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行政检查范文

时间:2024-03-25 16: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行政检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行政检查

篇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冀政办函〔**〕46号)要求,市政府决定对全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使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实施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组织领导

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政府法制办和监察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三、检查范围

本次检查的范围为全市各级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权的行政机关(包括垂直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规章委托的其他行政机关)**年7月1日以后作出的行政许可(审批)案卷及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情况。重点对发展改革、国土资源、食品药品监督、教育、卫生、建设、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环保、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许可项目较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进行抽查。

四、检查内容

国家、省政府和市政府已明令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是否全面停止执行;行政许可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委托行政许可是否依法办理了相关手续;许可项目是否有合法依据,许可条件、许可程序、许可公开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许可收费是否有合法依据,收费是否全部上缴财政;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要求建立的实施行政许可各项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实施;许可案卷是否建立,内容是否完备规范;是否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查询;对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行为,责任追究是否到位。

五、时间步骤

检查工作从**年10月9日开始,至**年11月30日结束,分为自查、检查和抽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级各部门自查。从**年10月9日开始,至**年10月25日结束,各级各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内容和标准》(附后),对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真实记录存在的问题,认真归纳整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阶段,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对所属部门进行检查。从**年10月26日开始,至**年11月9日结束。对所查部门按照检查内容和标准,根据总分分类计算分值,分别作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督促整改。

第三阶段,迎接省政府法制办、省监察厅组织的抽查。从**年11月10日开始,至**年11月30日结束。被抽查单位由省政府法制办和省监察厅临时指定。

六、具体要求

篇2

(一)现行抗诉制度的优势

抗诉,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唯一的检察监督方式。这种检察监督方式在50年代的检察实践中就有适用,不过在那个时候将抗诉称作抗议。1在90年代制订《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时候,参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将抗议统一称作抗诉。

抗诉制度原始于《苏俄民事诉讼法典》。在该法典中,对苏俄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上诉程序中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中的抗诉权,都作了完整的规定。其中第282条第二款规定:“检察长,不管他是否参加过该案件审理,都可以对不合法或无根据的法院判决提出抗诉。”按照该法典第319条和第320条规定,苏联总检察长、副总检察长、俄罗斯联邦检察长和副检察长、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民族州的检察长,都有权按照监督审程序提出抗诉。建国初期,中国司法制度借鉴了这些抗诉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年制订《民事诉讼法(试行)》,确立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年制订《行政诉讼法》,正式规定了行政诉讼中的抗诉制度;*年修订《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中的抗诉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事、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中的抗诉制度体系。

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制度以后,检察机关正式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自*年办理第一件行政抗诉案件之后,每年办理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逐步增多。至*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34821件。人民法院再审审结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为12482件,其中改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和调解等改变原判决的为10246件,占总数的82.09%,发挥了审判监督的作用。

现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从总体上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诉的必然后果是引起再审,法院对此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再审。这就是抗诉的再审强行性原则。

(二)现行抗诉制度的局限性

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抗诉程序是有严重局限性的。这些局限性表现在:

一是没有规定上诉程序的抗诉程序。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是完全不同的,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是诉讼参与人,是自始至终参加诉讼的国家司法机关。在这样的诉讼中,检察机关对于行使审判活动的监督,并不是仅仅有一种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还有上诉程序中的抗诉权,以及其他的监督权。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是在诉讼程序之外进行监督,在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才能够提出抗诉,使自己进入诉讼程序,参与到诉讼中来,实施法律监督。在庞大、复杂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中,仅仅依靠这样简单的、单一的监督方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增加上诉程序的抗诉,以减少矛盾上交的程度,将纠纷解决在基层,同时,也能够保证检察监督的效果。

二是缺少抗诉程序的具体规范。就是现行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程序,也是不具体的,尤其是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范。在《民事诉讼法》中,对抗诉程序的规定算为最详细的了,但是也仅仅只有分则的4个条文,只规定了抗诉条件、抗诉效果、抗诉书和抗诉再审。对于具体的抗诉应当怎样操作,法院怎样审理,法、检怎样配合,都是毫无规定,在实践中无法操作。例如,检察机关是否有权调阅人民法院的审判卷宗,就没有类似《苏俄民事诉讼法典》第322条关于“检察长在其职权范围内有权从相应的法院调阅民事案卷,以便解决是否有理由以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问题”的规定,致使对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一直得不到解决,成为“老大难”问题,争论了十年,至今还是没有结果。

三是规定终审法院的上级检察院才有权抗诉,就将大量的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集中在省级和中央的司法机关,这不符合“将矛盾消灭在基层”的原则。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司法机关在具体执行抗诉的程序上,不能不存在不同的看法,激烈的争执和纷争由此而生。至于其他的一些不同看法,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就无法正常进行。

(三)抗诉制度的改革

无论是在审判监督程序改革作单轨制监督模式,还是作双轨制的监督模式,抗诉制度都应当进行改革。可以选择的方法:其一,继续坚持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但是将抗诉的权力下放到做出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的法院的同级检察院,由同级检察院提出抗诉。其二,在现有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上诉程序的抗诉,使检察机关在一审判决作出以后,检察机关就有权进行抗诉,发生提起上诉审的法律效力。

我们的意见是选择第二种方法:

首先,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就是,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抗诉。在具体的抗诉程序上,应当进一步完善,在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上,制定统一的规范,防止任意解释。例如,在调卷、审级、审限、再审程序、检察机关在再审法庭上的职责等,都应当规定清楚。

第二,增加上诉程序的抗诉权。

现实生活中对司法权的不正当行使,造成错案,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基础。现行法律将检察机关的抗诉对象限定在生效裁判的范围之内,大大地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法律没有将未生效裁判列入抗诉的范围,大致基于以下理由:法律已经将上诉权赋予诉讼当事人;未生效裁判尚未取得执行力,对其抗诉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这种理由并不具有说服力:

一是,尽管现行法律已经将上诉的权利赋予诉讼当事人,但是,在法院的裁判涉及的公共利益与当事人的自身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时,当事人往往不提出上诉。即使存在富有正义感的人,由于当事人资格的限制,他也难以依据现行法律找到可行的途径。

二是,法律已经赋予检察机关对生效民事、行政裁判的抗诉权,不能成为否定将未生效裁判列入抗诉对象的理由。虽然,民事、行政裁判的执行不会造成错杀无辜、冤狱等人身损害后果,但是,错误的民事、行政裁判和错误的刑事判决一样,一旦生效并付诸执行,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法律应当尽可能防止错误裁判付诸执行,据此,赋予检察机关对未生效裁判的抗诉权,可以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减少当事人的讼累,稳定社会,因而是十分必要的。对此,俄罗斯联邦检察院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俄罗斯联邦新的仲裁诉讼法规定,对仲裁法院裁决,检察院可以提出上诉。1

第三,如果不能建立上诉程序的抗诉制度,则应

当将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交由作出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的法院的同级检察院行使。

这样,可以减少上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减少当事人的讼累。按照这样的设想,当事人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后,对该判决、裁定有意见,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同级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或者《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即可向做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抗诉,该法院应当进行再审。

二、参与诉讼

(一)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必要性

上诉程序中的抗诉权的前提,是检察机关对于重大的民事、行政案件享有参诉权。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由于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制度,因此,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和行政诉讼中还不享有上诉程序中的抗诉权。解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式体系不完备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决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监督方式。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就在于:

第一,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是检察机关的重要的职责。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分析,国有资产主要是在投资、转让、处分等重大民事活动中流失的,鉴于此,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是必要的。检察机关是国家利益的代表,有责任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此,在法国等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涉及到国有利益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是必须以从当事人的身份参加诉讼的,监督法院的判决是否侵害国有利益。按照越南的法律规定,法院在对民事行政案件受理立案后,须立即通知检察机关,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参加该起案件的诉讼。2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我国法律有必要作出规定:凡关系重大国有资产的投资、转让、处分等的案件,应有检察机关派员参加,有权了解有关国有资产的具体情况;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提起的民事、行政诉讼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有资产权益时,人民检察院应当有权参与诉讼。

第二,参与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诉讼的参诉权,也是检察机关十分重要的职权。在民事、行政诉讼中,诉讼各方的活动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无论出于技术上的考虑,还是出于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的考虑,都应当设定一个代表公共利益的诉讼主体。对于这样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代表国家和公益,参与诉讼,在诉讼中监督审判活动,监督诉讼活动和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权提出参诉意见。对于检察机关的参诉意见,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听取,正确的应当采纳。

第三,对于涉及到一方当事人诉讼地位较弱,涉及到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涉及到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等案件,检察机关参与诉讼,扶助该当事人在诉讼中正当行使诉讼权利,不使该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侵害。在这里,检察机关虽然扶助的是单个的当事人,但是由于这种当事人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国家有责任对他们提供法律上的帮助。这种责任当然要由检察机关承担。这种情况,在《法国民法典》中,有详细的规定。仅以关于推定失踪问题的规定为例:首先,检察官有权提出推定失踪的请求;检察院特别负责关照推定失踪人的利益;凡是涉及推定失踪人利益的请求,均应听取检察院的意见;检察院得以职权要求适用或者变更本编所规定的措施。1在我国澳门新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典》中,也有这样的类似规定,检察机关在类似的诉讼中,可以为失踪人、无行为能力人或不能做出行为之人做出防御,可以为其。2

(二)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程序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参照有关国家的规定,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

1.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案件受理立案时,对于需要检察机关参加诉讼的案件,应当通知检察机关参加诉讼。需要检察机关参加诉讼的案件的当事人,当其已经参加诉讼时,也可以请求检察机关参与诉讼。

2.检察机关接到法院的通知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审查该案件是否属于检察机关应当参加诉讼的案件,以及是否应当参加诉讼。决定参与诉讼的,应当通知法院。

3.对于检察机关决定参与诉讼的案件,在开庭时,应当通知出庭的检察官,并在法庭上设置参诉人(或者称为监诉人)席位。

4.检察官参与诉讼,在诉讼中负责监督审判活动,对于违背诉讼法律的庭审活动,以及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为,有权提出监督意见。

5.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的审判长在庭审结束之前,应当征求检察官的意见。

(三)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后果

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身份,按照《法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从当事人。按照越南的规定,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就是诉讼监督人。按照我国法理的传统理解,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其身份、地位应当是诉讼监督人。其参与诉讼的法律后果有两个:

第一,在诉讼中,检察机关有权对违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行为,进行监督,提出意见,监督法庭纠正。

第二,当一审判决、裁定作出以后,检察机关认为确有错误,有权提出上诉程序的抗诉。其法定后果是提起二审程序,上级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二审程序对该案件进行二审,并做出终审判决或者裁定。

三、检察意见

篇3

内容提要:关于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法院审判独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以及裁判既判力的关系题目,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不同看法。但是,这三对关系是可以协调好的,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民事行政检察监视的改革。

当前,与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改革相关的基本理论题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审判独立的理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处分权)的理论和裁判的既判力理论等。这三个基本理论,一直是一些人质疑和反对民事行政检察监视的主要依据。因此,要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机制,首先就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人民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关系以及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尊重法院裁判既判力的关系。假如这三对关系处理好了,民事行政检察改革就有可能成功,假如这三对关系处理不好,则将使民事行政检察监视遭碰到极大的阻力。以下就如何处理这三对基本理论关系,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审判独立的关系,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有着不同熟悉。目前在这个题目上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以为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损害了法院的审判独立。审判权作为审理和裁决诉讼案件的国家权力,其行使不应受到任何外在权力的干预,一旦审判独立受到威胁,就将影响这种权利的终局性和权威性,其结果必然是损害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因此,审判独立要求排除任何权力、任何机关的干预和影响。审判权独立本身隐含着司法公正,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也就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外在表征。***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视,实在质就是以检察权(或监视权)对法院的审判权进行干预,目的是通过这种干预影响法院的裁判,即要求法院撤销其原判,重新改判。***对法院的监视,尽管不能代替法院做出裁判,但其要求法院修改已经做出的裁判的权力是非常强大的。事实上,民事监视多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表明,对案件裁判的监视,不仅有损于审判权的独立行使,而且还破坏了法院裁判的终局性和权威性,从而严重地动摇了法院的权威性。因此,民事检察监视应从对裁判的监视转向对法官个人行为的监视。另一种观点则以为检察机关实施民事行政诉讼监视的目的就是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法制同一。追求法律的同一和公正是通过对具体案件的监视来实现的。这样的监视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法院的判决既是法律的化身,也是公正、正义的体现。维护判决的公正和正义,不仅仅是法院的职责,也是***的职责。事实上,检察机关近几年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视,并没有导致司法不公,相反,抗诉的结果是法院经过再审,纠正了原来错误的判决或裁定,恢复了法院公正审判和严厉执法的司法权威。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视。上述两种观点可以说分别代表了目前法院和***对民事检察监视机制的普遍熟悉。

但是,这两种熟悉的不同,已经使得实务部分,尤其是基层法院和***在民事行政检察监视工作上产生了重重矛盾。加进WTO后,由于WTO协议夸大司法独立原则,所以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这一题目上的争论将更趋激烈。因此,检察机关在这一题目上应早做预备,从理论上摆脱目前被动应付的局面,鼓励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展开研究与讨论,以理论先导和实践探索来推动立法的完善与改进。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机制与法院审判独立的关系题目,首先须熟悉到的是:(1)经常的、大量的影响法院审判独立的因素是地方党政部分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不是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监视。相反,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恰正是在事后纠正因地方保护主义干预司法而导致的裁判不公的重要机制,这是维护司法公正,而不是损害司法公正。(2)审判的权威来自于审判的公正,而不是来自于审判的独立。民事检察监视的目的也是实现审判的公正,从而维护审判的权威,假如为了维护审判独立而不惜对不公正的裁判视而不见,那恰正是损害审判公正和审判权威的舍本逐末的做法。(3)关于对不公正的裁判或者错误的裁判如何认定的题目。我们不否认,对某一具体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的适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对事实的认定至少应当符合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证实规则和熟悉规律的最低要求,这种对法律的适用至少应当符正当律的一般原理,并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就不仅是理解不同的题目,而是错案了。对这样的裁判,检察机关进行抗诉乃是职责所在。(4)假如以为检察机关的抗诉损害了裁判的稳定与权威,那么法院自身发动的再审同样也会存在这样的题目。(5)缺少监视的审判权,往往使法官过于信任自身的经验与学识,使其成为相对孤立的群体,这不利于法官素质的进步。而且,目前我们还看不出我国的法官群体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另外,对民事审判权的检察监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法官恣意专断的冲动。因此,至少就现阶段来看,民事检察监视机制的存在和发展,还是有必要的。假如抛弃部分利益的偏见,从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维护群众的利益以及维护国家与集体的利益这一核心和本质出发来思考题目,民事检察监视和审判独立的关系完全是可以协调好的。

至于在WTO司法独立原则的框架下,民事检察监视和审判独立关系的走向题目,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熟悉。

(1)WTO协议中所谓的司法独立,主要是夸大审判机关的审判权与行政机关行政权的独立,而不是要求审判权脱离检察机关的监视。WTO的尽大部分规则是针对政府部分,以政府的治理活动为对象。由于WTO协议主要是关于经济贸易方面的协议,而关于经济贸易方面经常性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的职能主要是由行政机关来履行的。为了制约行政权,防止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反WTO协议的规定,WTO协议确立了司法审查的原则,即要求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由于被审查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为了防止行政机关从自身利益出发干预司法,影响司法公正,所以要求进行司法审查的审判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视的直接目的就是保障司法公正,在WTO协议夸大司法公正的条件下,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监视职能不是要减弱,而是要强化。

(2)根据《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进议定书》第一部分总则第2条的规定,作为WTO成员方,我国的义务是保证法律、法规和行政程序与所附各协议与以上协定书和议定书规定的义务相一致,而这一义务的履行是通过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制来实现的。WTO成员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即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其司法制度也各有特色,从而其关于司法独立的内涵与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因此,WTO协议并不要求成员方采纳某一特定的司法独立的标准与模式,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司法独立的要求。至于成员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属于一国范围内的事项,由各成员方结合自己的社会与司法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来探索实现这一原则的途径。所以,实现WTO司法独立的原则,并不以改变我国目前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的架构为条件。相反,如前所述,在目前的我国,这一架构是有效实现WTO司法独立要求的重要条件。

(3)WTO协议作为国家间的协议,实在施的条件是尊重成员方的体制,在成员方的体制之下来实现其宗旨和目的。我国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分工与制约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架构安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体制的重要内容。所以即使是WTO这样的协议,其宗旨和原则的实现,也必须在这一体制之下来完成。

二、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

当前,对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持不同看法的另外一种观点以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视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那么,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视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呢?

如前所述,其一,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应仅限私权领域。涉及公权行使以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场合,不得由当事人处分。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私权观念日益深进人心,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却渐受冷漠。一方面,在国有或者国家参股企业的经营或者转制过程中,国家利益所遭受的损害常使人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因片面夸大私权而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也常有发生。此种情形下,法院基于审判权的被动性以及程序的制约,不应主动对生效裁判提起再审,但是检察机关基于其法律监视职责,却应当抗诉。假如检察机关也视而不见,不进行抗诉,则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遭受的损失就无法挽回。另外,有些领域的诉讼,例如涉及身份的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是受到限制的。对这些领域的诉讼,即使当事人出于私利对错误的裁判不申请再审,检察机关也应当有权抗诉。其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负有监视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职责,只要法院的审判活动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属于人民***抗诉的范围,人民***就必须监视,这种监视权的行使和监视程序的启动,不以当事人申诉为必要,当事人的申诉仅仅是为人民***监视法院的审判活动提供线索和资料。而对于纯粹属于当事人私权处分的行为,只要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人民***并不进行监视。其三,是否申请再审,固然属于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但是,是否抗诉,却属于人民***监视权的范围,当事人放弃申请再审,只是放弃了自己享有的申请再审权,不能影响人民***的诉讼监视权,人民***监视民事审判活动的权力,既是人民***的权力,也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的职责,其行使与否,不以当事人对私权的处分为转移。

行政诉讼中,由于诉讼标的是有关行政行为这种公权力行使行为正当与否的争议,而且行政机关居于强势,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故对损失赔偿额以外的事项,当事人无权处分。

因此,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不仅要监视法院的审判活动,而且还要监视当事人的诉讼活动。人民***所监视的法院的审判活动和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均在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之外,属于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监视,更不能以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为转移。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以为,民事行政检察监视机制应当坚持,但是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尤其在民事抗诉机制方面,要认清楚并且处理好上述几对关系。一方面,检察机关在进行监视时,应以启动再审程序为限,避免参与当事人之间的实体争议;另一方面,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视权也要遵循适当性、谦抑性原则,在追求公正的同时兼顾效率,在监视纠正错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裁判的既判力和稳定性,维护民事诉讼结构的平衡。

三、民事行政检察监视与裁判既判力的关系

既判力的价值功能大致体现在诉讼经济、维护程序和法的安定性以及尊重审判权威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都必须服从民事实体法和民事程序法的价值目标和民事诉讼的目的。无论就民事实体法还是民事程序法来看,正义都是其首要价值。失往正义,既判力的价值也就失往了光泽。因此,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在采纳既判力理论的同时,又设定了再审制度,使存在重大瑕疵的错误判决能够通过再审得以纠正,从而弥补既判力理论的价值缺陷。因此,固然既判力理论是维护确定判决的效力,而再审制度是动摇部分存在重大瑕疵的确定判决的效力,但是二者的目的是同一的。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机制,有其制度价值。

首先,《民事诉讼法》在赋予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监视职能时,已经比较充分地考虑了民事诉讼的特点。第一,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仅对审判活动有权监视,而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则不进行监视。这是考虑到当事人在私权领域有处分权,检察机关作为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不宜进行干预。因此,在制度的设计上体现了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第二,检察机关的监视是事后监视,而不是事前监视,这体现了对法院审判独立和审判权行使的尊重。第三,检察机关的监视是以提起抗诉的形式进行,而不是随便干预确定裁判的效力

。所以,目前的民事行政抗诉机制,在对审判活动进行监视的目标下,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当事人处分权、法院独立审判权和裁判既判力的尊重。其次,实践中检察机关审查监视的案件一般都来自于当事人申诉,而当事人在很多情形下都是在法院申请再审不获成功的情况下才到检察机关申诉。即使如此,检察机关在审查的过程中也严格把关,承担了大量的息诉工作。最后,受理的案件比实际提起抗诉的案件就更少了。因此,民事行政抗诉机制并没有对当事人处分权和法院审判权构成不当的干预。

对既判力的尊重应以法院裁判的正义为条件,假如说抽象的正义标准难以把握,则法院的裁判至少应当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并符合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一般规则和原理,否则,我们就可以说裁判是缺乏正义的,是错判。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法院的裁判必须百分之百正确,但至少它的错判应当控制在社会一般的容忍度内。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法官队伍的素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满足了民事审判工作的要求,裁判的错误还是经常发生的。目前,当事人大量的申诉活动说明法院的错案率经常超出社会的容忍度。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如仍然僵化地以既判力理论来割裂现实,有错不纠,就会使民事审判活动偏离民事诉讼法为它设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在强势审判权眼前,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处于弱势,同时法院作为裁判机关,又有着以为裁判正确的先进为主的思维定势,再加上错案追究责任制以及一些考核制度,使得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实现经常碰到困难。此外,当事人申请再审,是从维护私权出发,将监视审判权正确行使的重任委之于当事人,乃是其不能承受的。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视机关,监视审判权的正确行使正是其职责之本义。同时,检察机关的检察权与法院的审判权同属公权,与审判权居于同等地位,且民事诉讼法又规定对于检察机关的抗诉,法院应当再审,所以检察机关抗诉,较之当事人申请,更利于再审程序的启动。由此,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存在,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对法官的审判活动有着监视与警戒的作用,进而敦促审判活动正确进行,促进裁判接近正义。

综上,检察机关提起民事抗诉的机制,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与既判力规则存在着辩证同一的关系。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的监视,并没有损害裁判的既判力,相反却更促进裁判接近了正义。

注释:

关于审判独立,有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两种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在我

国实际上是承认法院独立的。

:《对现行民事检察监视制度的法理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9日第3版。

高建民:《论民事行政检察监视的法理基础》,载《检察日报》2000年5月19日第3版。

参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b)项、《关于实施GATT1994第6条的协定》第13条、《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第23条、《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条第2款(a)、《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41条第1款。

篇4

为把我局行风建设、政务公开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引向深入,实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现就我局发出的《南宁市统计局行风建设、政务公开与行政效能工作问卷调查表(一、二)》反馈的“多宣传统计工作作用,提高基层单位统计工作意识”和“做好政务公开,让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及时获得南宁市有关统计信息”等建议,制定如下整改措施,希望全局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

一、切实加强依法统计宣传工作,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意识

1、借经济普查之东风,扩大统计工作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经济普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配合,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了解和支持我们的统计工作。版权所有

2、加大统计信息采编、报送力度。针对市委、市政府关心的经济运行态势和广大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生活指标,通过市委、市政府刊物和大众媒体,准确、全面、及时地采编、报送统计信息,营造统计工作在舆论中的强势氛围。

3、在局内开展“五个热情”服务活动:一是热情接待;二是热情引导;三是热情办理;四是热情为对方与办理该业务人员沟通联系;五是热情送离。让每一位到统计局办事的同志都能感受到我们统计人员的热情,从而增强他们搞基层统计工作的热心和责任心。

二、进一步做好统计政务公开工作,让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及时获得南宁市有关统计信息

1、定期召开统计信息新闻会,向社会公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统计数据,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

2、开通南宁市统计网《南宁统计信息港》和市政府门户网统计网页,开发南宁统计外网,及时反映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服务领导、服务社会。版权所有

3、为了提高统计信息的反馈频率,让市领导及时掌握经济动态,从今年开始,每月10日编一期《统计快报》向市领导报告全市及各县区经济发展动态。

篇5

根据《自治区质监局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3年认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在市局系统认真组织开展了认证行政执法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筹划部署

接到开展认证行政执法自查工作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组织法制与监察科、计量与认证监管科和稽查队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文件要求,组织成立了认证行政执法检查小组,安排部署自查工作。自查工作中,紧紧围绕认证执法监管体系、认证行政执法和认证行政处罚案卷重点内容,认真进行自查。通过全面自查,有力排查我市在认证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规范认证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推动认证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二、健全认证执法体系,完善执法工作机制

(一)认证监管机构设置规范完善

__市局认证行政执法工作涉及法制与监察科、计量与认证监管科和稽查队三个工作部门,法制与监察科负责认证执法案卷审理审查、认证执法人员管理培训和执法监督工作。计量与认证监管科负责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稽查队负责认证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三部门联动做到监管信息畅通、运行缜密和权责分明。三县(市)局认证行政执法工作设置在稽查队,由专人负责,办公室法制监督,有力的保障了认证监管中规范执法、严格执法,责任执法。

(二)强化部门联动,做到职责明确。

__市局与三县(市)局建立了区域合作机制,案件查处通报制度,重大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在监管中充分利用认证执法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和更新辖区认证获证企业信息。对获证企业实行巡查制度,计量与认证监管科对市区获证企业进行日常监管,发现企业认证违法行为,及时通报稽查队,并配合做好查处工作。对于群众举报的案源,稽查队均能做到实地核查、及时查处。在监管中执行《__市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将执法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执法人员,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按照统一尺度开展执法工作。

篇6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2021年1-5月,我院第四检察部受理民事行政案件17件,受理民事案件10件,其中对裁判结果监督案件5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件,不支持监督决定2件,终结审查1件,正在办理1件)、审判程序违法监督2件(提出检察建议2件)、执行监督4件(提出检察建议3件,正在办理1件)。

办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6件(提出检察建议6件),行政执行监督1件。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1次。

二、主要做法

(一)重视公开听证,促进精准监督

为深化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责,促进民事检察精准监督,我院四部秉承“关爱弱势群体,传递司法温情”的理念,以公开听证的方式将办案工作公开化、透明化,不仅有效的做好当事人释法说理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更有效的提升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

2021年1年8日,我院四部在主管领导。。。副检察长的主持下,组织一场亲戚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听证会,本案中,因汪某的过失导致监督申请不应予以支持,但该案中双方当事人为亲戚关系,其妻子在此期间因病过世,两个孩子仍在上小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为妥善处理民间纠纷,办案检察官决定通过听证的方式为汪某寻得妥善处理方案。听证会上,听证员在听取案情后充分发表评议后,当事人均表示愿意达成和解协议,对方愿意偿还借款,汪某也表示不再收取利息同时撤回监督申请。最后申请人表示,我非常感谢检察机关为我的事情专门举行了听证会,光山县检察院真正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

(二)加强行政执行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最高检“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光山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于2021年3月17日召开本年度首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听证会,充分发挥了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的作用,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听证促和解,取得了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21年3月17日,光山县人民检察院对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称为城建局)与xx有限公司(以下称xx)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举行了公开听证。通过听证进一步查明行政争议的来龙去脉和相关案件事实,明确了争议焦点,最后听证员围绕对xxxx的行政处罚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的适当性原则及如何处罚等问题展开了评议,最终参会的听证员一致认为,根据我县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及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政策,xx县城乡建设局此次决定对该企业影响较大,建议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的同时,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议双方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解。后双方当事人均表示同意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进行调解。

(三)发挥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院“开展劳动监察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专项活动”的工作要求,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2021年3月5日下午,xx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召开工作协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会上,参会单位对全县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症结。经过会商,参会单位一致认为,应当加强对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管理,防止因违法分包转包、拖欠工程款等情况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同时认为应当建立完善各单位之间沟通联系机制,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和联合巡查检查的力度,加强违法行为发现和惩处力度。

会后,参会单位就相关具体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于2021年3月22日联合《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xx县人民检察院 关于保障全县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若干问题的通知》,现已印发参会单位执行。

(四)深入开展“执行监督专项活动”,增强检察监督刚性

为进一步加大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的监督力度,切实回应社会公众对“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的关切,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检察机关教育整顿为契机,开展“执行监督”小专项活动。

近日,xx县人民检察院、县法院联合会签了《关于开展“终结本次执行”专项监督实施方案》。本次专项活动以2019年以来法院办理的民事行政执行案件为重点。检察院将对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存在的12项情形进行依法监督纠正。专项监督活动分动员部署阶段、具体实施阶段、汇报总结阶段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县法院已提供了2019年以来办理的民事行政“终结本次执行” 案件卷宗366案。为保证专项监督活动顺利开展,该院组成由13名员额检察官组成的评查小组,召集评查员学习了终结本次执行相关规定,明确了评查时间和质量要求,实行一案一评查表,列明12个重点方面内容,便于总结发现问题。

下一步,我部继续对所调卷宗进行重点排查汇总,尽快办结一批案件,推动执行监督专项活动抓出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地位、作用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认知度较低,当事人到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提出申诉的案件相对较少,办理案件数量不多,社会影响力不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二)检察建议刚性不足。检察建议没有外在的强制性效力,在实践中有时得不到应有重视,存在回避问题、回复不及时、表面化等现象,导致检察建议落实不到位。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民事案件中,由于该案中法院存在送达及当事人未参加调解活动等问题,我院向光山县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虽然光山县人民法院及时对该案作出相应的回复,但该案至今未再次审理,导致当事人一直到我院进行询问,催促,电话频率甚至已经影响我部门正常工作开展。

(三)典型意识、精品意识不强。办案过程中缺乏案例意识,案例敏感性不够,忽视了案件本身的核心价值、制度机制创新和程序规范建设,导致我院虽然办理了两起民事审判活动违法案件,但缺乏典型性、引领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宣传。社会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地位、作用和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认知度较低,当事人到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提出申诉的案件相对较少,办理案件数量不多,社会影响力不大,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篇7

一、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现况

(一)民行检察建议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民行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未能确定,以至于人民法院或相关单位不乐意接受。从法院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在民事诉讼中的独家办案、强调内部监督制约为主的格局,使之难以接受民事检察监督这一外部监督形式,甚至规避正面监督。

2、检察建议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不清,操作程序不规范。针对法院发出的民行检察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只作了相当原则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检察机关还得与法院协商。此外,对非诉讼机关签发的民行检察建议更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检察建议效力的不明确,难以有效地执行。

3、对民行检察建议的跟踪落实不够。因没有制度规定,一些办案人员对民行检察建议的后续工作不重视。在民行检察建议发出后,对其执行情况不闻不问,客观上不仅造成了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也使民行检察建议失去了实际意义,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

(二)民行检察建议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法律层面上的操作性存在不足。民行检察建议监督形式是检察机关单方面作出的规定,没有经过法律或者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不具有必然引起再审的法律效力。

2、没有相应的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没有具体的监督机构来实施监督,难以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的检察院在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的同时抄报人大。有的人大认为检察建议,只能算是"建议",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

3、民行检察建议引起的再审案件,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缺失。实践中,对因民行检察建议而引起的再审案件,法院往往不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出席法庭,致使检察机关对再审活动监督的缺失。一些非诉讼机关也不会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认为民行检察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对民行检察建议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制度完善的立法构想

(一)将民行检察建议纳入法律规范,确立相应的法律地位

建议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确认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在相应的诉讼法中予以明文规定,使其具有法律效力。[1]通过立法将检察建议规定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法定方式,这是保证检察建议监督力度的前提,使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充分发挥其启动法院再审和纠错、节约司法资源、减少诉讼成本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立法上规范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制度的具体程序,使得民事审判法律监督的具体程序更具操作性,那么,法律监督就落到了实处,就能减少无法可依的现象,改变当前监督不力的局面,便能够减少或及时纠正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违法行为,减少错误的判决和裁定,迅速纠正错误。

(二)建立检察建议前置机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人民检察院发现法院的审判活动违法时,只能提请上级检察机关抗诉,这种单一事后的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使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寻找一种更方便、更及时的监督手段来纠正审判中的违法行为则是势在必行。而民行检察建议前置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检察建议前置是人民检察院在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后,发现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在审判过程中的错误,认为当事人的申诉理由成立,需要抗诉的,用检察建议的方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建议人民法院暂时停止对这一案件的执行。检察建议前置能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制定民行检察建议工作细则,使检察建议规范、严谨

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工作细则应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明确检察建议的启动制度。按照办案程序先由承办人员提出检察建议的理由,然后交由科(处)集体讨论,再交分管检察长审批。对于案情复杂,涉及面广的检察建议,要提交检察委员会集体讨论。二是严肃检察建议文书送达制度。检察建议书必须及时送达被建议的人民法院,并认真履行回执手续,以便日后有据可查。三是实行回复制度。被建议的人民法院,应按照检察建议的内容进行纠正,并将落实后的情况或者异议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提出检察建议的检察院,防止流于形式。四是实行检察建议文书归档制度。以便于长久保管和今后的检察调研以及检察工作的需要。

检察建议应规范、严谨。作为一种法律文书,格式必须规范,内容必须详实。检察建议要有说理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公信力,易于为法官充分理解、认识和接受。这样就能有利于再审改判率及整改率的提高,提升工作实效,进一步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办案效率。

(四)建立与法院等相关单位的协调制度,提高检察建议有效性

检察建议发出前,由承办人主动将案件情况及审查的初步意见向有关单位作沟通介绍,对于双方存有分歧的地方,尽可能通过交流探讨取得共识;承办人与法院审监庭的庭长或相关单位具体负责人,就审查的事实、法律及理论依据进行进一步沟通商研,围绕检察建议的意见作具体的阐述,并提供相关证据,努力达成共识。[2]为达到检察建议预期监督目的,应时常与相关单位负责人联系询问案件的进展情况,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敦促检察建议的正确施行。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目前,由于未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应当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检察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察机关主动争取人大的监督、指导,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呈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争取人大的监督、指导。一旦有对检察建议不重视的情况,人大能有理有据的进行工作监督。

参考文献:

[1]高洁.检察建议在民行监督中的应用[J].人民检察.2000(2):78.

篇8

今年以来,省县建设局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目标要求,从打造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和创新型“五型”机关入手,深入开展了“五查、五看”活动,坚持以查促改,以改促查,不断推动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根治了部分服务人员的“懒、慢、散”和“冷、横、硬”等不良行为,优化了全县经济发展环境。

为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争创“人民满意机关”,县建设局服务窗口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当作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结合活动方案要求,组织服务人员在大厅窗口深入开展了“五查、五看”活动。“五查、五看”即:一查中心意识牢不牢,看是否存在损害发展环境、影响加快发展的问题;二查服务态度好不好,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态度粗暴的问题;三查工作效率快不快,看是否存在推诿拖拉、延时误事的问题;四查法治观念强不强,看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乱用权力的问题;五查自身素质高不高,看是否存在业务不熟的问题。在具体活动中,这个县建设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办事难的问题。他们考虑到各建筑业企业还处建设期、成长期,需要大家关心支持,工作中教育服务人员要善待企业,多一些扶持,少一些卡压,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二是解决效能低的问题。工作中,大力倡导雷厉风行,急事急办的作风,努力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窗口,对上级规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予以取缔。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能减则减,能免就免,坚决按县政府文件执行,真正让企业得到方便和实惠。三是解决耍特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对主要业务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整,让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年轻充满活力的人员去与企业接触,为企业服务。同时,他们还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将建设局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收费项目、重要决策、廉政规定、责任追究等十多项内容,在窗口进行公开,让群众一目了然,心中有数,杜绝让群众跑“冤枉腿”的现象。通过深入开展“五查、五看”活动,这个县行政审批大厅建设局服务窗口涌现出了“五多、五少”现象。“五多、五少”:即遵法守纪、执法为民的多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少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多了,迟到早退和不思进取的少了;讲正气、讲学习、讲效能,想民、便民、为民服务的多了,形式主义和“四难”现象少了;廉洁勤政、注重形象的多了,吃拿卡要、的少了。

到目前,县行政审批大厅建设局服务窗口先后制定出整改措施39条,撰写整改学习心得300多篇,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等56人次,做好人好事36件,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篇9

__年,火车南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纪委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现代火南、人文火南、绿色火南、平安火南”建设,切实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贯穿于街道各项工作始终,为努力把火南建设成“商务宜业、生态宜人、幸福宜居”的西部一流街道办事处提供有力的纪律保障。

一、提升政务服务品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深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1.强化管理,持续规范,深入落实“六统一”。一是认真贯彻《__区政务服务窗口管理规范》;二是认真贯彻推行内部质量管理模式;三是健全监督机制,推行政务评议监督员制度和实行开门评议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监督评价机关工作的机制。

2.夯实基础,加大力度,全面深化“政务下沉”。按照上级要求,对于采取授权或委托等形式下放给街道社事服务中心或社区综合服务站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进行跟踪和检查,对下沉政务事项的工作流程进行及时更新和宣传,保证政务下沉真正落实到位。

3.规范“街道—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常态化和规范管理。深化社保qq群便民工作,进一步完善街道政务服务工作十分钟服务网络,两级服务平台按照区下沉事项、服务标准、管理制度等开展优质服务,提升社事中心、社区工作站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抓好企业服务,强化服务质量

1.继续落实党工委领导、科室、工作人员走访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服务网络,紧紧围绕企业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针对辖区金融、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矿业总部等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个,将投资促进中心所有人员及联系方式向企业公开,随时接受企业咨询,提供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完善辖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深化企业服务qq群网络,及时宣传我区及街道办有关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的有关优惠政策。开展集中座谈、上门问需等访谈活动,强化政企沟通,积极引导、协助企业发展产业高端、聚集高端产业,努力推动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整肃机关作风纪律

(一)强化权力公开

1.继续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__公众信息网”单位子站建设,及时更新“__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公开内容,及时向“清风武侯·纪检网”报送行政效能及软环境建设工作信息。切实抓好党务、政务、事务、居务公开,及时准确的公开有关事项,及时更新公开内容,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2.实行街道党工委会议开放制度,建立列席工委会人才库,根据工委议题内容,分类、分期邀请街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机关科室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民情议事代表及普通群众代表等列席党工委会,全面公开党工委的决策过程。

(二)提升工作品质

1.强化领导,建立街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科室和责任人,切实将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

2.积极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和作风纪律建设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有关工作的分析、安排和督促,确保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4次。

3.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街道规章制度,规范提高机关内部办文办会、协调办事等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规范街道机关的行政作为,约束党员干部的言行,促进行政机关和干部对行政职权的正确行使,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以提高工作效能,杜绝违法违纪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确保群众满意。

(三)强化纪律作风

严格执行机关作风纪律和行政效能建设相关规定,强化正面宣传教育和日常警示教育,提升干部队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完善作风纪律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实行机关科室工作纪律“4个1”检查通报制度,营造紧张有序、严肃规范的工作氛围;认真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社会评议制”等软环境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及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各项规定。

三、强化效能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责任追究

1.建立完善单位内部效能建设、作风督查及责任追究的实施办法,强化常态督查和阶段性抽查。将街道重点项目、主要经济目标、

维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纳入监督范围,对目标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审批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并实行《合同审签及履行评价制度》,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

篇10

(一)客观性证据绝对优先

虽然在我国现今的法律规定中并没有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的分类,在学理阐释中也鲜有人提及。但是,对证据进行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分类在司法实践当中已经存在。在理论界,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土本武司就将证据分为“人的证据”和“物的证据”。[1]最近,樊崇义教授根据我国的证据理论,在借鉴日本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以证据内容载体的稳定性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的大小为标准,将证据分为客观性证据和主观性证据。并指出,主观性证据是以人为证据内容载体的证据,需要通过对人进行调查来获取其所掌握的证据信息,其特点是变动有余而稳定不足;客观性证据是以人以外之物为证据内容载体的证据,该类证据内容的载体通常是客观之物,虽然也会受到自然等的影响,但是在有限的诉讼时限内,在没有人为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其外部特征、性状及内容等基本稳定,所包含的证据内容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较小,客观性较强。客观性证据包括:物证;书证;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2]在证据审查判断中,坚持和贯彻客观性证据绝对优先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认定案件事实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客观性证据绝对优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必须杜绝口供中心主义的不良思维和错误做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放在次要甚至是不要的地位。侦查机关应当依法全面收集与待证事实相关的客观性证据,积极增加客观性证据的数量并提高质量以保证其确实和充分,跳出过度关注口供甚至是完全依赖于口供的办案模式和思维藩篱。检察机关在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以及法院在审理裁判认定案件事实时,都应当以客观性证据为先导,优先使用经查证属实的客观性证据,以客观性证据所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中心,结合其他在案证据综合认定案件事实。通过对客观性证据的审查分析,以及对客观性证据所蕴含的案件事实信息的挖掘,建立起客观性证据与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间的关联,进而确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与法益侵害事实和犯罪行为之间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联系。

二是以客观性证据检验主观性证据,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相比,其可靠性、稳定性和对案件事实证明的客观性都较强,对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主观性证据所无可比拟的价值。这就要求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及时全面细致的收集认定犯罪事实的客观性证据,将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放在次要位置;检察机关和法院则应以客观性证据为基础,审查和检验主观性证据,特别是检验和印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确定主观证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尤其是口供的自愿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客观性证据为基石构建起准确认定犯罪事实所需的确实充分和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体系。在证据之间出现矛盾[3]时,应将客观性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性证据优先使用。

(二)递进式判断和交互检验的思维路径

1.递进式判断的路径。证据审查的递进式判断的逻辑图式可以描述为,对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应当坚持从形式到内容、从程序合法到内容客观的判断逻辑;对据以认定构成要件事实的整个案件的证据体系或者说证据群的审查,应当遵循从客观性证据到主观性证据,从外围证据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逻辑。我们所称的递进式判断,主要是指后者,即在单个证据经查证属实的基础上,在认定构成要件事实时对整个案件的证据群的审查判断逻辑。

倡导从客观性证据到主观性证据这一递进式的审查判断证据的路径,一方面因为“对于每一个提供言词证据的人,随着时间、地点和提取的人的不同,言词证据的内容都有可能发生变化。”[4]而“物证不会发生错误。物证不会作伪证,只有物证的解释才可能出现错误。”[5]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判断路径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价值[6]。可以减少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避免冤错案件的出现。

坚持从客观性证据到主观性证据递进式判断的审查逻辑,应当做到:对每一起案件构成要件事实的认定,都应当首先审查物证,书证,鉴定意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等客观性证据,再审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最后审查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这一顺位是具有递进性的,即只有在第一顺位的客观性证据能够证实或基本证实了构成要件事实后,才可以进入第二顺位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如果第一顺位的证据不能认定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和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则没有必要或者说不能进入第二、第三顺位进行审查。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各个顺位不能倒置,即审查的逻辑顺序不得倒流。

对于不能满足第一位阶便不可进入第二位阶判断这一主张可能遇到批判,特别是过度强调刑法的目的是社会保护的学者和实务者的批判,但是这一审查证据的顺位与刑法客观主义相适应,是对疑罪从无理念的贯彻,也是对认定犯罪要求“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落实。虽然可能放纵少许的犯罪,但从当下和长远来看,少许的放纵要比大量的冤错案件发生更易维护司法的权威。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触犯了法律,终究只是污染了水流,不公正的判决却毁坏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源。

2.交互式检验的路径。交互式检验从实体法角度来说,就是对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要能够从正面进行一般的、原则的判断,同时,也要建立一种反向的检验规则,进行例外判断,使得原则与例外、肯定与否定能够交互地、反向地进行。从程序法或者说从刑事证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同一类证据进行纵向比较和对不同类证据进行横向比较[7],使得某一证据所证实的案件事实能够得到其他证据的印证,使依据证据体系所认定案件事实能够排除合理怀疑。因为,相互印证是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最重要的要求,其区别于典型的自由心证证明模式,“要求认定案件事实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证据,其证明内容相互支持(具有同一指向),排除了自身矛盾以及彼此间矛盾,由此而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证明结构。”[8]相互印证是证据确实充分的最重要的要求,而交互式检验则是通往相互印证的最重要路径。

交互式检验的证据审查思维,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2款的精神。该条款第一项体现了证据裁判原则,第二项是对程序合法性和单个证据客观性的要求,第三项则是衡量案件事实清楚及证据确实、充分的准则。前两项强调证据的“建构性”与“可信性”,第三项则强调对前两项证据的“排疑”,即具有“解构”的性质。由此,便形成了“建构”与“解构”并重、“以解构保障和促进建构”的证据判断标准,其实质就是交互式检验。虽然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排除合理怀疑,但其“并不是修改了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而是从主观方面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证据确实、充分’的含义,便于办案人员把握。”[9]可以说,“排除合理怀疑”只是对印证证明模式的进一步强化,这一点,也得到了立法意图的佐证,如“我国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规定最为严格,应当予以保留,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只是这一规定过于原则,执行中难以把握,可以考虑引进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怀疑,与原规定共同形成对法官甚至控方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司法者从案件的正反两方面来考虑问题,相互印证,也可增强证明标准在执行中的可操作性。”[10]

交互式检验的具体要求,就是司法者在对具体案件的证据进行审查时,在遵从递进式判断的逻辑思维建构起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体系后,要将认定案件事实所依据的证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检验,特别是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之间的相互检验。纵向对比,主要针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等言词证据而言,通过对比,验证言词证据前后的一致性、客观性;横向对比,主要是指对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不同种类的证据进行对比,如将鉴定意见认定的致伤手段与在案的致伤工具、被害人陈述的致伤经过、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致伤手段进行对比,以确定不同种类的多个证据对认定的案件事实具有同一指向。通过交互式检验,使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之间能够排除疑点,相互印证。

二、递进式判断与交互式检验的工作落实

(一)侦查机关取证

侦查机关在对犯罪行为进行侦查时,应注重客观性证据的价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依法及时全面地收集客观性证据。遇到突发性案件需要先行控制犯罪嫌疑人的,也应当同时或者在控制人员后立即收集固定客观性证据,而不是先通过“突审”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再去甚至不去收集固定客观性证据,仅凭言词证据定案。侦查人员应改变办案思维,遵循以客观性证据证实“符合构成要件犯罪事实的危害结果或危险是否发生→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为→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态”这一递进式的侦查取证模式。在以递进式侦查模式收集证据初步构建起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事实后,再对案件证据进行交互式的检验,排除证据之间影响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本性矛盾。在提请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装订案卷时,将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性证据放在前面,其次是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主观性证据,最后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从取证程序、取证内容和案卷装订形式三方面贯彻递进式判断和交互式检验的思维模式。

(二)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