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范文
时间:2023-03-17 21: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结合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结合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健康心理学 亚健康 解决方法
一、引言
人一生中觉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而且,通常正是工作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秩序。事实上,工作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应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应无需担心受伤或疾病,很多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荷兰、瑞典和欧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证这一点。早期关于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大多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受到的躯体伤害。然而,逐渐地,人们意识到工作场所理应适于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预防伤害和疾病。这是从更广的视角来关注健康人群和健康组织,尤其考虑到工作组织的新变化,以及劳动力群体的变化。
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生存压力亦不容忽视。工作环境恶劣、时常加班等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二、职业健康心理学
大家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绝非新现象。工作场所如何运转?政策、监管、监督和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些问题在20世纪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19世纪,尤其在工业革命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工作中那些无形的方面,及其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那时候,心理学还刚刚起步;基本被限定为纯实验学科,没什么应用价值。而来自其他历史久远学科的学者---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开始忧虑不断变化的职业领域对员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那时,怪异又缺乏人性的工厂、办公室不仅开始出现在社会和政治评论中,还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及欧洲的小说作品中,如卡夫卡等作家的著作。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的目标是直接发展、保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学首先注重通过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来预防疾病或者伤残。关注的重点领域是那些使个体处在受伤、疾病和压力危险之中的工作组织因素。这需要从涉及心理学以外的多交叉学科(如果不是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例如心理学中的人因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都影响着职业健康心理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工业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也起着作用。整合这些学科并把预防作为首要关注点构成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因此,重点是组织干预,而非个体干预,如咨询。
三、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原因分析
1.安全氛围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事故是因工作环境不够安全引起的,造成工人的巨大伤亡和不可弥补的精神伤害,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故频发的黑煤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行业的高空作业,也处处存在隐患;化工厂的化工原料生产环境恶劣等等。这样的现象非常之多,都是工作氛围不够安全造成的。然而,尽管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是它们只受到了管理者的粗线条关注。
2.工作――家庭平衡
工作后,我们大家经常在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人们经常担心工作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样,也在担心过度关注家庭幸福是否会影响事业的顺利前进。如果二者协调不好,工作和家庭问题都将出问题。反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工作――家庭平衡”,而且多数使用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事实上,人们对于“工作――家庭平衡”这个词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很难说明工作和家庭平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些学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时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意味着工作和家庭之间相互融合或者相互协调。但如何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仔细查阅,会发现工作――家庭平衡有两个较为清晰的含义。应用最广的观点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是指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之间少有冲突及相互干扰。
研究者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率、前因以及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工作――家庭冲突被最广泛引用的一个定义如下:
工作――家庭冲突时一种角色间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野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的参与会阻碍其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期望的实现。
3.工作压力与支持缺乏
在过去的十年中,工作压力对生产率、职业枯竭以及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类研究清楚的表明了工作压力对员工和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工作中的饮酒服药,抵制生产行为,如消极怠工、偷窃、故意损坏公司财产,以及各种各样的白领犯罪,这些现象都和工作场所压力有关。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兴趣与关注持续升温。在美国,1991年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美国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报告有高度压力感的员工人数在1985到199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下降。在接下来的一项研究中,1200名受访者中40%报告说巨大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高压力员工受压力相关医疗问题困扰的可能性是普通员工的两倍多。结果,许多组织都承认在重压之下过渡工作的员工,表现远不如那些喜欢自己工作并且有时间放松的员工。
在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异常巨大,员工的工作压力在近些年来成几何倍数增长。
在全球范围,面对此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做最大程度的努力。但还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和解决方法出现。表现为政府支持缺乏。
4.科学技术与工作场所健康
现在,个人电脑已经司空见惯,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更为自然、便捷、自主和协作性的电子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在工作开发及实施的诸多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许多新科技应运而生。
办公室中的科技改革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大量事例表明,科技给办公室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生理健康隐患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组织远远达不到幻想家所推崇的那种普适的、自然的、完美的计算机工作环境。相反,一般组织都会要求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格子间里面对着电脑,操作键盘或者其它数据录入装置生成和获取工作所必须的信息。大量研究探讨了工作场所中,人们对于计算机化工作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察觉。其中,重复性的动作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产生和恶化有很强的关联。
(二)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隐患
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办公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影响的原因很多,包括办公室内的噪音、不断变换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控制感的缺乏、与他人的隔离以及个人隐私的威胁等。已有研究探讨了多数与科技有关的变量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压力,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紧张、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及情绪困扰等。
四、应对方案
现如今,要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讲,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问题的应对能力,才能工作更顺心,生活更美好。
1.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学会尊重他人。
2.有效的减压方式:现阶段,由于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平时注意有意识的放慢生活的节奏,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要冷静的分析处理,保持舒畅的心情,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正确的处事方法:为人处世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求我们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方法,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以平等、尊重、诚心、宽容为原则。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要充分关注到职业健康心理,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切实缓解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著郑雪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2.《现代青年心理学》张进辅,重庆出版社,2002年.
篇2
关键词:个性;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79-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才会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夯实心理品质基础,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际交往焦虑问题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幼儿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大多独身子女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幼儿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或者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
2.挫折适应问题
挫折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导致幼儿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力差等心理问题。其原因是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的时候,消极因素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如果老师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加以适当指导,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就产生了。
3.性格孤僻
性格孤僻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抗拒过集体生活。很多父母为了生活而忙碌,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更是老一辈的人,未必人人都了解儿童的心理,很容易就造成小孩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并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4.缺乏调节能力
缺乏调节能力主要表现:自我中心、嫉妒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例:一次,东东从家里带来了很多卡通小贴画,这让很多小朋友都羡慕的围了过去。
楠楠:“给我一张,好不好?”
东东撅起了嘴:“不行。”(同时她很警惕的将她所有贴画都放到口袋里。)
萱萱:“我不要,就给我摸一下好不好?”
东东生气了:“不行,你们都走。”
分析:东东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也很讨老师喜欢,但令老师苦恼的是,东东的占有欲非常强,如案例所说,他完全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物品,也因此经常吵架,往往通过争执和哭闹来保护自己的占有物。事后,我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东东在家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都非常娇惯,平时不会有人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家长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理解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这就养成了东东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懂得移情。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独占心理不仅表现为对玩具等物质材料的独占,还表现出了精神上的独占倾向。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要多与孩子交流,爱护、关心幼儿
与幼儿沟通,首先要“卑微”自己,“倾听”对方。持诚心诚意的态度沟通,专心一意的倾听,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得到解决,误会得到消除。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老师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并且很有可能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伤害。教师和孩子之间还应保持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教师的倾听才会有效果,会使孩子的烦恼减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培养兴趣,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并且能认真思考,乐于探索,有效地完成任务。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爱护幼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带领孩子感知大自然,参观、游览社会环境,集体游戏等,寓教于乐,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建立亲社会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
3.要多给幼儿一些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大都喜欢聪明、伶俐、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内向、胆小、学习差、不起眼的幼儿,则很容易忽略遗忘,关注比较少。而幼儿很有可能因为老师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们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虽然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忽略他们,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多关注、多关心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鼓励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
4.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教师期待效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人类生活的日益多元化,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具备高质量的劳动素质,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但是,目前有许多人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和复杂的生活环境,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别是一些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1948年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很大反响,使人们意识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智力健康、情感健康等多个方面。随着这一定义的出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素质是指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也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程度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成分。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促进人发展的动力功能,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功,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情绪稳定乐观。它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喜怒哀乐,人皆有之,能正确面对这些复杂的情绪而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反应强度适中;积极情绪居多,保持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
第二,意志坚强,能够承受挫折。能否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是一个人意志品质是否坚强的表现。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和目的性,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做事情有始有终,遇到艰难险阻,能不屈不挠。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心理素质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一般表现为团结互助,乐于交际,尊重和接受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人为善,真诚宽容。
第四,人格发展健全,能够自我悦纳。人格发展健全,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人格的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气质类型、信念、价值观等等。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不仅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等;还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发扬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社会环境和生理发展的影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前者占主导地位,对学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表现为:人的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行动上善于明辨是非,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在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下,能产生不怕艰险、勇往直前和持续拼搏的积极性;拥有健全的人格,能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人相互接纳、尊重、合作,做到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对人真诚、善良,乐于帮助别人等。
但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成长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也会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随之产生。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重头戏,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但对某些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沉重的压力,致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和恐惧感;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给他们带来的往往不是鼓励和支持,反而是一种无形的负担。紧张的学习、升学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出现了注意力分散、厌学等现象,最终导致学习焦虑,情绪压抑。面对多元化社会中存在的压力,大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往往会出现“惟我”倾向 、闭锁、沮丧、忧郁、孤独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都在父母精心呵护、溺爱中成长,生活无忧无虑,缺乏人生历练,独立意识较差。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往往不知所措,意志力薄弱;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猜疑、独断、专横等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欠缺,许多学生经常会出现自卑、胆怯、自负、不随和等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面对各种竞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不会合作,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出现自私、嫉妒等心理问题。在处理各种事情时,经常犹豫不决,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自信心。更有某些严重的心理失常问题出现,如强迫症、自杀等,导致一幕幕悲剧上映。上述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面对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三、教师期待效应与大学生成长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像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教育者的期待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并使受教育者获得预期进步的规律。我们发现,教师期待效应在激发学生潜能、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积极的期待效应,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全面了解学生;其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其三,激发学生的自信,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来说,教师期待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自主性心理素质包括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等心理品质。自尊是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律是凭借意志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目标和要求;自我激励是身处逆境时不消沉、不气馁,敢于直面困难,哪怕孑然一身也要把孤独化为力量,奋力进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品德的形成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久的努力、顽强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心理素质就是具有极大自主性、能动性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一般是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鲍谥清,谭育红.素质教育与现代教学策略[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213-216.
[2]叶运生.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4]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关 键 词】 健康心理;创新学习;教学
创新即创立、创造。创新就是打破旧的,创造新的,即冲破旧思想、旧方法的束缚,发人所未发、想人所未想、探人所未涉、做人所未做的事。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创新并不单指那种高不可攀的创造发明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只要能不断地超越自我,那就是创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而学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索、实践,这样才能不断促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创新活动,不敢想、不敢做,就谈不上创新。
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因素很多,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在家庭、社会、教师这三个外因中,教师这个外因对学生起主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好“导”的作用,利用课堂这个教育教学主阵地,在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讲课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创新学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呢?
一、把握学生的性格差异,设置深浅层次不同的学习需求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心理教育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学生的个性心理,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在心理各要素的组成的个性心理中,性格处在核心地位,起决定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能否成功地把握住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取得教学实效大小、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超越的关键。
性格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这就是说,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着每个人产生与他人不同的性格。教师要分析产生性格差异的原因,从而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不断自我超越,实现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在总结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扣开了具有自卑、畏惧、等待心理的学生的心灵,使其觉得这个问题简单,我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最终达到理解课文、超越自我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如果教师外表严肃,或是“居高临下”,要求过于严格,那就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某校一位平时充满自卑感、成绩差的学生小李想解答黑板上的一道数学题,他还未走到黑板前,却遭到老师的训斥:“下去,没叫你。”教师这一声训斥不要紧,小李刚刚燃起的超越自我的学习愿望又熄灭了,从此,小李恨透了老师,也恨透了数学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人也郁郁寡欢。试想这样的“严”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吗?肯定不能!创新更无从谈起。相反,我校王老师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她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一学生“发难”:“既然东南风是向北岸吹的,为什么周瑜的小船没有被风连同火船一起吹向曹营呢?”面对学生的“发难”,王老师没有训斥指责,相反,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最后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两位老师的不同作法,体现了老师不同的教学观念,得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谁是谁非?我想大家都很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知己,甚至做学生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平等相待,建立友好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近而亲之”,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三、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1. 目标激励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奖励手段。首先让学生确立近期的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然后鼓励学生确定远期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永远都有目的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都是不甘落后的,但往往不知该怎样去学习,遇到了困难更是不知所措。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可以为学生找到一面镜子,增添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2. 任务激励指利用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向书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这种挑战就是创新的开始。
3. 物质与荣誉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奖励方法。哪怕是一把小刀、一块橡皮,对孩子来说这小小的东西就意味着他(她)的成功。荣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承认,可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四、通过挫折教育来磨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激励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健康心理的方法,但是,当我们面对受老师推崇,受学生崇拜,一贯洋洋自得的学生,此时我们再采取激励方法无疑助纣为虐,只会助长其飞扬跋扈之势。此时教师如果采用适当的手段,使其受挫,这样就能磨砺学生的个性,促使其朝着健康心理转化,也便于发挥其特长,创造性地学习。
总之,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
[1] 金浩. 中小学健康心理[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大都为15~20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稳定、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等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国劳动大军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造就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有效途径,已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概述
技工院校学生来源层次复杂,素质千差万别,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差异无法一概而论,但可以归纳具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如下: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起点的学生逆反心理明显,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具有逆反情绪,或采取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抗态度,或采取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淡态度。
(二)失落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极其希望上高中或大学,但由于成绩和家庭经济等原因,非自愿地选择了技工院校,感觉受到了社会的抛弃,由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滋生失落心理。当然也有些学生是由于遇到其它挫折,内心受到压抑,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成为迷茫一族。
(三)自卑心理
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相应的调控心理,于是种种挫折、失败和逆境带来诸如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进取的动力。
(四)职业心理障碍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面向企业生产或商业服务一线,主要是技能性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工作质量要求较高,工作流动性也较强,因此在部分学生身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或逃避心理,铸成职业心理障碍。
二、探索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复杂的不良心理问题,单一的教育手段注定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认为,学校必须采取多种互补的手段,锻造出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组合拳”,实现全方位出击,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以日常德育工作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首当其冲要针对技工院校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学业思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疏导,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然,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德育工作具有“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需要积极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教育载体,如重大时事、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宣传橱窗、广播网络、社区活动、企业实习等;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实施方法途径,如德育案例、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专题讲座、日常行为规范等;灌输和渗透内容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安全法制、创业励志、心理健康、国学经典、现代思潮、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通常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学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特点,渗透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新体系,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减压方法等。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可以有效解除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平心而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释放更大的能量:一是需要及时更新内容,让内容与时俱进;二是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等;三是需要培养专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以心理咨询工作为抓手,化解学生心理顽疾
当前对技工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一是误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应由医院的心理医生才能承担;二是误认为德育工作可以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将德育工作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理交流与疏导的学生。高度重视与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引导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为此,技工院校尚需在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和场所。如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等,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以及营造宜人的和谐氛围。
第二,加快并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养。学校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无从谈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要立足于自身培养,还要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考试,这是走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不力或效果不佳困境的关键。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认识,多管齐下,才能走出健康心理教育的困境,取得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明骏.技工学校大德育教育模式之我见[J].广西劳动保障,2010(4-5):53-55.
篇6
健康的教师心理素质是良好师德形成的保障。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碍,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教师健康心理素质构建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形成教师诸多优秀品质,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不健康的心理素质,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则会让教师的师德修养大打折扣,从而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发生令人难以解决的危险事故。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健康心理的标准,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与教师同行的友好相处;对所处学校环境的适应感,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相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则是多样的,例如抑郁、焦虑、敌意、人际障碍等。
2.教师不良心理的消极影响
(1)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是终生难以消除的。一个教师如果因为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产生挫折感,难以自拔,甚至形成仇视学校、产生敌意行为,他就会把这种不良反应带到教室里,引到课堂上,在不知不觉的言谈举止中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也产生对学校、社会的不认同感,甚至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2)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教师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消沉的情绪又怎能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教师的不良心态会使其情绪失控,对学生轻者打骂,动辄体罚,甚至对学生不理睬,这些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到学习效果。
(3)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教师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的是非曲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尺度是需要教师来加以调整的。假如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又怎能企求学生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呢?
二、教师健康心理构建的有效途径
怎样来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我们学校对师德培养相当重视,做到领导提倡,德育工作者献计献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良好的师德修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具体做法是:
1.提倡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首先从方向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教师养成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提倡为人师表,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
2.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从理论上使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善于讲解案例,联系教学、教育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深受教师欢迎。
3. 注重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
教师的良好心理养成是需要知识文化做后盾的。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首先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其次,提倡教师平时多看书,看有用的书,使教师热爱学习。最后,我们建立公开课评选制度,提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使教师把自己的所学能够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学校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善于沟通,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其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给教师以温暖,帮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有了心理调适的主动性,问题的解决才会事半功倍。
1.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教师对挫折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3.调适情感
(1) 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
篇7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命的基石,一个人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幸福起着奠基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呢?经过多年的探究,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慎言”
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的威力是多么大。树一颗心难,毁一颗心却可能是瞬间之事。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当一个孩子因为弱点、缺点、错误,而多次处于家长、老师以及身边的其他人的不良的语言环境之中,受到恶语中伤和太多的苛责、抱怨时,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阴霾,产生深刻的、不良的自我意识和自卑感,甚至丢失自尊,从而情绪消极、沉沦,以致心理扭曲,再也不会积极向上,甚至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导致堕落。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使用我们的语言,要用春水般清澈的言辞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能一味用指责、抱怨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去打击、讽刺、挖苦孩子,放大其错误和缺点而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对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用鼓励的、积极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理上发生变化并改正错误和缺点。当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全方位地去观察孩子,把孩子当成大自然的杰作去发现他、欣赏他,用优美而中肯的语言赞美他、引领他,教育的奇迹就会发生。孔子说“人抬人,出圣人;人踩人,出小人。”发掘孩子身上潜藏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培养起来,他就会去进一步发展自我。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就会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他的内心就会充满阳光,也会把这个阳光洒向生活。
二、追求“教育无痕”的最高境界
古希腊语说“教育是耕种。”的确,教育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做世界上最细腻、最伟大的培育灵魂的“耕种”。这种“耕种”的最高境界便是做到“o痕”。身教大于言传,教育者把人生、生活的哲理都融于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而不是端起架子、板起面孔、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地说教、指责、命令、指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精心设计的游戏、一次温馨的发自肺腑的交谈、一种可贵品质的长期坚持,都会像无声的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滋养孩子的灵魂,形成孩子可贵的优秀的品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联手,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共同引导孩子成长
一个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只靠学校教育是完不成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在学校,立在家庭。所以,我们要做到家校联手,共同教育孩子。我们的许多家长不懂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给家长灌输正确的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教给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明白在学校相同的教育平台上,孩子的优秀与否,心理健康与否,比的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和策略,让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尽量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要多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以便互相全面了解孩子,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培养其坚定的自信心,把正能量注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生命的力量,这会让孩子从挫折和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品格,在以后的人生中风雨无阻地走下去,追求成功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心里和眼里是没有别人的,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将来也不会服务和回报社会。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和知恩图报的健康心理。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恩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在我们困难时助我们一臂之力。学会感恩孩子才会体会到“舍”和“得”的幸福。
五、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加强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家任小艾说过:“教师要把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当做终生的事业,这比培养高分的学生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远。”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要从牙牙学语开始,从点滴做起,教育孩子热爱身边的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尊重和热爱生命,形成优良的人格和美好的秉性。还要学会建设生活,并会享受生活。这是健康心理的要素之一。
六、培养孩子强烈的运动意识
篇8
一、家庭
1.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 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二、学校
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工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做呢?
1. 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学需要感情的投入,感情投入主要是指教师的情感输出。爱心的奉献,敞开爱的大门,无私地去爱每一个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学生体验到你确确实实地爱他们,在你的身上能让他们感受到另一番天地,每个人都在你的中学习,生活,成长,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篇9
1.中学生自身是最关键的因素。
中学生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应能针对自己容易受到刺激而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心理教师张艳霞女士也这样认为,中学生必须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具体要做到: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学生朋友应很好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承认它,接受它,应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胜利总要到来,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中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救。一个个体的变化,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是主要的,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会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到自己身上。当中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求助,如果父母老师都不能很好帮助自己的话,要勇于自己去寻找专业机构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成长的路更为通畅。也就是说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要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学习上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集中注意力;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制,克服盲目冲动,把自我的“独立性”、“成人感”导向自强、自尊、自控的境界。
中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起着完善班集体的作用,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同学。
2.家长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和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中每个成员必须注重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提高,共创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
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有些封闭、孤独、狭隘、自卑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3.学校是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一环。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老师要尽可能尊重理解孩子,在学校学生毕竟是弱者,中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同时,更重要的是来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哪个学生让教师非常头痛,其实,这是一个成长危机的信号,希望老师可以换种方式来对待他们。往往有些老师读不出这种需要,错用了一些方法,导致了有些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严重者会影响该学生的一生。
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应该成为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只有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就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重视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新任务。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当代小学生人格的教育是摆在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培养小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建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曾有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很多。所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让学生在微笑中找到自信。如每个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好奇、或胆怯、或积极、或羞涩等,不同的心态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位老师曾成功地运用了“微笑工程”。她对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叮嘱就是“微笑”,让学生微笑面对学习、生活。这一富有情趣的叮嘱,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抚慰,对他们健康成长的企盼。孩子们从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让学生在鼓励中完善自信。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不仅受教育内容的影响,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响。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它是极其微小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一旦孩子有过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1.3 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自信。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干部轮换,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竞争上岗,最后“优者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得到明显的增强。
2.树立责任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强化剂。
2.1 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在学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在班级设置的若干个岗位中竞争自己的位置,班主任对每个岗位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交给更多的学生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的班里,谁都明白集体是大家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大家都很愿意为“家”作贡献,同学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2.2 接触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说教,总是回避社会的复杂性,回避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而学校的一切准备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承担社会责任。青少年正处于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时,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品格的最好途径之一。
2.3 体验过失后果,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要去参加数学考试,母亲问孩子: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母亲一看,画图的工具没带,计算用的稿纸也不多,就问孩子:要画图吗?稿纸够不够?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考试回来,孩子哭丧着脸说:一塌糊涂,图没画到,稿纸也不够。母亲问:那怎么办呢?孩子说:以后得认认真真检查再去考试了。这个母亲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孩子一次考试失败并不可怕,因为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再次备考时该怎么做,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这次经历让孩子懂得了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这是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总之,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3.提高耐挫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该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容易养成唯我独尊,娇横跋扈的性格。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因此,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
3.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要让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了解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
3.2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由外部转向内部。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具体指导。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赞扬,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对那些成败结果一概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自责的学生也要正确引导。其次,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