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体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群体讨论法

篇1

论文关键词 社会弱势群体 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观念

在人类社会产生的各个阶段中都存在社会弱势群体。如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成为古今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而当今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在逐渐加剧,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合理制定法律援助制度,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探讨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任何社会均存在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未统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只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粗略界定。如有从经济学角度来界定的,也有从社会学角度界定。总的来说,社会弱势群体是处在社会边缘底层受到不同条件制约的人。一般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缺乏话语权、经济贫瘠、政治影响力底下等特点。因此,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就必须加快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定进度,让这些群体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制定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体现了我国一视同仁的治国方针,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实力的进一步壮大。

有学者提出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群体便是社会弱势群体。还有学者在界定社会弱势群体时将分配到的社会资源的多少作为主要依据,认为具有低层次生活质量、低经济利益以及低承受力特点的社会群体便是弱势群体。实际上,在界定社会弱势群体时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地位、竞争能力以及经济收入等具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判断是否需要国家的帮助支持。由国家给予帮助支持的群体便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界定时不可随意将弱势群体范围进行扩大或缩小,避免在制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弱势群体因其成因的不同,可划分社会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后者是处于个体自身的生理因素,如老弱病残等。而前者主要是受到社会改革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时期。该时期主要有三类社会弱势群体,分别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以及失业人员。这些群体大部分缺乏必备的生存技能,生活缺乏基本经济来源,且文化程度较低,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如果不采取法律措施来援助,必将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通过制定关于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来保证这些群体能够享受国家和社会的援助,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为实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实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时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恶劣

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在数量上呈现增长的趋势,而他们自身恶劣的条件将影响到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常实施。总的来说,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生活贫困、低收入水平等特点。而以下几种恶劣特征最为显著:第一,低社会地位。社会在保障弱势群体的救助能力极为有限,导致很多处于低社会地位的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某些小企业不仅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在发放报酬时出现劳动时间、强度与报酬不一致现象,更有甚至拖欠扣发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报酬等。第二,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我国许多弱势群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因缺乏建设相关的制度而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权利的维护。第三,身体素质孱弱,年龄偏大。大多数下岗离职的弱势群体存在“两高”现象,即年龄偏高和女工比例高,加大了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难度。

(二)弱势群体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力度不够

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该制度后,才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弱势群体缺乏相关法律观念,导致法律援助制度不能真正的帮助到他们。此外,相关法律宣传人员在宣传法律援助制度上的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制度不能正常实施的一大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利用正确手段向法律援助部门申请纠纷解决的措施。虽然有一些群体会通过诉讼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但司法能将一般问题个别化、价值问题技术化,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纷争,更无法平息由纷争带来的冲击。由此可见,做好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工作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要加强各法律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将制度真正带入实际问题的解决层面,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缺乏足够的法律援助资金

社会弱势群体相关法律援助条例规定,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均可成为法律援助的经费来源。政府负责对社会弱势群体制定法律援助制度,而人民政府负责为援助提供财政,积极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且不高,财力资源有限,国家担负不起庞大的法律援助资金,导致大多数县级地区在实行法律援助制度时出现财政问题。此外,在社会捐赠方面,因缺乏系统规范的社会捐赠机制,导致用这种方法来获取法律援助资金受阻。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律援助资金的募集方式和渠道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造成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不能得到顺利实施。尽管大规模公益活动能够募得部分资金,但对支撑起整个法律援助体系还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实施必须建立在经费物质基础上。由此可见,在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时,资金的匮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的措施

(一)做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工作

法律援助制度通过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群众性,保证弱势群体在全面掌握法律援助观念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让人们了解维权手段的前提。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保障人们权益的工具,只有在群体具备基本法律意识后,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利用各种渠道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广泛宣传,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实施。将法律援助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后,从实际成效中才能发现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例如,可通过开展相关义务法律咨询活动,以传单散发、电话咨询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来做好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工作。此外,还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媒体手段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在用媒体展现制度内容时,可结合案例分析来吸引群众的注意。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维权意识。社会弱势群体可通过宣传来了解如何使用法律援助手段获得法律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建设和谐法治社会,促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构建法律援助资金保障体系,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国在提供援助资金方面是以政府财政补助为主,并充分利用其它集资渠道筹集法律援助所必需的经费。通过构建相关法律援助资金保障体系,确保法律援助资金的筹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法律援助资金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保障:首先,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作为法律援助资金的主要承担者,在构建法律援助资金保障体系时,必须将援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法律援助经费的数量。不仅要促进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也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还可通过协调各相关部门,减免司法法院诉讼费和执行费等。将法律你援助资金与公益诉讼基本统筹结合,实现提高大规模效益的目的。再次,通过扩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资金集资渠道,促进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实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建立,能够有效鼓励广大人们群众参与社会捐赠活动。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得法律援助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时,应合理使用所集资金,并严格规范援助标准。由各地按情况自行规定援助标准。如依据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线来确定资金支出的比例,并将所评到的群众划分到经济困难群体。实际上,在确定“经济困难”标准时必须考虑到申请人因家庭状况的原因而无法购买法律服务的因素。且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还应清晰的判断当事人是否是无理取闹而造成法律援助资源的肆意浪费。在制定严格的法律援助标准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系列疑惑。最后,通过制定法律援助资金转移制度来减少法律援助资金的负担,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权益。法律援助经费一律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按照法律援助资金转移制度,法院有权命令对方当事人预先支付原告的法律援助费用,并在严格的审查制度的考核下判断当事人的实际援助情况,避免滥诉累诉的发生。

篇2

论文关键词:讨论法;化学教学;应用

一、讨论法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好的讨论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参与者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充分了解。所以教师必须在讨论课之前先精心设计题目,并把讨论题目告诉学生,给他们足够的准备时间。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要针对讨论题目进行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

讨论法教学与传统课程中的讨论法教学不同。传统课程中的讨论大多是流于形式或是讲授法的点缀,在被讲授法占去大部分时间的课堂上,讨论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即便是有,也是学生既无提前准备,教师又对讨论结果报以无所谓态度的讨论。而新课程中的讨论法教学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讨论,它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有时甚至连最佳方案都没有,而且讨论的时间较长,一般是用一堂课的时间或是设置连堂讨论,所以学生就可以尽情发挥。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下,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在进入讨论之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所查到的东西以及想法都表达出来。所以,每个学生都会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学到新的知识。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讨论时学生各自拥有的知识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在争辩与倾听中就可以提取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论中的相互启发是非常重要而神奇的,它能使学生想到独立思考所想不到的东西,能使讨论成员最终获得的知识总量大于他们各自拥有的知识量之和,达到讲授法所达不到的效果。讨论中的思维是发散的,所以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信息也是零碎的,因此在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这一过程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讨论法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前面已经提及过,讨论前的准备阶段就是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阶段。为收集到有力的证据,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以及资料查阅等。例如,在对化学金属的学习中就可以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的利用情况,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炼铁厂去参观,以体验收集资料的过程。对所收集的资料还要进行整理加工,学生也就可以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这样,在讨论前的准备阶段,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又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方法。 转贴于

在义务段化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最后一条是“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把自己课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展现出来,就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就要用语言来表达。为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巧妙运用多种方式,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开口说话,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经过多次的讨论之后能够与他人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

良好讨论习惯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若想内化这些知识就要对讨论中所获得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归类整理,最后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系统知识,并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所以在处理与转化这些信息的同时,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讨论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讨论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讨论前的准备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思考。比如化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可靠。那么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鉴定都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另外,学生在收集资料时需要严格遵循讨论的题目,需要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进行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循实验步骤,尊重实验结果,整理资料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讨论前的准备阶段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以化学学科为例,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大多与现实生活或当代化学发展的前沿问题有关。例如,如何防止自行车棚锈蚀?新型合金的优缺点等这样的问题。那么在学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同时也就是在让他们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与现实生活进行接触、与前沿问题发生碰撞,而正是这种接触与碰撞在渐次地改变和重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学生的这种自我建构会使他们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且有可能会产生从事化学事业的愿望。

篇3

运动教学的兴趣培育与育人,是指在运动教学中,把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与学习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育人的方式。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术是通过十分枯燥的教学与训练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所以,在长期的、艰苦的运动教学中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人所共知,在没有兴趣的驱使下,即使做难办的事,也很有可能完成。因为毅力受辖于"超我",要靠外在的要求支配内在的力量,它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持。所以,毅力的生成和维系都是较困难的。这就是世上毅力极强的人不多的缘故。然而,兴趣受辖于"本我",是带有一种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故有强烈的冲动性以及亟待爆发力和推动作用。然而,兴趣正因其源头是人的内部心理欲求,所以,断了源就没有能量了。而毅力因源头是人们内在的心理欲求,可不断地从外部输入能量,故毅力比兴趣有着较大的持续性。这是人们重毅力忽略兴趣的根本所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兴趣处于持续不断地状态时,兴趣对成功的贡献要远远超过毅力。因为毅力是"苦在其中",兴趣是"乐在其中"。因此,在运动教学中,培养运动员毅力的同时,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更重要。

二、运动教学的育人方法

运动教学的育人方法,是在其教学过程中,教练员潜移默化地把教技术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的育人方法。其特点是把授技术和育人结合起来。运动教学的育人方法,有讨论法、互助法和行为法等。

(一)讨论法

教学课后,教练与队员通过讨论有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运动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真正把教技术与育人结合起来,以此克服以往"空洞"的政治说教的不足。运用讨论法应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前,教练应有准备,要积极引导运动员心平气和地发表个人意见,同时也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使讨论能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2.讨论后,教练要有小结,对正确的意见要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会后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使以后的讨论能够坚持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

(二)互助法

互助法,是教练员主动为运动员设计的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的教学方法,其方法既有利于纠正错误动作和完成高难动作,又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团结协作的意识,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自我竞技的能力,运用互助法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安全,通过帮助保护完成高难技术动作,要十分注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2.把握好时机。

(三)行为法

篇4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的。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面容,和蔼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叙述,更有涓涓细流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启导思维深刻性、培养思维独立性、拓展思维广阔性、激发思维批判性、训练思维灵活性。将学生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轨道,与教师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问题深度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时,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5

【关键字】体育教学 口头语言 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32-01

语言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传达课堂教学思维的最基本途径。如果体育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语言法,就能像磁铁一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上好一堂体育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方法。所谓讲解的方法,是体育教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形象地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清晰地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手法。

由于语言的无处不在,讲解法自然是一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也都依托于讲解法。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使用讲解法,不能形成“满堂讲”的局面而要精讲多练。同时,也不能“只练不讲”,因为既懂又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高超的讲解水平,精讲正是高超的讲解水平的表现。具体而言,要想运用好讲解法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想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来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第二,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教材中跑的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

运用教学口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起跑”动作”时,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动作的要领。在教三步上篮动作时,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

第三,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首先,讲解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的深浅和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时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其次,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动作”时,可以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在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应提醒学生推手速度要快;在跑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放松肩部,用力后蹬。但是,在学生做静止用力动作或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如单双杠、头肘倒立)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伤害事故。此外,课上讲解除了集中进行外,还要加强个别讲解。

2.问答法

问答法也称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的方法。它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都曾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问答法被广泛地采用。它的优点是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作用。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答与在文化课课堂中的问答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体育教学中问答往往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进行的;二是体育教学中问答不能有太长时间的讨论;三是体育教学中问答以伴随练习的思考为线索;四是体育教学中问答分散在练习和讲解之中,但在开始和结束部分更显重要。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参加集体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全体学生参加讨论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比较低效的,因此体育教学中的讨论法往往是伴随着“小群体教学法”来进行的。

二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时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要多用设问和解疑;结合黑板、挂图、游戏等进行讲授和讨论等。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笔者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

1.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法是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尝试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2.讨论法。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

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

例如:阅读课本“历史背景”结合材料概括发展原因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分别得出结论: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化理论,其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活动与个体认知的发展之上。它认为个体的认知活动是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与习惯习俗紧密集合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而知识则来源于各类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维果维斯认为,儿童经过成年人的指导或是和拥有更强能力的同伴合作,就会表现出潜在发展水平,更能够促进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内。而儿童如若能够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合作,就会表现出相较于单独活动时更为高级、优秀的行为活动。当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就能够取长补短,进一步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提高学习的质量,这便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分析人类的需求时指出,人都有对安全、生理、归属感、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所以人的行为内驱动力便来源于人的这多种需要。其中,与合作学习关系密切的有四种需要,分别是交往需要、表现需要、游戏需要、求援需要。而合作学习则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学生情感以及其需求的发展,促使学生的内驱动力得到开发与利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由此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的学习课程较为丰富多彩,不同的教科书或是不同的章节之间表面虽然互不关联,但其内在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备课时,教师应当注重这些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在完成本课目标的同时,也同样关注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和未来将要学习的知识,以此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程度。当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融进生物课堂时,教师应当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对学生进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实际所需的教学。合作学习的特殊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够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合理地将不同学生优势互补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一节时,教师提出“简析近些年生命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时,如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分析题目,学生自然无从下手。所以,面对生物学科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每堂课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并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大概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在进行进一步划分。如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的合作探讨,与在实践实验时进行的合作,也必然有着较为不同的模式,这些都是在策划时所需注意之处。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

生物的教育教学最终仍然要实践教育学生本身,如若脱离了学生个体,那么生物的教育也就是一纸空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大关键点便在于是否始终将教育目标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对合作学习的思考应当由学生展开,最终落实于学生。首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价值一定要高于被动接受。当教师进行生物知识的教学准备时,应该了解当代学生所真正感兴趣和能够接受的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其进行融合,以此引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和较为枯燥知识的热情。在课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实时感受到学生对于教授内容的所思所想。而在课下,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仅对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有着正面的培养作用,更能不断提高执教教师的教学水平[1]。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在生物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各组学生的互相合作将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的作用便是引导作用。若想令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那便要求教师须得充分了解各组学生,以此对各个学习小组做出合理科学的预判。

(三)综合评价合作教学成果

在进行合作教学之后的最后环节,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要求教师对各个合作团体予以总结与评价。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不同教学需要下,通常有补充式讨论法、择优式讨论法、辩论式讨论法等等诸多讨论法。首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可在教室四处走动,注重观察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不将死板思想强加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观念,使不同学生的优点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在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时注重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型想法。将小组的不同意见收集评说完毕后,教师再对全班的情况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深化。将课本的内容移入实践生活当中,令学生得到更深的领悟与思考。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物学科是注重实际操练的学科,自从初中起,学生便已经接触了简单的生物实验。而在高中生物中,虽然应试教育并未对实验有过高的要求,但若想将课本知识吸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不可少。因此,在更加注重合作的实验中,教师应当予以学生恰当的引导。通过实验的课堂,教师也更便于观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并给予合理的示范。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用的效果探析

(一)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随着我国教育逐渐向着素质教育靠拢,对学生的培养早已不只是在学习成绩上的一味追求,更多的则是要培养成绩与品质皆有所追求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主导,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多。而合作学习法,则能够在由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在小组合作中,首先学生就能够培养优秀的合作精神。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抑或是以后的工作中,团队合作竞争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在高中时就开始塑造,对将来的发展起着优越的铺垫作用[2]。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如此,在其中的竞争不仅是个人的竞争,更是一个团体的共同努力。在其中,各个成员为了同一个命题共同探索,为了同一个目标一同奋斗。无论结果如何,但在一次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得到成长,获得无比的群体认同感。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同样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并在团体成员的互相交流中,将这份创造力完善。在对命题的思考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交换观点,由此获得新的认知。

(二)提高课堂效率

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教书育人,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理想。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要求下,大多数学生只知埋头苦读,认为只要做对题目就足够了。但其实不然,一味地只追求做题,两耳不闻窗外事,实则是本末倒置。高中生物毫无疑问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将一个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不应仅仅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更多的应当是教师探索的命题。通过合作学习法的实践,学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会更加灵活,更加懂得变通。在合作实践中,学生通过对彼此的交流互鉴,开阔了眼界,听取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获得更深的思考。在这样的不断思考中,学生自然就能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众多实践表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识的转化会更加高效,遗忘的概率也将更低。所以,通过在课堂上或是课下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其中得到了成长,教师在其中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由此课堂的效率得到了增长,质量也获得了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起旧式学习中各自为营的情况,合作学习将会引领新的风潮。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生也更能够获得学习的动力,得到滋养。当合作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时,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基本都能够抒发自己的意见;而当团结合作的精神融入一个班级当中时,这个班级将会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整个班级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其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许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估量。高中生活是一个人在成长阶段最为重要的转折阶段之一,在此阶段的环境无疑对学生的价值观、品质、性格塑造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这期间,学习又是重大命题[3]。所以当学习与合作结合起来时,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必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在群体中进行学习,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竞争、互助等多种美德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在群体中,学生不仅提高了生物成绩,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获得了集体荣誉感,让其化被动为主动,真切参与进生物学习中来。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无疑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策略的不断摸索和探寻。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理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国.试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2019.

[2]唐晓红.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2019.

篇8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9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课教学 实践 探索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多种合作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生动化,让学生在合作中领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技巧。下面笔者介绍一下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合作方式的具体做法:

1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此方法是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将教师指导、学生个人独立钻研、集体学习与交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讨论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保证讨论有序进行。教师应该做好讨论的开始、内容的把握、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工作。可以分组先讨论,然后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再进行交流。此外,为了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讨论中来,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观点明确。为了让学生在讨论后对论题能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便在以后的讨论中扬长避短。

2 问答法

问答法是学生之间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相互提问和回答,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互补,来获取或巩固新知的方法。问答法可以是一个学生问、其他学生答,也可以交叉问答或者轮流问答,以达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并自觉使用材料中所出现的短语和句型的目的。通过问答法,学生能从中找出自己对阅读文章理解上的不足和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缺陷,并及时得到改进。学生还能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发挥互补的作用。同时也是老师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有效方法。

进行问答法时,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提问和回答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对提问的对象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教师要明确提问所要用到的句型、短语、动词等。这些句型、短语、动词往往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如有必要,也可以要求学生把问题和回答写下来。在学生进行问答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和调控者工作,随时解决学生问答中出现的问题,适当时也可以参与问答。最后,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应该把一些精彩的问答进行讲评。并进行评价。

3 竞赛法

竞赛法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阅读课的内容,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小组竞赛的方法。竞赛模式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设置一个组长,负责记录本节课的本组得分。而且正副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竞赛策略、帮助的对象,以达到全组共同进步的目的。课堂竞赛可以安排若干项竞赛内容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同时还要顾及高中低不同程度学生的参与。为避免单调,可以间隔一段时间调整竞赛形式。竞赛形式力求多变,并配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竞赛活动。竞赛的评判要公正合理。在课堂竞赛中不但教师是裁判,每位同学也是裁判。教师可以在课前在黑板上画出小组竞赛项目和总分表格,同时在记事本上记录下本节课堂竞赛的各小组得分。课堂竞赛的表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课前预备在黑板上的表格。记录本节课的竞赛项目、小组得分。

4 评价法

评价法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以及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法包括:

4.1 组内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后, 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学到了什么) 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好自己的职责) 。对他人的评价: 在你们的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4.2 整体评价。对合作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时,要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例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合作标兵奖”、“组默契奖”、“共同进步奖”、“最佳表现奖”、“集体智慧奖”等,可以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如对阅读文章朗读的评价,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让组内的同学对其语音语调,发音,流畅程度及情感进行评价。由老师制定评价细则。然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全班朗读,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展开互评,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朗读的要求,提高了朗读水平, 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 共学法

篇10

服刑人员在行刑机构内的时间普遍较长,其心理具有特殊性,矫正难度大。这是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形势,如何利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的、系统地解决其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是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目前在实践中常用的团辅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团体讨论法

他是在团体的情境中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就一个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可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问题更加清楚,以达成共识。在服刑人员沟通思想和感情基础上,团体讨论将有助于成员克服盲目错误的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技术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性能心理过程的方法在针对服刑人员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中,让成员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达到相互了解。理解他人,反省自我的目的。实践证明,对大多数服刑人员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尤为有效。加强信任健康教育,提高服刑人员心理素质。角色扮演是有效的团辅模式之一。

(三)心理剧

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团体成员的感情得以发泄而得到治疗效果的戏剧。在监狱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服刑人员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理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矫正效果。

(四)行为训练法

用团体行为训练的方法改变个体行为,从而达到改变个体心理模式的目的。具体而言,领导者确定好训练目标后,参与者采用强化惩罚厌恶及条件反射等手段。使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使其增加某校适应性行为,或者是克服某些不良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