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运营情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报告 发展和影响
一、前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全球化和和透明化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无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高低与否就会直接影响该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当面对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时期,以及其他不可预计到的经济危害,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将起到很好的恢复经济和缓解困境作用,同时也为企业下一步改进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建议。本文将基于上述的认识,考虑到我国正处以建设会计准则体系为重心的会计改革紧要关头,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估工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介绍
就我国大部分企业实际情况而言,财务报告的质量普遍有待提升。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很难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本文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以优化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探索路径为目的进行简要讨论。
(一)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能克服和优化这一难题,可以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来入手。如果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内容详实具体,总是能真实而具体地反映某段时间该公司的运营状态,例如收益的同比增长和亏损概率已经投资风险分析,那么该公司的企业制度可以说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相反地,如果一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内容不是全都真实,甚至完全伪造,只是营造了一个华丽的外表,而内在尽是经济亏损,可想而知这个公司的运营不会长久。所以,财务报告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衡量一个公司运营状体是否良好的标尺。提高和完善财务报告的质量,将会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十分显著的正面作用。
(二)完善公司结构体系
财务报告不仅能体现一个公司的运营状态,还可以反映其结构体系。一个公司上至管理层下至小职员,每一个部门都是有机而相联系的,同时每一个部门也与财务部门密切联系。所以某段时间里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就能真实而直观地体现该企业目前的结构体系是否完善、健康,是否还需要在某些细节进行微调等等。同时,还能为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作出预测和估计。可以说,财务报告在企业发展和运营中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
一个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得出的财务报告是十分复杂的,为了如实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和结构,必然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面将这些因素归纳总结为三点,分别进行分析后提出改良措施。
(一)会计准则方面
在会计准则导向下,财务报告往往过于详尽与复杂。往往是遇到在超出原则范围时,为平衡和决策有用信息而导致的。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财务项目,偶尔也会出现超出原则范围的财务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财务报告将通常会依据会计准则才能完成。虽然这样的方式往往会造成财务报告篇幅加长,内容复杂的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具体而详细的财务报告对一个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所以会计准则的确立直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质量高低,那么在探讨财务报告的优化的同时,还应该确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会计准则。
(二)概念框架方面
概念框架的确立能够为财务报告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则和工具,但是现行使用的概念框架仍然存在某些缺陷。原则上应该要求以完善和优化概念框架为目的来修改规则导向,基本做到能够在发现财务问题后迅速而有效地提供解决会计和报告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概念框架和财务报告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模糊地带或内外不一致等情况,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的质量的不良后果。应该强调的是,前面提到的会计准则制定了财务报告的运用和阐释基本原则,而概念框架同样能够提供这样的作用。但是企业在实际运用情况下应该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面对常规情况和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不要走向事物的极端,一味片面地追求原则。
(三)成本和收益方面
在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的引导下,财务报告理论上是能如实反映一个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同时还能体现其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和地位。然而面对常规运行状态和时常会出现的突发状态,财务报告仍然有出现失真的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和优化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概念框架的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实际情况中的发展和运营。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需要企业从根本原则上入手,切实落实改良政策。
四、结束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需要时刻保持创新和改革意识。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扩大业务,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实际营业,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其财务报告的质量评估。本文就财务报告的质量相关性做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三大因素,同时提出改良政策。
参考文献
[1]卢水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3:(4).
[2]李建友.反数字游戏:蓝带报告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2013: (34).
[3]林钟高,章铁生.会计信息价值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4]黄世忠,陈建明.美国财务舞弊症结探究[J].会计研究,2015:(11).
[5]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2016:(05).
篇2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常见问题;改进对策
一、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概述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书面文件。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是企业实现与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数据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充分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重要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并据此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随着我国财务环境改变频率逐渐加快,为了迎合企业生产运营需求,人们对财务数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应用人员的需求。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与改进对策进行分析和探究。
二、当前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财务报告披露缺少完备性
一是编制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缺少完备性,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偏低、人力资源价值没有全面发挥、预测信息缺乏合理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信息披露缺少完备性,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将企业真实运营状况进行展现,给企业长远发展决策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它是各个行业都通用的报表格式,但由于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统一的报表格式很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客观上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实用性。三是当前企业财务报告的重点是对有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披露,而对于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未能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致使企业价值被低估,财务报告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二)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实时性
在市场经济背景的作用下,信息变化迅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而滞后的信息只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具备实时性的现象,重视定期报告,忽略实时披露。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随时都会发生,财务报告应及时、有效地披露这些信息,然而,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使财务报告信息失去了实时性。例如,企业通常会在年中完毕后的近三个月才对企业中期报告进行汇报,并且年度财务报告也会在年末后三个月才进行报告,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企业经济环境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信息较为落后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迎合企业以及有关方面的需求,并且信息较为落后的财务报告会使信息使用者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进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约制。
(三)存在虚假信息披露情况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编报主体与报告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将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招商引资,合资合作或融资等目的,虚报或夸大企业经营业绩,甚至将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融合到财务报告中,致使财务报告严重失真,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受到蒙骗,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
(四)忽视未来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
财务报告是在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编制的,是对历史数据的整理、汇总、分析、报告,而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难以体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变化的,预测及披露未来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
三、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编报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市场经济有效、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用、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改进财务报告编报工作,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基础
会计工作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等对会计工作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扩大信息披露范围
按照充分披露原则,财务报告必须披露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重大经济事项,以保证披露内容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减少或故意隐瞒应予披露的信息。应当重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该注重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一些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内容。同时,做好无形资产收益和亏损信息的记录工作,这样可以根据无形资产收益变动情况将其价值变化幅度进行体现。
(三)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具备实时性的财务报告,能够让财务报告的应用人员可以对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以及运营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结合财务报告制定下一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运营计划,给财务报告应用人员制定合理的运营决策提供便利条件,防止因为信息的不及时而没有抓住发展时机,进而给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且及时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汇报,第一时间把财务报告交给有关应用人员,从而给财务报告应用人员开展投资以及评估工作提供便利。
(四)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财务报告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信息表达形式上,财务工作人员不但要保证财务信息表达清楚,同时还要将图像、音像等内容应用到财务信息中,这样可以让财务报告的应用人员直截了当地掌握有关信息,从而提升信息应用效率。
(五)财务报表附注的增加
基于财务报告缜密形式需求,财务报告内容有时无法将有关信息进行表示,这时,财务报表批注就显得十分重要。财务报表批注不仅可以将信息有关性进行体现,同时还能将信息的稳定性进行展示。财务部门要建立与企业相符的财务报表批注制度,提升财务报表批注形式以及内容质量。在进行财务报表批注时,不仅要包含财务信息内容,同时还要包含预期数据、历史数据以及企业今后收益和风险等数据批注。
(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机制保证。同时,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为发挥会计人员监督和参谋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七)建立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抽查制度
加强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伪造、篡改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结束语
总之,做好企业财务报告工作,不仅可以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以及运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能结合财务报告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营计划,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制定合理的运营决策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企业更好发展。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
作者:李笑梅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参考文献:
[1]王荃.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255.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现状完善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是由会计主体所编制的充分反映特定日期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某个会计期间的生产与经营成果、企业的现金流量的综合性报告文件。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的信息切实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此外,在改进企业自身的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同行业竞争者的情况,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成本的核算工作而轻视价值的核算工作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当中,投入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盈利状况。而企业的会计报告当中,通常采取历史成本当作核算计价的依据,而在核算中,企业的“成本”往往是会计主体对于“投入”所进行的核算,而价值则是会计主体对于“产出”所进行的核算。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客观真实性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就是投入的历史成本比现行市场上的成本低得多。使得企业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二)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
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当中,不同部门、工作以及职位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要求并不相同。因此,造成财务会计报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此外,部分企业的会计报告由于会计人员出现的一些失误,造成报告中的数据与企业的实际数据存在比较大的出入,给企业的财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还对企业将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三) 重视以往的经济活动,轻视日后的经济活动
在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报告中,主要以会计数据为基础加以汇总,而企业的发展当中,不但要求掌握企业以往的财务情况,并且还要求预测将来的财务发展情况,从而为企业将来的战略部署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除此之外,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行当中,财务管理工作既一个企业的运营核心,更是企业将来发展的关键保障。所以,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报告的时候,可以利用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将企业日后的经济活动综合考虑。
(四)所披露的信息内容不够完整
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一大顽疾仍然是所披露的信息内容不够完整。以过去经济业务往来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势必造成一部分尽管并非过去产生的经济交易,然而对企业将来的生产经营指标有较大影响的事项在财务报告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人力资源情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长期以来生产经营中累积的商业信誉、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等等。
二、改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措施
(一)加速会计法制建设的脚步,加强法制监管力度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部分财务人员由于难以经受住利益的诱惑而实施了违法犯罪活动,使得企业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不仅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积极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并且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第一,在建设会计法制当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且应与企业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第二,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会计法制的力度,使得广大财务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切实摆正自己的心态。
(二)不断完善财务报告的结构形式
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的结构形式,以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而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在调整与优化财务报告结构时,必须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加增值表以及全面受益报告。第二,财务人员应当按照企业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设立不一样的财务报告形式,并且附注说明,从而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
(三)改革管理方式,保证企业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不但对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所以,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在管理中,积极改革财务管理方式,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比如利用网络计算机来进行财务管理或者建立科学可行的报告管理制度等。
(四)真正发挥披露信息内容的作用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中,充分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应当适当采取披露 “区间”或者“范围”等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相关资讯,从而避免会计报表项目看起来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却非常容易造成误导的问题。在其余的财务报告中,重点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事项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机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长期以来累积的商业信誉等。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当中,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不但可以有效反映某段时间该企业的财务运营情况,还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将来的发展策略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所以,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严格的管理,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唯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正常进行,进而为企业将来的科学发展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煜.财务会计报告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
篇5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3703
1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篇6
【关键词】 企业年金; 信息披露; 实证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养老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社会保障模式从由政府主导的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管理模式逐步转向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体系。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已经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年金有效运行的基石,世界上运营企业年金成功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则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美国,其在《保障法》、《税收法》、FAS158号等文件中规定了较为完善的年金信息披露和报告要求。因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障企业年金和年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的企业年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年金相关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安排还不尽合理。因此,加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健全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体系,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相关概述
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和职工自愿建立并自主管理的一项企业福利保障(补充养老)计划。它是作为职工薪酬下养老保险的第二层次,即补充养老保险在企业中反映,由企业和个人分别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记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或共同账户,依法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是社会福利保障“多支柱”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年金的发展包括相关主体、会计核算、年金基金发展模式、年金信息披露及其制度等多方面,而年金信息披露是年金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为企业年金公信力的基础,它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年金各相关利益人的管理决策和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以及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年金基金筹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向受益人等利益相关者真实反映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执行情况以及受托投资人对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情况,同时为年金风险唯一承担者的企业职工提供和建议良好的投资方案,使参加计划的企业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必须按规定报告年金计划执行及基金财产管理情况,并保证所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制度。它包括筹集阶段的雇主企业和运营阶段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两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筹资与投资、年金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某一时期内年金基金的财务经营成果和状况、企业年金的支付情况,以及为便于年金信息使用者了解和使用年金财务信息的说明和解释。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包括充分性、有效性、公开性与及时性原则。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沪市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对比分析和受托管理人公司主页调查的方法,主要从年金信息披露的状况、方式以及类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对中国企业年金筹集和运营中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披露状况分析
为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本文研究了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沪市A股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881家和864家上市公司),通过对研究对象年报的阅读,发现2007年和2008年分别有19家和68家披露了与企业年金有关的信息。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2008年比2007年公司总数少了40家,但披露家数却增加了49家,同比增长了5.9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年金信息披露。虽然年金信息披露有所增加,但总体披露比例仍然很低,2008年增加后也只有8.09%,这是由于我国未对企业年金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规定,也非强制披露造成的。
(二)披露方式分析
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包括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职工薪酬项目和企业年金基金或公司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变化)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下的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以及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中。同时2008年在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的比例有所提高,在附注中的披露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我国企业比较愿意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年金信息(见表2和表3)。
(三)披露类型分析
一般年金信息的披露从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三方面进行。如企业年金的类型、受益范围、年金资金筹集、年金基金管理人及管理制度、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为定性信息;年金的计提比例数额、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企业作为费用的年金费用、年金应付额未付额及预付额、企业计划外为关键管理人员的提取金额、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和绩效、企业及管理机构现金支付结余金额等为定量信息。经统计,2007年三类信息的披露基本一样多,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无,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显著增加,说明定性与定量结合类信息更能反应企业年金信息状况(见表4)。
(四)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经过两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后,有10家银行具备了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其中8家为上市银行。通过查阅8家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有6家披露了上半年企业年金运营的情况。以下对各银行披露年金信息作简要分析。
工商银行:成功签约多家大型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发挥业务资格齐备、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提升年金基金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启动法人受托管理业务,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与同业机构合作,开发新的企业年金产品。至2008年6月末,工行企业年金客户共14 258户,受托管理年金基金28亿元;年金个人账户43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6万户;托管年金基金453亿元,增加265亿元。
招商银行:公司大力促进现金管理、受托理财、财务顾问、资产托管、第三方存管、信贷资产转让及管理、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年金等新型业务的发展,提高其收入占比。企业年金客户1 205户,个人账户98万户;账户管理费收入为人民币120万元。是唯一披露年金管理费用的公司。
民生银行: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民生银行披露其高度重视企业年金业务营销工作,至2008年6月末,已与5家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两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只披露了客户数,没有托管和账管业务规模数据,及其他年金信息。
浦发银行:报告期末,公司托管规模764.65亿元,较年初增长29%,其中:资金信托规模180亿元,较年初增加90亿元;QDII托管规模52亿元,较年初增加1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79亿元,较年初减少135亿元;年金托管规模187亿元;产业基金托管规模26.77亿元,较年初增加14.39亿元;委托资产托管规模13.99亿元,较年初增加3.93亿元;交易资金托管规模25.35亿元,较年初增加1.97亿元。上半年托管手续费收入5 727万元。
年报显示,公司自获得托管资格后,积极推进企业年金托管业务,成功完成了180多亿的国内最大年金计划――上海长江养老公司过渡企业年金计划的年金资产的移交与运营工作。而年金账户管理业务却发展缓慢,运作个人账户21.93万户。
中信银行:公司采取中信系内部年金业务的合作,与中信证券合作的证券公司管理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37.78亿元,与中信信托合作的信托资产项目托管规模为44.88亿元,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合作的企业年金项目托管规模为8.73亿元。强调年金托管合作,没有就具体的托管、账管完整统计数据做出披露。
中国银行:加大企业年金营销力度,中央企业年金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披露的年金信息仅此一句。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没有年金业务方面的信息披露。
另外,据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建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已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了年金计划。
从上市银行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看,仅就年金业务总体规模及简单的业务信息进行披露,对具体的年金项目计划规模及年金的具体运营、投资收益情况和年金执行情况等信息没有披露。
三、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披露年金信息的企业数量过少
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上市公司年金信息披露绝对数和相对数均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在未披露的企业中分公司本身未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无需披露和公司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没有进行披露两种情况。近年随着年金优惠政策的鼓励和企业自身人才发展考虑,至2008年全国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占90%以上,但两年中披露年金信息的不足10%。这与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和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关。首先,企业没有具体核算年金的会计科目制度来反映年金的具体缴费运营过程,也没有具体的规范信息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没有合理规范的披露依据。其次,非强制性信息披露和企业自身信息回避及信息核算成本等因素更使得企业不愿详细具体披露企业年金缴费运营情况。
(二)年金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定量信息披露较少
从表2可以看出,年金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前期差错和主要项目注释(应付职工薪酬),以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等。虽然30号“财务报表列表”将补充养老保险费以“年金缴费”的形式列示于财务报告附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也仅仅是单一的余额披露,没有更详细的费用项目。各行业企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披露方式,而现有的这些披露方式也没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年金信息的实际情况,使信息披露显得杂乱无序,这也使得非专业年金信息使用者很难从分散披露的信息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目前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内容有企业年金受益职工条件、年金的提取比例、年金提取数、不同职工的缴费比例、说明是否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等。但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范围和缴费比例披露不充分,其他内容的披露也很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年金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下的补充养老保险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规定应当披露养老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而单独的年金信息披露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和要求。
从表3可以看出,2007年有31.58%的公司只对企业年金做了简单的文字说明,而对于年金的计提比例、金额等一些很直观的财务信息完全没有披露,而2008年定量信息披露降至零。这说明企业不愿意从定量的直观信息披露企业年金信息,这对企业虽有保护,但对受益人等信息使用者是很不利的。
(三)上市银行年金信息披露内容简单
上市银行作为年金基金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其对年金业务信息的披露详略不一,披露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与上市银行取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时间和数目有关。工行为目前获得资格最全的上市银行,因此业务较好,但披露的也仅仅是简单的年金业务数据。中信集团是国内唯一的全资格牌照的金融集团,在业务披露上应当分公司、项目、资产详细披露年金业务运营信息。现在披露的内容不利于委托人、受益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年金基金管理人对年金基金的管理运营状况。
(四)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不全面,信息披露平台少
从年金筹集和运营两个阶段的年金信息披露状况看,年金信息披露还处于比较粗犷的阶段,相关制度偏向于年金基金管理信息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及其附注的内容,并提供了各报表的具体格式。但“净资产变动表”只有年金净值的变动,无法看出受托人本期的年金基金经营业绩,也就无法明确责任,实施激励措施,促进年金基金的有效运行。人社部颁发的《企业年基金管理信息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年金基金管理信息报告的内容,但也仅是年金主体之间的报告,没有面向社会的更全面更详细的年金筹集和运营信息报告披露平台。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鼓励年金计划的实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出现空账,由今天的缴费者去养昨天缴费的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补充养老保险开始受到国家和企业的关注,希望通过企业年金的建立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但由于我国税收政策的激励过少使得企业和个人对企业年金的建立没有刚开始那么积极了。税收政策的激励能使年金市场进一步发展,年金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也会被重视。年金市场发展的越完善,年金信息需求就会增加,同样也会促进企业年金信息披露政策的逐步完善。
(二)会计准则应明确制定两个年金披露主体的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年金披露中企业披露规定在第9号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及30号“财务报表列表”下有所涉及,但只是作为应付职工薪酬下的养老金的一个项目披露,而且也仅仅是简单的数额,不能反映企业年金的实际情况。会计准则对年金管理者的披露也不是很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没有明确各相关管理人的具体披露内容,仅是一个概括的年金报表及附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各年金管理者的披露内容和责任,通过会计制度来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的发展。
(三)明确各年金主体的信息披露责任,强制与激励并进
企业和年金管理机构是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两个主体,对它们各自的年金信息披露责任应通过制度加以明确,使其能够定期披露企业年金资产状况、投资收益等信息,接受职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监督。强制披露与激励性自愿披露相结合使年金两个信息披露主体更加规范、详细地披露企业年金信息。
(四)扩大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平台
除了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作为企业年金信息的载体,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披露平台扩大年金信息披露的范围。例如,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对企业年金的规模、参加人数、运作管理情况等分行业或地区进行统计披露;年金中介机构也可以对鉴证的企业年金信息协助其他部门披露;也可设置专门的年金网站对各相关部门披露的信息进行汇总披露,并将年金的相关法规制度等设置相关专栏进行介绍等。
【参考文献】
[1] 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敖健美.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 孙璐,赵昌文.中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张冬梅.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9(26).
篇7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发展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影响。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分析,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计算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超级秘书网
3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六、品牌运营审计的基本方法
品牌运营审计中一般可以采用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计算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随机抽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均衡率计算法等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在目前国内的建设项目中,主要以地铁为主。目前,除了大城市,一些中型城市甚至中小型城市都掀起了地铁建设热潮。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的背后却是建设主体投融资模式的单一。记者接触到的多个地铁建设主体几乎处于亏损状态。
有金融专家发出警示,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公益性,但耗资大,如果政府不顾当地城市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强行上马大项目,就会形成地方债务危机。
8000多亿元从哪里来?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9月5日和2012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先后两次集中批准了全国约24个城市的27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经初步统计,已公布基本投资情况的项目共需投资8000多亿元。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上述报告显示,这8000多亿元,地方财政负担的资本金在25%~50%不等,资本金以外的大约4000多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
目前,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主要采取政府提供一定比例资本金、由政府与企业共建的模式。在项目资金的筹集上,一般由政府投入部分资本金,并由政府实际控制的、代政府行使投融资建设职能的企业,通过贷款、发行票据、债券,甚至上市等方式或运作政府给予的相关资源(如沿线土地等)筹措另外部分资金,未来政府通过每年向该公司拨付专项资金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告诉记者,建设中所需资金,银行信贷不能贷给政府,需要成立公司,贷给公司。但这些公司形成的债务,政府是要兜底的。
如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其主导了北京市几乎所有地铁线路的建设,其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在天津,实施城市轨道建设的主体是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城投集团,而后者的实际控制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银行信贷之外,承担建设主体的公司需借助其他方式进行融资,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
今年3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布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拟募集资金60亿元;4月,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同样发行中期票据募集2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营运资金需求和置换银行贷款;5月,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5亿元公司债券上市。
此外,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控股的申通地铁(600834.SH)实现上市融资,成为沪深两市唯一一家专业经营地铁业务的公司。
地铁亏损是全球普遍现象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所需资金巨大,所以借贷和融资凶猛成为它们共同的特征。然而凶猛的背后,却是大多数运营公司的亏损。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上述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2012年,其净利润亏损43.7亿元。
但这并不影响评级机构对公司发行票据或债券的评级。一位参与给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发行票据评级的人士告诉记者:“国有背景是这些企业能够获得较高评级的重要因素。”
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宣传部主任叶子川告诉记者,从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情况来看,运营亏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地铁的投资运营成本很高但是票价收费很低。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地铁不能像其他的市场竞争那样自由定价。香港地铁是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它把建设和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通过土地物业的开发实现盈利。
PPP模式为融资优选
事实上,地方财政加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已经让主导城市轨道建设的政府感觉到吃力。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上述报告表示,在国家发改委去年公布的27个建设项目中,除了江苏和杭州两个项目,其他项目的投资主体范围没有突破,均以“地方财政+国内银行贷款”的模式建设。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以地方投资为主,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PPP模式);杭州地铁一号线项目以特许经营方式建设(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
报告指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亦是未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问题。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亦在票据募集说明书中坦承,目前,中国轨道交通的资金规模已成为轨道交通提高供给的首要约束条件,其来源仍将是政府投资和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由于外部效益不能直接体现在运营企业自身利益中,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靠自身收益很难实现还贷的责任,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
郭田勇认为,如果负责地铁建设的企业常年亏损,超出了地方政府财政可承担范围,就容易形成地方债务危机。“政府这个方面的融资大盘子要根据当地可支配收入的情况来定,国家有必要对这一点进行强调,控制负债量。”
广州地铁总公司的叶子川表示,随着国内很多城市的轨道建设项目逐渐上马,以及后期运营资金的压力,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政府不能让项目无限制地亏损下去,要想办法解决。尤其是新兴的城市,不能先凑几百个亿建设一两条线出来,那么建设完以后怎么办?后面的资金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前期建设资金勒紧裤腰带能够挤凑出来,但是后期的运营怎么办?
叶子川建议,无论是哪个城市,在考虑上马地铁项目的时候,首先要长远考虑,考虑地铁以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在地铁行业普遍亏损的局面下,要注入其他的附属资源,与地铁公司打包捆绑在一块,实现盈亏平衡。广州地铁就是通过广告、商贸及日后的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盈亏平衡。”
篇9
一、财政经济综合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财务报表的认识
财务会计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财政支出状况,关于财务报表的内容,不仅包含了某一时期内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数目和财政盈亏情况,还包含着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工程财政使用和所有者权益的信息。如果财务人员对账务报表没有正确对待,缺乏清晰的认识,将会导致财政账目混乱,条理不清,甚至出现财政亏空,对企事业的运营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办事
在财务经济综合分析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对企业的财政账目严格控制,坚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针对财政工作中的漏洞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的正常财政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依据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涉及到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且注意细节问题,这样的财政信息报告才是可以借鉴的,并且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可以实现财政分析的价值意义。
二、财务经济综合分析流程
(一)明确分析方向
企业的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有序的工程,在开始进行分析工作之前,应该合理规划分析的方向,确定一个大致的内容主题。因为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经济信息也不相同,所以应该有所侧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按照运营方向进行综合的财政经济分析。
(二)收集整理多方面的信息资料
关于财务方面的分析,需要准备详细的企业财务资料,包括财务报表、生产报表、财务预算、经营规划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料。涉及到整体经济的规模分析,还需要市场经济信息、销售需求信息、行业竞争信息以及宏观审计预算报告等资料。在资料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任何一个细节的忽略都将引起综合分析的准确性。
(三)制定适当的分析标准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标准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针对不同企业的财政经济分析,由于企业之间的规模、生产方式、运营计划都有所差距,所以必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当的分析标准。
(四)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目前,常用的财务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包括杜邦分析法、沃尔比重评分法、平衡计分法分析法。分析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一种手段,但是分析人员还是应该以客观全面的理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规模和未来规划的分析方法,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分析方式,比如,财务人员经常利用计算机财务分析模型或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也逐渐形成了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五)综合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个全面的财务经济分析结果,不仅仅需要一个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对应的建议规划,通过在对企业财务管理分析过程中,深度了解企业的内部发展状况,可以更好地指出企业的不足之处,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所处的位置,给出一个适合企业更好发展的建议。
三、财政经济分析的主要应用
(一)分析企业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的高回报率是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进行企业的财政经济综合分析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实施,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财政的收入来源,保证正常的收入指标均是符合国家规定的,认真分析企业财政中的支出项目,避免财政经济的漏洞出现。在遵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对财政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建议,降低支出成本,提高企业的财政收入。
(二)分析企业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企业财政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财政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某企业在完成一项工程的财政预算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控制成本,由于材料费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一般能达到预算费用的70%左右,所以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企业的财政分析时,应该与造价人员进行材料价格的预算估计,争取掌握最新的材料信息,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合同中的材料用量,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
(三)分析企业财政资产构成
通过企业的财政经济分析过程,可以直接明了的看到企业内部的资产构成,比如,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分析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财务报表查看,该企业是否做到了账实相符,有没有财政资金流失,能否保证固定资产的收益等,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财政经济的清查,及时发现企业财政的资金流向,避免财政资金的赤字亏空,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财政资产的构成。
(四)分析财务管理状况
一项工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财政管理的监督。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工程报表,对项目工程的各项费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施工前后的各个费用指标进行划分,与之前的同等规模工程进行财务支出对比,可以大致得出该项工程的财政支出是否合理。
通过财政经济的综合分析,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的财政支出平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分析企业生产运营的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并且可以监督财政管理的落实执行情况,提高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篇10
(一)协助完成“滨海2号线”物流通道分析报告编制工作。
一季度,召开《报告》编制工作恳谈会议,与延大课题组及市委改财委互通组共同商讨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确认《报告》基本框架、明确分工、完成时限等。会后,我局全方位配合课题组完成课题调研的数据调取、收集、情况汇总等工作。前期受疫情影响,导致调研工作进展缓慢,在我局敦促下,课题组节假日无休赶进度,如期完成了《报告》初稿。
(二)全力推动“—扎鲁比诺—”稳定运营。
为推进“—扎鲁比诺—”内贸外运航线常态化运营,我局积极推进与俄方铁路及港口合作进程。2月,海运有限公司与俄扎鲁比诺港签署合作协议,这一协议将有效提高集疏运效率并降低集港成本。3月,我市与方、海运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多次举行-“内贸外运”航线业务对接座谈会,深入探讨了开航时间、对俄合作协议、铁路运输费用、跨境运输服务、货源组织、常态化运行阶段性目标等六方面问题。双方复航时间拟定于6月,并表示,将对内贸航线常态化工作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贸外运航线复航时间未明确,导致前期准备工作无法有序进行。考虑到运营成本,《板车租赁协议》、《运营协议》将于开航前一个月与俄铁签订完成。由于迟迟未收到集团答复意见,协议暂时处于搁置状态。
二是国际疫情影响,导致外贸航线推进工作进展缓慢。目前,我们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的形式与国外企业联络,无法直接、深入地沟通洽谈,外联工作无法有效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与、集团合作,推进“”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与集团明确复航时间,跟进与方(含铁路及板车)的各项协议签署进程,为航线常态化运营做好准备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