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含义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纠纷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防止风沙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农防林
农田防护林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容易忽视的,农防林在农林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益,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美好的条件,做为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来讲,其作用尤其显著。
一、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防止风沙灾害
农防林防风效果显著。据观测,林带有效防林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20-30%。林木越高,防护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有叶期好于无叶期。据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宽10米,树高5米,由6行双阳快杨和北京杨组成的透风结构林带,在无叶期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速,比空旷地低19%;有叶期降低25%。在农安县前岗乡,4行、12行、43行护路林网,在0-2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2%;5倍树高范围内降低38%;10倍树高范围降低23%。乾安县大师乡大师村,在900公顷农田上,造起82公顷林带(占庇护农田面积的9.1%)使根本不能正常耕种的跑风地,变成了良田。如1976年以来刮了几次30年来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9级,有时瞬间最大达12级,在这种情况下,受保护的农田未受害。
二、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冢防林不仅可以减弱风速,而且可以调节地面空气层(农作物发育变高)的小气候。春、秋两季可提高大气及土壤耕作层的温度;夏季则又能降低大气和土壤耕作层的温度,提高空气和土壤湿度,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降低作物的无效蒸腾;冬季又可使积雪均匀分布。这些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育条件,保证了农田稳产、丰产。据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在各地多年的实际观测:
1.提高温度作用。在德惠县布海乡观测,春季在林带背风面0-25倍树高范围内,空气温度提高0.2-0.8度;5-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6-1.4度。在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护路林带庇护区内空气温度提高0.2-0.6度;5-20厘米深处0.7-1.3度。这就可以提早达到作物发芽出土的最低温度,从而减轻了低洼地因低温造成的“粉种”。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种子能提早3-5天出土;发芽出土率,在1-25倍树高范围内,提高46-66%。由于气温、地温的提高,减少了由寒流而引起的平流冷害,从而使无霜期延长10-15天。
2.改良土壤质地作用。由于林带背风风速变小,随风飘来的有机质土粒降落下来,使林带庇护范围内耕作层土壤物理粘粒增多。据测定,在树高5-20倍处,物理粘粒增加59-79%,有机质含量提高16-36%,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地好于空旷区。
3.降低农作物无效蒸腾强度。水是农防林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农防林的建立使防护区的风速减小,湿度提高,从而防护林区内的水分平衡得到改善。据农安县林业局的观测,高粱的蒸腾强度,林网内比空旷区低25%,谷子低38%。由于农作物水分的无效损失降低,使植物内含水量相对增加,从而能提高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生理作用和对于热灾害的抵抗力。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的范围内,高粱生长比对照区高16厘米,大豆高11厘米,玉米高23厘米,谷子高11厘米。
4.提高粮食产量。农防林种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据在布海乡观测,树高10米,4-6行杨树透风结构林带,庇护区20倍树高范围内,增产面积(扣除抹牛地、排水沟、耕田路、林带胁地面积)为89.7-95.6%。作物增产率,谷子为18%,大豆为19%,玉米为31%,高粱为34%。
在梨树县喇嘛甸乡,营造农防林前有1600公顷农田,产量一直不高不稳。自从营造农防林以后,无霜期延长了7-10天。近几年在耕地有减(造林占地)无增情况下,粮食亩产由造林前105公斤,到现在增加为244公斤。
三、农田防护林还能够保持水土,固定基本田块,扩大耕地面积
在松辽分水岭的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采取营造农防林和水土保持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如德惠民县达家沟乡郝家村,从1995年开始,在585公顷耕地上造起了全长30公里,58条,形成56个网眼的防护林带。林带主要横山设在截流排水沟下沿,起到了防风固土、护渠作用,封住了浸蚀沟。使护沟林、农防林带、用材片林相衔接,形成了多林种综合防护体系,达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成灾”,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林网化以后,粮食产量比造林前提高了2倍。德惠县达家沟乡杏山村和菜园子乡张家沟村,都在治理坡耕地的同时,对迎风坡面达300米以上的地块,隔几带灌木栽一带乔木,在梯田埂上栽灌木,这样既保住了田埂,又挡了风,使部分地块的粮食产量增加3倍多。
平原地区,实行林、路、水“三网”化,林带同时起到防风护路、护渠作用。如双辽县建设乡,地处西辽河下游,过去连年遭洪涝灾害,使河床抬高,河道多变,每年汛期都出现塌峰堆堤现象。过去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没能解决问题,改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两结合,实行“造林护堤、锁洪波”,在33公里长的河滩沿岸,栽起茂密树丛,配合土石工程以后,稳定了河床,封住了沙滩,保住了堤防,从而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效果十分显著。在防护区,通过造林,扩大可耕地面积,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扶余市沿大师村,自营造农防林以来,使75公顷的弃耕地,恢复成为可耕良田。榆树县李合乡,实行林、水、路统一治理后,封住了斜路,取直了弯路,取消了荒边道沿,扩大了耕地面积42公顷。德惠布海乡岫岩村,建成方田林网后,也扩大耕地20多公顷。
篇2
机动车借款抵押合同范文一甲方: (借款人.抵押人)
身份证号:
地址:
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议一致就机动车辆抵押借款的事项达成如下合同:
第一条.甲方承诺在借款期间将本人所抵押车辆品牌: 型号 数量 台机动车牌照号码 车驾号码
发动机号 抵押給乙方.抵押车辆评估价值: 万 千 百 十 元
小写( 元)
第二条.借款金额: 万 千 百 十 元,月利率为 %于每月 号收取借款利息人民币 万 千 百 十 元。
第三条.经双方同意,甲方将借款本金和除首月利息余额打入乙方在 开的账户中,账户号为:
第四条.借款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借款不足三十天的 按三十天计息,超过三十天的按借款实际期限计息。
第五条.如甲方未能履行此约定,乙方有权单方提前终止合同并向甲方最索借款本金,利息,综合费用及违约金,行驶抵押权。
第五条.抵押的范围包括:
《机动车抵押借合同书》项下的借款本息与综合服务:实现债权和抵押权的费用(包括抵押登记费,律师费,诉讼费,申请执行费,拍卖或变卖费等),罚息,以及应支付的违约金,赔偿金等。
第六条,双方责任:
1,甲方保证对抵押机动车车辆依法享有所有权。在抵押前未将该物质转让抵押,抵押担保及依法保全等,无任何经济纠纷,如有纠纷甲方愿承担全部责任。
2抵押车辆的保险,由甲方到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保险费用由甲方负担。
3抵押车辆在乙方封存。
4在抵押期间,乙方须妥善保管甲方交付的抵押车辆。若是由车辆自身原因或自然损坏,不可抗力的原因素造成的车辆损坏,免除乙方赔偿责任。
5机动车抵押期间,如果价值有所减少,乙方认为有必要对机动车重新估计,甲方必须予以合作。重新估计后,乙方认为机动车价值不足以担保其债权时,甲方必须提前还部分或全部借款。
6随车手续:由乙方保存。
7乙方行使抵押权处理抵押车辆所得价款,不足清偿债务的,乙方有权另行追索。甲方承诺抵押物一旦被乙方行使抵押权,甲方无条件,偿还向乙方提供合法有效的过户手续。
第七条.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执,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须在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条.本合同在甲方还清借款本金,综合费用后,乙方将甲方提供的抵押物和证件等返还甲方。本合同自行终止。
第九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以资信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以补充协议的方式另行约定。
第十条.提示条款
甲方已阅读本合同所有条款,应甲方要求,乙方已经就合同条款做了相应说明,甲方对本合同所有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已全部知晓,并予以充分,准确无误的理解。
甲方:____ 乙方:____ __年 __ 月 __日
机动车借款抵押合同范文二甲方(抵押权人): 乙方(抵押人): 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
电话: 电话:
住址: 住址:
甲乙双方以协商一致,就机动车辆抵押借款的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将现有车辆自愿抵押给甲方,车辆品牌 型号 车辆架号 发动机号 抵押车辆估价人民币 元。
二、乙方借款人民币 元,所借资金用于经营需要,借款用期月日止。所借资金的利息为上打息。当乙方抵押期限到期,仍因实际困难无法如期偿还借款本息,要求延长抵押期限时,乙方可以向甲方协商,如果甲方同意可重新签定合同,如果甲方不同意,乙方将无条件还本息。。
三、如果合同期满,乙方不能按时归还借款本息,乙方违约,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终止合同,并向乙方追索借款本金、利息、综合费用及违约金和行使抵押权。如果乙方违约甲方有权出售抵押车辆,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出售车辆所得价款不足以清偿债务时,
甲方有权另行追索,乙方承诺抵押物一旦被甲方行使抵押权,乙方无条件、无偿向甲方提供合法有效的过户手续。
四、乙方保证对抵押机动车辆依法享有所有权,在抵押前未将该车辆转让抵押,抵押担保及依法保全等,无任何经济纠纷,如有纠纷乙方愿承担全部责任。
五、抵押车辆在甲方存放,乙方应将随车手续,原始单证,票据交由甲方保存,管理费用由甲方承担。在抵押期间甲方不能使用该车辆,如果有人为损坏,经双方协商赔偿或维修,在抵押期间若是由于车辆自身原因或自然损坏、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车辆损失,免除甲方赔偿责任。
六、机动车抵押期间,如果价值有所减少,甲方认为有必要对机动车重新估价,乙方必须予以合作,重新估价后,甲方认为机动车不足以担保其债务时,乙方必须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
七、本合同在乙方还清全部借款本息、综合费用后,甲方将乙方提供的抵押物和证件返还乙方,本合同自行终止。
甲方(抵押权人):
乙方(抵押人):
见证人:
年 月 日
机动车借款抵押合同范文三甲方;(出借人 )
身份证号码:
住址:
乙方:(抵押人 )
身份证号码:
住址: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就机动车辆抵押借款的事项达成如下合同:
第一条、乙方承诺在借款期间将本人所抵押车辆品牌: 型号: 数量: 台机动车牌照号码: 车架号码: 发动机号: 抵押给甲方,抵押车辆估计价值: 人民币。
第二条、借款金额:(人民币小写) 元整, (人民币大写) 元整。
第三条: 借款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违约责任:如果乙方不能按期归还欠款本息,违约金 元整,人民币大写 元整。
第四条:本合同期满,如乙方未能履行此约定,甲方有权单方提前终止合同并向乙方追索借款本金、利息、综合费用及违约金,行使抵押权。
第五条:双方责任:
1、乙方保证对抵押机动车辆依法享有所有权。在抵押前未将该质物转让抵押、抵押担保及依法保全等,无任何经济纠纷,如有纠纷乙方愿承担全部责任。
2、抵押车辆在甲方存放。
3、抵押车辆的保险,由乙方到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保险费用由乙方负担。
4、在抵押期间,若是由于车辆自身原因或自然损坏、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车辆损失、免除甲方赔偿责任。
5、机动车抵押期间,如果价值有所减少,甲方认为有必要对机动车重新估价,乙方必须予以合作。重新估价后,甲方认为机动车不足以担保其债权时,乙方必须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
6、随车手续:由甲方保存。
7、甲方行驶抵押权处理抵押车辆所得价款,不足清偿债务的,甲方有权另行追索。乙方承诺抵押物一旦被甲方行驶抵押权,乙方无条件、无偿向甲方提供合法有效的过户手续。
第六条: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须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本合同在乙方还清借款本金,综合费用后,甲方将乙方提供的抵押物和证件等返还乙方,本合同自行终止。
第八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以资信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以补充协议的方式另行约定。
第九条:提示条款
乙方已阅读本合同所有条款,应乙方要求,甲方已经就合同条款做了相应说明,乙方对本合同搜索页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全部知晓,并予以充分、准确无误的理解。
第十条:、备注
篇3
关键词:强化执行力控制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司管理制度是为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充分调动发挥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范企业风险,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规范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结合国家法律、政策等相关规定建立的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公司管理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功能:(1)依法制定的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公司的法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2)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3)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5)良好的规则制度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因此,一个规范的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无不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恪守视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生命线,并对其不遗其力地加以完善和维护。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各建筑施工企业在坚持原有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瞄准国际先进技术,立足于做好各项工程,不断拓宽施工领域,各级管理者不断地查找预期计划和实际结果的差距,并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弥补这些差距,保证施工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有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30%靠制度,40%靠执行。迈克尔.戴尔说:“执行力就是在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切实执行”。GE的总裁杰克.韦尔奇说:“一个公司的效率不在于它的大楼,也不在于它的人员,更不在于它的会议,而在它的贯彻力度”。这都是在说执行力。就是说在执行制度上,力求切实有效地执行。这样整个企业自然会欣欣向荣,呈现一副朝气蓬勃的斗志,勇往直前的局面。
1:强化公司管理制度执行的必要性。
笔者所在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是始建于1952年的一家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他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曾被誉为“共和国建设的摇篮”。这样的企业其管理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健全。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施工生产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法律纠纷管理等规章制度800多项,并已形成标准化文本,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其他一些企业相比,应该说有着很强的管理优势。然而这样具备深厚管理底蕴的企业,近年来却不断地遭受经济纠纷的困扰。单就法律纠纷来看,2008年初到2010年底,公司就发生了诉讼纠纷75起。其中:建设工程合同纠纷23起;劳动争议纠纷13起;买卖合同纠纷10起;承担合同纠纷8起;租赁合同纠纷7起;人身侵害赔偿纠纷7起;商誉权侵害纠纷4起;借款合同纠纷2起;物权确认纠纷1起。涉案标的额达14485万元。笔者作为上述案件的承办人之一,曾对以上的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上述经济纠纷的发生,普遍存在着公司管理人员在不同程度上没有严格执行公司管理制度,造成了施工企业执行力的弱化。执行力的不足,必然增大企业的法律风险。
2:执行力的弱化是法律风险的成因。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管理制度,也就没有管理。但有了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地恪守和执行,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形同虚设。虚设的制度必然导致法律风险,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1:市场竞争不规范弱化了执行力,使企业面对无法回避的法律风险。进入市场经济后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施工企业处于一个竞争平台,面对不规则或是充斥着畸形现象的建筑市场,他已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尤其是在开发承揽建筑工程过程中,更是举步维艰。在签约中出现了“坚持自己经营底线,你就饿死;放弃经营底线,你就要承受有风险”的尴尬局面。因而,面对企业求生存的境遇,施工企业常常无奈地选择了风险。
2.2:管理者管理素养不高,整体管理执行能力不强。施工企业的各级员工基于行业的特点,大多为工程技术专业出身,各级管理人员多数是由工程技术岗位逐步转向项目管理岗位,普遍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方式单一,削弱了企业整体执行的能力,造成了企业法律风险的隐患。
2.3:资源配给不能满足执行需要,种下经济纠纷的祸根。各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有相应的资源配给,资源不足或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执行力,更重要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有很多项目在施工中给予的人力、财力、设备、材料等资源往往达不到要求,至使有关制度无法贯彻执行,只能绕道走,由此形成了法律风险。例如,我公司发生的多起买卖合同纠纷,基本都是资金不足,导致项目部委托施工人采购或赊购材料发生的纠纷。
2.4:不关注制度的执行过程,导致执行结果的偏差。公司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养成了“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领导作风。对下属的执行细节、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完全漠视,这样公司的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例如:几年前我公司为了占领更广阔的施工领域,抽调一部分“能人”,每个人发放50000元自找门路,各自发展,争取在全国建立分公司。这些人为完成目标,依托社会各类人员找门路,找市场,将企业的各种资信资料传捣到各个角落。最后是一个也没站住脚,但社会人员却拿着我们的资料,成立了若干个假公司,以我公司的名誉开展经营活动。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案件,给我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信誉和经济上损失。前年在四川广元的一个假公司,引发了11起案件,涉案总标的额达1200多万元。
2.5:不按制度办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情况相当的严重。主要表现在:
2.5.1:超越企业授权。如2010年某分公司依公司的授权承揽了北京房山区的办公楼工程,在未经公司允许的情况下便将其工程全部转包了一家没有资质的个体建筑商,并擅自授权他以公司的名义施工,结果未待工程完了,该建筑商便欠下多笔货款和租赁费,最后债权人将三冶公司诉上法庭。经调解公司虽未承担经济责任,但企业的信誉却因此受损。
2.5.2:不遵守合同规定。2010年4月下属公司完成了山西介体某电厂工程后,因业主不支付工程尾款,便扣下竣工资料不予移交,后双方诉至法院,经法庭审理确认为双方违约,判令公司承担相关责任,给公司造成400多万无的经济损失。
2.5.3:违反劳动管理规定。从2010年到现在,公司共发生了13起劳动争议案件,主要原因也是一些下属公司在劳务使用过程中没有遵守公司劳务使用的有关规定,特定情况下为确保工程而不管不顾,采取了非常规的操作手段,给劳务的使用上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同时在施工中又管理不善,发生事故而形成的人身伤害赔偿的纠纷。
2.5.4:反合同担保的管理规定。2006年下属公司为承揽大连木子别墅工程,在未对被担保方大连樱花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资信情况做充分调查的情况下,便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后因工程没有合法立项而告停,结果被担保方携款逃逸,最后银行将三冶公司告上法庭。虽因合同存在严重问题使公司未承担责任,但其教训是深刻的。
2.5.5:对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制度的保障性、针对性、有效性勿庸置疑,但怎样来确保它的贯彻实施呢?我们现在很多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没人监督,也没有监督办法。监督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和计划的落实。监督是执行力的灵魂,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监督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管理问题转化为法律风险。现在各个层面都在讲执行企业制度,但执行的好坏没人管理,或是职责不清,无法考核。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考核非常重要,对执行效果好的要表扬,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执行不利的要批评并及时的纠正,同时追究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地执行力,才能营造执行的文化氛围。
2.5.6:教育培训滞后,风险意识缺失。企业的每个经营活动都是机遇与风险共存的,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地感觉风险,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而在这一点上公司显然还存在着诸多的缺失。首先,公司没有将制度执行力教育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不同岗位及不同层面的的员工如何开展教育,公司没有一个切实规划。其次,更多的管理人员是凭经验或感觉管理工程,对制度的要求说不清楚,同样对下属的工作也没有按制度标准进行考量。第三,具体的施工人员不了解自己的岗位应遵守什么,执行什么,只是按上面安排来完成工作,至于什么是制度,不按制度操作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却全然不问。由此可见,对全体员工加强执行力教育势在必行。
3: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是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保障。
我们很多管理者非常疑惑,为什么非常健全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会偏离,还会经常出现法律风险,主要因为执行力的不足。一个企业的成与败,归根到底要看其执行力的强弱。那么怎样加强施工企业执行力度,确保执行力贯彻始终?把握执行力不畅的病因,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各级管理者对执行力要常抓不懈,要把对管理制度执行力的监督作为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坚决克服经验至上的思想,对重大的经营活动和重大的经济合同,要加大风险预测防范,搞好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对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要有布置、有监督、有检查,克服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管理者还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在执行过程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量化的问题尽可能流程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2:选择好项目管理的“领头羊”。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执行力的关键人物,是站在法律风险前沿的指挥官。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可以带动项目管理团队在执行中少走弯路,减少执行偏差。尤其是在合同的管理中,对涉及合同履行中的设变、工期、索赔等变更事项,应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收集好相关的证据,以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
3.3:事前控制,抓关键性细节。营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细节决定成败,执行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注重细节,执行力往往会大打折扣。施工项目各项决策、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执行者不仅要把握大方向,抓主要问题,更要考虑关键细节,以及要有较强的事先控制和驾驶能力。要加强过程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过程监督,及早暴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强大的执行力,才能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3.5: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机制,实施全过程控制。监督机制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确保合同履行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能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二是完善合同履行中的监察职能,以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施工合同为依据,实施过程控制,充分行使即时纠正职权,将合同履行中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三是依靠制度实施全员制管理和按标准经营的管理模式,通过强化规范管理,保证合同目的最终实现。
3.6:加强以管理人员为主的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一个有着丰富管理底蕴的企业,一定是个有着完善管理制度的企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晶。要通过定期培训、专家辅导、业务考核等形式,加强制度执行力教育,使每一名员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制度,并在工作中自觉的执行。要让员工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执行制度,取得最佳的工作成果,从而减少法律风险。这是一个企业的长期任务。企业领导者为此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通过采取一切有力的措施,协调各个部门、方方面面,力争在不同的管理岗位都能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只有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迈上新的台阶。
3.7:弘扬企业精神,凸显文化主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育依法治企业的理念,使员工们懂得,能熟练掌握和正确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对每名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增强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通过奖励、表彰等激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模范遵守制度,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要针对不同人员给予一种“激励”,让他们感受到在平凡管理岗位上忠于职守的成就感。相信通过浓厚的法治管理文化和模范的执行指引,会更大程度的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和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这样在执行过程中才能达到执行的预定目标。
篇4
[关键词]法务会计;诉讼法务会计;法务会计职能;证明力
一、法务会计的定义
对于法务会计的定义,从法务会计在国外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从已有的各种观点来看,目前学界对法务会计的含义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个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定义存在分歧。笔者在总结了各类法务会计的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法务会计是:接受了委托或授权的特定主体。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为依据。通过综合运用法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的知识,对经济业务进行过程中涉及的会计纠纷、法律诉讼实施搜集证据、专业判断、专业鉴定、诉讼支持并进而提供专家意见等服务的一种中介活动,是会计学和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二、法务会计在国外诉讼中的应用概述
法务会计实质上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法务会计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问题或事项提供的专业服务。国外法务会计人员从事的业务类型主要分为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两大业务分支。其中,诉讼支持业务主要与诉讼程序相关联,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应西方国家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经济纠纷的多样化和经济犯罪手段的高级化。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会计服务领域。它是通过对特定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计量与反映,对特定的经济事项(案件)提供会计分析。为法庭对有关经济案件最终裁决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为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的一种专门服务。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在诉讼中从事的业务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在诉讼前帮助委托人进行诉讼风险评估、相关文件来源分析、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对会计资料进行鉴定、委托人出席预审协商会议、诉前诉讼策略制定、与证人面谈、律师辩护状相关会计问题咨询、参与谈判、评论对方专家报告、准备详细陈述报告、对涉案相关事项价值计量、在法庭陈述专家证言等服务项目。
三、法务会计在我国诉讼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我国的现状,法务会计在我国诉讼中的具体应用可以细分为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和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应用这两个大的方面。
(一)法务会计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
在刑事诉讼中,法务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的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侦察、审查和审判三个阶段中。其具体表现为法务会计的检查职能和司法鉴定职能。
1 侦察阶段:
经济类的犯罪案件与普通的刑事案件有很大的不同,经济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违法的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到经济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约。因而。在侦查经济犯罪案件的过程中。需要查清一些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而这些财务会计事实所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了司法机关侦查人员通常的知识范畴,此时,法务会计人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法务会计人员可以依据经济活动规律、各项财经规章制度、财务会计手续的办理情况等。对获取的线索在因果关系、动机手段、事实过程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假设,并据此协助侦查机关拟订侦查方案。
2 审查阶段:
公诉机关在审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案件事实认定相关的财务会计等专门性的问题,此时需要通过法务会计来解决相关的事实认定问题,在这个阶段主要借助于法务会计的检查职能和鉴定职能来帮助公诉机关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达到法定的标准。如,在对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审查中,法务会计人员通过对案卷中的财务会计资料、侦查阶段的法务会计鉴定书、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等进行审查、核实。来帮助公诉机关决定如何开展下一步诉讼工作。
3 审判阶段:
证据是审判的核心。通过分析当事人的经济活动的违法性,并固定相关证据,是进行法务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一般来说。通过法务会计行为来固定证据的重点是财务会计资料。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财务会计资料因具有账务后果而大多较为客观、真实、可靠。但财务会计资料在证明案件事实上,除个别情况外。很少有既能单一又能直接、全面地证明案件的特定事实,绝大多数单一账务存在证明不周全的情况。因此,在案件事实的证明上,急需要财务会计资料之间的相互印证,也需要搜集与之相关的其他证据,以便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
(二)法务会计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的应用
1 法务会计在前的应用:
前的诉讼支持包括撰写报告、推导因果关系、收集事实、翻译专业术语、组织数据、评估诉讼风险并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诉讼耗时费力,如若败诉将使当事人遭受重大损失。法务会计人员可以帮助客户评估诉讼风险,预计诉讼成本与收益。以判定提讼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如提讼,法务会计人员可进一步协助律师或当事人从会计事实和证据角度出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制订最有效的诉讼策略。争取胜诉机会。如确定后,法务会计可借助对案件的事实分析来判断应在哪家法院,依何种法律。以什么事由进行,获得多少赔偿等。
2 法务会计在法庭审理前准备阶段的应用:
法庭审理前准备阶段是指法院在决定受理案件以后,正式开庭审理案件之前,当事人之间交换状和答辩状的诉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法务会计人员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各种法律文书的形成过程中,法务会计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状中帮助原告对可获得金钱赔偿数额进行计算,在答辩状中帮助被告对原告所列事实和损害赔偿进行否定和抗辩,甚至还可以基于事实分析协助当事人提出反诉。同时,双方的法务会计人员也可以帮助当事人就诉讼过程中发生的特定事项向法院提出咨询书,协助当事人分析对方掌握的证据,比较和解、审判及其他解决方式的利弊,从而帮助当事人作出明确选择,以节省审判所需时间和开支,避免审判的不确定性。
其次,由于在这个阶段双方当事人充分了解了对方的诉讼主张及其相关证据。对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这些都促使双力当事人现实地考虑对方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有可能达成庭前和解。现阶段,我国的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很多在进入开庭审理之前就用和解的方式对有关争议进行了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法务会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开庭审理阶段的应用:
开庭审理阶段是整个诉讼程序的核心环节,是审判人员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实质审理并作出裁判的重要阶段,也是最能充分展示法务会计重要作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法务会计人员所拥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庭前进行的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他们可以
接受当事人双方委托的律师对其进行的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为委托客户获取胜诉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保障。此时,法务会计的职能与前一阶段相比,更注重的是弥补法律专业语言与相关的财会专业语言之间的差异,协助法官查清案件事实。
4 诉讼后阶段的应用:
当审判人员作出最终的裁判后。有关的当事人如果认为在审理过程中存在错误。可以通过申请重新审理或提出上诉的方式进一步寻求司法救济。此时,法务会计可以帮助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分析、判断判决、裁定对己方的影响,并根据当事人的情况作出进一步建议。如,法务会计认为裁决依赖的证据不充分,或者是基于虚假证据作出的。或者是裁决的数额明显过高或过低或是违背了法律的规定,都可以建议己方当事人要求法官重新审理。法务会计若在庭审之后发现了足以事实的新证据,也可以建议己方当事人要求法官重新审理。
四、法务会计在诉讼中应用的最终成果――法务会计报告
(一)法务会计报告的内涵
法务会计报告是法务会计工作人员在接受委托后,根据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卷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等,对案件或纠纷等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作出专业判断所形成的一种书面结论性文件。
(二)法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法务会计报告的书写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要求在填写时仔细、认真、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规则的相关规定。
1 报告的书写力求精练完整,分清主次。
法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案由、案件的受理情况及检验所见的财务会计事实等。法务会计受委托处理的案件纠纷通常涉及的内容较多,因而要求概括、精练。特别是法务会计鉴定涉及的事实材料时,通常应当概括表述因鉴定涉及的材料,没有必要对案件涉及的全部材料进行重复的记录。
2 报告中的分析论述要符合逻辑。
所谓报告的分析论述要符合逻辑,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在形成业务报告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逻辑。从理论上讲,法务会计报告应当是按照法务会计人员的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形成的,是具有明显逻辑层次的书面呈报形式。如果法务会计报告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书写。即使内容真实、结论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往往也因为不存在逻辑性而难以被司法审判机关所认可、接受,最终降低其作为审判依据的可能性。
篇5
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就机动车辆抵押借款的事项达成如下合同:
第一条、抵押车辆品牌: 型号: 数量: 台 机动车牌照号码: 车架号码:
发动机号:
第二条、借款金额:人民币 元整 .抵押车辆评估价值:人民币 元。
第三条、借款期限: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第四条、如甲方未能履行此约定,乙方有权单方提前终止合同并向甲方追索借款本金、利息、综合费用及违约金,行使抵押权。
第五条、抵押的范围包括:
《机动车辆抵押借款合同书》项下的借款本息与综合服务费;实现债权和抵押权的费用(包括抵押登记费、律师费、诉讼费、申请执行费、拍卖或变卖费等)罚息、以及应支付的违约金、赔偿金等。
第六条、双方责任:
1、 甲方保证对抵押机动车辆依法享有所有权。在抵押前未将该质物转让抵押、抵押担保及依法保全等,无任何经济纠纷,如有纠纷甲方愿承担全部责任。
2、 抵押车辆在乙方封存。
3、 抵押车辆的保险,由甲方到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保险费用由甲方负担。
4、 在抵押期间,乙方须妥善保管甲方交付的抵押车辆。若是由于车辆自身原因或自然损坏、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车辆损失,免除乙方赔偿责任。
5、 机动车抵押期间,如果价值有所减少,乙方认为有必要对机动车重新估价,甲方必须予以合作。重新估价后,乙方认为机动车价值不足以担保其债权时,甲方必须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
6、 随车手续:由乙方保存。7、 乙方行使抵押权处理抵押车辆所得价款,不足清偿债务的,乙方有权另行追索。甲方承诺抵押物一旦被乙方行使抵押权,甲方无条件、无偿向乙方提供合法有效的过户手续。
第七条、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须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
第八条、本合同在甲方还清借款本金、综合费用后,乙方将甲方提供的抵押物和证件等返还甲方。本合同自行终止。
第九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以资信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以补充协议的方式另行约定。
第十条、提示条款
甲方已阅读本合同所有条款,应甲方要求,乙方已经就合同条款做了相应说明,甲方对本合同所有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已全部知晓,并予以充分、准确无误的理解。
甲 方:
乙 方:
篇6
一、国家豁免权的由来及内涵
国家豁免权是国家原则自然分娩的产物。自1234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九世颁布“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教喻以来,国家原则已在世界各国间得到普遍的接受和遵守。根据国家原则,国家对其国内事务享有最高的管理和决定权,对外部事务则在平等与和平相处的条件下,不接受来自任何国家的支配和管理。作为国家的基础要素,是国之所立的根源,更是国家的法理要素之一,是国家之间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石。由于是平等的,国家之间互不隶属、互不服务、国家相互之间应给予管辖豁免。任何一国意图使他国接受其管辖,都是对他国的侵犯。因此,国家豁免权作为国家原则的一项派生原则,是一国基于法律上成立的重要表现,国家得而立之。
由上不难理解国家豁免权的基本含义:国家的一切活动,无论是活动还是商业活动,都享有管辖豁免,未经该国同意免受他国的管辖与执行。具体到国家财产管辖豁免,一国公有财产不得被扣押或查封,其公有船舶不能被逮捕或作为诉讼标的;外国国家的动产与不动产不得被其所在国内征税。即外国国家财产位于国内时,不受物之所在地国法的管辖。
二、国家豁免权的具体内容
(一)司法管辖豁免。
司法管辖豁免系指未经一国同意,其他国家法院不得对其提讼或将其财产作为诉讼标的,也不得受理以该国作为被告的案件。但一国作为原告或作为被告在原诉讼中提出反诉时例外。
如果国家为维护其财产利益而介入诉讼主张自己对财产的权利,并不得据此认为其服从管辖。这也是司法管辖豁免的一种例外。
(二)强制执行豁免。
这是以国家实际参与诉讼为前提的,系指未经一国同意,他国法院不得对其国家财产执行诉讼保全或依该法院判决对其财产执行强制措施。
也有学者认为国家豁免权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司法管辖豁免、诉讼程序豁免和强制执行豁免。所谓诉讼程序豁免指非经一国同意,他国法院不得对该国财产采取诉讼程序上的强制措施,如针对其财产的诉讼保全等。笔者认为在强制执行豁免中实际已包括了对诉讼程序上强制措施的豁免,因此其可并入强制执行豁免一类中。
三、国家豁免权的适用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作为国际私法上的一项特殊权利,在适用范围和适用方式等方面也有一定特殊性。国家利用其在私法领域享有的特殊地位,并非完全以国家行为作为参与方式,更多是通过国家授权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国家控股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民商事贸易行为,充分参与到各类民商事活动中。但在形成的诸多私法法律关系中,国家事实上是作为一方主体或一方主体的控制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履行法律义务。一旦出现纠纷,国家即从“隐性”过渡至“明示”,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纠纷解决,这也就为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适用提供了事实基础。
在国家作为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时,国家必然要以其财政或国库为后盾直接参与纠纷解决。为达到维护本国国库(经济利益)的目的,国家就要利用豁免权保护自身利益。例如在湖广铁路债券案中,中国政府对晚清政府的债权人的一系列索债要求,直接以国家豁免权为由,抵制了该项诉求。但在多数时候,国家直属企业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则是以国家名义参与国际民商事关系的主要方式,这就涉及到对国家行为的辨认问题。国有企业行为对国家名义及国家财产的附着性直接影响国家豁免权的适用程度,这也是国际私法学界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在此不做累述。但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行为,往往比国家本身更具灵活性和风险性,这也使国家豁免权使用范围与方式的扩大和消减出现了一定的跳跃性。
适用国家豁免权,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或现象:外交行为优先,法律行为滞后。国家的私法行为(无论是国家本身的行为还是国有企业的行为)一旦在国际范围内出现纠纷,政府间的外交行为往往是最优先考虑的解决方式,政府外交上的豁免声明使国家豁免行为似乎蜕变成了一种经济纠纷解决的政治途径。的确,由于肇端于基础之上,国家豁免权的声明应由者作出,成为国家参与国际政治、外交活动而作出的一种主动或被动反应。但笔者认为,国家豁免权作为国际私法的一项特殊的主体权利,根据其本身所具有的对象性,应作为一项消极的应诉手段,针对他国或个人向国家及其财产提出的法律上的相应诉求,被动地参与至国际民商事纠纷解决中。单一或密集地使用外交或政治方式对国家豁免权进行国家政府间的照会,实质上也形成了对国家豁免权在国际私法意义上的架空,并不利于国家间或国家与一般私法主体纠纷的解决以及一般民事主体权益的保护。
四、国家豁免权的例外
一个国家出于政治或经济上的考虑,常常主动放弃其享有的豁免权。放弃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在于一国在国际关系上的考量,为发展与他国或区域内各国的关系而在对外关系中对豁免权的一种有限的放弃。从放弃的时间上来看,这种放弃可以是在诉讼被提起之前,也可以是在诉讼被提起之后;从范围上来看,这种放弃既可以是仅对某一案件作出,也可以是对某一类案件作出。
在实践中,存在明示和暗示两种放弃方式。明示的放弃包括:(1)缔结或参加有限制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国际公约;(2)预先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就该合同争议的诉讼解决放弃豁免权;(3)在诉讼被提起之后,书面表示接受外国法院的管辖;(4)一国在其国内法中单方面宣布就其某方面的活动在国外法院放弃豁免权。暗示的放弃包括:(1)一国作为原告主动到外国法院去应诉且未主张豁免权或未抗辩其管辖权;(3)一国采取其他可据以证明或推定其放弃豁免权的行为。
我国1980年加入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时实际已放弃在油污损害发生地所处的缔约国的司法豁免权,正是采取了“缔约明示放弃”的方式;另如1982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的“建德号”轮与前苏联水产加工船“日涅兹诺沃斯克号”相撞,导致我国船舶的沉没和苏联船舶的损毁。两国船舶均系国有财产,均应享有豁免权。但中苏双方为有利于争端的解决,主动放弃国有船舶豁免权,协议按第三国即英国的法律解决纠纷,使得争议圆满解决,成就了我国通过协商放弃豁免的先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国家豁免权的普世价值
卢梭说过,价值是主体的决断,而普世价值则是社会各类主体作出的具有同等意义的决断。从自然法的角度来说,普世价值是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即自由。自由先于法律和制度,但自由也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庇护,因此法律与制度正是为保障自由而订立的。诚然,针对国际私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间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自由,不仅是国家豁免理论之向往,也是国际私法发展的自然趋向,正是其普世价值。
(一)维护――豁免权的膨胀
国家是国家最本质的属性,拥有独立完整的是一个国家从事国际交往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前提。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活动,是国家实现权力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国家在国际贸易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中灵活运用其财产豁免权,不仅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更有利于其本国上各种不利偏见的消除。
在国际私法范围内,国家豁免权主要体现在民商事领域。国际贸易上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贸易主动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行为经常进行无理指责与干涉,或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外汇及其他财产行为压制,以达到政治上干预其的目的。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灵活使用,能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民商事贸易及其纠纷解决中摆正自我位置,不卑不亢地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对话和贸易合作,维护国家不受侵犯。
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的不断碰撞,已经导致国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暴风骤雨的打击下逐渐显露出其“衣衫褴褛”,同时一般民事主体借助各种经济势力也对国家经济形成压顶之势。利用国家豁免权这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有助于在国际民商事纠纷解决中为国家经济争取一定优势,对维护国家经济免受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冲击,不失为一种良策。
(二)保护私益――豁免权的消减
从实体法的角度上看,国际私法是一部按私法体系建构的部门法,保障当事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合法利益,是国际私法制定的终极目标。从这一点上可看出,对私人利益的保障是国际私法的核心价值,也是其发展方向。
国家豁免权从维护这一公法角度上看,似乎与保护私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对的整体利益的保护,必然会修正私人利益,造成对其的损害。从诸多一般民事主体与国家的民商事纠纷解决结果结果来看,国家虽无利益均沾,但私人利益基本被全盘否定,尤其在国有化和国家信用方面,私人利益很少得到完全性的保护或赔偿。例如委内瑞拉在本国石油国有化的过程中,对外国石油公司在委的财产收为国有,外国石油公司因不满其赔偿而进行的一系列诉讼中,委以国家豁免权为由,拒不接受管辖。站在公法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对的胜利报以掌声,但站在私法的立场上,对私人利益的落败,又有多少人扼腕叹息呢?
但那是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从当今国际经贸往来发展的趋势上看,保护私益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相应的国际国内立法也越来越向其倾斜。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发挥作用的角度看,在地位不等的国际民商事纠纷中(国家对个人或组织),国家已不再动辄利用其武器、政治强权压制私人利益空间,相反则是勇于承担国家责任,并积极为私人的国际发展和权益保护充当后盾。最为突出的例子是洛克比空难赔偿案和中国公民美国遭袭赔偿案。国家豁免权的适当退后,为私人利益的立体前进开拓了空间,有助于私权观念的普及与民众维权意识的觉醒。
(三)促进和谐――豁免权的平衡
如果世界各国都不享有豁免权,那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果真会如此,那么世界定会是一片混乱:国家之间动辄相互倾轧,私人不断对国家财产提出要求,私益膨胀至最大化;一国国库成为他国的附属金库,国家经常会因与他国诉讼中落败而陷入财政危机、政府。世界经济也将因此陷入危机中。到那时,还谈什么和谐世界?
因此,让我们抛弃这个假命题,谨慎且有力地使用国家豁免权这把双刃剑,维护与私益平衡的自由价值――这不仅是国际私法的普世价值,更是整个国际法的普世价值。
篇7
关键词:经济法;法律责任;实施机制
一、法律责任概述
关于法律责任,现代法学家对它的理解主要是强调责任的可归责性和处罚性。凯尔森指出:“法律责任是与法律义务相关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要对一定的行为负责,意思就是,他作相反行为时,他应受制裁”。我国法学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将法律责任界定为:法律责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在这里澄清几个相关概念:法律责任不同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承担法律制裁,在主动承担的情况下,就不存在法律制裁。法律责任不同于法律义务。比如:在存在义务的条件下,如果义务人正确地履行了义务,也就不发生责任问题。因此,法律义务、法律责任、法律制裁是三个密切相关但又不
能等同的概念。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产生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一)解读法律责任的含义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读法律责任的含义为经济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经济法学者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
1、经济法的发展催生了经济法责任。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法”与“私法”的界限被打破,并走上合作与融合,“国家之手”也开始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经济法责任具有鲜明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经济性是指它是国家协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责任;社会性是指这种法律责任直接同社会利益相关,体现着经济法的社会本位。
2、社会责任的兴起促进了经济法责任的发展。经济法被视为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责任的发展将有助于社会责任的实现。以公司的社会责任为例来探讨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但是,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至上的观念决定了传统公司法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而不利于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建立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如: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实现而言,政府可以采取对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予以肯定、保护和褒奖等方式来予以推进,并设计出强有力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打破传统的诉讼理念,授以非股东以诉权,从而保障社会责任的实现。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产生于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根据经济法的“国家三重身份论”,国家具有三重身份,既是行政管理者,又是经济管理者,还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相应地形成了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国有资产所有权。其中的经济管理权是产生经济责任的重要源头。明确规定政府经济管理权的范围、行使程序,承担的相应义务是十分必要的。经济责任制度的完善,将有助于解决政府的低效率及寻租行为。而这种责任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不可替代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局限性。由于民法和经济法的性质、价值、法治理念、调整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以个体利益为本位的民事责任体系无法解决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的责任问题。此外在我国,行政责任的威慑力已大大减弱,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日益猖獗,原因在于行政责任处罚的乏力,现实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规制政府的经济行为的责任体系,这就是经济法责任。
2、经济法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的独特性。具体来说:第一,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等基本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后果。(1)经济制裁的方式。包括:罚款、减少、停止或提前收回贷款、强制转移财产所有权,如征购、征用,强制转移使用权,如强制许可使用等。(2)经济行为制裁。包括:强制整顿、吊销生产许可证等。(3)经济信誉制裁。包括: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取消或限制从事某些经济活动资格等。第二,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的法律后果。这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责任和制裁。其制裁方式包括:责令减、免被管理主体原来规定需上交的利润和收费;撤销摊派;停止、纠正或撤销错误或不正当干预、管理行为;限制或剥夺经济管理权等,此外,还包括经济制裁方式如赔偿损失等。
三、经济法责任的特点
(一)从责任目的上来看
经济法责任侧重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侵犯,这便使它与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有了实质上的区别。
至于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广大公民的利益。”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公共利益就是那些广泛地被分享的利益。”笔者则认为,社会公共利益是指社会的个体所共同享有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产品安全、公平竞争秩序和善良风俗维护等内容。
(二)从归责原则上来看
经济法律责任侧重于公平归责。公平归责原则是现代立法的产物,在经济法中广为使用,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中更是如此。
(三)从责任形式来看
限制或剥夺经营资格和经济补偿是经济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
(四)从免责条件上看
经济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主要有: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无责任能力等。
四、现行经济法的法律实施机制及局限性
法律实施机制构成有四个要素,即守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我国现行经济法的法律实施机制是沿用民商法、行政法的实施机制。对于违反经济法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受损害的个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但对于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却没有办法提讼,即现行法律不承认公益诉讼。
我国现行经济法没有独立的法律实施机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忽视了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其二,忽视了经济法保护的权利与民法、行政法保护的权利的区别。法律责任的局限性决定了经济法律责任存在局限性。屡禁不止的、大量存在的违法现象告诉我们:法律责任的作用是有限的,仅有惩罚是不行的。要充分认识到法律责任并不是保护法律关系不受侵犯的唯一手段和措施。
实际上,在经济法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和认识到了经济法律责任制度在保护经济法律关系方面的局限性,并已开始用“奖励”与“惩罚”并举的模式构建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制度。
如杨紫煊教授就主张应实施奖惩制度,保护经济法律关系,认为:“在经济法中,国家既对惩罚又对奖励做出了规定,并且均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经济法的特征之一。奖惩制度是经济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刘隆亨教授也主张建立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制度,并认为“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经济法规定的各种奖励措施,也是重要方法。”王全兴教授同样主张经济法责任制度与经济法奖励制度并举。
五、经济法法律责任实施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救济机制——实现经济诉讼
经济法律、法规有权利义务而无诉权,导致了行政与司法的混同现象,使法律判断偏离了司法轨道。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也极少有反映经济法特殊性的程序法规范,造成一直以来经济纠纷案件在本质上是民事纠纷案件的错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诉权理论的不发达。由于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经济冲突越来越趋于综合性,如果在单一的经济诉讼程序中,同时从民事、刑事和行政三方面解决经济冲突中的有关问题,可以保证纠纷解决的彻底性和有效性。
(二)实行经济诉讼应注意的问题
诉讼机制是实现经济法责任的重要手段。目前,经济法责任引起的诉讼一般称为经济公益诉讼。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客观存在并日益严重,虽然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但公益诉讼的理念深已入人心,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机制已是学界共识,建立独立的经济公益诉讼程序是必然之举。这样可以确保违反经济法责任的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经济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第一,侵犯国有及集体所有资产的案件;第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第三,妨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案件。
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宏观调控行为的不可诉性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或规律,其理由是宏观调控行为不具有适格的原告和被告,法院也没有能力解决此类纠纷且此类纠纷也不适合法院来解决。
在建立经济公益诉讼时,要借鉴共同诉讼和代表诉讼的理论,其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打破原告适格理论、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诉讼费用制度、奖励胜诉原告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邓峰.论经济法上的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9).
3、邢会强.宏观调控行为的不可诉性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2003(1).
篇8
关键词:自驾租赁旅游
1三亚市自驾租赁市场的现状
1.1三亚市自驾租赁市场目前呈的“弱、小、散”
三亚市自驾租赁市场目前呈“弱、小、散”的状况,行业没有形成集约化、规范化经营。汽车租赁企业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行为有待规范。
目前,三亚市有汽车租赁企业30多个,平均每户拥有10余辆车。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外资、合资汽车租赁企业相比,三亚市汽车租赁企业规模显得普遍较小,且在拓展异地租赁服务的网络、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经营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善,常常发生经济纠纷;有的忽视安全管理,不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二级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有的不讲诚信,不能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提供租赁服务;有的随意乱收费,借口种种理由拒返承租人押金;有的超范围经营,用租赁车辆从事其它运输经营活动;有的服务用语粗俗,态度恶劣。
上述这些都影响了自驾租赁的行业形象,损害了承租者的利益,妨害了企业做大做强。
1.2租赁车辆被骗租、骗卖事件有所上升当前,三亚的租赁车辆被骗租、骗卖事件有所上升。一些犯罪嫌疑人借抵押租赁车辆骗取现金,有的倒卖骗租车辆,这些行为影响了自驾租赁行业和社会的稳定。
之所以时常发生这些现象,主要原因在于:
1.3行业内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因行业内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故租赁企业对骗租者的身份不能识别,且租赁企业之间的相关信息不能共享,某一个企业发现骗租者,不能在行业内发出警示,致使个别不法分子连续在数个租赁企业行骗也轻易得逞;
1.4汽车租赁经营者防范意识差
汽车租赁经营者的防范意识较差,且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给个别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隙;
1.5经济纠纷的假象
经济纠纷的假象影响了对租赁车辆骗租案件的立案侦查。
据上所述,有效预防和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迫切。
1.6大量社会闲散车辆参与租赁经营
大量社会闲散无证、不缴纳税费的车辆参与租赁经营,造成不公平竞争,扰乱了汽车租赁市场秩序。
还有一些非法改装车辆、焊接拼凑车辆混杂于婚庆礼仪车辆中,埋下严重安全隐患。
更有些非法涉外租车的车主,不能提供合法票据,常常引发商务纠纷,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对三亚市的投资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
1.7随车代驾
随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租赁车辆,要求随车配备驾驶人员,这使随车代驾成为租赁行业普遍开展的新业务。特别是婚庆礼仪所租车辆,已全部由车辆所有者驾驶。可见,承租人要求随车代驾已逐渐成为汽车租赁行业的一种新现象。但行业管理部门认为代驾是非法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租赁车辆被视为“黑车”给予查扣,自驾租赁企业叫苦不迭。
2对策
针对目前三亚市汽车租赁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求真务实,尊重客观现实,创新管理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引导自驾租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2.1.整合自驾租赁企业
由政府牵头整合自驾租赁企业,把现有的30多家整合为几家,其目的是提高经营资质,抬高进入门槛,鼓励大公司兼并小公司。
成立几大公司后易于开展规范化管理、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且资源还可调配。
这样,承租者既可方便查询和租车,政府还可就汽车租赁含义、车辆技术和安全管理、经营管理、承租人义权益、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
这不仅维护了汽车租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又维护了车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得到诚信优质的租赁服务。
2.2建立Gps管理
建立Gps管理有利于建立打击骗租行为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
租赁车辆经常被骗租以及承租人交通违章责任由租赁经营者承担这两大难点问题长期困扰汽车租赁行业。这两大难点问题严重影响了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
Gps管理是目前较好了解和控制车辆动态的方法,能及时控制车辆速度,避免更多罚单。车辆出岛也能及时断电,在岛内各地也方便寻回。应要注意的是注重Gps设备的节电、防拆、安装隐蔽和稳定性。
Gps管理要求企业要配合公安局的工作方法,实行多部门联合工作,及时报送骗租者的“黑名单”,方便公安局打击犯罪分子,维护企业和租赁者的利益。
2.3引导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整合后的公司规范经营
引导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整合后的公司规范经营。社会闲散车辆从事汽车租赁虽然大多数没有办理合法经营手续,但对这些车辆还不能简单地取缔,特别是婚庆礼仪租赁车辆,大多数都是高档豪华车,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业态,是众多从业者谋生的手段和途径,简单地取缔,将不利于社会稳定。整合后的公司可对社会闲散车辆实行会员制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社会闲散车辆,督导其实行公司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并为会员提供诸多服务:一是为社会租车人提供车辆和驾驶人员资质认证服务,为承租人租到合法车辆提供帮助。二是监督会员依法与车辆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并定期检查会员单位履行合同情况,监督会员依法规范经营。三是建立依托于互联网络的信息平台,适时车辆及承租需求信息,促进承租双方有效对接。
2.4借鉴香港、台湾的经验
借鉴香港、台湾的经验,妥善解决代驾租赁的管理问题。
据了解,台湾《汽车运输业管理规则》第100条 明文规定“经营小客车租赁,租车人如须雇用驾驶人者,应由出租人负责代雇持有小型车职业驾驶执照者驾驶”。但同时规定“不得将供租赁车辆外驶个别揽载旅客、货物违规营业”。台湾“代雇驾驶人”的做法,与我们现在的操作方式基本类似。
香港带司机租赁的管理,是根据车型不同,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政策。由于管理政策非常有针对性,带司机租赁并未给香港的城市交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丰富了城市交通模式。
是否政府可借鉴此经验把随车代驾通过立法予以规范。既满足了承租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又为随车代驾人员开辟合法经营途径,满足其就业需求,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
强调一点,要这样做,必须要求提供驾驶劳务的驾驶人员参加从业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上岗,引导随车代驾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依法公平竞争。
2.5加强汽车租赁行业诚信建设
汽车租赁行业的诚信,时汽车租赁企业服务质量的直接体会,他关系到本市对外服务质量。故此,必须要注重并加强租赁行业诚信建设,提高租赁行业优质服务水平。为实现诚信,政府必须制定租赁企业信誉考核标准,严格合同管理,要求经营者与承租人参照制式合同依法签订租赁合同;严格税费管理,要求经营者按照国家价格管理有关规定,实行明码标价,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按照规定缴纳各项税费;严格服务管理,要求租赁经营者按照承租人要求时间、地点准时出车,不得擅自改变服务内容;严格从业人员管理,将随车代驾人员纳入从业人员管理,要求,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严格车辆技术和安全管理,要求经营者建立健全车辆维护和维修管理制度,禁止未经检测和检测不合格车辆参与租赁经营,确保经营者向承租人提供的车辆技术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行驶条件。
3结语
行业诚信经营建设,有效规范了汽车租赁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现阶段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大多是通过招投标取得的,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露天作业难、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因此,施工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充分的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确定和调整合同双方经济关系,解决合同纠纷,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合同的重要性
工程合同的目的就是保证承包商全面地完成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由于目前施工合同备案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分施合同的内容不够详细,管理不到位,履约效果不甚理想。工程建设领域要建立和执行合同管理制和招标投标制,用合同和招标竞争来控制建设过程,包括工程造价。
现阶段施工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大多是通过招、投标取得的。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露天作业难、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因此,施工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充分的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确定和调整合同双方经济关系,解决合同纠纷,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
二、工程造价控制的含义
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有两种含义:广义地讲,是指工程项目从筹建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所花费用的总和;狭义地讲,是指施工单位依据在工程招标阶段的投标价格,并考虑现场的变更签证增加部分、从建设单位所得到的工程建设费用。造价控制就是指把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预定限额内,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造价控制应从多方面入手,如合理设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等。其中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就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造价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算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
(二)现行造价管理中,占十分重要地位的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影响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如工程款的支付往往就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等情况。
(三)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签订合同的甲、乙双方,经济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从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承发包双方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合同的等价有偿原则,以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中心,随意违背合同条款。甲、乙双方的这些违约行为,最终导致工程经济纠纷的发生。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这不利于施工合同的公平、公正履行,成为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较多的一个原因。
四、项目建设中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所谓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工程材料方面主要有立即变更、用完变更、某批变更、择日变更、累计生产数量变更等等。对于立即变更,我们需掌握有关设备材料的未来供给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执行立即设变工作;对于用完变更,我们需掌握项目工程中的设备材料等需求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的分析,有效控制造价。
(二)工程施工时材料及设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控制,而材料和设备都应该通过招标和投标的方式来进行公开采购,避免不正之风的发生。材料和设备供应要根据合同约定的相关要求来提供,并一同提供相关合格证书,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清点、检验、验收,通过控制材料和设备价格、质量,来控制工程造价。
五、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合同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
1、合同条款的内容应当非常详细,把责任和义务都交代清楚,这样都为双方提供便利,而且可以防止由于规定不清而出现纠纷"。
2、要有清晰明了的合同条款,各种规定都要清晰,而且在条例中,能用定量词汇的就用定量词汇,切忌使用定性词汇,避免出现纠纷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3、要对可调合同款的各项费用做出明确规定,比如人工费、材料费等在什么情况下可调,哪些情况严禁调整。
4、合同签订前,必须由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甚至公证,保证合同的合法性。
5、要对合同进行仔细的确定,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之前,要对合同进行仔细核实的审查,确保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内容是否详细,避免由于合同条款不清晰或者内容不实而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二)加强工程施工阶段合同管理工作
由于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受自然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导致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招标投标时的情况相比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与招标投标时的工程情况相比往往也会有一些变化,这就发生了工程变更。工程的变更主要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的变更、施工条件的变更等。这些变更的发生会引起工程量、施工进度等多方面的变化,将对工程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如果必须进行变更,应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在施工阶段加强对变更的控制,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工作。
(三)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理
在施工阶段经常发生,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众所周知,频繁的工程变更容易引起工程造价的波动,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工程变更,为此,就必须要健全初步设计阶段的合同管理,明确合同变更的权限范围,以便于加强对工程总造价的控制。
(四)不断提高对合同管理风险的思想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现实中有很多的承包企业面对诸多的法律风险,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平时没有对合同管理的风险予以高度的重视,从思想意识上没有认识到合同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会对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害。因此,建筑施承包企业必须在平时高度重视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主动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风险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意识上重视,需要建筑承包企业在平时做好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组织企业管理层和企业领导者对该方面的学习,研究现实案例、开展经验交流等,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所有人员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防控意识、以及提高会对企业产生的重要负面影响的潜在法律风险。
结束语:
要想做好工程造价,其基础就是要做好合同管理,合同是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以及项目完工之后结算工程造价的直接依据,因此作为工作者我们应该熟悉合同的内容,在意识上重视合同管理,同时完善合同台账管理,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claim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of Wenzhou,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owner claims, the contractor's claims processing procedures.
关键词:工程索赔;发展;预防;控制;处理程序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laims;development;prevention;control;treatment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38-01
1认识“索赔”
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有较广泛的含义,一般指一方违约而使另一方蒙受损失,受损方向对方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索赔是双方面的,一般把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的索赔称为“索赔”,而把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的索赔称为“反索赔”。
承包方向业主方的索赔主要着眼于索赔意识的加强及索赔的有效管理,从而尽一切可能的索赔机会来减少自己的风险。业主方向承包方的反索赔则更多着眼于损失的防止与挽回。
2温州早期的“工程索赔”
早期温州建设市场人们对索赔问题一直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发包方认为索赔是额外的支出,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往往对承包方的索赔要求横加拒绝,而作为承包方,往往怕得罪发包方,怕弄僵双方关系,影响今后的合作,不敢索赔,或缺少索赔的知识和技巧,不会索赔,或索赔权利意识淡薄,不知索赔。
3索赔意识的加强
随着温州建筑市场的激剧增大,高速公路、高铁、大型市政配套项目的建设,国内许多大型的建设企业进驻温州,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并有着强烈的“索赔”意识。同时,政府加强了招投标管理及工程联系单的签认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以前的一些经济补偿方式已逐渐行不通。更有甚者,业主方已签认的联系单在最后的结算审计中被否定。这也促使施工企业不得不加强索赔管理方面的意识。就政府管理层面而讲,越来越多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逐渐倾向于通过索赔来解决工程中的经济纠纷。
我本人于2006年进入业主单位,从事工程造价与合同管理工作。进新单位不久就遇到了棘手的事,即遭遇到“工程索赔”。在整个索赔处理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索赔”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反思整个索赔过程,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索赔的预防及处理。
4工程索赔的预防与控制
4.1 勘察、设计阶段工程索赔的预防与控制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勘探基础资料的准确,直接影响到设计计算数据,进而影响工程造价。而设计缺陷更会造成工程造价及工期的巨大变化。因此,项目开展须从前期抓起。
4.2 招标阶段工程索赔的预防与控制目前,对这方面的预防有两点:①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时以工程量清单中提供的数量为准,但投标单位应根据业主方提供的图纸等资料按实计算,差异部分在综合单价中体现。②规定一定的期限(一般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30天内),由中标单位对工程量清单中的数量进行复核,若差异部分超过一定的数量(一般为单项工程量差异绝对值≥5%的或各差异部分工程造价之和的绝对值≥中标造价1%的),则由双方核定后,报当地招投标办与造价管理处备案,作为决算时的依据。
4.3 合同签订阶段工程索赔的预防与控制合同签订不严密也会引起索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约束甲乙双方经济行为的准绳。作为业主方的管理人员应注意全面、严格地履行合同。合同在签约前应反复斟酌合同条款,注重合同文件文字的严密性,以防止在实施合同过程中因文字漏洞而造成索赔机会,从而导致额外投资。
4.4 施工阶段工程索赔的预防与控制在这一阶段业主被索赔的风险及预防措施主要有:①拖延提供施工场地。这个多表现为拆迁滞后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承包商可以提出将工期顺延的工期索赔或由于窝工而直接提出经济索赔。业主方拟定的工程推进计划一定要在拆迁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切不可盲目加快进度。②拖延支付应付款。此时承包商不仅要求支付应得款项,而且还有权索赔利息。目前,承包商在这方面真正得到利息赔偿的并不多见,但提出索赔意向的却已很多,这得引起业主方的重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业主方会为没能及时支付工程款而要额外支出费用了。
5索赔的处理程序
由于反索赔发生的频率低,下面仅以承包商向业主索赔为例来说明。事件发生后的索赔处理程序应按以下步骤进行,从承包商提出索赔申请开始,到索赔事件的最终处理,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
5.1 承包商提出索赔申请合同实施过程中,凡不属于承包商责任导致项目拖期和成本增加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必须以正式函件通知监理工程师,声明对此事项要求索赔,同时仍须遵照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继续施工。愈期申报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正式提出索赔申请后,承包商应抓紧准备索赔的证据资料,包括事件的原因、对其权益影响的证据资料、索赔的依据,以及其他计算出的该事件影响所要求的索赔额和申请展延工期天数,并在索赔申请发出的28天内报出。
5.2 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商的索赔申请正式接到承包商的索赔信件后,监理工程师应该立即研究承包商的索赔资料,确认索赔事件是否成立。
5.3 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谈判双方各自依据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案进行友好协商,若能通过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则该事件较容易解决。否则,按照条款规定监理工程师有权确定一个他认为合理的单价或价格作为最终的处理意见报送业主并相应通知承包商。
5.4 业主审批监理工程师的索赔处理证明业主首先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范围、合同条款审核承包商的索赔申请和监理工程师的处理报告,再根据项目的目的、投资控制、竣工验收要求,以及针对承包商在实施合同过程中的缺陷或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地方提出反索赔方面的考虑,决定是否批准监理工程师的索赔报告。
5.5 承包商是否接受最终的索赔决定承包商同意了最终的索赔决定,这一索赔事件即告结束。若承包商不接受监理工程师的单方面决定或业主删减的索赔或工期展延天数,就会导致合同纠纷。通过谈判和协调双方达成互让的解决方案是处理纠纷的理想方式。如果双方不能达成谅解就只能诉诸仲裁。
在整个索赔过程中,证据非常重。证据是索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据不足或没有证据,索赔就不可能成立。
- 上一篇:建设工程预算管理办法
- 下一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