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育是与学生未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与高等院校来说,无论是高等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是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的教学机构,所以教学方向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确定的,本文对国内高等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的关联进行讨论。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经济发展
前言
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需求,是每个领域改革的方向。国内高校阶段,是为学生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与经济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共同助力社会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当前高等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校教学改革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学机构都是人才的输出机构,而高校面向社会输出的人才,正是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又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可见高校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能够相互起到促进作用,达到协同发展。因此只有先确保高校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优质人才资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教学趋势来说,多数高校的教学改革重点都在于眼前对学生教学体系的完善,而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则并不具备深入的了解,这并不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方向。因此无论是校方还是校内教师,都应当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加深对当前社会趋势的理解,确保教学改革符合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且符合时势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后续将提出具体策略,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方向[1]。
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效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经济发展视角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学内涵
教学观念无论何时都是最终决定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我国长期受到固化思想影响的教学领域,在当前发展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思想早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对趋势进行分析,扭转教学思想,才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在当前的社会中,人才的独立精神以及个人主体地位认知是十分重要的,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会借助自身独立的思考去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要比分数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也需要摆脱陈旧思维的限制,以当前的趋势为主要方向,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且清晰的思维,而不再是依赖教师的指导去完成任何教学任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步入高校教学阶段,学生都已经倾向成年,都是成熟的个体,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指点,所以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个人理念、选择的尊重。教师在各科目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去表达,对于学生的理念应当表示出不打击、不讽刺的态度,只以建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对这阶段的学习以及教师本身产生厌恶感,达成良性的教学交流[2]。
(二)以经济发展视角改革教学内容,跳脱教学限制
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各科目教学都有相应适合的教学内容,所以固定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所以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规划之前,首先应当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让教学内容跳脱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在后续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而不是抱着理论却无法在工作当中解决任何问题。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为例,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多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就业择业过程是不会起到引导作用的,只是让学生徒劳的去记忆一些知识点,对工作毫无用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应当先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类企业的人才选取方向以及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主要诉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针对性进行引导与帮助,减少理论内容,多让学生参与到实习过程中,真正在工作过程中学着解决各类问题,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在实际社会环境当中得到磨炼与成长,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有利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受到限制,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三)以经济发展视角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决定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的知识量,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其内涵,其内涵决定着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对利害关系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符合当前趋势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乎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而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无疑是当前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手段。无论在社会哪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已经有了深入的渗透,为发展带来了便利。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以趋势为核心,借助对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在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与理念,才是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在任何科目的教学当中,教师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都应当妥善的利用,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有逐渐深入的了解。对于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实际上机去操作,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对于不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则应当注重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达成知识理解与消化,学到更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存储。综上所述,无论是与信息相关的领域或是与信息不相关的领域,信息要素的应用个都是必要的,所以教师也需要理解这一趋势,以信息思想改革教学,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性[3]。
结语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互利互促,因此高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时,也应当注重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为学生打造更好的未来,同时确保自身的后续发展。
作者:温列成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庞青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01:64-67.
篇2
关键词:社会经济;民商法;发展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时代,与此同时就更加凸显出民商法的社会地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国家立足于现实对民商法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工作,一些诸如《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法开始逐渐颁布、出台并得以实施,为我国法制的健全贡献了必要的力量。但是,因为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经济也是在不断前进的,所以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对民商法的现状加以调整,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尤为重要的。
一、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一)民商法价值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商法价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所表现出来的基础价值就是安全与效益。从传统的民商法角度来分析,安全问题一直从属于一种派生地位,举例来说:传统的交易中,其交易安全的定义是信息、交付方式和信用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当前的交易中,从整个交易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第三方获取到的交易信息对交易是否能够安全进行所构成的威胁也并不明显。而且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基本上不会出现交易安全等问题[1]。而在信息时代不断的向前递进的现在,信息的发展为民商法的主体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信息交流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行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要求通过互联网和任何地域的任何人进行信息交易,从事任何民商活动。所以,此背景下的市场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其具有开放性,这也使得人们可以随意从中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任何信息给任何人。
(二)民商法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期,民商法的价值体系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其要包含平等、自由、公平、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但是从整体来看,自由依然在价值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其他价值体现来说,这是一项基础。分析平等原则,平等在新时期的要求也和传统民商法中的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不仅具备目标性价值,同时也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公平一直是民商法中最为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安全,虽然说在新时期其依然是一项基础,也是一项工具性价值,但是信息时代具有其自身的实际特点,所以安全也成为了新时期民商法所要不断发展和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效益在民商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定位,其主要是民商法的基础价值之一。仔细分析,安全和效益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因此在新时期民商法的确立过程中,如何定位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平衡,是成为其立法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
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其主要指的是在信息发展的时代,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不同方的民事个体,民商法参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其中涉及到一些技术性因素,而交易过程中交易平台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杜绝出现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其属于一种技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安全性原则
信息时代的安全定义相对于从前,其具有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含义,因此安全原则也具有更新的内涵。其主要指所有的民事和商业活动应该将安全列在首位,将其作为一项基础前提,因此其所对应的立法也应该对具体的安全要求有所反应和体现。举例来说,对于电子商务安全的保障来说,其对于电子商务法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目标,而且也是电子商务法制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根本依据。在当前时代,信息发展的重要表现便是快捷化和方便性,这种高效快捷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今时代,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这也导致一定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2]。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变化:因为网络欠缺必要的物理环境,这也使得相关的存储额和相关信息容易出现泄漏或丢失的可能性;因为认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黑客的袭击和非法拦截等情况产生,其会对相关的存储和传播信息作出修改,进而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严重。这样也使得相关的商业信息危险性增加。所以,针对于这种情况,其立法也需要通过临界于网络物理安全设置的数字认证和签名的支付方式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商法的变化通过安全原则也能够体现出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改变。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效益性原则
长期以来,立法中一直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公平、公正、效益”的问题。长期以来法律都是公正和公平的代名词,而且法律也是为了维持公正而产生的。但是法律同时也是位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筑层。所以在进行立法之时,需要理解这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法律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予以定义。在法律制定的不同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也是存在差异的,仔细分析,其主要是因为法律需要对不同时期的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行表达。比如说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民商法效益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民商事的相关立法和相关活动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并且不断促进效益目标的建设,其主要表现出了当前时代的自由化,同时也凸显出民商法在当前时代的集体效益和集体价值。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拓宽传统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
成熟且完全的民商事法律体系需要对现如今的民商事主要活动的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体现。从这方面来分析,这是一种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的成熟与完善,其主要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之下,传统的民商事在权力体系的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首先是信息库取得了专用特权,也就是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重要特点便是其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加以空间,而且信息的提供也为民商事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必然的助力效果[3]。基于此,在民商事立法的时候,需要对于这种不具备独创性的但是却对信息库的开发和投资做出过共享的个人或集体予以必要的民商事权利,以此来保护其劳动成果,同时也提升了其积极性。第二个是域名的专用特权。虽然目前民商法对于域名的转筒全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定义,但是应该对此做出相关的保障。所谓的域名就是人们通过此而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上的一个虚拟的地址。因此,通过域名能够对计算机所访问过的网络信息得以了解,而且也方便了计算机对于自己的相关信息资源的访问。域名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商业价值的使用功能的结合体,当双方在交易中发挥了关键域名的使用特权之时,那么其也能够得到该项域名的专用特权。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具有拓展作用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最典型的发展表现就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主要是一种依附于网络的交易,但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这也能够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的丰富和开放。而且开放的特性为信息的交流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易空间。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相当的完善,而且互联网几乎已经普及并且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之内[4]。所以在信息的传递方面,这体现出了更加完全的改善和变革,而且信息自身的固有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且具有更加明确的现实意义的主体。信息不仅具有明确的财产性利益,同时也具有高效的经济效益,同时信息也能够体现出人格方面的隐私利益。在网络中,信息不仅代表民商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民商事对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信息予以重视,故而这需要在立法当中加以体现。并且更好的将民商事不同主体之间所确立起来的信息联系体现出来。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民商法实现全球化统一
民商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主要是所有的民商事活动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的总称,因此对其立法需要将民商事活动之间的相关联系当做主要对象。如果国家经济和单个经济市场独立存在时,那么与市场相对应的法律体系也是相应独立存在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网络的发展将全世界练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全球不同的国家的所有民事活动也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的统一,也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从全球互联网一体化的趋势和逐步融合的特征方面来说,全民网络民事活动也同时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特征和相容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个前提下,在全球范围之内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念下,其相关的执行标准也在逐步统一,这样民商法的发展也将区域统一。
四、结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就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的探究,同时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商事法律的自身完善必然会不断跟进,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李杨杨 单位:福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15,21(15):412-413.
[2]惠强.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7(11).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2-01
1.深化思想认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进而又将其和GDP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导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指标出现了严重的模糊和混乱,为此,就需要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加以区别,只有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实践行为。所谓的经济增长,其着眼点在量上面,经过量的积累就会导致经济的增长,直观来看,也就是产量的增多。而引起这种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个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若是单纯的从量的角度来对经济增长来进行定义的话,其指的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相较而言,经济发展的内涵要丰富,其不但需要在经济总量上有所增加,还需要使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并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得以保证,由简单的量变变为质量,实现发展的一个飞跃,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制度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强科技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内外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将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中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多,产品的产量也是名列前茅,然而存在缺陷的就是我们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这些都限制了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鉴于当前我国国情,加强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好地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获得发展,我国应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在传统行业的发展上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并提高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以往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编,对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优化配置,并为其提供政策、运行环境的保障,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
就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在其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我国仍旧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若是不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的话,则很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应该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其是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很好地指标,只有将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样不但能使当前的资源短缺的状况得到环节,还能更好地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是生活服务业占据多数,这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上面,我国应该加强支持和扶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诸如物流业、金融业等,只有将这些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育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4.提高人员素质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只有尊重人,充分认可人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关键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良好的素质条件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得以长效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视人的因素,并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将这些思想认识、理念、价值都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这样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得以保障,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获得长远的发展。
篇4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 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 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 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 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 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 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 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 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 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篇5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经济发展作用
日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激烈,并且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从以前的计划经济向当前的市场经济转换。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正下处于一个完善的过渡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仪能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源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提供更多有价值、可靠的统计数据依据。
一、加强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所谓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使全社会的经济正常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立足于资源的总体数量并从宏观上进行调查,也就是做好统计工作,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例如,要想切实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该区域进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方面的充分调查,并且还耍对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深入的统计与调矗,充分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的基本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年龄和文化素质方面的构成.然后再多角度、全力位地进行结合,从而做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究竟是知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形式。还可以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及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从而有效调整向业的发展模式,另外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能够确定该区域是选择产品加工,还是服务性的产业发展方向。
从上述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经济规模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与市场经济中的统计数据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住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统计工作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经济的统计工作
首先,需要对企业经济的产出与收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也是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最基本的科学衡量方式。统计工作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依据。生产是衡量国民收入的传统方式,并且是现代化社会中统计国民收入的基础,但这种统计方式没有对福利行为进行重点性的考虑,很容易忽略其中的非市场行为,从而造成人力资本、技术投资这些无形资产被纳人到基本消费的范畴内,而且也没有把现实人口的健康因素真l正融入到统计学当中。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获得的收人以及健康的改善情况,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统计力式来实现。
(二)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1)更好地反映出企业财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在方向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本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较低的利用率,使得我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与优化,从而更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当前.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在于利用财富的增长来有效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在能力上的转变。因此,企业在统计指标的设置上就要尽可能满足科学发展观所具备的基本要求.
(2)从制度上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之前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增长方式的统计指标进行体系设计的反映时,并没有涵盖制度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与经济的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具备一定的掠夺和集约的特性。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制度有着明显差距。可见,要想从经济社会的统计出发对其增长质量与方式做出反映.就必须有效控制好制度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三)经济统计的模式创新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社会的统计模型自身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工具,并且还是进行思想分析的有效性模型工具。可见,它不仅能够对当前的经济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完善和验证.并且还能够对当前社会的经济理沧适当进行有效的发现。所以说,建立在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作经济模型进行适当的比较、整合、优化以及选择,这样就可以进步形成一个经济统计的全新模型,并且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四)开展统计人员的培圳工作,提高统计人员整体素质。
统计事业是一项智力型事业,高智力型事业与低整体素质的矛盾是阻碍统计工作大踏步前进的主要障碍,要冲破这一障碍,就必须大力发展统计教育,建立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科学和多方面技能的统计队伍,在统计人员的培训上,要坚持国家与地方行举,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时间上以业余为主,方法上以参加培训班为主,内容上以更新提高为主。如:每位统计人员均需取得统计上岗证并保证年检制度;参加各种统计普法培训;参加国家统计学会及煤炭学会举办的培训班等,进行多层次、多类型、多方位地教育培训,大力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统计工作的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以及指导工作的有效依据,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统计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的统计工作、对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工作、经济统计的模型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需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经济活动中的统计工作,最大稗度地发挥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世芳.尤丽统计工作与经济发展[J].中国外资,2011.
篇6
关键词 中职 中职教育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对当前的中职教育,社会上有着许多复杂的看法。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人才高消费状况的客观存在,某些教育机构滥发文凭现象的存在,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学历文凭看得很平常,普遍认为它在学生的就业、升迁、事业发展方面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把学生送到中职学校学习是在骗学生,会害了学生,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则从经济发展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角度看待中职学校的社会作用,因而主张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对当前中职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作用究竟该如看待,局外人可以说是雾里看花。他们看见的只是学校的招生数量,经济效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局外人并不见得就能从全局的角度对当前中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有全面的认识。
一、当前的中职教育难办的体现
(一)招生难。
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用人高消费现象,许多人都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凭低,并把文凭高低与就业难难易挂钩,认为它们应该是成正比关系,因而从观念上觉得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低人一等。就是许多局内人也是对别人说起职业教育的种种好处,却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自己也把就读中职学校当作是一种实在上不了大学时的无奈地选择。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地扩招导致了各地普通高中的急剧膨胀,使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大减少,也直接导致了中职学校的招生难。
(二)教学和学生管理难。
正是由于中职学校的招生难,就导致了学生普遍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低下。撇开各学校对外宣传中的虚假因素不谈(有些是报喜不报忧),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管理是非直接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人员很难想象的。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在学校完全是混日子,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现象,早已使人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无论学校和老师如何教育,他们就是改不了。他们除了对如何吃喝玩乐、寻求刺激感兴趣外,可以说感情极端冷漠。他们没有理想,没有恒心,没有自控力。他们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养育很少心存感激,而是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心存反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持顽固的拒绝、排斥态度。学校和老师想尽了办法,收效依然不大。
(三)办学能力的提高难。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与实践结合紧密,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而教学别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对学校的教学硬件和教师队伍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是如某些媒体宣传的那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中职学校要提高办学能力是需要大投入的。由于国家、社会的关注点目前都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就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正是由于这几点原因,中等职业教育被行外人看轻,被行内人看难,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人虽然主张职业教育还应该大力发展,但他们的出发点也多是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而来,并不是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如果不能对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有着全面的、清楚的认识,要积极主动地努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考察当前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应从社会大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学生成才的作用等诸方面加以考察。
二、当前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一)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这决不是可以用学生文凭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可以用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衡量的。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从事的几乎是提高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文化素质最低的人群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几乎处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底线的这个群体的思想文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可看,中职教育的社会意义可以说是非常巨大。
(二)当前中职教育对当前社会稳定贡献巨大。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目前高等学校大量扩招,推延了部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国家就业形势依然极其严峻。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中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这些上不了大学,又就不了业的青少年在社会上游荡,将会给社会造成多少不稳定因素。许多地方社会治安形势将可能因此而动荡不安。
(三)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世界各发达国家是早已妇孺皆知,因而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非常的发达。也正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使我们丰富的人口资源得以迅速地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有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篇7
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经济新闻自然是报道的中心和重点。但是,从读者阅读心理上看,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好看。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固然,经济新闻有它的特殊性,报道本身专业性太强,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一、摆脱“模式化”。创新写作手法
现在,我们大量的经济报道,还处于介绍生产单位的日常工作经验、完成任务情况等等肤浅层面,常常是只见机器、数字,不见思想、精神,只见浮表不见内涵,这种程式化的传统写法,除报道单位、经济数字不一样,其余基本大同小异。对这类一个模子下来的重复性经济报道,别说读者看多了会腻,就是记者本身也会产生厌烦感觉。所以写经济新闻要在写作方法上有创新,多写百姓关注的社会经济新闻。
综观双鸭山日报的经济报道,笔者感受到它更加多的报道了一些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社会新闻,比如“双鸭山旅游春意盎然”、“更新消费理念消费马车奋蹄”、“黄金受青睐买金掀”、“对开门大冰箱走进家庭”、“年夜饭预订火爆年中饭受人青睐”等等,这些体现民生的社会经济新闻穿破了“硬度”,变的更软、更柔,深受读者喜欢。
二、打破“旧思想”,选择独特视角
地方新闻传媒的经济宣传报道,其任务是围绕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从客观部署到具体运作去报道,这是无庸置疑的。一方面要体现经济报道的导向性、全局性,一方面有要让普通读者接受,处理好这个关系首要的是更新对经济新闻的认识,重要的是要转变经济新闻只写给干部看的老思想,要从平民的角度去写经济、写商品、写行情报告,从消费者受益的角度写成就。多些信息,多些生活特色,多些服务内容的经济报道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读者最关心的就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经济报道必须带着读者的问题,用百姓的视角,去反映读者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这也是增强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改变“老传统”。提高可读性
有文章说:社会经济新闻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的出现,不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社会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那么。如何让经济新闻“社会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人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其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也更为到位,更加深刻。我们知道社会新闻的写作一般要有情节、有细节、有场面。如果以此人题来写新闻就可改变“经济报道”容易给人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社会经济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经济改革、社会生活中复杂矛盾、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发展、趋势,有着丰富的报道题材,我们要抓经济生活中的事件,一般正常经济活动社会性不强,而有些经济事件本身就会成为社会事件,用社会新闻的笔触,既讲明其在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影响,又加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要深入挖掘、运用分析新闻的态度,采写经济活动中的人物,写人的思想、人的心态。要多跑多听多学多思,记者单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必须改变蜻蜓点水的采访方式,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写出社会经济新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加让读者满意。
四、走出“浅层次”,增强深度性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精神动力;节约能源;自然生态
一、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具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具有着强大的时代性。党的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有新情况和问题出现,因此我们要对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正确更新,才能够有效完善的解决问题。
(一)将党的各项工作渗透到思想工作中去,人们思想、观念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解决。人们思想、观念和情绪方面都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个方面,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人们完成工作的基本生命力。从不用的角度来观察,工作人员管理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能够使工作人员将其具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二)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发展,需要保证其工作中具有科学性。中国的发展中,不断的证实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科学性,可以有效的推进其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使其能够杂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中,推动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协调问题,这些不协调的问题就需要利用社会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有效的解决。用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待这些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中:①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相对的失衡。②国内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出现了冲突情况。③国内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两者发展中失去了相对的平衡。想要将这三个不平衡有效的解决,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且将科学发展观严格的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
(一)对社会经济急速和缓慢发展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认识和有效处理。要坚持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顺利的建设;构建出具有政治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冲突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看待和有效处理。将追求经济增长忽略自然生态发展的错误观念改变,有效的对人口数量和质量水平的发招进行控制,提倡节约能源的思想,实现资源可再利用,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的效益,促进生态问题的发展。
(三)对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看待和有效处理。构建出能够将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社会,将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效的解决,主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将人类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对人类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社会经济结合人类一起全面的发展。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社会发展中,要符合当前的社会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进行统一的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科学发展观,可以有效的指导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落实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和精神价值。
政治文明的社会建设时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公民和民主意识。如今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激发起人类的竞争意识,树立经济效益和科技意识。科学发展观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的理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
四、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要求我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根据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众,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全面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能够正确的引导我过思想政治工作在科学发展观中,对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育新,卢奕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方式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3,(z1):215-216.
[2]张友祥.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12.
篇9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效应;实证分析
1引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发展,或者是一些科学技术都在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发展的状态,这对各个行业的运作以及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加社会收入,在实践中开始逐渐将重点方向放在如何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向。通过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最初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是在2009年1月1日。在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提出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想要购买一些与自己发展相关的机器,或者是一些设备时。其本身在购买时的进项税额可以一次性全额抵扣,这在之前是完全不能够抵扣。针对这一现状,有相关学者指出,我国在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消费型转变。也就是说从之前的生产型运作模式上逐渐转变成为消费型,这次转型的对象是企业在购买一些机器设备的时候,对其进行的抵扣操作。
2增值税转型效应计量实证分析研究
2.1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除了会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之外,还会对宏观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增值税转型具体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其本身的存在能够为企业效益、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在针对经济现状实施了相对应的货币政策之后,在这一背景下,增值税的转型得到了认可,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本身的存在就能够促使投资在实践中得到稳定的增长,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投资起到相对应的刺激性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提供有效保障。
2.2增值税转型对微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通过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能够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微观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增值税转型为微观经济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可以促使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快对企业本身一些设备机器的更新速度。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有效保障,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在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分析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在企业在将消费型增值税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这一形势下,企业本身在针对设备进行购买投资的时候,在增值税的影响下其本身的投资成本与之前相比,可以直接下降14%以上。与此同时,在这一环境下,设备本身的价值也会由于这一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在实践中,企业可以将已经节约的14%资金,同时投资在别的设备上,或者是投资相同设备。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更新机器设备的根本目的,而且还能够节约企业投资成本,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而言,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其次,我国企业在将增值税转型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制造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性作用。在增值税转型实施之后,企业在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其本身在机器设备的更新意愿上就会更加强烈,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型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制造业也得到有效发展,只有这样,制造业才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3增值税转型对现阶段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在生产型增值税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增值税转型的实施对我国就业困难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性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有效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些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由于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占比比较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其本身不允许参与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呈现出必要多的状态。在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看出,由于增值税转型的落实,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逐渐被允许抵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本身的税负问题也会逐渐消失,在实践中这些企业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实施的对策意见
我国在当前增值税转型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应用效果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的效应能够实现最大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对增值税转型的实施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对我国线网的增值税税制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将其本身的作用和优势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或者是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在实际应用中都能够获取到相对应的利益价值,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尽可能减少其本身对经济能够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证增值税链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特征,这样才能够对增值税实现标准、规范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时候,由于其本身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实践中将增值税转型有效落实到实处,不仅能够将其本身的效应最大化发挥在企业经营中,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御危机助升级促投资——辽宁增值税转型效果调查[J].中国税务,2009(9).
篇10
关键词:农村;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2
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目标,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逐渐缩小城乡两极分化、减少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且并没有缩小的趋势,这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历史因素、自然隐私,还包括地域差别、人口素质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经济难以得到有效地发展,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需要充分借助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然而我国当前农村转移支付存在如下问题:
(一)结构层次较多
我国施行的是五级半政府管理结构层次,转移支付级次过多,这样就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变得复杂,难以进行系统的涉农转移支付统计。财政预算级次过多会造成转移支付政策的出台就会经过一番博弈,该级政府往往会出台有利于自身的政策,与下级政府进行利益争夺。
(二)资金分配不规范
财政转移支付应该建立在宏观视域上,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央对地方的专项拨款随意性较大,资金分配不规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转移支付分配标准不一,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透明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分配依据,故而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从而难以保证转移支付的公平、合理。其二,资金用途不明确,转移支付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地区之间差异,统筹城乡发展。而当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目标往往不够清晰,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其三,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专项拨款需要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资金用于指定的用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其不但投入分散、管理部门多元,而且还存在严重的重复投入问题,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三)支付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转移支付体系中税收返还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这种转移支付并不是均等化的,比重失衡现象比较明显。使用这种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不会对原有不合理利益分配进行调整和优化,相反它保护地方既得利益。农业和农村获得的涉农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占据的比重较低,在我国的财政支付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曾一度处于下降的趋势,直到2002年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占比7.17%,达到了历史最低值。虽然近些年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占比有所回升,但是相较于国外的20%的占比仍旧相去甚远。
二、农村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应对措施
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层次较多、资金分配不规范、支付结构不尽合理,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复苏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完善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充分调动民间投资
我国财政支出压力巨大,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资金缺口,当前的农业支出占比低是经济结构发展现状的客观反映。除了国家财政的作用,还需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不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产品需求是多样化的,且需要的层次和种类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单纯依靠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而调动民间资本投资能针对各个地方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为了更好地建立规范的制度,就应该对转移支付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规范,走法治化管理道路。法律法规应该规范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各级政府人事权、转移支付目标、转移支付方法,还包括财权划分、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监管等。只有逐步明确这些监管内容,并以法律确定下来,做好转移支付各个环节的法治化,并完善司法和审计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调整《预算法》,赋予财政支付法律地位,以具体的法律条款来保证转移支付手段的执行,这样才能引起各部门、各级政府、相关执行主体的重视,保证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力。其二,制定专门法律,如《财政转移支付法》等,对财政支付工作的程序进行明确规范,诸如预测、预算、审批、责任追究等。其三,补充相关农业法规,在相关法规中对“三农”领域进行补充,加强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发展。
(三)加强转移支付工作宣传
为了更好地消除城乡存在的差距,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达到理想的农村财政转移支付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宣传工作。只有人们认识到其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确保这项制度的贯彻执行,让人们看到政策的合理性。以往工业发展优先于农业发展,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发展,无论是政策、资金、能源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倾斜,在这样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改革开发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但是并没有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且拉大了这种差距,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的流动更加快速,从而导致了农村获得的公共产品、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农村都尚不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
(四)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过少,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就需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当前农村转移支付情况来看,地方既得利益得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保护,税后返还、原体制补助和上解体现了这点,实际上这和公平原则相违背,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我们就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进行调整。将以往的体制不足和上解、税收返还等结构均等化转换为两类支付形式,一种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另一种是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以均等化为中心任务的支付制度体系。将转移资金投入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以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高技术农业的投入,促进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种类,这样才能打开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为此,就需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注重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更快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价值,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简化转移支付层次
我国施行的是五级半政府管理结构层次,转移支付级次过多,这样就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益复杂,难以进行系统的涉农转移支付统计。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混乱局面,使得政府职能难以明确,这样无疑增加了财政预算级次,每经过一级政府,政策的出台就会经过一番博弈,该级政府往往会出台有利于自身的政策,与下级政府进行利益争夺。鉴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要加大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此,地方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其二,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实现“乡财县管”。通过如上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的周转率,避免政策走样,确保基层能够得到足够的转移制度资金。
(六)加大农村支付力度
目前,我国农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难以有效地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村的公共产品需求,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政策上有所倾斜。近年来,对于农村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仍旧只能够满足最迫切的财政需求,难以全面覆盖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化发展、规模扩大、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外,农村财政转移支付需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不但包括人口因素、人均财政收入、自然因素、贫富因素,还需要考虑到人均GDP因素、地理条件、民族人口等因素。政府在把握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着力改善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资金分配的公平,还能更好地均等化社会服务。
(七)完善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清理整顿分散在预算支出科目中专项转移支付内容是提高农村财政转移支付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需要对专项转移支付的性质进行分类,对其支付范围、项目等做好科学地设置。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向重点项目倾斜、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扶持,整合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财政支农的有效性。以县为单位,配套以及自筹资金规模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和项目的具体要求,使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县级财力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整合集成不同渠道的项目,并发挥项目之间的互补性;明确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支付的申报、拨付程序进行规范;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公开性,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增加,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避免发生事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用。
(八)成立专门拨款委员会
政府可以在人大财经委下设置专门的“拨款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申请、决策的审批,对人大负责。监督和管理财政转移支付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并及时反馈相关的处理意见给直接负责主管以及相关责任人。若是情节比较严重,则需要移交司法机关、公安机关处理。此外,拨款委员会还需要评价和考核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状况,承担支付信息统计的责任,组成专门班子,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测算以及存储,为审批工作提供参考。
三、总结
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目标,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逐渐缩小城乡两极分化、减少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且并没有缩小的趋势,这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历史因素、自然因素,还包括地域差别、人口素质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规范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禄飞,李小斌,刘显洪,李文杰.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陷的深层原因剖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1(03).
[2]王鹏,杜婕.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02).
[3]李延铸.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奠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制基础[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4]贺禄飞,李小斌,刘显洪,李文杰.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制度缺陷的反思与剖析[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02).
[5]郑新.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