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3 06: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黑板报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黑板报设计

篇1

报头和其他绘画一样,也要注意构图问题。构图离不开构思,构思则离不开文章的内容和标题。因此,报头的构图就要围绕文章的内容和标题进行构思设计。

①报头标题字:报头标题字是构成报头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报头画面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起图文并茂作用。

报头标题字,一般占整个报头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加在报头画面的上方、下方或者左方、右方,也可以写在中间或者偏向一角。报头标题字的字体可根据画面需要写成黑体、宋体、变体、手写体等。但是,要注意字体和画面的和谐统一,不能彼此孤立。②报头画面:报头画面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画,要求形象概括,主题突出,重心稳定,字画紧凑。同时,画面还要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整体感强。

③构图形式:应把报头标题字和报头画组织在一起,统一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头构图。常用的构图形式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画对称式构图或均衡式构图时,可根据画面需要,用不同的几何形作外形,以辅助报头,使构图更加严谨、完整(图2、图3)。

2.报头的画法

报头的画法要视文章内容和标题而定,可简可繁。庄重严肃的内容和标题,可以结合人物、建筑物或纪念标志来画。活泼的内容和标题,则可以结合动物、花卉、风景或日用品来画。

报头画要整体布局,合理设计好字、画的位置和比例关系。一般是先画好几何外形,然后再添加画面形象和标题字(图4)。有些报头画也可不用几何形作外形,先画好画面形象,然后再写标题字(图5)。

3.报头的色彩

报头是黑板报版面比较突出、醒目的部分。报头的色彩直接影响到报头的效果,因此,画报头时要搭配好色彩。

篇2

设计美化制作黑板报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在学生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所以,如何把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所学得的基础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们在黑板报上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从如何办好一块高水准的黑板报进行展开。大家知道,一块好的黑板报应当主题明确、版面醒目、抄写整齐、设计雅观。故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首先从进步学生观赏程度上做文章,例举一些各种样式、不同作风的范例范例,对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进行示范,由此来领导和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辅导学生的亲手实践上,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干真正获得能力。

国庆节黑板报设计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造就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国庆节黑板报设计应当着重造就学生的爱国精力。在具体训练教学上,宣传一下中华国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艰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领导下联合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自然等和社会上具有范例代表意义的现象进行一些简笔画创作,这样既赞助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造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进步了学生实际利用的表现能力。图案、美术字等方面联合课堂教学进度,采用课堂教学、课外进步的措施,给学生定予适度的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请求学生按质完成,这样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控制表现要领。在书法训练方面,采用先读帖、再临帖、后脱帖的重复过程,使学生逐步进步观赏程度和书写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或评价美术作品,涉足于美术鉴赏领域。使学生在沾染熏陶、潜移默化和亲身材验的过程中,控制艺术史知识、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础规律及其艺术语言,懂得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品内容的思想偏向及其由民族传统所决定的表现情势,从而感知美,创造美。通过吸收和借鉴艺术的精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得到升华,艺术修养得到进步,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审雅观和劳动观奠定科学的基础。

利用黑板报长廊开辟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心得窗口,正是教师深入懂得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学观的一条不可多得的渠道。这对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活力,控制学生的学习实情,进步教学质量和加深师生情绪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教师利用这个窗口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谈论学习中的领会、收获及对教师教导工作的建议和请求,大家都畅所欲言,把教学的实际问题摆在桌面,这为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管理,教师业务能力的自身建设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供给了明确的根据,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的透明度。

篇3

元旦黑板报资料参考: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元旦黑板报-迎接新的一年 | 2008元旦黑板报 | 迎元旦黑板报设计 | 庆祝元旦的黑板报 | 中学生元旦黑板报 | 元旦黑板报设计 | 关于元旦的黑板报 | 元旦黑板报 |

到 元旦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篇4

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都有一张有自己班特色的黑板报吧,它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出黑板报看起来很简单容易,一块黑板,就几块内容,很快就可以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办好板报大有学问。因为出板报集写作、绘画、书法、设计、色彩等学问、技能于一体,是多种学问、技巧的综合运用。因此,设计板报应有总体观念,有考虑黑板的整体构图布局,既要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又不能忽视形式的艺术性。所以,文章、标题、刊头画的编排,字体图案、色彩的运用要使之成为互相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黑板报中粉笔的使用技法:

单线和色块画法:

单线画法,就是运用粉笔的不同角度,也就是粉笔与黑板的接触面的大小,画出粗细的线条和轮廓,表示物体的形状与远近层次,此手法易于表现节奏、比例、优美动作和形体的特征,要求是形象简练、概括,用线明确、肯定,刚柔相济,主次分明,具体步骤是先画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大小,再画副线,找准比例,结构透视,最后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节奏变化,使画面更加完整。

色块画法,就是运用不同色彩的粉笔直接作画,在采用色块画法时,要重视色调的表现。具体步骤是:先用炭笔或炭精条画出物象大体轮廓,要求选形准确,再画大色块,涂色要准确,最后刻划细部,可用炭笔进行修整,使画面更加统一完美,尽量避免反复加色。反复加色容易带下已画好的色块。

还有一种单线平涂法,就是用单线条与平涂的色K结合在一起表现形象,这种画法比单线表现的形象更为丰富。

水粉画和油画画法:

这两种手法要求绘画者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作画通常是由浅色画起,结合手揉擦,产生过渡色,要求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绘画技能。

特殊技法:

沾粉法:将彩色粉笔压成粉状,在黑板上涂抹胶水或浆糊后,再将色粉按照要求洒到板上,沾成图案。

篇5

我首先召集了一班人马,共同谋划黑板报的有关事宜。我们打算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给人以启迪作为办报宗旨,将我班的黑板报办成全校最好的。接着,我给大家分了一下工。我让学习委员王佳佳负责选材;“小书法迷”亮亮的字写得最棒,就让他负责抄写;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物素描栩栩如生的圆圆担任绘图的任务;我则充当黑板报的“编辑部主任”这个角色。

我将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学生手抄报》、《黑板报版式设计》和《现代板报常用图案》以及米尺、彩色粉笔等放在讲台上,让他们各取所需。听到我的一声令下,大家立即忙碌了起来,选材的选材,抄写的抄写,画画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编辑部主任’,请过来一下。”忽然,负责绘图的圆圆大声喊道,“我认为刊头画就像是黑板报的眼睛,我初选了几幅,还是敬请主任亲自审阅,并最终定稿。”我挠了挠头,说道:“哎,真是的,刊头一定要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要能突出本期的中心。嗯,我看这幅《幼苗》还是挺不错的……”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抄写员亮亮又嚷了起来:“主任大人,你让我抄写,可没有让我编写啊。这新学期寄语,你给我想一想。”我略加思索,一字一句地说:“你这样写:亲爱的同学们,愉快的假期已经过去,我们又满怀信心地迎来了新的一学期……”

“滴答滴答……”墙上的时钟不紧不慢地走着,不知不觉中,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们的作品也基本上完成了。“哎呀!”不知是谁惊慌失措地尖叫起来。“怎么啦?”大家不约而同地问。“咱们忘记给标题留地方了。”我一咬下嘴唇,坐在凳子上冥思苦想起来。“咱们干脆把标题穿插在刊头内,怎么样?”我建议道。“太棒了!”大家一起拍手称快。我拿起鲜红色的粉笔,郑重地递给亮亮,对他说: “我们这期黑板报就题名为‘茁壮’吧!”亮亮接过粉笔,三下五除二就大功告成了。

大家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开心地笑了。我说:“各位辛苦了。”谁知,这些调皮鬼冲我嚷嚷:“哪里话,还是我们的‘编辑部主任’的功劳大!”我冲他们―努嘴,会心地笑了。

篇6

今天老师叫我们办黑板报,我叫了几个同学,我们分了几个小组,第一组设计,第二组画图,第三组写字,我负责画画。

设计的时候想一想主题,主题是保护环境,我们找了一个有花有草的版面,开始画图了,先画草地。我画了一次,没画好,第二次也没画好,我泄气了。老师鼓励我:“慢慢画,别泄气。”我画了一次又一次,终于画满意了。我按照这个方法,画出了自己满意的画,这样画就画好了。

开始写字了,写字组的同学找了一写关于环保的谚语,名言,这些。他们一次没写好,二次也没写好,我照着我的方法,给他们说,“要有耐心,谁都有第一次嘛!慢慢地,他们越写越好。

他们边写边聊天,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篇7

2004年我带着自己未来的梦想来到北京发展。在发展的初期,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独自一人走进电影院,或者整天不出房门看电影,在那段混混的日子,我由一个以电影来打发时间的人,逐渐成为一个电影的爱好者,在电影的精神世界中,我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从此我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我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主修导演,当我事隔多年重新踏入大学殿堂的时候,心里暗下决心,将来拍摄的影片一定要留给观众一些对生活的思考。

起初感觉创作电影是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把故事表现明白就可以,但通过系统地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每个镜头,每组动作,每处声音都需要有深刻的含义,这样的电影才有灵魂,有生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团队的重要性,因此在2007年底,我和解福印以及几名同学成立了维纳利雅工作室。很多朋友问我这个名字的意义,其实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影视机构,把中国人拍的片子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所以用了一个英文名WINALIYA,以便将来工作室扩大推广,当然我们也没有抛弃中国元素,标识的主图案就是通过中国传统太极图演化形成的。工作室成立了,并拍摄了第一部30分钟影片《一场游戏,一场梦》,虽然得到老师的认可,但自己也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扩大影片的知名度我们选择了网络传播,首先我找到了新浪播客原创视频联盟,并顺利加入原创联盟的大家庭。初到原创联盟,我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来我的短片,可没有想到新浪原创联盟进行了重点推广,并鼓励、支持我创作更多的作品,我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在原创视频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随后我又创作推出一部都市亲情短片《未完成的视频》,这是一部10分钟的长镜头艺术短片,看上去或许有些沉闷,在新浪原创联盟后,没有想到一年的点击率近万人次,还有很多联盟的成员和我交流一些对本片的心得,这使我收获不少,随着作品的不断增多并受到大家的好评,维纳利雅工作室的名字也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而我的作品也逐渐被大家认知,在这里我要感谢新浪视频原创给我提供这样优秀的平台。

创作灵感的来源

奥运会来临之前,影视界出品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网络原创视频作品也层出不穷,这时我看到新浪原创联盟推出一个奥运原创短片的活动,这也正和我意,我们工作室成员立刻开会,进行剧本题材方向的讨论,大家一致希望拍一部在赛场之外,融入中国人文关怀和情感的短片。

记得小时候放学后,经常到姥姥家附近玩,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楼侧面那块有黑板报的空地。当时的我很顽皮,经常找一些破碎的红砖头在黑板报上画来画去,每次画完之后,姥姥总是严肃批评我,并亲自擦去涂抹的痕迹。我知道姥姥根本不识字,更谈不上写字,但我却经常看到姥姥在黑板报前面扫地,时常一个人坐着小板凳在看黑板报上面的内容,长大后我才明白,姥姥这样做是因为那是姥爷亲自办的黑板报,这也是她对姥爷的一种支持。

写剧本那天,我反复想了几个关于奥运梦想的故事,但都不是很满意。当想到这段回忆的时候,我立刻给姥姥家打了个电话,是姥爷接的电话,没有和他说几句,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尽管我用很大的声音来说话,他还是在问:“你在说什么?”,姥爷的耳朵几乎聋了,最后还是姥姥接过电话,我问了她很多关于黑板报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说是我这部作品灵感的真实源泉,也是这部作品的生命所在。充满信心的创作过程

整部片子虽然前后仅有5分55秒,但拍摄制作过程还是很艰辛的。首先选择场地,我们工作室成员分散走了几乎整个北京城,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这时我想到了新浪原创联盟的资源,在群里我发了帖子,最后终于在一个原创联盟朋友的介绍下,在六里桥附近的太西里社区找到一块我理想中的场地。红红的砖墙楼体记载着时间和历史,窄窄的楼巷两旁生长着高大的杨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太西里社区居委会得知我要拍摄奥运短片的时候,居委会主任亲自找到我,询问我有什么困难,如何帮助拍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全民奥运的力量。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社区的普通居民,没有学过什么表演,上镜头几乎也是第一次,幸好我们的拍摄设备只有一台普通的小DV,让她们没有感觉到紧张。在拍摄过程中,片中的所有演员都很相信我的专业程度,并没有因为我只拿一台家用DV而怀疑我。剧中的扮演老奶奶的演员宫淑珍老人有句话令我很感动,她说:“解导,我们相信你,你会拍出最好的奥运短片。”我当时真的是热泪盈眶,第一次感觉到我所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由于本片时间跨度大约是20年,所以需要至少绘制三块黑板报,我选择了1990年的亚运会,2000年新世纪、2008年奥运三大主题。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姜水、尚进,是她们利用拍摄的间隙时间,绘制黑板报,可以说整个黑板报的画面也是她们汗水的结晶。

解读《黑板报》短片

1、展现出一个现代的文明古国风貌。

众所周知,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这部片子里面我不想仅仅表现这点,我更想突出的是时代性,一个新旧更替的矛盾性,我们应该取代什么,我们应该保留的又是什么,因此在剧情中设计了黑板报要替换成电子屏这一情节。

2、镜头记录历史的脚步

这部片子里,我借用了相机作为道具之一,来记录2008北京奥运的筹办历程。最开始的5个镜头的定格,加上相机快门的声音,既交代了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同时也说明我们拍摄这部短片的意义,那就是用镜头来记录历史,记录生活。细心的观众也可以发现这正是男主角程功的行走路线,从而引出这个人物的出场,在片子的结尾部分,大家在黑板报面前合影,做到了镜头的首尾呼应,最后的画面定格也表现出奥运激动的瞬间。

3、短片的真实度表现

真实度的刻画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由于本片时间跨度约20年,所以在选择道具和色彩表现上,之前我都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首先说说道具的选择吧,影片中有一个在表现转场和时间上很重要的道具,那就是奶奶的茶杯,为了表现奶奶对爷爷的情感,这个茶杯始终贯穿全篇。在拍摄之前,我询问了很多老人,20年前用的是什么样的茶杯,结果答案惊奇的一致,就是用罐头瓶,在瓶口用一根线缠绕上,水热的时候就拎着。其次我想说说画面的颜色,为了表现影片的真实度和纪实风格,在现实空间我没有调节颜色,一切都是真实的色彩,但在回忆中我使用了两种色调,一种是偏黄色,表现时间的漫长和爷爷最初办黑板报时候大家的关切度,另一种是在时间过渡中一种偏蓝的颜色,表现大家渐渐对旧事物的遗失,在时空回忆中,通过两种颜色的交融也更明显表现时间的流逝。

4、奥运的精神力量

奥运会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力量,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我就加了很多精神上面的元素。同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中国在现展过程中,必将要淘汰一些落后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新的科技与物质文明随之取代,在这个新旧更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我们是全面的舍弃还是有所保留?在《黑板报》中,最后社区群众共同完成奶奶奥运黑板报的心愿,也说明精神力量的伟大,黑板报从创办以来,最辉煌的一刻,也是即将被取代的一刻。奥运精神的融入和老人执著情感的寄托使得本片在结尾时刻得到升华,使我们知道,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同样要留住曾经拥有的精神财富,这种力量在奥林匹克精神下显得更加的伟大。

篇8

一、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谁主沉浮?

以前的黑板报是纯粹的黑板,每次更换需要一字一画地手写,现在的黑板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诸如粉笔灰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很多学校对那块“黑板”用泡沫板做了替换。的确,泡沫板更便于张贴,我校也是泡沫板做的黑板报。

在几次的黑板报检查中,发现:1.因为方便,有的年级在黑板报更换时,批量生产,一式几份,学生甚至老师都是流水线作业,形成一个现象就是“如有雷同,纯属偶然”。2.现在广告公司很多,制作成本也不高,不少低年级的板报“外包”了,精彩纷呈的背后,学生几乎不参与了。3.因为追求美观,学生手写作品几乎没有,大部分为打印体,仅有一些剩余边角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点缀。

记忆中“原生态”的手写黑板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设计边框、进行版面分配、根据主题选择内容,还要发动学生积极投稿,成立板报小组一期期进行轮流上岗,班级评比……出来的效果,有孩子幼稚的手写体,黑板上也因为写了擦,擦了写成了“花猫的脸”;出黑板报时,教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围在一边,递粉笔的、传直尺的,一边写着一边还有同学提醒……

可“现代派”的板报可以是速成的,免去了这些麻烦,一个午间,一个版面全都搞定了,当“原生态”遇到“现代派”后,到底谁主沉浮?是“原生态”的利大于弊,还是“现代派”的“大势所趋”?这样的更换是不是让黑板报更受学生欢迎?是不是有利于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呢?

二、当“班级面子”PK“学生发展”,艰难抉择?

在走访调查班主任、配班老师、学生小干部、学生、大队委等相关人员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些问题。100位访者中,71%的师生都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师生协作完成,仅3%的师生把这个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问卷和师生的交谈中都可看出,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还是不可或缺的。91%的师生认为这个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理由是既可以锻炼能力,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只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师生都认同黑板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阵地对学生丰富学校生活、对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有帮助,认为阵地建设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阵地来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帮助;同时,在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阵地的展示,也可以实现好的资源相互共享,开阔视野,相互取长补短,并且在阵地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提高自信心,有利于自己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学生认为有助于让老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动态、心声,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能够形成学校的特色。

但事实上呢?从说到做,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我们听到老师对学生的不放心。有的老师说:看着学生几天都弄不好,弄出来了还效果不好,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快一点完成。于是,学生有参与意愿却没有机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班级基本没有板报小组,即便是有机会参与的,也都是老师临时叫一些画画好的同学涂涂颜色,那些动作慢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参与的份。

究其原因,恐怕“德育的方向”难辞其咎:对班主任的考核、对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大队委每次组织检查,黑板报的“获奖”也是一个说重要不算重要,说不重要也占了一定比例的影响。关键是,当你面对“班级面子”与“学生发展”的选择时,你更偏向谁?这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似乎是一个“两难”。

这种差异,引发德育部门的改革思考:评价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改变“任务观”,形成“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意识?

三、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谁领?

应该说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学生”。当老师们吐露心声后,德育部门也进行了反思: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有没有给老师的心灵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带着孩子来建设他们理想中的乐园?要让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本真,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几次调研、讨论、碰撞后,我们将大队委对各班板报的“检查评比”变为带领各班宣传委员进行全校板报的“组团参观”,请他们回去传达参观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其他班级的“亮点”。对年段辅导员层面上的评比,改为由年段辅导员组织的班主任、配班老师参观后的“分层沙龙研讨”。由此,在相互的启发中发现了老师们的操作不尽相同,如在随机的黑板报检查过程中,与板报布置相对突出的四年级师生交流来看,他们的板报有班级特色并且内容都出自学生之手是和班主任工作有条理分不开的。他们学期初就能够根据学校大计划布置学生在班级开展手抄报、征文、绘画、书法等一系列的比赛,然后把获奖作品用作班级板报的布置、展示,学生参与率高、积极性高,家长也非常支持。真正发挥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于那些力求“快”“美”“省事”的老师来说,带来了思想上的触动。

从“检查评比”到“组团参观”到“沙龙研讨”的变革中,老师们没有因为缺少了“荣誉”而懈怠,没有了评比而沮丧,反而放手给孩子锻炼了,反而和孩子一起商量了,反而在为每次的亮点呈现而暗暗“较劲”了!一年级出现了“拼音王国”的主题板报,不仅有孩子们的名字注上了拼音,有父母的名字注上了拼音,还有喜爱的拼音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地相互交流着;二年级的练字作品放在“我的作品”中,孩子们的“最美红领巾”照片上了板报;中高年级更是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幼稚的字体,还是稚嫩的美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迹,每一份作品里都有孩子成长的温度……

自由了思想,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抛却功利,沉浸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去;自由了手脚,才会迈开步子奔跑跳跃,才会“寻求童年的倒影”,将研究以行动书写在孩子的心田里。当“检查评比”变为“组团参观”后,谁领已不用我言说了。

四、当“圆满解决”叩问“何去何从”,探索依旧!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成为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常规的变革已经开始行动。小小的黑板报,正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问题之一,因为“习以为常”,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因为“见怪不怪”,有时,我们会“歪曲”了“德育”的本意。

从发现了这些常态下的“不正常”后,我校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为一个德育管理者,探索还没有停止,还要追问一句: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那么,在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有没有说话的空间?有没有交流的时间?有没有展示的机会?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

细节中体现的差异还是理念所造成的,那么如何对班主任更好地进行引领?或许理念也不缺乏,关键是如何在操作层面上落实?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如何开展?常规和创新如何把握?可否形成系列的“工作指导手册”让更多的班主任分享、借鉴?德育干部如何指导教师开展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通过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努力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积极向上具有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篇9

一、明确班级文化主题

班级文化主题是班级生活的核心理念,凝聚集体智慧,符合教师、学生个性特点。它定位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是集体活动的指南,能促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形成。班级环境要凸现文化主题,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并以此产生陶冶和教育作用,避免随意性,否则一切行动都只是盲目的。

如一年级应根据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开始学习生活、自律能力较差的特点,确定“养成习惯、快乐生活”的文化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教师把对学生的行为教育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墙壁上开辟“明星闪亮”栏目,定时评选“守时小明星”“守纪小明星”“讲卫生小明星”等,发现、引导、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班级设立“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平台,将学生优秀的书法、绘画、手工艺作品等张贴、悬挂于墙壁,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收获成长、进步的快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喜欢学习。

二、凸现人文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读书养性的地方,所以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的艺术文化氛围。

1.掀好图书角建设。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图书角建设,不断丰富图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发挥图书角的应有作用。如开设“荐书栏”、“图书角漂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植阅读兴趣。

2.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主张:“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利用教室内墙壁资源,适度开发,及时更换,从而对学生产生持久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中来。

如设立“才艺展示”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展现个人的才华,可以是优秀的文章、精美的画作,也可以是创意发明制作等等。学生的闪光点得到放大,会逐渐生成一种自信、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还可以开辟“名人驿站”专栏,张贴古今名人的励志名言、成长故事。如宣传学生喜欢的姚明刻苦训练的故事,使之从偶像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墙壁文化的设计,只有让学生喜欢并接受,学生才会有参与的热情,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丰富班级文化氛围,墙壁才会“说话”。

3.办好黑板报。黑板报每个班都有,由于缺乏对黑板报的足够重视,导致黑板报形同虚设,落人俗套。应当认识到,黑板报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舞台,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播撒文化气息的“一方宝地”。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资源,编设多个板块,内容要丰富彰显班级特色。无论文字编辑、版面设计,师生应共同参与创作,为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创造舞台。

4.环境主要简洁、关观,具有审芙特质。比如,墙壁的设计,在形式、色彩上要与教室整体格调相配,互为映衬,不可过于绚丽。要既简洁又美观,时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给学习和生活增添乐趣,让教室环境建设成为学生一种文化享受。

三、调动学生参与

篇10

今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这本书,书中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江苏省一名患者不幸染上了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在茫茫人海当中,谁的造血干细胞能与他相匹配呢?他们求助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终于从11.3万名志愿捐献者中找到了这一稀有的类型。21岁的女大学生刘芸成了浙江省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如何能够延续呢?靠得就是集体的力量,千千万万个人动起来,帮助他寻找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才有了大学生捐献“生命的种子”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80岁高龄的张杰一辈子省吃俭用、艰苦创业,积攒了1200万元的财富,全部用于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的事迹使我想到:我们祖国大地还有不少贫困失学的少年儿童,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张杰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慷慨解囊,希望工程才能稳步发展,使许多孩子都能幸福地背上书包。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我们生活学习的班级则是一个小集体。在班级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我们只有团结、友爱、互助,才能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学校要进行黑板报比赛了。我班紧急成立了出刊小组,绘画能手、书法能手、版面设计能手聚在一起,想方设法出好这一期黑板报,为班级争光。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筹备工作终于完成。

小冯开始画边框,小娜给花着色,小张写美工字,各自分工,不一回儿,黑板报的雏形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案和谐有条理地出现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字有点多,写得小了,影响整体美观,写得大了,内容太贫乏了。出刊小组成员在图纸上指指点点,讨论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一副精彩绝伦、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当然,它在学校的评比中是获得第一名的。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了,当许多人聚在一起,献策献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