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教学;知识;能力;口语;阅读;培养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教学和实际生活中我常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多少年汉语,掌握了不少单词和生字,但是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汉语课堂上运用,考试能打高分,语言实践能力却很差。因此,上大学用汉语授课,课上听不懂,研究的成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就需要把汉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应整合。
一、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1、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底座,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无论什么方法,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达到应用的能力。我校是朝鲜族学校,学生兼会自己的本族语和汉语,我校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课本、作业等都要使用朝鲜语,但可加授汉语。我们的汉语教学实际上是处在朝鲜族里的“汉语孤岛”开设的汉语课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身为汉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好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应用的能力是有难度的。
要改变汉语教学现状,首先,要根据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是终身的事情。
根据乔姆斯基的“知识能力”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它可以产生其他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可以增加,可以减少,可以消失,但是知识能力是稳定的。因为有知识才有技能,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离不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语言知识不是汉语教学的目的,汉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语言知识可以成为汉语教学所要培植的运用语言能力之大树的根。语言知识可以成为汉语语教学这位三级跳远者的弹跳点。
2、重视知识,又要重视能力,无知识必然无能力。
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而且,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大量的知识的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现在,我所担任学生就基础看,比以往几级学生明显降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拼音不过关,甚至连声调标在哪个字母上也不知道,笔画、笔顺方面也存大很多总是错别字现象更为突出。由于这些基础知识差,也就制约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基于这种现象,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一些知识性的问题,除下功夫让学生进行强化记忆外,还努力变换花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比对他们讲学习目的带来的动力大,在加强知识记忆的同时,努力扩展阅读面,多让学生进行小作文练习,以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压缩了授予课时间,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通过这样做,我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等会有明显提高。 因此,只要正确处理好汉语知识及汉语能力的关系,学生的汉语综合水平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知识在能力作用下才会活化物化。
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有价值。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掌握。而能力则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它必须是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尽管这一训练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一能力,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就会做到举一反三。而某项能力的形成,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必须进行反复训练,汉语科中能体现能力的方面是:识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听说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形成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加速了获得新知识的速度。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就是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新的东西,这应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出发点。
二、整合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知识传授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不可能有只是传授知识或培养能力的单一活动,应在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能力培养中知识得到巩固。
1、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那么,在构建“学习主题”中,应该怎样合理配置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呢?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校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
课堂上重视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如学习和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汉语表达习惯,构词方法等,而且知识的传授为提高汉语运用能力服务。
2、鼓励学生积累优美字词,丰富词汇量,
《汉语课程标准》把民族中学的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目标上,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普通中学生的基本词汇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比如:单词竞赛,每日新词(每天把当天重要词语根据自己的档次掌握状况,自制生字卡,随时复习,强化记忆)等。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用敏锐心发现课文中美点,积累优美字词,丰富词汇量,不断提高学生汉语素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字词句或精彩片断都要摘抄到笔记中,要求熟读成诵,从而积累丰富的词汇。如:在教每篇课文时,让学生肯文字读课文找出本人认为精彩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出了词语,我及时赞扬他细致全面同时,教育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发现很多妙词佳句,把它们积攒起来变为自己的,这就是学习汉语的最大收获与方法。掌握单词,扩大词汇量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地积累,切不可一暴十寒。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顺利地过单词关。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得教师的喜爱。小学生记忆能力强,在展现新知识时可以借助媒体帮助理解新知识并加深记忆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突出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素养。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汉语听说读写的整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
5、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针对过去汉语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汉语实践中全面提高汉语素养。 应该力求把课本上的“知识”拉到学生生活中的“能力”,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运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就,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篇2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同样是一种能力.学生如何运用质疑,运用效果如何,都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BP(]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地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用说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要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BP)]
一、创设生疑情境,使学生能质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一课中,笔者提出问题:有一笔交易,甲在一个月的30天内每天给乙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乙必须第一天给甲1分钱,第二天给甲2分钱,第三天给甲4分钱,……即后一天给甲的钱数是前一天给甲的钱数的2倍,你更愿意做甲呢还是做乙?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己的疑问:1.是甲合算还是乙合算?2.如果让交易公平的话,可以怎样修改规则?这两个问题正好是掌握这一公式的关键.这种在知识的关键处有意识地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质疑是一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后,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常常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A.提不出问题.B.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C.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D.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光有质疑的动机,不掌握质疑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质疑.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质疑释难的方法.
1.改变属性
改变属性提出问题的步骤是:
(1)一一列出所研究对象(概念、命题、问题等)的各个属性(如条件、结论等).
(2)改变某一个(或几个)属性,并观察、思考问题是否发生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改变属性的方法有特殊化、具体化、一般化、归纳、推广、类比等.
(3)根据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已知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γ,求证cos2α+cos2β+cos2γ=1.此题涉及到属性1: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夹的角分别是α、β、γ;属性2:三个余弦值cosα,cosβ,cosγ;属性3:三个角的余弦平方之和等于1.在证明完此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激变某个属性探索出新的命题.
2.逆向思考
通过考虑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公式、法则能否逆向使用?如何运用“补集思考”提出问题,运用“执果索因”反思问题条件.如关于函数的单调性,可由“已知函数f(x)的解析式,求证f(x)在某区间上为增(减)函数”提出能否构造这样一种题型“若含参数a的函数f(x)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求参数a的范围”.例如,已知f(x)=x2-ax在区间[0,+∞)上为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又如,抛物线y=x2+2kx-2k,y=x2-2kx+k+6,y=2x2-(4k+1)x+2k2-1中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公共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从正面考虑条件“至少有一条”情况繁杂,运用“正难则反”,“补集思考”,转化为先求三条抛物线都与x轴没有公共点,再求补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追问过程
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对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解题过程是怎样探索的?错误的解法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应用于实践等进行提问.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公式是怎样发现的?(2)公式是怎样证明的?(3)定理中涉及四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另一个,由此可编出几类题目?(4)公式在生产、生活中有何应用?怎样测角、测距等问题,要求学生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后编写应用题.
4.数学建模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职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 言
由于传统的智力观念把智力局限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狭小范围,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学者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993年,加德纳教授又根据10年来学术界研究的进展,出版了《多元智能》一书,并对“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进行了比较全面地阐述。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一个指标,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1]。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和需要,已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该理论在我国中职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很少。鉴于此,中职英语教师应利用多元智能这一理论工具,依据不同学习者之间智能组合上的差别,探索他们优势智能加以利用、劣势智能加以弥补的教学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最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均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来实现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总体不太乐观,甚至令教者头痛。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教具来完成一定的知识灌输,多采用讲授法,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单一模式教学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最后产生害怕、反感情绪,甚至因此而辍学。二是传统智力观占上风。教师以传统智力理论(人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力是单一的、可量化的)为依据,作为学生智力判断的标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忽略了其它智能。三是评价方法一元化。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工具,实行“一刀切”。四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普遍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对英语不感兴趣,常常是面对学习任务无从下手,消极、懒散,自暴自弃。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分为类,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1]。这八种智能的相关内容如下:言语-语言智能,即一个人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语言文字语意能力、语法规则能力,以及语言的实用能力的敏感性,并能高效地利用语言表达思想且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指运用数字运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对抽象关系的使用与了解。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主要指运用身体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制作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需要频繁地走动,长时间静坐对他们而言极不舒服。非常善于操作物体和做手工,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拥有这种智能的人可以很好地领导他人并能与人保持合作;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并区辨他人的心情、动机、性情与意向,并能回应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内省智能,指能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不但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律和自制,会吸收他人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而且喜欢独立学习与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自然探索智能,指对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特征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并加以利用的能力。
根据上述加德纳的八种不同智能,不难看出人的智能具有以下特征:多元性特征――这八种智能因素是多方面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同等重要,不能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整体性特征――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潜能,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组完整的智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目前国内的中职教育通常只注重语言和逻辑数学等学业智能的教育,而对音乐、人际交流、肢体-动觉、内省、视觉-空间及自然探索等智能却有所忽略,从而造成学生智能的窄化,失去个性,学生个体并未全面发展。笔者发现加德纳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界限,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且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个体。这要求我们以多元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学校里没有“差生”,人人平等,他们各具智力特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相信每位中职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善于在八种智能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以促进个体弱势才能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二)建立“全人”的学生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得出,每个学习者八种智能的组合方式和发挥程度有差异,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各自的优势智能,他们也有劣势,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领域之别,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更聪明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能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三)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应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他们智能发挥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教育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激发学习者的优势智能。笔者认为如果某个学生语言智能不好,那么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使他通向语言王国的大道,比如通过听音乐让他学习语言,也许音乐智能恰好是该学生的优势智能。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学习便会变成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学习者差异化的智能倾向。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针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智力特点、认知方式,教师也应当采用有广泛选择性的、适应性广的教学模式。正如陈晓端教授指出的:“在实践中,有效的教学总是努力使用多种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而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理也应该如此。”[2]
(四)整合、创新多元智能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观
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各自的智能差异而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如言语-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看英文原版电影,唱英文歌曲;逻辑―数学智能:英文故事接龙,阅读训练(推理故事情节和理解文章大意)等;视觉―空间智能:学生根据言语内容绘画,看英文原版电影,利用挂图、图表、幻灯片工具辅助学习等;肢体―动觉智能:学生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来造句,而每种颜色和形状分别代表语言中的特定部分(如蓝色长方形=名词、黄色正方形=动词、绿色三角形=形容词、橙色圆形=副词)[3],表演英语短剧,收集英语学习资料等;人际交流智能:参加英语角、主持英语节目等;内省智能:写英文日记、确定英语学习任务和目标、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等;自然探索智能:设立不同物品的分类体系并将物品分类[4],观察旅游景点和超市的英文标志和说明,记英文观察笔记等。因此,教师应针对八种智能来设计课堂上可行的教学活动(见表1),借助各种教学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个体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
表1 多元智能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1.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
2.成长记录袋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而成长记录袋则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加德纳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还有其它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应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与教学相分离”已经成为大多数赞同使用成长记录袋(portfolio)的教育者的共识[5]。
3.智力展示和项目研究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智力的关键是直接用能展示人的智力潜能的方式来测量。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有一定的美术或体育才能,可以安排他们为班级出墙报,或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以展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4.学习契约评价,是指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设计的一种契约,此契约界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以及评定学习活动的标准等。简单地说,学习契约就是一份学习合同,是学习者与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同学、家长等)之间的书面协议或保证书。学习契约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契约的内容随时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内省智能占优势者是最好的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智能组合的差异,对学生不同方式的评价可直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结 语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启发我们“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可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作为中职英语高效教学的突破口。该理论对于提高中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
出版社,1999:17-23.
[2] 陈晓端.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陕西
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20(1):84-88.
[3] Winebrenner,S.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刘颂,刘
巧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5-61.
[4] 安桂清.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研究性学习[J].外国教
篇4
关键词:认知能力;通识教育;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42-02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例如,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把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许多语言实践训练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心智的发展;在整个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本身的关注,缺乏对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学生不会思考,不知道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如何去学习英语。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就当今而言,大学英语课程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规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最终获得“智慧”与学习的乐趣。
一、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据《辞海》解释:“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莱考夫和约翰逊也对认知有一种广义的解释,认为“认知”包括心智运作、心智结构、意义、概念系统、推理、语言等[1]。可见,这些学者认为人们的身体经验与思维加工是密切关联的,而且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才逐步形成了语言。
对一门外语的语言运用和理解是认知处理的过程。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影响的。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同时,语言的学习也会反作用于人的认知能力。在大学这个阶段,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智运用、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通识教育的理念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
二、通识教育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哈佛大学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2];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通识教育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有效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关系理解能力、 想象力、 清晰沟通能力、 适切判断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3]。
通识教育重要的价值首先是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如何去思考,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在通识教育中,通过各种学科的学习与锻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可靠的理解与观察、论证和证据的评价而获得众多的知识和掌握分析工具,使自己拥有自己的意见、态度、价值和观念,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扩展自己的心智。通识教育也为所有知识提供了背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正如乔治・赫伯特所说,人们通过使用熟悉的、已理解的东西来解释新的东西,效果往往最好。也就是说,人知道和熟悉的知识越多,人能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当学习某些知识时,人的头脑会记住你是如何学习的。罗伯特・哈里斯也认为,心智在很多时候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创造类比,用熟悉的东西来理解不熟悉的东西。通识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的观念和理解。通识教育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通识教育提供了跨学科观点的孕育和新观点的产生。很多创新性的理解和观点大都是在大量知识的学习与积极的思考中得到的。众多不同知识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我们产生顿悟与新观点的基础。所以,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学习和创新,最终实现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大学英语学生认知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低年级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之外,同时开设如西方哲学与文化、商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英语类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中的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了多元文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有序的思考习惯。认真学习哲学或逻辑或任何一门相关学科的内容,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的习惯。学生会通过思考,反思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逐步摆正自己学习英语的心态,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习惯的形成,都会反作用于学生英语技能的发展。
其次,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除了开设基础英语技能课程外,还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建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2)开设一些潜在课程,如开展多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英语竞赛、话剧表演、英语社团、英语课外阅读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英语潜在课程是英语课堂教学课程的延伸,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最终成为具备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
(二)树立以理解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观
坚持以理解为核心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坚持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教学观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大学英语常被人误解为只需要记忆能力就可以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不应只是给出例句、固定搭配等,更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词汇。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帮助词汇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记忆、运用的方式去实现自主学习。通过理解而学习到的词汇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以后的实践中才能被更好地应用。
(三)运用体验式英语学习模式
提倡体验式外语学习。体验式学习包括语言使用的具体经历,对语言使用的思维与观察,对语言系统或语言使用规则进行抽象化、概念化处理,将通过体验所学到的新知识、新能力主动运用到新的语言实践中去[4]。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涉及综合语言技能的语言使用机会,也有大量的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对语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而言,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开始,逐步引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观察、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新规律,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在语言使用的互动交流中产出目标语言。教师应为学生多创造语言互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式学习。这种合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小组活动。在互动中,学生能够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更容易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以及中介语体系的不足,有更多的机会修正自己的输出[5]。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自己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的了解,能够判断自己的长处和薄弱之处,并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整个体验互动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关系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都不断得到了提高。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他们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员的必备能力,它会深深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也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外语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获得认知能力,最终成为“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6.
[2]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23.
[3]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涵义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篇5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分组;实践;学习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尝试应用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更加和谐健康的共同成长。
一、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数学模式分析
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分层,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课余爱好、考试成绩等诸多因素作为参考对象,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类:分为a、b、c三类;第二部分则是分组,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一个组,一般都是采用1:2:1的比例进行分配。
(一)深入调研并进行问卷的设计
对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实际调研,使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有合理的依据。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分别谈话、集体填写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实际调研。在采取问卷调研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分别设计调查问卷,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对班级进行分层分组教学的依据。
(二)合理的进行分层、分组
通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之后,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心里的真实情感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同时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实现分层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成绩、智力水平等因素作为评判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问题也相应地设计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中,在a组的学生接受的问题难度较大,在教学时需要采用比较分析等难度较高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问题;b组的学生则接受的问题难度中等;最后基础性的题目由接受能力较差的c组学生接受并解决。这样对全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能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接受范围能力内,最大限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教学的突出特点
(一)体现差异、尊重差异
通过对分层分组教学方式的有效使用,充分体现了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分层分组就是在对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之后,不是对这份差异有所偏见,甚至是歧视,而是应该学会尊重它,尽量做到弥补,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长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
老师教育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深入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分层分组的教学方式就是这一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高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以分层为基础,以分组为群体,是分层分组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这样的分组方式使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帮扶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满足了学生喜欢钻研、与他人竞争的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1.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直存在于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立体空间感的缺乏,从而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将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引导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再去学习立体图形,让其首先在真实的空间内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然后再对其空间概念的树立加以辅助作用。例如,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放在讲桌最突出的位置,让每个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长方体的12条棱、8个顶点和6个面,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空间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以及面面关系。
2.让能尽快理解知识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立体图形。要求他们从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作图拓展到金字塔、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作图,与此同时,为他们安排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后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例如,
在校园的东侧有一块长50米,宽25米的矩形草地,如果学校打算将其改造成20%的小路,80%的地专门用于种植花草,你会怎样利用这块矩形的草地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呢?提示学生利用直观图解答。
(二)分层次的课堂练习
学生从最初的学习知识到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数学技能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类分布地进行,对于数学基础较强的学生,适用弹性强化练习,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加以还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其在课堂中对新知识训练的次数,把知识分解之后进行局部重点讲解和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使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对学生动手联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点的讲解力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改正在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的问题。
(三)分层次的课后作业布置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要进行分层。应该将必做题和选做题都设置到课后作业的任务内,将必做题作为基础练习,具有较高难度的题型设置为选做题,这样的设置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高难度的拓展类型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教授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达到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的效果;而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批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是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也是一项既优秀又实效的教学方法,应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任涛.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2014(12):146.
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教学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双功能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功能。我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谈谈个人看法。
一、打开心门,主动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打开了心门,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师生之间在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彼此打开心门,相互交流,进行情感沟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碰撞出心灵上的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门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老师要主动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本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的原则,充分走近学生的心灵。其次,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做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最后,做学生忠诚的好朋友,与学生沟通一定是一对一进行,心对心的碰撞,且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彼此成为好朋友。
高一政治课必修一教材是《经济与生活》,由于同学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在课下搜集了和经济有关的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比如:同学们作为消费者去购物的心理,有关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状况的事例,学生应当如何去理财,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意探究。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这些事例进行合作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我也找到了答案,“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心理,为我讲“价格的变动”打下了基础。如何花钱,如何攒钱,为我讲“投资理财”做好了铺垫。探究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关爱学生。既学习了经济生活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
这是师生打开心门,心灵相通的结果。真挚的友谊,师生情谊,是师生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快乐起来。
从心理学上讲,满足内在需求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源于个体内在的需求,内部的唤醒状态。需要的形式和转化是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个体内在需求的主要途径。
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这个引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的观念,树立自己是领头人、引路人的思想,把课堂这一主阵地还给学生。首先,老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其次,老师上课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意见。再次,用眼神、语言和手势等及时对学生听课好的状况作出激励和表扬。最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思绪飞扬,快乐起来。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有合作探究与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课堂沉闷、死板的气氛。学生们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对明天抱有憧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三、身教胜于言教,洒向课堂都是爱。
教育心理学的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我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有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着个体观察谁、观察什么,所以做教师必须深知身教甚于言行。
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就是热爱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老师要把爱洒向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就会喜欢上你和你的课堂,你所教的学科也会成为他们的最爱。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他们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当我走向课堂时,我会面带微笑,展现给他们最有朝气、最为活力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人活着就应当有追求,有梦想。当他们犯错误时,我当然也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讽刺和挖苦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改了就好。当学生有病时我也会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送上一些药。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爱,学生自然会给你一片天。哪怕是一个的手势,一个热情温柔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温暖,获得无穷的力量。让他们鼓起勇气,去战胜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研究更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渗透教学中,方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学生。
篇7
关键词:新JLPT 中职日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28-02
1 相比原日语等级考试新JLPT的特点
1.1 首先由四个级别改为五个级别
JLPT原来由高到低设有1、2、3、4个级别,但是由于2级和3级之间差距过大,导致很多学生在取得了3级证书之后要想进一步取得2级证书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点在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而新JLPT在两者之间新增加了一个等级形成了现在的N11级、N22级、N32级和3级之间、N43级、N54级的五个级别。这样就利用N3这个等级将原来的2级和3级之间的差距缩小了。给日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了一个过渡的平台。
1.2 考试的细节也发生了变化
(1)考试的时间分配,考试结构,问题结构和考题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根据等级的不同这些变化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有下面几个特点:(1)从题量上看:文字词汇和文法部分的题量大幅度下降,阅读部分题量略有增加,听力部分除N1增加幅度稍大之外,其他只是略有增加。这样的改变说明了考察内容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2)从内容上看:“阅读”增加了数篇文章的“综合理解”(仅限于N1和N2)和从报刊等信息平台上找出相关信息的“检索信息”题型。而“文法”则增加了连词成句的“组成句子”和根据上下文选择符合文章接续的句子的“文章中语法”题型。“听力”则增添了根据他人的问话进行答话的“即时应答”题型。这些题型的增加使考察的内容更加全面了。
(3)从计分方式上看:以前的考试总分400,单纯要求综合得分达到及格线就算合格,计分方式也比较简单。而新JLPT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如果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没有达到及格分,那么,无论综合得分多高都不能视为及格。因此单项优秀已经不存在优势,全面的发展才是王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JLPT更倾向于从日语的专业性向实用性方面发展,给人的感觉是总体难度加大。但是从近几年的试卷情况来看,反而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主要体现在:出题形式受整体难度限制,未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听力的难度也未真正体现,原因可能在于:新制度开始实施需要一个过渡期,接下来新JLPT的特点将会逐步显现,难度应该也会加大,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针对新JLPT,我们的教学重点要发生转变,要侧重于听力、阅读等应用性的科目。
2 对中职日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2.1 中职日语教学现状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开设日语专业,学制三年,但是由于毕业证书的限制,学生还要学习其他课程,每周日语课最多也不过十几节。另外三年中专的最后一年是企业实习。实际在校的学习时间只有区区两年而已。然而日语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听、说、读、写都必须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取的较高的成就是很困难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而且中职学生一般基础比较差,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力也不高。按照以往等级考试结果看,中职学生能够过的等级也就局限在3、4级,个别学生能通过2级。如此学两年,不要说学生去企业从事翻译、外贸等方面的工作。试想想又会有那家企业原意接收只有3、4级证书的员工呢?其结果只能是要么成为一般的打工者,从事简单的对专业没有高要求的工作;要么放弃就业,继续去培训学校学习,再来挤JLPT这座“独木桥”。那么所谓的中职日语教学也就徒有其名了。
然而新JLPT就让中职日语体现住了其存在的价值,N3这个介于原2级和3级之间的新等级,无疑为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而且从近几年的校园招聘会来看,需要日语专业的企业也大都要求等级水平达到N3。那么我们中职日语教学要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呢?
2.2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日语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的,问题来自多方面,下面我想从学生和学校教师两方面来具体阐述。
(1)学生方面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75-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共识。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以非常生动的图像、动画和音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大大提高教育教W质量的目标。
1.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
1)作为一门语言类的课程,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因此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作为铺垫。而英语并非我们的常用语言,因此语言环境是非常缺乏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恰当的语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在课堂中容纳更多的知识,特别是课外知识的补充,不仅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认知世界途径。
3)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准确。中小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给予学生的语言示范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力求标准。但是受每个人的区域语言的影响,有些教师的发音并不标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缺陷。
4)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更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2.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现状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中,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利用有利的英语教学环境,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在一些农村的中小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课堂,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多媒体设备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率很低,最终也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多批“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脱产置换培训班学员的培训及调查,我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师个体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年轻的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接受能力也强,因此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也要强一些;年长的教师计算机操作基础差,有的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接受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他们心浮气躁,容易放弃,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也就很难有所提高。
2)学校的硬件条件及有关政策的影响。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坚定的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素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因此多媒体操作能力越来越强。有些学校只有少数或者没有配备了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教室,或者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才用到多媒体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很难有提高。
3)教师个人对多媒体课件的态度。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帮助不大或者觉得用起来太麻烦了,因此对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抵触情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体会不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好处。还有些教师觉得上课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行了,课后不会再回过来思索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够恰当,这样也不利用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1)多媒体课件多从网络上获得,与实际教学脱节。大多数多媒体课件是由非一线教师制作的,那么对多媒体课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出入,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这样就会降低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可信度,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2)过于追求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的和过度追求画面的绚丽多彩。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通常操作性更强,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难于驾驭,开发一个课件往往需要比使用一些普及软件多耗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追求高质量的艺术效果,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此外过于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不可取的。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影响自主知识建构。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课堂上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大约是25分钟左右,所以在组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节奏分明,有张有弛,根据时间段有意的设计一些放松注意或者改变注意力的内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3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途径有限
1)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践性非常强,在制作过程中如果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将会事半功倍。但是大部分学校缺乏专门的计算机教师,导致有些教师的问题不能及时获得解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培训与进修机会较少。培训与进修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好机会,但是这类培训与进修的机会非常。一方面该类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另一方面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名额有限,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老师们不得不放弃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
3.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多媒w课件制作的主要流程包括选题、策划并编写脚本、素材的收集与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课件制作与合成、预演与修正以及优化与打包。围绕这一过程,我认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这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1)选题并编写教学课件。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划分过程;编写教学课件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不等同于编写多媒体课件。一堂优秀的讲课并不在于多媒体课件的花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的融合。若两者能有效的配合,教学效果将显而易见。
2)素材的收集与处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注重素材的收集。教学中应用的素材,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日常生活,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较容易引起共鸣;也可以来自于互联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搜索和简单资源下载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素材并利用相关的下载软件进行下载,以供已用;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要及时总结当堂课程的利弊,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信息。有些素材并不能直接使用,那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素材的处理一般包括视频格式的修改、视频内容的剪辑与合成、图片文字的增删等,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素材处理软件,如格式工厂、PHOTOSHOP等。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考虑现实情况与时率比,推荐大家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多媒体课件。随着POWER-POINT软件版本的升级,它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求。那么教师就要掌握在POWERPOINT中输入各种占位符的方法,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超链接等,并要求对课件进行美化及动画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教育性:主要体现在课件的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及组织表现策略上。
科学性: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要求对课件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技术性:合理地设计图像、动画、声音及文字。
艺术性: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使用性:使用要方便、快捷,操作要简便、灵活与可靠。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播放。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同一个课件,不同的教师授课的效果并不一样,因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一样。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或某些课堂突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要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那么课件的播放方式也就不一样了;不同的班集基础不一样,内容也会不一样,同一课件的多种播放方式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在课件的播放过程中使用“白屏”和“画笔”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5)资料压缩与解压的能力。有些资料体积过于庞大,那就要及时地进行压缩和解压操作。
4.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能力,要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应当将“学”和“做”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利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各种学习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则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畏难情绪,真干实干,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脱产置换培训班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在多次的培训实践中,我归纳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依据前文中提到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开设。课件开发软件主要学习PowerPoint,在3-4个课时之内做好一个PowerPoint课件,让参培人员找到成就感,引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2个课时深入讲解其他复杂占位符的插入及复杂动画设置等。视频、音频、图片的处理软件,主要选择RealPlayer、格式工厂等。RealPlay-er主要应用于视频的下载、截图等;格式工厂主要用于各种不同格式文档的转换;图片处理主要应用PPT自带工具。这一部分一般控制在3-4个课时之内。最后是各种网络资源的下载技能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技能,课时控制在2课时左右,重点在资源的搜索,FLASH动画主要是学会插入到PowerPoint中以及播放技巧。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创作的方式开发一系列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巩固,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按教材分组进行课件开发,由操作熟练的老师带动操作不熟练,每个人都参与到课件开发的实战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课件可用于今后的教学。课件制作比赛也是老师们乐于参与的方式。
篇9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好终身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课程评价上主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和的评价体系。这些变革都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 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 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热爱这项事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层次,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弘扬好风气,鼓励教师为神圣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会使每个人通过自我修养,约束本我的不正当欲念,达到超我的境界,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教师敬业将身,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俗话说,欲兴事,先兴人,教师只有有了敬业奉献这个基础,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调整到位,也才会自觉地站到素质教育的前列,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
2.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的意识到创新在民族生存和国家兴旺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一切以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革命正在勃然兴起,教师是这场革命的重要角色。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所要培养的应该是能过自我教育、主动学习、能够生存的主体性的人,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人才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能否不断地变革教育教学方法,能否适应个性变化和成长的需要,能否运用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
3. 教师要有信息素养和科研意识
在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国际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所提出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演变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后者蕴含的就是对教师只是不断更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适应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还应具备在哪里能够获得信息和如何获得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学生越来越旺盛的求知欲。
当前,变“教书匠”为科研型教师,已经越来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已经被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为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了科研意识才能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全新的人士;只有具备科研意识才能不断地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质量。因此,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很重要条件。
4. 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进取意识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呢?
二、 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1. 自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
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之处在于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资源,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重新整合教材。新课程标准如同一个工程图纸,教材就如同工程的各种材料,学生就如同施工的工人,教师就如同工地的工程师,要按照既定的图纸,配置工程材料,组织工人施工并引领工程实施。这就要求“工程师”正确地理解“图纸”有效配置“材料”,合理地调动“工人”,科学地引领“工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困惑,怒嫩合理地使用教材,不能深入的领会心课标。有很多教师感到“当了多年教师,现在不知道怎么教了”。究其原因,除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外,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是合理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进而又目的的自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传统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的实践经验,个人教学风格。随着心课改的实施,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发生了变化。作为教学活动实体部分,主体性知识不仅仅指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本学科基本理念以及固有的书本知识和最新生成的前沿知识,与有关的跨学科的知识也应作为背景知识纳入本体性知识范畴。作为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持,并提供了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手段的条件性知识,应涵盖现代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融会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对于当代的教师而言,还应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和理论研究知识。实践性知识应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赶我和实践经验,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养成的个人教学风格。还应包括课堂情景知识,以及整合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等等。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基于必要的知识储备,知识变成能力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认识这一点,来努力建构合理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结构,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将永远是缘木求鱼,望梅止渴。因此可以说,自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
2. 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校本教研的性质所决定。校本教研是以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发展目标,以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实践性研究。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研首先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对课程改革所依托的课程理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的研修和跨学科整合等问题,提供对校本教研理论研究方法和技巧的专业拓展。教师参与其中,可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其次,校本教研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可以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
“自我反思”帮助教师学会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学会通过教学行为实施之前、实施过程之中的实施之后的所谓前瞻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自觉的控制。教师可以会在可爱女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行为或行动的可行性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预测,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前预定应对措施,学会在课堂上,对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基石修正,尤其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学会在课后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和评价。
“同伴互助”可以帮助教师开放自己,克服文人相轻的积弊,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形成如同一声会诊的“研究共同体”。对真实而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学会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进而形成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沙龙式研讨、专题讲座等研修机制和研讨习惯,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创新思考能力。
“专家引领”则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实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教师通过聆听专家讲学、观看示范课、校本培训、研读专著(如专题理论、课例分析、案例分析等资料)、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得指导,习得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解答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取更多的收获。当然,对于“专家引领”的理解还应更实际一些,只要是比自己稍有所长的人都是专家。三人行必有我师,水往低处流,只要自己有兼容并蓄之心,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克服心理上的“屏蔽”,必能使自己常蓄智慧之水。其二,“引领”只能是引领,专家不能为之代庖。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天助也。机子的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自己努力学习,勤于研究,主动实践,随时积累,时刻感悟,才能在专家引领下使自己的知识变成能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渐次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
篇10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 上一篇: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途径
- 下一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