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品牌创建范文
时间:2024-03-23 16: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品牌创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现实是我们在市场再难以找出纯货品或纯服务,原本售卖产品的企业,亦开始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希望传递更多好处给顾客及其它企业。因此,顾客在购买某货品的同时,也会购买到其提供的服务。由此推论,顾客再不能以单一的货品或服务,去评估他们购买及使用的经验。
在以价值为本的市场运作下,顾客不再单单购买货品或服务,而是选择一些可以为他们带来价值的东西。这些价值可以是建立在功能或情感基础之上,也可以由两者结合去产生这些价值。
根据市场学术文献,顾客感知价值是一种获得(得到利益的感觉)及付出(在消费时的牺牲)之间的交易。假若顾客觉得在消费时所获得之价值超过他所付出(不论是金钱或是其它方面) 的时候,他便会感到满意并再次光顾。为顾客提供超出他们所期望的价值,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市场竞争优势,改善市场占有率及盈利情况,与顾客维持一个长远的忠诚关系,及增加品牌资产。
除战略上的重要性外,顾客感知价值的领域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香港理工大学市场学系由2004年7月开始,就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持续性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下列零售服务行业:时装、电子产品及相机器材、化妆品、鞋类、珠宝手表及百货公司,并已延伸至电讯服务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顾客感知价值是由四个独立的价值因素所组成,而此四大因素可分为九大类别:安全性及风险、服务态度和技巧、购物环境、店员与顾客的互动性、店内所售产品品牌和零售店的形象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个人生活风格、产品质量、个人形象、顾客的付出及价格。这些因素可以让顾客从功能、利益及情感上去感受不同种类的价值。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现出顾客感知价值对提升顾客满意度及品牌偏好度有重大帮助,并能够对顾客消费行为作一个准确的预测。顾客感知价值、满意程度及顾客忠诚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若一位顾客在某时装店消费后,他会考虑到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店内环境及气氛、商品使用安全、服务方便与否、顾客为主的服务政策、与前线人员或支持人员的互动和服务质量,及在不同时间、不同消费经验中所得的益处。当那位顾客在选择所需服务或商品时,他便会比较从中所获得的利益和牺牲,例如金钱、消费风险、在资料搜寻上所运用的能力和时间。若他认为自己在消费过程中,所获价值大于付出时,他便会得到较高的满意度,并推动他再次在同一店铺消费。
由此可见,调查结果支持了Brodie & Little (2006)所假设的顾客价值之创造及传递概念模式,即服务行业须与顾客、员工和外部的支持公司(如公共关系顾问)紧密合作去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故此,一个能带给顾客巨大价值的服务经验是联系企业管理价值的传递链,只依赖市场的努力并不足以在上述范围内保证卓越的表现。报告结果亦指出,顾客感知价值调查为有效的服务品牌管理提出一个概括及综合的流程。首先,服务市场人员必须改变其心态,因为创造及发展服务品牌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要求内部功能的合作;同时,他们必须设计和建立全新而有效的品牌创建工具。此外,当发展或支持一个强大的服务品牌时,他们可以考虑下列程序以传递较高的价值:
1. 价值探索:企业应培养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企业文化,并采用关系营销的概念去分析,明白和理解顾客需要的价值。
2. 价值结构:企业应先确立服务品牌的定位,并以顾客问卷调查之结果去评估以何种价值作为主题,才去建立和定价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
3. 沟通价值:服务品牌应为自己所确立的价值向顾客、战略伙伴、内部员工及公众等作沟通及教育。
4. 组织和训练以传递价值: 企业可创意地为每位员工设计不同角色,让他们共同建立价值、进行管理及市场运作,并参与到品牌价值链当中,而企业可提供培训去装备所有参与者,以保证他们具备传递价值给顾客的能力。
篇2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及关于开展法治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开展2011年法治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文化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法治特色品牌,把我街道建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先进区域。
二、工作目标
各社区结合实际,努力打造具有特色、便于操作、营造氛围、标准较高、可以推广的法治亮点品牌,力争到2011年底,在全街道形成一批法治建设的新典型、新经验,使我街道法治创建工作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三、具体内容
(一)街道法治建设特色:以“法治河埒合格机关”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以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制度为抓手,不断推进法治河埒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社区法治建设品牌
各社区:社区“法治老娘舅”——整合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治安楼组长等基层力量,加强法制宣传和依法管理,在2010年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各社区进行全面推广。
四、推进措施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社区法治老娘舅这个品牌要确定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领导、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把品牌项目实施作为“法治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法治建设的计划和考核之中,并作为社区法治建设必成指标,作为社区主要领导干部述法的重要内容。
二是分段实施,强化监督。按照立项、推进、完成三个阶段的要求,把社区“法治老娘舅”实施过程进行细分,明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进度。3月中旬前,完成立项和方案制定;3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制度规范等,完成整体推进;10月下旬进行检查考核。街道法治办各阶段组织一次以上的督查,通过督查通报、落实整改等措施,确保品牌项目的实施。
三是科学考核,完善奖惩。街道法治办制定具体考核细则,街道依法治理领导小组通过对品牌项目实施述职评议、领导干部述法报告、品牌项目评估等形式,对品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创建“法治社区”的必成指标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目标化管理。各社区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品牌项目的实施工作,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解决品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取实施情况报告等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方案制定、自我评估、情况报告和台帐整理等工作,确保法治建设品牌项目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篇3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
1、突出抓好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围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新任务,组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深入村居、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开展宣讲活动。
2、突出抓好宪法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引导人民依法参与立法工作。组织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3、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着重宣传与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开展部门法宣传,强化“法律六进”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切实形成有效互动的大普法格局。
二、大力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群众满意度
4、强化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党校法律知识培训、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等主要学法制度和形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推行无纸化学法考法工作,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5、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推动落实全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标准,加强学校法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组织参加全省中小学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6、强化企业经管人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认真贯彻《省企业学法用法评考办法(试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更加规范有序、守法诚信,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开展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普法,推动运用法治手段促进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7、强化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稳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法联盟”,把“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主题教育与“大走访、大送法”法治惠农活动紧密结合,继续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帮助广大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当地社会,不断提高农村普法实效。
三、切实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引领向上作用
8、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成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重点保障好两个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一是普法志愿者大队;二是泗洲悦读会;三是德法联谊社,打造书香型司法行政机关。
9、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把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推动各乡镇提升农家书屋的法制图书种类数量,不断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广泛开展法治文化“六进”活动,组织参加全省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10、组织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加快普法产品的研发和宣传推介,加大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普法产品的供给,村居(社区)实现法治宣传挂图、普法口袋书全覆盖;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媒介,向群众进行各类法治文化建设成果的刊播、展演、介绍,继续做好“普法短信通”工程,打造普法微信、微博等普法新品牌。
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普遍认同和遵行
11、促进法治与德治的融合。通过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12、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创建。以创建县级民主法治村(社区)为基础,开展“法治创建提档升级”行动,创建1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力争实现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0%;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规范、引导作用,继续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推动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和群众在法治化轨道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五、组织“七五”普法开局规划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13、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宣传年”行动。联系七五普法成员单位,在县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明确七五普法任务与目标,联系乡镇,拿出普法产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展示,提升普法宣传合力。有效利用县域媒体资源丰富、拓展法制宣传内容和形式,借助《山城警方》、《举案说法》、《法治在线》、政务网等媒体以案说法、以法明理、以理育人,做到电视有专栏、网站有专题、报纸有专刊。同时以农家书屋、普法艺术团黄梅剧团开展大篷车送法下乡活动为载体,引导全县人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14、深入开展“法治六进实践年”行动。开展法治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强化“法治六进”的主体职责和义务,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法路线图”。
篇4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今年我镇政法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平安仙女建设,着力营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全镇上下要围绕新一轮平安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查找薄弱环节,着力整改突出问题,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我镇的平安建设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扬州领先的位置,真正使平安建设成为仙女的品牌。1、不断加强对敌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要深入研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宗教和非政府组织进行渗透破坏和非法组党结社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与“”等组织的斗争,确保不发生“”人员赴省进京或赴外地从事非法活动事件。2、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注重加强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行业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发挥村级基层调处组织的作用和落实条线的责任,确保民间纠纷调处率达98%、调处成功率达95%,不发生民转刑杀人案件。3、坚持宽严相济政策,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要经常深入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实行挂牌整治,跟踪督办,限期整改到位。对影响投资环境,损害仙女形象的强装强卸,非法阻工,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等违法行为,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4、着力完善防控体系,努力遏制、预防和减少各类犯罪。要以技防镇建设为龙头,进一步织牢社区村庄、街道路面、治安卡口、单位内部、现代科技防控“五张网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内外结合、资源共享的治安监控网络,全面提升全镇科技防控水平。
二、扎实开展法治仙女建设,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2008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法治仙女建设力度,按照市委《法治江都建设纲要》的要求,牢牢把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两项重点工作,不断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全力开展“法治江苏合格镇”争创活动,努力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努力建设社会认可和群众满意的法治仙女。1、继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依法行政。要严格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全面实施“一个窗口对外”的许可集中审批工作机制,确保年内实现行政许可事项“两集中、两到位”,不断提高全镇行政服务水平。2、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作。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力求实现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三下降,推进工作上台阶,促进全镇形势明显好转。
3、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整体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带头做好学法的表率,镇局级以上干部的培训面必须达到95%,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更新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公务员学法考试成绩合格率要达到98%。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法活动,以青少年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为重点,广泛开展普法学法活动,着力打造新的普法宣传品牌,确保公众法律意识抽查合格率高于80%。4、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强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一是率先建成法治江苏合格镇。二是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确保全镇42个村、22个社区全部达到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的要求。三是按照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有关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扎实开展依法行政合格单位、公正司法合格单位、依法经营合格单位、依法管理合格单位等系列创建活动。
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平安法治工作的发展根基。我们要按照省、市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平安法治工作的根基,推动平安法治建设可持续发展。1、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要加强党委政法委、综治办、法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以及社区(村)综治警务室等基层政法综治、法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尤其要着力推进多位一体的社区和村综治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做到统一组织网络、统一门牌标识、统一硬件设施、统一资料台帐、统一报酬奖惩。2、加强政法综治部门社会管理工作。要更加注重对犯罪多发群体的教育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流动人口,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教育与维权并重,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3、深化基层平安建设活动。认真部署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切实抓好平安镇、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市场、平安住宅区、平安工地、平安大道、平安铁道线、平安家庭以及无毒社区(村)、无“小耳朵”社区(村)、无地区等基层平安建设活动。4、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文化娱乐、网吧、废旧物品收购等新兴行业、特种行业的管理,继续加大企业、铁路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力度,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大力查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篇5
一、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1、强化领导干部法治理念。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通过局党组中心组集中学法、专题法制讲座、领导干部述法考核等载体和制度,切实做到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和能力。
2、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局党组依法决策的各项程序规则,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程序规定,进一步提高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为着力点,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制度,理顺食品执法主体,改变食品“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体制带来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现象,进一步明确食品药品安全各监督部门的职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2、推动机关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等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进一步推动机关职能向行政相对人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转变。
三、深化法治文化建设
1、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全面落实我局“六五”普法规划,改革和创新普法宣传机制。在全局宣传一盘棋、构建大宣传格局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法治惠民”普法品牌创建活动,塑造具有食品药品监管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品牌。二是不断深化和拓展“法律七进”活动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在普法对象上更加注重青少年和基层群众,在普法内容上更加注重实效性,在普法形式上更加注重多样化。三是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良性互动,扩大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2、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一是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党员活动室为依托,加强机关学法阵地建设,完善法治教育宣传栏、机关法治学习园地;在办公场所、机关周边设置法治名言、警句、格言,确保每人一套法律知识读本,通过潜移默化的法治文化熏陶,引导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二是丰富法治实践,坚持将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法治文化渗入到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依法治理中。
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1.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一是完善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制度,坚持立案、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前三次审核制度,提高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性;对执法案件的调查、审理、处罚等程序层层把关,严格对照“十看”进行内部审核,积极参加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案件大评查”活动,不断提高行政处罚案卷质量。二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行政不作为,推动全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规范、合理行使。三是严格执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凡是情节复杂或涉案货值、罚没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重大违法案件,都要由局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2、落实内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一是实行行政执法权利义务告知、行政处罚案件“一事三卡”和案件回访制度,通过在行政执法前向行政相对人发放告知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放监督卡、在行政处罚后发放回访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系。二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试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试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制度。
3、健全外部全方位监督制约。一是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建立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常性联系机制。二是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渠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全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主动、及时、准确公开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特别是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四是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功能,及时对行政权力库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权力库信息完整、准确,加强电子监察和法制监督,提高权力运行质量。
五、维护稳定,做好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工作
1、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通过加强宣传和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合理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行政案件,要认真进行答辩,按规定提交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有关背景材料,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局指派人员应积极出庭应诉。加强与法院、纪检监察、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积极做好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工作,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自觉履行诉讼义务,认真执行法院判决和裁定。
3、促进“两法衔接”工作。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明确移送工作程序,定期召开四方联席会议,努力在涉刑移送立案标准上求得共识,建立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篇6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1.组织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宪法,组建宪法宣讲团,赴乡镇(街道)、社区、村庄宣讲《宪法》,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组织策划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2.切实抓好经济领域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服务中心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创建无违建县、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
3.认真抓好社会热点问题法治宣传。广泛开展依法、互联网管理、公共安全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开展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学就业、医疗交通、劳动人事争议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妇女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按照省市部署,组织开展“法治建设年”“互联网法治论坛”主题活动。
4.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积极协调在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中,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二、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构建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
5.出台《关于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晰普法主管部门与各行业部门在基本法与专业法宣传实施方面的分工协作关系,对重点部门法治宣传教育职责分解。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确定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完善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努力解决制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制度性、机制性问题。
6.拓展法治宣传教育四大平台。搭建新闻媒体公益普法平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重要作用,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微信等新兴媒体,办好各类法制(治)栏(节)目,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精品节目和品牌栏目。搭建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平台,积极探索完善法治宣传服务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精心策划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普法宣传主题活动。搭建法治宣传项目推优平台,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类,以项目管理形式推动普法工作的开展。
7.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职责。各执法部门要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制,按照普法职责分解要求,积极履行社会普法教育责任,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与自身职能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结合部门职能特点,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普法教育队伍、阵地和法治文化项目建设。
8.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各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注重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在办理具体案件的法治实践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推动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社会服务机构在窗口单位和窗口岗位增加法治宣传教育功能,拓展各类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普法功能,实现县、乡、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全覆盖。
9.融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把法治宣传作为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与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对口支持等工作,积极运用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农村电影放映场所、农家书屋等资源,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三、抓好“六五”普法总结考核和“七五”规划调研,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能力
10.开展“六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根据市普法办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总结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完成总结验收任务。全面系统总结“六五”普法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并认真落实。6~7月开展全县“六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同时做好迎接省市考核验收的各项工作。
11.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成果宣传。重点宣传全县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30周年,特别是“六五”普法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做好“六五”普法创新项目、推进项目以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推荐、报送等工作。
12.调研起草“七五”普法规划。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对法治宣传教育进行谋划设计。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四、推进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普法品牌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重点学法对象的法律素质
13.继续推进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升工程。建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年度述职制度,做好领导干部年度学法情况、法律知识考试情况和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等情况考核。编印领导干部普法读本,以案说法,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继续完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新任命领导干部的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14.继续推进百万青少年法律素养提升工程。在全县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以互动参与式快乐学法为模式,创新拓展多样形式、多种载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机制,切实增强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开展“学法律、讲法治、守法规”等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网络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板报评比等。丰富青少年法治文化,编演文艺节目,观看法制电影、阅读法律书籍,增强青少年学法热情。以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拓展法治教育空间。深化“阳光驿站”建设,强化失足青少年帮教。开设青少年法治宣传园地,组织法庭、看守所、检察院警示教育基地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观摩体验。开展法制学校规范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让青少年轻松学法。
五、全面开展法德文化共享工程,创新富有地方特色的法德文化传播体系
1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法德文化共享工程”,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媒体行、广场行、乡村行、企业行、校园行大型系列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充分挖掘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资源,丰富法德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加快建设法德文化传播体系。
16.结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动员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一批起点高、创意新、特色明、功能全的法德文化阵地。完成建设1家市级“法德文化示范点”和1个法德文化景观。
17.依托文化馆、剧团等专业文艺团队和动漫、微电影等文创企业,探索建立法德文化创作中心,创作法德文化精品。整合普法网站、普法微博、普法微信、普法手机报等新兴媒体,拓宽网络普法平台、外宣网上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平台等功能,打造全县一体化普法e联盟,高密度、多角度地宣传法律法规、传播法治资讯、引导法治舆论。
篇7
一、完善多元化的社会协调机制,健全具有特色的创稳维稳体系
1.积极转变稳定观念。实施“百家阳光屋”计划,依托村(社区)人民调解室,统筹资源,打造100个集矛盾化解、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百姓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法治“阳光屋”。围绕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轨迹,强化信息获取能力,适时调整工作的重点内容、重点方向和服务形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完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排查,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分级预警报告、分级处置制度和重大矛盾纠纷快报、直报、零报告制度。
2.发挥人民调解基础作用。积极推动基层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司法专项编制实名制管理,解决好基层司法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老化、队伍不稳的问题。向司法所派出基层人民调解协调员,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业务建设。深化省级优秀司法所创建活动,创建1家省级优秀司法所。推行基层司法所公共服务规范,健全基层司法所长效管理机制,明确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监督评估的具体标准。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制定调解组织进“两新组织”实施意见。开展调解业务菜单式培训,放大“娄城老娘舅”、“闵阿姨”调解品牌。探索建立疑难案件流动调委会和巡回调解室,完善第三方介入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提升调解结果的公平性和认可度。
3.推进矫正社会化。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活动。建立健全融社区矫正、心理矫治、阳光就业、公共法律服务于一体的特殊人群服务平台。加强对矫正社团与社会帮教的指导扶持力度,提升司法行政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完善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制度,定向定量定时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全面落实《关于对就业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安置政策,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提升社会安置积极性。
二、树立享受法律新理念,培育全民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体系
4.培育法律消费理念。激活“法律消费”意识,培养正确的宪法和法律观,变公民被动消极的守法意识为主动积极的用法意识,使全体公民习惯于法律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放法律服务市场,年内引进优秀律师事务所2-3家,成长型优秀律师8-10人。实施“强所”战略,做大法律服务总量、做优法律服务质量,为提高全社会法律消费水平提供基础保障。推动优质法律资源下沉,着力加强弱势群体法律服务工作,开展农民工特色化法律援助,坚持平等的法律消费观,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助推依法行政。努力发挥市政府法律事务专家咨询委员会、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服务团、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优秀青年律师团三支队伍的作用,充实名律师库,着力推进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咨询、决策建议和论证等作用,协助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6.实现“法律体检”常态化。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突出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合理调整法律服务资源在规模企业和小微企业间的分配,帮助企业规避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发挥“六五”普法讲师团作用,开展企业高管法律风险培训,增强事先防范、规避风险能力。创新“法律体检”形式,组织全市法律服务人员采取电话问诊、现场把脉等多种形式,筑牢企业法律风险“防火墙”。
7.增加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强化法律消费指引,以法律消费手册、法律生活手册等引导群众。加大政府购买扶持力度,大胆实践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将《太阳》杂志、公益律师服务岗位、法治文艺团队公开推向市场。建立“光明万家”法律服务联系卡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的实际,了解法律服务需求,开展菜单式服务,建立评价体系。完善“一村一顾问”和城市社区“律师工作站(室)”建设。
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形成富有特色的娄东法治文化体系
8.创新考核评价机制。争创“六五”普法中期全国先进。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争创全省第二批法治文化示范点。力争年内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标率达到25%以上,争创省级1个、市级2个以上诚信守法企业。组织开展中期考核,切实将考评转化为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有力杠杆,全面推动“六五”普法规划的落实。重点考核各镇区、各部门围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重点建设浏河梅花草堂、城厢伟阳社区和双凤三个法治文化公园,沙溪法治文化广场和璜泾法治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9.创新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述法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人大、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积极开展服务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切实发挥领导干部、公务员在推动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事务、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10.创新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体系。切实抓好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优秀法治教案评比,在学校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推动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尊法。组织“太阳宝贝”系列活动,推出法治文化套餐,努力促进青少年早期规则意识的养成。
11.创新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培育和扶持专业法治文艺团队,提升市场化运作机制。强化“六五”普法宣传资料的数字化包装,提升“太阳”品牌,形成包括法治动漫DVD、法治游戏、法治微电影在内的数字产品库。
12.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提高法治文化活动社会参与度,完善普法社会协同机制。融合各镇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各部门的普法宣传日,丰富“政社互动”内涵,协调开展“与太阳同行”千人法治征文、诚信守法百佳企业创建和农民工万人学法比赛等活动,举办第二届市法治文化艺术节。
四、强化发展软实力,打造底蕴丰厚的文化司法体系
13.重点打造法律服务行业诚信文化。推动公证律师文化建设,推广《金太律师》做法,引导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做大做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改革诚信质量制度,建立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精干高效的专业化队伍;拓展法律服务渠道,建设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以优秀的法律服务行业文化促进法律服务市场繁荣发展。
14.强化公益文化建设。继续倡导“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为主要内涵的调解文化,坚持以温馨和谐氛围感染群众、朴实无华的方式贴近群众、典型调解案例引导群众,有效提升调解质效。探索公益服务岗位建设,公开招募全社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人士,组建法律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活动。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文化建设,打响“光彩人生”品牌,驱动蒙尘的人生重新焕发光彩。
15.积极培育窗口文化。推广璜泾镇、浏河镇经验,建设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围绕基础建设出精品、文化活动出成果、制度建设有特色的目标,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开展“岗位形象设计”活动,个性打造《服务岗位形象标准》,强化监督考核,将形象设计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相结合,规范服务行为,展示窗口靓丽风采。开通司法行政服务热线,打造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普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于一体的服务百姓“一线通”。
16.建设“智慧司法”。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资源和五大平台,探索法律服务咨询平台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主动接驳,按照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要求建设“智慧司法”信息指挥系统;积极开展网络视频调解、专家远程会诊等服务,全面提高数字化背景下的司法行政履职尽责能力。设计制作“光辉”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提升影响力。强化文化建设智力支持,聘请文化司法顾问,利用社会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提升司法行政综合实力。
五、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法律保障体系
17.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人民性。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五大延伸”,即:向服务“三农”工作延伸、向服务城市低收入人群延伸、向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延伸、向服务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延伸、向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延伸。突出做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突出对特定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光辉、情满娄江。扩大法律援助惠及面,常住人口法律援助案件和辩护率达到万分之八以上。积极研究落实修订后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全面规范履行法律援助职责。开展省级法律援助示范窗口建设,创建基层示范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执行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的制度。建立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监督评估体系。
18.持续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光辉工程”品牌锻造、法制宣传教育中心、青少年帮教爱心基地、服务现代化“光辉”行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专业调解服务队等市级实事项目和城厢镇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浏河镇闵阿姨调解沙龙、浮桥镇小微企业联合调委会、双凤镇阳光帮教帮扶工作站、新区新人法治俱乐部二期、沙溪镇法治文化广场、璜泾镇法治文化广场二期等镇级实事项目。确定每月10日为司法“光辉日”,组织全市司法行政人员、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志愿者、娄城老娘舅、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社区)开展惠民服务,替民代言、为民维权。
19.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服务投入。统筹社会多方力量,形成以司法行政为主导、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志愿者为补充的多主体联动的法律保障网络,建立覆盖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多层次法律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六、拓展服务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社会协同体系
20.加强行业协会能力建设。将2013年确定为行业协会管理能力提升年,支持律师协会、法律工作者协会和娄城老娘舅联合会等组织履行自律职能,支持律师协会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深化法律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行业自律能力。强化法律服务行业党建工作,创建2家“五好党支部”,1家“标兵党支部”。积极创建省级规范化法律服务所。建立法律服务机构政治指导员制度,提高律师事务所管理委员会中党员比例,支持各党支部在局党总支领导下参与律师事务所日常管理,发挥党员律师在律师事务所管理中的作用。
21.加大协同力量扶持力度。建立派遣律师制度,为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建设项目和新引进投资企业推荐优秀律师,拓展律师执业的领域和平台;实行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制度,提高人民调解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青年律师培养扶助计划,将扶持重点向从业2年以下,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收入低、案源少的青年律师倾斜,加大培育力度,加快优秀青年律师成长步伐。
22.努力提升社会协同水平。继续积极培育新型社会组织,汇聚“阳光生活使者”群体,拓展一切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完善律师参与领导接访、值班制度,加强与义工联等知名社会组织的合作,以“光辉岗”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七、形成融合发展机制,造就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司法行政干警队伍
23.讲大局,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转变作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警全面准确领会和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推进“党建创新工程”,全面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争创勤廉示范单位,健全完善具有系统特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打造“清廉从警、和谐兴业”的廉政文化品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定并组织实施法律服务“繁荣港实事项目”。突出为重要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法律服务,主动为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增进社会建设和谐度提供法律支持。
24.重诚信,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三星级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评选活动,大力推动律师依靠个人资源接案,向律所形成品牌、专业优势接案转变;大力推动律师事务所个体运行向团队运行转变。加强监管,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法律职业掮客和“司法黄牛”。强化公证队伍建设和案件质量监管,力争每件公证都办成“铁证”。建立法律服务行业纪律检查监督体系,打造“阳光法务”。加强公证处建设,解决公证员结构性缺员问题和办公条件等影响公证处的现象。深入推进公证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和培养力度。
篇8
1、重点突出司法所建设。目前我区除杏滨司法所和后溪司法所已达350平,其他司法所场地面积均与全市司法所所均面积258.86平方米和《省司法所规范化标准》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区将进一步与各镇街主要领导沟通、征求意见,依据《省司法所规范化标准》文件要求和《区人民政府关于司法所用房建设协调工作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精神,抓住各镇街调整办公场所的机会,争取其余四个司法所办公面积均达到350平。
2、主推“一所一品牌”建设。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鼓励下,认真总结各司法所的独特优势及其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一条“一所一品牌”发展之路。如杏林司法所在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方面卓有成效,2012年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灌口司法所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其“警民联调”工作经验在全市警民联调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被宣传推广;杏滨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方面成绩突出。2014年,我区将在全区推广这“三大”品牌,鼓励每个司法所都能突出自身特色,创造自身品牌。
3、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街(镇)、村(居)、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调解网络建设,重点完善村级调委会建设,积极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着重加强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探索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调解机构;拓宽摸底排查渠道,在做好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多发民间纠纷排查化解的基础上,把调解触角延伸到社区、厂区、校区,延伸到商业中心、集贸市场、大型商场等,广泛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纠纷;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任务、敏感时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密切关注辖区内社情民意和舆情动态,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预防工作走在化解前。
4、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分流机制。一是深入开展“三调对接”工作,着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针对矛盾纠纷类型,采取调解、引导行政处理或诉讼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解决问题,实现咨询调解相结合、调解相结合、行政处理和调解相结合,实现矛盾纠纷合理有序分流;同时,不断推进与公、检、法的对接机制,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化解法庭之外的各类纠纷,形成调解诉讼衔接机制。二是加快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进一步规范化运作已建好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将其纳入区局调解补贴和区年度培训计划,确保提高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调解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推进筹建中的后溪工业集中区调委会、灌口物流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杏林台商投资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拟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建设。同时督促各司法所要在发展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上下功夫,新建2-3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争取在全区实现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的全面覆盖化,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模式。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确保实现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脱管漏管率控制在0.5%以内;刑释解教重点人员100%衔接到位、一般人员70%衔接到位,安置率达90%以上、帮教率达95%以上的工作目标。
一是继续推进规范场所建设。根据部署和安排,继续推进建设集监管矫正、信息处理、应急指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中心,加快选址并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指导和推动各区新建一批依托企业的教育培训和安置基地,为“两类人员”回归社会提供更多的载体和途径。
二是加强社区矫正分类管理。根据《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要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的罪行、表现,将矫正人员分为不同的种类,实行严管、普管、宽管分类管理。要依法落实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服从监管的矫正对象,给予行政奖励、减刑等。
三是注重培育和树立工作典型。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注重培育和树立一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营造特殊人群重新做人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打造“法治”建设,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开创依法治区工作新局面。
1、不断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开展
一是深化“法律进机关”。组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核和法律知识讲座。以“学用结合、普治并举”为核心,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能力,不断提升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
二是开展“法律进学校”。推广法制主题班会的好做法,通过举办法制夏令营活动,依托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普法依法治理经验总结和推广,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构建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法制平台。
三是抓好“法律进企业”。在台企,私企各开展一场法律进企业知识竞赛。引导和促进企业认真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和水平,依法维护企业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是推进“法律进村(居)”。召开“法律进村(居)”活动筹备会,在各镇(街)开展一场法律进农村普法大集,组织大型“送法下乡”活动,总结推广基层农村、社区法制宣传工作经验;加强载体创新,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广大基层农村、社区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围绕基层自治、民主管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法律知识进行宣传。
2、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区将尽快完成“区法治文化苑”项目的筹建工作,要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确保2014年建成“区法治文化苑”,各镇(街)、村(居)均建有一个制式法制宣传栏。
二是加大主题法制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精心组织协调,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取得更大社会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专项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月、送法下乡等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努力扩大普法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是加强主流媒体法制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移动通讯等大众媒体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联合举办专刊、专栏、专版等,开通普法微博或微信,利用电子网络平台普法,不断提升法治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全力推进“法治”建设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方式,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全区行政执法检查,继续深化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有关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备案审查工作,开展调研规范性文件的网上报件和网上审查工作。
二是扎实开展“法治”创建活动。要扎实推进基层法治创建,全区100%获评区级“法治镇(街)”,各镇(街)要力争入选市“法治镇(街)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各村(居)要力争入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居)”,不断夯实“法治”创建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作用。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要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总结、规划年度工作,研究讨论有关依法治理工作事项。
四是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组织普法讲师团成员进行备课授课,组织大学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成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法制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五是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加强宣传报道,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充分利用报、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法治网、《法治》内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讯等及时传播信息,加强学习交流和指导。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针对矫正对象、老年人、个私企业等特殊群体做深入的普法活动。
四、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途径,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1、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在政策法规许可的条件下,做到应援尽援,为贫弱群体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务;在完善法律援助部门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加快推进服务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接待条件和设施。
2、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律援助的规定。加强刑事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升辩护律师的服务能力和办案质量,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专业辩护。要密切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相关业务庭、科处室的工作联系,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做到应援尽援、应援必援、应援优援,依法维护和确保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跟踪了解案件进展情况,指导监督法律援助人员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执业规范,对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疑难复杂案件,可实行集体讨论、专家评议等制度,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案件办结后,要认真审核案卷材料,按照统一标准对办案质量和效果做出评估,并做出相应处理。
篇9
通过树好人、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发掘好人好事,聚焦身边感动,褒奖凡人善举,弘扬社会正气。
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近一个时期,吉林省从实际出发,着力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工作做深入、做扎实。
注重融入厚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大省建设实践中。融入吉林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大力挖掘和传播吉林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传承和利用以长白山文化为内涵的吉林特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活教材”。实施吉剧振兴工程,使之成为传播正能量、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成为弘扬地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和宣传,突出打造“北方文学高地”等三个文化品牌,以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感召人、打动人,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融入群众性大众化思想文化平台建设和活动中。持续开展“农民文化节”和“市民文化节”等城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用文化惠民,以文化强民,让城乡群众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和践行力。
注重融入广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融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将“三个倡导”融入贯穿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始终,推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建设。融入道德实践活动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融入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打造“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品牌,广泛开展以走进社区、走进村屯、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特殊群体为内容的“六走进”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篇10
一、加强法治宣传,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文化建设
1、继续深化宣传活动,构建大宣传格局。结合药监《六五普法规划》继续开展好“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万家”活动。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12.1”药品管理法施行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及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周等有声势、有影响的主题法治宣传活动,重点进行食品药品法律基本知识、饮食用药安全知识宣传;巩固宣传阵地,组织食品药品宣传志愿服务队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七进”活动,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进行饮食用药安全咨询、清理家庭过期药品等,为人民群众提供切实的法律和药学服务;继续开展“聚焦食品药品安全”专栏和“食品药品安全与文化同行”主题宣传活动,扩大宣传的覆盖面。
2、加强监管相对人法治培训。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流通、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开展法治培训,培养监管相对人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依法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3、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一是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现有党员活动室为依托,加强机关学法阵地建设,完善法治教育宣传栏、机关学习园地,确保每人一套法律知识读本、在办公场所、机关周边设置法治名言、警句、格言,教育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二是结合文明单位创建,发掘和宣传文明执法典型,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充分考虑当事人实际情况,将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操作结合起来,提高执法效果,打造执法文化品牌。
二、注重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1、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以宪法、基本法律及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纳入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加强专业法知识学习,重点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行政强制法》、《刑法修正案(八)》等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以行政执法证申领、注册工作为契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进行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
2、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公开等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决杜绝超越职权、。
3、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后才可取得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4、创新行政执法方式。认真研讨执法中的疑难问题,积极探索更为和谐、有效的执法方式和手段。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执法事项提示、行政监管劝勉、轻微问题告诫、重大案件回访等柔性执法方式。结合“黑名单”制度,强化体系建设,促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强化内部行政问责。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试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试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2、健全外部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渠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3、完善法制监督机制。一是把好案卷审核关,对执法案件的调查、审理、处罚等程序层层把关,确保执法案件的内部审查落实到位;严格对照“十看”进行内部审核;没收违法所得或涉案物品价值以及罚款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一律提交局案审会审理。二是落实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工作,积极开展局机关内部的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
4、实施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接受社会监督。一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主动、及时、准确公开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特别是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完善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二是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局网站的便民服务和网上办事功能。三是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功能,打造精品权力库,加强电子监察和法制监督,提高权力运行质量。
四、维护稳定,做好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工作
1、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通过加强宣传和强化权利告知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和政府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要认真进行答辩,按规定提交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有关背景材料,指派人员积极出庭应诉。加强与法院、监察、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积极做好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工作,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自觉履行诉讼义务,认真执行法院判决和裁定。
3、促进“两法衔接”工作。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明确移送工作程序,努力在涉刑移送立案标准上求得共识,建立药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