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活动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被誉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一种适应于我国高校发展现状,起辅教育职能的重要校园建筑类型,其建设核心是满足大学生校园交往及日常活动的需求。本文以天津财经大学为调查基础,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更有效利用进行探讨。
一、学校现有场馆的情况
我校第六次党代会和第七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要把建成一流财经大学作为学校发展和奋斗的目标。一流的财经大学除了要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丰硕的科研成果、前沿的学科建设外,还需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
多年来,我校按照“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研活动、文艺活动等,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们要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上做事,加强以“健康向上、品位高雅、丰富多彩”为主要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在今年的各基层单位调研过程中更是非常注重学生活动场馆的紧缺,指出要想方设法地解决学生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告厅和合班教室,但提前是要注意管理好教室。
详细了解我校的现有场馆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场馆来举办活动,整体把握我校的所有场馆资源。我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可以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会议场馆,一类是多媒体教室和合班教室。
在现有会议场馆情况统计中,目前向我校学生活动开放的场馆资源紧缺,尤其是可容纳100-200人的多媒体教室。
教室从周一到周四全天、周五上午,都有正常的教学活动,使用率达99%以上。合班教室没有正常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周五下午,这就说明供学生举办活动的时间基本集中在周五下午。
二、学生活动利用学校场馆的情况
分析了我校供学生举办活动的场馆现状之后,我们接着调研了学生活动对学校场馆的需求量,以便知晓供需是否平衡。
我校大学生举办活动的组织者主要集中为学工部和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我们对这两个部门的学生活动申请场馆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学校的发展、更关系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赞誉。
我校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全年工作,就业招聘、就业服务、就业咨询全年开展,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最新、最快、最及时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是我们学校的工作目标之一。2014-2015度,由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协调的专场招聘会共计300余场,大型招聘会2场,参会单位共计590家,网络就业信息1500多条,共提供各类岗位需求20000多人次,已就业毕业生中有近63%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取得的就业信息,由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活动是我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随着我校就业招聘工作的不断深入,就业招聘场地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相关部门领导对就业工作给予了大力的协助,积极配合,但由于招聘场地条件限制,我校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时间只能集中在每周五的下午或申请学校的报告厅,才能有多媒体设备提供使用。而现在各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非常紧凑,固定一个时间往往使单位选择在别的学校召开宣讲会或者放弃招聘,为此,我校毕业生就业受到较大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此外,为满足我校就业招聘场地集中在周五使用的限制,每周五下午都要安排15至20家的招聘单位同时召开宣讲会,毕业生奔波于不同的招聘场地,不能完整的参加企业招聘活动,企业及毕业生对此也多次提出意见。虽然,目前在公寓已有一处与公寓管理中心及学工部共用的场地用于毕业生日常招聘,但满足就业高峰期,企业的招聘需要也明显表现出场地的紧张。
因此,为更好地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丰富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在调研过程中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提议:希望学校能在校内设立一处固定的一百人以上的具有多媒体设备的场地专门用于校园招聘需要,以满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
调研结论:通过对我校学工部和就业指导中心这两个部门的详细调研发现存在着这样的两对矛盾:1.学生活动越来越丰富,对活动场馆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学校适宜学生搞活动的场馆资源有限;2.学生不注重活动场馆使用时的维护,学校缺乏对学生活动使用场馆时在维护方面的监督与管理。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活动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团活动日益蓬勃,功能日渐彰显,已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社团能让同学间的感情更为深厚,沟通更为顺畅,人与人间的友谊更为纯化,也让我们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一)参加社团活动,会使我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向上。通过社团的学习,会使我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将自己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参加社团活动,会使我们更有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社团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有利于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在社团内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使集体主义观念得以增强。社团的荣辱与共与每位成员息息相关,人人希望社团发展壮大,人人都关心社团的各项事物,因而逐步培育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
(三)参加社团活动,会使我们的创造潜能得以更大发挥。青年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到学科类社团组织,将具有发明创造潜质的人相聚在一起,共同进行实践、研究、创造。社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开发潜质,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参加社团活动,会使我们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参加思想理论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生活向导类社团,会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文学艺术修养、身体素质等有一定的提高。
四、集思广益出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结论,我们建议应该同时解决矛盾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方面
1.以学生为本,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活动提供更多的场所。
2.加强对学生活动使用场馆时的监督与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 学生方面
篇2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马克思也正是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座右铭。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开启思维的潜能。但是,纵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把握不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频频出现“有主题,没问题”的状况,课堂上缺“疑”少“问”,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怎样更好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一句话可谓概括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乐问”的外部条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在彼此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2、激发探究的兴趣,是“乐问”的内部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活动主题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这是它的优势所在,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与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之中,激发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例如:我观察到我班的学生非常喜欢看童话故事,讲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的,因此,我在开题活动课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童话故事及人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设置悬念:你还想看更多的国内外童话故事吗?你想知道《一千零一夜》吗?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落实学生的“会问”。
1、认识表象,会问“是什么”
在活动伊始,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我们可根据活动主题,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则新闻、一段广告、一个案例、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画面、一幅漫画、一张数据统计图等,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聆听与观看中,带着问题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因为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将会由此迸发。
2、实践体验,会问“为什么”
杜威的“思维五步”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问题,问题不是“无本之木”。因此,在认识表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并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准确理解(理解内容)――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建构)”等思?S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结合方法,会问“怎么样”
教师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可以简单归结为:①有规律引发的思考 ②根据对比得出的发现 ③遇到困难引发的思考 ④顺着问题的方向追问 ⑤在常规中发生的意外 。方法的指导不同于“知识的系统讲授”,应当借助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例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活动中,通过沙湾飘色与南村员岗飘色的对比,学生深受启发,用“根据对比得出发现”的提问方法 ,纷纷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一次飘色巡游需要的资金是多少?加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使员岗飘色更吸引人……再经过老师和学生的整合,整合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三、引导点拨,使学生“善问”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但乐问、会问,而且善问。
1、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
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小眼睛看大飘色”的主题生成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五花八门,有的涉及飘色的改造等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之外的,我就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距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进行研究。对于一些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问题其实是属于同一类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对零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终确定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员岗飘色的历史、飘色的故事、飘色的构造、与其他地方飘色的对比。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提问应围绕活动主题,提问时要考虑这问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
2、反思建构,再次发现问题
一个主题探究是由许多小活动构成的,每一次活动结束,并不等于前面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还会发现更好的问题,将活动开展得更深入。因此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要给予支持、鼓励。比如“保护我们的眼睛”活动结束后,学生发现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很多: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遗传因素等等。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现在的孩子爱吃甜食,也是造成近视眼的原因之一。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1就显得不足了。维生素B1缺乏会使视神经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导致视力的减退。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饮食与健康”主题应运而生,作为下一阶段的探究活动主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一旦掌握了方法,学生就会善于提问。
3、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困境;出路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4-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到实际工作的初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探析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观察社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敢于担当的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应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行合一”的统一性。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验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拓宽和转化自己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感触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考量自己,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慢慢地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次“三下乡”的体验、一次边远山区的支教、一次革命圣地的寻访、一次环保活动的倡议、一次企业工厂的参观、一次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等等都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评判准则,促进自身高尚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践,走出课堂,初涉社会的新鲜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将空前的活跃。在活动中跟其他同学一块沟通、学习、交流、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协调能力。
(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和工作态度。如果学生不拘泥于片面性和形式化来做好这项活动,真正把实践活动做“深”、做“精”,那么必定会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或感悟,真正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六)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人才竞争市场,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以便为将来求职时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高校具体的推进和工作落实中,由于认识和具体执行上存在着的一定错误行为,导致了目前实践活动更多地是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正确有效地引导,重视程度不够。有报道称,每当寒假或暑假即将结束时,总会出现大量的“盖章大军”,有的学生甚至通过父母找人托关系到各种各样的公司或个体单位盖章;还有的学生没来得及盖章,回到学校后自行联系周边的小店盖章,实在不行就自己刻一个“橡皮章”、“萝卜章”,还被学生美誉为“实践神器”,而且“代代相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高校对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引导缺位”现象,部分高校在机械地传达着上级部门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但是真正到了实践对象的主体――“大学生”这一层面时,却缺少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指导。
(二)高校中愿意参与并能悉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因为,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完成课时量上,这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直接影响他们职称晋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相比较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老师对其负责,实践前老师还会做一个全方位的细心指导,甚至包括心理辅导。实践中每周还会固定与实习单位及学生本人沟通,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脉搏。
(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大多数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实践活动的通知,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甚至没有搞清楚自己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欠缺,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或是任务来做这项活动,功利心太重。在2013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竟然将“三下乡”变成了“农家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摆个“POSS”,拍个照,回到学校后还在人人网、博客、空间上公开发表各种吃、喝、玩、乐的状态。
(四)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不愿让其去偏远地区吃苦受累。每当寒暑假的时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家长大多乐意带着孩子去各地参观旅游。特别是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90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老人的百般呵护,不愿经受社会实践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过分自我的习惯。每当快开学时,明知孩子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但当接到孩子需开具社会实践“证明”的求助,非但不制止,反而热情地伸出“援手”,托关系、找熟人,助长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五)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太过形式化。许多高校在与各类企业、各地市县级等政府部门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意向协议书时,合作双方仅仅是为了挂个牌而已,对于协议书上规定的后续合作内容就没有了下文。还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通过联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家长来完成,经常会出现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发发新闻的状况,极度扭曲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模式及出路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和现状,说到底其实还是该项活动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存在着一定漏洞。这首先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家庭乃至学生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效应。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敦促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同时积极搭建高校与社会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各高校也应积极探索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尽可能多地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并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监管,比如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等等;家长和学生也应及时转变观念和认识,认真对待,使得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家长朋友认可并支持的高质量活动。
(一)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形成适合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各高校应由校领导牵头,协调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将此项活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按必修课进行考核。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匹配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规有序进行。比如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奖惩制度、经费支持计划、政府对学校实践育人的绩效考评、学校对老师实践育人的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同时,对实践活动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实践活动要严查到底。
(二)运行保障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真实化,真正体现出该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妨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一般来讲,项目化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项目启动(目标)、项目计划(承诺)、项目的执行和控制(量化)、项目收关。而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模式则可以按照以下六个环节来具体执行。
图3-1 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流程图
(三)服务保障
据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在校大学生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类实践活动;88%左右的在校生渴望体验职场;更有67%左右的大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安排了暑期“实习”任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又面临“实践地点和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缺乏专业课教师指导”、“缺少活动经费支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瓶颈。因此,这需要政府、高校、院系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真正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保驾护航。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调控及监管职能,充分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及交流,积极为“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牵线搭桥。
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也应广辟蹊径、广开渠道,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主动寻找合作方,尽可能多地建立优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把自交给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与实践单位“面对面”,并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提供切实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
(四)内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最终还是学生,哲学上讲,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比如大学生可以以社团的形式自发成立大学生“实践联盟”、“实践沙龙”等,也可以自行邀请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同学们分享经验和感悟。这样以来,学生们很容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该项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必将愈发高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真”、做“实”,做到真正“有成效”,必须从该项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入手,注重点面结合,不断探索其规律,丰富其内容,拓展其领域,创新其形式。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华银峰,吴珊珊.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设计[D].蚌埠学院学报,2013,2(2).
[2] 商守卫.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学术论坛,2014..
[3] 王慧,刘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
[4] 赵曙光.现状、瓶颈和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冷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2).
篇4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活动中,围绕课堂教学,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我区课堂教学效益。
二、活动目标
1、全面树立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锁定“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习惯养成,改进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个性及特长发展。
2、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管理机制。强化专业考核,优化激励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
3、开展有效教科研活动。以研兴教,以教促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备、教、改、辅、考、评、研、行”等环节管理,坚持做到严、细、实、恒。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
为确保我区“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局领导和机关职能科室实行联系学校、服务基层制度,每月至少一天走进联系学校,半天听课,半天督查常规;各学校也要制定“中层以上干部教学包干”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活动到边到位。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研水平。
1、继续优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学情,讲求实效。
2、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把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科研重要课题。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任务,分科落实课题,力保校校有课题、人人教与研,全面提升教科研整体水平。
3、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本区内市“333工程”优秀教育教学骨干管理,教科研部门要组织他们深入教学一线,通过举办讲座、开课、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诊断教育教学,对成功经验及时推广。
(三)搭建学习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完善教师学习制度,深入落实《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晚八点一小时读书活动”的实施意见》,促使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养成勤读书、善思考习惯,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水平,激发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2、开展中小学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扎扎实实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说课、赛课等教学大练兵活动,促进教师在活动中提高素质。
3、各校结合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校本培训方案,旨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区教研室要适时组织召开校本培训现场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开展多种活动,提升课堂效益。
1、开展各种课型展评、交流活动。扎实开展校际、校内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活动。
2、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各校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案督查、评价。
3、开展“优秀教务(导)处、教科室”的评比工作。提高基层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指导、检查、督促功能,带领全区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活动中有所作为。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现场推进会,组织人员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观摩研讨,及时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开展教研员学科研训活动。教研室负责对各学校的教学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由教研员牵头组成各学科的研训工作室,成员由各学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定期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以点带面,以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为目的,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为抓手,根据学校和学科实际建构适合本校的高效课堂。
6、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过关工程。学校要制定计划和进度,用三年的时间,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实际,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合格认证并对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并集中传到区教育网上供研讨学习。今年,要优选、制作50节以上优质课堂视频。
(五)重视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力
1、参照《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做好细化与落实工作,加速我区教育教学规范化进程。
2、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工作的力度,有效管理教学各个环节。要抓牢备课关、抓严上课关、抓实批改关,细化、优化辅导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3、坚持待遇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以《市中小学常规管理要求》为依据,对在岗教职工进行全员教学评价和业务考核,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4、细化管理常规量化标准,促进教学行为规范化。(1)每学期至少全面检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4次,在检查的教案上写上评语,并做规范的检查记录。(2)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教学质量分析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领导作2次教学工作的专题报告。(3)每学期学校组织的集中性教研活动不少于8次,各年级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不少于16次。(4)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全校性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各不少于1次。(5)每学期教师互相听课、共同评课不少于20课时。(6)每学期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导)主任听课、评课、导课不少于40节。(7)每学期开展教案展评活动至少1次。(8)每学年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评估活动不少于1轮。(9)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示范课或教学讲座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10)继续实行教研员包校制度,教研员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00节。
5、实施教学目标绩效管理。区教育局根据各校实际,制定学校绩效管理目标;学校根据教师实际,制定教师绩效考核目标。区教育局每年对学校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绩效目标的学校给予奖励;各学校也要根据教师的绩效目标对教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发放绩效工资。
(六)做实“转困促优”,整体提高效益
各校“转困促优”主要目标是:一是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二是提高中考、高考优分率,确保同比不断上升,扩大中考优分绝对数、高考本二以上双达线数;三是降低中考、高考低分率,确保同比持续下降。
1、各校要制定《转困促优计划》,明确目标,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并做到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定期表彰。要建立学困生成长袋,记录成长情况,树立成长信心。
2、各校要引导教师转变转困促优观念,改变以往盲目低效提优补差做法,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让优生更优,学困生转困。
五、相关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狠抓管理。各校要确立教学为中心地位,狠抓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校要召开“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活动动员大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科学部署“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分工到位,责任落实。
二是结合实际,形成特色。各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活动方案,强抓落实,凸显特色。
篇5
关键词 智障学生 艺术休闲活动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智障学生也有权利享受艺术休闲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念的不断更新,智障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让智障学生能够能更好地成长,我们要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智障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相对迟缓,身体上又存在某些机能障碍,所以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就会弱些,社交能力也会差些,因此,就容易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兴趣和机会融入到社会中来。智障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不能及时、恰当地宣泄出来,将会严重地影响其健康和生活。为了能让智障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艺术休闲活动,开展适合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智障学生全面成长的课程,为他们提供优良的艺术休闲活动环境,优良的艺术休闲活动机会,培养智障学生的休闲技能、兴趣及态度。
2 艺术休闲活动帮助智障学生更全面发展
艺术休闲活动可以通过程度比较合适的舞蹈、音乐、工艺、美术等艺术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和表现美;通过学习各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艺术休闲活动可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性休闲教育活动课程,发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后,在课程设置方案方面,本着尊重智障学生的教育需求的基本原则,通过开设一般性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的潜能能够较好地得到开发;同时针对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还通过开设选择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在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艺术休闲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让生活更充实;还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潜能;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心态,提高了生活素质。在艺术的课堂中,智障学生学习感受了科学、文明、道德、休闲,从而更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了好的性情、陶冶了情操、愉悦了精神。
艺术休闲活动教学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艺术休闲活动,可以激发智障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身心更好地康复。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会比正常人差些。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因素,他们平常活动的空间、运动的机会都会比正常人要少得多,这样一来,他们就经常会因为缺乏足够的锻炼,而身体素质变得较差。他们在参与运动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肢体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掌握动作的要领慢等问题。通过艺术休闲活动,如:跑步、骑车、跳健美操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技能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通过适当的艺术休闲活动,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肢体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配合度,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变得更活泼、乐观、更有耐心,更有恒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由于身心障碍,在生活、学习中,常常因做事未能达到预期,不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缺乏足够的自信,而通过艺术休闲活动,可以增强智障学生的自信心。如通过开展卡拉OK演唱会,邀请喜欢唱歌的智障学生上去演唱,不但能制造出热烈的氛围,还可以发挥智障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他们勇敢、不畏缩的良好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尽快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和自己的自卑,学着自信、自强,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打好基础。
智障学生在与人交往上一般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休闲活动,使智障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交朋友、从得到帮助再进一步发展到喜欢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并最终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来。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让其当个小老师——为其他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开展艺术休闲活动应尊重智障学生的教育需求
首先,艺术休闲活动注重的是体验,而非结果。因此,艺术休闲活动的设计者必须设计出丰富的参与机会,使参与者在参与中获取体验机会。而针对智障学生开展的艺术休闲活动,则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多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不是为了展示艺术休闲活动的成果就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应该是在智障学生自身能力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开展相对应的艺术休闲活动。
其次,要为智障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艺术休闲活动。智障学生毕竟跟普通人还是有区别的,每一个智障学生的程度也都不太一样。所以针对智障学生开展的艺术休闲活动,要根据参与活动的智障学生的智力障碍的程度、身体机能协调性、教育程度及心理等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开展。例如有的智障学生就比较喜欢参加简单、单一而重复的艺术休闲活动,如散步、画简笔画等。也只有难度适中的艺术休闲活动,智障学生才能更好地参加到其中来,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再次,开展智障学生艺术休闲活动应尽量避免让参与活动的智障学生产生挫折感。艺术休闲活动除了在难度设计要注意照顾到参加的人员外,在活动期间,还要注意做到既不要让智障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也不要为了制造气氛,在众人面前勉强智障学生做他们不愿意或能力以外的事情,以免因导致其自身缺陷过分突出而让智障学生产生挫折感。
最后,要做好智障学生的后勤协助工作。智障学生在与正常人一起活动时,常会表现紧张害怕、不够自信又被动,而且智障学生一般也不太喜欢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人一起活动,这时候就需要有他喜欢或熟悉的人一起陪伴着他,消除他的紧张感,帮助他尽快融入到活动中。
4 在智障学生中开展艺术休闲活动需要大家的支持
科学、文明的艺术休闲活动,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养成积极、文明的生活素质。现代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特殊教育也是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智障学生学会做人、独立生活、发挥其生命的价值,帮助其成为有用的人为目的。学会生活,就要学会休闲,并懂得一定的艺术。而作为一直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学的老师,则更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生活,帮助学生学会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素质,要把培养他们成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智障学生在整个社会中虽然算是少数,但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上所有人来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智障学生艺术休闲活动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智障者的生活才能更加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今天,延平中学20__级初一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今天在这里隆重开训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延平中学师生向南安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训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新世纪的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军训队列训练。你们要学习军人铁的纪律、顽强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学习军人“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军人气质。
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位同学必须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又是十分艰苦的,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作风是不行的。军训是艰苦的,也是令人难忘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像军人一样生活,像军人一样思考,像军人一样训练,强身体,健心智,使自己具备爱国之心,报国之能,建国之智。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宽裕,往往缺少挫折、磨难和艰苦的经历;通过军训的磨练和洗礼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举止和仪表,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可以增强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意志,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践证明,凡是具有遵纪守法、吃苦耐劳、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同学,学业成绩往往比较出色,也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参加军训就是要学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今后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尽管短短几天的军训只是人生旅途中短暂的一瞬,但它给我们的影响则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关于军训的内容、步骤已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基地将作具体布置,这里就不讲了。为了圆满完成军训任务,为确保这次军训的安全和质量,我代表学校向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严肃认真。像对待学习一样,高度重视军训,全身心地投入军训,一丝不苟完成军训的各项任务。要不怕困难,刻苦训练。无论哪个训练项目,都要从难从严,既练意志,又练筋骨;既练思想,又练技术。要克服娇气,敢于跌打滚爬,敢于流一身汗,沾一身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
第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从开训到结束的每一天,从白天到晚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照基地的要求。全体同学必须按照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要求自己。保证在军训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树立“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汇报。
第三,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一切行动听指挥,尊重教官,服从领导,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吃苦,勇于锻炼,做遵守纪律的模范。对每一位同学的遵守纪律情况,要严格进行考勤考核,军训期间,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得请假。所有同学都必须集中精力参加军训,认真听讲,仔细看示范,牢记要点,坚决反对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的散漫作风。
第四,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军训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与同学之间,班与班之间,要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看谁作风好,看谁训练认真,看谁能吃苦耐劳,看谁团结协作,看谁的班级能获奖,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热烈气氛。要把军训中学到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发扬光大,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应用于校风校纪建设之中,为我校争光添彩。
第五,要十分注意人身安全,杜绝一切意外事故的发生。训练中要严格按照各项动作规则要求,不懂不要装懂,不要自作主张,不许蛮干,千万要注意安全。所有参加军训的同学,都要自始至终参加队列训练等各项规定项目的操练,军训表现记入个人档案。对在军训中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将分别予以表扬,对违反纪律的要严格进行批评教育。
篇7
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而积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风、校风的建设。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不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医学理论知识,又获了得除实验课之外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训练;既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又使他们一定程度地了解知识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方式,使他们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1选题宜与教学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不必过分强调科学价值,最好是理论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在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点多是前人通过实验获得的,如何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获得一个结论则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甚至在实验课中也难以实现,而课外科技活动则提供了一个弥补这个缺憾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课题,让同学们利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理论和技术解决一个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例如,我们课题组让学生观察慢性应激大鼠血液系统内各指标的变化,学生利用课堂学过的、实验课做过的实验完成各指标的检测不但将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实践中,也亲自体会了获得一个结论的完整科研过程。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的选题不必局限于疾病机理的探讨,完全可以选择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技术更新方面的课题。又如,我们学院有的课题组曾指导学生设计“负压真空采尿管”,这种导尿管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大大加快操作速度,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技术更新实验,将创新思维的“灵感”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从中获得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启迪。
2.2课题设计应难度适中,实验周期不宜过长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知识的学习,课外科研活动只是一个开阔思维和视野的渠道,在大学生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在选题时应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应选择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题目,实验也应该在他们的知识水平范围内,这样有利于他们及时理解和消化所参与的课题内容。根据我们的经验,每周16至20个小时的科研活动时间,一学期动手实践2至3个月比较适宜。
2.3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科研的特点之一是以小组为单位,通常4~5名成员,故不但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也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考虑大学生实验的特点,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同时也注意“分中有合”,成员之间只有通过相互紧密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为了在时间上保证实验的连续性,成员的组成最好由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组建而成,成员之间既联系密切和方便,又有不同的课余时间,大家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进程协同完成所有试验。
2.4对研究结果不做硬性要求医学领域的课题实验周期通常较长,大学生完全是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故在这样短时间内想高质量地完成一个项目,取得预期结果并发表文章并不容易。所以,结题时可不必做这方面的要求,团队成员只要如实汇报整个实验过程即可,对于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项目,可以分析失败原因并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的意义
3.1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各种省级和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不但激励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产生,其中一些优秀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
3.2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锻炼和提高。参加过科技活动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会非常关注那些在科技比赛中得过奖、发表过相关科研论文的学生。因此,科技创新活动也为很多有潜力的学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篇8
【教学片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抓棋子的游戏,比一比谁抓得多?游戏的结果如下:
第一轮:男生抓到10个白子,女生抓到12个黑子。
第二轮:男生抓到11白子,女生抓到8个黑子。
在学生玩好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轮游戏中分别抓到什么颜色的棋子多?什么颜色的棋子少?
教师接着出示例题:
两位同学玩抓花片,男生抓了13个红花片,女生抓了8个蓝花片,哪一种颜色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花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师:结合这幅图,你能发现哪种颜色的花片多?多多少吗?
生:红色的花片多,多5个 。
师:如果有很多花片,那么还可以用摆花片的方法吗?
生:摆花太麻烦了,可以列式计算。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用13-8=5,就求到红色比蓝色多的花片。
师:让我们回到图中去看一看,这些花片中哪些是多出来的?(学生到黑板上圈出多出来的花片)。
师: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感觉有些困难,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生: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如果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可以怎样列式?
生1:13-5=8(个)。
生2:5+8=13(个)。
生3:13-8=5(个)。
师:求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仍然用13-8=5这个算式。
【教学思考】
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学生对看似非常简单的两数相差关系感觉难以理解?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列式解答“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后,学生仍不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还可以怎么表达。同时,在教师对“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的意义进行强化后,学生在列式时仍然感到很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思考,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而我们又该怎样解决问题?
一、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数学意义构建中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在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中,这是学生首次认识和解决“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这样抽象和概括的数学认知。其实,教学“求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两数相差”,以及“两数相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借助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来引导学生初步地感知“两数相差”的含义。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获得对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然后引领学生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把握数学的本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试图仅仅通过例题就让学生理解“两数相差”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理解 “两数相差”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的抓棋子游戏活动,仍然停留在谁多谁少的层面,并没有能够促进学生对“两数相差”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数学活动是肤浅的,形式化的。而要真正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两数相差”,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比较时更深入一个层次,即不仅关注谁多谁少,更要去比较白字与黑子谁多?多几个?谁少?少几个?当然,这个过程必须借助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要从较为简单的数量比较开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和认识两数相差的关系时,只有在具体、可感的两种数量的比较中,学生才得以在头脑中建立两数相差的表象。教师可设计如下两次层次的摆子活动和数量比较:
摆子活动1: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4个,黑子有6个,( )比( )多,多( )个;( )比( )少,少( )个。
摆子活动2: 将白子和黑子对应排列,白子有7个,黑子有3个,( )比( )多( )个;( )比( )少( )个。
教师在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比较两个数多少的基础上,揭示“黑子比白子多2个,白子比黑子少2个”都表示“黑子和白子相差2个”,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第2题中表示的“白子和黑子相差4个”。
三、如何借助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两数相差”问题算理的理解?
篇9
【摘要】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处事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三下乡;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61-01
①项目来源:长沙医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项目,长医团[2014]11号;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资助项目,长医团[2014]10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医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指导老师应该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好角色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仅仅是对实践活动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2]。如果一切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策划,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性,使得老师变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做好专业知识的指导,以及强调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 团队在出发之前应该充分强调安全问题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农村基层实践地为依托,所以广大大学生都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包括开展之中必须多次并充分强调。在出发之前,应该就安全问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1 对医学生的意义
2.1.1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为支教组、支医组、调研组、后勤组等,每个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小组组内通过一起互帮互助开展工作。每一个小组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小组内积极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2 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生有着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暑期送医下乡的活动,有利于医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3]。
2.1.3 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
医学生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所有学知识,亲身投入到义务支医、支教以及调研等活动中,有利于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2.1.4 有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实践地居民相互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团队成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对“三下乡”实践地的意义
2.2.1 有利于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空巢老人的活动,走进敬老院,陪老人们下棋以及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并且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
2.2.2 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原本农村基层放暑假只能呆在家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故在暑期能够走进教室,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
2.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暑期“三下乡”开展支医以及调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活动。通过给农村居民做一些基本的检查,有利于其更加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暑期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