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总结

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推进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提高下一代环境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教兴市,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学校领导要专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及《湖北省中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充分认识开展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认清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力度到位。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组 长:王金国

副组长:罗砚平 徐先发 刘教平

组 员:年级主任、班主任

3、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为了切实抓好绿色学校创建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绿筹备会议,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确定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争取在2011年成为市绿色学校。

二、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态校园

1、绿化校园

2、保持环境卫生

注重校园美化,要求每位师生像美化我们自己的家园,打扮我们自己一样来美化我们的周围环境,美化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通过设立卫生监督岗,开展卫生竞赛等途径,教育学生天天做好清扫、检查、保洁等工作。

3、进行科普教学研究

学校在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科普教育知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践,撰写科普、环保方面的小论文,并有多篇获奖。

三、拓宽教育渠道,抓好环境教育

1、注重学科渗透

我校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课前认真查找资料,寻找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科学、生活与劳动、语文、数学、班团队等课中,应着重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有关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

2、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系列性的活动:

①宣传性的教育: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布置热爱我们的地球、水生命之源、不乱丢废电池等专刊,通过广播、班队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开展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环保征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进行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成效。

②竞赛性的活动:美术组举办保护环境,美化校园书画、壁报比赛,班团队开展环保小报比赛、环保征文活动、环保演讲比赛等,

③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开展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巧手活动,利用各种废弃的瓶、罐、盒等进行小制作,并举办展览。

④调查研究性的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撰写小论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⑤实践性活动:组织植绿护绿小队活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清除公共场所的广告纸,打扫居民区卫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承诺。

⑥参观性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的绿化先进单位,使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自下而上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地关注、保护环境。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建立创绿环保领导小组。

2、召开环保工作会议,部署新的争创任务。

3、动员教师参与学校创绿环保教育。

三月份:

1、环保知识宣传。

2、新的校园绿化调整规划。

3、植树活动。

四月份:

1、环保领导小组会议。

2、开展班队评环保手抄报、环保天地黑板报专栏活动。

3、开展保护大自然、从我们做起系列活动。

五月份:

1、班团队环保小实践活动。

2、环保工作小结,整理资料。

六月份:

1、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具体检查落实工作。

2、校园绿化保洁评比工作。

3、结合学校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系列活动。

七月份――八月份

1、校园花草树木保护活动。

2、开展红领巾护树护草活动。

3、环保知识小培训。

九月份:

1、校外洁净社会、护绿活动。

2、开展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主题大队活动。

十月份:

1、环保黑板报评比。

2、开展绿色征文活动。

3(、环保知识班团队主题班会研讨。

十一月份:

1、环保教育领导小组会议。

2、绿色征文评选。

十二月份:

1、 整理资料、工作总结

规范办学

篇2

【关键词】 旅游 环境教育 问题 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下,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中东部等地区连续的雾霾天,波及约13%的国土面积,其中33个城市重污染,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不满和烦躁情绪。从国到国际内,从高层到民众,环境问题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承受力。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中国GDP的5.8%)。对旅游资源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在旅游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业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20世纪中叶国外环境教育就开始起步。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的概念有游客教育(Visitor education),这一概念源自于美国荒野研究文献,相近的概念还有“低影响教育(Low impact education)”或是“信息及教育(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从目前的情况看,游客教育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环境教育较之游客教育,范围更为宽泛,内涵更丰富。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转移到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教育中的反映。旅游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一种全面的、终身的教育,一种能对由于旅游而引发的一切有关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等问题作出反应的教育。旅游环境的治理也将是对社会集体真诚的一次大考验。中国前些年显然低估了旅游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严重性,这种低估,政府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但一味要求“政府作为”,早已不是明智之举,而唤醒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对旅游发展的前途将至关重要。

一、我国旅游环境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旅游规划中对环境教育的严重忽略

国外的旅游规划文本中对环境教育问题都有一定的篇幅安排,而在我国环境教育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里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目前普遍适用的《旅游规划通则》标准里,既没有对“旅游环境教育”这一术语进行界定,也没有对环境教育问题设立刚性的限制指标或提出指导性的概念性规划要求,更无相应的规划范式。另外,旅游规划的委托方、编制方和实施方等相关主体受环境道德水平的制约,难以主动对环境付出道德关怀,继而对旅游者作出主动的环境教育安排。此外,旅游开发方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有意漠视环境教育以规避环境教育成本。结果,“环境教育”一词往往在某些生态旅游规划文本中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至于环境教育的设施、人员保障以及内容设计等问题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显然,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生态旅游的“泛化”和“异化”问题密切相关。

2、旅游开发与经营对环境教育的极端藐视

虽然我国的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全国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开发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但是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不多。现阶段我国的相关旅游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据有关组织对全国100多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业,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有12个,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影响保护区发展的问题。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与1970年相比,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1倍;全国森林面积减少了10%;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减少了55%,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安全活动范围已缩小了30%。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流失加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在贵州草海保护区,有关部门为了加速当地人民脱贫,将铁路修到了自然保护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珍稀禽类黑颈鹤的生活。

3、旅游消费中对环境教育的高度漠然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旅游消费既表现出外部经济性,也表现出外部不经济性。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时对他人产生的不利影响,其实质是消费者私人成本的社会化。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旅游地的水质和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噪音的增加,对游客行为的管理不当和游客不经意的行为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由于游客频繁的旅游活动,作为当地地貌特色的景观将遭到严重侵蚀,同时游客丢弃的大量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对环境的破坏会相当严重,甚至有些废弃物还会危及动植物的生存安全。另外,随着游客的造访,一些异地的植物种子或生命体可能会被带入东道地区,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侵害。游客的大量进入必然会加大旅游地的人口密度,很可能使当地出现交通堵塞以及造成与当地居民在其生存、生活空间上的竞争。对此,除了有关专家“纸上谈兵”之外,广大民众和旅游者毫无感受,全无责任可言。

二、我国旅游活动中环境教育的症结

1、环境教育理念急功近利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所有的教育都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旅游环境教育更不例外。当前,环保教育结合重大活动比较多,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全国性、区域性的科普宣传周和科普宣传日等。结合重大节日活动,抓好环境教育的做法,从加强环境教育形式和整体来讲,都带有阶段性、临时性,教育培训只能从某个具体方面,某个内容上来开展。忽视长年的经常性的环境教育,就会使环境教育培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往往欲速而不达,而环境教育更重要的是其系统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讲究全局性,不仅应该对学生、旅游者进行教育,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人员、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同样应该接受环境教育。无数事实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是贯穿于整个人类活动的全过程,这决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社会性、经常性和群众性,要提高全社会同环境污染作斗争的总体功能,有效地控制旅游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产生,这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2、环境教育内容本末倒置

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只是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忽视环境意识教育,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本质认识。首先,虽然这种环境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解释、防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但是它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地去考虑环境,并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是一个只有依靠深入人心的观念转变才可能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再次,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是一种事后教育,往往只起到治理作用,治标不治本。而环境意识的教育能够正确指导受教育者在旅游中的行为,防止破坏和污染环境。而如果这些旅游环境问题都得不到根本解决,长期以往,不但影响旅游地的经济,更会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恶性循环。

3、环境教育形式枯燥乏味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环境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往往都只是采用传统授课、讲解等非常单一的教育模式,这样导致环境教育成为一种枯燥的“政治课”,不能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况且,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传递,仅仅停留在生态知识的宣讲上,忽视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而在生态旅游中进行环境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模式,可惜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有效利用各种旅游形式,尤其是生态旅游这种特殊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

三、旅游环境教育机制的创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综合实施机制,构建旅游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模型(见图1),将环境教育融合贯通于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明确政府、学校、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各自角色定位和制定相关责任制度,从不同层面来管理、推动、引导与实施环境教育(见图2)。各个层面全面参与,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扎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众志成城,才能有效促进旅游环境质量的提升。

在旅游环境教育实施过程模型中,通过增加旅游环境监测环节,将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事后治理过程转换成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循环管理过程。以环境监测获取的资源、环境问题信息为依据,加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过程调整、优化与控制,贯彻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增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经营的科学性,有效掌控旅游终端消费,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

1、完善旅游规划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科学规划

搞好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划,对生态旅游定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有序进行,绝对不能让生态旅游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可在生态旅游规划文本里设立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或另行编制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专题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教育(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生态旅游者“游前”环境教育状况的调查与评价;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保技能水平等的调查与评价;环境教育的设施及设备保障;环境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环境教育的社区参与;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等(李文明,2008)。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能够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条件成熟时,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专业化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标准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规划的范式,进行普遍性的生态旅游区环境教育的认证和生态旅游规划师资格的认证。

2、注重环境教育中生态伦理教育,实行保护性开发与生态经营

在以生产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观念推动下,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会从内心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不管自己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正式制度能够对旅游经营者的行为予以调整,但并没有涉及经营者的价值观念问题。Butler认为,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即旅游业、公共部门、东道居民和旅游者的教育仍是发展可持续旅游“最好的钥匙”,“用长久眼光来看,它可能是唯一能成功的解决方法”。所以,长期来看,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进行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减少与消除旅游发展生态不安全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导游员进行旅游和环境两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这样不仅能有效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和资源,而且能通过这些人员对旅游者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其次要精心编写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导游词,提高导游词中环境教育的科学含量。同时还可以聘请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园林学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旅游地的技术顾问,加强对旅游地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修正。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旅游开发管理的关键。工作人员应有正式的公务员编制,而且应通过正式考核选拔,地理、林业、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应为首选,以迅速解决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普遍素质偏低状况,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素质。要对导游进行特别培训,使其具有环境保护知识和生动解说能力,以及对所带游客行为的责任感。湖南目前已有部分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走“学研产”之路,利用假日“黄金周”在张家界、衡山等地进行短期实习,效果不错,值得总结和推广。

3、丰富环境教育的形式,倡导绿色消费

在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上,除了常见的新闻媒体和其他大众传媒、传统的学校教育外,近年来,欧洲、北美洲很多国家先后推出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行动计划,以便推动校内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1996年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的概念之后,全国开始创建并涌现出一批“绿色学校”。它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如设计有特色的环保标志并在校园内显眼的位置摆放,鼓励学生参加生态旅游,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环境方面的决策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论文比赛等。

完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解说系统是实现环境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首先建立设备先进的环境教育中心。如生态建设展览,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发动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生态旅游区去进行文明督导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和生态的萌觉,帮助游客树立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优化环境意识。其次有效利用旅游黄金周,使游客参加保护生态的公益活动,加强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如开展参与性强的生态教育活动等。最后增设宣传标语和解说标牌,如雕刻永久性旅游宣传标语,栽立半永久性解说标牌,增设流动宣传标语等。

四、结语

旅游环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构建和谐的复合环境系统,其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激发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放弃责任,如同放弃民族,放弃国家”的强烈信念,着力营造一种集体真诚。它要求政府加强政策的有效引导,旅游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从业能力,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要求旅游者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己任,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主动学习更多的生态知识;要求当地居民更主动、更有意识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并尽可能从文化的层次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总之,旅游环境教育要遵循旅游与环保规律,从旅游政策、开发规划的制订和环境影响评价到实施,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旅游者的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旅游环境保育,以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注: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583。)

【参考文献】

[1]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李文明: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补正[J].旅游学刊,2008(7).

[4] 周俊满:在生态旅游中透视生态环境教育[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篇3

      2021年4月份为第33个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月,为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工作,在全县学校营造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的社会氛围,根据市县爱卫办部署,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制定2021年全县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

二、活动目的

本次宣传活动按照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社会原则进行广泛宣传,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爱国卫生运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广大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形式、特点和成效,增强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以“四个一”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月系列活动。

(一)开展一次“文明健康始于心”科普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月活动主题的宣传力度,在广大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可以利用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宣传视频、电子显示屏流动播放宣传标语和发动教职工利用家长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转载爱国卫生运动相关政策开展宣传科普,为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营造浓郁氛围。

(二)策划一次“低碳环保践于行”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三爱三节”活动,以“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健康乐跑”等主题,组织学校师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让师生通过亲身体验式活动,传播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良好氛围。

(三)组织一次“绿色校园齐守护”共建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动员师生,组织一次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针对校园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查漏洞、补短板,及时整改。要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大力开展绿色生态环境教育进校园活动,利用宣传栏、墙纸壁画等开展绿色生态环境教育,让绿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在校园随处可见。

(四)开展一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行动。积极开展以“绿色课程、绿色管理、绿色生活、绿色校园”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全县各高中阶段学校、初级中学(九年一贯)、中心小学要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标,在本年度内率先启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详细情况另发具体要求)。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学校实施方案,确定专人负责,明确时间节点要求,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二)提高宣传效果。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请各校自行下载附件中的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

(三)做好材料报送。各学校要规范收集整理活动资料,以县直属学校、中心学校为单位,于5月6日前将宣传月活动方案、宣传月活动图片及总结以电子版形式打包发送到邮箱825737634@qq.com.联系电话:6080121.

篇4

在时间上中国开展环境教育的步伐紧跟发达国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研究实施的范围窄,领域小,问题多。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究,环境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目的是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旅游活动作为非正规环境教育方式之一,旅游文化便是传播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接受环境教育之后环境意识水平得到提高,对旅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将是很大的促进。

2旅游环境教育的不足

2.1旅游环境教育理论与实际互动欠缺

在旅游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目前缺少理论基础。一些发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构想的提出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开始,由于环境教育具有整体的跨学科的性质,包含的知识层面广泛,在学校推行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只有部分高等院校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理论不成系统、支离破碎的现状,很难很好地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去;环境教育体现出的全民性、终生性、全球性、学际性的基本特征与旅游活动的开放性、娱乐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旅游环境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环境教育的理论基地在学校,实践基地在社会。一个重理论,一个讲实践,只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太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环境教育的效果。

2.2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单一

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形式已经从传统旅游演绎成多种形式,如不同目的: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企业旅游、文化旅游等,如不同角度的:山水观光探险型、历史人文观光型、科研考察型、文化体验休闲型、乡村休闲度假型、网络信息型等。这些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但是在景区和相关的行业部门环境教育的前提仍就是经济利益,环境教育的贯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目前只有与环境教育相应而生的生态旅游和南岳衡山等少数地区的低碳旅游,在进行环境教育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生态旅游是在近年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重视,符合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可以在游憩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做到一定的保护。低碳旅游基于传统景区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修复和完善景区资源与文化的同时深入环境教育的理念,虽然在效果上还有待研究,但却对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广泛、合理地开发旅游中的环境教育手段。

2.3旅游环境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已经成为国民收入重要来源的旅游业,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之后,仍然缺少直接的旅游环境教育法律法规,致使政府部门在对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时不能权衡轻重,环境污染破坏、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环境问题依旧存在。经营人员缺少政策的制约和资金的扶持,在经营管理上环境教育未能真正提到日程上,使得原本具有实践性的旅游环境教育缺少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旅游主体进行旅游线上运动时,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规划,以谋利为主的饭店、宾馆、百货等更是不注重环境教育,不能配合旅游机构完成环境教育的任务。旅游行径的配套设施、服务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可以体现环境教育的思想,但是功能有限。

2.4旅游环境教育意识发展不协调

2.4.1旅游主体被动感知环境教育知识效果不佳

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是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的社会成员参加到旅游活动中。调查分析,目前只有少数高学历的人能够以获取环境教育知识为旅游目的,能够自主地学习环境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而大部分参与者的旅游目的依然以观光、游玩、享乐为主,旅游观念未革新,在旅游过程中有可能被动接受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但这种情况下的环境教育效果肯定不佳。

2.4.2旅游环境教育意识淡薄影响可持续发展进度

旅游文化是一种经济产品,它不能够完全以教育为主,所以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倍受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人类对维持景区生态文明与保护景区自然资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与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娱、购的相关机构、单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主体自身的环境知识很重要,他们的环境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明投放垃圾”上,注重培养文明行为的同时应掌握解决实践的环境技能与环境理论。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作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3旅游环境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政府立法保障经费

政府关于旅游环境教育的立法是必要可行的。由于过去30多年的环境教育一直没有确切的法律做基础,虽有相关的却还应该细化、具体。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如果国家在旅游行业的运行管理上起到很好的经费保障作用,那么我们的旅游活动便可以在环境教育上加大力度,在旅游活动中开设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会并学习环境知识与技能。旅游活动对象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环境教育有所收益。

3.2完善旅游环境教育系统

政府立法保证旅游部门运行的经费也是对旅游环境教育的有力支撑。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旅游经营人员和相关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加大力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是开展专门的环境教育活动。不同景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旅游主体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应的环境教育主题。以旅游景区为中心,对其相关环境内部人员,由内向外开展普遍的环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每一次的旅游活动都有较好的环境教育收获。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我国目前实施的环境教育工作,出现了在学校重理论在社会重实践的现象。虽然学校也会安排环境教育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上存在差异,只有少数学校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作为社会环境的代表,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最具实践性,但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旅游环境教育,似乎是纸上谈兵。改变这样的现状,增加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开发建设更好的旅游实践基地,必定有利于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4总结

篇5

关键词 高校 生态德育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30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NG Yunzhi, LI Chong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reserve forces in all aspect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moral quality is significant,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number of problem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ly resolved, such as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not strong,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is not clear.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ystem.

Keywords colleg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path

1 何樯态德育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面临资源压力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状,这就必然要求全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而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就必须通过多种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来进行。

关于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生态哲学。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同时人还具有社会属性,是高于自然的社会存在物,但人仍然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①

在我国学术界,鲁洁最早提出生态教育相关概念,指出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刘惊铎与王磊首次明确地提出“生态德育”概念,即: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与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被逐步纳入进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生态德育也成为新时期的德育观,如刘惊铎与权利霞在理论层面对生态德育进行定位,认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活动、新的德育观,同时也是对人际德育的一种超越。④王聪认为生态德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并提出一些将生态德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⑤

在生态德育目标方面,李青春认为学校的生态德育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生态德育的导向价值、生态德育的规范价值、生态德育的协调价值、生态德育的发展价值、生态德育的审美价值。⑥朱国芬与李俊奎提出生态的五大价值目标:个体机制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审美价值目标、自然价值目标与实践价值目标。⑦

在生态德育内容的方面,戴和圣将生态德育内容总结为:道德原则增加、价值观重建、行为习惯新要求、道德理想树立、制度建设、进行全民化与终身化的生态德育。⑧叶穗冰将生态德育内容总结为四个方面:知识教育、意识教育、规范教育、习惯教育。⑨

2 国内外生态德育实施现状

2.1 我国生态德育

当前我国生态德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符合国家实际的本土化实证研究不足,从学术研究成果上来看,相关文章大多侧重于对生态德育的概念内涵的研究与必要性论证等方面,而对促进生态德育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不够充分,导致对策研究缺乏,而相关的评估机制也并不多,研究成果较少因而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影响力比较有限。

从现有的研究可见,大多数学术文章并没有课题项目的支持。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的研究者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而生态德育相关的环境教育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环境工程学、地理学、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跨学科综合研究不仅对研究者素质要求极高,而且需要有力的团队带领与经费支持。

C观国内外高校生态德育现状,当前我国高校缺乏相应配套的完善的生态德育机制,与生态德育相关的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教学思路缺少指向性,价值取向不具备同一性,如从相关课程的设置到社会实践等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实践较少,而生态德育又不能仅仅依靠知识层面的教育,必须深化到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成熟。

2.2 国外生态德育

通过对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将国外生态德育实施现状特点总结为:系统性、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渗透性与行动性并行、法制化等。

建立系统化的生态德育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系统化的学校生态德育收效颇丰。澳大利亚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都把生态德育作为必修课程,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教育,从而形成人人环保的社会风气;德国的生态德育则注意引导儿童亲近自然,从而使其得到生态德育的启蒙;在具体的教育目标方面,日本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生态德育教育活动,如由文部省出版的教师专用指导资料中明确指出学校的生态德育目标为:使每个人都了解环境问题,习得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并提高相关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从而形成积极态度与负有责任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生态德育的实施则分为三个阶段:(1)亲近自然,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自然的感知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教育,加深理解,形成具体认识;(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并能够合理地判断环保问题。

生态德育体系突出时代性与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情为基础并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学校的生态教育目的与价值观,针对性较强;(2)从社会的发展新趋势与新需要出发总结经验,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3)顺应生态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加学校德育课程。(4)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生态教育,提高工作效率。

生态德育过程重视隐形渗透性与行动性:在当代国外学校生态德育课程中,隐性课程逐步得到重视,集中讲授灌输的方式得以改变,通过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渗透性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生态德育。另外,校内外生态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养成环保习惯。如,英国设置不同类型的户外学习、建立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以便学生进行自然学习。

生态德育法制化:制定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前国际生态德育的发展趋势。美国通过制定《国家环境教育法》等为生态环保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与保障。⑩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校将生态德育的内容加入学生准则中,如《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等,并且遵照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等严格执行,使得生态德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 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根据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德育”的德育理论,高校进行生态德育建设应该特别注重实行,将生态德育的氛围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态德育的氛围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增强高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实施路径上来说,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等多方面内容。

3.1 教学路径加强高校生态德育意识的培养

设置生态德育相关课程。要加强培养高校生态德育意识,应该首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高校所在地区各有特点,应注意设置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课程等。

建设专职生态德育教师队伍,教师的生态文明意识与专业水平是实现生态德育目标的前提,更是课程有效进行的动力,因此,应该着重强化教师队伍的生态德育意识,并组织专业团队,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坚持生活与课堂结合,实践与理论共行。

3.2 体验路径丰富大学生生态德育感知

德育最终要落在实践上,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力量,多组织校内生态德育主题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外生态德育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的生态德育心理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建立生态德育基地,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的责任意识;社区参观调查与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带动社会群体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从而达成学校与社会的动态结合,继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与行动力。

3.3 体制路径保障生态德育运行机制的完善

由国外生态德育实施经验可知,如果生态德育缺少制度保障,那么生态德育工作极易进入疲软状态。生态德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因此高校应该以制度的形式来确保生态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完善制度来保障生态德育的有效顺利实施。公平公正的生态德育评价体制也有助于生态德育实效的提高,因此应注重建立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与强化功能的评价体系,不断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高生态德育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已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成为了当代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开始进入高校教育的实践层面。针对高校生态德育中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两手抓意识与实施两方面的管理,通过课堂、实践与体制保障等全方位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效性,并通过路径建设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210.

② 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13-14.

③ 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④ 刘惊铎,权利霞.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⑤ 王聪.生态德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视角,2011(2).

⑥ 李青春.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概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⑦ 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⑧ 戴和圣.推行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素质健全人格――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课[J].南平师专学报,2007(3).

篇6

一、学校高度重视,加强组织管理

绿色象征生命,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校领导始终把环保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它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工会、团委、教导处、总务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环保教育管理体系。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学校环保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组织指导师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常规》、《城小学生好习惯培养序列》、《教师好习惯公约》等有关规章制度,并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使环境教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为了巩固绿化成果,在师生群体中树立起“人人爱绿,人人护绿”意识,做到“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环境”。全校上下人人有绿化场地,班班有责任区域。责任到班,责任到人的管理措施,使全体师生形成了责任重于泰山的群体意识。全校建立红领巾监督岗,由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不定期对全校环境进行检查监督,对问题及时记录并反映,采取改善措施。环境教育还渗透进教育教学常规检查评比,纳入了班主任计划,如不准损坏一草一木,不准随地吐痰,墙脚不准有球印、脚印等。学校对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开设专门课程,突出课堂渗透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构建具有城小特色的环境课程体系,包括目标、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估机制,是落实环境教育的基本保证。

1、建立制度,使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领导一贯将环境教育、环境建设和绿色学校创建,视为提高全体师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学校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校务会多次对学校有关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研讨;组织教师学习兄弟单位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经验;行政会经常对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学习和布置;学校教工大会经常通报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进展情况。

为创建绿色学校,我们不但制定创建规划与工作计划,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并做到及时小结与反思。根据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开展进程,我们还适时推出一系列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补充条例,这些条例使师生投入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了方向与依据,规范了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行为,使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开始呈现制度化、规范化的格局。

2、组建队伍,使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序发展

我校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组长为胡莉英校长,成员由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师代表组成,建立三级实施网络,对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进行总体规划与部署。通过两个层面,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实施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第一层面以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学科教师和工会组长为主,负责执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以及承担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教工实践部分;第二层面以本校学生为主,由少先队大队部有关部门负责落实,主要承担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学生实践部分。

我校非常强调“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方面,下大力气,花大投入支持绿化养护工作,提供创建绿色学校所必需的培训费、图书费和资料费等费用;并不断增强教师对环保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一支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综合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保证环境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环境教育从经费上、生活上、组织上、精神上给予支持,要求教师能围绕本学科开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专题教育,使自己的学生都能接受环境教育。现在为了加快我校环境教师队伍的建设,我校将环境教育培训纳入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室作为创建绿色学校自培基地的功能,成立“校园文化建设”、“诚信教育”、“新课程改革”等课题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水平,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使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序发展。

3、决战课堂,让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融入教学

学校强调教授基础型课程的教师在各学科中均应注意渗透环境教育、有渗透环境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积累;教授探究型课程的教师要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研究项目,组织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教授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要承担有关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各类课程的教师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教研活动。

例: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等课文时,深入浅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指导学生写《我爱校园》、《让校园更绿》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各个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

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劳动技术课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小制作的同时,将环保宣传结合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保知识。

学校努力建立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环境教学过程,使学习建立在自主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环境教学体系。

三、开展绿色承诺活动,寓“绿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环保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气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创建绿色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突出视听功能,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把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如在校园内设立环保教育宣传栏、环保宣传标语(牌),班级进行环保板报竞赛,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我们力求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走道、每一个楼梯口都会说话,都有温馨提示,都有教育意义。

学校利用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通过感染力较强的直观的视觉、听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学生经常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录像资料,并将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及时录像,及时播放。学校红领巾广播开办了固定栏目,及时反馈学校中存在的不环保、不文明现象,使之成为学校环境宣传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学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讲话中,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以实际行动清除地球上的污染”等内容,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国旗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

每学期少先队大队部开展诸如“我们和鸟做朋友”,“我是环保小能手”、“绿色的歌”等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班会课形式新颖,有故事、诗歌、小品、歌曲、知识竞答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环保知识。

3、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

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四.二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地球日我们开展“环保知识书画竞赛”、“环保杯”征文比赛等。植树节发动学生为班级献花,教室里、教师办公室都摆上了几盆绿色盆景,令人神清气爽。教育过程中,注重把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学生们不仅应用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关注自然,树立了科学思想,提高了素质,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4、走出校园,实施社区教育,扩大环境教育的成果

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同学们净化、绿化校园,利用节假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居委、福利院进行卫生清扫和环保宣传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义务劳动,队员们将道路两旁的“白色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居民区楼道卫生,为孤寡老人和各单位打扫卫生,他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人人都来爱护环境,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与学校普遍开设的研究性课程结合,学校把环境兴趣小组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如组织环保兴趣小组对学校周围的小摊贩、交通进行调查等活动,通过调查与分析,就学校周边环境污染整治,向城管局提出综合整治建议,最终争取到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政策规定。近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这类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了解,更使学生对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广泛开展“家庭互助”活动,不但自己要做环保标兵,而且要带动家庭开展环保活动。此外,学校大队部号召学生在每年的植树节种上一棵树,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味。

5、从小处入手,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年四季每个班级坚持“一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节假日有值日生”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学校为保护名贵树木,为每个树种挂上了“树名牌”,使其成为校园又一景观;每学校的班级环境布置评比,更激发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评选活动中,同学们自觉地掀起了“把绿色带入校园”、“绿色带入教室”的活动,栽上一盆花、种上一棵草,装扮自已美好生活。热爱绿色、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篇7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为期三日的环保交流大会上,来自中外、立志践行环保的青少年通过专题演讲、讨论、参观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当前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并在互助交流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除了简单的听、学、讲,青少年还可以从自身感兴趣的环保活动入手,投入到实践中去,获得从书本中无法触及的环保体验。

“你对大自然感兴趣吗?你尝试过融入自然吗,也许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难以接触到大自然,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有各式的环保团体,这些事物让大家得以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自然环境中来,比如我所在的团体组织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英国气候立法专家Terry Townshend在主题演讲中与在场的青少年朋友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近年来在英国,布谷鸟的数量下降得十分迅速,只剩下过去的30%左右。为了解这些消失的布谷鸟去往何方,terry在几只布谷鸟的身上装上了跟踪的仪器,以记录它们的飞行轨迹,并把记录到的数据放到互联网上,让所有人一同关注它们的去向。

Terry还介绍,不仅在英国,其所在的社团近年在北京也组建了一支团队,专门跟踪记录当地正逐年减少的候鸟――燕子,试图研究其消亡的真正原因。北京的团队成员里有包括高中生、大学生,也不乏有退休“老大爷”、“老大妈”参加。通过定位调查迁徙后又飞回来的燕子,可以清晰地知道,北京的燕子入冬之前开始往西南飞行,穿越了亚洲和欧洲大陆的50多个国家,竟到达了遥远的南非!随后,它们又往回飞行,最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当初志愿者们在它们身上安装定位装置的地方――北京的颐和园。

听完Terry的故事,在场的青少年代表无不对这种生态环境研究活动表示向往,恨不得自己也能即刻参与其中。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不少学校对于环境教育的主要做法,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感受和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例如通过栽种植物、记录天气、照看动物、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青少年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其调查、交流和协作等能力,才能激发人们的环境情感。” Terry对记者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凡事都有第一次,只要青少年能够行动起来,试着走到大自然中去,他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生活的这片美丽的土地。如此一来,行动,就推动了新的行动。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Terry的研究团队相似,深圳大学的观鸟学会从建立至今,都很注意培养学会会员的兴趣爱好。”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协会每周都会组织会员进行数次观鸟活动,并对数据进行整合比对统计后,向相关鸟类保护机构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被运用后,参与者都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兴趣爱好的培养。

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生硬的,环境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往往也需要与青少年的兴趣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的形式,为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环保知识在课外得到了有效延伸。

持之以恒方能达到既定目标

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不达,奋斗不止;同时学会总结经验成果,使环保活动更具持久性。

一名来自印度的女学生在《改善气候问题,拓展环境教育与环保公益新思路,共同寻找蔚蓝》的交流课上,向大家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为保障饮水安全,我代表我所在的地区寻求环保方面的支持。我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独自面对20名外国官员,提出自己的诉求,并回答他们的问题。好几次,我甚至想到放弃,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为我自己订下了必须完成的目标。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我的计划,朝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定立清晰目标,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持久性,在遇到挫折时也不轻言放弃,直到实现目标为止。通过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影响身边人的行为,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社会实践过程中,当面临困难曲折时,青少年仅有努力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详实的阶段性目标。

“假设你是一场环保活动的策划者,你会怎么去做呢?你是否需要明确,这次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你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来自国际女性领导力组织专家Joanne与在场的青少年代表交流经验时提到,“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会来一场头脑风暴,把认为要达到既定目标所需要做的事情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并初步想好应对方案……”

近年来,广东不少高校环保社团均有组织各类型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废旧物品收集利用、踏青感受自然到各类公益活动都有涉及。尽管参与者及组织方都认真重视,短期内也能在校园引起一定的反响,但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深度和持久力方面尚有欠缺。

业内专家指出,出现类似这样的现象,与不少高校环保社团缺乏行动计划、长期目标,与政府环保部门接触较少有关。

“近年来,一些成功的青少年环保社团十分活跃,环保活动开展得相当成功,这也得益于其在活动设计上进行了短期目标乃至长期目标的设置,定立计划,按部就班,依计行事。”作为交流大会主办方之一的华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老师表示,他们旗下的“华师大绿色文明社团”(简称“绿社”),就曾为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持续深入到河源市义容镇进行环保宣教活动。

自2011年起,“绿社”的青年环保志愿者就定下计划,通过为当地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的方式,身体力行推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绿社”都对每一场活动、每一个细节,做好详细的记录,随时反馈成效,依时修订行动计划。2014年期间,“绿社”整理编制的《中国农村饮用水报告――以义容镇自来水为例》得到了义容镇政府及当地人的信赖与肯定,还受托参与了当地的自来水工程重建项目。

“正是这种‘计划-追踪-记录-反馈’的行动方式,使华南师范大学的环保社团在对环境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为环保活动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为使各类青少年环保社团更好运作,持续开展更多环保活动,近年来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辟了“小额项目资助”扶持基金,资助包括青少年环保社团在内的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处理等热门环保活动,为青少年的环保活动持久运作提供助力。此外,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首个专项培育和孵化青少年环保创意项目的“绿苗项目”也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将通过比赛形式,征集如“简易太阳能板”“环保充电电池”等生活上的环保科技创意,对优秀项目予以孵化资金或扶持。

环境教育平台提供源动力

为青少年群体打造环境教育平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他们发挥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本次交流大会的举办,对鼓励青少年能从小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了解自身的环保责任,树立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大会主办方介绍,今后争取将“广州・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将打造成为广东专有的青少年环保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广东的环保与人文理念,为广东不断培养先进环保人才的生力军。

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坚持,树立青少年环保自觉,非一日之功。环境教育,也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贯穿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新的环境宣教形势下,除了利用好传统教育系统的力量外,打造环境保护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经过多年悉心打造及经营,广东的环境科教体系正逐步丰富及成长起来。例如

“绿色创建”、种子教师、志愿服务下基层、自然学院等项目,都在潜移默化地将环境教育课程融入到中、小学校及社区中去。“高水平,多层次环境科教平台一直是我们至力打造的,我们希望能建设一套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链条’环境教育体系。”

“要让青少年懂得,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如此一来青少年才会热衷环保、参与环保,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环保领域的生力军。”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5年底,通过评审的省级环境教育基地达103个,绿色社区281个,绿色学校1287个。通过定期开展各种环境教育与实践活动,编写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教材,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带动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此外,广东省环保部门还联合高等院校开展多层次的深度科教合作,如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绿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公众教育、广东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共同开展研究;联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环境教育学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所高校的环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广东省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发展等。

篇8

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为越来越多的为普通民众所关注,环境教育由专业教育走向通识教育成为必然趋势。1996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发表的政府环境教育策略文件,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英国《国家课程》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正规教育中取得一席之地。此外,德国、西班牙、瑞典等欧盟国家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也纷纷将环境教育正式引入课程教学中来[1]。《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明确指出:“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 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2]。因此,如何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展好环境教育,对于当代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管类专业普及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等弊端已日益突显,雾霾、水污染、垃圾堆放等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当前强有力的呼唤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当代,就是如何在稳步的经济增长中实现环境与之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提高人意识,而以环境教育最为本,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

2.培养环境友好型经管类管理人才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过近十年多年的发展已初有成果,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向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管类的学生是社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未来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因此,在经管类学生中普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和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外已有这方面的研究,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国际贝迩项目(BELL),旨在将环境课程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推广,较好地把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合到经管类的教育中。到2000年,美国已经有3/4的商学院正式开设了环境课程,其中约有一半将其设为必修课,约1/5设了环境方面的学位或双学位。2000年,贝迩项目正式进入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对其进行推广[3]。近些年,在BELL项目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开展绿色MBA教育探讨[4],把环境友好的理念融入到商界的精英里,在工商界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经管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公选课的实践,总结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其中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大学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视野性

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培养目标,即能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视角的当代高级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以内容:

1.1了解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点,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争论这个话题。然而,真正面对环境污染普通大众如何识别,环境污染对人体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如何在预防和避免,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专业解答与教育。

1.2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当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也是具有稀有性的,要启发学生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去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本课程内容以五个专题形式展开。专题一从灰霾天气、水污染、城市垃圾排放几个方面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专题二介绍居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专题三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关注全球生存环境;专题四以新的视角理解传统经济到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演变;专题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总体上该课程内容以环境问题热点为基础,以前沿新动态为统帅,联系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新颖。

2.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由于经管类学生大部分属于文科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同,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有环境教育知识的普及,是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

2.1热点与国际视角

近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垃圾托起的城市、腾格尔沙漠污染、兰州水厂苯泄露…然而,面对这些污染问题,大部分民众却缺乏最基本理论知识,如雾霾与雾有什么区别?面对污染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深化改革和转型?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环境问题历史已有,直面环境问题,要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比如,对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发达国家发生的公害事件,让学生去分析事件的原因及后果,以及与当时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感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会积极思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建立基础。

2.2理论与案例结合

单纯的专业环境教育可能教师会讲到很多概念和原理,但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整个授课内容的陈述顺序就非常重要,比如前面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并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之后会引入国内外一些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评论,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概念;最后用案例、热点新闻结合,引申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过渡。例在介绍水环境与健康的时候,以新闻调查“广东李苗库湾水污染事件调查”为例,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污染事件的背后,政府、企业、执法部门、普通民众各自扮演什么角色,这中间的各种关系和利益是什么,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怎么处理等问题,我们目前的环境对策是否能够真的解决这些问题――反思,经济与环境保护是否能够协调发展?

2.3课堂展示与情景模拟

作为公选课,上课形式灵活得多。采用“上课前15分钟课堂展示+分组大讨论”两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展示这种形式给予学生极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提出的问题,或展开调查,或提出建议,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验度,在讲述“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这个专题时,把全班同学分组,分别代表欧盟、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中国等利益集团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碳减排的核心问题“谁来减?如何减?减多少?减排原则是什么?”进行谈判。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够很好地再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场景,学生也能更全面、更理性得看待气候变化与发展的问题。但这种情景模拟和讨论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三、问题和建议

1.环境教育思想不够普及与重视

相比较其他公选课,很多学生认为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要么枯燥无味,要么这类问题离自己太远,是政府的事。每学期的选课调查与反馈的信息表明,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出于自己感兴趣,而是仅仅为了拿学分,以至于学生参与课堂和出勤较差。如何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需要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另外可以在某些专业把环境教育作为必修课,例如在经济学中开设《环境经济学》。

2.科普性和知识性很难平衡

对于公选课,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但是对于有些好学的学生来讲,就缺少环境体验及实践。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教学,要区别给予导引,比如给好学的学生一些实践课题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外面的一些相关竞赛。

3.跨学科发展资源较少

经管类学生有着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但是缺乏系统的环境科学教育,因此这类教学中若能将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整合,不同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来参与,形成跨学科团队,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及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服务社会;环保培训;资源整合;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1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把提倡节约和环境保护,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到了同等重要的高度。现代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市民环保知识,培养市民环保意识,更需要把这项活动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每位市民。

一、环保培训意义深远

把环保培训同环境整治、学习型社会创建等主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其意义将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当前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无疑也是成人高校服务社会开展社会培训新的增长点。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理念,促进人类社会生态和谐,2009年,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与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共同发起了“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百万市民学环保知识培训活动。

目前,我国的环保知识培训主要是由政府环保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的举办单位也可以是街道、社区各相关教学(培训)单位,这些单位所开展的环保知识培训活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与亮点。在汇总与分析相关培训单位各自的环保知识培训的做法和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开展的环保知识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条块分离、优势不互补等现象。

由于环保知识培训内容多,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培训对象人群广,涉及全社会所有社区的广大居民,因此,如何充分整合社区教育的各种优势资源,推动环保知识培训活动顺利高效开展,在开展市民环保知识培训的同时,更好地彰显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领域。

二、整合资源强化“三五”

众所周知,根据国家建设思路与整体设计,学习型社会创建的重要依托单位,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的社区学院。从全国各地已经建制设立的社区学院来看,他们大多与地方政府创办的独立设置的成人业余大学、职工大学、电视大学等机构并置,采用“数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这种建制既给社区学院教育管理与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有机整合社区学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成人高校社区教育领域与渠道,无疑会给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为推动环保知识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在保证完成各项社会培训任务的同时,提升学习型社会创建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把环保知识培训活动中的资源整合模式界定为“三个五”,即通过“五条途径”,针对“五个对象”,采用“五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培训活动。五条途径是指开展培训活动可以分别从职工业余大学、电视大学、街道(镇)社区学校、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区县环保局等途径展开。各地在开展环保知识培训时,可以把培训对象分别明确为业余大学学生、电视大学学生、社区居民、环境教育绿色学校中小幼学生及家长和绿色楼宇、绿色小区居民等五大类人群。在培训形式上可以分别采用面授培训、网上培训、亲子活动、广播板报班会网站报刊宣传和主题活动等五种形式,从而实现有条不紊、有序高效地开展社会培训的目的。以上“三个五”资源整合模式既能较好地完成既定的培训任务,也可为今后成人高校开展各项社会培训活动提供借鉴作用。

三、多方齐动突显成效

培训活动的资源整合模式,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领导重视细安排

为顺利推进环保知识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区县社区学院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工作的部署与落实,成立“环保知识培训工作小组”,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凝聚社区学院所有相关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培训工作开展。

培训工作小组成员要认真领会环保知识培训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研讨,把握市民环保培训的具体要求,制订出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环保知识培训工作计划”。通过整合本地区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开拓职工业余大学、电视大学、街道(镇)社区学校、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区县环保局等五条途径,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工作。

在此基础上,社区学院还应该积极拓展环保培训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报、社区教育网、各培训场所的电子显示屏幕,以及学校和社区广播、宣传栏等宣传载体,深入开展环保培训宣传,加大环保培训宣传力度,用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推动环保知识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属地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科普教育馆的阵地优势,塑造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多方发动借资源

环保知识培训内容广泛,知识全面,对象全面,要保质保量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各区县在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对社会资源与社区教育力量的有机整合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参与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1.立足学校资源,培训宣传到成人大学生

一般说来,社区学院首先是一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单位,数千名在校生本身就是一支规模不小的环保培训对象群,对这些要求进步的成人学生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培训的效果和深度是直接而深远的。因此,社区学院需要在教职工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建议并要求教师在每次课程开始前播放环保知识电影与视频,课间休息时播放环保知识培训幻灯片,在成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环保、用环保的学习氛围,将会带来明显的培训成效。

2.依托社区学校,培训宣传到社区居民

社区学院要重视街道(镇)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开展环保知识培训的主战场。为了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良好的环保培训环境与资源,社区学院应该定期召开街道(镇)社区学校分管校长会议,交流环保知识培训各阶段工作经验,宣传环保知识培训工作要求,部署社区学校参与环保知识培训相关工作及任务要求。如果能充分调动起社区学校校长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完成培训工作共同出谋划策,这支强大的生力军能有效地推动区县环保知识培训任务的完成。

3.借助环保组织,培训宣传到中小幼学校

很多区县为实现绿色教育,建立环保教育特色学校,这也是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为了进一步把环保知识培训工作推向纵深,区县社区学院应当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绿色学校这一良好的

培训阵地的作用和功能,积极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可以向各环境教育特色学校进行工作动员与任务部署,要求把环保知识培训任务落实到学生、深入到学生家庭。相信在环境教育特色学校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下,环保知识培训活动会铺得更开,做得更细。

4.依托区环保局,培训宣传到楼组小区

环保知识培训活动的开展,既要有社区教育单位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更需要环保部门,尤其是环保管理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区县社区学院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发动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宏观指导和具体建议,环保培训工作也将能进一步推进到楼组。通过把环保知识培训学习活动引到各街道(镇)的居委会、村委会和绿色楼宇,掀起居(村)委会干部与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环保知识培训活动的意义将更加深远。

(三)环环紧扣抓落实

环保知识培训能否真正意义上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培训活动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在引起广大市民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凝聚人心,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采取行动,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与环境。因此,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开展环保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人们还要积极构思,及时制定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具体措施,确保环保知识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环保培训活动的成效得以有效显现。

1.注重以点带面,推广培训经验

环保知识培训,一方面,需要确保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还需要把培训活动向纵深推进。为了能顺利推进各项既定的环保培训工作,也为了能有效实现环保知识培训的价值与功能,社区学院在开展环保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该及时召开“环保知识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经验总结与培训交流,汇集了相关环保培训单位的智慧,推进了环保知识培训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面创新。在对面授培训、参观学习、观摩影片、网上自学、主题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各自培训单位、各街道(镇)特色的操作方式。

随着现代城市进一步绿化、美化,随着现代农村进一步城镇化,很多社区周边都会建设各种健身休闲场所,那里既是游客游园观赏的主要去处,也是居民休闲养身的良好场所。环保培训单位可以在游客游园的必经之地制作各种环保知识宣传材料与展板,向游客们展示环保知识新理念。这种环保知识宣传的形式与内容,能使得环保知识培训活动更好地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区,定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2.加强裙带效应,提升培训成效

环保知识培训,不仅要为接受培训者送去环保知识,还要实现培训活动的辐射效应与综合影响力,这是培训活动开展的宗旨。

在开展环保知识培训活动中,要努力加强受训者的裙带效应,要求所有受训者不仅做到自身对环保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更要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参与环保知识培训活动。对于成人大学生,可以建议他们把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妻子)、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都吸引到环保培训活动中,共同筑起环境保护的生命之墙;对于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把自己的父母也吸引进来,实现环保培训活动真正深入人心。

对于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来说,检验环保知识培训活动推进程度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问问自己身边的孩子,学校老师有没有发放环保宣传资料、播放环保宣传电影等,就可以轻松了解环保培训活动的推进力度了。

3.重视总结交流,提供培训保障

培训活动的开展要求举办者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培训方法,在提高培训活动成效的前提下,为其他各方面培训提供借鉴与思考空间,因此,及时总结不同阶段培训活动的工作经验,将不断推动培训活动向纵深迈进。

为鼓励各环保知识培训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鼎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坚持不懈的热情,社区学院要根据环保知识培训推进的时间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培训阶段性工作总结会,所有参与单位互相介绍各自具体操作与培训经验,及时表彰培训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为环保培训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持续深入求发展

环保知识培训活动需要所有培训人员、接受培训者的共同参与,并且在培训过程中积极探索,从形式到内容上不断创新。

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节能环保从我做起、双面纸打印、家庭节电节水、废旧物品处置、家庭插花艺术与绿色出行,都可以成为环保知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居民参与网上学习与测试,各培训单位开展的主题活动,都能有效推动环保知识培训深入发展。

篇10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 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