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1 01: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5.20.142
1 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成本就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人力资源情况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所用的成本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某一工作人员在在职和离职期间所产生的所有费用。人力资源成本包含的范围比较广,除了获得成本、使用成本以及保障成本之外,还包括各项开发成本所产生的主要费用。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招聘,培训以及相关的福利待遇等费用。可见,人力资源成本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人力资源部门设置过多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部门的设置是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多,因此,无须设置更多的人力资源部门。这样不仅会加大企业的成本投入,还会出现较多的闲杂人员。可见,人力资源岗位设置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另外,多数的岗位都出现了数量较多,工作量少的现象。因此,很多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就是比较典型的部门之一。在具体的工作中,除了部门设置的不合理之外,还会出现员工流动性强的特点,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 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2.2.1 管理缺少长远的规划
虽然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上也实现了高效管理,但是由于管理工作多数都是局限于眼前,很少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入手,改变和优化管理模式。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和工作原则不符合自身的管理形态就会使得管理机构出现重复的现象。另外,还会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科学性,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2.2.2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本身比较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和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数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没有按照自身发展和经营的需要来进行,而是过多地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容易直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对人力资源制度进行开发利用和保障上也缺少相应的规范制度,使得人力资源的可操作性逐渐降低,进而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3 提高人力资源成本效率的几点措施
3.1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化
3.1.1 要对组织框架进行调整,明确部门职能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到高效地经营和发展,就需要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另外,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也要以部门的职能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对每个岗位部门的职能都设计好,做好岗位衔接,调整组织架构,在保证系统完善性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长足发展。
3.1.2 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科学进行选拔人才
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才能够不断发挥员工工作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岗位工作的标准建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优秀岗位上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业绩,因此,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人才选择标准和价值。
3.1.3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降低企业的经营运作成本
在企业的发展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主要是为了减少员工劳动中的各项纠纷,同时还能够对员工的劳动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秩序进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在相应的劳资矛盾中出现了问题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来进行,那么规章制度还可以作为主要的证据。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另外,还应该对一些不符合实际或者是科学程度不高的规章制度进行及时地修改。然后将这些制度进行贯彻和落实,形成规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完善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且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
3.1.4 营造组织气氛,建立健全激励措施
企业的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因此,需要加强对员工价值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应该在精神上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参与热情。另外,还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进一步贯彻落实奖惩制度,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无阻。同时还应该按照科学的比例来控制人力资源的结构,做好科学的配置工作,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营造出相对比较和谐的氛围。
3.2 建立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体系
3.2.1 建立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依据、目的之所在。在此过程中,应该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为重点,对预算内容,预算流程以及执行情况等进行合理地控制。
3.2.2 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制度,保证严格的执行过程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招聘成本控制、培训费用管理控制、员工加班费用管控办法、员工福利费用控制办法等。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系统、全过程地对该项工作进行监控。
3.2.3 实时控制和处理
要对所进行的步骤进行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及时纠偏,确保成本管理不失控,可以定制阶段性审查、年度结算审查、年度统计分析。针对其分析结果,采取改进对策。如果存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失当的情况,必须从机构、制度、执行各环节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下一年度进行针对性调整。
3.2.4 考虑运用新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控制成本至关重要。如外部有其他企业或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制度系统 对策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力资源投资是指用于获得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以及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投资。人力资源投资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定位、使用、升迁、培训、挽留这几个方面。其中每一环节均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像任何投资一样,人力资源投资也存在着风险。其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带来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招错人、用错人、培养错人、升迁错人、留错人都是隐藏的风险。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是指人力资源投资结果可能未达到预期收益,通常表现为投资后形成人力资产载体一一职工的“跳槽问题”和工作消极的低效,也即投资后形成的人力资产流失或使用低效。
本文试图从制度系统来提出投资风险的避规对策。制度系统是组织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的主要保障。“制度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制度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在提倡人性化管理的今天,组织的制度不只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人力资源投资制度主要包括:对象选择、内容选择、投资契约约束、契约执行、过程控制等方面。
1、投资对象选择――控制风险的源头
对任何组织而言,人才是对组织有用之人之才。对一个汽车制造公司来说,一个即使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专家,也不会是该公司的人才。因此,在人力资源投资对象选择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人是否能唯我所用,然后再考察,其人能否成才。对不能唯我所用之人进行投资,不但损失了投资成本,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甚至可能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削弱了自身实力,而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对于组织来说,是组织人力资源投资最大的风险。那么究竟人才是否能唯我所用呢?一般观点认为取决于人的道德秉性。然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那些经过组织投资培养后“跳糟”的大多数人,并不是道德上有什么问题,而是组织不能提供满足他们偏好的条件。现今我国有些公司实力还未达到应有水平,却大力吸收和培训硕士、博士水平的人才,但是却没有提供能够让硕士、博士发挥作用的空间,结果是虽然给予很高的薪酬但最终未能把人才留住。
投资对象选择是组织对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的源头,控制不了源头其它规避对策就难于实施,也即“用好人首先是选好人”,选择好人才是组织经营成功的第一步。因此,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首先要尽力克服对象选择机制中的缺陷。
2、投资内容选择
组织人力资源投资内容不同,则承担风险不同。组织对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可以分为通用技术投资和专用技术投资两种。
通用技术人力资源投资是指受投资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许多组织中都是同样适用、同样需要的。如对职工基本素质的培训,对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这类型的投资是为了达到较远期的战略利益,组织的投资风险较大,个人投资风险较小。很显然,获得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获得更多向组织外的寻租机会,从而提高了向组织讨价的能力。所以通用性技术人力资源投资,特别是通用性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人力资源投资通常只有在大公司、国办大学和研究机构才进行。
专用技术是指仅仅对本组织适用,而对其他组织没有用,或者是用处极少的技术。专用技术人力资源投资由于投资形成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限制了资产的可流动性,使人力资源紧紧地依附于组织,组织的投资风险较小而职工的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投资都集中于分散性专用技术投资。然而,过分注重专用技术投资而忽视通用性知识与技术投资,必然影响组织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使组织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因此,组织在人力资源投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它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急需性、重要性、组织投资能力和形成资产的可控性四者间综合权衡,选择最佳的投资内容。
3、契约制约与契约缺陷风险
人力资源投资契约(合同)是组织与职工投资双方对投资资产形成过程和形成后产权的界定。它界定了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惩罚权。一个完美的契约应明确规定投资者各方的收益和应承担的风险,要求满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人力资源投资契约可分为讨价还价的特殊契约和开价选择契约两种。讨价还价特殊契约一般用于招聘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确定契约条款。开价选择契约常用于一般职工招聘、培训等方面,它是由组织设计制定的,供受聘人和受培训人选择。讨价还价特殊契约是由计划签约的双方在信息不对称下经过讨价还价所达成的契约,这种契约可以认为是达到或接近“纳什均衡”,一般说来在签约后双方处境不发生变化,并且契约确实有约束效应,那么双方能够遵守契约的规定。开价选择契约,是由一方开出契约的条款而由另一方按照条款选择是否同意签约。开价选择契约为加盟的投资者传递了两种信息,一是所需要的投资者的类型;二是投资的可能收益和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契约是产权交易的收益分配的界定,产权交易只有达到满足双方满意的利益需求才能达成交易,并且交易双方都没有积极性去破坏契约。契约设计中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对契约执行的预期估计。
契约达成后,交易者要转移交易对象,从而实现产权的让渡。为了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交易双方需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契约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定,所以契约设计必须考虑到立契双方在执行契约时期处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任一方是否执行契约不是取决于签订契约时的处境而是取决于执行契约时的处境,这也正是契约的缺陷。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对过去的契约形式提出如下看法:“当人力己经成为一种资产时,潜在的契约(合同)必须变换形式。信任无疑需要一种互惠互利的意识。……一个可能解决方案是将雇员变为企业成员,也就是说,对于企业的骨干核心将雇佣合同转变为会员合同。”“信任需要一种互惠互利的意识”,也即是指现代组织别重视的心理契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个人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情感的归属,所以现代组织要转变传统的雇佣观念,要让组织的职工由雇员变为会员,让他们在组织中生活而不仅仅是在组织中工作,原因正如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所说:“将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人应该比那
些雇员更加对于企业的未来充满浓厚的兴趣。”这对于现代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视心理契约的作用。个人之所以加入一个组织,是因为组织能满足他的需要,满足了他某个方面的要求,可能让他衣食无忧,也可能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平台,让他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可能是寻找到了感情的归属。当一个人进入一个组织时,他其实与组织签立了两种契约,一种是写在纸上的,能够明确表明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另外一种是写在心理的,也即所谓的心理契约或者是隐含契约。现代社会中知识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拥有知识、技术的职工将和组织的其他资本一样,是组织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组织与职工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将不复存在,不再是“劳动依赖资本”,而是成为同等重要,甚至会出现“资本依赖知识”的现象。21世纪,组织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共赢关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心理契约的作用。职工的期望在达到满足的条件下,会被职工看作是应该的,而一旦失信于职工,要想再恢复信任,其难度十分艰巨。职工很可能消极怠工,也可能降低工作的热情,对组织的承诺不再相信,组织对职工的承诺兑现不了比没有承诺会更可怕!组织对职工的许诺能否实现,其实是组织对职工的诚信问题。诚,真诚:信,守信。“诚”在《中庸》中说:至诚可参天地。“信”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是无信不立。所以心理契约的实现十分重要,组织要重视心理契约的作用,充分了解每个职工心里所想,了解他们的心里期望是什么,然后创造尽可能的条件,使职工的心里契约能够得到履行,而不能遭到破裂和违背。这将是知识社会中组织留住人才的最根本措施之一。现代社会,在职工和企业的新型关系下,心理契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契约的严格执行是组织持续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的重要保障。契约不仅是立约双方有法律保障的承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在契约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和权力不属于某个领导,而属于组织中的全体职工。组织不执行契约中给与订约者利益的条款,伤害的不仅是订约者,而且失信于全体职工;组织不执行契约中应给与订约者处罚条款,既伤害全体职工利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为后来者树立违约的榜样。契约的严格执行和保持契约制度前后的一致性是组织持续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的重要环节。
4、控制过程
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控制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4.1事前控制
主要指对人力资源投资项目与投资对象的选择。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的选择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升迁、挽留等。如前所述,投资对象的选择机制是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避的源头,对以后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源头控制好了'就会减少后续阶段发生的许多问题。
4.2过程控制
这是控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人力资源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生态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组织中的职工又存在着隐蔽道德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适时评价,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过程控制尤其重要。过程控制着重强调对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适时监控。组织人力资源投资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管理人员明确进展状况,对出现的一些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分析原因,进行跟踪控制,及时调节,使每个环节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4.3事后控制
对人力资源投资后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评价人人力资源生态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力资源投资的绩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向有关人员反馈信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意见,为以后提高人力资源投资的绩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篇3
摘 要:企业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助于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化,更有助于维护部门良好形象的树立。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和对具体实践经验的探索,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作用,并结合工作经验提出新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激励原则 作用
引言
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已证明激励是现代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竞争不断加剧,现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统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使全体员工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实现企业目标贡献力量。[1]
一、激励机制的作用
(一)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
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企业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有着不断增强和快速成大的作用。这样的激励机制称为良好的激励机制。当然,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肯定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要对员工的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员工行为的助长作用给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者应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2]
(二)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
由于激励机制中有存在着激励因素,组织对员工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激励机制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在一个组织当中,当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直到走向衰败。因此,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
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员工能够一直保持积极性是组织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要想使员工持久地处于积极状态中,就需要遵守激励的可持续性原则。在实际的管理中,有些管理者会设立一些吸引人的目标,员工会报很高的期望。开始时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发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管理者不去落实,员工逐渐失望进而也失去可持续积极性。如果一直这样,员工就会对公司失去信任,积极性也很难再激起。[3]
(二)赏罚并举原则
赏与罚需要同时存在,工作做得很好就应该给以肯定鼓励,反之则应该否定惩罚。在工作中管理者应采用“强化理论”,对业绩突出的给以表扬,业绩差的给以惩罚,在鲜明的对比中,使员工得以激励与进取。强化有两方面即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对产生某种好的行为后,给以物质和精神鼓励,使该行为保持下去,当然正强化需要不断的加强,才会有很好的作用。负强化是对某种不好的行为给以批评和惩罚,使该行为减弱、消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赏罚并举,从好坏两个方面强化合理的、抑制不合理的。通过赏与罚树立榜样和反面教材来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和积极性。
(三)公平性原则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就会进行比较,每个人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心理的公平感也各异。美国斯塔西·亚当斯根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关心自己收支情况的同时也会关心个人收支与他人收支的关系。他认为个人是否收到激励不仅涉及自己得到多少而且还在于别人得到多少,所以为了能够公平激励,就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会让能力强的员工逐渐丧失积极性。公平对人来说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认识也不同,管理者一定做好引导,只有做到公平合理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
(四)多样化原则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需要,而激励的实质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样化且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是各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使激励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激励方法,且对同一个人也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者要会灵活使用多种的激励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方法
(一)信任激励法
人与人的基本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剂,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无法有序正常的运行。信任是使人自信的良好催化剂,与努力相比自信对于成才讲更为重要。信任激励法是最基本激励方式之一。领导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进,有助于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领导对员工信任体现在相信员工、重视员工、发扬员工的自主精神上;对员工的信任则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员工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放手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还可超水平的发挥,取得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好成绩。
(二)职务激励法
一个德才兼备、会管理、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就之才,就应把握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及时地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千万不能因领导者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压制和埋没人才只能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于在实践检验中确属“真金”者,要及时地给任务,压担子,引入竟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员有成就感,平庸人员有压力感,不称职人员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
(三)知识激励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的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人员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对企业一般员工可采取自学和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对各类人才也可以进行脱产学习、参观考察,进高等院校深造等激励措施。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也应掌握必要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能够应用因特网获得各类信息,企业也应建立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在“专”和“博”上下工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活动素质、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激励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影响人行为的一种最直接因素,任何人都有对各种情绪的需求。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情感可分为利它主义情感、好胜情感、享乐主义情感等类型,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多关心员工的生活,勇于说真话、动真情、办实事,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一般员工和各类人才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以建立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员工的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事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以切实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五)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六)荣誉激励法
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对各级各类人才来说激励还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因为这可以体现人对尊重的需要。在荣誉激励中还要注重对集体的鼓励,以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和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避免单一激励措施滥用的现象,这样才会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原则和方法很重要,只有注重原则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实落实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 姜鱼,沈志渔.基于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内部开发策略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11-14.
[2] 李美玉.论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石[J].企业家天地,2012(12),25-28.
篇4
(1)有助于统一职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集体目标。(2)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3)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2简述几种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激励方式(1)目标激励: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责任激励:让每个人认识并担负起他应负的责任,激发其为所承担的任务而献身的精神、满足其成就感。(3)工作激励:是一种直接激励,让工作过程本身使人感到有兴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事业激励:让员工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单位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潜力。(5)晋升激励:将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提拔到高一级的岗位上去,以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6)经济激励:通过满足人们经济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参与激励: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8)尊重激励:尊重个人、尊重员工,对员工能力真诚、坚定的信任,能够激发员工的能动性。(9)荣誉激励:对那些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是保证企业的骨干力量的重要方法之一。(10)情感激励: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员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11)成果激励:利用人们对于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12)员工持股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公司可以将企业股份低价出售或分配给员工,作为激励的一种方式。(13)危机激励:树立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无论是在企业顺利还是困难的情况下,都永不松懈,永不满足,永不放松对竞争对手的警惕。(14)公平激励:根据公平的心理规律,在管理中采取各种措施力争做到公平,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和科学,使员工产生公平感,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
2适合于煤炭采掘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种激励方式
(1)薪酬与福利激励。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努力地工作,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把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在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达到“双赢”的目的。福利作为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也可以有激励的作用。如弹利制度,不仅能够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同时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企业只有保证福利质量,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才能发挥福利应有的功能。
(2)绩效考核激励。绩效考核是用系统的方法,评定、衡量员工的工作和效率,是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选人用人和劳动报酬分配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煤炭采掘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根据贡献、责任、工作时间、工作难度等不同,体现在待遇上的差别。
(3)竞争激励。能够有效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竞争的形式要多样化,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在不同岗位上的优势与特长。如在各个不同各种开展技术比武,不仅能充分认可部分员工在技术岗位上的技能,也能促进其他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与进步,保证企业骨干力量的不断更新。
(4)目标激励。首先要进行企业目标的构建,如学习型企业,还是节能型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企业当前生存和长远发展与员工的工作及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现目标的战略性要求;要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由职能向过程转变的需要。煤炭采掘行业目标体系应该包括财务、顾客、过程、学习、创新和安全等方面。
篇5
1、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难以统筹管理整个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所处的整体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正确定位,导致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较低,难以结合企业总体战略和部门人力资源。再加上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交涉沟通更加困难。企业高层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比较低。
2、人力资源结构性问题较为明显,结构调整难度大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力资源相关职位招聘大多以学历作为标准,而忽视了对技术的要求,一线技术工人稀缺;行政性质岗位过多,生产与技术岗位人员短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的方面多、难度大。
3、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现在大多数电力企业使用的绩效评价多为员工自我评价与工作总结,少有安装岗位目标体系和完成情况进行逐项评价,使得这样的绩效考核实际作用并不大。企业没有注重岗位分析的重要作用,考核工作时量化少,可参考价值不高。这样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领导容易受到员工自身身份、资历、地位、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观性较大。员工考核流于形式,这样使得绩效考核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从而也就导致难以准确根据考核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员工工作技能、端正工作态度的培训方案。人才的评估机制也不够健全。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相应措施,这些对工作都起不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思路与对策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业所在的行业背景、企业面对的整体外部环境、企业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认识与评价、企业基本现状、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主要在于制度建设涉及制度环境、制度体系、管理模块、管理技术、管理者、操作对象等许多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而具体的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应该由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去,使得企业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的同时,考虑到为员工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发展和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2)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运用质量管理理论确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框架。
以逐项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归纳总结职能的方法,正确定位部门职能。然后进一步确立管理模块,以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通过岗位分析,明确职责,确立组织、部门、员工个人的岗位工作规程与规范、进行岗位发展的设计。
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与设计;制定合理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企业、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职责与范围;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制定有针对性地员工培训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方法,保证薪酬福利的公平性等等。
(4)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手段,推动制度建设与管理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实现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保证。首先,通过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其次,以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实践。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营造适合的制度环境,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应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立足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和环境变化,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营造和确立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共识;信任、承诺;尊重、自主;服务、支持;创新、学习;合作、支援;授权、赋能等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其既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环境,又是制度建设中应积极倡导、遵循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准则。“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
(2)结合电力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实施战略。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之间就形成了母公司、子公司等多重的垂直性关系。考虑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战略导向与策略导向、全局导向与个体导向的关系,在针对各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中实施战略导向和个体导向相结合企业战略。将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贯彻保持战略的统一性,企业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差异性的个性化战略。这样,充分尊重现实与差异,确保制度体系的可操作与效用,以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3)以质量管理理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到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ISO9000族质量体系为例,其根本的优势在于:管理体系、工作程序的系统化、明确的角色和职责、过程控制的实用方法。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将其系统化管理体系、工作程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过程控制的实用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方法(如下)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持续改进、自我循环(PDCA)机制的运行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方法:确定顾客(员工与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建立企业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针和质量(同前)目标;确定实现质量(同前)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对每个过程实现质量(同前)目标的有效性确定测量方法;应用测量方法,以确定每个过程的现行有效性;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寻找过程有效性和效率性的机会;确定并优先考虑那些能提供最佳结果的改进;为实施已确定的改进,对战略、过程和资源进行策划;实施改进计划;监控改进效果;对照预期效果,评价实际结果;评审改进活动,以确定适宜的跟踪措施。其次是按照体系下,系统化的工作程序、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过程控制方法,进行组织、岗位的工作分析,明确职责,确立组织、部门、员工个人的岗位工作规程与规范。
(4)以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技术为手段,推动制度建设与管理实践。
可运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主要有三个:分析和评价技术、开发和干预技术、激励和控制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管理者对经营管理者、员工和招聘人员的特点的把握,比如他们的个人性格、能力、优缺点、工作绩效,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热点,如岗位配置、团队协作和企业文化等等,还有利于对组织进行诊断,进行岗位分析,掌握各岗位特点和要求,比如岗位的工作内容、对员工的工作要求。这对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调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激励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人才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培养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塑造指向发展和进步的个性、思维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更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的改善等)、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信息和升迁机会,建立或改善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的管理活动)、组织设计(为实现自己目标和发挥人力的潜能而对企业内部组织的结构、责权利关系、信息关系、决策关系等网络体制的设计)工作设计(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职责的规划)。帮助管理者实施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理念的人本管理,通过有效员工绩效评定,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激发和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应用
一、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1.激发员工潜能。世界上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没有无用的资源,人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选择与事业单位核心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这样的员工的确能够为事业单位发展创造价值,但是在最初的岗位上,有些人可能表现非常平庸,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价值,只是说明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绩效考核能够正确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再综合员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个人意向为依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合理分配工作岗位,让员工的长处得到发挥,帮助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在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趋势下,不断进步成长,创造自身价值。2.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绩效考核制度非常准确地评估了一个人作出的贡献,让员工脱离群体庇护,产生个体差异,从而更加积极地工作②。一般来说,员工只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没有失业的风险,但是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其实就是在落后。员工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难免产生懈怠、厌倦的心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刚上班就想着下班,周末刚过完就等着下一个周末,这样的思想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明白自己只要更加努力地付出,就能够得到物质上的奖励,以及更快的晋升速度,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3.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绩效考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薪酬管理的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员工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标准。绩效考核制度包括潜能测评、能力考核、业绩考核、适用性考核及态度考核等多项内容,通过考核结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掌握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判断员工能否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站在事业单位利益角度上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岗位分配,并适度提拔人才。而员工通过绩效考核结果,也能够了解自己在上一工作阶段的成果,享受付出得到认可的快乐,同时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习和培训,通过更多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成长,去提升,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构建
1.确立多维绩效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流程,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业单位可通过绩效考核结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而员工可根据考核结果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完善自身。在确立多维绩效管理流程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长期发展战略,包括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发展目标、工作计划、考核体系等,确立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阶段应该创造的年度关键指标数,然后再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完善工作过程中的绩效跟踪制度,以及事后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绩效考核反馈与辅导体系,充分体现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③。2.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部分组成:(1)关键业绩指标。根据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各个部门在不同节点的工作计划,每个岗位甚至每个员工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准确评估员工在关键业绩指标上的完成情况,并综合其他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个人绩效。(2)内部管理项目。部门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其能否准确把握部门关键职能,把握部门工作核心,能否根据工作计划统筹调配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创造最大的工作效益。3.制定员工岗位工作标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时,应该将绩效的定义具体到岗位,让员工明白,自己在这一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④。清晰的岗位工作目标,准确的工作岗位职责界定,以及严谨的岗位质量标准,才能够让员工明晰自身工作考核指标,从而积极地投入工作。事业单位在聘用了新员工后,首先就应该向其阐述岗位的基本信息及协调关系,让新员工认真阅读岗位说明书,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标准、薪酬管理制度,鼓励员工通过自身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薪酬。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
1.存在问题。作为国家组织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能够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公益性工作开展提供支持⑤。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过于庞大复杂,工作效率低,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比如说在单位管理上,管理理念及手段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无法满足机构发展需要,影响到机构职能的发挥。而且,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制度的应用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如下:(1)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化。在事业单位中,个人绩效与薪酬是不挂钩的,员工的薪酬由其职称、岗位、年资所决定,但是,新人的工作量其实往往是最大的,这与绩效考核制度恰巧是相违背的,而如果实施这项制度,将触动一些老员工的利益,影响到单位的和谐。(2)评估和考核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内容过于简单,概念笼统且模糊,定性指标居多,量化考核指标较少,导致绩效评估缺乏科学依据,失去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性,不具有参考价值。(3)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所以考核数据也存在不真实性,参考意义不足,如果按照考核结果来决定员工的薪酬、工作变动乃至职位晋升,其实是很不公平的⑥。2.优化策略。(1)重视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事业单位要想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克服困难,勇于创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充分重视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可操作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量化评估指标,建立健全员工考核档案,记录考核资料及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评估反馈工作。在考核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以工作完成条件及工作质量为基础,对员工的美德、精力、勤奋和绩效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将之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⑦。在评估时,可采取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不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此过程中,应该广泛接受民主的评议,比如在考核过程中,可以让同级部门及相同部门的员工进行互评,从同事角度了解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思想素质、遵纪守法表现,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估工作完成后,对绩效考核制度中的问题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对应解决措施,全面优化制度内容,同时,做好绩效考核反馈工作,督促员工通过学习、反思来弥补自身不足,来年争取更好的绩效。(2)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在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后,应该充分利用考核结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如下:一是薪酬管理。事业单位应制定以绩效管理制度为依据的薪酬管理机制,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用薪酬来表示对高绩效员工的嘉奖,在单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杜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工作现象。二是职位晋升。事业单位要想良性发展,就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渠道,让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积极、有才干、有效率的员工得到晋升,让员工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更加认真地完成工作。三是提升人力综合实力。当绩效考核成为加薪、晋升的依据,员工会更加重视在工作中提升绩效,通过考核结果,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让每一个员工都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中。而事业单位也能够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员工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将其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⑧。
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企业发展,文秘资源网员工富裕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条建立、完善和维护适应我矿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四条运用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等手段,调整好劳动关系,保护劳动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健康。
第五条通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我矿发展。
第六条人力资源部对各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实行监督、指导与协调。
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七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要和定员标准,制订出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长、中、短期规划。
第八条运用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向主管副矿长提出全矿长、中、短期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待批准后,报矿长最终审定。
第三章员工的招聘与录用
第九条根据矿长审定的员工数量和工作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择优录用选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新的岗位工作。
第十条对被录用员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合同期限从一年到五年,第一期合同期满,按照一定的条件续签第二期合同。
第四章干部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加强矿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用人机制。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优化我矿干部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十二条充分体现组织原则;公开选拔、平等竞争原则;注重实绩、择优原则。严格按照精干高效,科学合理地配备干部职数。
第十三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
(一)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对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和做出的成绩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使用、选拔、监督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包括思想觉悟、政策水平、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群众观念、事业心、文化理论知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等。
(三)为了保证考核结果准确,考核要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严格、全面、公开的原则。
第五章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的职称评聘制度
第十四条职称的评聘必须坚持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矿属各单位要根据上级下达的设岗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各级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平等合理的竞争机制,不得因人设岗,搞平衡照顾,更不得乱开政策口子,突破评聘标准另搞一套,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六章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自身职务提升、工作调动、奖惩、工资晋升、住房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十六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直系亲属和近亲属的职务提升、工作调动、职称评聘、奖惩、工资晋升、招工、聘干、毕业生分配、干安置、培训、住房、入党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七章员工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员工档案要实行专业保管,专职负责。
第十八条档案必须做到人档相符,卷内资料完整,分类明确。
第十九条档案的保管要遵循安全保密、便于查找使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档案要登记造册,编码入柜,以便查找。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员工档案查阅、借用制度。
第八章员工的培训
第二十二条工人的培训
(一)被录用的员工无论是一般工种还是特殊工种,上岗前都要经过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安全部等部门组织的安全知识与业务技能操作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由公司有关部门分别发放《安全工作资格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持证上岗。
(二)根据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在职员工分别进行在岗培训和短期培训及业余培训,确保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我矿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五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一)重点抓好现职领导干部资格培训。按照部下达的计划,及时做好参培人员的选送工作。在职六种领导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学制三个月。
(二)按照上级关于抓紧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要求,做好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学制四个半月。
(三)人力资源部要把领导干部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计划,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矿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优秀中青年干部可采取领导提名,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的办法,确定参加培训人选。并据此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和使用要相结合,认真做好对培训人员的考核工作,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章员工的调整与流动
以定岗、包岗为基础,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调配人员,满足生产需要。
第二十三条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调入,要求调入人员年龄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缴纳安置基金。
第二十四条员工在矿内部流动时,首先由本人写出申请,调出调入双方的队、分线领导签署意见,并经矿务会研究批准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五条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从事采掘工作的、重要技术工作的、缺员岗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准调动。
第十章员工的解雇与辞职
第二十六条员工的解雇。员工违约、违纪,依据《劳动法》、《职工奖惩条例》等劳动法规的规定,对符合解雇条件的,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解雇。因经营状况不佳,需要实行经济性裁员时,按照《劳动法》、《公司法》、《工会法》的规定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员工的辞职。员工自愿辞职,首先由员工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同意,经公司人力资源部批准,可办理辞职手续,并享受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未经批准,自行辞职的,不得享受经济补偿待遇。
第十一章薪酬管理
第二十八条年度工资总量基数按照当年我矿经营成果及预测工资增长幅度,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确定。实行总量控制,绝不超提。
第二十九条按照岗位测评、劳动成果大小、工作环境差异分别实行吨煤费用工资、销售额费用结算、经营承包等不同形式进行分配工资。详见《天安一矿效益工资分配办法》。
第三十条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度
(一)经营者年薪制度
矿长、副矿长、三总师等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基薪标准根据我矿资产净值、税利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我矿员工平均收入水平确定;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根据我矿生产经营成果、责任大小、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最高为基薪的1.5倍。
(二)一般员工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在岗位劳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为基本劳动要素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并根据每年企业经济效益和当地生活费用价格上涨的指数变化,作适当调整。详见《天安公司岗位技能工资制度试行办法》。
第三十一条其它工资问题的处理规定
(一)被录用新员工工资处理
经过有关录用程序,对于新录用的员工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及对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应有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对于一般人员或技工学校毕业生原则上执行不少于半年的熟练期。熟练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
对于新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不再执行熟练期工资标准。根据其军龄的长短和岗位不同,自录用之日起,执行定级工资标准。
新录用员工的定级手续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办理。
对我矿特聘的技术拔尖人才或其他人员,其工资待遇分别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二)员工岗位变动的工资处理
矿属各单位因员工的正常流动引起岗位(职位)变动的,其工资标准执行新岗位的岗位工资标准。其技能工资标准的处理为:
(1)井上下员工岗位变动,由地面调到井下从事辅助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调到井下从事采掘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两级;由井下辅助调到采掘岗位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
井下员工非因工负伤或其它原因调到地面工作的,采掘员工实际工作满10年(工龄部折算)保留原技能工资不变,满5年不满10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两级。井下辅助员工在井下实际工作满15年的,调到地面工作以后,技能工资不变;不满1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采掘的员工调到井下辅助的,从事采掘工作实际年限满5年的,技能工资不变;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地面工作员工调到井下工作,从事井下辅助工作的员工调到采掘工作,只能享受一次高定技能工资待遇。
(2)从事地面工作的员工变动岗位的,其技能标准不作变动。
(3)员工因工负伤(包括职业病)需要岗位变动的,按照劳部发[*]266号文件规定处理。
(4)对所有变动岗位的员工,都给予一定的学习熟练期,学习熟练期满经考核后方可上岗。否则,安排到员工再就业中心或劳务市场重新培训学习,其工资待遇按相应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津(补)贴的管理
津(补)贴,仍按照现行的平天安人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有关假期及加班加点工资支付
员工在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的工资支付,其日工资标准均以岗位工资加技能工资作为计算基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员工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工资支付标准,按照《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489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部发[*]28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员工工资增长机制
为维护员工的长远利益,充分发挥工资对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矿将根据经济效益情况和公司的统一安排,每隔一定时期对员工档案内技能工资适当调整。
第十二章员工的社会保障
第三十五条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认真贯彻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完善。
人力资源会计的一般目的是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它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使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投资决策,以实现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总需求和人力资源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述。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从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替代成本进行核算,它是按历史成本进行的事后核算。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单独计量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它将人力资源成本中属于资本性支出部分进行资产化处理,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对企业来说很有必要。
1.1 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五个成本:
1.1.1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一名新员工的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具体包括四项: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1.1.2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体包括以下三项:上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1.1.3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因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从企业获得的补偿,它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的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三项: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1.1.4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四项: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
1.1.5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三项: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2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中的困难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合约的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重要,使得一度沉寂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再度呈现。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困难重重。
2.1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观念。
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怎么能与物一样论质论价。人的价值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企业也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 ]
2.2 目前的计量方法都带有片面性。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算结果都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因为企业的正常利润同其超额利润一样也含有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此外,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当某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原理。12.3 人力资源载体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的载体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的变化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2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
3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辿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3.1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传统会计作为当期费用处理的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并将其中的资本性支出进行资产化处理。而有关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数据都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都可以根据发生的结果直接获得,因此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传统会计账内进行核算是简便可行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3.1.1“人力资源成本”账户。
核算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借方登记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转出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所冲减的该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企业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总额。该账户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因为人力资源成本业务大都在借方,所以设置的专栏只反映借方金额,当期末结转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可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3.1.2“人力资源成本摊销”账户。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摊销期限和每期摊销金额的确定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及其摊销可以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进行。
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摊销相应的也有个别摊销或集体摊销两种方式:a. 按人员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明细核算的,成本摊销应个别进行。b. 按集体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摊销时应进行集体摊销。
3.1.3“人力资源损益”账户。
核算因企业员工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该账户借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企业在该人力资源身上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以及企业辞退员工时发放的遣散费,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向企业交纳的赔偿金(例如,该人力资源在合同期内违约离开企业,按合同约定影响企业交纳的赔偿金)。期末时,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如果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期末结转后“人力资源损益”账户无余额3。
3.1.4“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
核算企业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的增加额和人力资源投资本期摊销额,贷方登记结转至本年利润的人力资源费用及有关人员离开企业时所冲减的与其有关的这部分成本尚未摊销完的数额。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目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该账户按人员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3.2 人力资源成本披露。
首先,是人力资源成本对内披露。人力资源的对内披露,对内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其次,是力资源成本对外披露。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入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其二认为应将人力资产列示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人力资产的列示应使管理者注意到人力资源的价值问题,为提高人力资源而设计并执行最佳的管理决策。 []
注释:
1许汉友。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条件[J].经济师,2007,8.
篇9
摘 要:人作为社会集体中的独立存在有着很强的荣辱感,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使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中,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受到欢迎和推崇。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同样如此,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其中的有效作用,也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提升教育竞争力的有利法宝之一。
关键词 :学校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 作用
在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然而激励机制不是随随便便就予以奖励的,需要真正理解了激励机制的含义,明确了激励的主要目的,清楚所要达到的最终的激励果效,按照一定的监察与评判标准,能够真正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而定才行,否则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形同虚设而没有任何实在价值。
1、激励机制的简介
激励,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发和鼓励的总称,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唤醒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包含物质上的、精神上的甚至有时也会工作上的一些提升机会。人是一切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元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的发展。然而激励机制不是随随便便就予以奖励的,否则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应该是合适的监察与评判标准才行。在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2、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状
激励机制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校领导在高度肯定教师的教学工作所做出的成绩的同时,都会在实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做出突出贡献或是有突出的科研以及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表彰和荣誉的嘉奖。然而由于校领导更多的时候没有实际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去,不了解实际的评优制度的管理细则,因而导致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造成资源的极端浪费。
2.1 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过分偏重物质奖励
在我国众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可以清晰可见的是,奖励为学校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有科研课题、获得校级以上的一些荣誉时,学校对这部分教师给予的最多奖励就是以现金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获奖教师真正的获奖原因与获奖心得却很少得到重视,也很少在其他教师中树立典型形象,精神鼓励尤其匮乏。甚至有时候由于相关负责人自身人为操作的不当,还会把对获奖教师的奖励化等于一定数额的金钱,因此导致学术环境的不再干净和纯粹。诚然对于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满足其生活上的需要是很重要的,但是过分偏重物质上的奖励,把搞科研做学术研究当成是在赚钱的过程,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无法使他们从工作成果中带来自己臆想之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甚至还会导致工作兴趣和工作热情的降低,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不公平
任何激励制度执行的前提都是要在对比和评选中产生,没有对比就看不出优劣,没有考核就找不到真正该得到激励的对象。然而在现代学校的管理中考评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职工对学校绩效考核标准与薪酬的发放感到不公的情况也不再是偶然,在控制不力的情况下,会极大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个职工对于自身的工作与所获的工资都有着自己一定的心理预期,因此在所有人的基本薪资标准一致的前提下,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与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就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的过程就是使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客体的内在潜力去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进而出色地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目前学校主要是以打造自身的教育和文化竞争力为主要的核心,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的激励机制的实施,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合力、齐心的良好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可,以及内部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整个激励体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通过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内在需求
任何激励机制的对象都是付出劳动的人,而学校内的激励机制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教职工。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通常都比较单一,长时间的从事教学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心理枯燥和视觉乏味,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一种懈怠的工作状态之中。此时恰当的激励制度,会让教师有一种新鲜的奋斗感和所要得到的冲动和欲望,因此会极大地刺激教师的工作心理,兴奋他们的大脑皮层,从而由内而外地最大限度调动其内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去推陈出新,不断寻求变革和创新发展之路。让广大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看到希望,更能够有个前进的奋斗方向,以最大地发挥自身存在的潜力。
3.2 通过激励机制,优化师资力量
现代学校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师资力量的竞争,在于学校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区别对待和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教师进行科研创作,让职工所做出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实际回报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投身到学校教育的行列。
3.3 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可,进而增强教职工愿意留下来长期任教的欲望和决心的形成。通过激励机制的手段,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真切体会到付出与所收获的是成正比的,能够使自己的教育才华有真正的施展空间,真正营造出一个劳有所得、人尽其才的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4、结 论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在学校管理中施行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是一个能充分得到教职工的心的重要的举措。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引进激励机制更要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要想保障整个激励机制能够真正的发挥功效,还是应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透明、阳光才行,即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在机制下受益的员工可以经得起考核与考量。
参考文献:
[1]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
篇10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企业基于发展的目标对所需人力资源进行投入之后,按照会计方式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替代成本进行计量与确认。人力作为资源,其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均属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捕捉的对象。从本质上说,该类会计计量与确认的过程无不浸透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中属于资本性支出应按照资产化方式进行处置,并充分考虑其收益均摊问题。企业在具体生产经营中所需的人力资源,其投入过程就是人力资源会计跟踪与反映的对象,具体有如下5个方面的成本支出项目。
1.取得人力资源对象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人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要资源之一,企业需要招收有一定潜质的人力资源进入企业,以较为合理的成本取得与企业需求接近的对象。在此所发生成本包含招募、选拔、录用和安置4个方面的开支。所以,企业在做出取得相关人力资源决定时,就必须依照有利于企业发展与可承受的条件来决定该项成本的支出底限。
2. 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成本
为保证招聘人员更胜任企业日常乃至发展所需,必须对招聘人员进行一定的岗前、岗位和脱产培训,企业也必须为此有所付出。岗前培训成本解决的是员工素质与水平如何同步于企业基本生产经营要求的花费;岗位培训成本着力解决的是员工结合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而进行的一种技能与水平上提高的培训而产生的费用;脱产培训是针对那些有潜质和发展可能的重点人才,企业给予的离岗学习与提高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支出。
3. 注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实效
对经营中的企业来说,使用人就是要做到人尽其用,用而必支,支而有效,充分彰显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科学性,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性。因此,需要辨证看待人力资源在具体被使用过程中如何做到人尽其用、用有其值、值有所现。从企业会计角度,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具体涵盖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调剂成本三个方面,三者都是在贯通中得到落实与体现支出。
4. 用好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作为人力资源要着眼于长远,即保证它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因各种特定原因影响保证问题,保障企业员工因事故或退休之后的生活需要。企业在决定让那些准备与企业共生存谋发展的员工时,就必须拿出一部分成本为员工的未来生活兜底,解决好因事故丧失人力资源保障成本,即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四项: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
5.关注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在企业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指标,时常在发生变化,时常在以新换旧,不断保持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旺盛活力与年轻态。因此,无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会计管理的视角均要引以为必要。但是从会计角度要对人力资源离开企业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较为正确的制度上的指引。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的业绩差别成本等。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中的难题
从会计角度,善于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就必须从会计角度给企业人力资源正确的指引,换言之,就是企业会计部门要在权衡生产经营效益,在审视职工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向企业董事会提出企业员工基本年薪和缋效薪酬的合理与发展底限,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同步协调,做好相关的引入人才的各种方案。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尚存在一定的难题,主要如下:
1.主观理念落伍>在企业管理中,一般较为重视非人力资源部份的会计计量,比如说企业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而疏于对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长期以来,主观认为人不可能作为资源看待,即使作为资源看待,也难于给出较为合适的价值范围,更谈不上按照市场规律随行论价。从会计原则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非人力资源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均是在以人为主体的直接操作下,并根据对市场情况判别它的差异性,取得应有的收益,所以对它的价值计量可行可做,也较为容易被计量出应有的价值量。但是要给人力资源一个合适价值定论有来自人们认识难于求同的问题。所以如何考虑它的再生产尤如“赶鸭子上架难上难”。人作为资源须论价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这样的认识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溶化,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企业也可把在取得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进程中所必须支出的成本作为自身一项资产,既可让其资源化,也可让其回归资本化,二者兼得;同时在相关的会计帐务体系中加以计量乃至确认。当然要扭转目前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主观上的偏识还须时曰。
2. 计量方法有待改进
人力作为资源是第一步,唯有将其资本化,才是落实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重要一步。目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量面涵盖不全,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经常是关注不重要部分,漏掉重要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所产生利润含有人力资源努力所得部分,在现实的制度规定下往往被忽略。从政治经济学原则看,人力资源也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尽其力,但其值被否定掉了。在眼下,企业如果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它的经济效益很好,身处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被确认的范围可能较广;反之,就可能被规定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说明目前的有关会计制度在规定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3. 载体的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如果放在宏观层面上看就是劳动者。但是如果按照人力是资源的角度看,对应的载体就有差别,不一样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工作处理技能,不一样的劳动成效,不一样技术创新能力均要视为不同人力资源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和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或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但无法确定其对企业可提供的未来利益,这就是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增减的计量与确认。
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的举措
要发展经济,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良性互动过程,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当前就是要把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长远需要不断探索中解决的问题。将其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髙度上统一认识,做到有规划、有步骤推进建设。
1.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帐户
从发展的角度,从规范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问题的需要,无论是与此有关的制法与执法的政府部门,还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各企业均要在认识不断趋同的前提下,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帐户,从会计一方开始逐步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全面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会计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将当期费用处理中有关人力资源支出部分单独进行核算,属于资本性支出部分按照资产化处理,以原始记录作为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在传统会计帐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待摊人力资源费用”等帐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1) “人力资源成本”帐户
该帐户为主就是捕捉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增减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作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而转出的使用成本或退出企业时所要冲减的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期末帐户借方余额为企业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总额。其一般是按部门类别或具体人员设置明细帐核算的,以借方数据为主,当期末结转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可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2) “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帐户
作为发展进入顺境的企业,每年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都有一定的量,如何合理进入企业的收益帐务体系中,就需要很好处理它的摊销问题。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成本及其摊销可以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进行。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摊销相应的也有个别摊销或集体摊销两种方式:
按人员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明细核算的,成本摊销应个别进行。
按集体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摊销时应进行集体摊销。
(3) “人力资源损益”帐户
人力资源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与当初不一样的结果,即以盈利为目标的使用也可能出现以亏本为结局的情况。当然出现这样情形应该说是有两种可能,一则是所制订的会计政策不足以给人力资源留在企业带来任何积极的推动,二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削弱了人力资源留在企业的主动性。但不管如何,作为企业会计而言,从会计角度肯定要对此带来的损益进行核算,以便提供相关数据加以说明问题b该帐户借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在该人力资源身上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以及企业辞退员工时发放的遣散费,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向企业交纳的赔偿金(例如,该人力资源在合同期内违约离开企业,按合同约定影响企业交纳的赔偿金)。期末时,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_该帐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帐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如果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帐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帐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期末结转后“人-力资源损益”帐户无余额。
(4) “待摊人力资源费用”帐户
核算企业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的增加额和人力资源投资本期摊销额,贷方登记结转至本年利润的人力资源费用及有关人员离开企业时所冲减的与其有关的这部分成本尚未摊销完的数额。期末帐户借方余额为目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该帐户按人员设置明细帐进行明细核算。
2.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