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学科知识

篇1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49-01

引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中,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徐仲林等,2003)。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有先进的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支持,才能够带动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活动设计上的变化。

一、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Shulman(1986)首次正式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这一概念。Shulman(1987:8)指出PCK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朱晓燕(2004:6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主要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知识。是专家教师所独有的一种综合知识结构。吴一安(2008: 35)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是指“融通外语学科知识和外语教学知识的整合性知识”。主要基于英语教学除了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还包括教学推理、课程知识、学生的了解、和教育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从以上概念得知,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的多样化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定义不同,但是把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PCK已经深入地被研究,从而形成它的基本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二、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Shulman(1986)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整合。Grossman(1995)把专家教师的PCK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目的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Andrews(1999)认为英语PCK由六个部分构成:教师语言意识、主题认知、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情景知识。Tsui(2003)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习管理和课程设置。朱晓燕(200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六种基础性知识。吴一安(2008)提出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标知识。

三、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

(一)非客观性

吴一安(2008)指出英语PCK具有非客观性,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反映他们的教学观,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另外,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还包括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所以需要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这是整个教学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不同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技能性

英语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听说和阅读实践。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实际使用能力。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既教知识又教技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三)实践性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建立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上。来源于课堂实践和生活学习中的经验反思,经过归纳与总结,从而不断获得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基于有经验、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

(四)创造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较强的创造力,外语教学中,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方面知识的不断综合并且创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需要不断创新。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PCK研究的意义

首先,英语学科教学知识能够促进有效的英语教学。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这个教师知识量的关系中,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如果忽视的话,将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中各种成分的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并且为构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Andrews,SJ.the Language Awareness of the L2 Teacher:It’s

Impact upon Pedagogical Practice.Language Awareness,2001,v.10n.2,

p.75-90.

[2]Grossman,P.L.Teachers knowledge.In M.Dunki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nd edition.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学科价值;工具性;人文性;交际能力;跨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65-04

【作者简介】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一、听课感受:一次学科价值的精彩呈现

在2015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来自洪泽外国语中学的杨华老师,围绕“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一主题,采取了“与学生一起创生课程”的思路,使课堂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只是把教学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而没有触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教学究竟应该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呢?杨老师的展示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如何使教材给定的内容,通过自身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一个让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

在杨华老师执教的《牛津初中英语》8B第五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是如何通过这个板块的图片以及卡通漫画中可爱的Eddie和Hobo之间有趣的对话来激活学生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已有知识,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阅读课的学习做热身准备,我们还看到了杨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总结概括礼仪知识、行为习惯、文明举止,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杨老师看来,与其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如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边评价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边完善自己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这种做法不能不称之为高明,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它将“死板的”教条活化为“生动的”再现,将“碎片式”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课堂的呈现。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杨老师设计了由点(关于礼仪的词组)到面(学生分角色表演)、由表(以杨老师女儿Maggie为线索)及里(教师点拨后学生总结)、由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到评价(通过视频,随堂检验)等教学步骤,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凸显出他们自由的天性,展现出他们多彩的自我。

杨华老师以女儿Maggie为主线,有效设置情境,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一个个真实而有效的画面,让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词汇、短语及句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口语和应用能力,学生快乐地学习,也在学习与成功中享受快乐。

杨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打独斗、单项传授”,而是“师生共同生成课堂”。

英语课与其他课最大的不同是,教师本人并非用自己擅长的母语组织教学。可是我们却看到杨华老师整堂课激情四射,学生积极兴奋,体现了水融的学习气场,使得教学主题突出,层次丰富,活泼高效,趣味盎然,给人印象至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正是教师本人思维开放,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单元的束缚、课本的限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才使得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两“性”统一:英语学科价值的更高追求

英语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历经新课改以来的教育实践,英语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已逐步明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作了深入的阐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学科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更侧重于工具性价值的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着眼于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到语言技能的提高,进而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仅仅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因而,以往那种侧重工具性的英语学科价值的追求逐渐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英语学科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因为人文精神是学科知识的升华,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科知识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站在英语学科人文性的高度之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交际能力: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关键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传授语言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英语以及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普遍存在,尽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有的甚至更早),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但就目前的状态,“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还是在所难免的。大班式的教学、课堂缺失语境、课外缺乏实践、中高考指挥棒对阅读和写作的偏重、高等师范教育的局限……这些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流畅、成熟。因此,只要能表达意思,即使有错误也可以忽略不计。要改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现状,教师一是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与人交流。二是要组织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操练英语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学生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锻炼口语,朗读、背诵、复述、对话、角色扮演……这些活动都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课后可以通过视频、看英语新闻和录像、欣赏英美电影来增加说英语的机会,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接待家庭或境外修学旅行,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只要坚持,必有成果。

其次,营造“开口学英语”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觉得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热情、善模仿、记得住,无论教什么都能照单全收。因此,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性效应,即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提高交际能力。初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合成五人以上的小组集体背书,这一活动只要坚持,必有成效,因为,小组背书不仅省时,而且还凸显了团队精神,大家要想背得整齐,就要反复操练,只有反复操练,才能将所学内容平时记得牢,关键时刻用得上。用真实情景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如学了“打电话”这个单元,就让每个学生用英语给老师打个电话,通过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能力。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导师。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之师”成长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能帮助并引领指导学生成长的“引导之师”,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交际就需要我们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要扩大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事实上,碰撞、挑战、激励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

工作方式的变化。新课改强调语言的运用功能,把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呈动态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资源的合作,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是趋势,合作能带来超乎想象的成效。

评价手段的变化。传统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淡化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考试的结果,淡化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卷卷面分数不再占支配地位。

四、跨文化理解:综合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

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强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李力教授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前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思维仍停留在把英语当成一个工具来教,而不是真正地把英语当作课程来教学的。如果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教,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在全国进行英语教学,因为走上社会后需要使用英语的人不超过20%,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牺牲另外80%的人的利益为这不到20%的人服务呢?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等等,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我们处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李力教授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学法在课程中只占一小部分、很小的一部分,而具体目标的实施、课程的结构、内容的规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才是课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顽固思想,以及解放后我们在教育上追随苏联使得我们在“太长”(注意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只注意到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对外文化鉴赏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

英汉两种语言因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沐浴着不同的民族风情,秉承不同的社会传统,在语言交际中自然也表征着两相殊异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所以学生在交际中具体接触英语文化时,就很容易潜意识地把强烈的汉语习惯和交际模式迁移至不熟悉的英语文化中去,从而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只有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意识的学习,才能减少误区,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1.课堂融入法。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答问形式做初步判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误解和欠缺,从而在心理上准备好通过课堂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2.专题讲解法。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介绍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

3.对比讲解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传授文化知识,这是实用而行之有效的文化导入法。如,对比两种文化对赞美的不同反应,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选择话题的差异等。

4.直观演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图片、实物或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说明、解释某一种“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5.游戏学习法。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对英美人和中国人来讲所产生的词的联想意义和词的文化内涵不同,这是造成学生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法给学生讲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加深对这类文化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介绍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播放关于西方文化的影片、电视节目等,让学生体会英美社会丰富的文化材料。通过阅读英语原著、英文报刊等,积累文化背景、了解社会习俗,不断拓展视野。

二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水平和能力。

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换句话说,如果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和汉语表达方式,就能够传达正确的信息,同样,如果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方式,也能够传达正确的信息。但是,假如使用的模式是汉语的,而表达的语言是英语,则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反之亦然。而要克服这种混用,就必须同时提高对两种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忘强调本国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展时,还应提供机会让他们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克服本国文化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负迁移,增强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及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而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本领。

篇3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认知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00-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现。Shulman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构成元素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归纳出以下七种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背景知识、其他课程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Shulman从新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教师“知识基础”之一。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本文试图通过实证调查,测量师范生自身对学科教学知识中教学知识的效能感,了解他们对知识的认可度及需求,分析其知识建构的合理性及问题所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职业阶段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研究运用学科教学知识问卷对英语师范生进行测量,力图回答以下问题:(1)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发展倾向如何?(2)师范生分别对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和需求方面有何差距及特点?

一、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江苏省17所师范类本、专科院校的120名在校学生(本、专科学生约各占一半)。男生15名,女生105名。

2.问卷设计与收集。在参照Richards的六大外语教师专业知识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研究需要,适当选取了盛迪韵《英语师范生专业知识建构效能感问卷》中的若干项目,编制了《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及运用》问卷。主要包括认知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大类。认知性知识指教学理论知识,是关于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英语教学法知识和课堂推理与决策技能。2011年12月中旬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江苏赛区)决赛在江苏教育学院举行,笔者于决赛当日以赛场为单位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及运用问卷》团体实测,剔出无效问卷,剩余109份有效问卷。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问卷结果统计表明,对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的满意度和有用度,师范生都给予了中等偏上的评价,满意度总平均值为2.71,而有用度的总平均值为3.06,都高于中间值2.5。对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选择“适量”和“充分”的人数比例为68.3%,而认为有用的人数比例高达95.2%。这说明师范生对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其中满意度低于总平均值的第4题,更加说明职前教师教育在此方面知识的培养并没有符合师范生自身这方面知识的需求。因此,只在课堂上单向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论结合实际,特别是最新的教改理念和动态,帮助准教师们把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在真正的新课改的课堂情境中更好地领会理论假设的实践意义。避免今后走进课堂后还要“回炉再造”,重新接受关于新课改的培训。

2.对英语教学法知识了解掌握的满意度与有用度分析。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对英语教学法知识的了解掌握的满意度和有用度,师范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满意度的总平均值为3.1,选择“适量”和“充分”的人数比例为80.3%,而有用度的总平均值为3.15,选择“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比例高达95.1%。所以,师范生在职前阶段对英语教学法知识的掌握看来是比较充分的,对教学法知识学习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而且认为此类知识对于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普遍重视。相较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的有用度均值3.06,说明学生将教学法知识中相关教学技能放在比学科教学理论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

3.对课堂推理与决策技能了解掌握的满意度与有用度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可见,师范生对教学推理与决策技能的了解掌握度和有用度分别给予中等偏上和较高的评价。了解掌握满意度总均值为2.9,而有用度总均值高达3.57。较大的差距悬殊说明师范生虽然认为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很重要,但掌握得并不充分。职前教育对师范生在教学推理与决策技能的培养需求没有给予很好满足,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缺失。具体情况如下:其中满意度题项评价值最高的是第14题,为2.95,而最低的是第21题,为2.81。而这两道题具有紧密联系,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其中得分高的是关于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知识,得分低的是关于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情景中的运用能力。可见,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实际运用能力存在差距。教学理论概念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能力的,如何使理论知识的掌握贴近教学实际,使其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具备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关于教学的推理与决策技能是英语教师职前教育中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予以验证,我们现对英语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建构发展小结如下:师范生的教学知识实际建构中“实践性知识发展倾向”比“认知性知识发展倾向”更加显著,因为从数据分析中来看师范生对于教学知识掌握的满意度的情况,我们发现实践性知识的平均值(3.0)大于认知性知识的平均值(2.71)。在三类不同种类知识的掌握评价排序中,均值得分最高的是属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法知识,而属于认知性知识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则均值最低。因此,我们认为,相较于“认知性知识”方面英语师范生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要好,相较于知识的认知性倾向方面,职前教师对教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倾向要多。教学知识建构的需求中,“实践性知识发展”需求要比“认知性知识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因为从数据分析中来看师范生对于知识的有用需求度的情况,我们发现实践性知识的均值(3.36)大于认知性知识的均值(3.06)。此外,在三类知识的有用需求程度评价排序中,均值得分最高的是“课堂推理与决策”,属于“实践性知识”,均值得分最低的是“教学理论知识”,属于“认知性知识”。所以,英语职前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需求要大于“认知性知识”。从实证分析中我们看出,师范生实际拥有的知识发展与实际需求的教学知识都倾向于实践性知识。他们可能更需要了解那些关于教与学的概念在特定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实际含义,以及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如何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应帮助师范生尽快在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教学知识,如提升教育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延长学生教育实践参与时间,开设微格教学,或变一次集中教育实习为多次分段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体会教学成果,加速专业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刚,李庆.英语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改革:“3DR”课程方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96-113.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1-02

摘 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 因此,英优化语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关键。

关键词 英语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英语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好英语,考验着老师们的智慧,我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现就中职学生英语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1 对中职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的总体分析

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生源决定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明显大于普通中学。一方面,学生进校时英语底子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另一方面,学生主观认为来职业院就是学习技能的,英语这种公共文化课对他们来讲没什么实质作用。因此,有效的把握中职英语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关键。

2 有效课堂教学,实践语言“内化”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合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认识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必须兼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2.2.1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不能太单调,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3 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要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合理的优化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景和任务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完成角色,培养他们用善于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3.1 调节课堂气氛,注重动静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关注课堂气氛的调节,如果同学们读累了,写烦了,要让他们动起来,做点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如果同学们太活跃,就必须让他们安静一会,又来写一写、做一做,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

3.2 教具的制作与使用。

根据教学的需要,老师们可以自己制作教具,丰富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样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味。

3.3 课堂是老师才艺展示的舞台。

课堂上,老师们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比如说:教唱英文歌,学会简笔画、编排简单的英语情景对话、使用PPT图文结合的展示英语标识语、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等等。

4 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情商的培养

英语属于文化教学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智力教育目标,而且还要重视非智力(情感、意志、毅力、团队合作、习惯等)教育的培养。

4.1 注重发挥同辈辅导的辐射力。

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然而,他们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也相对简单。只要老师尽心尽力的引导,学生们应该没有太大的差距,对相对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助手”,让他们成为英语课堂的管理者和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同辈辅导的辐射力。

4.2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老师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课堂内外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交际,参与课堂组织活动。

4.3 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

课外的时间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这样不经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以及对他们重视,还能及时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效果。

5 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是推进英语示范课堂的必然要求

学无止境,作为英语老师,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水平,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循序渐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5.1 尽量使用外语教学。

课堂上,老师们应尽量使用英语教学。不要以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底子差,听不懂,说的次数多了,听的、感知的多了,他们自然就明白了。课堂用语一定要简洁,规范并加上身体语言的引导,同学们就能很快适应并遵照执行。

5.2 关注学生关注的文化。

只有想之所想,给之所给,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关注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焦点问题,关心学生关心的文化。通俗的讲,教师一定不能“out”了,如果与学生有了文化上的交集,可探讨的话题就一定很多。在职业院校里,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挖掘英语学习素材的一个重要策略。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关键。因此,我们要重新地、正确地、积极地看待中职英语教育。积极的探究示范性英语课堂该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英语教学之使命?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做出不懈的探究与追求。

参考文献 

篇5

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1.中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

笔者是一名高三的英语教师,带两个毕业班(大班上课,人均50人每个班)的英语课,每周课时14节。平时既要忙于备课、上课,还要忙于教案的书写、课件的制作、作文的面批、辅导学生,还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而对如此繁重而芜杂的工作,老师难以挤出时间来读书自修,更遑论认真参加教科研的活动和进行课题研究了,也更遑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了。

2.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现在的学生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整日“埋于题海”的枯燥训练。学校枯燥的生活和学习,使得他们深感“疲惫”。虽然如此,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使他们的信息量变大。如果教师继续用陈旧的方法或手段去教学就不能适应了。因此,英语教师也极需要教育观念的充电。综上所述,证明了教师学习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的重要性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升的最高目标不应该是“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而是“做一名称职的教育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培养目标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的中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它是实现教师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学英语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外部诱因分析: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它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创立品牌的需要。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时展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学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方法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江苏高中英语现行使用的是《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有5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几个板块:Welcometotheunit,Reading,WordPower,Grammarandusage,Task,Project和Self-assessment,以模块为单位,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跨学科性强,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可操作性更强,更具有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正是根据中小学课程设置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教学,培养文化基础好、能从事较高水平的中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育教学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传统型英语教师被定为“教书匠”,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是程序化的。新课程改革主张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代替以往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以课程为主,培养目标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骨干教师,而这正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的。

从内部动因分析:

1.从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教育者(educator),还应该是一个研究者(researcher)。这与中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除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从中学教师的发展阶段来看

(1)就职阶段

大学里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进行划分的,属于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在8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有着很多困惑与思考,渐渐发现大学里虽然学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但是实践中不太会把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相结合起来,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终身受教育阶段

经济全球化,科技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受教育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被赋予了“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我们在从事教学工作一定年限后,很容易出现工作疲惫、懈怠、职业性的理念僵化陈旧等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体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的终身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师 全科型培养模式 专业能力 课程设置

1.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应重点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在于努力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一般认为,全科小学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1]。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全科教师部分地解决了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目前一般把职前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课程、课外活动等类别。科型教师的培养既要追求素质综合,又要顾及学科专业,既要彰显师范性,又要确保学术性。如何在固定学程内科学安排好五类课程的确比较棘手。就英语学科来说,专业课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五分之三以上的课程主要为听说读写等技能课程;英语语言教学理论课程和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几乎一片空白,外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失,无法高屋建瓴。在职前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课程类的考试基本以理论笔试的终结性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才的发展。

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时,重其学业的广,而没能顾上学科的专。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与情感态度这五个维度存在一定缺失[2]。全科教师入职英语教学后,大部分教师感到很难用英语写完整的教案,很难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结构完整的英语句子;由于职前对教师准确语音语调、地道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不够,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未能紧密联系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职前教师缺少英语教学言语能力的综合实践平台,致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入职后甚至很难用课堂英语进行流利教学。

尽管全科型教师安排了教育实习及教学实践课程,共有近两个月的实习时间,但学生上英语课的机会远远少于语文和数学,因学校领导层面对小学英语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有时课表中的英语课甚至可能被其他课占用。由于缺乏平台,职前教师很难学以致用,职前专业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因此难以实现入职时的有效衔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经历,教学反思成了无源之水,从而导致职前教师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科教学知识及情景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高等师范教育重视语言知识的培养,忽略对语言职前教师科研全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型思维能力的培养[3]。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存在的问题,培养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对应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2.1细化专业课程,培养语言教学专业能力。

全科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中需增设英语语音课,对准教师语音语调和口语从严把关。第一学年应单独开设语音课程,要求每位准小学英语教师务必过好语音、语调关,未达要求者将采取淘汰制;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除了大学英语必须达到一定等级的规定外,须增加“英语语音”合格证书。第三学年针对选修英语方向的学生增开语言理论和语言学课,使得专业课程开设有广度和深度。增开外语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让学生了解语言输入输出、语言习得等理论,这些理论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开设语用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课程,让学生接触语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语言教学。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培养师范生国际意识和视野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显的体现,在日程教学中也有待切实实施[4]。因此,建议在第四学年增开语言与文化、跨文化沟通课程,开阔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增设教学研究类课程,提升教学研究和反思专业能力。

尽管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科研方法和毕业论文课程,但因课时、学分少,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许多学校在科研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忽视学生实际训练,导致准教师们的毕业论文结构松散、逻辑不严密,论文写作缺规范,大部分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复制现象严重。特别是英语方向的准教师们,由于平时缺乏规范训练,毕业论文短短几行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如人称代词使用不当或指代不明;句子成分缺失,如缺少主、宾语;时态语态运用不当;句子结构混乱等既明显又频现。针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教师的发展需要,建议在我国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培养中要加强教学研究课程的建设,融学、教、研为一体。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准教师们既能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又能熟悉小学外语教与学甚至研究的最新动态,既开阔了视野又形成了教学研究专业能力,为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2.3增开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业能力。

数字化环境给准英语教师开启了信息共享、智慧互联的平台。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给小学外语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而谙熟信息技术是驾驭这个平台的前提。数字化教学的大背景导致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内容存储的数字化,准教师们学习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已迫切成为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要求。

2.4保证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准教师的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小全科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但一方面设置的目标和评价过于笼统和粗线条,体现不了准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时间短而集中,一般只有8-10周的实习,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观摩,真正上课的时间一般仅为2~6个学时或甚至更少。根据访谈得到的数据,近80%的准教师没有上英语课的机会,少数几个幸运者即使有机会也是流于形式,因指导老师缺位,准教师仅把实习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导致课堂教学和实习效果的双低。《意见》反复强调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基于此,培养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延长实践时间,保证小学英语课的教学实践比例;同时,由培养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共同指导,切实提高准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教师职前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背景,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多样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训练发展专业能力[5]。

3.结语

优质的小学英语教育呼唤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全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课程教学是这个系统的内核,因而高等师范院校应与时俱进,聚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点,完善当前课程设置,制订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楠.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物,2013. 11.

[2]周丽.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C].新教育时代,2015.10.

[3]颜东.职前英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篇7

关键词 : 新课标;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 继续教育;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英语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全面,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形成了多元化评价体系,并且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新课标的内容及其特点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

第一,新课标中有关英语教学的内容描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在要求学生实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终生受用的好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新《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作为目标内容,对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从而帮助教师在作出评价时,提供出更加客观可行的标准。

第三,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方面,相比过去的教学大纲,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一改过去的传统“填鸭”教学,老师照本宣科,机械重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最后,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定位,这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提倡死记硬背的旧的教学大纲对应着其一元化评估体系,只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新课标的实施形成了多元化评估体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新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学生监控、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最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每位学生的继续发展和进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评估体系的存在价值。

二、新课标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重新进行了定位,确定了英语教学的五项基本目标,即语言能力、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要达到这五项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综合素质。

第一、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老师单纯以考试结果或升学率来衡量教学的成败,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在这种缺少师生互动的僵硬和机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不用说对教师的感情了。现代教育观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一味地研究教师应该怎么教。在现代教育观念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替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过多得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师生间不能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时代在变迁,教师应当正确看待现代的学生的情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了,其中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儿童、少年数量增加,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师应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程度。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学生有“向师性”,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慢慢地就会喜欢你所任教的学科,从而带着学生进入团体的怀抱感受朋友、师生情谊的温暖。

第三、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具,不懂得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通过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老师可以积累大量素材作为英语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到互联网搜索、加工、处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法,掌握与英语语言相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教师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语音纯正、语法正确、语言得体,中小学生处于第二外语学习能力很强的阶段,能够迅速模仿并记忆语言知识,所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发音及表达的合理性都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除了重视语言技能的提高之外,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应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策略

英语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则成为制约英语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环节。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对英语教育的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一、开展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相当的比重,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对专业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够,对传统教学技能过度依赖。针对这一问题,弥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合理方法。继续教育方式应灵活多样,多渠道地培训教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历进修、脱产进修、校内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等不同形式弥补欠缺的专业知识。鼓励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和低学历教师通过参加英语专业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业余函授与电大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此外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面对不同学历、职称和能力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第二、改革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和内容,将日常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载体。开展集体评课活动,从中选取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观摩和评课,在教师们中间形成学习和模仿优秀范例的良好氛围。利用教学竞赛与总结促进教师学习交流,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组织说课竞赛与课件制作竞赛,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多媒体及网络运用的能力,同时彰显以人为本的灵活教学设计理念。

第三、培养教学反思习惯,着眼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是近些年来在欧美教学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一理念,跟“吾日三省乎吾身”有着同样意义内涵,同样证明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活动。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不断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活动顺利完整完成的重要保证。

第四、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本地区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积极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课改越深入发展就更加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科研工作应该建立在实践层面上,面向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科研工作,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抽离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性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在与科研人员共同的研究和行动中,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进行的理论研究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教师素质。

面对社会的改革趋势和不断变化的教学新环境,教育事业也要与时俱进。基础英语教学的改革尤为迫切,人们对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的认识要求中小学英语教育必须有效迅速地开展改革。要实现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新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运用科学技术搜取信息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和不断提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师范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8

论文摘 要: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传统弊端不仅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而且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英语厌学情绪。因此,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科学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结合平时教学、教研实际,我总结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构建有效的职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突出语言实践,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愿意听教师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课堂。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开展多种活动,“四会”能力均衡发展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查杂志、上网。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弃或忽视某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切忌死记硬背,而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我们要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教师可以先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根据各自的愿望做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 ,etc.”教者还可继续问:“why?”通过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词语,而且能学会根据语境做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应答,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再如,运用课件,创设问路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静景变为动景,将书本语言变为交际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再用投影片展示下列句子:(1)Excuse me, where’s the nearest...,please?(2)Is there a...near here?(3)Which is the way to...,please?(4)How can I get to...,please?(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6)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7)Can you find the way to...?(8)I want to go to...?(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now?(10)I 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语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 It’s about...meters from here.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 It’s 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 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再进行一系列操练,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学生自然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新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科学地构建英语课堂教学,也会使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教师 学法指导

《新课标英语》采用了新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了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记忆与思维的结合。只有在教学方面有正确的指导,才有利于结合语言与情境的关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加以指导呢?

《新课标英语》提倡用交际法教学,英语交际法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侧面指导,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为学生讲英语提供尽可能大的操练舞台。

传统的“听说法”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主导、是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命令,是被训练者。而“交际法”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虽然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却增大了。把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学生们多说多练,难道不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吗?所以说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那么,英语教师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呢?

一、要让学生端正思想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不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强调说:不要把英语看作像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那样的学科,而要把他看作像在电脑上打字、在溜冰场上溜冰、在操场上踢足球一样来学习,学习的是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要通过反复练习,通过打字的练习学会打字,通过到溜冰场的溜冰才会学会溜冰。学会讲一种外国语言,则要通过反复练习其基本句型和词汇,直到他们变得脱口而出,出口成句,最后出口成章。不要厌烦重复、背诵、操练。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我们教师自己在思想上更要把英语当作为语言习惯,就像培养其他习惯一样,通过慢慢地、经常不断地重复来培养学生的学英语习惯。句型是公认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本句型。

二、课堂上尽量多使用英语

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母语(汉语)。尽量不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根本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并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例如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以英语表达的,如讲解、练习、测试和安排、布置家庭作业以及奖励、评讲等,都尽量使用英语,避免使用汉语,以免影响教学效果。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英语语言能力的特点,使用的语言应简单易懂,让学生理解,使其有成功感。2.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课文情景等。学生可以跳过母语,直接把英语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简化学习过程。3.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适当用英语解释英语生词。只要教师用的都是学过的词句,开始说得慢些并适当重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是不难听懂英语解释的,这样学生的英语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三、坚持大量反复操练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 E 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一般来说,教师在操练课(如口语课)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应允许让学生讲75%,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操练机会,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音点。这种做法可体现在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用的文章段落,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从句型练习到交际等。

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学中要经常运用趣味性原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认真细致地备课,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主动求知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篇10

 

2005年12月底,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正式开馆,三层科普展厅和三个科普影院同时对公众开放。IMAX球幕影院犹如一颗科普教育明珠,耸立在南中国沿海城市东莞,正式接待来自东莞和海内外热爱科普影视教育的市民和游客。开馆四年来,我馆努力探索科普影院的功能作用,提供良好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影视教育创新,正确引导公众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一、把好科普电影选片关,定期更换影片,满足公众对科普电影知识性、趣味性、多样化的需求。

 

(一)把好科普电影选片关

 

我们注重选用太空、海洋、地球生物、科学探险等内容的科普电影,兼顾影片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力图通过放映公众喜爱的科普影片,引导并培育公众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每年我们都认真搜集影片信息,开展选片、租赁影片、与影片商签订影片租赁协议、进行影片报批和进口清关等工作。

 

(二)定期更换影片

 

开馆第一年,我馆IMAX球幕影院全年放映影片《宇宙之旅》。在为公众提供科普影视服务的同时,注重搜集观众对影院的意见和建议。观众的意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我馆认为,一年只放映一部球幕电影,对于爱好学习科学知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显然过于单一;另一方面,观众也反映,科技馆一年只有一部球幕电影供他们观看,不能满足他们观看更多球幕电影的兴趣和要求。因此,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利用高科技影院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的问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争取每年为公众提供两部以上球幕电影,满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求知欲。2007年以来,我馆每年至少为公众提供了两部球幕电影。

 

二、积极酝酿并举办科普影视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影院设施和影视资源的作用

 

(一)在球幕新电影进馆之际,举办新电影首映式活动。

 

2008年12月我馆举行球幕电影新片《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首映式活动,以此为契机,使更多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我馆新电影的上映情况,并提高他们观看电影的兴趣。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我馆与瑞士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IMAX球幕电影《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中国巡演东莞站巡演活动,并举行首映式活动。此活动一举两得,既宣传了我馆的球幕电影,又推广了瑞士的旅游。

 

(二)举办球幕电影专题临时展览

 

2009年初,在三部IMAX球幕电影《尼罗河之谜》、《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和《神秘的印度》上映之初,在《刘易斯与克拉克的太平洋之路》首映式活动举行之际,我馆举行了以此三部电影为主题的临时展览,图文并茂,帮助观众加深对影片内容的了解,提高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

 

三、与同类型影院交流互换影片,更大程度发挥科普影视资源的教育作用

 

早在2006年,我们就和黑龙江省科技馆等友好科技馆切磋,探讨球幕影片交流互换放映的事宜,并于2007年和2009年顺利实施影片交流互换。

 

四、加强影院和影片的宣传工作,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影视资讯

 

为了更好地发挥影院和科普电影的科普教育作用,我们对每一部要放映的电影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力求更多的市民和观众了解科技馆的电影放映信息,来科技馆观看电影,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科普知识。

 

(一)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及报刊、当地主流网站、科技馆的网站、技场馆简讯或工作动态等媒介等进行宣传。争取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以新闻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及报刊等进行宣传,创造一种爱科普、爱学习的社会氛围。

 

(二)户外宣传

 

在科技场馆和影院的出入口设立指示牌、海报专栏,对影片进行宣传,在建筑物墙上张贴或悬挂巨幅海报,方便观众对影片信息的了解。

 

(三)资料宣传

 

在引进新影片的同时,搜集有关影片的宣传资料、内容简介等,制作宣传单张,摆放在售票处、影院出入口等的资料架上,供观众取阅。还与酒店、旅行社、学校、社区以及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宣传资料摆放到它们的宣传栏上。

 

五、努力打造科普电影品牌项目

 

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和IMAX球幕影院的设备优势,举办国际性的专题活动,将我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题科技馆。

 

(一)举办特殊科普电影展映活动

 

2007年12月底,我馆成功举办了东莞科技馆第二周年庆典暨东莞市首届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国际五家大银幕影片发行商代表携《超级赛车场》、《恐龙—巴塔哥尼亚的巨兽》、《宇宙电梯》等九部影片参加了展映活动以,来自日本、香港及国内二十多家科技馆或影院同行参加了这次盛会。

 

(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由于东莞市首届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举办得相当成功,得到了到会的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因此我馆被引荐应邀参加GSCA(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2008年春季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大银幕电影博览会和2008年秋季在美国泽西市和纽约市举行的大银幕影院协会年会和电影博览会。从2009年开始,我馆加入了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成为该协会的会员。因此,我馆能更快捷地获取球幕电影相关信息,也加深了与大银幕影片发行商的交流。

 

举办2011年GSCA电影亚洲博览会,为国际大银幕电影制作商、发行商、拥有大银幕的科技馆或电影院搭建一个行业交流的平台,为大银幕电影发行商展示新电影、为众多科技馆或电影院观摩和寻找电影资源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东莞与国内外同行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提升我馆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