分析的关键。

四、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思路分析

在商务英语写作的实践过程中有教师提出搞好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是写。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商务英语写作业不例外,结合众多商务英语写作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我们认为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起来。

篇9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篇10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较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在教学《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的景点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二、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要更新知识,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进行欣赏教育时,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三、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它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四、要以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