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4 04:2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亮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亮的古诗

篇1

原文选段: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原文选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篇2

1、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2、几千年,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倒下。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到了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2、《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3、《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4、《悯农·其二》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篇4

“诗言志”。“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下面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常咏叹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秋。(宋玉《九辩》)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准确地表现出离别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t感伤的意蕴。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借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出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月亮”的别名

在中国,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蟾蜍守卫”等神话传说中的相关物象来称代月亮外,还根据月相变化,赋予其许多形象化的别名。现撷取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月亮别名列举如下:

1.传说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蟾蜍”。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中的“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诗僧惠洪《秋千》中的“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降谪仙”,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闽国去,蟾蜍亏复圆”,等等。

2.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轮”“桂宫”“桂魄”。如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中的“凝碧初高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王维《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等等。

3.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4.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如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5.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6.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如陆游《采莲》中的“云散青天挂玉钩,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如李贺的《南园》中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8.满月如轮、如盘、如镜、如壶,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如元稹《月》中的“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陆游《月下作》中的“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贺《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等。

篇5

新年快要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窗花。魔法少女用魔法告诉动物们:“嘿,大家注意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小小的服装展览会,凡是自己搭配的衣服,如果最受欢迎,它将获得我们的礼品——水晶服一套,快快来参加吧!”这个消息也被刚刚搬来住的乌鸦听到了,它便想:水晶服!多么珍贵呀,如果我得到了,不就发财了吗?乌鸦兴奋地上蹿下跳,高兴得不得了。它又一想,我的全部衣服都是黑色的,即使用颜料自己搭配,那也不好看哪!乌鸦着急了。不一会儿,它就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哎,我可以参照别人的,来美化自己的呀!”啊!这个点子好。说干就干。于是,它准备好颜料、望远镜和一大缸子水,拿出自己的黑衣服,然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目标了。

它找啊找啊......。突然,它发现了一只小松鼠,松鼠的帽子格外漂亮,正是自己喜欢的颜色——红色。于是,它赶紧在水缸子里洒了点红颜料,把帽子放了进去。随后,它又举起望远镜。这时,围着金色围巾的小猴子进入了它的视线。金色!多么高贵的颜色啊!乌鸦想了想,便拿出金粉,洒在大缸子里,把围巾泡在了里面。接着,它又开始搜索目标。咦!难道参加比赛的就那么点人吗?乌鸦还在纳闷儿,忽然,穿着棕色大衣的狐狸侦探路过这里,正巧被乌鸦看见了。它又从旁边拿来一包棕色的颜料,洒到了那个大缸子里,把自己的衣服扔到了里面。又过了一会儿,裤子的颜色也找到了,那是跟孔雀的披风一样的蓝色。“啊,终于完成了!”乌鸦松了口气说:“明天就等着拿奖吧!”说完,便跳上了床,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乌鸦早早地起来,抱起自己的大缸子,来到了比赛现场。这时,小兔子已经穿好了自己的衣服,站在那儿等待比赛开始。看到乌鸦也来比赛,还抱着个大缸子,便笑道:“乌鸦乌鸦黑乎乎,抱着缸子来比赛,说不定是来要饭,要个巴掌回家吧,哈......”乌鸦没有理它,而是找了个位置坐下了。

篇6

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本文提出要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从而借助对比性阅读让“古诗两首”的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整体感知 精读体悟 斟酌鉴赏 对比性阅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语文教材必选的座上客文体,教材中每一册都会在课文或者练习中编排数篇古诗。而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虽然彼此独立,甚至创作的时代也相去甚远,但编者既然将其设置在同一课中,就是看中了两首古诗内在主旨、情感的紧密联系。我们的古诗教学就应该将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古诗呈现出来的主旨、相应的情感等出发,从而形成相互依存、彼此补充的逻辑感知网络。

例如六上中《古诗两首》就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编排在一起。在初步阅读这两首古诗时,教师紧扣诗题中的“书”字,引导学生从“读书”“观书”两个视角关注课文,从而在原来两首诗中迅速探寻到彼此共性的话题,及时把握了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方向;再如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相同的字眼,乍一看并没有内在的共性练习,但教师只需让学生对两首诗歌涉及的地点――望湖楼、净慈寺、涉及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晓等进行对比探究,学生便能立即从时间和空间层面建立起两首古诗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整体把握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

1.“异”中寻“同”,让古诗阅读殊途同归

“古诗两首”中,同一主题下的诗作在意欲凸显的主题上是完全相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表现手法和策略也都是相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教师要在整体视角把握两首古诗相同之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古诗创作的迥异手法深入感知诗歌内在不同点。

如《石灰吟》和《墨梅》这首诗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咏物诗,两位诗人都借助客观事物将自己的人生意趣和价值追求融入其中。但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两位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却又千差万别:一首是纯净洁白而又钢筋铁骨的石灰,而另一首却是清新雅致、香飘万里的梅花。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寄寓着他们相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从两首诗歌策略的分歧点中,寻找到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引领学生在不同之中寻找到其相同的价值点。

2.“同”中探“异”,让古诗阅读各具特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即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价值归旨,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情感蕴藉。同样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在苏轼眼中总是不停地捉弄自己,寄托着作者对兄弟、对家乡的思念;而在少年李白的眼中却如“白玉盘、瑶台镜”般神奇。有时,即使诗人和事物相同,而在不同的心境下照样会引出迥异的情感落差。这就意味着,古诗教学如果仅仅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就只能体悟到诗歌表层的符号意义,只有深入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心境,才能真正触摸到诗歌的内在意蕴。

同样是写西湖之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借助西湖夏季之雨的急骤暗喻自身对人生变故的哲学态度;而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在借用阳光下那一池娇艳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向好友林子方委婉地倾吐了自己的不舍与离别之意。

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比照性阅读,学生则很难从彼此印证与对比的视角关照两首古诗,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把握诗歌的本质。

三、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

汉语言的组合搭配一旦形成诗歌,就会形成其他语言所无法体验的艺术。苏教版教材中选择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代表。因此,古诗的教学绝不能止步于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与感知,更应该将古诗作为一种艺术,以品析欣赏的视角对两首古诗进行鉴别性赏析,推敲斟酌诗文中独到的炼字艺术和其中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在杨万里描写西湖荷花池之景时,更像一位工笔画家,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美妙画卷;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色彩以墨为基调,简单地勾勒之中却不失雄浑与瑰丽,让每一位读者也跟随着夏季暴雨的急促而跌宕起伏。

篇7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方案比选结构体系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某高速特大桥其桥址区地貌单元属中山区构造侵蚀溶蚀槽谷,谷底为一河流,两岸地面高程为695~812m,河床高程605m,相对高差207m,地形上呈不对称“V”型河谷,河谷两侧坡壁陡峭,特别是东侧,坡体表层卸荷裂隙发育,易产生崩塌或落石;西侧为顺向坡,岩层倾角约40°,且坡体表层发育风化溶蚀裂隙和近竖向裂隙,其浅部岩体稳定性相对较差。选用合理的桥式,不仅能够减小施工的难度,同时也能合理的发挥桥梁的性能,满足经济、适用、安全的要求。

2方案的比选方法

桥式方案比选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重点,一般要进行多个方案比较【1】~【3】。设计方案的评价和比较,要全面考虑各项指标,综合分析每一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一个符合当前条件的最佳推荐方案。有时,占优势的方案还应吸取其他方案的优点进一步加以改善;如果改动较多时,最后中选的方案甚至可能是集聚各方案长处的另一新方案。

3方案的提出

结合地质条件及借鉴其它工程经验,选取三个方案以供比选:第一方案为钢筋混凝土拱桥,第二方案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第三方案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下对各方案在总体布置、孔径布置、桥型及施工方案方面作简要叙述。

3.1钢筋混凝土拱桥

3.1.1孔径布置

本桥的孔径布置为2×30m+2×30m+292m+2×30m+6×30m+6×30m+4×30m,全长952m。本桥位于山谷,故不考虑通航的要求。

3.1.2桥型方案

主桥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桥,净跨276m,拱圈横截面采用单箱三室截面,拱上立柱采用变截面箱形薄壁钢筋混凝土双柱。引桥上部构造为30m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墩,钻孔桩基础和扩大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台。

3.1.3施工方法

桥梁主桥部分采用劲性骨架法施工,引桥上部构造T梁均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先简支后墩梁固结形成连续体系。

3.2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3.2.1孔径布置

本桥的孔径布置为2×30m+主桥(95m+162m+95m)+2×30m+6×30m+6×30m+4×30m,全长952m。本桥位于山谷,故不考虑通航的要求。

3.2.2桥型方案

主桥上部结构为95m+162m+95m三跨PC变截面连续箱梁,悬臂根部梁高为8m,跨中梁高为3m,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高桩承台群桩基础。引桥上部构造为30m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墩,钻孔桩基础和扩大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台。

3.2.3施工方法

主桥连续箱梁采用悬臂浇注法法施工,引桥上部构造T梁均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先简支后墩梁固结形成连续体系。

3.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3.3.1孔径布置

本桥的孔径布置为2×30m+主桥(106m+200m+106m)+6×30m+6×30m+4×30m,全长952m。本桥位于山谷,故不考虑通航的要求。

3.3.2桥型方案

主桥上部结构为106m+200m+106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箱梁根部高度12m,跨中高度3.5m,箱梁根部底板厚110㎝,跨中底板厚32㎝,箱梁高度以及箱梁底板厚度按2次抛物线变化。主桥桥墩为左、右半桥相连的整体式薄壁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墩,肢间间距9m。引桥上部构造为30m后张预应力混凝土T梁,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墩,钻孔桩基础和扩大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台。

3.3.3施工方法

主桥连续箱梁采用悬臂浇注法法施工,引桥上部构造T梁均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先简支后墩梁固结形成连续体系。

4各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根据设计构思宗旨,桥型方案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保证行车的畅通、舒适和安全,以上三个方案基本都满足这一要求,下面从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两方面对各方案进行分析。

4.1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拱桥(方案一)坚固耐用,且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大;但拱桥是一种推力结构,对支撑拱的墩台和基础要求高;另外,由于建筑高度较大,使桥两头的接线工程量增大,亦使桥面纵坡加大,对高速行车不利。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方案二)结构刚度大,动力性能好,主梁变形挠曲线平缓,有利于高速行车;连续梁在活载作用下,因主梁连续产生支点负弯矩,对跨中正弯矩有卸载作用,其弯矩分布较合理;但与连续刚构桥相比,其主墩需设支座,且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桥向抗扭刚度小,也不利于悬臂施工的横向抗风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方案三)保持了连续梁桥的各个优点,墩梁固结节省了大型支座的昂贵费用,减少了墩及基础的工程量;能充分发挥高强材料的作用,有利于增大跨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桥向抗扭刚度大,受力性能好;顺桥向抗推刚度小,对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及地震影响均有利。

4.2施工方法

钢筋混凝土拱桥(方案一)采用劲性骨架法施工,用钢管混凝土作为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形成主拱截面,可使体积庞大的拱箱混凝土在符合拱的受力方式下逐渐形成,而不需要强劲的支架和强大的吊装能力;但该方法存在空中浇注拱圈混凝土工序多,时间长,混凝土质量控制较难,用钢量较大等不足【4】~【5】。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方案二)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方案三)均采用悬臂浇筑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可使用少量机具设备,免去设置支架,方便地跨越深谷、大河和交通量大的道路,施工不受跨径限制,宜在变截面梁中使用。但连续梁结构施工中要进行墩、梁结构体系转换,增大大型支座,势必增加投资【6】。

5结语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方案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优点显而易见,易作为推荐方案:

1、连续刚构体系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养护简易,减少了大型桥梁支座及墩台与基础工程的材料用量;

2、墩梁固结有利于悬臂施工,无需墩、梁连接形式的体系转换;抗震性能好,不需设置专用抗震支座;

3、利用双薄壁墩的柔度形成摆动式支承体系来适应由预应力、荷载、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纵向位移。

参考文献:

[1] 马保林.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0

[2] 张继尧.王昌将. 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

[3] 邬晓光.邵新鹏,万振江. 刚架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4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篇8

一是组织更多涉农方面老专家、技术人员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老科协组织,加强老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进一步发展建立基层老科协组织,把已退休的涉农方面老科技工作者和撤乡并镇中闲置下来的农业科技人员纳入到老科协队伍中来。通过组建老科技工作者专家团、成立农业科技服务站所、为村屯选派科技指导员、为科技示范园区配备技术负责人等形式,搭建平台,将更多的老科技人员组织起来,活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去。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进一步抓好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小农户科技园是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良好形式,是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之一。市政府提出全市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建设1000个以上科技园的目标,各级老科协作为具体的实施部门,按照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老科协组织和老科技工作者自身积极领办、创办科技园,老科协为各个科技园选派好老科技专家技术负责人。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粮食高产创建、吨粮田建设、节水灌溉、黄牛改良等任务目标抓好科技园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科技园的覆盖面,打造温室蔬菜、特色粮食、优质林果、食用菌、沙地水稻、沙地西瓜、牛羊养殖等特色种养殖类科技园;以科技园建设为载体,示范推广良种良法,不断在新品种引进、试验上下功夫,抓好新优特农牧业品种的示范和推广。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促进农牧业新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围绕粮食增产、设施农业等方面大力开展专题科技培训工作,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组织老科技专家、技术人员随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培训。以“十百千万”(组织百名老科技专家,组建十个讲师团,开展千场培训和讲座,达到万人受益)科普宣讲活动为载体,加快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积极与远程教育、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联合,举办实用技术培训讲座,开设农牧业科普宣传专栏,定期采集、汇总、先进农牧业技术、优良品种等科技信息。组织老科技专家整理、编写实用科技资料,并印刷成册,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作为农牧民科学种植的掌中指导资料。

四是加强科技咨询工作,建立科技咨询长效机制。针对农牧民关心的科技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科技咨询活动。成立科技咨询站所,开通更多的老科技专家咨询热线,鼓励老科技工作者创办良种良法服务站、病虫害防治咨询站等科技咨询实体,建立长效的科技咨询机制。引导、鼓励老科技工作者,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探索创办农技协、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组织,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发展。

五是抢抓机遇,主动配合,承办相关农业科技项目。创办示范项目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与农牧林水、科技、科协等相关部门协作,与有关乡镇配合,创办、承办农业科技项目,如粮食高产创建、节水灌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通过项目引领,带动农业科技发展。

篇9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篇10

哇,茶几上摆满了好吃的:有香喷喷的月饼,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还有味美的烤鸡……

爷爷笑呵呵地说“我们快吃吧。”

“停!我有个节目,谁能说一个关于月亮的古诗句,才能吃月饼。”我歪着头说。

爷爷乐了,说:“猴子捞月亮。”

“错。这是个故事名字,不是古诗句。”

奶奶笑着说:“月亮像月饼。”

“这也不是古诗句。”

妈妈摇头晃脑地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错。这是歌名。”

该到爸爸了,他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突然,我发现爸爸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我说:“爸爸赖皮。这个不算。”

我要大显身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像小鲤鱼吐泡泡一样地说。

哗—声大家的手拍了起来。

我吃了一个月饼。看着他们流口水的样子,就一人给了一个。

爷爷还夸我是个有文化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