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7:1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篇1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篇2

[关键词]旅游规划 旅游产品 客源 游客需求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它包括许多方面,本文则仅就旅游产品规划为重点深入剖析,以“铁岭市凡河镇总体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称本案例)为例,基于游客需求的分析探讨旅游产品规划的具体方法。

一、旅游产品规划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包括

旅游产品同地域特色不吻合

旅游产品同游客的需求不适应

旅游产品规划缺少市场调研

二、铁岭市凡河镇基本概况

1 区位背景

凡河镇行政辖属于铁岭市铁岭县中部,新近建设的铁岭新城则位于凡河镇镇域范围内。

2 旅游资源

近年来,凡河镇依托铁岭新城的建设和莲花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雏形,2010年吸引1.5万游客观光考察,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三、本案例对游客需求的分析

1 客源分析

⑴ 辽宁省的旅游概况

辽宁省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南部偏多,北部偏少,铁岭市仍是旅游欠发达地区。但是正是由于旅游业的起步稍慢,这里的自然环境才会更优于其他城市,当然这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才能够保存这个优势,它可以作为铁岭第三产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⑵ 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凡河旅游的资源特色及发展目标,凡河镇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为:

“服务东北三省,依托辽宁省域,主打沈铁两城”

2 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的目标市场可以根据游客来源区域与距离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⑴ 凡河镇域本地居民

凡河镇本地的居民,旅程距离为0-10km,这个距离甚至还称不上旅游,只是体验性的游览。可打造的产品应如河流景观环境的整治,滨河慢跑道、自行车道及滨水休闲空间的建设,这些是可以天天利用的健身场所。

⑵ 铁岭县域游客

铁岭县域的游客旅程距离为10―60km,这个距离驾车或摩托车当日即可往返,这部分游客在凡河镇并没有住宿的需求,由于县域自然山水环境十分丰富,所以他们最关注的是新城建设,不一样的景观,现代化的城市是最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⑶ 铁岭市域游客

铁岭市域的游客旅程距离为20―120km,这个距离也是驾车的一日游上限,凡河镇休闲农业起步发展的特征,将会主要吸引铁岭老城区的游客,采摘和农业科普,学农教育基地将最受欢迎。

⑷ 沈阳市域游客

沈阳游客来此的旅程仅为20―80km,这里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也有科技农业和新鲜瓜果。对沈阳市庞大的市民群体来说,休闲度假,休闲农业,养老养生将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⑸ 辽宁省其他城市游客

辽宁省其他城市距离铁岭凡河镇的距离不等,一般旅程在100―400km,铁岭是辽北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辽北风情、民俗文化以及铁岭的一些独有特质将是最大的吸引点。同时由于距离较远,针对于远途游客的住宿、餐饮服务就比较重要了。

⑹ 东三省及其他游客

东三省的游客旅程较远,一般都会达到250km以上,凡河镇之于这类游客最大的吸引点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资源独有,冠誉东北。那么慕名而来的这部分游客对餐饮、住宿、娱乐等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是带动凡河旅游其它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游客群体。

3 客源对象产品需求分析

⑴ 旅游团游客

相对来说,旅游团的游客规模较大,一次性消费比较集中,并且旅游目的性较强、旅游行程十分紧凑。因此在凡河旅游规划中应打造整合性旅游产品,如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采摘活动周,凡河休闲农业三日游等产品。

⑵ 自驾游游客

自驾游的游客其实包括的类别很多,有独行者,有老少家庭游,有三口之家游,也会有情侣蜜月游。这部分的游客行程相对自由,游览节奏慢,随意性大。因此针对于这部分游客,应侧重于到达区域的旅游信息服务,交通工具服务。其中家庭自驾游的游客一般还会有儿童随行,所以儿童类项目项产品及农业科普趣味体验产品也应充分考虑。

⑶ 会议团体游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会议团体游客对象大量增加。这需要休闲农业旅游的生态园区具备能够接待百人以上会议的能力,合适的空间,良好的音响条件,能够举办企业年会、政务、商务会议等服务条件则是可以开展会议旅游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凡河镇休闲农业体验带中,应合理安排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

⑷ 养生度假游客

根据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26%,已经真正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农业园区合适的区域布置景观宜人的低层住宅养老建筑,体贴而有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及无障碍设计,精作独享的种植花园就在周围,良好的社区文化奠定养生主题的沟通氛围。

至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旅游产品。

四、旅游产品规划的方法

1 实地调查 案例比较

首先应多渠道搜集文献、论文与新闻信息资料,然后进行整合汇编。在调研过程中应同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业务执行部门进行会议型商谈,了解政府的宏观发展思路与政策方向。然后对现场重点区域进行考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的对旅游发展的建议,最后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2 分析宏观背景

其实宏观背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对规划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把握,一般多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它是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分析依据。基于这个分析,在规划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优势、摒弃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 分析客源

这里面侧重的是区位层面的分析。首先应对旅游区域所能影响的大区域进行旅游层面的分析,尤其要同规划区域旅游特色要素相近的角度进行重点比较。然后定位规划区域的客源重点区域,相关客源影响区域和最大客源辐射区域。

4 分析目标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客源的分析,在目标市场需求阶段进一步细分,以更加细化的功能区域来分析游客的功能需求,并明确功能区域一般旅程,不同的距离决定着不同类别的交通方式,也决定着对住宿、餐饮、休闲等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

5 分析客源对象需求

这个阶段同以上的目标市场需求不同,目标市场需求是基于区位层面的分析,而客源对象需求则是基于游客特征的分类,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都拥有各自特色性差异。这些需求都决定着旅游产品的主题方向,如果在旅游区定位时重点服务于某类客源,那么在产品规划中就应该尽量多一些符合于这类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

6 提出旅游规划产品

其实,在以上各角度客源分析及游客需求分析后,旅游产品的类别与方向就基本确定了,再加上对现状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与拓展,旅游产品则是以上分析推导出来的直接结论。

结语

其实旅游产品规划只是旅游规划众多任务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在本文的论述中基于游客需求分析的旅游产品规划的方法总结是笔者在多个旅游规划实践项目中的心得总结。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旅游规划实践当中可以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素材,为我国发展旅游规划,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第3期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旨在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农民要增收,必然导致兼业化,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开发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渐“缩水”等等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难题。为此,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三高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其产业化发展必然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念

旅游产业化是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动态发展行为,即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指以休闲农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即将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旅游文化、旅游人才、旅游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情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这就决定着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实现食、住、行、购、娱、游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产业化涉及诸多复杂问题。首先,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人才、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如何,休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其产业化标志具有多个层面:(1)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2)规模化与集约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成熟标志。(3)国际化与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标志。(4)集群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实现连续丰收,过去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已经扭转,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经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表现为卖方市场;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弊端,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带薪休假天数的增多等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人们对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都市人们休闲的首选。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全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这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于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业休闲旅游,其产业化发展必定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国各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严重现象。为此,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实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举措,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其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产业化必然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农业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乡镇工业)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在江西省也同样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运而生。其中所提出的发展生态经济,正是使我省摆脱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径。江西省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理念,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其强调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建设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休闲农业提倡农业生态化,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产品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婺源的有机绿茶,近几年畅销欧美,仅2006年一年年产达5000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茶农和有茶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尝到了农业休闲旅游带来的甜头,促进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还有以往农民家中留着自吃的干蕨、干笋、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销售旺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

篇4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许多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一、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休闲是近几年才流行的词汇,休闲既是指一种休闲活动,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休闲产业则是指与满足人们娱乐、旅游、体验、健身等多种休闲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5+2”的工作方式、假期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时尚的假日消费等因素,都极大地推动着国内休闲经济的发展。

所有迹象都表明,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正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城市中风景优美地段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建设、名胜古迹开发,以及餐饮服务业、体育表演业、旅游观光业的蓬勃发展,还有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等,无不反映出休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健身场馆、社区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许多地方都把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我国找到经济新增长点。休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促进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以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为目标的休闲消费。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化娱乐成为时尚消费。近年来,在休闲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娱乐消费是人们最普遍的消费特征。据调查,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越来越普遍。娱乐性强、参与性高的各种“吧”文化也非常流行,如“网吧”、“陶吧”、“布吧”、“玻璃吧”等,风格各异的“吧”文化有着浓浓的艺术和个性化的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吧”与文化的融合,引导着都市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青少年乐意消费的好去处。

2、体育健身消费将成热点消费。休闲消费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体育健身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激烈,促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花钱买健康”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各种体育场馆,如游泳馆、网球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厅、保龄球馆、女子健美中心等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至于利用休闲时间花钱观看足球、拳击、篮球、体操、跳水等比赛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可见,体育健身消费的顾客群体很大。

3、旅游服务消费魅力无穷。旅游这种休闲消费把回归自然的情结、访古探幽的高雅、文化娱乐的情趣、体育健身的魅力等融合在一起,实用而蕴含文化,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旅游休闲消费,既使消费者增加了阅历、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体魄。所以,现代人热衷旅游的兴趣始终不减,旅游消费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4、休闲体验消费开始流行。休闲体验消费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体验为主的消费方式,已经辐射到休闲购物、休闲农业等项目上。休闲农业正是在体验消费的趋势下发展兴起的。节假日和家人、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垂钓、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满足。这种体验项目带给城市居民的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体验的是闲情逸致的田园情调。

三、以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需求的互动农业。一般可以发展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以实地参观、实地体验方式为主,在景点设置有果树采摘、花卉赏花,农作物栽培、生长,畜禽饲养参观,鱼塘垂钓、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

2、体验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市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是让游客自己动手种菜、养鱼、摘果,并引导他们消费购买牲畜家禽以农家方式加工品尝。这种类型强调农村生活的真实感,体验感。

3、观光疗养型。这种类型以农家乐、度假村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餐饮、观光、度假、运动、娱乐、养生、住宿等综合服务达到休闲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四、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思路与规划

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少占耕地,降低污染,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农村,虽然耕地稀少、劳动生产率不高,但是,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恰好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发展农村休闲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对于本身就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拓展当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客源集散条件。增强文化创造商业价值的意识,在农村休闲项目中融入时尚化、艺术化、国际化元素。休闲产业项目开发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休闲购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让消费者在当地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共同构成一个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等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度假村。

对于许多既无名山大川,也无文化名胜,交通也不方便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在无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利用时,可以挖掘整合当地农村民俗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提高乡土文化内涵。农村地区民俗民风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睦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就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通过人文、艺术、民俗的整合为此类农村地区开辟发展新天地,例如可以将各种民俗节日和庙会开发成经常性举办的活动。长期进行乡村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敬“财神”、请“灶神”等活动。同时,创造条件开发一些健身场地,当今人们休闲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极巨的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方式,希望参与一些能康体健身、休闲疗养等体育旅游项目。在农村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其最大特点是将健身活动寓于自然山水和休闲观赏之中。有利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树立起热情、健康、时尚的品牌形象,增加对游客吸引力。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着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展开,用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实休闲产业。

五、农村休闲产业项目推广与营销

1、资源贫乏型乡村开发方式。首先,经营管理方式要统一管理、公平分配。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综合整治当地生态环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绿化覆盖率高的绿色农庄;其次,市场开发要以人造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为主体。以农业主题、生态背景为主要吸引物,发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娱乐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并辅以节令性采摘、农村婚庆和节庆民俗活动满足游客渴望参与农家活动的需求。农村休闲产业的“卖点”在于地方特色,而民俗民间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是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形势,适应市场需求,将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休闲产业的厚度和内容。在营销方式上要讲信誉、做长线,加强同省、市旅游局和相关景区的合作,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协作,重视同商的合作,促进客源特别是回头客的增长。

2、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型开发方式。也有一些乡村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发展策略就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运作模式。拓展现有资源的文化内涵,对当地民俗风情、地域食品、特色工艺等进行挖掘包装,将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整合起来,发展相关联的饮料、服装、文化、艺术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按照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拓展当地现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营造各种文化主题增强当地核心竞争力。

篇5

【论文摘要】都市农业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分析,提出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的角度给出发展郑州市都市农业的若干对策。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都市及郊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景观。新郑奥星实业总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郑大枣的资源优势,将一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公司目前集红枣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种植为一体,年产值达1.36亿元,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加快郑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发挥郑州市的区域优势,调整整个区域的布局,突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郑州的农业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绿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水产养殖业、奶产业、林果业、以及种子种苗业。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战略性的调整,培植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从而提高郑州市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3.整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市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郑州市可以通过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4.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

都市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都市农业资源,研究并引进都市农业所需的设备技术和新品种,用科技作为农业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训,都市农业的发展为高新技术提供发展平台,并且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加快都市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

5.增加发展都市农业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产出,并且高投入的产业,要快速发展都市农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都市农业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然而仅依赖政府的投入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应该优化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以政府的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政府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创汇农业基地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开发能产生生态效益或者社会公益性效益的项目。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样化的社会资金都参与到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上来,大力鼓励个人投资都市农业发展。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股份制、设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独资或合资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建设,用都市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来吸引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同时,像参与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对都市农业投入建设,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高科技来武装农业,形成都市农业的科技配套工程,整体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1]中原楼市网.把摸郑州城市发展脉络[J/OL].2007.

篇6

时玉芹,陈东田,宋棣,钱兴华,高燕青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23]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40,51.

篇7

将茶叶资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茶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新业态,目的是体验茶叶种植及其生态环境、茶叶品饮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元素,这种融观赏、考察、参与和购物于一体的体验文化旅游,各个方面反映了休闲体验文化旅游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区别和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塑造和勾靳出了文化旅游的新形象。旅游景区形象塑造相对于旅游文化来说,虽然受旅游文化整体约束,但旅游景区形象塑造体现旅游文化的内涵独有一定的专业性、独立性,这也是景区文化建设中的旅游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问题。在分析景观形象设计的三要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江头贡茶生态农庄茶文化整体形象塑造的理念和思路,进而建议江头贡茶文化景观形象塑造的路径要突出“宋贡茶文化”。

【关键词】

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

湘南产茶大县湖南省耒阳市,当地茶叶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以其品质优异在历代贡茶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江头贡茶文化作为古典茶文化的主要成分,中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光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更兼具可开发的文化气息,其以涨水泡开其姿态飘若惊鸿,犹如白纻舞,李白赞曰: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1]唐之磅礴繁华,而沿袭秦汉风骨的魏晋风流犹盛一头,更宜今世。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以高雅的江头贡茶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打造魏晋之玄妙,现倾城独立之感,为今日红尘所累世人之养性修身之地。通过深入分析该项目实例的成功点,从而能对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根本思想与原则进行阐述,并希望对其他茶园能够有所助益。江头生态农庄生态农业景区位于湖南省耒阳市龙塘镇江头村,属于中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7℃~18℃,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337mm,日照时间近1640h,地貌形态属丘陵低山,植被覆盖良好。[2]土壤以红壤和黄棕壤为主,土质均匀,保水较好。在低山丘陵之间建有龙下冲小一型水库,呈倒人字形,水库分叉伸入到山丘各部,水面较大,水位较平稳。有联赞曰:碧水一湾,岭绵万里,江头画境景逾画;紫云盈野,茶贡千年,海内芳名茗更芳。梯田状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的水库倾斜,地形变化丰富,三维空间感强,是宜游宜茶宜居的茶乡佳境。2008年9月开始,江头生态农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握紧拳头强力打造耒阳市千亩新式茶园—生态观光茶园,不仅能够带动产业联动,更兼具生态环保理念,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占地面积3508亩,茶园占景区面积65.56%。从公司成立时开始,每年均开地种茶,茶树长势良好。由于种植年代不同,各部茶园各有差别,部分茶园已形成很好的茶园景观,视角效果良好。景区内及周边天然森林长势良好,森林景观突出,植被郁闭度高,现有植物种繁多,以杉松、香樟、竹类为主,灌木茂密,可开发森林休闲健康旅游。

一、注重景观形象设计的三要素

(一)精准把握形象设计的风格定位

视觉形象中鲜明的形象最吸引人的眼球。如果在设计上遵循“师法自然”的自然式为主的设计法则,就能设计出视觉上纯粹、朴素、和谐的乡村自然风。而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所打造的观光茶园自然也要有自身的特色,怎样才能保持基本的乡村自然风格的基础上有自身的鲜明形象,那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打造的观光茶园自然要有自身的特色。

(二)茶园平面设计突出主题形式

确定观光茶园的形象设计总则是为了指导并落实于具体的方案设计。景观空间则是指,由环境边线所界定的,各种自然或人造形成的软质或硬质元素所构成的三维立体。景观空间的坚实地面,即基面(或地面),我们这里称之为“平面”,它是整个景观空间立体构造的基础。因此,无论如何,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景观形象设计都避免不了要从其平面设计开始考虑。

二、塑造江头贡茶生态农庄茶文化整体形象的思路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现代人受到的社会、就业、亚级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非常巨大,尤其是成功人士。他们会更加追求返璞归真,放浪形骸。有以下几个功能区域可以较为引导与满足他们的心灵追求。

(一)建立浮世绘长廊

浮世绘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通过浮世绘描绘当时社会与人们的风采可以给予人很强的代入感。

(二)强化文化歌剧与演出

将《世说新语》内容新编,融入现代气息,用歌舞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让人轻松愉快的欣赏,又能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注重传统歌舞表演

正如唐代李白的《白纻辞》中所云:“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希”。[2]让旅游在再朦胧仙境的古典艺术中,穿越时空的束缚,置身于那个以天为被,以地为衣的时代。

(四)塑造茶室与谈经室的贡茶文化氛围

《左传》言:“国于天下,有与立焉”。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学习传统经典,不光是对我国我民族之继承,更是为了使其符合今日社会主义精神,从而继往开来。使我中国屹立于世。同时对于自身的修养也是具有显著的提高效应,修养的增加,人生在世自然会更加和谐。

三、景观突出“宋贡茶文化”形象塑造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宋贡茶文化”塑造理念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茶文的诞生、发展、传承有力的反哺了茶产业的发展。江头贡茶文化由来已久,苏轼有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贡茶产业只有在加强贡茶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播和建设中,才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本项目以茶叶为题,生态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在设计思想上应达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肯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使人在此忘却纷扰,饮茶论道,谈玄悟性,洗去红尘,再演魏晋风流。

(二)主题定位:以宋贡茶文化设计整体园区

人与自然协调的茶园氛围是生态观光茶园的核心要素,其受到地方风俗文化、自然环境、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冲突等制约。茶园不能仅仅满足于满足喝茶,制茶等基本功能,在新时代更应该满足人们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融合新时代气息能够使茶园由死为生,充满灵性,升华其质。《咏茶叶》言:“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翻炒柴火煎。泥壶清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玄谈驱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与南朝改用茶饭代以三牲祭祀由此可以看出茶在其精神文化境界上的所蕴含的修身、养性、怡情、尊礼的内质,决定了以茶为景观主体的场地带给人超凡脱俗,直抵本心之感。故此,建设茶园整体园区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必然与之相符合,在空间与结构上达成统一性。

(三)景观定位:与自然的统一性

自然与人工的统一性是当前景观规划追求最终目标,无论从建筑设计亦或者景观设计都不能片面孤立的进行设计。以江头茶园为例,应该在空间与结构统一的基础上,秉持“天人合一”与“致中和”思想来建造,在建筑中融入自然理念,在景观的塑造中融入茶文化理念,使得二者交互混为一体,不分彼此。

(四)目标定位:以旅游带动茶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基本点是以茶文化为本带动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其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对于文化、休闲以及精神层次的需求,又是健康饮品。消费者可以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去接触茶道,去静心荡心。同时还可以接触茶叶,采摘茶叶等使得其对茶更有直观的体验。茶园兼具生产、加工、销售、疗养、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在江头茶园中应当突出江头特色的茶文化内涵,通过空间与结构的统一性,改造旧有设施,利用一部分较好的茶道厂房,让消费者进行开放式活动,并利用壁画,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现形式让消费者直观的感受到特色的茶与道、茶与故事、茶的演变过程等文化内涵。茶园休闲观光区依托园区丰富的茶场资源,开发茶道内涵,体会茶农生活等项目,更好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头观光茶园的主要功能性区域可以划分为以下:即,(1)修身、养性、论道,即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统一的园区构造,促进人对自我价值增长的需求,并修养身心以便更好的开展事业。有效的满足了中高端人士的需求。(2)度假居住功能,特色茶庄、公寓式酒店、度假别墅。(3)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主要包括传统经典文化的研习与生态环保科技体验、农业科技种植、特色文化展示,为突出江头茶园文化内涵,通过壁画,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现形式让消费者直观的感受到特色的茶与道、茶与故事、茶的演变过程等文化内涵。(4)商务会议功能,会议中心、商务会所。(5)休闲观光功能,让茶园变成游客的心灵港湾或第二家园,增加景区内新的文化体验与修身养为支持架构,培育景区的发展和效益的新增长点,亦是让客人感受不同于其他景区的新奇体验,并能够带给他们精神价值的提升与呵护。(6)服务、商贸功能,在景区修建茶文化广场、建立生态停车场与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在文化广场两侧,以魏晋时期建筑风格为载体,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餐饮、购物等一体化的茶道区域。

总之,生态观光茶园是一个承载着茶文化的特殊景观类型,有着与其他游赏景观专类园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原则。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片面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方是“致中和”。[4]这其中蕴藏着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性与合作性。同时每地的自然环境并不相同,所以不能武断的硬性设计,而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结合相应的社会文化等进行联合设计。通过每座茶园独特的文化与景观营建实现“茶文化创意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多产业的联动。依托自然环境与特色的创意文化,以实现农业三产化、农业旅游化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土地科学的开发利用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乡村的有效成果之一。在我国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当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这使得农业生产效果不佳。就以茶叶生产来说,当前茶叶生产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如茶园生态系统的能源输入由有机能向石化能转变、外界环境污染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冲击大、茶园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由复杂向简单变化等。改变传统茶园生产方式,向生态茶园迈进,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小步。

作者:周怡岑 尹影 阳琴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春玉.对马鞍山地方舞蹈艺术发展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59~61.

[2]胡最,邓美容,刘沛林,王金国,田亚平.基于GIS的衡阳人居适宜度评价[J].热带地理,2011,2:211~215.

[3]徐红梅.现代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5]朱玲.长沙市酒店绿地植物配置与多样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8

论文摘要:休闲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产业在我国也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休闲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制定促进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业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它是一种产业群或产业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发达国家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休闲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的休闲观念和休闲生活还处于初始阶段,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此相关的机构、设施、休闲产品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研究休闲产业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休闲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占GDP比重将越来越高。休闲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并且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休闲产业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GDP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英国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外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及其现实依据充分说明,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将在全球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休闲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阶段时,休闲消费将成为推动社会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凸现。现在各类休闲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生活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如休闲产业可增加就业,休闲产业能够缓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调节财富,创造就业。因为休闲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多;促进公平分配。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休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实现我国现提出的人口和谐社会的目标。休闲能够产生巨大的休息功能和良好的社交功能,如现在很多商务谈判可通过打高尔夫等来实现。休闲可完善人的本能,很多伟大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休闲中产生的。

休闲产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它能帮公众提高休闲质量,广泛促进和谐。休闲产业能从微观层面促进和谐:增加个人幸福感,肯定生活美好;有助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宏观层面可以促进和谐,协调社会不同侧面(城乡、地区、国内外、休闲与就业、与工作等等),支持政治、经济制度。

二、休闲产业的现状及特征

(一)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产业方面,可以将休闲产业划分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休闲产业等四类,笔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据全国假日办数据,2006年“五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4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十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33亿,同比增长19.3%。由于假日集中,致使热点旅游城市、景区客流过于集中,管理措施不够有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文化娱乐产业。它是包括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报刊图书业、教育培训业、艺术表演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为主的产业。2006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66个,文化馆2889个,公共图书馆2767个,博物馆1593个。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教育台46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3862万户,209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6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30部,科教、纪录、动画影片62部。全国出版各类报纸416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2亿册(张)。现阶段文化娱乐产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文化快餐”、“造星运动”,其中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是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3.体育健身产业。体育健身产业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和提供有形物体与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据调查,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增至0.3%。但总体上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社会事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有强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前景,另一方面又需要巨大投入和细致规划。

4.会展商贸业。会展商贸业是为了满足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需要而进行的信息、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活动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展览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近5年来,全国建成展览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展馆达30多个,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城中心。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

(二)休闲产业发展特征

1.旅游业占休闲产业的主导地位。我国旅游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7.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旅游创汇创收成效显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呈现出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势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未来10年问我国旅游业仍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8%。

2.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休闲产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体育休闲以及会展业等,由于休闲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提供绝大多数都是由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所以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5%。

3.休闲产业已扩大到第二三产业。随着休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休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目前正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延伸。观光农业、林业以及渔业等都是传统农业依托其现有的农业资源向休闲旅游者提供休闲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一种突破。

4.公共休闲产品的开发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及和谐社区的建设,政府更加重视城市绿地、广场、公共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如各地城市风光带和绿化广场的建设以及市民公园的免费开放和城市社区健身功能区的开发,都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休闲产品的提供者对非价值型休闲产品消费的关注和重视。

5.休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我国休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休闲旅游及会展旅游、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为主体的休闲产业群。旅游和会展对于各大城市的住宿业与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GDP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并且目前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很大。因为国民收入人均水平偏低且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别较大,致使我国各地区及城乡之间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二)休闲观念还较落后

我国传统消费观往往崇尚节俭,重生产轻消费,这种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制约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重劳作轻休闲,休闲消费动力缺失。

篇9

关键词:三亚;休闲农业;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41-02

一、三亚社会环境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与产业发展环境

三亚市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如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的推广等发面提供了优惠政策,这些信息对于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导向及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并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200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和谐城乡游”,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海南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三亚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资源、浓郁的乡村风情优势最适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成为三亚周边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三亚休闲旅游必然会得到三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

(二)地方原生态文化保育情况

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5.7℃,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 563个小时,座落在山、海之间的三亚市四季阳光明媚,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三亚历史悠久,古称崖城。早在西汉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孤悬海外,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天涯海角”。三亚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以黎、回、苗族为主,其中黎族人口有20余万人,苗族3 400余人,回族7 8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400余人。各少数民族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渔文化、狩猎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等浓郁的民族习俗,反映出了人类早期生存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三亚多数乡村地理位置边远,山水相隔,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独有的、原生态的民族风俗,三亚地区的“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当夜晚来临,男女青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双方互赠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次相会。另外,悠久的历史传说、名人逸事、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古代军事遗址这类资源成为广大游客满足好奇、求知心理的重要游览目标。以上资源的唯一性、不可转移性丰富了以亲近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旅游过程。

二、三亚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调查研究

“休闲农业旅游是结合旅游业,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多领域融合产业,经济拉动效应广泛。休闲农业作为自主、休闲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兴起时间较早,发展模式也较为成熟,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土特色来发展中国的休闲农业旅游。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其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有海南农垦万嘉果农庄、绿枫农业观光园、琼海伊甸园山庄(观光采摘农园),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农业高科技观光园),兴隆东南亚风情村、南坤民族风情旅游区(民俗观光),琼海椰寨农家乐,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三亚热带天堂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观光型)等,这些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成为那些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

三、客源市场分析

风景迤逦的三亚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三亚国内客源市场有广东、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近年来新兴的西南、中原地区的客源市场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次,省会城市周边的大城市如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等客源市场持续增长。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熟知三亚,形成了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并举,欧美市场为补充的新的国际客源市场。韩国跃居首位,其他依次为日本、俄罗斯、美国。

四、三亚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旅游项目发展的目标

三亚休闲旅游企业多处于自由、不受约束的低水平的自然发展状态,还未形成树立品牌的知名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道路,品牌旅游企业宣传和促销手段滞后,整体宣传缺少针对性,导致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旅游企业热衷于建设大项目,合作有待加强。“旅游项目有大有小,尤其是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开发初期就有必要制定总的开发计划,再根据项目的发展需要制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形成由近期逐次向远期推进的发展计划。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在经营中始终有新的产品推出,对促销有好处;二是在开发与经营中不断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调整计划,增加或检索投资及项目,有利于把握投资与经营方向营。”[2]制定分期目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市场导向原则。第二是资源集约原则。第三是完善项目原则,即开发建设的项目一定要在下一个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完成。

(二)创新休闲农业产品项目

三亚的旅休闲农业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旅游项目功能单一,项目开发多停留在海上运动层面,缺乏能满足游客好奇、探新、求知心理的旅游项目。景区基础设施外观建设大同小异,景区建设还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建设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在项目开发上缺乏与三亚其他旅游景点的交流互动,这仅仅有限的旅游项目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雷同现象严重。“休闲农业园区可以选择开发的产品项目有高科技设施农业观赏区、农事体验采摘园、自助农园、观光果园、百果园、百草园、珍奇挂果园、观赏蔬菜园、组培中心、立体无土栽培园、科技娱乐园、科普影像馆、天文气象台知识馆、克隆苗木馆、果品贮藏馆、微喷节水灌溉园、农艺教学作坊(农艺DIY)、草地运动场、垂钓中心、植物迷宫、林中乐园、休闲木屋(竹楼)、假日农庄(度假村)、珍稀植物园、蝴蝶馆、动物世界、动物认养园、青少年营地、跑马场、野战俱乐部、森林氧吧、拓展营地、野炊烧烤、农家自助饮、生态餐厅、乡村酒吧等。可以开展的参与性旅游活动有:各种赏花、采摘、品尝和户外活动,农产品节庆,田园嘉年华,水上运动,篝火晚会,乡土手工艺品制作交流,新奇特农产品展销等。”[2]开发出独特性强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规模、品牌、优质等市场战略的实施,实现市场的认同。

(三)提高休闲农业人才素质

部分旅游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形成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间接影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槟榔汁、随意骂脏话等。旅游地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专业培训,仍以农村生产活动方式服务游客,服务态度较差,服务整体水平有待全面提高。“只有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才能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休闲农业将长期处于发展初级的阶段,难以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相关培训部门或者依托当地的农业类高校,通过建立培训班、科技学术会议、农业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专门组织民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同时,要请进一些既懂得农业生产,又懂得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要熟悉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善于农业经营管理和旅游开发管理,并具备高素质、园林美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区位经济发展意识,能够从景观美学、生态设计学、历史学等多角度设计规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出集观光性、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放松身心。”[1]

五、结语

海南三亚拥有游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那蔚蓝恬静的大海,更是让那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人间天堂”。在三亚旅游舒缓压力的同时还等于在天然的氧吧里吐故纳新,三亚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有利于现代都市人重新审视人性,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受益,让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显而易见,促进三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三亚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休闲旅游;现状;项目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步入享受型、发展型。 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旅游能级的提高因为集中性的节假制度受到严重阻碍。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政府应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游客自身可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及手法

1.休闲旅游项目规划要求

休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让游客身心放松,游客能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因为休闲度假游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

2.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1)以人为本,全面满足旅游者的休闲需要

从休闲旅游者需要出发,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并体现其休闲功能特点。布局上要注意“动静分离”、游线设计应符合休闲活动的流程习惯等。区内交通系统要实现游步道和游线选择多样化,特定的区域可以通过特定的交通方式来实现,也会让游客感知更多的景观意象,如竹筏、森林小火车等。从休闲化入手,规划好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要求。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应完全从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且完善旅游六要素的配置,做到人性化设计。它给游客带来的是舒适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休闲旅游项目关键所在。

(2)通过休闲旅游项目的环境意境打造带给游客愉悦

精神场所通常指环境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带给人心灵上震撼的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也是休闲环境营造的升华的最高境界。在使人感到舒适、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才是休闲化项目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若以“禅意”为景点主题进行规划。无论从建筑形态上,还是植物配置上都应营造出一种“简朴、自律”的禅宗意境,让游客从精神上得到升华,并有所感悟。

(3)因应细分产品的差异性规划手法满足个性化要求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规划将呈现不同的格局。如从档次分,高端、中端、低端游客具有不同的休闲要求;而从休闲类型分,运动、文化、游乐、养生、科考、感受自然、体会农村生活等,休闲方式的差异带来不同的规划手法;从消费对象看,可以形成女性、青年、残疾人、老年人等不同要求的规划手法。如在女性使用率高的场地,特别注意栽种色彩鲜艳,香气宜人的植物,并且注重坐具的质感和灯光的强度。

(4)生态化规划方法应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休闲旅游项目生态化规划方法材料迎合了城市游客的心理需求。生态化规划方法很多,如多利用本土化材料;使用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雨水收集利用、垃圾回收、自然通风等。乡土材料以其文化载体的身份和优良的性价比,将成为休闲项目的建造趋势,不仅能营造休闲的意境,且更生态、节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