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社交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电教设备 优选 维护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47-01
一、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多媒体设备在教学领域的大面积应用,课程资源日常丰富、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教师老师劳动强度也逐渐减轻。同时,如此声色并茂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是,随着电教设备的增多,电教设备管理人员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呈增多趋势。如何管理和维护分散在各个教学楼内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利开展;如何确保设备不被学生滥用,如何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昂贵设备的安全,避免财产损失等。这些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校领导和多媒体设备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焦点,本文从网络信息教育时代的电教设备的优选与维修护理角度出发,在详细介绍电教设备的优选——“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电教设备的维修与护理,为今后优选与维修护理电教设备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电教设备的优选
电教设备使用寿命较长,如果先天存在问题就会伴随电教使用一生,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由此,优选电教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选备电教设备时,要本着“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进行。
1.技术上先进
技术上保证先进,要根据教学的使用要求,在选择设备时重点考虑如下因素:⑴适用性,如投影仪的分辨率、亮度等关键指标是否满足教学要求;⑵可靠性,设备性能(或精度)的保持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等;⑶维修性,设备整体结构与部件等需要修理的系统易于维修的程度;⑷兼容性,新购设备与原有系统兼容、互换以及后续的扩展。同时还要兼顾安全性(使用安全的保障性能),配套性(与设备配套的软硬件是否易找),经济性(需要考虑一次性购置费用以及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操作性(易于操作,不易疲劳具有友好的人机关系),节能性(节省耗材和能源),交货、售后服务,配件供应,对现行组织的影响以及环保等因素。
2.经济上合理
在购进电教设备时,我们往往只关心购进时的一次性费用,而忽视了在其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费用。只有综合考虑电教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才能实现既“技术上先进”,又“经济上合理”的理想设备。
此外,考虑到电教设备属于非盈利性设备,随着网络信息教育时代的快速发展,电教设备很可能在其物理寿命、经济寿命尚未结束的情况,因为技术寿命终结而被淘汰。所以,“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不能一味套用工业企业对设备经济评价的方法,可采用年费用经济评价的方法进行优选。计算方法参照如下:
年平均费用总额=(设备最初投资×投资回收系数)+年使用费用。在这一计算公式中投资回收系数可通过如下计算方法获得:投资回收系数=i(1+i)n/[(1+i)n-1],在这个计算方法中,i表示年利率,n表示设备的使用寿命周期,n值以技术寿命周期的计算为适宜。这种计算方法可将使用寿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费用考虑在内,各种方案计算中求的年平均费用总额最小的为最优。
三、电教设备的维修护理
电教设备被投入使用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维修和护理工作,这是伴随电教设备使用过程的必要工作环节。做好电教设备的维修护理,必须要合理使用电教设备,根据使用特殊性及故障发生的规律性,制定有效的维修护理方法。
1.合理使用电教设备
日常合理使用电教设备,可有效减少其磨损和故障,提高其使用率。为了达到合理使用电教设备的目的,首先,要对电教设备使用的任务量做合理的配置,可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将其详细划分为一般配置,比如普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级配置,比如教学需要三维多媒体演示;特殊配置,比如语音教学的需要。然后学校通过排课系统,根据计算机配置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量,这样既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又保证设备不被过度使用,影响其使用寿命。其次,做好设备使用者地培训工作。教师是电教设备的主要使用者,在使用之前,可组织专职系统维护人员及时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避免操作误区,导致设备的瘫痪。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电教室要定期进行卫生清扫、设备摆放要合理整齐,制定各种电教设备的使用规章,保证电教设备操作的科学、安全、合理。
2.电教设备的维修
电教设备的维修必须有专职人员负责,建立合理的检查制度,落实到每周、每月、每个学期,尤其是在假期一定要做好防尘、防腐、防霉工作,并定期进行通电维护,避免因为闲置而导致设备的损坏。
一些常见的故障,作为使用维修人员甚至是使用老师一定要熟知。比如:电脑是电教设备使用中的核心教具,长期使用可导致电脑运行减慢,使用一键还原软件或者重装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台计算机上安装还原卡或者是还原原件;投影机是电教设备中较为昂贵的教具,使用过程中最主要防护工作就是防尘,因为尘土颗粒足以将液晶板上的像素遮挡。此外,投影机中多晶硅LCD板非常怕热,一旦进风口或者是滤尘膜被堵塞,LCD板将急剧升温,导致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报警,这个时候一定要立即关掉电源,停止使用,否则会导致其终生损坏;其余设备像音响,一般不要开到最大,话筒避免磕碰。中控设备最多也就是死机,只要关闭电源,稍微重启即可;此外,非常有必要建立电教设备管理档案,将其发生的故障、维修情况等等一一备案,便于今后分析总结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闵惠.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率[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装备. 2004(11)
[2] 张伟;钟杰;姜贵平;李金玲;毕建杰;陈天庚.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08)
[3] 司秀云;张云新;刘玉.论电教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特性[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4] 邱永权.有关电教设备、电教教材保管常规工作的几点体会[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 1994(04)
篇2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王婧,2010)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5]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思政 校园网络 网络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Needs and Thinkings
――The Survey Based on the Internet use in Shanghai University Students
CAO Yuanyuan
(School of Law,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1)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njoy great convenience brought by Internet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objective is also the inevitable into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and the helpless,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have put forward deman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irst-year students use the network status quo, and do random interview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network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mo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pointed that the campus network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Key words network;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mpus network; internet needs
0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对于网络使用他们拥有客观的需求和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和无奈,包括网络信息垃圾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等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必然也必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词,本文通过对大一学生使用网络现状进行调查,并做随机访谈,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12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其中男生47份,女生147份,问卷设计问题涵盖:基本资料、网络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需求、情绪状况等。
1 大学生的网络需求
大学生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期。同时也是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知识、成就自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问卷统计显示超过90%的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这表明了网络成为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62.37%的同学上网2-4小时,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还比较理性。有研究表明,每周上网38.5小时以上,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而选择4-8小时和8小时以上的仍旧占到6.19%和1.03%,这也表明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成瘾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关注同学们的网络目的和需求。
1.1 网络信息搜集是大学生网络使用需求之一
在上网过程中64.95%的同学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查阅资料等,71.79%的同学将搜索引擎列为自己经常登陆网站的前三项。同时87.69%的同学认为网络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信息爆炸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的表现形式鲜活,有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各样新奇的信息吸引着同学们,让人留连忘返,很多同学表示不知不觉自己就浏览和搜集了过多信息,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各种娱乐八卦、政治新闻、社会民生信息。同时信息业呈现出碎片化,浏览过信息,如雁过无痕,所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不充实。
其次,网络信息搜集的很大一部分表现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网络学习,数据显示49.48%的同学是为了学习、收集学习信息而上网。在内在成才动机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双重学习压力下,自主和自发学习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网络的及时、快捷极大地减少了搜寻信息的时间,网络的大众性、多元性减少了汲取知识的成本,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有关研究显示,网络信息收集成瘾是网络成瘾的表现之一。网络信息量的巨大,同时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也有待加强,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可能盲从于网络信息;其次,网络信息的获取相对快捷、方便,这使得信息搜集走向了学习的相反面,学习不重“质”,仅注重“量”,为了完成学业,将信息收集、下载、拼凑即可,缺乏认真而理性的思考,不成系统、非结构化的学习知识。
1.2 网络社交是大学生网络需求的重要方面
问卷反馈中,有48.97%的同学由于交际的需求而上网,52.06%的同学将上网的较多时间用于通讯聊天、联系朋友等社交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6.19%的同学将较多时间用于登陆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64.62%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扩大交友圈和人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数据显示,不管是内在心理需求还是外在行为表现都体现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保持有较大的有效需求。
网络社交所体现出自由、平等的特点恰好是不同于传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单向性、强制性,大学生正是希望表达自我、形成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网络社交恰恰契合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社交对人的发展是有优点的,网络社交作为人际社会交往的一种,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上有一定的作用,其次,有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稳定的保证。
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将以上结论变为悖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让网络社交呈现出网络道德失衡、责任缺失的现象,现实中网络上当受骗也屡见不鲜。并且网络社交成瘾也是网络问题的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乃至依赖网络的人群在社会疏离感上表现突出。网络社交的匿名性、去抑制性的确使得青年人的交流更加顺畅,但是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也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等负性事件出现的诱因。
1.3 网络娱乐是大学生网络需求的突出表现
调查显示63.92%同学在网络娱乐,包括看电影、小说或者玩游戏等项目上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38.46%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提供新型娱乐方式上提供了便利,同时有39.49%的同学将音乐类网站列入自己的自己喜欢浏览的网站(被试为非艺术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网络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了吸引学生。
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于需要认真学习、获取成功的想法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不容乐观,行为常常不能与想法保持一致。由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有极大的转变,学生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缺少计划制定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发达,青年学生很容易在娱乐中迷失、荒废。
从整体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上网行为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仅有46.90%同学觉得自己上网后觉得很充实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而其余53.72%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都觉得懊恼、空虚、后悔甚至自责。37.95%的同学认为上网收获很大,58.97%觉得收获不大,2.57%的同学认为上网没有任何收获甚至觉得上网就是荒废时光。这一方面表明同学们对过度上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觉得自己需要进一步把握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同时也说明如何做好网络引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强化网络思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积极迎接网络挑战,主动出击,迅速占据网络思政阵地,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
2.1 优化校园网络资源,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占领网络思政高地就要将在校大学生吸引到目标网站,包括主动注册、登陆和浏览目标网站。这意味着高校工作者能够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打造网络思政平台。
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内部网站,包括校内门户网站、校内bbs以及易班(E-class,基于Web2.0的互动社区系统)。校内网站不仅是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
在问卷中发现49.23%的同学通过浏览学院主页来获取学校信息,23.08%的人通过询问同学和朋友,14.87%选择使用校内论坛。这说明校园内部网站已经具有一定的网络人气,同时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校园信息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针对性的为学生带来优质网络服务,以达到吸引学生注册、登录校园网络的目的。
网络中信息载体多,信息量巨大,大学生需要在庞杂的信息中高效率的选择真实可靠的信息,包括与他们紧密联系的校园信息。所以大学生对校园信息的需要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校园网络具有天然优势的需求。校园网络应该以学生为本,贴合学生需求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
鉴于网络学习是学生网络信息搜寻的主要目的。校园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优势,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一方面,社会网络学习资源零碎、良莠不齐,需要详细的甄别和整理,学校可以整合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学科情况,建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呈系统、有条理的提供学习资源。其次,针对学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高效率搭建和利用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沟通交流的作用,通过教师、助教等学校管理者主动把握网络学习的管理、过程控制等,并及时给予问题反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支持,激发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2.2 把握网络自身规律,坚守网络思政阵地
调查显示社交类网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71.65%的同学经常登录人人网等sns网站,48.45%的同学登录微博,33.51%的同学登录校内论坛。表明社交类、论坛类网站极大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度,校园论坛也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同时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注册率、登陆率、在线率、网络的参与度等是推广和建设一个优秀的校园网站(主要指校园论坛、易班等校园互动式网站)需要关注的数据。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中不仅要把握好网络思政工作的重心,更要遵循网络发展自身的规律,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力量的引导,也要在网络自身建设上开展工作。
培养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中。首先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身的需求,更易于开发出同学乐于参与的网络活动。其次,大学生中常常有非常优秀的网络人才,可以邀请学生担任校园网络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学生资源,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网络参与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调研、访谈工作,重点关注学生的网络需要、情感诉求,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契合校园文化的互动性网络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视域的局限性,不能仅仅为了贴合学生需求,吸引学生而走向思政的背面,比如校园网络泛娱乐化、无序化等情况。学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政的理论高度,重视网络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内容丰富的网络思政培训,网络思政工作交流,提高整体老师团队的网络思政能力和素养,并致力于打造思政理论深厚、立场坚定、网络技术精通的新型网络思政工作团队。
最后,网络思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手段培养学生,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网络是工具、手段,不具备目的性,所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现实中的教育,更加不能让网络思政成为网络成瘾等负面问题的源头,所以在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的同时,不可忽视线下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立国.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65-66.
篇4
关键词: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态度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5
中图分类号: G202;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11-05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已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研究者李翔昊认为:“社交网络诞生的伟大意义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终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关系链条,彼此连接,相互交织,组成一圈又一圈、密密麻麻的社交脉络,这种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网络,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后是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再然后是与关系链条上的其他人互动分享,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关系管理的效率,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启了移动社交网络时代。个体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个体可以进行即时的上传照片视频、发表状态、分享经历、与人聊天互动、共享信息、自我展示等活动,这个平台极大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求。[2]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弱连接,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关系建立、维持和发展,有效缓解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促进青少年自尊水平、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3]但现有研究也表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也存在着风险,一是线上社会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消极自我评价进而产生消极心理体验,[4]二是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可能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5]三是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可以增加青少年受到网络欺诈、在线骚扰等伤害的风险。[6]由此可见,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潜在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而各学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心理学侧重从微观视角探讨移动社交网络的心理发生机制和成因;社会学侧重从宏观视角探讨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会发生机制和成因;传播学侧重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典型特征探讨信息的传播机制。但是无论侧重点如何,上述研究视角都应以了解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现状,以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有的基本态度为基础。而目前除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定期的报告中,对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情况有所涉及外,还很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的研究。[7]基于此,本研究以态度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8],构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的理论构架。本研究分别按照态度结构理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结构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结构的调查问卷,希望通过以此来揭示并分析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持有的基本态度。
二、研究设计
1.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进行测量。问卷以态度结构理论为基础,借鉴了以往相关态度研究的测量工具,在充分比较之后,通过借鉴和自编项目,编制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问卷》[9]。问卷包括20个题目,主要包括上述5个方面内容,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1-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
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9月至12月,共有来自全国5个省区11所学校23个少数民族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共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6份,问卷有效率89.39%。具体来看,男生688人(占33.5%)、女生1368人(占66.5%);高中生830人[高一322人(15.7%)、高二434人(21.1%)、高三74人(3.6%)]、初中生594人[初一98人(4.8%)、初二164人(8.0%)、初三332人(16.1%)]、大学生632人[大一254人(12.4%)、大二212(10.3%)、大三166人(8.1%)];城市生源地1108人(53.9%)、农牧区生源地948人(46.1%)。
3.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式,在集中施测前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获得样本的真实有效性,问卷课堂发放当场回收。回收的问卷统一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结果分析
1.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结果表明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带来的感受普遍持积极态度。有87.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好玩有趣的;有77.0%的青少年认为用移动社交网络能带来积极愉快的体验;有86.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0]进一步的分析,没有发现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方面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青少年能从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见表1)。
移动社交网络是传统互联网社交的延伸,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社交网络的优点,还以其便携性、无障碍联网等诸多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基于PC计算机的社交网络。移动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最受欢迎的媒介,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其方便性的需要,更因其社交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展现自我、提高自尊、寻求支持等心理需求。移动社交网络已经嵌入到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和加强青少年社会交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能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见表2)。有87.1%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很好的信息来源;有83.6%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84.8%的青少年认为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可随时随地查看信息。但是研究也发现,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我日常生活的参考”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的青少年占了30.1%,其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不能与现实生活很好的契合,这可能也意味着青少年对某些信息持怀疑态度。进一步对性别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描述分析均值Mean均大于3,表明男生和女生均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持积极态度。但年级差异分析表明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这一题目上,高三年级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年级,也就是说有一些高三年级学生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研究认为,不同学段和年级对信息需求满足水平受到他们某一阶段的现实需求影响。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持积极态度,他们渴望从移动社交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有86.3%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随时随地与好友互动交流;有80.2%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有89.8%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即时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有86.0%的青少年认为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回复好友的留言,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11]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认知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偏好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交功能。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年级差异分析发现,青少年在“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即时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回复好友的留言”两个题目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的得分逐渐下降,高中生逐渐上升,大学生又逐渐下降,其中高三是重要转折点。这说明不同学段青少年对能够在移动社交网络查看、发表、更新状态这种自我表现方式持不同态度,高中生更偏好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动态。
移动社交网络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社交服务功能,它是以“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理念构建的社会交往平台,[12]实现了青少年与朋友之间全天候的时时互动。
4.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普遍持有较低的信任度,这与上文中第二小问题中的结果相互呼应。有57.0%的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是值得信任的”持否定态度,表现出对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较高的不信任水平;有41.4%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的信息并没有完全反映社会现实;仅有35.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受众信息是准确的,而65.5%的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所提供的受众信息是不准确的;仅有30.5%的青少年认为在移动社交网络上认识的好友是真实可信的,而69.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中认识的好友信息是虚假的,这一研究结果与谢英香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但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持有较低信任水平(见表3)。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的年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学段和年级之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整体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其中初二和高三年级在4个题目上得分均最低,大三年级在4个题目得分均最高,不同学段和年级的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呈现出了不同态度。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内化了事物评判的价值标准,高中生和初中生相对不稳定,高三年级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虽然基本建立了事物评判的价值标准,但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此可见,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可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信任度。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水平仍然普遍偏低。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危机所凸显出的问题,同样也折射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信任水平低的现状。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虚拟社会交往平台,它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现实社会交往的线上延伸,[14]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过低的信任水平将不利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也将阻碍青少年积极的社会化进程。
5.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
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包括4个题目,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见表4)。有90.5%的青少年认为移动社交网络用起来十分方便,这表明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技术层面本身对他们不是困难;有70.5%的青少年愿意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有61.4%的青少年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有75.2%的青少年表示相比传统面对面社交更愿意使用移动社交网络,这表明青少年更偏好使用即时信息传递、信息分享的方式来自我展示和与朋友沟通。这一研究结果与曹欢欢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各个题目在年级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愿意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和“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两个题目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偏好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并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更愿意通过他人来展示自我,也更注重对关系的维持,这与王伟和雷雳的研究结果一致。[16]
从总体来看,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并且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方式来维系和发展自己的社交关系。移动社交网络与传统面对面社交相比,可以忽略很多敏感社会线索,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和紧张心理,使青少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开放和自信,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印象整饰,可以显著提升自我形象,获得社交满足感和提升自尊,这些都使青少年更愿意通过这样的媒介与他人交往。[17]但是,这种虚拟的移动社交网络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社交,过度依赖于社交网络很可能会使青少年将虚拟与现实混淆,甚至形成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研究构架,研究发现:第一,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带来的感受普遍持积极态度,能从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持积极态度,他们渴望从移动社交网络中获得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但高三年级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的认知低于其它年级。第三,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普遍认为移动社交网络加强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与朋友之间的了解,但男生和女生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偏好移动社交网络的社交功能,高三年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第四,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和朋友普遍持有较低的信任度,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存在学段和年级差异,大学生对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高于中学生。第五,在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认知分析上,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持积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他们更偏好于移动网络社交,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偏好随时与好友分享最新动态,并经常登录移动社交网络更新个人动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已经深刻嵌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本研究基于描述水平针对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态度进行揭示,研究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研究并没有深入对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态度形成的深层次心理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二是研究使用的调查工具是基于态度研究理论和研究目的编制的松散问卷,问卷本身并没有严谨的结构;三是对数据的挖掘仅限于描述性分析而对差异分析较少,人口学变量的比较分析不是十分全面。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研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选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在上述不足基础之上加以完善外,还应在研究领域上有所扩展,除此之外,多学科交叉也应是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多学科关注这一问题,从多学科视角揭示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这对揭示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具有积极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翔昊.SNS浪潮:拥抱社会化网络的新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2.
[2] Grieve R.,Indian M.,Witteveen K.,et al.Facebook:Can social connectedness be derived onlin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04-609.
[3] Echeburua E.,de Corral P..Addiction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to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in young people: a new challenge[J].Adicciones, 2010, 22(2): 91-95.
[4] Johnson B.K.,Knobloch-Westerwick S..Glancing up or down:Mood management and selective social comparison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41: 33-39.
[5] Karaiskos D.,Tzavellas E.,Balta G.,et al.Social network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European Psychiatry, 2010, 25: 855-860.
[6] Kwan G.C.E.,Skoric M.M..Facebook bullying: An extension of battles in sc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16-25.
[7]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使用报告[EB/OL].[2013-02-19].http:///hlwfzyj/hlwxzbg/sqbg/201302/P020130219611651054576.
[8] 杨咏,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6):65-71.
[9] 陆奇.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10] Taraszow T.,Aristodemou E.,Shitta G.,et al.Disclosure of personal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by young people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 analysis using Facebook profiles as an ex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2010, 6(1): 81-101.
[11] Gentile B.,Twenge J M.,Freeman E C.,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 positive self-view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 1929-1933.
[12] 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6):75-82.
[13] 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4] 张然.新媒体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94-96.
[15] 曹欢欢,姜锦虎,胡立斌.社交网络持续使用:从众行为和习惯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5(4):156-162.
篇5
网络改变了传统经营和营销理论赖以存在的根基。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在现代商业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正在被企业密切关注和尝试。本文主要是探讨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特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及采取的策略,以及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网络营销 未来发展 趋势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得网络虚拟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并在飞速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的新兴市场。网络改变了传统经营和营销理论赖以存在的根基。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在现代商业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正在被企业密切关注和尝试。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份,中国网民数量突破3.38亿人,普及率达到32.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然而与近3亿网民相比,中国目前仅有不足70万家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市场尚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网络营销的特点
在互联网环境中,一些学者认为4C是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4C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成本、方便购买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但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虽然4C对于网络营销具有一定意义,但是这些并非属于网络营销的专有特征,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同样适用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现有的理论可以作为进行完整的网络营销理论基础。为了深入研究网络营销的内在规律,可从其特点上分析学习,协调和发挥各个特点的作用,让网络营销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跨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使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企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可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的营销服务。
2.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得为达成交易进行的信息交换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
3.成长性。互联网使用数量快速增长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往往是年青人、中产阶级和知识份子。由于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因此,网络营销是一项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渠道。
4.互动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最低成本在营销全过程中对客户进行信息搜索;客户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定价及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使企业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服务质量。
5.人性化。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促销,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性非强迫性的消费,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提供交互式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6.经济性。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避开了某些传统的商业流通环节,可以节约昂贵的店面租金,减少库存商品的资金占用,以及降低由于多次迂回交换带来的损耗等。
7.技术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功能。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网络营销尤其是网络分销无法满足消费者个人社交的心理需要。尽管如此,网络营销作为21世纪的营销新方式势不可挡,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
三、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及采取策略
1.第三方B2B3(Business To Business)电子商务平台将成为中小企业未来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
根据中小企业对于传播推广的需求,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营销的比重将越来越大。2006年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费用占整个营销预算的11%,预计2012年该比例将达到20%。网络营销的各个渠道中,中小企业将更多的选择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为其提供打包的IT4(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服务,投放在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营销费用从2002年的0.5%上升到2006的6%,预计未来五年这个比例将继续上升,2012年将达到11.5%。同时,随着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成熟,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进行B2B贸易活动,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及推广也进一步加快了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速度。
2.中小型企业应采取对应策略
(1)更新营销观念,强化网络意识。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网络营销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把网络营销纳入企业总体营销战略中来。要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吸引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2)采取合理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搜索引擎是网络用户寻找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做好搜索引擎营销,使企业网站的信息很容易被用户搜到,从而使用户知道、了解、喜欢企业的网站,将用户发展成为企业网站的忠实用户。
(3)加强网站内涵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这种方式以平台的流量为基础,因此,网站内容力求齐全且信息量饱满,详细提供企业资料,具体提品的各种信息等。同时提供在线售后服务或与客户作双向沟通,充分掌握客户的需求状况,提高服务质量。
(4)加强对网络营销的立法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5)引进和培养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引进或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投入,只有拥有了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具有营销理念的专门的网络营销人才,网络营销才会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真正作用。
四、网络营销未来发展的几种趋势
1.搜索引擎营销。据统计82.2%的网民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消费行为调查显示,一般用户会点击搜索结果前50名的链接。实践证明,排名位置的不同对搜索营销效果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国内已出现一批提供搜索排名服务的网站。这项服务因低起点、灵活性与广泛覆盖而颇受企业欢迎。
2.Email营销。Email作为网络营销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曾为网络营销带来了无数的商机。一是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介绍新产品或服务,用户若对电子邮件中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产生了兴趣,就会关注企业的网站,产生购买欲望。二是企业形象提升。三是用户关系管理,通过互动可以建立良好客户关系。四是市场调查。利用电子邮件开展市场调查具有问卷投放和回收周期短、成本低廉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史海霞.《网络营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1.内蒙古财经大学学院民族理论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数字信息的进步,推动了微信的诞生和发展,它具有传播快捷的优点,也具有不可控链式、病毒式传播的缺点,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对用户,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内容、社交上形成了负面的影响。积极探索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心理疏通、教学方法创新、加强网络建设等,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信;加强;民族观教育
作者简介:关爱(1980—),女,满族,讲师。
付建华(1982—),男,满族,工程师。
随着微信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信息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进一步显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正向与反向“微熏染”,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微信,使民族文化和民族观教育在新时代实现传承与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微信”及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1“微信”的内涵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同时,其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微信成为了民间舆论场主要平台;二是社交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使得公众话语由权力(power)演变成为权利(right),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传播”的传播模式,形成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1]
1.2民族观的内涵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一个阶级和政党而言,民族观集中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原则、政策上。当今世界,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无产阶级民族观,即民族观,是顺应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其核心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利己主义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我国,进行民族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
1.3高校民族观教育
高校民族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民族观统领学生的民族意识,坚持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聚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把培养学生素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对这样的多民族聚集省份,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民族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
2“微信”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意义
2.1“微信”的群众性强、青少年用户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团体与团体、团体与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量的需求也逐渐变多。“微信”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信息化需求,普及性、群众性成为微信发展的趋势。在《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中显示,微信用户已达6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种语言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蓝皮书指出,2013年,微信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使用率最高的人群为24岁以下,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至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3]
2.2“微信”来临,客观上会让整个中国的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公平
微信传播的新特性为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带来机遇,也使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突破时空局限与学习模式的约束,加强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实现知识获取、共享、创造和应用的新方法,全面推动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利用“微”平台,有利于提高高校民族观教育
民族观教育对高校学生,在加强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发生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可能性大。因此,利用“微”平台,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传播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信息,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树立民族观。
3“微信”使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微信信息的高速、大量转发,必然存在着信息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将对用户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用户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不能理智分析,将造成认知偏差。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将产生如下弊端:
首先,心理影响。学生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以及志愿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往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圈子,进行交流,网聊、网购、网恋和网络游戏,极易造成信息来源单一,观点片面,无法多角度看待问题等后果,形成 “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
其次,内容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学校不限制学生用手机,难免上课时玩手机、刷微信,做作业通过微信找答案,不利于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验,辨别信息内容真伪能力弱,会轻信一些影响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谣言。
最后,社交的影响。微信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圈,可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无限延伸,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未来如何引导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4合理使用“微信”,加强高校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措施
4.1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信
高校管理者要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微信,将新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领导与教育部门重视,加强大学的信息理论课程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微信”所充斥的大量信息给予正确引导。同时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功能,使信息有正确的来源,正确导向。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微信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4.2创新教学方法,多层次加强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积极面对“微信”高校民族观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敢于大胆突破,借助网络实现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培养新媒体应用技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首先,强化教学课前准备工作。 通过教师的课前备课,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让学生接受正能量信息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视、信任、欣赏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相互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再次,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学习研究创造,提升专业水平,及时更新知识,使教案内容与时俱进;最后,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民族观教育课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
4.3培养信息媒介素质,建立“正能量”网络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管理的“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十六字方针。加强网络监督立法工程,不断地规范与引导、完善传播途径,加强传播者的媒介修养,实现新媒介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新媒介服务教学及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师要探究微信等新媒介的崛起和社会信息共享的透明化,正确引导我区高校网络舆情的变迁以及寻求学生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荣刚.政府被倒逼信息公开到官民良性互动——从深圳“5.26”事件看微时代传播新格局现实超越想象的传媒[C]//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论文集.
[2]丁龙召,李晶,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2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8:98.
[3]《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微信用户多中产 微博用户多草根[OL].北京晚报,2014-6-27. cul.022net.com/2014/194/26/0627112911709876.html.
篇7
爱书,所以卖书
但捷绝对是一名绅士,即使他穿着体恤和牛仔裤,用语言描绘太哕嗦,请首先参看照片。
如果这位绅士至今还在经营网吧,生意肯定不会差。光是想着他抱着书埋头坐在前台的情景,已经是个有趣的画面。学理科,开网吧,在书店里长大的但捷,最初并没有重复自己的父亲——位独立书店老板的轨迹。
新千年初,网吧还是新生事物,“钱”途无限,却又普遍遭遇着舆论的攻击:网瘾害人!但捷本是因为喜欢打游戏才做了这事儿,但着实受不了一边倒的压力,顿觉无趣,所幸将产业转手。也终是有些文化气在作祟,在偶然去广州转悠了一圈,被汉德书店所震撼后,他回到昆明,干回父亲的本行。
对书的喜欢自然是开书店的“第一生产力”,爱书,得益于他从小就生活在书中。但捷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小书店里度过的,放学后、假期里的空闲时间,他都窝在书店里,一边当小伙计,一边贪婪地看书。年轮转了一圈,他重新开始了这样的生活。即使在遭遇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导致书店经营举步维艰的时刻,这份工,依然让但捷觉得有趣。
所以,如今遍布成都的“今日阅读”并非此地土生土长的书店,它的原型,仍在昆明。2006年,在决定将市场扩展到成都后,但捷和夫人“拐”了几个同样爱书的好友搬来成都,他没忘把家里的几十箱书一起带来——每次搬家,这都是让他紧张的事儿。
他如今已经没有精力打游戏了,他得“打仗”,像个绅士一样。
只谈感情不谈买卖
这两年对于成都书市来说,是冰与火交融的紧张时刻。网络书店的冲击前所未有的猛烈,逼得如印象大书坊、弘文书局这样的老牌书店都纷纷关门,而西西弗却又高调地来了,今日阅读也“活”了下来,不断扩展市区店面的同时,还把店开到了古都西安。“在3年前,网络书店刚开始冒头的时候,我就在筹划升级了。”
很多人问过但捷书店的盈利模式,他言简意赅:“不就是低买高卖么?”但卖书不似卖衣服,可以坐地喊价,靠口才和眼光赚取暴利。“实体书店没有对书的‘定价权’,撑死了打点折,不求赚,只求回本儿,靠卖书和网络书店拼,必输!”于是,但捷将自己的书店进化到了“2.0模式”,成为他口中的“城市文化空间”。
一杯咖啡30块钱,一本书十几二十块。人们宁愿花更多的钱享用咖啡,却只愿花咖啡1/3的钱,去买一本书。那么,将二者融合呢?你可以选择租书看,也可以买,书不多,也不便宜,但多是精品;你可以选择回家看,也可以就在书店看,位置不多,咖啡也不便宜,但气氛闲适;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干,进书店晃悠一圈,没准儿就碰到哪位文化大家、影视明星在做免费讲座,白赚!不仅如此,但捷还单独成立了一家创意产品公司,自主设计一切与文化挂钩的产品,开辟专门的创意区,供人欣赏和挑选。服务已经做到这么足,他依然,赚不了钱。
“做实体书店是件很累的工作,投入和产出绝不成正比,就像在冒险。”但捷就读汽车工程专业时的不少大学同学,如今不是自己开了4s店卖车,就是做到了销售总监。“不怕笑话,他们都比我能挣钱!如果我还在开网吧,也比这能挣钱。”但没办法,“我迷进去了。”
毛驴班的故事
除了明星签售、名家讲座等文化活动,音乐会也成了但捷构造的文化空间内的一部分。上个月,著名本土酒吧音乐房子的歌手就以书店为舞台,搞了场小型音乐会。这个创意,来源于但捷与几个好哥们进行的“头脑风暴”。
音乐房子的陈涤,通吃网的邱俊、傅瑕,几位分布于外省的川籍创业者,再加上但捷,这群创业家于去年组成了自称“毛驴班”的小组织——毛驴班是飞马旅的下属,而飞马旅,则是由袁岳、江南春、徐小平等成功企业家创立的,国内首家创业项目专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想进入飞马旅,得考试。
去年,全国500多家企业报名加入飞马旅,最终只有24家成功签约,成都入选了3家,这3家企业的掌门人就是但捷和他如今的这几个好兄弟。女人可能因为兴趣爱好速度成为闺蜜,而能让陌生男人打成一片的,是共同的志向和创业的热情。
每两个月,毛驴班都要赴上海参加飞马旅的集体辅导。一来二往,之前同在一个城市打拼,却素未相识的几个大男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兄弟。网络上妙语连珠,线下也经常相约进行头脑风暴。几个已经成家的大男人,甚至还拍了好几张“小清新”的兄弟照,美滋滋地发到微博上臭美,倒是各有“风情”。
“袁岳讲的一堂课里提到了创业者必备的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身体好扛得住。”但捷得意地表示,自己的好兄弟都是“种子选手”。“涤哥是羽毛球健将,邱俊的足球技术相当好,我嘛,都不精,但还不至于拖后腿。”欧洲杯激战正酣,但捷在公司内部成立的足球队也有比赛要打。他自嘲跑不动了只能踢后卫,欧洲杯也没精力场场关注,“看看新闻,知道谁进的球就完事儿。”
你看,谁说创业者最爱浮夸?这位绅士就很实诚。
问他
至少10万成都女人长期逛实体书店
Q=《成都女报》
A=但捷
Q:书店的长期会员里,女性占到多少比例?
A:目前我们有15万左右的长期会员,男女比例为3比7,女性会员人数达到10万以上,其中20-35岁年龄段的女性占到女会员的80%,职业以城市白领、文艺青年为主。
Q:你有最喜欢的实体书店么?
A:国内的书店我几乎逛遍了,国外的正在慢慢涉及。就国内来讲,北京的单向街、库布里克书店都是我喜欢的,你只要走进去,就能感觉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么文化底蕴浓厚,要么带着极强的设计理念。
Q:你也是个老书迷了,哪本书里的女主角让你最着迷?
A:现在小说看得相对少,多看管理和社科类书籍,就谈之前的吧。我是个狂热的金庸迷,他的每本书都看过七八遍,最喜欢的女主角是《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敢爱敢恨,机智独立。
Q:如今,到实体书店喝着咖啡,看着书正成为新的休闲方式?
A:这种模式确实很受欢迎。就我的经验,女人安静看书的多,男人则更多是来聊天或谈事情,还有一部分男性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书店美女多,所以我爱来。”哈哈。
Q:不少女人是“书瘾症”患者,家中的书籍都快堆不下了,还是情不自禁地每周逛书店,买新书。这种“书瘾症”你怎么看?
A:好事儿啊,爱书的女人,一定是聪明的女人。据调查,中国居民的人均阅读量远远不足,只有日本的1/4,欧洲的1/8。而读书的一大优点,正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我个人认为,为什么如今那么多谣言能在网上疯传?正是因为人们思考能力的缺失,说白了,就是书看少了。
Q:女性对实体书店的热爱度普遍高于男性,你认为原因在于?
A:男性的社会压力普遍较大,工作、社交的压力使他们宁愿把时间拿来休息,可供支配的个人时间也较少。而女性是天生内心柔软、敏感的“物种”,对文学的爱好和感受都要强于男性。
Q: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把喜爱参加文化活动的年轻人称为“文艺青年”。但对“文艺女青年”的定义却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情况,有人认为她们在“装”,你怎么看?
A:在我眼中,文艺女青年是个绝对褒义的概念,这种“好感”无关她的外貌、气质、打扮。我接触的文艺女青年都是热爱生活、有很强好奇心、有爱心的女人。她们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对生活品质有很高的要求。
Q:那么,你对成都女人的印象如何?
A:首先是漂亮,然后是聪明,性格好。不过,相对其他城市的女人,成都女人更泼辣一点。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 学生宿舍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3-02
江苏五年制高职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审美观的培养都需要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宿舍是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社交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思想、言行只有在宿舍才能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因此宿舍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后勤工作,而是与教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育,担负起德育的功能。宿舍管理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宿舍实现自我管理,正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宿舍自我管理进行初浅探讨。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大致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1、生源情况。学生基本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一般在15~21 岁之间,正处在由青春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2、身心特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意识明显,心理脆弱、耐挫力差,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勇于展示自我,但是集体荣誉与合作方面不够;关注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目标取向务实化;接受信息来源广泛,迷恋网络普遍化。3、在校情况。由于部分是中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因此学习兴趣不浓,自觉性差,甚至厌恶理论学习;少部分学生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给学校日常管理和课堂管理造成极大困难。
2、管理现状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校宿舍管理,部分处于量化管理阶段,即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完整配套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考评办法,检查结果列入各班级的综合考评成绩,班主任直接参与学生宿舍管理。对学生宿舍的管理比较注重清洁卫生、纪律及物品的管理,以制度强制学生行为及宿舍工作人员的行为,收效甚微。量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仅满足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精神理念没有吃透,导致工作很难真正落实到位,这也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违背。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发展,部分实行了宿舍管理社会化,但还没有完全进入综合管理这一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综合管理即量化管理、社会化管理、自我管理并存,即在现阶段继续实行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弥补不足,逐步实行学生宿舍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自我管理
1、学生宿舍自我管理的可行性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身心特征状况,在宿舍中开展自我管理是可行的。学生本身是宿舍的主人,对宿舍各种情况了如指掌,由学生自己来参与更能对症下药,更有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参与意识,这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变他律为自律,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宿舍管理主体的积极性。
2、自我管理的内涵
自我管理要求学生组织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学校只给予理论和方向上的指导及基本制度的保障,弥补了单纯量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机构是“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这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体现了民主管理的精神,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者积极性的统一,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大、效果好等优点。
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
学生组织在宿舍管理、服务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成立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吸收一部分热心宿舍服务的学生和学生干部,有文艺、体育、美术等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宿舍日常的检查、评估、督促、宣传、教育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及时向宿舍管理部门反映学生合理的意见、要求,协助辅导员、宿舍管理员排解矛盾,拓宽后勤部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渠道,让学生成为宿舍管理老师的得力助手,使他们自己体会到所制定的各种制度不是为了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宿舍的公益劳动、宿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机会。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配合宿舍管理工作。
三、学校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1、从主导到辅导,在过程中渗透德育
五年制高职校宿舍管理的理想状态是综合管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逐步放手,由学校为主体向学生自治组织自主过渡,慢慢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从原来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到辅导地位,精心培育宿舍自我管理委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加强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意识。自管会通过宣传栏等思想阵地和组织一系列宿舍文化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变他律为自律。在人的发展中,德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多次指示,强调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所有一切工作的首位,决不动摇。由于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形,因此学校在宿舍管理中通过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服务育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以促进五年制高职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2、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校宿舍管理员队伍社会化,普遍存在能吃苦耐劳、但文化层次不高,管理员与学生有较大的年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宿舍管理员对目前高职学生所想、所做的许多问题有时感到不可思议,管理中使用语言、方法和技巧缺少生气,导致与学生沟通存在困难。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以无锡卫生高职校为例,学校定期对宿管员进行业务培训,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制定考核措施激励宿管员,在开展活动中进一步融洽和学生的关系,从日常生活小事点滴关心每一位学生,为管理工作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强调柔性化管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服务中要求宿舍管理员对学生、对服务工作有“感情”;在工作中对学生能满怀“热情”;在为学生的服务中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宿舍管理工作新情况。
3、建立宿舍安全管理创新机制
对于宿舍管理来讲,安全管理重于泰山。目前大多数五年制高职校宿舍的安全工作职责重心主要在保卫部门,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消防设施及其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均有学校保卫部门负责管理,宿管部门只是协助,这种管理机制效率比较低。由于宿管部门对宿舍情况比较熟悉,对人、对事、对物的情况掌握得比较及时、准确,因此对学生宿舍安全的管理职责重心应转移到宿管部门,学校保卫部门协助。同时在住宿、用电、用水、饮食、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保卫工作网络制度、安全工作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制度、安全应急预案、门卫值班制度、详细的值班记录、会客登记制度、节假日住宿登记安全检查记录制度、防火安全条例等。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制度、完善各项安全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自防自救能力,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消防灭火、自救逃生等疏散演练,使学生掌握一定自防自救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做到警钟长鸣。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宿舍自我管理过程同时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可促进宿舍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与学生思想感情上的融合,推动宿舍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蒋广平.高职院校学生公寓人性化管理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篇9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Internet为核心的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新世纪鲜明的特征和趋势。人类社会开始跨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依托Internet为基础的网络虚拟市场已经开始形成。这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数字化和跨时空等特点的飞速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如何构建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虚拟网络女装市场以及如何吸引女性消费者并为她们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销售流行趋势
(一)网络销售正逐步占领消费市场
经济的发展把跨国企业带进了中国。很多商家都看中了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对于这些想进入中国但是还没来及进入的企业来说,商业中心城市的优质网点资源稀缺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在中心城市地点规划一个商业圈有其难度,从选址到测量人员流动量以及前景分析等因素,让店铺销售出现了犹豫。而在这方面,无店铺零售企业的门槛几乎为零。因此,业内人士曾指出,在国内零售企业整合并重组趋于白热化的今天,有别于传统的无店铺企业正以一种“以无声胜有声”的气势,快速的拓展在零售业的市场。上海市经济研究经济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分析说:“无店铺零售的悄然兴起,是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顺应消费者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网络销售是无店铺零售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现实的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人们需求的跟进促进了网络销售形式的快速发展。据EBAY易趣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邵亦波介绍,每天有300万人在EBAY易趣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据统计,EBAY易趣每5分钟卖出一幅国画;每4分钟卖出一个名牌打火机;每3分钟卖出一块手表;每30秒卖出一双运动鞋;每30秒卖出一件首饰;每10秒卖出一件T恤。再如,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重金打造的淘宝网公布的最新交易数据:在线商品数突破300万件,每天成交商品规模高达900多万元,这一数字是易趣(C2C电子商务市场另一巨头)每日销售额的13倍多。同时淘宝网的用户数也从目前的300万人以每天2万的速度持续递增。分析了这些统计数据后,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表示,这显示了个人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生活消费方式之一,将有可能成为众商家竞争的战场,尤其是以女性消费者为目标消费群体的企业。
(二)女性网民呈上升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女性网民人数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IC)20__年1月公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超过9400万,其中女性网民占39.4,约为3704万。比上年度增加约18。女性网上消费者人均消费额比上一年度上升了71.4——,这个百分点是男性增长的6倍。而且,中国女性网民64以上处于18——35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57.7;经济上独立且收入在千元以上的占69。整体年龄比较轻,经济负担不重,消费能力较强。据统计,37.8的网民在最近一年有过上网购物的经历。
(三)服装装扮女性
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不单单是避寒、遮体的基本作用。她们追求时尚、新潮、有个性,体现自己的风格、品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提倡女性绝对自我的着装理念,不必迎合潮流、无须附庸时尚。女人生来就携带者花的特性,十几岁的女孩是含苞待放的花,二十几岁的女人是刚刚绽放的花,三十几岁的女人是盛开的花,四十岁的女人是风韵尤存的花,五十岁以上的女人,虽花期已过,但花香仍在。所以女性应当更大程度上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正是这种理念成就了建立女装市场专区,推崇新的审美观,新的着装理念,新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为女性提供便利的优秀平台。
二、网上服装营销
(一)网络站点设置
开设名为“中国女装市场专区”,进行具体的网页设计。利用文字、图片、表单、动画、声音等信息,传递本网站的主要结构和具体经营方向,以及发展方向等信息。
(二)营销分析
1、产品规划:本着迎合女性消费心理设计,生产全方位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产品。
分类:(1)年龄18——25岁这一消费群体具有年轻、充满活力、追求时尚的追求风格,且向其他人展示着与众不同的一面。体现时代青年的新生活主张,表现年轻一带的个性魅力和青春活力,为自我崇拜主义女孩设计。
25——35岁这部分群体逐渐趋于成熟。体现稳重、大方。她们追求的不只是服装带来的美与享受,而且也体现着她们对生活情趣追求的一面。所以企业要精心设计,严选用料,精确制版,满足工作与社交的需要。庄重而不死板,优雅又不失时尚,体现芬芳馥郁都市白领的最佳气质。
35以上根据具体的消费心理设计别格款式,让其有着选择的余地,能够欣赏这个年龄服装带给她们的乐趣。
(2)季节:春季流行服装专区;夏季流行服装专区;秋季新款服饰;冬季流行前沿;
(3)服装品种:休闲职业时装牛仔风衣羽绒披风裘皮
(4)品牌收集设计自己的服装品牌,树立本专区的独特形象。
2、价格策略
(1)“物美价廉”是众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对于有着“货比三家”“价比三家”理念的女性消费者显的更为突出。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女性工作的时间幅度延长,在时间上难以应付传统的消费方式。由此可推断,网络销售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她们注重消费便利性的同时坚守低价原则的重要渠道。在服装价格的制订上,考虑女性对价格的细微之 处,对数的敏感程度,制订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价格。即低价策略。例如,在小型专卖市场,价格一般都带有9或者5或者6之类的数字。119元、99元,虽只是一个数字之差,给消费者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觉得“便宜”而“值得”的,从而加强其购买欲望。专家闷称这种价格是“女性的价格”。
(2)以价格满足女性的虚荣心。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虚荣心强烈。在加上服装给她们带来的满足,女性极容易非理性消费,受情绪影响较大。零点调查公司表明:18——35岁的女性,93.5都有过情绪形消费行为。情绪形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0。并且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强调个性,气质、家庭、环境和谐统一。这是女性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排众”消费意识。现代女性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为了达到表现这种自我意识而实现这一目的,她们是愿意付出较昂贵的费用来单纯订做这种产品。通过这种消费心理,把价位应定在应属价位之上,也不妨定的再高些因为这种高价货被购和使用的原因是它的价格够贵,即使再贵的离谱一些,仍不会遭受遗弃。因为可以满足她们高贵的虚荣心。但是一定要是商品本身就是高价货才可以。总之,女性对价格是个比较敏感的动物。既要制定可以吸引女性的价格,又要能够满足女性的各种心理。
3、促销手段——广告
(1)网页的宣传广告:新闻组和网络论坛:新闻组不同于正式的新闻传播或者出版,它是公众进行讨论和信息分享的自由网站,公众可以自由的加入,成为其中的会员。新闻组成员可以阅读到大量的公告,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广告,或者回复他人的广告。新闻组因不同的讨论主题而划分不同的网站。企业可以自己设计本服装公司的专栏发表公告。也可以在某个组中挑起一个话题,吸引预定的受重对象加入进来;或者寻找一个与所做广告相关的话题讨论组,巧妙的插入,将自己的广告信息有机的容入其中。
电子公告板:实际上是一台接有MODEM的电脑。它允许其他用户通过MODEM来访问它上面的信息。上的信息量虽然小,但是针对性很强,很适合我们服装专区行业的宣传。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Internet的硬性广告手段。电子邮件是通过Internet传送个人信息。企业可以把广告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送给消费者。广告主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电子邮件列表或购买别人的邮件组广告,定期的向这个邮件组发送广告信息。电子邮件广告与其他形式的广告相比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信息和反馈速度快的优点。
(2)服装的宣传广告
图片广告与电脑度身:图片广告与其他的广告相比画质清晰、直观、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觉,与自己的体型、体重不符。所以网络零售业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网上卖服装类没戏。确实以前许多服装厂商都是失败的。可是LO`END公司依托互联网创建的模仿试衣间创立了一种可视化的服装销售环境,却挑战了这个规律并获得了成功。服装是否合身是消费者购买时最重要因素之一。顾客购买服装往往要试穿。在网上试穿服装,这似乎是天方潭。但由美国北卡罗来纳洲的IM-OGETWININC研制出的“电脑度身间”,打破传统的度身量制的方法。顾客只需进行一次电脑度身量制,这些资料将会储存于公司的服务器内。顾客可在网页内获得有关资料,即能够买到合身的服装。互动影音广告:在展示服装流行的特点时,可以采取影音互动的模式,能给消费者置身其中的感觉,对服装产生浓厚的喜爱,刺激购买欲望,加快购买速度。弹出式广告:在各常用网站设置与本网页有关的信息。打开网页时就能浏览该网址以及新的信息,浏览之后,会加深对本网页的印象,怀着好奇心进入本网页。
4、网络销售渠道:
(1)消费者可以虚拟的走进服装专区,决定购买之后,模拟填写购买单据。(2)采用支付宝进行制服,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稍稍放心。(3)采用邮购送货,可以选择平邮或EMS特快专递。具体参照:或者
三、支付方式
(一)邮局付款
这是一种传统的付款方式。一般是货到付款。对消费者来说安全性强。
(二)网上支付
足不出户便可以付款,方便、安全、快捷。
(三)支付宝支付
货款先支付到支付宝。收货满意后,才付钱给商家。安全放心。付款成交后,即时到帐,我们卖方可以立即发货,快速高效。
四、网络销售的特征
(一)普遍的特征:
1、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点击订货,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工作下班后没有时间逛街,可以上网进行选择。
2、市场的广域化带来的商业圈子的扩大。市场的广域化是应用情报技术的典型效果以前必须对面销售的商品,现在不用见面也可销售,由此商圈一下子扩大。我们无须和顾客直接见面就可以达成交易。
3、即时性。在电脑上放置原稿,可以即时上传,瞬时变更,适合于新商品的发表。
4、提供的情报不受限制。因为无店铺的限制,提供的商品情报也几乎无限制。我们可以从各个地方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信息的针对性减弱,资源可以共享,减少因信息的不畅通而带来麻烦。
5、作为网络销售业者的有利之处,除上述网络店铺的低成本投资性、在WEB上开设店铺非常简单、即时性、提供的情报不受限制等特点之外,网络销售与其他的通信销售形式一样,不需要店铺,也不要接待顾客的直接销售人员。减少了各种成本,进而价格可以相对较低,与有店铺竞争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具体特征
1、对于消费者的巨大便利性。如,“参加的容易性”“24小时365日、在住宅或办公室也可即时订购世界商品”“异地商品购买的实现。特别是希望购买本地没有的样式或着风格的服装时其优越性更是突出。”“实现多种商品或价格等的瞬间比较(检索功能和价格比较功能的提供和利用)”“使细致对应个别消费者需求的促销活动成为可能”“订货信息可即时传送给销售业者,与其他通信销售形式相比,从订货到货物到达的时间周期被缩短”“购买的衣物可以直接被送货上门”等。
2、在网上购物避免了各种麻烦的环节,到各地去选,讲价钱,论货色,和销售人员进行长时间的沟通对比。也可以说是直销方式的实现。通过使用互联网络,在销售链上可以减少中间业(中间商)者的数量,从而给予消费者以巨大的价格便利。
3、互联网络作为商务交易的手段,划时代意义在于,使传统交易中无法同时跨越的障碍,如时间、距离、成本、双方向性、表现的多种多样性等,被同时急剧克服或降低。这也是网络销售迅速普及的原因。尤其是服装类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利润空间。成本的大大降低给价格的制定留了很大的余地。能够充分的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定价。
五、网络销售渠道的曲折
(一)存在的问题
1、物流体制:服装的配送需要物流体制的支撑。但目前的物流支撑网络的配送不是很发达。并且第三方物流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2、商业信用问题:上海消费者协会曾分析显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邮购商品不能及时送到。商品质量欠佳。商品和广告宣传严重不符。经营者拒绝兑现有关条件的退货承诺。在北京,当地 工商部门与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邮购方式还不成熟,特别是邮政商品多是异地交易,涉及消费者、邮政部门、经营者多个环节,一旦发生纠纷,投资成本高,周期长。
3、技术方面的限制:在线支付与网络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和保护,会给很多不法分子提供违法机会。
(二)战略建议
我认为在中国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销售必然会成为趋势的。关于物流体制,我们应该专门建立与网络销售成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专门负责网络销售。在信用方面,和银行建立连保关系,并进行宣传,人们还是信任银行的。让银行的信用来支持网络销售,逐步完善。三者共同形成系统。让网络销售的到普及。
六、总结
尽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网络销售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符合我们消费者的需要。本服装专区的开设,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大的选择,是开通女性和市场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台阶。这篇文章体执缺乏具体的执行策略和方案,没有系统的阐述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姜旭平,《网络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__年9月
篇10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各项活动协调进行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具有法规效力,其规划区内的各项工程建设都要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包括居住区规划。
1.我国居住区规划现状分析
1.1当前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我国当前的居住区主要是以居民的基本生活为依据,重点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对于居民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比较轻视,甚至忽视,那么对于居住区应该有的绿化环境和设施就不用说了。而且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公众没有参与的权利,因此居民只能被动的接受现有的居住换环境和设施。因此,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是以物质环境为主的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的这种做法。
1.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我国当前的居住区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绿化标准,甚至有些开发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该做绿化的面积都变成了建造的房屋,大大压缩了绿化的用地,甚至还有为了建房毁坏绿化的行为,导致居住区的整体环境不断地在恶化。
1.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加强居住区规划的一些措施
2.1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建筑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建筑代表每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往往古代的建筑会使人感受到当时的传统精神和当时的文化特色。把各种风格的建筑,城市规划和社区密度整合为一流的城市社区,只是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新城市主义提倡从以前的规划设计中寻找灵感,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注意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也要统筹规划,不能杂乱无章地开发建设。总之,把旧城的改造是重点,同时还要重视现有资源的节约。
2.2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社区
如今,“新都市主义”是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新都市主义”的核心是人性化社区的再造和邻里关系的重建。整个社区内部应该具有现代消费者需要的设施,如适合步行的零售点、服务点等;同时整个社区应该与城际高速公共交通网络(如地铁、轻轨等交通系统)连接。而不是建造一个郊区社区那样庞大的睡觉的地方,早上很早的出去了,晚上很晚才回来,这只是睡觉的地方,所以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而言。新城市主义认为,居住区的混合使用和多样化,使得居民在社区内就可以工作、生活、购物、休闲,而混合的功能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居住区的良好气氛和安全感。多样化的设计在新城市主义的住区设计中则主要体现为: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更多的选择,商店、公园、小学等服务设施建在步行可及的范围之内,以增加住区社交的多样性和邻里关系的发展;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等。
2.3倡导生态设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居住区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每个居住区和城市建设都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居住区居民的心情和情感会受当地的气候、植物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影响。因此,针对原始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特点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达到保护环境和倡导生态设计的目的,将美好的自然环境融入小区,实现人类居住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吸取新城市主义的优点,促进国居住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2.4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
在居住区建设中,新城市主义提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建立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为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渠道,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造成失误,享有公共利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只有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居住区的建设才会更加适合居民的需求,只有这样居民之间才能更好的交往,居民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