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升初范文
时间:2023-03-15 14:4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州小升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广州小升初报名时间大概在6月16日至6月18日。市区小学毕业生、跨区报名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方式不太一样。
报名要带什么:
1、所送材料的目录(一页纸);
2、素质报告书复印件(只须复印5~6年级的每一页);
3、5~6年级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由高到低顺序);
4、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棋类)相关证书复印件;
5、一寸近期证件照片一张。
6、学生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报名方式:
(一)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由各毕业学校在各区报名点集体报名。
(二)跨区报名者,在毕业学校填写《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经毕业学校、所在区中招办和接收区中招办签署意见后办理报名手续。
(三)调郑干部、职工随迁子女和在外地借读的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小学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家庭住址所在区报名点报名。
篇2
柳州小升初报名考生可点击进入《柳州小升初报名网站:柳州教育信息网》进行柳州小升初报名。
报名方式:
柳州小升初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柳州教育信息网》网站,柳州小升初考试报名平台(doule.net//)进行报名。
报考流程:
各地小升初报考流程均有差异,
1.去各学校官网下载报名表并填写【推荐】或于五一开放日前往各学校向学校索要报名表并填写
2.交给相关学校负责人,领取准考证【学校一般会附一张写有考试时间和注意事项的通知】
3.按准考证上的时间按时到考场参加考试
4.考试完毕
5.约莫1~2天后各个学校都会在学校官网上公布录取名单
【常见问题】
问题一:家长总是限制我,我感觉好烦啊!
为了更好的迎接小升初考试,家长在这期间会更加严格管理孩子,比如不让孩子玩游戏、看电视、去参加同学聚会等等。学生要先理解家长的心情,不要产生抗拒心情。一些学生因为烦就和家长对着干、安排学习就不学了,这样做法非常不可取,毕竟这影响的不是家长的命运,而是影响你的命运。其次,要“独立”起来。这里的独立不是指生活、精神独立,而是学习独立,即要求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好小升初考生的学习计划目标等,并且自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前进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想解决问题,要与家长做积极互动。常与家长做沟通,多与家长谈论自己学习情况、学习计划、生活计划及感受,也了解一下家长感受。双方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进一步努力。
问题二:父母对我期望值特别高,特别怕辜负他们的希望,他们给我的压力更大啊!
小学六年级期间不仅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也会增加。一些家长会不停唠叨、还会对子女格外的照顾,每天的菜谱都是精心设计的······这样往往使学生有更大的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心态。家长这么做是家长有爱心、家长爱你的表现,和你小升初考试没有必然的关系。家长在这期间特别照顾也是小学六年级期间学生学习时间增多、压力较大,对你格外照顾是避免因为生活因素而影响到你的学习。此时,对父母心存感激就可以了,没必要增加压力。你只要正常的学习即可,毕竟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你的学习是为了你自己的命运。
篇3
梅州小升初报名时间大概在6月16日至6月18日。市区小学毕业生、跨区报名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方式不太一样。
报名要带什么:
1、所送材料的目录(一页纸);
2、素质报告书复印件(只须复印5~6年级的每一页);
3、5~6年级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由高到低顺序);
4、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棋类)相关证书复印件;
5、一寸近期证件照片一张。
6、学生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报名方式:
(一)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由各毕业学校在各区报名点集体报名。
(二)跨区报名者,在毕业学校填写《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经毕业学校、所在区中招办和接收区中招办签署意见后办理报名手续。
(三)调郑干部、职工随迁子女和在外地借读的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小学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家庭住址所在区报名点报名。
篇4
2021 年的暑假即将画上句号。从来没有一个暑假,教育政策的出台如此频密,并且从出台到落实的时间间隔如此之短,执行力度如此之大。
从暑期托管的普惠式推广,再到 ” 双减 ” 政策的高规格,学生、老师、家长、学校、教培机构……身处教育网络中的每个角色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重大变化。
如今,” 双减 ” 政策正式落地一个多月了,作为 ” 双减 ” 工作试点城市的广州,在这个 ” 试行政策 ” 的暑期窗口期,学生、老师、家长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双减 ” 政策下,他们迎来了怎样的变化?新学期将至,他们又将如何去应对?
学生: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坦言减负要看 ” 两头 “
7 月 24 日,” 双减 ” 政策正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作为教育的主角——广大中小学生——对于 ” 双减 ” 政策各有感悟。
刚从小升初 ” 杀出重围 ” 的小艺告诉记者,” 双减 ” 让她松了一口气。小艺说,她从一年级开始就参加各种课外拓展和培优。小学六年来,她的周末被各种学科类和素质类培训班排得满满的,在妈妈车上吃饭和睡觉是家常便饭。今年小升初,小艺被广州外国语学校录取,但这个暑假她还是被妈妈报的培训班安排得满满的。对于 ” 双减 ” 政策下不能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的规定,小艺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我最爱看科幻类小说了,放假终于有时间看书了。”
五年级学生小六成绩一般,妈妈从三年级开始就给她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校外培训班,不过小六连校内作业都完成得很辛苦,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完成校外培训班的作业。” 每个周末都跟大家一样赶集似的去上课,但学了什么回来我基本也忘记了。” 对于 ” 双减 ” 政策,小六坦言:” 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课外班是妈妈报的,只有他们减量我们才能真的减负。”
从小就是 ” 学霸 ” 的华附高一学生小林表示:” 鞋子合不合穿只有自己知道。” 小林告诉记者,校外 ” 加餐 ” 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做选择,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 如果一定要追求绝对的平均,那我担心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吃不饱’。”
家长:点赞 ” 官方带娃 ” 期望学生评价机制更多元
7 月 9 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表示今年暑期期间开始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十一区陆续暑期托管具体实施细则。7 月 19 日,广州 ” 官方带娃 ” 正式开启。
不少双职工家庭对于暑期 ” 官方带娃 ” 拍手称快。家长李女士工作很忙,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在暑假前一个多月,她已经给孩子报好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校外培训班。” 整个暑假时间排得挺紧的,为了让孩子放松一下,我们还在暑假初期安排了一次外出旅行。如果早点通知暑期校内托管,我们可能会尝试着让孩子在学校完成暑期作业。”
王女士是广州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在暑假过后要升五年级了,儿子从 9 月份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双减 ” 政策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她都在关注相关报道和政策解读文章。
王女士说:” 我觉得‘双减’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确实是解脱,现在教育‘内卷’太厉害了。就拿我女儿来说,在她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很焦虑了,因为听很多过来人聊小升初前的准备,他们说要想读广州比较好的初中,奥数和各种杯赛成绩是标配。我们也尝试着让女儿去学奥数,可是她真的不感兴趣,我们为孩子简历上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数学杯赛成绩苦恼和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王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谢女士的女儿今年小升初,她的优势是英语,但从四年级开始,为了上广州一线初中,她开始硬着头皮学奥数。谢女士说:” 我女儿不是那种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但她贵在勤奋和要强,会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奋斗。说实话,看到孩子学奥数很辛苦,我们家长风雨无阻地接送也很辛苦,我曾无数次想放弃,但最后为了小升初,大家都咬牙坚持了。”
王女士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幸运,正好赶上了 ” 双减 ” 政策,” 我觉得‘双减’对于我家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解脱。” 王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家长对 ” 双减 ” 政策的效果仍在观望,” 其实我们就是特别希望学校能够多维评价孩子,而不只是用分数来衡量。那些经历过小升初或者即将小升初的家长之所以如此焦虑,关键还是学校在选拔学生时主要看重成绩。如果学校能改变评价学生的尺度,家长的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学校老师:看好 ” 双减 ” 政策落地 走出教育 ” 内卷 ” 怪圈
” 双减 ” 政策一出,不少老师纷纷点赞。广州某中学语文老师肖老师觉得,不少学生从小在校外补习过度了,上了高中就目光短视,急功近利。2015 年高考,他所教的两个班语文平均分都超过 120 分。对于肖老师来说,这份成绩单,既是对他冒险试水、苦心坚持三年 ” 深度阅读 ” 的交代,也是他 ” 用阅读而非纯应试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 理念最有力的注脚。在被 ” 短平快 ” 的功利主义控制下的中学课堂教育中,肖老师的尝试有着特别的意义。
但是,没过几年,当他再一次教高一时,肖老师发现他的深度阅读课已经上不下去了。”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发散知识点,建议学生多阅读、广阅读,甚至不提供书单让他们自由阅读时,遭到一些学生的反对。他们觉得我在浪费时间,语文课就应该讲重点和考点,他们没这么多时间看课外书,还有其他科目要学习呢。” 肖老师说。
肖老师在课下还专门找这些学生谈心,告诉他们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 ” 厚积 “,广泛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只有高一高二 ” 厚积 ” 了,到了高三讲考点的时候,学生才能比较好地运用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去迁移和运用。” 尽管我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解释,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他们习惯了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直接讲重点难点,要自己去梳理知识,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与肖老师有同感的老师不少,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过多的课外补习和刷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不少老师也都曾建议学生减少校外培训,跟着学校老师的步伐走,但因为陷入 ” 内卷 ” 怪圈,人人都不敢停下参加校外培训的步伐,学校老师的苦口婆心劝说也收效甚微。
现在,他们看好 ” 双减 ” 政策的落地,因为这更加突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关停、调整、转型 等待开学后的明朗政策
位于天河区岗顶的华晟大厦周围,几乎云集了广州最主要的几家教辅机构。以往的周末,这里人头攒动,大厅里的三部客梯远远满足不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每次在高峰期去 20 楼以上的机构陪孩子上课,电梯至少要等 10 分钟。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座大厦,在 ” 双减 ” 政策冲击下,大厦前门可罗雀,与昔日的人流如织形成鲜明对比。记者上楼走访了几家知名的课辅机构,以往机构大厅很醒目的成绩榜没有了,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大门紧锁,门上贴着停课告示。
记者以家长身份前去一家知名一对一辅导机构咨询。课程顾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请问孩子可以在周中上课吗?因为我们学科类培训只能在平时的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都没法上课,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孩子平时是否有空过来上课。” 此后,课程顾问也只是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未推销课程,并让记者留下信息,等 9 月份开学后政策明朗了,再告知是否可以报班。课程顾问还透露,机构现已推出不少素质类课程,比如少儿编程和美术课,9 月份开学后的周末,这些素质类课程可以开课。
而在以往,他们通常会很热情地向家长推销机构的名师和课程,并称课程买得越多越划算。
” 双减 ” 政策下,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相继关停、调整、转型。近日,广州本土教辅机构罡得教育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致罡得学员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将于 8 月 31 日关闭所有门店,请还未申请退费的家长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到校区办理退费事宜。
仍想活下去并且尚有余力活下去的校外培训机构选择了转型,素质教育、校内外托管、职业教育成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关键词。据了解,新东方、好未来、卓越教育等企业均已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布局。比如北京新东方成立素质教育成长中心,专注学生五育目标发展要求;今年下半年以来,好未来接连调整品牌结构,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卓越教育今年不断深化探索 ” 素质教育 + 社区 ” 新模式,在围棋、舞蹈、美术等领域完成品牌布局。
机构老师:职业荣誉感骤降 有老师离开教培行业
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必须随之转型的还有机构的老师们。
黄老师是广州数学培优界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近些年,他培养了不少竞赛尖子生。2015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机构,专做竞赛培训类项目。不少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跟着黄老师学习。
” 双减 ” 政策落地让他面临挑战。” 我们这种小机构现在最担心的是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宣布裁员,但是周末和寒暑假不能上课了,明显课时少了,相应的老师的课时费就少了一大截。” 黄老师还说:” 以往社会对我们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培训机构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确实潜心教研和教学。而如今这个职业的荣誉感骤降。”
黄老师目前已经被一所民办学校 ” 挖 ” 去当数学老师了,但他表示:” 现在民办学校也面临着转公办或停办的问题,我也想去公办学校当老师,但在公办学校如果没有编制,会有很大的落差。”
某机构数学老师小傅去年刚毕业,在 ” 双减 ” 政策下,他也面临出路抉择。目前他还在机构坚守着,小傅告诉记者:” 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现在只能周中的晚上上课了,看看新学期学生和家长的报班情况吧,实在经营惨淡的话,我可能会去考研或考公务员吧。”
近日,智联招聘《2021 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教培行业一线城市招聘收缩幅度大,7 月职位数比政策前的 3 月下降 32.4%。
专家建议:通过购买服务解决校内托管 保证学校老师教研备课时间
1.” 双减 ” 政策下,如何保证学校老师的休息和教研时间?
面对新学期即将来临的 ” 双减 ” 以及 “5+2″(周一至周五 5 天,每天校内课后托管时间至少 2 小时),不少小学老师很担心每天增加了 2 个小时的托管时间,老师的休息时间很难保证。
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建议,政府可以尝试通过购买服务和吸纳大学生志愿者进学校辅导孩子作业的方式解决校内托管问题。他提到,托管领域也是教培机构转型的方向之一。不少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布局课后托管服务,学校也可以遴选购买他们的素质教育课程,将之加入校内课后托管的服务,毕竟培训机构在教研、师资团队培训也是很有经验的,校内课后托管可以吸纳其精华之处。
2. 学生不参加校外辅导,学校老师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广州市某重点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以往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校外培训上,” 这些学生超前学习了,上课不听课,甚至偷偷做校外的习题,下课没时间做校内作业又去赶班了…… ” 陈老师说,这些学生其实学习压力很大,学习成绩却不见得很优秀。假如他们能跟着我们校内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完全有信心把他们教好。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化学老师汪娜现任教高三,她觉得 ” 双减 ” 政策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效率,老师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把难题解决了。
也有教育界人士提醒家长,不能把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归因于学校教育,家长也要付出家庭教育的责任,如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作息等,这些都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家校合作携手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3、” 双减 ” 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教育焦虑真的可以缓解吗?
新学期开始,” 双减 ” 逐渐奏效,是否可以缓解教育的焦虑?
篇5
1998年11月13日 ,广州市十六中57岁的李新源老师,写下最后一行板书后,轰然倒在讲台,再也没有醒来!
作者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稿子。她说,就以这篇文章为李老师送行。
①老师,您走的时候,我们聚在操场上,一个个肃然而立。女生的眼泪一行又一行,男生也个个眼睛湿润。目送您离开校门的一刻,不知是谁带头擦干了泪水,大家没有恸哭,只是静默地为您送行。您一生为学生的牵挂太多太多,今天,一定要让您安心地离开。
②阳光穿过云层,赶来为老师方面军行,老师,您披一绺阳光上路吧。您如阳光,一辈子都在照耀别人。
③送走您,我们回到教室,泣不成声地抄您留下的板书。班长忽然站起来,缓缓走上讲台,用手擦去“离高考还有188天”的标语,然后执起一根粉笔,重重地写下了“ 1998年11月13日 ”。
④最后一堂课的情形一次次地在同学脑中重现:上课铃响过10分钟,您由班主任搀扶着出现在教室门口。您依旧和蔼地笑着,但显得那么吃力。您坚持写板书,直到挺不住,想坐下来歇歇,但是还没坐稳,就一头栽倒在地。
篇6
给“副科”教师更多发展空间
―――浙江省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林莉:家长对“主副科”教师的看法,是一些学校忽视“非中高考类”学科的侧面反映,“副科”老师在校园中,只是背景一样的存在。他们仅在上课或大型活动时出现,有的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就早早地停课了。这种有意无意的轻视,导致家长认为“副科”老师缺少威信,对学生未必能真正给予很好的教育。要消除家长的偏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吃透新课改精神,给予“副科”教师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比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优化校本教研,实现各学科同等待遇。让他们担任班主任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诙谐的励志语扭曲的价值观
―――武坤在《广州日报》上撰文:“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这条由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励志标语”,引起了网友热议。
取消奥数如何让人“信以为真”
―――殷国安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北京市教委日前明确提出: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到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将暂停。
取消奥数,这次好像是来真的了。不过,患了习惯性怀疑症的老百姓总有些担心。主要的顾虑有两点。第一,取消奥数会不会“一阵风”?这种怀疑,是洞悉“运动式整顿”症结之后的判断。这种整顿往往是波浪式推进,当新的一波再来,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会以更大的力量反扑,这就是老百姓总结的“一紧二松三四重来”的运动轨迹。第二点顾虑是,疯狂奥数问题的总根源在于奥数与“小升初”挂钩,只要截断奥数与升学的联系链条,它就必然会自己灭亡。但是,家长确实会担心,如果取消了奥数,学校失去了选拔参考,小升初会不会更加“拼爹”?
大学光阴成本太贵
―――上大学荒废一天会造成多少损失?如果量化成经济账,这损失恐怕就会让人感觉有些“肉疼”。在全国高校开学之际,陆续有网友在网上晒“读大学成本计算公式”,用经济账算出虚度一日光阴到底要亏多少钱。据计算:在湖南,普通本科学生一天不上课会亏324元,在全国学费最低的河南读大学,每天的成本也要240元。
教师收作业批改费引发反思
―――据媒体报道,湖南长沙某小学教师批改作业,要收“500元作业批改费”。经报道后校方退还了500元钱,但有些教师不愿再改学生家庭作业,并称无硬性要求。此报道一出,引发各界关注。
哪个行业的年轻人不郁闷
―――胡波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历时一年多调研完成的《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日前面世。其调查显示,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被青年教师们视为“三座大山”。
篇7
奥数是一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设立的国际大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组织学生参加,但只限于高中生和数、理、化、生、信息技术5个学科。小学和初中从未搞过类似的比赛,现在小学生们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上与奥赛的内容差异很大,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奥数的内容体系。奥数热的成风实际上是打着奥数的牌子搞应试教育。更为可悲的是昧着良心为自己赚黑心钱,不少学生也在奥数热中无法及时调整心态,一旦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本人就我县小学生学习奥数热及县场上出现的奥数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如下几种看法以飨读者,供参考。
一、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
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其实是适合尖子学生读的,不应该被大面积铺开,否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奥数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适合去读,因为这只会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但是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奥数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提高的机会。在学生中约有3%的人智力超群,对这些尖子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去向一些有趣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学习奥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最好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开始为好。我在数学奥林匹克小冠军书上看到几道三年级水平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规律填空:1, 3, 6, 10, ( ), 21, 28, 36, ( ).其实,这几道填空题涉及到高中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虽然三年级学生凭观察、猜测也能填出来,但其体现的数学知识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抽象思维的发育有一个年龄的起步期,过早地被唤醒并不是件好事情,现在有许多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孩子就是被过早地拔高了。
二、奥数书上怪题、难题、“毒题”多
在小学奥数书上有这么一道题: 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本科生无解。求教一理工名校硕士,他智商高达140分,仅0.5%人群能及,却也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就是这道题,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学奥数培训班里,被用来折腾大批年仅10岁左右的普通小学生。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专家怒斥: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人借以在孩子身上赚钱!用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衡量的话,奥数题都属于偏、难、怪题、毒题,严重违背课改精神,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建国以来多次课改被删掉的内容,对孩子学习数学并无实际益处。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是极端重思维轻技能的“旁门左道”,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偶尔玩玩是可以的,开拓一下思路,但如果成天钻这个,那就是在钻牛角尖,只对偏才、怪才有意义,而对于大量的普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盲目从众钻奥数,非但连边都摸不上,还有可能钻出神经病,还会误了孩子,因为让孩子钻那些连大人都觉得困难的难题,会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的心理中,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三、反复失败伤害小学生自尊心
广州县某校10岁女孩区晴在广州县奥校考试结束后哭了,因为她估计自己只能考30分,这和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次奥数考试的成绩差不多,她非常沮丧,特别是看到“陪读”三年的妈妈也流泪时,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中国社会调查所研究员何华彪指出,强迫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正常的思维,导致心理问题。何华彪近年来专门从事儿童学习和问题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研究,他发现问题青少年大多存在偏激、钻牛角尖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源于不断的心理暗示,比如“你不行”、“你应该可以做好的”、“你不这样将来怎么办”,这些看似合理的暗示却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四年级的陈昭庆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今天又攻了一天奥数,好累啊……四道题我只会做一道,唉!这样日复一日,人生多少烦恼!”陈妈妈以为儿子的日记只是小孩子的夸张。孩子心里的苦,其实许多父母并不理解。如果反复的失败会伤害儿童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如过分强调容易拔苗助长将孩子引入歧途。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育奥数热,正反映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现阶段不成熟的教育消费心态。这也是全社会的通病。
四、奥数热,”烧”遍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周六早9时至11时,参加奥数学习;下午13时至15时,在班里进行奥数试题培训;周日早9时至11时,参加奥数习题练习;下午13时至15时,教师讲解奥数试题……”这是家住我县某小区10岁的王国小同学双休日的“课程安排”。当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开心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当许多同学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在公园尽情玩乐的时候,小王国却时时刻刻在面对着纷繁的奥数试题。在我县众多小学生中,像小王国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奥数和英语、琴棋书画等许多特长培训一样,成为孩子们休息日必不可少的“加码”内容。据我了解到,如今在我县小学教育圈里,奥数算得上是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我对我们县某个小学四年级七班做过调查,结果是67%的小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奥数学习,其中36%的学生表示目前仍在坚持学习奥数。奥数,如今俨然成了小学生的“必修课”。因为试卷上的‘拔高题’他们都不会做。”据了解,在一些小学的数学考试中,试卷最后经常有那么几道所谓的“附加题”、“拔高题”,其中绝大多数是奥数题。这位家长透露,奥数班多是由各学校的数学老师亲自讲课,这其中的学问是不言而喻的。
篇8
【关键词】农村儿童 英语学习 学习倦怠 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农村专项课题“农村儿童学前英语学习状况及对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编号:1201461737)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96-01
1.引言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1]。当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通过努力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受到挫折时,一旦教师没能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等现象的学习倦怠程度就会明显偏高。因此,学习倦怠是一个测量和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经费投入和家庭投入等问题,在英语教育方面往往会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一旦农村儿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较高的学习倦怠,将会更加拉大与城市儿童的英语学习成绩,不利于往后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选拔,从而错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基于此,为改善农村学校英语教学工作,为农村儿童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教学模式,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地区143名高年级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了解当前我市农村地区儿童英语学习倦怠程度情况,为广州市改善农村儿童英语教育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2.数据采集
本文衡量英语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参考Martin(1983)[2]、Zhou(2013)[3]的研究来设计问卷,从情绪耗竭、消极学习、成就感低三个方面7个问题项进行衡量。 而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地143名高年级小学生。通过自习课堂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人员详细讲解辅助填写的形式收集数据。历时30天,共在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高年级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通过无效问卷的剔除后,得到有效问卷1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2%。其中,男性85人(59%),女性58人(41%);四年级38人(27%),五年级41人(29%),六年级64人(45%)。
3.结果讨论
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地区143名高年级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农村儿童英语学习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研究显示:
(1)农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倦怠程度总体是偏低的(如表1),其总体均值为2.92(低于3.0的基准)。其中,情绪耗竭均值为3.0、成就感低均值为2.94、消极学习均值为2.81。表明,从化地区农村儿童对英语学习是积极的,首先是存在较低的消极学习情况,在主观上不会主动放弃英语课程的学习;其次,具有较高的英语学习成就感,说明从化地区农村儿童英语教学难度适中、农村儿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并取得成就感;第三,存在一定的情绪耗竭,即学生花费学习英语的时间可能会稍微过长,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一定的耗竭感,但程度不高。因此,从化区学校针对农村儿童英语学习时间可以进行相应的间隔调整。
表1 农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倦怠程度情况
(2)不同性别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其F值为6.24,P=0.014<0.05达到显著水平,总体而言,男性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要比女性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要高(男性均值高于女性均值)。其中,85个男性学生样本英语学习倦怠均值为3.04,高于3.0的均值标准;而58个女性学生样本则表现出明显的低倦怠程度,均值为2.74,低于3.0的均值标准。由于从化地区小学儿童男女性别比高达1.5:1,男性学生高过女性学生47%,男性占较大比重。因此,从化地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感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危机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男性农村儿童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干预。
表2 不同性别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差分析
(3)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表3),其F值为4.21,P=0.017<0.05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而言,年级越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就越高(六年级均值>五年级均值>四年级均值)。其中,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均值为3.10,高于3.0的均值标准;而五年级和四年级英语学习倦怠均值分别为2.84和2.70,均低于3.0的均值标准,这可能与六年级具有较高的升学压力有关,尽管当前小升初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择校方式到优质的城区学校学习,这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较高的学习倦怠感。毕业班英语老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对学生进行减压。
表3 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差分析
尽管本文得到了对广州市从化地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较为重要的结论,但由于数据收集样本有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扩大农村地区小学学生的问卷收集范围,让结论更具普适性。
参考文献:
[1]Pines, A. N., Aronson, E., & Kafry, D. Burnout: 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1.
[2]Martin R.P. An Analytic Study of the Burnout Syndrome as It Occurs among Parachurch Professionals [D]. University of Pittsburd, 1983.
[3]Zhou, J.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learning burnout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expectation and role pressure [C]. 2013 ICITEC, 2013.
篇9
一支队伍在北京八中门口。今年,一千七百多人报考该校“神童班”,比去年多了五百多人,创下历年之最。因为人数实在太多,学校分六个通道分流学生,交管部门不得不对学校周边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辖区民警也赶到现场维持秩序。
另一支队伍在无锡儿童医院。短时间内,近五百名学生“爆发性”扎堆测智商,甚至有预约者排到了一个月后。
前一支队伍,我们称之为“梦之队”,家长们削尖了脑袋想让自家孩子成为“智商最高的人”。后一支队伍,我们称之为“憨豆队”。因为这支队伍的大部分家长希望医生“把孩子智商分数改低一些,越低越好”,这样老师可以向上申请,该生成绩不再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
这两支队伍,就像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的箭头,表面没什么相关性,但实际同样都是被成人的手拨动的指针。
北京原本没那么多“神童”,但进入神童“少年班”,就能免去噩梦般的小升初、中考的折磨,直接参加高考。于是乎,这条“绿色通道”,塞满了聪明或不聪明,但总归要赌一把的家长和孩子。
再看看那一支向下的箭头。“求求你,医生,把孩子的智商改低些”成了一些报道的大标题。可怕的是,这样的箭头不是无锡“独家生产”。早在年初,就有广州十三名小学生被学校带到医院测智商的新闻。接着,“智商测试”在南京、杭州一度爆棚。可见,这不是一支箭头,而是一群箭头,齐刷刷地指向教育之痛。
在成人世界里,一些人认为对孩子进行“科学性强、准确度高”的智商测试,是有缘由的:教育不是提倡因材施教嘛!而且,他们自有一套逻辑,学习不好=智力差=智商低=跟教师没关系,“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也要看是不是栋梁之材,不是栋梁之材就不用花工夫了。
这样因材施教的结果是,孩子们像白菜萝卜般被人为分堆儿、排队,以分数高低定优劣。于是,这些肤色一样的孩子,在作业本、在红领巾上有了颜色之别。
谁也不知道这样的“颜色之别”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无法预计把孩子人生最美好的开端跟一个冰冷的刻度、指数捆绑在一起,孩子的心灵会不会因此扭曲,会不会萎缩成一辈子都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如此这般,那我们今天教育之根是苦的,将来的教育之果也是苦的。
其实,孩子自有其成长规律,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智商都会发生变化。孩子们不能像从医生那里得到血常规化验单一样,拿着他的智商化验单出来。如果照这种分数决定智商的论调,考零分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数学考4分的季羡林,作文考试只写三句话的臧克家都是智商不高的异端学生。
所以,与其相信这种可怕的测试,不如相信时间、相信教育的大爱。
事实上,我们都意识到我们的教育病了,我们的家长中毒了。可我们仍然无法阻止这两支队伍越来越庞大。
北京八中的少儿班已经举办二十年了,今年竞争最为激烈,60:1的录取率。一个小男孩在考了四个小时后,出来对父母说:“我数学第三十题之后全是蒙的。”没有人在意这句话,这个孩子很快淹没在被警察维持秩序的人群里。
似乎不难预计,这只队伍明年还会更长。同样不难预测,那些把孩子智商调低了的家长,下一次会再出现在医院里,恳求医生把孩子智商调高,如果老师需要另一张“智商化验单”的话。
就像变形记一样,家长和孩子们不知道下一次会出现在哪支队伍里。这些可控的、忽上忽下的智商刻度表,里面的水银就是功利的教育。这个温度计样的东西,似乎也很准,它测的不是学生智商,而是老师家长的德商,中国的教育良心。
篇10
在座的人们身份各异:外企高管、科技工作者、工厂职工、个体商户或者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的孩子,或跟随父母在北京生活多年,或本就在北京出生;有的刚刚升入小学,有的已经高三即将面临高考。这一天,北京市高考报名启动,但市教委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异地高考政策。
到场的每个家长,都在一份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活动倡议书上签下名字。这份倡议将送往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如果获得通过的话,将是这些“教育平等公民联合行动志愿者”成员为推动异地高考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呼吁活动。
签完名的几个女家长聚在一起,诉说着各自的遭遇。一位高三孩子的母亲边说边掉眼泪,她从小在北京学习读书的儿子,即将被送回四川老家参加当地高考,因为教材、授课进度不同,很有可能面临复读的命运。
“你们得自己争取权利”
坐在边上的胡杨,仿佛看到自己三年后的遭遇。她的女儿小雨今年初三,在北京一所重点初中读书。
作为“教育平等公民联合行动志愿者”最早的一批成员,她已经努力了三年。到了高考报名的节骨眼上,她还是没能等来期待的结果——那些北京读书生活的非京籍随迁子女,依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
“户籍成为不可逾越的门槛。”胡杨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户籍本不该成为限制自由迁徙的桎梏。
她的父亲原本是江苏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支边才落户新疆,她一出生就成为了新疆人。1998年,她的女儿小雨在新疆出生。2000年年底,她的丈夫离开新疆去上海工作,2003年调到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工作,2004年又以技术人才的身份拿到了上海户籍。2004年8月,饱受两地分居之苦的胡杨辞了新疆的工作,带着女儿来到北京,与丈夫一同生活。
团聚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小学。第一所小学要求缴纳赞助费,胡杨要求出示发票和收据,对方不给,还和她吵了一架。第二所学校特地成立了一个艺术特长班,专门向外地生家长收取赞助费,心直口快的胡杨直接找到校长与其进行了一番辩论。
“校长让我说得哑口无言,免去了赞助费。”她告诉记者,“最后只交了200元借读费。”她至今还记得,年级里京籍孩子和非京籍孩子被分为两拨不同的班级,小雨所在的那个艺术特长班上没有暖气,冬天上课都得穿棉袄。
一晃五年多时间过去,2009年,胡杨面临了新的难题——北京市教委并未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明确政策。这就意味着,小雨无法按照北京小升初的政策,通过派位的方法升入北京的初中。
年底,焦急的胡杨求助于章冬翠——这位浙江妇女曾因呼吁非京籍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而广受媒体关注。章冬翠介绍胡杨等几位家长,向律师许志永咨询。
“你们得自己争取这个权利。”谈话的最后,许志永告诉几位家长。
“签名”的力量
胡杨没有想到,短短三年时间里,他们的力量由几个人发展成为十几万人。
2010年3月,在几位学者的建议下,她和“阳光”(网名)、“自由”(网名)等几位家长,开始上街进行征集非京籍孩子小升初同城待遇的签名活动。
最初的签名单上,印着《外地孩子在北京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探讨》的文章,留有签名者姓名和联系方式的空格。
此时小雨已经上了六年级,班上的外地孩子大多都因为无法参加派位而回了老家,剩下的十多个孩子被分流到另外两个班。“当时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胡杨不愿意承受母女分离之痛。她也考虑过托人找找门路,交一笔择校费,或者先上一个私立初中。但最终她还是选择走上街头,让更多人知道她们的遭遇。
抱着厚厚一沓16开的签名单,她拦下一个个路人,换来的却大多是不解的眼神和冷嘲热讽。
“反对者的主要态度是,如果外地孩子可以与京籍孩子享受同样的升学待遇,自家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担心竞争不过(非京籍孩子),抢占了他们的资源。”胡杨做出总结,“而愿意签名的北京本地人,往往有两个特点:家庭条件较好,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好。”
除了签名,他们还经常跑到海淀区教委咨询政策。一位负责领导操着安徽口音拒绝他们的请求:“你们既然自己选择到北京来,就要忍受北京的政策。”
后来胡杨得知,这位领导同样来自外省市,为获得北京户口费了很大的劲儿。“就跟公交车上的占座心态一样。”她评价道。
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非京籍家长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一个月下来,他们征集了2200多个签名。4月底的时候,30多位家长和几家媒体来到海淀区教委,拿出了这份签名名单,集体要求执行随迁子女小升初同城待遇。在此之前,胡杨前后一共跑了8趟北京市教委。
几个星期之后,北京市教委出台政策,表示“只要是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非京籍子女,将保证其在京入学和接受教育”。除丰台、昌平和通州三个区外,其他区县均公布非京籍学生可享受派位、推优、特长生选拔等权利的政策。
教委负责人告诉他们,派位的范围要扩大到5平方公里以内,派位的学校也由4所增加到7所。“他们告诉我,如果前四所派位学校的北京孩子排满了,你们的孩子就排后面的三所。”胡杨回忆道,“但只要能够让孩子派位,我就满足了。”
就这样,孩子顺利地升入了北京一所初中。
同年6月份,非京籍家长们开始争取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签名。到了7月份,他们征求到了4000份签名,有近2000位家长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他们定期拿着签名去教育部反映情况。
2012年1月底,胡杨等几位家长以北京教育公平家长志愿者代表的身份,向教育部第七次提交了建议书,并向100多名市人大代表寄送了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书和15000人的签名册。两会期间,13名人大代表联名递交了“合理解决非北京户籍居民的子女参加北京地区中考和高考”的提案。
教育部随后作出回应,表示正在研究解决的办法,“很快会有个方案,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
7月份,国家教改办的一位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满足一定条件(父母在该城市居住一定年限并纳税,孩子在该城市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习年限)的随迁子女,有权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但同时他也强调,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我们不是“异闹”
经历了一年多的等待,已经初三的小雨马上要面临中考了,但总有声音提醒这个女孩:你依然很难在北京继续学习。
因为胡杨和丈夫都没有在北京的“绿卡”——工作居住证,所以女儿没有资格在北京参加中考。当时这个家庭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回到上海,女儿能正常升入初中并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如果这样,她又要与在北京工作的丈夫过上两地分居的生活,而在北京生活了9年的小雨则要面临一个陌生的城市。
“没有‘绿卡’,一律不收。”胡杨叹了口气,“今年中考,14000多名孩子都因此回了老家。”
相对于其他在京工作的志愿者家长,她的家庭的确有些不同。她已经成了全职太太,而丈夫属于公司派往北京办事处的技术人员,向上海缴纳相应的税款和社保。“我丈夫负责北京部分地铁的网络调试工作,经常半夜忙到两三点才回家。6号线和10号线调试的阶段,他时常一个多星期不回家。”她问记者,“这算不算为北京做了贡献?”
这位心力交瘁的母亲,还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如今,教育平等公民联合行动志愿者已经征集到了10多万人的签名,吸收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近3000名志愿者,并拥有了58个QQ群。他们的努力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2年8月30日,〔2012〕4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强调,各地要保证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权利。
随后的几个月里,全国各省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异地高考政策,北京目前未出台明确的政策。为此,志愿者家长们曾多次找到北京市办反映情况。
“我们是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常住居民,同是中国公民,同是所在城市纳税人。”胡杨说,“我们不是在争取教育特权,而是争取孩子随父母生活的天然权利。”
最近,志愿者们正试图联络到一些反对异地高考的京籍家长代表,希望双方能坐下来聊一聊,“消除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