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篇1

此外,为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提升学生个身体素质。作为语文老师,应以爱心和耐心疏导学生,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为手段,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以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指导下,优化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将《生命 生命》中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由内而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

二、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应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学生,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列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是搭建师生关系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三、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多数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目标相背离。除去外部原因,部分学生也会受自身方面的困扰,使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

对此,可以尝试心理教育模式训练课。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为指导,综合提升教育资源功效,直面剖析心理健康教育中蕴蓄的内涵。

四、言传身教

篇2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值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不仅为了起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新时期下的音乐教师,要在不断的课程探索中,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积极体现“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初中学生们不同的个性差异、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说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音乐通过不同的形象化事物具体描绘出来,也可以通过音乐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那些自信心不够或者出于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加以鼓励,选择一些简单的声乐练习或者歌曲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信心;对于悟性比较好,声音辨识力强的学生也不要表现出特别的偏爱,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品格的完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运用教材,力求将“三生教育”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更贴合初中生的思想,不断增强音乐课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加强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初中音乐“三生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思想上彻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师更应该借助这个台阶,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美,达到对学生心灵的升华。

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性体现

(一)陶冶学生情操

“三生教育”注重的是感性化的生命教育,教师能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流露出的真情带动初中学生们,使学生们在浓重的音乐氛围中,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中给自己的人性带来影响。“三生教育”与传统的科学教育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丰富的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标,使初中学生在学习音乐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验以及提高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变得细腻起来,情操高尚起来,心地善良起来。就像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饰演的一样,音乐教师马休将爱倾注在音乐中,拯救了孩子们迷失的心。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生教育”中注重的另一项则是生存教育,它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并且符合时展的潮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三生教育”是顺应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的核心就是培养适合社会的新型人才,而当今社会则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在整体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思维扩展能力的培训,比如说像数学课程,而对于直观感觉和形象思维则较为忽略,适当的音乐教育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学生们的直观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其它能力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对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三生教育”注重的是对于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注重的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初中生正值青春活泼、身心都茁壮成长的时候,每天都被圈在紧张的学习中,各种情绪都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难免会对自己的心理、身体产生各种不良的作用。而在音乐课程中,使学生紧绷的精神放松,情感得到舒缓,情绪得到解放,是“三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情感教育的同时潜意识中灌输进音乐教育,给学生们放一首《田园交响曲》,不仅能将学生们学习的厌烦心理进行释放,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使心情得到舒缓,还能增加初中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在潜意识中将真善美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抗挫折;心理教育

一、加强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训练的重视

1.体育教学计划中添加学生抗挫折心理训练,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是学校全面培养学生应当进行的一项教学内容,这将是一项繁杂而又系统的过程,如何实现目标是我们的任务,其基础就是全方位的配合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为了使体育老师真正重视起抗挫折心理教育,必须将其列入教学内容当中去,只有如此,体育老师才会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2.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仅仅将抗挫折心理教育列入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解决体育教师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持的劣势,所以要组织体育教研组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各个老师在会上交流教学经验,总结长处,摒弃短处,各自取长补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还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者专家对本校体育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体育教师透彻理解抗挫折心理教育,使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正确推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

二、优化抗挫折心理教育方法

1.优化教学环境,采用正面教育

第一部分已经分析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因素比较复杂,在课余时间和平时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显示,对不用阶段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为他们制定合适的目标,力求目标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减少挫折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在竞赛中每一年级分成A、B、C三组(三组综合水平相当),进行团体比赛,既有更高的运动乐趣,也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使水平相近的人分在一组,避免他们可能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歧视。在体育成绩评测标准中,摒弃以绝对值为考量标准的方法,而使用提高率为衡量标准,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从正面进行抗挫折心理教育。

2.促进体育课上师生的心理交流

师生间的心理交流对于体育教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普遍抗挫折心理能力较弱,缺乏安全感,师生间亲密无间的交流,会让他们产生信赖感和愉快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以取得胜利。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他们维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协作关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堂测验和比赛中,要充分调动场下同学的气氛,使其组成拉拉队呐喊诸位。在课堂练习中,可以由学生自由结组,发挥互帮互助精神,提高课堂预约度。但其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老师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心理疏导,并且保持时刻关注,使其能够融入到集体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在竞争环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由于其激烈的竞争性吸引很多学生参加,当学生身材激烈的竞争中,会产生强烈的拼搏精神,促使其奋力前进,争取赢得最后的比赛。但比赛终归有输有赢,比赛的意义绝不完全在于输赢,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产生不同阶段的心理体验,他们必须时刻调整心态以继续比赛。通过这些,可以增强学生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回归到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有竞争性的活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为了增加竞争性,可以有目的性的差异分组,在小组中采用让分赛、让时赛等。在比赛前,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不要因为差异而产生心理阴影,并为他们树立信心。在比赛中要经济为其加油助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技能。比赛后总结经验教训,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再接再厉。

三、结论

本人将个人工作经验和通过走访调查的内容结合在本课题研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现阶段初中生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难以经受困难挫折,普遍而言抗挫折能力较弱。本文分析了初中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同时提出在学校教学中应该加入抗挫折能力培养,引起教师重视,提高教师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本文对于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本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秀娟.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气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

篇4

轻松的环境——给心灵放个假

心理健康教育对环境和专业设备的要求很高,学校因此专门开辟出五个房间(约400平方米)为“心灵部落”专用,并进行了装修和改造。淡黄色的外墙、新颖别致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温馨和亲切。个辅室(阳光吧)设置了布艺沙发、放松椅,墙上挂着装饰画,房间四周摆放着绿色植物,同时配有电脑和音响,让来咨询的学生身心放松;发泄室(雨露吧)宽大明亮、一整面墙的落地玻璃将美丽的桂湖、老人山风景尽收眼底,配有电子运动游戏及悬挂的沙袋,让学生尽情地释放自己;团辅室则成为老师集体授课的专业场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便于老师展示直观、生动的教辅资料,干净的木地板、瑜伽垫让学生可坐可躺,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在游戏中放松自己。

心语墙则是对楼道外墙的充分利用,设计美观而温馨。学生的情绪需要发泄、心里的悄悄话需要倾诉时,比如对老师、父母有意见,比如喜欢某位异性同学等,他们可以将这些不方便对父母、老师说的话写在纸条上贴在这里,原本冷冰冰的墙壁变成了温馨的留言墙。心语墙开辟后,很多学生到那里留言,把心理的不痛快、把少年花季的心语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这里成了学生自由吐露心声的地方。

多样化的辅导——为心灵找到家

根据初中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进课表,保证每个班每周有一节心理课。同时,制订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七年级着重从适应新环境、改善学习方法、积极认识自我、学会沟通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着重从提高学习能力,学会调控自我的情绪,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九年级注重从毕业班学生的角色定位分析、高效脑科学和记忆学、中考发挥的调试与训练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保健和咨询服务。

团队辅导。团体辅导倡导以人为本,以班级为核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在团体辅导中,主要通过在课堂上集体做游戏,进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团体辅导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伴支持、认可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也能帮助对方找到不足,并齐心想办法去解决。

个别辅导。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往往是个人的隐私,学生需要与心理老师进行个别倾诉,寻求指导。因此,学校心理老师开辟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在个辅室的面对面辅导和疏导、电话咨询、电子信箱、QQ聊天等,学生可以在非咨询时间进行咨询,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贴吧、心理信箱方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几年来,辅导的学生、家长、教师已逾两千人次。

篇5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U Zhao-yi et al

【Abstract】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In Shehong, Sichuan, 1,300 students from the central tow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1, 2, 3-year was tested with SCL-90 test, and compared to the norm of the results of China's youth. Results: 33.1 perc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 more moderat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1 perc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istence of obv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matization, obses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d other nine factors were below the national norm of young people group. The four factors of female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err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lose friend of the number.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中图分类号】R8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8-04

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2-3]。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四川省射洪县地处四川中部,面积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06年国内生产总值88.5亿元,县域财政收入5.49亿元,该县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研究对象为该县县城及其中心镇的初中学生,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抽取9所学校33个班1300名初中学生。于2010年9-11月施测。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1.3 调查方法:

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296份,有效问卷1274份,有效率98%。其中初一学生307份,初二学生444份,初三学生523份。男生639份,占50.16%,女生635份,占49.84%。

1.4 统计方法: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1274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体结果总症状指数均分(总均分平均分):0.94阳性项目均数:51.44(其中≥2的项目均数为21.62,≥3的项目均数为8.44)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分:1.56

2.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1中可见:1274名初中学生中,有422名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191人,女生231人;有65人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26人,女生39人。经检验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由上可知,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将本次调查的初中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见表2),1274名初中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系关系敏感、焦虑等九个因子的均分都显著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表明总体上本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全国青年平均水平较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等方面,且女生更加明显。

2.4 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和恐怖三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其他无显著差异。

2.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的比较结果见表5所示,初一和初二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二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2.6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Scl-90因子均分比较如表6所示,表中显示,自感与班主任老师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一般、差的学生;自认为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差的学生,与老师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7 不同知心朋友数量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知心朋友数量差异如表6,表中显示,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除了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于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七个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和抑郁三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过去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有23.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5]。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同一群体研究结果。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偏执等症状上。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因子均分高于全国正常青年常模[4-5],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学生各因子均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也就是说本地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从统计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1%,这与相关研究的比例基本相符,而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反而比以往研究结果高了。也就是说在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却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两极化的不平衡发展现象,这暴露出初等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存在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的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或有计划也没有真正落实,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校间的不平衡。有的学校只重视中等成绩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部分调皮学生或差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致使最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群体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个体间的不平衡性。

本次研究中,36.4%的女生和29.9%的男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学校对其的教育有关。

从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上,有初中、高中至大学呈递增趋势。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初一学生九个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在九个因子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初二、初三较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增加,初三较初二却没有太多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相符。

师生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显著低于师生关系一般、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师生关系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中还表明,知心朋友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知心朋友的多少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朋友越多,越易形成开放型人格,越利于健康心态的养成。这不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的引导教育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31-35

[2] 曲力秋.香港青少年的心健康问题.青年研究,2003.2.44-47

[3] 赵靖平.低年级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76-81

[4] 陈雪枫,刘科荣,宇斌.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30-139

[5]季建林,夏镇夷等.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3):123-125

作者单位:629200 四川省射洪县教育和体育局团队体艺股1

629200 四川省射洪中学心理教研室2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教育

一、引言

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就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来看,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要求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就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出国家的未来,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滋生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思想道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初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面对社会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让初中生知廉耻,懂礼仪,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为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才。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融入到课堂中去。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动性会受到打压,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关系僵硬

师生关系僵硬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纪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安静,耐心的听教师讲解,学生稍微表现出一些活跃的行为,就会受到教师的责骂,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讲解的东西,学生感到不解时,并向教师提问,许多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这种突然的行为往往表现的不耐心、不高兴,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僵硬,而僵硬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四、新课程理念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道德教育愈来愈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课课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互动,并在互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如,针对老人摔倒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现象发生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给人以鼓舞、奋进行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广播、宣传栏等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要彻底摆脱那些传统观念,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回答问题;课后,教师要以朋友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上课、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五)多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以往的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这种理论知识等于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多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根据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举办一些德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德育活动中提升品质,锻炼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结本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项福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与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94.

[2]贾建立.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 科技视界,2014,29:251.

[3]薛文瑛.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3.

[4]刘茂江.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14,07:228.

篇7

【摘 要】体育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游戏教学;初中体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69-01

目前,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学改革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初中体育的教学也开始引入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教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随着体育游戏教学在国内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初中实施体育游戏教学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比较新且与体育结合密切的教学方式,有其特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初中体育课中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对体育活动都表现出焦虑、害怕、反感等负面情绪,不仅加重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影响了他们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体育游戏教学由于具有简单可行的优势,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负面情绪,使之能以轻松的心态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值得在体育教学中大加推广。

2.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游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及娱乐性的特点,在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以往体育课堂经常出现反复练习某类动作和运动的现象,学生们容易感到心理疲劳,从而丧失了锻炼的兴趣,而游戏教学则可以将这些体育基础动作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和效果。从目前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施行情况来看,普遍都能起到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显著效果,学生们的反馈情况都显示了体育游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体育游戏的一大特征就是集体参与性,因此,体育游戏的规则制定上可以由师生们共同商定,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学生对他们制定的规则往往可以比较好地进行遵守,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和效果。实践证明,长期开展集体性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们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的意识和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即使是那些平时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团队的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团队意识和自律意识,而且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二、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虽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地方的初中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经归纳、分析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游戏教学理解不到位,教学安排不合理。很多初中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游戏的认识不够深入,出现了过于重视教学范围、过于强调游戏教学娱乐性的情况。他们往往将时间都花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上面,过程虽然很愉快,但教学目的却被教师忽略了,学生们最终并没有从体育游戏中学到应有的体育技能。另外,一些教师在选择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不顾及体育教学的规律,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现了游戏组织混乱等问题,这些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对体育游戏的安全教育不够重视。体育游戏虽然安全性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提高,在客观上还是无法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快速时期,比较活泼好动,而且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弱,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安全教育比较漠视,认为体育游戏相比以前的体育活动已经足够安全了,学生们对相关游戏规则也能够做到透彻理解和掌握了,因此,并没有采取措施确保教学的安全性,使得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时时常会发生一些偏离教学规定的行为,有时候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

3.体育游戏负荷不均衡。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和其他活动一样都需要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部分教师深受以往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运动量足够大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倾向于追求运动量大的游戏,并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去合理选择,这样反而使学生产生心理畏惧,有时候还会因运动量过大而受伤,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进行体育教学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提高对体育游戏的理解,将教学目标合理融入体育游戏中。针对当前教师对体育游戏教学一知半解的情况,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让其深入了解体育游戏教学的理论和内涵,明白体育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服从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实施体育游戏教学时,要以目标为导向,将目标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目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再追求体育游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这样才能取得师生都满意的效果。

2.多方位确保安全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人们最关注的不是教学效果如何,而是是否安全。安全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而其中场地、器械的选择和准备工作对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影响非常大,因此,对这个可预防的环节应该提高重视,定期对体育游戏教学中使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一定要提前详细告知学生相关的游戏守则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密切监督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

3.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当前很多体育游戏教学效果不佳且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教师们往往只考虑如何尽快达成教学目标,却不懂得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们对体育游戏教学就会消极对待,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多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使之能科学、合理地结合。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要注意不要太小,因为太小了对初中生而言不利于他们的意志培养和身体的发育;太难的话又会使他们容易丧失信心,心理出现障碍,同时还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运动负荷保持在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达到的程度最佳。

体育游戏教学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一种有效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学安全和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对它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必将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在未来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丽云.浅析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创造性[J].科技资讯,2011,(22):66—70.

[2]李静.论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1,(13):54—59.

篇8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尽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红红火火地正在开展着,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力还相当大,尤其是对基层学校的领导、一线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来说,重视智育,忽视心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接触学生最多的是任课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作用,并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也算是一个“小社会”,同班同学朝夕相处、互相影响,由“从众”心理出发,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即班风。班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足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形成的,所以,班级必然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战场。

3.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心理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的素质、人才观、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也必须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全面的成才观培养孩子,重智育更重心育。

二、实验目标

1.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对学习对象的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加深这种认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2)热爱学习,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这种情感,保持长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的积极行为能持之以恒,能克服学习中的重大困难,排除干扰,并根据不同的学科选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2.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他人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

(3)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紧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3.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心理(明己)

(1)善于正确评价自我,逐步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人。

(2)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以他人为镜,虚心地、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评价。

(3)及时而正确地认识、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自身找原因。

(4)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前进目标,并以较强的自制力不断克服困难,去实现既定目标。

三、实验内容

初中阶段

(1)对初一的学生进行由小学生向初中生转变的适应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生活方面,使学生了解自我、开发自我,同时培养群体认同感,学习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锻炼意志品质,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角色。

(2)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前期。因此,对他们主要足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在学习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着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和创新意识;在生活方面,帮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在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解决由此带来的困惑,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我,树立健康的交友观念,初步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学会宽容待人,保持平和的心理,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合理疏导。

(3)初三年级,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对考试保持正常心态,减缓过重的心理压力,把焦虑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调整生活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中阶段:

(1)高一:首先进行进入高中的角色转换教育。在学习心理方面: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在生活心理方面:帮助学生深刻地认知自我,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交友方面:学会赞美和批评,谦虚随和和坚持原则,初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

(2)高二:学习心理方面:要帮助高二的学生正确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鼓舞学习士气,在心理上帮助他们协调各种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使其专心学习;生活心理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交友的技巧,明白异往的心理因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友谊和早恋的关系,认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应负的责任、义务。

(3)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在学习心理方面: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减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让他们了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状,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调节考试焦虑的心态;生活心理方面:辅导学生正确对待身体与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学会协调升学目标与家长期望之间的差异,学会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起的作用;职业心理辅导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些职业适应性测试,给学生今后的工作意向提供参考。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上半年)

(1)根据石家庄市教委《石家庄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划》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教育课题实施方案。

(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

(3)宣传发动,利用板报、专栏、橱窗以及班会、校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意义、作用和有关常识。

(4)培训骨干,校内选配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先期培训以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为主。

2.实验阶段(2001-2002年)主要任务

(1)确立实验班级:初一、高一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前期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明确认识,建立实验班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人手一册。

(2)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3)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

(4)选定2-3个教研组进行学科渗透实验,探索适宜的方式和经验。

3.深化阶段(2002-2003)主要任务

(1)培训教师、家长,使学校、家庭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对实验班进行由骨干教师主讲的心理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心理教育,同时,探索课程的设计方式、方法。

(3)对学生进行中期测评,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进行中期情况交流。

(4)深入开展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

4.总结阶段(2003-2004年)主要任务

(1)后期测评,整理分析实验资料与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材料,评估实验开展情况,以材料结集为主,分析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中继续保持优点,改正缺点。

五、实验措施

(一)管理方面

成立心理教育工作小组,由主管德育的学校领导主抓,教育主任直接领导,实验班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带头进行实验研究,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渗透,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班主任和骨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实验研究内容,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计划,对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教育。

(三)开展专题讲座

由专职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信箱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团体和个人心理辅导。

(五)通过心理教育宣传报和橱窗等宣传心育知识

通过办各种宣传报、橱窗、条幅、标语以及建立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心育知识,创设心理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六)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教育态度和方式。因此,要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

篇9

摘 要:近年来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可称是英语教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新的教材更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应用功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笔者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容易产生非智力因素引起的问题,本文针对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掉队现象、心理障碍、情感教育、良好的兴趣、积极的态度

在英语学习中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直接问题便是掉队,而掉队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于初中生英语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掉队问题很快引起的人们关注和思考。于是,关注掉队现象有后果,分析掉队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构成了本文的写作主旨。

一、掉队现象的成因分析

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三要素相差甚远,在接受目的语教育时,心理上产生一些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语言转换过程的不适应:汉语为方块字,英语为拼音文字;汉语的字有四声,英语中每个词有重音,且有连读、失去爆破、辅音同化等方面的问题;汉语的词基本上是双音节,而英语每个词的音节不一,初学者不掌握目的语这些特点,一部分学生常常是用学习汉语的规律来指导自己学习英语,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忧,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难以克服,则掉队。

2、教师对如何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研究不够,指导跟不上去。由于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障碍,单从技术(知识和技能)上指导,矢不中的,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①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育方法的不力,使这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同盟军”没有争取过来。掉队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使掉队生的心理上也得到“安慰”。他们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我何必勉强跟着学,我倒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数学、语文上,用到这些学科上还能有点效果,用到英语上是白费时间。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则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等学生。

3、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每节课的份量很重,对听说技能要求较高。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不能单靠听、说这两项能力的训练获得,还要其他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佐助才能培养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讲,又要引导学生练,还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很多学校甚至完不成课时教学计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校采用加课时的办法,有的采取赶进度的办法。加课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赶进度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加之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贪玩,不大动脑筋研究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及时解决,便滑了下来。

4、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掉了队的学生更加不适应。有的学生既已掉了队,这已说明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为这部分学生接受。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必须给他们以特殊的照顾,用特殊的方法,其中包括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在内。有的学生已抱定了初中毕业后不断继续升学的打算,他们觉得不值得在英语学习上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掉队生就是在一念之差的驱使下便索性和英语“告别”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个别工作,使他们回到学习英语的队伍里来。

二、解决途径

1、全面准确地贯彻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②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被视为实现真实交际的准备阶段,而不是要求学习英语立即用英语去进行真实的交际。中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在初级阶段要重视听说训练,在高级阶段要重视阅读训练。在初级阶段如果不抓听说训练,学生把英语学成聋哑英语,在后两个阶段便无法学下去。初级阶段重视听说训练并不意味要放弃读写训练。一些学生在初级阶段往往练了嘴皮子,但在学的时候没有入脑入心,一动笔则“全线崩溃”因而掉队。现在不少中学的英语教学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而是跟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安排教学,即考什么教什么,暂时不考的项目(如语音、会话等)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2、完美解读新课程理念,重视教学过程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如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能将多种能力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学生,而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呢?难道说课堂上只传授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能说这种课堂是缺乏一定的生活激情,也可以说这节课是很不成功的,老师应该清楚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我们应将能力培养作为一项任务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与其他任务同进完成。

3、体验情感教育,实施爱心教育。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困生,是防止掉队的最有效的办法,学困生从心理上已经输给了别的同学,因此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立足发展,不能偏袒或歧视学生,适时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和模式,面向全体,尤其对学困生应从生活上、学习上,乃至于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去关心帮助,启发和引导,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组织和谐调能力,同时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教版 1995版

[2]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版

[3]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教版 2004版

[4] 杜红霞 《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

[5] 贾晓波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中国和平出版社文杜权

[6] 《如何享受快乐》 心理世界 2005年第6期

注解

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教版2004版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初中数学;认知心理

初中数学对于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难度不断提升,导致很多学生不太适应该阶段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学不明白”的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这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一、教育心理学与初中数学教学

1.教育心理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目前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体系和理论尚不完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该学科有益于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和教学改革思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可以助力改进教学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教学氛围。

2.学生认知心理与心理学应用现状

当前学生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做到环环相扣,随意性较强。如,学习知识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找到学习规律和技巧,对相关的知识没有敏感性,有些甚至沿用过时、单调、机械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数学基础薄弱,语言文字理解力较差,影响数学学习,更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甚至还没有弄清数学概念之间、定理之间的联系,知识学习缺乏系统性,不能有效地使学习条理化、规律化。心理学是一门体系完整且内容全面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众多分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学校教育是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目前,心理学理论已经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和主动学习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轻松学习数学。可以说,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与应用心理学理论。

3.心理学理论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重逻辑思维的特点,使得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不能及时找到学习初中数学的适当方法,及时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就容易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力不从心和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研究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充分理解和领会这些心理学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帮助学生摆脱消极负面情绪的影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初中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数学的理念和方式,最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数学教学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对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和学习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应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高效地应用心理学理论。

二、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同理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换位思考、倾听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是“讲”与“听”的关系,这种关系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同理心”心理学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教师由“讲”变成“分享”,学生由“听”变为“互动”,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平等,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课堂地位,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好和平等,进而形成和谐、融洽、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地掌握,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来讲授,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点与困惑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题目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形成友好、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登门槛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是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低、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低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高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初中,正值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敏感、内心脆弱、不够自信、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烈、具有十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尊心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登门槛效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以及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更加具有层次感、个性化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目标,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一方面,目标的设立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来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课堂目标;另一方面,口头表扬等激励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权威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权威效应”鼓励学生上进求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视榜样为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权威效应”理论,用榜样鼓励学生上进求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榜样,既要避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更不能让学生滋生骄傲自大的心理。例如:对于数学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数学小博士”的称号;对于在数学课堂上互动性和参与度比较高的学生,可以给予“参与小达人”的称号。这些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向优秀榜样学习来提升自我。同时,榜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个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给予“进步之星”的称号,使其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4.“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确立一种合作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多伊奇(1973)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的目标与手段都是积极的并相互依赖时,其合作便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合作变得愈发重要,合作双赢的案例数不胜数。对于初中生,正处于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十分强烈的时期,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而且他们对于合作双赢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不愿意互帮互助的情况,甚至出现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小组作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合作的心理效应”,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懂得“1+1﹥2”的真谛,学会主动分享学习心得、互帮互助。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例如,班级可以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作业,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认知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懂得合作可以双赢。再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懂得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数学教学参与度,而且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激励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