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5 11: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高校 安全管理 社会管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而在社会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其面对的教育和管理对象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其是全社会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进一步摸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关系,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及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周边的娱乐场所、商业服务网点等,增加了校园治安隐患;在校园周边也存着很多的旅店、出租屋,增多了校园不安定因素;高校在扩建的同时,尤其是在拆迁与安置的时候,留下了许多矛盾和隐患,对校园生活的安全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2. 校园内部安全隐患增加,提升了安全管理难度

校园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而且有些手段更加技术化与智能化;许多学校建筑陈旧,消防安全设施简陋,消防设施损坏情况严重,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校闹”事件处理难度较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管理;高校融入社会的程度较高,但是高校管理等手段有限,这一切都成为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隐患。

3. 不良社会思想一直在寻找机会向高校渗透

非法组织和势力一直在寻找机会误导大学生,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较为迎合一些年轻人的思维,有的学生一味追求潮流,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甚至少数学生在校无心学习,这都在教书育人的环境中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也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高校是社会的主要组成内容,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和社会安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小环境依赖大环境,大环境影响并决定小环境,重要的是要加强这两者之间的融合。

1.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内容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国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影响着时展的潮流,并且在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若干个人在关心和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是媒体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做好校园安全管理也就是做好了社会管理的一部分,也就为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管理对校园安全管理起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社会管理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高校要运用社会管理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现校园的和谐、安全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转变,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学会运用社会管理的理论,加强校园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依法治校,结合制度展开人员管理,实现校园的和谐、安全发展。

3.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的融合

在校园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社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加强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社会管理可以正确反映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利益与矛盾,在校园管理中进行运用,可以实现校园管理的统筹兼顾,加大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融合,确保高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校园的安全体系建设。

三、强化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强化安全教育和管理,营造平安的校园生活

一是要将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到校园工作日程当中,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加强管理措施的落实;二是在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工作重点与难点的落实,创新管理工作,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三是要不拘一格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包括宣传、讲座、演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

2. 强化高校校园保卫队建设,构建安全防控系统

一是要加强保卫队伍和当地公安等部门的合作与工作联系,将安全管理内容纳入考核当中,完善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要加强保卫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保卫干部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三是要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健全校园的安全基础设施,最大限度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件。

3. 强化内外结合,展开齐抓共管

一是要加强对高校周边治安秩序环境的管理,为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内外结合,开展齐抓共管,创建更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结束语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和社会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和工作成效,将会对校园生活的安全与稳定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高校校园管理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运用社会管理的理念指导校园管理,实现高校校园的安全、和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 安全 体系

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它的安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校园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危害也越来越隐蔽。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剧增,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滞后

目前学校投资越来越广,办学经费相当紧张。鉴于此,许多高校对“平安校园”的建设存在着文件多、口号响、重视少、投资少、侥幸心态居多。实际上,在安保问题上不是不重视,而是无法将其置于重要的日程中加以考虑。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与社会互动强度越来越高,以高校为中心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全员育人、全员安保的理念却越来越弱,许多高校只是安保部门在唱“独角戏”,师生未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安全主体意识淡薄,安全观念滞后,对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工作存在侥幸心理。

1.2 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防控体系不健全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严重不到位,在硬件方面与日益升级的安全威胁严重不匹配;在机制方面,校园园区范围成倍扩大,使得原先规范的组织机构变得不健全,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安全工作队伍已不适应越来越专业的管理,如学生宿舍管理不仅需要物业知识,也需要法律知识,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各类的交叉知识需要越来越多。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对外交流增多导致校园的流动人口、私人车辆急剧膨胀,治安形势、交通安全日趋严峻,高校安全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此外,有新校区的高校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地农民因就业或拆迁农民因补偿问题而与学校产生的纠纷,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学校与教师的利益产生冲突。

1.3 校园安保队伍职能和发展的瓶颈

由于生源的日益复杂性和广泛性,学生结构由单一统招生向多层次学生发展: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全日制大学生,也有大量的在职研究生,有的还有自考生等等;既有国内生、国际生、港澳台生,还有日渐增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而现在户籍管理全部由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负责且与学校安保部门不联网,学校掌握学生的情况困难,一旦出现安保紧急情况,学校常常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许多问题无法做到消灭在萌芽状态。高校科研项目增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需要重点监控的软硬件对象越来越多,而高校安保部门由于还是延续旧有的体制,人员素质偏低、经费缺乏、现代化安保设备投入较少和更新滞后,在人员、经费、治安设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功能。安保工作职能的改变与执法资格欠缺的矛盾。安保工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内部转向负责校园内外小社会管理:既要管理学校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又要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及民营企业,可对校园周边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治安问题又没有执法权,因此,要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1

2.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加强培训

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习、自学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培训时, 要在培训的内容中突出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组织全体教职工, 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 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2.2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 遇事易以“我”为中心, 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家庭、早恋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压力过重, 继而产生心理疾病, 逃学、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学校公物等事情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摩擦或矛盾, 往往采用过激的行为或暴力手段来解决。很多学生缺少排除心理压力、不安情绪和应对安全隐患的应急能力。面对这些情况,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 在各种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适时的进行安全教育, 收集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

2.3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建设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高校要及时督促检查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和管理情况,经常性地选派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各方合力,对承担安保工作的主力学校保卫部门,学校应十分重视其建设,在人员、资金、装备上给予支持。要着力强化队伍的教育工作,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保卫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稳定意识,使其成为“平安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其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2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稳定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来自于校园。所以,要把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犯罪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理论。该理论依据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在环境上设计堵塞犯罪的可能性,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者作案的原因和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可防卫空间理论的核心,一是最大限度地对犯罪活动的实施制造障碍;二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对犯罪行为的发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以社会治安沙堆效应原理为指导,优化校园内外安全环境,只有从校园治安工作的基础做起,通过改善校园治安秩序,减少校园治安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校园治安控制工作正如清理沙堆一样"以往的校园治安工作,也就是只清理了沙堆尖。由于沙堆的基础没有变化,沙堆的高度也就没有改变,校园犯罪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如果从沙堆的底部取沙,即解决轻微违法犯罪,沙堆的基础会逐渐变小,沙堆的高度也会随之变小。

1 建立情报信息搜集汇总研判体系

积极构建公安机关与高校相结合、公安民警与保卫干部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人力与技术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情报信息搜集网络,不断提高预知、预警、预防能力。高校要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紧密配合,排查高校不稳定因素,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建立互联网和校园网过滤机制。要尽快建立起公安机关与高校之间密切配合、协同监管工作体系。严密控制互联网和校园网两个阵地,加强网上有关群体、舆情及重点言论等有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发现和删堵各类影响高校稳定的有害信息,打击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组织和人员,坚决切断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进行负面宣传、煽动、策划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关注网上动态,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将有关校园治安管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作和沟通,有利于安全保卫工作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快速、全面的掌握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情况,有利于在安全保卫工作中抢得先机,夺得主动地位。

2 建立健全治安防范体系

完善校园“110”报警服务系统,落实“服务承诺制度”,组建校园“110”巡警队。明确提出“服务师生员工,保卫校园平安”的宗旨,向全校师生员工郑重承诺“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校园“110”从接警出警到处警从内部管理到服务师生,形成快速、机动、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做到人员管理责任清,职责明,工作程序制度化,规范化,设施装备现代化。配备校园监控系统,结合学校实际, 分别落实入侵报警、电视监控、出入口控制等技术防范措施,提高技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包括视频监视系统,多点联动防盗放火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等。以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为重点,以技术防范为途径,以中央监控室为纽带,以全校范围的电子监控为辐射的新型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宿舍一楼的防护栏、校园马路上的减速坡、校门出入道闸、巡逻警车、、校园报警系统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车辆和人员不得随意入校,采取对校内公车,教职工、学生的私车和经常入校的外来车辆办理入校通行证;临时办事车辆换证、登记入校的措施保证校园正常秩序的需要。

3 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

高校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科教兴国,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它集教学、科研、生产与生活为一体,不仅拥有高耸林立的教学、科研大楼、学生公寓及各种实验室,各种贵重仪器设备,且人员密集,流动性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提高师生员工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是高校的消防工作重点,要在实验室、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馆、学生公寓、大礼堂等在重点部位和主要点,确保墙壁消火栓的使用。在各教学楼、宿舍楼还要定点定数配备灭火器。针对楼宇内的红外和烟感探头,定期加强检查,做好维修和防护工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被堵塞,是否按照国家要求设置固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防火卷帘、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广播、声光报警装置等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此外,即使发现事故隐患并采取整改措施也是很重要的防范手段。如对易燃易爆品的检查等。坚持消防工作以防为主指导思想,经常对原有的消防设施的维修保养,使之经常保持完好状况。提高新建、改建工程的消防品位,加强同基建部门、设计部门的联系,做到建前有审核,竣工有验收,把好消防标准关和质量关。

4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大学期间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采取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实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安全观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上讲,缺少安全知识,不具备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和安全责任的人不能称其为“全人”。

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学生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创建平安校园是当前高校的普遍要求和目标,而平安校园建设离不开校园主体,大学生是学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校园治安和秩序,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创建平安校园的需要。以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为重点,及时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发挥预警提示功能"以入学新生为教育重点,确保弱势人群安全。普及安全知识、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以防盗、防诈骗为教育重点,确保财产安全。教育学生妥善保管好贵重物品,如:电脑、手机、现金、银行卡等。既要防止外来人员入室盗窃,又要防止内部人员伺机作案,教育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因贪图小便宜而被诈骗。以重大活动中的安全防

范为教育重点,确保活动安全。以防火、防事故为教育重点,确保人身安全。要以防火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自觉保护楼内的所有消防设施,教育学生不违章使用电器,教育学生在遇到火灾事故时如何逃生自救。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宣传,通过请公安交通警察讲课、观看事故录像、学习交通法规、编发驾车安全常识手册发给司机、编辑宣传板报、悬挂宣传警示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驾驶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75-02大学是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我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所以,高校的安全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做好高校的安全工作,首先就要把安全深入到校园里的每个人的思想中,也就是首先让师生的安全教育的理念树立起来。这种安全教育不仅仅要靠学校的有限的教育活动来展开,还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加深这种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利用精神引导、物质激励、制度规范、技术防范、文化影响等手段, 采取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文艺等形式,在全方位进行理论渗透、文化熏陶、氛围营造上下工夫,求突破,见成效。

一、在更新安全发展理念上求突破

(一)要改变“保安全抓安全”的被动局面,确立综合治理的管理理念

要想做好大学校园的安全性的工作,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首先就要确立好安全工作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不可分一而治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安全工作首先落实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科研之中,来让安全教育管理为我们的大学校园的安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克服“立竿见影” 的短期行为,确立长期抓安全管理的意识

我们都很清楚广大师生的安全工作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落实,也就是说这项任务是繁杂的也是艰巨的,这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不仅仅要结合校园的文化发展和长远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把大学校园的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进行解决,注意夯实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基础,切实为本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三)要摒弃“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确立科学发展理念

现在对于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我们不仅仅要依照前人的经验,而且要把科学与经验进行完美的融合,要根据当地高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管理的道路,并且要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安全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在安全教育上求突破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就是要让师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我们要坚持让党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从而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广大师生的安全为基准,以党的教育为指导思想,把高校建设成一个安全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有效地对社会的一些不良之风进行克制。

(二)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要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单一的、不系统的,而是要将安全教育与大学生的教学课程进行结合, 以《大学校园安全管理条例》、《学生手册》等为基础教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的活动形式,像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集训等等多种新奇的活动来调动广大师生学习的热情,使安全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引导其行为更符合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安全规范与要求。

三、在加强管理人才培养上求突破

(一)要提高校领导机关的管理水平

校领导在整个校园安全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一个领导先驱的作用,也就是说,整个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与校领导的安全理念、思想活动、行为方式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校领导的安全管理水平要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校领导在整个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起着一个倡导者、引领者的作用,如果他们能够调动起基础安全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就不仅仅能够将校园安全工作推入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能够使整个校园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氛围。因此我们要把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制订出一套新的理论方法来提高校领导的校园安全文化的组织领导能力。

(二)要加强管理干部骨干队伍建设

相对于校领导这样的措施方法的命令指导者来说,管理干部骨干这样的安全措施的践行者、实施者的位置同样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上层的要求和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所以,提高中层的安全文化的管理工作者的素质问题非同小可。要将这些安全工作的骨干人员的思想高度、安全管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高,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从而将上层的指示进行切实的落实,为整个大学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四、在加强安全技术调练上求突破

(一)要加强技能培训

要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的训练,并且要把相关的措施编入教材,针对季节特点,广泛开展紧急情况下的报警求救、疏散转移、自救互救、救生脱险等训练,学会消防、防爆、救生等设备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并且,重视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情况,提升他们的对常见险情的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要加强心理训练

在事故灾难发生的时候,逃生技能是关系到我们生命安危的关键,而心理训练也是我们在处理事故、灾难、险情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事故灾难发生时,我们能否镇定冷静地组织逃生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的训练,因为是他们在面对危险事故时能够临危不乱,能够有面对临时风险处理的能力,从而保证广大师生的安全。

(三)要加强安全作风养成

整个系统的安全建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落实。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和安全能力的确立是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取得的。我们要时常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行动技能的培养之上,采取引导、激励等多种方式,逐步养成“事事想安全、时时讲安全、见事反应快、事事想得细、行动高度自觉”工作作风,培养广大师生员工用安全文化规范日常行动的自觉性。

五、在完善安全工作机制上求突破

我们高校的安全发展根本的保证就是健全的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这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的管理,而且还对我们的安全防范起到深远的意义。

(一)要建立完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就是每个环节都要有负责的领导,要做到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有人负责,要做到面面俱到,毫无错漏。只有工作责任到人,领导全掌控,负总责,相关人员具体落实,负全责,才能有效地将安全落实到各个方面,并且有效持久,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上下主动抓”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校园安全我尽责”的生动局面。

(二)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为了有效地将各个层次的人员的积极性进行调动,要有完善的激励奖励机制,要将权力主导型转变成责任主导型。考评制度的确立不仅仅是将工作内容与结果同切身的利益相结合,同样也要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励。严格的奖惩制度,不仅仅可以做到权责鲜明、赏罚分明,而且能够将出现事故的单位追究责任,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高校的安全教育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们更应该全面做好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党的思想的指导下,将安全的观念真正落实到实处,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秋玉.浅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J].青年与社会,2012(2).

[2]李沛涵,晏超.传承大学之道建设平安校园[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秦中彤.论新时期高校的安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4]刘金生.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

篇5

1.1高校安全教育是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而在教育管理中,依法治校则是治国方针的具体实践,它既满足转型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也符合法治社会所提倡的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使得高校安全教育与社会法制接轨,其中有《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的权利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

1.2高校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1.3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2.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3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3.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3.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4结语

篇6

论文摘要:缺乏安全常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安全事件面前应急能力差等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彰显出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迫切性。高等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安全素质,将高校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

由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存在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使得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却依然是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和侵害。无论是在面对突发的安全事故,还是在面对一些不法分子所设置的骗局时,大学生都普遍存在防范意识缺失、警惕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高校应该承担起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的职责。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和谐、安全对社会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辐射作用。

近几年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切实有效地将校园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是构建安全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二)营造高校良好的教育、科研和生活环境是基础和保证

随着高校校园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后勤服务工作的多元化,高校校园内服务业日益兴旺,各类不同身份的社会人员大量涌入,使得高校校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特征,大学校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作为教育重地和科研重地,高校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须要有安全稳定的空间和环境作为前提和保证。面对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与一定程度的社会控制责任交织的局面,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命题。

(三)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人才尤其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表现的应该是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而不应该是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表现出的无知无奈、无所适从。不少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并没有将安全教育列为必修内容,或者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但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管理措施不到位、方法手段相对滞后等。缺少了基本的、必要的、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校的环境是相对安全稳定的,安全教育问题远不如生产经营单位那样重要,而且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有较强的自我防范能力,所以,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甚至一些大学的安全教育明显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譬如上级部门强调了,就抓一段,上级不强调了,安全教育也就暂且搁置一边;上级部门进行安全教育检查了,就集中力量敷衍了事,检查过后就又恢复原状;有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了,就抓紧搞突击教育,过后就又放松不管。这就难免使得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有效性

虽然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会通过安排一些安全课讲座或者采取宣传板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缺乏稳定规范的安全课程,对学生安全教育多是为了应急或出现事故后的“亡羊补牢”,而临时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举办几场讲座,以及通过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来代替,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教育效果被大打折扣,直接导致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计划性和安全保障工作出现盲目性。一旦出现学生安全事故,往往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致使事故扩大化或使学校整体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形式等社会情况也将随之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给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安全教育一定要增强改革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用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将安全知识传授给他们,特别是要把保护生命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却往往是形式陈旧、落后,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教育内容枯燥、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大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像“火灾逃生”、“生存技巧”等这些词汇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新鲜。然而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测试后却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消防安全知识一知半解。在测试中有七成的大学生承认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对灭火器使用的注意事项不甚了解,能正确使用灭火器的女生更是凤毛麟角。在“宿舍要是发生火灾怎么办?”的测试中,对于基本的逃生知识,竟然没有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针对各种情况说出相应的逃生技巧。翻开大学生安全教材,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初起火灾时,用一杯水、一件衣物就可以将其扑灭。如果火势蔓延,不要轻易用水扑灭,如果是由于电路引起的火灾,需要断电后再灭火……但是这些知识学生却并不熟悉,大都只是按照自己的直观理解来处理。报警、灭火、逃生……这些必要的技能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只是箱底一本积满灰尘的宣传册、只是一场看热闹似的消防演习。  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陌生,与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安全形式的发展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可见,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急需加强,对安全隐患需要不断认识、加以重视,安全措施必须更加完备,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三、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高校是青年聚集的地方,也是各种思潮聚集的场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学习热情高涨,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能力较高,所以,如果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得力,能够在大学生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从入学到毕业,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实现全员覆盖、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利用已发生的事故做典型材料进行警示教育,可防患于未然,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安全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法制教育、安全技能教育、职前教育、爱校教育等。也可以采取开座谈会、请校友作报告,让学生自己针对有关情况进行自我教育等,通过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虽然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比较强,但青年人又比较单纯,容易脱离现实,缺乏社会经验与鉴别力,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为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而是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例如,有些高校就尝试把安全教育列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通过实施系统地讲授安全知识、组织参观展览、听取违法者的自省、开展专题研讨会、辩论会和安全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启发学生,以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些高校把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纳入总学时,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讲座、案例剖析、模拟法庭、个别访谈、文艺活动等教育形式,紧密结合高校实际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强化安全教育效果。清华大学已将安全教育纳入本科生军训课程,并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学”,解决了实验室安全隐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能否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素质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否注重安全教育,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是否能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高校安全教育则又需要各个高校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加强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等学校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校园各类事故和伤害发生,又可以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安全教育对高校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个人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华,郑文爽.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5).

[2]苏明江.关于平安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篇7

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篇8

关键词:安全教育 高校保卫工作 应用

一、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高校安全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内产生并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维护自身免收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是高校在办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接受、遵循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教育乃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1]

从现阶段的治安情况看,多数高校的盗窃案潜在治安、刑事案件中占极大比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内盗。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兴起,使得众多非校内师生员工的人员进驻校园,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应对日趋社会化的校园环境,传统的人防为主、技防与物防为辅的应对措施显得捉襟见肘。[2]

因而,强化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可有效推动安全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系统化模式,在文化渗透中潜移默化改变认得安全价值观念,规范其安全行为,以形成有利于确保安全的精神风貌、思维观念、校园舆论、职业规范。

二、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保卫工作开展艰难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扩招,办学层次不断增加,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的组成日益复杂化。部分学校在未扩招之前学生数量仅几千人,在扩招之后迅速的往上增加数倍。加之高校设置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等多种层次,使得学校的保卫工作开展更为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生活水平比之过去几年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

2.保卫内容复杂,保卫工作压力大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大高校一改过去封闭式教育转化为开放式教育,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第二,周边环境复杂,保卫工作开展艰难。在高校附近开办各类经营场所,甚至出现部分违法经营行为。第三,高校高、精、尖的设备增多,保卫要求更高。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各专业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而不断增加学校内部高、精、尖设备。针对这些贵重设备,要求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这对于高校保卫工作而言难度较大。[3]

3.保卫人员素质低下,技术设备无法满足保卫需求

首先,由于各种因素,高校的保卫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且文化素养偏低。同时,现有的保卫人员工作模式较多延续较为陈旧的保卫办法,这也给一些高素质罪犯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高校对于学校的保卫工作重视度不足,对于先进设备、技术等的引用不够重视。学校的保卫人员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不高,给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三、开展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促进高校保卫工作的策略

1.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安全教育

学校的保卫工作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某些人就能够完成的,要不断的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要结合“四位一体”理论,开展全面性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安全性。“四位一体”是一种将个人、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结合的管理方式,最终起到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和和谐的目的。第一,加强社会控制。不断的建立健全社会规范,充分利用社会控制机制,避免失范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社会控制最常用的手段为软控制和硬性控制手段。其中软控制是通过社会舆论、道德伦理等方式,将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最终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行为。而硬性控制则是指通过制度、法律等方式,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家长、社会各界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推动保卫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完善安全文化教育内容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同时依据社会和时代需求,将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教育当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各类压力,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马加爵事件,这就是一件典型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人格扭曲、心胸狭窄的一起恶意的故意杀人事件。再比如如今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安全教育不足的表现,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其次,重视家庭作用。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责任重大。学校应当加强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双方面的合作而推动安全教育的开展。最后,加强对学校高端设备的保卫措施,仔细做好防火防盗措施。引进来自国内外的先进知识、技术为高校的保卫工作服务,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推动学校保卫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3.建立校园无障碍通讯系统

随着学校的发展,校园面积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学校的保卫资源,按照一定的区域分布保卫力量,实行定岗定人制度。同时确保保卫工作的信息及时、通畅,人员分布合理、措施有效等。目前所使用的手机由于呼叫必须拨号,且无法群呼等的限制因素,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如今的高校保卫工作。这就要求要建立一个校园无障碍通信系统,并且不断提升反应速度和能力。比如建立校园110系统,在学生发生任何安全问题之时能够及时的向学校保卫处反应。[4]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在各大高校的保卫工作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安全教育不足、保卫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普及安全教育知识、通过学校、社会各界的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安全保卫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雯霞.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2]王泽林,胡如朝.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5:157-160.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安全管理 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7-01

在我看来,生命绝不仅是肉体的具象化,生命更是需要我们为之珍惜的,所以首当其冲的便是安全。安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生命已不保,如何谈教育?所以,安全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

一、中职学校安全现状的概括性分析

首先,中职学生录取率相对宽松,基本上只要初中毕业,便可以报名,进而被录取。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在15到18之间,正处于青春心理波动期,叛逆心理较严重,而且对法律基本知识认识较模糊,容易引发学生斗殴等不良行为,他们也相应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与社会经验,自保能力尤其差,长期以往极易形成不安全因素和案件的受害者。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中职学校面临招生越来越难的问题,学校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各类学生参差不齐,普遍素质不高,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而且多数学生极度缺乏上进心,懒散,学习没有设立目标,逆反心理较严重,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脏话脱口而出,人际交往能力差,对学校安全管理形成阻碍。

二、中职学校学生校园安全的相应对策

1.强化学校师生安全意识

学校目前的安全是标志着学生是否可以轻松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健康的学习,但我们目前所知有大部分学校对此仍然不够重视。目前法律知识已经纳入学生必学课程之一,但学校开设此课程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人身安全、自然性灾害、网络虚拟安全以及潜在的就业危机存在应对盲区。作为学生,无论是由于学校方面还是个人方面,都没有有效的接受安全性教育,关于安全防范意识接近于无,即使学校开设的安全教育课仍有大量存在侥幸心理学生,即感觉交通事故,发生的火灾,人身安全与财产侵害等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若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慌不择路不知所措,进而对个人造成极大危险甚至稀里糊涂丢掉宝贵生命。

2.多种安全教育方式并存

关于安全教育的应对方式过于简单,效果极其不理想。目前,安全教育问题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象,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应对安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开设安全讲座,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虽然存在少数学校在新生入学伊始聘请了公安、交警、消防等专职人员莅临以作安全教育讲座,但是平时安全教育仍不能警钟长鸣,所以应对未预料的危险情况只能亡羊补牢,未雨绸缪却是遥之甚远。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相当广泛,如交通、医学、等不同行业的要求。并且,安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中职学生唯有亲身体验亲身参与,才能够及时掌握关于安全教育的具体实用技能。

3.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

学校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各个学校开展的救援工作方面来看,相当多的学校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所以学校方面必须加强日常模拟演练,把损失降到最低,学校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方针政策,进而影响教师的重视程度,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安全。首先,学校对安全方面投入的资金来看相当鸡肋,具体表现在学校保安器材不足,如灭火器强光灯等主要配备设施欠缺,从而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学校相应的校园监控配备设施不齐全不严格,监控的配备不仅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进而保证了学生的日常言行,可以有效约束自己,而且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可以有效做出一定证据性保证,从而加强了学校安全。再者,学校应该加大力度落实安全教育性方针政策,一定做到分工要明确,责任要到人,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来维护学生各个方面的安全。

4.杜绝学生个人危险行为与潜在隐患

首先在饮食方面做到不随意购买路边地摊食物,尤其夏季,过夜食品容易变质,食用极易生病,进而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及生活作息,而且要做到卫生就餐,早午晚餐及时洗手,如厕后仍要记得洗手。再者,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循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安全行车,路上不随意与同伴交谈,嬉戏,避免引发交通意外。最后,远离网吧,杜绝沉迷网络虚拟游戏,虚拟世界的危害性有目共睹,多少家庭的儿女沉沦网络不能自已,甚至做出与现实世界法律乃至道德伦理相违背的事情,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青少年正是学习打基础培养健全人格的时候,长期沉沦游戏极易形成脾气暴戾,思维僵尸化,进而沦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三、结束语

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人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而且关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安,关乎祖国人才的培养。所以,中职学生校园安全问题便是首当其冲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要长期以往坚持不懈的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做到制度化,做到常规化,并完善相关制度。要做到群防群治,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以确保师生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娟.中职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探究[D].西南大学,2011.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预防,机制

 

一、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1. 安全是人类生理之外的最大需求。大学生健康成才需要安全保障。

2. 维护高校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校是育人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的中心问题,确保高校的稳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3. 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的法律责任。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高校有责任维护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安定团结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三十条、六十四条等对单位的安全管理、学校应急知识教育义务、有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做了详细规定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部门法规高等学校,规定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要制度化、法制化。

二、目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状况

1. 高校内的治安环境比较复杂,治安、刑事案件发案呈上升趋势。2006年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赔付共21.82亿元,校方责任赔付将近1亿元(目前校方责任险覆盖面只有10%左右)。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免费论文。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悲剧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高校周围的治安状况。自2005年6月6日公安部会同教育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案件1万余起,查处治安案件2万余起。中央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周围治安秩序状况“好”的仅占44.3%。

3. 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信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应用,已成为高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也带来了影响校园稳定的负面因素。尤其是网络的平等性和虚幻性给校园带来了无序,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践踏和背离。

4. 高校安全事件信息交流和通报渠道不畅通,处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缺失。由于各类重大安全事件的特殊性,高校在处理上的惯例是:不宣传不交流,从而使得很多事件并不能很清晰地成为案例,在各高校间得不到充分的交流,直接造成了社会、学校及相关人员对此类事件的误解,管理上缺失的教训和应对经验得不到交流借鉴、积累。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正确预防学生各类安全事件、违法案件的发生,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防机制,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具有特殊意义。

三、建立健全学生安全稳定预防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预防制度,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是一项长期地、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安全制度,如安全隐患排查报告制、应急处置预案制、安全工作研究制、安全工作考核制、安全工作巡查制等,并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这样校园安全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能

1. 安全教育点面结合,注重教育效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好“四个重点,一个全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抓好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以及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四是抓重点载体的安全教育。网络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加强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等,使学生规范网络行为高等学校,合法上网,懂得在网络中保护自己,避免上网受骗等也是重要的安全教育内容之一免费论文。五是抓全体学生的全过程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一定的授课时间,使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并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

3. 加强学生安全技能培训和实践演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提高安全文化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4.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心理教育,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其次,提高心理素质高等学校,是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