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保护法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保护法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与技能: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含义、内容。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明确讲述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本框集中介绍的是社会、学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使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内容,以达到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依法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将“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本框着重阐述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
在讲“社会保护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列举法进行讲授。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列举一些他们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并要求学生加以讨论、评价,老师再概括归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司法保护:
教材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对前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或者自己收集的资料稍作讲解即可,因为它主要是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而言,其他的广大未成年学生只要一般了解就行了。对于第四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讲解,因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将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相关内容。
三、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板书)
1、在介绍完社会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社会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社会保护的作用、内容。
附:案例——“姐弟携款三万出走网吧”(详见扩展资料种文字资料)
2、在介绍完司法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见扩展资料),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司法保护的作用、内容。
下课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布置探究活动:
题目:调查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
注:案例-----最好用教师自己搜集到的在本地区有影响的典型案例
教学手段:
1、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小栏目、文字资料及教师自己、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案例,解决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
2、可以利用投影片、实物投影、电视录像及影视作品或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知识点。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
探究活动
题目:调查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
2、通过此活动,对法律的强制性与普遍约束力的特点及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学生分组进行调查。
2、各组写出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要求调查报告要具体,要有分析、有自己的观点、见解,还要自己的感受。
3、进行汇报以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合作小组、优秀调查报告等奖项。(三)对教师的建议
1、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
2、对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加以解释。
(四)评价重点
篇2
知识与技能:
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及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框内容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辩论,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第六课思想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对未成年人的各种保护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真正要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还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大力配合。
教法建议
本框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一、要依法自律;第二、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第三、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讲“第一”时,教师可以直接引用法律原文,还可以综合其他相关要求进行讲授。接下来,教师在讲后两部分内容时,可以精选几个案例或者由学生提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恼或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此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或演讲会。
教学设计示例
提问:前面三节课都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些内容?
归纳:
--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下面看一个案例:
投影:"14岁的北京少女马某,在观看流星雨的夜晚,被丧尽天良的狡猾歹徒凶残地杀害了"。
讨论一: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归纳:--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机关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自己长本事,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侵权侵害,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接下来就来讲:
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板书)
讨论二:题目--未成年的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求:
(1)学生以行政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进行讨论;
(2)时间为15分钟;
(3)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将讨论结果公布出来;
(4)其他组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讨论过程(略)
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除了点明教材中的三个方面外,还要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归纳进去。
2、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板书)
下课之前,教师布置关于"正确对待家长的正确教育"辩论会的工作。
教学手段:
1、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小栏目、文字资料及教师自己、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案例,解决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
2、可以利用投影片、实物投影、电视录像及影视作品或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知识点。
3、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
探究活动
题目:关于“正确对待家长的正确教育”的辩论会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明确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2、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明确表达观点及雄辩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组织资料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
1、教师对辩论会的题目、要求做详尽解释。
2、学生自愿及老师建议相结合全班组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
3、由学生进行准备,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组织辩论会。
5、进行最佳辩手、优秀参与奖及优胜奖等评比。
(三)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的活动时,要针对本地特点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不要只追求活动的数量表面上的热闹、轰动,最主要的是要使活动与教学紧密相连,活动在精而不在多。
(四)评价重点
1、学生的参与程度,准备情况;
篇3
一、精选话题,找准题眼
在谈话式教学中,话题的选择对提高学生整个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切入点,也是师生互动的载体。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话题,找准题眼,引导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共鸣,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人民版思想品德《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珍惜生活,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教学这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主要采取了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在话题的选择上,主要从学生熟悉的舞蹈《千手观音》入手,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残疾人的生活也可以绽放精彩。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这些话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师生谈话中收获教学的无限精彩。
二、巧设问题,梯度教学
苏格拉底曾说:“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是通过正确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思考,逐渐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步步引领,循循善诱,梯度教学,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例如,在教学人民版思想品德《法律保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孩子的保护作用,并使学生学会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在教学时,笔者精心选择了一个少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刑,并且受到记者追踪报道这一件事让学生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说说这个记者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再让学生谈谈作为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如何处置?最后,再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是这个少年,如何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在这里,从一个典型案例出发,通过梯度询问,学生在与教师谈话的过程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谈话式教学时,在围绕话题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铺路搭桥,通过梯度设问等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实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妙用生成,适当调控
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在谈话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一定是完全符合教师理想的答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免会有学生的个性表达与见解,作为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生成话题,要善于理性对待,适当调控,唯有如此,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绽放出无限的精彩来。
篇4
2014年3月31日,成都抚琴西北街的一户居民楼阳台上,一名中年男子将孩子推倒在地,扯住其头发,从阳台的一头拖到另外一头,将孩子的头往阳台上撞……在8个小时里,这名男子先后17次暴打孩子。
这名被打男孩阳阳脸部浮肿,整张脸上布满青紫的淤痕或抓痕,背部、臀部、大腿、小腿等多个部位,存在大量淤青的伤痕。
“我从来没见过父亲这么打儿子的,耳光,用拳头打头,用脚踹,把人按倒后用手肘拷……”住在阳阳家对面的徐先生说,“经常看到这个娃娃被打,有时候一天会被打很多次。”
阳阳的妈妈10多年前受了精神刺激,生活不能自理。阳阳只见过母亲3次,其他时间他常常跟着父亲“东奔西走”。阳阳现在的家是一间简陋的合租房,阳阳的父亲和“阿姨”租住其中一间。这间房外的一处露天阳台上,铺着一床草席,草席上乱七八糟地堆着被褥和衣物。对于14岁的阳阳来说,这就是他的卧室。
一年多前辍学后,阳阳几乎没再出过家门。他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而这次被打的原因是因为饿,他偷了合租户的6节香肠。(摘编自人民网)
律师观点:
一个14岁的孩子,8小时竟然被打17次!可就因为打人的是亲生父亲,法律竟然只能袖手旁观!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看罢这则新闻,除了痛心,更有深深的责任感――社会在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立法方面任重而道远!
从现状来看,法律似乎已经对儿童保护有着合理关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等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年成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并且已经明确了: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已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些法律条文下,孩子的权利是否就处在法律的有效保护之下、监护人的侵害行为会被依法追究?其实不然。
1、撤销监护人资格、变更监护人执行起来十分艰难。《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变更监护人的法律适用指向《民法通则》第十六条,但是该条非常笼统,没有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该条默认未成年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仅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监护人才发生变更;监护人变更的兜底选项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但是,监护人在何种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没有监护能力”?严重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是否能被认定为“没有监护能力”?谁有资格认定?谁来申请认定?兜底单位如何行使监护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回原来的监护人?这些实施中必然会遭遇的问题,缺乏清晰的细则解读,导致撤销监护人资格、变更监护人的案例极少。
2、虐待、遗弃罪名虽在,但难以限制监护人。《刑法》条文中“虐待罪”“遗弃罪”赫然在列,但刑法毕竟只处理社会的极端情形,强调“情节恶劣”。这必然导致一部分被家庭成员行为侵害的儿童无法受到刑法条文保护。比如,本案中这位父亲,8小时打14岁的孩子17次,属不属于“情节恶劣”?再者,虐待罪、遗弃罪均属于自诉案件,可是作为受害人的儿童,有没有自主意识,是否能认识到应当去司法机关主张权利、告诉犯罪?特别是在有着“父父子子”传统的我国,对于父母的打骂行为,孩子能否分辨这是亲情,还是侵权?于此,《刑法》在儿童保护方面只能起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怀着上述种种疑问和担忧,不禁想起将“剥夺父母监护权”带入视野的电影《刮痧》。尽管《刮痧》表现的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其中反映美国《儿童虐待预防与执行法案》规范内容与实施力度令人印象深刻。在儿童保护与儿童福利立法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从侵害儿童的行为认定到保护儿童的措施配套,均有相对的法案,如《儿童虐待预防与执行法案》《收养资助和儿童福利法》《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等。反观我国,也应当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的“监管监护人”制度配套实施细则,更应当出台“儿童福利法”相关法律,真正让这些被监护人侵害的孩子们得到保护:
首先,确定法院有资格认定“监护人不合格,应当变更”。除了要明确“不合格”的标准之外,还应明确提起“认定程序”的机构,不应该把程序的启动寄托在儿童自行告诉上。并且在法院认定期间,应当有一个儿童的过渡安置措施,不能将可能再次受到侵害的儿童继续置于危险之中。
其次,法院认定后,监护人的变更没有必要首先局限在其他直系亲属之中。如果是首选其他直系亲属,可能并不能较好地保护被侵害的儿童。建议根据侵害情节的严重程度,决定变更后监护人与原监护人的亲疏关系。可以选择的监护途径包括其他亲属监护、陌生家庭寄养、社会机构接管等。
篇5
身体健康权
案例:今年4月初,某小学4年级学生彬彬下课时去校门外买烤地瓜吃,结果上课迟到了3分钟。班主任齐老师当着全班学生面严厉批评了彬彬,并让彬彬在操场罚站10分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彬彬很快出现眼神发直、表情呆滞等症状,后经医院确诊为轻度精神分裂症。
维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既有对教师、职工的教育管理责任,更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体罚学生致人损害的行为发生在执行教学职务中,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所以,本案中彬彬所在的学校应承担赔偿责任。
不得危害
人格尊严权
案例:某小学五年级的豪豪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一天,豪豪上课又做小动作了,老师生气地“教训”豪豪:“你这孩子总是死性不改,我看你简直无可救药了。你看班上哪个同学像你这样成绩一塌糊涂,还老捣乱呢?……”由于豪豪是个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常常遭到老师这样的“说教”,他慢慢变得异常紧张、恐惧和暴躁,甚至想自杀。家长带豪豪去看医生,医生确诊豪豪患上“儿童情绪障碍”。
维权:这是侮辱、伤害学生情感的行为,其伤害性、危害性比暴力行为更隐蔽、更不容易被人揭晓。一些老师常常对所谓的“问题学生”使用“笨蛋”、“傻瓜”等粗俗的语言,甚至恶言秽语,破口大骂等就即属于这类现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法损害学生名誉。教师粗暴的态度,尖刻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的伤害表面上是潜在无形的,但后果非常严重,对此家长决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家长可以通过学校领导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责令该教师给孩子赔礼道歉,情节严重的,可通过公安机关依法要求对该教师进行行政处罚。
不得危害
个人隐私权
案例:14岁的吴珊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一次课后,班主任刘老师当着部分同学的面翻吴珊书包,翻出一封吴珊写给某男同学的信,看过内容后,当众严厉批评吴珊不自重。吴珊以刘老师侵犯自己隐私权为由诉至法院。最终,法庭认定刘老师侵害了吴珊的隐私权,判决刘老师向吴珊赔礼道歉并给予一定的精神抚慰金。
维权:隐私是自然人拥有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个人生活信息和个人资料,属于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本案中,刘老师当众翻阅吴珊信件并披露信件内容,已经侵犯了吴珊的隐私权。
侵犯隐私权通常应承担3方面的侵权责任:一是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三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不得危害
平等入学权
案例:今年初,7岁的玲玲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并在当地派出所办理了暂住证。近日,玲玲的母亲到附近某小学咨询入学手续时,学校告知她需交纳异地生入学费5000元。打工在外,5000元不是个小数,玲玲的母亲无奈只好将女儿送回农村老家上学。
维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21条规定: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依据上述规定,如果玲玲的父母所办理的暂住证是在该小学辖区内,那么学校就应“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如果额外收取异地生入学费,则属于乱收费的违法行为。玲玲的母亲可将上述规定向学校说明,若不被接受,可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向法院。
不得危害
自主选择监护人权
篇6
误区之一:我未成年我怕谁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别的保护,如设立监护、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就使一些人产生错觉:好像不满十八岁便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甚至认为年青人犯错误上会原谅。果真如此吗?我们看一下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吧。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诈、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该法条告诉我们两点:首先,我国规定的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十四岁,而不是十八岁。其次,十六岁以上的人对其所犯的罪行均应承担责任。十四岁至十六岁之间的人对故意杀人等严重刑事案件应负刑事责任。
从实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以下是某县看守所统计表;
年份(年)在押人数(人)占总在押人数比例()
1999214.19
20__265.2
20__326.2
20__367.5
20__448.56
(表中为十八岁以下的在押人数)
而在押的很多未成年人法律知识匮乏、责任感淡薄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除刑事责任外,未成年人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未成年人无财产赔偿的,应由他的监护人即父母赔偿。
误区之二: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这是孔己已老先生的名言。没想到在今天的某些校园中出了很多孔老先生的嫡传弟子,正在用这句话“宽以待己”。
孔老先生当年认为自己不是偷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读书人的事,不能用偷这个词;另外偷的是“书”,不是别的财产,因此不能用偷。那到底什么是偷呢?偷是通俗的说法,法律称为盗窃。我国刑法规定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便是盗窃行为。从该规定可以看出盗窃是一种秘密窃取的行为,无论是谁都不应该从事这些行为,读书人(学生)也不行。公私财产应包括书籍,还就包括钢笔、文具盒、随身听等其他文具和学习用品。现代法学理论甚至认为没有财产价值或者价值很小,但对物主具有精神上的特殊意义,法律也是保护的。如亲属的遗照、纪念品等等,对这些物品进行窃取也构成盗窃。可见,孔老先生若对现代法学理论有所了解,再也不会说得那么理直气壮了。
生活中可能有些人因为盗窃的数额较小、年龄较小没有承担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盗窃行为。虽然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但依然要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另外,从犯罪心理学来看,盗窃是一种可以成瘾的行为,生活中被称为小偷小摸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一习惯再想改掉是很难的,就像吸烟、赌博一样。
误区之三:不偷不抢不犯法。
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认为我只要不偷不抢,便不违法,用不着学法、知法。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某市110报警中心在某天夜里九点半至十点半期间,突然接到100多个骚扰电话,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办公出警。第二天夜晚依然如上。经过慎密的侦察,原来是该市一个中专学校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让邮电局在学生寝室中安装了磁卡电话,学生下夜自习后无所事事,便打紧急号码消遣。可这一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经过调查,公安部门对情节严重的学生进行了治安处罚。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打电话时,并没有危害社会的恶意,仅仅是出于好奇,但其行为却严重干扰了社会的秩序,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从狭义上理解了法的概念,把法理解成了刑事法律,认为只要不犯罪便不违法。这是大错特错的。我国的法律从其效力及制定机关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层次:首先效力最高的是宪法;其次是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等等;再次是行政法规。这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类别。其中刑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调整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法律也应该得到遵守。在未成年人领域中有很多专门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的针对性很强,应得到未成年人的遵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分为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该法第十四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旷课、夜不归宿等九大类一般不良行为。并规定一般不良行为不构成违法,但已经严重危害了家庭、学校的安定与秩序,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的要求。因此是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纪律的制裁。该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等九大类严重不良行为。并规定严重不良行为已构成了违法行为,不只是受到道德与纪律的约束,而是应该受到诸如治安处罚、劳动教养等法律制裁,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可见那种认为只要是不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的。
有些未成年人可能会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社会对人们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
篇7
(一)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特点
目前,中国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还很多,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因此受到极大威胁,生命权没有保障。儿童遭受家庭暴力侵害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暴力案件多发生在继父母、养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家庭。
2.被虐待儿童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三到十岁间,大多数被虐待的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体力方面与监护人相差悬殊。
3.从虐待持续的时间看,由于中国缺乏强制举报制度以及传统观念如“棍棒出孝子”、不管家务事等的影响,虐待行为通常持续时间很长而不会被外界制止。
4.从案件的发现渠道来看,多半是其他亲属或邻居实在看不下去才会报案,再由警察实施解救。
(二)遭受学校教师体罚侵害的特点
从媒体报道和相关案例看,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表现出以下特点:
1.很多老师或学校负责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不重视体罚问题,在发生了纠纷后,不肯承认错误。
2.体罚多发生在中小学,乡镇或县城一级的学校最为普遍。中小学的学生与老师在体力方面存在较大悬殊,乡镇一级的学校,师资配备质量不高,老师、家长在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方面相对欠缺。
3.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的方式多样。有老师直接对学生施以暴力的,也有的是老师让学生相互惩罚。除体罚外,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还有变相体罚和语言暴力,可能对学生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4.纠纷处理上中学校态度强硬,结果扩大了损失范围。体罚或变相体罚后,很多学校往往态度强硬,采取措施强迫其他学生作伪证和孤立被体罚的儿童,这也导致被体罚的儿童产生精神疾病。
(三)遭受报复社会型无差别暴力侵害的特点
从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血案来看,儿童遭受无差别暴力侵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凶手多因为个人遭到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以砍杀儿童方式报复社会。
2.受害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行为如奔逃、呼救以引起更多警觉等。
3.儿童与凶手体力差距悬殊,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4.学校安全保卫薄弱,在儿童遭受人身伤害时无法及时给予保护和救助。
二、儿童暴力侵害案件多发原因
(一)现有未成年人家庭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伤害儿童人身权益的案件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施暴人思想认识落后、法制意识淡薄是根本因素,但是,反对家庭暴力专门法律欠缺、儿童权益保护制度不完善等也是重要因素。
1.对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暴力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缺乏及时发现的有效渠道。针对举报义务主体,不举报的法律后果,举报渠道,接受举报单位反馈等问题,并没有具体实施的规定。
2.对于生命健康权益受到威胁的儿童,缺乏制度性救助程序和临时安置机构。对于立法没有对救助机构以及可采取的措施作出规定。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禁止家庭内体罚,同时对施虐监护人应承担的民事和行政责任规定不明确。
4.现有的民事和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不利于被虐待儿童获得司法救济。整个法定人制度的设计是基于父母子女利益一致的假设,这导致父母侵犯孩子利益产生诉讼时,没有人在法庭上代表孩子的利益。
(二)现有儿童校园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1992年1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已明确禁止校内体罚或变相体罚。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这一条规定是无法得以有效实施的。
1.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要求把法制课作为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或再教育的必修课。很多老师正是由于缺乏基本法制意识,才导致了体罚的发生。
2.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幼儿园的监督管理还有待于强化,尤其是没有将学生投诉制度明确化。很多案件中,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接受投诉并及时开展调查,很多案件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解决。
3.对于责任人的处理方式,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规定“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应给予相应处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法律并没有规定。
4.最近的几起校园血案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校园安保机制、安全教育立法的缺失。
三、对策研究
通过检视现有儿童保护立法、执法和司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儿童安全保护状况堪忧的原因分为有法不依和无法可依或立法本身存在技术问题等类别,不能真正(下转第90页)(上接第86页)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现针对这些情形分别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儿童保护措施建议
1.预防家庭中的儿童虐待案件方面:
(1)未委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居委会(村委会)、派出所和妇联可以联合构建一个基层家庭虐待防护网,建立及时发现案件的有效机制。
(2)重视家庭问题的及时解决来预防家庭内儿童虐待。家庭内虐待儿童事件,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折射。要防止家庭内儿童虐待事件的频发,必须对有未成年子女的特殊家庭给予特殊关注,通过及时解决家庭问题来防止儿童虐待事件。
(3)采取推动儿童保护社会工作事务的发展,推动儿童保护民间组织的建立,建立受虐待儿童庇护机构等综合措施。
(4)未委会或妇联可以支持儿童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严重虐待行为,对于的确不适合做监护人的父母,法院可以判决剥夺监护人资格,该由其他亲属担任监护人。
2.关于教师体罚儿童的案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保护:
(1)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法制培训形成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培训,要将法制课作为教师进修课程中的必修课。
(2)要建立教师的定期考评制度,对于体罚手段恶劣且对学生造成重大伤害的老师,要及时转岗或解聘、辞退。
(3)主管部门应设立面向学生或家长的举报电话,及时了解发生在学校内的体罚案件,并全程监督学校对体罚案件的处理。
(二)立法建议
1.关于预防或处理儿童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律:
(1)规定邻居、老师的强制举报制度,在各级未委会设立举报电话以及立即开展调查的制度。
(2)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被虐待儿童的紧急救助程序和各级政府要设立儿童避难场所。
(3)改革法定人制度,设立儿童诉讼监护人制度,从国家层面改变现有的法律援助申请制度,允许儿童本人或其他组织帮助儿童申请法律援助。
(4)明确规定监护人监督和培训制度。对于严重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应明确设立监护人资格中止制度和撤销制度,并明确监护资格撤销后,被撤销资格的父母要承担的责任和新监护人的担任资格和指定程序。
2.关于预防和处理教师体罚学生案件的法律:
(1)法律应规定,发生教师体罚学生案件时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汇报的制度。
(2)明确规定将法制培训列入学生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
(三)针对无差别暴力侵害儿童犯罪的实时举措建议
1.全面强化易被侵害单位的安全防范措施。政府应组织对学校等易发生暴力侵害案件单位的安全检查,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各项措施。公安机关要迅速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常态化治安巡逻。学校等单位要配足配强校园安全保卫力量,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况。
篇8
其实,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必须做到知法,学法,遵法,用法,当一个真正的好公民。因为法治护航,伴我成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1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法制社会,我们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充满乐趣的世界里,这都归功于法治。许多人对法治的概念十分清晰,但也有人对他很模糊,觉得它距离我们太遥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法制健全的国家。法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对我们人生有帮助的“武器”。它如此真实与我们形影不离;他如此威严,在他面前人人平等;他如此和蔼,总是帮助弱势群体;他又是如此神圣不可侵犯,不容许一点点的亵渎……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法制的故事。十六岁的小兴是一名中学生,幸福的生活,花一样的年华,人生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他。可是自打接触网络游戏之后,整个人就像丢了魂魄似的,经常往网吧里钻。从此,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不仅放弃了学业,还打着上学的幌子,把学费给了网吧。可是,这些钱哪里够填补网吧的无底洞,于是,他不断变着方法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费用。最后走投无路,竟然拿了一把水果刀去打劫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二十元零花钱。结果,他被少年法庭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多么让人痛心疾首!
有很多青少年会觉得自己还未成年,犯了错,家长老师,社会国家会选择原谅,最多教育教育。殊不知,触犯了法律,一样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谁,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不要误入歧途,否则悔恨不已。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一失足将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所以我们不仅要普及法制知识,还要与老师、家长、同学多沟通,让我们在法治的光环下一起茁壮成长吧。
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2法律是在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一个东西。因为有了法律,未成年儿童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人民才能平等;社会才会和谐;坏人们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们未成年儿童受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现在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也是因为这个特殊阶段决定了我们将来的素质、心理、态度等等。而在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变化、会叛逆、走上歪路等等。在生活中,孩子的人格尊严常会被监护人、教师或其他人侵犯,这已严重伤害了孩子的人格、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比如我的父母对我的态度:有的时候因为课外学习的一些不认真或提出的意见,他们就会用语言来侮辱我、打我,就算我再怎么跟他们交流、谈心,他们也一直认为我只是在找理由来逃避现实,并且跟我讲一堆对我没有意义的话语、不尊重我。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我也经历了很多次,伤心了很多次,导致我现在已经完全不想理会他们,也在私底下指责他们。也是因为这样,我每次上学都觉得老师只要说那些父母对我们多好的话,我都觉得这是错的。我也开始渐渐地疏远大家,开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件事情到现在,我只要一想到,就觉得我很委屈、生气,想很多很多的事情。
我觉得监护人和老师有义务来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我们,而不是用语言攻击、暴力来解决问题。“棒棍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也许,有许多中国的家长因为这句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种教育,使无数孩子失去自尊心、自信心、走上歪路。现在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监护人或教师要是真的大打出手,我们有权利把你们告上法庭。
教育孩子,监护人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如果你们教育孩子是用辱骂、暴力的话,那么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会对身边的一切的认知产生影响。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天天快乐的成长!
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3法制课让我知道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规律。法律,就像一只大网,抓住那些贪赃枉法、害人害己、危害社会的罪人,法律也像一个警钟,时刻警醒着我们不要走向罪恶的独木舟,要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法制课让我了解了犯罪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许多罪恶的手已经伸向了青少年,一系列数字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是谁?是谁?使一些花季少年变成杀人犯,变成强盗,变成社会的罪人?是懵懂无知,是贪慕虚荣,是心理不健康……祸害别人,终究是祸害的自己啊!
法制课让我懂得了触犯法律就会自毁前程。有一次我从新闻里看到一个人因为贩毒被抓,判了7年。出来以后,他本来是想要改过自新的,可是他原来的一些朋友继续找他做这一行,当时他因为没有钱意志不坚定,便又开始重操旧业,而且还染上了毒瘾,把自己的家产、房子全部都卖了,老婆和孩子差点也被他卖了,幸亏母女躲到婆婆家里去,才免遭他的毒手。后来,他也因为欠债太多而死了。
我在电视上还看到,一个青年罪犯的忏悔:“我……我对不起我的父母,如果不把迪厅,流行音乐当做放松和消遣的主要手段,如果能牢记老师,父母的教导,以学习为重……也许今天,我由一名学生沦为罪犯的下场就不会发生。我现在多么想陪父亲下棋,陪母亲聊天……”。
十几岁的年纪,人生才刚刚起步,还有许许多多的光阴,还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呢!但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人生已经蒙羞,他们将怎样面对自己的未来啊!
“法”,一个神圣的字,它抑制邪恶,护卫美好;没有“法”,一种美好会变成邪恶,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容易过早地凋谢……。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学法、懂法,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4法律,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没有法律,那么人们的生活就将会是一片混乱的,社会上将是一场乌烟瘴气的场面:有的人在打架,有的人在说脏话,还有的人在伤害他人以博取自己的开心。但是,当有了法律的时候,这一切都将不会发生。
法律的作用就在于维护社会人民的和平与安全和权力,特别是妇女与儿童的,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儿童应该如何与法同行呢?其实,我们可以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如果遭遇到不法分子的话,我们必须要沉着、冷静,努力思考最佳的摆脱方法,不要让自己显得惊慌失措,要让自己立刻冷静下来,否则,很容易让不法分子得手。如果在家中的话,要锁好家门,如果有陌生人敲门的话,不要盲目开门,要从观察镜中看清对方的容貌和性别,或者是隔着门问清楚对方是谁,才能开门,如果不认识,就可以不用开。
一个年仅14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里因他一贫如洗,可是又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竟起了抢劫的念头。那是一个下午,他像以往一样来到了那家他平时爱来的网吧,可因钱不够被人撵了出来。一时的贪念与怒火充满了心中,他看见街对面的妹妹手中拿着一百元钱,嘴角扬起了坏笑,他拿着刀,跟着妹妹来到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四下看看,见周边无人,便逼迫妹妹交出钱,妹妹不肯,说那是妈妈给的过年钱,求哥哥放她走。一时的他失去了理智,伸出手要抢,可妹妹大声哭了起来,他不知所措,害怕有人看见报警,便举起明晃晃的刀子向妹妹胸口捅去,可不料正中要害,妹妹当场因流血过多死亡。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的他遵守了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那就不会造就这样的惨剧!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法律是多么的重要,贪婪是多么的可怕,人性是需要自己去改变的、控制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有可能就像上面这则文章中的一样,接受那血的教训,接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这样的话,你将会痛苦一辈子,后悔一生!
是呀!法律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法律,我们生活将会多么的混乱啊!
法制初一观后感作文5“你懂不懂法呀”“你真是一个法盲”……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语,可见,法律,已存在大家的脑海中,但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法律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抽象的事物,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
这段时间,老师给我们讲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法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捍卫它,保护它。但有的同学却认为,我们现在还小,用不着学法律,等长大了再说。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法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市一小学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因该班的一位同学没完成家庭作业,非常生气,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训话。越说越着急,顺手拿起在旁边的热炉钩子将该同学的脸部烫伤三处多。因对法律知识淡薄,这位同学回家后并没将实话告诉家长,最后在逼问中才说出实话。此班的数学老师将承担赔偿以及一切责任。
篇9
xx学校法治报告会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做好校园防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9月25日下午,上林学校邀请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临朐县宇明律师事务所的王海霞律师来校做法制报告,全体师生参加了会议。
报告会上,王海霞律师重点讲解了《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解读了一个个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可谓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次“雪中送炭” ,并深刻剖析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知识。报告条理清晰,案例选取针对性强,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周成刚校长在报告会上对全体学生作了具体要求。全体学生要以此次法治报告会为契机,不断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并承诺做到不欺凌弱小同学。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通过这次法治报告会,达到了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学会了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学生。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弘扬正气,使学校的精神面貌更加灿烂。
篇10
安徽铜陵市民马先生几天前给儿子整理书包时发现,孩子书包里有几百张彩色的小卡片,仔细一看,发现这些卡片都是一些和彩票类似的抽奖券,其背面还印有“再接再厉”等字眼。一张奖券5角钱,孩子哪来的钱呢?儿子的回答让马先生哭笑不得,儿子说他常将买早餐的钱省下,然后和同学一起去学校旁边的小店“买彩票”。
于是记者决定实地探访。在一家小店内,记者称要买“奖券”后,警惕的店主并没马上搭腔。记者称替侄子购买后,店主才拿出一长条彩色纸片。“5毛钱一张”,店主介绍说,“也可花十几二十元直接买奖品,买奖券不一定能抽中。”记者随后购买了四张奖券,刮开后发现三张显示“再接再厉”,另一张写有“价值5角礼品”。在店主的建议下,记者再抽了张,还是“再接再厉”。随后记者去附近另几家探访,情况也都差不多。
普法案例二
哈尔滨市民刘先生向记者反映:“最近我家孩子常常出入游戏场所,刚开始我没在意,后来发现家里8000多元现金不翼而飞,原来是被孩子拿去电玩城玩赌博机了。”据刘先生介绍。从发现孩子去电玩城到现在,仅仅十几天功夫孩子就输掉了7300多元钱。不仅如此,孩子还谎称家中有事,从老师手中借走了400元钱。目前,在刘先生的教育下,孩子已答应不再玩赌博机了,刘先生说,他发现还有许多学生也出入这些游戏场所。
普法提示
在可能中巨奖的诱惑面前,很多成年人都迷失了方向,甚至触犯法律。对于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彩票的负面影响更大。
赌博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大量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同时未成年人经常参与赌博也会引发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衰退等,曾发生过未成年人白天晚上连轴转赌博,猝死牌桌的真实案例。二是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赌博活动易使未成年人产生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投机侥幸等不良的心理品质,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三是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赌博是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与赌博相伴随的,往往是诈骗、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实际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真实案例:一位小学生欠下3元赌债,被同学索要,几名学生在发生口角后斗殴,结果其受伤后不治身亡。
发行彩票是国家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一种合法方式,公民购买彩票也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一定的力量。但彩票在发挥募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导致一些人梦想一夜暴富,以至于沉迷彩票,荒废正业,甚至触犯法律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严格规范彩票发行机制,目前我国只有民政和体育部门拥有发行福彩和体彩的资格,即使是普通的商家抽奖活动,也须经过严格的公证程序。商家向学生出售“抽奖券”,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行为。
购买彩票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危害,向未成年人出票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彩票管理条例》和《彩票发行和销售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销票,也不得向未成年人支付中奖奖金。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责任人员将被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建议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参与赌博行为,但是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的行为却屡禁不止。在了解赌博的严重危害后,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赌博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制止子女参与赌博也是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行为。
- 上一篇:交通行政执法案例分析
- 下一篇:英语学科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未成年保护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