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原微生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原微生物学

篇1

>>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 科学与财富关于在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的若干思考 浅谈《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心得 浅析网络教学在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实验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探索与实践 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体会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葡萄酒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韩晓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验证性试验与设计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选取2013级医护专业学生进行研究,以期能提高学生临床专业技能,并具备相应的科研思维能力。结果证明两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甚好。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方式相比有较显著的差异(P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中明确地阐述: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于医学及护理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极其重要,不容出现丝毫的错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院校为各类课程开设了配套的实验课程,但是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笔者尝试采用验证性试验与设计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授课,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 传统验证性试验授课存在的问题

病原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现行实验教学计划是紧密围绕理论教学制定而成的,实验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验证和说明。虽然验证性试验可以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但是多是机械性、规则性的程序化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如平时学生们在上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时候,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事先进行的,同学们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就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另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会形成思维定式,甚至会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再者,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整体认识,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遇到一些医学试验不符合既定结论等状况时,没有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不用提科研创新能力了。

二 病原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设计性实验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间讨论或与教师商讨优化方案,再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设计的权利,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且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为将来形成科研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拟在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期能达到上述目标。

但是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仍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点,它可为学生今后面临的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以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采用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验证性实验的课堂效率

第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病原微生物学四大基本技术包括显微技术、培养技术、无菌技术以及染色技术。这些技术是任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都必须依靠的技术,因此这些基础技术必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才能保证后续课程顺利地进行。但是传统的课堂以教师“教”为主,课堂多半时间分配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上,只有很少的时间留给学生亲自操作;另外由于学生数目众多,实验老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再者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相同,教师的一遍示范未必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过目不忘、不留疑问。因此对于这些基础技术的实验教学,我们采用国内现阶段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其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下:第一步,笔者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将这些基本技术制成实验教学视频,在视频中对关键操作技术进行细化、强调;第二步,通过学习群分享给所有学生,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上相应的实验课之前,对视频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第三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理解之处通过邮件或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解决;第四步,在实验课堂,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老师进行指导与点评。

第二,精选学生的实验结果完善教学课件,贴近实际。比如在学生的染色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将具有典型错误或典型特征的制片在显微镜下的图片进行拍照,再与其他标准合格图片进行比对,加以点评与强调。这样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表扬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强化学生积极操作的想法;而对于操作有失误的学生也能起到加深印象以及正激励作用,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优化全班的学习氛围。

第三,学生互相监督,保证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良好的操作习惯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操作习惯, 但严格的监督确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众多,不能满足人人都操作的需求,另外教师也无法做到一一监督,这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力量,进行互相监督,既解决了不能人人动手的难题,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2.延伸设计性实验,增强教学对象的软实力

基础性实验技术是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但是要想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增加实验课题的自主性、趣味性以及一定范围的难度系数。唯有在学校里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水平。设计性实验的进行分为三个流程:(1)老师提前布置作业,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相应的实验方案;(2)经与老师交流谈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定稿;(3)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

第一,简单设计性的实验,熟练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第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例如实验室桌面、实验室门把手、实验室自来水、未经清洗的手、头发、皮肤表面等任何能够想象到的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开设简单的综合性实验,既可帮助学生接触完整的微生物实验环节,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流程,也能避免学生因为突然转变学习方式而无从适应,在两种教学方式转变之间起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因为教学难度的增加而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这个环节,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多于批评,指导多于指责,微笑多于严厉。

此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让学生自己取样、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将基础性实验过程中学到的无菌技术、消毒灭菌技术与培养技术进行巩固;(2)通过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所不存的属性,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在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3)通过自主选择实验范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活力,为后续实验铺垫道路。

第二,应用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性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安排了两个平行实验:腹泻病人粪便样本的检测以及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此次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在学生熟练细菌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灭菌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细菌鉴定技术;(2)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如病人腹泻一般主要与胃肠道发生细菌性感染有关,因此需要采集病人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对疾病进行确诊;(3)将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与对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作为两个平行实验,让学生意识到临床感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明白生活中一些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最终产生疾病,从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疾病重在预防的意识。另外结合实际,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创新对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避免思维僵化。

在设计性实验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安排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正常人粪便分泌物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适量抗生素,对照组正常培养。最后对比两组粪便培养物的结果。

此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清楚抗生素的使用机理;(2)目前国民对抗生素普遍存在滥用的状况,笔者希望能通过此实验让学生意识到抗生素是把双刃剑,从而在思想上引起对抗生素滥用的重视,以期能慢慢改变人们使用抗生素的错误观念。

三 实验课程的实施

此次改革将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对比研究,在2013级三年高职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取8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A组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组,B组为传统实验教学组。A组采用基本技术训练―设计性实验模式授课,B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授课。实施一学期,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专题访谈、教学测试(实践操作)等研究方法,评价其实施效果。首先优化实验内容,在前4次实验将基本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设置几项设计性课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训练。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环节,由学生自愿组合,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4人一组)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各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由实验室老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实施操作,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服从组长的安排,组间与组内要协调得当,做到井然有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验效果进行测评,测评方式主要有两种: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辅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程度。

四 结果

8个班共20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见右表)。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过程中,相较对照组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学生专业素养、行业技能培训和适应社会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平均分为93.5,而对照组则为67.5分,实验组学生操作考核及格率远高于对照组。将数据均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SPA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

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方法较为喜欢,认为设计性实验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很好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从而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吸收基础专业知识。另外新实验教学的综合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 改革中的遇到的问题

篇2

1.课时与教材内容的矛盾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是由微生物、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学组成,其中微生物学内容繁杂、琐碎,学起来枯燥无味,免疫学的内容抽象深奥。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而本门课程的总课时仅为57学时,多数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囫囵吞枣的学完,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对紧张课时的另一面是滞后的教材,如百日咳鲍特菌、白喉棒状杆菌等因免疫预防的普及在临床中很少见,教材中对这些已经没有临床意义的内容仍做详细介绍。而新出现的病原微生物、新发现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等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少涉及,出现教学与实际脱轨。

2.教学方法与学生整体水平的矛盾

综合内外众多学者的教学方法改革,大多采用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这些不失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方法,但要采用哪种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人才,他们动手能力强、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但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力差、自学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制约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实施。例如小组讨论法要求学生课下查资料,设计、论证、课上小组讨论,对自学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职业学生因自学能力不足,或自我约束力差,导致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开展下去。

3.教师素质与职业要求的矛盾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应具有专业精神、专业性知识和专业能力。本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但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存在薄弱的地方,专业知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教师实践技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出现了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轨;专业能力的欠缺体现在忽略教育理论的学习,多数青年教师认为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背下来就是备教材了,不注重课堂理论的讲授,不注重教法的更新,更不关注职业学生的特点。

4.多媒体使用与板书的矛盾

近年来,多媒体已经广泛使用在教学领域,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手段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展现出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扩大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降低学习的难度。然而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使得教师完全抛开黑板和粉笔,整节课都以课件作为教学手段,快节奏的讲解、大容量的知识,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却无法完成边听边记。很多学生反映课上听得懂,课后却不知道复习重点,造成虎头蛇尾的效果。如果讲课过程中按照授课的顺序逐条书写板书,比较耗时,又与大容量知识体系相矛盾。

二、解决办法

1.整合内容,与时俱进

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体现专业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删减不合理的内容,降低免疫学难度,增加服务性知识,形成适合于职业院校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其中微生物学32学时,增加化脓性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内容的讲解,删减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低发性致病菌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适当添加学生今后在护理工作中涉及的新知识体系,尤其是最新出现的对人类具有广泛危害的细菌、病毒,如甲型H7N9流感病毒、手足口病、埃博拉病毒等;免疫学20学时,增加前言性的DNA疫苗以及已经广泛应用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免疫标记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内容;寄生虫学5学时,概要介绍常见寄生虫。

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职业培养要求等,采用适合职业护理学生的教学方法。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学传统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加实验的模式,在讲授理论课后进行实验的讲授。这种方式难免有教学脱节现象,同时理论课上讲解实验原理,到实验课上需要再次讲解,造成课时的浪费。为克服以上缺点,针对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提高教学效率。为提高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学生扮演免疫学中的角色,让枯燥的细胞、抗体,成为鲜活的生命,难于理解的免疫应答机理,变成一场由学生扮演的人体防卫系统保卫战。形象、生动、有趣、简单的课堂使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使学生更能深入、系统地理解免疫学知识。

3.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转变教师教学思想,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并运用实际教学中,从而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假期到一线的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将最新的职业技能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强化理论知识为职业技能服务的教学思想。

4.合理使用多媒体

篇3

0.1mm。细胞微生物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微生物学分支,是研究病原体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一门由微生物学和细胞微生物学融和而成的交叉学科。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通讯作者:关洪全(1954―),男,辽宁本溪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对免疫调控的研究。

摘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防止实验室污染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污染、不认真遵守实验室规则引起的污染以及意外事故引起的污染等;并提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对微生物污染实验室危害的认识、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健全并严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等。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室污染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尽管选用没有致病性或致病性很弱的微生物进行实验,但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从而影响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造成其他危害。

1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1)自然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真菌孢子较多,可随气流进入实验室引起污染。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经实验证明,将直径为9cm含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皿开盖暴露于空气中20分钟,其上即可落有数十乃至数百个微生物生长繁殖。

(2)不认真遵守微生物实验室规则引起污染。微生物实验室有严格的实验室规则。依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等将其分为4类;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为4级,并严格要求不同致病性的微生物须在不同级别的实验室进行实验[1]。在培养研究生等过程中,若实验人员不认真遵守上述规定进行实验,则可导致实验室污染,甚至引起不良后果。

(3)意外事故引起污染。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时,由于意外事故也可造成实验室污染。如实验人员不注意打破容有活微生物的培养皿、试管等器材;给实验动物接种微生物后,感染微生物的动物常由于某些意外原因跑到笼外;防护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出现意外等因素均可引起实验室污染。

2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主要对策

(1)提高对微生物污染实验室危害的认识。如果微生物污染实验室,轻者可影响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进行,重者可污染环境,甚至引起实验人员发生感染性疾病或超敏反应性疾病等现象。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微生物污染实验室危害的认识,教师须对做微生物实验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这是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首要前提。

(2)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本科生医学微生物教学和培养研究生时,须按照所使用微生物的致病性及生物安全的要求等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已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应进一步完善其使用与管理制度等,尚未建立或实验室不符合要求的应按照需要尽快建立标准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同时,须经常对实验室的房间、设备等进行维护,使其处于能安全使用的状态,否则不能进行相应的微生物实验。

(3)健全并严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医学微生物实验室须按有关部门的要求严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从事有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教师、研究生等实验人员除须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人员应掌握微生物实验技能、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等;②须严格遵守有关部门的要求,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时,只做允许做的微生物实验;③做微生物实验时,一定要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用毕立即消毒,等等[2]。

(4)防止感染动物引起的污染。做动物感染微生物实验时,不可在正常动物室内进行,须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带微生物的动物跑到室外。实验结束后,应把带微生物的动物灭菌后再拿到室外,切切不可把带微生物动物的尸体不经灭菌就随便抛弃,同时还应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

(5)认真查找并彻底清除污染源。实验室一旦发生微生物污染,要认真查找并彻底清除污染源。如不清除污染源,则污染很难控制。清除污染源后,还应采取可靠的方法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专升本教育;医学微生物学;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科研人才。[1]由于专升本教育对象有的从事过医学工作,有的尚未参加工作,但均经过专科培养,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仅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难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对于专升本教育不能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应以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本文根据专升本教学特点,就《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作初步探讨。

1 针对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重点突出,体现微生物学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识,是说明各论每一个微生物的知识点,而各论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总论的理解。如果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学得扎实,各论的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少讲或自学。针对微生物学科特点,专升本学生虽然经过专科学习,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而且由于课时有限,一些知识在专科时没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给予阐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要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教学深度,适当补充新知识,以拓展教学广度。

2 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PBL教学法。

2.1 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以临床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问题的深度、难度适中,使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确保了PBL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这一章时,提出如下问题:临床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与哪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如何?其致病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如何?怎样进行病原学鉴别诊断?在肠道感染细菌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见病――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区别导致腹泻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学生对原先繁杂、无条理性的微生物学性状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以便于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思考腹泻患者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进一步引出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3]。

2.2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重点讲授

针对事先留下的问题,采用“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老师总结”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如对各种化脓性细菌,老师最后通过列表比较各种球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等,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强化记忆。这种模式,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从中也受到一些启发,既增长了临床知识,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相长。

3 PBL教学法的效果与评价

3.1 成绩比较

我们在2004~2007级专升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出200名学生,将其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其中2004级和2005级共100名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法,2006级及2007级共100名采用PBL教学法。成绩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PBL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增高趋势。

3.2 学生意见反馈

由教研室统一制作学生意见反馈调查表,每学年结束前,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进行统计。通过对两届专升本学生的调查统计,28.2%的学生认为适应传统教学法,70.7%学生认同PBL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这两年对专升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发现,专升本教育不应也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教学应与普通本科、专科有所不同。要充分认识到专升本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从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和体现其继续教育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微生物学学科特点,采用适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素质成为专升本《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戎华刚.“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远,杨远,等.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1-92.

篇6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作者的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有其专业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重点上应强调基本应用型知识的掌握;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药学知识的实践;在实验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规范性的实验操作技术;在课程知识之外还应结合当前的医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药专业作为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兴专业, 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的急需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作为本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要为后续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能够使同学们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生们今后走向药学事业创造契机。但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基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为生物制药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材,精炼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大多为医学出版社出版,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性较强。为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笔者从众多的教材版本中选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黄汉菊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发现该教材的基础部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根据所安排的课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和综合,在教学时发现既要注重“三基”知识的讲授,还要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增加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充分体现医学微生物学与药学的联系。

(一)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应一成不变,应随微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做出相应补充与完善。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开发出抗微生物医药新型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分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每一章节中,着重介绍微生物种属的基础知识,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学诊断以及免疫防治等,针对微生物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阐述。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同时,还须做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2. 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医学致病微生物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讲授流感病毒的基础知识时,应着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结构,基因组的组成、编码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类型,抗原容易发生变异的机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3.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

作为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医学微生物学中尤其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高发病原的新的科学进展时时在更新。在教学中,要随时查阅最新的科研动态,更新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把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于给学生的讲授环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药物充实到反转录病毒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要领的严格掌握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增强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细菌学实验开设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混合菌种中分离克隆出纯的菌种,并鉴定到属,使学生的实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验技能。

2.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给学生开放了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并鉴定,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领域到认识到微生物的无处不在,加深其对微生物的认识,并对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确的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实践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搞好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备课时要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各章节的目的、要求,确定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课程特点,确定难点。这是在备课时的首要明确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考虑清楚采用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样的思考问题及进一步学习的自学参考题纲。备课时对相关问题作充分地考虑和安排,教学中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医学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众多病原微生物的分离、诊断技术均研究的较为清晰。将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相应的解释,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翻看书本,而书本上没有的图表不得不画草图,因此,教学节奏无法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我们除了组织教学参观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现畜产品副产品的形状、生产设备以及作用原理图,更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学习上我们常说“主动产生效率,态度决定一切。”也即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应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准备好教学需要的内容,而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在课程的绪言中,要给学生引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给出致病因素与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指出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针对某些具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术药剂。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们会明白医学微生物学中要学的内容与生活和生物技术制药生产密切相关,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并非枯燥的理论。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2],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教学新理念的机会,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讲授过程中,不时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即将讲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应很大,学生只须短暂思考就可以回答。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帮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以求使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选择一些常见病原微生物部分则进行PBL教学,要求结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PBL教学的方法是:课前由教师将讨论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给同学。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是要求同学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们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通过图书馆、网络、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相应的信息,经归纳、整理,并做出讨论预案,再返回到课堂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和进行总结的作用[3]。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类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争取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功能。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出新世纪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雷凯健,王天晓.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10,17(2):24-25.

篇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在各学科教学中普及应用。作为医学院校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形态学科,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挂图、幻灯片、模型等手段进行讲授,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往往只能形成模糊的认识,一般要在实验课结束后才能产生比较完整的知识,即感性认识的产生在理论认识之后,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直观的立体模型、逼真的动画模拟等优势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1]。

但在“多媒体教学热”不断升温的时候,我们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却得出了并不满意的答案。有学生报怨,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不易记笔记;也有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不易组织,衔接性不强,逻辑性差。这种现象的产生使我们质疑:“多媒体教学到底值不值得应用和推广?”本文分析了影响多

媒体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引导式教学,以保障教学效果。

1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却出现了不尽人意的结果,原因不在这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为的主观因素。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借用的手段和工具,当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仍滞留不前时,多媒体技术就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如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源在于传统、滞后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发生了冲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它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课本之内[2]。如今,在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崇尚个性发展的社会,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知识,越来越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知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日益暴露其缺点。当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碰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时,矛盾更加明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也是学生视觉的注意点,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学生,同时也丰富着学生的视觉内容。但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视觉不自觉地停留在精彩的屏幕上,屏幕上的内容主宰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背景变化较少的屏幕反而使学生觉得枯燥和单调[3]。再加之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缺乏,多媒体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特长,反而暴露了它的缺点:屏幕显示内容少,流水式的播放使教学内容不紧凑,学生印象不深刻,课后容易遗忘,从而使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

2借助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一直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在抄笔记、记笔记和背笔记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不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主宰一切的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4],这就是全新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为“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多媒体教学技术借助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课堂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教师直接交流。目前,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中,借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推行“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变得轻松、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内容几乎就是教材内容的再版,教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学生不易掌握课堂内容的主干。“引导式”教学则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精辟、简炼,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重点讲授微生物学总论,选择性讲授微生物学各论。掌握总论部分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微生物有个总体认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对于病毒而言它有细胞结构,相对于真菌而言它缺乏核膜、核仁;细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病毒以复制的方式繁殖,真菌则以孢子繁殖等。在学生对各类微生物有了一个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再针对不同专业并联系生活实际有选择性地讲授内容繁杂的微生物各论部分。

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课堂讲授强调条理性,教师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及教学大纲要求,逐一讲解每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由于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微生物学各论的讲授中,采用了引导式教学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再以答辩的形式或现场讨论的方式拓展具体内容[5]。如从面部疥疮展开对化脓性球菌的讲授,从夏季食物中毒展开对肠道杆菌的讲授,从厌氧伤口的处理引入厌氧性细菌的讲授,从疯牛病的蔓延引入对朊粒的讲授、从世界艾滋病日展开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讲授,从手足癣病展开对致病性真菌的讲授等。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问题或国际热点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循着疾病—病原微生物—疾病的思路,把学生带进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3 改变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课堂基本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地做笔记,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容易倦。在“引导式”教学中,我们将这种单向传授方式改为双向传递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交流,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如在讲授完“遗传变异的机理”后,把时间让给学生发言,让他们分析“细菌耐药”这一常见的变异现象,其遗传学机制可能有些什么?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从中受益。实际上,问题是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的最好方式。一堂课的进行,通常就是由一系列的问题串联起来的。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什么都由教师讲清楚的做法,原来很多由教师讲的内容,教师不再详细地讲解,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课本和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活泼、轻松,颇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使教师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

2.4多媒体技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以及超微结构。这样就不再是教师空讲,学生空想,而是讲有所依,学有所据,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具体化,使同学们对各类病原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了记忆。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化静为动,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可采用连续动画画面,很好地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授葡萄球菌a蛋白(spa)的特性和作用时,配以动画画面,可以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将来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若只为用这一技术而应用,不根据这一技术的特点,探索适合于它的教学方法,必然使它被抛弃。要使多媒体教学发挥特长,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引导式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是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改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桂军胜.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9): 84-85.

2 蔡绍先,陈玮莹,温博贵. 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新教学模式中应用的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2): 116-117.

3 刘艳,陈章其,张敏,等. 保障高校对媒体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22 (2): 117-119.

篇8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病原生物学 教学探讨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目的是控制和消灭有关疾病。一方面,病原生物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疾病都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关,它们或是疾病的病因,或参与疾病的发展[1]。另一方面,近年来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危害巨大的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二是一些原已得到控制的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三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导致一些变异的超级耐药菌的出现。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有用,只有熟悉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鉴别出是哪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只有明确病因、掌握其致病性,才能对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对于将要工作在防病治病一线岗位上的高职护理毕业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抽象且枯燥,加上该课程开课时,学生接触临床疾病较少,很难体会本课程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学习时难以产生兴趣。再加上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最大限度地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优化教学内容,变枯燥为生动

我们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突出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医院感染等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对人类危害性较大的病原微生物的新内容,简单介绍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密切的病原微生物。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比较活跃。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对有着大量需要死记硬背内容的生物学性状部分兴趣最低,对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策略部分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正好与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力求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如在学习动物源性细菌的鼠疫耶尔森菌时,给学生穿插讲述在抗击我国东北鼠疫中以“鼠疫斗士”名扬世界的华侨医生伍连德的故事,他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通过尸检,伍连德认为此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而不是以往的腺鼠疫,其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不是间接地从老鼠到鼠蚤再到人。这就要求防疫工作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应采用灭鼠方式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伍连德在调查中还发现东北肺鼠疫的疫源是旱獭,接下来我们结合旱獭在新疆广泛存在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在新疆防治鼠疫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此过程中,这个发生在我国东北的真实故事生动直观并且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习了该菌所致疾病的不同类型及应采取的相应防治策略,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2.引入案例式教学,紧密联系临床

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不同病原的特点易混难记,用传统“填鸭式”讲授模式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案例式教学法以生动的病例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的葡萄球菌属时,通过引入案例“医院烤死婴儿”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4S综合征,即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这是一个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某医院的真实案例,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媒体报道后对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先通过该案例,向学生展示该病的症状,即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露出烫伤样的鲜红色创面。但是病因并非真的是烫伤,而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发病后病情恶化快。如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相关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更快地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患儿确诊后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苯唑青霉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控制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终止细菌毒素的产生;视情况加以短期少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减轻毒素作用;采用无刺激性并有收敛、消炎和杀菌作用的药物硼酸溶液或莫匹罗星(百多邦)外用。在患儿护理方面,根据入院时对红斑及皮肤糜烂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2]:①加强消毒隔离,限制患儿活动范围,患儿用过的物品均经消毒处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②加强对皮肤、粘膜的护理工作,以避免表皮的进一步剥脱,如及时修剪患儿的指甲,防止搔抓造成皮肤破损,如反复发热,还应予以冰袋或者药物降温,预防皮肤破损感染。③密切观察病情,因患儿年龄小,通常不能确切描述病情,这就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饮食护理,婴幼儿免疫力较低,易继发感染,因此鼓励患儿加强营养摄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并鼓励患儿多饮水,加快毒素的排泄。⑤心理护理,尽快安抚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帮助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该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该案例中逝去的小生命又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加强了他们对院内感染和严格无菌操作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无菌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养成,可以作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

总之,我们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应该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物床;肉鸭;病原微生物;重金属

中图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120-03

近20年来,肉鸭养殖方式逐渐由地面平养向网上平养、生物床养殖等方式转变。地面平养和网上平养均存在环境污染较大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生物床养殖模式逐渐兴起。肉鸭生物床养殖是指按一定配方将枯草芽孢杆菌菌种、锯末、稻壳、秸秆等混合发酵后铺于舍内。肉鸭排泄物可被有机垫料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进而改善禽舍内部环境,保持清洁卫生,以减少禽的发病率和兽药的使用[1,2]。由于肉鸭直接在生物床垫料上生长,生物床垫料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属超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生物床垫料的安全性进行研究。

本试验对使用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生物床垫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为生物床垫料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使用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肉鸭生物床垫料。采样方式为多处采样后再混匀。

1.2 检测单位及检测指标

检测单位为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指标为所取样品中总菌数、重金属含量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其中重金属的检测指标为各个样品中Cu、Zn、Cr、Pb、Cd的含量,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指标为常见的禽类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1.3 检测方法

1.3.1 总菌数的检测 总菌数的检测参照GB 4789.2-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对各样品进行适当的梯度稀释,然后取稀释后的菌液均匀涂布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皿上,37 ℃培养36 h后计数。

1.3.2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垫料中病原菌的种类,利用16S rDNA测序鉴定方法检测3个月、6个月样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先将样品中的菌在YPD平板上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再次划线分离以保证菌的纯度,再挑取单菌落于液体YPD培养基中摇瓶培养一定时间(各种不同的菌所需培养时间不同),离心收集菌体,提取总DNA,利用16S rDNA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在NCBI相应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得到该菌所属菌属。

1年、2年、3年样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鉴定计数法,选取禽类肠道病原菌中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检测指标,参照GB 4789.3-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利用各自的选择性培养基对梯度稀释后的样品涂平板,37 ℃培养18~24 h后计数。

1.3.3 重金属含量监测 重金属Pb、Cd、Cu、Zn、Cr的检测分别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9.12-2010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2003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3-2003食品中铜的测定、GB/T 5009.14-2003食品中锌的测定、HJ491-2009土壤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月、6个月生物床垫料中微生物种类检测结果

通过对3个月、6个月生物床垫料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检测发现,在3个月垫料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有: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变形杆菌属(Proteus)、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放线菌属(Actinomyces)、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6个月垫料中的微生物主要有: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枯草芽孢杆菌、原小单孢菌属、里拉微球菌(Micrococcus lylae)、芽孢杆菌属、苍白杆菌属。

2.2 1年、2年、3年生物床垫料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和沙门氏菌数检测结果

由表1可见,1~3年生物床垫料中细菌总数在(0.693~1.520)×108个/g,大肠杆菌数量为(0.069~7.070)×105个/g,随着生物床垫料的使用年限增加,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呈增加的趋势。生物床垫料中沙门氏菌的数量为(0.200~8.820)×102个/g,使用2年时的生物床垫料中的沙门氏菌数最多。

2.3 生物床垫料中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

由表2可见,生物床垫料中3个月至3年的Pb的含量在0.104~7.510 mg/kg范围内,以6个月垫料中的含量最高; Cd的含量在0.051~0.678 mg/kg范围内,以3个月垫料中的含量最高;Cr的含量在0.777~15.790 mg/kg范围内,以1年垫料中的含量最高;Cu的含量在0.310~26.550 mg/kg范围内,以2年垫料中的含量最高;Zn的含量在76.250~212.980 mg/kg范围内,以2年垫料中的含量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生物床养殖原理是按一定配方将微生物母种、锯末、稻壳、黏土等混合,形成有机垫料,垫料中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将畜禽排泄物迅速降解,从而达到畜禽栏舍免冲洗、无臭味、污染物零排放的目的。垫料发酵生物床解决了粪便处理难题,可显著降低畜禽舍臭味,避免蚊虫滋扰,改善了畜禽养殖环境。在鸡、猪的生物床养殖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3-6]。在本试验中对肉鸭生物床养殖中3个月、6个月的生物床中的主要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菌群中并无影响禽类生长和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垫料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病原菌的含量极低而未被检测到。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对1年、2年、3年的生物床垫料中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沙门氏菌含量较低,大肠杆菌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其含量依然较低(表1),有些样品组未检出沙门氏菌。表明利用生物床养殖方式饲养肉鸭是安全的。

由于动物粪便直接排到生物床垫料上被微生物降解,因此生物床垫料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可作为有机肥材料[7]。动物饲料中一般添加有促进动物生长的重金属,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如果超出一定范围不仅会对生物床上的肉鸭产生影响,如作为肥料还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严重情况下则会通过作物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胡海燕等[8]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养猪后垫料中Cu、Zn、Cr、As、Ni、Pb、Cd、Hg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NY 525-2012)。应三成等[9]研究发现在猪养殖中使用1~3年的生物床垫料中Cu、Zn的平均值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的最高允许含量。生物床养殖肉鸭是否会导致垫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检测其生物床垫料中的重金属含量尤为重要。

本研究对生物床垫料中的重金属(Cd、Cr、Cu、Pb、Zn)含量进行了检测(表2)。查阅了进口有机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标准[10]中的主要重金属含量(表3)。将生物床垫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数据与进口有机肥的重金属含量限定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大多数指标低于一级标准,只有极少数的指标(3个月的Cd,2年的Zn)高于一级标准但低于二级标准。对每组数据分析发现,这2个指标偏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个别组的值过大导致的。综上所述,利用生物床养殖方式养殖肉鸭后垫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喻 婷,王丽霞,周 华,等.肉鸭生物床养殖技术要点[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2):89.

[2] 喻 婷,王丽霞,周 华,等.樱桃谷鸭在不同菌种组合生物床上的生长性能比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1):35.

[3] 燕淑海,许 ,王春利.发酵床技术在肉鸡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135.

[4] 白福翥.商品肉鸡发酵床养殖关键技术[J].中国家禽,2010, 32(18):56-57.

[5] 尹 航,周海柱,娄玉杰.生态型发酵床养猪模式对猪舍环境的影响[J].养猪,2008(6):30-31.

[6] 苏 铁,李丽立 肖定福,等.生物发酵床对猪生长性能和猪舍环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0):18-20.

[7] 黄 静,康建平,苏 波,等.生物床养猪垫料用作有机肥的安全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1):39-41.

[8] 胡海燕,于 勇,张玉静,等.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256-262.

篇1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思维能力实验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加以解决的能力。这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评判一所医学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它既是我们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又是临床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在2007级临床专业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改革探索,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一、方法和手段

1.改革实验内容,增强实验针对性

(1)删减免疫学部分陈旧内容,增加临床新方法

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敏感性、特异性较低的免疫学诊断方法逐渐被临床检验所淘汰,因此在实验内容设计时,删减陈旧过时内容,增加临床采用的新方法,可直接缩短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距离。具体做法是:将凝集反应中的间接凝集抑制法妊娠诊断试验改为免疫标记技术的层析法;将沉淀反应中环状沉淀和琼脂扩散改为多媒体示教;将凝集法鉴定细菌和间接凝集法中的抗“O”试验、类风湿因子测定作为重点操作内容。

(2)重新组合、编排微生物学部分实验内容

为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实验内容编排做了调整,将皮肤消毒试验和咽喉部细菌检查试验提到革兰染色之前,和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安排在一起。经过培养,长出来的细菌作为革兰染色的材料,同时对此菌做药敏试验。这样安排既教会了学生细菌形态学和生理学常规检查方法,又让学生熟悉了临床细菌检验的一般程序。检验标本来自学生自身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3)按专业要求合理设计各专业实验内容

在编排实验内容时,我们根据各专业的大纲要求,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合理设计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如护理专业设计的是手指上细菌的检查,包括分离培养、革兰染色。增加了空气中细菌数检查,紫外线杀菌的效果观察,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观察;临床专业实验内容重点放在疾病的诊断上,如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抗“O”试验、乙肝五项检测和药敏试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用齿垢作为革兰染色材料,各论部分增添了口腔厌氧菌检查。

2.围绕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1)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设计自主性实验

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自主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培养基,把自己的手指及口腔中的牙垢的病材进行自己接种培养,自我观察,自我鉴定。这样,学生不但了解到了细菌在人体中分布,而且看到了自身体表都有哪些细菌的存在,提高了学生对消毒灭菌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是自身细菌的检查与培养,更加提高了学生兴趣性。结果证明,实验小组把一些必要的试验(紫外线杀菌试验、消毒与灭菌试验、革兰氏染色试验)穿插在系列试验中进行,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步骤清晰,便于学生预习、自学试验操作。

(2)成立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成立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兴趣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包括所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灭菌、检测结果的观察、分析,实验完成后材料的后处理和玻璃仪器的清洗等工作。客观上去除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提高了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强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改变了过去教师做示教,学生全围在教师身边看,但要看清楚教师的正规操作方法是很困难的。对兴趣小组学生开放了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们都是安排大块的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指导教师随时进行指导。通过该综合大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如培养基的配制,灭菌锅的使用,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培养,革兰氏染色,抗体的制备等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把所学基本技术连贯起来用于实际工作中。

3.仿真实验教学

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病例分析,不但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该实验教学手段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三会”能力,即“会开化验单、会看化验单、会分析和应用化验结果”。具体做法是深入教学医院精心挑选适合教学目标的临床病例,在做实验前供学生讨论,自主设计仿真实验。如我们从临床医院取一部分病人标本培养未知细菌标本,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设计分离培养方法,自己接种、培养、鉴定、报告。让学生不但掌握鉴定要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问,使用表述和反馈等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甚至请患者进课堂讲授亲身经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