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1.引言

电力能源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之一,一旦发生重大停电事故将引起社会恐慌,因此政府和各级电网公司对其极为重视,纷纷将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作为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系统,电力应急管理平台具备辅助决策、预测预警和调度指挥等功能,其中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更能够准确预测停电的时间、区域和影响人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预警信息。传统OPA模型、CASCADE模型和隐故障模型等结构的提出旨在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电力系统不同内因与外因作用下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但却并不涉及到对某一特定条件下大面积停电发生可能性的预测,这显然难以满足实际的电网应急管理需求。

2.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和构成

2.1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应急管理所对应的事件是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这一区域灾害的显著特征是突发性和重大危害性,不仅难以准确预测,且很难有效防御和彻底清除。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电力系统存在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不同于纯自然灾害和纯社会系统灾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很难对其发生的时间段、宽度和区域进行预测,而电力应急管理的对象正是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难事件,通过对重大突发灾难预防相应机制的研究及时恢复系统供电,这对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深远。

2.2电力应急管理的构成

电力应急管理由预防、准备、响应以及恢复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典型环节有着一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所谓的预防环节涉及到识别危险源和危险缓解两方面内容,除了开发应急计划程序之外对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识别也不可或缺;应急准备环节的目的在于促进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准备应急资源、编写预案、实际演练和预测模拟;响应环节是指利用应急资源保证电力设施和人身安全,降低灾害对社会环境乃至对国家的危害,并正式启动救援行动;最后的恢复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恢复正常的秩序,采取必要的行动对应急状态进行终止。

3.电力应急管理中综合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

3.1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模块构成

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在电力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先构建相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各模块的相互配合促进预测预警系统的循环运行。

3.1.1电网设备受损预报模块

该模块能够准确预测安全事件及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根据预测结果来分析电网可能发生的特重大设备损失问题,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根据自然灾害的预先报道,以电力网络地理接线盒灾害易发区域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电网设备的灾害承受能力,进一步准确判断出易受灾害且易发生故障的设备。该模块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预测的受损信息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可以提前做好设备的抢修准备工作,这也有助于电网安全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1.2电网安全评估与应急调度模块

该模块能够融合电网当前受灾状况、实际运行及调度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电网的安全状态,判断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负荷损失。如果存在,那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来有效减少负荷的损失。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采用与电网调度系统对等的预警模块,模拟电网调度系统的调度指令,以此来提高系统稳定运行点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系统报警信息的频繁发出。

3.1.3停电事故预测模块

停电事故预测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准确预测停电故障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根据预测结果及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调度部方案时,要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故障情况的不同采用差异化处理方法。简而言之,该模块的具体作用就是以灾害信息为参考依据,利用紧急手段来建模,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此来准确估算电力故障引发的停电范围与时间。

3.1.4预警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它能够将停电预警信息、设备防护预警信息、设备抢修预警信息及抢险物资等综合预警信息及时上传。

3.2预测预警系统的基本实施流程

①依据自然灾害变化情况对网络模型进行修改。灾害可以作为模型启动的触发事件,事件发生的同时模型也被调用,这与电网日常运行并不冲突。②开断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选型阶段都考虑到其抗击灾害的能力,这就可以针对不同等级的灾害条件对设备受损概率进行计算。③故障设备切断后判断是否产生孤岛,若是产生了两个以上的孤岛则就需要对孤岛的发电装机容量和负荷量进行计算,以实际电网负荷水平为依据对负荷阈值进行设定,负荷量小于这一阈值则对系统的影响并不大。若是负荷量大于阈值或是没有孤岛产生则需要衡量装机容量和负荷量之间的关系,倘若负荷量小于装机容量则不会损失负荷,负荷量大于装机容量则这一差值就是损失的负荷量。④应急调度和安全评估。若是负荷水平超过了网络传输承载能力和发电容量则就表明电网的运行状态不够安全,亟需采取相关措施稳定线路传输功率。⑤紧急切负荷措施的制定。若是电力系统在破坏影响下可能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紧急切负荷措施,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合理控制事故范围,尽可能减小其中的负荷损失。⑥对损失负荷进行统计。对损失负荷的统计包括各个节点损失的负荷和线路损失负荷。⑦预警信号的发出。从应急预案内容出发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受影响地区,依据事故的严重过程度预警信号,从高到低分别是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及蓝色预警。

3.3对以上电力预测预警系统模型的几点讨论

首先,本文关于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最优潮流评估系统安全性,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方法既能够准确获悉系统是否有安全运行的可行域存在,同时也能够通过对调度过程的模拟从根本上满足应急管理平台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要求。其实针对电网安全性评估的方法还有其他,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电网本身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次,从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措施的形式分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切负荷方法外切机、解列等形式也同样能够达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再次,针对电力系统预测结果的处理理应根据灾害变化和事故发展而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对于电力应急平台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当表现为循环反复的过程。最后,对于电网灾害预测而言可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到数据不准确或是数据无法获得的问题,大量简化电力系统特性其实并不可取,这与电力系统停电情况的准确预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中采用的最优切负荷算法实际上是假定各项系统参数信息都可以被获得,忽略了对启发式算法的考虑。简而言之,针对停电范围的预测可采用不同甚至是多种方法同时展开,对各种不同结果进行整合之后便可得到所需要的预测信息,从防灾需求等方面考虑,对应的预测结果应当略微保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频发也有可能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重大停电事件的重要诱因,但事实情况却是我国在电力应急救援的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方面都还亟待改善,面对重大停电事故时所采取的电力应急手段还局限于事故抢险救援,这无疑将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造成阻碍。伴随输电通道能力的增强和输送距离的增大,线路损毁问题导致的停运势必将造成更加庞大的经济损失,这越发证明了电力应急管理综合预测预警系统构建的迫切性。本文中电力应急管理预测预警系统功能架构的提出对其中的各个实施模块都进行了细致阐述,以我国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依据解决最优切负荷问题,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对调度员应急调度手段的模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欠缺对预测预警系统功能要求的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唐斯庆,张弥,李建设.海南电网“9.26”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分析与总结[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01):1-7.

[2]赵希正.强化电网安全保障可靠供电——美加“8.14”大停电事件给我们的启示[J].电网技术,2003,(10):1-7.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经济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电子化已经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传统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适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完成对现代经济管理过程中庞大而又复杂的信息的处理,因此,在新的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于经济管理,必须要以电子化为其基础,积极探索一些新技术的使用,以有效降低经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经济管理,是指相关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知识经济为主旨的经济新型特征、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式的不断加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良好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强化和创新,可以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型经济环境,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中作用

1、强化资金管理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管理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对资金的收入、支出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确保资金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活动,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协调才能有效完成。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强化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其进行合理调配,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提升其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

3、转变工作职能

在经济管理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繁琐的,就是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整理和管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大大减少了财务部门的压力,推动了财务部门工作职能的转变。

三、经济管理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一些主要功能

当前经济管理过程中所用到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是受到生物神经学等学科的启发而研发的一种新型的相对智能的信息加工系统,因为其主要结构是对生物神经系统的一种仿造,因此其也具备了一些相对的智能功能。

1、信息联想记忆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在设计之初就使用了并行计算与分布存储功能,因此其具备对系统输入的数据信息与系统嵌入模式间的联想记忆功能,该功能在具体的信息处理时,能够及时的将一些相互关联的信息做合并处理,使得海量数据处理更加便捷、高效。

2、系统具有非线性映射功能

当前很多的信息处理软件,信息输入与输出时的线性映射关系均很难建立,这样的处理软件很难完成一些已知模型的建立,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采用映射算法,并且其和大多数的数学计算机运算方式不同,因此其能够很好的完成非线性映射,而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通过该技术这一功能,常常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建立起多维非线性函数数学模型,这样数据信息反应的实际情况将更加清晰直观,决策者就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完成对输入信息样本的自动分类和识别,该能力极为精准和强大,而过去经济管理过程中仅能够完成信息的同类归纳,异类相互分离的识别和分类,该技术更进一步的完成了对于非线性曲面中逼近类问题的识别和分类,并且其对该类问题还具有较好的处理功能。

4、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传统的经济管理中所用的软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能够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而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且这一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其摆脱了过去单纯的一次加工,实现了对结论存储及再加工,也就是说,其能够在无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对输入、输出的数据征做抽取,并找出规律,最终构建能够表达的模型,这样决策者将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内容做更深层次的掌握。

四、经济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随着计算机技术向智能化的不断过渡,其智能化能力和特征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并且其应用潜力更加明显,过去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难以解决的信息问题被解决,并且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而就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说,其主要在信息加工处理、自动化、工程力学、医疗、经济管理等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经济管理中该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信贷分析与对市场的预测方面:

1、计算机科学在信贷分析方面的应用

对于经济管理中的信贷分析来说,通常情况下,信用评估机构具备较大的特异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判断其信用的条件也是极为复杂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出现判断失误的几率就更加大了,而判断失误的结果必然会使得信贷机构在信誉和经济上遭受很大损失。而通过计算机科学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中的评价系统,因为该技术的所使用的原理是,将要求贷款的公司所填写的申请表的一些关键信息编码作为向量然后输入系统内,而输出的信息则为对该公司的实际的信用情况一些客观评价,并且系统还能够从以前输入的大量历史数据中对当前信息作对比校正,以使得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因此,该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信贷分析工作人员的一些主观方面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正是因为神经网络技术评价系统其在信用评价方面具备这种优势,所以其在当前金融分险分析方面使用极为普遍。

2、计算机科学在市场预测方面的应用

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市场预测,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可能造成市场供求出现变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找出其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收集市场上的一些信息,进而对市场未来供求状况做预测。而预测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决策而服务的,是为了减少盲目决策,提高决策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计算机技术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如神经网络在期货市场的预测,其首先根据所收集到的某支期货每月的平均价格、市场心理指标量、价格不定性等影响期货变化的数据因素,然后建构其对应的较为准确的市场模型,而模型的建立使得其能够通过相关信息的输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下一阶段该期货的价格走向,并且其能够通过该走向,反推出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市场信息,这样决策者将更加容易做出对应决策。除此以外,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其在股票、数据挖掘等方面均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变得十分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管理人员对企业中各种物资设备的种类、型号、性能、数量等进行清晰明确地把握,改变传统手工记账的工作状态,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小龙.刍议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2,(5).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01-03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解决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 K E.)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循环经济在防止环境破坏、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活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反复使用,将经济活动组成为“生产者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并贯穿于整个生产消费环节。

循环经济摈弃传统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的指导,转向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强调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各种经济活动是在生态一经济这个大系统中展开的,以人为主的经济系统需要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或各种原料,输出产品和排掉废弃物,而自然生态系统在消化吸收人类排放出的废弃物时,同样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二者相互作用构成循环,整个过程是一系列的各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其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将整个系统从无序推动到有序,由远离旧有均衡状态移动到新的均衡。在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下,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及因此而达到的生态一经济大系统的均衡状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对于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降低前端资源、能源投入有较大的潜力,减量化原则成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生产前端的资源、能源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已有较严格的控制,所以侧重废弃物的再生和利用。如德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经过工业化的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已十分有限,又存在大量的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等。在1996年,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旨在彻底改造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三种不同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三者的作用可能不等,但它们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延长产品、包装物的使用寿命以及再生利用是以有足够的潜在需求和投资为前提的,如果资源、能源的消耗很大,远高于需求,则循环的量就越大,相应的成本就较高,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所以高效的利用资源、能源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的降低消耗;而另一方面,即使技术创新可以改变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其使用量,在短期内,可以支撑一国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但对于这种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减量化总是有限度的。此时,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却能给资源、能源投入减量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减量化极限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所以,在经济活动中首先应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功效,尽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源头上不能削减的废弃物、包装等加以回收利用,只有既不能避免产生也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才能作为产品的原材料重新进行还原、加工等处理。仍不能进行资源化的废弃物,则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对环境无害化的处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废弃物作为无法再利用而被人们丢弃的东西,所涵盖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过去高炉炼铁环节产生的煤气往往是被散排到空气中,这种低热值的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但通过在高压电站锅炉的技术创新,大量剩余的高炉煤气被用来发电,为钢铁生产创造出一条捷径高效的高炉煤气回收途径。所以,原来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通过研发改进可以成为生产活动中的能源,废弃物只是在相对技术条件下无法再利用的而被看做是垃圾,而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废弃物的范围,变废为宝。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912年熊彼特(Sehumpter)在其著作中《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思想,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人(企业家)和企业家。后来,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分为二:一是以索罗(R.Solow)、弗里曼(C.Freeman)、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斯通曼(P.Stonema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变革、创新、扩散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后来著名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施穆克勒(J.Sehmookler)、罗森伯格(N.Roserberg)和弗里曼(Freeman C.)等人则运用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强调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技术的成长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动态过程,它对旧技术的替代需要时间。这在熊彼特时代就提到了,他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创新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诸如现有技术条件、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所追求的静态均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都未给与技术创新充分的重视,1932年罗宾斯(Robbins)在他的方法论研究中还将技术创新归为心理学和工程学的研究范畴,演化理论等非主流经济学基础也就成为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直到半个世纪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熊彼特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直觉推理也契合了自然科学的显明性发展,技术创新思想才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也从以前的静态均衡分析为主逐渐变为以长期动态均衡分析为主,并把技术创新看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在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先后出现了五代技术创新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创新模型又称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型,最初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沃尔什在SHPPHO项目时,依据熊彼特的观点提出,认为技术创新是内生的,推动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二代,需求牵引创新模型则由施穆克勒提出,他在1966年发表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中,指出市场成长和市场潜力是发明活动速度和方形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代,技术创新连锁――回路模型,克服了前两代线性模型的弊端,将科学、技术和需求结合起来,

提出了三者互动的复杂过程。正如罗森伯格在《黑匣子之谜:技术与经济学》中所说:“作为基本的、演进着的知识基础的科学技术同市场需求的结构一道,在创新中一种互动方式起着核心作用;第四代,技术创新周期模型,则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创新后期不再仅是新产品的技术扩散和完善。”厄特巴克(James M.Utterback)和阿伯纳西(N.Abemathy)区分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技术创新轨迹也跟着从产品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直到新的主导技术出现,再经历这一过程;第五代,技术创新网络模型是由罗思威尔首次提出,是一个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型,是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快速反应网络系统。突出通过电子系统来实现创新的高效、快速和柔性化。

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种观点的经济学家都已承认,新产品与新工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学本质认识的加深,近年来经济学者已把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的研究上,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其中,除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究及技术扩散外,新熊彼特学派还开始了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技术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古典主义学派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倡政府干预减少先进技术的外溢性给创新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

三、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手段

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主流经济都有继承,同时又有发展。前者主要引入了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的基本观点,扩充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追求规模限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而后者则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新产品的创造、新工艺的发明、把发明转化为商业应用的创新以及创新的普及,研究不同阶段的相互依赖和反馈以及技术的变化,不断促进经济学界打开科学技术这只“黑箱”。循环经济和技术创新对问题的分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演进方法,解释经济中的常态――失衡,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稳态,加强了经济运行机理的过程分析。纳尔逊(R.Nelson)和温特(S.Winter)也在1974年提出“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的建议。所以,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由于有着与其相同的分析角度,具备成为解开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的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主体与创新对象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改造都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展开,搜寻和选择经济一生态系统的规律性以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本的是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加强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学角度看,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包括机器设备的更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原材料材质的改善;二是改进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替代环境污染大的生产工艺。它们的核心都是技术创新。资源(尤其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现象,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缓解资源的稀缺,在提高稀缺资源质量和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寻找替代资源;在生产中,机器设备、劳动力、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方式因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一种要素组合方式都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产业生产率和产业综合实力也随之提高。

篇4

关键词:原油开采;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目前原油污水的现状分析

含油污水主要是由污水、洗井污水以及沉降罐底水上三个部分组成的。目前,我国处理原油污水的方法措施是采用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化学等处理的路线。化学处理工艺路线主要是调节,然后将原油进行隔油,气浮、沉淀、旋流、过滤等处理,最后出水。化学、物理、生物混合化学工艺路线是絮凝、厌氧、沉降、过滤、出水的方法措施。在整个原油污水处理的工艺路线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进行除油之前添加添加剂,这样是为了破坏原油污水中的包油液,从而回收存油。然后再进行沉降之前添加絮凝剂是为了出去睡中的杂质。

但是,因为原油污水的含水量逐渐升高,需要处理的原油污水的含量也逐渐的增大。但是我国原油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没有改变,原油污水在进行沉降的时间就会非常短,如果只是使用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原油污水处理流程的话,在进行污水处理之后的水质量是很难达标的。用没有达标的水进行回注地层之后就会造成油层的污染,杂质也将会造成油田地层的堵塞,油田地层的渗透率就会下降,从而引起油田生产效率降低。因为为了保证油田的生产效率,油田不得不采取一定的原油污水的处理方法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是需要添加一定的化学添加剂,但是使用化学添加剂就有可能引起油田地层的高度污染。一旦处理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原油污水就会随着污水进入到油田的地层,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增大了原油开采的成本。

二、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进展

1、按废水处理的程度来分类

一般将污水处理方法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2、按水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来分类

一般可分为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三大类。

3、按处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分类

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水中的矿物质和大量的悬浮物。常用的物理法有:过滤、重力分离、粗粒化、膜分离等。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处理水中的一部分胶体和溶解性物质。常用的化学法有:中和法、混凝沉淀法、化学转化法等。物理化学法是将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来去除污水中杂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物理化学法有:吸附法、离子交换法以及气浮法。生物法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水中胶体的和溶解性物质。常用的生物法有:A/O工艺、接触氧化、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曝气生物滤池工艺(BAF)等。主要污水处理方法比较见表3。

二、国内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力沉降除油率不大且停留时间不长,去油不充分。导致小密度微粒随水流出,且难判断污水排放达标情况。需要结合实际,适当的调整各项污水处理工艺,以便保证处理后的水质达标。

2、低温含油污水处理不佳

伴随石油开采的不断深入,集输技术得到开展和推行,污水处理过程中,因为采出液温度较低,油水分离作用不好,致使水含油浓度增大。因此,必须恰当调整现运转的废水处理技术,以非常好地习惯较低温度废水的处理。

3、稠油废水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油田污水处理及回注技术很复杂,其挖掘的废水,会因前端油水分离效果不理想,而致使污水含油量、含泥量过高,且废水中含有的很多人工合成物和胶结类有机物质,是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大多数采油污水会排放到环境中,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当前,油田归纳含水率添加,打破了水量与回注水量的平衡。故提高采油污水处置率及选用领先有用的处置技术变成关键。

4、三元复合驱采技术不到位

伴随中国工业技术的开展,大多数油田现已步入三次采油期间。三元复合是油田的驱采工业中最典型的挖掘方法,它尽管领先,但其出水量大,且水中富含很多化学成分。采油污水中有高黏度、强乳化的化学特性,未得到格外显着的处理作用,这是油田在污水处理领域中面对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5、技术综合问题

经过多方面研究,国内石油废水处置的配套技术整体上存在必定缺乏:设备与流程不配套,装备低效。排泥体系不通畅,增加了过滤设备的工作压力,无法及时排出污泥,单靠人工定时进行整理,形成污泥累积过多,占有很多空间,对出水水质形成晦气影响。精密过滤器的短缺会直接影响正常的精密过滤功能,并损坏到过滤器滤芯,使用寿命下降。另外,没有配套设备来过保障滤器反洗后的质量,形成反洗后时间间隔进程长。所以处置配套技术问题,在油田污水继续处置进程中含义严重。

三、油田生产中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1、政策措施

油田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污染的政策性治理。相关政府部门要坚强对油田生产的监督管理,坚决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于存在严重污染的油田进行制裁并要求其限期治理,还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防治措施,强调环境法规定地位,提高环境司法独立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监督机制,帮助建立一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对石油生产企业进行实时监督。不仅如此,以建立油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奖惩措施,对那些环境保护得当,治理污染有方的油田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帮扶,而对那些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油田要加以惩罚,可以加强对其征税力度,以示惩戒。政府还可以推行环保证金制度,要求那些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向政府缴纳保证金,政府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定期对油田附近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如果某油田附近环境污染指数超标,那么政府将扣取其缴纳的保证金,如果检测合格,将退还保证金。关于保证金的数额,政府需要慎重的衡量,金额一定要适当。如果太低,起不到对油田企业的约束作用,如果太高,则会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推行适度的保证金制度,可以使油田企业增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促进油田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油田企业的思想教育强度和深度,让各个油田企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2、技术措施

油田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首先是对固体废物的治理,主要是依靠技术提高油泥砂利用率,减少其排放总量,对那些难以利用的部分要采取固化方法,最后掩埋。第二是对污水的治理,其中对采油出水的治理方法是,设立专业的污水处理站,并且在原油集输环节中运用脱水技术,含油水分离出来后,立即进入污水处理站,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注入地下。对洗井污水的治理方法是将洗井水进行回收,或集中净化处理,活继续使用。第三是对废气的治理,对有毒气体的治理方法是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流程的密闭性,完善集输设备,减少挥发。对于烟尘的治理方法是减少煤的使用量,将排放烟囱加高。第四是对落地原油的治理,只要是采取对落地原油回收的方法,放弃涂油池,改用金属油池,防止原油落地,并且便于回收。第五,对于噪声的治理,采用先进设备,减少部件间摩擦,降低噪声。

3、油田现场施工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3.1油田建设施工应当做好合理规划

在油田建造项目设计期间及可行性研究期间,就要对油田建造施工的地址和区域进行可行性证明及合理计划,不仅要详细分析拟施工现场及其周围的植被摆放和散布状况,还要仔细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构造,有选择性地占用土地,尤其是暂时用地的占用,一定要做好实在计划,清楚、明确地划分可暂时占用的土地,不得恣意占用区划规模之外的土地摆放施工机具设备以及工程建造。

3.2管道铺设应当做好地表回填工作

对于地表的开采,进行开采作业时大概保证分层挖且分层回填,尽量坚持地表土壤原有的安排构造,防止对整个土壤系统的损坏,对地表植被则是尽量的维护,不要容易损坏其生存环境,也不容易砍伐植被。施工完成后要把地表填平,使其与周围地表高度一致。

3.3有效处理井区建设的泥浆及环境污染

井区建造必须进行浇水工作,防止发生很多粉尘污染空气、构成泥浆。一起,关于钻井过程中盛放废泥浆的泥浆池大概进行防渗处置,并在施工完毕后按相关规定及时做好废泥浆的固化及盖土填埋,防止人员和机械的不小心落入。此外,在接近居民区进行井区建造时,尽量不要在夜间施工,假如工作能选用人工工作则首选人工工作,防止机械噪音对居民平常日子的搅扰。在运用噪声源较大的器械时大概采取减震、降噪处置,防止环境噪声污染。

3.4强化治理施工现场排放的各类废弃物

油田施工产生的各种废水、废液应及时入罐,以便再次运用或同废泥浆一同进行无害处置。关于施工发生的固体废弃物,应在施工工作日结束后运送到有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场内进行处置。此外,油田企业大概不断的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立异,加速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削减废气排放,完成清洁生产。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尽可能的解决原油开采中的难题,基于原有的技术,对工艺适当延长,保证污水处理达标,以缓解水资源缺乏的压力,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敏.油田污水常用杀菌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3:261.

[2]王丽.油田污水处理中油田化学剂的应用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3:272.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

现阶段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知识资源生产、分配 、配置、占有、使用或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本, 而图书馆作为一种搜集、保管、整理、利用与消费知识资源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知识快速增长、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给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与条件。

一、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从内部来说,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比如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缺乏良好的图书馆员的再教育和培训等等,这样会导致馆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的后果,甚至会引起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也会随之流失,影响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而从外部来说,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不能实现读者用户之间知识的良好转化,更不能适应读者用户一体化、个别化、实时化的信息需求,此外,随着社会对知识的日益关注以及其知识需求的逐渐增加,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成为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机遇,所以,为了图书馆的自身生存与发展进步,图书馆应该加强知识资本的管理,对其自身的定位与任务进行不断明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外部环境,实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促进知识转化机制的开放。

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图书馆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内部馆员与外部读者用户两个主体对象。

1、提高馆员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要通过激励或培训的手段不断开发馆员的潜能,提高其知识技能,增加图书馆的知识资本,为其知识资本的管理提供持续性的资源基础,馆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信息意识以及服务理念是影响图书馆产生、发展、积累、转化以及创新其知识资本的直接因素,所以图书馆要重点培养馆员的知识技能,提高其业务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2、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自律、自爱、自勉、自尊以及互相尊重的环境氛围,用一种比较公平、宽容以及和谐的环境氛围进行民主管理,使馆员成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不断增强其凝聚力与战斗力,促进图书馆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

为了顺利地进行知识资本的管理,图书馆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其成为知识资本进行运作的强大后盾,促进知识资本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知识资本的运作和管理还要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析取、重组、分类以及创新等流程使其形成真正的知识资本,所以图书馆要促进其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种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条理化、流动化、有序化以及关联化,为图书馆的读者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积累与转化,而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系统中一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库也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它主要将知识点作为基础,包括出源数据库、知识元库以及专业知识仓库等相关知识库的建设,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其建设思路体现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所以图书馆要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将知识作为图书馆的生存资本,进行决策与知识创新,以适应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

(三)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是知识的聚集地,而信息技术是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图书馆在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先进的信息科技作为基础与前提,实现知识增值的管理目的。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主要的四个阶段为知识的搜集、转化、创新以及积累,这也是促进其知识资本增值的四个主要历程。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知识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以及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本和显性知识资本的转化,将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创造出来,提高了知识资本的创新性。所以,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能够促进其知识信息资源的丰富,也为图书馆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高效性以及读者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性,为广大的读者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资本也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所以要实现这些优势的有效利用,加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促进知识资本价值的转移,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目标,促进图书馆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露.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1(06)

[2]刘晓鸥.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知识管理[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03)

[3]余晓华.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J].图书馆学刊,2011(12)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整合;城市更新;城市空间布局;外部性

一、引言

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追求规模化经济的企业的大量“群居”,这种企业的“群居”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优势,使集聚区域内的企业个体获得资源、物流、技术溢出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企业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集聚区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所谓的“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区域经济整合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节约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效果。经济整合是建立在集聚基础上的演化,是大于微观经济又小于宏观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属于一种“次宏观”的经济形式。因此,在区域经济环境里的经济整合也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显著性。

作为区域经济载体的城市经济受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从城市更新方面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侧重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区域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形态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城市更新作用与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方式,并为后续研究铺平理论道路。

二、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导致整合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曾经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如今,现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对中国经济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增长至2011年的51.27%,10年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平均每年约有1800多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总数为7.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4.77%。而按照《国家信息城镇化规划》中设定的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60%的目标,若以2014年为基年,2014年年末13.68亿人口为基数,按现在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21‰来计算,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增加4300万,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总数将会增加1.2亿,达到或者超过8.5亿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将有超过1400万人转为城镇常住人口,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和布局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经济压力

城镇化的“急速”进行同时也对城市功能的及时跟进提供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其中饱含着中国政府对于城镇化及旧城镇改造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在城镇化这一过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才是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核心,而在众多的机遇面前,区域经济整合所释放出的能量不可小觑。

三、外部性导致整合

在经济学界,普遍将从事某产业的企业在某区域内的集中称为“产业专门化”(specialization),而在这种“产业专门化”的驱动下,该产业在该区域内进一步繁荣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区域定位经济”(localization),在经济学中,也将其称为“MAR型外部性”。与之相反,如果某一地区内产业格局呈现一种基于分工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diversity),则这种“多样化”就对应成为一种“城镇化经济”(urbanization),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被称为“Jacobs型外部性”。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地区出现集中现象,则对应的是MAR型外部性;反之,如果某地区是多种产业并存的状态,不同类型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则较多地受Jacobs型外部性的支配。总之,MAR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部的外部性;Jacob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

Batisse(2002)通过分析中国29个省份的30个工业产业在1988-1997期间的数据,观察了这期间中国工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规模对产业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相同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多,产业内部竞争越激烈对该产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是动态外部性的重要构成条件,也是该产业保持增长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与此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产业的增长,企业可以从同区域内产业的多样化中获得好处。

对我国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区域而言,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各种形式的外部性都是显著存在的,因为相对于一个比较狭窄的城市空间或相对比较紧凑的城市区间(尤其对于珠三角的大部分地区)来说,产业多样化和产业专门化是并存的本文将其称为区域经济整合。

四、规模经济促进整合

对于企业来说,在相对较大规模的经济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加旺盛的需求,而且还意味着企业有可能与周边或者外界可以产生更多的交流,不论这种交流是来自与产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可以一定程度的帮助企业积累技术、理念、人才等知识力量,良性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整个行业或相近行业的进步。因此地区经济规模还可以清楚的反映某些具有的地区特性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人才的合理流动,技术的战略共享,和理念上的不断进步;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Combes,2000b;Charlot,Combes,2000;Batisse,2002)。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通过人为设定一套区域经济整合调控体系,利用机制的作用,相近地域内的企业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资本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等方面进行互联,彼此共生成新的经济发展框架,拓宽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空间,扩大区域经济体的整体发展范围,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使过去的竞争对手成为今天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有学者认为,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 并通过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促进多样化,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李金滟,2008a)

五、区域经济整合下的产业空间布局

世界银行报告称:“国内市场整合对于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割的市场容易阻碍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世界银行2005年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呈现一体化趋势,全国各类商品价格日趋一致,地方法规也日益趋同。从经济周期的视角,Xu(2003)研究表明,从1991年到1998年中国省份市场也趋于整合趋势。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产业集聚与城市圈、城市群等空间结构融合的表现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产业集聚为空间结构融合的前提,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又为产业集聚提供了重要的必备条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知识溢出的传播性,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升级。

除此之外,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人为作用下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在影响着规模报酬的递增。

六、区域经济整合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空间结构融合与区域经济整合的理论研究充分表明,空间结构融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融合,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并且还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内部影响过程。

由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随着这种影响的持续发力,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在空间中的集聚,由这种互相影响促使地区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产生愈发紧密的内生关联性,而地区空间集聚又是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再开发为主要方式的,而在这种城市发展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手段,我们往往将其称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说法,可以将其理解为由制度转型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城市空间体系的城市持续重构过程。由于城市更新是一种手段和一个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其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持续的,作用的过程是动态化的,其作用方式基本包含集约利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两种。由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有效的将空间集聚与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一逻辑关系详见如下图所示。

七、结语

城镇化,首先是更新城市。通过对城市内部的重新规划和发展,提高城市产业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改革城区住宅土地规划,扩大可居住面积;提高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客观上降低居住和生活成本。

就全国范围来说,重塑农村与城市更新的同步进行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理论上讲,城镇化的风险是有的,但同时好处也很多,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于农村的城镇化改革来说,其核心问题便是将分散的村落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集聚,不论是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还是城镇化改革背景下的潜在风险,都来自与此。

参考文献:

Baldwin, Richard E. and Martin, Philippe,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The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ol. 4, Elsevier Press, 2004.

Duranton, G. and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l57(2).

Brǜlhart, Marius and Mathys, Nicole, Secto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 J]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8, 38 (4):348 ~ 362.

Fujita, Masahisa, Krugman Paul and Venables Anthony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ress , 1999.

Fujita, Masahisa and Thisse, Jacques-Francois, Dose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Who Lose from it [ J] ,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 2003 , 54 (2):121 ~ 145.

Xu,Xinpeng.Have the Chinese provinces becomeintegrated under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13,116 - 133.2002

Word Bank. China: intern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Washington,DC: Word Bank , 1994.

Word Bank. China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and factor markets. Washington,Dc: World Bank. 200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顾朝林、张 勤、蔡建明、牛亚菲、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中信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Cécile 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8月

吴良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苏南科技开发》,2003.

篇7

【关键词】水平井 裸眼封隔器 分段压裂 优势特点 工艺优化

1 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技术现状

为了对苏里格地区气田水平井压裂技术的研究,我们从研究和认知国内外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工艺技术方法入手,归纳起来,包括:

(1)化学隔离技术。该技术在20世纪末应用于国内外,主要用于套管井压裂。主要采用液体胶塞和填砂分隔分段压裂工艺,但由于成本高、伤害大等缺点,而未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遍应用。

(2)机械封隔分段压裂技术。该技术也适用于套管井,主要有机械桥塞和封隔器工艺。封隔器的使用可与机械桥塞相结合,也可以单独使用,类型有单卡分压双封隔器或分段压裂环空封隔器。其中环空封隔器进行分段压裂工艺的应用相对成熟,普遍应用于浅井,深井应用有待提高;而双封隔器单卡分段压裂技术的应用尚存在高危险性,有待进一步技术攻关。

(3)限流压裂技术。该技术较适用于有纵向裂缝形成的水平井。技术需要孔眼摩阻的调节作用,保证各压裂层段的破裂压力基本相等。具有分段能力差的缺点,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其分段的针对性。

(4)水力喷砂压裂技术。该技术在20世纪末相对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裸眼、筛管完井的水平井中。技术采用特殊工艺,无需封隔器与桥塞等隔离工具,便可自动实现封隔。技术可进行加砂压裂,也可结合常规油管或大直径连续油管进行压裂,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等优势,实际应用成效也较为显著。

2 裸眼封隔器的相关研究

2.1 研制与开发

针对苏里格气藏具有低压低渗透、深井温度过高、开采难度大等特点,进行水平井分段压裂时,由于井底情况复杂、地层压力过高,裸眼封隔器的工作位置往往处于水平裸眼段,在井壁摩擦及管内液柱压力的作用下,封隔器注入过程中比较容易损坏胶筒和提前坐封,同时由于裸眼段井径变化大,使用常规较短的压缩式封隔器可能会导致坐封不完全,影响后期的压裂施工。基于上述问题研究,研制开发了开启阀式扩张封隔器,该封隔器综合了开启阀与单流阀两种工艺原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施工工艺进行调节,还可以保证排液单向流动,具有防止封隔器提前打开并坐封、防止排液回流的功能。后期胶筒充分膨胀后密封效果增强。该封隔器具有外径小、密封段长且密封完全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下面就裸眼封隔器进行详细介绍。

2.2 工艺原理和参数性能

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固然需要裸眼封隔器作为关键工具,而投球滑套也是必需的工具之一。采用机械封隔器对水平裸眼段设计多段封隔,投球滑套的使用根据起裂位置多级分布特征而定,压裂前对油管进行正打压,以实现封隔器稳定坐封,继而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投球憋压以打开滑套,随后喷砂孔的压裂液进入油套环空起裂地层,最终加砂完成,压裂后合层回排实现采气结果。性能特点:易坐封,具有下井过程防坐封设计;承压差大;适应性强;密封段长且完全;使用寿命长。总体看来,该技术具有压裂施工周期短、灵活实现分段压裂、压裂规模大等优点,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优势突出。

2.3 工艺流程和实现成果

通常来讲,裸眼封隔器进行水平井分段压裂,需要以下流程:用钻杆通到井底,钻头通井;单铣柱模拟通井;双铣柱模拟通井;用钻杆送完井管柱到预定位置;用活性水正替井筒内钻井液。坐封悬挂封隔器和裸眼封隔器;正打压至稳压,缓慢放掉压力,试提至丢手;下回接压裂管柱。该技术实现分十级进行分段压裂,在裸眼水平段井筒质量符合分段压裂工具的入井及坐封要求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为:裸眼封隔器能够保证良好的耐温性、有效密封性,防止压裂窜压;各级滑套球座能够堵球落座密封憋压打开滑套,满足成果要求。

3 水平井压裂工艺优化及发展展望

随着苏里格地区气田开发力度的增加,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要快速、高效、安全地完成压裂工艺并形成多条水力裂缝,保证液体快速排外,完成低伤害的水平井分段压裂过程,压裂工艺优化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段优化。优化遵循尽可能多地增加压裂裂缝数量,最大限度地沟通含气砂体,确保扩大渗流面积,提高储层整体导流能力的原则,实现高产和持续稳产的总目标。采取的优化措施有:压裂起裂点,优选物性好、气测显示高的井段;封隔器要有较好的坐封位置;尽量缩小封隔器卡封起裂段长度。

(2)材料优选。苏里格地区采用的新型羧甲基低伤害压裂液,相比以往普遍采用的常规羟丙基瓜胶压裂液,具有低用量、低残渣、低伤害、易返排等优点。

(3)液氮优化。苏里格气田广泛应用液氮伴注作为增能返排措施,常规直井采用全程伴氮工艺。压裂通常分为十级,增加压裂通道缩径。另外为保证施工安全,液氮设计只在前九段前置液中使用,最后一段则采用全程伴氮泵注,以实现水平井端部增能返排,带动水平段整体返排。

(4)施工规模及参数选择的优化。从而实现上述成果。除上述优化工艺的深入以后,未来压裂工艺会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新型低伤害化学暂堵胶塞分段压裂技术;双封隔器单卡分段压裂技术;多级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等。

4 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能了解到苏里格地区气田水平井压裂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分段封隔压裂技术,效果良好。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工具的成功应用,也标志着国内具备了一定自主研制分段压裂工具的科技实力。各种技术研究和成功应用为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苏里格地区所用的压裂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各种优势明显,值得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振宇.人工压裂水平井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4)

[2] 张子明.水平井压裂技术发展现状[J].中外能源,2009,14(9):31-39

[3] 杨富,邹国曙,马得华等.苏里格气田苏平36-6-23 井裸眼完井分段压裂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0,32

篇8

关键词:医院 数字化 经济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54-01

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让医院实现了管理的一体化,医院利用经济管理系统,让医院所有的经济活动集成在了一起,方便医院统一进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一、主要特点

1.规范管理。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将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就集中加强课医院财务管理。医院利用经济管理的平台,可以对患者从挂号计价到最后结账收款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不仅如此,还能够实现对药品物资一条线的管理,从药品采购开始,到其入库、消耗以及付费和记账,将这些步骤统筹起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医院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连接在一起,目的是让各个部门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加强互相的协作,这样能够相互监督和约束,使医院经济管理更加规范化。

2.严格管理。目前一些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各个部分之间是独立的,因此在医院业务处理方面常常会出现问题和差错,例如在财务核算方面,财务管理的分离导致对整个医院核算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之内实现这种经济管理的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将医院各个部分和环节连接在了一起,可以让医院的每一个业务都有章可循,并且让各个部门之间合作区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可以及时地找到出现错误的工作人员,从而纠正错误。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化的管理实际上是加强了医院管理力度。

二、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

1.三条业务线。(1)收费线。收费线属于医院业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收取挂号、住院或者其他医疗费用的地方,它的功能主要是负责医院的收费整个流程,具体的事项是管理患者医疗收费和收款,管理解决患者欠费问题。患者在收费处除了可以进行缴费,还能够在这里查询到自己的医疗费用情况,并且收费处还负责管理患者结账等业务。收费处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者必须事无巨细地管理医院缴费方面问题,它可以将每日收费情况的票据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并且管理者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查找和核对收费员结算情况,另外还能够查找到收费处每日的收费报表,通过报表可以了解近段时间医院业务处理情况。收费处是医院业务线中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医院的财政收入,因此要加强对收费线的管理。收费管理指的就是对收费员的监督和管理,收费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就是需要每日的核查收费员当天所收的费用,在核查的时候可以根据收费报表来查看工作。在核查工作结束之后,再将数据资料上交到财务部门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因为会计数据和收费数据之间联系紧密,及时地向财务部反映收费数据可以让会计数据每日更新,保持其及时、有效性。(2)药品线。药品线属于药物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医院的药品账务。医院每日都会消耗大量的药品,同时也会定期的向药库购入药品,因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药库进行管理,记录药库每日的账务情况,药品消耗和购入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药品线实际上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它和医院其他财务活动有不尽相同,因为药品账务管理目的是为药房的会计的工作提供数据和信息。药品房的会计需要记录药品报销、入库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每日完成对账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账本的数据和药品输入和输出情况是相一致的。财务数据应该能反映出药房应付款的情况,会计人员必须将每日的账本核实清楚,这样才能让账目的准确度提高,这样一来在与其他库房之间核对账目的时候会更加一目了然。确保账务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加强医院药品的管理。(3)非医疗耗材和医疗耗材线。非医疗的耗材指的是除了医疗之外的消耗,例如运输和通信方面。对这类非医疗的耗材同样需要实现账务的管理,并且其属于库房物资管理的一部分。它与药品线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两者都需要对库房进行账务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要将账务交付给库房的会计使用。库房的会计要对库房内物资的消耗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非医疗方面的耗材的消耗和购入要做好记录,特别是要加强非医疗耗材对外报销的管理,保证报销的数据与实际的账面是相符合的。库房与药品房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还需要对耗材的购入差价进行核算,并且要定期查看应付款数,保证耗材的出入账务的准确性。医疗耗材还有低值和高值之分,低值指的是低值的卫生物资和一些消耗大的易耗品,在对其进行账务管理上,同样需要做好每日的入库的记录和报销的记录,并且要做到日清月结,保证物资数量和账务数据是一致的。高值医疗耗材指的是消耗较小、库存少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在对其管理方面,为了保证耗材的高品质,需要加强耗材采购与消耗,做好购入和消耗的账目,防止出现错记、错报的现象发生。

2.四个业务层。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中,包括四个业务层。第一层是信息集成平台。信息集成指的是医院内部财务信息和数据的集成,这一层主要是由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使用。第二层是审核记账平台。这一层指的是医院中所有的记账,将这些凭证集合在一起,能够方便对财务部的审核和查看。第三层是账务的管理平台。它指的是对医院整个账务集中进行管理,包括医疗和非医疗耗材财务管理,药品的账务管理和库房物资的管理。第四层是其他的系统。这一层主要是针对医院其他经济业务,例如固定资产等。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经济管理为医院开创了管理的新模式,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医院运用这种管理平台能够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岚.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医疗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

[2] 唐圣春.合理用药相关利益集团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7)

[3] 贾华生.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篇9

关键词:石油技术 测井技术 管理 研究 应用

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过程里,测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处理地质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经由研究、研发以及服务,构成了技术及市场的良性循环。测井是油气勘探的主干工程技术之一,是通过声、电、核、磁等物理测量方式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在温度较高的井筒环境里对地层及油气动态测试的高科技技术。

一、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1.测井装备以及技术都在朝着高度的可靠性、精度性、效率性、网络性的方向发展,以便可以适应更多不同地质及工程环境的需求。测量的方式也朝着多源、多波、多谱以及多接收器的方向延伸,测量参数从二维转向三维的方向发展,极大提升了井眼的覆盖率,以便适合对地层非均质测量的需求。安全环保需要令非化学源的核测量探头获得进一步的商业化运用。

2.测井资料应当通过单井进行处理后转变为多井综合对比分析。通过动态评价转变成动态分析,获得地层动态信息。非均质、各向异性地层的评价和测井同其它材料的综合使用变成发展的重点。测井使用采集、处理、应用等方式,适应各种层次需求的综合化运作,展现数据共享以及提升决策效率的信息化网络。

3.射孔技术向深层次穿透、低伤害、大孔径、高孔密方向发展,同油藏开发以及完井工艺逐渐贴近。

二、主营业务的发展对测井技术管理的需求

1.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对于测井技术、设备提出了新的需求。碳酸盐岩或者火成岩一类的较为复杂的岩性以及复杂的油气藏,甚至是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电阻率油气储藏的勘探开发,需要分辨率较高、探测较深、精度较高的测井技术和装备。

2.石油勘探开发难度持续增加,勘探对象逐渐复杂,碳酸盐岩、隐蔽性岩性油气藏等一些变成了攻击的方向。老油田水淹层鉴别,剩余油饱和度的正确,变成了重点内容。水平井测井以及大斜度井都对测井的解释评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3.由于特殊钻井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测井条件以及结构都出现了转变,已有的测井仪器的适合条件已经同新的经验环境有所区别,例如分支井、欠平衡钻井、水平井、气体钻井、小井眼钻井的大量使用,都需要研发出相匹配的钻井工艺及技术,提升射孔器材性能以及工艺技术的水准。

4.我国测井设备呈现出了型号广,层次标准不齐,总体技术能力相对较低的局面。测井仪器设施的更新和海外测井市场的拓展,对于自主产业品牌测井的设备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三、我国石油测井技术管理的现状

1.电法石油测井技术

透过运用井下测井设备,向地层单位发出一些带有频率的电流,对地层单位采取测量而获得地层电阻率的石油测井的方式被称为电法测井。这还包含了透过发射电流取得地层自然电位的石油测井方式。

2.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

放射性石油测井技术也可以叫做核测井技术。它的构成原理是透过研究地层岩石空隙流体的核物质性质,探测油气储备的一个石油测井技术。透过所运用的放射源或测量的放射性物质以及所研究的岩石性质,将核测井技术分成伽马测井技术和中子测井技术。

3.声波石油测井技术

透过对环井眼地层的声学性质测量判断井眼工程的状况以及推断地层特质的测井方式被称为声波石油测井技术。它的表现形态为声幅测井技术、声速测井技术和声波全波测井技术。

4.套管钻井测井技术

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石油测井技术,当前还处于概念化状态。详细的操作步骤是要在同一时间内将一口油井的钻井和下套管工作完成。这类技术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套管当做钻井的钻杆,井眼在成形时,套管也已经下到了井下。

5.可发性石油测井技术

在所有油田开采期间进行的整体测井方式被称作开发性石油测井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油田储备曾评价开发、油井作业实施、井下技术状况的勘测以及效果的评价。它的主要工作是评价剩余的石油储藏饱和度、井间测井以及生产测井等。

6.套管井测井技术

这个测井技术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裸眼井测井的风险,透过较少的测井次数运用相对便宜的完井钻机以及修井来共同完成成本较低的作业。

7.成像测井技术

透过收集大批的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成像。主要具备了声音成像、电成像测井仪器以及核磁共振等一起进行采集系统、数字遥感系统以及计算机工作站的一些设备组成。这同其他的勘测设施相比,成像测井对于较为复杂的油气储藏层来讲具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

8.随钻测井技术

这个技术是把勘测设备的安装在贴近钻头的部位,在钻井工作进行的同时测量地层的数据。它的具体工作原理是为了勘测地层倾角、方位、钻头压力以及方向等针对钻探方向采取的定向控制。这样的测量技术免除了因为井眼直径较大,泥浆入侵而形成的井下劣质环境的状况。

9.电缆地层测试测井技术

这是一个会直接面对估算地层能量以及验证储层流体性质中最为直接合理的测量方式。它同普通的钻杆测量对比,更加具备经济便捷的优势。由于自身的石英压力传感器可以较为快捷的勘测出地层内对于温度、压力的变化。主要用在创建单井压力剖面以及计算流体密度和估算底层有效渗透率等方面。

四、主要的发展方向

1.强化地质环境因素描述技术研究

很多工程问题,较大多数都可以归结到地质方面,只有将地质问题搞清楚,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规划出工程处理的方案,因此,强化地质环境因素描述技术研究,一定是测井工程研究的新动向。

2.强化可视化井筒测井技术研究

由于测井技术的发展,构成了不同方法、不同测量深度的测井方式,测井范围也通过井筒周围持续向井间横向蔓延,尤其是高精度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数据材料逐渐丰富,处理的问题逐渐增多,地层各向异性评价逐渐深入,表述逐步清晰。

3.强化非常规油气资源工程应用的研究

对于非常规划化的油气资源来讲,特别是当前我国逐渐被关注的页岩油气,因为它的岩性、孔隙构造非常复杂,油气储存的方式较为多样,开采的过程里通常使用大型压裂的方式进行。

4.深入不同类型测井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测井透过声、电、发射性等方式取得地层信息,饱含了地层的各类特征,当前主要使用测井的声学信息,对于地层点穴以及放射性信息在工程里的应用力度以及应用分析力度都不够充分,要通过不断的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

五、结束语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通过我国石油测井人员的不断努力,一定会令具备中国特色的测井技术从整体上满足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志刚.浅谈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5).

篇10

关键词:静压管桩;终压力;竖向极限承载力;经验公式

Abstract: the static pressure pipe in guangdong area application very more, making clear of the static pressure pipe pile construction will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rtic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tatic pressure pipe pile desig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ll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atic pressure pipe pile construction will pressure and vertic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uangdong area of the empirical formula was introduced.

Keywords: static pressure pipe; Eventually pressure; Vertical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Experience formula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静压预应力管桩(以下简称静压管桩)施工终压力和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关系是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确定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的经验公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用途:

(1)在设计初步或开工前试桩阶段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作为辅助方法和补充手段):已知桩的终压力(Pze)、桩的入土深度及桩周土质情况,可以很快估算出该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Qu),从而可求得该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2)选择施工用的压桩机、确定终压控制标准(一种简便的初估手段):已知桩的入土深度(根据工程地质资料预估)、土质情况及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很快求得需要的终压力。

因此,弄清静压管桩施工终压力和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关系,对静压桩在广东地区得以进一步推广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2终压力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区别

静压管桩终桩力和竖向极限承载力是两个本质绝然不同的概念,终压力指的是静力压桩过程中使桩尖达到持力层终止压桩时出现的最终静压力,是一种破坏土层的极限荷载,主要是来自克服桩端土层的抗冲剪阻力和桩侧滑动摩擦力;竖向极限承载力指的是压桩结束后,桩周土体产生固结、桩端土体产生回弹后,该桩能保持正常使用时可承受的最大竖向荷载,是桩侧极限摩阻力与桩极限端阻力的总和。

终压力是终止压桩瞬间出现的荷载,其每次出现持续的时间通常仅5s~l0s,而单桩承载力是桩能抵抗由上部结构传来的长期荷载作用的能力。

终桩力和竖向极限承载力本质区别决定了两者在数值上是不同的,因土层结构、桩型截面、桩长等的不同,会出现终压力大于或小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情况,但大量工程实测资料表明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3静压管桩终压力与竖向极限承载力关系的理论分析

静压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的比值会随着土层结构、桩型截面、桩长的改变而变化,大量工程实测资料表明,桩长的变化对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关系影响最大。当桩长较短时,施工终压力一般大于单桩极限承载力;当桩长较长时,施工终压力一般小于单桩极限承载力。这主要是因为,静压管桩在静压力的作用下压入地基土中时,桩侧表面与桩周土之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阻力,这种滑动摩阻力很小,而且在同一土层中,基本保持不变,不随桩身入土深度的增长而累积增大,压桩阻力并不一定随着桩身入土深度的增长而累积增大,而是随着桩端处的土体软硬程度即桩端处土体的抗冲剪阻力的大小而波动,所以静压管桩的压桩力主要来自桩尖向下穿透土层时直接冲剪桩端土体的阻力。而静压管桩压桩穿越的土层一般是软弱松散的,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当管桩在垂直静压力作用下压入地基土中时,桩尖直接使土体产生冲剪破坏,同时桩周土体也产生剪切挤压破坏,孔隙水受此冲剪挤压作用形成不均匀水头,产生了超孔隙水压力,扰动了土体结构,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粘性土发生软化,砂土粉土发生稠化,此时桩身容易下沉。当桩身进入持力层后,端阻力大幅增加,压桩力也随之增长,所以静压桩施工终压力主要是克服桩端阻力和桩侧的滑动摩阻力。

一旦压桩终止并随着时间的推延,桩周土的触变时效和固结时效体现出来,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体发生固结,土的抗力逐渐恢复,甚至超过其原始强度,这时桩身和桩周土之间的摩擦力,已经不是施工下沉时的滑动摩阻力而是变成承载时的静摩阻力,静压桩这时才获得工程意义上的极限承载力。根据粗略统计分析,静压桩的极限承载力中,桩端所提供的承载力约为终压力值的40~45%,其余部分要靠桩周土体抗剪强度的恢复来补充,如果桩身较长且桩周土体摩阻力的恢复值又大,那么该静压桩的端承力、桩侧摩阻力的综合即桩的极限承载力就会大于桩的施工终压力值;如果桩身较短,桩侧提供的摩阻力就小,这种情况下桩的极限承载力就会小于桩的终压力值。

4广东地区经验公式

静压桩的终压力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两者之间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从纯理论方面来看,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相当多,目前还难以建立能反映出各种影响因素的定量计算公式。但广东省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现场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自身经验,删除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想法找出事物内在本质的要素,建立实用的经验公式来指导工程实践,在建立静压桩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两者经验关系公式的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适合广东省的经验公式。广东地区的经验公式如下:

6m≤L≤8m 时 Qu=βPze=(0.6~0.8)Pze

8m<L≤15m 时Qu=βPze=(0.7~1.0)Pze

15m<L≤23m 时 Qu=βPze(0.85~1.0)Pze

L>23m 时 Qu=βPze=(1.0~1.15)Pze

Qu ——入土部分的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β ——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的相关系数;

L ——静压桩的入土深度;

Pze ——静压桩施工终压力值。

(1)本公式适用于淤泥层厚度不大于L/3的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不适用于摩擦桩或端承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