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因双重覆盖而产生了一系列教育缺位,学生教育管理出现1+1﹤2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主体的双重性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高职院校是教育机构,其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教育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两者之间往往出现冲突。脱离企业的高职教育会失去其本来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脱离学校教育的工学结合,培养的只是熟练工人,达不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双主体”育人模式在学生教育培养上的责任划分尚无制度可寻,企业出于经营的目的,很难做到在育人功能上的充分投入,学校又不可能完全按常规模式在企业进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因此,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乱。
1.2学生角色的双重性
高职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认识层面,虽然能够理解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但对在顶岗实训阶段的“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认同,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即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续知觉[4]。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这个阶段的教育、引导有着重要意义,职业人的教育环境,理论上能够给学生对自我的确认和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但事实上,由于学校教育在这个环节上容易缺位,工学结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3评价标准的双重性
由于学生角色的双重身份,导致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很难保持一致,标准也具有双重性。“好学生”、“好员工”的评价标准显然是有差别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学生不仅在不同空间进行位移,同时也在不同的评价标准间进行身份转换,学生通常在认识上和适应上都会产生滞后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学校被作为受教育者对待,在思想教育、个人生活约束上采用的是相对高的评价标准,而学生在企业被作为员工对待,在思想教育、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采用相对低的标准。这一现状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学生返校后重新适应集体生活时会出现困难,二是可能由此产生安全隐患。面对这些新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积极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2实现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融合
2.1育人目标的融合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最主要的还是毕业生能否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如果没有校企合作的平台,只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去做,就无法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关注人才的培养,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点,这个共同点既是“双主体”育人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力。学校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认识到,学校的培养有着企业独立培养所无法比拟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因此,引导企业关注并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人才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打造育人的平台,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大有可为的。
2.2校企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普遍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学校文化侧重于阳光心态、学习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尝试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在学校模拟企业的仿真环境,企业名牌、企业理念、工作规范随处可见。企业项目的引入,企业文化的融入,特别是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但是,学校文化向企业的渗透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学校教育管理容易出现缺位现象[6]。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学生进入企业后,出现了学校文化覆盖缺失。学校应作为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将学校文化向学生实习实训集体渗透,特别是校内学生开展主题活动时,应向企业延伸,尽量组织顶岗实习学生同步开展,真正使学生离校但不脱离学生身份,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完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3.1明确“双主体”责任,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面对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校企双方明确学校、企业双主体在育人功能上的权责,企业侧重技能培养,学校侧重思想引领。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的专项制度。一是建立实训指导教师、辅导员管理制度。要强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不仅要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和适应社会[7]。二是完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党团组织的基层组织建设。到同一个企业工学交替的学生,自然形成一个不同于班级建制的新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要建立实习实训学生应急预案。在学校内部有应对危机的整体联动机制,而进入企业后,学校的这种整体联动能力无法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学生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就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和化解。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
宿舍区域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产物,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历来都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基阵地,更是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课堂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之一,宿舍是另一块我们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一、 独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困境
独立学院的宿舍一般是学生工作部、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各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一般是学工部进行大局统筹管理,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各系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宿舍的具体管理。但是,由于系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繁多,有的还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往往身兼数职,所以很难拿出足够的精力用于宿舍管理。
专职宿管人员自身素质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部分宿管人员政治觉悟不高,专业水平偏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服务理念。仅靠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的专职宿舍管理者很难将大学生的宿舍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而津沽学院由于在校学生居住于师范大学的学生公寓,学院自身并不拥有学生宿舍,因此在学生宿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权有限,处理相关事务程序繁琐,时间滞后等情况。
2.学生自身管理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淡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的大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渥,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充斥于广大学生。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宿舍这种集体环境中容易产生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的情况出现。往往造成宿舍成员间的矛盾冲突,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虽然,独立学院在宿舍分配上仍尽量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但学生个性化特点突出,使得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日渐减弱,以班级为整体的集体荣誉感日益淡化,与之相对的是在班级中出现了以宿舍为单位的小群体,进而更甚者宿舍中也出现分散的小集体。原来以班为单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受到冲击。
其实很多高校的做法都是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宿舍管理、成立一些自我管理的机构,但是由于这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不够,不够很好的掌控局面,很多情况下都是查查卫生,协助一下老师等工作,如遇突发事件等情况,还得是由老师出面解决,没有做到自我管理的作用。
3.学生对住宿环境的期望与实际存在差异
独立学院学生学费高昂,因此学生拥有较高“投资回报”期望的心理,对在校的学习、生活等硬件设施的要求普遍较高。尤其是宿舍居住条件,希望宿舍拥有空调、独立卫生间、酒店式服务等等,学生往往预期大过于实际条件。
在这种期望值和现实的落差积累中,学生往往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适应阶段,这个时间越长对宿舍管理工作的影响越大,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在这个时间内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往往不被学生所理解
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父母作为监护人对自己拥有绝对的监督、管理权。学生们在进入大学认为生活可以不被束缚,不受父母管教,能够自理、自立、自主。
大学生活空间更加扩充,自由时间更加充裕,但大学生正处于三观逐渐成型的阶段,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思想很容易动摇,考虑问题也不尽全面。因此,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与学生们追求自由,不愿被约束管教的心理形成矛盾,造成学生对宿舍管理工作的不理解。
学生对学校所下达的命令或是管理方式,经常会出现一种抵触心理,而学校在管理学生宿舍中,却很难掌握住这个尺度。在宿舍管理中,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导致双方无法不了解,没有交流,这样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管理人员为什么要采取某项措施,这样对宿舍的管理工作不利,加大了其管理的难度。
二、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对策
1.明确分工、切实提升宿舍服务育人功能。
在具体的宿舍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做到明确责任、人尽其责,并且要分开学生管理和物业管理。由后勤或其他部门负责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而学生工作部门则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管理,两方面要定期的利用协调会的形式互相通报工作,从而有机地结合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将专门的学生宿舍管理小组成立起来,使后勤和学生两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有效的做好学生宿舍的实际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将学生班级、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其能够在宿舍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真正的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学校也可以选派优秀的政治辅导员和干部与学生住在一起,并且负责学生的集体主义、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日常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使其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
2.加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宿舍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宿舍文化建设,它不仅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的内在要求,还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的日常文化、宿舍文化生活中,可以完美的体现出课堂文化的延伸、扩展。同时也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方式,辅导员可以在宿舍文化的影响下,塑造出学生的文化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对学生的学生、生活也可以起来引导、激励的作用。宿舍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能力,好的宿舍环境可以为学生直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学生宿舍。它也是学生更好的接受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的阵地。因此学生的住宿管理,它不仅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够正常的教育、秩序,更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学校的发展。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要进行管理,对宿舍管理要建立值班制度,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切实负起安全责任。
3.构建一支业务过硬的宿舍管理队伍。
要想充分地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高校必须要将一支强有力的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立起来,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中应该包括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管理干部。如果不具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队伍,很难真正的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做好。所以高校必须要选派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具有一定政策水平、理论水平、较强责任心、热爱学生工作、较高文化层次的干部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参与进来,并且要重视做好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培训,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4.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只有具备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全面地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为此,高校必须要以目前的学生宿舍管理形式为根据,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并且要在宿舍管理实际工作中予以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 教育 管理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优势分析
就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分析而言,其主要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一)思维活跃。同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并且社会实践能力很强。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参加学校的社团及相关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非常强,他们都希望利用学校的文体活动展现自己,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某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兼职或自主创业,在毕业之前,或许就有了不菲的收入。
(二)综合素质较好。通过分析可知,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一些学生在高中期间便担任过班干部,有着丰富的班干部经验,组织与协调能力极强,综合素质能力十分突出。他们“沦落”到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应试技巧上不强,或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策略不当等。但是,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在其他方面往往拥有过于他人的特长,同一二本学院学生相比,也不乏多才多艺之辈。
(三)对就业十分敏感。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这使得毕业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严峻,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自知台阶要比一二本学院学生要低一点,因此面临的竞争就更激烈。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在进校之初,就必须得关注就业方面的话题,才能清楚明白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才会在学习期间为了这条路而奋斗(考取相关证件)。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某些学生没有正确看待独立学院的优势,觉得进来之后低人一等,因此在学习上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上课有着“打酱油”之意,下课之后又沉迷于网络或游戏中,生活上毫无规律,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入校成绩低,基础素质弱。虽然一些学生综合素质很强,但大部分学生入校成绩低,基础素质弱。很多学生都存在偏科现象,比如文科学生往往数学较差,而理科学生往往英语很烂,这些偏科现象导致了发展极不平衡。
(三)思想不够成熟,言语不理性。当前,流行风眨眼即过,很多流行的东西一夜之间就会变得不再流行,而学生追求流行的心却有增无减。各种思想及理论不断涌现,加之网络的传播十分迅速,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接受这些思想与理论的时候不假思索,以为是流行的就全部接受。殊不知,在这些思想与理论中存在一些谬论或者偏激的言语,从而导致了自身成长出现“误差”。独立学院学生阅历不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思想的不够成熟及言语上的不理性,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四)学生之间明争暗斗,集体意识淡薄。独立学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沟通较少,并且彼此之间差异很大,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不能深入。由于一些学生认为要想在独立学院有所出路,就得当“干部”,因此明争暗斗,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只为了谋取“一官半职”,这不仅使得学校风气“败坏”,同时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此外,学生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一旦遇到了问题,若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或者选择在网络上进行调试,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去把握:
(一)整顿学习风气,强化学生技能。由于学生入校成绩较差及学习的不努力,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抄袭与舞弊现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校就应整顿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强化学生技能,可以利用相关的助学金制度及其他鼓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以此减少旷课及早退现象的发生,而学生干部则应起到带头作用,制定远大的目标,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成。
(二)科学管理,促使学生找准自身目标。某些学生进入了独立学院之后顿觉人生就此“湮没”,便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理想,从而生活与学习漫无目的、无所事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就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找回人生目标,尽力解决在人生目标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高校应狠抓德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找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与目标;应多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接触与交流,随时了解与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将他们思想上的错误尽早解决。
篇4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高尚情操、成功与挫折、智慧与幽默、分歧与争论,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发展跳动的脉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例如亚理士多德,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最先把哲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例如伽利略,他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亚理士多德的错误理论。另外他还证明了摆的等时规律,他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他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卓有成效,是世界上首先融会贯通数学、天文、物理三门科的科学巨人,他将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所以说象这样物理学史的教学,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学生更加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研究,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学习动力。同时引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样,我们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并不断发展学生学习物理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2、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是指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等。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科赫曼为同一目的而遭雷击身亡;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是科学伟人们取得成就的崇高思想境界的支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科学家的光辉言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这些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3、有利于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当前,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加速发展,教育从人文科学到科学化再走上科学化与人文兼容互补的历史发展轨迹。而物理学史是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决定了物理学史在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中的特殊作用。
人文精神是“爱”的精神,热爱科学,热爱科学事业,热爱自己的祖国。科学家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体现了谦虚诚恳的态度。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正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以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和自己的祖国,并三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最后均因长期接触放射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因而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献身精神。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团结、合作、民主的精神,曾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汤姆孙总是把他所知道的和所能想到的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设计的方案无代价的给予学生,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位物理学教授,27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有帮助。比如可以通过物理学史实例向学生反复阐明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机遇、使他们明确今天的准备正是为了明天抓住机遇;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和昂纳斯发现超导电性、钱三强发现重核三分裂以及某些科学家的挫折和失误,分析其偶然性与必然性、机遇的得失、经验与教训,并联系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让学生们树立向科学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 学生 地理教学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这里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导师指正。
一、通过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教育,引导学生讨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第一、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其人均占有量的过多或过少所出现的矛盾;第二、人口与矿产资源;第三、人口与水资源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供养的人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特别是由于人口多而导致的粮食问题已成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并且对学生进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教育。针对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向学生传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同时,对学生说明近年来少数民族在全国的人口百分比的增加,是因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防建设和边疆建设。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发展了学生智能;并且阐明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国情教育之目的。
2.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形势。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既有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地理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山脉纵横,山区面积广大且多高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交通发展,造成交通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特别是山区经济十分落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致使夏季易涝,其他季节易旱,对农业生产也不利,且降水的变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以及寒潮引起的霜冻、台风引起的风灾和水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较大危害;内陆无流区广,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利方面,从而从反面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且不失时机地指出“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地地”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土地资源》这一部分时,我带领同学们联系耕地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样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树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使命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自觉遵守和宣传“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的国策,以及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结合实际,加强乡土教育,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向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劳动,因此,乡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乡土教育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面貌、经济建设与远景规划,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毕业后乐于从事家乡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欣赏美的能力,它同德、智、体、劳等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产生于劳动,来源于实践。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实际。同时,社会与自然也是进行美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包含着不尽的美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1.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国处处皆景,不只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变化之中。水的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树木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净如妆等都是无穷无尽的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砺品行。
2.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环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是同理想紧密相联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确人的美的本质含义,从而提高认识,不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所影响、引诱。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质形态。劳动产品大到建筑,小到玲珑的雕刻,以至一笔一纸,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地理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劳动的美,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识到家乡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信心,投身到建设家乡与祖国的壮美事业中去,投身到现实美之中去,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中创造美与欣赏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着人,环境与自然相互影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美。让学生懂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欣赏环境的美,从而使他们关心自己祖国的建设,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
篇6
摘要:文章通过对问卷和网上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旨在衡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效用,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关联度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转移到了公办高校,特别是少数名牌高校。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相关性,旨在对这种资源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用进行衡量,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现状
本课题研究内容尚无人论及。大部分研究要么是对大学生某一方面入学成绩的研究,要么是对毕业生质量的调查研究。尚没有对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他们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含网上)调查法搜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问卷设计
本研究围绕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就业后工作能力的关系。以高校知名度代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二者具有高相关度。知名度越高,入学成绩越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后在单位的工作能力等硬指标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据此,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调查对象。
五、问卷调查主要内容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整体状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认为良好及以上(66~80分)的单位仅占35.3%,而认为一般(51~65分)的最多(47.1%),17.6%的单位认为较差(50分以下),认为很好(81分以上)的没有。与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相印证。该结果的结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①
那么,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应该做好的是什么?70.6%的单位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5%的单位认为是实践教学,5.9%的单位选择了其他。
可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没有合理地匹配,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一般普通高校与名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调查发现,在用人单位看来,不同知名度的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29.4%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而绝大多数(70.6%)的单位则选择了有差异但不明显。对单位的贡献也是如此(比例分别为11.8%和88.2%)。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那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情况如何呢?调查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差异。94.1%单位持这种观点。对单位的贡献与此类似。11.8%的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88.2%的单位认为有差异但不明显。
六、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实证研究。
1、原理。
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不像函数关系那样直接,但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统计关系,并且有的关系强,有的关系弱,程度各有差异。
相关关系分为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关系、距离分析等三种。其中,线性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因此,本案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线性相关程度大小,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一般地,
|r|>0.95,认为存在显著性相关;
|r|≥0.8,认为是高度相关;
0.5≤|r|
0.3≤|r|
|r|
2、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教学
质量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Pearson Correlation
(皮尔逊相关系数)
Sig. (2-tailed)
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教学质量 Pearson Correlation -0.167
Sig. (2-tailed) 0.521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91 -0.064
Sig. (2-tailed) 0.462 0.808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77 0.350 0.648**
Sig. (2-tailed) 0.496 0.168 0.00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1置信水平上显著)
由上表可知,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521、0.462、0.496,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就业后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公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
间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低与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关性不强。
那么,其相关性程度如何呢?可以用相关系数(r)来测量。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样本统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91、-0.177。|r|都小于0.3 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
那么,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是否与教学质量相关呢?经测量,教学质量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808、0.168,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差异不大,这就否认了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所就读大学的教学质量的相关显著性。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经双尾检验,在相关系数r=0.01的置信水平上,二者呈显著相关。说明,公办普通高校、名牌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本科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显著相关,没有显著的差异。
七、结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相互验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无明显的相关性;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公办高校并无明显的差异;不同高校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亦无显著差异。
八、进一步思考
目前,政府对于公办高校大力扶持,而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却少的可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左、右手,虽然国家投入悬殊,民办高校却交出了与公办高校相媲美的答卷。我们不得不说,国家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效益很低。就公办高校内部而言,政府部门将较多的资金、优秀的生源等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办国际一流大学、分批次录取等各种措施,投入到了名校。根据调查的情况,显然名校的投入产出比要低于一般高校。
因此,我们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改革措施,扭转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本研究不足之处,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未能大规模地进行调查,只是通过与企业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采取小样本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在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恳请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EB/OL].(2005-03-03)[2008-11-25]./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0&infoid=11971.
【2】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3】李斌、侯文.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状况与对策研究[J].硅谷,2009(5):169.
作者简介:
篇7
一、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概述
所谓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指的是管理制度具有合理性和道德性。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的高效性和公平性,必须对教育进行管理,当前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教育管理制度中融合了伦理问题,通过对道德的反思,进而规范诸多对象,从而为教育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是对道德进行评判,并赋予人们公平公正的价值观,以此来保护教育对象的人权,进而对不道德的行为加以批判[1]。因此,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能够实现对道德的规范和考量,为提高国家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问题
(一)法制环境存在问题
当前,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存在严重的法制环境问题,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对象过程中,由于忽略了法制因素,造成管理机制不健全,进而在不完善的法制环境下,使得伦理管理工作混乱,缺乏秩序。教育管理在执行其权利的过程中,会承担一定责任,但其为了降低责任为其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实施管理时法制降低。例如,在学校安全管理问题上,管理者私自处理擅自离校的学生,并限制其出入学校的自由,使得法制与伦理关系存在不协调之处,进而造成了众多教育伦理问题,使得学生主体和民主的地位降低。
(二)教育功利化严重
国家法制教育事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教育本身是一种公益性较强的事业,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功利化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育已经形成产业链,其公益化程度逐渐降低。近年来,一些民办学校接踵而至,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重点,而是以盈利为主。因此,由于教育功利化严重,使得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问题凸显出来,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公平公正的缺失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每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从而确保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事情。人们的潜意识认为公平公正是道德的前提,要想有效解决伦理道德问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社会发展的轨迹出现了偏颇[2]。例如,为了更好的选择就读学校,一些家长不惜花重金买学区房,而这样的选择并不完全是学生自身想要的,所以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此外,重点学校只是招收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一般但有特长的学生却未能来到这里学习,而且由于地区政策的差异,高考学生之间的分差较大,这些现象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三、加强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建设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伦理存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甚至是侵害到人权,从而使得我国当前的伦理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教育落后的管理观念有直接关系[3]。因此,为了加强对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建设,是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教育伦理的作用,从而摒弃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在改变传统教育管理观念时,必须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将尊重人权、公平公正等作为教育管理制度中的重点内容,并学习有关伦理的相关知识,从而丰富伦理结构,使得人们在正确的伦理观念作用下,能够坚持做公益性的教育,并有效应对教育伦理中有关问题,从而为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建设做好铺垫。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伦理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问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伦理制度,从而确保人们在完善的制度下处理协调好伦理关系。首先,完善的教育管理伦理制度中应该包含健全的责任制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应该明确责任,并履行义务[4]。例如,学校应该在明确收费标准,并规范管理行为。同时,学校不能为了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而完全限制学生的自由,而且禁止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存在,一旦有体罚学生或者收费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学校或者管理者将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建立行为伦理准则,以此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中应该包含教育以公益性为主,而且教育管理者的行为应该具有公平公正性,从而确保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问题逐渐减少。
(三)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伦理的建设。首先,健全机制中应该合理融入伦理问题,将公平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从而规范教育管理中的不公平问题;其次,明确学校各项制度,并对制度进行创新,从而确保为学生营造公平、良好的学习环境[5]。例如,学校不仅仅将成绩作为招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衡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能力。此外,对高考制度加以改革,缩小不同地区的高考政策差异,确保学生以民主、公平的原则去应对高考,这样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伦理的公平性,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篇8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已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有些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一味加强制度化的管理形式,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要主动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然而我国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时未多加考虑到人性化原则,以致人性化缺失严重,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1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1行政管理人员行为不检点
行政部门是高校中承担职能较多的一个部门,由于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不良行为问题,以致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具有形式化以及模板化过度的特点,难以达成学生实际要求,从而限制了高校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对高校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其中行政管理人员的作风问题占据了较高的比例,是导致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1.2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优化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以此实现高校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我国高校在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中,主要考虑的方面都是强制性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规范和约束,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去就会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还可能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路线。
1.3高校教学辅助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缺陷
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有些高校教学辅导人员并没有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专业,设置的学科教学整体方案和专业课程缺乏合理性,以致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一直不理想,学生会因此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甚至最后直接对教师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这一切都是管理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导致的。高校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决于教育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间的关系,只有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升。然而高校教学辅助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不足,反而使双方的关系一直有着矛盾,影响着管理效率,以致在分配各项教学资源时冒出许多不良问题。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建设的几点改善措施
2.1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全体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转变传统被动的教学管理形式。但这给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精神因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为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的重要意义。管理工作人员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应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并尽量采用弹性和柔性的管理手段,增加高校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2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设不能仅依靠建设文本式的规章制度体现,还应体现在其它方面的建设,如校园的风气、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建设。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打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高校内的学生和教育者都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价值和潜在能力。当前我国的高校应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原则,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情感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设。
2.3提高院系管理的活力
要想适应我国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就应转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将集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分权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并以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点之一。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的角色也必须做出改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灵活多变,从而促进高校的院系管理效率,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高校全面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升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地位,并赋予更多的权利,以增加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柔韧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高校的全面统筹工作由校级管理部门展开,主要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使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发挥服务性的特点,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分析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与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管教类的管理方式是不行的。为了给各大高校提供可靠性的建议,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的有效对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希望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学校制定远大的发展目标与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可以为自己在众多的高校中争得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竞争力。并且,实施人性化教育制度也符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1.1符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当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为了给学校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数不胜数,有民办和公办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使学校在众多的高校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一个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也符合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1.2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都不同,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庞大,可是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却不是很多。为了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资源,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为学生制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使学校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需求。21世纪的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自主能力,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的有效对策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所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就要有相关的转变。要想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教师角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第一,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也不仅是班级的领导者,他们更是班级的组织者,是活跃气氛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也要时时互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只用20分钟去讲授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在知识点讲解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的人数为2~8人,在分组之后为学生们出相关的题,题的难度可以相应地增加,让学生们自己写出答案,最后让学生上台讲解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最后为学生们评分,给予奖励。同时,也可以采取问答的方式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神经高度紧张,认真听课。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彼此间的了解。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在大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客体,而是课堂上的主体。当前倡导的是人文主义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讲授者,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讲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大学课堂通常是大课堂,所以可以8个人一组,在讲授知识以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而且对于用时少、准确率高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在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小组常见的疑难问题,巡回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更加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动中,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与活跃度。2.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教育制度人性化的建立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还体现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办公设备的资金投入,以及校风等方面的建设,为学生与教师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也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给予他们充足的发展空间,因为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于人性化教育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同时学校对于教学环境的建设也会熏陶学生,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2.3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自身的职业素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管理成果。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向他们传递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也要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并且学校在招聘的过程中也不能以学历作为唯一的用人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结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课堂上,主体都是学生,如果还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学生,就不符合高效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也不符合当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是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思琼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窥[J].教育现代化,2016(33):156-157.
[2]杨康.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281-282.
篇10
(一)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意识不到位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在学习成绩上一般却都不是太乐观,也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这些特点,在独立学院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时候就不能采用那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形势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时出现的问题就是,有些管理者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重要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我管理和进步、服务自己这个过程中出现指导的错误,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都是很冷漠的态度,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这样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在建立管理制度时不灵活,没有创新
独立学院都是有母体高校的,独立学院也都是依托母体的高校才得以成立,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独立学院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会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采用那些传统的教育管理办法,多是在对学生进行“管束”。这样的管理办法不能符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阻碍,比如说管理的严格一些学生就会加以指责和抱怨,但是一旦放松了管理的力度,学生又会因为疏于管束而散漫放肆,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套适合本学院的管理办法。
(三)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
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独立学院中的教育管理模式还不是十分完善和成熟,已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还有就是独立学院的一些机关的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会导致在发生事情时相互推诿,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所以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肯定是很难顺利的进行的。很多学生中的干部也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欠缺工作的责任心,这样会导致学生个人主义很强,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会比较轻浮,在工作时不会进行创新。
(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前文提到过,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与公立高校不同的特性,比如自控的能力比较弱,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受学生本身特点因素的限制,如果制度方面再不是那么完善,这样就一定会出现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管理上十分松懈,在教学中会出现课堂纪律差、学生常常迟到以及早退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学生之间打架斗殴这样的恶劣情况。所有这些对独立学院在公立高校甚至是社会上的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而在对以上问题的处理解决上,一旦轻重程度没有把握好,学校方面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长都是难以交代的,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分析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使其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不断进行完善,要做到如下方面:
(一)制定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对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制度的建立也一定要明确,使管理人员、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直至学生干部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及制度,由此来使学生行为得到规范
针对前文提到的学生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要加大在课堂中的管理力度,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因为有序的课堂和生活秩序不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保障,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也是意义重大。
(三)设定考核制度,最好的落实问题
考核的对象包括班级、班主任、学生干部。对班级进行考核主要是要考核班级中的学生思想教育的情况、在学习时的状态、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情况以及学生违纪方面的情况。每个月公布一次考核的评比情况,并就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改革的措施,使学生增强机体荣誉感。对班主任的考核主要是班级在考试时的风气以及对纪律的遵守情况,还有就是班级的建设情况,在班级中听课的情况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情况等等。使班主任在为考核而进行的努力中增加事业心以及责任心。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各个班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负责人是班主任,根据考核结果要表彰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中的工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